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话说中国智谋

_14 (现代)
  许多的传统经验主要是就一般情况而总结的,由于用的时候较多,往往使一些人认定为绝对经验,而在任何时候都不加思索地运用。殊不知,时移势易,用之无效了。
  韩信攻赵,背水为阵,虽不合兵法,却因活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而能大破赵军。所以处事时须因时机而随时变通,不可千篇一律,拘泥不变。以免作了“刻舟求剑”之人,让世人笑话。
  【典源】
  随时变通:语出唐代赵蕤《长短经·时宜》:“此情与形势之异者也,随时变通,不可执一矣。”
  韩信背水败赵军: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先发制人,斩匈奴班超立功
【原典】
  《汉书》作者班固的弟弟班超原来也是一个主人,汉明帝曹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后来他投笔从戎,希望为国家建立功勋。
  汉明帝十六年,班超曾担任假司马随窦固出击匈奴,杀敌立功。后来又与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的鄯善国。鄯善王开始对班超等人非常热情,待若贵宾,后来几天却突然冷淡疏远起来。同去的人都感到非常疑惑,不知是什么原因。
  班超分析说:
  “鄯善王一直在我们汉朝与匈奴之间摇摆不定,一会儿与汉朝友好,一会儿又与匈奴友好。我想,他对我们的态度变化一定与匈奴有关。会不会是匈奴的使者也来到鄯善国了呢?”
  大家认为班超的分析有道理。于是,班超把接待他们的鄯善国侍者找了一个来,诈唬他说:
  “匈奴的使者来了好几天了,现在在哪儿呢?”
  侍者不敢隐瞒,只好照实说了匈奴使者的情况和他们的住处。班超于是把侍者捆了起来关在他们住的营帐里,以免他泄露出去。
  然后,班超把他所带领的三十六个人全部找到一起来喝酒。正喝到兴头上,班超突然站起来说:
  “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地方,原来是想为国立功而求得富贵。想不到,匈奴使者也来到了这里,现在大家都感觉到了,鄯善王的态度已明显地亲匈奴而冷淡我们。如果他把我们出卖给匈奴人,那我们恐怕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了。怎么办呢?”
  大家都表示愿听班超的。
  班超说:“事到如今,我们只有先下手干掉匈奴的使者,使鄯善王断了与匈奴友好的念头,我们的情况才会有所好转。”
  有人提出是不是要先和郭恂商量一下。班超说:
  “事不宜迟,郭恂是个斯文官员,若跟他说,必然把他吓倒,反而会坏事。”
  大家都同意班超的意见。于是,班超作出了周密的部署。
  当天晚上大风呼啸,班超率领三十六人直扑匈奴使者的营帐。见营账就烧,逢人头便砍,匈奴使者还在睡梦中就成了刀下鬼,一共被斩首三十余人,烧死一百多人。
  第二天,班超等人提着匈奴使者的头去见鄯善王。鄯善王大惊失色,心想已对匈奴王说不清楚,只好死心塌地与汉朝友好了。
  班超等人圆满完成了出使任务,带着鄯善王的儿子作为人质回到了汉朝。
  【新说】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当年陈胜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后,会稽太守找到项梁说:“先则制人,后则为人所制。”也想起兵反秦。殊不知项梁找来项羽,一剑斩了会稽太守的头,更先发一步,自己做了会稽太守,然后举兵响应陈胜。
  这是最典型的先发制人。
  班超也一样,假如他不抢先斩了匈奴使者的头,使鄯善王没有退路,必然会受制干部善王和匈奴,莫说完成出使任务,根本连命也保不住。
  所以要先发制人。
  很明显,先发制人是一种快攻战术,一种偷袭,一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的闪电战。因此,贵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这里没有什么先礼后兵,没有什么排阵斗法,有的只是突然袭击,抢到天下为王,抢不到天下为寇。所以,勇气和决断是最重要的。
  说到突然袭击,说到闪电战,自然会令人想到本世纪的军事魔鬼希特勒。
  但实际上,现代战争己越来越表现出先发制人的趋势和特征,力量与速度的竞争成为战争的主要内容。
  当然,又何止是军事战争如此,商战、科技战、政治战,人人都想“捷足先登”。竞争越来越激烈,节奏越来越快,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
  莫非正是“先发制人”的念头在作怪吗?
