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药学

_4 (现代)
1.热病烦渴、癫狂。本品入心经能清泻心火以除烦,入胃经而清泻胃火以止渴,故可用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者,常配石膏、滑石用,如三石汤(《温病条辨》)。取本品清泻心胃实火而可用治伤寒阳明热盛之癫狂,多配黄连、甘草用,如鹊石散(《普济本事方》);若配天竺黄、冰片等药用,可治痰热躁狂,如龙脑甘露丸(《姚僧坦集验方》)。
2.口疮、热毒疮肿、丹毒烫伤。取本品清热泻火之功,可用治热毒疮疡等证。若治口疮,可配黄柏等分为末,撒敷患处,如蛾黄散(《济生方》);若治热毒疮肿,可用本品火煅,配青黛等分为末,香油调搽(《普济方》);若治水火烫伤,可配赤石脂等分为末,菜油调敷,破烂有水者,取药末撒患处,如水石散(《古方汇精》);若治小儿丹毒,可用本品研末,水调和猪胆汁涂之(《本草汇言》)。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
2.《本经逢原》:“寒水石,治心肾积热之上药,《本经》治腹中积聚,咸能软坚也;身热皮中如火烧,咸能降火也。《金匮》风引汤,《和剂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余之邪热也。”
  【现代研究】
  1.临床研究:用寒水石配地榆、大黄、冰片研细末,香油调敷,治疗带状疱疹120例,疗效显著(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6:362);用由寒水石、冰片、熊胆、血竭组成的寒冰痔疮胶丸纳入直肠内,治疗痔疮130例,有效率为95.37%(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2:114)。
2.其他:本品《神农本草经》名凝水石,据考证应为芒硝的天然结晶体。但近代所用之寒水石,在北方多为红石膏(主含硫酸钙),在南方多为方解石(主含碳酸钙)。
知 母 Zhimu
《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及山东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炙用。
【性能】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应用】
1.热病烦渴。本品味苦甘而性寒质润,苦寒能清热泻火除烦,甘寒质润能生津润燥止渴,善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者,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伤寒论》)。
2.肺热燥咳。本品主入肺经而长于泻肺热、润肺燥,用治肺热燥咳,常配贝母用,如二母散(《证治准绳》);若配杏仁、莱菔子,可治肺燥久嗽气急,如宁嗽煎(《奇方类编》)。
3.骨蒸潮热。本品兼入肾经而能滋肾阴、泻肾火、退骨蒸,用治阴虚火旺所致骨蒸潮热、盗汗、心烦者,常配黄柏、生地黄等药用,如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4,内热消渴。本品性甘寒质润,能泻肺火、滋肺阴,泻胃火、滋胃阴,泻肾火、滋肾阴,可用治阴虚内热之消渴证,常配天花粉、葛根等药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5.肠燥便秘。本品功能滋阴润燥,可用治阴虚肠燥便秘证,常配生地黄、玄参、麦冬等药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鉴别用药】石膏、知母均能清热泻火,可用治温热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但石膏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石膏;知母泻火之中长于清润,肺热燥咳、内热骨蒸、消渴多选知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2.《用药法象》:“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
3.《本草纲目》:“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根茎含多种知母皂苷、知母多糖;此外,尚含芒果苷、异芒果苷、胆碱、尼克酰胺、鞣酸、烟酸及多种金属元素、粘液质、还原糖等。
2.药理作用:知母浸膏动物实验有防止和治疗大肠杆菌所致高热的作用;体外实验表明,知母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色念珠菌及某些致病性皮肤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所含知母聚糖A、B、C、D有降血糖作用,知母聚糖B的活性最强;知母皂苷有抗肿瘤作用。
3.临床研究:用知母、夏枯草,煎水冷湿敷患处,治疗头皮毛囊周围炎19例,均有效(临床皮肤科杂志,1985,5:275);以知柏坤草汤(由知母、黄柏、丹参、益母草、大黄、牛膝组成)治疗前列腺肥大80例,总有效率为86.3%(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3:155);用知母皂苷口服液口服,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0例,能明显减轻糖皮质激素所产生的副作用(实用医学杂志,2001,7:583)。
芦 根 Lugen
《神农本草经》
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新鲜或干燥根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鲜用,或切后晒干用。
【性能】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应用】
1.热病烦渴。本品性味甘寒,既能清透肺胃气分实热,又能生津止渴、除烦,故可用治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者,常配麦门冬、天花粉等药用;或以其鲜汁配麦冬汁、梨汁、荸荠汁、藕汁服,如五汁饮(《温病条辨》)。
2.胃热呕哕。本品能清胃热而止呕逆,可用鲜品配青竹如、生姜等煎服,如芦根饮子(《千金方》);也可单用煎浓汁频饮(《肘后方》)。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本品入肺经善清透肺热,用治肺热咳嗽,常配黄芩、浙贝母、瓜蒌等药用。若治风热咳嗽,可配桑叶、菊花、苦杏仁等药用,如桑菊饮(《温病条辨》)。若治肺痈吐脓,则多配薏苡仁、冬瓜仁等用,如苇茎汤(《千金方》)。
4.热淋涩痛。本品功能清热利尿,可用治热淋涩痛,小便短赤,常配白茅根、车前子等用。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鉴别用药】芦根为芦苇的根茎,苇茎为芦苇的嫩茎。二者出自同一种植物,功效相近。但芦根长于生津止渴,苇茎长于清透肺热,略有侧重。药市中多无苇茎供应,可以芦根代之。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消渴客热。”
2.《玉楸药解》:“消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烦下食,治噫膈懊 ? 。”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所含碳水化合物中有木聚糖等多种具免疫活性的多聚糖类化合物,并含有多聚醇、甜菜碱、薏苡素、游离脯氨基酸、天门冬酰胺及黄酮类化合物苜蓿素等。
2.药理作用:本品有解热、镇静、镇痛、降血压、降血糖、抗氧化及雌性激素样作用,对 β-溶血链球菌有抑制作用,所含薏苡素对骨骼肌有抑制作用,苜蓿素对肠管有松弛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单味干芦根300g,文火煎两次,取汁分3次服完,治疗肺脓疡,均获痊愈(浙江中医杂志,1995,2:87)。
天花粉Tianhuafen
《神农本草经》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 T.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根。全国南北各地均产,以河南安阳一带产者质量较好。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切厚片。鲜用或干燥用。
