首页 > 哲学.宗教 > 佛教的布施学TXT下载

佛教的布施学

作者:南怀瑾(现代)
栏目:哲学.宗教
类别:现代
大小:54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毗耶娑问经》选讲
                 
   【编者按】《佛教的布施学》,为南怀瑾先生1991年8月16日至21日在香港讲述《毗耶娑问经》的记录整理稿。时值中国华东发生特大水灾,南先生开讲这部系统阐述佛教布施原理的经典,尤具理论和现实上的指导意义。时过七年,长江流域和东北发生比1991年更为凶猛的水灾,全国佛教徒正发扬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救济灾区同胞。征得南先生同意,特刊登卷上部分讲记,以飨读者。
 一、学佛要先从做人开始
   《毗耶娑问经》,二卷。由后魏瞿昙般若流支译出,属于大乘方等部。新译有唐代菩提流支的一卷本,归入宝积部第四十九会“广博仙人会”。历史上很少有人研究这部经典,现在的大法师也不会去讲它。这部经是以故事的形式,主要讲通过布施的功德,由人道进入天道的境界,偏向于形而下的领域。而中国人讲佛法,喜欢走形而上学的道路,所以这部经被束之高阁,流传不广。
   但要研究宗教学术,对这部经就应该引起注意。因为这部经提供了当时印度社会宗教生活的丰富资料。文字也非常生动有趣,描绘的场景、对话,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好比在看一部电影剧本。这部经要答覆当时印度人普遍存在的问题,人乐善好施,死后就能升天堂。可是印度宗教所讲的天堂有六十多种,那么这天堂的境界如何,天人是从哪里来的?从比较宗教学的学术立场看世界宗教,像中国的道教,以及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上各种宗教,也都有类似的说法。但天堂是一个什么样子,谁也没有讲清楚。站在学术的角度,要对每个宗教的经典和理论作比较研究,天堂究竟在哪里?要从科学上找出根据来。事实上,人类几千年来一直在找这个东西。由宗教而哲学,由哲学而科学,现在发展到太空探索,一直在追寻究竟有没有另外的一个世界。佛对当时外道的种种说法进行了分析,这个分析究竟如何,要求证,盲目的相信是不对的。
   许多人学佛有个毛病,好高骛远,一上来就要成佛,连天人都不在话下了。其实,佛法是五乘道,首先是人天乘,先从做人开始,人做好了,才有可能升天。小乘里头特别注重这一点。然后一步步从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修行,最后进到佛乘,证道成佛。
   这部经就是讲怎样生死于天人之间,也就是中国儒家所讲的“究天人之际”。学佛要先从做人开始,人都还没有做好,一上来就把《金刚经》、《楞严经》挂在嘴上,一步登天想成佛,那是做不到的!人怎么做好,就是修善业道。要做多少好事,才能有资格升天,天也分好多层,这里讲的庄严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都在欲界天,在佛法的天人系统中还是最基础的。基督教所讲的天堂,就在这一层面。有人说:我只要打坐,到了初禅,就统统超过这些境界了。错了!达到初禅境界,要看你的心理中贪、嗔、痴等坏毛病减除了多少,你的行为中功德增进了多少。并不是只要打打坐,就能升天道的,没有这个事!
