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小说 > 用胸膛行走西藏TXT下载

用胸膛行走西藏

作者:党益民(当代)
栏目:文学.小说
类别:现代
大小:85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历史的背影

解放前,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寸公路,没有一辆汽车。
那时,西藏的物资运输主要靠骡马和人工,还有少量的牛皮船,许多人畜冻死饿死在艰险的古老驿道上。从成都到拉萨,每天最多只能走三、四十公里,来回一趟至少需要一年时间。而一年之中,真正能行走的时间只有四五个月,其他七八月时间,驿道被雨水、冰雪封堵。
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记要》一书,形容西藏当时的交通:“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世上无论何人,到此未有不胆战股栗者”。
解放10年后,西藏拥有公路5648公里,民用汽车1330辆。

1、西柏坡,毛泽东决定出兵西藏

1949年2月初,在西柏坡的一间普通的屋子里,毛泽东对苏联特使米高扬说:“西藏的问题,不难解决。只是不能太快,不能过于鲁莽,因为一是交通困难,大军不便行动,给养供应麻烦较多,二是民族问题……”
可见,毛泽东已经把目光投向了西藏那块神秘之地,在关注、思考西藏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和交通运输困难的严重性。
1949年10月,毛泽东在给邓小平的电报中指示:“经营云贵川康及西藏的兵力,为二野全军及十八军团,共60万人。”这是解放军的精锐部队,足以说明毛泽东对进军西藏的重视。
40天后,毛泽东又致电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经营西藏问题,请你提到西北局会议上讨论一下……西藏问题的解决应争取明年秋季或冬季完成之。就现在情况看,应责成西北局担负主要责任,西南局担负第二位责任。因为西北结束战争较西南为早,由青海去西藏的道路据说也比较平坦好走。班禅及其一群又在青海。解决西藏问题不出兵是不可能的。出兵当然不只是西北一路,还要有西南一路。故西南局到川康平定之后,即应着手经营西藏……”
当时,西北已无战事,西南正在剿匪。
二十几天后,也就是1949年12月中旬,毛泽东出访苏联途中,在火车上给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写了封信。信中说:为不失时机地解放西藏,打击帝国主义侵略扩张野心,促使西藏朝内向转化,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否则夜长梦多。
12月30日,彭德怀致电中共中央并毛泽东,详细报告了由新疆、青海进藏的道路和气候情况,提出:由青海、新疆进藏困难极大,难以克服。由四川康定兵分两路,一路经理塘、科麦,一路经甘孜、昌都,两路进藏比从新疆、青海进藏容易。
两天后,1950年1月2日,毛泽东从莫斯科致电中共中央、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贺龙:“西藏人口虽然不多,但国际地位极其重要。”“由青海、新疆进藏,既然有很大困难,则向西藏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应确定由西南局担负。”“我意如果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应当争取于今年5月中旬开始向西藏进军。由打箭炉(康定)分两路推进到西康、西藏的接境地区,修好汽车路或大车路……”
同时,毛泽东强调:“必须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第二野战军确定由十八军担负进藏任务,以十八军军长张国华为统一领导核心,筹划进军西藏和经营西藏的问题。
为了保证进藏部队的物资供应,西南局和西南军区确定了“只要使用合理,需要什么给什么”的支援方针,作出了“不惜一切代价,克服一切困难,抢修公路”的决定。毛泽东进军西藏指示发出10天后,第二野战军发出指示,要求各部队“尽一切可能的力量,从人员、装备、运输等各方面”,支援十八军进藏。
1月15日,在部署十八军进军西藏会议上,邓小平说:“解放西藏军事问题,需要一定数量之军事力量。但军事与政治比较,政治是主要的。从历史上看,对藏多次用兵未解决问题,而解决者,亦多靠政治、军事协同解决,还必须解决补给之公路。”刘伯承强调:进军的同时,要用很大的力量去筑路。只有这样,才能站得住脚,建设好西藏,保卫好西藏。
刘伯承在听取十八军参谋长陈明义汇报后,又一次指示:“要保证和平解放西藏,关键问题是交通运输。从某种意义来说,修路、运输比打仗还重要。这就叫作解放西藏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
水鱼前传 (2008-11-27 18:59:33)
在大军准备进发西藏的前夕,刘伯承、邓小平向中央提出“由西康(四川)、云南、青海、新疆四省多路进军西藏”的建议,这样,可以收到协力合击之功效,也能解决粮食与地形之困难。毛泽东很快同意了这个建议。进军西藏的序幕就此拉开了。
最先行动的是西南一线。西南军区调集了十八军的3个步兵团、军区工兵部队和雅甘工程处的两个技术大队,还有数万民工。1950年3月25日誓师从成都出征,“一面筑路,一面进军”,4月10日,抢通了成都至雅安的道路,然后继续前进……
5月中旬,青海方向,由第一军八千多人组成的筑路大军,从西宁向西藏进发……
5月下旬,新疆独立骑兵师和一个骆驼团2000余人,以及民工1800多人,从于田普洛,修筑通往西藏的道路……
8月初,以十四军之一步兵团和3000骡马,组成入藏纵队,开始修筑滇藏公路……
10月,昌都战役打响,解放军一举歼灭藏军主力,10月19日昌都解放,对和平解放西藏铺平了道路。
1951年2月27日,达赖喇嘛致函中央,称西藏地方政府已经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和谈代表团赴京谈判。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新中国的首都北京签字。

