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药学

_26 (现代)
????? 【应用】 
???? 1.遗精,滑精。 本品味甘而涩,入肾经而能益肾固精。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常与芡实、龙骨等同用,如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 2.带下。本品既补脾益肾,又固涩止带,其补涩兼施,为治疗脾虚、肾虚带下之常用之品。治脾虚带下者,常与茯苓、白术等药同用;治脾肾两虚,带下清稀,腰膝酸软者,可与山茱萸、山药、芡实等药同用。
  3. 脾虚泄泻。本品甘可补脾,涩能止泻,既可补益脾气,又能涩肠止泻。治脾虚久泻,食欲不振者,常与党参、茯苓、白术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 4.心悸,失眠。本品甘平,入于心肾,能养心血,益肾气,交通心肾而有安神之功。治心肾不交之虚烦、心悸、失眠者,常与酸枣仁、茯神、远志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去心打碎用。
【古籍摘要】
 ?? 1.《神农本草经》:“主补中,养神,益气力。”           
???????? 2.《本草纲目》:“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止脾泻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 。
3.《玉楸药解》:“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
【现代研究】  
????  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棉子糖,钙、磷、铁等。
2药理作用:
??   附药 莲须 莲房 莲子心 荷叶 荷梗
??   1.莲须 为莲花中的雄蕊。味甘、涩,性平。功能固肾涩精。主治遗精、滑精、带下、尿频。煎服,1.5~5g 。  
????  2.莲房 为莲的成熟花托。味苦、涩,性温。功能止血化瘀。主治崩漏、尿血、痔疮出血、产后瘀阻、恶露不尽。炒炭用。煎服,5~10g 。  
????  3.莲子心 莲子中的青嫩胚芽。味苦,性寒。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涩精止血。主治热入心包,神昏谵语;心肾不交,失眠遗精;血热吐血。煎服,1.5~3g。
??   4.荷叶 为莲的叶片。味苦、涩,性平。功能清暑利湿,升阳止血。主治暑热病证、脾虚泄泻和多种出血证。煎服,3 ~10g 。
??   5.荷梗 为莲的叶柄及花柄。味苦,性平。功能通气宽胸,和胃安胎。主治外感暑湿、胸闷不畅、妊娠呕吐、胎动不安。煎服,10~15g。
芡 实 Xianshi
《神农本草经》
??  为睡莲科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的成熟种仁。主产于湖南、江西、安徽、山东等地。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仁,再除去硬壳,晒干。捣碎生用或炒用。
 【性能】甘、涩,平。归脾、肾经。
??? 【功效】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   
??? 【应用】  
??  1.遗精,滑精。本品甘涩收敛,善能益肾固精。治肾虚不固之腰膝酸软,遗精滑精者,常与金樱子相须而用,如水陆二仙丹(《仁存堂经验方》);亦可与莲子、莲须、牡蛎等配伍,如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2.脾虚久泻。本品既能健脾除湿,又能收敛止泻。可用治脾虚湿盛,久泻不愈者, 常与白术、茯苓、扁豆等药同用。
?  3. 带下。本品能益肾健脾、收敛固涩、除湿止带,为治疗带下证之佳品。治脾肾两虚之带下清稀,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药同用。 若治湿热带下,则配伍清热利湿之黄柏、车前子等同用,如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鉴别用药】 芡实与莲子,二者同科属,均为甘涩平,主归脾、肾经。均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其补中兼涩,主治肾虚遗精、遗尿;脾虚食少、泄泻;脾肾两虚之带下等。但芡实益脾肾固涩之中,又能除湿止带,故为虚、实带下证之常用药物。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
  2.《本草纲目》:“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
  3.《本草求真》:“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使泄泻腹痛可治,……味涩固
肾,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   
????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古酸、抗坏血酸等。
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收敛、滋养作用。          
3.临床研究:据临床报道,用芡实、白果、糯米煮粥服,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73例,总有效率达89.1%;亦可将此粥作为治疗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辅助食疗,长期间歇服用(中医杂志,1985,9:47)。
           
刺 猬 皮 Ciweipi
《神农本草经》
为刺猬科动物刺猬 Erinaceus europaeus L. 或短刺猬Hemiechinus dauuricus Sundevall的皮。 主产于河北、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等地。 全年可捕捉。 将皮剥下, 阴干。 切片炒用。
【性能】 苦、涩,平。归肾、胃、大肠。
  【功效】 固精缩尿,收敛止血,化瘀止痛。
【应用】
  1.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本品味苦涩性收敛,主入肾经,长于固精缩尿。适用于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肾虚膀胱失约之遗尿、尿频者。可单用炒炙研末服;或配伍益智仁、龙骨、金樱子的等药同用。
  2.便血,痔血。本品功能收敛止血,入于胃肠经而善治下焦出血证。治肠风,常与木贼同用,如猬皮散(《扬氏家藏方》);治痔漏,常与槐角同用,如猬皮丸(《寿世保元》)。
  3.胃痛,呕吐。 本品能化瘀止痛。治胃痛日久,气血瘀滞兼呕吐者。可单用焙干研末黄酒送服;或与延胡索、香附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研末服1.5~3g。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肩背, 酒煮杀之”。
  2.《名医别录》:“疗腹痛疝积,烧为灰, 酒服治”。
  3.《医林改错》:“治遗精”。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上层的刺,由角蛋白(Keratin)所组成,为主要成分。下层的真皮层,主要为胶原(Collagen)与其它蛋白质如弹性硬蛋白(Elastin)之类和脂肪等组成。
2.药理作用:具有收敛、止血作用。
  3.临床研究: 据临床报道,用刺猬皮烘干炒焦,研细末加冰片,以陈菜油调成糊状,外敷治疗痔疮136例,均获良效(中国肝肠病杂志,1990,4:38)。用刺猬皮、粟子外壳、橡子外壳,焙干研为细末,加入轻粉,香油调匀,涂于颈淋巴结结核(已破溃者)患处,用纱布固定,2—3天换药1次(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372)。
     
椿 皮 Chunpi
《新修本草》
为苦木科植物臭椿(樗)Ailanthus altissima (Mill.) Swingle 的根皮或树皮。 主产于山东、辽宁、河南、安徽等地,全年可采,剥下根皮或干皮,刮去外层粗皮, 晒干、切段或切丝。生用或麸炒用。
   【性能】 苦、涩,寒。 归大肠、肝经。
