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药学

_14 (现代)
  3.《本草求真》:“天仙藤,观书所论主治,止属妊娠子肿、腹痛、风痨等症,而于他症则未及焉。即其所治之理,亦不过因味苦主于疏泄,性温得以通活,故能活血通道,而使水无不利,风无不除,血无不活,痛与肿均无不治故也。 ”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木兰碱,马兜铃酸D,β-谷甾醇、以及硝基菲类有机酸衍生物或内酰胺成分等。
  2.药理作用:鲜北马兜铃叶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一定的抗癌作用,马兜铃酸Ⅰ为抗癌活性成分。
  3.临床研究:以天仙藤汤(天仙藤、乌药、苏叶、香附、陈皮等)治疗特发性水肿10例,治愈8例,好转2例(江西中医药,1997,1:59);用天仙藤散(天仙藤、香附、陈皮、苏叶、木瓜等)水煎口服,日服一剂,五剂为一个疗程,治疗特发性浮肿,总有效率88%,平均服药3个疗程(温州医学院学报,1996,1:25)
  4、不良反应:本药含马兜铃酸,其毒性、不良反应见“关木通”。
           大 腹 皮 Dafupi
                 《开宝本草》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又名槟榔衣。主产于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生用。
  【性能】 辛,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 行气宽中,利水消肿。
  【应用】
  1.胃肠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本品辛能行散,主入脾胃经,能行气导滞,为宽中利气之捷药。治食积气滞之脘腹痞胀,嗳气吞酸、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可与山楂、麦芽、枳实等同用;若治湿阻气滞之脘腹胀满,可与藿香、陈皮、厚朴等同用。
  2.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本品味辛,能开宣肺气而行水消肿。治疗水湿外溢,皮肤水肿,小便不利,可与茯苓皮、五加皮等同用,如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若治脚气肿痛,二便不通,可与桑白皮、木通、牵牛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4.5~9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
  2.《本草经疏》:“方龙谭曰,主一切冷热之气上攻心腹,消上下水肿之气四体虚浮,大肠壅滞之气二便不利,开关膈痰饮之气阻塞不通,能疏通下泄,为畅达脏腑之剂。”
 3.《本经逢原》:“槟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积滞,腹皮性轻浮,散无形之滞气。故痞满胀,水气浮肿,脚气壅逆者宜之。惟虚胀禁用,以其能泄真气也。”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本品含槟榔碱、槟榔次碱、α-儿茶素等。
  2.药理作用:本品有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促胃肠动力作用,并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作用。
  3.临床研究:以黄芪腹皮白术汤治疗妇女妊娠水肿,每日1剂,煎服,治30例,痊愈20例,显效7例,有效率90%(陕西中医,1993,16:249);以羊水汤(黄芩、白术、大腹皮、茯苓、当归等)治疗羊水过多16例,总有效率100%(甘肃中医,1997,1:33)。
  4.不良反应:大腹皮一般情况下使用无明显毒副作用,但曾有大腹皮复方汤剂引起过敏性休克及严重荨麻疹各一例的报道(福建中医药,1989,5:11)。
           甘 松 Gansong
                 《本草拾遗》
  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或匙叶甘松N.jatamansi DC.的根及根茎。主产于四川,甘肃、青海等地。春、秋二季采挖,以秋季采为佳。除去残基、根须,晒干或阴干,切段。生用。
【性能】 辛、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 行气止痛,开郁醒脾。
【应用】
  1.脘腹闷胀,疼痛。本品味辛行气,芳香醒脾,性温散寒,故能行气消胀,醒脾开胃,散寒止痛。治寒凝气滞之脘腹胀痛,不思饮食等,可与木香、砂仁、陈皮、厚朴等同用。
  2.思虑伤脾,不思饮食。本品有开郁醒脾、行气消胀之功。治疗气机阻滞之胸闷腹胀,纳呆,可与柴胡、郁金、白豆蔻等同用。
  3.湿脚气。本品有收湿拔毒之功,可配荷叶、藁本煎汤外洗,治湿脚气,如甘松汤(《普济方》)。
  此外,单用泡汤嗽口,可治牙痛。
【用法用量】 煎服,3~6g。外用适量,泡汤漱口、煎汤洗脚或研末敷患处。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 .
