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药学

_3 (现代)
《神农本草经》
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Magnolia biondii pamp.、玉兰Magnolia denudata Desr.或武当玉兰Magnolia sprengeri Pamp.的干燥花蕾。主产于河南、安徽、湖北、四川、陕西等省。玉兰多为庭园栽培。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阴干入药用。
【性能】 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 发散风寒,通鼻窍。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散温通,能发散风寒,宣通鼻窍。用治外感风寒,肺窍郁闭,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者,可配伍防风、白芷、细辛等发散风寒药。若风热感冒而鼻塞头痛者,亦可于薄荷、金银花、菊花等疏散风热药中,酌加本品,以增强通鼻窍、散风邪之力。
2.鼻渊。本品辛温发散,芳香通窍,其性上达,外能祛除风寒邪气,内能升达肺胃清气,善通鼻窍,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偏风寒者,常与白芷、细辛、苍耳子等散风寒、通鼻窍药同用,如苍耳子散(《济生方》);偏风热者,多与薄荷、连翘、黄芩等疏风热、清肺热药同用。若肺胃郁热发为鼻疮者,可与黄连、连翘、野菊花等清热泻火解毒药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使用注意】鼻病因于阴虚火旺者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
2.《名医别录》:“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窍、涕出,治面肿引齿痛,眩冒、身几几如在车船之上者。生须发,去白虫。”
3.《本草纲目》:“鼻渊,鼻鼽,鼻窒,鼻疮及痘后鼻疮。”“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之病。”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望春花花蕾含挥发油,油中含有望春花素、α-菠烯、桉叶素等,并含生物碱、木脂素;玉兰花蕾含挥发油,油中含柠檬醛、丁香油酚、桉叶素生物碱等。武当玉兰花蕾含挥发油、柳叶木兰碱、武当玉兰碱等成分。
2.药理作用:辛夷有收缩鼻粘膜血管的作用,能保护鼻粘膜,并促进粘膜分泌物的吸收,减轻炎症,乃至鼻腔通畅。辛夷浸剂或煎剂对动物有局部麻醉作用。辛夷水或醇提取物有降压作用。水煎剂对横纹肌有乙酰胆碱样作用,并能兴奋子宫平滑肌,亢奋肠运动。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挥发油有镇静、镇痛、抗过敏、降血压作用。
3.临床研究:将辛夷制成30%的酊剂,1日3次,1次10~20ml,治疗各型慢性支气管炎有一定疗效(河北新医药,1974,(5):12)。以辛夷、荆芥、金银花、川芎、防风、茶叶为基本方,治疗雷头风。血虚者加黄芪、当归,血热者重用金银花、加连翘,气滞血瘀者加赤芍、没药,湿热并重者加黄芩、栀子、泽泻。水煎,早晚各服1次(北京中医,1996,(1):32)。
葱 白 Congbai
《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植物葱Allium fistulosum L.近根部的鳞茎。我国各地均有种植,随时可采。采挖后,切去须根及叶,剥去外膜,鲜用。
【性能】 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温不燥烈,发汗不峻猛,药力较弱,适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之轻证。可以单用,亦可与淡豆豉等其他较温和的解表药同用,如葱豉汤(《肘后方》)。风寒感冒较甚者,可作为麻黄、桂枝、羌活等的辅佐药,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
2.阴盛格阳。本品辛散温通,能宣通阳气,温散寒凝,可使阳气上下顺接、内外通畅。治疗阴盛格阳,厥逆脉微,面赤,下利,腹痛,常与附子、干姜同用,以通阳回厥,如白通汤(《伤寒论》)。单用捣烂,外敷脐部,再施温熨,治阴寒腹痛及寒凝气阻,膀胱气化不行的小便不通,亦取其通阳散寒之功。
此外,葱白外敷有散结通络下乳之功,可治乳汁郁滞不下,乳房胀痛;治疮痈肿毒,兼有解毒散结之功。
【用法用量】 煎服,3~9g。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2.《用药心法》:“通阳气,发散风邪。”
3.《本草纲目》:“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奶汁,散乳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蒜素,还含有二烯丙基硫醚、苹果酸、维生素B1 、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A类物质、烟酸、粘液质、草酸钙、铁盐等成分。
2.药理作用:对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链球菌有抑制作用,对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发汗解热、利尿、健胃、祛痰作用。25%的葱滤液在试管内接触时间大于60min者,能杀灭阴道滴虫。
3.临床研究:①用葱白、冰片敷脐治疗各种尿潴留共9例(前列腺、剖宫产、肠梗阻手术后4例,产后3例,原因不明2例),均用药3~8次而愈。(山东中医杂志,1997,16(5): 229)。②以葱白甘草汤治疗痉挛性咳嗽(尤以百日咳多见)21例,疗效较好(中国民间疗法,1997,(2): 34)。③治疗小儿中毒性肠麻痹,采用葱白泥敷脐部并按揉腹部,使得葱白辛窜之性作用于气机壅滞之府,从而疏通脏腑之气机,促进排气排便而腹胀缓解(新疆中医药,2001,19(1): 63)。④治疗鸡眼,连须葱白1根,蜂蜜少许,温水洗净患处,消毒后用手术刀削去老皮至渗血为度;将葱白洗净捣泥,加蜜调匀,敷患处,包扎,每3日换药1次(四川中医,1987,(2):42)。此外,葱白还可用治蛲虫病、麻疹并发哮喘、小儿蛔虫性肠梗阻、慢性湿疹、面神经麻痹、神经性皮炎、秋季腹泻、急性皮肤化脓性炎症、荨麻疹等病。
鹅 不 食 草 Ebushicao
《食性本草》
为菊科植物石胡荽Centipeda minima(L.)A.Braun et Aschers.的干燥全草。我国南北多数地区均有分布。5~6月采集,洗去泥沙。鲜用或晒干生用。
【性能】 辛,温。归肺、肝经。
【功效】 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毒。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散温通,能发散风寒,但药力较弱,一般风寒感冒较少选用。因其长于通鼻窍,故主要用于风寒感冒而见鼻塞、流涕、头痛者,可与细辛、白芷、苍耳子等药配伍。
2. 鼻塞不通。本品辛温升散,入肺经,能通肺窍,利鼻气。古方多以本品塞于鼻内,治疗鼻瘜肉以及鼻渊鼻塞、头痛。现代临床多用于鼻炎(包括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经鼻腔给药,剂型多种,单用有效。或配伍苍耳子、辛夷、白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内服,治疗鼻塞不通属于风寒所致者。若偏于风热者,可与薄荷、黄芩、野菊花等药同用
3.寒痰咳喘。本品兼能化痰、止咳、平喘,因性偏辛温,治疗咳嗽痰多,较宜于寒痰所致者。可配伍麻黄、细辛、百部等药。
4.疮痈肿毒。本品兼能解毒消肿,治疗疮痈肿毒,《濒湖集简方》以本品和穿山甲、当归捣烂,加酒,绞汁服,药渣敷患处。《泉州本草》以鲜品捣敷局部,治疗蛇伤肿痛。
【用法用量】 煎服,6~10g。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四声本草》:“通鼻气,利九窍,吐风痰。”
2.《本草纲目》:“鹅不食草,上达头脑,而治顶痛目病,通鼻气而落瘜肉。”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蒲公英甾醇等三萜类成分、β-固甾醇、豆甾醇、挥发油、黄酮类、氨基酸、有机酸等。
2.药理作用:其挥发油及醇提液部分有祛痰、止咳、平喘作用。50%水煎剂可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并对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乙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卡他球菌、伤寒杆菌、福氏和宋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实验菌株均呈高度敏感。其蒸馏液在1:8400浓度有抑制流感病毒作用。
3.临床研究:治疗急性腰扭伤,鹅不食草15g(鲜品30g),米酒50ml。先将鹅不食草加水约400ml,煎至200ml,兑入米酒1次内服,每日1次,一般1~3次可治愈,连用3次无效则改用它法(中国民间疗法,2000,8(10):31)。治疗未熟期老年性白内障,鹅不食草5份,冰片1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以干净棉签蘸药少许塞入鼻中,轻轻转动棉棒,药末即留于鼻腔内,取出棉棒。1日3~5次,30日为1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中配合服用杞菊地黄丸,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心情舒畅(山东中医杂志,1996,(8):359)。
胡 荽 Husui
《食疗本草》
为伞形科植物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的全草。我国各地均有种植。八月果实成熟时连根挖起,去净泥土。鲜用或晒干切段生用。
【性能】 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 发表透疹,开胃消食。
【应用】
1.麻疹不透。本品辛温香散,能发散风寒,透疹外达,用治风寒束表,疹发不畅,或疹出而又复隐者,可单用煎汤局部熏洗,或与荆芥、薄荷等解表透疹药同用。亦可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者,因其发汗解表之力较弱,故临床少用。