  其实,先发制人固然厉害,但它也有遇到克星的时候,这就是——
  后发制人。(参见本书卷2《后发制人,退三舍晋军获胜》。)
  【典源】
  先发装丧:语出《汉书·项籍传》:“方今江西皆反秦,此亦天亡秦时也。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斩匈奴班超立功:事见《后汉书·班超传》。
以静制动,裴度丢印不惊慌
【原典】
  唐代宪宗时期,裴度任中书令的职位。
  有一天,手下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向他报告说他的大印不见了。为官的丢了大印,真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可是裴度听了报告之后一点也不惊慌,只是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他告诫左右的人说:“这件事千万不要张扬,就当作没有丢印一样。”
  左右之人看裴中书并不是他们想象一般惊慌失措,都感到疑惑不解,猜不到裴度心中是怎样想的。而更使周围的人吃惊的是,裴度就像完全忘掉了丢印的事,竟然当晚在府中大宴宾客,和众人饮酒取乐,十分逍遥自在。
  就在酒至半酣时,有人发现大印又被放回原处了。左右手下又迫不及待地向裴度报告这一喜讯。裴度依然满不在乎,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丢印之事一般。那天晚上,宴饮十分畅快,直到尽兴方才罢宴,然后各自安然歇息。
  而左右始终不能揣测裴中书为什么能如此成竹在胸,事后好久,裴度才向大家提到丢印当时的处置情况。他教左右说:“丢印的原由想必是管印的官吏私自拿去用了,恰巧又被你们发现了。这时如果嚷嚷开来,偷印的人担心出事,惊慌之中必定会想到毁灭证据。如果他真的把印偷偷毁了,印又何从而找呢?而如今我们处之以缓,不表露出惊慌,这样也不会让偷印者感到惊慌,他就会在用过之后悄悄去放回原处。而大印也不愁不能失而复得,发生什么意外了。所以我就如此那般地做了。”
  左右听了连连称是。当然,这样的事不是谁都能做的,这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和宽大胸怀,而不这样做,后面的麻烦就不难想象了。
  【新说】
  面对一件危急的事,出于本能,许多人都会作出惊慌失措的反应。然而,仔细想来,惊慌失措非但于事毫无半点帮助,反而会添出许多的乱子来。试想,如果是两方相争之时,敌方就会乘着惊慌刺探到有利的情报,甚至乘危而攻,那岂不是雪上加霜吗?
  所以,在紧急时刻,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高度的镇定,冷静地分析形势,那才是明智之举。当然,能这样做的都是那些有丰富经验、过人智慧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士。
  我国古代的智谋之士,深知“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善于通过“以静制动”的手段,化解矛盾。“静”并不意味着不动,在静的同时,时间在流动,形势在变化,机会也在转换。这就如面对行驶车流的静止景物。景物虽然静止,而它所面对的车辆已不一样了。所以,这也是一种“动”。它避免了盲目乱动,深存实力,也不会惊动敌方。而且,可以从流动在面前的情况中抓住所需的机会,甚至有时机会还会自己找上门来。
  其实,能这样做也并非是件极难的事。任何一个人在紧急情况下,只要能把事情往极端的地方想一下,想一想这件事最坏能到什么地步,这样想之后,我们多半就会知道最多不过会怎样,心中就有了底。因为最坏的结果已想过了,也不用再胡思乱想了。
  然后我们就有理由冷静下来,再想出对策,该动就动,要静就静。最后,如果最坏的结果终于来了,也不至于因意外而大过刺激,而最后的结果如果并不是设想的那么糟糕,那岂不是一份惊喜吗?
  【典源】
  以静装动。语出《阴符经》朱熹注:“静能生动,便是渐渐恁地消去,又渐渐恁地长。”
  裴度丢印不惊慌:事见《新唐书·裴度传》。
审时度势,李密反隋奔义军
【原典】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的统治暴虐无道,一方面大兴土木,花天酒地,奢侈荒淫,一方面残酷压迫百姓,连年招兵买马,对外穷兵赎武。这一切使全国的百姓无法生活,忍无可忍,被迫拿起武器来反抗暴政,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势不可挡。
  在众多的衣民起义军中,有一支是由翟让领导的。这支起义军以河南滑县附近的瓦岗寨为中心,所以叫“瓦岗军”。翟让勇猛并有胆略,他手下的士兵有很多是渔人猎手,英勇善战,投奔他的人也不少,起义军很快发展到了一万多人。
  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手握大权的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乘农民起义的浪潮起兵反隋,但不久就在河南灵宝被隋军击败身亡。李密是杨玄感的部下,他在失败后被隋军俘获,在押解途中逃脱。
  三年之后,李密投奔了瓦岗起义军,劝说翟让联合附近的各路起义军,取得了对隋军作战的胜利,因此得到了翟让的信任。第二年,李密便掌握了瓦岗军的领导权。
  李密取得大权之后,为了进一步联合各路起义军,并且吸引隋朝的官员来投奔起义军,便在进攻隋朝都城洛阳的时候,发布了一篇声讨隋炀帝的檄文,号召天下各方人士顺应时势,起来推翻隋朝的残暴统治。
  声讨檄文历数了隋炀帝残暴统治、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并且宣称:“就是用尽南山所有的竹子来做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行;即使决出东海的水,也冲刷不尽他的罪恶。”