  2.《本草纲目》:“甘松芳香,甚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
  3.《本草汇言》:“甘松醒脾畅胃之药也。《开宝方》主心腹卒痛,散满下气,皆取香温行散之意。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甘松的根及根茎含马兜铃烯、甘松酮、德比酮、缬草酮、广藿香醇;匙叶甘松的根含呋喃香豆精类化合物甘松素、甘松醇、白芷素、榄香醇、β—桉叶醇、甘松酮、缬草酮等。
  2.药理作用:甘松有镇静、安定作用;所含缬草酮有抗心律不整作用;匙叶甘松能使支气管扩张,甘松提取物对离体平滑肌(大肠、小肠、子宫,支气管)有拮抗组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的作用;有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溃疡以及抑菌作用。
  3.临床研究:以甘松100~300g加水适量,水煎去渣,待温后擦洗患处,治疗妊娠浮肿,每日1~2次,效果良好(云南中医杂志,1985,3:封三);以复方甘松汤(甘松、青皮、香附、党参、山楂等)水煎服,治疗高脂血症38例,痊愈26例,总有效率94.2%,平均服药时间4个月(湖南中医药导报,1996,1:41);以甘松整律汤(大荷叶、甘松、玄参、桂枝、党参、甘草)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35例,总有效率88.6%,无不良反应(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1:32)。
          九 香 虫 Jiuxiangchong
《本草纲目》
  为蝽科昆虫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的干燥体。主产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11月至次年3月前捕捉,置容器内,加酒少许将其闷死,取出阴干;或置沸水中烫死,取出干燥。生用,或用文火微炒用。
【性能】 咸,温。归肝、脾,肾经。
【功效】 理气止痛,温肾助阳。
【应用】
1.胸胁、脘腹胀痛。本品气香走窜、温通利膈而有行气止痛之功。治疗肝气郁滞之胸胁胀痛,或肝胃不和之胃脘疼痛,可与香附、延胡索,郁金等同用;若中焦寒凝气滞之胃寒疼痛,可与木香、延胡索、厚朴等同用。
2.阳痿、腰膝冷痛、尿频。本品有温肾壮阳,助阳起痿之功。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腰膝冷痛,可单用炙热嚼服、研末服,或配伍淫羊藿、杜仲、巴戟天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g。入丸、散剂服,1.5~3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主治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
2.《本草新编》:“九香虫,虫中之至佳者。入丸、散中以扶衰弱最宜。但不宜入于汤剂。以其性滑,恐动大便耳。九香虫亦兴阳之物,然非人参、白术、巴戟天、肉苁蓉、破故纸之类,亦未见其大效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九香虫油,油中含硬脂酸、棕榈酸、油酸,其臭味来源于醛或酮,还含蛋白质、甲壳质等。
  2.药理作用:九香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并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作用。
  3.临床研究:以活体九香虫腹腔内容物均匀涂布血管瘤上,每日3~4次,外治血管瘤,连用数日可愈(江苏中医,1996,6:24);将九香虫用火焙焦研面,与鸡蛋搅匀,在用芝麻油煎鸡蛋食用,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21例,总有效率100%(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4:66);用九香虫、广木香等制成止痛灵,临床用于胃肠疼痛、胆绞痛等,止痛效果良好(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0,3:157);以溃疡汤(以九香虫为主,加补骨脂、五味子、白术、三七、肉豆蔻),用治溃疡性慢性结肠炎,其疗效显著,总有效率高达87%(陕西中医,1999,4:168)。另有用九香虫复方治疗老年萎缩性胃炎等。
            刀 豆 Daodou
                  《救荒本草》
为豆科植物刀豆Canavalia gladiata (Jacq.) DC.的成熟种子。主产于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莢果,剥取种子,晒干。生用。
【性能】 甘,温。归胃、肾经。
【功效】 降气止呃,温肾助阳。
【应用】
  1.呃逆,呕吐。本品甘温暖胃,性主沉降,能温中和胃、降气止呃。可与丁香、柿蒂等同用,治中焦虚寒之呕吐、呃逆。
  2.肾虚腰痛。本品甘温,入肾经而能温肾助阳。可单用治肾阳虚腰痛,如《重庆草药》所载单方,以刀豆二粒,包于猪腰内烧熟食,或配杜仲、桑寄生、牛膝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9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温中下气,利肠胃,止呃逆,益肾补元。”“主治胸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尿素酶、血球凝集素、刀豆氨酸以及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2.药理作用:刀豆中所含伴刀豆球蛋白A与核糖、腺嘌呤协同有促进缺血后心功能不全恢复的作用;伴刀豆球蛋白有抗肿瘤作用;左旋刀豆氨酸可抑制Lee流感病毒的繁殖,在组织培养中抑制作用更强。