【性能】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应用】
1.热病烦渴。本品甘寒,既能清肺胃二经实热, 又能生津止渴,故常用治热病烦渴,可配芦根、麦门冬等用;或配生地黄、五味子用,如天花散(《仁斋直指方》);取本品生津止渴之功,配沙参、麦门冬、玉竹等用,可治燥伤肺胃,咽干口渴,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2.肺热燥咳。本品既能泻火以清肺热,又能生津以润肺燥,用治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肺热燥咳证,可配天门冬、麦门冬、生地黄等药用,如滋燥饮(《杂病源流犀烛》);取本品生津润燥之功,配人参用治燥热伤肺,气阴两伤之咳喘咯血,如参花散(《万病回春》)。
3.内热消渴。本品善清肺胃热、生津止渴,可用治积热内蕴,化燥伤津之消渴证,常配麦门冬、芦根、白茅根等药用(《千金方》);若配人参,则治内热消渴,气阴两伤者,如玉壶丸(《仁斋直指方》)。
4.疮疡肿毒。本品既能清热泻火而解毒,又能消肿排脓以疗疮,用治疮疡初起,热毒炽盛,未成脓者可使消散,脓已成者可溃疮排脓,常与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等同用,如仙方活命饮(《妇人大全良方》);取本品清热、消肿作用,配薄荷等分为末,西瓜汁送服,可治风热上攻,咽喉肿痛,如银锁匙(《外科百效全书》)。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2.《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消肿毒,生肌长肉,消扑损瘀血。治热狂时疾,乳痈,发背,痔瘘疮疖。”
3.《本草汇言》:“天花粉,退五脏郁热,如心火盛而舌干口燥,肺火盛而咽肿喉痹,脾火盛而口舌齿肿,痰火盛而咳嗽不宁。若肝火之胁胀走注,肾火之骨蒸烦热,或痈疽已溃未溃,而热毒不散,或五疸身目俱黄,而小水若淋若涩,是皆火热郁结所致,惟此剂能开郁结,降痰火,并能治之。又其性甘寒,善能治渴,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渴,从气药而治郁渴,从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要药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淀粉、皂苷、多糖类、氨基酸类、酶类和天花粉蛋白等。
2.药理作用:皮下或肌内注射天花粉蛋白,有引产和中止妊娠的作用;天花粉蛋白有免疫刺激和免疫抑制两种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天花粉蛋白可抑制艾滋病病毒(HIV)在感染的免疫细胞内的复制繁衍,减少免疫细胞中受病毒感染的活细胞数,能抑制HIV的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天花粉水提物的非渗透部位有降低血糖活性。天花粉煎剂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临床研究:用天花粉蛋白5g,肌内注射,治疗葡萄胎129例,自然排出55例,占42.6%(云南医药,1978,3:1);用天皂合剂,阴道塞药,治疗恶性滋养细胞肿瘤7例,其中恶性葡萄胎5例治愈,绒毛癌2例无效(江苏医药,1978,6:5);此外,临床还用天花粉治疗糖尿病、急性支气管炎、肺炎、乳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等感染性疾病及用于中期妊娠引产、抗早孕、过期流产死胎、宫外孕、肠腺化生等。
竹 叶Zhuye
《名医别录》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的叶。其卷而未放的幼叶,称竹叶卷心。产于长江流域各省。随时可采,宜用鲜品。
【性能】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应用】
1.热病烦渴。本品甘寒入心经,长于清心泻火以除烦,并能清胃生津以止渴,可用治热病伤津,烦热口渴,常配石膏、知母、玄参等药用,如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若配人参、麦门冬等用,可治热病后期,余热未清 ,气津两伤之证,如竹叶石膏汤(《伤寒论》)。本品轻清,兼能凉散上焦风热,配金银花、连翘、薄荷等,可用治外感风热,烦热口渴,如银翘散(《温病条辨》)。
2.口疮尿赤。本品上能清心火,下能利小便,上可治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下可疗心移热于小肠之小便短赤涩痛,常配木通、生地黄等药用,如导赤散(《小儿药性直诀》)。
竹叶卷心清心泻火作用更强,多用于温病热陷心包,神昏谵语之证,常配玄参、莲子心、连翘心等用,如清宫汤(《温病条辨》)。
【用法用量】煎服,6—15g;鲜品15—30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者忌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2.《药品化义》:“竹叶,清香透心,微苦凉热,气味俱清。经曰:治温以清,专清心气,味淡利窍,使心经热血分解。主治暑热消渴,胸中热痰,伤寒虚烦,咳逆喘促,皆为良剂也。”
淡竹叶Danzhuye
《神农本草经》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干燥茎叶。主产于长江流域至华南各地。夏季末抽花穗前采割,晒干切段,生用。
【性能】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应用】
1.热病烦渴。本品甘寒,主归心经能清心火以除烦,入胃经而泄胃火以止渴。用治热病伤津,心烦口渴,常配石膏、芦根等药用;或配黄芩、知母、麦门冬等药用,如淡竹叶汤(《医学心悟》)。
2.口疮尿赤、热淋涩痛。本品性寒能清泻心胃实火,甘淡能渗湿利尿。用治心、胃火盛,口舌生疮及移热小肠热淋涩痛,可配滑石、白茅根、灯心草等药用。
【用法用量】煎服,6—9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去烦热,利小便,清心。”
2.《生草药性备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浊,退热,散痔疮毒 。”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三萜类化合物,如芦竹素、白茅素、蒲公英赛醇及甾类物质如 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蒲公英甾醇等。
2.药理作用:本品水浸膏有退热作用;本品利尿作用较弱而增加尿中氯化物的排出量则较强;其粗提物有抗肿瘤作用;其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升高血糖作用。
3.临床研究:用淡竹叶配生地黄、木通、甘草等制成导赤散,随证加减,治病毒性心肌炎64例,痊愈55例,好转9例(浙江中医杂志,1987,1:43);用导赤散加味治疗白塞综合征8例,7天左右基本治愈(山东中医杂志,1983,5:43);用竹叶石膏汤治疗顽固性呕吐、呃逆各1例,疗效较好(新中医,1987,10:16)。
鸭跖草Yazhicao
《本草拾遗》
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 的干燥地上部分。全国各地均产。夏、秋二季采收,晒干切段用,或洗净鲜用。
【性能】甘、淡,寒。归肺、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利水消肿。
【应用】
1.风热感冒、高热烦渴。本品清热泻火力强,治风热感冒初起,可配银花、连翘、薄荷等药用;治热入气分高热烦渴,可配石膏、知母、芦根等用。
2.咽喉肿痛、痈疮疔毒。本品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用于热毒咽喉肿痛,常配板兰根、玄参等药用;用于痈疮疔毒,可配紫花地丁、野菊花等药用。
3.水肿尿少、热淋涩痛。本品甘淡而寒,既能淡渗利水以消肿,又能清泄湿热以通淋。治湿热水肿尿少、热淋涩痛,可配浮萍、白茅根等药用。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60-90g。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用量宜少。
【古籍摘要】