  在各路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隋王朝迅速土崩瓦解,隋炀帝杨广在扬州被杀。然而,李密竟杀了翟让,使瓦岗军受到沉重打击,他接着入关降唐,但不久因反唐而被杀。
  【新说】
  从原来的阵营中反叛出来,往往是审时度势后醒悟的结果。李密原为隋朝官员,起来投奔农民起义军,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总是认识到了隋王朝的残暴统治不会长久,暴君终究要灭亡这一点。所以,他的反戈一击是及时而明智的,至于他最后的结局,是另外一回事。
  人的愿望、看法和行动,都要受到时势的影响。是顺应时势,还是违背时势,对行动的后果关系重大。事实经常是:顺应时势者能获得大多数人的帮助,从而取得成功,比如周代的武王起兵讨伐商朝的纣王,李渊父子太原起兵反隋;背离时势者失道寡助,最后落得身败名裂,历史上的暴首都如此,如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之类。
  审时度势,是为了使自己的行动切合实际,因时势的不同而作出相应的变化,最终的目的是保证自己处于优势地位,保证行动的成功。为此,不但要对自己的处境、事态的发展变化有充分透彻的了解,对竞争对手的情况了若指掌,而且也要细心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经过认真比较斟酌,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付诸行动。
  审时度势不同于投机取巧。前者以道义作为根本支点和行动的准则,明大义,识大道,以争取尽可能多的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后者是以一己私欲力动机和目的,以奉承献嵋、溜须拍马为手段,只图得到主子的垂青,其私欲阴暗而不可告人。
  因此,审时度势者为君子,投机取巧者为小人。二者之间有天壤之别。
  【典源】
  审时度势,语出清代洪仁■《资政新篇》:“夫事有常度,理有穷通。
  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耳。”
  李密反隋奔义军:事见《旧唐书·李密传》。
空城不惊,孔明弹琴退雄师
【原典】
  却说诸葛亮错用马谡,兵失街亭后,连忙分拨各路将军安排退兵,自己只带了五千军士到西城县搬运粮草。
  突然,飞马来报:”司马懿率大军十五万,往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五千兵士,一半已分配运粮草去了,只剩下二千五百名在城中。众官员听到这个消息,个个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诸葛亮登上城头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军分两路往西城县杀来。不过,诸葛亮并没慌张,而是迅速传令将旌旗全部收起来,叫军士巡逻站岗,不准任何人随意进出战门,不得高声喧哗。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用二十个军士扮作百姓打扫街道,魏兵到时不可乱动。然后,诸葛亮自己披鹤■,戴纶巾,带着两个少年来到城头上,面对敌人来的方向,凭栏而坐,焚香弹琴。
  魏军的前哨看到这个情况,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命令军队暂停前进,自己飞马上前观望。果然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从容不迫,笑容可掬。左边一个少年手捧宝剑,右边一个少年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来个百姓低头打扫街道,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心中大疑,想那诸葛亮一定埋下了重兵,连忙指挥部队后退。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说:“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呢?说不定诸葛亮没有什么兵力,故意做出这个样子呢?”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冒险。今天大开城门,必有重兵埋伏。我们如果冲进去,就中他的计了。你们懂得什么?还不快退!”
  诸葛亮见魏军远去了,不禁抚掌而笑。众官员都惊恐得不得了,现在才问诸葛亮说:“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又带了十五万大军来到这里,见了丞相,怎么就慌忙撤退了呢?”诸葛亮说:“他知道我平生谨慎,从不冒险。
  见到我们这样镇定自若,必然怀疑有重兵埋代,所以慌忙撤退。当然,我也的确不是冒险,而是不得不这样啊!”
  众人都惊佩地说:“丞相的计谋真是神出鬼没啊!如果是我们,肯定是弃城而逃了。”诸葛亮说:“我们只有二千五百人,如果弃城而逃,能逃得过十五万大军吗?岂不被司马懿生擒活捉了?”
  说完便下令叫西城的百姓随军一起赶快撤回汉中,因为司马懿必定还要再来。
  【新说】
  空城计是空上加空,虚上加虚。本来是空虚的,再明明白白地示以空虚,结果却反而使人误认为实。这就好比本来是实在的,你再向人显示你的实在,人家反而认为你是虚伪的一样。
  倒真是你不说我还相信,你越说我越不相信了!
