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郑成功传》

孙野(明)
郑成功传
作者:孙野
序言:炎黄卫士
第一章 家族之荫
第二章 少年壮志忧国忘身
第三章 招贤才力挽狂澜
第四章 孤军荒野
第五章 光复台湾捍炎黄
第六章 勤政爱民振兴宝岛
序言:炎黄卫士
  在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发展长河中,有的民族在外力冲击下支离破碎,悄然而逝;有的民族为外族征服后潜移默化,失本忘宗。而中华民族却在历史发展的风风雨雨中摆脱了同化和夭折的厄运,至今仍独立于世界的东方,以淳厚的文化彪炳人类史册。
  人们从不同方面来探索她历经磨难而不垮的奥秘所在。对于这个博大艰深的问题很难给予准确的回答,但是否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之所以傲然独立,至少与她特有的文化传统有关,尤其与她拥有的精神财富有关。中华儿女历来讲究操守、崇尚气节,敢于为真理和正义而献身。
  在众多的英雄中华儿女中,郑成功是表现突出、经历坎坷的一个民族精英。英雄气概的精神力量可以从郑成功身上集中地反映出来。
  他幼年过着孤苦的生活,在日本与母亲相依为命。随着他父亲在东南沿海势力的扩张,他得以回到祖国的怀抱。在良好的家庭条件下,他学文习武,雄心万丈,立志要做一个顶天立地、救民济世的好男儿。
  明王朝遭受满清的颠覆,为了反清复明,抵制外族的吞并,郑成功招贤纳才,组织反清志士与清廷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虽清廷以高官厚禄相诱惑,以灭门九族相威胁,亦不为之动容。
  1646年,其父郑芝龙为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财产乃弃甲士几十万、船只500艘于不顾,兀自率500名护卫到福州降清,不料反遭软禁,同时郑家遭受洗劫,郑成功的母亲在变乱中死去。23岁的郑成功悲愤填膺,不仅性格变得抑郁暴躁,而且举起"杀父报国"的旗帜,在鼓浪屿誓师,募兵据地与清廷作战。
  怎奈清廷国势日盛,复明路途艰难。清廷在争战无法平定郑成功的势力之后,采取了"平海五策",切断了郑成功与内陆的联系。为了求得稳固的反清复国基地,更是为了捍卫炎黄子孙的尊严,郑成功于1661年隆重誓师,要收复在荷兰殖民地统治下的台湾。
  郑成功率领数万大军,扬帆过海,踏着惊涛骇浪,穿过天险鹿耳门,回到了祖先长期经营的故土台湾岛。用大刀长矛对付荷兰侵略者的洋枪洋炮。经过殊死战斗,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又经过8个月的围困战,终于迫使荷兰总督揆一在投降书上签字,结束了荷兰侵略者在台湾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捍卫了炎黄子孙的尊严。
  郑成功的一生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爱国精神和抗击侵略者传统的民族。
  郑成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不仅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 也有着超凡的政治才能。 在军事上,他具有战略协同作战的思想、建立军事根据地的思想和"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娴熟地掌握各种战略战术。在政治上,重视民族团结、法治廉政、严谨治军、发展经济。郑成功矢志忠于明政权,泣血枕戈,大义灭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感人。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骄傲。
  人不是神,人总是有优点也有缺点,郑成功自然也不例外。由于家庭出身、历史阶段以及自身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郑成功身上也体现出缺憾与不足。
  在对郑成功的写作中,笔者会尽量恢复、趋近历史的原貌,力求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郑成功的本来面目,把真实的郑成功展示到读者面前。在写作中以年为经、以事为纬作为主线来说明郑成功一生的活动特点。对郑成功的先世、出身、历史社会状况及他的主要经历和性格特征,力求详细的阐述。对其政治、军事活动,考察其渊源和社会影响,尽可能详细地论说、分析。
  郑成功处在各种社会矛盾复杂交错的时代,加之他本身的阶级特点,使他的社会活动和影响必然是复杂的。所以要比较客观地评价郑成功,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
  郑成功的一生,是可歌可泣的。他的人生主线,是为了国家政权的独立和完整,为了炎黄子孙的尊严。他那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驱逐侵略者的壮举及对开发台湾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第一章 家族之荫
  研究郑成功的一生,不能不牵涉到他的家世。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个人成就,与其家族的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其家族背景的了解,我们能够更详尽、更彻底地理解郑成功其人。
  1、个人成就与家世的关系
  郑成功成为名垂史册的民族英雄,固然有其自身顽强奋斗的一面,然而其家族背景所起的辅助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家世背景对一个人心理特点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 ",虽然虎父亦有犬子的现象,但其父辈的成就,更能直接地成为子辈的榜样和追求的目标。郑成功自幼豪情万丈,胸怀汤武,与其父辈的成就、地位有着很紧密的关系。封建社会的世袭观念、血统观念有着极深的社会基础,这对封建社会的官商富贾的后辈来说,有着很大的鼓舞、激励的作用。