2.饮食不消,纳食不佳。本品气味芳香,能开胃消食,增进食欲,尤多用于饮食调味。若治疗饮食积滞,胃纳不佳者,可与健脾消食药、行气和中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热毒壅盛而疹出不畅者忌服。
【古籍摘要】
1.《日用本草》:“消谷化气,通大小肠结气。治头疼齿病,解鱼肉毒。”
2.《医林纂要》:“升散阴气,辟邪气,发汗,托疹。”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苹果酸钾、维生素C、正癸醛、芳樟醇等。
2.药理作用:胡荽有促进外周血液循环的作用。胡荽子能增进胃肠腺体分泌和胆汁分泌。挥发油有抗真菌作用。
3.临床研究: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用鲜芫荽25~50g,洗净,放入沸水中稍烫后取出,揉成小团,以能渗出药汁为度,用药团轻轻涂擦局部皮肤,1日3~4次,1次3~5min。亦可用干品煎成50%汤液,待至40℃左右时,用纱布浸药外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8):501)。治疗化脓性感染,将胡荽子制成乳剂,局部使用,可使创面洁净干燥,促进肉芽形成,使疮面愈合(中药古今应用指导,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383)。
柽 柳 Chengliu
《开宝本草》
为柽柳科植物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的嫩枝叶。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野生或栽培。5~6月花未开时割取细嫩枝叶,阴干。切段,生用。
【性能】 辛,平。归肺、胃、心经。
【功效】 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应用】
1.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辛散透发,功专发表透疹,主治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或表邪外束,疹毒内陷,始见形而骤然收没者,常配伍牛蒡子、蝉衣、竹叶等透疹药同用,如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亦可煎汤熏洗、擦摩。此外,本品煎汤沐浴治风疹瘙痒,也可配伍防风、荆芥、薄荷等祛风止痒药。
2.风湿痹痛。本品辛散,有祛风除湿作用,治疗风湿痹证,肢节疼痛,可与羌活、独活、秦艽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麻疹已透者不宜使用。用量过大易致心烦、呕吐。
【古籍摘要】
1.《本草备要》:“治痧疹不出,喘嗽闷乱。”
2.《本经逢原》:“去风。煎汤浴风疹身痒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芸香苷、槲皮苷、有机酸、树脂胡萝卜苷等。
2.药理作用:柽柳煎剂对实验小鼠有明显的止咳作用,对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流感杆菌有抑制作用。并有一定的解热、解毒、抗炎及减轻四氯化碳引起肝组织损害作用。
3.临床研究:取鲜柽柳60g,白矾1.8g,水煎两次(白矾分2次加入),药液混合,早晚分服;或鲜柽柳1500g,柽柳细粉500g,明矾100g,制成冲剂100袋,每次冲服1袋,1日2次;或柽柳细末500g,白矾75g,制成水泛丸,每次6~10g,1日2次;或柽柳注射液,每ml含生药1g,每次2~4ml,肌内注射,1日2次。以上四者,均10天为1疗程,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1025例,50岁以下慢性支气管炎477例,一般用药3~4日出现疗效,对单纯性效果较好,喘息型次之,合并肺气肿者较差(西河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502例疗效观察.河北省曲周县卫生局等,1973年)。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辛苦而偏寒凉,辛以发散,凉可祛热,故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发汗解表作用较发散风寒药缓和。主要适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部分发散风热药分别兼有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痒、止咳的作用,又可用治风热所致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以及风热咳嗽等证。
薄 荷 Bohe
《新修本草》
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的太仓以及浙江、湖南等省。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切段,生用。
【性能】 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清轻凉散,其辛散之性较强,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故风热感冒和温病卫分证十分常用。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等配伍,如银翘散(《温病条辨》)。
2.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咽喉肿痛。本品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眩晕,宜与川芎、石膏、白芷等祛风、清热、止痛药配伍,如上清散(《丹溪心法》)。治疗风热上攻之目赤多泪,可与桑叶、菊花、蔓荆子等同用;用治风热壅盛,咽喉肿痛,常配伍桔梗、生甘草、僵蚕,如六味汤(《喉科秘旨》)。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祛风止痒之功,用治风热束表,麻疹不透,常配伍蝉蜕、牛蒡子、柽柳等药,如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治疗风疹瘙痒,可与荆芥、防风、僵蚕等祛风止痒药同用。
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本品兼入肝经,能疏肝行气,常配伍柴胡、白芍、当归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散(《和剂局方》)。
此外,本品芳香辟秽,兼能化湿和中,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常与香薷、厚朴、金银花等同用,如薄荷汤(《痧胀玉衡》)。
【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使用注意】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贼风伤寒,发汗。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
2.《滇南本草》:“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
3.《本草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薄荷醇、薄荷酮、异薄荷酮、薄荷脑、薄荷酯类等多种成分。另含异端叶灵、薄荷糖苷及多种游离氨基酸等。
2.药理作用:薄荷油内服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而起到发汗解热作用。薄荷油能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能对抗乙酰胆碱而呈现解痉作用。薄荷醇等多种成分有明显的利胆作用。薄荷脑有抗刺激作用,可使气管产生新的分泌物,而使稠厚的粘液易于排出,故有祛痰作用,并有良好的止咳作用。体外试验,薄荷煎剂对单纯性疱疹病毒、森林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肠炎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菌作。薄荷油外用,能刺激神经末梢的冷感受器而产生冷感,并反射性地造成深部组织血管的变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痒、局部麻醉和抗刺激作用。对癌肿放疗区域皮肤有保护作用。对小白鼠有抗着床和抗早孕作用。
3.临床研究:①以薄佩香枳汤(薄荷梗、佩兰梗各15g,九香虫、炒枳壳各10g,瓦楞壳20g,白蔻仁4~12g)治疗胃痛。阳热实证者,加银花、生大黄;阴虚者,加沙参、麦冬、石斛,减蔻仁用量;寒实证者,加干姜、桂枝,并重用蔻仁;气血两虚者,加黄芪、当归等;瘀血证者,加五灵脂、三棱等。共治疗210例,显效160例,有效4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5.2%(江苏中医,1992,13(12):33)。②以口香爽漱口液(丁香、厚朴各1g,薄荷0.5g,银花1.5g)50ml,分数次漱口,每日2~3次,治疗口臭72例,牙痛23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河南中医,1996,(2):45)。③治疗急性结膜炎,以车前草(子)50g,薄荷10g,分2次煎汤500~600ml,等药液凉后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洗患眼,洗时拨开上下眼睑,使药液进入眼球结膜,每日1剂,洗3~5次,至痊愈为止(新中医,1985,17(6):47)。④用薄荷、橘叶各60g,水煎,过滤,用毛巾浸汤热敷患处,每日一剂,早晚各敷一次,共治疗急性乳腺炎40余例(未溃脓者),均获较好疗效(广西赤脚医生,1977,(1):43)。⑤薄荷15g,桂圆干6粒,煎服,每日2次,连服2~4周,治疗慢性荨麻疹40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福建医药杂志,1980,2(5):6)。
牛 蒡 子 Niubangzi
《名医别录》
