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馥香记TXT下载

馥香记

作者:江湖夜雨(现代)
栏目:人物.传记
类别:古典
大小:450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红消香断有谁怜(代序)

  读《红楼梦》,看到贾宝玉对女儿无比的推崇:“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字号还要尊荣无对的呢!”正所谓:“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红袖馨香的女儿们正是水做的骨肉,花做的精魂。

  美人如花花似梦,少女情怀总是诗。对于大多数女子来说,在她们的心中并没有你死我活的杀伐决断,尔虞我诈的鬼域伎俩,她们重情重爱,伤春悲秋,衣带渐宽,只为了问一个这世间,到底情是何物。周汝昌先生曾写道:“凡以‘青’构成的字都表示精华之义。我曾说过一段话:米之核曰精,日之朗曰晴,水之澄曰清,目之宝曰睛,草之英曰菁,女之美者曰靓,男之俊者曰倩,故一切人、物的最宝贵的质素都借米之精而喻称为‘精’,而单指人的精神方面之‘精’即是‘情’”。历来女儿情长,古往今来的浩浩江水,流不尽女儿们的闲愁清泪!天地间的花月春风、画桥烟柳、湖光山色,美则美矣,但又如何比得上女儿们眉如春山、眼如秋波,浅嗔娇笑?

  花分百种,女子也是如此。美女以绝色容颜愉悦我们,才女以落落素心涤荡我们。有的女子娇艳如海棠,雍容如牡丹,有倾国倾城之姿,但却徒有其表。而那些兰心蕙性的才女们,更为让人喜爱和崇敬。张爱玲曾说过人生三大恨事,其二就是“海棠无香”。确实,只有如花似月的迷人容貌而无半点才情的美女们正像有色无香的海棠。而钟灵毓秀的才女们却如幽香之兰,寒香之梅,穿越千余年的时空,依然余香不尽,正所谓“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林黛玉曾这样感叹:“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确实如此,才女们是不甘寂寞的,她们都非常的有个性,有才情,但世间的事往往是越平凡越平安,在旧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这些才女们的所作所为更让世俗之人惊诧、非议、打击。“可欣、可羡”者固然也有一些,但还是可悲、可叹者居多。她们或在“金井梧桐秋叶黄”的深宫里怨悲团扇;或在“暗灯凉簟怨分离”的深闺中怀我良人;或嫁为一个俗不可耐的商人之妇,早早逝去,只留下断肠诗句断肠人。有的才女“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成为“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的青楼女子,有的才女晚景凄凉,远离故土,有着“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霜华”的憔悴。有道是“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越是美好的事情就越是脆弱。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一个古代的才女更是难上加难,苦中加苦。绝大多数的才女都是“薄命司”中的人物,才比天高,命比纸薄,正是才女们的写照。

  在“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的漫漫等待中,这些才女们只好将心思放在吟诗作词、绘画剌绣中,但是在传统的观念中,女子所创作的诗文书画是不能传出闺阁的。这其中,不知有多少铭心刻骨的真情之作在岁月长河中就此湮没,不闻于世。这其中,不知有多少冰雪聪明、七窍玲珑的女子被漫漫的历史风沙所掩,就此默默无闻。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才女们表现出来才情却是不容抹杀的,也是无法抹杀的。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收录有许穆夫人的诗篇,而后世的班昭、蔡文姬、谢道韫、苏蕙……这些历代才女,像山间溪畔的香花,给呆板乏味的文史典籍添了不少的姿彩。她们的诗文空灵奇幻、镂玉雕琼,纵使男子看了也要赞叹不已。而才女们从自身的切身体会中写出的缱绻情愁,其中之细腻真情,更远非男人代拟者所能及。

  遗憾的是,历史中有记载的才女并不多,有诗文书画传世的更是少之又少。“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让我们细细品味才女们的故事以及她们的诗文书画,让我们悠然神往,想像她们当年“毫端运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的风韵,感受她们的风流文采,缱绻情愁,去追寻那一缕馥郁的馨香……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许穆夫人始留名

  春秋姊妹花:许穆夫人的母亲

  许穆夫人的身世可是一言难尽,不大容易说清楚。《列女传》上的“卷之三·仁智传”中,说“许穆夫人者,卫懿公之女,许穆公之夫人也”。这个说法有误,更常见的说法是卫懿公是许穆夫人的哥哥,这个说法也不完全对。她的辈份说起来很麻烦,但许穆夫人的母亲是鼎鼎大名的齐宣姜(春秋时代齐僖公的女儿,齐是国名,姜是她的姓,因为嫁给了卫宣公所以就叫宣姜),这却是毫无疑问的。

