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李嘉诚传》 作者:陈衍俊

_2 蒋多 (现代)
  1984年,他给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捐赠港元100万。1987年,给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和北京音乐会捐赠了港元10万。1991年,又给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捐赠了港元500万。从
  1992年起,到1996年,他对中国残疾人基金会将陆续支付赠款6000万港元。
  1987年5月30日,他向在山东省曲阜的中国孔子基金会捐赠了50万港元,支持他们深入开展对儒学的研究。中国孔子基金会已在曲阜为李嘉诚先生的义举树碑立传。
  1988年,他给北京炎黄艺术馆捐赠了100余万港元。
  1988年,他捐款200万港元赞建汕头市的潮汕体育馆。
  1939年,他对在祖国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就捐赠了1000万港元。
  1991年,他以属下四大公司名义,捐款五千万港元,赈助华东水灾灾区。誉震华夏。
  1991年7月,他捐款五百万港元给汕头市政府,帮助修茸被“7·19”强台风所损坏的汕头大学及中小学校舍。
  此外,他对广州的暨南大学(1979年)、广州海外华侨子弟补习学校(1979年)、广东省图书馆(1982年)、“李嘉诚、何添、何鸿桑基金”(1986年)、广东省潮剧团(1979至
  1986年、《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年鉴》(1985年)、《女排春秋》(1986年)、海南省人民医院(1988年至1991年)、南澳县人民医院(1992年)都有10万以上至136万港元的巨额捐赠。
  而对他独力捐资创建的汕头大学,从1981年起到现在,捐款已达6.8亿港元。
  最近,1992年的6月27日,全国第一个以科技进步为宏旨的基金会——广州市科技进步基金会,在广州成立。美国总统府国家科学奖审察委员会陈大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杨振宁博士被聘为特别顾问。李嘉诚先生也认捐了1000万港元,“以尽绵力”,1992年12月18日,李嘉诚又以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公司、长实、和黄公司名义,捐赠1000万港元给广东省教育基金会。
  他表示:“得幸为广东省教育事业一尽微力,甚感欣忭。”
  对祖国内地的各项捐赠已逾10亿港元。
  李嘉诚深知,在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里,“没有钱是办不成事的”,但“金钱却也不是万能的”、“对有些地方、有些事,就是有了钱也并不能解决问题的”。
  正是这样,李嘉诚一贯把“办公益事业乃是我份内之天职”。“一辈子做对中国人民有益的事,乃是我的基本宿愿”,“作为一名炎黄子孙,能为后世留下一点功业,今生无悔,这个辛苦值得!”
  
  第九章寸草春晖
  在那夫丧子幼、寄人篱下的艰难日子里,面对着米薪珠贵的无情岁月,茹苦含辛地操持那个家,扶育年纪尚幼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还经常在昏暗的灯光下,做着手工,为幼于缝缝补补,督促孩子温习功课做作业,苦口婆心地劝戒孩子们要烙守社会道德,学会做人,刻苦耐劳,奋斗成人懂事的李嘉诚深知母亲的挚爱与凄苦!尽管不时有舅父庄静庵的关照,得解燃眉之急,得有3顿之安,但生活总还是过得甚为窘逼,时时捉襟见肘。而母亲总也不
  向苦难低头。更使李嘉诚刻骨铭心的,是贤惠的母亲总是以积极向前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的严酷和据拮,不时谆谆地教育孩子们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李庄碧琴老夫人跟随丈夫李云经先生多年,自也增长了许多知识学问,不时给孩子们讲述许多诸如“孙悟空西天取经”、“岳武穆精忠报国”、“文天祥抗元护宋”、“林则徐虎门烧烟”以及好些潮汕动人的民间故事,给孩子们带来勇气和希望。
  李嘉诚深深地敬爱他的母亲。李嘉诚走上社会,希企帮助母亲撑起那个负担并不轻的家,扶持弟妹们
  快快成长,努力带来生活的欢愉。李嘉诚痛下决心,“吃得苦中苦,来日报母劳”。李嘉诚有志气、有毅力、能吃苦、尚俭朴、人聪明,也有活力,这些都使母亲高兴。
  世事难料,时来运转。
  李嘉诚发迹了!老母亲也舒心地微笑着。
  她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经历了人生的许多苦难,仍然谆谆教诲自己的
  孩子,要循古德,要讲“忠恕”之道,要“慈悲为怀”。
  李嘉诚表示过:“我旅港数十年,每碌碌于商务,然无日不怀恋桑梓,缅怀家国,图报母恩。”
  他尊重母亲礼佛的信愿,数次捐资以老母亲的名义在家乡潮州整修开元护国禅寺。
  为了让母亲晚年生活过得欢愉,他用巨款在香港渣甸山给母亲购置了一座花园别墅。
  每天上班前,下班后,他像例行公事那般,总要上门参拜一番高堂,聆听教诲。
  每天他都吩咐管家人上市买活鱼来烹煮,给老人家补养身体。
  凡有亲朋馈赠食品,凡为母亲所喜欢的家乡土特产或为母亲所钟意的美食,他必亲奉母亲先尝。
  当母亲病重入院治疗时,他亲自小心翼翼地把老母亲抱上救护车,抱下救护车,生伯有所闪失而增加母亲的痛苦。
  老母住院治疗期间,他极尽人子之孝,日夜守候勤加护理。
  他听从母训,对弟妹极尽心力帮助他们成家立业闯天下。
  他拿出巨款,于
  1980年将
  40年前的故居——府城北门街面线巷的祖宅
  重新改建,妥善地安排了堂兄们及子侄辈,让他们安居乐业为社会做贡献。
  李庄碧琴老夫人是于
  1986年5月
  1日去世的。李嘉诚先生为母亲举行了
  隆重的追悼及殡葬仪式。是日,香港总督卫奕信及港府的达官贵人、香港社会的显要贤达、亲朋好友、新华社香港分社主要负责人、潮州商会、潮州公会、香港汕头商会、香港潮安同乡会,以及企业界的同仁等等有3000多人参
  加追悼会。汕头市市长陈燕发、仙头大学第一副校长林川,率汕头市吊唁慰问团参加追悼大会。
  当时,汕头大学师生员工奉赠李庄碧琴老夫人的挽联是:
  李庄太夫人千古:
  劬劳闵闵,含莘茹苦育人杰;泽披桑梓,懿德堪扬扬懿德。
  诲化敦敦,创业夺魁报慈恩;荫及庠序,母仪足式式母仪。
  李嘉诚先生致的悼词,更令人情折五内!
  追悼会及举殡仪式,备极哀荣,也显现人子之至诚至敬至衷至孝。李嘉诚还跪地亲奉送给佛寺主持的礼赠,以表诵经超渡之佛德。
  李庄太夫人的灵柩葬于柴湾佛教墓地。
  李嘉诚先生捐资
  500万港元,在跑马地兴建“李嘉诚护老院”,为母亲大人设置灵堂,供奉灵位,遗像悬瞻,以志永念。同时,也迎安香港市民中之相得母氏,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义奉。
  李嘉诚先生的父亲李云经老先生,早年(1943年)安葬于九龙沙岭和合石之潮州义家。数十年来历经修缮,铺筑路径,广植林木,竟至绿树成荫。先人有知,也慰安矣。李嘉诚还多次捐资修建潮州义家,恩泽润及桑梓同乡先灵。乡人有知,也谓之大仁大义大德。
  每年春秋二祭,李嘉诚都偕同夫人、子弟,前往扫墓,忠孝之情,为人赞佩。
  李嘉诚也是为人称道的好丈夫。李嘉诚结婚于1963年,时年35岁,夫人李庄月明女士,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专攻经济,后又到日本明治大学深造,两人情爱深笃,携手共创伟业。无论在事业、学识、相夫教子、生活诸方面,李嘉诚每每得到夫人的相助相帮。不幸的是李庄月明女士却与1990年元旦(已巳年12月初5日)因心脏病突发而辞世,撤手人寰,享年58。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在《通告》上称:“本公司创建董事李庄月明夫人,学识渊博,对公司之创建及发展,贡献卓越,深得公司同仁之爱戴。全体同仁莫不同声哀悼。”和黄、嘉宏、港灯三大公司的敬挽则为“懿范长存”。李嘉诚更是悲痛万分,泪如泉涌,坚辞“笙歌宴舞”,以抑难禁之悲恸。
  李庄月明女士是于1990年1月4日(农历12月初8日)举殡,安葬于柴湾佛教坟场的。除在香港举行隆重追悼仪式外,在家乡开元禅寺也奉设了诵经仪式。
  李嘉诚先生原准备辞却计划于1990年2月8日在汕头大学举行的落成庆典仪式以表对爱妻的哀悼,但在众亲朋的劝喻下,几经考虑,恩及“不应因我妻子逝世的事改期,以免连累成千上万的人”(斯时之前,庆典的“请柬”均已发出),终于能节哀忍痛,积极面对现实,以顾全大局出发,依期带着两个爱子,陪伴着企业界众多同仁和公司的同事,出席汕大的盛大庆典。
  李嘉诚先生在其夫人李庄月明去世后,为表达对其爱妻的志念与永悼;也因为李庄月明女士早年曾是香港大学毕业生,并于1961年在香港大学获颁文学上学位。因此,李嘉诚先生特捐赠了3500万港元与港大,并成立了专项基金。
  香港大学据此,在校本部东北地带实施校本部扩建计划第4期工程,兴建“庄月明楼”。此工程属香港大学各期发展计划中之规模最大的一期工程。“庄月明楼”占地总面积达6100平方米。含两幢主要教学楼及一座文娱中心。建筑总面积为1.103万平方米。两幢教学楼为港大师生提供了7477平方米的教学场地。主要供物理系及化学系使用。楼高各8层,其中设有4间可容1至200人的讲堂,还有55间不同大小的实验室,可供约750名学生使用。其中一幢楼的天台,还装设了拱形顶的天文观测室。“庄月明文娱中心”楼高5层,该中心内设有20间多用途的活动室,并分设有非宿生舍堂、映视室、游戏室、影印中心、超级市场及银行等等。另外还设有一间可容600人的餐厅,以及休憩室,供学生及教职员使用。文娱中心的当中通道将荷花他与中心广场连接,拱形屋顶结构独特优美。
  上述建筑工程在1991年3月动工。两幢教学楼在1993年9月落成;而文娱中心则于1994年7月落成。香港大学在1994年12月13日为“庄月明楼”举行了开幕礼。李嘉诚先生《博士)出席了开幕礼仪式。并和香港大学校长王赓武教授一起为开幕礼剪彩。
  设在香港大学的“李嘉诚夫人(李庄月明)基金会”,还先后拨款资助香港大学在校举办“香港讲座”,为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怀抱,实现政权的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服务。讲座的第一系列题为“十年过渡的纪录(1984至1994年)”,第二系列则为“香港与亚太区的未来”。这两个系列的讲座的举行也同时是为纪念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十周年而举办的。效应颇佳。
  曾经有过许许多多的人,都劝说过李嘉诚,在他捐建捐助的地方,用父母亲的名字来命名,既可缅怀先辈,又可启迪后人。可是,李嘉诚却都婉言地谢拒了。李嘉诚说:“人死后已经返归自然了。人死后会有灵魂吗?如果人死后会有灵魂的话,那么,父母在天之灵亦会知道儿子在人世问做了好事,亦会感到安慰的。假如人死后没有灵魂的话,就是写了父母的名字又会有甚么用处呢!”他总是这样淡然的笑了。
  在内地,也有许多的机构和朋友,为了对李嘉诚先生的义举表示纪念,都在他捐赠的贵重仪器设备上写上了“李嘉诚先生捐赠”的字样,或建议用他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来命名他捐建的学校、医院、礼堂、公寓、道路,他以一贯的做人宗旨也都给予坚决的拒绝。
  记得1984年元旦,李嘉诚先生参加汕头大学奠基庆典后,在龙湖宾馆他下榻的房间里,对作者提到了这么一件事:“前些日子,我在香港看到了一份画报,里面有介绍我对汕头医专捐赠仪器设备的专页。在每件仪器设备上面,都写有我捐赠的字样。当时,我生气了!叫我的秘书马上去给我买一瓶去色的药水来。我把凡写有我的名字的地方统统抹掉。请你转告他们的领导,也告诉林川、罗列副校长,以后再也不要这样做了!”