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东北及浙江省。此外,四川、湖北、河北、河南、陕西等省亦产。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性能】 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热,升散之中具有清降之性,功能疏散风热,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等药,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故风热感冒而见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十分常用。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咽喉肿痛等症,常配银花、连翘、荆芥、桔梗等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常与桑叶、桔梗、前胡等药配伍。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薄荷、柽柳、竹叶等同用,如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若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本品能散风止痒,常配伍荆芥、蝉蜕、苍术等药,如消风散(《外科正宗》)。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本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风热,内解热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故可用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等热毒病证。因其性偏滑利,兼滑肠通便,故上述病证兼有大便热结不通者尤为适宜。用治风热外袭,火毒内结,痈肿疮毒,兼有便秘者,常与大黄、芒硝、栀子、边翘、薄荷等同用。治疗乳痈肿痛,尚未成脓者,可与金银花、连翘、栀子、瓜蒌等药同用,如牛蒡子汤(《外科正宗》)。本品配伍玄参、黄芩、黄连、板蓝根等清热泻火解毒药,还可用治瘟毒发颐、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用法用量】 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古籍摘要】
1.《药性论》:“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2.《药品化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壅,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痘,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3.《本草正义》:“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牛蒡子苷、脂肪油、拉帕酚、维生素A、维生素B1及生物碱等。
2.药理作用:牛蒡子煎剂对肺炎双球菌有显著抗菌作用。水浸剂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牛蒡子有解热、利尿、降低血糖、抗肿瘤作用。牛蒡子苷有抗肾病变作用,对实验性肾病大鼠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并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标。
3.临床研究:①治疗习惯性便秘,治疗组以生牛蒡子(捣碎)15g,开水500ml,冲泡20min后代茶服饮,1日3次,对照组以上法冲泡便自通1袋,1日3次,10天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大便由治疗前平均4.6天下降为1.9天。对照组总有效率87.5%,大便由治疗前平均4.5天下降为1.92天,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复发为11.1%,而对照组复发为22.9%,有显著性差异(中医杂志,1997,38(12):709)。②炒牛蒡子200g,研末去皮,每日3次,内服,每次3~5g,治疗扁平疣14例均获痊愈(四川中医,1999,17(9):32)。③采用脑脂平口服液(大黄6g,水蛭6g,牛蒡子10g),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疗程1个月,治疗高脂血症,有效(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6(4):296)。此外,牛蒡子还可用治肾性蛋白尿、急性肾小球肾炎、淋菌性尿道炎、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百日咳、三叉神经痛、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银屑病等病。
蝉 蜕 Chantui
《名医别录》
为蝉科昆虫黑蚱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省。全国大部分地区亦产。夏、秋二季采集,除去泥士、杂质,晒干。生用。
【性能】 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本品甘寒清热,质轻上浮,长于疏散肺经风热以宣肺利咽、开音疗哑,故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症见声音嘶哑或咽喉肿痛者,尤为适宜。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恶风,头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牛蒡子、前胡等药,如《时病论》辛凉解表法。治疗风热火毒上攻之咽喉红肿疼痛、声音嘶哑,与薄荷、牛蒡子、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如蝉薄饮(《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宣散透发,疏散风热,透疹止痒,用治风热外束,麻疹不透,可与麻黄、牛蒡子、升麻等同用,如麻黄散(《杂病源流犀烛》);用治风湿浸淫肌肤血脉,皮肤瘙痒,常配荆芥、防风、苦参等同用,如消风散(《外科正宗》)。
3.目赤翳障。本品入肝经,善疏散肝经风热而有明目退翳之功,故可用治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常与菊花、白蒺藜、决明子、车前子等同用,如蝉花散(《银海精微》)。
4.急慢惊风,破伤风证。本品甘寒,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可凉肝息风止痉,故可用治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证。治疗小儿急惊风,可与天竺黄、栀子、僵蚕等药配伍,如天竺黄散(《幼科释迷》)。治疗小儿慢惊风,以本品配伍全蝎、天南星等,如蝉蝎散(《幼科释迷》)。用治破伤风证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常与天麻、僵蚕、全蝎、天南星同用,如五虎追风散(广州中医学院主编《方剂学》引山西省史全恩家传方)。
此外,本品还常用以治疗小儿夜啼不安。现代研究证明,该药能镇静安神,故用之有效。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使用注意】 《名医别录》有“主妇人生子不下”的记载,故孕妇当慎用。
【鉴别用药】 薄荷、牛蒡子与蝉蜕三药皆能疏散风热、透疹、利咽,均可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风疹瘙痒;风热上攻,咽喉肿痛等证。但薄荷辛凉芳香,清轻凉散,发汗之力较强,故外感风热、发热无汗者薄荷首选。且薄荷又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牛蒡子辛散苦泄,性寒滑利,兼能宣肺祛痰,故外感风热、发热、咳嗽、咯痰不畅者,牛蒡子尤为适宜。同时,牛蒡子外散风热,内解热毒,有清热解毒散肿之功。蝉蜕甘寒质轻,既能疏散肺经风热而利咽、透疹、止痒,又长于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退翳,凉肝息风止痉。
【古籍摘要】
1.《药性论》:“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痫。”
2.《本草衍义》:“治目昏翳。又水煎壳汁,治小儿疮疹出不快。”
3.《本草纲目》:“治头风眩运,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破伤风及疔肿毒疮,大人失音,小儿噤风天吊,惊哭夜啼,阴肿。”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大量甲壳质,并含异黄质蝶呤、赤蝶呤、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酚类化合物等成分。
2.药理作用:蝉蜕具有抗惊厥作用,其酒剂能使实验性破伤风家兔的平均存活期延长,可减轻家兔已形成的破伤风惊厥,蝉蜕能对抗士的宁、可卡因、菸碱等中枢兴奋药引起的小鼠惊厥死亡,抗惊厥作用蝉蜕身较头足强。本品具有镇静作用,能显著减少正常小鼠的自发活动,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对抗咖啡因的兴奋作用。蝉蜕尚有解热作用,其中蝉蜕头足较身部的解热作用强。
3.临床研究:①以蝉蜕10g,通草5g,生大黄9g(后下),组成蝉蜕通黄汤,随病情加味,治疗产后急性尿潴留,疗效较好(中医杂志,2000,41(4):245)。②治疗小儿阴茎水肿,用蝉蜕10g,生甘草梢10~15g,加水200~300ml,煎煮10~15min,滤渣,先温洗小儿患处数次,再用药棉沾水外敷3~5min,每日3~5次(中医外治杂志,1999,18(9):416)。③以疏风解痉之蝉蜕为主,辅以润肺止咳化痰之品,组成基本方:蝉蜕10g,百部5g,桑白皮5g,杏仁10g,浙贝10g,厚朴5g,茯苓10g,陈皮5g,每日1剂,治疗百日咳有效(甘肃中医,1999,12(2):40)。④用蝉蜕、苍术各20g,僵蚕、川芎各15g,制白附子10g,治疗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效果较好(浙江中医杂志,1999,34(6):265)。此外,蝉蜕还可用治急性肾炎、糖尿病肾病、臌胀、疟疾、经行头痛、子宫脱垂、婴儿腹泻、喉源性咳嗽、顽固性眼睑跳动、角膜炎、面神经麻痹、脱肛、缠腰火丹、鞘膜积液、冻疮等病。

桑 叶 Sangye
《神农本草经》
