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袁世凯评传》

_5 刘忆江(民)
  袁世凯自开府山东、总督北洋以来,从封疆大吏到朝廷重臣,直至民国大总统,在政治高层干了近二十年,他要是想敛钱发财,机会有的是,但袁虽不能说是个清官,但他不好货,不谋私财是出了名的,否则北洋的老友故旧也不会募捐帮他办丧事,他们多数都比他富有。据袁后期的幕僚,负责袁家经济事务的王锡彤回忆,袁去世前一个月,不知是否预感自己来日无多,曾将自己的家财向王作了交代,使王很是感慨。
  五月一日,大总统传见。当时人们全都说大总统有病。等到见面后,面色略显清癯,好象没什么大病。因此询问他的病状,说是吃东西不慎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案头放置着一纸清单,所有存款、股票等共约二百万元。(他)指着它对我说:“我的家产全都在这里了。请把你经管的公司的状况告诉我。”我略作报告,全不知此老的用意何在。……然而此老一生的宦囊,连股票统计实在只有二百万元左右,我是全都知道的。或者他自知病情不佳,故叫我来嘱托以为子孙打算吧。然而袁公的子女合计三十余人,以二百万元分配给他们,无论如何,可以断言的是,十年后就会有贫穷者。总之,袁公自从担任大总统以来,(家产)实际上未曾再增加过一钱,其为国忘家之情,实在是不可以冤枉污蔑他的。世间所传袁公有数千万资产,污蔑之言也。118
---------------
送“高帽”的学问六(1)
---------------
  那么王锡彤是否有意回护袁世凯呢?就袁世凯死后由河南巡按使田文烈上报政府的《袁公林墓工报告》(1918年财政部印本)中所载,安葬和造墓共用银七十余万两。袁死后,由前往彰德送葬的老友徐世昌主持分配遗产,他将全部田产股票现金分为三十份,诸子各一份,未出嫁的女儿两人一份,姬妾无子女者一份,每份八万余元,合计共二百余万元119。显然王说的是实话、公道话,而也正像他所预料的,袁氏死后,袁克定、袁克文等也都现出了贵家公子哥的本来面目,很快将家产挥霍一空。克文死时据说只在他桌上的笔筒中找到了二十元钱,后事还是靠他在青帮中的弟子们凑钱办的。而克定在解放以后,只能依靠着政府每月二十元的救济过活。袁家子孙中,只有克文的第三子袁家骝和妻子吴健雄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所以历史上的很多领袖人物,在世时声名显赫,身后却子孙飘零,家业萧条,其追求奋斗的历史,真让人觉得像是南柯一梦呢。
  袁世凯死了,他的故事也讲完了,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还会带给后人许多教训和思考。袁世凯之死化解了政治危机,共和恢复了,但仍然久久上不了轨道。反袁的各路英雄,除去蔡锷、梁启超二人实践了自己“失败就战死,绝对不亡命;成功就下野,绝对不争地盘120”的诺言,一病逝于日本,一退出政界,到大学教书而外,讨袁诸公,如唐继尧、陆荣廷、刘显世、刘存厚、陈炯明等,全都成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军阀;而北洋集团也因权力之争而分裂成直、皖、奉等几大派系,逐鹿中原,互争雄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你要说这些个把中国搞得乌烟瘴气的人物,反袁是出于对共和的热爱,有谁相信呢!袁世凯身后留下的,是一个干戈扰攘,战乱频仍的国家,老军阀们打了十年,什么护法战争、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等等;代之而起的国民党新军阀又打了十年,什么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等;直到日本人打进来了,内战仍旧消停不了。在这几十年的内乱中,中国追赶西方的脚步放慢了,停滞了,中国持续稳定发展的改良主义运动中断了,主导着中国命运的改良和建设,在很长的时间内被以暴易暴的革命、内乱所取代,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这一切的祸根就是袁世凯的帝制运动,他晚年的这一步错着不仅误己,而且误国,说祸国殃民是一点也不冤枉他的。所以,袁世凯这一失足,不仅是他个人人生事业的悲剧,也是中国改良主义和近代化事业的悲剧。