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话说中国智谋

_7 (现代)
  燕哙王三年,苏秦的弟弟苏代从齐国来到燕国。哙王问苏代说:
  “齐宣王这个人怎么样?”
  苏代回答说:
  “不怎么样,他不可能称霸天下。”
  哙王问:
  “为什么呢?”
  苏代说:
  “因为他不信任臣下。”
  苏代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刺激哙王,使他更信任相国子之,因为子之与苏代是姻亲。哙王根本不知苏代个人的意图,完全听进去了,对子之信任有加。
  过了一段时间,苏代又支使鹿毛寿去见哙王说:
  “过去尧帝把天下禅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尧帝既未失去天下,又得到了让天下的好名声。大王不如把国政让给子之,子之也必然不会接受,这样,大王既不失国政,又可以得到让国的好名声,岂不是与尧帝齐名了吗?”
  哙王又听进去了,果然把整个国政都让给了子之,子之坐了王位,哙王退居二线,反倒像臣下一样了。
  子之当政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怨声载道。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反进攻子之,子之反攻,杀了市被及太子平。内乱数月,死人数万,整个燕国战火纷飞,一片大乱,老百姓离心离德、人人惶恐不安。
  早在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反前,齐宣王就采纳了相国储之的建议,悄悄派人原太子平联络,表示齐国愿意作坚强后盾,支持他们进攻子之。这实际上是火上浇油,加速了燕国的内乱。
  当市被和太子平被杀死后,燕国已乱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这时,孟轲对齐宣王说:
  “现在讨伐燕国,简直正是时候。机不可失啊!”
  齐宣王于是命令章子率重兵讨伐燕国。燕国的士兵根本不战斗,甚至连城门也不关闭。齐军长驱直入,很快就占领了燕国的首都,杀死了燕哙王,把子之剁成肉酱。
  【新说】
  想不到,文质彬彬的亚圣人孟子还是个趁火打劫的高手!
  虽然在他弟子们记录的那本经书里,孟子翻来覆去地安慰齐宣王说,这一次讨伐燕国是救燕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算是侵略,但在我们听来,与近代殖民主义者和现代国际宪兵的腔调又是何其相似乃尔!
  其实,就在当时,正当齐国人打劫得欢,又是烧杀掳掠,又是搬运国宝的时候,各国诸侯就已看不下去了,召开联合会议准备出兵讨伐齐国,孟子又连忙给齐宣王出谋划策,要求停止劫夺,为燕国新立一位国君,然后赶快撤兵,以免遭到联合军队的打击。
  不仅趁火打劫,而且还添了一把火,这一历史公案是清清楚楚,不容置疑的了!
  趁火打劫是一种钻空子的谋咯,趁着人家失火的当儿去劫掠财物,占领土地,夺取国家。即《孙子·计篇》所说:
  “乱而取之。”
  这说起来有一点强盗行径,不过,人类的是非有时是很难说得清的。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小打小闹的趁火打劫是窃钩者一类,大大地捞它一把,像齐国伐燕这样,反而说不清了,就连圣贤如孟子,不也为之而辩护吗?
  抛开是非判断,单说智谋,则趁火打劫的关键在于抓准时机,如“三十六计”所说,敌方内部矛盾越是尖锐化,就越是有利于我方乘机用兵取胜。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趁火打劫,在此一举。
  反过来说,要预防别人打劫的最好办法是自己多成立消防队,火根本不起固然是万幸,就算一旦起火,也可就地扑灭。大火烧不起来,别人自然无劫可打。
  【典源】
  趁火打劫:“三十六计”第五计:“乱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语另见《清稗类钞·盗贼类·趁火打劫》:“有所谓趁火打劫者,临时之盗也。遇有人家失火,即约一二伴侣,飞奔入内,见物即取,或持之,或负之,或扛之,主人加以呵常,则曰:‘将为汝寄顿于吾家也。’盖仓卒起意,利人之危而乘之也。”
  齐乘燕乱起寇兵:事见《战国策·燕策一》。
混水摸鱼,刘备乘机入西川
【原典】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群雄割据。刘备起兵涿郡。先后投靠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等人,一直未能得意,后来投奔荆州刘表,又得诸葛亮辅佐,联吴破曹后才赖在荆州算是有了一个喘息的地盘。但总归是借东吴的,不是长久之计。