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叶。我国各地大都有野生或栽培。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性能】 甘、苦,寒。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甘寒质轻,轻清疏散,虽疏散风热作用较为缓和,但又能清肺热、润肺燥,故常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热犯肺,发热、咽痒、咳嗽等症,常与菊花相须为用,并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药,如桑菊饮(《温病条辨》)。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本品苦寒清泄肺热,甘寒凉润肺燥,故可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咳嗽痰少,色黄而粘稠,或干咳少痰,咽痒等症。轻者可配杏仁、沙参、贝母等同用,如桑杏汤(《温病条辨》);重者可配生石膏、麦冬、阿胶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3.肝阳上亢。本品苦寒,兼入肝经,有平降肝阳之效,故可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头重脚轻,烦躁易怒者,常与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平抑肝阳药同用。
4.目赤昏花。本品既能疏散风热,又苦寒入肝能清泄肝热,且甘润益阴以明目,故常用治风热上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涩痛、多泪,可配伍菊花、蝉蜕、夏枯草、决明子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之品。若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常配伍滋补精血之黑芝麻,如扶桑至宝丹(《寿世保元》)。若肝热引起的头昏、头痛,本品亦可与菊花、石决明、夏枯草等清肝药同用。
此外,本品尚能凉血止血,还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衄血,宜与其他凉血止血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除寒热,出汗。”
2.《本草纲目》:“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
3.《本草从新》:“滋燥,凉血,止血。”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脱皮固酮、芸香苷、桑苷、槲皮素、异槲皮素、东莨菪素、东莨菪苷等。
2.药理作用:鲜桑叶煎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煎剂有抑制钩端螺旋体的作用。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动物高血糖症均有降糖作用,所含脱皮固酮能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元,但不影响正常动物的血糖水平,脱皮激素还能降低血脂水平。对人体能促进蛋白质合成,排除体内胆固醇,降低血脂。
3.临床研究:①桑芦汤(桑叶20g,芦根60g,鱼腥草60g,白茅根60g,刺黄柏30g)水煎服(鲜品更好),日1剂,连续服药,定期复查,治愈后停药,疗程一般14~47天,共治疗肺脓肿72例,疗效较好(华西医学,1993,8(2):158)。②66名乳糜尿患者,在不住院治疗、照常劳动情况下,每日3次分服,每片含0.4g的生桑叶制成的药片12g/d,连服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控制高蛋白和高脂肪饮食,待蛋白、脂肪转阴后,巩固治疗2~3个疗程。效果良好(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4):232)。③取市售桑叶500g隔水蒸煮消毒,去杂质,干燥后备用。每日15g,沸水浸泡后代茶饮。连服1个月为1疗程,治疗褐色斑有效(浙江中医杂志,1992,27(9):432)。④以桑杷祛风汤(桑叶20~40g,蚤休、生地各10~15g,枇杷叶10~20g,生甘草5~10g)每剂加清水浸泡20min,煎3次,取汁混合为450ml。每服150ml,2次/日,必要时取渣再煎汁外洗,共治疗22例红斑类皮肤病,效果良好(吉林中医杂志,1990,(4):20)。此外,桑叶还可用治水肿、下肢象皮肿、脑萎缩、喉源性咳嗽、螫伤、化脓性中耳炎等病。
菊 花 Juhua
《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主产于浙江、安微、河南等省。四川、河北、山东等省亦产。多栽培。9~11月花盛开时分批花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生用。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等,以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由于花的颜色不同,又有黄菊花和白菊花之分。
【性能】 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味辛疏散,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功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每与性能功用相似的桑叶相须为用,并常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饮(《温病条辨》)。
2.肝阳上亢。本品性寒,入肝经,能清肝热、平肝阳,常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每与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潜阳药同用。若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可与羚羊角、钩藤、桑叶等清肝热、息肝风药同用,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3.目赤昏花。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入肝经,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泄肝热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治疗前者常与蝉蜕、木贼、白僵蚕等疏散风热明目药配伍,治疗后者可与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药同用。若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等滋补肝肾、益阴明目药,如杞菊地黄丸(《医级》)。
4. 疮痈肿毒。本品味苦性微寒,能清热解毒,可用治疮痈肿毒,常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汤(《揣摩有得集》)。因其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之力不及野菊花,故临床较野菊花少用。
【用法用量】 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鉴别用药】 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证。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2.《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3.《本草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为龙脑、樟脑、菊油环酮等,此外,尚含有菊苷、腺嘌呤、胆碱、黄酮、水苏碱、微量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E、氨基酸及刺槐素等。
2.药理作用:菊花水浸剂或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种致病性杆菌及皮肤真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本品对流感病毒PR3和钩端螺旋体也有抑制作用。菊花制剂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并具有降压、缩短凝血时间、解热、抗炎、镇静作用。
3.临床研究:①以玄参2g、麦冬2g、桔梗2g、菊花1g、甘草0.5g等组成玄菊甘草茶,治疗慢性咽炎,热水冲泡饮用,1次1包,每日2~3次,10天为1疗程(广州医药 1998,29(6):47)。②以菊黄汤(菊花4g,黄连2g,金银花3g,连翘4g,栀子2g,荆芥3g,甘草4g)加减治疗新生儿黄疸。湿热重者加茵陈、车前子、茯苓;口唇干燥者加麦冬、沙参;夜啼者加钩藤、蝉蜕;呕吐加法夏。用法:煎服,每日1剂,3剂为1疗程(现代诊断与治疗 1999,10(5):316)。③以朴硝黄花泡液坐浴治疗炎性外痔。方法:朴硝、黄菊花各50g,放入容器内,加沸水1500ml,冲泡加盖10min,将药液置于盆内,待药液温度适宜于时坐浴,每次15min,每剂冲泡2次,每日早晚坐浴1次,5日为1疗程(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1,21(3):38)。此外,菊花还可用治冠心病心绞痛、脑梗塞、慢性肾功能衰竭、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神经官能症、高脂血症、顽固性荨麻疹、扁平疣、三叉神经痛等病。
蔓 荆 子 Manjingzi
《神农本草经》
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var. simplicifolia Cham.或蔓荆Vitex tr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单叶蔓荆主产于山东、江西、浙江、福建等省;蔓荆主产于广东、广西等省区。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用。
【性能】 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应用】
1.风热感冒,头昏头痛。本品辛能散风,微寒清热,轻浮上行,解表之力较弱,偏于清利头目、疏散头面之邪。故风热感冒而头昏头痛者,较为多用,常与薄荷、菊花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药同用。若风邪上攻之偏头痛,常配伍川芎、白芷、细辛等祛风止痛药。