1.《本草拾遗》:“主寒热瘴疟,痰饮,疔肿,肉癥滞涩,小儿丹毒,发热狂痛,大腹痞满,身面气肿,热痢,蛇犬咬,痈疽等毒。”
2.《日华子本草》:“鸭跖草和赤小豆煮,下水气湿痹,利小便。”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花色素糖苷类化合物飞燕草素、飞燕草素双葡萄糖苷-飞燕草苷、阿伏巴苷等,此外,还含鸭跖黄酮和多肽苷等。
2.药理作用: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3.临床研究:用鸭跖草、贯众、黄芩、射干、板兰根,水煎服,治小儿水痘76例,服药5天水痘全部干燥结痂者69例(新中医,1983,6:35);用鸭跖草、板兰根、贯众、黄芩、射干,水煎,浓缩,分两次服,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42例,41例服上方后迅速退热(浙江中医杂志,1985,2:61);用鸭跖草、蒲公英、桑叶,水煎,每日分3次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患者30例,有效率84%(陕西中医,1990,6:270)。
栀 子Zhizi
《神农本草经》
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产于长江以南各省。9—11月果实成熟显红黄色时采收。生用、炒焦或炒炭用。
【性能】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应用】
1. 热病心烦。本品苦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可与淡豆豉同用,如栀子豉汤(《伤寒论》);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等,可用治热病火毒炽盛,三焦俱热而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者,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2. 湿热黄疸。本品有清利下焦肝胆湿热之功效,可用治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小便短赤者,常配茵陈、大黄等药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或配黄柏用,如栀子柏皮汤(《金匮要略》)。
3.血淋涩痛。本品善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涩痛或热淋证,常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药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4.血热吐衄。本品功能清热凉血,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药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本品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5.目赤肿痛。本品清泻三焦热邪,可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配大黄用,如栀子汤(《圣济总录》)。
6.火毒疮疡。本品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用;或配白芷以助消肿,如缩毒散(《普济方》)。
焦栀子功专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煎服,5—10克。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鉴别用药】栀子入药,除果实全体入药外,还有果皮、种子分开用者。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生栀子走气分而泻火,焦栀子入血分而止血。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疮?鼻,白癞赤癞疮疡。”
2.《本草正》:“栀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黄疸,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秽,同元胡破热滞瘀血腹痛。”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异栀子苷、去羟栀子苷、栀子酮苷、山栀子苷、京尼平苷酸及黄酮类栀子素、三萜类化合物藏红花素和藏红花酸、熊果酸等。
2.药理作用:栀子提取物对结扎总胆管动物的GOT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栀子及其所含环烯醚萜有利胆作用;其提取物及藏红花苷、藏红花酸、格尼泊素等可使胆汁分泌量增加;栀子及其提取物有利胰及降胰酶作用,京尼平苷降低胰淀粉酶的作用最显著;栀子煎剂及醇提取物有降压作用,其所含成分藏红花酸有减少动脉硬化发生率的作用;栀子的醇提取物有镇静作用;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卡他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其水浸液在体外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用栀子研为细末,鸡蛋清、面粉、白酒适量,共调成糊状,贴扭伤部位,治疗闭合性软组织损伤300例,经1次治疗痊愈者298例(四川中医,1988,2:44);用栀子40—60g,煎汤顿服,治疗羊踯躅中毒3例,均获痊愈(四川中医,1983,4:56);用由栀子、柴胡、大黄、败酱草、丹参等药组成的柴栀通瘀汤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37例,取得满意疗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59)〕。
夏枯草Xiakucao
《神农本草经》
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全国各地均产,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性能】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应用】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本品苦寒主入肝经,善泻肝火以明目。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可配桑叶、菊花、决明子等药用。本品清肝明目之中,略兼养肝,配当归、枸杞子,可用于肝阴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亦可配香附、甘草用,如夏枯草散(《张氏医通》)。
2.瘰疬、瘿瘤。本品味辛能散结,苦寒能泄热,常配贝母、香附等药用以治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如夏枯草汤(《外科正宗》);用治瘿瘤,则常配昆布、玄参等用,如夏枯草膏(《医宗金鉴》)。
3.乳痈肿痛。本品既能清热去肝火,又能散结消肿,可治乳痈肿痛,常与蒲公英同用(《本草汇言》)。若配金银花,可治热毒疮疡,如化毒丹(《青囊秘传》)。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熬膏服。
【使用注意】脾胃寒弱者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癥。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2.《本草纲目》:“夏枯草治目疼,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3.《重庆堂笔记》:“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陈久者尤甘,入药为胜。”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三萜皂苷、芸香苷、金丝桃苷等苷类物质及熊果酸、咖啡酸、游离齐敦果酸等有机酸;花穗中含飞燕草素、矢车菊素的花色苷、d-樟脑、d-小茴香酮等。
