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药学

_13 (现代)
(湖南中医学院 郭建生)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名行气药。
  理气药性味多辛苦温而芳香。其味辛能行,味苦能泄,芳香能走窜,性温能通行,故有疏理气机即行气、降气、解郁、散结的作用。并可通过畅达气机、消除气滞而达到止痛之效,即《素问》“逸者行之”、“结者散之”、“木郁达之”之意。因本类药物主归脾、胃、肝、肺经,以其性能不同,而分别具有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等功效。
  理气药主要用治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肝气郁滞所致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疝气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肺气壅滞所致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
  使用本类药物,须针对病证选择相应功效的药物,并进行必要的配伍。如脾胃气滞,要选用调理脾胃气机的药物,因于饮食积滞者,配伍消导药;因于脾胃气虚者,配伍补中益气药;因于湿热阻滞者,配伍清热除湿药;因于寒湿困脾者,配伍苦温燥湿药。肝气郁滞,应选用疏肝理气的药物,因于肝血不足者,配伍养血柔肝药;由于肝经受寒者,配伍暖肝散寒药;用于瘀血阻滞者,配伍活血祛瘀药。肺气壅滞,应选用理气宽胸的药物,因于外邪客肺者,配伍宣肺解表药;因于痰饮阻肺者,配伍祛痰化饮药。
  本类药物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部分理气药具有抑制或兴奋胃肠平滑肌作用,或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或利胆等作用;部分理气药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中枢抑制、调节子宫平滑肌、兴奋心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升压或降压、抗菌等作用。本类药物现代多用于治疗胃炎、肠炎、消化道溃疡、多种肝病、胆结石、胆囊炎以及慢性支气管炎等。
  
  
            陈 皮 chenpi
                 《神农本草经》 
  为芸香科植物橘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干燥果皮。主产于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西等地。秋末冬初果实成熟时采收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以陈久者为佳,故称陈皮。产广东新会者称新会皮,广陈皮。切丝,生用。
  【性能】 辛、苦,温。归脾、肺经。
  【功效】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
  1.脾胃气滞证。本品辛行温通,有行气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因其苦温而燥,故寒湿阻中之气滞最宜。治疗中焦寒湿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恶心呕吐、泄泻等,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平胃散(《和剂局方》);若食积气滞,脘腹胀痛,可配山楂、神曲等同用,如保和丸(《丹溪心法》);若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腹痛、呕吐、泄泻,可配藿香、苏叶等同用,如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若脾虚气滞,腹痛喜按、不思饮食、食后腹胀、便溏舌淡者,可与党参、白术、茯苓等同用,如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若脾胃气滞较甚,脘腹胀痛较剧者,每与木香、枳实等同用,以增强行气止痛之功。
  2.呕吐、呃逆证。陈皮辛香而行,善疏理气机、条畅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治疗呕吐、呃逆,常配伍生姜、竹茹、大枣如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若脾胃寒冷,呕吐不止,可配生姜、甘草同用,如姜橘汤(《活幼心书》)。
  3.湿痰、寒痰咳嗽。本品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且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为治痰之要药。治湿痰咳嗽,多与半夏、茯苓等同用,如二陈汤(《和剂局方》)。若治寒痰咳嗽,多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等同用,如苓甘五味姜辛汤(《伤寒论》);若脾虚失运而至痰湿犯肺者,可配党参、白术同用,如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4.胸痹证。本品辛行温通、入肺走胸,而能行气通痹止痛。治疗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可配伍枳实、生姜,如橘皮枳实生姜汤(《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 煎服,3~9g。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
  2.《名医别录》:“下气,止呕咳”。“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
  3.《本草纲目》:“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咳疟,大便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其治百病,总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陈皮中含有川陈皮素、橙皮苷、新橙皮苷、橙皮素、对羟福林、黄酮化合物等。 陈皮挥发油含量为1.5~2.0%,广陈皮挥发油含量为1.2~3.2%,其成分有α-侧柏烯、柠檬烯等。
  2.药理作用:本品煎剂对家兔及小白鼠离体肠管,麻醉兔、犬胃及肠运动均有直接抑制作用;小量煎剂可增强心脏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加,冠脉扩张,使冠脉流量增加,大剂量时可抑制心脏;陈皮水溶性总生物碱具有升高血压作用;陈皮提取物有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鲜橘皮煎剂有扩张气管的作用;挥发油有刺激性祛痰作用,主要有效成分为柠檬烯;陈皮煎剂对小鼠离体子宫有抑制作用,高浓度则使之呈完全松弛状态,用煎剂静脉注射,对麻醉兔在位子宫则使之呈强直性收缩;有利胆、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
  3.临床研究:陈皮临床用于治疗各种胃炎及结肠炎,以养胃冲剂(陈皮、黄芪、党参、白芍、生甘草、食糖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杂志,1986,11:30),以陈荷散(陈皮15g,干荷叶10g,砂仁2g)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浙江中医杂志,1991,4:156)均获良效;以陈皮70g,每日煎服1剂,治疗急性乳腺炎45例,痊愈38例(唐山医药,1989,2:10)。另有以陈皮为主的复方煎剂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陕西中医,1992,7:292)、以陈皮提取物(主要成分对羟福林)注射液静脉滴注抢救休克等(江苏中医,1990,1:35)。
  附药 橘核 橘络 橘叶 化橘红
  1.橘核 为橘的种子。性味苦,平。归肝经。功能理气散结,止痛。适用于疝气疼痛、睾丸肿痛及乳房结块等。煎服,3~10g。
2.橘络 为橘的中果皮及内果皮之间的纤维束群。性味甘、苦,平。归肝、肺经。功能行气通络,化痰止咳。适用于痰滞经络之胸痛、咳嗽、痰多。煎服,3~5g。
3.橘叶 为橘树的叶。性味辛、苦,平。归肝经。功能疏肝行气,散结消肿。适用于胁肋作痛、乳痈、乳房结块等。煎服,6~10g。
4.化橘红 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 Citrus grandis (L.) Osbeck var. tomentosa Hort. (C. grandis Tomentosa) 或柚 C. grandis (L.) Osbeck 的未成熟或接近成熟外层果皮。性味辛、苦,温。归肺、脾经。功能理气宽中,燥湿化痰。适用于湿痰或寒痰咳嗽,食积呕恶,胸闷等。煎服,3~10g。