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转型,都会有一定的过程,这种过程一定是由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结合而成的。发展、转型是必然的,但发展的好坏,转型的快慢则是偶然的,受制于制度的。人治且又专制,是变数极大而且可怕的一种政治,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是也。摊上一个好领袖,是国家的造化,百姓的造化。但好领袖若无好制度做保障,最终不免于走向反面。袁世凯本来不失为经世治国的能臣,经验、手段、谋略、心胸都足以领导中国的改良主义运动,但专制制度为他提供了自我膨胀的空间,致使私欲蒙蔽了心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当然,袁氏的失败,也为一切有皇帝欲念的人树起了一道警告牌:不管权势有多大,万万不能真做皇帝。
  注 释
  1转引自《近代稗海》(第3辑)第232—234页。
  2癸丑,即1913年。
  3佥,全;都。
  4厉阶,祸端。
  5衷,内心。
  6矍然,惊慌失措的样子。
  7沦胥,沦陷之意。
  8闾阎,泛指民间。
  9唐在礼(1880—1965)字执天,上海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毕业,历任直隶督练处参议、库伦兵备筹办处总办;后任大总统府军事处副处长(处长为段祺瑞兼任)、海陆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总务厅长、办事员、参谋次长等职,是袁世凯的亲信;袁死后投靠段祺瑞。
  10唐在礼:《辛亥以后的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第220—222页。
  11梁敦彦(1857—1924),字崧生,广东顺德人,早年留学美国,是幼童留学生之一。回国后任北洋电报学堂教习、汉阳、天津海关道,出使美、日、秘(鲁)、古(巴)大臣,外务部右侍郎、会办税务大臣、外务部尚书、外务大臣;民国后历任驻德公使、交通总长、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等职。
  12李经羲(1859—1925),字虑生,安徽合肥人。李鹤章之子,李鸿章之侄。光绪五年(1879)优贡生,朝考后以知县用,以捐纳升道员。历任四川永宁道、湖南盐法道、署理湖南按察使、福建布政使、云南布政使、广西巡抚、云南巡抚、云贵总督。武昌首义后,云南响应,李携眷避居上海。民国以后,依附袁世凯,历任政治会议议长、约法会议议员资格审定会会长、参政院参政、审计院院长;帝制成立后,袁世凯以“嵩山四友”的名义,以示优待耆旧,李亦列名其中。袁死后,李曾任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段被黎元洪免职后,李经羲短期出任国务总理,随即发生张勋复辟,李不过五日京兆而已。
---------------
送“高帽”的学问六(2)
---------------
  13钱能训(1870—1924),字干臣,浙江嘉兴人,进士出身。清末历任广西学政、刑部主事、巡警部左参议、民政部左丞、顺天府尹、陕西布政使等职;民国后历任内务次长、约法会议议员、政事堂右丞、平政院院长、内务总长、国务总理等职。
  14参政院基本上全由社会名流和耆老硕彦组成,由总统任命。袁氏认为,这些人曾任中央或地方高官,或是知名学者专家,或为全国和地方知名人士,其能力、经验和责任感足以代表国家利益,故赋予参政院以代行立法院的职能。
  15刘成禺:《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山西古籍出版社版,第148页。
  16刘成禺(1876—1953),字禺生,号世载堂,原籍湖北江夏(今武昌),生于广东番禺。早年肄业于张之洞所办的武汉经心书院,1901年在香港加入兴中会,后赴日本入成城学校,1914年赴美入加州大学。武昌起义时回国参加革命,后为临时参议院议员。刘成禺在民初国会中是活跃人物,当时政坛名流多与之过从甚密,与黎元洪有乡谊且有武昌首义时同事关系,故所知掌故甚多,著有《世载堂杂忆》、《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等。
  17刘成禺:《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第149页。