2.药理作用:本品煎剂、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及乙醇浸出液均可明显降低实验动物血压,茎、叶、穗及全草均有降压作用,但穗的作用较明显;本品水煎醇沉液小鼠腹腔注射,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本品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及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上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药理研究有降血压作用,现代临床用以治疗高血压病,有助降压;取其散结消肿而常用治甲状腺肿大、淋巴结肿大、乳腺增生、高血压等属于肝热者;用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白茅根、甘草、板蓝根、山豆根,水煎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近期治愈33例,好转12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366); 用夏枯草、白及,共研细末,猪油调膏敷患处,治手足皲裂36例,痊愈34例(中草药,1995,6:297);用夏枯草100g,水煎2次,泡洗双手,治疗手脱皮证百余例,均痊愈(中草药,1995,6:297)。
  
决明子Juemingzi
《神农本草经》
为豆科植物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 或小决明C. tora L.的干燥成熟种子。全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安徽、广西、四川、浙江、广东等地,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生用,或炒用。
【性能】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应用】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本品主入肝经,功善清肝明目而治肝热目赤肿痛、羞明多泪,常配黄芩、赤芍、木贼用,如决明子散(《银海精微》);若配菊花、青葙子、茺蔚子等,可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如决明子丸(《证治准绳》);本品有益肝阴之功,配山茱萸、生地黄等药,可用治肝肾阴亏,视物昏花、目暗不明,如决明散(《银海精微》)。
2.头痛、眩晕。本品苦寒入肝,既能清泻肝火,又兼能平抑肝阳,故可用治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常配菊花、钩藤、夏枯草等药用。
3.肠燥便秘。本品性味甘咸寒,兼入大肠经而能清热润肠通便,用于内热肠燥,大便秘结,可与火麻仁、瓜蒌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
2.《本草求真》:“决明子,除风散热。凡人目泪不收,眼痛不止,多属风热内淫,以致血不上行,治当即为驱逐;按此苦能泄热,咸能软坚,甘能补血,力薄气浮,又能升散风邪,故为治目收泪止痛要药。并可作枕以治头风。”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决明子素、橙黄决明子素、决明素等蒽醌类物质,以及决明苷、决明酮、决明内酯等萘并吡咯酮类物质;此外,尚含甾醇、脂肪酸、糖类、蛋白质等。
2.药理作用:本品的水浸出液、醇水浸出液及乙醇浸出液都有降低血压作用;本品有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作用;其注射液可使小鼠胸腺萎缩,对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有增强作用;其所含蒽醌类物质有缓和的泻下作用;其醇浸出液除去醇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桔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浸液对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用决明子20—30g,开水泡,代茶饮(不少于500ml),治高脂血症24例,有良好疗效(辽宁中医杂志,1991,4:5);用决明子30g,加水煮沸后熏洗外阴及阴道,每治疗霉菌性阴道炎22例,疗效较好(江苏医药,1975,6:45)。
谷精草Gujingcao
《开宝本草》
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 Eriocaulon buergerianum Koern. 的干燥带花蕾的头状花序。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秋季采收,将花序连同花蕾拔出,晒干,切段。生用。
【性能】辛、甘,平。归肝、肺经。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应用】
1.风热目赤肿痛、羞明、眼生翳膜。本品轻浮升散,善疏散头面风热、明目退翳,用治风热上攻所致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眼生翳膜者,可与荆芥、决明子、龙胆草等配伍,如谷精草汤(《审视瑶函》)。
2.风热头痛:取其疏散风热而治风热头痛,常配薄荷、菊花、牛蒡子等药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克。
【使用注意】阴虚血亏之眼疾者不宜用。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疗喉痹,齿风痛及诸疮疥。”
2.《本草纲目》:“谷精草体轻性浮,能上行阳明分野。凡治目中诸病,加而用之,甚良。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谷精草素。
2.药理作用:本品水浸剂体外试验对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其煎剂对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密蒙花Mimenghua
《开宝本草》
为马钱科植物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的干燥花蕾。主产于湖北、四川、陕西、河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春季采收,晒干。生用。
【性能】甘,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应用】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眼生翳膜。本品甘寒入肝经而清泻肝火,并能明目退翳。用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常配菊花、甘草用,如密蒙花散(《圣济总录》);若治风火上攻,羞明多泪,多配木贼、石决明、羌活用,如密蒙花散(《和剂局方》)。取本品明目退翳作用,配蝉蜕、白蒺藜等,可治肝火郁滞,眼生翳膜,如拨云退翳丸(《原机启微》)。
2.肝虚目暗、视物昏花。本品既能清肝,又能养肝,故可用治肝虚有热所致目暗干涩、视物昏花者,多配菟丝子、山药、肉苁蓉等药用,如绿风还睛丸(《医宗金鉴》)。
【用法用量】煎服,9~15g。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青盲肤翳,赤涩多眵泪,消目中赤脉,小儿麸痘及疳气攻眼。”
2.《本草经疏》:“密蒙花为厥阴肝家正药,所主无非肝虚有热所致。盖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肝血虚则为青盲肤翳,肝热甚则为赤肿眵泪,赤脉,及小儿痘疮余毒,疳气攻眼。此药甘以补血,寒以除热,肝血足而诸证无不愈矣。”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刺槐苷、密蒙皂苷A、B,对甲氧基桂皮酰梓醇、梓苷、梓醇,刺槐苷水解后得刺槐素等。
2.药理作用:本品所含刺槐素有维生素P样作用,能减轻甲醛性炎症,能降低皮肤、小肠血管的通透性及脆性,有解痉及轻度利胆、利尿作用。
  3.临床研究:用密蒙花、木贼、石决明、菊花,研末,水煎服,治疗结膜炎、角膜云翳、白内障等眼疾有效(陕西宁青中草药选,1971)。