  其次,家世背景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基础和辅助作用。在封建社会,社会各阶层流动很慢,一个人的家世情况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郑成功能够获得很好的学习条件以及起兵时的召号力,与其父亲的地位有很重要的关系。
  再者,在讲究宗法的封建社会,虽然宗族中各势力的矛盾与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但其总的趋势是更容易互相帮助。郑成功与其他郑家势力的最后统一,为其创建大业打下了基础。这也归因于家世的纽带关系。 总之,要研究郑成功,就不能不对其家族情况有所了解。因为在血统观念很强的封建社会,一个人的成就与其家世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2、宗族概况
  许多专家学者们曾对郑成功的家世进行过研究,但受资料的限制,有些问题至今未能澄清,有的研究结果还存在着明显的谬误。
  1983年,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资料室的协助下,获得《郑氏宗谱》和《郑氏家谱》两部抄本,使许多悬题得到了解决。
  通过对两部抄本和明清档案的研究,得到了关于郑氏先世世系最完整的资料。
  南安石井郑氏的一世祖是隐石公郑绵,自隐石公至郑成功的世次是:一世隐石公(讳绵)--二世隐泉公(讳岱)--三世砥石公(讳轼) --四世纯玉公(讳钅厉)--五世井居公(讳亮)--六世确斋公--七世乐斋公(讳盟)--八世于野公(讳荣)--九世西庭公 (讳瑢 )--十世象庭公(讳士表)--十一世飞黄公 (讳芝龙)--十二世大木公(讳成功)。 这样,郑氏的先世世系问题获得了完满的解决,过去的种种错误论断可以得到纠正。
  关于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以前的祖辈,我们不再做多的论述,只知道其祖辈做过官就可以了。郑芝龙诸兄弟,处于明清之交混乱之际,数人驰骋疆场,各有建树,史书记载不绝。郑芝龙有同父同母兄弟四人,同父异母兄弟一人。但其中第三弟芝麟早死,不为人所知,所以通常被认为四兄弟。分别是芝龙、芝虎、鸿逵、芝豹,其中芝豹为同父异母兄弟。若论堂兄弟,则只有春庭公所生芝鳌、芝兰两人。
  郑成功诸子的情况,从两部抄本中也可得到澄清。
  郑成功第八子郑温生于康熙壬寅年(公元1662年)六月初一日,其时郑成功已逝世(郑成功逝于本年五月初八日), 可知八子温、九子柔、十子发三人均系郑成功去世后所生的遗腹子。郑成功十个儿子中,于康熙二十二年随郑克爽同归顺清朝的计有次子聪、三子明、五子智、七子裕、八子温、九子柔等六人。有人推断郑明在郑克爽归清时曾率部迁往印度尼西亚,是不正确的。郑克爽是郑成功长子郑经的儿子。有的小说中说郑克爽是郑成功的儿子,是不符合史实的。
  3、父亲郑芝龙
  郑成功的远祖相传在河南荥阳,后来南迁,子孙分布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一带定居下来。其中一支在泉州南安县石井乡定居,并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
  郑成功的祖父名象庭,号绍祖,是位读书人,一生没有考中秀才,在泉州府里当一名小官吏,家境并不富裕。其长子是郑芝龙。
  郑芝龙号飞黄,从小就聪明过人,同时也淘气异常。他对八股文十分厌烦,而对与功名富贵无关的杂书却爱不释手。可见他自小就是一位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的看法与打算。由于社会的影响,他对有舞拳弄棒很着迷,也很精通,对笛瑟之乐器也颇在行。
  他敬仰剿灭倭寇的名将戚继光,十二三岁时,在孩子们面前,神气活现地扮成戚继光,玩发号施令剿倭寇的游戏。
  但他厌学八股文,平时又非常淘气,怕考八股文,怕挨父亲的打,便在18岁那年远离家乡,跑到海外自谋生路去了。这体现出郑芝龙不凡的魄力,也使他有机会成为富冠闽中的风云人物。
  当时福建一带的海上贸易日益发展。郑芝龙离家后,从泉州搭船,沿途充当无偿劳动的苦役,到澳门投奔舅舅黄程。他随黄程经商,往来于澳门、日本、吕宋(今菲律宾)等地。在澳门郑芝龙接受了天主教洗礼,教名叫做尼古拉斯?加斯巴德。他很快学会了经商,也掌握了葡萄牙、荷兰等国的语言。
  在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郑芝龙离开澳门到达日本平户。他初到日本以为人缝衣糊口,生活十分贫穷。由此他认识了一个美丽贤慧的日本姑娘,生下了郑成功。
  他在日本时寄住在日本长崎附近肥前平户岛主翁翌皇家中。翁翌皇也是福建泉州人,经商到日本,娶了一个日本女人为妻。因其十分富有,在日本居住时间已久,便当上了平户岛主。翁翌皇有个侄女,其父母早亡。翁翌皇见其无依无靠,便把她接到家中抚养。
  郑芝龙居住在田川家时,她才17岁,出落得天娇绝俗,美丽异常;且秉性温柔,通晓中日两国文字。二人彼此颇有好感,日久情深,遂结为夫妻。一年后,田川氏生下了郑成功,名叫福松。
  郑芝龙办事干练,社会交际广泛,和当时的葡萄牙、荷兰殖民者、日本武士、中国海盗都有接触。当时李旦是中国最大的海盗走私集团的首领。郑芝龙在平户投靠李旦门下,因其胆大心细,做事能力极强,很快显示出了超群的才能,深得李旦赏识。不久李旦病死, 李旦的船队便由郑芝龙率领, 号称"飞黄将军".在日本时,郑芝龙与颜思齐等人便已结拜为把兄弟,他们之间结下了共死誓言,后因策划反对德川幕府的行动泄密,被迫逃到台湾。在台湾与高山族人民共同团结,开荒渔猎,把千百年沉睡的荒地变成良田。不久颜思齐病死,众人就推举郑芝龙为首领。
  郑芝龙以台湾为基地,一面进行垦荒生产,一面组织船上的兵丁进行操练,在海上拦劫商船,官兵奈何他不得。由于郑芝龙集团纪律严明,郑芝龙为人重义气,讲信用,不吝惜钱财,颇得民心。沿海百姓大多为他通风报信,充当耳目,使其海上贸易进行得非常顺利。