  3.临床研究:取新鲜猪肾1对,洗净去膜,每肾塞入1个刀豆,微火炖熟,放盐少许,早晚空腹连汤各服1个,治疗肾虚遗尿、尿频,轻者2~4天,重者4~8天取效(浙江中药杂志,1986,6:276);以刀豆壳15、羌活、防风各9、水煎服,治疗落枕63例,痊愈61例,均1~3剂痊愈(新中医,1992,11:26)。
  4.不良反应:曾有报道,食用刀豆引起36人发生中毒,临床症状主要为急性胃肠炎(恶心、腹胀、腹痛、呕吐),病程2—3天,无死亡。刀豆所含皂素、植物血球疑集素、胰蛋白酶抑制物等为有毒成分,100℃即能破坏,本次中毒时因烹饪温度不够、时间过短所致。一旦发生中毒可采用及早主动呕吐、洗胃等,据病情可服用复方樟脑酐、阿托品、颠茄、维生素B或中成药等,重者静滴10%葡萄糖及维生素C以促进排泄毒物,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
            柿 蒂 Shidi  
                 《本草拾遗》
  为柿树科植物柿Diospyros kaki Thunb的干燥宿萼。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 福建等地。秋、冬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或食用时收集,洗净、晒干。生用。
  【性能】 苦、涩,平。归胃经。
  【功效】 降气止呃。
  【应用】 呃逆证。本品味苦降泄,专入胃经,善降胃气而止呃逆,为止呃要药。因其性平和,故凡胃气上逆所致各种呃逆均可以应用。治胃寒呃逆,常配丁香、生姜等同用,如柿蒂汤(《济生方》);若治虚寒呃逆,常与人参、丁香同用,如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胃热呃逆,可配伍黄连、竹茹等同用;痰浊内阻之呃逆,配伍半夏、陈皮、厚朴等同用;若命门火衰,元气暴脱,上逆作呃,则须配伍附子、人参、丁香等。
【用法用量】 煎服,4.5~9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济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辛热,以开痰散郁,盖从治之法,而昔人常用之收效矣。”
  2.《本草求真》:“柿蒂味苦性平,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辛热一苦平,合用兼得寒热兼济之妙。”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鞣质、羟基三萜酸、葡萄糖、果糖及中性脂肪油等。
  2.药理作用:本品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其提取物能对抗氯仿诱发的小鼠室颤、乌头碱和氯化钡所致大鼠心律失常、哇巴因引起豚鼠室性心律失常;本品有镇静作用;尚有一定抗生育作用。 
3.临床研究:以柿蒂复方可用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呃逆,如:大剂量柿蒂(50~100g)煎汤口服,治疗顽固性呃逆17例,治疗时间最短2天,最长1周,均治愈(中医药学报,1999,5:27);芦根柿蒂散(芦根30g、柿蒂15g、姜竹茹15g切碎研为细末)胶囊治疗热型呃逆38例,痊愈36例,总有效率94%(适宜诊疗技术,2000,3:18);以柿蒂粉外敷脐部,治疗新生儿脐炎35例,全部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5.5天(山西中医,1997,5:50);
            (河南中医学院 任汉阳)
            
第十六章 消食药
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作用,主治饮食积滞的药物,称为消食药。
消食药多味甘性平,主归脾胃二经。具消食化积,以及健脾开胃,和中之功。主治宿食停留,饮食不消所致之脘腹胀满,嗳气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失常;以及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证。
本类药物多属渐消缓散之品,适用于病情较缓,积滞不甚者。然而,食积者多有兼证,故应根据不同病情予以适当配伍。若宿食内停,气机阻滞,需配理气药,使气行而积消;若积滞化热,当配苦寒清热或轻下之品;若寒湿困脾或胃有湿浊,当配芳香化湿药;若中焦虚寒者,宜配温中健脾之品;而脾胃素虚,运化无力,食积内停者,则当配伍健脾益气之品,以标本兼顾,使消积而不伤正,不可单用消食药取效。
本类药物虽多数效缓,但仍不乏有耗气之弊,故气虚而无积滞者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消食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助消化作用,个别药还具有降血脂,强心,增加冠脉流量及抗心肌缺血,降压,抗菌等作用。
山 楂 Shanzha
《神农本草经集注》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major N.E.Br.或山楂C. pinnatifida Bge. 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以山东产量大质佳。多为栽培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燥。生用或炒用。