青 皮 Qingpi  
《本草图经》 
  为芸香科植物橘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变种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干燥果皮。产地同陈皮。5~6月间收集自落的幼果,晒干,称为“个青皮”,7~8月间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去瓤肉,晒干,习称“四花青皮”。生用或醋炙用。
  【性能】 苦、辛,温。归肝、胆、胃经。
  【功效】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应用】
  1.肝郁气滞证。本品辛散温通,苦泄下行而奏疏肝理气、散结止痛之功。尤宜于治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房肿痛。治肝郁胸胁胀痛,常配柴胡、郁金、香附等;治乳房胀痛或结块,常配柴胡、浙贝母、橘叶等;治乳痈肿痛,常配瓜蒌皮、金银花、蒲公英等;若治寒疝疼痛,多与乌药、小茴香、木香等同用,如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2.气滞脘腹疼痛。本品辛行温通,入胃而行气止痛。治疗脘腹胀痛,可配大腹皮同用,如青皮散(《症因脉治》);若脘腹冷痛,可配桂枝、陈皮同用,如三皮汤(《医方类聚》)。
  3.食积腹痛。本品辛行苦降温通,有消积化滞、和降胃气,行气止痛之功。治食积气滞,脘腹胀痛,常与山楂、神曲、麦芽等同用,如青皮丸(《沈氏尊生书》);若气滞甚者,可配木香、槟榔或枳实、大黄等同用。 
  4.癥瘕积聚、久疟痞块。本品气味峻烈,苦泄力大,辛散温通力强,能破气散结。用治气滞血瘀之癥瘕积聚,久疟痞块等,多与三棱、莪术、丹参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g。醋炙疏肝止痛力强。
  【鉴别用药】 陈皮、青皮二者皆可理中焦之气而健胃,用于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食积不化等症。但陈皮性温而不峻,行气力缓,偏入脾肺 ,长于燥湿化痰,用于痰饮停滞肺胃之咳嗽气喘、呕哕、腹痛、泄泻;青皮性较峻烈,行气力猛,苦泄下行,偏入肝胆,能疏肝破气,散结止痛,消积化滞,主治肝郁乳房胀痛或结块,胁肋胀痛,疝气疼痛,食积腹痛,癥瘕积聚等症。
  【古籍摘要】 
  1.《本草图经》:“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2.《本草纲目》:“治胸膈气逆,胸痛,小腹疝痛,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青橘皮,其色青气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
  3.《本草汇言》:“青橘皮,破滞气,削坚积之药也。……此剂苦能泄,辛能散引能辟邪消瘴,运行水谷,诚专功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所含主要成分与陈皮相似,但所含成分的量不同,如所含对羟福林比陈皮为高。另外含多种氨基酸,如天冬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等。
  2.药理作用:本品所含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排除肠内积气;其煎剂能抑制肠管平滑肌,呈解痉作用。此作用强于陈皮。本品对胆囊平滑肌有舒张作用,有利胆作用。其注射液静注有显着的升压作用,对心肌的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和自律性均有明显的正性作用。其挥发油中的柠檬烯有祛痰、扩张支气管、平喘作用。
  3.临床研究:以牛蒡青皮汤(牛蒡子30g,青皮15g)治疗急性乳腺炎获满意疗效(浙江中医杂志,1990,1:7),或以立效散(青皮、当归、瓜蒌仁各10g,制乳香、制没药、生甘草各6g)随证加减治疗224例,均获痊愈(湖北中医杂志,1982,3:43);以青茵合剂(青皮、茵陈、大黄、郁金、香附等)治疗非胆总管胆石症67例,总有效率89.56%(中医杂志,1987,6:427);以青皮注射液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显著(中医杂志,1987,3:198);以青皮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元性休克22例,升压效果显著且稳定(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2:21)。
  
            枳 实 Zhishi
                《神农本草经》
  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 C.sinensis Osbeck的干燥幼果,主产于四川、江西、福建、江苏等地。5~6月间采集自落的果实,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较小者直接晒干或低温干燥。用时洗净、闷透,切薄片,干燥。生用或麸炒用。
  【性能】 苦、辛、酸,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 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应用】
  1.胃肠积滞,湿热泻痢。本品辛行苦降,善破气除痞、消积导滞。治饮食积滞,脘腹痞满胀痛,常与山楂、麦芽、神曲等同用,如曲麦枳术丸(《医学正传》);若胃肠积滞,热结便秘,腹满胀痛,则与大黄、芒硝、厚朴等同用,如大承气汤(《伤寒论》);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多与黄芩、黄连同用,如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2.胸痹、结胸。本品能行气化痰以消痞,破气除满而止痛。治胸阳不振、痰阻胸痹之胸中满闷、疼痛,多与薤白、桂枝、瓜蒌等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治痰热结胸,可与黄连、瓜蒌、半夏同用,如小陷胸加枳实汤(《温病条辨》);治心下痞满,食欲不振,可与半夏曲、厚朴等同用,如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3.气滞胸胁疼痛。本品善破气行滞而止痛,治疗气血阻滞之胸胁疼痛,可与川芎配伍,如枳芎散(《济生方》);若属寒凝气滞,可配桂枝,如桂枳散(《普济本事方》)。
4.产后腹痛。本品行气以助活血而止痛,可与芍药等分为末服用,用治产后瘀滞腹痛、烦躁,如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或与当归、益母草同用。
  此外,本品尚可用治胃扩张、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脏器下垂病症,可单用本品,或配伍补中益气之品黄芪、白术等以增强疗效。
  【用法用量】 煎服,3~9g,大量可用至30g。炒后性较平和。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2.《名医别录》:“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3.《本草纲目》:“枳实、枳壳大抵其功皆能利气,气下则痰喘止,气行则痰满消,气通则痛刺止,气利则后重除。”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酸橙果皮含挥发油、黄酮苷(主要为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野漆树苷及忍冬苷等)、N-甲基酪胺、对羟福林、去甲肾上腺素、色胺诺林等。另外,尚含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核黄素、钙、磷、铁等。
  2.药理作用:枳实能缓解乙酰胆碱或氯化钡所致的小肠痉挛,可使胃肠收缩节律增加;枳实能使胆囊收缩、奥狄氏括约肌张力增加;枳实、枳壳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枳实与枳壳具有抗溃疡作用;枳实或枳壳煎剂对已孕、未孕小白鼠离体子宫有抑制作用,对已孕、未孕家兔离体、在位子宫均呈兴奋作用;枳实、枳壳煎剂或酊剂静脉注射对动物离体心脏有强心作用,枳实注射液静脉注射能增加冠脉、脑、肾血流量,降低脑、肾血管阻力,枳实煎剂及枳壳的乙醇提取液给麻醉犬、兔静脉注射有明显的升高血压作用。
  3.临床研究:以枳实通降汤(枳实、代赭石、蒲公英、白术、党参等)加减,每日1剂,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总有效率97.62%(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0:637);枳实理中汤加味(枳实、白术、党参、干姜、甘草等)水煎服,治疗胃下垂40例,总有效率为90%(吉林中医药2000,4:25);以乌梅枳实散(两药各100g)研为细末,每天服2次,每次5~8g,治疗子宫脱垂有良效(河南中医,1987,5:45);以枳实30g,葶苈子30~50g,大枣15枚,水煎每日1剂,治疗心力衰竭50例次,总有效率为96%(中医杂志,1989,2:50)。另有用枳实为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冠心病心绞痛,以枳实注射液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休克等。
  