  说起齐宣姜和她的妹妹齐文姜,这对姐妹那可是当时芳名远播的大美人,是春秋时代著名的姐妹花。不过春秋齐国这对“twins”,名声却很不好。妹妹齐文姜居然和自己的哥哥(即齐襄公)乱伦,后来虽然嫁给了鲁桓公却还念着这不伦的旧情,更让人惊诧的是,事隔十几年后,在鲁桓公访问齐国时,她和亲哥哥齐襄公又搞在一起,被发觉后,齐襄公甚至干脆派了个大力士在车上把鲁桓公用力一夹,捏得肋骨都酥断了,当即死掉。齐文姜害了老公,不敢回鲁国去,她儿子鲁庄公接她到了齐鲁之间的禚地住,这地方既不属于鲁国,也不属于齐国,两人经常在哪儿幽会。后来齐襄公被作乱的手下杀死,她才收了心,开始全心帮助她儿子治理鲁国的国政,并亲自指挥军队屡败强敌,表现出极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可以称得上是个少有的女军事家。所以千年来人们对于齐文姜毁誉参半,是个难以评说的复杂人物。

  这是许穆夫人姨姨的事迹,而她的亲生母亲齐宣姜更倒霉一些。宣姜本来许配的是卫宣公的儿子伋,但是卫宣公是个老流氓(说卫宣公是老流氓一点也不错,这厮年轻时和自己的小妈私通,这个儿子伋就是这样生下来的),听说齐宣姜艳若桃李,顿时垂涎三尺,居然来了个“掉包计”,在黄河边上筑了一座新台,把新娘拦截了下来,自己钻进洞房当了新郎。虽然我们知道春秋时期的男女关系确实乱得够呛,但是卫宣公的这种行为在当时也是为世人所不齿的,《诗经·邶风》中有一篇叫《新台》,讲设网本为捕鱼,却事与愿违,得了个癞蛤蟆,说的是这件事。

  卫宣公的所作作为实在令人不齿,但有人写这段故事时这样说:“小公主盖着盖头,糊里糊涂地和老东西行了婚礼。直到进入洞房,宣姜才发现,当初来相亲的俏郎君变成了一个胡子花白的老头儿”。其实这样描述未必符合历史实际,卫宣公的丑陋主要还是在行止上,年纪倒不一定十分老丑。因为春秋之时结婚都极早,据说伋这年不过十六七岁,伋是卫宣公和其庶母私通生下的,当时的年纪肯定也不太大,所以卫宣公当时也就三十多岁最多四十来岁吧,不至于是一个胡子花白的老头儿。《新台》一诗将卫宣公比喻成癞哈蟆,其实更多地是厌恶他的作为。

  错综离奇的身世

  不管是不是老头,当时的齐宣姜是无法选择的。于是只好跟着卫宣公一起生了两个儿子——寿和朔。据史书上说,这兄弟两人的性格大不一样,寿是仁义善良的,而朔却偏狭狠毒。等寿和朔渐渐长大后,卫宣公才真的老了,要考虑后人继位的事情了。朔就和他妈宣姜说,如果卫宣公死了后,让伋即位,伋一定会害了他们母子三人。这时候宣姜的感情只放在自己的儿子身上了,就一心一意挑唆卫宣公杀了这个曾经是自己未婚夫的伋。

  没有想到寿和伋的关系却很好,寿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跑去告诉伋,而伋是个坚信“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呆瓜,他甘心就死,让跑也不跑。这寿也出奇地仁义,居然把伋灌醉了,假扮成伋先跑到杀手的埋伏位置,让杀手将他杀了(当时也没有照片,杀手也不认得谁是谁)。伋也是个很重情义的人,酒醒之后,看到寿为他而死,竟然追上贼人,想用自己再换回寿,但寿早已被杀,贼人一看伋自己送上门来,当场又杀了伋。《诗经》上记载的《二子乘舟》一诗,就是和这个故事有关。

  在这一个阴差阳错的事情中,最大的赢家就是阴险狠辣的朔了,一下子除掉了两个自己走向王位路上的绊脚石。但卫宣公和宣姜是十分疼爱寿的,听说寿死了,都是痛苦万分。卫宣公毕竟上了年纪,急痛攻心,竟然一命呜呼了。于是朔这厮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国王,就是卫惠公。