  郑芝龙集团不断扩大,引起了明政府的不安,同时海上贸易违反了明政府"闭国绝洋"的政策,明政府便多次出动水师,企图消灭郑芝龙集团,肃清海面。但却屡屡被郑芝龙打败。
  明朝官兵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征剿行动,都被郑芝龙以灵活的计谋、雄厚的实力所击败,不得以,便派卢毓英招降郑芝龙。郑芝龙出于维护和扩大自己既得利益,以海上兵、船都属于他个人财产为条件,接受招抚,被明政府授予福建海防的游击将军。
  郑芝龙接受招抚以后,利用他在福建的地位,垄断海上贸易,成为富甲全闽的人物。他拥有部众3万余,帆船千余艘。
  他在平安镇建了一个庞大的贸易基地,并设置了庞大的私人武装。安平镇的商业繁荣,商店都是郑氏产业。郑芝龙建立的商行,还在京师、山东、苏杭等地营业。
  他以政府名义扩大队伍,消灭了在东南沿海与他势均力敌的大海盗李魁奇,打败了杨六、杨七、刘香等几股海盗。这样,就吞并了海上贸易的竞争对手。
  郑芝龙对荷兰侵略者也进行了英勇而巧妙的斗争,得到了明政府的嘉奖,更扩大了自己的威望。
  他以火船冲击荷兰巨舰,烧柞木船对付高大夹板船。通过两次大规模海战,使荷兰侵略者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猖狂侵犯东南沿海了。
  荷兰人对中国军队颇为顾忌,认为中国官兵有狂悍野性而决死战斗的精神,完全不顾先进的枪炮火焰。
  打败荷兰殖民者是当时了不起的大事,明朝皇帝提升郑芝龙为福建地方军事长官--总兵官,满朝文武也对他刮目相看。从此,他的势力更加强大,地位更加显赫。
  郑芝龙的成就,为郑成功后来的成才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4、扶桑田川氏
  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也具有中国人的血统。其父亲是一位精于锻造的铁匠,到日本后为武士锻制刀剑,与一日本女子结婚,生下了这个女儿。女随母姓,也叫田川氏。
  田川氏由于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中,自小就饱受了生活的磨难,所以比一般的女孩更能够吃苦。
  他父亲虽身为铁匠,但也是自幼饱读诗书,因屡考不中而弃文从匠。在对女儿的教育中,他严守中国人的教育方法,教她诗书礼仪,使田川氏从小就明大理、识大义,成为众人夸赞的好女孩。
  当田川氏父母双亡时,因为平时深受翁翌皇的喜爱,便被接到翁家生活。在翁家她勤俭孝道,做事得体,也颇受众人夸赞。
  郑芝龙离开日本时,郑成功只有一岁。田川氏带着长子郑成功和次子七左卫门在日本生活。由于亲人相继病故,田川氏无倚无靠,带着两个孩子过着清贫的生活。
  虽然生活贫穷,田川氏没有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她告诉孩子做人的道理,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时小郑成功太淘气,田川氏便把他叫到身 边,讲做人应该上进,不应该浪费时间的道理,边讲边止不住地流泪。小成功逐渐体会到了母亲的难处和爱心,变得很听母亲的话。他要好好学习,为贫穷的家里争一口气。
  田川氏怀着对郑芝龙无限的思念经常带孩子到大海之滨,希望能看到乘帆而来的郑芝龙。她告诉孩子说 :"福松,在海的那边是你的故乡,你爸爸就在那儿 !"由于田川氏非常美貌,常有人给她提媒,都被她断然拒绝了。
  母亲的勤劳贤慧和不屈的人格,给年幼的郑成功很大的影响。他在田川氏的教育下,变得越来越爱学习了。并且,他很有正义感,经常帮助弱小的孩子。
第二章 少年壮志忧国忘身
  "自古英雄出少年 ",这话对郑成功来说并不偏激。他7岁之前在日本平户,就有着不凡的志向。回到中国后,由于天资聪颖,加之有名师指导,学问长进很快。但他有着远大的志向,并不只顾读书,也时刻注意着局势的变化,并思考自己较成熟的治世方略。
  1、异国思归
  郑成功出生在日本平户,取名叫福松。直到7岁时才得以被郑芝龙派人接回中国。在异国他乡,福松过着孤苦的生活。
  在福松一岁时,郑芝龙便逃出日本。福松成了逃犯的儿子,遭到人们的冷眼和非议。当他刚刚懂事时,就没有父亲的保护和族人的帮助,只与母亲和弟弟相依为命。
  母亲的教诲使得在贫困中生活的福松更具有生活的信心。由于田川氏通晓中国文字,便教授给他《百家姓》、《三字经》等基础知识。福松天资聪颖,加之母亲的教子有方,很快就掌握了许多基础性的知识。
  母亲常给他讲启发他善心、爱心和远大志向的故事,使福松很早就知道了文天祥、戚继光等英雄人物。
  由于贫穷,也没有族人的照顾,福松家常受别人的欺负。福松很气愤,问妈妈这是为什么,田川氏告诉他说 :"因为我们家穷,又没有你爸爸在家撑腰,所以我们家就比较弱了;又因为你爸爸是反对政府而被迫离家的,人们就更有理由欺负我们了。等你长大了,成材了,就没有人敢欺负我们了 。"福松听了妈妈的话,知道了自己家受气的道理,便逐渐产生憎恶 欺侮弱小的人。
  有一次,福松看见几个小孩在围攻一个小孩,他冲上去把他们分开,并斥责那几个小孩不该欺负人。那几个小孩不服气,要与他打架,都被福松给打倒了。那些小孩哭着骂福松是没有父亲的人,也不是日本人,叫他快点滚回中国。福松听了非常伤心,决心一定要回到中国、找到父亲。
  从田川氏口中,福松对父亲有了大概的了解,更加想早日见到父亲。郑芝龙也曾多次派人来接田川氏母子,都遭到德川幕府的拒绝。
  田川氏进一步对福松进行仁、义、礼、智、信方面的教育,使福松具有了尊尊的思想基础和忠君爱国的思想基础。
  直到1630年,福松7岁时,郑芝龙再次派人来接家人,德川幕府才在郑芝龙"先礼而后兵"的压力下同意让郑成功回国,而田川氏却不能离境。
  能回国见父亲了,福松特别高兴。但母亲不能一起去,他也很难过。为了表达对母亲的依依不舍和安慰母亲,他特意在家门前亲手栽植了一棵椎树。后来,这棵树成长为大树,盘结苍郁,蔚为"松浦心月"的胜景之一,长期为日本友人凭吊。
  几年的异国贫苦生活,使郑成功比同龄的孩子成熟得早,懂的事多,这为他少年上进打下了基础。
  2、汤武雄怀
  郑成功回国后, 郑芝龙给他改名为 "森 ",字"句俨". 先带他到南安石井拜谒郑家祖祠,然后回到安平城。自此,开始了郑成功另外一种生活。