  年5月,汕头大学大礼堂落成了。这个有80年代世界先进建筑水平的大礼堂,拥有1795个座位。每个座位都是日本制造的红色绒软座椅,由于整个礼堂的总投资是2250万港元,故以座椅来作平均计算的话,每只座椅的平均值是人民币1万元。汕大礼堂堂皇瑰丽,豪华气派。许多师生员工都建议把大礼堂命名为“嘉诚堂”,校方也多次向李嘉诚先生提出建议,但都被李嘉诚否决。他还郑重地写信给校董会吴南生主席、林川副主席等人,表示了坚决明确的态度。
  1990年10月22日,李嘉诚先生第11次莅汕头大学巡视工作。当他兴致勃勃走进礼堂大厅,观看学校近期新增基建项目的规划模型图后,蓦地回头看到大厅中央两侧,摆放着两只精工楼花饰金的彩釉大花瓶时,他的注意力被吸引过去了。他专注地欣赏着。这两只大花瓶是潮州市专诚送给汕头大学落成庆典纪念的珍贵礼物。花瓶上面,都写有敬赠李嘉诚先生字样。只见李嘉诚先生眉头稍为一皱,略有所思,而后,转对学校领导人说:“这花瓶为什么要摆在这里呢?把它搬走吧!”在场有人建议:“那搬到图书馆去好不好!”李嘉诚决然答道:“还是搬到仓库去吧!”
  这些,都可见出李嘉诚“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
  但是,对于汕头大学的一草一木,一门一窗,一楼一墙,却渗透着李嘉诚的深长的情与爱。
  有一回,他走近行政办公大楼,用手轻抚着白色玻璃马赛克(台湾产品)的贴墙,而后高兴地说:“这个贴墙很好!比梵蒂岗的还好,起码可以耐一百年!”
  有一回,他又专注地研看着教学楼的门窗,而后不无担忧他说:“好几年了,风吹雨打,生锈啦!可要注意维护!”
  又有一回,他驻足于行政大楼左侧的一棵有百多年历史的“刺桐”老树面前,久久地深情地凝视着,忽转身对学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叮咛说:“这棵老树要好好地保住它。它可是个历史的见证!留住它是个好的纪念。将来,我老了,退休了,还要经常来这里散步!”在旁的广东省政协主席、汕头大学校董会主席吴南生微笑道:“将来我陪着您来这里散步!”他俩会心地相视而笑着。
  
  第十章“望子成龙”
  大公子李泽钜,现年 29岁,毕业于美国斯丹佛大学的土木建筑专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及结构工程硕士。一表斯文,身材显得略为瘦削修长。 1989年 3月 16日起,他成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专职负责处理在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旧址的物业发展。
  这个项目是当年由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及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联手共同投得的。发展“世博”旧址物业,是加拿大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城市建设计划,估计耗资总额要超过 25亿加市,需时十年。从筹备到动土期间,李泽钜面对着许多困难,但他却有着坚强的信念。他的认识是:“虽然我遇到的意外困难及争议不少,但我是一个不怕艰难的人。我对复杂棘手的问题特别感到兴趣。事情往往是这样的,人家不愿意去做的事而你肯去做。经过努力,
  你的收获也就会比人家的多!”
  在香港的新闻传媒界,对这位年青有为、不畏艰难、温文尔雅的富家公子印象很不错,认为他“为人随和,毫无架子”,“对加拿大这项庞大物业发展计划,侃侃而谈,条理不紊。其反应及机智,甚有乃父之风采!”1991年底,“长实”已在加拿大首期推出“万博豪园”海柏苑物业,信誉及质量普遍赢得市民的心。在当时的加拿大处于经济不景气、楼价大幅下跌的情况下,“万博豪园”中央地带的海柏苑却成为市民争购的对象,实为难得。李嘉诚对其大公子李泽钜首次战果颇为赞赏。继之,处于万博豪园中心位置的帝荟苑,也在1992年 10月 23日在香港推出发售,其中部分楼盘己先在加拿大发售。该大厦楼高 30层,计有 135个住宅单位。认购踊跃,成绩斐然。
  二公子李泽楷,现年 27岁,也毕业于美国的斯丹佛大学,读的却是电脑专业,取得学士学位。他长得较为壮健,风度翩翩。1989年 3月 16日起开始担任“和黄”公司资金管理委员会的董事经理,同时也是“和黄”电讯及卫星电视(亚洲卫星一号)管理委员会主席。1990年 4月 7日,“亚洲卫星一号”在中国西昌地区发射,他曾陪同父亲及马世民先生一起前往参观现场发射情况。1990年 7月由他主理卫星电视台管理工作之后,曾接受新闻界的访问。新闻界人士对他的印象是:“信心十足,应对裕如,机敏灵活,琅琅上口。充分显示他对卫星电视认识的深切程度及才华,令人赞赏。迄今以来,卫星电视台越办越好,收视率很高,颇有成绩。”
  在香港企业界,李泽钜、李泽楷被新闻界称誉为“龙兄虎弟”,谓之为“已崭露头角”。人们这样预测,李氏兄弟将来必然“克绍箕裘,继承父业”。当然,这其中也必然存在着一个“人才链”的关系,但关键还得靠他们自己的努力。
  对于孩子,李嘉诚先生也像万万千千的中国人那样,是“望子成龙”的。他既有“俯首甘为孺子牛”般的深挚的父爱,也牢牢记住“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古训。李嘉诚自己是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是从进取奋斗中赢得累累功业的。从当年他已拥有的功业和物质基础来说,他的家庭是美满而富足的。孩子的衣、食、住、行、学、观、玩,都不在话下,尽可以让他们过着“优游自在”的生活,为了教育、培养好孩子,他并不局限于只给他们提供“锦衣玉食”,过那“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而是在严格督促他们兄弟俩勤于学业之外,还尽力给他们创造艰苦锻炼的环境和机会。让李泽矩、李泽楷兄弟远离“特殊”的氛围,让他们像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那样,去过那俭朴、清淡的生活。
  在20多年后的今天,李嘉诚先生在回忆往事时,每提及此事,他都深有感触地谈到:“我孩子当年读书寄宿的学校的条件,比现在汕大学生的住宿和生活条件,可还差得多!”
  及至孩子们中学毕业,李嘉诚又先后送他们去美国上大学。李嘉诚的想法是“既可让他们去学习吸收海外先进的知识,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增广他们的见闻。一个人勤力求学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同时吸收外界的新事物,也只是一个书呆子,对他们反而有害而无益!
  在美国,有钱人的孩子上大学,都有私家车,购置一辆小汽车是平常事。可是,在一个时间内,李嘉诚却不让孩子买汽车。他们兄弟俩在校内就骑自行车,上街时就坐巴士、坐电车。及至后来,李嘉诚的一些朋友去美国办事,亲眼见到泽钜、泽楷兄弟俩不时身负背囊穿行于马路的车流之中,从安全的角度给李嘉诚先生提出了意见,季嘉诚方才答允给孩子们买小汽车。
  他的两个孩子在上大学期间,用钱是不成问题的,父母的供给是充裕的,但他们都懂得节俭和俭朴。有时还去做些勤工俭学的事。他们不时将省下来的钱拿去济助有困难的同学,养成了一种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李嘉诚先生还谈到了这样的一件事:“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在节假日,我常常带他们乘游艇出海度假。我对他们的教育是,对生活对事业要认真,对人生对事业要诚实,对人要亲切。生意上成功的关键就是信心!”这些都给孩子们很深的印象,也是他们往后成长发展的基础。
  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先后回到父母身边。李嘉诚安排李泽钜在“长实”自己身边工作;老二李泽楷回港后则安排到“和黄”公司跟董事局副主席兼总经理马世民先生手下“学艺”。李嘉诚对孩子的一贯主张是“要让他们从下层锻炼做起”、“要看他们自己的才干和实绩”,而不能“自视特殊,子凭父贵”。李嘉诚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做马牛。”他说过:“如果子孙是好的,他们必定有志气,选择独立自强之路,不依赖父母,自己独创天下。反之,如果子孙没出息,不求上进,好逸恶劳,一味追求享乐,存在着依赖心理,动辄搬出家父是某某来,那么给他们金钱就会助长其骄奢淫逸的恶性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纨挎子弟。到头来一无所成,甚至会成为社会的蛀虫,岂不是反而害了他们一辈子。”
  清朝禁烟(鸦片)的林则徐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此乃至理明言。李嘉诚对此深有体会而坚持严以教子。李嘉诚曾舒心地谈过这么一些小故事:有一天,在“长实”公司工作的李泽钜,还不适应那高节奏高效率的工作习惯,竟至于因为工作过于紧张而晕倒了,脸色灰白。事后,李嘉诚关心地对孩子说:“多锻炼,习惯了,也就好了!”又有一次,李泽楷不无抱怨地对父亲说:“在公司里,我是职员中工资最低的一个!”李嘉诚却正色地开导孩子说:“可不能这样说。我是四家大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和总经理,我每年也只领取五千美元的董事袍金呀!”事实确是这样,李嘉诚在“长实”和各大公司的薪金,都抹归公司。他外出旅行的费用,甚至为公司的业务所花费的国际长途电话费用,信件的邮资等等,都是掏自己的腰包的。李嘉诚对孩子的教育,是“身教”和“言教”并重。
  李嘉诚先生还特别重视培养孩子对祖国对家乡对汕头地区对汕头大学的思想感情。李嘉诚明白,孩子们生于香港,长于香港,又到美国求学多年,现在又回到香港工作、生活。孩子们对世界对香港是熟悉的,但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家乡的父老乡亲,以及对父亲创办汕大的事业却嫌陌生了。为了培养孩子具有爱国爱乡的思想感情,一有机会或空隙,他总把孩子带在身边到家乡、到汕头、到汕头大学去走一走。
  年2月8日,是汕头大学全面落成庆典。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来了,香港企业界一大批显要贤达来了,“长实”系财团主要公司的负责人、同事们来了,李嘉诚的挚交好友们来了,李泽矩、李泽楷兄弟也跟着父亲来了。十度春风,十载创业,这个汕头大学的全面落成,凝注了李嘉诚先生的心血!是夜,在盛大宴会后到十点钟举行记者招待会前,有一段宝贵的时间空隙。李嘉诚不动声色悄悄地带着助手、秘书、挚友、孩子,乘坐着丰田面包车,“单独”行动去了!他们一行静悄悄地离开汕头国际大酒店,迳直奔向汕头市老市区的“小公园”(原市中心)、“南生公司”(现百货大楼)、“天后庙”(俗称“老妈宫”)和“四永一升平”去了(汕头市在本世纪20年代,就有以小公园为轴心伸展出去的永平、永安、永泰、永和及升平等繁华街道)。李嘉诚是“念旧”的,对家国故里的感情十分忠贞深厚,他是想把这一深挚的思想感情也感染给孩子。也许是一种怀念家国、缅怀先辈的情感!斯夜,小公园华灯闪烁,散步、购物的人流川回不息。斯时斯地的小公园,也宛似半个多世纪前老香港的缩影。李嘉诚在喜庆汕头大学全面落成之余,是在回头重温那段在香港百折不挠的建功立业的峥嵘岁月吧!对于自己两个刚走上漫漫人生路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对故国家园和乡情乡思的感性教育。
  其后,李嘉诚一行又悄悄地驱车来到了汕大校园,观赏宁静的夜色和满天星斗,悄悄地走进了礼堂大厅,悄悄地走上二楼的观众座位,和教职员工们一起看了几分钟电影,与众同乐庆春宵!后来,李嘉诚和挚友、孩子、助手、秘书们在大礼堂前、在幽静恬谧的林荫小径照了好些合影。他们像“家里人”一样,没有惊动任何人,没有麻烦任何人。斯时斯地,完全没有白天里那如海潮一般的人群,没有艳丽的鲜花和喧天的鼓乐,有的是清新的空气、赏心悦目的夜景、各式各样花草树木散发出来的淡淡的清香。他们每个人的心底,都照上了一幅幅终生难忘的彩照。接着,他们一行赶着参加中外记者招待会去了。
  李嘉诚先生每天都忙于在香港及世界的商务活动,还有关于汕头大学的工作,时间显得很不够用。在孩子们学成自立参加工作以后,能和孩子在一起谈天说地、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相应地大大地减少了。但无论工作怎样繁忙,近几年来,李嘉诚每个星期总要保证有一个时间和两个孩子一起吃一顿饭,谈谈生活,谈谈工作,谈谈心境。每次,当李嘉诚和孩子单独相处的时候,总是谆谆地教育孩子要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如何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对桑梓有所建树有所贡献的人,做一个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人,做一个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人。李嘉诚也不时和孩子淡如何做生意,给他们传授经营、管理之道。
  李嘉诚不时引导教育孩子,“凡事要谦逊谨慎,低调处理,曝光越少越好。以免树大招风!”对此,李嘉诚先生是有很真切的体验的。在李嘉诚的精心培育下,李泽矩、李泽楷兄弟得以健康茁壮地成长,待人挚诚,工作认真,具有优秀的发展潜质。
  1991年12月17日中午,李嘉诚就要乘飞机去汕头市,去出席汕头经济特区成立十周年纪念会暨汕头特区扩大范围志庆仪式,去再一次会见江泽民总书记。行前,在和两个孩子一起喝早茶的时候,他又一次语重心长地叮嘱孩子说:“不要忘记,你们在抓经济、办实业的同时,不要忘记对祖国教育、医疗事业的支持!”李嘉诚由衷地说:“我是中国人,我属于中国。我们应爱我们自己的国家。”
  “信”和“诚”是李嘉诚立身处世的“格言”,也是李嘉诚的一个“传家宝”。尽管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但“信誉”两字,却可以说是最主要及最宝贵的经营资本。李嘉诚不但把他的企业王国扩展到世界各地,更加把中国人这种重视“信”和“诚”的传统美德观念传授给孩子。
  李泽矩曾表示:事业正在起步。他从父亲身上一定要学习到那种“待人以诚”的哲理,与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李泽楷则着重谈到:父亲很善于用人之所长。无论是合作伙伴或者下属,以至政府官员,在他们的身上都必定有长处可予学习。他表示,学人之长、博取众长,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兄弟俩都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李嘉诚说:“他们的机会是相等的”。
  从1992年8月27日起,李泽楷已出任“和黄”公司董事局的执行董事。
  李泽钜已进入了“汇丰银行”董事局。
  李泽钜现是“长实”董事局副主席,副董事总经理。
  二公子李泽楷,现为“和黄”董事局副主席。香港财经界人士认为,李嘉诚先生让其二公子入住“和记黄埔”集团这么一个综合性大企业,是一个“最佳安排”。从
  1990年6月,李泽楷主理“卫视”后,颇具佳绩。后在
  1993年7月23日,他适时将“卫视”63.6%的股权出让给澳洲的梅铎新闻集团,一下子赢得了4亿美元的进帐,成绩斐然。及后,李泽楷又转向东南亚发展。在新加坡建立盈科拓展集团、投资达30亿港元。并收购了在新加坡的海裕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发展态度良好。见出李泽楷正在为建立自己的“旗舰”而奋斗。李泽楷还具有广泛灵活的外事活动能力,如在游说港府对有线电视收视收费方面;出席国际广告会议发表专题讲话方面都表现出他的活力与才华。
  大公子李泽钜还被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聘为名誉教授,专讲“城市设计”。这是由于他在温哥华“万博豪园”整个计划的成功实施与贡献所赢得的回报。
  
  第十一章简朴生活
  这是李嘉诚先生的一条座右铭。
  李嘉诚从潮州古城走进了香港。从香港西环的爹士核街的小塑胶厂走向新蒲岗,走向筲箕湾,走向北角,进而走进香港中环的心脏地带皇后大道中的华人行,又从而走向世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几经风雨,终于找到了恰如其分的人生位置:世界著名的华人企业家和经济战略学家。他是当代香港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见证人。在为香港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发展的同时,李嘉诚也充实、发展、完善、造就了自己。
  他是怎样地对待自己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功业和财富呢?也就是说,他的“金钱观”有什么独特的内涵呢?