  附药 枳壳
  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接近成熟的果实(去瓤),生用或麸炒用。性味、归经、功用与枳实同,但作用较缓和,长于行气开胸,宽中除胀。用法用量同枳实,孕妇慎用。
           木 香 Muxiang
                《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植物木香 Aucklandia lappa Decne.、川木香 Vladimiria souliei (Franch.)Ling的根。木香产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者,称为广木香,现我国已栽培成功。主产于云南、广西者,称为云木香;主产于四川、西藏等地者称川木香。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须根,切段,大的再纵剖成瓣,干燥后撞去粗皮。生用或煨用。
  【性能】 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
  【功效】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应用】
  1.脾胃气滞证。本品辛行苦泄温通,芳香气烈而味厚,善通行脾胃之滞气,既为行气止痛之要药,又为健脾消食之佳品。治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可单用本品或配砂仁、藿香等同用,如木香调气散(《张氏医通》);若脾虚气滞,脘腹胀满、食少便溏,可与党参、白术、陈皮等同用,如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健脾丸(《证治准绳》);若脾虚食少,兼食积气滞,可配砂仁、枳实、白术等同用,如香砂枳术丸(《摄生秘剖》)。
  2.泻痢里急后重。本品辛行苦降,善行大肠之滞气,为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常与黄连配伍,如香连丸(《和剂局方》);若治饮食积滞之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可与槟榔、青皮、大黄等同用,如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
  3.腹痛胁痛,黄疸,疝气疼痛。本品气香醒脾,味辛能行,味苦主泄,走三焦和胆经,故既能行气健脾又能疏肝利胆。用治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而致湿热郁蒸、气机阻滞之脘腹胀痛、胁痛、黄疸,可与郁金、大黄、茵陈等配伍;若治寒疝腹痛及睾丸偏坠疼痛,可与川楝子、小茴香等同用,如导气汤(《医方简义》)。
  4.气滞血瘀之胸痹。本品辛行苦泄,性温通行,能通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故可止痛。用治寒凝气滞心痛,可与赤芍、姜黄、丁香等同用,如二香散(《经验良方》);若治气滞血瘀之胸痹,可配郁金、甘草等同用,如颠倒木金散(《医宗金鉴》)。
  此外,本品气芳香能醒脾开胃,故在补益方剂中用之,能减轻补益药的腻胃和滞气之弊,有助于消化吸收,如归脾汤(《济生方》)。
  【用法用量】 煎服,1.5~6g。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而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治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呕逆反胃,霍乱泄泻痢疾,健脾消食,安胎。”
  2.《本草纲目》:“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
  3.《本草求真》:“木香,下气宽中,为三焦气分要药。然三焦则又以中为要……中宽则上下皆通,是以号为三焦宣滞要剂。”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云木香含挥发油。油中成分为紫杉烯、α-紫罗兰酮、木香烯内酯、α及β木香烃、木香内酯、二氢脱氢木香内酯、木香醇、水芹烯等。有机酸成分有棕榈酸、天台乌药酸,其它还有甘氨酸、瓜氨酸等20种氨基酸及胆胺、木香碱等成分。
  2.药理作用:木香对胃肠道有兴奋或抑制的双向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木香单味药能通过胃肠蠕动加快、促进胃排空,明显拮抗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溃疡抑制率达100%;有明显的利胆作用;有松弛气管平滑肌作用;并能抑制链球菌、金黄色与白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有利尿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作用。
  3.临床研究:以柴胡、木香、瓜蒌仁、半夏、枳壳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4例,总有效率为94%(黑龙江中医药,1987,6:46);以香参止泻方(广木香10g、苦参30g)治疗急性腹泻96例,总有效率为97.9%(湖北中医杂志,1992,6:9);以茵陈、金钱草、木香、柴胡、枳壳、等,水煎服,治疗胆石症,排石率在60%以上(山东中医杂志,1996,2:64);以利胆通腑胶囊(生大黄、木香各1.7g,天仙子lg)治疗胆绞痛开水送服,总有效率71.76%(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8,3:115);另有单用木香治疗无黄疸型肝炎、迁延型肝炎,用木香为主的复方治疗胆囊炎、小儿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绞痛、肠胀气、消化性溃疡、腹泻型肠道易激综合征、痛经等。
           
           
           沉 香 Chenxiang
                 《名医别录》
  为瑞香科植物沉香Aquilaria agallocha Roxb.及白木香Asinensis (Lour.)Gilg含有树脂的木材。沉香主产于东南亚、印度等地,白木香主产于海南、广东、云南、台湾等地。全年均可采收,割取含树脂的木材,除去不含树脂的部分,阴干,打碎或锉末。生用。
  【性能】 辛、苦,微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应用】
  1.胸腹胀痛。本品气芳香走窜,味辛行散,性温祛寒,善散胸腹阴寒,行气以止痛。常与乌药、木香、槟榔等同用,治寒凝气滞之胸腹胀痛,如沉香四磨汤(《卫生家宝》);若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常配肉桂、干姜、附子等同用,如沉香桂附丸(《卫生宝鉴》)。
  2.胃寒呕吐。本品辛温散寒,味苦质重性降,善温胃降气而止呕。可与陈皮、毕澄茄、胡椒等同用,治寒邪犯胃,呕吐清水,如沉香丸《圣济总录》;若脾胃虚寒,呕吐呃逆,经久不愈者,可与丁香、白豆蔻、柿蒂等同用。
  3.虚喘证。本品既能温肾纳气,又能降逆平喘。常与肉桂、附子、补骨脂等同用,用治下元虚冷、肾不纳气之虚喘证,如黑锡丹(《和剂局方》);若治上盛下虚之痰饮喘嗽,常与苏子、半夏、厚朴等配伍。
  【用法用量】 煎服,1.5~4.5g,宜后下;或磨汁冲服,或入丸、散剂,每次0.5~1g。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悉治风水毒肿,去恶气。”
  2.《本草经疏》:“沉香治冷气,逆气,气结,殊为要药。”
  3.《本草通玄》:“沉香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运行不倦,达肾而导火归元,有降气之功,无破气之害,洵为良品。”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和树脂等,成分有白木香酸、白木香醛、沉香螺旋醇、白木香醇、苄基丙酮、呋喃白木香醛,呋喃白木香醇等,还有酚性成分等。
  2.药理作用:本品对家兔离体小肠运动有抑制作用,使麻醉猫注射乙酰胆碱后肠管收缩幅度减少,蠕动减慢;所含挥发油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及胆汁分泌作用,以及麻醉、止痛、肌松等作用;沉香煎剂对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3.临床研究:以三末饮(琥珀1.5~4g,沉香、肉桂各1~2g,)研末,另以车前子20g、泽泻15g,水煎,取药液调服上末,治疗产后尿潴留有效(黑龙江中医药,1989,4:17);以沉香6g煎煮浓缩内服,接服煮沸过的蜂蜜、猪油,治疗肠梗阻20例,均获满意疗效(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2:36);自拟沉香芍药五物散胶囊(沉香、琥珀、三七、白芍、甘草)治疗痛经53例,结果 治愈37例;好转14例,无效2例,一般2~3个疗程内获愈(河南中医药学刊,1999,6:54)。