   【功效】 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
   【应用】
   1.赤白带下。本品苦可燥湿,寒以清热,涩能收敛。既可清热燥湿,又能收敛止带,为止带之常用药物。治疗湿热下注,带脉失约而致赤白带下者,常与黄柏等同用,如樗树根丸(《摄生众妙方》)。
   2.久泻久痢,湿热泻痢。本品收涩止泻,清热燥湿。治久泻久痢,常与诃子、母丁香同用,如诃黎勒丸(《脾胃论》);治湿热泻痢,常与地榆同用,如椿根散(《鲁府禁方》)。
   3.崩漏经多,便血痔血。本品善能收敛止血,因其性寒,尤宜用于血热崩漏、便血者。治崩漏、月经过多者,常与黄柏、黄芩、白芍、龟甲等同用,如固经丸(《医学入门》)。治便血痔血,可单用本品为丸服;或与侧柏叶、升麻、白芍等同用,如椿皮丸(《丹溪心法》)。
   此外,本品尚有杀虫功效,内服治蛔虫腹痛;外洗治疥癣瘙痒。
【用法用量】 煎服,6~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用。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椿木叶,味苦有毒,主洗疮疥,风疽,水煮叶汁调之。皮主甘”。
2.《本草拾遗》:“主赤白久痢------疳虫,去疥 ------下血”。
3.《日华子本草》:“主女子血崩,产后血不止,赤带,肠风泻血不住,肠滑泄,缩小便。”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根皮含苦楝素、鞣质、赭朴酚,根及树干含苦木素。树皮含臭椿苦酮、臭椿苦内酯、乙酰臭椿苦内酯、苦木素、新苦木苦素等。
2.药理作用:椿皮有抗菌、抗原虫及抗肿瘤作用。椿皮煎剂在体外对福氏痢疾杆菌,宋氏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臭椿酮对阿米巴原虫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淋巴细胞白血病P388显示一定的活性。苦木素对人体鼻咽癌KB细胞有细胞毒活性,同时能提高小鼠白血病P388的生命延长率。
3.临床研究:据临床报道,取鲜樗根白皮浓煎口服;或100%椿根皮流浸膏口服,或作保留灌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疗效显著(中医杂志,1961,1:27)。另外,本品尚可用于阿米巴痢疾、蛔虫病及便血等。用椿皮内面厚白皮,晒干炒黄研粉,制成丸、散、片剂口服,治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419例,疗效均佳(湖北科技(医药部分),1972,1:13)。此外,有用椿皮治疗宫颈癌的报道。
鸡 冠 花 Jiguanhua
《滇南本草》
   
   为苋科植物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 的干燥花序。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 野生或栽培。 夏秋季采摘,以朵大而扁,色泽鲜艳的白鸡冠花较佳,色红次之。 拣净杂质,除去茎及种子,剪成小块,晒干,生用。
   【性能】 甘、涩,凉。归肝、大肠。
   【功效】 收敛止带,止血,止痢。
【应用】
1.带下。本品味涩性凉,善能收敛止带,为治疗带下证之常用药物。治脾虚带下,常与白术、茯苓、芡实等药同用。治湿热带下,常与黄柏、车前子、苍术等药同用。
   2.崩漏,便血痔血。本品甘涩性凉,具收敛凉血止血之功。治血热妄行之崩漏,常与丹皮、赤芍药、苎麻根、茜草等药同用;若配伍党参、黄芪、山茱萸、炮姜等药同用,则可用于冲任虚寒之崩漏。治血热便血、痔血,常与地榆、槐花、黄芩炭等药同用。
3.赤白下痢,久痢不止。本品有凉血涩肠止痢之功。治赤白下痢可单用酒煎服,或与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等药同用;治久痢不止者,常与椿皮、石榴皮、罂粟壳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5g。
   【使用注意】 瘀血阻滞崩漏及湿热下痢初起兼有寒热表证者不宜使用。
   【古籍摘要】
   1.《滇南本草》:“止肠风下血,妇人崩中带下,赤痢” 。
   2.《本草纲目》:“治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崩中,赤白带下,分赤白用”。
   3.《玉楸药解》:“清风退热,止衄敛营。治吐血,血崩,血淋诸失血证”。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花含山柰苷、苋菜红苷、松醇及多量硝酸钾。黄色花序中含微量苋菜红苷,红色花序中主要含苋菜红苷。
   2.药理作用:10%鸡冠花注射液对已孕小鼠、家兔等宫腔内给药有明显中期引产作用。试管法证明,鸡冠花煎剂对人阴道毛滴虫有良好杀灭作用。
   3.临床研究:用10%鸡冠花注射液,每日1次,每次2ml,肌内注射。共冶疗妇科慢性炎症60例,其病种包括输卵管、卵巢、子宫体及子宫颈等慢性炎症。均获良效(新医药学杂志,1975,11:27)。
(福建中医学院 邱颂平)
第二十六章 涌吐药
凡以促使呕吐,治疗毒物、宿食、痰涎等停滞在胃脘或胸膈以上所致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涌吐药,又名催吐药。
本类药物味多酸苦辛,归胃经,具有涌吐毒物、宿食、痰涎的作用。适用于误食毒物,停留胃中,未被吸收;或宿食停滞不化,尚未入肠,胃脘胀痛;或痰涎壅盛,阻于胸膈或咽喉,呼吸急促;或痰浊上涌,蒙蔽清窍,癫痫发狂等证。涌吐药物的运用,属于“八法”中的吐法,旨在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涌吐药作用强烈,且多具毒性,易伤胃损正,故仅适用于形证俱实者。为了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宜采用“小量渐增”的使用方法,切忌骤用大量;同时要注意“中病即止”,只可暂投,不可连服或久服,谨防中毒或涌吐太过,导致不良反应。若用药后不吐或未达到必要的呕吐程度,可饮热开水以助药力,或用翎毛探喉以助涌吐。若药后呕吐不止,应立即停药,并积极采取措施,及时抢救。
吐后应适当休息,不宜马上进食。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再进流质或易消化的食物,以养胃气,忌食油腻辛辣及不易消化之物。凡年老体弱、小儿、妇女胎前产后,以及素体失血、头晕、心悸、劳嗽喘咳等,均当忌用。
因本类药物作用峻猛,药后患者反应强烈而痛苦不堪,故现代临床已少用。
药理研究表明,本类药物具有催吐的作用,主要是刺激胃黏膜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呕吐中枢兴奋所致。
常 山 Changshan
《神农本草经》
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的根。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亦产。秋季采收,除去须根,洗净,晒干生用,或酒炙,或醋炙后用。
【性能】苦、辛,寒。有毒。归肺、心、肝经。
【功效】涌吐痰涎,截疟。
【应用】
1.胸中痰饮证。本品辛开苦泄,善开泄痰结,其性上行,能引吐胸中痰饮,适用于痰饮停聚,胸膈壅塞,不欲饮食,欲吐而不能吐者。常以本品配甘草,水煎和蜜温服。然此法今已少用。
2.疟疾。古有“无痰不成疟”之说。本品善祛痰而截疟,为治疟之要药。适用于各种疟疾,尤以治间日疟、三日疟为佳。古方常单用本品浸酒或煎服治疟,每获良效;临证亦可配伍运用。若治一切疟疾,寒热往来,发作有时者,可以常山酒浸蒸焙,与槟榔共研末,糊丸服之,如胜金丸(《和剂局方》);治疟疾寒热,或二、三日一发者,可与厚朴、草豆蔻、肉豆蔻、槟榔等同用,如常山饮(《圣济总录》);若虚人久疟不止者,可与黄芪、人参、乌梅等同用,如截疟饮(《医宗必读》);疟久不愈,而成疟母者,则与鳖甲、三棱、莪术等同用,如截疟常山饮(《丹溪心法》)。
【用法用量】煎服,4.5~9g;入丸、散酌减。涌吐可生用,截疟宜酒制用。治疟宜在病发作前半天或2小时服用,并配伍陈皮、半夏等减轻其致吐的副作用。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且能催吐,故用量不宜过大,体虚及孕妇不宜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