  初到安平城,郑成功大开眼界,从未见到的大城、楼房,给他很新鲜的感觉。城西是海门,江上摆满了战舰、商船,桅杆上飘着"郑"字号旗。船、军队、楼房、商店……这一切都是郑家的,他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尊重。
  郑芝龙很喜爱郑成功,不仅因为郑成功具有像他一样的容貌气质,也为了远在扶桑他所思念的田川氏。
  能照顾好郑成功,也或多或少地补偿了对田川氏的歉意,毕竟,他还未尽到做丈夫的责任。
  为培养郑成功成材,郑芝龙花重金聘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老学究做他的老师,教他读书识字。
  郑成功少年时代,正值明王朝土崩瓦解的时候,国事越来越混乱。老师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士,便常拿英雄志士的诗篇让郑成功学习,以期郑成功能成为济世的英雄。
  老师给他讲矢志兴吴、舍身力谏的伍员,高节不屈、海岛传声的田横,危言深论、激浊扬清的范滂,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的祖逖,忠勇无敌、名垂千秋的杨业,三呼渡河、壮心未已的宗泽,尽忠报国、心昭日月的岳飞,法天不息、正气浩然的文天祥,横戈戍边、威镇宁锦的袁崇焕……这些忠肝义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志士英豪,给郑成功很深的印象,燃起了他要做一代英豪的雄心。尤其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篇,在郑成功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郑成功天赋聪明,涉猎广泛,勤奋刻苦,8岁时会背诵"四书五经 ",10岁能写八股文。12岁时,老师曾以"洒扫应对进退"为题命他作文,他在文章中写道 :"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 。"文章的意境开豁、新奇,使老师感叹不已,大赞郑成功是"天下奇才".文由心动,郑成功小小年纪就能说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自可见他的敏锐才思和汤武胸怀。
  郑成功学习非常刻苦,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有一次,郑芝龙在幕僚宾友的陪同下,乘大船在五马江上游览。郑成功独坐在一个角落里潜心读书。郑芝龙对郑成功抱着非常大的期望,希望他将来能继承自己的事业,见他在学习非常高兴。船帆升了起来,风儿将帆鼓得满满的,像一支离弦的箭似的向前飞驶。郑芝龙想考考自己的宝贝儿子, 便对郑成功说 :"森儿,我出个对子,你对对看。"郑成功说 :"请父亲出上联 。""你看对面那只舢板,尽管渔民拼命摇橹,可怎么也没我们快, 所以我认为:'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你对下联吧 。"郑芝龙的这个上联语带双关,表面上在说"橹"、"帆 ", 实际上"橹速" 是隐喻周瑜的谋士鲁肃,"帆快"是隐喻刘邦的参将樊哙。其本意说"文官不如武官". 要找到两个历史人物,又要利用谐音,完成这个对偶语,实在太难了。
  但郑成功才思过人,很快就想出来了,便对道:"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语音刚落,满座叫绝。他的"笛清"暗指宋仁宗驾下大元帅狄青,"箫和" 暗指协助刘邦治国平天下的丞相萧何。其真意是"武将难比文官".郑成功在众人面前的巧妙应对,使郑芝龙愈发觉得脸上有光,更加鼓励郑成功攻读诗书了。
  郑成功喜欢读《春秋左传》 和《孙子兵法》,在《孙子兵法》上空白处写道"挥尘谈兵效古之英豪,究心天下封侯非所愿".可见其志气非小。
  闲时郑成功喜欢练习武艺,到军营中与将士们谈海洋生活和战斗的故事。这使他更了解将士们的情况,更了解战斗的情况,为他以后投笔从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郑成功15岁,考取南安县学,中秀才。崇祯十七年,郑成功21岁,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南京国子监太学。
  他拜当时的著名学者钱谦益为师,学习儒家经典。钱谦益喜其才华横溢,称赞他说 :"此人英雄,非他人能比 。"为他取字"大木 ",寓意他日必作国家栋梁之才。
  他又拜御史徐孚远为师,学习吟诗。当时的名家对郑成功的诗都很欣赏。应天府丞瞿式耜*对郑成功的诗评为 :"瞻瞩极高,他日必为伟器 。"郑成功少年时期就有很高的志向。从他的诗中,就反映出了他的雄才大志。郑成功的理想非一般人可比,这也有其父母的功劳。
  他父亲郑芝龙敢于、善于同敌对势力做斗争,并富于谋略;他母亲田川氏长年吃苦耐劳,坚韧不拔。
  这些优良品质对于郑成功,不能说没有丝毫影响。后人曾评述郑成功说 :"权谋术数受之于父,果敢刚毅传之自母 。"郑成功的汤武雄怀,为他日后风云一生打下了基础,使他能在各种情况下以高视野去观察、思考。
  3、隆武帝的"本家"
  郑成功在南京国子监上学时,明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内贪污腐化、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国力到了非常虚弱的程度。虽然官商富足,百姓却越来越苦了。
  国内有汹涌澎湃的农民起义军,关外有虎视中原的满清政权。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跑到景山上吊自杀。统治了276年的明王朝从此灭亡了。
  镇守山海关的将军吴三桂在李自成政权的诱惑下本来要投降农民政权,在投降途中得到父亲被污辱、爱妾陈圆圆被权将军刘宗敏抢占,深感奇耻大辱,怒不可遏,发誓不灭李自成、不杀权将军,此仇此恨难灭。于是顿改初衷,决定与农民政权对抗到底。