【性能】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应用】
1.饮食积滞证。本品酸甘,微温不热,功善消食化积,能治各种饮食积滞,尤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凡肉食积滞之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腹痛便溏者,均可应用。如《简便方》即以单味煎服,治食肉不消。若配莱菔子、神曲等,可加强消食化积之功。若配木香,青皮以行气消滞,治积滞脘腹胀痛,如匀气散(《证治准绳》)。
2.泻痢腹痛,疝气痛。山楂入肝经,能行气散结止痛,炒用兼能止泻止痢。治泻痢腹痛,可单用焦山楂水煎服,或用山楂炭研未服,如(《医钞类编》)方;亦可配木香、槟榔等同用。治疝气痛,常与橘核,荔枝核等同用。
3.瘀阻胸腹痛,痛经。本品性温兼入肝经血分,能通行气血,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治瘀滞胸胁痛,常与川芎、桃仁、红花等同用。若治疗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或痛经、经闭,朱丹溪经验方即单用本品加糖水煎服;亦可与当归、香附、红花同用,如通瘀煎(《景岳全书》)。
现代单用本品制剂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细菌性痢疾等,均有较好疗效。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大剂量30g。生山楂、炒山楂多用于消食散瘀,焦山楂、山楂炭多用于止泻痢。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而无积滞者或胃酸分泌过多者均慎用。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汁服主水利,沐头及洗身上疮痒。”
2.《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
3.《本草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胀痛。”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山楂含黄酮类、三萜皂苷类(熊果酸、齐墩果酸、山楂酸等),
皂苷鞣质、游离酸、脂肪酸、维生素C、无机盐、红色素等。
2.药理作用:所含脂肪酸能促进脂肪消化,并增加胃消化酶的分泌而促进消化,且对胃肠功能有一定调整作用。其提取物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保护心肌缺血缺氧;并可强心、降血压及抗心律失常;又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其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可能是通过提高血清中高密度胆固醇及其亚组分浓度,增加胆固醇的排泄而实现的。另外,山楂还能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增强免疫、利尿、镇静、收缩子宫、抑菌等。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山楂或经适当配伍治疗消化不良、小儿厌食症、婴幼儿腹泻、菌痢、腹痛、产后瘀滞等多种疾病,均取得满意疗效。近年临床还报道:服降脂乐(每片含山楂0.5g)治疗中老年高脂血症89例,结果降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有效率分别为69.49%和80.28%,并能改善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血压偏高等症状(河南中医,1990,4∶23);用山楂与葛根提取物制成的心血宁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86例,有效率89.87%,并有良好的降血压和降血脂功效(中成药,1994,7∶25);每日以生山楂90g煎服(儿童减量),治疗急慢性肾盂肾炎105例,效果良好(陕西新医药,1975,1∶35)。此外,又可治疗肝炎、月经逾期不至、下肢软组织损伤、顽固性呃逆,声带息肉,冻疮等。
  4.不良反应:多食山楂可引起胃酸过多,还有因吃山楂过量而造成胃石症和小肠梗阻的报道。市售山楂片对小儿虽有促进食欲助消化作用,但因含糖较多,如食用量大,使血糖维持较高水平,则将影响食欲,久之可造成营养不良,贫血等。故中医认为山楂只消不补,无积滞或脾胃虚弱者应慎用或不用(中国食品报,2001,02.01)。
【其他】 研究不同炮制温度,对山楂有机酸和胃肠推进功能的影响,提示用于消食时炮制温度最好控制在160℃~200℃之间为宜(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1,1∶46)。
  神 曲 Shenqu
《药性论》
为面粉和其他药物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加工品。全国各地均有生产。其制法是:取较大量面粉或麸 皮、与杏仁泥、赤小豆粉、以及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自然汁,混合拌匀,使干湿适宜,放入筐内,复以麻叶或楮叶,保温发酵一周,长出黄菌丝时取出,切成小块,晒干即成。生用或炒用。
【性能】 甘、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 消食和胃。