   欲界天里还有饮食男女之欲,但你不要轻视他啊,像我们这些人将来能不堕到畜生道里去,已经很好了,能够人中再来,已经很难,要想升天,那就更不容易了。所以我常讲起当年我的老师袁焕仙先生说的一句话,他对路过的土地庙都要停下来,合个掌,行个礼。为什么?“你别小瞧他们,他们成仙,也是经过多少年的修行,做了多少功德。我们将来死后,能不能做个土地公还成问题呢!”这是讲修行之难,所以对一切修行者都很恭敬,并不是说要拜他们为师。
   《毗耶娑经》特别提出讨论了布施的原则和功德,也就是我们现代人常讲的要有爱心,要帮助人。那么,通过研究布施这个问题,对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福利,就可以应用上了。搞清楚这些观念,明白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才谈得上研究佛学。
 二、古代印度社会的宗教生活
 (一)佛教僧团的修道场景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游阿瑜强伽河岸,与大比丘众俱。
   每部佛经的开头,都标明了这部经的形成、时间、地点和在场者。所有的佛经都是佛的学生记录下来的,有人向佛提问题请教,佛回答了这些问题,学生把当时的对话记录下来,标上“如是我闻”,以示负责:我当时听到佛就是这样说的。
   有人对佛经里的“一时”感到很好笑,讲印度人没有时间和历史的概念。其实佛教用“一时”指涉时间有着很高明的道理,因为时间、空间都是相对的,宇宙的时间只有现在,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现在也是转瞬即逝,暂时叫一个现在。这是一个非常高深的哲学和科学问题。
   这部经是佛在中印度恒河边上讲的。
  彼比丘众,所作已办,尽一切漏,无有障碍,离有不退。勤为禅诵,  跏趺而坐。随何处坐?有在地处,二人相随,如法语论,群行如鹅,  如鸳鸯者;有在空舍,有依树根,皆悉行禅。能取如来法之光明,正  住威仪。复有无量菩萨众俱,彼诸菩萨无量功德,名称普闻。 在场者有常随佛行的比丘弟子,据《金刚经》等其他经典,始终跟随着佛的大比丘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像三千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一样。这些弟子都是修行已经得道的大阿罗汉,除尽一切烦恼渗漏,跳出了欲有、色有、无色有三界,不再退转。他们或在野地上、空舍里、树根旁打坐;或二、三道友在一起切磋讨论学问。经文描述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老师释迦牟尼站起来,学生们像鹅群一样跟着走;同学间情谊很深,像鸳鸯一样联在一起。而且“正住威仪”,举止表情都很严肃端正。在场听法的还有一些大乘菩萨,与出家的比丘众不同,他们多为在家修行的居士,但地位、声望和学问都很高。
  彼处复有无量百千种种树林,多有淫欲俱耆罗鸟、孔雀、鹅鸟、群蜂  等声,婆罗枳树,枝叶垂布。如是处者,欲心懈怠、喜睡频申,皆悉  远离,常有无量善香妙华。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诸比丘,常当勤  行,作所应作,持戒正行。尔时世尊与慧命阿难陀、长老大迦叶、长  老舍利弗、长老薄拘罗、长老利波多阿若居邻等大声闻俱,欢喜语说。
   那里有无量数的各种树木,浓荫遮日,鸟语花香,蜜蜂在花间飞舞,鸟儿在林中做爱。那个场景是很容易使人心生懈怠、哈欠连天(“喜睡频申”)的,但佛弟子们精神抖擞,远离欲心和昏沉,在这大好的自然美景中精进修道。这时佛对众弟子讲话,勉励大家要精勤修道、严守戒律,按照正法去做应当做的事。
 (二)毗耶娑的来历
  尔时,西方有光明相,犹如日轮。时阿难陀漏未尽故,见彼相已,即  白佛言:云何世尊,西方分处,焰色光明,甚有威德?
   在佛弟子中,这时阿难陀仍有渗漏,还没有得道,他是在佛入灭后经大迦叶的启发才证得阿罗汉的。佛正在与弟子们谈话间,西方出现一片光明,像另外升起了一个太阳。阿难因“漏未尽故”,他好奇了,问佛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电影演到这里,开始带出毗耶娑的来历。
  佛言:阿难,于此世界,有五通仙,名毗耶娑,犍陀迦离妇人之子。  有五百仙,以为眷属,住在彼处,勤修苦行,不食而斋,其身瘦瘠,  有命而已。读诵不住,以为庄严,其名曰阿斯仙童子、那罗提婆、裴  苫波耶那、那荼延那、迦摩延那、赉枳罗婆、轲那娑徒罗陀等,诸大  仙人,相随经行。