青葙子Qingxiangzi
《神农本草经》
为苋科植物青箱Celosia argentea L. 的干燥成熟种子。产于我国中部及南部各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或摘取果穗,晒干,收集种子,去除杂质。生用。
【性能】苦,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清热泻火,明目退翳。
【应用】
1.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本品苦寒清降,功专清泻肝经实火以明目退翳,用治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眼生翳膜、视物昏花等,可配决明子、茺蔚子、羚羊角等用,如青葙丸(《证治准绳》);若配生地黄、玄参、车前子,可治肝虚血热之视物昏花,如青葙丸(《医宗金鉴》);若配菟丝子、肉苁蓉、山药等药用,可治肝肾亏损,目昏干涩,如绿风还晴丸(《医宗金鉴》)。
2.肝火眩晕。取本品清泻肝火以平抑肝阳,可用治肝阳化火所致头痛、眩晕、烦躁不寐,常配石决明、栀子、夏枯草等药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本品有扩散瞳孔作用,青光眼患者禁用。
【古籍摘要】
1.《药性论》:“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
2.《本经逢原》:“青葙子,治风热目疾,与决明子功同。……其治风瘙身痒,皮肤中热,以能散厥阴经中血脉之风热也。”
3.《本草正义》:“青葙,即鸡冠花之同类。其子苦寒滑利,善涤郁热,故目科风热肝火诸症统以治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对羟基苯甲酸、棕榈酸胆甾烯酯、菸酸、β-谷甾醇、脂肪油及丰富的硝酸钾等。
2.药理作用;本品有降低血压作用,其所含油脂有扩瞳作用;其水煎液对绿脓肝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用青葙子服,治5例高血压患者,有良效(中医杂志,1962,8:19)。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本类药物性味苦寒,清热之中,燥湿力强,故称为清热燥湿药,主要用于湿热证。因其苦降泄热力大,故本类药物多能清热泻火,可用治脏腑火热证。因湿热所侵肌体部位的不同,临床症状各有所异。如湿温或暑温夹湿,湿热壅结,气机不畅,则症见身热不扬、胸脘痞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若湿热蕴结脾胃,升降失常,则症见脘腹胀满、呕吐、泻痢;若湿热壅滞大肠,传导失职,则症见泄泻、痢疾、痔疮肿痛;若湿热蕴蒸肝胆,则症见黄疸尿赤、胁肋胀痛、耳肿流脓;若湿热下注,则症见带下色黄,或热淋灼痛;若湿热流注关节,则症见关节红肿热痛;若湿热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湿疮。上述湿热为患诸病证均属本类药物主治范围。
本类药物苦寒性大,燥湿力强,过服易伐胃伤阴,故一般用量不宜过大。凡脾胃虚寒,津伤阴损者应慎用,必要时可与健胃药或养阴药同用。用本类药物治疗脏腑火热证及痈疽肿毒时,均可配清热泻火药、清热解毒药用。
黄 芩 Huangqin
《神农本草经》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地。春、秋两季采挖,去除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晒干。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性能】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
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本品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长于清中上焦湿热。治湿温、暑湿证,湿热阻遏气机而致胸闷恶心呕吐、身热不扬、舌苔黄腻者,常配滑石、白豆蔻、通草等药用,如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若配黄连、干姜、半夏等,可治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若配黄连、葛根等药用,可治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若配茵陈、栀子,可治湿热黄疸。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本品主入肺经,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用治肺热壅遏所致咳嗽痰稠,可单用,如清金丸(《丹溪心法》);若配苦杏仁、桑白皮、苏子,可治肺热咳嗽气喘,如清肺汤(《万病回春》);若配法夏,可治肺热咳嗽痰多,如黄芩半夏丸(《袖珍方大全》)。
本品苦寒,清热泻火力强,配薄荷、栀子、大黄等,可用治外感热病,中上焦热盛所致之高热烦渴、面赤唇燥、尿赤便秘、苔黄脉数者,如凉膈散(《和剂局方》)。
3.血热吐衄。本品能清热泻火以凉血止血,可用治火毒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大黄用,如大黄汤(《圣济总录》)。本品经配伍,也可用治其他出血证,如配地榆、槐花,用治血热便血;配当归,用治崩漏,如子芩丸(《古今医鉴》)。
4.痈肿疮毒。本品有清热泻火,清解热毒的作用,可用治火毒炽盛之痈肿疮毒,常与黄连、黄柏、栀子配伍,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若治热毒壅滞痔疮热痛,则常配黄连、大黄、槐花等药用。
5.胎动不安。本品具清热安胎之功,用治血热胎动不安,可配生地黄、黄柏等药用,如保阴煎(《景岳全书》);若配白术用,可治气虚血热胎动不安,如芩术汤(《医学入门 》);若配熟地黄、续断、人参等药用,可治肾虚有热胎动不安,如泰山磐石散(《景岳全书》)。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鉴别用药】黄芩分枯芩与子芩。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诸热黄疸,肠?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2.《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3.《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咳,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萎、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黄芩苷元、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苯乙酮、棕榈酸、油酸、脯氨酸、苯甲酸、黄芩酶、β-谷甾醇等。
2.药理作用:黄芩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芩苷、黄芩苷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能降低小鼠耳毛细血管通透性;本品还有解热、降压、镇静、保肝、利胆、抑制肠管蠕动、降血脂、抗氧化、调节cAMP水平、抗肿瘤等作用;黄芩水提物对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用本品治疗肺热咳嗽,现代临床常用以治疗小儿肺炎、支气管炎等;用黄芩、金银花,水煎服,治疗麦粒肿150例,一般1—2日即愈(山东医药,1989,1:22);用双黄连粉针剂(由黄芩、金银花、连翘组成),加入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滴注,治疗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33例,痊愈30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6:412);用以黄芩为主药,配玄参、麦冬、石斛、三棱制成的疱疹I号口服液口服,治疗带状疱疹157例,其疼痛缓解及消失时间明显短于龙胆泻肝颗粒对照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亦少于对照组(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6:388);此外,临床上还用黄芩等制剂治疗高血压、病毒性肝炎、流脑带菌者、沙眼等。
  