2.目赤肿痛。本品辛散苦泄微寒,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可用治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目昏多泪,常与菊花、蝉蜕、白蒺藜等祛风明目药同用。本品药性升发,清利头目,与黄芪、人参、升麻、葛根等补气升阳药同用,还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耳鸣耳聋,如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
此外,取本品祛风止痛之功,也可用治风湿痹痛,每与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等同用,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用法用量】 煎服,5~9g。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
2.《名医别录》:“去长虫,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令人光泽脂致。”
3.《医林纂要》:“散热,祛风,兼能燥湿。”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茨烯、蒎烯,并含蔓荆子黄素、脂肪油、生物碱和维生素A等。
2.药理作用:蔓荆子有一定的镇静、止痛、退热作用。蔓荆子黄素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蔓荆叶蒸馏提取物具有增进外周和内脏微循环的作用。
3.临床研究:①蔓荆子60g,白酒500ml,将蔓荆子炒至焦黄,轧为粗末,入酒浸泡3~7天,兑凉开水适量,取汁700ml,每次服50ml,每日2次,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三叉神经痛有良效(中医杂志,2000,41(12):712)。②治疗急性鼻窦炎,蔓荆子12g,苍耳子10g,辛夷10g,白芷10g,桑叶15g,桔梗10g,随证加减,趁热熏鼻,温后口服(中医杂志,2000,41(12):713)。③用蔓荆子和清胃散煎服,另用蔓荆子10g,生石膏30g,细辛5g,煎汤漱口,热含冷吐,不拘时数,治疗牙周炎有效(中医杂志,2000,41(12):713)。④单用蔓荆子为末,酒调外敷,治疗初中期急性乳腺炎,效果满意(湖南中医杂志,1999,15(3):48)。
柴 胡 Chaihu
《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is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北柴胡主产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陕西等省;南柴胡主产于湖北、四川、安徽、黑龙江、吉林等省。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切段,生用或醋炙用。
【性能】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
1. 表证发热及少阳证。本品辛散苦泄,微寒退热,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对于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热、风寒表证,皆可使用。治疗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常与防风、生姜等药配伍,如正柴胡饮(《景岳全书》)。若外感风寒,寒邪入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柴胡多与葛根、羌活、黄芩、石膏等同用,以解表清里,如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等症,可与菊花、薄荷、升麻等辛凉解表药同用。现代用柴胡制成的单味或复方注射液,对于外感发热,有较好的解表退热作用。若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本品用之最宜,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常与黄芩同用,以清半表半里之热,共收和解少阳之功,如小柴胡汤(《伤寒论》)。
2.肝郁气滞。本品辛行苦泄,性善条达肝气,疏肝解郁。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的胸胁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妇女月经失调、痛经等症,常与香附、川芎、白芍同用,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若肝郁血虚,脾失健运,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胁肋作痛,神疲食少,脉弦而虚者,常配伍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等,如逍遥散(《和剂局方》)。
3.气虚下陷,脏器脱垂。本品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可用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常与人参、黄芪、升麻等同用,以补气升阳,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此外,本品还可退热截疟,又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常与黄芩、常山、草果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使用注意】 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2.《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
3.《本草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柴胡根含α-菠菜甾醇、春福寿草醇及柴胡皂苷a、c、d,另含挥发油等。狭叶柴胡根含柴胡皂苷a、c、d,挥发油、柴胡醇、春福寿草醇、α-菠菜甾醇等。
2.药理作用:柴胡具有镇静、安定、镇痛、解热、镇咳等广泛的中枢抑制作用。柴胡及其有效成分柴胡皂苷有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与促进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等有关。柴胡皂苷又有降低血浆胆固醇作用。柴胡有较好的抗脂肪肝、抗肝损伤、利胆、降转氨酶、兴奋肠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抑制胰蛋白酶等作用。柴胡煎剂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此外,柴胡还有抗感冒病毒、增加蛋白质生物合成、抗肿瘤、抗辐肘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3.临床研究:①以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阳不振、痰气痹阻型118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基本方:柴胡20g,桂枝20g,黄芩15g,红参15g,白芍20g,生姜10g,甘草10g,半夏15g,大枣8枚,水煎日1剂,早晚二次温服(黑龙江中医药,1998,(2):14)。②大柴胡汤治疗无症状性高脂血症有效。基本方:柴胡12g,黄芩9g,芍药9g,半夏9g,枳实9g,大黄6g,生姜15g,大枣4枚,日1剂,加水500ml,煎至300ml,分2次服(国医论坛,2001,16(1):11)。③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5g,半夏15g,黄芩10g,党参15g,生姜10g,大枣4枚,甘草6g,泽泻10g,钩藤10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效果良好(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6):45)。④柴胡12g,黄芩10,白芍10g,蝉蜕10g,杏仁10g,甘草6g,用自来水300~400ml,浸泡30min,急煎10min,取汁100ml,复煎取100ml,混匀,傍晚1次顿服,总疗程7天,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的咳嗽12例,效果良好(甘肃中医,2001,14(4):8)。此外,柴胡还可用治功能性水肿、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乙醇性脂肪肝、急性和慢性胆囊炎、胰腺炎、癫痫、慢性疲劳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经期哮喘、扁平疣、寻常疣、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链霉素副反应、晚期癌症发热等多种病症。
附注:同属植物尚有多种都可入药,如银州柴胡B.yinchowense Shan et Y.Li;兴安柴胡B.sibiricum Vest;竹叶柴胡B.marginatum Wall.ex DC.等。而大叶柴胡Bupleurum longiradiatum Turcz.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毒,不可当柴胡用。
升 麻 Shengma
《神农本草经》
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茎。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四川、青海等省亦产。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至须根干时,燎去或除去须根,晒干。切片,生用或蜜制用。
【性能】 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 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应用】