  李嘉诚所持的态度是: “我是中国人,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应竭尽个人力量,促进祖国之繁荣昌盛,使同胞生活美好,民族万世千秋更强大。”
  李嘉诚又说: “一个发了财的人,不应该只顾一己的挥霍,也不应当守财奴,更没有必要把财产遗留给自己的子孙!”
  “应该为社会多做一些公益事业。把多余的钱分给那些残疾及贫困的人。特别是要用在教育和医疗方面”。
  “要乐于助人。对自己要节俭,对别人要慷慨。”
  对事业,李嘉诚是忠诚的,是一贯的艰苦奋斗,数十年如一日,从不懈怠。
  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曾经度过了一段“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返家来”的岁月,那个时候,他需要在床头摆上两个“闹钟”来唤醒自己,催促和鞭策自己。他每一个星期的上班时间是7天,每天的工作时间是15、6个小时,有时简直忙到连理发的时间都舍不得花费掉,好久好久与电影院“无缘”。节衣缩食,勤俭度日,还经常从旧书摊上买来旧书旧杂志以增加精神文化营养。当他成家立业之后,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美德。他手上带着的日本产的普通电子手表,总要拨前10分钟以免误事。有好长一段时间他坚持上夜校进修,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回家后仍凭藉着录音机靠“空中隐形教师”学习英语。他对有些年青伙伴打“的士”跑歌厅很有些“不以为然”。在他成为“地产大王”之后,每天都抢着坐车上下班或办事的空隙,读书读报读文件读资料。他下工地视察,午餐的时候就和工友们一起“捱盒饭”,他受得!而在他成为香港首富、进入世界超级富豪前列之后,艰苦奋斗仍然是他的美德和习惯。据知情人透露,长江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先生的总部和他的办公室、会客厅,其装饰和摆设,却在许多亿万富翁之下,“里面几乎没有什么太值钱的东西”!主席的座椅一坐就20多年,还是那一只普通的皮座椅,他从来没有说过要更换过。据悉,他的办公室甚至还比不上“长实”系财团属下的附属公司总经理们的办公室的豪华!
  作者对李嘉诚先生有过十多年的经常接触。在一般人的想象中,这般的一个“大人物”起码应该是高贵矜持、唯我独尊的;也许应该是大腹便便、后面跟着一大把“保镖”的;也许是浑身上下的穿着属超级的名牌货色;还有吃的,大概也非“满汉全席”不可了其实,这些想象全都陷入世俗的 “误区”了!他52岁了,但身材适中、矫健,嘴角常漾着一丝舒心的微笑,文质彬彬,风度高雅,显得像一个风华正茂的书生或者学者,使人觉得他很斯文、随和,也很好亲近。
  李嘉诚先生第二次莅汕,是1983年12月31日下午。他是来参加汕头大学的奠基典礼的庆祝大会和奠基仪式的。在嘉宾中,有许多国内外知名高等学府的校长、教授们,著名经济学家、仙头大学首任校长许涤新先生和广东省委书记、汕大筹委会主任吴南生等到机场迎接李嘉诚先生。当李嘉诚走下飞机舷梯时,一眼瞥见许涤新校长在迎接他,他欣然微笑着赶快趋上前去久久地和许涤新校长握着手。那谦恭的姿势,活像一个学成归国遇着久别重逢的老师那样的欣喜、挚诚。这情景与其说他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大企业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位温文尔雅、博学多才的学者更为合适。
  在汕头经济特区龙湖宾馆大堂,汕头大学秘书组的工作人员向李嘉诚先生递上一本庆典的贵宾签名簿。人们想,作为汕头大学的创建人,当之无愧地应该在第一页上面写下他的名字。相反,李嘉诚犹豫了!他端着贵宾签名簿,从头到尾地翻看了三遍。他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权衡着什么。他终于在第三页上面,审慎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是夜,庆祝大会之后,李嘉诚和大家一起观看了广东潮剧院的节目,和来自北京、广东省里、地委和市的领导人、汕大的校长们谈工作、谈汕大,恐怕睡不够3、4个钟头。翌日,他又早早地起了床。从特区的庆典到汕大的奠基典礼仪式到记者招待会,一直忙得不可开交。他的身躯内,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精力,那种高节奏高效率,无不令人赞服。
  当作者受命捧着奠基仪式的剪刀礼盒待要上宾馆二楼呈送李嘉诚时,他站在梯边却温和地说:“这,我就拿上楼吧!不再劳步了。”出于礼貌,他邀我进入他的住房里,头一次衷情地对我说:“我对凡有事业心的人都表示尊敬!希望所有参加汕头大学创业的人,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汕头大学!”
  转眼间,到了1987年2月10日,他到汕头参加汕头大学校董会的成立及第一届第一次会议。是日中午,他乘飞机到达机场后,和他握过手的几个新闻界同行,都敏感地发现,李嘉诚先生的手心有些发烫,说话的鼻音浑重了。李嘉诚显然是感冒了,发烧还没退。那一年,香港的股市正面临着严重困难。为了汕大,他仍然抱病坚持着前来参加会议,而且还坚持着研究工作到深夜。休息没几个钟头,第二天上午又继续坚持开会。太劳累了,感冒又加上胃痛。但他仍然不动声色地打起精神坚持着,只是到了会议中间,他才走近我的身边悄然地告诉我:“我要吃胃药,需要几块饼乾送药,能找到几块饼干吗?”那时,林川先生吩咐,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校园内的商店,很快地买到了唯一能买到的肇庆产的“菜汁饼干”来应急。只见李嘉诚先生离开了会议桌的名誉主席位子,在会议室的一边椅子上坐下,一口白开水送上一块肇庆产的“菜汁饼干”,一连送下了四、五块,又送下了胃药。慢慢地,他刚才还紧皱着的眉心开始舒展了、苍白的脸色恢复过来了。他打起精神又走回自己的座位,继续坚持着事后,他又悄然地告诉我:“饼干,我的秘书从香港有带来的,可是一忙,放在宾馆里就忘着带来了!”他又非要交还买饼于的钱,我向他说明,几块饼干,区区小事,不足挂齿,他才作罢。
  让我们来看看李嘉诚的简朴生活吧!
  他至今过的仍然是普通人的生活,有时,甚至比有些普通人还普通。他穿的,经常是一套黑色(或者深蓝)的西装。雪白的衬衣和条纹领带。西装很笔挺很整洁很得体。春夏秋冬几乎都一样。夏天天气热,巡视工地时有时也把西装外衣脱下来。有一个冬天,我曾经笑问他:“李先生,您不怕冷吗?”他答道:“我倒喜欢较冷的天气!”李嘉诚所着的西装,十有八套是旧的。有时,西装村里的骑缝线断裂开了,工作一忙起来,也就来不及叫人去缝缀好,碰到急切公务穿起来就走,事后又忘记了这回事。他并不讲究衣着,如此而已。其实他现在也并不需要炫耀自己的什么衣饰和身份了。李嘉诚就是李嘉诚。人们从没有看到李嘉诚披金戴钻的。他带的是普通电子手表。穿的皮鞋也很普通,当然要擦的锃亮,这是礼仪。他出门带的小皮箱,也简单得很,洗刷用具、内衣睡衣还有必要的文件。他给人的整体形象是风度翩翩,朴实无华。
  除公司有必要的保安人员外,李嘉诚出门没有一般人所想像的前后左右簇拥着一批“彪形大汉”!不少香港人在机场中有时也遇着过李嘉诚。
  他住的是 30多年前在深水湾所购下的那座别墅式楼房。装饰并不豪华。 在李宅的右边,设有一个警察签到的簿箱,说明有警员经常例行巡逻。靠铁栅栏而立的灯柱上,都装有蘑菇状的白色物体,是红外线感应仪器,任何物体靠近都会发出警报。这些都是必要的安全设施。
  他拥有名贵的房车和游艇。但他却喜欢乘坐普通的轿车,有时也坐的士。每天早晨六时,喜欢自己开车到高尔夫球场去打球,锻炼身体。早饭后九时上班。节假日也喜欢全家人乘游艇出海,游泳、潜水摄影。在过去也喜欢收藏一些古董古玩之类的。后来,工作太忙,也就把这些“身外之物”置之一旁了。
  他用饭经常是一菜一汤,或者二菜一汤,饭后加一个水果。有时喜欢吃稀饭杂咸,或者咖啡、牛奶、面包。在公司总部宴会厅宴请客人,通常连水果在内八道菜,碗是小号的碗,份量都是控制的。没有大鱼大肉,只令客人吃到恰好份量,不致胀腹,也不致不够,更不使浪费。李嘉诚不抽烟也不饮酒。多年来很少很少参加 BLACK TIE DINNER,大约一百个只出席一个。他极力避免去参加舞会,也不想去舞会。后来,朋友们知道他有这么一个习惯,也就不去勉强他了。1992年 4月 30日上午,在汕头大学学术交流楼的学术厅,面对参加座谈会的许多教授和系主任、处长们,他心情因为激动和兴奋,先后有二次说:“我平时是不喝酒的。待汕头大学的改革开放试验取得成绩的那一天,我和大家一起喝酒!”还强调说:“不是喝一杯,而是二杯,三杯!”