  由此导致了吴三桂与满清政权联合,共同对付农民军的战争。在山海关,吴三桂与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所统帅的清兵,一举击败了李自成的10万大军。自此,满清政权已控制了河北、山东及东北等地。南京明朝官员拥立福王朱由崧为皇帝,改元为"弘光".但福王政权不思复国,各级官员争权夺势,互相倾轧,以致发生了火并,致使江北第一防线顿呈空虚之状。清军乘虚而入,扬州陷落,史可法壮烈殉国。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清朝定国大将军、豫亲王多铎率领清兵打进南京,弘光政权灭亡。郑成功目睹国破民亡的悲惨景象,心情非常沉痛。
  此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回到了中国。恰值南京太学解散,他便回安平老家与母亲团聚。郑芝龙之所以此时能将田川氏接到中国,是因为他在弘光政权中被封为"安南伯 ",田川氏被封"国夫人 ",日本当局才同意让田川氏回国。母子相见,悲喜交集。郑成功对母亲10多年来的思念之情才得以补偿。
  弘光政权灭亡,郑鸿逵、郑彩听说杭州城已经被清军占领,遂率全部兵马退回福建。巡抚张肯堂、巡按御史吴春枝、礼部尚书黄道周、安南伯郑芝龙等人,商议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为监国,闫六月十五日,共奉唐王即位福州,建元为"隆武". 设六部九卿,在福州上、下游各设4府。大量兵马集中在福州为总策应,以谋求反攻收复明朝故国。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叔父郑鸿逵都做了首辅。明朝在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的文臣武将听到隆武政权的建立,纷纷上表称臣,表示拥护。
  在清军大兵压境的危机关头,鲁王朱以海和唐王朱聿键两个并存的政权,仍不改"亡国"的习惯,都忙于争夺谁是正统,势同水火;在隆武政权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郑芝龙自以为拥立唐王有功,军政开支又都由郑家支付,因此居功骄傲,非常跋扈。隆武帝封郑芝龙为平国公,郑鸿逵为定国公,毕恭毕敬地尊他们为"太师 ",但仍不免处处受他们挟制。
  隆武帝一心勤于中兴政务,凡有章奏批答,都亲自动手,不借助于阁臣,而且他生活俭朴,布衣蔬食,约束甚严。
  隆武帝即位一个多月后,八月十七日,郑芝龙将郑成功引荐给隆武帝。这时的郑成功不仅结交名士,而且亲眼见到了亡国的巨变,经历了险恶的政治风云,在各方面更加成熟了。因为郑家手握重兵,为朝廷所倚重,所以隆武帝对郑成功也格外另眼相看。通过与郑成功对政局国势的交谈,隆武帝发现这个世家公子非一般纨绔子弟可比。郑成功认为为政之道应当"知人善用,招携怀远,练武备、足粮贮,决壅蔽,扫门户 ",对天下大事和朝廷政务都有自己的见解。隆武帝惊异他的才华,很喜欢这个年轻人。他说 :"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 !"皇帝以女儿给人做妻子,这在当时被看成是给予了最高的荣誉。
  隆武帝为了表示对郑成功的宠爱,将当朝最尊崇的朱姓,赐给郑成功,并将原名森改为成功。从这时起,郑森的名字成了朱成功。但这朱姓是皇上所赐,又表示荣宠,是不可以随便用的,因此朝廷内外都称郑成功为国姓,普通百姓或他的下级便称他为国姓爷。
  隆武帝还封郑成功为中军都督,赐尚方宝剑,在礼仪规格上与附马相同,同时,隆武帝又封郑成功为忠孝伯,命令他统率禁旅。自此,郑成功逐渐走上了一条与其父郑芝龙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一位"逆子忠臣".与郑芝龙当海盗求官职经历不同,郑成功自小就受到儒家忠君爱国的教育,他不仅是大明名将之子,也是受皇上宠爱的忠臣。而郑芝龙有过天马行空的经历,已形成了进退都由自己打算的行事作风。
  但对儿子的教育,郑芝龙仍不能不教以忠君报国。教者出于形式,听者却在认真领受,这种矛盾导致了后来父子的决裂。
  郑芝龙在崇祯末年,曾经主持编修郑氏族谱。在当时的时代,拿不出别的思想武器,除了宣传忠君报国积德行善外,也拿不出别的主张。
  郑芝龙给族谱做序时,大发议论,讲了一番做人的道理。他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忘本,就不能忘亲,不能忘君。他对子孙的具体要求是:今虔瓣一炷香,上告列祖,下勉我子孙,自今伊始,有力学显亲、国尔忘家、以光吾宗者乎?有廉能倡义,孝悌力田于乡里、称善于人乎?准附诸庙。不然者,匪类招摇,莩葭与滥,祖宗且以罪人视之也。虽位贵显,莫于吾庙溷焉。
  这是一篇堂皇正大的宣言,郑氏子孙读之不能不为之肃然,如果不走正路,做不肖子孙,就没有进入宗庙的资格。
  这种家教与郑成功在南安县学中所学的完全一致,不能不留给他深刻的影响。当郑成功到宗庙拜祭时,面对祖先的神位,读着堂上"有一点欺,何堪对祖;无十分敬,漫许登堂 !"的联语,能不坚定他忠君爱国之心吗?
  隆武帝的宠爱和器重,使郑成功大为感动,恨不能披肝沥胆,以重振明朝。
  当时清朝统治者似乎对隆武政权比当年的弘光政权更为不放心。在了解到隆武政权抗清力量的发展后,清军曾向朝廷飞檄告急,说 :"我皇上若不急发大兵南下,恐两王已定之疆土,非复朝廷之有也 。"而隆武政权在与鲁王争执正统的同时,其内部也败坏不堪。郑芝龙拥兵自重,另有打算。他的目的不是向北抗清恢复明国,而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一方之霸主,并借此广置财产。在隆武朝,郑芝龙秉政数月便增置了仓庄达500余所。郑鸿逵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向隆武帝进献美女12人。隆武帝不敢得罪郑鸿逵,但也从不亲近这些美女,只是把他们置于宫中而已。
  文武官员一再要求北伐,郑芝龙借口粮饷不足而阻止。郑芝龙手握重兵而不愿出兵,显然心存异志。
  郑鸿逵对此也认为不对,但不能说服郑芝龙。他因而十分愤恨,甚至想出家为僧,不得已,退居安海。
  清军自山海关大战以来,满清政权志在得明朝天下,采取了征抚兼施的方法。清廷命江南经略、内院洪承畴招抚江南,而命御史黄熙胤招抚福建。此二人都是郑芝龙的同乡,简直为郑芝龙树立了榜样,对他很有吸引力。这位海盗出身的大帅,本来就是惟利是趋的,面对清廷的招抚不能不动心。他徘徊观望,迟迟不肯出师,原因是因为心中去向未定。