黄 连 Huanglian
《神农本草经》
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可称为“味连”、“雅连”、“云连”。多系栽培,主产于四川、云南、湖北。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生用或清炒、姜汁炙、酒炙、吴茱萸水炙用。
【性能】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
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本品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力大于黄芩,尤长于清中焦湿热。治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所致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常配苏叶用,如苏叶黄连汤(方出《温热经纬》,名见《中医妇科学》),或配黄芩、干姜、半夏用,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若配石膏用,可治胃热呕吐,如石连散(《仙拈集》);若配吴茱萸,可治肝火犯胃所致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如左金丸(《丹溪心法》);若配人参、白术、干姜等药用,可治脾胃虚寒,呕吐酸水,如连理汤(《症因脉治》)。
2.湿热泻痢。本品善去脾胃大肠湿热,为治泻痢要药,单用有效。若配木香,可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如香连丸(《兵部手集方》);若配葛根、黄芩等药用,可治湿热泻痢兼表证发热,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若配乌梅,可治湿热下痢脓血日久,如黄连丸(《外台秘要》)。
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本品泻火解毒之中,尤善清泻心经实火,可用治心火亢盛所致神昏、烦躁之证。若配黄芩、黄柏、栀子,可治三焦热盛,高热烦燥;若配石膏、知毋、玄参、丹皮等药用,可治高热神昏,如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若配黄芩、白芍、阿胶等药用,可治热盛伤阴,心烦不寐,如黄连阿胶汤(《伤寒论》);若配肉桂,可治心火亢旺,心肾不交之怔忡不寐,如交泰丸(《四科简效方》);若配大黄、黄芩,可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之吐衄,如泻心汤(《金匮要略》)。
4.痈肿疖疮,目赤牙痛。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尤善疗疔毒。用治痈肿疔毒,多与黄芩、黄柏、栀子同用,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若配淡竹叶,可治目赤肿痛,赤脉胬肉,如黄连汤(《普济方》);若配生地黄、升麻、丹皮等药用,可治胃火上攻,牙痛难忍,如清胃散(《兰室秘藏》)。
5.消渴。本品善清胃火而可用治胃火炽盛,消谷善饥之消渴证,常配麦冬用,如治消渴丸(《普济方》);或配黄柏用,以增强泻火之力,如黄柏丸(《圣济总录》);若配生地黄,可用治肾阴不足,心胃火旺之消渴,如黄连丸(《外台秘要》)。
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本品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取之制为软膏外敷,可治皮肤湿疹、湿疮。取之浸汁涂患处,可治耳道流脓;煎汁滴眼,可治眼目红肿。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鉴别用药】本品入药,除生用外,还有酒炙、姜汁炙、吴茱萸水炙等特殊炮制品,其功用各有区别。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多用于目赤肿痛、口疮;姜黄连善清胃和胃止呕,多用治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善舒肝和胃止呕,多用治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肠癖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2.《珍珠囊》:“其用有六:泻心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
3.《本草正义》:“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又苦先入心,清涤血热,故血家诸病,如吐衄溲血,便血淋浊,痔漏崩带等证,及痈疡斑疹丹毒,并皆仰给于此。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小檗碱(黄连素),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非洲防己碱,吐根碱等多种生物碱;并含黄柏酮,黄柏内酯等。
2.药理作用:本品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及除宋内氏以外的痢疾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肺炎杆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百日咳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结核杆菌也有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作用较差;所含小檗碱小剂量时能兴奋心脏,增强其收缩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大剂量时抑制心脏,减弱其收缩;小檗碱可减少蟾蜍心率,对兔、豚鼠、大鼠离体心房有兴奋作用并有抗心率失常的作用,有利胆、抑制胃液分泌、抗腹泻等作用,小剂量对小鼠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有加强作用,大剂量则对抑制过程有加强作用,有抗急性炎症、抗癌、抑制组织代谢等作用;小檗碱和四氢小檗碱能降低心肌的耗氧量;黄连及其提取成分有抗溃疡作用,
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上用本品治疗湿热泻痢,现代临床常用以治疗细菌性痢疾、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轮状病毒性结肠炎、急性胃肠炎等疾病;用黄连、食醋、白糖、山楂片,加水浸泡7天,饭后服,治疗萎缩性胃炎24例,有显效(中医杂志,1986,9:401);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慢性鼻炎50例,痊愈29例,显效17例(实用医学杂志,2000,7:543);用加味黄连解毒汤治疗急性脑梗死48例,治愈、显效率为81.2%(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5:329);此外,用黄连或其制剂或以其为主配其他药物,临床上还广泛用于治疗慢性胆囊炎、肺结核、肺脓肿、呼吸道感染、白喉、百日咳、心率失常、高血压、糖尿病、宫颈糜烂、萎缩性鼻炎、急性结膜炎、沙眼、单疱病毒角膜炎、化脓性中耳炎、烧伤等疾病。
黄 柏 Huangbo
《神农本草经》
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 或黄檗P. amurense Rupr.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川黄柏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云南等地,关黄柏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等地。清明之后剥取树皮,除去粗皮、晒干压平;润透,切片或切丝。生用或盐水炙、炒炭用。