  18徐邦杰,字国俊,江苏人,为小站老人,曾任新建陆军右翼步兵第三营统带。民国时期任大总统府(即三海)总指挥、陆军中将。
  19同注17,第150页。
  20黄绍:《旧桂系的兴灭》,《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第177—178页。
  21刘冠雄(1861—),字子英,福建闽侯人,出身贫寒,后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以优异成绩毕业,被李鸿章调入北洋海军,曾任“定远”号铁甲舰大副;1886年被派赴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仍任职北洋海军,任“靖远”舰大副,参加甲午海战;战后一直服务于海军。民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顾问,后被袁世凯任命为海军总长、海军上将;“二次革命”时,刘奉命率海军南下,协同陆军镇压革命党人,此后兼任福建都督,陆海军统率办事处办事员,拥护袁世凯称帝;袁忧病而亡后,刘十分伤悼,辞职退隐于天津。
  22陈宦(1870—1939),字二庵,湖北安陆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清末曾随锡良在川滇等省办讲武堂,与蔡锷等均有交情,后曾任东北新军第二十镇统制;民国后投靠袁世凯,尽极谄媚之能事,为袁所信任、重用。他是袁同意外放出任封疆大吏的少数几个非嫡系的将军之一。袁调派他为四川巡按使、会办四川军务,并率北洋军三旅入川,接收四川地盘,可见对他的信任。护国战争初起时,他是坚决执行袁的镇压政策的,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他也由观望而逐渐加入反袁阵营,通电独立。劝袁退位,使袁大感愤懑,病势加重。陈调任四川后,由唐在礼接任参谋次长和办事员缺。
  23萨镇冰(1859—1952),字鼎铭,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萨先世为色目人,原籍山西雁门,父为落第秀才,以塾师为业。萨氏幼承家学,年仅11岁即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毕业后服务于北洋舰队“扬威”号;1876年被选派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四年后学成归国,不久调入北洋,历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威远”、“康济”号兵船管代等职;甲午战争时,萨率“康济”舰防守威海卫基地,基地失守后被革职,后又复职于海军,被袁世凯调用于北洋,曾任海军提督(司令)。萨氏与刘冠雄皆为中国海军元老,民国后出任陆海军统率办事处办事员、海军上将、闽粤巡阅使等职。袁死后,萨曾任海军总长、代国务总理、福建省长。新中国成立后,曾出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
  24张国淦:《北洋述闻》第75—76页。
  25张国淦:《北洋述闻》第75—76页。
  26张芾,字小浦,陕西泾阳人,曾任陕西巡抚。张家与袁家是世交,袁氏正室于氏没有女儿,认张佩蘅为干女儿,躬自抚养,袁家上下都称她为大姑奶奶。袁任山东巡抚时,将张介绍给段祺瑞作续弦夫人。
  27袁静雪:《我的父亲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74辑)第189页注。
  28张国淦:《北洋述闻》第81页。
  29蒋方震(1882—1938),字百里,浙江海宁人。清末被公派留学日本,入成城学校,继升入士官学校第三期,与蔡锷同学,以优异成绩获日本天皇亲赠军刀,毕业后赴德国见习,归国后曾任禁卫军管带;民国后,被袁世凯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并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向袁提出建立模范军官团,以加强军队素质的条陈,被袁采纳并任命他为第一期模范团副团长(袁自兼团长)。