【应用】
饮食积滞证。本品辛以行散消食,甘温健脾开胃,和中止泻。常配山楂、麦芽、木香等同用,治疗食滞脘腹胀满,食少纳呆,肠鸣腹泻者。又因本品略能解表退热,
故尤宜外感表证兼食滞者。
此外,凡丸剂中有金石、贝壳类药物者,前人用本品糊丸以助消化,如磁朱丸。
【用法用量】 煎服,6~15g。消食宜炒焦用。
【古籍摘要】
1.《药性论》:“化水谷宿食,癥结积滞,健脾暖胃。”
2.《本草纲目》:“消食下气,除痰逆霍乱泄痢胀满诸气。”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神曲为酵母制剂,含酵母菌、淀粉酶、维生素B复合体、麦角
甾醇、蛋白质及脂肪、挥发油等。
2.药理作用:神曲因含有多量酵母菌和复合维生素B,故有增进食欲,维持正常消化机能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神曲或经适当配伍还可治疗其他多种疾病,如:将神曲制成50%煎液口服,治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129例,止泻效果明显,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中华儿科杂志,1960,3∶231);用由多味中药组成的漳州神曲,成人每次15g,煎服(儿童酌减),日2次,治疗泄泻78例,有效率100%(中成药,1992,2∶23)。
 【其他】 测定7种中药及其复方的黄曲霉毒素,证明神曲及其制剂越鞠丸、保合丸、肥儿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黄曲霉毒素存在(中医药学刊,2001,5∶527)。神曲水煎时易于粘锅,难以过滤,且影响复方中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因而认为神曲不宜入煎剂用(中药材,1995,12∶617)。
附药 建神曲
神曲另有一个品种称建神曲,该品始载于《药性考》,又名泉州神曲、范志曲,简称建曲。为面粉、麸 皮和紫苏、荆芥、防风、厚朴、白术、木香、枳实、青皮等四十多种药品,经混合发酵而成。主产于福建泉州。性味苦温,功能消食化滞,理气化湿,发散风寒,兼能健脾。常用于食滞不化或兼感风寒者。用量6~15g。
麦 芽 Maiya
《药性论》
为禾本科植物大麦Hordeum vulgare L. 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全国各地均可生产。将大麦洗净、浸泡4~6小时后,捞出,保持适宜温、湿度,待幼芽长至约0.5cm时,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炒黄或炒焦用。
【性能】 甘,平。归脾、胃、肝经。
【功效】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应用】
1.米面薯芋食滞证。本品甘平,健胃消食,尤能促进淀粉性食物的消化。 主治米面薯芋类积滞不化,常配山楂、神曲、鸡内金同用;治小儿乳食停滞,单用本品煎服或研未服有效;若配白术、陈皮,可治脾虚食少,食后饱胀,如健脾丸(《本草纲目》)。
2.断乳、乳房胀痛。本品有回乳之功。可单用生麦芽或炒麦芽120g(或生、炒麦芽各60g),煎服,用治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之乳房胀痛等。
此外,本品又兼能疏肝解郁,常配川楝子、柴胡等,用治肝气郁滞或肝胃不和之胁痛、脘腹痛等。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大剂量30~120g。生麦芽功偏消食健胃;炒麦芽多用于回乳消胀。
【使用注意】 授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古籍摘要】
1.《别录》:“消食和中。”
2.《药性论》:“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3.《本草纲目》:“消化一切米面诸果食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麦芽主要含α-及β-淀粉酶、催化酶、麦芽糖及大麦芽碱、腺嘌呤、胆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B、D、E、细胞色素C等。
2.药理作用:麦芽所含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和糊精,其煎剂对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有轻度促进作用;水煎剂中提出一种胰淀粉酶激活剂,亦可助消化;因淀粉酶不耐高温,麦芽炒焦及入煎剂将会降低其活力。麦芽浸剂口服可使家兔与正常人血糖降低;其注射液,可使血糖降低40%或更多。生麦芽可扩张母鼠乳腺泡及增加乳汁充盈度,炮制后则作用减弱;麦芽回乳和催乳的双向作用关键不在于生用或炒用,而在于剂量大小的差异,即小剂量催乳,大剂量回乳,如用于抑制乳汁分泌(回乳)用量应在30g以上;麦芽有类似溴隐亭类物质,能抑制泌乳素分泌。大麦碱的药理作用类似麻黄碱,其中A和B还有抗真菌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麦芽或经适当配伍可治疗婴幼儿腹泻、小儿消化不良等多种疾病,以及回乳,均疗效满意。近年临床还报道:治乳溢症,用生麦芽100~200g,煎汤分3~4次服,或口服脉安冲剂(生麦芽、山楂),观察15例,有效13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3∶134);用麦芽130g,水煎后早晚分服,治疗因用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副作用引起的流涎症130例,有效率88.5%(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6∶65);用麦芽15g制成糖浆内服,日3次,另加适量酵母或维生素B片,30天1疗程,治疗急慢性肝炎161例,有效率67.1%(新医药通讯,1972,1∶21);此外,又可治疗盗汗症、糖尿病、浅部真菌感染(包括手足癣、股癣、花斑癣)等。