2.《本草纲目》:“常山、蜀漆有怯痰截疟之功,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神效立见;用失其法,真气必伤。夫疟有六经疟、五脏疟、痰湿食积、瘴疫鬼邪诸疟,须分阴阳虚实,不可一概而论也。”“常山生用则上行必吐,酒蒸炒熟则气稍缓,少用亦不致吐也。”
3.《医学衷中参西录》:“常山,善消脾中之痰,为治疟疾要药。少服,则痰可徐消,若多服即可将脾中之痰吐出,为其多服即作呕吐,故诸家本草谓其有毒。医家用之治疟,亦因此不敢多用,遂至有效有不效。若欲用之必效,当效古人一剂三服之法,用常山五六钱,煎汤一大盅,分五六次徐徐温饮下,即可不作呕吐,疟疾亦有八九可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常山碱甲、乙、丙,三者为互变异构体,是抗疟的有效成分,总称常山碱。另含常山次碱、4-喹唑酮及伞形花内酯等。
2.药理作用:常山的水煎剂及醇提液对疟疾有显著的疗效,其中常山碱甲的疗效相当于奎宁,常山碱丙抗疟作用最强,约为奎宁的100倍,常山碱乙次之;常山碱甲、乙、丙还能通过刺激胃肠的迷走与交感神经末梢而反射性地引起呕吐;此外,本品尚能降压、兴奋子宫、抗肿瘤、抗流感病毒、抗阿米巴原虫等。
3.临床研究:用鸡骨常山藿香片(每片含常山0.08g),第1日每次3片,第2~5日每次2片,每日3次,于饭前1小时冷开水吞服,治疗疟疾1926例。结果:症状控制率第1日、7日分别为59.1%和91.6%;疟原虫阴转率:间日疟第1日、5日、7日分别为56.7%、76.8%和68.8%,三日疟第1日、5日、7日分别为25.2%、81.7%和75%,恶性疟第1日、5日、7日分别为37.1%、52.9%和47.3%,混合感染第1日、5日、7日分别为31%、44.1%和48.1%,提示常山对间日疟和三日疟的疗效较好(中草药通讯,1972,5:53);另报道,本品还可用治心律失常、上呼吸道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病等。
4.不良反应:常山具有强烈的致吐作用,并可致肝、肾的病理损害。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严重时能破坏毛细血管而导致胃肠黏膜充血或出血;并能引起心悸、心律不齐、紫绀及血压下降,最终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常山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口服用量过大。救治方法:大量呕吐时,肌注氯丙嗪,或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血压下降者,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心功能不全者,酌情给予强心药物;吸氧等对症处理。
瓜 蒂 Guadi
《神农本草经》
为葫芦科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的果蒂。全国各地均产。夏季果熟时切取果蒂。阴干,生用或炒黄用。
【性能】苦,寒。有毒。归胃经。
【功效】涌吐痰食,祛湿退黄。
【应用】
1.风痰、宿食停滞及食物中毒诸证。本品味苦涌泄,能催吐其壅塞之痰,或未化之食,或误食之毒物。凡宿食停滞胃脘,胸脘痞硬,气逆上冲者,或误食毒物不久,尚停留于胃者,皆可单用本品取吐,或与赤小豆为散,用香豉煎汁和服,共奏酸苦涌吐之效,如瓜蒂散(《伤寒论》);若风痰内扰,上蒙清窍,发为癫痫,发狂欲走者,或痰涎涌喉,喉痹喘息者,亦可单用本品为末取吐。
2.湿热黄疸。本品能祛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多单用本品研末吹鼻,令鼻中黄水出而达祛湿退黄之效。如《千金翼方》以本品为细末,纳鼻中,治疗黄疸目黄不除;本品也可内服,如《金匮要略》以一味瓜蒂锉末,水煎去渣顿服,治疗诸黄。
【用法用量】煎服,2.5~5g;入丸、散服,每次0.3~1g。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待鼻中流出黄水即可停药。
【使用注意】体虚、吐血、咯血、胃弱、孕妇及上部无实邪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咳逆上气及食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
2.《本草纲目》:“瓜蒂,乃阳明经除湿热之药,故能引去胸腔痰涎,头目湿气,皮肤水气,黄疸湿热诸证。凡胃弱人及病后、产后用吐药,皆宜加慎,何独瓜蒂为然。”
3.《本草正》:“甜瓜蒂,能升能降,其升则吐,善涌湿热顽痰积饮,去风热头痛、癫痫、喉痹、头目眩晕、胸膈胀满,并诸恶毒在上焦者,皆可除之。其降则泻,善逐水湿痰饮,消浮肿水臌,杀蛊毒、虫毒,凡积聚在下焦者,皆能下之。盖其性峻而急,不从上出,即从下出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葫芦素B、E(即甜瓜素或甜瓜毒素)、D、异葫芦素B及葫芦素B苷 ,尚含喷瓜素。其中以葫芦素B的含量最高(1.4%),其次为葫芦素B苷。
2.药理作用:甜瓜素能刺激胃感觉神经,反射地兴奋呕吐中枢而致吐;能明显降低血清ALT,对肝脏的病理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尚能抗肿瘤、降压、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等。
3.临床研究:用瓜蒂散(甜瓜蒂用文火焙,研末)0.1g吹入两鼻孔,每日1次,3天为1疗程,间隔3~7天进行下1疗程,同时配合保肝治疗。共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高胆红质血症188例,1个月后显效153例,有效3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7.8%(吉林中医药,1986,3:12);用瓜蒂3g ,黄连粉0.9g,冰片0.3g,用吹鼻法治疗慢性鼻炎324例,有一定疗效(新医药学杂志,1976,9:42)。此外,还可用治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及误食毒物或药物的急救。
4.不良反应:中毒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脘腹不适,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因脱水造成电解质紊乱,终致循环衰竭及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瓜蒂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用量过大或药不对证。救治方法:宜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口服活性炭,大量补液,皮下注射阿托品;呼吸抑制者,可用尼可刹米,咖啡因等,吸氧,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昏迷抽搐时,用甘露醇或山梨醇,快速静脉滴注;血压下降时,可用升压药;酌情使用细胞色素C、ATP、辅酶A等。
胆 矾 Danfan
《神农本草经》
为天然的硫酸盐类矿物胆矾Chalcanthite的晶体,或为人工制成的含水硫酸铜(CuSO4·5H2O)。主产于云南、山西、江西、广东、陕西、甘肃等地。全年均可采收。研末或煅后研末用。
【性能】酸、涩、辛,寒。有毒。归肝、胆经。
【功效】涌吐痰涎,解毒收湿,祛腐蚀疮。
【应用】
1.喉痹、癫痫、误食毒物。本品为酸涩而辛,其性上行,具有的涌吐作用,能够涌吐风痰及毒物。用治喉痹,喉间痰壅闭塞,可与白僵蚕共为末,吹喉,使之痰涎吐而喉痹开,如二圣散(《济生方》);用治风痰癫痫,《谭氏小儿方》单用本品研末,温醋调下,服后吐出涎便醒;若误食毒物,可单用本品取吐,以排出胃中毒物。
2.风眼赤烂、口疮、牙疳。本品少量外用,有解毒收湿之功,临床以外用治疗口、眼诸窍火热之证为宜。如《明目经验方》用本品煅研,泡汤洗眼,治风眼赤烂;《圣惠方》以之与蟾皮共研末,外敷患处,治口疮;《小儿药证直诀》以本品研末,加麝香少许和匀,外敷,治牙疳。
3. 胬肉、疮疡。本品外用,有祛腐蚀疮作用。临床以外用治疗皮肤疮疡为主。如《圣济总录》用本品煅研外敷,治胬肉疼痛;《直指方》以之与雀屎同用,研末点疮,治肿毒不溃。
【用法用量】温水化服,0.3~0.6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以水溶化后外洗。
【使用注意】体虚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明目,目痛,金疮,诸痫痉,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气。”