  李嘉诚说:“我的生活标准甚至还不如 1962年的生活标准。我觉得,简朴的生活更有趣。”
  李嘉诚也并不重视过生日。中国人是很重视过 50大寿、60大寿的生日的。可是他在这方面并不感兴趣。对于他来说,花五、六十万元过生日是容易事。但他却感到“没有多大意思”、“也没有这个必要”。只和家里人及好友欢聚一下而已。只有亲戚朋友在他生日的时候送来一点小礼品表示表示。
  但也别以为李嘉诚是个“悭吝人”、“刻薄鬼”。“俭以养廉”、“俭以养德”、“俭以养身”,至今,李嘉诚先生还保有一个很好的身体素质和体魄,他的精力很充沛,开会、讨论、巡视、考察,一个节目连着一个节目,他应付自如。他有惊人的记忆力,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文章什么问题,他都有清晰的记忆,连在他身边工作的主席秘书、高级秘书都笑着说:“我们都要和李先生斗记忆斗学习呢!不然工作就跟不上啦!”他走路很快,爬楼梯也快,上午还在香港的公司开会,处理公务,中午就乘飞机来到汕头,吃过午饭,休息一个钟头,就到汕大医学院附属一医院去巡视,他从一楼走到六楼,走得很快,连年纪比他轻好些的人都感到有些吃不消,他却感到很平常似的。他还有很高的工作效率,牵涉到亿元以上的问题最迟三天内解决,一般问题往往在半天到一天内得到答复。他对世界的信息也保持着高敏度的灵通与反应。难怪他走上社会奋斗拼搏了半个多世纪,却“创造出80年的工作效率和效益”来。
  同时,他却是很重朋友、重信用、重口齿的。每每有朋友托他办一件事,如果他答应说可以考虑,他必定会仔细地考虑。如果这件事不可行办不到,他会当面对朋友说清楚。而一经答应的事,他必定守承诺,而且认真把它办好。
  他很爱护自己的下属。他以身作则,也要求下属的职员、工人们对公司的事业要忠心耿耿,要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他经常想到的,是要为职员们谋福利。经常了解下属们的希望和想法,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前途,以至于他们到年纪大了之后的生活保障等等。李嘉诚领导下的“长实”系财团的属下公司职员们的待遇,一般都比较高,所以,员工们离职的比例都比较低。这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
  李嘉诚关心、爱护同事和职员们的事例很多,每为人所津津乐道。有一回,他听到某同事退休后,太太因病住进医院治疗,他当即想到该同事过去对公司工作所作出的贡献和目前的困难,马上派秘书前往医院探望并送上数目不菲的慰问金。还有一回,他听到一位数十年前和他一起同甘共苦的老同事因病不幸辞世了,尽管已经多年少于联系了,他在百忙之中仍然惦挂着这件事,马上派人前去吊唁、慰问家属,还送去款项帮忙料理那位老同事的身后、家庭及孩子教育等事宜。
  1989年10月间,汕大生物系的副教授钟秉伟先生因病去世。李嘉诚先生在那年11月间莅汕头大学巡视工作时,在医学院附属一医院还具体了解这位副教授的患病及治疗情况,并语重心长地提到,对有作为有贡献有事业心的知识分子的健康及疾病的治疗,要予以格外的重视及关心。那一年的早些时候,汕大医学院附属一医院的院长陈景起教授也不幸因病去世了。李嘉诚先生莅校后一走进贵宾室,就关切地问起关于陈景起教授的家庭和孩子们还有些什么困难,诸后事安排好了没有。这些细节,都令人感动,也反映了李嘉诚先生关心他人的美德。
  至于李嘉诚先生在香港数十年来扶危济困的许多动人事例,这里就不多加赘述。关于他以低于一半市价让出塑料原料存货,并动员“潮侨塑胶商会”中的进口商以原价让出塑胶原料支援同行,而被誉为“及时雨”解决同行们危困的事;关心因公殉职的警员的事,皆已家喻户晓。
  李嘉诚先生是努力实践并臻于“宁静、简朴、平和、快乐”这么一个道德修养境界的。说实在的,李嘉诚也有很疲累很困倦的时候,他有时也会对老朋友或者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感到心境很疲劳,十分渴望休息!”“我好像感到我的身体似乎不属于我自己一样!”有时他也会笑语“随时就可退休”,“1997年之后,对于公司的事,头痛的人将不再是我。”
  世界上有许多报刊,对李嘉诚先生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英国路透社记者这么写道:
  “自上世纪英国商人驻香港后,今天华人钜子逐渐起来取代英资地位。英资集团式微之际,华商却取得惊人成绩。其中佼佼者李嘉诚也。”
  美国的《时代周刊》,曾形容李嘉诚是“天之骄子”。
  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曾称道李嘉诚为“大智大勇”,“艰辛创业,富贵不淫”。
  美国《幸福》杂志曾称道李嘉诚是“最为俭朴的亿万富翁”。该杂志在一篇题为《海外华人喜欢挣钱而不喜欢花钱》的文章中说:“亚洲除日本以外的财富大部分掌握在海外华人手中,这批人既有特殊的才能,又富有创造精神”,“(他们)工作刻苦努力,不断进行再投资,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他们憎恶摆阔性的消费,特别喜欢多挣少花。他们把挣大钱看作是极大的乐事,是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他们热心于慈善事业,慷慨捐助,但是,在个人消费方面,他们很可能是世界上最为俭朴的亿万富翁。在香港从事房地产交易的李嘉诚已获得25亿美元的资财,但他感到‘简朴的生活更有趣’。他在国外没有任何房产,赴约都是乘公共汽车前往。”
  美国《财星》杂志(1988年)这样评价道:在全世界的超级富豪中,“有的挥霍无度,也有的不忘节俭”,而“最节俭的是香港大亨李嘉诚”。
  新加坡的《联合早报》在《香港地产大王李嘉诚》文章中说:“李嘉诚从不炫耀自己的财富”,“李嘉诚最为香港财经记者与股评专家推崇的是克己奉公。在合适的时间以个人的财力去资助公司的发展。跟一般中饱私囊,拿公司的钱私下去另开天地的商人完全不同。他很重视提高华人的声誉,而且热爱乡土,乐善好施。”
  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5月20日)在《李嘉诚生活俭朴》文章中这样介绍着:“李嘉诚说,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我都不怎么讲究。一套西装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情。我的皮鞋十双有五双是旧的。皮鞋坏了,扔掉太可惜,补好了照样可以穿。我手上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经用了好多年”,“李先生说,我这个人对生活要求并不高,简单的生活是我的愿望。如果有一天我老了,不用工作了,我还是希望过简单的安定的生活。”
  
  第十二章华东赈灾
  事情是这样的:
  据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秘书长陈虹,在
  1991年7月11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上的情况介绍,1991年上半年,特别是5、6月份以来,中国已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水灾,5个省、自治区发生严重旱灾。截止到7月5日,全国已因灾死亡1270人。
  灾害最重、损失最大的是安徽和江苏两省。据初步统计,安徽全省受灾人口达48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近70%,因灾死亡26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30多万公顷,各项直接经济损失近70亿元人民币。江苏全省受灾人口达42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因灾死亡16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00万公顷,各项直接经济损失90亿元人民币。
  中国政府对这两省的救灾工作予以特别关注。但是,由于灾害造成的损失大、范围广,目前仍有200万人无家可归,并已有灾民患肠道疾病和疟疾等,大量的公路、桥梁等设施急需修复。完成上述救灾任务需要2亿多美元和各种物资器材。
  陈虹代表中国政府,紧急呼吁联合国有关机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国际社会各有关方面,向中国安徽、江苏两省灾区提供人道主义的救灾援助。
  李嘉诚先生从报刊上读到关于“安徽、江苏地区遇上百年未见洪峰,灾情特别严重”等信息。他的心情很沉重,密切关注着灾区的情况。曾私下对老朋友许伟先生谈到,“好几个夜晚我都睡不好觉!”他是在7月12日清晨六点钟,听到了香港电视台播放的“中国政府的紧急呼吁”的新闻报道的。
  国家急难之秋,正是义者报国之时。
  李嘉诚,顾不上把早餐吃完,当即拨通电话,与长实、和黄、港灯、嘉宏四大公司的负责人联系并取得一致共识。
  才是清晨六点多种,“长实”董事局主席办公室经理鲍绮云小姐的家突然响起了电话铃声。鲍经理一骨碌地起了床抓起了话筒,只听得李嘉诚先生急切的声音:“你赶快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去!找到任何一位社长都行。我只要求见他五分钟。如果他很忙,就算站着五分钟说说话也行!”鲍绮云经理马上按李嘉诚先生的吩咐,登即驱车前往新华社香港分社完成了联络工作。李嘉诚先生以属下四大公司名义,带头捐款5000万港元,赈助华东灾区。
  是日下午3时前,李嘉诚派出秘书,将总值五千万港元的四张支票,送到了新华社香港分社,并附上一封给社长周南、副社长郑华的亲笔签名信。
  李嘉诚先生的信这样写道:“作为一个身居香港的中国人,本人认为应较其他国家率先作出实际支援,希望可带来一个迅速引导作用。本人谨代表集团四间上市公司附上赈灾支票四张,共港币五千万元,请两位社长与有关部门联系,以最高效率及最佳方法,达至最好之成果。”
  在那一天的中午开始,就有许多记者到“长实”公司采访李嘉诚先生,要他谈谈对“中国政府紧急呼吁”的反应。
  李嘉诚是这样回答新闻记者的提问的:
  李嘉诚说:“在这之前,并没有谁曾叫我捐款赈灾。这次捐款,完全是我自动自觉的。”
  “过去,对公益事业,我一般以私人名义去做。这次,以公司的名义,则别有深一层的意义。作为以中国股东为主的香港公司,应该用最快的时间对中国的紧急呼吁作出反应。中国人要比外国人更快、更自觉地做这件事情!我希望籍这一快速反应,能起到一点引导作用。”
  “我们捐出的钱,和国家所需要的数目相差还很大,但希望小小的贡献能起一点好作用。我们只有这一个目的。”
  李嘉诚高兴地谈到香港市民踊跃捐款赈灾的情况。他说:“作为一个香港的中国人,这是应该做的事。以香港今天的情况,每个中国人尽心尽力,应有很大的力量可以帮助华东灾区。希望各界人士、各个社团,只要经济能力许可的,都踊跃参加,用最快的速度、最有力的方式来支持灾区。”
  李嘉诚还表示:“希望天气快些好转。希望灾区的情况早日好起来!”
  李嘉诚衷心地说:“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在我的有生之年,如果能为人类作出一些贡献,那么,我就心满意足死而无憾!”
  与此同时,香港的各大财团、企业界的各位知名人士,各界市民,从孩子到中、小学生大学生,从街边小商小贩到家庭主妇,从演艺界的影视歌星到白发苍苍的阿伯阿婆,无不慷慨解囊,奉献爱心。港九市民都自觉地行动起来了。
  “血永是浓,永教我激动!水深之中火热,千千个面容,心牵我心,苦等于我苦,同出一个天空”
  “滔滔千里心”的歌声回荡在香港、九龙的每一条大街小巷,回荡在港九的每一个角落,令人回肠荡气,热血奔腾,教山河也为之动容,教铁石也为之垂泪!
