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一生要看的50部电影

_4 (现代)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锐利的现代感和青春化特征的真实结合
  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夹杂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戏剧
  展现与夜色、血腥和猫王的歌声联系在一起的别样的青春
  1991年出品
  导 演:杨德昌
  主 演:张 震
  杨静怡
  王启赞
  ·第二十八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原著剧本奖
  ·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第三十六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
  ·第三十八届《电影旬报》电影奖最佳外国导演奖
  ·第四届《中时晚报》电影奖商业映演类评审团大奖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以青春为载体的影片,它所蕴涵的少年的罪恶是有边缘性的,自觉的;里面没有毒品,没有性,没有体验,但却有着不成熟却要做出成熟的样子来的爱;里面没有足够酷足够性感的故事与镜头,它甚至不是一个关于"成长"或者"堕落"哪怕是"变化"的电影。导演杨德昌只是从少年小四的生活中拈出了一段,很是平滑,但就是在这不疾不徐的叙述中,一切都随着他那刺向女友小明的刀而结束,小四最终走向了极端,他的青春也结束在牯岭街上。
  在影片里,杨德昌设计的是一种现实的残酷,一种针刺破气球的瞬间的停顿,一种把悬在半空的理想剥个一丝不挂的血淋淋。所以当他把这幅60年代台湾的社会图卷以另一种方式展开的时候,人人都震惊于那灰暗绝望的年代。
  杨德昌也许不是故事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但那毕竟是他成长过的年代和他深受影响的氛围,于是透过光影的魔术,他重新去检视回顾,那政治的、文化的、两性的、同侪之间的各种压抑与亟欲突破的挣扎,都在片中重构的世界里仿佛活了过来。
  影片中的小四多少有着杨德昌本人的投影。小四对60年代的台湾社会的观点正好代表了杨德昌本人的观点,小四父亲所经历的白色恐怖,也就是杨德昌本人要传达的一点政治讯息。本片中不时出现的坦克车,就正有上述的暗喻,电影里的美国流行曲,少年帮派举办的舞会,显示了60年代台湾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之深。片中的大部分情节都在夜间发生,主角好比身处于一个蒙昧不明的黑暗时代,身处于一个黑暗的社会。如果从这个观点来看本片的话,导演的用心也许更见明显吧。
  --香港《明报周刊》
  杨德昌常常以非常的距离处理全面物化社会下的人际冷漠感,但在这部影片中却出现一大批纯真而不冷感的青少年,藉着逝去的60年代,杨德昌投射出对过往不可复见的纯洁性的追怀,而小四等人在片中秉持的道德要求与纯真梦想都一再为迈向利益世故的社会所摧毁,成为时代的祭品。"少年杀人"此时已演变为"时代杀人",人人都是"恐怖分子"的主题于是再现,小四只是被推向暴力极端的牺牲品而已。
  --著名影评人 焦雄屏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叙述手法严峻而含蓄,电影语言丰富深邃,以复杂的结构和开放式的结局展现了浓烈的心理分析色彩和表现强度。导演杨德昌以熟练巧妙、似散实密的技法把性格各异、来自不同社会和家庭背景的少年串联在影片中,纵横交错而达到内容和结构上的平衡。影片疏离而压抑,深入都市文化心态的内核,与之前几部影片相比更加老辣成熟。
  --网友 黄小邪
  60年代初的台湾好像一切都是灰的,浑浊的空气里也流动着灰暗的味道,失落和绝望的情绪笼罩在城市上空。来自四面八方的外省人操着他们各自浓重的口音,山东话,上海话,苏北话,四川话……在这个城市奔波忙碌着。随军逃到台湾的家眷们形成了一个个被人们称为"眷村"的小村落,在这样一个城市里,小四、小明、小马、老二、小猫王、飞机、滑头、小虎、小翠……他们成长着,并且拉帮结派地出来混,"小公园帮"和"217眷村帮"逐渐成了势不两立的对头。
  在台北,建国中学夜间部的男生小四是个置身学校帮派对立之外的好学生,父亲是奉公守法的公务员,母亲在小学代课,家里共有5个孩子,大姐为了帮父母承担家庭重担,放弃出国的愿望;二哥和小四一样,沉默寡言;三姐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谦卑忍耐;张震是家里的老四,所以被叫做小四;家里最小的小妹是个发育迅速的小女孩。
  小四与家世不幸的女孩小明十分投缘,暗生情愫,"小公园帮"的老大哈尼也倾心于小明。小明父亲早逝,母亲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她过早地成熟,同时周旋于几个男生之间。
  由于帮派之间的纷争,哈尼一个人去对抗"眷村帮",结果被对方的老大山东推到了火车轮下。小四参与了围剿"眷村帮"替哈尼复仇的行动,山东被杀。
  小四父亲涉嫌政治被迫写交待材料并被解聘,受到迫害,近乎神经质;母亲受牵连被免掉了教职。小四因为冲撞校方被勒令退学,转学日间部。
  小明的母亲到马司令家帮佣,马司令的儿子小马是小四的朋友,是一个变形的早熟的少年,小明又移情于小马。家庭和学校所发生的事件让小四难以承受,而小明与小马的交往又使小四陷入友情和爱情的矛盾中,他与小马吵翻。在牯岭街的旧书市上,小四看见了小明,再次向她表明心迹,而小明却断然拒绝了。失去控制的小四接连向小明捅了7刀,小明当场死去。小四被拘捕,被判了16年徒刑。
  小猫王录了他唱的英文歌《阳光灿烂的夏日》送给小四,却被警员随手丢进垃圾桶。
  不是偶然
  "小公园帮"和"217眷村帮"的矛盾构成了影片的主体框架。主人公小四一开始徘徊在各种争斗的边缘,基本上处于旁观状态,在各种力量的左右下,他一步步被动地卷入了矛盾的核心,直至成为最后的杀人者。影片中的故事看似很偶然,但杨德昌是位极有野心的艺术家,他并不满足于线性地描写一起青少年犯罪的偶然事件,而是以此为借口一刀捅入社会的心脏,鲜血淋漓地刻画了60年代台湾转型期的社会风貌,由此构成了影片的另一主体框架,即以小四一家为代表的自大陆撤退到台湾的上一代和土生土长的下一代台湾人。有能力表现这一主题的台湾影人不止杨德昌一人,但大概只有杨德昌能拍出既热血奔涌又犀利冷酷的惨烈味道。
  小四的兄弟姐妹
  总觉得杨德昌不是在用胶片拍电影,而是拿一架放大镜冷静观察,所有细节都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示,他却仍旧躲在暗处不动声色。他很少用煽情的特写和背景音乐,对少年人的爱情和青春也几乎没有任何外露的渲染,只是静静填在一个个零碎的镜头里。大姐的青春是入世和光明的,她漂亮的长裙,流利的英语,戴手表的姿势,还有教训弟妹的家长口气,就像是她妈妈留在上海的韶华。二哥的青春混沌而压抑,在家里永远处于被忽视被责罚的位置,流连于弹子房也可解释为内心中被接纳被承认的渴望。三姐把青春的信仰奉献给了上帝,她的声音一直都是低沉而平静的,但最后得知小四杀人时歇斯底里的尖叫却充满了对神的愤怒和绝望。小妹衣服上的钮扣总是掉,裙子总是嫌短,那是她迅速成长的青春。
  小 四
  对于小四来讲,周围的一切都是残酷的。家庭,本来奉公守法的父亲却突遭横祸,一个完好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学校,官僚的训导处长(那个最让人恶心的老头)不公正的对待;朋友,最铁杆的朋友之一小马居然同自己的女友小明好。这一切不是哪个少年人承受得了的,于是他想用自己渺小的力量去对抗这个世界。小明很聪明,她死之前最后一句话说得很好:"我就好像这个世界一样,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你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你不改变你自己,好了,你去死吧。于是,小四一头撞向了这个世界充满各种游戏规则的铜墙铁壁,或者说这些铜墙铁壁挤掉了他每一寸生存空间,把他活活地压死了。
  小 明
  小明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杨德昌加在她身上的已远远超出十几岁少女的负荷。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她对残酷现实的体会远比小四透彻,贫穷、动荡、寄人篱下,时刻处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不稳定状态中,这使得小明身上体现着矛盾的美感,既有少女的清纯羞涩,又有成熟女人的冷酷。同小四家热闹温馨而相对稳定的气氛相比,小明和母亲总是在为明天的落脚点担心。母亲曾忧伤地说:"你一定要快快长大。"这沉重的期待和严酷的生存环境剥夺了小明真正享有青春的权利,她在最单纯的年纪就迅速地被这个世界同化了。如果说在小四由明转暗的青春里,小明是他最后的亮色;那么,在小明早已暗淡无光的青春里,小四也是她惟一的亮色,而这惟一的一星光亮,最终还是被她自己掐灭了。
  青春?青春!
  小四终于用匕首杀了小明,被判入狱16年。小猫王拿了自己录制的磁带去看他,却被看守随手丢进垃圾箱。空气中传来小猫王细声细气模仿猫王的歌声:"Are you lonesome tonight?Do you miss me tonight"歌声稚嫩,是他们单纯而认真的青春。我怎能不为青春的死去痛哭?在杨德昌鲜血淋漓的青春里,有谁能够不失声痛哭?(佚 名)
  ☆边缘学生小马与新志无所事事,便做了"逃学威龙",最后被逐出校门,小马被昔日欺负过的学生围殴,既羞且怒,遂找家小型拳馆苦练身手,永远相随的新志也随他去了,谁知踌躇满志的小马却发现新志的拳击天分比他高,教练也为之侧目,鼓励新志参加新秀拳赛。小马顿感不是味儿,悄然引退,其后他摇身一变,已是山口组的人气古惑仔……这是日本首席电影大师北野武的半自传式作品--《坏孩子的天空》,它把少年人的理想及迷惘尽化在拳手的蛮劲与悠悠的单车路上,其中的少年情与暴力风的结合达致完美,被看成是北野武最具情怀之作。
  ☆"无论在什么体制下,青春都是极其伤身的。"日本著名导演大岛渚的《青春残酷物语》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影片通过对姐姐由纪和妹妹真琴不同人生和对立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青年被欲望冲击着的颓废行为及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奋斗与挣扎。然而,他们的青春始终在夜晚在道德和法律都照不亮的地方狂奔着、迷乱着,最后沦落到社会边缘直到崩溃。
  ☆《小毕的故事》讲述了私生子小毕的妈妈为了生计,嫁给了大自己20岁的毕父,毕父对小毕视如己出。但小毕国中时期十分叛逆,并和一些不良少年时有来往。一次,小毕偷了钱并顶撞父亲,毕父口出重言,毕母心痛难过竟开煤气自杀……经过此次的惨痛事件,小毕挥别懵懂的少年时光,投考军校开始另一种生活。影片是根据著名女作家朱天文的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透过旁观者以第一人称女性的倒叙手法来呈现这个以成长为主题的故事,其清新生动的写实风味带动了80年代同类型文学电影的流行。  
 