  人的心理真是莫名其妙,难以揣度,所以有“万丈深潭终有底,只有人心不可测”一说。
  诸葛亮正是利用了人心的这一特点而设奇谋。尤其是对于司马懿,诸葛亮可真是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有瑶琴三尺退雄师的胜利。
  空城计一出,后世多有运用。“三十六计”把它列为第三十二计,属“败战计”的一种。
  既为败战计,还如诸葛亮所说,是不得已而用之。所以,不是非用不可,还是不用为好。
  【典源】
  空城不惊:通常说“空城计”。“三十六计”第三十二计:“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
  孔明弹琴退雄师,事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又见《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将计就计,刘备赚得孙夫人
【原典】
  赤壁大战后,刘备占了荆州,周瑜多次派人讨还都未成功,于是恼羞成怒。这时,恰好刘备死了甘夫人,周瑜心生一讨,决心今回荆州。他连夜写信一封,叫鲁肃乘快船到南徐去见吴主孙权,密报计谋。
  原来,孙权有一妹妹尚未婚嫁。周瑜的计谋是趁刘备丧夫人之机,假意把孙权的妹妹许配给他,但要他过江到南徐人赘完婚。一旦刘备过江,便把他软禁起来作为人质,再向诸葛亮讨还荆州。
  孙权听了周瑜的计谋后,心想反正也不是真的嫁妹妹给刘备,也不用禀报母亲,于是便同意了,并派吕范过江说媒。
  吕范过江说明来意后,刘备便找来诸葛亮商量。刘备怕是周瑜用计来害他,诸葛亮却说可以将计就计,既赚了孙权妹妹做夫人,又可以使荆州万元一失。刘备将信将疑,诸葛亮叫他放心前去,只需赵云带五百士兵护卫即可。
  临行前,诸葛亮文给赵云三个锦囊,叫他到时候依次打开,按囊中妙计行事。
  到了南徐,赵云打开第一个锦囊看了,便一方面安排五百个士兵披红挂彩,分别到南徐城中购买结婚礼品,逢人便说刘皇叔入赘东吴与吴侯妹妹结亲,弄得满城家喻户晓,人人尽知。另一方面又请刘备立即去拜见孙权与周瑜二人的岳父乔国老,告诉他自己前来娶亲的事。
  乔国老见过刘备后便立即去见孙权的母亲吴国太,向亲家贺喜。吴国太一点也不知道这事,听乔国老说后大吃一惊,叫人到城中去打听,原来已是众所周知,只瞒了国太一人。国太大怒,把孙权叫来责问。孙权只好如实禀报,说是周瑜的计谋,并非真正要嫁妹妹。殊不知国太听后竟大骂起周瑜来“你周瑜做了六郡八十一州的大都督,自己无能去取回荆州,却把我的女儿拿来做美人计的诱饵!杀了刘备,不是让我女儿不出门就守寡了吗?现在满城风雨,人人都已知道这件事,你让我女儿今后怎么能够再去说亲?你们到底安的是什么心呢!”
  乔国老也在一旁帮腔,说即使靠这样的计谋夺回荆州也不光彩,让天下人耻笑。不如来个将错就错假戏真作,就真的把刘备招为女婿算了。好在刘备是汉室宗亲,当世豪杰,倒也不辱没了小姐。
  孙权有苦说不出,只好听凭二老安排,国太见过刘备后非常满意,一手操办了婚礼。以后又处处护着爱婿,加上有诸葛亮的第二、第三条锦囊妙计,终于使刘备带着孙夫人安全这回荆州。周瑜亲自率军去追赶,又落入诸葛亮设下的埋伏圈内。周瑜败回江上,汉军兵士在岸上齐声高喊:
  “周郎妙讨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气得周瑜大叫一声昏倒船上,人事不省。
  【新说】
  将计就计是利用对方的计策向对方施计策。诸葛亮固然是将什就计的高手,就是败在诸葛亮手下的周瑜,其实也是精于此道的。他利用蒋干行反间计破曹操,不就是将计就计吗?
  要想将计就计,首先得识破对方的计,知道他的意图所在,然后才能“就计”而行,战胜对手。
  当然“就兼”的风险是很大的,深入虎穴,弄不好被对方反过来识破,则很难有生还的可能。
  以刘备赚孙夫人的事情而论,若没有诸葛亮对孙权、周瑜、吴国太、乔国老等人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入了解,没有“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的护驾,是断不敢深入虎穴去将计就计的。
  因此,将计就计是一盘棋,你算计我,我算计你。只要不“算来算去算自己”,倒也不妨一赌输赢,试试自己的计算水平。