  30陈光远,字秀峰,直隶武清人。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历任小站新军队官、北洋常备军军政司总务处总办,北洋第四镇第八协协统(旅长)、第四镇统制(师长),随冯国璋赴武昌镇压民军,后因所部兵变被免职。后复职任热河巡防营统领兼赤峰镇守使,陆军中将。1914年袁世凯开办模范军官团,袁自任第一期团长,陈任副团长兼新编陆军十二师师长、模范团督练。袁死后,陈归入冯国璋的直系集团。
---------------
送“高帽”的学问六(3)
---------------
  31陆锦,字绣山,直隶天津人。民国后历任参谋次长、陆军第九师师长、陆军总长等要职,依附于袁之长子袁克定,袁克定任模范军官团第二期团长、陆锦任副团长,是袁氏父子的亲信。袁死后,归入直系。
  32同注28,第81—82页。
  33张凤?(1881—1958),字翔初,原籍河南沁阳,生于陕西咸宁。1904年由清廷公派赴日留学,先后入振武学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骑兵科。毕业回国后历任陕西新军督练公所委员、陕西新军第三十九混成旅参谋兼营管带(营长),与新军中同盟会分子交往密切。武昌首义后,陕西新军响应革命,于10月22日发动西安起义,张被推举为“秦陇复汉军”大统领、陕西军政府大都督。民国肇建,任陕西省都督,后袁世凯借口其对“白狼”作战不力,将其调入北京将军府。抗日战争期间,曾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解放后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等职。
  34张敬尧(1881—1933),字勋臣,安徽霍丘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是北洋集团中的后起之秀。历任陆军第三混成旅长、陆军第七师长、湖南督军等职,1933年在北京六国饭店遇刺身亡。
  35殷承?(1877—1945),字叔恒,云南陆良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曾加入同盟会。回国后曾任云南陆军十九镇参谋官、参谋处总办;民国后任滇军军政府参谋部总长,为蔡锷的亲信。
  36韩玉辰:《民初国会生活散记》,《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第256—257页。
  37参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38唐在礼:《辛亥以后的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第215—246页。
  39古德诺(1859—1939)美国政治学者,历任哥伦比亚大学行政学教授、美国政治学院代理院长、霍浦金斯大学校长;1913年受聘于袁世凯,任总统府宪法顾问,主张中国从国情出发,实行君主立宪制。
  40沈云沛,江苏海州人。前清举人、进士、翰林,庚子以后在家乡从事实业,与南通张謇齐名,是中国早期著名民族实业家,出入于官商两界,曾任晚清邮传部侍郎、署理尚书等职。沈与袁之亲信杨士琦为儿女亲家,故由此夤缘依附袁世凯,积极参与帝制运动,牵头发起成立全国国民请愿联合会,担任会长。
  41同注38,第209页。
  42郑贞文:《我所知道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第164页。
  43唐在礼:《辛亥以后的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第209—211页。
  44同注38,第212页。
  45《近代稗海》(第3辑)第197—198页。
  46《北洋军阀》(二)第54页。
  47《三水梁燕荪先生先生年谱》,《北洋军阀》(二)第762页。
  48同上,第737页。
  49赵庆华,字燧山,浙江金华人,监生出身。北洋交通系重要成员,历任广九铁路总办、津浦铁路局局长、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沪甬杭铁路局局长等职。关冕钧,字耀琴,广西苍梧人,进士出身。交通系重要成员,历任京张铁路会办、总办,京张铁路局局长、参政院参政。关赓麟,字扬善,广东南海人,日本留学生出身。交通系重要成员,历任邮传部路政司主事、电政司郎中、京奉铁路总办,京汉铁路局局长等职。