 
   
     
 
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
  充满生生死死的戏剧冲突,反映着新旧社会的梨园血泪和梨园风气
  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者众
  一部绚烂、令人陶醉的史诗
  1992年出品
  导 演:陈凯歌
  主 演:张国荣
  张丰毅
  巩 俐
  ·第四十七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
  ·第四十六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费比西奖
  ·第五十一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片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
  《霸王别姬》是导演陈凯歌的第5部影片,它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艺人的生活,细腻地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是两岸三地电影人合作拍片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电影雅俗共赏的典范作品。影片充满激情地叙述了一个延续半个世纪的故事,内中二男一女的情感纠葛,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冲突,极具张力地展示了人在角色错位及灾难时期的多面性和丰富性。不仅具有纵深的历史感,更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掺着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盘旋纠错地展现出来,兼具细腻的男性情谊与史诗的格局。
  "霸王别姬"本是一幕历史逸话,而在这里,它演变成一段梨园的血泪,一缕梨园的风气,一幅时代的画卷,一个历史的烙印。主人公也由两个痴情男女变换为两个相互重叠的男人--段小楼与程蝶衣,他是花脸,他是青衣,他的坚毅和他的温柔,他的唇吻轮廓刚毅凝固,他的眼角眉梢爱意满溢,他是叱咤纵横的霸王,他是从一而终的虞姬。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那一个苍凉的手势--天黑前最后一幕灰蓝,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风花雪月,是那些随风飘远的红颜遗事……
  陈凯歌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艺人的生活来表现他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是很聪明而独到的。《霸王别姬》一片深刻地挖掘了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内蕴也更为丰富深广,银幕影像的张力更具历史深度。
  --国际影评联盟评委
  很多大导演都拍过同性恋题材的片子,这些严肃的艺术家并非猎奇,而是因为他们探索人性找到了一个新的现实的起点,因为艺术关注的是人类视野之内的一切事情,对于艺术来说,从来没有表现的盲区。在《霸王别姬》里,同性恋题材的展现可以视为电影艺术对世俗禁区的突破,也可以反过头来,视做社会开放所带来的边缘空间的进一步扩大。无论如何,华语同性恋电影的国际反响之强烈,所体现的异质的声音之高扬,必将带来传统行为方式与道德观念的裂变,对社会的进步和人与人的和谐共处都会起到推动作用。
  --《新闻周刊·让爱变得真切勇敢》
  《霸王别姬》的成功来自故事,来自人物,来自导演,来自戏里戏外不能分割的爱恨纠缠。这样的电影看一次就是一次消耗,回头张望自己和命运的连接时,前生来世的惊觉轮回是不能用言语描述的。
  --台湾青年网络作家 藤井树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新高峰,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旷世巨作。
  --《纽约时报》
  《霸王别姬》改编自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原著小说,描述的是新旧社会梨园里一段凄婉悱恻的"爱情"故事,影片并不着重记述风云变幻的世事更迭,而是以野史般的笔触渲染近半个世纪的一段情愫……它描述了老北京的两个京剧艺人在时光流转的岁月中,在艺术上、心灵上的阴晴圆缺,以及那被情感爱恨纠缠的欲说还休的迷离人生……
  20世纪20年代,9岁的小豆子随着做妓女的母亲来到关家科班,恳求关师傅收留他学京戏。小豆子眉清目秀,却长了六指。六指是不能当京剧演员的,母亲狠下心来用刀切掉他那根畸形的指头,因疼痛和惊惧而惨叫的小豆子被按倒在祖师爷的香案前完成了入梨园行的仪式。
  同科班的孩子虽然都出身贫寒,却都歧视这个妓女的儿子。惟有大师兄小石头对他怜悯关照,豪情仗义的小石头成了小豆子的偶像和保护神。
  关师傅让小豆子学坤角,让他念"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虽然对于这种性别颠倒的意识他曾做过本能的抗拒,但在戏院这种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下,小豆子最终接受了"女娇娥"的角色。
  在棍棒的威逼之下,小石头、小豆子的技艺有了长足进步,第一次在太监家唱堂会合演《霸王别姬》获得满堂彩。不久他们都成了红极一时的名角,小石头艺名段小楼,小豆子艺名程蝶衣。他们的演出也获得了热衷于"捧角"的权势人物袁四爷的青睐。慢慢地,程蝶衣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他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混淆之感,"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他对师兄的友情逐渐发展为同性之爱,在他的心里,段小楼就是霸王,自己就是虞姬。他和师兄相约要演一辈子《霸王别姬》。
  可是,一个青楼里的风尘女--菊仙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现状,她对段小楼以身相许,使程蝶衣的理想被践踏,他把自己用屈辱换来的、师兄向往已久的名贵宝剑赠给了段小楼,并声称同师兄分道扬镳。然而在关师傅的召唤下,师兄弟二人再次合作。
  抗战胜利了,国民党伤兵大闹戏院,抓走蝶衣。为救蝶衣小楼和菊仙四处奔走,但由于误解,二人再度分手。
  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段小楼成了牛鬼蛇神。在群众斗争大会上,师兄弟和其他挨斗者一律戏妆示众,小楼忐忑不安,蝶衣却宛如当年那样精心为霸王色脸。在造反派的威逼审讯下,师兄二人相互揭发"罪行"。段小楼首先被迫揭发蝶衣,将他历史上的丑行和美丽的幻想都作为"罪行"抖露出来。震惊而惶惑的蝶衣以牙还牙,他认为小楼背叛的根源在于菊仙,大骂菊仙是"臭婊子"。段小楼又被迫表白:"她是妓女,我不爱她。"菊仙承受不了打击,最终上吊自尽。
  时光总要流逝,一切都成为往事,"四人帮"被打倒了,程蝶衣和段小楼在分离了22年的舞台上最后一次合演《霸王别姬》,程蝶衣唱罢最后一句,用他送给段小楼的那把注满他感情和幻想的宝剑自刎了,结束了自己的演艺生涯,最终实践了他的人生和艺术理想,虽然那理想是已经破碎了的。
  当爱已成往事
  当年作家老舍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而自杀时,得到过许多人的理解和同情,同是作家的冰心说:"我觉得(老舍自杀)很可能,因为他这个人脾气很硬。我总觉得他一定会跳水死,他的小说里死的人差不多都是跳水。我想,他这个人受不了多少委屈,他受欢迎时,听的全是称赞的话,他也惯了,他被人打是受不了的。所以我听说他死,一点都不奇怪。"
  所以陈凯歌在听说张国荣自杀的消息后痛哭失声,说:"他真的成了程蝶衣了。"
  或许张国荣一生都没有出戏。
  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从容、坦荡,而又惊世骇俗,他对人们公开了他的同性恋身份,可丝毫不影响女人对他的眷恋,男人被他征服。
  他唱着自己的心声,演着自己的戏梦人生,生动,又恰如其分。他追求完美,所以他永远不悔地追寻。他好像是那样一种人,不像有的人那样认真,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独立,不像有的人那样坚强,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纯粹,也许还是一个徒劳的人,一个孤立的人,一个被自己弄得身心俱疲的人,一个怕被别人抛弃的人,一个掩盖住自己的内里不让别人去看,自己也不想看的人……
  可是这个世界本不如想像得那样美丽,或许根本就追寻不到他所要的纯粹,在苦苦追寻过后,张国荣终于无能为力。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写过一首小诗,叫做《落叶的爱》:
  大的黄叶子朝下掉,慢慢的,它经过风,经过淡青的天,经过天的刀光,黄灰楼房的尘梦。下来到半路上,看得出它是要,去吻它的影子。
  地上它的影子,迎上来迎上来,又像是往斜里飘。叶子尽量慢着,装出中年的漠然,但是,一到地,金焦的手掌,小心覆着个小黑影,如同捉蟋蟀--"唔,在这儿了"秋阳里的,水门汀地上,静静睡在一起,它和它的爱。
  或许张国荣就是虞姬,就是程蝶衣,就是--那片落叶。
  还记得他在《阿飞正传》中说过的话吗?--"你知不知道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的一生只能在天上飞来飞去,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一辈子只能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时候。"
  2003年4月1日,在飞了46年之后,张国荣飞过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旅程,铿然落地。那千古的唱词,仿佛依然在耳边萦绕--"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茅利斯》是掀起反映英国青少年心理与生活状态风潮的导演詹姆斯·阿尔玻利的又一部表现情欲的作品,只不过这次是同性。故事讲的是受大学朋友的影响,茅利斯有了同性恋倾向,可后来他又爱上了另一个青年,于是故事就围绕着这3个年轻人展开。
  ☆《春光乍泄》是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的一部生活伦理片,它突破了一般同性恋电影对同性恋的偏见或反面渲染,或者以"宗教"、"社会"等因素作为测度的剧作考虑,而是以两个率性而为流落阿根廷的香港人的爱情为主线,细腻地展示了浪漫化的人物情感。影片中较多生活化的对白设计和情节安排,鲜明地表达着现代爱情的真切和勇敢。
  ☆关锦鹏的《蓝宇》改编自网络小说《北京故事》,也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影片,讲述的是游戏情场的公子哥儿捍东与东北男孩蓝宇之间的情感纠葛,他们的爱情本来是从不平等的性交易开始的,但时光如流,当无可抗拒的真情冲破一切束缚与压力之后,悲剧的结局却无可避免。
  《蓝宇》是一部奇怪的言情戏,它的奇怪不是因为相爱的双方是同性,而是因为它并不将笔墨着重于"爱情的火花",用"冷"来形容它恰如其分。《蓝宇》就像是一个口若悬河的说书人,虽谈不上动人心弦,但却在行云流水之间把一个纯净的、感人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它的价值就在于大胆突破禁忌,诠释了一对同性恋人的命运,这在中文世界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
  探寻和讴歌在特殊环境中的人性发展轨迹
  具有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
  深具史诗的格局和撼人心魄的情绪力量
  1993年出品
  导 演: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主 演:利亚姆·尼森
  本·金斯利
  拉尔夫·费因斯
  ·第六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七项大奖
  ·一九九四年金球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
  ·美国导演工会奖
  ·九十年代最佳美国电影之一
  《辛德勒的名单》是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影片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惊悚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战时波兰的科拉科,带领人们经历这个城市从繁荣到废墟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芒,最终揭示了一个主题--人类的良知在任何恶劣的境况中都不会完全地泯灭。
  值得一提的是,斯皮尔伯格并不想以历史仇恨或历史批判的眼光来处理这个题材,不是要揭开历史的伤疤,加深它的痛楚,他只是想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在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的故事,来检视这个事件和它对当事人以及整个时代的影响,并且将这个影响化做忠诚的记录与忠告,安慰着逝去的灵魂,警醒着幸存的生者,传递给不曾经历的人。
  战争已经结束,光明已经来临,没有什么是永恒而不可化解的,世人应谨记犹太人为了感恩而送给义人辛德勒的戒指,还有那上面一句古老的希伯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它(《辛德勒的名单》)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并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它的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我们为它颁发奥斯卡大奖,对于影片的成就来说,这是当之无愧的。而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也以此片第1次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对于他的才华来说,这是一份迟到的肯定。
  --第66届奥斯卡奖评委会
  《辛德勒的名单》具有回顾历史、发人沉思的艺术效果,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
  --美国前总统 克林顿
  它让德国感到震惊,让世界感到震惊,它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它让我们重新回忆和审视那段历史,我们愿以真挚无华的追思,共同思考和感受那段历史的伤痛。
  --德国前总统 罗曼·赫尔佐克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像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一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热泪。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1939年 9月,德军在两周内攻占了波兰,犹太人的生活从此陷入了黑暗。刚从家乡来到科拉科的德国人奥斯卡·辛德勒想要借着战争发财,于是他买下一个经营不善的搪瓷厂以生产食用器皿,供应军需。他找到犹太人斯泰恩,要他当会计师和助手来管理工厂。在科拉科,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厂只使用犹太人。1943年 3月13日,科拉科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亲眼目睹这一切的辛德勒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决定去找党卫军司令官阿蒙·戈特,让他批准将自己的工厂定为一个附属劳役营,重新恢复生产,并向戈特许诺只要能达到目的一定会给他令人满意的报答。
  在德军疯狂屠杀犹太人的日子里,辛德勒开设的工厂成为了众多犹太人的避难所。1944年4月,戈特奉上级之命要把剩下的犹太人运往奥斯威辛集中营。辛德勒清楚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可怖,他立志尽可能多地保护犹太人,于是他向斯泰恩口授着名单,并用钱买通了戈特和盖世太保朱利斯,买下了自己的工人,拯救了一个又一个无辜的生命。
  辛德勒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同时,为了向德国军官行贿,辛德勒的工厂几近破产。
  1945年,德国终于无条件投降了,犹太人获得了解放,而作为德国人的辛德勒却要流亡。临行前,工厂中的工人们从牙齿上取出金子打铸成一个质朴的戒指,上面用希伯来文刻了一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长老代表全体工人写了封信交给辛德勒,万一他被捕,上面有所有人的签名。
  辛德勒始终在为自己没能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悔恨,可人们知道他已经尽了力……
  1958年,耶路撒冷的浩劫纪念馆宣布辛德勒为义人,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他被以天主教的方式安葬在家乡的兹维塔齐尔山上,他的义举永远被犹太人铭记在心。
  施义的与受益的
  可以说,影片的主人公辛德勒与犹太人的融合是一步一步的。辛德勒是一位德国人,他利用德国人发起的战争诱使犹太商人投资,并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大发战争横财。获取暴利之后,他骄傲地对妻子说:"我敢说这里的人,他们不会轻易忘记辛德勒,他们会说:'奥斯卡·辛德勒?人人记得他,他做了杰出的事,他能做别人所不能的,他空手来到这里,带着两只旅行箱离去,装满了世上的财富。'"
  然而犹太人的流血让辛德勒感到了震惊。影片里所描绘的犹太区域的减种惨案是血腥而残酷的--流血的一天开始了,无数的犹太人被从家中赶到了街上,一阵阵枪声之后,一群群犹太人倒了下去。入夜了,余下的以为安全了的犹太人从各自藏身的地方走出来,从地板下面,从床铺下面,从钢琴中,从墙的夹层里……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呼吸一口安宁的空气,耳边又响起了枪声,狡猾的纳粹军队从隐蔽处冲出来……血从天花板上渗出,从床铺下流出……残忍的戈特对辛德勒发着他的谬论:"今天是历史的时刻,今天将会被纪念。600年前,犹太人到科拉科落了脚,他们在商业、科学、教育、艺术上兴盛起来,他们一无所有来,一无所有,却发了迹。6个世纪,形成了犹太人的科拉科,到今天晚上,6个世纪的历史成为谣言,它们从未发生过,今天才是历史。"
  财富和永恒是人类个人和集群追逐的目标,让世人记住,成为历史。财富容易被易手,历史经常被改写。财富是不是能取代人生的价值,历史是不是能抹煞存在的记忆是良心发现还是信仰发生?发现和发生一样地重要,否则,没有发现,生命的起点不会实现人生的目标;没有发生,人生的目标会违背人生的起点。发生让人们有根据,发现让人们做见证。身为这场战争的亲临者和目击者,辛德勒开始重新思考价值发生的根据,重新思考记忆发现的见证。于是,辛德勒以生产军火需要大量劳力的名义,开始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辛德勒的名单救下了1100名犹太人。战争结束了,德国人失败了,工人们获得了生存的自由。"辛德勒的名单"作为价值让世人测度它的财富,"辛德勒的名单"作为记忆让世人缅怀它的历史。
  在科拉科集中营里,幸存的犹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颗金牙,也是他们战后仅存的惟一可触的所有,为辛德勒铸成了一枚戒指,刻上了犹太法典上的一句希伯莱经文:"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作为犹太人,他们认为没有什么能与拯救世界相比,拯救世界不可能抽象地拯救人类,也许会尽可能具体地对待每一条生命。辛德勒后悔地认为自己做得不够,而犹太人却握着他的手安慰他说:"你已经做得够多。"在那缺乏人性的世界里,施义的与受益的相互感激,成就一段拯救的历史。(佚 名)
  ☆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以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其本人传奇式的经历执导了著名的反映二战期间犹太人悲惨命运的影片《钢琴师》。本片是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的:二战期间,波兰犹太钢琴家斯皮曼为了生存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斯皮曼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影片以悲观阴郁的基调,辅以强烈的戏剧张力和惊悚元素,讲述了关于普通人在一个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的故事,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由法、德及罗马尼亚三国合拍的电影《阿门》曾于2003年2月在法国获得恺撒奖最佳编剧奖。影片主人公德国工程师、党卫军上尉Kurt Gerstein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他发现自己为净化水源而合成的化学药剂竟被用来净化日尔曼族系、成为杀人毒气时深感震惊,并通过种种努力想要把这种罪行上告到中立国或教庭,借助教皇的影响进行干涉制止;而天主教耶稣会神父Riccardo是惟一愿意帮助Gerstein的人。可最后两人不但未能阻止罪行的延续,还成为了历史车轮下的牺牲品……《阿门》不是一部具有煽动性的电影,没有哀鸿遍野饿殍枕藉的镜头,也没有血肉的视觉冲击,因为导演认为:无即是有,应该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观众。  
 