  【典源】
  将计就计:语见元·李文蔚《圯桥进■》第三折:“若是与他交锋,我哪里近得他。将计就计,不好则说是好。”
  刘备赚得孙夫人,事见《三国演义》第五十四、五十五回。
扬长避短,信陵君窃符救赵
【原典】
  公元前258 年,秦军攻到赵国邯郸城下,赵国危在旦夕。赵孝成王和相国平原君赵胜派造使者到魏、楚求援。魏安厘王派晋鄙率十万兵马救赵,军至河南汤阴,秦使臣威胁魏王说:“如果魏国要救赵国的话,我们秦国就要进攻魏国!”魏王听了十分恐惧,命令按兵不动。
  赵国的平原君焦急万分,马上写信给他的内弟——魏相国信陵君魏无忌。信中说:“请公子看在你姐姐的分上,火速发兵来救邯郸十几万人的生命财产!”魏无忌立即持信恳请魏王出乓,魏王仍不同意。他便自己率领手下一批能战的食客,亲自前往救赵。
  食客侯赢年已七十多岁,无忌平时待他很厚,但他临行竟以年老为借口推辞不往援赵。无忌走了不远,心里想到侯赢的行为,实在想不通,便又返回去见侯赢。侯赢见到信陵君回来了便说:“我早科到公子必定要返回来的。”
  然后侯赢接着说:“以你这点人马去与强秦作战,无异于以肉喂虎。我听说魏王的宠妃如姬的卧室放有调动部队的兵符,听说公子你曾为她报杀父之仇。向她求助,她必定会冒死相助窃出兵符的。如此,你可持符把晋鄙的十万大军调去救赵。我有个朋友,名叫朱亥,在街上卖狗肉。此人力大,有胆量,他可助你救赵。”
  魏无忌听从了侯嬴的计策,果然让如姬把魏王的兵符盗出。无忌拿着右一半兵符来到晋鄙军营,合上了左一半兵符。但是晋鄙还是将信将疑,说要等到问清了魏王才交出兵权,这下激怒了信陵君带去的屠狗力士朱亥,他吼道:“兵符已合,救兵如救火,不得消磨时间!”言罢从袖中取出四十厅重的铁锤将晋鄙打死。无忌夺得兵权,挑选了八万精乓,直奔邯郸救赵。平原君得知援乓降临,也从城中率军冲出,两面夹击秦军。邯郸之围解除了,兵力没有大的损失而获得了胜利。
  信陵君等因为窃符之事,不敢回魏而留居了赵国。
  【新说】
  每个人所具的才能都是参差不齐的,有些人长于此而短于彼,有的人又短于此而长于彼,对于这一点,孟尝君的门客鲁仲连讲过一段很有见地的话。
  鲁仲连说:“猿猴离开树木浮到水面,就不如鱼虾灵活;要说通过险阻,攀登危岩,良马就赶不上狐狸;曹沫高举三尺宝剑,全军将士都挡他不住,但假使曹沫扔掉宝剑拿起锄头,他则不如农夫。”
  然而,即使有这般的全才,也很难在外貌、品质等其它方面尽如人意。
  所以,在用人的时候便要求知人善任,勿因其过而求全责备,勿因其短而弃其长。求全责备甚至刻忌不用,或用非所学,用非所长,必然贬损人才的价值,导致人心思背,人才流失而最终失败。
  就如本篇中的朱亥,本只是个粗鲁的卖狗肉的屠夫,比不上信陵君的其他门客,但是由于他有过人的勇力,以及具有那一种讲义气的豪情,所以信陵君看出他必定可以在这件事上帮助自己,并没有因为朱亥的身分地位很低而看不起他,而是重用了他。朱亥也效力立了功。
  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形势与需要或用其长或用其短,鸡鸣狗盗之徒在特定的情况下用其长处比之满腹经纶的谋士和勇冠三军的大将,还要顶用。
  【典源】
  扬长避短:语出《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信陵君窃符救赵:事见《史记·信陵君列传》。
抛砖引玉,魏国巧得赵五城
【原典】
  魏昭王六年,秦国约赵国一起攻打魏国,说定取得胜利后,把魏国的邺城分给赵国。
  魏王受到秦赵两国的威胁,心中十分焦急,连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相国芒卯说。
  “大王不要忧虑,臣下有一对策可退敌兵。”
  魏王连忙请芒卯说下去。
  芒卯说:
  “赵国和秦国本来就有矛盾,这次联合,无非是为利益。大王可派一位能言善辩的人出使赵国,对赵王阐明利害关系。再抛给他一点甜头,要他与我们联合,共同对付秦国。以后的事,臣下自有办法。”
  魏王说:
  “好倒是好,先生可愿去担此大任?”
  芒卯说:
  “这事臣下不宜出面,臣下推荐张倚前往。”
  魏王于是同意张倚出使赵国,临行前,芒卯又对张倚如此这艇地交待了一番。
  张倚到赵国后对赵王说。
  “现在大王既然要联合秦国来攻打我们魏国,邺城这个地方我们是保不住的了。为了避免军事争端,魏王情愿把邺城献给大王,不知大王可肯接受?”