2.《本草纲目》:“石胆,其性收敛上行,能涌风热痰涎,发散风木相火,又能杀虫,故治咽喉口齿疮毒有奇功也。”
3.《本草述》:“在娄全善有云:喉痹恶寒者,皆是寒折热,寒闭于外,热郁于内,切忌胆矾酸寒等剂点喉,反使其阳郁不升,为患反剧。若然,则此味宜于喉闭及缠喉风者,乃治阴不能蓄阳之痹,是为风淫,属不恶寒之喉痹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含水硫酸铜(CuSO4·5H2O)。
2.药理作用:本品内服后能刺激胃壁神经,引起反射性呕吐,并能促进胆汁分泌;外用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不溶性蛋白质化合物而沉淀,故对胆矾浓溶液对局部黏膜具有腐蚀,可退翳。另对化脓性球菌,肠道伤寒、副伤寒、痢疾杆菌和沙门氏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用胆矾、磁石、丹砂、白矾、雄黄各30g,用升华法煅烧72小时,外用治疗各种皮肤肿瘤16例,其中治愈10例,好转6例(药学通报,1984,6:328);用胆矾、藤黄、朱砂各等份,研末,醋调涂,治疗疮痈初起,疗效显著(四川中医,1985,3:33)。
4.不良反应:胆矾是多亲和性毒物,可作用于全身各系统。对口腔、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局部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对心、肝、肾有直接的性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很强的亲和力;还能引起溶血性贫血。中毒主要表现为口中有金属涩味,咽干,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吐出物或排泄物呈蓝绿色,头晕头痛,眼花,乏力,面色苍黄,黄疸,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少尿或无尿,多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中毒原因主要是内服超量或误服。救治方法:立即洗胃,导泻;解毒剂首选依地酸二钠钙,或口服,或肌注,或静脉注射。若酸中毒可补充碳酸氢钠溶液;有溶血现象时,可用氢化可的松,必要时输新鲜血液及对症治疗。
(湖北中医学院 周祯祥)
第二十七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凡以攻毒疗疮,杀虫止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分别称为攻毒药或杀虫止痒药。 本类药物以外用为主,兼可内服。主要适用于某些外科皮肤及五官科病证,如疮痈疔毒,疥癣,湿疹,聤耳,梅毒及虫蛇咬伤,癌肿等。
  本类药物的外用方法因病因药而异,如研末外撒,或煎汤洗渍及热敷、浴泡、含漱,或用油脂及水调敷,或制成软膏涂抹,或作成药捻、栓剂栓塞等。
本类药物内服使用时,宜作丸散剂应用,使其缓慢溶解吸收,且便于掌握剂量。 本类药物多具不同程度的毒性,所谓“攻毒”即有以毒制毒之意,无论外用或内服,均应严格掌握剂量及用法,不可过量或持续使用,以防发生毒副反应。制剂时应严格遵守炮制和制剂法度,以减低毒性而确保用药安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类药物大都具有杀菌消炎作用,可杀灭细菌、真菌、疥虫、螨虫、滴虫等。且在局部外用后能形成薄膜以保护创面,减轻炎症反应与刺激;部分药物有收敛作用,能凝固表面蛋白质,收缩局部血管,减少充血与渗出,促进伤口愈合。
雄 黄 Xionghuang
《神农本草经》
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主产于广东、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地。随时可采,采挖后除去杂质。研成细粉或水飞,生用。切忌火煅。
【性能】 辛,温。有毒。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 解毒,杀虫。
【应用】
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蛇虫咬伤。雄黄温燥有毒,外用或内服均可以毒攻毒而解毒杀虫疗疮。治痈肿疔毒,可单用或入复方,且较多外用,如《千金方》以本品为末涂之;或配白矾等分,名二味拔毒散(《医宗金鉴》);或配伍乳香、没药、麝香为丸,名醒消丸(《外科全生集》),陈酒送服,治痈疽肿毒,均有良效。如以雄黄与黄连、松脂、发灰为末,猪脂为膏外涂可用治瘑疥(《肘后方》)。治蛇虫咬伤,轻者单用本品香油调涂患处;重者内外兼施,当与五灵脂共为细末,酒调灌服,并外敷(《瑞竹堂经验方》)。若与牵牛子、槟榔等同用,可治虫积腹痛,如牵牛丸(《沈氏尊生书》)。
本品内服能祛痰截疟。如与朱砂同用的治癫痫方 (《仁斋直指方》)。若与杏仁、巴豆同用,可治小儿喘满咳嗽,如雄黄丹(《证治准绳》)。古方还用雄黄截疟治疟疾,今已少用。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敷,香油调搽或烟熏。内服0.05~0.1g,入丸、散用。
【使用注意】 内服宜慎,不可久服。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擦及长期持续使用。孕妇禁用。切忌火煅。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百虫毒。”
2.《日华子本草》“治疥癣,风邪癫痫,岚瘴,一切蛇虫、犬兽伤咬。”
3.《本草从新》:“燥湿杀虫。治劳疳蛇伤,敷杨梅疔毒。”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雄黄主要含二硫化二砷(As2S2)。约含砷75%,硫24.5%,并夹杂有少量硅、铅、铁、钙、镁等杂质。
2.药理作用:0.12g%雄黄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100%的杀灭作用,提高浓度也能杀灭大肠杆菌,以及抑制结核杆菌与耻垢杆菌;其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等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雄黄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DNA合成,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等多种因素发挥其抗肿瘤作用。此外,可抗血吸虫及疟原虫。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雄黄或经适当配伍治疗疮疡、疖肿、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股癣、蛔虫腹痛、蛲虫病、疟疾、毒蛇咬伤等多种疾病,均取得满意疗效。近年还报道:用雄黄油(雄黄5~8g,加柿油100ml,调匀配成)涂擦患处,治疗带状疱疹216例,均获痊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10∶629);用雄黄散(雄黄50g、明矾305g,冰片1g研末),加白酒调敷患处,日2次,治疗输液后静脉炎 57例,有效率97.5%(黑龙江中医药,1992,5∶13);将雄黄研细末装入胶囊内服用,每粒1g,每次1粒,日3次,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4例,有效10例(临床内科杂志,1998,3∶125)。此外,又可用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流行性腮腺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小儿遗尿、肝癌疼痛等。
4.不良反应:雄黄含砷而有较大毒性,不可多服久服,外用也应注意以免经皮肤粘膜吸收积蓄中毒。雄黄煅烧后易生成毒性更大的三氧化二砷(As2O3),故内服一般入丸、散剂而不入汤剂,切忌火煅。
硫 黄 Liuhuang
《神农本草经》
为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主产于山西、山东、陕西、河南等地。采挖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或用含硫矿物经加工制得。生硫黄只作外用,内服常与豆腐同煮后阴干用。