  香港市民中呈现了一幅“骨肉情谊,山高水长”的动人场景,再一次强有力的显示,香港市民具有极其浓烈的爱国爱乡精神和炎黄子孙同胞骨肉的深情厚谊,显示了香港无愧是一个强大的爱国基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成为香港市民一个共同的行动口号。
  香港市民那“血浓于水”的真诚,赢得了举世的赞誉。
  1991年7月12日那一天,港府立法局财务委员会,也拨款5000万港元赈助中国华东灾区。
  据有关方面统计,到是年7月23日,在短短的12天内,全香港的赈灾筹款总额,已达到4.7亿多港元。
  与此同时,台湾对华东灾区的捐赠也超过了300万美元。澳门的捐赠也超过了2000万澳币。
  联合国先后收到的捐赠,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荷兰、德国、纽西兰等的捐赠,总额也达到五千四百多万港元。
  李嘉诚的带头捐赠行动,产生了良好的引导性的轰动效应。香港演艺界发起的“血浓于水”的筹款大行动,持续进行了两个月,堪称“史无前例”!而稚童及老人的捐献,尽管“竭尽所蓄”数目有限,也诚属“救灾不嫌百十金,点点滴滴表真情”之举,动人肺腑。
  7月19日,李嘉诚先生的家乡广东潮汕地区,又受到七号强台风的袭击损失严重。李嘉诚先生获悉这一情况后,当即与汕头市委书记林兴胜取得电话联系,询问具体灾情,并请林兴胜书记转达他对潮汕人民的关切和慰问。同时,主动捐款500万港元,以供汕头大学及潮汕灾区大中小学校维修校舍之急需,再一次表现了他的赤子深情,动人肺腑。
  李嘉诚先生的爱国心赤子诚,无愧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精英和代表。
  据悉,香港同胞捐款总数五亿六千六百三十二万九千零二十五元九角六分,已及时汇转给中国十年减灾委员会和灾区。
  
  第十三章助残济困
  1993年 10月 4日北京新华社电讯称: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今天公布: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先生及属下公司,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款港币 1亿元”。并声称“这是一条迟发了两年的新闻。”
  事情是这样的: 1991年 8月 9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在香港与李嘉诚先生会面。邓朴方对李嘉诚说:“我们把捐款作为‘种子钱’,每拿出 1元钱,就会带动各方面拿出 7倍以上的配套基金。一并投入残疾人最急需的项目”。李嘉诚先生听后大受感动,内地残疾人的困难令他动情,基金会使用捐款的效益令他动心。他很想表达对中国残疾人同胞的一个久藏于内心的心愿。第二天上班,在办公室里,他破例喝下了一杯酒,让人转达,他希望再一次会晤邓朴方,希望看一看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
  8月 16日李嘉诚先生与邓朴方先生再次会晤。李嘉诚先生对邓朴方说:“我和两个孩子经过考虑,再捐 1亿港元,也作为一个种子,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5年内把内地 490多万白内障患者全部治好。我挣钱,你为残疾人办事。”
  后来,经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深入调查和严密论证,邓朴方再次于是年 11月致函李嘉诚先生,表达了“残疾人事业领域广阔,各项业务也要注意均衡发展”云云。12月初,李嘉诚先生派次子李泽楷等专程赴京,听取“中国残联”就内地残疾人状况的详细介绍与具体分析。事后几天,李嘉诚先生致函邓朴方称:“贵会最能深切了解残疾人士之需要,所作之决策也能令残疾人士无论在心理及生理之健康均得到最大之帮助,本人及属下公司均乐意配合”表示同意将 1亿元港币捐款扩大使用范围。
  接着,“中国残联”结合《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认真编制了“李嘉诚先生专项捐款管理办法”,和关于白内障复明手术、低视力残疾者配用助视器、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智力残疾预防与康复,以及兴建30所省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等 8个《项目任务书》,并得到李嘉诚先生的确认。到 1993年 10月初,已超额完成了预定的阶段性任务。有 47万白内障息者重见光明; 19万小儿麻痹后遗证患者得到矫治;3万多聋儿开口说话;建立了 98个低视力康复点,使一批低视力儿童配用助视器,与健全儿童一起学习;智力残疾预防与康复已大规模展开;在 8个省和 2个市兴建了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正如新华社在“拳拳爱心,造福苍生——李嘉诚捐款亿元助残纪实”中所描述的:“在这重塑生命的伟大业绩中,饱含着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也有李嘉诚先生的一片爱心。”“李嘉诚先生默默地发出自己的一份热,期待着普照苍生的光。”
  在1992年,中国残疾人基金会原准备举行捐款仪式的,一向凡事“低格调”处理的李嘉诚先生却不同意。由于中国残疾人基金会在接受捐赠和在基金的管理上早有规定,应向社会公布收支和使用情况,李嘉诚后来才同意适当从简奉行这个捐赠仪式。
  现设在李嘉诚先生的故乡——潮州市北园路中段、潮州西湖公园旁的“潮州市残疾人活动中心”,也是李嘉诚先生捐资兴建的。该活动中心占地12亩,综合大楼楼高7层,建筑面积4428平方米。融康复医疗、特殊教育、文娱体育活动于一体。于1995年11月9日举行落成庆典。由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题写铭牌。是日,李嘉诚先生委托香港潮州商会常务会董、总务部主任许伟先生为代表,莅会庆贺。许伟先生在致词中称:“共同恳盼社会各界都献上一颗慈善博爱的心,扶贫助残,行善积德,关心残疾人,支持和发展残疾人事业。”潮州市的残疾人士,莫不高兴的说:“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幸福、安乐的家!”
  在1996年4月6日,李嘉诚先生作第23次莅汕头大学之行的第二天,即4月7日,专程赴潮州故里,拜会刚好在潮州市视察工作的广东省长卢瑞华与地方党政领导,探望乡亲。李嘉诚先生在会晤中谈到:“我一向心系潮州,第一笔捐款办医院、建民居就在潮州。在为全国残疾人捐款时,我还特意要求邓朴方先生,要关照和帮助我家乡的残疾人。”于今,潮州市已被列为全国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示范点,对此,李嘉诚先生感到高兴。
  李嘉诚先生重申,“潮州是我的故乡,我的出生地,我衷心希望潮州更有希望,更有前途。”“这次看到潮州地区发展快,市民都安居乐业,前途更好。希望市领导继续正确施政,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第十四章南海情思
  1991年11月14日早晨。南国滨海城市汕头依然是一派金秋的景色。晴空万里,蔚蓝色的天空一抹无云。天高气爽,人也感到格外精神。李嘉诚先生偕同汕头大学校董会副主席庄世平先生、黄丽松先生和校董温绮雯小姐等一行,是13日到达汕头的。这是李嘉诚先生自1980年5月筹建汕头大学以来的第13次汕大行。
  早晨近八时,李嘉诚先生一行的车队,在汕头市委、市府及汕大负责人的陪同下,不动声色地静悄悄的驶进了汕头海军基地的码头。200名英姿勃发的中国人民海军战士,迎接李嘉诚一行乘海军舰艇赴南澳岛考察。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四周一片静谧。迎接李嘉诚先生的是战士奉献的鲜花和鼓乐。
  人民海军某部的猎潜艇神迅地离开码头朝南澳进发。
  南海海面一片安详宁静。
  李嘉诚足迹踏遍欧、亚、美、澳洲各国,但是,到祖国南疆前哨门户的南澳考察,在他的人生征途中却还是头一回。好有新意!
  猎潜艇在通过汕头港的门户、风光如画的妈屿岛之后,便像离弦的利箭一样,飞速地向南澳进发。
  浩瀚无际的南海海面,一片汪洋。头顶上偶飞掠过一、二队海鸟。老远老远的海面偶而浮游着几只玩具也似的小船或海舟。舰艇几乎成倾斜状般的冲波破浪前进。舰艇后面激扬起的浪花足有三、四丈高。
  年事已高的庄世平、黄丽松先生和林川等人,早已让人们扶上顶层的房间内休息。李嘉诚先生随行人员中的秘书小姐们,有好几个在船仓房间内已经开始呕吐。李嘉诚先生和吴南生主席、林兴胜书记、陈燕发市长以及汕大的负责人等,仍然意兴盎然地站在甲板上,有时则凝神专注地观赏着浩瀚大海海面的迷人景色,有时则谈笑风生地纵谈着汕头市的美好前景。
  这一次南澳之行,李嘉诚先生是专题考察汕头大学与南澳县合建的“海洋生物试验站”的。海洋生物在汕大十三个系(院),十五个本科专业中被列为重点学科之一。汕大南澳海洋生物试验站的建立,得到了国家科委的支持,被广东省科委列为重点开发试验站。试验站的实验大楼建成后,在石斑鱼、真鲷等海洋生物的网箱养殖及其他蚌类的养殖上取得了初步成绩和进展;试验站成了生物系师生教学、科研、实习的一个好基地;成为促进南澳海洋生物的开发和试验的一个技术力量。加上南澳岛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正力图办成一个发展风能利用、发展海洋生物的养殖和生产,发展旅游业、发展对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商贸事业的经济开发区,因此李嘉诚承邀上岛去作一番考察。
  李嘉诚眼角的鱼尾纹显得更深了,脸上不时现出倦色。此时此刻,在海风的阵阵吹拂下,心境显得格外的平静、惬意,顿时又显现出满面春风和奕奕的神采来。
  不一会儿,李嘉诚就被一班记者们包围了起来。这一回,不像是举行什么记者招待会或者什么新闻发布会,而是在一次轻松愉快的海上旅程中,李嘉诚在和一班年青朋友亲切、平易、随和的谈天说地
  李嘉诚心境很好,思路深邃,情思横溢
  李嘉诚这样告诉记者们说:
  “无论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我都会全力支持办好汕头大学!”
  “国家在近十几年来,在改革开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和进步。令人高兴!我以为中国目前存在的许多问题,如不从振兴教育和科技入手,便很难得到解决。”
  “当然,罗马决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
  “汕大办学招生今年已经第九届了!已经为国家四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有用人才。我永远对汕大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昨天下午,我们开了校董会,又一次认真地讨论了汕大的当前情况和问题。只要汕大的教职员工不断地增强凝聚力,领导成员好好地集思广益,加快步伐,提高质量,我相信,汕大会取得更快更大的进展。”
  “我是一无所求的!”“一无所求!”
  “我所期望的,今天我尽心尽力所能做到的一切,目的是为了我们年青的一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记者们对李嘉诚心灵深处的了解,似乎又开掘了一个更深的层面,各有收获的记者们情绪活跃地抢着和李嘉诚先生站在一起拍照。
  昨夜里才睡了四、五个钟头的李嘉诚,登岸后只略为休息,便在南澳县领导人和科技人员陪同下,驱车直奔深澳湾实地考察了海洋生物试验站。后又徒步走到猎屿湾观看了海上的网箱养殖。他对试验站的建设与发展表示满意,对科研人员的辛勤工作表示了敬意和赞赏,且强调指出,要走好科研、教学、生产结合的路,为南澳的经济发展尽力。他还强调要关心科技实验人员的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福利;还一再强调要帮助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提高生产能力,任何时候都不能做出有损害群众利益的事。紧接着,他又重点考察了有“东方夏威夷”美称的青澳湾旅游开发区。观看了别具情趣的茅竹旅舍,兴高采烈地和朋友、同事们在海潮汹涌白浪滔天的青澳湾海滨游泳场合影留念。午饭后,他没有顾及游览与休息,又抓紧时间和汕大医学院的负责人一起开了个碰头会,研究决定医学院及附属第一医院的建设及第二期的扩建问题。
  李嘉诚那充沛的精力和高效率工作,令人惊奇和羡慕。
  正如北京人民日报所曾经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的:这是本世纪以来,继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1921年独资创办福建厦门大学之后,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新时期,由旅港同胞带头捐赠巨资兴办的又一所新型大学。
  李嘉诚先生一心一意十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汕头大学,功在当今,泽及后世。
  
  第十五章黉宫伟业
  为了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黉宫伟业,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我们有必要对李嘉减先生这一毕生夙愿作一个较为深透的介绍。
  潮汕地区,古称“南蛮之地”。
  有史以来,它成为历代被贬滴官员的流放地。唐宋时期,先后有十位宰相被贬或转战来潮。他们分别是唐代的常兖、杨嗣复、李德裕、李宗闵,宋代的陈尧佐、吴潜、赵鼎、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这些人都有根高的文化素养和高尚品德。对于传播中原文化,促进潮州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在来潮的官员中,要数唐代的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对潮州的贡献最大。他任潮州刺史期间,启贤兴学,修筑堤防,关心农桑,释放奴隶,还有祭鳄除害,做了许多对人民有益的事。
  在中原文化影响下,潮州这片沃土,在唐、宋时已哺育了不少名人贤士。其中唐代的赵德,宋代的王大宝、许申、刘允、张夔、林巽、卢侗、吴复古等,被后人誉为“潮州八贤”。至明清两代,随着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潮州更是人才辈出,灿若星河。有在科举考试中独占榜首的状元林大钦,也出现了武状元黄仁勇,还有翁万达、黄锦、郭之奇、杜熙春、辜朝荐、杨琠、薛侃等。他们既是名宦贤臣,也是著名的文士学者。在近现代史中,潮汕也涌现出一大批先驱者和艺术家、学者。他们在潮汕的历史上谱写着闪光的篇章(参引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
  潮汕地区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而又较早对外开放的好地方。
  在中国现代史上,不少伟人和哲人们,如孙中山、周恩来、杜国庠、钟鲁斋、张竞生、刘侯武以至海外华侨旅港同胞如老一辈的陈嘉庚、林子丰先生等等,都曾构想、倡议、筹谋能在潮汕地区创办一所大学,为国家培育英才。
  李嘉诚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李晓帆曾是晚清秀才,治学读书。父亲李云经先生也任教多年,在伯叔辈中也不乏从事办学教书的。对“兴学育才”振兴国家的事业颇有所体会。加上李嘉诚出生于动乱年代,少年时期尝过辍学之苦。自旅居香港之后,又过早地走上社会。及后方才千方百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去补偿、追索所未学过的种种知识和学问。李嘉诚曾追忆说:“我数十年奔走海外,目睹欧美各国重视智力投资发展教育事业。欲求中国富强,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必须发展文教事业。迅速培养建设人才。”基于上述各种因素,李嘉诚早就在思想深处产生并孕育着业就功成之时能在自己家乡创办一所大学的夙愿。
  1976年10月,中国内地打倒了“四人帮”。1979年春,李嘉诚开始在家乡潮州捐资兴建民房造福乡亲。此时此刻,潮汕父老乡亲群众,以及旅泰华侨,关于创办大学的愿望越来越趋强烈,呼声越来越高。国家负责侨务工作的领导,也积极支持旅泰华侨出资出力在潮汕地区兴办一所大学,为四化建设加速培养人才。
  李嘉诚多年以来深藏于心之深处的关于兴办汕头大学的夙愿受到了强烈的激奋和感动。他意识到,“中华要振兴,国家要富强,发展教育乃为国为民之根本。舍此不足以立国兴邦”。尤其是“有1000多万人日的潮汕地区,
  亟须有自己的一所大学,培养四化建设的人才,方能加速改变潮汕地区的落后面貌”于是,在1979年,李嘉诚主动多次找到香港南洋商业银行董事长、德高望重的庄世平先生,表达自己的心愿,反覆多次商议关于创建汕头大学的事。
  李嘉诚对庄世平说:“我国政府顺应民心,实行开放政策,使旅居各国华侨、港澳同胞更感报国有门”,“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总要为国家民族争一口气!”“中国人要做出点事情来让外国人看看!”“能为国家为家乡尽点心力,我是引为光荣的!”“创建汕头大学乃其时也。”
  李嘉诚恳切地对庄世平说:“关于创办汕头大学的事,刻不容缓。就让我先带个头吧!相信以后会有许多人跟着来的!”