  赵王心中暗喜,嘴上却问:
  “魏王的美意敝国领受了,但不知贵国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张倚回答说:
  “其实也说不上什么要求。魏与赵世代友好,原来出于一国,而魏与秦却有着世仇。秦国是虎狼之国,秦兵凶狠残暴。魏王的意思,不外乎希望与大王永结邦交,如果大王看得起敝国,就请与秦国断绝关系。我们的邺城正等待着大王前去接收啊!请大王三思。”
  赵王为了稳妥起见,又征求了相国的意见,相国说:
  “与秦国联合攻魏,兴师动众,最终也不过是得到邺城,现在不动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乐而不为呢?请大王接受赵王于是答应了魏国的条件,立即宣布与秦国绝交,下令关闭关卡,不准秦国人通过。秦赵两国撕破了脸,秦国放弃了进攻魏国的计划,反而把矛头转向了赵国。
  赵王派使节兴冲冲地到魏国去接收邺城,芒卯却领兵拒使节于边境之外。使节说明来意,芒卯说:
  “我国之所以派张倚出使贵国,目的就是为了保全邺城,怎么去把它拱手相让给你们呢?你们有没有搞错啊?如果张倚真有这种说法,那是他弄错了,我可不知道。”
  赵国使节垂头丧气地回去报告赵王。赵王一听大惊,才知道上了魏国的当了。又听说秦国正在拉拢魏国一起来进攻赵国,更加惶恐不安,连忙召开紧急会议。结果是自动割让五个城邑给魏国,以求联合魏国共同抵抗秦国。
  【新说】
  抛出去砖,引回来玉。
  芒卯可真会做生意啊!而且,他做的是战争贩子的大生意,赚回来的,是整整五座城市。
  抛砖之所以能够引玉,实际上是利用了人类爱占小便宜的弱点,先给你一点甜头,诱你上钩,然后再慢慢收回,使你不得不付出更多的代价来。
  所以,抛砖引玉其实是一种钓鱼法,或者换一种说法,是吃小亏,占大便宜。
  当然,砖有大小,玉也有价值高低。并非每个人抛砖都能引出五座城市那样价值的玉来,话说回来,也没有几个人能抛出邺城那样大一块砖头。砖大砖小、玉贵玉贱,原理是一样的,方法也可灵活运用。这里没有时间的限制,也没有空间的制约,抛砖引玉之计,随时随地都可供你使用。总之是以小引大,以少引多,以差引好,以无价值引有价值就成。
  如此一说,做生意就是最好的抛砖引玉。
  【典源】
  抛砖引玉:“三十六计”第十七计:”类以诱之,击蒙也。”
  语另见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赵洲东院从稔禅师》:“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子。’”
  魏国巧得赵五城:事见《战国策·魏策三》。
嫁祸于人,韩国送赵十七城
【原典】
  赵孝成王四年,韩国上党的守将冯亭派使者到赵国见孝成王说。
  “我们韩国已守不住上党了,眼看它就要落入秦国。但那里的官吏和百姓都甘愿归属赵国而不愿归属秦国。上党共有十七座城邑,我们愿全部送给赵国,服从大王您的统辖。”
  赵王一听大喜,马上召见平阳君赵豹,告诉他这个喜讯,问他是否该立即接管这十七座城邑。
  赵豹若有所思地回答说:“圣人可是把平白无故而得利看成很大的祸害啊!”
  赵王不以为然说:“他们受我的恩德感召,怎么能说是平白无故而得利呢?”
  赵豹说:“秦国一直在蚕食韩国的土地,并认为上党这块地方早晚是他们的。韩国之所以不把上党十七城交给秦国而送给我们,是想把祸害转嫁到我们身上。想想看,以秦国那么强大的力量,居心已久费力不少却没有得到上党,而我们不费一点力却可以白白得到,这怎能说不是平白无故而得利呢?
  大王千万不要接受才是啊!”
  赵王不高兴地说:“当今之际,你就是派百万大军去进攻,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得到一座城池。现在人家把十七座城邑送上门来,还有比这更好的事情吗?”
  赵豹离开后,赵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等人,告诉他们这件事。平原君同意赵王的看法,认为送上门来的好事不能丢掉。
  于是,赵王派平原君作代表去接收了上党十七城。秦王为此恼羞成怒,仅隔一年就派兵攻打上党并进而攻赵。赵王派大将廉颇在长平迎敌,双方相持数月。后来,秦国使用离间计使赵王用赵括代替了廉颇。秦将白起乘机发起进攻,包围了赵军,射死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赵军四十余万人被俘活埋。上党郡也终于为秦所得。
  赵王后悔当初不听赵豹的意见,以致遭受长平之战的惨祸。
  【新说】
  嫁祸于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这里举的只是军事上(当然也是政治的,外交的)常见的一种。其它如委恶于敌,归怨于彼,推恨于人等都是嫁祸于人的表现方式。
  无论哪种嫁祸于人,总起来说都是矛盾转嫁。
  矛盾论学得好,善于分析矛盾,利用矛盾,运用“转嫁”之法,转嫁矛盾,使自己从矛盾的漩涡中跳出来,从危机中脱身,然后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这就是嫁祸于人。
  如果要在历史上去找嫁祸于人的例证,那可真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其实,现实之中就多得很,又何用在历史上去找,舍近而求远呢?
  倒是特别要提醒你一句,栽赃陷害实质上也还是一种嫁祸于人。
  所以,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说得如此严重,还有防没有防,有救没有救?
  有当然是有。
  最重要的是要记住赵豹所说的话,不贪平白无故之利,不取不明不白之财,不生非分之想,不享飞来之福。
  福兮祸所伏!