【性能】 酸,温。有毒。归肾、大肠经。
【功效】 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应用】
1.外用治疥癣,湿疹,阴疽疮疡。本品性温而燥,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诸功效,尤为治疗疥疮的要药。如《肘后方》治疥即单取硫黄为末,麻油调涂用;或配伍风化石灰、铅丹、腻粉研末,猪油调涂治疥疮,如硫黄散(《圣济总录》)。若与轻粉、斑蝥、冰片为末,同香油、面粉为膏,涂敷患处,可治顽癣瘙痒,如臭灵丹(《医宗金鉴》)。若治疮疽,则可与荞麦面、白面为末贴敷患处,如痈疽发背方(《仁斋直指方》)。
2.内服治阳痿,虚喘冷哮,虚寒便秘。硫黄乃纯阳之品,入肾大补命门火而助元阳。可用于肾阳衰微,下元虚冷诸证。如金液丹即单用硫黄治腰冷膝弱、失精遗溺等。治肾虚阳痿常与鹿茸、补骨脂、蛇床子等同用。若配附子、肉桂、沉香,可治肾不纳气之喘促等,如黑锡丹(《和剂局方》)。治虚冷便秘,以硫黄配半夏用,即半硫丸(《和剂局方》);因硫黄能补虚而暖肾与大肠,因而也可止泻治冷泻腹痛。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敷或加油调敷患处。内服1.5~3g,炮制后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及孕妇忌服。
【鉴别用药】 硫黄和雄黄均能解毒杀虫,常外用于疥癣恶疮湿疹等症。然雄黄解毒疗疮力强,主治痈疽恶疮及虫蛇咬伤;内服又能杀虫,燥湿,祛痰,截疟,亦治虫积腹痛、哮喘、疟疾、惊痫等证。硫黄则杀虫止痒力强,多用于疥癣、湿疹及皮肤瘙痒;并具补火助阳通便之效,内服可疗寒喘、阳痿、虚寒便秘等证。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疮。”
2.《本草纲目》:“主虚寒久痢,滑泄,霍乱,补命门不足,阳气暴绝,阴毒伤寒,小儿慢惊。”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硫黄主要含硫(S),另杂有砷、硒、铁、碲等成分。
2.药理作用:硫与皮肤接触,产生硫化氢及五硫磺酸,从而有溶解角质、杀疥虫、细菌、真菌作用;对动物实验性炎症有治疗作用,能使支气管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并可促进支气管分泌增加而祛痰;一部分硫黄在肠内形成硫化氢,刺激肠壁增加蠕动,而起缓泻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硫磺或经适当配伍可用于治疗疥疮、皮肤病、湿疹、酒齄鼻、脓疱疮、蛲虫病、便秘、脱发等多种疾病,均疗效满意。近年临床还报道:用硫水散(硫黄50g,寒水石25g,研末过筛),加冷开水调糊外用,治疗花斑癣210例,有效率82.85%(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2∶209); 取硫黄颗粒置于痛点处,用火柴点燃并迅速用橡皮盖揿灭,一般治1次,不愈3日后再灸1次,治疗网球肘234例,治愈89例,好转127例(浙江中医杂志,1982,1∶35);治慢性阻塞性肺病, 分别用天然硫黄片、升华硫黄片、天然复方硫黄片(加黄芩素)、复方硫黄片(加山豆根、大黄),每日1.5~2g,连续服药30~80天,观察1462例,其中单纯型1170例,喘息型292例,辨证肾阳虚者占77.3%,结果有效在90%以上,副作用有咽干、腹泻等(辽宁中医杂志,1985,1∶17)。此外,还可用治慢性气管炎、坐骨神经痛,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白癜风、阳痿、遗尿、便血等病。
  4.不良反应:硫黄内服中毒量为10~20g。硫黄在肠道中可形成硫化氢,硫化氢是一种剧烈的神经毒物,并可抑制某些酶的活性。应用未纯化或未经炮制的石硫黄,还可引起砷中毒(中国中药杂志,1997,6∶344)。
 【其他】 生品比经豆腐炮制的硫黄的砷含量大8~15倍,证明炮制有减毒作用(中国中药杂志,1997,6∶344)。
白 矾 Baifan
《神农本草经》
  为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制成,主含含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主产于安徽、浙江、山西、湖北等地。全年均可采挖。将采得的明矾石用水溶解,滤过,滤液加热浓缩,放冷后所得结晶即为白矾。生用或煅用。煅后称枯矾。
  【性能】 酸、涩,寒。归肺、脾、肝、大肠经。
  【功效】 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化痰。
  【应用】
  1.外用治湿疹瘙痒,疮疡疥癣。本品性燥酸涩,而善收湿止痒。尤宜治疮面湿烂或瘙痒者。治痈疽,常配朴硝研末外用,如二仙散(《卫生宝鉴》);《证治准绳》单用白矾或配伍硫黄、乳香等治疗口疮、聤耳、鼻息肉、酒齄鼻。白矾更是治疗痔疮、脱肛、子宫脱垂的常用药,如以白矾、五倍子为主组成的消痔灵注射液。
  2.内服治①便血、吐衄、崩漏。本品性涩,能入肝经血分,有收敛止血作用,可用治多种出血证。治衄血不止,以枯矾研末吹鼻(《圣济总录》);治崩漏,配五倍子、地榆同用;治金疮出血,用生矾、煅矾配松香研末,外敷伤处。②久泻久痢。取其涩肠止泻作用,配煨诃子肉为散,粥饮调下治之,如诃黎勒散(《圣惠方》)。③痰厥癫狂痫证。白矾酸苦涌泄而能祛除风痰,又当配郁金为末,薄荷糊丸服,治痰壅心窍癫痫发狂,如白金丸(《医方集解》)。④湿热黄疸。有去湿退黄之功,可与硝石配伍,治女劳疸,如硝石散(《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撒布、调敷或化水洗患处。内服0.6~1.5g,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 体虚胃弱及无湿热痰火者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泄痢,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齿骨。”
2.《本草蒙筌》:“禁便泻,塞齿疼,洗脱肛涩肠,敷脓疮收水。”
  3.《本草纲目》:“矾石之用有四:吐利风热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诸血痛、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治痰饮、泄痢、崩带、风眼,取其收而燥湿也;治喉痹、痈疽、中蛊、蛇虫伤螫,取其解毒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为含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枯矾为脱水白矾。
2.药理作用:白矾能强力凝固蛋白质,临床用又可以消炎、止血、止汗、止泻和用作硬化剂。可广谱抗菌,对多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某些厌氧菌、皮肤癣菌、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明显;在体外有明显抗阴道滴虫作用。白矾经尿道灌注有止血作用;还能促进溃疡愈合;净化混浊生水。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白矾或经适当配伍治疗脓疱疮、湿疹、黄水疮、手足癣、顽固性口腔溃疡、肠炎、痢疾、消化道出血、癫痫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应用饱合明矾溶液加钳夹枯痔法(即将饱合明矾溶液1~3ml 注入痔核粘膜下血管团内,约2~3分钟后用血管钳反复钳夹痔核,使其成一薄片),治疗痔疮1097例,术后随访787例,治愈率100%(中华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24∶2148);治慢性肥厚性鼻炎,将60%明矾注射液注入鼻甲肥厚粘膜下,每一部位0.2~0.3ml,5~6天1次,观察365例,有效率98.36%,(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2∶75);用2%明矾水溶液高压灭菌后备用,每次300ml,经鼻食管在60~75分钟内滴完,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43例,有效率95.3%(综合临床医学,1994,1∶38)。此外,还能防治稻田性皮炎,用治褥疮、烧烫伤、中耳炎、脚汗症、泌尿系手术出血、子宫脱垂、直肠脱垂、肾结石、高脂血症、病毒性肝炎等。