  50叶恭绰(1881—1968),字誉虎,广东广州人。北洋交通系主要成员,历任交通部次长、总长,交通银行总理。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
  51周志俊:《袁世凯帝制活动与粤皖之争》,《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第89页。
  52《近代稗海》(第3辑)第186页。
  53《北洋军阀》(二)第786页。
  54朱启钤(1871—1962),字桂莘,号蠖园,贵州开州(今开阳)人。清末举人,历任道员、京师大学堂译书馆监督、北京内城警察总监、蒙古事务督办、津浦铁路督办,是“交通系”的重要成员。民国后,朱历任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代国务总理等要职。朱是帝制运动积极分子,被袁世凯任命为大典筹备处处长;袁死后,避居天津租界,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55《近代稗海》(第3辑)第187页。
  56《蔡锷集·前言》湖南人民出版社版,第2页。
  57杨思义:《宋案见闻》,《辛亥革命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版,第799—800页。
  58《梁启超年谱长编》第701页。
  59戴戡(1880—1917),字循若,贵州贵定人。清末在云南矿务局任职,结识唐继尧;云南光复后,随唐继尧带兵入黔,唐任临时都督,戴任都督府参赞,不久升任贵州巡按使;卸任后调入北京,任参政院参政,是进步党的活动分子,参与梁启超与蔡锷的反袁活动,并与蔡锷一同潜赴云南,任护国军第一军右翼总司令,率部入黔,策动贵州独立,并率军北上入川,与北洋军相持于川黔边界;袁死后由蔡锷保荐他任四川军务会办、省长。
---------------
送“高帽”的学问六(4)
---------------
  60同注58,第729页。
  61汤化龙(1874—1918),字济武,湖北蕲水人。清末赴日留学,入法政大学学习法律;回国后参加立宪运动,被选为湖北咨议局议长。武昌起义后,任湖北都督府政事部长、南京临时参议院副议长,后与梁启超共组进步党,任国会众议院院长,拥护袁世凯,反对国民党,是进步党的领袖之一。袁解散议会后,汤出任教育总长。汤对袁失望,也是起于“二十一条”交涉的失败。汤辞去教育总长职务后,即寓居上海租界。袁称帝后,汤曾通电切责袁氏,说他脑筋尽为旧思想所弥布,非时代所能容,倘不立即下野以谢国人,千夫所指,必至无病而死。汤的兄弟汤芗铭是当时的湖南督军,后来也为汤策动通电独立,给袁很大的精神打击。袁死后,国会复会,汤仍是国民党的劲敌,1918年9月他在加拿大访问时,被国民党人刺杀于维多利亚市。
  62赵尔巽(1844—1922),字次珊,晚清时曾任湖广、四川、东三省总督;清退位后寓居青岛过遗老生活。
  63“嵩山四友”的待遇是:每人每年两万元年金;赏乘朝舆,穿特种朝服;临朝时,得设矮几以坐。此外袁还有“故人勿称臣”之命,“故人”共七人:黎元洪、奕(庆亲王)、世续(前军机大臣)、载沣(醇亲王、前摄政王)、那桐(前军机大臣)、锡良(前东三省总督)、周馥(前两广总督)。“四友”、“故人”外,尚有“耆硕”王?运、马相伯,共计十三人,与袁相见时均免于称臣跪拜,以示优礼。
  64任可澄(1878—1945),字志清,贵州安顺人。清末举人,热心教育,曾创办贵州优级师范学堂、法政学堂。辛亥革命后,曾任贵州都督府参赞、审计处长、约法会议议员。1914年被袁世凯任命为云南巡按使。
  65《论语·子路》
  66这五位督军是:江苏督军冯国璋、江西督军李纯、湖北督军王占元、湖南督军汤芗铭、四川督军陈宦;此外,长江巡阅使张勋也曾一度加入。
  67刘显世(1870—1927),字如周,贵州兴义人。辛亥革命后,任贵州新军第四标标统(团长)兼西路巡防军统领。唐继尧督黔时,历任贵州军务处长、军务司长兼国民军总司令;后继唐任贵州护军使、都督、督军等职,与蔡、唐有很深的关系,故首先响应护国战争,宣布贵州独立。
  68龙觐光,云南蒙自人,土司出身。广东督军龙济光之兄,时任广东第一师师长。护国战争爆发后,袁以其与广西督军陆荣廷为儿女亲家这层关系,任命他为临武将军、云南查办使、督理云南军务,发给饷械,借道广西进攻云南,不想陆翻脸无情,设计将龙部全部包围缴械。