  朝廷被郑氏控制,隆武帝大志不能申,常常闷闷不乐。一天郑成功来到宫中,见到隆武帝的神色不对,便跪问其因。隆武帝说了他不能复国,甚感悲切的心情。郑成功此时已知他父亲郑芝龙并非全心复国,而是另有打算,感到很对不起隆武帝。二人为眼前的艰难形势下不能一展宏图,大感悲痛,不禁相持大哭。
  隆武帝问郑成功 :"汝能从我行乎 ?"郑成功说 :"臣从陛下行,亦何能为?臣愿捐躯别图,以报陛下。此头此血,已许陛下矣 !"郑成功手中没有兵权,即使跟随隆武帝左右也没有多少作为,此时他已考虑"别图 ",另寻报国的出路。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十一月十四日,隆武帝下诏亲征,命唐王、邓王监国,首辅何吾驺随营,命曾樱、郑芝龙留守,负责转饷,命郑鸿逵为御营左先锋,出浙江,郑彩为御营右先锋,出江西。
  郑芝龙为了避免招到众人的不满,便分给了郑鸿逵、郑彩各数千人,号称数万,从帝出征。但二郑出仙霞关后,便推托粮饷不足而不再向前。郑鸿逵驻在仙阳镇。隆武帝发出檄文紧急催促,也得不到回答。
  郑鸿逵担心有人到福州向隆武帝报告实情,便严禁儒生从仙霞关出入。郑彩也以缺饷为由,出关百里又返回原地。
  十二月六日,隆武帝出福京(福州)御驾亲征。此次亲征的目的,是要先进入江西,进而取南京北上,但此时,清军南下的攻势非常猛烈。郑芝龙开始越来越明显地阻挠与清军对抗的行动。
  郑芝龙不仅自己不肯出关,而且限制他认为是异己的力量。隆武朝中吏部文选郎林垐,主管铨选,他认为此职是太平时期的政务,并非用兵之时的急务,于是便辞官募兵数千人,准备北上抗清,但遭到郑芝龙的多方阻挠。林垐被迫入山,并置备了一副棺椁和一袭布衣,大书"大明孤臣之柩"六字,以待死。
  不久,隆武帝决定从汀州进入江西,于隆武二年三月初六从建宁府登舟,顺流而进,于十一日抵达延平。但郑芝龙为了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不愿隆武离开福建,因此坚决请求隆武帝回驾福京天兴府。
  这也是为最后降清所做的工作。他鼓动了数万军民,遮道号呼,拥阻隆武帝的车驾,隆武帝被迫驻跸延平,就把府属作为行宫。
  此后隆武帝被郑芝龙束缚住了手脚,许多北上抗清的策略都受到郑芝龙的限制。不久,清军加强了对南明的进攻。五月初,清军进逼赣州,各路南明滇粤诸军都不敢应战,纷纷溃逃躲避。不久浙东也被攻占。
  郑芝龙在这样的紧急关头,竟决定从北边全线撤兵,他决定抛弃隆武帝,退保老家安平。他已与清军暗中来往,对隆武帝只是阳奉阴违而已。他派人打算劝说郑成功,但遭到郑成功的斥责。郑成功驻守仙霞关,因得不到郑芝龙的粮饷供应,军队维持得很困难。
  他自己的财产都作了军饷,却不能维持多久。他多次派人到郑芝龙处催粮饷,却根本动摇不了郑芝龙降清的念头。
  守关兵无粮,也就逐渐逃散了,郑成功不得已,只能伤心而回。清兵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当隆武帝逃到汀州后被清兵抓住杀害了。这个成立一年多的南明小朝廷就此彻底失败了。
  郑成功又一次经受了亡国的洗礼。强大的清军非但没有打消他复国的念头,反而更激发了他为复国而战的信心。
  他做为隆武帝的"本家 ",做为一心一意忠君爱国的明朝子民,正积极储备力量、等待机会,准备为复明浴血而战。
  4、"焚衣亭"
  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军进到泉州时,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就设法招降郑芝龙。
  郑芝龙接到降书后,已经心动了。当他得到贝勒的许诺让他掌闽、粤总督大印时,他便决心降清了。
  许多人劝他,说明"鱼儿不可脱于渊"的道理,不希望他降清,而郑芝龙并不理会。他认为大丈夫应当识时务,知天时时势。明朝以长江天堑,再加上四个镇的兵力守备,还没有挡住清军的进攻,而偏安一隅的福建更是难于抵抗。如果放弃降清的机会,很可能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后果。
  郑芝龙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为了"顺时势"而决定降清。他自拥立唐王之后,个人财产便遍布福建、广东等地,已为天下巨富。他不愿失去自己来之不易的财产,于是他不听别人劝谏,写了降表,答复了贝勒的要求。
  郑成功非常伤心,对父亲充满了愤怒。在叔父郑鸿逵的劝说下,为了阻止郑芝龙将郑成功劫持降清,便带着部属到金门暂时躲避起来,以图另外的打算。
  郑芝龙满心想当闽广总督,只带500名护卫赴福州会见贝勒。他临行前给郑成功写信,约郑成功同行。郑成功忍受着最后和父亲绝裂的痛苦,悲伤地回信说:"从来父教子忠,没听说父亲教儿子投降的。现在父亲不听儿子的忠告,决意投降,已无法挽救了。将来倘有不测,做儿子的只有缟素报仇而已 。"郑芝龙见信非常恼怒,说:"这小子太狂悖了!他哪知道做父亲的心思,哪懂得做父亲的苦心,只知道一味地愚忠已不存在的明国 。"便带小儿子前往福州降清。
  贝勒派遣泉州绅士郭必昌向郑芝龙招降之事终于有了结果。到福州后,郑芝龙拜贝勒博洛,二人握手言欢,折箭为誓,设酒宴饮达三日三夜。博洛很了解在郑芝龙诸子中郑成功不可小看,一直等郑成功前来,但了解到郑成功不愿降清之后,于第三天夜半,挟持郑芝龙去面清君。郑芝龙也感到情况不妙,对博洛说:"北上面君,本芝龙本愿, 但子弟多不肖,今拥兵海上,倘有不测,奈何 ?" 博洛知道他的用心,是想以子弟拥兵相威胁,便说 :"此与尔无与,亦非吾所虑也 。"不予理睬。
  郑芝龙投降以后,本以为郑家可以免遭清兵暴掠,因而并无防备。哪料到他一离开,清兵马上涌进安平,烧杀抢掠,奸淫妇女,郑芝龙家也不例外。郑成功母亲田川氏被污辱而自缢,郑成功大为痛恨,他用倭刀剖开田川氏的小腹,掏出肠子,洗除污秽又重新装好,盛殓安葬。
  国难家仇,更坚定了郑成功抗清的决心。田川氏的惨死,给郑成功以极大的打击。他对田川氏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母亲的死,使他悲痛欲绝。
  国家的危亡,民众的苦难,父亲的投降,慈母的惨死,这一切都使郑成功心肺欲裂。复仇的怒火,更激励了他胸怀已久的爱国豪情,更坚定了他同清廷斗争到底的决心。