  卫惠公的所作所为并不得人心,当了没有多久,卫国的大臣贵族们拥护和伋一母所生(应该就是卫宣公的庶母,后来收为他老婆的那个夷姜所生)的黔牟即位。朔跑到他姥姥家——齐国去求援了,当时齐国正是他舅舅齐襄公(也就是那个和妹妹齐文姜乱伦的那家伙)执政,借助齐国强大的国力,卫惠公来了个“我胡汉三又回来了”,不过他的小命却不长,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齐襄公为了促进齐国和卫国旧族的关系,居然力主让宣姜再嫁,嫁的人是谁呢,说出来让我们现代人十分奇怪,这人叫顽,当时封为“昭伯”,所以又称为“昭伯顽”,此人是和宣姜原来许配的未婚夫伋一母所生的兄弟,这在后世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当时好像并不算太出格的行为。有本书上面写“被灌醉的宣姜,被强行关进了新房”,这里说的宣姜倒像受逼的祥林嫂一般,但是《左传》上记载:“齐人使昭伯烝於宣姜,不可,强之”(子娶父妾曰“烝”),倒说是男方不同意。《东周列国志》上也说:“宣公儿子昭伯被人灌醉,拖到宣姜房中,梦中于宣姜成事,遂结为夫妻……”到底谁强迫谁,看来还很难说。不过从他俩后来的关系来看,宣姜既不是祥林嫂,昭伯顽也不是柳下惠。他们两人后来倒是两情相悦,证据就是宣姜接二连三地生孩子,又一口气生下了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等五个儿女。

  唉,说了这半天,本篇的主人公许穆夫人的身世才终于说清楚。如果你还是弄不大清楚,可以看下面的人物关系图。

  而上面提到的那个卫懿公,是卫惠公(也就是害死哥哥的朔)的儿子,朔死之后他就即了位。所以如果说卫懿公是许穆夫人的哥哥,这是从许穆夫人的父亲这一方(昭伯顽和朔一辈)来论的,如果以许穆夫人的母亲宣姜是卫懿公的亲奶奶这一点来论,卫懿公还要比许穆夫人低一辈,得叫许穆夫人姑姑才对。但《列女传》却说许穆夫人是“卫懿公之女”,这就太不对了,居然给许穆夫人连降了三辈。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卫懿公这哥们当国王实在不及格,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活宝之一,卫懿公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养鹤,所谓“卫懿公好鹤而亡国”。该活宝虽然对宠物挺有爱心的,整天把鹤侍侯得舒舒服服,还封了好多鹤娘娘,鹤将军等,如果放在现在当个动物园园长或者“动物保护协会”的会长倒也合适。但他是国王,人家林逋梅妻鹤子并不打紧,本就是山林隐士,而卫懿公这么做却不行,一个国家军政大事有多少,整天没有个拍板决策者哪里成?何况卫国的好多旧臣,想起他父亲朔的恶行,对他也是十分的不服气。所以卫懿公后来就落了个国破人亡的下场。

  到了许穆夫人出嫁的时候,许穆夫人知道大国之间的婚姻是纯粹政治性的,所以她根本就没有考虑自己的个人生活,而是把卫国的安危放在首位。当时许国和齐国都来求婚,许穆夫人要求嫁到齐国去,她的理由是:“齐国是一个大国强国,而且离卫国又近(卫国在现今河南北部,卫辉市附近,许国在河南许昌附近,齐在山东),联姻以后,卫国有了事情,支援很方便。”如果按照许穆夫人的要求,她的老公就是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了(按现代观点,许穆夫人的母亲是齐僖公的女儿,她和齐桓公也是有亲缘关系的,但在春秋时期看来并没有禁止这种血缘间的婚配),但是卫懿公可能是对齐国有成见吧,坚持将她嫁到许国,成为许国国王许穆公的夫人,所以后世称她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才华横溢,相貌端庄清丽。这个可想而知,因为她的母亲和姨姨都是名闻列国的大美人,齐姜家的姑娘之美在当时就是很出名的,当时人们赞美齐姜家的女子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说起来那时候的比喻就是有点怪,手如柔荑什么的倒可以接受,但“领如蝤蛴”就有点怪,这蝤蛴是天牛与桑牛的幼虫,乳白色,长而丰满。这样的比喻对于现代人来说恐怕就很难接受,不过在当时,确实是形容美貌的好话。许穆夫人有这种遗传因子,既是才女又是美女当无疑问。

