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宗教 > 良知的呼唤―王守仁心学觅踪TXT下载

良知的呼唤―王守仁心学觅踪

作者:刘宗贤(现代)
栏目:哲学.宗教
类别:古典
大小:206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一、向内心开拓的成圣之路
  1.少有凌云志 一心成圣贤
  京城,一个深深的宅院里,一丛挺拔的翠竹前,只见一位青年正对着竹子凝神静思。这几天,他每天一早就来到这里做这个“功夫”,整整是第七天了。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像是非要从这不会说话的竹子中体悟出什么深奥动人的道理一样。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王守仁。
  王守仁,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早年曾隐居在会稽阳明洞中,并创办过阳明书院,又世称阳明先生。正是他,在明代中叶创立了一个风靡一时的王阳明学派,而他本人,又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作为缙绅地主阶级的豪强派代表为巩固明王朝立过赫赫战功。所以王阳明这个名字,流传得十分久远,甚至传到了日本,几乎压过了他的正名。
  王守仁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祖先可以上溯到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321―379)。但他究竟是不是王羲之的后代,现在也很难考证。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是明宪宗成化年间的进士,官至南京的吏部尚书。祖父王伦却没有做官,人称竹轩公,是一位有著作行世,像东晋大诗人、大文学家陶渊明一样的隐士。祖父在家乡以教书为生,精通古代《左传》、《史记》一类的经典,性格旷达,喜欢吟诗,他的学问和品行都给了王守仁以重要影响。
  王守仁一出生,就伴随着一些传奇故事。据说生他那天,祖母曾做一梦,梦中见一天神抱着赤子乘云而来,耳边隐隐约约地还听到鼓乐声。正是借这个瑞兆,祖父给他取个名字叫“云”。他出生的那幢小楼后来被乡人称为“瑞云楼”。可是这个乘云而来,又名叫“云”的孩子,幼年时就似乎不顺利,年龄5岁了还不会说话。家人十分着急,四处求问也不得其解。据说,又遇上一位神僧,有一天他看见“云”在街上玩,便摸着他的头顶,说:“好个孩儿,只可惜道破。”言外之意,此孩儿取名为“云”是泄露了天机,所以不会说话。祖父从此便将他改名为“守仁”,“他也随即会说话了。
  据他的《年谱》所记,王守仁5岁的时候,有一天忽然背诵起祖父平时所读的书,问他,才知趁祖父读书时,他已经默记了。11岁时,因他父亲在京城做官,他跟随祖父去北京,途中路过金山寺,一次酒席宴上,众人赋诗为乐,他便抢先赋了一首:“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这首以金山为题的诗很有文采,当时便惊煞了满座的宾客。
  但王守仁却不以一般的读书、做诗为满足。他有自己的志向,即通过读书而成圣贤。有一次在私塾上学,他经过一番静坐凝思,忽然向老师发问:“世上什么是第一等重要的事?”当时一般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科举做官,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所以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自然是读书登第了。”但王守仁却不以为然,他不无怀疑地说:“我看登第恐怕未必是第一等事,最重要的,应该是读书成圣贤吧!”
  王守仁要读书成圣贤,可是他的性格却与当时人们心目中圣贤的标准不是一个模样。他小时候喜欢玩军事游戏,有一次上塾师的课时竟然逃学而去和其他孩子做这类游戏,被父亲抓住自然是教训一顿。还有一件传闻更出格。他13岁时生母去世,父亲的妾经常虐待他,他不堪忍受,于是想了一个巧法:有一天他与一个巫婆串通起来,在街上买了一只叫长尾林?的怪鸟,放到父妾的被褥里。等这个女人睡觉的时候,怪鸟一下子窜了出来,一面在屋里乱飞、一面怪叫,直吓得她魂不附体。待请来那个巫婆,巫婆又按照事先约定好了的,说是王守仁的生母化做长尾林?来惩戒她。就这样,王守仁用一种异乎寻常的计谋改变了自己的不幸。从此,父亲的妾再也不敢虐待他了。
  从这些事可以看出,王守仁从小便不是个循规蹈矩的孩子。他有自己的个性,这个性曾被他的父辈看做“豪迈不羁”。而这样一个豪放不羁的人,他心目中的圣贤标准是怎么样的,他将会走出一条什么样的“成圣”之路呢?
  2.逐胡儿骑射学兵法辞章
  王守仁立定成圣的志向,要做一个对封建社会有用的人。从此,他便开始从多方面锻炼自己,增长才能,扩展知识。正像郭沫若先生在评价他时所指出的:
  一种不可遏抑的自我扩充的努力明明是在他青春的血液中燃烧着的。他努力想成为伟人,他便向一切技能上去追求。人所一能的他想百能,人所十能的他想千能,人所百能的他想万能了《郭沫若全集?王阳明礼赞》)。
  他首先学习的技艺是骑射和兵法。从少儿时起,他就喜欢玩军事游戏。现在稍稍长大了,便开始关心国家命运。明代中期,封建王朝开始由稳定逐渐走向危机和衰败,而王守仁生活的成化年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更十分尖锐。看长城以北,有鞑靼势力日强,时时燃起北方边陲的狼烟烽火;望长城之内,则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严重威胁着京师的安全。面对这种形势,王守仁按捺不住满腔的热情,他要灭胡虏之狂焰,拯生灵于涂炭。这一年,他刚刚15岁,就出游居庸等三关,考察边关要塞,纵览山川地形,学习骑马射箭。他还与同伴一起,探询鞑靼消息,策划和寻访对付“胡人”外侵的计策,整整逗留了一个月才返回京城。在边关的考察活动,更激起了他尚武的爱国之心。有一天,他竟然做了一个梦,仿佛在朦胧之间亲自去拜谒了马伏波庙,并题下梦中绝句一首: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王守仁一向仰慕东汉将领马援为捍卫国家而戎马边陲,终以马革裹尸而还的英雄气概。此梦之后,他更幻想终有一天自己也能像马援一样血洒疆场,报效祖国。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时时关心着国家的治乱安危。当他听说京城附近发生了石英、王勇领导的农民起义,又有陕西石和尚、刘千斤起来造反,竟以15岁少年的斗胆,欲向皇帝上书献策。结果遭到父亲的阻止,反被斥之为“狂”。其实王守仁并非狂妄得没有边际,他也不是羡慕做一个骑射搏击之士,而要将自己成就为韬略统驭之才,因此他始终没有忘记对于军事的学习。直到26岁,他仍留心边事,精研兵法,凡兵家秘书,莫不精读;每次遇到宾宴,还常常与朋友用果核排列阵势,以演兵法。
  除了兵法骑射,青少年的王守仁也学习书法。他17岁时到江西结婚,留住一年多,每天练习书法。岳父官署中曾存纸好几箱,等他自江西归家时,数箱纸都被用空,而他的书法也大有长进。他抓紧一切机会学习,自然也像一般人一样,学习读书写文章。中国的封建社会自隋唐以来实行科举制,知识分子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考科举做官。这正是所谓“学而优则仕”。但王守仁却并不把科举放在心上。他20岁考中乡试以后,22岁、25岁曾两次参加会试都没有中第,同辈为他惋惜,乡里缙绅知心者也来慰藉。而他却并不为此灰心丧气,还对一起参加考试的学友说:别人都以科举落第为耻事,我以为因不得第而自暴自弃,那才是真正的耻辱呢!
良知的呼唤―王守仁心学觅踪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