  69陆荣廷(1865—1927),字干卿,广西武鸣人。游民土匪出身,后投军入广西巡防营,因军功升为统带;1907年因击败黄兴领导的镇南关起义,被提升为右江镇总兵;1911年升任广西提督。辛亥广西独立之后,被举为广西副都督,后继任都督。“二次革命”时,反对孙、黄;后因不满于袁氏废督及军民分治,又因封爵等问题不满于袁氏,遂为梁启超策动加入反袁阵营,宣布广西独立,对全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肇庆军务院成立后,陆为“抚军”之一,并以湘、粤、桂联军总司令的名义进军湖南。袁死后,陆曾任广东都督,是老桂系军阀的领袖。
  70《三水梁燕荪先生年谱》,《北洋军阀》(二)第814页。
  71袁静雪:《我的父亲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74辑)第148页。
  72张国淦:《北洋述闻》第83页。
  73张一?:《故代理大总统冯公事状》,《北洋军阀》(五)第101页。
  74张国淦:《北洋述闻》第76页。
  75《近代稗海》(第3辑)第114—115页。
  76同上,第170页。
  77《梁启超年谱长编》第725页。
  78菟裘,地名,在泰山梁父县南。典出《左传》,意思是离职为退隐养老经营居处。
  79《近代稗海》(第3辑)第115页。
  80参见《共和军纪事》,《北洋军阀》(二)第623—628页。
  81李纯(1874—1920),字秀山,直隶天津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历任北洋督练公所教练处提调、标统、协统,辛亥革命时,随冯国璋南下与民军作战。民国后历任陆军第六师师长;“二次革命”时为攻打江西的北洋主力,此后任江西都督、督军;袁世凯死后归入直系,冯国璋就任代总统后,李纯接任江苏督军,是直系主力大将,“长江三督“之一。
  82朱瑞(1883—1916),字介人,浙江海宁人。南洋陆军学堂毕业。早年曾加入光复会,历任浙江新军管带、标统;辛亥革命时参加杭州起义,后率浙军参加攻克南京的战斗,因功升为第六师师长,旋任浙江都督。“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后又积极参与帝制活动,被授予兴武将军、浙江督军。袁氏死后,朱被浙江民军驱逐,北上寓居天津。
---------------
送“高帽”的学问六(5)
---------------
  83汤芗铭1880—),字铸新,湖北蕲水人,汤化龙之弟。早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后留学英国;回国后服役于海军,任轮机长、副舰长等职。民国后曾任海军部次长,“二次革命”时,率北洋军入湖南残酷镇压民军,被称为“屠夫”,因此获袁氏赏识,被任命为湖南都督兼民政长、湖南督军。汤芗铭是为数不多的受袁信任的非北洋出身的将领,他的背叛,给袁以重大的精神打击。
  84靳云鹏(1877—1951),字翼青,山东邹县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清末曾任云南清军第十九镇参议,云南新军起义时,在五华山战败逃走。民国后任陆军第五师师长、山东都督等职。袁世凯死后,归入皖系,是段祺瑞的心腹,曾任陆军总长、国务总理等要职。
  85王占元(1861—1934)字子春,山东馆陶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历任小站新军队官、营长、协统等职;辛亥革命时随冯国璋南下镇压民军,民国后历任陆军第二师师长,“二次革命”时进军江西镇压反袁军,因功升任湖北护军使、湖北都督、襄武将军、湖北督军等职;王虽未参加反帝制通电,但实际上惟冯国璋马首是瞻。袁死后,归入直系,是著名的“长江三督”之一。
  86陈宦(1870—1939),字二庵,湖北安陆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随同锡良在川滇等省办讲武堂,锡良任东三省总督后,陈曾任驻东北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师长)。民国后投靠袁世凯,历任统率办事处办事员、参谋次长,对袁极尽谄媚之能事;1915年袁派他带兵入川,会办四川军务,旋任四川巡按使、督军等职,陈也是袁信任的少数非嫡系的高级将领,他的背叛,也给袁精神上很大打击。
  87《三水梁燕荪先生年谱》,《北洋军阀》(二)第815页。
  88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版,第484—485页。