  4.不良反应:明矾浓溶液对皮肤粘膜有明显刺激性,大剂量明矾内服可引起口腔、喉头烧伤,呕吐腹泻,虚脱甚至死亡(中国中药杂志,1989,2∶42)。
蛇床子 Shechuangzi
《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蛇床Cnidium monnieri(L.)Cuss. 的成熟果实。全国各地均产,以河北、山东、浙江、江苏、四川等地产量较大。均为野生,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性能】 辛、苦,温。有小毒。归肾经。
  【功效】 杀虫止痒,燥湿,温肾壮阳。
  【应用】
  1. 阴部湿痒,湿疹,疥癣。本品辛苦温燥,有杀虫止痒,燥湿诸作用。为皮肤及妇科病常用药,常与苦参、黄柏、白矾等配伍,且较多外用。治阴部瘙痒,与白矾煎汤频洗,如《濒湖集简方》;现临床治滴虫性阴道炎较常用。《千金方》则单用本品研粉,猪脂调之外涂,治疗疥癣瘙痒。
  2.寒湿带下,湿痹腰痛。本品性温热可助阳散寒,辛苦又具燥湿祛风之功。治带下,腰痛尤宜于寒湿兼肾虚所致者,常与山药、杜仲、牛膝等同用。
  3.肾虚阳痿,宫冷不孕。本品温肾壮阳之功亦佳。如《千金方》在30首治肾虚阳痿精冷方中,用蛇床子方达半数以上,且内服、外用均有。亦常配伍当归、枸杞、淫羊藿、肉苁蓉等治疗阳痿无子,如赞育丹(《景岳全书》)。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多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内服3~9g。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或下焦有湿热者不宜内服。
  【鉴别用药】 蛇床子、地肤子均可止痒,用治湿疮、湿疹、阴痒、带下。但蛇床子可散寒燥湿,杀虫止痒,宜于寒湿或虚寒所致者,并治疥癣;而地肤子为清热利湿以止痒,尤宜湿热所致者。再有,蛇床子又温肾壮阳,治阳痿、宫冷不孕以及湿痹腰痛;地肤子清热利湿之功又治小便不利、热淋涩痛。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男子阴痿湿痒,妇人阴中肿痛,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
  2.《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虚,湿痹,毒风,顽痛,去男子腰疼。浴男子阴,去风冷,大益阳事。主大风身痒,煎汤浴之瘥。疗齿痛及小儿惊痫。”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1.3%,已从油中分得27个成分。还含香豆精类等成分,如蛇床明素,花椒毒素等。
  2.药理作用:蛇床子能延长小鼠交尾期,增加子宫及卵巢重量;其提取物也有雄激素样作用,可增加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重量。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可延长新城鸡瘟病毒鸡胚的生命;杀灭阴道滴虫。所含的花椒毒酚有较强的抗炎和镇痛作用。另外,还有抗心律失常,降低血压,祛痰平喘,延缓衰老,促进记忆,局麻,抗诱变,抗骨质疏松,杀精子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蛇床子或经适当配伍治疗急性渗出性皮肤病、疥疮、黄水疮、湿疹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如将蛇床子与苍耳等制成“皮肤净”针剂,每次肌注2ml,日2次,治疗皮肤瘙痒症607例,有效率83.6%(临床皮肤科杂志,1983,1∶15);用蛇床子、冰醋酸、乙醇再加水制成的复方蛇床子洗剂外用,治疗脚癣180例,有效率100%,(中药材,1996,8∶427);每次服蛇床子总香豆素80mg,日3次,10日1疗程,治疗支气管哮喘和喘息型支气管炎发作期患者118例,有效率87.3%(中草药,1988,9∶410)。此外,又可用治宫颈糜烂、阴道炎、女阴白色病变、慢性盆腔炎、不孕症、周围神经炎等疾病。
蟾 酥 Chansu
《药性论》
  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 melaos-tictus Schneider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主产于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多为野生品种。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体表,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浆液,盛于瓷器内(忌与铁器接触),晒干贮存。用时以碎块置酒或鲜牛奶中溶化,然后风干或晒干。
  【性能】 辛,温。有毒。归心经。
  【功效】 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应用】
  1. 痈疽疔疮,瘰疬,咽喉肿痛,牙痛。本品有良好解毒消肿,麻醉止痛作用,可外用及内服。治痈疽及恶疮,常配伍麝香、朱砂等,用葱白汤送服取汗,如蟾酥丸(《外科正宗》)。治咽喉肿痛及痈疖,与牛黄、冰片等配用,如雷氏六神丸。治牙痛,单用本品研细少许点患处(《本草正》)。本品亦用于五官科手术的粘膜麻醉,配川乌、生南星、生半夏为末,烧酒调敷患处,如外敷麻药方(《医宗金鉴》)。
  2.痧胀腹痛,神昏吐泻。本品辛温走窜,有辟秽化浊,开窍醒神之功,嗅之亦能催嚏。用治伤于暑湿秽浊或饮食不洁而致痧胀腹痛,吐泻不止,甚至昏厥,常与麝香、丁香、雄黄等药配伍,用时研末吹入鼻中取嚏收效,如蟾酥丸(《集验简易良方》)。
  【用法用量】 内服0.015~0.03g,研细,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内服慎勿过量。外用不可入目。孕妇忌用。
  【古籍摘要】
  1.《药性论》:“治脑疳,以奶汁调,滴鼻中。”
  2.《本草汇言》:“疗疳积,消臌胀,解疔毒之药也。能化解一切瘀郁壅滞诸疾,如积毒、积块、积脓、内疔痈肿之证,有攻毒拔毒之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有蟾酥毒素类:如蟾毒、蟾毒配基脂肪酸酯、蟾毒配基硫酸酯等,蟾毒配基类,蟾毒色胺类,以及其他化合物:如多糖类、有机酸、氨基酸、肽类、肾上腺素等。
  2.药理作用:蟾毒配基类和蟾蜍毒素类均有强心作用,又有抗心肌缺血、抗凝血、升压、抗休克、兴奋大脑皮层及呼吸中枢、抗炎、镇痛及局部麻醉作用。蟾毒内酯类和华蟾素均有抗肿瘤作用,并能升高白细胞、抗放射线;还有镇咳、增加免疫力、抗疲劳、兴奋肠管和子宫平滑肌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蟾酥或经适当配伍治疗化脓性感染、神经性皮炎、急性咽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炎、急慢性牙髓炎等多种疾病,以及抢救呼吸及循环衰竭、局部麻醉,均获满意疗效。近年还报道:用蟾酥与茯苓1∶9比例治成强心散、胶囊或片剂服,治疗心力衰竭30例,有效率86.7%(新医药通讯,1992,5∶46);用华蟾素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18例,有效率76.3%(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7∶1632);每日用华蟾素注射液20ml或4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点滴,治疗癌性疼痛143例,止痛有效率为94.9%(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3∶60)。此外,又常用以拔牙、治疗瘘管、结核病、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晚期复发性肝癌等。
  4.不良反应:静注或腹腔注射蟾酥后小鼠出现呼吸急促、肌肉痉挛、惊厥、心律不齐,最后麻痹而死亡。
   附药 蟾皮
  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皮。其味辛,性凉,有小毒。功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胀.适用于痈疽疮毒、疳积腹胀、瘰疬肿瘤等证。煎服,用3~6g。研末入丸、散,每次0.3~0.9g。外用适量,可研末调敷患处,或以新鲜蟾皮外贴患处。