  有飞来之福就有飞来之祸。
  太史公批评得好:“俗话说:‘利令智昏。’平原君听信冯亭的邪说贪图小利,致使赵国军队在长平之战中损失四十多万,差点连首都也不保了。”
  说到底,不贪为宝。任你嫁祸而来,我也推祸而去。
  当然,说是这么说,要做到就难了。
  【典源】
  嫁祸于人,语出《史记·赵世家》:“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另见《战国策·赵策一》:“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
  韩国送赵十七城:事见《史记·赵世家》、《战国策·赵策一》。
走为上计,鸿门宴刘邦尿遁
【原典】
  楚汉之际,项羽兵临函谷关,听说刘邦已先行一步攻破咸阳,并打算做关中王。项羽大怒,发令攻破函谷关,屯兵新丰鸿门;决定大飨士卒,第二天便发兵攻打刘邦。这时候,项羽有军队四十万,刘邦只有十万,项羽的谋士范增也极力鼓动项羽出击。
  殊不知,刘邦的谋士张良曾经救过项羽叔父项伯的命。项伯得知项羽第二天要进攻刘邦的消息后,连夜骑马到刘邦的军营里找到张良,要张良赶快离开。张良不愿背叛刘邦,把项伯带来的消息据实报告。刘邦大惊失色,连忙要求面见项伯,认作亲家,希望项伯向项羽转达自己不敢擅自称王,正等待项王入关的意思。项伯答应了,并建议刘邦第二天一大早就亲自到项王军营主动谢罪求和。项伯又连夜赶回军营在项羽面前为刘邦说好话。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只带了随从百余人到鸿门拜见项羽,赔礼道歉、表白心迹。项羽于是设宴款待刘邦。项伯、范增作陪,刘邦方面只有张良作陪。
  酒过数巡,范增多次暗示项王动手干掉刘邦,项王装着未看见不理。范增于是起身出外唤来武士项庄,要他进营帐表演舞剑,乘机杀掉刘邦。可是,当项庄舞剑时,项伯也拔剑起舞,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刘邦,使项庄无法下手。
  张良一看情势危急,也连忙到军营门口唤来樊哙。樊哙一听情况紧急,便一手拿剑一手持盾冲入营帐、怒目而视项羽。项羽大惊,问是什么人,张良回答说是刘邦的卫士。项羽于是赏酒一斗,樊哙一饮而尽。项羽又赏生猪腿一根,樊哙把猪腿放在盾牌上,用剑切开便大吃起来。项王见他勇武,问能否再喝酒。樊哙回答说,“我死都不怕,难道还怕喝酒吗?”接下去便义正辞严地陈述刘邦破秦的劳苦功高,谴责项羽不该听人挑拨,诛杀有功之人。说得项羽哑口无言,请樊哙入座。
  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叫樊哙与他一起出去。
  刘邦出去后对樊哙说,“现在情况很危急,想就这样不辞而别,是不是不太合适呢?”樊哙回答说:“做大事顾不了细节,讲大札顾不了小的地方。
  现在人家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被宰割的鱼和肉,还有什么可告辞的呢?”
  这时张良也出来了,刘邦于是留下张良送礼给项王和范增,自己丢下随从,只与樊哙等四人抄小路悄悄回到自己的军营。并对张良说:“从这里走小路回去不过二十里,你估计我已回到军营中后才进去向他们送礼致谢。”
  就这样,刘邦借上厕所之机而逃离鸿门宴。大难不死,缓过气来才得以大败项羽于垓下,自己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新说】
  多么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泡尿啊!