  89《近代史资料》(第5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第149页。
  90袁静雪:《我的父亲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74辑)第145—146页。
  91《严修年谱》第345页。
  92同上,第346页。
  93刘成禺:《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山西古籍出版社版,第66页。
  94《梁启超年谱长编》第764—765页。
  95周自齐(1871—1923),字子翊,山东单县人。早年留学美国,历任清廷驻旧金山领事、外务部左丞、度支部大臣;民国后历任山东都督,交通、陆军、财政、农商各部总长,国务总理等职。
  96张一?因不赞同帝制而受到袁的疏远,据他说,当天袁世凯把他召去说:“予昏聩不能听你的话,以至于此。今天这个申令,非由你来写不可。”张说:“此事你是受了小人的蒙蔽了。”袁说:“这是我自己不好,不能怪别人”。参见《近代稗海》(第3辑)第234页。
  97参见《三水梁燕荪先生年谱》,《北洋军阀》(二)第816页。
  98《梁启超年谱长编》第755页。
  99唐天喜,河南人,是袁家下人之子。袁世凯出使朝鲜时将其带到汉城,是袁的贴身仆从。小站练兵时,先后任新军哨官、队官,后升至北洋陆军第三镇标统(团长),民国后,袁即以此标作为自己的卫队,对唐极为宠信,后升任协统(旅长)、混成旅长,派任京汉线北段护路司令,为袁看护彰德老家。护国战争期间,唐面见袁世凯,哭着要求上前线打蔡锷,以报袁三十年养育之恩。袁遂派任他随陆军第六师马继增部进军湖南,马任援湘军司令,唐任副司令,所部归马继增节制。但唐是个贪财小人,率部抵达湖南后,被反袁派的赵恒惕等以三十万两银子收买,偷袭马继增的第六师,马部猝不及防,全军溃乱,马愤而拔枪自杀。袁接到唐天喜叛变的消息,如晴空霹雳,震动非常,下令通缉唐天喜,抓到后即行正法。唐的背叛,予袁以强烈的精神刺激,也是袁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100参见贾熟村《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系》第109页。
  101转引自《三水梁燕荪先生年谱》,《北洋军阀》(二)第822页。
  102薛观澜:《袁世凯与黎元洪结合之史实》,《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中国文史出版社版,第215页。薛观澜,江苏无锡人,是前清曾任湖南按察使、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薛福成之子,袁世凯的二女儿袁仲祯之婿。
  103袁静雪:《我的父亲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74辑)第197页。
  104同上,第171页。
  105同上,第160—161页。
  106张一?:《心太平室集》卷8第37页。
  107《近代稗海》(第3辑)第9页。
  108袁静雪:《我的父亲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74辑)第168页。
---------------
送“高帽”的学问六(6)
---------------
  109同上,第185页。
  110同上,第185页。
  111袁氏的直接死因是因膀胱结石导致的尿毒症;但据当时为他治病,被称为北京四大名中医之一的萧龙友说,袁还患有糖尿病,“得病之时,口渴胸闷,小便频频,身体日渐羸瘦,针药罔效。”
  112同上,第185—186页。
  113同上,第147页。
  114唐德刚:《晚清七十年》第496页。
  115《蔡锷集》湖南人民出版社版,第439页。
  116袁的对头蔡锷本年末因病去世时,黎元洪才批给两万元丧葬费,可见北洋政府仍是厚己薄彼的。
  117袁静雪:《我的父亲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74辑)第192页。
  118王锡彤:《抑斋自述》河南大学出版社版,第235页。
  119参见李宗一《袁世凯传》第374页注20。
  120《蔡锷集》第369页。
首页 上一页 共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