  这时,恰好汉宁大守张鲁准备攻打西川,益州牧刘璋平生懦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属下张松自告奋勇去许都说服曹操兴兵讨伐汉中,使张鲁自顾不及,无力进攻西川。
  谁知张松游说曹操失败,诸葛亮早已密切注视,打探得清清楚楚。只等张松路经荆州回川,便安排人马热情接入荆州,刘备待若上宾,关心备至,使张松感动得主动邀请刘备入西川,自己愿为内应。
  张松回川后,与友人法正、孟达串通,说服刘璋请刘备入川,共同抵御张鲁来犯。刘璋认为可行,属下黄权、王累等人力陈危害,反对引狼入室。
  刘璋认为刘备是同宗,不会害自己,因此,不听黄权等人的意见,派法正、孟达去荆州迎接刘备入川。
  刘备入川时,刘璋不仅要求沿途州郡供给钱粮,而且还亲自带领三万人马列涪城迎接。黄权、李恢、王累拼死苦谏,刘璋仍然不听,认刘备为兄弟。
  刘备留诸葛亮等人守荆州,自己带了军师庞统、武将黄忠、魏延等率兵五万浩浩荡荡向西川进发,在涪城与刘璋相会。庞统与法正第二天就想重演鸿门宴故伎,借舞剑杀掉刘璋,幸好有刘璋部下张任等挺身而出,才保住了刘璋一条命。
  几天后忽然有消息说张鲁将袭葭萌关,刘璋于是请刘备率军防守,自己回到益州,二人暂时相安无事。
  张鲁兵倒未来,却有荆州消息说曹操大军进攻东吴,庞统于是献计要刘备向刘璋借精兵三万,以支持荆州为名,另有它图是实。刘璋接信后犹豫再三,属下多不赞成借兵,加之有涪城之险,刘璋也提高了几分警惕,便只拨老弱军四千给刘备。刘备借此机会大怒,翻脸不认人,起兵掉转枪口,过关斩将。庞统命丧落凤坡后,又从荆州调来诸葛亮和张飞、赵云直杀益州,大败刘璋军队,逼得刘璋出城投降。刘备受降时还握着刘璋的手流眼泪说:“不是我不行仁义,实在是形势所迫啊!”
  就这样反客为主,刘备入主西川,得巴蜀四十一州、加之据有荆州等地,遂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形成鼎立的三国局面。
  【新说】
  猫哭耗子假慈悲。
  趁着水浑摸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条鱼,却还要流眼抹泪。
  这恐怕只有刘备才做得出来罢。
  水浑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水本来就浑,我趁着这浑水去摸鱼。另一种是水原本不浑,为了摸鱼,我把水搅上几搅,等它浑了好摸鱼。
  不管哪种情况,有两个条件是共同的:
  一是那鱼必须要弱而无主,水一浑头也就昏了,眼也就花了。就像刘璋一样,认盗贼作兄弟。
  二是那摸鱼的人必须要眼疾手快,水一浑就不失时机地捕捉,否则,水不可能老是浑下去,鱼也不可能老是昏花下去,就像刘备一样,稍有延迟,狠子野心就暴露无遗,结果还是赔了个凤雏先生进去。假如当初听风雏计,早在涪城时就结果了刘璋,虽然演不成猫哭耗子那一场慈悲戏了,但却不会断送了凤雏。卧龙凤雏左右辅佐,那以后的历史会不会改写还真难说呢。
  最后还有很要紧的一点,就是要注意那鱼是否摸得,摸起来后是不是会咬手,不然的话,伸手被捉,或摸起鱼来后脱不了手,那可就偷鸡不着倒蚀一把米,霉透顶了。
  【典源】
  混水摸鱼:也说“浑水摸鱼”。“三十六计”第二十计:“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刘备乘机入西川:事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至六十五回。
杀鸡骇猴,司马穰苴振军威
【原典】
  司马穰苴姓田,名穰苴,司马是他后来担任的官职。
  齐景公时,晋国和燕国的军队入侵,齐国的军队节节败退,晏婴向景公推荐穰苴,认为他文武双全。景公与穰苴谈话后非常满意,决定拜他为大将,请他率领军队去抵御晋国和燕国的军队。穰苴对景公说:
  “臣下素来卑贱无位,又默默无闻,现在承蒙大王一下提拔到高位上来,官兵们未必肯服气,因此,恳请大王另派一位有威望的大臣来担任鉴军。”
  景公认为他说得有理,便派出自己宠信的大臣庄贾去担任鉴军。
  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训练士兵,请监军正午准时到军营。
  第二天,穰苴提前来到军营,命令士兵立表下漏,以确定准确的时间。
  殊不知庄贾素来骄贵,仗着景公的宠信有恃无恐,虽然做了鉴军,但根本就没有把穰苴放在眼里,只管和送行的亲戚朋友大吃大喝。穰苴一等不来,二等不来,只好自己集合部队进行训练,直到太阳落山,庄贾才醉醺醺地来到军营。穰苴问他为什么来得这样迟,庄贾满不在乎地说是亲戚朋友留他喝酒,所以来迟。穰苴说:
  “身为将军,既已受命就不能眷恋家庭,服从军纪就顾不了亲人,战鼓一响就顾不了生命。现在敌国入侵,上下骚动,士兵们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老百姓都在看着我们,连我们的国君都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你竟然还敢饮酒作乐,视军纪如儿戏!”
  于是问军纪执法官:
  “将军误期不至,蔑视国纪,该当何罪?”