【性能】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应用】
1.湿热带下、热淋。本品苦寒沉降,长于清泻下焦湿热。用治湿热下注之带下黄浊臭秽,常配山药、芡实、车前子等药用,如易黄汤(《傅青主女科》);若治湿热下注膀胱,小便短赤热痛,常配萆薢、茯苓、车前子等药用,如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
2.湿热泻痢、黄疸。本品清热燥湿之中,善除大肠湿热以治泻痢,常配白头翁、黄连、秦皮等药用,如白头翁汤(《伤寒论》);若配栀子用,可治湿热郁蒸之黄疸,如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3.湿热脚气、痿证:取本品清泄下焦湿热之功,用治湿热下注所致脚气肿痛、痿证,常配苍术、牛膝用,如三妙丸(《医学心悟》)。若配知母、熟地、龟甲等药用,可治阴虚火旺之痿证,如虎潜丸(《丹溪心法》)。
4.骨蒸劳热,盗汗,遗精。本品主入肾经而善泻相火、退骨蒸,用治阴虚火旺,潮热盗汗、腰酸遗精,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并配生地黄、山药等药用,如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或配熟地黄、龟甲用,如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5.疮疡肿毒、湿疹瘙痒。取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用治疮疡肿毒,内服外用均可,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以本品配黄芩、黄连、栀子煎服,又如二黄散(《痈疽神验秘方》)以本品配大黄为末,醋调外搽;治湿疹瘙痒,可配荆芥、苦参、白鲜皮等煎服;亦可配煅石膏等分为末,外撒或油调搽患处,如石黄散(《青囊秘传》)。
  【用法用量】煎服,3-12g。外用适量。
【鉴别用药】黄芩、黄连、黄柏三药性味皆苦寒,而黄连为苦寒之最。三药均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要功效,用治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之证,常相须为用。但黄芩偏泻上焦肺火,肺热咳嗽者多用;黄连偏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旺、高热心烦者多用;黄柏偏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
【古籍摘录】
1.《神农本草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
2.《珍珠囊》:“黄柏之用有六:泻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三也;痢疾先见血,四也;脐中痛,五也;补肾不足,壮骨髓,六也。”
3.《长沙药解》:“黄柏,泄己土之湿热,清乙木之郁蒸,调热利下重,理黄疸、腹满、伤寒。”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份:黄柏树皮含有小檗碱、黄柏碱、木兰花碱、药根碱、掌叶防已碱等多种生物碱,并含黄柏内酯、黄柏酮、黄柏酮酸及7-脱氢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等;黄皮树树皮含小檗碱、木兰花碱、黄柏碱、掌叶防己碱等多种生物碱及内酯、甾醇等。
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与黄连相似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致病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皮肤真菌、钩端螺旋体、乙肝表面抗原也有抑制作用;所含药根碱具有与小檗碱相似的正性肌力和抗心律失常作用;黄柏提取物有降压、抗溃疡、镇静、肌松、降血糖及促进小鼠抗体生成等作用。
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用本品治疗湿热泻痢的经验,现代临床常用以治疗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结肠炎等疾病;在疮面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清洗后,以开水调二黄粉(黄柏、大黄各等分为末)敷患处,至红肿消散,新肉长平后,撒上珍珠散,治疗下肢溃疡36例,治愈29例,显效6例(黑龙江中医药,1990,5:40);用黄柏、玄明粉,煎水,温敷局部,治脸部隐翅虫皮炎34例,治疗3天后皮损消失而渐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2:26);用重用黄柏配伍苍术、木防己、土茯苓、王不留行等药的加味二妙散治疗难治性淋球菌性慢性前列腺炎47例,痊愈36例,显效6例,好转5例(四川中医,2000,12:25);此外,本品及其制剂或以其为主配合其他药物,还广泛用于治疗前列腺炎、支气管炎、脓疱疮、带状疱疹、咽炎、中耳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
龙 胆Longdan
《神农本草经》
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龙胆G. scabra Bge.、三叶龙胆G. triflora Pall. 或坚龙胆G. rigescens Franch.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各地均有分布。以东北产量最大,故习称“关龙胆”。春、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切段。生用。
【性能】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应用】
1.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本品苦寒,清热燥湿之中,尤善清下焦湿热,常用治下焦湿热所致诸证。治湿热黄疸,可配苦参用,如苦参丸(《杂病源流犀烛》),或配栀子、大黄、白茅根等药用,如龙胆散(《圣惠方》);若治湿热下注,阴肿阴痒、湿疹瘙痒、带下黄臭,常配泽泻、木通、车前子等药用,如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2.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本品苦寒沉降,善泻肝火胆实火,治上述诸症,多配柴胡、黄芩、栀子等药用,如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3.惊风抽搐。取本品清泻肝胆实火之功,可用治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之高热惊风抽搐,常配牛黄、青黛、黄连等药用,如凉惊丸(《小儿药性直决》),或配黄柏、大黄、芦荟等药用,如当归芦荟丸(《宣明论方》)。
【用法用量】煎服,3—6g。
【使用注意】脾胃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2.《珍珠囊》:“去目中黄及睛赤肿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
3.《药品化义》:“胆草专泻肝胆之火,主治目痛颈痛,两胁疼痛,惊痫邪气,小儿疳积,凡属肝经热邪为患,用之神妙。其气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湿热,若囊痈、便毒、下疳,及小便涩滞,男子阳挺肿胀,或光亮出脓,或茎中痒痛,女人因癃作痛,或发痒生疮,以此入龙胆泻肝汤治之,皆苦寒胜热之力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三叶苷、苦龙苷、苦樟苷、龙胆黄碱、龙胆碱、秦艽乙素、秦艽丙素、龙胆三糖、?—谷甾醇等。
2.药理作用:龙胆水浸剂对石膏样毛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也有抑制作用;所含龙胆苦苷有抗炎、保肝及抗疟原虫作用;龙胆碱有镇静、肌松作用,大剂量龙胆碱有降压作用,并能抑制心脏、减缓心率;龙胆有抑制抗体生成及健胃作用。