2、贺龙选定走南线,毛泽东最后拍板

川藏线,是当时所有进藏道路中地形最艰险,投入人力最多(先后有藏、汉10多个民族10万人参战),也是对解放西藏发挥作用最大的一条道路。
修筑川藏线,之所以极其艰难,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没有可靠的地形地质资料,线路难以确定;二是山高路险,沿途有14座海拔3000至5000米的高山,还要跨越许多深谷激流,山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夜里气温低至零下30多度;三是道路要通过原始森林、草原、沼泽地带,运输线长,给养极其困难;四是要穿越筑路史上罕见的新生代地质区,流沙、冰川、泥石流、雪崩等自然灾害较多。
为了选出一条通往拉萨的合理路线,从筑路初期,就先后有10支勘探队,走进崇山峻岭、冰峰雪谷。其中有一个勘探队,行程6000多公里,翻越了200多座高山,历时一年多,才回到部队。由于山高路险、密林重重,他们曾经有好几个月与司令部失去联系,战友们以为他们已经……当他们一个个衣衫破烂、满头长发、胡须满腮、面黄肌瘦出现在营地时,在场的所有战友都认不出他们了,愣了半天才明白过来,然后扑上去抱住他们,高兴得泪流满面。
筑路司令部政委穰明德,亲自带领10个技术人员和一部电台,再次对南线进行了踏勘,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通过大量的勘探比较,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两条通向拉萨的线路:一条是北线,从昌都经丁青、索县、黑河到拉萨。这条线地势比较平坦,但海拔比较高,冬季冰雪封堵严重。另一条是南线,从昌都经邦达、波密、林芝到达拉萨。这条线路海拔较低,森林较多,气候较好,但问题是地形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冰川、泥石流、塌方比较多。
走南线?还是走北线?筑路司令部拿不定主意。
1953年12月初,筑路司令部司令员陈明义和政委穰明德带着技术人员赶到重庆,向贺龙和刘伯承两位领导汇报。他们打开地图,仔细介绍南北两线的难易和利弊。贺龙认真地听着,像战争年代一样深情严峻地盯住面前的地图,沉思良久,然后挥动着手里的红铅笔,果断地在南线重重画了一道,说:“走南线!”
接着,贺老总陈述了理由:第一,南线气候温和,海拔低。在西藏高原,这是黄金都买不到的优点。第二,南线经过森林、草原、湖泊,物产丰富,不仅筑路时有木材、石料等建筑材料,而且还有青稞、牛羊、水果、燃料等生活物资。更重要的是,将来建设西藏,这里有丰富的资源和极大的经济价值可以开发利用,更符合西藏人民的长远利益。
刘伯承说:“我同意老贺的意见,你们迅速向中央汇报!我认为这个方案,中央一定能够通过!”
第二天,穰明德飞抵北京。他先到交通部向王首道作了汇报,接着与王首道一起到彭德怀家。听了汇报,彭德怀高兴地说:“我赞成走南线!”当即打电话给邓小平,邓小平也表示赞同。
农历大年初一,穰明德随彭德怀、王首道到中南海怀仁堂,在中央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毛泽东听取和阅读了走南线的方案,郑重地问彭德怀:“现在这个方案的根据是什么?”
彭德怀说:“穰明德同志亲自进行了实地勘探和调查。”
毛泽东立即笑了,对穰明德说:“你亲自品尝了梨子的味道,这很好!”
接着,挥笔在报告上写下五个大字:“同意新方案”。
又说:“就照你们的意见办!”
一条世界上著名公路的线路,就这样,在中国农历1953年的第一个早晨确定了。
用胸膛行走西藏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随机推荐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