  执法官回答:
  “按军法,当斩首示众。”
  穰苴大喝一声,叫左右军士把庄贾推出执法。
  庄贾这才大惊失色,一面连声高叫:
  “本官跟随君王多年,劳苦功高,你敢斩我?”一面叫随从赶快向景公禀报,请求赦令。
  穰苴不由分说,叫军士立即执行。三军将士眼见庄贾血淋淋的头,无不震惊惧服。一会儿,景公的使者手持赦令冲入军营高喊:“刀下留人!”守营的军士挡他不住,穰苴说:“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一面又问执法官:“使者擅自闯入军营,又违反在军营中不能奔驰车马的军规,该当何罪?”
  执法官回答:“按军法当斩首。”穰苴说:“虽然是君王的使者,不能杀,但也应惩戒以服众。”于是叫军士斩去使者马车左边的立木,杀死左边的马,以示三军。
  由于穰苴军令如山,又能和士兵同甘共苦,将士们无不奋勇杀敌。晋军和燕军望风而逃,穰苴很快收复了所有失地,凯旋而归,景公亲自率群臣迎出郊外,晋升穰苴为大司马。
  【新说】
  杀鸡骇猴就是杀鸡给猴看,或称杀一儆百、是一种抓典型予以严惩而告戒其他人的手法,很多名将都用过它。著名的除了司马穰苴斩庄贾外,还有孙武训练娘子军,韩信斩殷盖等,它对于整肃军纪,振奋军威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其中道理,诸葛亮在挥泪斩马谡时说得很好:
  “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夏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
  作为什谋,杀鸡骇猴实际上是一种权术,是驾驭人的手段,因此,不仅可以用于治军,更可以用于治国治民。
  君不见,五十年代张子善、刘青山一杀,全国上下为之震惊;九十年代“严打”一打,撞上枪口的便成为“鸡”。要整肃党纪政纪,整顿世风民风,不斩不足以儆贪官,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这就是杀鸡骇猴或杀一儆百的效用。
  说得不那么严重,就是管理一个单位,带好一班学生,只要不真的动刀斩人,杀鸡骇猴的原理也是用得上的。
  【典源】
  杀鸡骇猴:语见《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拿这人杀在贵衙署旁边,好教他们同党瞧着或者有些怕惧。俗话说得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司马穰苴振军威:事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出奇制胜,田单火牛败燕军
【原典】
  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报杀父之仇,任命乐毅为主帅,联合赵、楚、韩、魏四国,率大军讨伐齐国。齐■王抵挡不住,逃离都城临淄,然后退守莒城。
  在齐国当小官的田单带着家人,随逃跑的人到了安平。他叫家人把车轴两端的突出部位锯下来,安上铁箍。燕军攻破安平时,人们恐慌地争着出逃,很多车子在碰撞中折断了车轴,乘车人被燕军抓住。田单的车因事先作了准备,安全地逃到了即墨。
  除了莒城和即墨外,燕军攻下了齐国的大小城池,最后集中兵力攻打齐■王所在的莒城。燕军久攻莒城不下,便转而攻打即墨。即墨守军得知田单善于打仗,推举他为守城将军。
  后来,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任。田单得知惠王与大将乐毅不和,利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说乐毅怕被杀而不敢回国,打算与齐国合作,在齐国称王,因此故意拖延攻打即墨的时间。燕惠王轻信谣言,撤了乐毅的职,派另外的人代替了他。
  田单接着派人在燕军中散布说,齐兵最怕被割下鼻子,如果进攻时让被割了鼻子的齐兵走在前面,肯定可以攻下即墨。燕军信以为真,照样做了,结果使守城齐军坚定了守城决心。燕军还中了田单的计谋,在城外挖开齐人的祖坟,烧毁尸骨。此举使齐军怒不可遏,誓死与燕军拼杀到底。
  田单见时机已到,开始反攻燕军。他先派人用金银收买燕军将领,谎称即墨守军即将投降,使燕军放松了警惕。然后,田单集中了城内的一千多头牛,给牛扳上画得五颜六色的布,在牛角上绑好锋利的刀,尾巴上捆着浸过油的芦苇。进攻时,牛尾的芦苇被点燃,牛从城墙洞口被赶出去,五千名精兵跟在牛后。随着狂奔的牛杀向燕军。
  燕军被突如其来的进攻吓得手足无措,四散逃命,有的被牛撞死踩死,有的被齐军杀死。田单在城楼上擂起战鼓,一片杀声震天。燕兵大败而逃。
  田单出兵追击,很快恢复了失地。
  获胜后,田单拥立襄王为齐君,返回都城临淄。齐襄王将田单封为安平君。
  【新说】
  “奇”指超出常规,超出人们意料。要以出人意料的方法取胜,就要以超常规的思维方式想出一般人按常规思维方式无法想出的方法。因此,这一谋略贵在一个“奇”字。
  要想不同寻常、出人意料,需要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核心是想象力。一个毫无想象力的平庸之辈,是不可能因出人意料而使人惊奇的。田单以火牛攻入敌军阵营中的方法,是一项非常富有想象力的创造,完全可以想见到,在冷兵器时代,头上插刀,尾燃火把而四处狂奔的牛,不仅可怕,而且威力无比,非人力所能抗拒。这种怪物恐怕是前所未有的。