  4.不良反应:曾有多例沉香过敏的报道,如炮制沉香过程中出现过敏性皮疹1例(中国中药杂志,1996,4:251)。
           檀 香 Tanxiang
                《名医别录》
为檀香科植物檀香Santalum album L.的木质心材。主产于印度,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我国海南、广东、云南、台湾等地亦产。以夏季采收为佳。除去边材,镑片或劈碎后入药。生用。
【性能】 辛,温。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 行气止痛,散寒调中。
【应用】 胸腹寒凝气滞证。本品辛散温通而芳香,善理脾胃,调肺气,利膈宽胸,有行气止痛、散寒调中之功。常配白豆蔻、砂仁、丁香等同用,治疗寒凝气滞,胸腹冷痛,如沉香磨脾散(《仁斋直指方》);若治疗寒凝气滞之胸痹绞痛,可配荜茇、延胡索、高良姜等同用;若治胃脘寒痛,呕吐食少,可以本品研末,干姜汤泡服,或配沉香、白豆蔻、砂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2~5g,宜后下;入丸、散,1~3g。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实热吐衄者慎用。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止心腹痛。”
  2.《本草备要》:“调脾肺,利胸膈,为理气要药。”
3.《本经逢原》:“善调膈上诸气,……兼通阳明之经,郁抑不舒、呕逆吐食宜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α-檀香萜醇、β-檀香萜醇,并含檀萜烯,檀萜烯酮等。
  2.药理作用:檀香液给离体蛙心灌流,呈负性肌力作用,对四逆汤、五加皮中毒所致心律不齐有拮抗作用;檀香油有利尿作用;对痢疾杆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以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加味治疗各种胃痛有明显疗效(湖北中医杂志,1986,5:12);以丹参饮加味(丹参、白檀香、砂仁、蒲黄等)水煎服,治疗痛经34例,每月行经前3~5天开始服药,服到经净为止,治愈33例(四川中医,1985,5:16);以檀香、丹参、山楂、何首乌各适量水煎服,治疗高脂血症30例,疗前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脂蛋白三项指标的检查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新疆中医药,1992,2:23)。另有用檀香入复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外伤胸痛等。
           川 楝 子 Chuanlianzi  
                 《神农本草经》  
  为楝科植物川楝树 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我国南方各地均产,以四川产者为佳。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用时打碎。生用或炒用。
  【性能】 苦,寒。有小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
  【功效】 行气止痛,杀虫。
  【应用】
  1.肝郁化火所致诸痛证。本品苦寒降泄,能清肝火、泄郁热、行气止痛。每与延胡索配伍,用于肝郁气滞或肝郁化火胸腹诸痛,如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肝胃气痛,与延胡索同用,或以金铃子散与四逆散合用。用治疝气痛,以治疗热疝为宜,可配延胡索、香附、橘核、芒果核等同用;寒疝腹痛则宜配暖肝散寒之品小茴香、木香、吴茱萸等,如导气汤(《医方简义》)。
  2.虫积腹痛。本品苦寒有毒,能驱杀肠道寄生虫,味苦又能降泄气机而行气止痛。可用治蛔虫等引起的虫积腹痛,每与槟榔、使君子等同用。
  此外,本品苦寒有毒,能清热燥湿,杀虫而疗癣。可用本品焙黄研末,以油调膏,外涂治头癣、秃疮。
  【用法用量】 煎服,4.5~9g。外用适量。炒用寒性减低。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以免中毒。又因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
2.《本草经疏》:“楝实,主温病伤寒,大热狂烦者,邪在阳明也,苦寒能散阳明之邪热,则诸证自除。”
3.《本经逢原》:“川楝,苦寒性降,能导湿热下走渗道,人但知其治疝之功,而不知其荡热止痛之用。《本经》主温病烦狂,取以引火毒下泄,而烦乱自除。其杀虫利水道,总取以苦化热之义。古方金铃子散,治心包火郁作痛,即妇人产后血结心痛,亦宜用之。以金铃子能降火逆,延胡索能散结血,功胜失笑散而无腥秽伤中之患。”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川楝素、楝树碱、山奈醇及脂肪油等。
  2.药理作用:本品所含川楝素为驱虫有效成分,与山道年相比,作用缓慢而持久,对猪蛔虫、蚯蚓、水蛭等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川楝子有松弛奥狄氏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能兴奋肠管平滑肌,使其张力和收缩力增加;川楝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尚有抗炎、抗癌作用。
  3.临床研究:以川楝子、乌梅各40g、川椒、黄连各20g、生大黄10g烘干混合为末,制成胶囊剂,治疗胆道蛔虫症,治102例,均获痊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8:28);以生大黄、郁金各10g,金铃子、山楂各12g,积雪草20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急性胆囊炎60例,痊愈43例(湖北中医杂志,1987,2:17);以金铃泻肝汤(川楝子、乳香、没药、龙胆草、大黄等)治疗胆系感染150例,痊愈 130例,好转20例(辽宁中医杂志,1991,4:27);以川楝子去核取肉,研末,用猪油或凡士林调膏外涂局部,治疗头癣、秃疮,有良好效果(中医杂志,1962,9:181);此外有用川楝子复方治疗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睾丸疾病、蛲虫病等。
  4.不良反应:中毒较轻时,可见头晕、头痛、思睡、恶心呕吐、腹痛等,严重时会出现呼吸中枢麻痹,中毒性肝炎、内脏出血、精神失常等症状。川楝子临床应用一般无严重反应,但不少地方以苦楝子代用或用量过大引起中毒则较多见。本品主要毒性成分是川楝素,苦楝萜酮内酯等。川楝子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对肝脏有损害,会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正常传递功能,还会造成急性循环衰竭和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预防中毒措施:控制用量,一般内服用量3~10g,不可过量或持续使用(因为川楝素为强积累物质);注意品种,苦楝子毒性比川楝子大,不可以前者替代川楝子使用。中毒救治的方法为:催吐或洗胃,服用泻药如番泻叶或硫酸镁等;服蛋清或活性炭吸附毒素,以保护胃粘膜;中药解毒可用白糖、甘草煎服;对症治疗。
  【其它】 同科属不同种植物苦楝树Melia azedarach L.的果实苦楝子,性状、成分及药效与本品略有不同,苦楝子毒性较川楝子为大,应区别用药,不能混淆。
            乌 药 Wuyao
                 《本草拾遗》
  为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的块根。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苏、陕西等地。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细根,洗净,趁鲜切片,晒干。生用或麸炒用。
  【性能】 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
  【功效】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应用】