  他认为,要救国,要恢复明朝的江山,光靠读书的清谈是不行的。过去的科举仕进光耀门楣之志已经行不通了。他决计起兵兴师以报国恨家仇。
  这时的郑成功,不仅具有忠君爱国的思想,而且是敢于为忠君爱国而付出生命的,已超出了许多清谈爱国的人。许多文人武将,此时都已向清廷投降,就连他过去最尊重的老师、大学问家钱谦益,在南京失陷后也投降了。这一切并未动摇郑成功抗清到底的决心。在伤心之余,他瞧不起那些苟且偷生而失去忠义的人。
  他带着自己穿戴过的儒巾蓝衫,来到了文庙,要在这里与至圣先师告别。文庙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每个读书人都要在此朝拜先师孔子。当年,郑成功考中南安县学为廪生时,就曾在这里拜领儒服。
  由于当时的县府设在丰州,孔庙也就设在本州镇旁。由于连年战乱,人们已无法安心读书,再加上这文庙处于山野之中,这时就更加显得荒凉、凄清。
  郑成功来到孔庙,泣不成声地祝告说 :"昔为儒生,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所用,请先师谅鉴 。"说罢,命人把带来的儒服点火烧着了,自己换上铠甲,佩上宝剑,义无反顾地慷慨而去,自此走上了抗清的武装斗争道路。这一年他才24岁。
  郑成功与他的父亲彻底决裂了。他树起了"杀父报国"的旗帜,成为名昭史册的逆子忠臣。
  人们为了纪念郑成功,就把他曾焚烧过青衣、投笔从戎的文庙改名为"焚衣亭". 这座文庙的遗址至今犹在,它位于南安丰州路下村的魁星阁下。其左有一石坊,坊边有一株苍老的古松,相传此松植于郑成功焚青衣时。另外还有一座纪念碑,上面刻有文字,以志其事。
  郑成功不相信明朝的天下就此完结,他要凭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团结反清复明的爱国志士,重振大明的江山。
  "焚衣亭"是他告别文笔走向武装抗清的转折点。
  至此,南国的抗清复明运动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第三章 招贤才力挽狂澜
  自隆武帝殉难,郑芝龙北上投清之后,福建抗清力量无所统属,各自为政。当时宇国公郑鸿逵占据金山,建国公郑彩同弟定远侯郑联占据厦门。上海坛、南日、南北二茭、舟山等岛,都由鲁王派兵把守。其余诸岛也被其他人所据。郑成功所控制的只有安平一小块地方,难于施展,只能在鼓浪屿、海澄、镇海卫出入训练士卒、整饬船只,并致力于招纳贤才,为北上抗清积蓄力量。由此逐渐壮大力量,扩大占领区域,以图力挽狂澜,恢复明王朝的天下,引出了不屈的抗清斗争事迹。
  1、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
  隆武三年(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十二月初一,烈屿上空旗帜飞扬,郑成功在此召开文武群臣大会,誓师重振大明江山。他自称罪臣国姓成功勤王,仍用"招讨大将军印 ",并散家资特赏将士。
  郑成功扯起"杀父报国"的旗帜,参加大会的将士们纷纷响应。郑成功自知目前兵微将寡,力量弱小,恐怕难成大事,便与众人商量首先要发展武装,壮大力量,到各地招集散兵、招纳贤才。
  郑鸿逵主动承担了招集郑家旧部,联络占领厦门岛的郑彩、郑联兄弟俩的任务。郑成功则在安平镇树起"杀父报国"的大旗,招集安平附近的青壮年参军。很快,郑成功在安平镇便招集了300多人。
  郑成功还与陈辉、张进等人乘船来到南澳,高树抗清的义旗,鼓舞了沿海一带军民的报国热情。郑芝龙旧部洪旭、黄廷、林习山等有志将领,纷纷率部在南澳投奔郑成功。
  郑成功在招集士兵、训练队伍的同时,为了号召四方豪杰,共举义旗,还广泛地开展了"招贤"活动。派人四处设"招贤馆"、"集义场 ",招集东南沿海一带有志抗清的英雄豪杰。
  郑成功知道,在当前的情况下,抗清是全民族的事情,单靠少部分人的斗争是难于取胜的,只有发动广大群众的力量, 才能有希望达到复国的目的。"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是取得抗清胜利的关键。
  当时,有许多有志之士,远途跋涉来到这里。有的放下锄犁,有的放下鱼网,走进招贤馆、集义场。
  在泉州西门外潘山村以北,有一座长约十丈的石桥,凌驾于流经泉州、汇入大海的东溪之上。此桥至今犹存。据传说,郑成功揭竿起义时,曾命张进带一队亲兵来到潘山,竖起一面招兵的旗帜。张进命人在桥头摆了一张方桌,上面放置一碗清水,一支蜡烛,一副火刀、火石。张进派两个亲兵守候在那里,只要看见有人过来动着方桌上的东西,立即前来报告。头两天,在桥上经过的人看到这般情景,不知有何用意,只是好奇地看看就过去了。第三天的中午,只见一个挑鱼的大汉,飞快地向石桥走来,当他来到桥中央时,看见桥头那边正飘着一面招兵旗帜,便将鱼倒下桥去,朝着桌子跑了过来。
  他看了看桌上的东西,又看了看招兵的旗帜,便走到桌前,拿起宝剑将那盛满清水的碗打得粉碎。他又拿起火刀、火石,熟练地将那蜡烛点燃。看到此番情景,在旁守卫的亲兵赶忙去报告张进。
  张进急忙赶来,含着笑问大汉:"请问壮士尊姓大名?"那大汉答道 :"小民陈发 。"张进又问道 :"壮士以剑击水,以火燃烛,不知有何用意 ?"陈发答道 :"宝剑击碎清水, 以喻'反清';火石点燃蜡烛,以喻'复明'. 小的愿随国姓爷,以尽微薄之力 。"在陈发的带动下,曾跟陈发一起干活的一些小伙子,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一起跟来投到郑成功军中。在潘山地区出现了一幕幕长辈送儿、妻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
  这个故事在潘山一带广为流传,郑成功部将张进募兵的石桥遂被人称为"招贤桥".投靠郑成功军队的还有南安县溪东村以李启轩为首的18条好汉;以及后来名振南国的大将甘辉、当过明朝都察院御史的老先生沈佺期、后来威震敌胆的大将陈豹等。
  郑成功高举义旗,得到了各州县百姓的拥护;他礼贤下士,各地英雄豪杰纷纷投奔而来。他慧眼识英豪,除得到上面提到的英雄好汉外,还从戏班里选来了扮演武松的李景林和洪旭,量材使用,分别委以重任;对从清军起义过来的人员,也是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原清军浙江台州军将马信投奔郑成功,郑成功就命他为前锋镇指挥官,充当收复台湾的先锋。