   佛告诉阿难,毗耶娑是西方的一位五通仙人,用现在大陆上的术语,就是具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神足通的特异功能者。在本经的另一处,佛对阿难说,毗耶娑制作了婆罗门法,并造出四吠陀,他还善知声论,通晓种种典章书籍。
   印度上古时代同中国一样,也是母系社会,子女的姓氏从母亲的氏族名。他母亲的姓氏是犍陀迦离。毗耶娑是个苦行者,跟随他的有五百个修道者。“不食而斋”,认为连吃素都不够干净,还有杀生的可能,一个个都是饿得“瘦”而且“瘠”,每根肋骨都露了出来,只剩一丝呼吸维持着生命。这些人生活这么艰苦,可昼夜苦行修道,用功不已。这时正跟随毗耶娑作修道后的散步。
   佛教不提倡苦行,日中一食,不拘荤素,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可世界上修外道的大多吃素,专修苦行,研究人类学的要注意这个差别。
  即于尔时,毗耶娑仙亦见世尊,与诸比丘,多千眷属之所围绕。诸根  调柔、心意寂静,在于禅定,离欲安乐,在树林中。毗耶娑仙既见佛  已,思惟念言:此人应是一切智者,名称普闻,彼必应是不妄语人。  如是如来胜色具足,诸相成就,甚为希有,世未曾有,如是色相胜妙  希有。如是世尊,舍王欲乐,舍转轮王富乐自在,如舍毒食;六万采  女第一端正,一切舍已而便出家,在林中住。
   这时,毗耶娑也看到佛和他千余人的僧团,心意清净,态度安详,跳出了世间的欲乐,在树林中打坐。那个时候,全印度的人都知道释迦牟尼以太子身份出家的事迹。毗耶娑看到佛庄严的色相和诸般成就,心想释迦牟尼的确名不虚传,他把王位、尊荣、美女、欲乐和转轮王的理想,都像毒食一样的抛弃了,出家修道,这真是世上难得的大丈夫所为。他是世上大智慧者,真得道者;他所说的,必定真实不虚。
  仙人众中,有一仙人名那罗陀,既见世尊,心生欢喜,以妙伽陀,赞  如来曰:  青色树林中,谁汪洋金色?  如净毗琉璃,如日出云山。  彼时大仙及诸仙众,闻是说已,心喜开眼,皆悉合掌,欲向佛所。
   此时,有一名叫那罗陀的仙人,也见到佛陀的丰采,作一首诗偈赞美佛陀。佛是尼泊尔南部的人,肤色黄中带红,全身金黄透亮。这诗若翻成中文,实在马马虎虎,大意是说:
  在青郁的树林荫中,  谁发出辉煌的金光?  通体像琉璃般透明,  犹如云开见到太阳。
   五百仙人听了这诗偈,都心生倾慕,起立合掌,要到佛前请益。
 (三)苦行外道的一幅风俗画
  尔时,佛语诸比丘言:汝等比丘,见阎浮提如是诸仙,系缚手足,自  悬著树,不食而斋;著树皮衣,卧在尘土,若在石上;有以两手合取  食已,开手而食;或有食风,有十五日不食而斋,或有一月不食而斋。  头须发爪,悉皆长利。寅旦中暮,三时读诵。有种姓财,有福德财。  先咒物已,置于火中而供养火。在地而卧,有在露地,有在树下,有  悬自手著树而睡,或有蹲踞如是睡者,或有在水如是睡者,有以五热  而炙身者,有身逼火自炙卧者,有在火焰下风卧者,有卧棘剌,有日  炙身。受苦求福,自诳其身。得处便住,种姓胜上,心以为足,心以  为喜,离无上智。诸比丘,此大仙人,而不能知生死出要,以欲痴故,  还生有中;自谓正行,不知是邪。
  尔时,彼诸比丘,归命如来,白言:世尊,我等梵行真正具足,和集  相应,得离生有。  佛知道他们此时正要过来,就对弟子们讲了这些外道仙人种种的苦行状况:有的自己捆住手脚,悬挂在树上炼功,连饭也不吃;有的身穿树皮衣,睡在尘土里或石头上,用手捧东西吃;也有不吃饭专食气,十五天或一个月“不食而斋”的。这些人蓬头垢脸,不剃头,不刮胡子,也不剪指甲。
   他们吃东西前,要先念咒,投食物于火中,供养他们所崇拜的火。所以印度人不喜欢吃我们的东西,认为未经念咒的食物不干净。他们睡觉也是五花八门,有光着身子露地而睡的,有把手吊在树上而睡的,有蹲在地上睡的,有浸在水里睡的,有迎着火焰下风处睡的,有卧在荆棘上睡的,也有在太阳底下睡的,像现在美国人晒日光浴一样。
   他们每天早中晚三时读诵,苦行修道。别看他们像叫化子一样,可他们有“种姓财”,出身于社会第一等级的婆罗门种姓;有“福德财”,家中都很富有。他们是为了修道才过这种苦行生活的,所以心高气傲,都自以为了不起。
   列举了以上种种苦行后,佛对众比丘说,这些苦行者以受苦而求福报,其实是自己骗自己。他们过着最简单的生活,折磨自己的身体,以为就能消除罪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喜乐。其实,越是这样,离最高的智慧境界就越远。他们不懂出离生死的法要,还在“欲痴”之中,用痛苦的修行去追求未来的福报,可是死后还是处于生死轮回之中,没有用!
   以上比较了外道的邪行与佛教的清净梵行。
佛教的布施学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