 
   
     
 
真实的谎言
  真实的谎言
  美国90年代动作片经典之中的经典,特技电影的典范
  一部宣扬美国精神的大片,揭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恐怖主义必将失败的主题
  1994年出品
  导 演:詹姆斯·卡梅隆
  主 演:阿诺德·施瓦辛格
  杰米·李·柯蒂斯
  汤姆·阿诺德
  ·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提名
  ·第五十二届金球奖最佳喜剧片女主角奖
  ·一九九四年度美国十大卖座影片之一
  《真实的谎言》用电影手法戏剧性地诠释了美国联邦特工奇特的生活经历,是一部融浪漫情调与惊险恐怖情节于一体的动作片。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采用"詹姆斯·邦德"式的影片套路,赋予了本片一定的社会现实主题和浪漫的喜剧色彩,本片堪称是他导演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同时,这部影片也是影星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作品中的极品之一,他的表演在这部影片中被看做有了重大的突破,国际影评界人士一致认为,这部动作巨片是这位巨星再次崛起的象征。
  影片的独到之处在于其场面宏大,气度非凡,动作性强。在这部经典的娱乐片中,几乎每个场景、每个段落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甚至连很多个过场戏也丝毫不见松懈,称之为经典绝不算过分。为了拍摄此片,美国空军还出动了鹞式战斗机,并配合影片的情节发射了空对地导弹,影片的实景拍摄使得许多惊险场面色彩纷呈,扣人心弦,表明好莱坞动作片的精良制作已被提高到一个新的极致。
  而对于中国的普通观众来说,这部影片曾经在大陆电影市场掀起观影狂潮,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国进口好莱坞大片的开始。
  詹姆斯·卡梅隆是一个能创造奇迹的导演,他的影片总是一如既往地让人期待,由他执导的《异形》、《深渊》、《终结者》让他在动作片的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影片《真实的谎言》更可以说是他导演生涯的里程碑之作,这部影片使卡梅隆在执导动作片领域的名牌地位已不可动摇了。
  --纽约著名影评人 哈里森·希曼
  我喜欢充满谎言的戏剧,对我而言,这种影片反映的就是人性的不可知。我也喜欢施瓦辛格对间谍的刻画:一方面,他是一名普通的家庭成员;另一方面,他是一位不可思议的特工;更重要的是,他又是一位超级巨星,这就意味着人们对他的期望更多了。
  --本片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真实的谎言》堪称是一部视听效果强烈、电脑特技运用自如的A级制作片,它让每一个影迷都过足了瘾,这部影片当年在我国的票房居然超过1亿元大关,要知道,这是在"美国大片"刚刚登陆中国的日子里发生的,足见它惊人的魅力和无可比拟的震撼力。
  --影评人 吴客凡
  我不知道是什么神奇的元素使得我看这部电影时很是激动,最初看的时候是这样,过了好几年看的时候还是这样,没觉得剧情老套,没觉得表演夸张,没觉得有任何不对劲,连名字都够酷--谎言,但它还是再真实不过的。
  --网友 A锐
  哈里·塔斯克尔是代号为"欧米茄"的一个间谍组织的特工,他精通6种语言并能操纵多种高技能的间谍手段,此时他正受命调查着一宗某阿拉伯恐怖主义组织策划的偷窃并运输4枚核弹的案件。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长久以来,哈里一直没有向妻子海伦说明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是伪装成一个普通商人,他们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儿。时间一长,海伦对自己的丈夫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而处于叛逆期的女儿黛娜也对"过时"的父亲阳奉阴违。
  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哈里不得不与一名女子假装相好,这使不明就里的海伦醋意大发,她开始与一汽车商西蒙厮混,而自称是"间谍"的西蒙浪漫刺激的故事让她心旌摇荡。敏感的哈里察觉到了妻子的变化后开始跟踪西蒙,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旧车的推销商,只是利用某些女性渴望刺激的心理而勾引她们。弄清了西蒙的底细后,哈里就要求自己的搭档吉普帮忙,并利用自己的间谍手段侦察着海伦的行踪。
  在海伦和西蒙的一次约会时,哈里扮做假特警捕获了他们,拆穿了西蒙的面目。为了给妻子一个惊喜,他佯称海伦已经卷入了恐怖分子的活动,要想赎罪就必须为他的间谍组织工作,否则她的丈夫和女儿将会有生命危险,她的代号被称为"桃丽丝",将接受"波利斯"的指示。海伦只好同意了。
  有一次,哈里化装成"波利斯"指使海伦"行动",正当哈里对她进行"威胁"时,一伙恐怖分子冲进来并把他们作为人质绑架到加勒比海的一个热带小岛上。这个小岛是恐怖组织"赤色圣战"的基地,正是这个组织的领导人阿兹一伙窃取了核弹。哈里的特工身份暴露了,阿兹用尖刀抵住了海伦,威逼哈里说出核弹的秘密,哈里无奈之下告诉了阿兹:"核弹含有14.5公斤的精炼铀,引爆后爆炸力可达3万吨。"阿兹对着摄像机发表议论,叫嚣说除非美军从波斯湾撤军,否则每周将毁灭美国的一座大城市,并称进攻的第一目标将是迈阿密。海伦这时才发现丈夫竟是个了不起的特工,由于她的手提包里一直被哈里安放了一个监控装置,所以国防部的特工汤姆等人根据监控乘飞机火速赶来营救。同时阿兹也发现了这个装置,并发现了他们夫妇和女儿黛娜的照片。恐怖分子于是开始拷问哈里,而受过专门训练的哈里先发制人,带着海伦逃了出来。阿兹和恐怖分子打算将核弹外运,并启动了其中一枚核弹的定时器,为了国家的安全,哈里奋不顾身地阻止了阿兹的阴谋,并炸掉了"赤色圣战"组织的基地。而在枪战中,海伦重新落入了魔掌。
  阿兹命令将3枚核弹装上货车运往佛罗里达州,另一枚则由他自己乘直升飞机运往迈阿密。这时国防部的特警赶到,美国空军动用"鹞式"战斗机用导弹炸断了小岛通往佛罗里达的大桥,货车和核弹一起坠入大海。海伦和女恐怖分子珍娜在汽车里也展开了搏斗,在千钧一发之际,哈里救出了海伦。但狡猾的恐怖分子又绑架了他们的女儿黛娜,并威胁要在迈阿密引爆另一枚核弹头。哈里驾驶着"鹞式"战斗机赶到迈阿密,用一枚歪打正着的导弹消灭了恐怖分子阿兹和他的属下,同时救出了女儿黛娜,保住了城市……一年以后,哈里再次接受"欧米茄"的任务,然而,这一次他身边的搭档却换成了海伦。
  《真实的谎言》中的电影艺术
  《真实的谎言》是电影公司投入了1.2亿美元巨资的一部动作大片,高投入与高科技的结合使影片特技镜头含量极高,惊险的动作不时冲击着观众的视觉,诙谐的喜剧性又不断引起观众的会心之笑。可以说,该片是20世纪美国特技电影的典范,为了造成强烈的感官刺激,影片创作者不惜血本,调动了大量的车辆、军火设备,甚至动用了"鹞式"飞机和导弹,并在高科技电脑技术的运用下,把各种特技镜头天衣无缝地组合起来,俨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枪林弹雨再配以气势宏大的背影音乐,着实让观众们热血沸腾,冲进大屏玻璃墙的飞机,悬在跨海大桥上的货车,种种惊险场面更是扣人心弦,令人惊叹。
  除了浓度极高的特技镜头给人造成的强烈感官刺激外,影片也处处洋溢着不温不火的调侃及妙趣横生的幽默。特工哈里的职业特性使他一直隐瞒着自己的身份,而一直以为他只是个本分的商人的海伦因此对他的碌碌无为觉得厌烦,可转眼间,危急关头的哈里终于显露出了他那超人的魔力,而海伦也出人意料地成了他身边的黄金搭档。种种表面与实质的反差,欲言又止的情境同内心的情感冲动间的矛盾注定了该片情节的进展必然伴随着诸多喜剧内容。
  大明星施瓦辛格在片中饰演特工哈里,在表现自己"硬汉"性格的同时,他也着意突出了男子汉的大度、机智。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满身肌肉的世界健美先生身上已似乎闪现了詹姆斯·邦德的影子,他已成了力量与智慧的化身,同时,他在影片里洒脱大方的表演和文质彬彬的气质也为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佚 名)
  ☆ 1991年,由卡梅隆执导、施瓦辛格主演,并被影迷们盼望已久的《终结者2》终于浮出水面,这部影片震惊了影坛,并且赚得了2亿美元的国内票房,获得了4项奥斯卡奖。《终结者2》宣告了一个时代的来临,人们终于相信,电影表现已经无所不能,惟一的制约只是人们的想像力。从此,电脑生成的影像在好莱坞大行其道,恐龙、外星人、龙卷风、小行星纷纷登场,人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神奇画面。
  ☆ ☆《终结者3》的故事发生在第二集后的10年,17亿美元的预算使它成为电影史上最昂贵、也是拍摄资金最宽裕的一部影片。55岁的施瓦辛格在本片中仍像从前一样勇猛、剽悍,超凡的电脑特技及异常火爆的动作场面依然是《终结者3》的最大看点。☆影片《壮志凌云》讲述了美国海军飞行员麦德林以自己的老飞行员父亲为偶像,几经沉沦终于奋起,驾驶银鹰,纵横蓝天,最终成为一名飞行精英的故事。在影片中初露锋芒的汤姆·克鲁斯、长达1个半小时的空战特技制作……所有这一切都让人无法忘记,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主题曲《令我透不过气来》真情感人,对渲染主人公的内心情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荣获了第59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也成了风靡至今的情歌金曲。
  ☆一群十恶不赦、极其危险的罪犯要被押送到州立监狱,但这群杀人恶魔聚集在一起控制了飞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飞机失控,冲向了繁华的赌城拉斯维加斯……这就是影片《空中监狱》的故事。著名影星尼古拉斯·凯奇富有张力的演技和他健壮的身躯使其慢慢地走向了动作片的道路,他以威猛而不失刚毅的表演征服了观众,并被好莱坞赞为"自己本土的勇士"。  
 
 
   
     
 