  假如那日刘邦不驾尿遁而匆匆逃离鸿门宴,中国历史恐怕就会改写一章了罢。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在敌强我弱,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一走以保全实力,另起炉灶或另图东山再起,实在是明智之举。
  作为一种计谋,这种走当然不是五十步笑百步那种“弃甲曳兵而走”,而是主动退却;不是怯懦,而是明智。
  在历史上,晋公子重耳走列国而成霸业,伍子胥一走而灭楚报父仇,关云长千里走单骑,都是“走为上”的实例。
  至于什么时候走,走向问方,却是费心思考决断的事情。
  因此,绝不可小视了“走”的智谋。
  【典源】
  走为上计:“三十六计”最后一计:“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语另见《南齐书·王敬则传》:“敬则曰:
  ‘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鸿门宴刘邦尿遁:事见《史记·项羽本纪》。
金蝉脱壳,荥阳城刘邦得逃
【原典】
  汉王三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峙于荥阳。楚军多次袭击汉军运粮通道,使汉军粮草不济,被围于荥阳城。
  当时,韩信、张耳刚刚率军在井陉口大败赵兵,杀成安君陈余,活捉赵王歇,刘邦封张耳为赵王。楚国多次派兵袭击赵国,韩信、张耳忙于往返救援,以稳固刚刚取得的胜利,所以无暇顾及荥阳。
  刘邦派使者到项王营中,要求与项王讲和,项王不许。
  外无援乓,内乏粮食,求和不许,而楚兵围困一日紧于一日,形势真是万分危急。
  好在陈平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利用反间计使项羽对亚父范增起了疑心。范增建议迅速强攻打下荥阳,项羽不予采纳,一心要困死刘邦。范增知道项羽不信任自己,一气之下要求告老还乡,项羽同意了。结果,范增在路途发病死亡。
  范增虽然除掉了,但荥阳的围困并没有解除。城中粮食一天天减少,眼看就要断粮了。刘邦万般无奈,日思夜想突围的办法,陈平也绞尽脑汁。军中上下恐慌,军心日益涣散。
  一天,陈平看到将军纪信,眼前一亮,一条计谋突然闪现出来。
  原来,陈平发现纪信长得与刘邦十分相像,尤其是身材,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这天晚上,陈平首先派出两千多名女子从城东门出去,楚兵一看,连忙四面团围住进行攻击。然后,纪信坐着汉王的车驾也驶出东门,一副汉王的打扮。身边的兵士大喊,“城中已无粮食,汉王请求投降!”楚兵一见,连声欢呼“万岁!”庆贺胜利。四周的围乓都争先恐后地涌向城东观看汉王投降。趁着这当儿,刘邦只带了随从几十人从城西门悄悄出去,一路快马加鞭,仓皇而逃。
  项羽听说刘邦投降,心中大喜。见到纪信,一看不是,便大声喝问:“汉王在哪里?”纪信说:“已出城去了!”项羽大怒,命手下将纪信活活烧死。
  【新说】
  金蝉脱壳,顾名思义是指蝉由幼虫变为成虫时,脱掉外壳而去,只留下一个空的蝉蜕。引申出来,则是指在紧急关头没法伪装一个形象瞒过对方,自己却逃之夭夭的脱身之计。
  所以,大而言之,还是“走为上”,或者说,是一种“走”法罢了。只不过它既不同于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硬走。又不同于汉高祖鸿门宴驾尿遁的软走,而是一种以伪装为掩护利用障眼法的溜走,从这一特点来看,又近于“瞒天过海”了。
  这种走法也可运用于军事作战时整个部队的转移:保持营寨不动,旗号如常,暗地里却卷师而去,如诸葛亮死前以计授杨仪,使蜀军安然退回汉中。
  个人施行金蝉脱壳之计,其“壳”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像刘邦那样用他人做替身以保全自己;也可以像明代王守仁或现今电影电视里经常导演的那样,把衣物抛在江中,鞋袜脱在岸边作自杀状;还可以像《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薛宝钗那样,拉林姑娘黛玉做壳,自己却溜之乎。不过,这最后一种已经是把金蝉脱壳与嫁祸于人一并使用上了,高明是够高明,但其阴险毒辣却更甚于用他人做替身的那一种。因为,用他人做替身的往往不是伟人就是主人,做替身的崇拜者或奴仆甘愿为他牺牲,而薛宝钗的这一种却是拉无辜做自己的壳,嫁祸于人。
  【典源】
  金蝉脱壳:“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语本《后汉书·仲长统传》:“飞鸟遗迹,蝉蜕亡壳。”
  另见《三国志平话》:“吕布发箭射孙坚,孙坚使金蝉脱壳计,却将袍甲挂于树上走了。”
  荥阳城刘邦得逃:事见《史记·高祖本纪》。
唱筹量沙,檀公解厄拒大敌
【原典】
  檀公率军北上,与魏军交战数十仗,占领了渭台城,而后又向历城进军,就在这时,军队的粮草又不够了,宋军难以久持,准备撤军南归。
  不料此时,军中却有士卒投降对方,泄露了宋军粮草殆尽这一重要的军事秘密。魏军闻讯,当即决定进攻,以试宋军虚实。
  这时,宋军军心不稳,敌人大军将至,檀公之师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然而,由于檀公有着丰富的经验,他断定敌人此时正在虚实难辨的犹疑之际,于是他果断决定连夜施谋。
  檀公命令士兵“唱筹量沙”,即高声计着数称量沙子,以沙充米,装作存粮充足。敌方闻声,疑心宋军正在分发粮食,遂不敢发动进攻。待天蒙蒙亮时,派人打探,只见宋军果然粮如山积。于是判定檀公故意派人诈降,以引诱魏军上当。幸得自己谨慎,方不曾吃亏。
  为了展示成功,魏军将领喝令斩了降卒。其实,这正好中了檀公的妙计。
  原来檀公见粮食不够,决定退兵,这时偏偏遇降卒投奔魏军。趁着夜色,檀公命士兵高声“唱筹”以迷惑对方,赢得了时机;接着他又派人把所剩的粮食撒在沙上,伪装成粮山,镇住了敌人。而且还借敌人之手除掉了降卒。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