樟 脑 Zhangnao
《本草品汇精要》
  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的枝、干、叶及根部,经提炼制得的颗粒状结晶。主产于台湾及长江以南地区。以台湾产量最大,质量最佳。多为栽培品。每年多在9~12月砍伐老树,锯劈成碎片,置蒸馏器中进行蒸馏,冷却后即得粗制樟脑,再经升华精制而得精制樟脑。因易挥发,应密封保存。
  【性能】 辛,热。有毒。归心、脾经。
  【功效】 除湿杀虫,温散止痛,开窍辟秽。
  【应用】
  1. 疥癣瘙痒,湿疮溃烂。本品辛热燥烈,外用除湿杀虫、消肿止痒以奏效。治癣可与土槿皮、川椒、白矾等伍用。若与枯矾、轻粉共为细末,湿则干掺,干则油调敷,可治臁疮,如香白散(《外科大成》)。若与雄黄等分为末,用时先以荆芥煎汤洗患处,再用麻油调涂,可治瘰疬溃烂,如雄脑散(《外科全生集》)。
  2.跌打伤痛,牙痛。借其辛烈行散,消肿止痛之力以取效。治跌打伤痛,肌肤完好者,可泡酒外擦。治龋齿牙痛,与黄丹、皂角(去皮、核)各等分为末,蜜丸,塞孔中,如《余居士选奇方》。
3.痧胀腹痛,吐泻神昏。樟脑辛香走窜,有开窍醒神,辟秽化浊和温散止痛之功。与没药、乳香(1∶2∶3) 为细末,每次以茶水调服0.1g,可治感受秽浊疫疠或暑湿之邪,而致腹痛闷乱、吐泻昏厥诸证,如《本草正义》方。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内服0.1~0.2g,入散剂或用酒溶化服。
  【使用注意】 气虚阴亏,有热及孕妇忌服。
  【古籍摘要】
  1.《本草品汇精要》:“主杀虫,除疥癣,疗汤火疮,敌秽气。”
  2.《本草纲目》:“通关窍,利滞气,治中恶邪气、霍乱、心腹痛、寒湿脚气、疥癣、风瘙、龋齿、杀虫,避蠹,着鞋中去脚气。”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为一种双环萜酮(C10H16O)物质。
2.药理作用:樟脑涂擦皮肤有温和的刺激和防腐作用,可作发赤剂,并有局部麻醉作用,临床用樟脑擦剂有止痒和镇痛作用。口服有驱风和轻微祛痰作用;对高级中枢神经兴奋作用明显,大剂量可引起癫痫样惊厥。在体内水溶性代谢产物氧化樟脑,有明显的强心、升压和兴奋呼吸作用。
  3. 临床研究:据报道,用樟脑或经适当配伍治疗皮肤病、足癣感染、麦粒肿、中耳脓疖、褥疮、肛门湿疹、牙痛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用樟脑、山萘各等量,研细末后混匀,取适量撒于胶布中心,贴敷患处,治疗淋巴结炎21例,治愈率95.2%(时珍国药研究,1991,3∶132);用樟脑丸1/4粒研末、豆腐50~100g捣成膏外敷患处,治疗下肢溃疡42例,均获治愈(江苏中医,1998,11∶33)。用樟脑油于止泻穴注射,每日1次,治疗婴幼儿腹泻60例,结果4天全部治愈,疗效优于对照组(吉林中医药,1994,1∶25)。此外,又可用治冻疮、小儿呕吐、偏头痛等病证。
4.不良反应:口服樟脑0.5~1.0g,可致头晕、头痛、温热感,乃至兴奋、谵妄;服用2.0g以上,出现大脑皮层兴奋,导致癫痫样惊厥,而后因呼吸衰竭死亡(中毒急症手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326)。
木鳖子 Mubiezi
《开宝本草》
  为葫芦科植物木鳖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的成熟种子。主产湖北、广西、四川等地。多为野生,也有栽培。9~11月采收成熟果实,剖开,晒至半干,取出种子,干燥。用时去壳取仁,捣碎,或制霜用。
  【性能】 苦、微甘,凉。有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 攻毒疗疮,消肿散结。
  【应用】
  1.疮疡肿毒,瘰疬,乳痈,痔疮肿痛,干癣,秃疮。本品能散结消肿,攻毒疗疮,并有生肌,止痛作用,故可治上述病证。如单用本品,则以醋磨汁外涂或研末醋调敷于患处。治痈肿诸毒,可与草乌、半夏等炒焦研细,水调外敷,如乌龙膏(《医宗金鉴》)。治痔疮肿痛,《普济方》配伍荆芥、朴硝等分煎汤,熏洗。治瘰疬痰核,可以本品研碎入鸡蛋内蒸熟食之,如木鳖膏(《仁斋直指方》)。若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配肉桂、丁香等研末,生姜汁煮米粥调糊外敷,如木鳖裹方(《圣济总录》)。
  2.筋脉拘挛。本品亦能疏通经络,而治痹痛,瘫痪。可配乳香为末,清油、黄腊为膏,取少许搓擦患处,不住手以极热为度,如木鳖子膏(《百一选方》)。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用油或醋调涂患处。内服0.6~1.2g,多入丸、散用。
  【使用注意】 孕妇及体虚者忌服。
  【鉴别用药】 木鳖子、马钱子皆为有毒之品,均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用治疮痈肿痛,跌打伤痛等证。但是,木鳖子为胡芦科植物,长于攻毒疗疮,临床上多用于恶疮肿毒、瘰疬、乳痈、痔疮等证;而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又名番木鳖,有大毒,应用宜慎,长于通经络,消结肿,止疼痛,临床多用于风湿顽痹,麻木不遂,跌打伤痛等证,止痛强于木鳖子。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折伤,消结肿,恶疮,生肌,止腰痛,除粉刺黑干 黑曾 ,妇人乳痈,肛门肿痛。”
2.《本草纲目》:“治疳积痞块,利大肠泻痢,痔瘤瘰疬。”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木鳖子皂苷、木鳖子酸、木鳖子素、齐墩果酸、甾醇、氨基酸,以及油35.72%、蛋白质30.59%、海藻糖等。
  2.药理作用:木鳖子皂苷有抗炎及降血压作用,并能抑制离体蛙心和离体兔十二指肠。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木鳖子或经适当配伍治疗牛皮癣、干癣、秃疮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取木鳖子1个研碎放入适量75%乙醇浸泡,48~72小时后过滤,加入3g升汞和10ml甘油,再加75%乙醇至100ml,涂擦患处,治神经性皮炎效果明显(中原医刊,1984,4∶11);木鳖子(去壳)、荜茇、藿香、冰片按5∶5∶3∶1比例研细粉,每次取0.05g, 鼻(痛侧鼻孔吸入),日约4次,治疗三叉神经痛62例,有效率91.9%(中医杂志,1994,1∶35);取木鳖子3个劈开,入香油内煎至黑色,取油点耳用,治疗中耳炎60余例,收效甚佳(山东中医杂志,1993,4∶50)。此外,又可治疗乳腺增生、小儿腹泻、脱肛等。
  4.不良反应:木鳖子水及乙醇浸出液均有较大毒性,其皂苷有溶血作用。[药学杂志(日),1971,2∶174]。其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四肢乏力,便血,烦躁不安,意识障碍,休克等。中毒轻者,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5%活性炭洗胃,服蛋清,灌肠,硫酸镁导泻等方法解毒。
  【其他】 实验证明木鳖子无论动脉、静脉给药,在出现降压作用后,动物均于数日内死亡[中国医药科学院,1956年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Ⅱ)]。
土荆皮 Tujingpi
《本草纲目拾遗》
  为松科植物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feri Gord.的根皮或近根树皮。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多为栽培。于立夏前后剥取,除去杂质,晒干。生用。又名土槿皮。
  【性能】 辛,温。有毒。归肺、脾经。
  【功效】 杀虫,止痒。
  【应用】
  1.体癣、手足癣、头癣等多种癣病。有较好杀虫疗癣,祛湿止痒作用。以外用治癣为主,可单用浸酒涂擦或研末加醋调敷。现多制成10~50%土槿皮酊,或配合水杨酸、苯甲酸等制成复方土槿皮酊外用,如鹅掌风药水(《中国药物大全》)。
  2.湿疹,皮炎,皮肤瘙痒。可单用浸酒外擦,或配大黄、苦参、黄柏等同用。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酒或醋浸涂擦,或研末调涂患处。
  【使用注意】 只供外用,不可内服。
  【古籍摘要】