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
  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
  充满着好莱坞电影回归的保守主义精神
  展现历史与个人的约定,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史诗片
  1994年出品
  导 演:罗伯特·泽梅基斯
  主 演:汤姆·汉克斯
  加里·西尼斯
  萨莉·菲尔德
  ·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佳导演等六项大奖
  ·第十六届电影金鸡奖最佳译制片奖
  ·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好莱坞于是推出了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美国媒体称之为"反智电影"。《阿甘正传》就是这一时期反智电影的代表作,它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通过对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现。它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每个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些许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
  我觉得故事里的阿甘简直就是典型的美国人,他的成长过程又正好是我们所经历的,他使我们清晰地回顾过去的历史。他是个好人,能令人落泪也能逗人发笑。
  --好莱坞制片人 温迪·费勒曼
  在这部影片里,我想让阿甘以一个头脑简单、纯真,而又缺乏主见的人物形象出现在银幕上,我把影片中的各个角色看做是美国国民人性化的象征。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重新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我想正是基于此,它才能深得美国民心。
  --本片导演 罗伯特·泽梅基斯
  《阿甘正传》让我们熟知了两个人:阿甘和汤姆·汉克斯。这部影片改编自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政治讽刺小说,但影片的总体风格似乎更像是一部人生寓言,在影片中,阿甘的智商尽管并不高,但他的身上却具有这个社会已经远离许久的诚实、守信、勇敢、真诚等美德,影片的开始,我们或许会被阿甘的木讷所逗乐,在他面前,我们充满着优越感,但在影片结束时,我们却不得不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我们突然发现阿甘的经历正是代表了我们每个人的纯真年代,而我们的身上却已经覆压着太多的偏见与虚荣。
  --佚 名
  天空中,一根羽毛随风飘舞,飘过树梢,飞向青天……最后,它落在福雷斯特·甘的脚下,阿甘坐在阿拉巴马州的一个长椅上,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一生的故事--
  阿甘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要让儿子和其他正常人一样生活,她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强不息。而上帝也并没有遗弃阿甘,他不仅赐予阿甘一双疾步如飞的"飞毛腿",还赐给了他一个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在学校里,阿甘与金发女孩珍妮相遇,从此,在妈妈和珍妮的爱护下,阿甘开始了他一生不停的奔跑。在中学时,阿甘为了躲避同学的追打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在大学里,他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大学毕业后,在一名新兵的鼓动下,阿甘应征参加了越战。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了珍妮的嘱咐,撒腿就跑,他的飞毛腿救了他一命。在越战中,阿甘交了两个好朋友:热衷捕虾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邓·泰勒上尉。
  战争结束后,阿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在一次和平集会上,阿甘又遇见了珍妮,而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阿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
  作为乒乓外交的使者,阿甘还到中国参加过乒乓球比赛,并为中美建交立了功。在"说到就要做到"这一信条的指引下,阿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他教"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里学跳舞;帮约翰·列农创作歌曲;在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中,他瓦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大规模种族冲突;他甚至在无意中迫使潜入水门大厦的窃贼落入法网,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的垮台。
  因为"傻人有傻福",阿甘还阴差阳错地发了大财,成了亿万富翁。而阿甘不愿为名利所累,他做了一名园丁。阿甘时常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陷于绝望之中。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阿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在黎明悄然离去。1年以后,阿甘又一次见到了珍妮,还有一个小男孩,那是他的儿子。这时的珍妮已经得了一种不治之症,阿甘同珍妮和儿子一起回到了家乡,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珍妮过世了,他们的儿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一天,阿甘送儿子上了校车,这时,从儿子的书中落下了一根羽毛,一阵风吹来,它又开始迎风飘舞……
  "傻子"阿甘
  在影片中,带着美国南方口音、智力有障碍的阿甘凝视着充满野性的珍妮,仿佛和美国小说大师福克纳的名著《喧嚣与骚动》中的傻子班吉是远亲。但二者显然有着根本的区别:班吉只是一个家庭衰亡的象征,是个真正的低能儿;而阿甘这个"傻子"却几乎代表了这个时代所缺少的所有美德:诚实守信,做事认真,勇敢无畏,重情轻财,反过来说则是具备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这真是对当今某些社会状况的一个莫大讽刺。
  而阿甘所挚爱的珍妮则是堕落的象征,她染上了几乎所有的恶习,如吸毒、性解放等,最后她死于一种病毒--其实影射的是艾滋病毒。而阿甘却不计一切,始终如一地爱着她,影片在对他构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责备的同时,更体现了他的纯真和善良。
  阿甘如同一个战士,以他貌似简单,实则更为简单的头脑和特殊的才能以及强大的体魄为武器,一次又一次地赢得了生存和发展。这是一种对上帝奖励善良的希望,同时,它更包含了一种基调:向前,跑。有人说,这样奔跑会给人带来希望。事实上,希望确实存在,这部独特的影片赢得了如此众多的观众,吸引了甚至只喜欢轻松的娱乐片的观众,便说明了希望本身和希望的魁力。
  阿甘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主流性。阿甘的经历让许多"聪明人"相形见绌,我想导演就是想通过阿甘形象的塑造来反讽社会,反映社会现状,比如对人的异化、堕落的揭露等借此来引起人们对社会与人们命运、前途的关注。有趣的是,阿甘身后总有一群尾随者,他们找不到人生的答案,盲目地追随阿甘,可以这么说,这就是美国当时社会的一种现实,人们对现实失望,找不到生存的动力与意义,只好无望地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而阿甘却总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勇敢地跑下去,这不能不说是绝妙的讽刺。
  对于这样一个近年来好莱坞电影中少见的鲜明人物,阿甘无疑会被载入史册,在美国,阿甘就是战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代群体的化身,在他们的经历中,3K党、摇滚、越战、肯尼迪、尼克松等纷纷登台亮相,在和平的混乱中他们成长,道德的重建,个性的张扬,使他们的人生道路充满着变数,他们看来似乎缺少锤炼,步履蹒跚得让人放心不下,但他们终究是长大了,并且他们跑起来的速度出乎了父辈的意料。
  在小说《阿甘正传》里,它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不过,我跟你说,朋友:有时候到了晚上,我仰望星星,看见整个天空就那么铺在那儿,可别以为我什么也不记得。我仍旧跟大家一样有梦想,偶尔我也会想到换个情况人生会是什么样儿。然后,眨眼之间,我已经四十、五十、六十岁了,你明白吧?"
  相信即使看到这里,每个人内心的惶惑感一点都不会减少,但同时我们也会油然而生一种超脱的感觉,就像我们仰望星空,感到一种自然的和谐和伟大的力量,虽然一些问题还是没有答案,可是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时间总是无情地流转,它在催促我们不要因太多的思考而虚掷光阴。
  我们还是要走自己的路,然后,眨眼之间,我们已经四十、五十、六十岁了,你明白吧?佚 名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保守主义思潮泛起,好莱坞为顺应社会潮流,拍摄了影片《雨人》,开创了现代"愚人电影"的先河。这是一部展示人性、表现兄弟之间手足之情的温馨感人的伦理片,它通过一个以"金钱至上"为人生目标的弟弟和他的不明白金钱概念、患有自闭症的哥哥的相认相识、相怨相爱的经历,生动地揭示了世俗的金钱利害观与天伦亲情间的冲突、矛盾及消长的过程,并对于"如何避免因经济和金钱至上而导致的现代人感情的枯竭和退化"这一问题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人物传记片《美丽心灵》取材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天才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生平经历,这位数学奇才在学术上傲视群雄,但在生活中,他却饱受着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他的臆想、他的疯癫,使他的事业几经波折,也让深爱着他的妻子艾丽西亚饱经风霜……影片以鲜明的主题和对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思索,并一口气拿下了第74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改编剧本在内的4项大奖。
  ☆在第5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俄罗斯影片《精神病院》荣获了评委会大奖,影片故事发生在印古什边境的一个国际精神病院里,通过医护人员在战争时扔下病人逃生、弃病人于不顾的事件,尖锐地提出:到底什么地方才是真正的疯狂,是精神病院里边,还是它以外的世界?在今天的世界上,不正常的人到底是谁?影片以精神病人的行为和心态来反衬现实的不正常,从而凸显出战争比精神病人更为疯狂的主题。  
 
 
   
     
 