  1.寒凝气滞之胸腹诸痛证。本品味辛行散,性温祛寒,入肺而宣通,入脾而宽中,故能行气散寒止痛。治胸腹胁肋闷痛,常配香附、甘草等同用,如小乌沉汤(《和剂局方》),也可与薤白、瓜蒌皮、延胡索等同用;若治脘腹胀痛,可配伍木香、青皮、莪术等,如乌药散(《圣惠方》),也可与香附、木香、陈皮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多与小茴香、青皮、高良姜等同用,如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若寒凝气滞痛经,可与当归、香附、木香等同用,如乌药汤(《济阴纲目》)。
  2.尿频,遗尿。本品辛散温通,入肾与膀胱而温肾散寒,缩尿止遗。常与益智仁、山药等同用,治肾阳不足、膀胱虚冷之小便频数、小儿遗尿,如缩泉丸(《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用法用量】 煎服,3~9g。
【古籍摘要】
  1.《本草衍义》:“乌药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治胸腹冷气,甚稳当。”
2.《药品化义》:“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气自除;驱邪气则天行疫瘴即却;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痛,顿然可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渐次能通,皆藉其气雄之功也。”
3.《本草求真》:“凡一切病之属于气逆,而见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功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苦温,入脾爽滞,每于食积则宜;香附辛苦入肝胆二经,开郁散结,每于忧郁则妙。此则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生物碱及挥发油。油中的主要成分为乌药烷、乌药烃,乌药醇、乌药酸、乌药醇酯等。
  2.药理作用:乌药对胃肠道平滑肌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其挥发油内服能兴奋大脑皮质,促进呼吸,兴奋心肌,加速血液循环,升高血压及发汗;外涂能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缓和肌肉痉挛疼痛;本品对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以缩泉丸(乌药、益智仁、山药)加桑螵蛸化裁,治小儿遗尿,治疗167例,痊愈83例,好转43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3,5:26);以乌药蝉衣散(乌药、僵蚕、蝉衣、琥珀等)研细末,用热米汤调糊、敷脐,治疗小儿夜啼,一般1疗程(7天)治愈(四川中医,1994,5:39);乌药顺气散(乌药、麻黄、僵蚕、白芷、羌活、川芎等)水煎服,治疗脑梗塞20例,结果:治愈18例,好转2例,有效率100%(实用中医药杂志,1998,8:8)。另有用乌药为主的复方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原发性脾曲综合征等。
          青 木 香 Qingmuxiang
               《新修本草》
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根。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片。生用。
【性能】 辛、苦,寒。归肝、胃经。
【功效】 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应用】
1.胸胁、脘腹疼痛。本品辛行苦泄,主入肝胃经,能行气疏肝,和中止痛。治疗肝胃气滞的胸胁胀痛,脘腹疼痛,单味服用即有效,或与香附、川楝子、佛手等同用。
2.泻痢腹痛。本品苦寒,清热解毒辟秽,味辛行气止痛。可取鲜品捣汁服或干品研末服,或与葛根、黄连、木香等配伍,用治夏令饮食不洁,暑湿内阻所致泻痢腹痛。
3.疔疮肿毒,皮肤湿疮,毒蛇咬伤。本品苦寒,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之功。治疔疮肿毒,可单味研末,水蜜调敷,或以鲜品捣敷;若治皮肤湿疮,可取本品煎水外洗,并研末外撒,或配伍明矾、五倍子、炉甘石等;治毒蛇咬伤,则每与白芷配伍,内服并外用,或与穿心莲、蚤休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g。散剂每次1.5~2g,温开水送服。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使用注意】 本品不宜多服,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鉴别用药】 木香与青木香均有行气止痛之功,均可用治脘腹胁肋胀痛,泄泻或呕吐,以及泻痢、里急后重等症。但二者行气的特点不同:木香辛散苦降,芳香温通,主入脾胃,通理三焦,而尤擅调中宣滞,脾胃气滞而有寒者用之最宜,并可用治黄疸,疝气疼痛等症;青木香辛散苦泄,微寒清热,主入肝胃,兼能解毒消肿祛湿,肝胃气滞而兼热者用之最宜,尤善治夏季饮食不洁所致的泻痢腹痛。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积聚,诸毒热肿,蛇毒”。
  2.《本经逢原》:“治痈肿,痰结、气凝诸痛。”
  3.《本草求真》:“青木香,诸书皆言可升可降,可吐可利。凡人感受恶毒,而致胸脯不快,则可用此上吐,以其气辛而上达也。感受风湿而见阴气上逆,则可用此下降,以其苦能泄热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马兜铃酮,并含马兜铃酸、青木香酸,木兰花碱、尿囊素、土青木香甲素及丙素等。
  2.药理作用:青木香煎剂对多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有明显的降低血压作用,其所含木兰花碱对肾性高血压的降压作用明显;青木香总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大肠、变形等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马兜铃酸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并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研究证实,马兜铃酸有一定的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3.临床研究:用青木香精制浸膏片(每片相当生药6g),每次4~12片,每日3~4次,治疗Ⅱ期高血压有疗效,收缩压下降较舒张压下降明显(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9);单味青木香颗粒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炎患者30例,并与西医三联疗法治疗此病患者30例作对照,4周为1个疗程。结果2组临床有效率、HP清除率比较基本近似,但HP根除率青木香组(86.4%)较高于三联组(68.0%),P<0.05,有显著性差异,服药期间青木香组无1例有不良反应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6:352);用青木香20g,地锦草100g水煎服,治疗细菌性痢疾,有较好疗效(四川中医,1990,1:31);以青木香在患处局部外用,治疗五官科急性炎症148例,治愈113例,总有效率92.6%(福建中医药,1958,2:33)。另有单用青木香治疗溃疡病、胃炎、胃痉挛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胃痛,以青木香局部外用治疗五官科急性炎症等。
  4.不良反应:有报道嚼服鲜青木香约150g引起中毒,开始恶心呕吐,食入即吐,继则尿少,腹胀肢肿,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江西中医药,1995,2:25)。口服大量青木香流浸膏可见恶心呕吐,胃纳减退,口干,便秘等;静脉注射可出现全身痉挛,瞳孔先大后小,肌肉松弛,呼吸抑制,最后心跳停止。中毒原因主要为治疗用量过大;中毒预防首先不宜用注射剂,其次是口服剂量也不可过大。中毒救治:中毒较轻者,停止用药,多可缓解;中毒较重,视情况随症处理,如出现呼吸麻痹,可进行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等。
           荔 枝 核 Lizhihe  
                《本草衍义》
  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成熟种子。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夏季采摘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及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生用或盐水炙用。用时打碎。