1.外感表证。本品辛甘微寒,性能升散,有发表退热之功。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发热、头痛等症,可与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等同用。治疗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者,常配伍麻黄、紫苏、白芷、川芎等药,如十神汤(《和剂局方》)。若外感风热夹湿之阳明经头痛,额前作痛,呕逆,心烦痞满者,可与苍术、葛根、鲜荷叶等配伍,如清震汤(《症因脉治》)。
2.麻疹不透。本品能辛散发表,透发麻疹,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常与葛根、白芍、甘草等同用,如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若麻疹欲出不出,身热无汗,咳嗽咽痛,烦渴尿赤者,常配伍葛根、薄荷、牛蒡子、荆芥等药,如宣毒发表汤(《痘疹仁端录》)。
3.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本品甘寒,以清热解毒功效见长,为清热解毒之良药,可用治热毒所致的多种病证。因其尤善清解阳明热毒,故胃火炽盛成毒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肿喉痛以及皮肤疮毒等尤为多用。治疗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多与生石膏、黄连等同用,如清胃散(《兰室秘藏》)。治疗风热疫毒上攻之大头瘟,头面红肿,咽喉肿痛,常与黄芩、黄连、玄参、板蓝根等药配伍,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治疗痄腮肿痛,可与黄连、连翘、牛蒡子等药配伍,如升麻黄连汤(《外科枢要》)。用治温毒发斑,常与生石膏、大青叶、紫草等同用。
4.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本品入脾胃经,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其升提之力较柴胡为强。故常用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多与黄芪、人参、柴胡等同用,以补气升阳,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若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又常以本品配柴胡、黄芪、桔梗等同用,如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气虚下陷,月经量多或崩漏者,则以本品配伍人参、黄芪、白术等补中益气药,如举元煎(《景岳全书》)。
【用法用量】 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宣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
【使用注意】 麻疹已透,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者,均当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
2.《名医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疬,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3.《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升麻碱、水杨酸、咖啡酸、阿魏酸、鞣质等;兴安升麻含升麻苦味素、升麻醇、升麻醇木糖苷、北升麻醇、异阿巍酸、齿阿米素、齿阿米醇、升麻素、皂苷等。
2.药理作用:升麻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中度抗菌作用。北升麻提取物具有解热、抗炎、镇痛、抗惊厥、升高白细胞、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释放等作用。升麻对氯化乙酰胆碱、组织胺和氯化钡所致的肠管痉挛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具有抑制心脏、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抑制肠管和妊娠子宫痉挛等作用。其生药与炭药均能缩短凝血时间。
3.临床研究:①升麻、乳香、没药各20g,漏芦、芒硝(冲服)、黄芩、独活各13g,黄柏30g,栀子、甘草各10g,儿童酌减,先熏洗患处,后浸泡,中午、晚上各一次,每次20~30min,治疗化脓性感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四川中医,1999,17(4): 42)。②采用升麻连苡汤(升麻10g,连翘10g,薏苡仁20g,丹参10g,徐长卿15g,地肤15g,白鲜皮15g,苏叶10g,生甘草4g),水煎服,治疗多型渗出性红斑患者82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湖南中医杂志,1999,15(1): 18)。③采用升麻贯众汤(升麻10g,贯众12g,白芷10g,金银花10g,苦参6g,蒲公英10g,紫草6g,丹皮6g,千里光12g,甘草10g,绣球防风10g,蝉蜕6g)治疗神经性皮炎,取得了较好疗效(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1):38)。④大黄配升麻功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主治头面部器官衄血。大黄功能活血逐瘀,瘀血祛则血归经,如此则不出血而血必止,大黄性沉降,对牙齿鼻耳目诸衄等表现上部的疾患,须配合升麻,一则与升麻共成高屋建瓴之势,再则又可以利用升麻的散火毒,解火郁之功,从而起协调作用(时珍国医国药,1999,10(9): 725)。此外,升麻还可用治产后尿潴留、莨菪类药物中毒、副鼻窦炎、多发性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婴幼儿秋季腹泻、痔疮、帕金森氏综合征等多种病症。
葛 根 Gegen
《神农本草经》
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野葛主产于湖南、河南、广东、浙江、四川等省;甘葛藤多为栽培,主产于广西、广东等省,四川、云南地区亦产。秋、冬二季采挖,野葛多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葛藤习称“粉葛”,多除去外皮,用硫黄熏后,稍干,截段或再纵切两半,干燥。生用,或煨用。
【性能】 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应用】
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本品甘辛性凉,轻扬升散,具有发汗解表,解肌退热之功。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寒与风热,均可选用本品。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等症,可与薄荷、菊花、蔓荆子等辛凉解表药同用。若风寒感冒,邪郁化热,发热重,恶寒轻,头痛无汗,目疼鼻干,口微渴,苔薄黄等症,常配伍柴胡、黄芩、白芷、羌活等药,如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本品既能辛散发表以退热,又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颈背强痛,故风寒感冒,表实无汗,恶寒,项背强痛者,常与麻黄、桂枝等同用,如葛根汤(《伤寒论》);若表虚汗出,恶风,项背强痛者,常与枝枝、白芍等配伍,如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
2.麻疹不透。本品味辛性凉,有发表散邪,解肌退热,透发麻疹之功,故可用治麻疹初起,表邪外束,疹出不畅,常与升麻、芍药、甘草等同用,如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若麻疹初起,已现麻疹,但疹出不畅,见发热咳嗽,或乍冷乍热者,可配伍牛蒡子、荆芥、蝉蜕、前胡等药,如葛根解肌汤(《麻科活人全书》)。
3.热病口渴,消渴证。本品甘凉,于清热之中,又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有生津止渴之功。用治热病津伤口渴,常与芦根、天花粉、知母等同用。治疗消渴证属阴津不足者,可与天花粉、鲜地黄、麦门冬等清热养阴生津药配伍,如天花散(《仁斋直指方》);若内热消渴,口渴多饮,体瘦乏力,气阴不足者,又多配伍乌梅、天花粉、麦冬、党参、黄芪等药,如玉泉丸(《沈氏尊生书》)。
4.热泄热痢,脾虚泄泻。本品味辛升发,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痢之效,故可用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苔黄脉数,或湿热泻痢,热重于湿者,常与黄芩、黄连、甘草同用,如葛根芩连汤(《伤寒论》)。若脾虚泄泻,常配伍人参、白术、木香等药,如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此外,葛根能直接扩张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而有明显降压作用,能较好缓解高血压病人的“项紧”症状,故临床常用治高血压病颈项强痛,如北京同仁堂生产的愈风宁心片即由葛根一味药组成。
【用法用量】 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鉴别用药】 柴胡、升麻、葛根三者皆能发表、升阳,均可用治风热感冒、发热、头痛,以及清阳不升等证。其中:柴胡、升麻两者均能升阳举陷,用治气虚下陷,食少便溏、久泻脱肛、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脏器脱垂;升麻、葛根两者又能透疹,常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但柴胡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退热,疏肝解郁,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又常用于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感冒发热;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证。升麻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其升提(升阳举陷)之力较柴胡为强,并善于清热解毒,又常用于多种热毒病证。葛根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而达到生津止渴、止泻之功,常用于热病烦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同时,葛根解肌退热,对于外感表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项背强痛,无论风寒表证、风热表证,均可使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2.《名医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疗消渴,伤寒壮热。”