  既然是创造,目的是出人意外,最怕的是重复。假如田单创造的怪物不断出现,必定有别的富于创造性的人想出相应的对付办法,怪物也就不怪了,失去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因此,善于运用这一策略的大师,就如创造力旺盛的艺术家,总会不断地推陈出新。
  以奇取胜的时机,往往选择在对手麻痹松懈之时,俗话说,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这是利用自然条件去干坏事。以奇取胜不但可以利用自然条件,而且可以主动地创造条件去迷惑对手,使其不知虚实,不辨真假,紧接着使出奇招将对手制服。田单就是这么干的。
  应该说,出奇制胜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典源】
  出奇装胜:语出《孙子·兵势》:“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田单火牛败燕军:事见《史记·田单列传》。
开门揖盗,司马误入葫芦谷
【原典】
  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与魏大都督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之上。几次较量后,司马懿又采用他的一贯战略,坚守不出。因为他深知蜀军劳师远征,粮草运输困难,所以深沟高垒,以此来拖垮蜀军。
  殊不知这次诸葛亮是有备而来。他创制了木牛流马解决运输问题,又实行屯田政策,让军士与当地的老百姓一起种田,军队分三分之一,老百姓分三分之二,以此作久驻的打算。
  这一下司马懿可稳不住了,便派兵去抢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抢了一些木牛流马,又抓到一些驱赶木流牛马的蜀兵。司马懿审问这些蜀兵,都说诸葛亮不在祁山军营大寨里,而在葫芦谷西十里下营安住,每天在那里指挥屯粮。
  司马懿听后大喜,召来众将安排,要各位将领率兵去攻打祁山大寨,自己却原两个儿子一起带兵去葫芦谷烧蜀军的粮草,活捉诸葛亮。
  再说诸葛亮因司马懿深沟高垒不出战,早就在想引他出来的办法。这一天踏看地形,忽然看见一道山谷,其形状像个葫芦。谷内约可容纳一千余人,背后两山环抱,只可以通过一人一骑。诸葛亮见了不禁大喜,问随军向导官,说这叫上方谷,又叫葫芦谷。诸葛亮说,擒司马懿就在这里了。于是叫马岱领五百军士造成木栅在谷口,并挖下深堑,多多堆积干柴等引火之物。又在周围山上用柴草搭成窝铺,内外都埋下地雷。然后布置马岱带兵把葫芦谷后路塞断,另埋伏士兵在山谷两边,若见司马懿来,敞开谷口让他进入,然后把地雷干柴一起点燃。
  安排妥当后,诸葛亮一方面派高翔带一些木牛流马去山道上行走,故意让魏军抢去,另一方面派魏延去引诱司马懿入葫芦谷。司马懿果然抢了木牛流马,抓了蜀兵去问口供,还安排下声东击西的战法亲自来葫芦谷烧粮草,捉诸葛亮。却不知正好是自投罗网。
  却说魏兵齐攻蜀军祁山营寨,蜀兵四下呐喊一齐奔走,虚作救应的样子。
  司马懿见蜀兵都去救祁山塞,便与司马师、司马昭一起率中军护卫人马杀奔葫芦谷而来。魏延正在谷口盼司马懿来,大喝一声便舞刀迎战。战了一会儿魏延便败退。司马懿见只有魏延一人带了几百个士兵,便放心追赶,魏延和士兵都退入谷中去了,司马懿先派兵入谷打探,回报说并无伏兵,山上尽是草房。司马懿说,这必然是屯积粮食的地方了,于是驱兵尽入谷中。入谷后,司马懿忽然看到草房上尽是干柴,魏延也不见了,心中大惊。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一齐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魏兵四散奔逃无路,山上又射下火箭,地雷也纷纷爆炸起来,火势冲天。司马懿手足无措,下马抱着两个儿子大哭说:
  “我们父子三人都死于此处了啊!”
  正在这时,一阵狂风吹来,雷声大震,大雨倾盆,满谷的火都被浇灭了,地雷火箭也丧失了作用。司马懿父子一阵惊喜,上马奋力冲杀,总算是死里逃生了。
  【新说】
  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
  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诸葛亮开门揖盗,司马懿父子被请进了葫芦谷,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话说回来,真把他们父子三人烧死了,又哪里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局面,哪里有三国归晋的历史呢?
  “开门揖盗”本来是孙策死时张昭劝孙权的话,意思是说开门引强盗进来会自招外来之祸,即“引狼入室”的同义语。作为智谋,则反其意而用之,指故意订开大门引诱强盗进来,然后关门捉贼。
  所以,开门揖盗与关门捉贼是紧密衔接的两个环节。或者说,开门揖盗是手段,关门捉贼是目的。开门揖盗就是为了关门捉贼。
  诸葛亮正是在关门捉贼的一环出了问题,才使司马氏得以在死里逃生。
  天降滂沱固然是命不该绝,关门的兵力不足是否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呢?