燃情岁月
  燃情岁月
  充满着温情和阳刚之气的经典之作
  恍如隔世的成人童话
  记录西部风光的伟大史诗
  富有创新求变的"独立电影"精神
  1994年出品
  导 演:爱德华·兹维克
  主 演:布拉德·皮特
  安东尼·霍普金斯
  朱丽娅·奥蒙德
  ·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一九九五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原创音乐提名
  广袤粗犷的原始荒野、浑然天成的宏伟乐章、真挚无畏的勇敢执着,这一切共同演绎了一段激动人心的"燃情岁月"。它是凄美、哀婉的爱情悲剧,是波澜壮阔的美国西部画卷,更是一个自然之子的传奇。众多电影人凭着对电影的热爱和投入,为日渐式微的西部电影另辟蹊径,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燃情岁月》以博大的胸怀、精深的意境与高超的技法,谱写出一曲人性化的完美史诗。它没有金戈铁马却有超然气魄,没有刀枪不入但有血有肉,没有肝胆义气更有情真意切!它所表现的精神境界能引发世界性的共鸣与普遍认同,是难得的弘扬世间真情、天人合一的优秀作品。
  在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精心打造的乐曲声中,主要人物的旁白缓缓推动着情节,加上摄影师天马行空般的手法以及布拉德·皮特商标般的不羁眼神,整部片子像极了一部优美的抒情散文,我们的思绪也仿佛在刹那间飘进了美国西部山区,全身心地和影片里的人物一起狂奔。
  这是一部经典的唯美派电影,我痴迷于爱尔兰音乐,我喜爱那种忧郁凄凉的气氛,这种形式不会因时间而显得褪色、变质。我同其他作曲家不同的是,我不是把作曲当做工作,而是当成艺术。所以,在《燃情岁月》中,我赋予了它最具表现力的声音。
  --好莱坞最富盛名的配乐大师 詹姆斯·霍纳
  当我们讨论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想起了家族的负担因心灵的深沉与爱意像水一样能够载舟亦能覆舟,兄弟之情因为权利的斗争而支离破碎;另外,我们想到了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总之,我力图展现所有我在阅读小说时的经验和感受。
  --本片导演 爱德华·兹维克
  我一直认为我所扮演过的大多数角色都能找到更合适的人选来演,惟独崔斯汀这个角色,我知道我是最佳人选。从我第一次看到剧本时就知道,我了解他的行为,他的心态,我的挑战是如何让观众也能认同我对他的看法。
  --本片男主角 布拉德·皮特
  退伍的上校威廉带着全家来到美国蒙大拿的西部荒原,在一处偏僻的山区开垦牧场。上校的妻子因为无法忍受艰苦的环境而抛夫弃子回到了东部,上校带着3个儿子同印第安人"一刺"一家成为邻居,在农场上过着平静、祥和的田园生活。三兄弟自由自在地成长,他们手足情深但性格迥异:大哥艾弗雷德为人忠厚,办事认真;三弟塞缪尔是位理想主义者,很受父亲的宠爱;而老二崔斯汀则是一位狂放不羁的人,他桀骜不驯,喜欢与印第安人交往,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父子4人在一个纯男性的世界里过着淡泊的生活。
  然而,当塞缪尔大学毕业后把未婚妻苏珊带回家里时,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艾弗雷德暗恋上了苏珊,而崔斯汀非凡的气质却又打动了苏珊的心。4个年轻人在痛苦地压抑着各自的情感。
  就在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三兄弟不顾父亲的劝阻,远渡重洋,奔赴欧洲作战。在战争中,尽管崔斯汀竭尽全力地保护弱小的弟弟,但是塞缪尔还是被战争夺去了生命,为此崔斯汀一直无法原谅自己。
  战争结束了,艾弗雷德回到农场。他跛了一条腿,但也因此得到了嘉奖。当崔斯汀回到农场时,他与苏珊之间的爱情爆发了,失落的艾弗雷德离开农场独自进了城。农场的生活尽管又恢复了平静,但是弟弟死亡的阴影始终让崔斯汀无法面对他所深爱的苏珊,他再一次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几年后当他再回来农场,发现一切全改变了,父亲中了风,农场衰败。艾弗雷德进入了政界,在苦苦等待中的苏珊心灰意冷,嫁给了艾弗雷德。 崔斯汀娶了一刺的女儿--从小就暗恋自己的"伊丽莎白二世",并有了儿子,想过平静的生活,一切似乎就要这样平静地结束了,然而在一次进城返回的途中,"伊丽莎白二世"不幸被人误杀,再一次燃起了崔斯汀心中躁动的烈火。他将所有的一切置之度外,终于在父亲和大哥艾弗雷德的帮助下报了仇。
  仍然爱着崔斯汀的苏珊无法面对自己的感情,在绝望中饮弹自尽。艾弗雷德把妻子的遗体送回了农场,他与崔斯汀和父亲之间取得了相互的谅解,一家人重新又团结在一起。在经过这一切之后,历尽沧桑的崔斯汀把父亲和孩子托付给艾弗雷德,从此浪迹天涯,直到生命的结束。
  不肯安歇的灵魂
  草原上有一条宽阔的河流,经年累月地在那里静静流淌,但是没有人看见平静水面下的激流暗涌。也许有一种人,他们的一生注定是颠沛流离的一生。这一切是因为他们的身体里沸腾不止的血液,是因为不肯安歇的灵魂,是因为将生命本质里最真实的想法付诸实践的勇气。片中,印第安老人一刺有一句话:"我知道,这个世界有些人是能够听得到自己心里的声音的。"崔斯汀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
  这是一个在军人和猎人教育下长大的青年,他秉承了父亲威廉上校和印第安智者一刺的卓越性格。他从小就曾切下一只大狗熊的脚趾,在那场与狗熊的搏杀中,他的血与熊的血溶在一起,从此,一种伟大的征服欲左右着他的一切。
  崔斯汀生性狂野,我行我素,想尽办法挑战自己,也挑战社会,在他的身上,蕴涵了那种随时随地可能爆发的力量,那是征服自然的力量,征服自我的力量。这种力量贯穿了主人公的一生,当岁月流逝,斯人远去之际,终于完成了最初的谶语与最终的主题。崔斯汀也是纯真的,他那不带任何目的真情流露,让我们明白外表放纵的他实际上拥有一颗未受污染的心,内心不受污染因此无所羁绊。他有那如天一样纯净的心灵,如火一样灼热的情感,所以他才能无所顾忌地爱上了弟弟的未婚妻苏珊,所以他才为人们所热爱和崇拜。如果你爱那天、那地、那旷野,爱那无拘无束的自然,那么你就一定会爱崔斯汀,因为他就像这天地、这旷野、这自然,近乎赤诚而又粗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让人悍服的强大力量。像风,没有固定的形状;像雨,无私无畏地投向大地;像火,从不顾忌烧伤自己。
  崔斯汀还是孤独的,《燃情岁月》中的孤独是另一种极端的表达方式。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把孤独注进了画面,崔斯汀那孤独的眼神,孤独的拥抱,孤独的身影,孤独的激情,以及--他孤独地离开亲人,孤独地走向死亡。 影片最后,像上帝的使者一样睿智的一刺为崔斯汀的一生做了总结:"疼爱他的人均英年早逝,他是石头,他和他们对冲,不管他多希望去保护他们。他死于1963年9月,秋天,月圆之时,他最后露面的地方是在北方,那儿仍有许多待捕猎的动物。他的墓并没有记号,但没有关系,反正他常活在边缘之地,在今生和来世之间。"佚 名
  ☆《天使之城》中的主人公塞思是洛杉矶上空的一位天使,他专门负责护送垂死的病人上天堂,他四处奔走,希望为凡人们排忧解难。一次偶然中,塞思遇上了美丽、自信的女医生玛吉,为了能与心爱的玛吉一起分享生活的快乐,塞思从一名虚无飘渺的天使变成了一个凡人。
  玛吉也喜欢上了温柔体贴的塞思,可在两人的交往中,塞思却对自己无法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体会凡人的触摸、感官而无奈沮丧。于是他对上帝提出要求,放弃了天使的身份,尽管成为一个真实的凡人会饥饿、会疼痛、会流泪,可为了爱情,塞思宁愿用在天堂里亿万年的永生换取人间短暂却甜蜜的生活。
  ☆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空军一号》是一部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作品。俄罗斯之行结束之前,美国总统马歇尔针对日益猖獗的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表讲话:"美国将不遗余力地打击恐怖主义者,不管他们在哪里出现。我们将不再畏惧,现在该是他们害怕的时候了。"马歇尔语气坚决,措辞强硬,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然而当他登上"空军一号",踏上回国的归程时,一伙俄罗斯恐怖主义分子居然混上了飞机,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控制了驾驶舱和主客舱,绑架了所有随行人员,企图借此次行动给美国乃至整个世界一个震惊。而马歇尔总统是一位无所畏惧的硬汉,他坚持与恐怖分子周旋到底,并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钢琴课
  钢琴课
  细腻地展现维多利亚时代哑女深邃的情感世界
  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佳作
  导 演:简·坎皮恩
  主 演:霍利·亨特
  萨姆·奈尔
  哈维·凯特尔
  ·第六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五项大奖
  ·第五十一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
  ·第四十六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第四十七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女演员奖