  许穆夫人自幼在卫都朝歌读书习文,在城郊骑马射箭,在淇水边垂钓荡舟。这在她嫁到许国后怀念当时生活而写的《竹竿》(《诗经·国风·卫风》)一诗中有所体现:

  藋藋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据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注解,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这样:

  钓鱼竹竿长又长,儿时垂钓淇水旁。少女时光怎能忘,路远无法回故乡。
  汨汨肥泉于左方,哗哗淇水流右方。女大当嫁要出门,远别了兄弟和爹娘。
  淇水潺潺在右方。肥泉汨汨在边淌。明目浩齿一女郎,身上的玉佩叮当。
  淇河水欢快地流淌,驾小舟划着双桨。顺水漂流到远方,消散我胸中的忧伤。

  看来许穆夫人当时生活的自然环境比现在好得多,大家去郑州时如果经过河南的北部也就是当年卫国所在的地方,恐怕只能见到一片荒凉贫瘠的土地,河也都是经常断流的季节河、臭水河,淇水(现在的淇县)附近一点也没有许穆夫人诗中所形容的景象。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许穆夫人更为闻名的是这首《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秭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意思是说,马儿疾驰快奔走,回国慰问我卫侯。马行归途路悠悠,行旅匆匆到漕邑。大夫跋涉来追赶,我心哀伤又忧愁。登上高高的山冈,采集贝母解愁肠。女子多愁又善感,各人心里有主张。许国大夫责怪我,实在幼稚且张狂。没人赞成我赴卫,要我返回万不能。你们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深远。没人赞成我回卫,想要阻止也不能。你们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谨慎。我在郊野忙行驶,麦子繁盛又茂密。前往大国去求援,依靠谁来帮我忙。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再把我责备。你们纵有百般计,也不如我亲自去。(据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注解)

  因为卫懿公整天心思都放在养鹤上,所以当北狄人(当时太行山附近的北方游牧民族)前来攻打卫国时,将士都不听卫懿公的命令,他们袖手旁观,说让你的鹤将军去打仗啊?把卫懿公急得没有法,只好答应把鹤都杀了,将士才勉强同意出战。卫懿公不知天高地厚,他身先士卒,亲自出战指挥,但当即就被凶悍的北狄人杀死,并将卫懿公宰了吃了,只剩下肝没有吃,看来当时的老祖宗就是野蛮,人也吃。

  后来卫人立戴公(这是许穆夫人同父同母的亲哥哥)为国王。不久戴公也死了,卫人又立文公(也是许穆夫人的亲哥哥)。许穆夫人得知卫国遭此浩劫,要回卫国吊慰卫文公,但许国人怕惹火烧身不准她去。她走到半路上被许国的大夫们追赶,愤怒的许穆夫人做了这首《载驰》来回应许国的大臣们。

  许穆夫人对祖国烈火一般的激情,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她四处奔走,大声疾呼,终于使得齐侯派公子无亏率三百辆战车三千甲士前往漕邑,帮助卫国守城,稳定了局势,使卫国免于灭亡。许穆夫人“控于大邦”的目标算是圆满达到了。看来许穆夫人不但是一名才女加美女,还是一个著名的外交活动家呢。

  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往往十分粗疏,尤其是在离我们已有2600多年的春秋时代。对于许穆夫人,我们无从得知她更多的事迹,也无法领略她更多的风采。但就许穆夫人的身世和她留下的这三首诗来看,许穆夫人聪明、美貌、果敢、坚强,不愧为青史留名的第一位才女。


亭亭山上松,终岁常端正——霜晓寒姿看班昭

  一门三父子

  一门三父子,都是名人者,并不多见。而且只有男性的角色也未免单调,如果在这三枝青叶间又点缀出一个如花才女来,更是妙绝。但这等事千古罕逢,大家都熟知苏小妹的故事,什么苏小妹三难新郎秦少游啦,什么苏小妹和哥哥苏东坡做诗开玩笑啦等等。但是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历史上并无苏小妹其人,这都是后人虚构的。不过大家也不必失望,此篇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才女,她和传说中的苏小妹比起来一点也不逊色,她就是东汉的著名才女班昭。