  这样一来,各路英雄一齐奔向郑成功的军队,郑成功麾下谋臣如云、猛将如雨,又有成千上万真心实意拥护起义的士兵和老百姓,这就为郑成功反对内外敌人的伟大事业储备了最宝贵的因素--人。
  中国东南沿海的爱国谋士、将才大多归于郑成功麾下;老百姓拥护郑成功的起义,可谓得天下之智力与民心,郑成功的抗清力量壮大了起来。
  2、游战南国
  经过郑成功的苦心经营,郑成功从南澳回来时,已有了数千人的队伍。他听说桂王已在肇庆即位,便放弃了隆武年号,改用永历记年。
  郑成功命洪政和陈辉为左右先锋,杨才和张进为亲丁镇, 敦泰、余宽为左右护卫镇。这年四月(公元1647年),郑成功联合郑彩、 郑联兄弟,进攻海澄。清军入福建后,海澄一度成为清与残明势力争夺之地。郑军这次进攻,只攻破了九都地方,但因计划不周,而清军援兵又及时赶到而失利。洪政中流矢受重伤,监军杨潢阵亡。郑成功不得不退兵。
  郑成功整顿兵马,鼓舞士气,准备再战。郑鸿逵颇为欣赏郑成功不怕挫折的勇气,但同时担心郑成功行动鲁莽,万一孤军深入,会给清军造成可乘之机,便写信给郑成功 :"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先稳固根本性的基础,然后才能求得稳定的发展。现在你只占据安平这个弹丸之地,又没有天险可以依靠,一旦清军攻打过来,你怎么办呢?你应该火速回军,我领军相助,我们两军合力攻下泉州,做为暂时的安身之地。然后养兵蓄锐,攻打清军之不备 。"郑成功觉得叔父的话很有道理,当即回兵安平。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八月,郑成功与郑鸿逵合兵进攻泉州。清朝福州提督赵国祚驻守泉州,他认为郑成功年轻无能,不过率领一群海盗而已,一战即可将其击溃。他率领骑兵500人,步兵1500人,分两队前往桃花山迎战。一队人马从涂门出发,一队人马从东门出发,直冲郑成功营垒而来。
  郑家合兵约有10000人,分别部署在桃花山下。郑成功见清兵杀来,便令洪政、陈新两员大将迎战。战斗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双方相互冲突相拒,未见胜负。郑鸿逵见不能立时取胜,便命林顺从旁夹攻。同时郑成功也命余宽出奇兵截杀清军。清军经不住郑氏大军的勇猛攻击,阵势大乱,郑成功乘机挥军追杀,清军大败而逃。郑军追至城下,也鸣金收兵。
  郑军每次攻击泉州城,清军溜石寨参军解应龙都出兵救援,使郑军不能全力攻城。于是,郑成功决定设计除掉这个隐患。
  他带着队伍来到泉州城下,命人吹号进军,猛攻泉州城。赵国祚看见城下到处都是郑军的旗帜,好像所有的队伍都在攻城,急忙呼救。解应龙果然率兵来援助。他却不知道,郑成功已派出一支部队,攻击他的溜石寨,而另派一支队伍,埋伏在解应龙所经的大路上。当解应龙走到中途时,得到快马来报,说郑军正在攻溜石寨。他急忙率军回救,路上走入郑军的埋伏圈。解应龙所率1000人被团团围住,他本人被乱军打死。溜石寨也被攻破了。
  郑军声势大振。赵国祚才开始注意加强防守,不敢轻视郑军,日夜在城内巡察。
  郑成功见解应龙被歼,已无后顾之忧,便亲自督阵,在泉州城四下摆好大炮,四面齐攻。命令洪政、陈新、余宽、郭泰等将,率兵架起云梯一齐登城。赵国祚千方百计防守。郑军没能打下泉州城。
  清漳州守将王进,绰号"王老虎 ",作战非常勇敢。听说泉州被围,他说服总兵杨佑,说明"唇亡齿寒"的道理,杨佑答应了他的要求。为了防止漳州被郑彩军队攻击,王进只带了1500人去援助泉州。
  王进率骑兵500名、步兵1000名,分三队前行泉州。第一队由总领旗赵英和左哨千总杨得功会同安营游击廉郎,声言攻击安平。因为安平是郑成功的根据地,郑成功肯定会回兵救援。王进亲率一队,相机而动。第三队由右哨千总李玉和游击祁光秋作为援兵。首先派人号称是王进率大部队,会合潮州援兵数万人,抵达泉州城下,攻击郑成功部队,以解泉州之围。
  郑成功与郑鸿逵商量后决定分兵回救安平,余部进攻泉州城和防范王进军队的进攻。
  王进率军来到大盈,命杨得功、董之制造进攻安平的假象,自己悄悄带领骑、步兵,乘夜由冷水井出发,经何坑,前出到南安,突到泉州城下。洪政率兵出战,败下阵来。赵国祚在城墙上远远望见,知道救兵已到,便命士兵在城上四面呐喊,以造成相助之威。
  郑鸿逵心虚,以为清军大队人马来到,不敢再战,急忙退回金门。郑成功正率部在王陵防守,而郑鸿逵已退,自己势孤难战,便也退回安平。
  王进进入泉州城后,恐郑军知道真相后进行反攻,谢绝赵国祚的挽留,率军急忙返回漳州。
  果然,郑成功侦知真象后,追悔莫及。急命几路人马截追王进部队,然而此时王进军队已过去两天了。
  泉州之役郑成功虽未达到目的,但他在桃花山打得清军落花流水,在福建人民中产生巨大影响。他的声望日益提高。又有许多人投靠到郑成功手下,如原浙江巡抚卢若腾、进士叶翼云、举人陈鼎、武艺精熟的蓝登、通晓谋略的施琅及显贵等人。郑成功对他们非常尊重,待如上宾。郑成功加紧操练部队,并在安平筹集粮饷。
  泉州之役也给清军很大的震动,造成了不少的困难,郑军越来越引起了清政权的重视。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闰三月,郑成功率部进攻同安。把守同安的清军将领是游击祁光秋和协防游击廉郎。二人集合步兵、骑兵和九都的乡勇,抵抗郑军,双方大战于店头山。甘辉挺身出战,清军守备王廷的坐骑失蹄被斩。清军溃退入城。夜半二更,祁、廉与知县张郊龄打开西门逃走了,第二天城中百姓开城门迎接郑军入城。郑成功发布命令,安抚百姓,不许骚扰。命叶翼云为同安知县,劝说百姓追征粮饷,以助军需;又命陈鼎为县学教谕,传告在学诸生,起义勤王。
  同安被郑军败破后,清军提督赵国祚得到消息,飞报总督转题奏朝廷。皇帝下诣,派遣佟鼐、李率泰、陈锦三人督师恢复各处地方。三人便派兵攻击同安。
  郑军使守同安的将领丘缙等得到清军攻击同安的报告后,马上与叶翼云、陈鼎商议防守的策略。三人商定誓死守卫同安城,同时向郑成功求援。
  清军在佟鼐的率领下攻到同安。郑军出城迎战被击回城中。同安郑军便回兵城内,准备死守同安,以待郑成功大军来援。
  八月十六日,清军攻破同安城,丘缙、林壮猷、金作裕在与清军巷战中力竭而死。叶翼云与陈鼎被俘,从容而死。
下一页 尾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