  《本草纲目拾遗》:“其皮治一切血,杀虫瘴癣,合芦荟香油调搽。”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根皮含土荆皮酸、β-谷甾醇、鞣质、挥发油、多糖等。
  2.药理作用:其有机酸、乙醇浸膏及苯浸膏,对我国常见的10 种致病性皮肤真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其水浸液,体外无抗真菌作用。土荆皮酸能抗癌细胞,还能抗早孕,抑制卵子受精;尚可抗中孕,但抗着床作用不明显。其提取物和制成的止血粉,实验均有良好止血作用。
3.不良反应:土荆皮酸A给犬口服的中毒症状主要在消化系统,对肠粘膜的损害随剂量增大而加重,提示给药时应注意胃肠道反应(生殖与避孕,1989,1∶34)。
蜂 房 Fengfang
《神农本草经》
  为胡蜂科昆虫果马蜂Ploistes olivaceous (DeGeer)、日本长脚胡蜂P. japonicus Saussure或异腹胡蜂Parapolybia varia Fabricius的巢。全国均有,南方较多,均为野生。全年可采,但常以秋、冬二季采收。晒干或蒸,除去死蜂死蛹后再晒干,剪块生用或炒用。又名露蜂房。
  【性能】 甘,平。归胃经。
  【功效】 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应用】
  1.疮疡肿毒,乳痈,瘰疬,顽癣瘙痒,癌肿。本品能攻毒杀虫,攻坚破积,为外科常用之品。虽可单用,但更常与解毒消肿生肌药配伍应用。如《证治准绳》治疮肿初发,与生南星、生草乌、白矾、赤小豆共为细末,淡醋调涂。若与蛇蜕、黄芪、黄丹、玄参等为膏外用,可治瘰疬,如蜂房膏(《圣惠方》)。《圣惠方》又以此为末,调猪脂涂擦,治头上癣疮。治癌肿可与莪术、全蝎、僵蚕等配用。
  2.风湿痹痛,牙痛,风疹瘙痒。本品质轻且性善走窜,能祛风止痛、止痒而奏效。若与川乌、草乌同用,乙醇浸泡外涂痛处可治风湿痹痛,或配全蝎、蜈蚣、地鳖虫各等分,研末为丸服,治关节炎、骨髓炎(《虫类药的应用》)。治牙痛可配细辛水煎漱口用,《普济方》内即载有十数个以蜂房为主的治牙痛方。治风疹瘙痒,常与蝉衣等同用。
  此外,蜂房还可用治阳痿、喉痹、以及蛔虫、绦虫病等。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用油调敷或煎水漱口,或熏洗患处。内服,3~5g。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惊痫瘈疭,寒热邪气,癫疾,肠痔。”
  2.《日华子本草》:“治牙齿疼,痢疾,乳痈,蜂叮,恶疮。”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大黄蜂巢含挥发油(露蜂房油)、蜂蜡、树脂、蛋白质、铁、钙等。
2.药理作用:实验证明,露蜂房水提取液对急性和慢性炎症均能抑制,镇痛作用则主要对慢性疼痛有效。其丙醇和醇、醚提取物均有显著促凝血作用;水提取物能明显促进大鼠体外血栓形成,并能增加血小板的粘附率。蜂房油可驱蛔虫、绦虫。提取物有降压、扩张血管及强心作用,并可抗癌、抗菌和降温。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蜂房或经适当配伍治疗化脓性感染、急性乳腺炎、神经性皮炎、牙痛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将蜂巢水煎浓缩成稠膏再压片服用,治疗慢性鼻炎158例及慢性副鼻窦炎65例,有效率分别为85%及72%;且对急、慢性肝炎也有较好疗效(中草药通讯,1979,10∶22);露蜂房、白芷各10g,烘干研末,加醋调成面团状,睡前敷于神阙穴,同时外盖纱布并用橡皮膏固定,日1次,治疗早泄43例,经敷6~7次,全部奏效(浙江中医杂志,1991,2∶86);用黄蜂房、黄药子各等量研细粉,每次服0.5g,日3次,饭后黄酒冲服,或装入胶囊服,治疗甲状腺囊肿71例,治愈54例(实用毒性中药学,科技文献出版社,1992∶354)。此外,蜂房又可用治痢疾、遗尿、百日咳、慢性气管炎等疾病。
4.不良反应:露蜂房中的挥发油对实验动物有相当毒性,可引起急性肾炎等损害。
大 蒜 Dasuan
《名医别录》
  为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的鳞茎。全国各地均有栽培。5月叶枯时采挖,晾干。生用。
  【性能】 辛,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 解毒杀虫,消肿,止痢。
  【应用】
  1.用于痈肿疔毒,疥癣。大蒜外用或内服,均有良好的解毒,杀虫,消肿作用。治疮疖初发可用独头蒜切片贴肿处(《外科精要》)。民间亦常用大蒜切片外擦或捣烂外敷,治疗皮肤或头癣瘙痒。
  2.痢疾,泄泻,肺痨,顿咳。可单独或配伍入复方中用。如验方以大蒜煮粥送服白及粉治肺痨咯血。治泻痢,或单用或以10%大蒜浸液保留灌肠。大蒜还可防治流感、流脑、乙脑等流行性传染病。
  3.钩虫病,蛲虫病。治蛲虫病可将大蒜捣烂,加茶油少许,睡前涂于肛门周围。
  此外,大蒜还能健脾温胃而用治脘腹冷痛,食欲减退或饮食不消。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切片擦或隔蒜灸。内服5~10g,或生食,或制成糖浆服。
  【使用注意】 外服可引起皮肤发红、灼热甚至起泡,故不可敷之过久。阴虚火旺及有目、舌、喉、口齿诸疾不宜服用。孕妇忌灌肠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散痈肿 疮,除风邪,杀毒气。”
  2.《本草纲目》:“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癥积肉食,此其功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有大蒜油(挥发油)、大蒜素,硫化亚磺酸脂类,S-烷(烯)-L-半胱氨酸衍生物。γ-L-谷氨酸多肽,苷类,多糖,脂类及多种酶等。
2.药理作用:大蒜有抗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幽门螺旋杆菌、多种致病性浅部真菌、白色念珠菌、恙虫热立克次体、流感病毒B、疱疹病毒,以及阴道滴虫、阿米巴原虫等,均有不同程度抑杀作用。抗菌作用紫皮蒜优于白皮蒜,鲜品强于干品。又可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可能与减少内源性胆固醇合成有关。大蒜油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本品又可抗肿瘤,抗突变和阻断亚硝酸胺合成。另外,还有不同程度的抗炎、免疫增加、抗氧化、延缓衰老、降血压、护肝、降血糖、杀精子、兴奋子宫、驱铅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大蒜或经适当配伍治疗痢疾、小儿霉菌性肠炎、百日咳、结核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小儿真菌性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乳腺炎、多各癣症等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服用大蒜素治疗婴幼儿隐孢子虫感染性腹泻172例,小于1岁80mg/日,1~2岁120mg/日,2~4岁160mg/日,均分4次服,17天1疗程,均获治愈(中国医药学报,1994,3∶177)。将大蒜(去皮)100g,捣成糊状;李树皮50g,加水100ml,煎取20ml;生姜10g捣烂取汁,加蜂蜜6g调匀,以上诸药调成糊状,外敷关节周围,绷带包扎,待局部有发热、刺痛感30~50分钟,除去敷药,暴露患部即可,治疗104例关节炎,总有效率为95.2%(四川中医,1989,3∶33)。将大蒜素6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日1次,治疗急性脑梗塞101例,有效率77.23%(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9,9∶390)。此外,又可用治高脂血症、前列腺炎、斑秃、扁平疣、急性肾炎、晚期癌肿等多种病证,以及防治铅中毒。
   4.不良反应:大蒜汁局部应用有较强刺激性,大蒜外敷过久可引起皮肤发红、灼热、起泡。口服大蒜可刺激胃肠粘膜。大蒜注射液可能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加重心肌缺血。对冠心病患者使用大蒜及其制剂时,见心绞痛加重或频繁发作时应立即停药。
(陕西中医学院 胡锡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