3.《药性论》:“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烦渴。熬屑治金疮,治时疾解热。”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黄酮类物质如大豆苷、大豆苷元、葛根素等,还有大豆素-4,7-二葡萄糖苷、葛根素-7-木糖苷,葛根醇、葛根藤素及异黄酮苷和淀粉。
2.药理作用:葛根煎剂、醇浸剂、总黄酮、大豆苷、葛根素均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葛根总黄酮能扩张冠脉血管和脑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应。葛根能直接扩张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而有明显降压作用,能较好缓解高血压病人的“项紧”症状。葛根素能改善微循环,提高局部微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凝集。葛根有广泛的β-受体阻滞作用。对小鼠离体肠管有明显解痉作用,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肠管痉挛。葛根还具有明显解热作用,并有轻微降血糖作用。
3.临床研究:①据报道,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葛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所致的心率失常,与不用葛根的病例相比,前者可明显缩短用药时间,并且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具有抗心率失常的作用,特别是对缓慢性心率失常者有提高心率的作用(中医杂志,1999,40(4):198)。②临床观察,脑梗死患者在使用葛根素后可使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等显著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聚集性降低,增快血液流速,增加红细胞携氧能力,有助于改善脑组织缺氧,扩张脑血管及外周血管,可适用于脑梗死的各期患者(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17(2):120)。③葛根黄酮有扩张脑及内耳血管的作用,改善内耳循环,促进耳聋的治愈。用葛根黄酮片治疗神经性耳聋耳鸣68例,总有效率为88.2%,治疗耳病性眩晕82例,总有效率为89%(中医杂志,1999,40(3):133)。④葛根素注射液可加速乙醇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治疗急性乙醇中毒82例,结果表明葛根素注射液可显著缩短苏醒时间和苏醒后头痛消失时间(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12):34)。此外,葛根还可用治血管神经性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风湿热、中暑、抽动-秽语综合征、痛经、变态反应性疾病、迟发性运动障碍、β受体功能亢进症、内痔、慢性鼻窦炎等病。
附药 葛花
为葛的未开放的花蕾。性味甘,平。功能解酒毒,醒脾和胃。主要用于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症。常用量3~15g。
淡 豆 豉 Dandouchi
《名医别录》
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成熟种子发酵加工品。全国各地均产。晒干,生用。
【性能】 苦、辛,凉。归肺、胃经。
【功效】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1.外感表证。本品辛散轻浮,能疏散表邪,且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配伍使用。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药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症,常配葱白,如葱豉汤(《肘后方》)。
2.热病烦闷。本品辛散苦泄性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热、除烦,常与清热泻火除烦的栀子同用,治疗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憹,烦热不眠,如栀子豉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急,两脚疼冷。”
2.《珍珠囊》:“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
3.《本草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斑,呕逆。”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脂肪、蛋白质和酶类等成分。
2.药理作用:淡豆豉有微弱的发汗作用,并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附药:大豆黄卷
本品系采用大豆浸水湿润发芽,晒干而成。性味甘、淡,平;归脾、胃经。功效解表祛暑,清热利湿。适用于暑湿、湿温初起,湿热内蕴所致发热汗少,恶寒身重,胸闷苔腻等症。用量10~15g。
3.临床研究:据报道,三黄石膏汤(黄连9g,黄芩9g,黄柏9g,栀子9g,淡豆豉9g,麻黄8g,石膏40~50g(先煎),生姜3片,大枣3枚,细茶10g),每日1~2剂,水煎服,治疗流行性感冒高热53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福建中医药,1997,28(1):44)。以淡豆豉、地骨皮各15g,焦山栀5g,柴胡12g,白薇30g组成“癌热灵”,水煎服,2周为1个疗程,治疗癌性发热59例有效(浙江中医杂志,1997,32(6):250)。以薄荷、前胡、牛蒡子、淡豆豉、木通、葛根为主组成辛凉解表汤,腹胀痛加厚朴、香附,乳食减少有完谷者加神曲、山楂,治疗小儿泄泻52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7,13(1):48)。
浮 萍 Fuping
《神农本草经》
为浮萍科植物紫萍Spirodela polyrrhiea (L.)Schleid.的干燥全草。全国各地池沼均有产,以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四川等省产量大。6~9月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性能】 辛,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应用】
1.风热感冒。本品辛寒,质轻上浮,有宣肺发汗,疏散风热之功,较宜于风热感冒,发热无汗等症,可与薄荷、蝉蜕、连翘等同用。若风寒感冒,恶寒无汗,亦可与麻黄、香薷、羌活等发散风寒药同用。
2.麻疹不透。本品辛散,能疏散风热,解表透疹。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与薄荷、蝉蜕、牛蒡子等同用。
3.风疹瘙痒。本品辛散,具有祛风止痒之功,可用治风邪郁闭肌表,风疹瘙痒。偏于风热者,多与蝉蜕、薄荷、牛蒡子等辛凉类疏风止痒药同用;偏于风寒者,多与麻黄、防风、荆芥等辛温类祛风止痒药同用。
4.水肿尿少。本品上可开宣肺气而发汗透邪,下可通调水道而利尿消肿,故以治疗水肿尿少兼风热表证者为宜,可单用,或与麻黄、连翘、冬瓜皮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
【使用注意】表虚自汗者不宜使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
2.《本草图经》:“治时行热病,亦堪发汗。”
3.《玉楸药解》:“辛凉解表。治瘟疫斑疹,中风喎斜,瘫痪;医痈疽热肿,隐疹瘙痒,杨梅,粉刺,汗斑。”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红草素、牡荆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有胡萝卜素、叶黄素、醋酸钾、氯化钾、碘、溴脂肪酸等物质。
2.药理作用:浮萍有利尿作用,其有效成分主要为醋酸钾及氯化钾。浮萍水浸膏有强心作用,并能收缩血管使血压上升。此外,尚有解热及抑菌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紫背浮萍鲜品60g,紫草15g,白鲜皮30g为主组成的双紫白肤汤,辨证加减用药,治疗痤疮、湿疹的等常见皮肤病21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黑龙江中医药,1998,(2):7)。以桂枝浮萍汤(桂枝、苍术、防风、薏苡仁各15g,浮萍、皂角刺各10g,地肤子20g,蚕砂25g)加减,治疗荨麻疹50例,效果显著(中医药学报,1998,26(3):43)。
木 贼 Muzei
《嘉祐本草》
为木贼科植物木贼Equisetum hiemale L.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安徽、湖北、四川、贵州、山西等省区。夏、秋二季采割,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切段,生用。
【性能】 甘、苦,平。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应用】