  如此说来,诸葛亮也该引咎自责了。
  诸葛亮所应自责的还只是让司马懿得以死里逃生,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须引起我们注意,那就是,要开门揖盗得先衡量衡量自己有没有关门捉贼的本事,不然的话,像吴三桂引清兵那样,盗倒是引进来了,结果却变成了王,那就弄巧成拙成了本来意义上的开门揖盗——引狼入室,与作为什谋的开门揖盗相去甚远了。
  【典源】
  开门揖盗:语出《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司马误入葫芦谷:事见《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
关门捉贼,马谡自负失街亭
【原典】
  蜀汉建兴六年春,诸葛亮兵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反叛魏国而响应诸葛亮,关中震动。
  魏明帝曹■只得再次派司马懿率军拒敌。诸葛亮得知军情,料定司马懿出关必然要首先攻占秦岭西边的要塞街亭,于是便派人前去抢占。参军马谡自告奋逾前往。诸葛亮说:
  “街亭地方虽小,却是一个战略要塞。如果被魏军占去,我军就十分危险了。”
  马谡再三要求,并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便给了他二万五千名精兵,又派王平作为副将随他一起去。
  二人领兵到街亭看了地势后,王平建议把营寨扎在路口,马谡说:
  “当道怎么能够扎营下寨呢?这侧边有一座孤山,与四面都不相连,是天然的险要之处,我们应该把营寨扎到山上王平说:
  “把营扎在山上,万一魏兵大军把山四面围死,断了我军取水的路,那怎么办呢?”
  马谡嘲笑说:
  “你真是女人的见识!兵法说:‘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孙子也说:
  ‘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从小熟读兵书,丞相有事都经常问我,你怎么不听我的呢?”
  王平再三苦劝马谡不听,于是便提出分兵在山下扎营。马谡只给了他五千人,王平便离山十里驻扎,一面派人连夜回报诸葛亮。
  司马懿率大军来到,发现蜀军已守街亭,先是一惊,感叹自己不如诸葛亮,后又是一喜,因为发现蜀兵居然把营寨扎在山顶上。于是大驱军马,一拥而上,把山四面团团围住。
  马谡在山上看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马谡摇动红旗,命令蜀兵冲下山去。蜀兵你推我挤,无一人敢动。马谡大怒,连杀二将。士兵们只得努力冲下山去,魏兵围得铜墙铁壁一般,端然不动。蜀兵只得又退回山上来。
  魏兵从上午直围到晚上,山上无水,蜀兵没有吃的。军心涣散。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投降,马谡禁止不住。司马懿又派人沿山放火,山上蜀兵大乱。马谡只得驱赶残兵杀下山西逃奔,虽有王平和诸葛亮后来派来的魏延、高翔等人接应,仍被魏军打得落花流水。
  街亭失守,蜀军惨败。诸葛亮只得兵退汉中,挥泪斩马谡,并自请于后主官降三级。
  【新说】
  马谡自负拒谏,扎营孤山,结果被司马懿关门捉贼,兵失街亭,致使诸葛亮前功尽弃,伐魏失败。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了。
  说来也是,马谡自幼熟读兵书,临阵也是一套一套的。无论是“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也好,“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好,都很有道理。韩信不就背水列阵——陷之死地而后生——大败赵兵于井陉口吗?
  问题还是出在实际运用上。
  计谋的运用最贵从实际情况出发,同一计谋,用在这一处成功,用在那一处却失败;用在此时成功,用在彼时却失败,这是非常突出的现象。因此,最怕是生搬硬套,纸上谈兵。赵括因此而使长平坑赵四十万,马谡因此而兵失街亭,所犯的都是同样的错误。
  说到关门捉贼本身,原义指小偷进家门来偷东西,则关上门把他捉住,勿让其逃走。引申出来,指围困敌人而歼灭之,不要把他放走。
  关门捉贼经常与开门揖盗配套而行,但也不一定非要如此。一般说来,开门揖盗非要关门捉贼不可,关门捉贼则既可以捉“揖”进来的。也可以捉他自己闯进来或悄悄溜进来的,如司马懿之捉马谡。关键的一条是要把门关紧,不要让“贼”跑了出去。
  跑了出去后,追贼可就比关起门来捉贼困难多了。按“三十六计”的看法,如果真让贼跑了出去,与其追,不如让他跑掉算了。因为,孙子云:“穷寇勿追,此用兵之法也。”
  【典源】
  关门捉贼:“三十六计”第二十二计:“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马谡自负失街亭:事见《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声东击西,曹操解白马之围
【原典】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准备南渡黄河进攻许都,消灭曹操,派上将颜良为先锋率军攻打驻在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
  当时,袁绍已吞并了公孙瓒,拥有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四州的地盘,数十万军队,势力强大。
  曹操手下的将领听说袁绍要来攻打许都的消息后,都认为难以抵挡。曹操却说:
  “我了解袁绍这个人,志向大而才智低,外表强而胆量小,嫉妒刻薄而缺乏威严,兵士多而部署不明,将领骄横而政令不一。所以,他的土地虽然广大,粮食虽然丰富,却正好用来奉送给我们。”
  话是这样说,但军情来报,白马已被颜良军队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
  一旦白马失守,形势将极为不利。所以,曹操决定先解白马之围。
  谋士荀攸对曹操说:
  “现在我们兵力不如袁绍,如果直接去救白马,必然敌他不过。所以,应当分散他的兵力。”
  曹操说:
  “先生说得对!但是,怎么来分散他的兵力呢?”