  ·第十九届恺撒电影节最佳外国影片奖
  《钢琴课》是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以反映女性觉醒意识为出发点的一部影片,它讲述了一个凄美感人而又令人迷醉的爱情故事,其间描写的女性沉默的激情,表现人的内在的情欲冲动,优雅浪漫而又充满原始野性。在这里,音乐成为女主人公心声流露的寄托,她将她的生命与爱全部融化进她的琴声之中,世上惟有知音和爱她的人才能领悟。就艺术效果而言,影片达到了一种极致,它以钢琴为载体,使美妙的爱的音符成为沟通思想感情的媒介,把一个将音乐作为自己心灵寄托的哑少妇和一个外表粗俗而内心情感丰富的男子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导演简·坎皮恩曾经这样说:"我对剧本思考越深,就越加明白,必须有一个客体来赋予这个故事以特殊性。在诸多方案里我选择了钢琴,钢琴可以说是人类双手的神秘创造,它是文明的象征。从视觉上说,钢琴与新西兰土著人的生活构成了鲜明的对照。罗曼蒂克的激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且有时我们会为它而活。尽管我相信这并非是完全明智的生活方法,也明白它所带来的结果常常是危险的,但我仍会珍惜它,并且相信它是伟大勇气的象征。"
  备受瞩目的电影《钢琴课》是一部描写男女之间性爱力量超过理性力量的电影,影片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有孩子的拖累,而且在语言表达上也有障碍,可她却背叛了有教养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丈夫,同另一个富于男性魅力的人发生了性关系。事实上她本人并非像人们所臆测的那样狂放不羁,而是一个腼腆的、有时甚至给人以僵硬感的女人。她曾让人感到她的内心被厚厚的一层铠甲包裹住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在某天突然委身于一个外表粗旷、内心细腻的男人。通过肉体的交流,两人产生了肉欲上的强烈渴求,继而产生了热烈的爱情,最终女主人公为此离开了自己的丈夫。换言之,理性的丈夫没有叩开她的心扉,而那个带有野性、给人以危险感的男人却通过性爱成功地走进了她的内心深处。这部出自女性导演简·坎皮恩之手的电影,通过女性自身,深刻地揭示了女性性爱的秘密,因而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瞩目。
  --日本著名作家 渡边淳一
  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编剧并执导的《钢琴课》由不甚美丽却魅力非凡的女子霍利·亨特担纲主演,在钢琴的黑白琴键下,故事开始蔓延。似乎没有任何象征现实的意义,一切的剧情只凭着女人的直觉和感官展开,美丽、平静,却有着一种超越理性的力量。《钢琴课》便是这样一部让人不敢轻易去碰触的女性电影。
  简·坎皮恩的电影是黑白色的,一如钢琴的琴键。她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有一种超越感,有着对于单纯无比的爱情的坚持,这似乎正是女性电影永远想要表现的主题……如果有人欣赏,那么这个女子就会获得幸福,否则坚持的后果便只有死亡,死于纯真的静。
  --著名影评人 封黎华
  19世纪中期的新西兰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廉价的劳动力。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纷纷飘洋过海,去那里实现自己的发财梦。
  苏格兰女人艾达是一个面目清秀、性格内向的小妇人,她不会说话,有一个9岁的女儿弗洛拉。艾达遵从父亲的安排,嫁给远在新西兰的斯图尔特--一个她从未见过面的男人。
  船把她们送上新西兰荒凉的海滩,艾达和弗洛拉等待斯图尔特来接她们。她们只有简单的行李,却有一架黑沉沉的钢琴。斯图尔特带着一帮土著人来接艾达,因为道路难走决定把钢琴留在海滩上。
  艾达思念自己的钢琴,只好求助于邻居贝恩斯,请求贝恩斯带她和女儿去海边看钢琴。他们来到海边,艾达急切地扑向钢琴弹起来,弗洛拉在琴声中舞蹈。贝恩斯默默地望着她们,他从这震撼人心的音乐中了解了艾达的心,并迷恋上了她。于是他主动提出以自己的80亩地换取海滩上的钢琴,斯图尔特很高兴,贝恩斯提出要艾达给他上钢琴课,斯图尔特也满口答应了。为了弹琴,艾达只好每天去贝恩斯的小屋上钢琴课,弗洛拉和一只小狗在外面玩。艾达专注地弹着琴,可贝恩斯却不练钢琴,只是痴迷地望着她,对于他来说,上钢琴课是一种很美的享受。
  贝恩斯知道艾达极想重新拥有自己的钢琴,于是向她提出"以物易物":在她弹钢琴的时候他对她做些事,如果她同意,一次算一个键。艾达同意了,对于贝恩斯来说,这不是单纯的游戏,这是情欲的表达。
  斯图尔特问艾达贝恩斯的钢琴弹得怎样,艾达只是笑了笑,毫不知情的斯图尔特很满意。在长久的交往中,艾达和贝恩斯的感情与日俱增,不料他们在一次裸体相对时被不谙世事的弗洛拉发现了,她把这件事告诉了斯图尔特。而贝恩斯深深地陷入了爱情的痛苦之中,他觉得这是没有回报的爱恋。
  艾达又一次去找贝恩斯的时候被斯图尔特发现了,他用木板把门窗钉死,软禁了艾达。第二天一早,斯图尔特又拆下了窗上的木板,告诉艾达他信任她,于是出去干活了。而艾达在送给贝恩斯信物时又一次被发现,斯图尔特暴怒了,失去了理智的他砍掉了艾达的一个手指。然而,艾达是无法说服的,这也许是一种意志的力量。斯图尔特终于彻底绝望了,他带着枪来到贝恩斯的小屋,要他带艾达走。
  有情人终成眷属,贝恩斯带着艾达和弗洛拉以及钢琴离开了小岛。在船上,艾达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抛弃这象征了她沉重的痛苦记忆的钢琴,她把它掀到了海里。
  贝恩斯与艾达组成了幸福的家庭,艾达以教钢琴为生,贝恩斯请人给她做了一个银指套,每当银指套与琴键相撞时,总会发出一种奇特的声响,它融入了钢琴美妙合谐的音符之中,创造出了另一种完美的旋律。 艾达也渐渐开始学说话,但是声音粗得吓人,她只是在黑暗中独自一个人说话,倾诉自己的心声。
  挣扎化为舞蹈
  加拿大人一直说:这世界上至少要有四片枫叶--一片给男人,三片给女人。就是说,这世界上至少要有两个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如果说男人像山脉一样隆出地表,那么女人就有如河流陷入进去;如果说男人是令人颤栗的白昼,那么女人就是使人不安的夜晚;男人是极端锋利的象征,女人是无限柔软的象征;男人是战士,女人是梦想家。
  简·坎皮恩的《钢琴课》是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所谓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部成长电影。这里所说的成长,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从少年世界到成人世界的青春成长,而是一个已然成熟的人,成熟的女性,如何在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冲突中寻求平衡,以获得内心平静的过程。
  影片把环境设置为一个幽闭荒芜的海岛,就是为了要让一切沉淀下来。在这样一个舞台上,没有声音,只有旋律,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饱受煎熬,然而把挣扎变做无奈之后,却又沉醉其中的舞蹈。
  生命是一场无休止的挣扎,男人将之化为战争,女人将之化为舞蹈。
  ☆法国电影《钢琴教师》是根据奥地利小说家和剧作家艾尔芙瑞德·杰莉妮克的自传小说改编而成的。在影片中,主人公杰莉妮克出生在一个中产阶层天主教家庭中,她的父亲死在精神病院里,她已年近40,但是仍与占有欲极强的母亲住在一起,和母亲互相敌视却互相依赖的情结压迫着她的生活。虽然外表上杰莉妮克是一位道貌岸然的钢琴教师,但心灵没有出路的她常以观赏色情录影带与偷窥作为发泄。这种长久被禁锢的欲望却被一个年轻帅气的男学生华特解除了,在华特猛烈天真的追求下,杰莉妮克却无法以一般人的爱情示人,于是与华特展开了一连串变态暴力的性冒险……
  ☆1972年,德国的年轻导演贝尔托鲁齐拍摄了一部在今天看来尤有狠毒之感的影片《巴黎最后的探戈》,这是发生在情欲之都巴黎的一个以疯狂的性欲、激情和可怕的孤独、绝望为基调的情色故事。男女主人公在一座与世隔绝的房间里相遇,两颗同样孤寂的心灵在互相寻找安慰和温暖。似乎需要达成协议,并且不容许违约。当男主人公试图越过这个界限时,女主人公结果了他的生命,理由却很简单,在两个最近的人之间,心却离得很远--这是文明的荒漠。
  影片的主题在于揭示人的欲望的可怕,它所带来的一切都将是反社会的私密一面的必然结果,它试图闯入"正常"生活的僭越行为时也注定要受到制裁。生存重归它二元的划分,或地狱般灼热的欲望天国,或天堂般冷清的理性地府。它们对立而又相互联系,但绝没有和解的可能。
  ☆《死囚之舞》的故事发生在种族偏见根深蒂固的美国南方。汉克生长在一个保守的白人家庭,和他的父亲巴克、儿子桑尼祖孙3代都在小镇监狱的死囚牢里当看守。汉克的职责之一是帮助执行死刑。最近,他们刚刚处死了一个黑人死囚,意想不到的是汉克偶然间结识了黑人死囚的遗孀莱茜娅,并与这个贫穷的黑人妇女堕入情网。结果可以想见,这个事件在固守种族偏见的家庭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
  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困惑的真实描绘
  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全新的中国电影,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94年出品
  导 演:姜 文
  主 演:夏 雨
  宁 静