1.风热目赤,迎风流泪,目生翳障。本品功能疏散风热,明目退翳,较少用于一般风热感冒,而主要用于风热上攻于目,目赤肿痛,多泪,目生翳障,常与蝉蜕、谷精草、菊花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药同用。若肝热目赤,可与决明子、夏枯草、菊花等清肝明目药配伍。
2.出血证。本品兼有止血作用,但药力薄弱,较少单独使用,宜与其它止血药配伍治疗出血证。治疗肠风下血,可与槐角、荆芥等配伍,如木贼散(《仁斋直指方》)。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记载,用本品配伍黄柏、益母草、五倍子等,研末,外用或内服,治疗外伤出血、消化道出血、妇科出血等。
【用法用量】 煎服,3~9g。
【古籍摘要】
1.《嘉祐本草》:“主目疾,退翳膜。又消积块,益肝胆,明目,疗肠风,止痢及妇人月水不断。”
2.《本草纲目》:“解肌,止泪,止血,去风湿,疝痛,大肠肛脱。”
3.《本经逢原》:“专主眼目风热,暴翳,止泪,取发散肝肺风邪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黄酮及犬问荆碱、二甲砜、果糖等成分。
2.药理作用:浮萍醇提物有较明显的扩张血管、降压作用,并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使心率减慢。此外,还有抑制中枢神经、抗炎、收敛及利尿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香附与木贼配伍治疗扁平疣及扁平丘疹1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方法为:香附、木贼各30g,加水600ml,浸泡30min,煎煮。待药液稍凉后趁热拍洗患处20min,洗后自行晾干。每剂药液可连用5天,为一个疗程,次日再用时须将药液煮开。治疗期间面部停用一切化妆品,早晨用清水洗脸,冬季可用温水,禁止使用香皂及其它洗脸用品(中国民间疗法,2001,(3):39)。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钟赣生)
第九章 清 热 药
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即内经所谓“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所谓“疗热以寒药”的意思。
清热药主要用治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由于发病原因不一,病情变化不同,患者体质有异,故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血分之分,有实热、虚热之别。根据清热药的功效及其主治证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五类:
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主治气分实热证。
清热燥湿药:性偏苦燥清泄,功能清热燥湿,主治湿热泻痢、黄疸等证。
清热凉血药:主入血分,功能清血分热,主治血分实热证。
清热解毒药: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炽盛之痈肿疮疡等证。
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退骨蒸,主治热邪伤阴、阴虚发热。
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明热证的虚实。实热证有气分热、营血分热及气血两燔之别,应分别予以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虚热证又有邪热伤阴、阴虚发热及肝肾阴虚、阴虚内热之异,则须清热养阴透热或滋阴凉血除蒸。若里热兼有表证,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解表药用,以达到表里双解;若里热兼积滞,宜配通里泻下药用。
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清热药一般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和解热作用;部分药物有增强机体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功能、抗肿瘤、抗变态反应及镇静、降血压等作用。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较强,用以治疗火热较盛的病证,故称为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适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数实者。此外,因各药归经的差异,还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使用清热泻火药时,若里热炽盛而正气已虚,则宜适配补虚药,以扶正祛邪。
石 膏Shigao
《神农本草经》
  
  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主产于湖北、甘肃、四川、安徽等地,以湖北应城产者最佳。全年可采。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研细生用或煅用。
  【性能】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应用】
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本品性味辛甘寒,性寒清热泻火,辛寒解肌透热,甘寒清胃热、除烦渴,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治温热病气分实热,症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者,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伤寒论》)。本品善清泻气分实热,若配清热凉血之玄参等,可治温病气血两燔,症见神昏谵语、发斑者,如化斑汤(《温病条辨》)。
本品既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又能祛暑,配益气养阴之人参、麦冬等,可用治暑热初起,伤气耗阴或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津两亏,症见身热、心烦、口渴者,如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2.肺热喘咳证。本品辛寒入肺经,善清肺经实热,配止咳平喘之麻黄、杏仁等,可治肺热喘咳、发热口渴者,如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3.胃火牙痛、头痛、消渴证。本品功能清泻胃火,可用治胃火上攻之牙龈肿痛,常配黄连、升麻等药用,如清胃散(《外科正宗》);若治胃火头痛,可配川芎用,如石膏川芎汤(《云歧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论类要》)。取本品清泻胃热,配知母、生地黄、麦冬等,可用治胃热上蒸、耗伤津液之消渴证,如玉女煎(《景岳全书》)。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本品火煅外用,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等作用。用治溃疡不敛,可配红粉研末置患处,如九一散(《中国药典·2000年版》);用治湿疹瘙痒,可配枯矾用,如二味隔纸膏(《景岳全书》);用治湿疮肿痒,可配黄柏研末外掺,如石黄散(《青囊秘传》);若治水火烫伤,可配青黛用,如牡蛎散(《外台秘要》)。
【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产乳,金疮。”
  2.《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
  3.《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症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杯,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的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 含量不少于95%。
  2.药理作用:生石膏退热的动物实验,结论不甚一致。白虎汤有明显的解热作用;石膏浸液对离体蟾蜍心及兔心小剂量时兴奋,大剂量时抑制;石膏有提高肌肉和外周神经兴奋性的作用;对家兔离体小肠和子宫,小剂量石膏使之振幅增大,大计量则紧张度降低,振幅减小;石膏在Hands液中能明显增强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死菌及胶体金的吞噬能力,并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石膏液能使烧伤大鼠降低了的T细胞数、淋转百分率、淋转CPM值显著恢复;石膏有缩短血凝时间、利尿、增加胆汁排泄等作用。
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上用本品治疗肺热咳嗽的经验,用石膏配知母煎服,治急性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炎有良效;据报道,用石膏120g,麻黄、桂枝各30g,研末,水煎多次分服,治疗发热病200例,有效181例(新中医,1980,6:28);用白虎加桂枝汤等治疗重症成人期特应性皮炎10例,服药1—3个月,均获显效(1991,4:42);用麻杏石甘汤治疗皮肤划痕症42例,获显著效果(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2:79);用竹叶石膏汤为主治疗流行性出血热34例,均治愈(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6:52);另可用石膏等治疗糖尿病、麻风病神经痛、乙型脑炎、流感及外科炎症等。
 
寒水石 Hanshuishi
 《神农本草经》
 
  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天然晶体。主产于山西、河北等地。全年可采,采挖后,去净泥沙、杂石,研碎生用,或煅用。
【性能】辛、咸,寒。归心、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
【应用】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