  荀攸说:
  “丞相可率军西去延津,声称要渡过黄河攻打袁绍的后方,这样,袁绍必然会分兵来同我军对抗。然后我们派出轻骑部队突然回救白马,打他个措手不及,颜良的军队就可以被攻破了。”
  曹操听后大喜,立即采纳了荀攸的计谋。挥师西进延津,一路虚张声势。
  袁绍听说曹操西进渡河,果然也率领大军到延津阻截,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
  曹操见袁绍已经中计,便率领轻骑部队日夜兼程回救白马。到离白马还有十多里的地方,颜良才知道,一时惊慌失措,匆忙迎战。
  那时,刘备刚被曹操打败,关羽为寻找刘备,也为了保护刘备的二位夫人,暂且投降在曹操军中。曹操派他与张辽做前锋。关羽一马当先与颜良对阵,曹操在山头上观看。只见那关羽奋然跃上嘶风赤兔马,倒提着青龙偃月刀,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敌阵。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手起刀落,竟然斩于万马军中。袁军没了首领,顿时大乱,曹军乘势掩杀,白马之围就这样被迅速解除了。
  【新说】
  佯装渡延津,其实救白马;声称击东,其实击西。这就是声东击西之计。
  说起来,暗渡陈仓不也正是这样一种声东击西吗?只不过是一种特例罢了。
  声东击西的实质还是在于以假隐真,使敌人产生错觉,从而出其不意,攻击不备。
  所以,保守机密,不让对方看出自己的意图是施行此计最关键的一点。
  不然的话,被敌人识破,在你“击西”的地方张开口袋等着,那你就不是“击西”,而是送货上门,自投罗网了。
  其次是要行动迅速,让“西”边的敌人措手不及,让“东”边的敌人来不及回救,这样才能速战速快,一举成功。否则,“西”边的敌人尚未击垮,“东”边的敌人又闻讯赶来,那就不仅要前功尽弃,恐怕还会有难以脱身的危险。
  声东击西固然是一种军事谋略,但用在其它事情上,也同样可以显出奇效。以冯谖为孟尝君凿“狡兔三窟”为例,那其中的第二套,冯谖西去游说魏王聘孟尝君为相,其目的却在于使东边的齐王请回孟尝君。又如司马喜助阴姬为王后,不也是先南下赵国蛊惑赵王欲聘阴姬,然后再北回中山使中山王立阴姬为后的吗?无论是声西击东也好,声南击北也好,手段都是一样的。
  说穿了,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或者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如此一说,那触龙说赵太后,淳于髡谏齐威王,不也多少都有些声东击西的味道了吗?至于现代社会,无论是政治舞台,外文谈判,还是商业竞争,人生追求,这种声东击西、掩人耳目的策略就更是随处可见了。而且,其花样翻新,奇谋迭现,稍不注意,便使你防不胜防,不知他到底在搞些什么鬼名堂。
  怎么办呢?
  一是自己争取主动,掌握调度权。适当的时候,也不妨来它一下声东击西或声南击北什么的。
  二是学常山之蛇,首尾呼应,以不变应万变,不为他人所调动。
  说到底,一是运用,二是防范。这两点,或许也是我们对于所有计谋应取的态度罢。
  【典源】
  声东击西:“三十六计”第六计:“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
  利其不自主而取之。”语出《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另见唐·杜佑《通典·兵典》:“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曹操解白马之围:事见《三国志·武帝纪》。
暗渡陈仓,韩信一举定三秦
【原典】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仗恃军事实力,自封为西楚霸王,而把刘邦封为汉王,赶到偏僻的巴、蜀和汉中地区。又把富庶的关中地区分封给三个投降的秦将,以阻止刘邦再进关中。
  刘邦虽然心怀不满,但当时的军事实力远不如项羽,也就只好率军去汉中了。途中,谋士张良建议烧掉所有走过的栈道,这样既可以防备其他诸侯的侵袭,又可以表示自己没有再进关中的意图,以便安住项羽的心。刘邦依计而行,项羽果然放松了对刘邦的防备。
  入汉中后,刘邦日思夜想再入关中,但始终下不了决心。后来,在丞相萧何的全力保举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一上任就精辟地分析了关中形述,极力鼓动刘邦东进关中,平定三秦。刘邦听后大喜,全权委托韩信部署东进。
  韩信拟定了东进的计划后,首先派出军士去修复烧毁的栈道,兴师动众,一副要从栈道出击的样子。三秦之一的雍王章邯得知消息后冷笑说:“当初刘邦自己烧毁了栈道,现在又来修复,山高路险,不知要修到何年甚月哩!”