  【性能】 辛、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 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应用】
  1.疝气痛,睾丸肿痛。本品主入肝经,味辛能行,味苦能泄,性温祛寒,有疏肝理气、行气散结、散寒止痛之功。治寒凝气滞之疝气痛、睾丸肿痛,可与小茴香、青皮等同用,如荔核散(《世医得效方》);或与小茴香、吴茱萸、橘核等同用,如疝气内消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若睾丸肿痛属湿热者,可配龙胆草、川楝子、大黄等同用。
2.胃脘久痛,痛经,产后腹痛。本品辛行苦泄温通,入肝胃经,有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作用。治肝气郁结、肝胃不和之胃脘久痛,可与木香研末服,如荔香散(《景岳全书》);若肝郁气滞血瘀之痛经及产后腹痛,可与香附研末服,如蠲痛散(《妇人大全良方》),或酌加川芎、当归、益母草等同用,疗效更好。
  【用法用量】 煎服,4.5~9g。或入丸、散剂。
  【古籍摘要】
  1.《本草衍义》:“治心痛及小肠气。”
  2.《本草纲目》:“行散滞气,治颓疝气痛,妇人血气痛。”
  3.《本草备要》:“入肝肾,散滞气,辟寒邪,治胃脘痛,妇人血气痛。”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成分有3-羟基丁酮等,还有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
  2.药理作用:本品所含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给小鼠皮下注射,有降血糖作用;荔枝核水或醇提取物、荔枝核油具有调血脂和抗氧化作用,能降低动物血清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能对抗ALX所致的自由基损伤,提高抗氧化酶SOD活性;有对抗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诱变作用;荔枝核水提取物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以荔枝核烘干为末口服,治疗糖尿病,治愈7例40岁以上中老年非胰岛素依赖型无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辽宁中医杂志,1986,8:31);另以荔枝核片(每片0.3g)口服,治疗30例轻型和中型糖尿病,经3~6个月治疗,总有效率83.33%(中成药,1991,11:24)。
            
            
           香  附 Xiangfu
                《名医别录》 
  为莎草科植物莎草 Cyperus rotundus L.的干燥根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广东、河南、四川、浙江、山东等地。秋季采挖,燎去毛须,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晒干,或燎后直接晒干。生用,或醋炙用。用时碾碎。
  【性能】 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
  【功效】 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
  【应用】
  1.肝郁气滞胁痛、腹痛。本品主入肝经气分,芳香辛行,善散肝气之郁结,味苦疏泄以平肝气之横逆,故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治肝气郁结之胁肋胀痛,多与柴胡、川芎、枳壳等同用,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用治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疼痛,可配高良姜用,如良附丸(《良方集腋》);若治寒疝腹痛,多与小茴香、乌药、吴茱萸等同用;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所致胸膈痞满、脘腹胀痛、呕吐吞酸、饮食不化等,可配川芎、苍术、栀子等同用,如越鞠丸(《丹溪心法》)。
  2.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本品辛行苦泄,善于疏理肝气,调经止痛,为妇科调经之要药。治月经不调、痛经,可单用,或与柴胡、川芎、当归等同用,如香附归芎汤(《沈氏尊生书》);若治乳房胀痛,多与柴胡、青皮、瓜蒌皮等同用。
3.脾胃气滞腹痛。本品味辛能行而长于止痛,除善疏肝解郁之外,还能入脾经,而有宽中、消食下气等作用,故临床上也常用于脾胃气滞证。治疗脘腹胀痛、胸膈噎塞、噫气吞酸、纳呆,可配砂仁、甘草同用,如快气汤《和剂局方》,或上方再加乌药、苏叶同用,如缩砂香附汤(《世医得效方》)。
  【用法用量】 煎服,6~9g。醋炙止痛力增强。
  【鉴别用药】 木香与香附均有理气止痛之功,并能宽中消食,均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食少诸症,二者可配伍应用。但木香药性偏燥,主入脾胃,善治脾胃气滞之食积不化,脘腹胀痛,泄痢里急后重,兼可用于治疗胁痛、黄疸、疝气疼痛以及胸痹心痛,为理气止痛之要药;香附性质平和,主入肝经,以疏肝解郁、调经止痛见长,主治肝气郁结之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癥瘕疼痛等症,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胕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
  2.《本草求真》:“香附,专属开郁散气,与木香行气,貌同实异,木香气味苦劣,故通气甚捷,此则苦而不甚,故解郁居多,且性和于木香,故可加减出入,以为行气通剂,否则宜此而不宜彼耳。”
3.《本草正义》:“香附,辛味甚烈,香气颇浓,皆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β-蒎烯、香附子烯、α-香附酮、β-香附酮、广藿香酮、α-莎香醇、β-莎草醇、柠檬烯等。此外尚含生物碱、黄酮类及三萜类等。
  2.药理作用:5%香附浸膏对实验动物离体子宫均有抑制作用,能降低其收缩力和张力;其挥发油有轻度雌激素样作用;香附水煎剂可明显增加胆汁流量,并对肝细胞功能有保护作用;其水煎剂有降低肠管紧张性和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其总生物碱、苷类、黄酮类及酚类化合物的水溶液有强心、减慢心律及降低血压的作用;香附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其提取物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以香笑散(香附、失笑散、乌药、延胡索、细辛等各等分研末)调膏制成贴剂,分别贴神阙和关元穴,治疗痛经有良好止痛效果(江苏中医,1995,6:34);以疏肝助孕汤(柴胡、制香附、郁金、制元胡、王不留行等)治疗肝郁不孕症65例,结果痊愈45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9,5:22);以柴郁汤(柴胡、郁金、香附、穿山甲、浙贝等)治疗乳腺增生症(山东中医杂志,1996,10:450),以香附、菊花各15g、夏枯草30g、甘草6g,水煎服,治疗不明原因的眼高压症49例,服药4~6剂后痊愈46例,显效2例,有效1例(湖北中医杂志,1992,4:46)。另有以生香附研末治疗冲服,治疗寒热虚实各种腰痛,用香附为主的复方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佛 手 Foshou  
                  《滇南本草》  
  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L. Var. Sarcodactylis Swingle的干燥果实。主产于广东、福建、云南、四川等地。秋季果实尚未变黄或刚变黄时采收,纵切成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
  【性能】 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
  【功效】 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应用】
  1.肝郁胸胁胀痛。本品辛行苦泄,善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治肝郁气滞及肝胃不和之胸胁胀痛,脘腹痞满等,可与柴胡、香附、郁金等同用。
  2.气滞脘腹疼痛。本品辛行苦泄,气味芳香,能醒脾理气,和中导滞。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呕恶食少等,多与木香、香附、砂仁等同用。
  3.久咳痰多,胸闷作痛。本品芳香醒脾,苦温燥湿而善健脾化痰,辛行苦泄又能疏肝理气。治咳嗽日久痰多,胸膺作痛者,可与丝瓜络、瓜蒌皮、陈皮等配伍。