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用本品治疗湿热黄疸、目赤等证,现代临床用以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等病;用龙胆草、丹参、川芎,水煎服,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治疗带状疱疹42例,全部治愈(河北中医,1984,2:27);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连续服药1个月,痊愈23例,显效5例(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2:130);用加味龙胆泻肝汤治疗肛肠病(包括肛门湿疹、炎症外痔、肛裂、内痔嵌顿、初期肛周脓肿等)800例,疗效显著(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5:343)。
秦 皮 Qinpi
《神农本草经》
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白蜡树F. chinensis Roxb.、尖叶白蜡树F. szaboana Lingelsh.或宿柱白蜡树F. stylosa Lingelsh.的干燥枝皮干皮。产于吉林、辽宁、河南等地。春、秋二季剥取,晒干。生用。
【性能】 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应用】
1.湿热泻痢、带下。本品性苦寒而收涩,功能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故可用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常配白头翁、黄连、黄柏等药用,如白头翁汤(《伤寒论》);若治湿热下注之带下,可配牡丹皮、当归用,如《本草汇言》方。
2.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本品清热之中,能泻肝火、明目退翳,用治肝经郁火所致目赤肿痛、目生翳膜,可单用煎水洗眼;或配栀子、淡竹叶煎服,如秦皮汤(《外台秘要》)。若配秦艽、防风等用,可治肝经风热、目赤生翳,如秦皮汤(《眼科龙木论》)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除热,目中青翳白膜。”
2.《本草纲目》:“?皮,色清气寒,味苦性涩,乃是厥阴肝、少阳胆经药也。故治目病、惊痫,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又能治男子少精、益精有子,皆取其涩而有补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苦枥白蜡树树皮含七叶素、七叶苷等香豆精类及鞣质。白蜡树树皮含七叶素、秦皮素。尖叶白蜡树树皮含七叶素、七叶苷、秦皮苷、莨菪亭等。宿柱白蜡树树皮含七叶素、七叶苷、秦皮苷、丁香苷、宿柱白蜡苷。
2.药理作用: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七叶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链球菌、奈瑟氏双球菌有抑制作用;秦皮乙素对卡他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也有抑制作用;所含秦皮乙素、七叶苷及秦皮苷均有抗炎作用;秦皮乙素有镇静、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秦皮苷有利尿、促进尿酸排泄等作用;七叶树苷亦有镇静、祛痰、促进尿酸排泄等作用。
3.临床研究:用秦皮煎剂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50例,治愈率为80%(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此外,还有用本品治疗慢性气管炎、百日咳者。
苦 参 Kushen
《神农本草经》
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 的干燥根。我国各地均产。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及小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生用。
【性能】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应用】
1.湿热泻痢、便血、黄疸。本品苦寒,入胃、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而治胃肠湿热所致泄泻、痢疾,可单用,如《仁存堂经验方》以本品制丸服,治血痢不止;或配木香用,如香参丸(《奇方类编》);治湿热便血、痔漏出血,可配生地黄用,如苦参地黄丸(《外科大成》);若治湿热蕴蒸之黄疸,可配龙胆、牛胆汁等用,如《补缺肘后方》治谷疸方。
2.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杀虫止痒,为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的常用药。若治湿热带下、阴肿阴痒,可配蛇床子、鹤虱等药用,如?痒汤(《外科正宗》),若治湿疹、湿疮,单用煎水外洗有效,或配黄柏、蛇床子煎水外洗;治皮肤瘙痒,可配皂角、荆芥等药用,如参角丸(《鸡峰普济方》);若配防风、蝉蜕、荆芥等药用,可治风疹瘙痒,如消风散(《外科正宗》);若治疥癣,可配花椒煎汤外搽,如参椒汤(《外科证治全书》),或配硫黄、枯矾制成软膏外涂。
3.湿热小便不利。本品既能清热,又能利尿,可用治湿热蕴结之小便不利、灼热涩痛,常配石韦、车前子、栀子等药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反藜芦。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心腹气结,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
2.《本草纲目》:“治肠风泻血,并热痢。”
3.《本草正义》:“苦参,大苦大寒,退热泄降,荡涤湿火,其功效与芩、连、龙胆皆相近,而苦参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杀湿热所生之虫,较之芩、连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剂,盖不特畏其苦味难服,亦嫌其峻厉而避之也。然毒风恶癞,非此不除,今人但以为洗疮之用,恐未免因噫而废食耳。”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异苦参碱、槐果碱、异槐果碱、槐胺碱、氧化槐果碱等生物碱,此外还含苦醇C、苦醇G、异苦参酮、苦参醇、新苦参醇等黄酮类化合物。
2.药理作用:本品对心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苦参、苦参碱、苦参黄酮均有抗心率失常作用;苦参注射液对乌头碱所致心率失常,作用较快而持久,并有降压作用;其煎剂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还有利尿、抗炎、抗过敏、镇静、平喘、祛痰、升高白细胞、抗肿瘤等作用。
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用本品治疗湿热黄疸,现代临床用以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取苦参、槐花,水煎,滤液浓缩,用时加锡类散、奴夫卡因作直肠内点滴或灌肠,治疗慢性直肠炎206例,效果显著(四川中医,1991,5:27);用苦参、丹参、炙甘草,为基本方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60例,治愈56例,显效60例,好转28例(湖南中医杂志,1997,4:28);此外,临床上应用苦参的各种制剂广泛用于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霉菌性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食道炎、扁桃体炎、宫颈炎、盆腔炎、阴道炎、神经性皮炎、湿疹、烫伤、淋病、心率失常、失眠、哮喘等多种疾病。
白鲜皮 Baixianpi
《神农本草经》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