  李嘉诚又和庄世平具体地商议着。“办一所大学需要多少钱?”庄世平笑答道:“这当然是需要很多投资的。也许会是个‘无底洞’!钱越多越可以把事情办好!”李嘉诚当即毅然表示:“那我就先出3000万港元吧!”
  庄世平先生对李嘉诚先生这一报效桑梓、兴学育才的宏愿和义举深表赞许和支持。他很快地将李嘉诚先生的决心和意愿向中央、向广东省的领导人作了报告,并很快取得了中央领导人的首肯和支持。
  就这样,在1980年5月,以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为主任的汕头大学筹委会在广州成立了。同时12月18日吴南生、李嘉诚、庄世平、蚁美厚等一行,专门莅汕,汇同汕头地委、专署、汕头市委、市府有关领导,对建校校址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选择和讨论。翌年,也即是1981年4月,在广州成立了汕头大学筹委会办公室。由当年的广东省高教局局长林川,汕大筹委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罗列主持日常的筹备工作。于是,汕头大学的筹建工作开始密锣紧鼓、急管繁弦地进行着。
  那个阶段,是创建汕头大学的第一阶段,是组建干部和教师队伍、校舍设计和基础建设的准备阶段。是年8月,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汕头大学。11月,任命许涤新为汕头大学首任校长。到12月中旬,第一批汕头大学的创业者队伍约四十多人,在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和筹委会办公室主任罗列、副主任方八鹏的带领下,进驻到已确定的建校校址、原汕头市党校、原汕头市教育系统的学农基地、原汕头市第十四中学,也即汕头市郊麓浦镇附近的桑浦山南麓去安营扎寨。
  当年,李嘉诚关于捐巨资创办仙头大学的事迹,已开始广载于海内外报端。为潮汕地区民间所家喻户晓。李嘉诚成为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传奇式人物。与在潮州兴建民房造福乡亲、捐资为汕头医学专科学校添置110多项先进仪器设备的动人事迹交织在一起而相得益彰,为人民群众所啧口称道,所广为传颂。
  而当年汕头大学的创业阶段,条件是相当艰苦的。住房简旧且多年失修。电灯照明缺乏,往往到了夜里十点钟就断电,要凭借蜡烛和古老的煤油灯。基本没有自来水而靠提汲井水。那时从市区到校区还没有直达公路,泥土路面大多坎坷不平。除由李嘉诚先生给筹委会办公室初步提供的一辆面包车和一辆二十四座中巴外,风尘仆仆的创业人员多靠蹬自行车或乘坐租借的敞篷货车上下班或联系工作。筹建校区内没有商店,附近只有几摊农家小贩在卖些零食或粿条汤炒粿条之类的。电话只有二、二部,往往打打停停。到处长满荒草,筹建人员的日常工作的一部份是铲除荒草铺平路面和种植花木,绿化环境。展现在创业者眼前的是,一片广阔无垠的田野和荒山野坟。夜晚没
  有电视,经常听到的是老鸦的聒噪和山狗的低呜声。远处荒坟经常在夜里闪烁着青蓝青蓝的磷火。
  有电视,经常听到的是老鸦的聒噪和山狗的低呜声。远处荒坟经常在夜里闪
  烁着青蓝青蓝的磷火。
  尽管创业阶段各方面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桑浦山南麓这块“风水宝地”,却产生着无比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求参加筹建汕大工作的,不仅有来自粤东的许多有志于兴学育才的潮籍人士,也有来自首都北京各所名牌大学中的学者、专家、教授,既有久别乡土的潮籍人士,也有许多是外省区人士。在一个时间内,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走势。
  当汕大筹委会办公室在建校工地扎下营盘之后,这一全国首例的新生事物当即成为国内外传媒界的一个新闻热点。
  李嘉诚的名字广为海内外所知晓。
  “福建有陈嘉庚,潮汕有李嘉诚!难能可贵。”
  “咬定青山不放松,定把汕大办成巩!”汕头大学首任校长许涤新如是坚定地说。
  “学习李嘉诚,育才为家国。李先生有钱出钱,我有力出力!”离乡去国30多载、潮籍揭阳人氏、著名经济学家、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乔治镇大学财政学教授邢平先生说。
  旅泰老华侨、潮汕揭阳人氏、企业家王文彦老先生,私下和夫人几次不动声色地悄悄地跑来汕大作“现场考察”。有一回,他路过香港时,径直前往拜访李嘉诚先生,表示说:“您带头捐巨资办汕头大学,我也决心送老三到汕大教书。自备房子自备用车自备生活费。孩子他是学电脑的。我将来还打算让老三娶个潮州媳妇呢!叶落归根嘛。我要教育孩子们,叫他们永远不要忘记家乡,永远不要忘记祖国。单懂泰文、英文不够,还要他们好好学习中文、学讲家乡话!”李嘉诚深为王老先生的挚诚所感动,连声表示“欢迎!”“欢迎呀!”
  原中国人民大学校党委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博士生指导老师罗列教授,多次在谈心时挚诚地说到:“离开家乡40多年了,此次能应邀参加汕大筹建,以献余年,他日能埋骨桑梓,也乃人生之大幸也!”
  有的老知识分子,以能到汕大参加筹建工作,视之为“人生的好归宿!”
  先后到校的教师们则集中精力备课,组班学习英语,做好开学招生的准备工作。
  人事部门积极物色招聘网罗人才;宣传部门积极通过舆论工具扩大影响;图书馆部门致力于中外古今书籍报章杂志的征集整理;后勤部门则积极办好生活服务供应;保卫部门则认真加强建校校区物业的管理及安全保卫工作。
  在筹建汕头大学这个特定的第一阶段,第一批汕大的创业者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对国家和历史负责,对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期望负责,对本世纪以来企盼着自己的家乡有自己的一所大学的父老乡亲和仁人志士负责,对捐赠巨资创办汕头大学的李嘉诚先生负责,也对后代的子孙负责。对筹建过程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和困难,都不能掉以轻心、马虎应付,也不能有所松懈与疏怠
  这个阶段,李嘉诚与汕头地区、市政府领导人和汕大负责人的主要精力和主攻目标,集中地放在抓“硬件”的工作上,也即是迅速解决第一期建校工程问题。承担这方面的艰巨任务是香港伍振民建筑师事务所和汕大筹委会办公室基建部门的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和同事们。香港伍振民建筑师事务所受李嘉诚先生委托,专负整体设计之职,并与仙大筹委会办公室基建组、北京有色金属冶金设计院紧密合作进行建校蓝图的设计。汕大校区占地一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据悉,总体设计先后6易其稿,历经20多次反复认真的切磋和讨论研究修改,方才定案。汕头大学在1983年5月开始平整土地,通电通水通邮通路。一切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香港,因受世界经济危机周期的影响,在1983年也出现经济不景气现象。这个经济不景气形势严重影响着李嘉诚先生的“长实”系集团公司的生意。有数字表明,李嘉诚先生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1981年的净增盈利达到13.854亿港元,处于事业发展的巅峰期。可是,在1982年该公司净利下跌到5.256亿元,比1981年净利下跌62%。1983年,该公司净利继续下降至4亿多元。香港经济处于一个衰退期。这给李嘉诚的事业发展带来了严重困难和巨大压力。
  这段时间,不少社会流言纷至沓来!有说“汕大要收摊了!”有说“李嘉诚不准备办汕大了!”有说“汕大的建校蓝图要泡汤了!”甚至有些好事好奇者还专门跑到建校工地,看一看工地有什么动静?看一看汕大筹委会办公室的牌子收起来没有?问一问汕头大学创业者队伍中到底有没有走人?沸沸扬扬的“流言”不无令人产生疑虑
  就在香港经济处于这么一个严重困难的紧要时刻,李嘉诚说话了。
  1983年5月23日,李嘉诚给汕大筹委会主任吴南生写了信。信中这样写道:
  “鉴于汕大创办的成功与否,较之生意上以及其他一切得失,更为重要。”
  “为国家为社会为后代,千方百计以破釜沉舟之精神,使建校计划如期完成并臻于完善,早日发挥其长远而有价值之作用。瞻望前景,本人谨以欣切心情,追随诸位,以期乐观厥成。”
  这就是李嘉诚明朗的态度和坚定不移的信心。
  是年6、7月间,李嘉诚先后向庄世平先生、林川先生等及老朋友们都说过:“就是卖掉办公大楼,我也一定要把汕大办下去!”
  赤子之心,日月可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1983年7月29日,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省长梁灵光以及省委书记吴南生、全国侨联副主席、广东省侨联主席蚁美厚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在广州的广东迎宾馆,专诚会晤了李嘉诚先生、庄世平先生和汕大的负责人。李嘉诚向任仲夷、梁灵光等人说:“尽管香港经济及本人生意面临严重困难,但鉴于汕头大学创办的成功与否,较之生意上以及其他一切得失,都更为重要。而站在国民立场,能在此适当时间,为国家及乡梓竭尽棉力,仍属极有
  意义及应予勉力以赴之事。”并恳切地重申了“破釜沉舟,乐观厥成”的坚定无畏的信念。李嘉诚再次着重强调:“我在事业上,一切都可以失败,但汕头大学一定要办下去!”
  任仲夷、梁灵光代表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高兴地向李嘉诚表示:“前有陈嘉庚办厦门大学,现有李嘉诚办汕头大学,炎黄赤子之拳拳心意,令人
  钦佩,令人敬仰!”广东省委、省政府充分理解李嘉诚先生,相应做出了决定:广东在要办好的几所新大学中,把办好汕头大学摆在首位。从建校到办学,都给予大力的支持!
  在1983年10月10日正式开始了!
  在汕头大学第一期建校工程破土动工的当天,海内外许多传媒单位的新闻记者都赶到现场采访井发布消息,成为海内外又一动人的新闻热点。
  潮仙人民、粤东人民、闽粤赣边区人民;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革命先辈、先驱、先哲们本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夙愿,变成了现实。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在1947年所写的《论潮州大学》一文中所提到的“潮州应有一间大学,应是中国之大学,应是东南亚之大学”的美好愿望,历史地由李嘉诚先生把它付诸实施了!
  从1980年5月汕头大学筹委会的成立到1983年秋天,汕头大学首期建校工程开工和第一届招生办学,标志着李嘉诚先生“报效家国,兴学育才”的第一个阶段的顺利进展。
  1983年12月31日晚,李嘉诚出席“汕头大学奠基典礼庆祝大会”并于1984年元旦出席“奠基典礼剪彩仪式”。这个阶段的重点是首期建校计划的实施及办学实践。一方面是抓“硬件”建设,一方面抓“软件”建设。前者提供办学基础、环境、条件;后者即“教书育人”,为四化建设造就人才。
  在李嘉诚的一系列关于如何办好汕头大学的谈话和决策中,既有中国儒家的传统教育思想,也有本世纪尤其是30年代以来西方先进国家的新观念。这与当年陈嘉庚先生“毁家纾难”独资创办厦门大学的义举和时代毕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李嘉诚的办学思想已跨越了若干个年代的“飞跃”。同时,李嘉诚创办的汕头大学,创建于汕头经济特区,属南国边陲一隅,起步较慢,但从它创办的指导思想、规格、要求和地位,从它建校伊始,便已属于高水准高要求高规格,更见不同凡响!
  从80年代开始,李嘉诚把许多的精力和时间都投放在如何办好汕头大学上面。这是李嘉诚先生承续家传、家教、家风以至人生夙愿的付之行动和实施。
  在1983年12月31日晚“汕头大学奠基典礼庆祝大会”上,李嘉诚说:“在80年代的今天,一个国家要繁荣昌盛,必须奋发图强。中央提出振兴中华,加速实现四化,这个决策非常英明,非常正确,舍此无以立国兴邦。“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顺应民心,顺乎潮流,实行开放政策,使旅居各国华侨、港澳同胞更感报国有门。故本人应时捐资兴建汕头大学,以表赤子拳拳之心!”