  班昭的父亲叫班彪,哥哥是班固、班超,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说起来,班氏一门和“三苏”的情况差不多,也是当老爸的名气略逊一些。很多人对于班彪比较陌生,但是班彪也并非省油的灯,他博学多才,有名的思想家王充(写有《论衡》一文)就曾从师于他。班彪胸有大志,他对于司马迁的《史记》不是太满意,他一方面赞扬《史记》是“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另一方面又批评司马迁不与孔子同是非,背离了“五经之法言”——“大敝伤道”,其实也就是说在政治思想上没有和孔老二那一套保持一致。

  看来班家一门对孔老二的思想是十分信服的,出于这一理由,班彪立志继司马迁后再写一本史书,这就是直到现在都很有名的《汉书》之雏形。另外,班彪还作有《北征赋》、《览海赋》、《冀州赋》等。班彪比之苏家三父子中的苏老泉来可能也并不逊色。

  班昭的哥哥班固就更加有名了,大名鼎鼎的《汉书》就是主要由他来完成的,所以史学方面一提就是“班、马(司马迁)”。而她的另一个哥哥班超更不一般,他不愿意像大哥一样埋头写文章,他听说这时候匈奴又猖狂起来,不断地侵扰边疆,掠夺居民和牲口,就把手中笔一扔说道:“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于是就决意投军效力去了。这就是“投笔从戎”一成语的由来。

  班超并非只是头脑发热的书生,在军中,班超立下奇功无数。最为凶险的一次是班超带随从三十六人到了鄯善(在今新疆境内)国,鄯善原归附匈奴的,但匈奴对他们太苛刻,鄯善王很不满意,看到汉使到来,开始倒很高兴。但过了几天,班超发现鄯善王对待他们忽然冷淡起来,他一探听,原来匈奴的使者也来了,鄯善王正在犹豫,极有可能倒向匈奴。于是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又给我们创了一个成语),率领着三十六个壮士偷袭匈奴的帐篷,杀了匈奴使者。鄯善王一看匈奴使者已被杀了,也没有了办法,只好倒向汉朝一方。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班超的大智大勇,出手稳、准、狠,是个将才。班超后来由于功高被封为定远侯,羡杀了后世不少的书生,像王勃就说什么“有怀投笔”,温庭筠也说“欲将书剑学从军”,但他们只是嘴上说说罢了,并非真有班超文武双全的才能。

  所以如果苏门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和班氏一门来PK的话,苏洵和班彪老的对老的,倒也半斤八两,功力相若,苏轼虽然诗书画俱佳,可能略胜班固一筹,但班超的名气却要比苏辙大得多,而且班家还有个名气功力丝毫不输于苏辙的班小妹在旁掠阵,所以最终PK的结果,苏门三父子倒是输面居多。

  手足情深

  班氏兄弟和兄妹之间一向手足情深。班固为了继承父志,立志续写《汉书》这一著作,但是却遭到一群小人的诬陷:“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班固被以“私改国史”的罪名关进了监狱,写的书也被没收。

  这时候班超得知消息后,生怕碰上个地方上的昏官一下子就“葫芦僧判葫芦案”般地胡判了,于是星夜驰回京师,亲自向皇帝上书说明。皇帝看了班超的奏折,让地方官呈上班固的史书看了后,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很欣赏,当场赐于班固修史的权利。这样班固一下子变为“中央文献研究室”人员一样的身份了,倒是因祸得福,给《汉书》的问世起到了促进作用。这其中班超功不可没,若非班超亲自上书皇帝,碰上个昏官错判错杀了,那《汉书》就此湮灭无闻了。

  而到了班超晚年,班小妹又为自己的哥哥讨了一次公道,班超在西域已久,年纪也很大了,他起了思乡之情,想乞求皇帝恩准他还乡终老。但是皇帝没有准,班昭又代兄上书,有理有据,入情入理地请求皇帝恩准其兄回乡。这篇文章也写得很有水平,原文太长,我们择精要处一观:

  “妾同产兄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赏……天恩殊绝……”

  这段上来先感谢皇帝的恩赐,俗话说“高帽子人人喜欢戴”,想来皇帝见了夸他的这些话,就算不“龙颜大悦”,肯定也会“甚和”。

  “……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因其兵觽,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赖蒙陛下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骨肉生离,不复相识。……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

  这里倍言班超为国尽忠的情形,把大好青春都献给了平定西域事业的精诚,接着笔锋一转,又着力描绘班超的衰老之态,从这一侧面说明班超即便想为国尽力,也是有心无力了。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