  【用法用量】 煎服,3~9 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煮酒饮,治痰气咳嗽。煎汤,治心下气痛。”
  2.《本草再新》:“治气舒肝,和胃化痰,破积,治噎膈反胃,消癥瘕累疬。”
  3.《本草便读》:“佛手,理气快膈,惟肝脾气滞者宜之,阴血不足者,亦嫌其燥耳。”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佛手含挥发油、香豆精类化合物。主要成分有佛手内酯、柠檬内酯、橙皮苷、布枯叶苷(地奥明)等。
  2.药理作用:佛手醇提取物对肠道平滑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高浓度时抑制心肌收缩力、减缓心率、降低血压、保护实验性心肌缺血;佛手有一定的平喘、祛痰作用;佛手多糖对多环节免疫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促进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明显对抗环磷酰胺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
  3.临床研究:以本品30g,加蜜糖适量泡汤代茶饮,或配半夏、茯苓等煎服,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效果满意(金华医药,1979,12:24);以佛手酒浸剂,适量内服治胆绞痛,对胆石症引起胆绞痛经常发作者,可起到长期缓解作用(内蒙古医学院论文汇编,1959,1:50);以本品配败酱草,治小儿传染性肝炎,可使患儿精神好转、食欲增加、黄疸消退,对改善症状有帮助(中医杂志,1957,7:361)。另有用佛手为主的复方治疗消化不良,脘腹胀满、胃痛等,效果明显。
          香 橼 xiangyuan
                《本草拾遗》
为芸香科植物枸橼Gitrus medica L.或香圆C. wilsonii Tanaka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浙江、江苏、广东、广西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趁鲜切片,除去种子及瓤,晒干或低温干燥。香圆亦可整个或对剖两半后,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
【性能】 辛、微苦、酸,温。归肝、脾、胃、肺经。
【功效】 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应用】
1.肝郁胸胁胀痛。本品辛能行散,苦能疏泄,入肝经而能疏理肝气而止痛。治肝郁胸胁胀痛,常配柴胡、郁金、佛手等同用。本品功同佛手,但效力较逊。
  2.气滞脘腹胀痛。本品气香醒脾,辛行苦泄,入脾胃以行气宽中。用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嗳气吞酸,呕恶食少,可与木香、砂仁、藿香等同用。
  3.痰饮咳嗽,胸膈不利。 本品苦燥降泄以化痰止咳,辛行入肺而理气宽胸。用治痰多、咳嗽、胸闷等,常配伍生姜、半夏、茯苓等。
【用法用量】 煎服,3~9g。
【古籍摘要】
  1.《本草通玄》:“香圆性中和,单用多用亦损正气,与参、术同行则无弊也。”
  2.《本草从新》:“平肝舒郁,理肺气,通经利水。
  3.《本草便读》:“下气消痰,宽中快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枸橼及香橼均含橙皮苷、柠檬酸、苹果酸、维生素C及挥发油等。
  2.药理作用:香橼具有抗炎作用;能降低马血细胞之凝集;有抗病毒作用;有促进胃肠蠕动,健胃及祛痰作用。
3.临床研究:以香橼、附子、吴茱萸各10g,神曲20g,水煎服,治疗浅表性胃炎280例,治愈好转率为95%(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4,2:4);用胃痛宁(党参、五灵脂、白术、陈皮、香橼、佛手)治疗因胃、十二指肠急、慢性炎症、痉挛、溃疡等引起胃脘痛120例,总有效率98%(陕西中医,1995,7:300);辨证治疗胃癌前期病变PCL68例患者临床观察,其中脾虚气滞型用香橼枳术汤加减(香橼皮、枳壳、白术、白芍、陈皮等),结果临床有效率超过90.%(北京中医,1994,3:16)。
           玫 瑰 花 Meiguihua
               《食物本草》
为蔷薇科植物玫瑰Rosa rugosa Thunb.的干燥花蕾。主产于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四川等地。春末夏初花将开放时分批采摘,除去花柄及蒂,及时低温干燥。生用。
【性能】 甘、微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 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应用】
1.肝胃气痛。本品芳香行气,味苦疏泄,有疏肝解郁、醒脾和胃、行气止痛之功。用治肝郁犯胃之胸胁脘腹胀痛,呕恶食少,可与香附,佛手,砂仁等配伍。
  2.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本品善疏解肝郁,调经解郁胀,治肝气郁滞之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可与当归、川芎、白芍等配伍。
  3.跌打伤痛。本品味苦疏泄,性温通行,故能活血散瘀以止痛。治疗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与当归、川芎、赤芍等配伍。
【用法用量】 煎服,1.5~6g。
【古籍摘要】
  1.《药性考》:“行血破积,损伤瘀痛。”
  2.《本草纲目拾遗》:“和血行血,理气,治风痹、噤口痢、乳痈、肿毒初起、肝胃气痛。”
  3.《本草正义》:“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为驯良者,芳香诸品,殆无其匹。”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香茅醇、牻牛儿醇,橙花醇、丁香油酚,苯乙醇。此外,尚含槲皮苷、鞣质、脂肪油、有机酸等。
  2.药理作用:玫瑰油对大鼠有促进胆汁分泌作用;玫瑰花对实验性动物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临床研究:用玫瑰舒心口服液(由玫瑰花、柴胡、枳壳、川芎、香附、白芍组成)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100例,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8%,心电图改善率为75%(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7:414);玫瑰花糖膏(玫瑰花100g捣碎、与白砂糖300g混匀,置阳光下,待糖溶化后服用)日服3次,每次10g。可以治疗胃痛、消化不良、肺结核咳血,此膏可以长期食用,具有强身健体,和脾健胃,润肤美容之功;以玫瑰花12g,半夏、红枣、苏梗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可用以治疗梅核气(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9,3:25)。
           绿 萼 梅 Lü’emei
                 《本草纲目》
为蔷薇科植物梅 Prunus mume (Sieb.) Sieb.et Zucc.的干燥花蕾。入药分白梅花、红梅花两种。白梅花主产于江苏,浙江等地,红梅花主产于四川、湖北等地。初春花未开放时采摘花蕾,及时低温干燥。生用。
【性能】 微酸、涩,平。归肝、胃、肺经。
【功效】 疏肝解郁,和中,化痰。
【应用】
  1.肝胃气痛。本品芳香行气入肝胃,能疏肝解郁,醒脾,理气和中。治疗肝胃气滞之胁肋胀痛,脘腹痞满,嗳气纳呆等,可与柴胡、佛手、香附等配伍。
2.梅核气。本品芳香行气,化痰散结。治疗痰气郁结之梅核气,可与半夏、厚朴、茯苓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5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拾遗》:“《百花镜》:开胃散邪,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蒸露点茶,生津止渴,解暑涤烦。”
  2.《饮片新参》:“绿萼梅平肝和胃,止脘痛、头晕,进饮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苯甲醛、异丁香油酚,苯甲酸等。
  2.临床研究:以梅花、白菊花各10g、玫瑰花15g开水冲泡频服,治疗暑热烦渴;以白梅花5g、粳米50~100g、加水煎煮,加白糖温服,治疗梅核气;白梅花3g、草决明10g开水泡饮治疗高血压,均有良效(百花治百病,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5:35)。
娑 罗 子 Suoluozi
                《本草纲目》