  “我认为汕大的创办,是合乎民意,深得人心的。千方百计以破釜沉舟精神,务必使之建成办好,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是炎黄子孙,我永远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中国人。愿我们在此盛世之年,共同努力,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1984年元旦,在汕头大学奠基典礼剪彩仪式后,在龙湖宾馆举行的中外
  记者招待会上,李嘉诚回答了记者们的问题。
  “创建汕头大学是一个国民应尽的天职。支持国家,报效桑梓,乃是我抱定的宗旨!”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也需要靠有优秀思想文化素质的人才去操纵去控制。汕头大学的创办,就是要为国家四化培养人才,为潮汕地区培养出一流人才。为潮汕人民服务,为改变潮汕的落后面貌出力!”
  在这之前,1983年11月,在汕大首期建校工程开工之后不久,他又考虑到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即汕大与世界各国的大学发展与扩大学术交流问题。李嘉诚又另外捐资2000万港元,成立香港李嘉诚汕头大学基金会有限公司,作汕大发展国际上的学术交流及派遣出国留学生用度。
  他给汕大筹委会主任吴南生等的信中写道:
  “本人鉴于汕头大学成立后,将以新人事、新作风树立崭新风格,因而在学术交流上应有所准备。各学系之教授,应与国外著名大学相互交流有关学术、科技、管理及行政上之经验,藉以吸收外来之新科学知识,并发扬我国文化。”
  对这些事,李嘉诚总是提前作周详的考虑。
  为了加强对汕头大学的领导工作,把建校工作和办学工作抓紧抓快抓好,广东省委、省政府调派原广东省高教局长林川,于1983年11月就任汕大党委书记、第一副校长。
  许涤新校长谆谆善诱地对全体教职员工说:
  “福建有陈嘉庚,潮汕有李嘉诚。难能可贵!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精神,一定把汕头大学办成功!”
  许涤新校长还给汕大首届学生们提出了要求:“在学习上,要惜时。不要春风秋月等闲度。不要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在治学上,要坚韧。治学,要系统集中持久化。要咬紧青山不放松。”
  李嘉诚根据建校工程需要和办学需要,不断增加捐款数目,使之有足够的物质力量。
  李嘉诚坦诚地对当时国务院高等教育部负责人黄辛白说:“我的事业可以破产,但是为了四化培养人才,汕头大学一定要办好!”
  李嘉诚不时对汕大筹委会、对汕大的校长、书记以至教职员工们表示:“我把办汕头大学看作是国民天职,是为国家和桑梓做点事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之创办,意义至为重大”。“本人唯一宗旨,乃尽心竭力,办好汕大,冀能为国家在培育人才方面发挥最大效能。”
  1984年1月26日,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委托主席秘书给我来信,谦逊大度地声称:“有关捐建汕头大学事,在李先生个人而言,祗期默默耕耘,一切不拟作任何宣传。乃承撰文写诗,厚为奖饰,李先生深感愧不克当。
  尽管当时李嘉诚面对的是香港经济的严重困难时期,但是为了汕大的事业,他除了自己要付出许多时间关心汕大工作外,在香港公司内,还组织了一个专门负责仙大事务的工作班子。经常派出工作人员来校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和困难。派出专家和建筑师,到建校工地进行具体现场指导,严格要求建校工程质量上乘。多方收集世界先进国家名牌高等学府的有关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的先进经验及资料,送给汕大图书馆供教职员工学习、参考、借鉴。在繁忙的商务活动中,总要安排时间会晤到香港的世界知名学者、专家、教授,倾听他们关于如何办好汕头大学的意见。每次到外国进行商务活动,也总要安排出一定时间,去访问一所有影响有名气的大学,去获取经验,去取得感性认识。还积极为汕大聘请外籍教师,为汕大教师出国深造、访问、讲学,争取参加有关国际性学术会议等等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提供了许多的方便。
  李嘉诚对办好汕大,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构想。他提出:“汕大要办成一流大学。教授要有真才实学,行政人员也要精明能干。学校结构要少而精,工作要讲究效率。”
  他提出:“要唯才是用,用人唯贤,用人要先得人心。要加强管理,提高效率。”
  他还提出:“要聘请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培养高质量学生。对学生要严格要求,树立发奋学习、求实严谨学风,尊重社会公德。”
  李嘉诚强调:“我对汕大的事业是坚抱信念,永恒如一,竭尽棉力,毫无私心。”
  根据李嘉诚先生的办学思想和意向,根据国家规定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汕头大学也从实际出发,相应地规定了“立足粤东,面向全省,对外开放”的办学方向。
  从1983年10月建校首期工程动工开始,到1986年学校大礼堂竣工交付使用止,共经过32个月时间,汕头大学首期工程宣告胜利建成招生办学也连续增至第三届。
  在汕大创建史的这个第二阶段,汕头市委、市政府对汕大的建设作出了许多有力的支持和支援。1984年10月,汕头市政府就专门作出《关于支持办好汕头大学的决定》。1985年12月9日,汕头市政府又发布了关于《汕头大学周围自然环境保护区管理规定》,并认真付之实施。对地方的大力支持,李嘉诚多次念念不忘地提到,“要感谢地方党政的大力支持!”
  在这一阶段,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谷牧,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等都到汕大视察工作。谷牧多次赞扬李嘉诚先生“很有陈嘉庚精神!”
  1985年4月6日至8日,李嘉诚先生辞却一次在美国的重要商务活动,却专程到仙头大学巡视工作。这是仙大创建史上李嘉诚的第三次汕大行。除重点巡视建校工程外,他主要是来和教职员工们见面,和大家谈心、鼓励、提要求。
  那时,学校大礼堂还没建成。用的是旧的简陋的原讪头市党校的旧礼堂。坐椅都是木板凳子。林川书记微笑着说:“我们欢迎李嘉诚先生的到来,没有鲜花和彩旗。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只有清茶一杯!”林川的幽默引得大家会心微笑。
  李嘉诚先生对大家说:“我们都是一家人!汕头大学就是我的家。尽管我在香港的事务很繁忙,但我任何事情都可以放下,唯独汕大的事我不能放下。以后每一年,我都要回到家里来走走。”“凡是汕大要办的事,我随叫随到!今天叫,明天到。好不好?!”
  李嘉诚先生对大家说:“我们都是一家人!汕头大学就是我的家。尽管我在香港的事务很繁忙,但我任何事情都可以放下,唯独汕大的事我不能放下。以后每一年,我都要回到家里来走走。”“凡是汕大要办的事,我随叫随到!今天叫,明天到。好不好?!”
  李嘉诚上门去拜访来自宁夏的蒙古族萨本仁副教授(历史学家)一家。诚恳他说:“深深感谢您们的韩文公精神!”在旁的吴南生主席笑着插话道:“他们比韩文公来的地方还更远着哩!”
  李嘉诚紧握着化学系副教授陆志刚的手说:“我们明天一起要共同努力做好的工作,最好在昨天下午就都要认真准备好!”
  李嘉诚还上门探望巴西侨眷、数学系副教授吴乐光,他满怀豪情地对大家说:“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人,我们都要同舟共济!希望汕头大学的船,跑得快些、远些,顺风千里,满载而归!”
  李嘉诚感触殊深地对吴南生、林兴胜、林川、罗列等人说道:“人生在世,能够为大家做点事,对一个人来说,这个辛苦值得!”
  “我们要让外国人看看,中国人是怎样办大学的!”
  “一个人,当他在离开人世的最后几分钟,想到自己的一生,能为社会做一点好事时,也就心满意足了!”
  李嘉诚重申:“汕头大学的事业,始终放在我自己一切事业的首位!”
  几经艰苦奋战,汕头大学首期建校工程在1986年5月宣告胜利完成。无论从质量和速度来说,都创下了“全国第一”!引起了广泛关注。
  汕头大学就建在汕头市西北向的桑浦山南麓。三面环山,南面浩瀚碧海。庄世平先生曾褒扬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
  1953年,国家率先在这里办起了一间农机学校,培养人才。1958年在“大跃进”中催生了一所劳动大学,学生中有许多归侨子弟。到“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这里演变成了汕头市教育局属下的各中学的学农分校。后来,汕头市党校和市第十四中学都曾设在这里。
  桑浦山脉峰峦连亘。以汕大校区为中心,占地一平方公里。东有新兴的鮀浦镇。鮀浦镇的蓬州村曾诞生过明朝嘉靖年间的兵部尚书翁万达;晚清的二品大员及民国初的著名诗人、教育家陈龙庆(芷云),著有《龙泉岩诗词集》及《龙泉岩游记》18卷。至今“龙泉岩”(翁万达读书处)为汕头市旅游热点之一。龙泉岩佛寺香火鼎盛,佛香飘渺。汕大校区距汕头市区汽车客运总站7公里。它西通揭阳市国道,西面莲塘村有山高林密的鸡笼山。鸡笼山上建有北口归线标志塔,“也是汕头市的一个文化旅游热点。它北通中国历史名城潮州市。桑浦山南麓迭有奇峰险洞,青山似黛,山石嶙峋,翠绿宜人。校区地带开阔平坦。校区内北端还拥有日月湖水库,拥有水面面积150亩。新建水中亭榭之后,红瓦飞檐,碧波辉映,益显幽深佳丽。
  李嘉诚对这块“宝地”也颇感满意。认为它既属环境安静,空气清新,是读书、治学、科研的好地方;学生还可以开展爬山活动,增强体质;在这里生活、工作的人,都能健康长寿。
  汕大建校工程的总体规划按80年代的最新标准进行设计。首期工程建筑面积为11.6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设为10.4万平方米,辅助工程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分成行政区、教学区、宿舍区、运动区、生活服务区等。
  整个校园的建筑特色集中了中西方大学的优点,其显著特点是:采用套方式密集型的四合院布局,和支柱层架空庭园式的结合;处处连廊相通,连廊长600米;能适应长期发展需要,既可以分期建设而又条理井然,又能确保原设计的统一格调,简言之,可谓之高架、套方、庭园、密集、整体、分区布局而又拥有充分发展余地。整个建筑均有较完善的防强台风防地震设施。
  汕大首期建校工程内容,包括了学校正大门、行政办公大楼、大礼堂、东西讲堂楼、文科理科工科教学楼、图书馆大楼、学生大食堂、以及教授楼、教职员工宿舍楼、学生宿舍大楼和大操场等等共24个项目及18项后勤服务设施。
  大学正门雄巍壮观,有叶剑英元帅题写的校名校牌,有金凤展翅的汕大校徽。大学行政大楼雄浑厚重。似中军之帐,顶有抽象派手法的“博士帽”,象征这是现代化的庠序黉宫。大学图书馆别有洞天,乃潜心学习之大好场所。大礼堂则堂皇瑰丽,气势磅礴。教授宿舍楼则绿篱红花,曲径通幽,风景这边独好。赵朴初先生曾誉之为“世外桃源现代家”!学生大食堂可容纳4000名学生同时进餐,可渭“钟鸣鼎食”之再现。整个汕大校园成了当今世界一流的“教育花园”!形成了一个文理工医法商互相渗透联系的开放型的教育结构。学生在德智体美的充分发展上有了广阔的活动天地,还有了充分发展的第二课堂。首期建校工程都属于全优工程。从高空或远处看,汕头大学简直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学新城!清一色的台湾产的白色玻璃马赛克贴墙,使这座大学新城晶莹似玉!在黛绿的群山中更显露出它的挺拔、鲜明,富有强烈的层次和立体感。这一精心杰作,凝铸了李嘉诚先生的心血!汕头大学首期工程的建成和连续三届的扩大招生办学,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许许多多的人们,无不“跋山涉水莅桑浦,一睹芳华寻胜踪”!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著名诗人赵朴初居士,1986年2月24日到汕头大学参观访问,作诗《鹏翼展南图》赠汕大,对汕大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其诗云:
  簧舍连云起,
  新新气象殊。
  楼台承百柱,
  科系广无隅。
  学究天人际,
  光腾日月湖。
  群贤看毕至,
  鹏翼展南图。
  这一年的四月问,国务院港澳办公室顾问柯华在香港会晤了李嘉诚。李嘉诚亲切地向柯华袒露了自己的心扉。他对柯华说:“无论如何,汕头大学一定要认真办好,我一生的心血就放在汕头大学这上面了!”真正是“赤子深衷,兴学殊功。丰碑永在,梓人心中”!