  ·第五十一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第三十三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四项大奖
  ·第八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对许多人来说,"文革"是一段黑暗的日子,在那个时代里,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然而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时代刻画和叙事观点上却独具一格,它没有表现出惯有的沉痛,而是以与政治上的疯狂相对而言较为平静的军属大院为背景,描绘了一群被危险激情燃烧的少年的生存状态--当整个国家的人民在投入革命的时候,他们却被其他烈火困扰着。他们就这样在耀眼的阳光与遍地的红旗中间度过自己的青春,有冲动、有爱情、有性、有幼稚、有失败、有冒险,也有成长。
  《阳光灿烂的日子》价值不在年代,而在于它的真实、感人。在剧中,男主角马小军的成长过程和那一时期许多人的经历都很相似,虽然未有生离死别的伤痛,只是个人简单成长的青春梦,却以它的真实而震撼人心。本片对于人性的描写是真实的,在那个"冤"与"恨"压得人透不过气的年代,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却被未成形的情和欲霸占了所有空间,狡猾的心魔渐渐摸道上路,男性世界的粗豪和威武在绷紧的肌肉状态下开花结果……所有的一切在回忆中都是"里程碑", 纪念着昨日的无悔。
  中国导演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堪称是94年度全世界令人赞绝的、至今仍渴望观看的影片之一。它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全新的中国电影,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时代》周刊
  《阳光灿烂的日子》无疑是90年代中国影界的意外之喜。它带给观众的决不仅仅是一种无所事事的闲聊调侃,也不仅仅是对特殊年代的追忆与讥讽。当观众深深地为影片打动时就会发现,这部影片所展现的竟是一个意象丰富、意味深长的"社会-个人"、"文化-心理"图景。
  --著名影评人 陆 镜
  国产影片里我觉得最保持原著的神韵和风格的影片非《阳光灿烂的日子》莫属。我还记得我读《动物凶猛》时的激动,它使我真正佩服起王朔,能够那么准确地把握青春期少年人的那种疯狂,甚至残忍。他所表现的那种爱情,那种最原始的毫无方向,不知如何处置的情感,非常有代表性,也非常有感染力。那是一个不容易被抓住的话题,纯真与邪恶,爱与折磨,却展开得自然而又完美。在强烈的爱中无法把握,只能将恶毒的箭刺向所爱,也刺向自己。《动物凶猛》不但有力度,有深度,探到了人性的深层,而且写初恋更写出了独到的视角,是所有其他作家很少涉及甚至忽略的。
  --网友留言
  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的北京。马小军是一个军属,小伙伴们叫他马猴,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没人管教的他在大院里结交了一帮"哥们儿",他们逃课、打架、抽烟,"混街"成了他们这伙人的生活主题。这当中有刘忆苦,有羊搞,还有后来出现的女孩于北蓓,当外面的世界闹得天翻地覆的时候,这群军人子弟却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无聊的夏日里,马小军学会了撬门压锁进到别人家里成了马小军生活的一大乐趣他常常溜出校门,用自制的钥匙打开一把又一把的锁,窥探一家又一家的秘密,但马小军从来不拿人家东西。有一次,他闯入一个陌生人的家中,一张挂在墙上的彩色照片吸引了他:身着泳装的少女。马小军长久地凝视着她,被她深深地打动了。
  大院的人要和另一伙男孩子打架,马小军用砖头照一个人头上拍了下去,把他打伤了,对方捎来话说要拉来几百人报仇,然而在中间人的调和下,这场大规模的争斗奇迹般地和解了,他们拥进莫斯科餐厅里庆祝。马小军一直没忘记那个照片上的女孩,他天天像猫一样在那个房子周围的铁皮房顶上转悠,希望能见到她。终于有一天,一双美丽的女孩的双腿从马小军身边经过,马小军意识到就是她,于是叫住了她。从此,马小军天天都去找她,将别人做过而自己从来不敢做的事都安到自己的头上,表现自己的英勇……
  那个女孩名叫米兰,一天她答应马小军去见他的那帮哥们儿。看见米兰和刘忆苦谈得那么亲热,马小军有些嫉妒。接下来的日子里,米兰一边和马小军好,一边又和刘忆苦好,马小军心里很乱。
  马小军和刘忆苦同月同日生,在庆祝他们的生日那天,米兰分别送了他们两个礼物,马小军本来应该是高兴的,但又不知为什么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执意要将米兰赶走,为此还和刘忆苦打了起来……
  但记忆到这儿发生了混乱,或许马小军根本就没有那种勇气,根本就没打架,他们那天玩得很愉快……
  那天晚上,马小军骑上脚踏车在雨里疯狂地飞跑,冲着米兰的窗口大喊:"米兰,马小军爱你!"当米兰下来时,马小军竟然没有勇气承认,米兰将马小军拥入怀里。可她后来还是跟了刘忆苦。
  马小军一气之下跑到了米兰的住处,冲动之中想要做出越轨之事,但被米兰打败了……从此以后,大家冷落了马小军。后来大家分散了,各奔前程,米兰去了文工团,刘忆苦去当兵,后变成残废。许多年后,当这群儿时的伙伴再次相聚时,那过去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不再重要了。
  性的彻底完结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毫无疑问,原本属于个体行为的对性的追求成了一种集体行为。而这一追求的集体对象只有两个:一个是于北蓓,另一个是米兰。 当于北蓓在其他伙伴的嬉笑声中强吻马小军,马小军极力拒绝,最终马小军脸上红红一片而于北蓓气急败坏的时候,《阳光灿烂的日子》对性进行了第一次嘲讽和瓦解。对于马小军这个对性略觉神圣与神秘的半大孩子来说,性竟然成了一种强迫进行的集体游戏。于是在马小军的眼里,于北蓓成了一个毫无神秘性因而毫不美丽的单调的性的对象。在她那里,马小军找不到一点他所渴望的"美丽"的东西。
  米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出场给了马小军以极大的神秘感,于是在他眼中,米兰成了他自视是由自己独自寻找到的美丽高贵的暗恋对象。然而最初的神秘并没有给马小军以长久的可以守候的美丽体验。由最初不敢看米兰熟睡中无意暴露出来的身体;到看着身穿大块暴露的泳衣的米兰,说她"肥"得像刚生过孩子的妇女而朝她丰腴的屁股踹上一脚;再到他最终想要强暴米兰……马小军一步一步陷入对性的迷惑与失落之中。性的美丽的外衣一层层地被剥落,性不过就是欲望。
  尤其当"彪哥"这个黑社会大哥以米兰的昔日情人身份出现时,尽管马小军仍旧毫不犹豫地拿起刀子想保卫她,但米兰的美丽与神秘已经开始破碎了,因为米兰根本就不是纯洁的;当刘忆苦公然以米兰的男友自居时,马小军终于明白,米兰从来没有和他好过,她不过是他的暗恋甚至是意淫对象。于是,"强暴"这种最拙劣最无能的满足性欲的手段被他使用,可用这种手法去获得实际上摧毁了他心理上最后那点残留的美丽:当情况变成米兰大叫"这样有什么意思"而主动满足他时,马小军提起裤子落荒而逃。性,美丽的性甚至是肮脏的性都离他远去了。
  性不过就是那只充满了气的、在空中像炮弹一样飞来飞去的避孕套。它那么地直接与无所谓,可以在空中荡来荡去而显出莫大的自由;它那么地不可遏抑,可以由一只小小的橡皮套子膨胀成一枚横扫千军的炮弹;然而,它又是那么地无意义,因为仅仅竟是一个小眼儿导致了原本觉得很宝贵很神圣的生命的诞生。 当马小军穿着米兰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条鲜红的游泳裤站在高台上的时候,与其说他是要再次向米兰证明自己以求最后的美丽,不如说他是要彻底摧毁自己的美丽的幻想。他绝望地从高台跌落入水,在池中沉浮,那一刻马小军再也没有什么美丽的念头了。--他再次游向了米兰、刘忆苦、于北蓓这些他曾经拒绝过的人,他渴望再次融入他们,然而结果却又是摧毁:千万只脚一次次踏下来向他宣告他彻底的孤寂。他甚至没有能力去获得庸俗大众的认同,成了孤零零的人。
  就这样,对性的瓦解完成了。马小军由拒绝庸俗的性到追求美丽的性再到美丽破灭再到拒绝庸俗最终彻底绝望--这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对性的摧毁的全过程。(陆 镜)
  ☆《那时花开》是由音乐人高晓松编剧、执导的一部风格独具且前卫的青春爱情片,影片由夏雨、朴树、周迅联袂出演,讲述了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洋溢着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感的爱情故事。"夏雨"、"朴树"两人在大学期间同时爱着"周迅",而"周迅"也爱着他们俩。在他们结束大学生活后,3人订立了一个契约,以后再见面时谁也不理谁。后来,"夏雨"再见到"周迅"时违反了契约,开始追求"周迅",结果"周迅"死了,谁都没有好结局。《那时花开》与其说是一部电影,倒不如说它更像一部制作精美的MTV。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音乐,以期勾起人们对恍惚无助的纯真年代的情感记忆,被誉为"中国首部表现主义电影"。☆王小帅执导的《十七岁的单车》以一辆自行车为主线,讲述了一个从外地到北京讨生活的年轻人的"丢车-偷车-和别人共用自己的车"的故事。本片的故事情节其实非常简单,但剧情发展引人入胜,有人甚至将它与意大利德·西卡的"新现实主义"经典《偷自行车的人》相提并论,认为影片所关注的小人物在大社会中为了生存用尽全力奋斗的主题无论是对意大利还是对中国都有其意义。  
 