为七叶树科植物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Bge.、浙江七叶树A.chinensis Bge.Var.chekiangensis (Hu et Fang) Fang或天师栗A.Wilsonii Rehd.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陕西、河南、浙江、江苏、四川等地。霜降后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去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
【性能】 甘,温。归肝、胃经。
【功效】 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应用】 胸闷胁痛、脘腹胀痛,妇女经前乳房胀痛。本品既能疏肝解郁以行滞,又能理气宽中以和胃。治疗肝胃气滞之胸闷胁痛、脘腹胀痛等证,常与八月札、佛手等配伍;若治经前乳房胀痛,可与路路通、香附、郁金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g。
  【古籍摘要】
《本草纲目拾遗》:“宽中下气,治胃脘肝膈臌胀,疳积疟痢,吐血劳伤,平胃通络。”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娑罗子含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从三萜皂苷中已分离出七叶皂苷。七叶树种子含脂肪油、淀粉、纤维素、粗蛋白,脂肪油主要为油酸和硬脂酸的甘油酯。
2.药理作用:娑罗子所含七叶皂苷有抗炎作用;七叶皂苷对大鼠脑水肿有保护作用;娑罗子水煎剂可明显抑制胃酸分泌,对胃酸相关性胃粘膜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婆罗子总皂苷对人和动物(大鼠、羊)的精子均有明显的体外杀精作用,对阴道和阴茎粘膜无刺激性,无全身毒性,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杀精子剂。
  3.临床研究:蒲贝娑罗子煎(蒲公英、浙贝、娑罗子、香附、白芍等)治疗胃脘痛50例,结果总有效率94%(陕西中医,2001,1:12);娑罗子提取物娑罗子皂苷16~18mg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滴治疗脑外伤、良性颅内高压症、脑手术后等45例,有效率91%(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5,5:22);还可用于治疗心绞痛、高脂血症(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7,8:337);娑罗子皂苷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能迅速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增加呼吸流速峰值,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中国医师杂志,2000,2:122)。另有用娑罗子皂苷制剂治疗肛管水肿等。
4.不良反应:儿童对β—七叶皂苷钠比较敏感,在国外曾有5例儿童因用药过量(常用量的10~20倍)而导致肾功能衰竭。国内有2例服用娑罗子出现咽喉部不适、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报道(江苏中医,1997,4:37)。
            薤 白 Xiebai  
                 《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 Allium macrostemon Bge. 或薤 A.chinensis G. Don的地下干燥鳞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浙江等地。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蒸透或置沸水中烫透,晒干。生用。
  【性能】 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 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应用】
  1.胸痹证。本品辛散苦降、温通滑利,善散阴寒之凝滞,通胸阳之闭结,为治胸痹之要药。治寒痰阻滞、胸阳不振所致胸痹证,常与瓜蒌、半夏、枳实等配伍,如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金匮要略》);若治痰瘀胸痹,则可与丹参、川芎、瓜蒌皮等同用。
  2.脘腹痞满胀痛,泻痢里急后重。本品辛行苦降,有行气导滞、消胀止痛之功。治胃寒气滞之脘腹痞满胀痛,可与高良姜、砂仁、木香等同用;若治胃肠气滞,泻痢里急后重,可单用本品或与木香、枳实配伍。
  【用法用量】 煎服,5~9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治少阴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气散血。”
  2.《长沙药解》:“肺病则逆,浊气不降,故胸膈痹塞;肠病则陷,清气不升,故肛门重坠。薤白,辛温通畅,善散壅滞,故痹者下达而变冲和,重者上达而化轻清。”
3.《本草求真》:“薤,味辛则散,散则能使在上寒滞立消;味苦则降,降则能使在下寒滞立下;气温则散,散则能使在中寒滞立除;体滑则通,通则能使久痼寒滞立解。是以下痢可除,瘀血可散,喘急可止,水肿可敷,胸痹刺痛可愈,胎产可治,汤火及中恶卒死可救,实通气、滑窍、助阳佳品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大蒜氨酸、甲基大蒜氨酸、大蒜糖等,醇提取物含有前列腺素A1和B1等。
  2.药理作用:薤白提取物能明显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抗血小板凝集,降低动脉脂质斑块,具有预防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薤白提取物对动物(大鼠、小鼠)心肌缺氧、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薤白煎剂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以三参桂薤汤(丹参、苦参、红参、桂枝、薤白)加减,治疗室性早搏效果良好(湖南中医杂志,1985,3:17);瓜萎薤白愈心汤(瓜蒌、薤白、桂枝、红花、川芎等)治疗心绞痛62例,总有效率96.77%(四川中医,2000,9:30);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味(瓜蒌壳、厚朴、枳壳、桂枝、薤白、法夏等)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128例(包括Ⅱ、Ⅲ、Ⅳ级),总有效率86.7%(四川中医,2000,12:19)。以苦参薤白汤(苦参、薤白、山楂、当归、木香等)治疗痢疾有很好疗效(浙江中医杂志,1993,1:31);此外以薤白配剂(薤白、瓜蒌、半夏等为基本药物)辨证配伍其它药物治疗冠心病、急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液气胸,以及脾虚痰湿性胃炎均有不同程度疗效。
          天 仙 藤 Tianxianteng
   《本草图经》
  
  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或北马兜铃A.contorta Bge.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浙江、湖北、江苏、河北、陕西等地。秋季采割,除去杂质,晒干,或闷润、切段晒干。生用。
  【性能】 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 理气,祛湿,活血止痛。
  【应用】
1.胃脘痛、疝气痛、产后腹痛。本品苦泄温通,能理气活血而止痛。治疗肝胃不和之胃脘痛,可配伍理气止痛药木香、香附、川楝子;若治疝气痛,可与酒共煮服用,如《孙天仁集效方》方,或配伍疏肝理气药物青皮、乌药、小茴香;治疗产后腹痛,可炒焦为末服用;若为血气腹痛,可与生姜、酒同用,如天仙藤散(《普济方》),或配伍活血行气之品。
2.妊娠水肿。本品苦温燥湿,善治妊娠水肿。可配香附、陈皮、乌药等同用,如天仙藤散(《妇人大全良方》)。
  3.风湿痹痛。本品苦燥温通,活血止痛。治风湿痹痛,常与独活、威灵仙、五加皮等同用;若痰注臂痛,可配羌活、白芷、半夏等,如天仙散(《仁斋直指方》)。
4.癥瘕积聚。本品既能理气,又能活血。用治气滞血瘀之癥瘕积聚,可配乳香、没药、延胡索等同用,如《本草汇言》方。
  【用法用量】煎服,4.5~9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流气活血,治心腹痛。”
  2.《本草备要》:“治风劳腹痛,妊娠水肿。”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