  
  第十六章心心相印
  到1986年,香港经济又继续呈现一片蓬勃生机和欣欣向荣。李嘉诚下决心继续推进汕头大学的加速发展。在他的办学构想中,从长远目标来说,他要求汕大一定要办成一所在全国、乃至东南亚、世界上有特色有影响有地位的大学,为国家为潮汕培养出更多的一流人才,以振兴中华。从近期目标来说,他则希冀汕大能加速前进步伐,更加开放,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广东及汕头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作为一个在香港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华人大企业家,他对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形势是把握得很准很紧很深的。他已经意识到80年代这个知识爆炸时代,正在促使世界经济一体化大走向格局的形成、成熟。不改革开放,不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走向,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而死抱着旧脑筋旧思想旧教条旧本本的话,势必落后,也势必被动挨打。
  他意识到,尽管汕大已开始拥有当今世界一流的校舍和办学环境,创下了“全国第一”的建校高速度;招主办学也历经三届,开局的情势是好的。但汕大之船著不“全速前进”,顺风千里的话,就会迁延时臼,或者滞步不前,或者“空有其表”。
  李嘉诚决定求助于邓小平。他给邓小平写了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意愿和要求。
  1986年6月20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李嘉诚先生。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见。邓小平和李嘉诚先生久久地紧握着手。邓小平已82岁高龄。李嘉诚也已58岁。邓小平思维敏捷,精力健旺。
  李嘉诚风华正茂,神采奕奕。他们两人都同属“龙”的生肖。邓小平对李嘉诚近几年来为祖国所做出的“扎扎实实的贡献”,表示了感谢。对李嘉诚的“爱国精神表示了由衷的赞赏。”
  李嘉诚对邓小平谈到了汕大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李嘉诚说:“关于汕头大学的发展,是我所最为关心的问题。”“发展教育事业,对促进祖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我愿意为此竭尽绵力”。“现在,有许多华侨和旅外人士都愿意为汕大的建设贡献力量,我只不过是带个头!”“希望汕大能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更多更大的支持。把汕头大学办得更加开放些”。
  对李嘉诚的意愿和要求,邓小平听得非常专注,还不时点头表示赞同。邓小平对李嘉诚说:“创办汕头大学,这是一件大好事
   “汕头大学要办,就一定要办好。”
  “在全国,要调一批好的教员到那里去,把汕大办好!”
  “汕大应该办得更加开放一些。办成国家的重点大学。”
  邓小平还对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李铁映强调说:“国家教委要关心和支持汕大。通过办好支持汕大这件事,来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办事效率。”邓小平一言九鼎,语重如山。这一次重要的会见,其最本质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全世界华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振兴教育兴学育才义举的充分支持和肯定。
  在同一天,国务院赵紫阳总理也接见了李嘉诚先生。
  书后,李嘉诚在向北京新闻界发表谈话时,高兴地宣称:“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我对办好汕头大学充满了信心!”“办教育为实现四化之本。办公益事业是我份内之责。本人决心在有生之年,竭诚为祖国的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书后,李嘉诚在向北京新闻界发表谈话时,高兴地宣称:“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我对办好汕头大学充满了信心!”“办教育为实现四化之本。办公益事业是我份内之责。本人决心在有生之年,竭诚为祖国的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广东省政协主席、汕大筹委会主任吴南生,在读到邓小平接见李嘉诚的新闻后,即驰电致李嘉诚先生。电函称:先生热爱祖国,关心四化,以破釜沉舟之精神,独力捐资兴办汕头大学,高瞻远瞩,世人同钦。今又得国家领导人之赘誉与支持,更令人感慰无似。本人及汕大筹委会同仁,当与先生同心协力,建设汕大,以臻于成。
  这又是一个“心心相印”!
  汕大校园沸腾起来了。
  教职员工们议论的中心,都集中到如何把汕大办得更开放一些这方面来。
  汕大学生会主席陈新造,也代表同学们给李嘉诚先生写信,表示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中去,办好汕大。为祖国四化勤奋学习,奉献青春。
  这一年的6月26至27日,国家教委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全国八院校支援汕头大学师资的工作会议,作了具体部署,确定对口支援汕大师资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学院等八所大学。商定对口支援汕大30至40名教授、副教授、系主任或学科带头人,充实并加强汕大师资队伍。同时汕大也向全国公开招聘教师。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也及时调整加强了汕大领导班子力量,选派杨应群任汕大第二任校长,林川仍为党委书记。许涤新为名誉校长。杨应群在这一年7月17日到任。汕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汕头市政府也相应成立了“汕头市支援汕大委员会”。陈燕发市长为主任、李练深副市长为副主任。市政府在教育经费困难情况下,决定从1987年起,每年支援汕大200万元教育经费。
  李嘉诚先生从仙大进入发展新阶段的时候起,又就汕大的建设与发展问题不断地提出了新要求。
  1986年10月7日至9日,他第四次作莅汕大之行。目的是落实邓小平关于“汕大要办得更加开放些”的指示。他强调,“创业五载,汕大业已赢得发展的稳健基础”。他本人的基本态度仍然是“竭尽绵力,坚抱信念,永恒如一,毫无私心”。他所殷殷地寄望于汕大的,应该是“加紧改革,更加开放,提高效率,急起直追。以适应当今的太空时代”。“努力把汕大办成一所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特色有地位有影响的一流大学”。
  他谆谆地勉励汕大的教职员工,要“勇挑重担,乐育英才。”
  他对学生的教育方向,也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他认为“一所大学俨如一个小社会,该小社会内风气之好坏可作为行政管理之考验”。“学生除在学术科研上之进修外,品格修养尤为重要。主要是要有优良之意陶与指导。观人于微,防微杜渐。盖一切好与坏之习惯皆自微小养成。深盼新的一代,必须有良好德性,配以学识,然后方能对国家对社会作出贡献”,并强调要“培养学生自律自治能力”“发扬崇高之德育学习情绪”。(《致林川信》)。
  年8月8日关于学校礼堂“命名”问题,他也表示了基本态度。他强调:“念及本人历年来各项捐赠包括捐资兴办汕大,出发点纯为对祖国对乡梓略尽绵力,本人极盼能在绝无私心不牵涉名利之情况下为汕大贡献个人力量,如一旦以嘉诚命名,有违平生意旨,反觉于心不安。”他坚决予以拒绝了(《致吴南生信》)。
  为了办好汕大,他还反复多次地“敬请地方父母官给汕大以大力的支持!”他曾风趣地对林兴胜书记、陈燕发市长说:“我对汕大比对其他的事还要操心。汕大要办好,离不开地方的支持!这几年来,为了汕大的事,我的头发白了好几根了。拜托啦!”
  他还极力争取国家教育委员会对汕大的支持和关心。1987年2月,国家教委的专员黄辛白到香港会晤李嘉诚时,李嘉诚再次向黄辛白表示:“为了办好汕大,我什么都肯做。做的工作不仅是100%,而是101%。等汕大的一 切走上正轨后,我会放手在别的地方做第二件、第三件、第四件事情。一辈子做对中国人有益的事,乃是我的基本宿愿。”
  由是,汕大的教师队伍建设、汕大的教学质量和科研工作、汕大的校风建设、汕大在为特区经济的发展服务上,均有所推进。
  随着时机的成熟,汕头大学校董会于1987年2月10日成立,并试行校长负责制。李嘉诚先生被推举为校董会名誉主席,吴南生为主席,庄世平、黄丽松、林川、林兴胜为副主席。关于校董会的宗旨,李嘉诚作了郑重的申明:“汕大校董会的成立,旨在协助国家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协助促进汕大的改革开放”。并强调必须依循两大原则:其一,为所有开放及创新之建议须配合国家及省、市之领导政策;其二,为所有方针皆以能配合开放及创新,并于短期内办好汕大为目标。
  李嘉诚希望,“汕大由于获得海外经济支援,具此特殊因素及优厚条件,今后在学术及人才交流方面定比其他国内大学优越,更见效率及更具特色。由于汕大起步已慢,如不急起直追,自难与国际名学府并驾齐驱。
  无论如何,本人坚抱信念,继续以无私之心,全力支持汕大。此心此意,永恒如一。”
  这次李嘉诚出席汕大校董会成立之行,是他第五次莅临汕大。这次他身有微恙,感冒和胃痛,他仍然打着十二分精神专心致志地研究着汕大的前进与发展。在校董会上,他恳切地对校董会诸同仁谈到:“只要大家尽心尽力,我别无他求”“为国家为乡梓为四化培养人才,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数十年的人生道路,我感到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奉献!譬如一个清道夫吧,他每天都在勤勤恳恳地工作,把地方和环境都打扫得很洁净,这就是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他的一生就很有价值!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是不能以日历和年岁来计算的。有的人活了一百岁无所事事,结果与草木同枯!”“作为一名炎黄子孙,能力后世留下一点功业,这个辛苦值得!”“我多想挖到一个金矿,贡献给国家啊!”他还告诉汕大的同仁们说:“汕大的事,始终摆在我一切事业的首位。凡是汕大要办的事,我随叫随到。今天叫,明天到。”
  李嘉诚期望着把汕大办得更开放些;要急起直追;要办成有特色有影响有地位的一流大学;要顺风千里,满载而归。
  邓小平强调“汕大要办就一定要办好”,“要办得更加开放些。”
  潮汕的父老乡亲都期望着汕大办成一个培养四化建设人才、培养华侨子弟和港澳台同胞子弟的基地,办成粤东的人才库、智囊团和信息中心、科技中心,为振兴粤东经济、汕头特区经济的人才中心。
  吴南生先生则强调说:“要把汕大办成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办学的典范和楷模。”
  汕大的师生员工,无不精神振奋地表示:“一定要办好汕头大学,决不辜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期望!决不辜负华侨港澳同胞的关心和期望!决不辜负李嘉诚先生那一颗爱国心、那一片赤子情、那一股桑梓意!”
  真个是“心心相印”。
  在这段岁月里,汕大教师队伍得到增强,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管理工作和校风建设有所进步,成为海内外人士关心的一个热点。汕头市居民、73岁的陈志仰老姆,用她节俭的钱,买了两面锦旗,分赠汕头大学和李嘉诚先生,表示了她“一个平民百姓的一点心意”。
  香港居民周清荣老伯,感于李嘉诚的“至诚”,也主动捐款一万港元给汕大。后已用于汕大附小的图书馆建设。
  香港国际摄影著名艺术家陈复礼先生,奉赠仙大两幅巨幅彩色艺术珍品。一曰《九寨飞瀑》,其景浩瀚壮观,其势激越磅礴,其情奔腾澎湃,其色凝重鲜明。另一曰《百舸争流》,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妈屿海面,那红日当空、波涛万顷、千帆竞发、天高海阔的瑰丽景观,给人以千帆顺风,鹏程万里,行将满载而归之感。
  美藉华人(潮州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理学院院长汪建平教授,1986年 7月 7日专程到汕大参观访问。他深情他说:“在美国的潮汕人,都知道邓小平会见了李嘉诚。我是中国人、潮汕人,我是高高兴兴到汕大来的。汕头大学令我越看越高兴!中国很有希望,汕大很有希望。今后,在推荐人才培养人才,在介绍办学经验上,我一定尽力相助,做点贡献。”
  英国当代著名导演休吉普,受好友著名导演明格林委托,1987年 1月 16日到汕大来拍摄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专题新闻纪录片。他的观感是,“我去过欧美十几个国家,还没有见到过像汕大这样漂亮的大学!短短几年,汕头大学能有这样的规模,很不简单。这是很好的榜样!”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副校长、知名的中古历史学家布朗教授,1987年 10月曾到汕大作访问讲学。他对汕大的观感是:“过去,在报纸上也读过报导看过图片,感到不可思议。现在实地一行,原来这一切都是真的!百闻不如一见。这里有浓厚的教学、科研气氛,和英国任何一间大学相比,毫不逊色!”
  香港大学前校长、英联邦大学协会主席黄丽松博士说:“汕大的创办,是我们潮汕历史上一件很大的事情。汕大办得成功与否,关系重大。汕大有特别好的条件。汕大办好了,对潮汕和国家以后的贡献,将是难以形容的。这就要靠教职员工们的继续努力,再接再励了。”
  1987年,李嘉诚分别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和香港大学设立奖学金,为汕头大学培养年青教师,使汕头大学的教师队伍后继有人。是年9月,汕大派出五名青年教师到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双硕士学位。在香港大学,则从1988年起,为期5年,每年资助10名青年教师和应届优秀毕业生,去修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与此同时,李嘉诚先生集中力量致力于汕大医学院和附属第一医院的建设。这也是李嘉诚的一个宏愿与宿愿。
  
  第十七章杏圃新■
  献和建树。
  有人问,他事业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应该说,是1972年7月31日所亲自艰辛缔造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有人间,他事业中最精彩最得意的“杰作”是什么?
  应该说:是从1979年9月25日起到1981年的入主香港英资老牌财团“和黄”公司,从而形成了国际化多元化的庞大的“经济王国”。
  有人问,他报效家国的善举中最为高兴的事业又是什么?
  应该说,他所最为高兴最为满意的是独力捐资创建汕头大学。这就是“为国为民之根本”的黉宫伟业。
  又有人问:还有什么事是他“情所独钟”?
  应该说,是“杏圃新猷”。那就是他所常常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的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及附属二院,还有汕大的精神卫生中心和肿瘤医院。
  李嘉诚至今没有忘却往昔艰辛岁月的悲凉场景。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