  说是这样说,他还是调兵遣将,加强了栈道口的防卫,并随时注意着汉兵修复栈道的进程。
  忽然有一天传来急报,说是陈仓失守,汉军已经进入关中。章邯听了大吃一惊,连忙领兵去救,但已经来不及了。
  原来,韩信明修栈道是假,暗里进兵陈仓才是真正目的。早在派军士修复栈道的同时,他就已率领大军从小道悄悄逼近陈仓,时机一到,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述攻下了这个入关的战略要地。
  占领陈仓后,汉军又攻占了雍地、咸阳,章邯兵败自杀。韩信乘胜东进,没多久,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先后投降。
  就这样,不出三个月时间,韩信便平定了三秦,为日后进一步战胜项羽,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说】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韩信的障眼法可真是玩得转啊!
  虚张声势,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些说来都是兵法的常识,关键是看谁用得恰到好处。
  孙子说:“兵者,诡道也。”
  暗渡陈仓就是诡道。
  但是,诡要以不诡打掩护,“暗渡”离不开“明修”。而且,“明修”
  还要“明”得有道理,换句话说,用来打掩护,用来障眼的东西要合乎常理。
  这样才能给人造成错觉,为“暗渡”奠定胜利的基础。
  一句话,还是“出乎意料之外,合于情理之中”。
  这种障眼法,这种声东西击的打法固然是一种军事谋略,其实又何尝不可以运用于其它行当呢?
  《金瓶梅》第六九回应伯爵说西门庆:“此是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还是哥智谋大,见得多。”
  当然,生活中的暗渡陈仓并不都像西门庆那样去偷男女之情。举凡假树一个目标,做出一副追求的样子以吸引他人注意,暗地里却追求另一个目标,都是“暗渡陈仓”。
  【典源】
  暗渡陈仓;“三十六计”第八计:“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语另见《群音类选·(桃园记·独行千里)》:“就是韩信暗渡陈仓道,有贼兵来犯着,杀得他怎生逃。”又见《金瓶梅》第六十九回:“此是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
  韩信一举定三秦,事见《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
反客为主,黄忠计夺定军山
【原典】
  刘备入川后,曹操大军西征,先是灭了汉中张鲁,然后进逼西川。
  诸葛亮派人去东吴,以归还江夏、长沙、桂阳三郡为条件,请孙权出兵攻打合肥。曹操闻讯回师北上,留下夏侯渊守汉中定军山隘口。
  刘备、诸葛亮乘机率军攻取汉中,年近七十的黄忠老将自告奋勇去夺取定军山,孔明派法正为监军一起前往。
  夏侯渊得知刘备亲率大军来取汉中,一面急报曹操,请求援兵,一面坚守定军山。
  黄忠、法正兵临定军山商议对策。法正说:“定军山山势险要,易守难攻,不能硬行强攻。不过,夏侯渊性情轻率急躁,有勇无谋。我们可以激励士兵拔营前进,步步为营,这样来激怒他,引诱他出来攻打我们的营寨。这就叫‘反客为主’法。”
  黄忠依计而行,把带来的东西全部赏给士兵,士兵们欢呼雀跃,都愿意拼死一战。黄忠当天就命令撤营前进,进到一定的地方又扎营,扎营住上几天又撤营前进。这样步步为营地进逼,终于使夏侯渊忍耐不住了,准备出战攻击。张■劝他说:
  “黄忠虽然年老,但智勇兼备,又有法正协助,不可轻敌。现在他们步步为营,用的是‘反客为主’之计,我们只宜坚宁,不可出战。”
  夏侯渊早就憋不住了,现在哪里肯听。只说是不出战杀敌立功,没有脸面去见魏王。于是派夏侯尚领数千士兵出战,直到黄忠营寨前。黄忠上马提刀迎战,生擒夏侯尚,曹军大败。夏侯渊亲自出马也未挽回败局。只好退回山上坚守不出。
  黄忠兵逼山下,又与法正商议。法正用手指着定军山西边说:
  “那里有一座高山,可俯视定军山虚实。我们如果占领了这座山,夏侯渊必定恐慌,又会出兵来打我们,那我们就可以取胜了。”
  当天夜晚,黄忠领兵直杀山顶。山上只有夏侯渊的一个部将带了几百个士兵把守,见黄忠大军杀到,纷纷弃山而逃。法正建议黄忠领兵守在山腰,自己居于山顶,等夏侯渊来进攻的时候,以旗帜为信号。山顶举白旗黄忠就按兵不动,举红旗时才冲下去。
  夏侯渊见黄忠夺了对面的山,果然大怒,不听张■的苦劝,一大早就亲自带兵围住对山,大骂挑战。法正在山上举起白旗,黄忠任凭夏侯渊叫骂,只是不出战。直到下午,法正见曹兵已疲惫不堪,才把红旗一招。一时间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一马当先冲下山来,犹如山崩地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竟被老黄忠赶到面前,大吼一声,手起刀落,一下砍为两段。
  夏侯渊一死,曹兵崩溃,定军山被黄忠夺取。