 
   
     
 
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
  一部揭露美国司法黑幕的巨片
  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
  寓含人生哲理的喻世之作
  1994年出品
  导 演:
  弗兰克·达拉邦特
  主 演:蒂姆·罗宾斯
  摩根·弗里曼
  ·第六十七届奥斯卡七项大奖提名
  ·好莱坞最有气势的十大巨片之一
  一条漫长的自由之路、一次灵魂深处的洗涤、一部不朽的励志经典,"希望"遵循神的旨意安睡在内页被挖空的《圣经》里,附着在安迪高大的身躯里,匍匐在500码的下水道里,最后,那条仅有的肮脏之路把安迪送往美丽的新世界。这段充满绝望与沉重的救赎之旅来自臭名远扬的鲨堡监狱、来自惊悚小说大师史蒂芬·金的原著、来自哲理导演达拉邦特的倾力之作。《肖申克的救赎》带来的是恒久不变的真挚友情、百折不挠的灵魂铸炼和生生不息的命运之火。
  希望不需要热情,热情的希望只是灵魂深处一次不经意的冲动。在监狱里,当生命的过程只能以时间为刻度的时候,任何高涨的热情都只能无可奈何地向失望举起双手,宿命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只有内心清澈的人才能看清人生的荒谬,否则,人只有在面对冤枉时委屈和无奈、在面对压制时愤怒和狂暴、在困境下腐烂,甚或在平常的环境中寂寞和绝望。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才可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和以往那些讲述阴暗晦涩牢狱生活的监狱片有所不同的是,《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讲述友情、困顿、希望与梦想的电影,剧中的男主角冷静的心态、不屈的斗志、足智多谋的设计、锲而不舍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这部电影最能打动人心之处,便是自始至终都能给予人们希望。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再三品味的电影佳作。
  --《华盛顿邮报》
  自由是什么 自由就是能在阳光下悠闲自得地呼吸。对于我们而言,它就像空气,平常得让你根本不去想失去它会怎样,但是自由对于那些高墙内的囚徒,尤其是那些注定一辈子都要呆在那里的人们又是多么珍贵而又遥不可及。安迪最后逃出鲨堡监狱,是什么实现了对他的救赎?是他心中对自由的渴望,是希望的存在!
  --影评人 米 朵
  在《肖申克的救赎》里,我深深地为主人公安迪对自由一刻不息的渴望震憾了,当他从下水道逃向外面的世界时,当他迎着暴雨和闪电怒吼时,我的心也随着他一同律动着,安迪所获得的身体和心灵上的自由让我觉得痛快极了。
  --网友 灯 笼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及其情人,被判无期徒刑,关在鲨堡监狱里。好长时间以来,安迪不和任何人接触,在大家抱怨的同时,他在院子里很悠闲地散步,就像在公园里一样。老犯人瑞德是监狱中的"权威人物",只要你付得起钱,他几乎有办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香烟,糖果,酒,甚至是大麻。一个月后,安迪请瑞德帮他搞的第一件东西是一把小石锤,他的解释是想雕刻一些小东西以消磨时光,并说会自己想办法逃过狱方的例行检查。不久,瑞德就玩上了安迪刻的国际象棋。之后,安迪又搞了一幅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贴在了牢房的墙上。
  由于安迪精通财务制度方面的知识,很快使他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他变态囚犯的骚扰。不久,声名远扬的安迪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狱警处理税务问题,同时他也逐步成为监狱长诺顿洗黑钱的重要工具。由于安迪不停地写信给州长,终于为监狱申请到了一小笔钱用于监狱图书馆的建设。监狱生活非常平谈,总要自己找一些事情来做,安迪听说瑞德原来很喜欢吹口琴,就买了一把送给他。夜深人静之后,总可以听到悠扬的口琴声回荡在监狱里。
  一个年轻犯人的到来打破了安迪平静的狱中生活:这个犯人以前在另一所监狱服刑时听说过安迪的案子,他知道谁是真凶。但当安迪向监狱长诺顿提出要求重新审理此案时却遭到了断然拒绝,并受到了单独禁闭两个月的严重惩罚。为了防止安迪获释,诺顿甚至不惜设计害死了知情人!
  面对残酷的现实,安迪变得很消沉……一天,他对瑞德说:"如果有一天,你可以获得假释,一定要到某个地方替我完成一个心愿。那是我第一次和妻子约会的地方,把那里一棵大橡树下的一个盒子挖出来,到那时你就知道是什么了。"当天夜里,风雨交加,雷声大作,已得到灵魂救赎的安迪越狱成功。原来20年来,安迪每天都在用那把小石锤挖洞,然后用海报将洞口遮住。安迪出狱后,领走了诺顿存的一部分黑钱,并告发了他贪污受贿的真相。而诺顿在自己存小账本的保险柜里见到的是安迪留下的一本《圣经》,里边挖空的部分放着一把几乎磨成圆头的石锤。
  瑞德获释了,他在橡树下找到了一盒现金,两个老朋友终于在墨西哥阳光明媚的海滨重逢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