  【新说】
  来者是客,据者为主。
  法正巧施计谋,调动夏侯渊来攻,成为客,自己却反客为主,争取了主动权。使老黄忠快刀立斩夏侯渊,一举拿下定军山,为蜀军迸取汉中铺开了道路。
  真是有其将必有其主,比起刘备及其军师诸葛亮来说,老黄忠与法正的这次反客为主不过是小小一举罢了。刘备诸葛亮借荆州、领益州,无一不是反客为主。尤其是入西川领益州,那可真是大大地做了一次蜀国之主。名流千古,在历史上占了整整一章。
  反客为主是一种渐进的阴谋。如“三十六计”所说:第一步必须争取到客位,即能够让人家把你当客看待,如刘备被刘璋主动请入西川;第二步必须钻对方虚弱的空子,如刘璋不能抵御张鲁的侵犯;第三步就顺势插足对方的事务,如刘备替刘璋守葭萌关;第四步必须把握好反客为主从量变到质变这一转化的时机,如刘备兵反葭萌关;第五步便完成这一转化,由客成为主,如刘备打入成都,自领益州牧,成为巴蜀四十一州的主人。
  推而广之,只要是变被动为主动,变被支配为支配,调动敌人,控制对方,都可以说是反客为主。所以,老黄忠计夺定军山是反客为主,江山换姓,皇帝老倌儿易位也是反客为主。
  如此一说,反客为主之计的应用也就广而又广了。
  【典源】
  反客为主:“三十六计”第三十计:“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语出《李卫公问对·变客为主》:“因粮于敌,是变客为主也;饱能饥之,佚能劳之,是变主为客也。”另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夏侯)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黄忠计夺定军山:事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围魏救赵,孙膑妙策见奇效
【原典】
  齐威王时,魏将庞涓领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告急,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准备派孙膑为主帅救赵,孙膑辞谢说:“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人,不便做主帅。”
  原来,孙膑本来与庞涓是同学,一起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先到魏国做了魏惠王的将军,但他始终觉得孙膑比他厉害,于是派人把孙膑骗到魏国,又栽赃陷害使孙膑遭到斩断双脚,刺脸涂墨的刑罚。好在孙膑善用计谋,终于从魏国逃到齐国,并受到齐威王的重用。
  现在,齐威王见孙膑谦让,就改派田忌为主帅,请孙膑做军师,坐在有篷盖的车里随军出谋划策。
  田忌得令后立即就要率军直扑赵国,以解邯郸之围。孙膑劝阻说:“解开乱结不能抓住乱扯,否则越扯越乱;制止斗殴不能插手乱打,否则越止越斗。抓住要害,趁虚而入,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田忌问:“先生的意思是怎样去救赵呢?”
  孙膑接着说:“现在魏国大举进攻赵国,精锐兵力必然都在前线,留在国内的都是些老弱残兵,相当空虚。将军不如乘虚而入,不去赵国而直捣魏国,围住它的首都,占领交通要道,魏军闻讯必然放弃围赵而回师自救。这样,我们就可以一举两得,既解了赵国的围困,又可以乘机打击疲惫的魏军。”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计谋,挥师直往魏国。庞涓得知这个消息,连忙丢下邯郸回国。当魏军匆匆忙忙地赶到桂陵时,田忌、孙膑却在这里设下了埋伏。
  疲惫不堪的魏军刚一交手,就被齐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新说】
  好一步妙着!
  围魏救赵是一种迂回,不直扑目标,却调动目标来就我。因此,也是一种反客为主,一种以逸待劳。
  围魏之所以必然能救赵,是基于对敌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分析研究。对魏军来说,攻打赵国固然重要,但是,比起自己的大本营被围被捣毁来说,攻打赵就退居次要地位了,何况,赵国也不是唾手可得的。所以,魏军别无选择,只有回师自救一条路可走。相反,如果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抓得不准,不是围魏而是围其它什么地方,或者,围魏对身在赵国的魏军无足轻重,那么,就起不到救赵的作用了。
  可见,围魏救赵实际上是一个思想方法问题,不仅是一种军事策略,而且是一种思维方法,因此具有方法论的普遍意义。不仅可以运用于军事,而且可以运用于其它各行各业乃至日常生活;不仅可以在古代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在今天继续发挥奇效。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