4.不良反应:麦芽毒性小。但用作动物饲料大量摄入时,因含有微量麦芽毒素(N-甲基大麦芽碱),属快速去极化型肌松剂,可引起中毒。再者,麦芽变质时可有剧毒真菌寄生而致中毒,在收藏过程中应加注意[中华本草(精选本),1998∶2144]。
稻 芽 Daoya
《名医别录》
为禾本科植物稻Oryza sativa L.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全国多数地方均可生产,主产南方各省区。将稻谷用水浸泡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待须根长至约1cm时,干燥。生用或炒用。
【性能】 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 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应用】
米面薯芋食滞证及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本品消食和中,作用和缓,助消化而不伤胃气。常与麦芽相须为用,以提高疗效。若治脾虚食少,亦常与砂仁、白术、炙甘草等同用,如谷神丸(《澹寮方》)。
【用法用量】 煎服,9~15g。生用长于和中;炒用偏于消食。
【鉴别用药】 稻芽、麦芽均具消食和中,健胃之功,主治米面薯芋类食滞证及脾虚食少等。但麦芽消食健胃力较强;而稻芽力较弱,故稻芽更宜于轻证,或病后脾虚者。但二药临床常相须为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寒中。下气,除热”。
2.《本草纲目》:“消导米面诸果食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有效成分为淀粉酶,含量较麦芽低。尚含蛋白质、脂肪油、淀粉、麦芽糖、腺嘌呤、胆碱及18种氨基酸等。
2.药理作用:所含淀粉酶能帮助消化。实验表明,谷芽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组织胺释放而具有抗过敏活性。
【其他】 过去曾以稻、粟、黍等植物的果实发芽作谷芽入药,认为药效亦相近。《中国药典》(1985年版)始将粟芽以谷芽为正名收载,并同时收载且单列稻芽。
附药 谷芽Guya
为禾本科植物粟Setaria italica (L.) Beauv.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主产华北地区。将粟谷用水浸泡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待须根长至约6mm时,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或炒用。谷芽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均与稻芽相似,但我国北方地区多习用。
  莱 菔 子 Laifuzi
《日华子本草》
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性能】 辛、甘,平。归肺、脾、胃经。
【功效】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应用】
1.食积气滞证。本品味辛行散,消食化积之中,尤善行气消胀。常与山楂、神曲、陈皮同用,治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吞酸,如保和丸(《丹溪心法》);若再配白术,可攻补兼施,治疗食积气滞兼脾虚者,如大安丸(《丹溪心法》)。
2.咳喘痰多,胸闷食少。本品既能消食化积,又能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尤宜治咳喘痰壅,胸闷兼食积者,如《食医心镜》单用本品为未服;或与白芥子、苏子等同用,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此外,古方中有单用生品研服以涌吐风痰者,但现代临床很少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0g。生用吐风痰,炒用消食下气化痰。
【使用注意】 本品辛散耗气,故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鉴别用药】 莱菔子、山楂均有良好的消食化积之功,主治食积证。但山楂长于消积化滞,主治肉食积滞;而莱菔子尤善消食行气消胀,主治食积气滞证。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
2.《本草纲目》:“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
3.《医林纂要》:“生用,吐风痰,宽胸膈,托疮疹;熟用,下气消痰,攻坚积,疗后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莱菔子含莱菔素、芥子碱、脂肪油(油中含大量芥酸、亚油酸、亚麻酸)、β-谷甾醇、糖类及多种氨机酸、维生素等。
2.药理作用:莱菔子提取液,实验有缓和而持续的降压作用,且效果稳定,重复性强,亦无明显毒副作用;其注射液的降压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莱菔子能增强离体兔回肠节律性收缩和抑制小鼠胃排空。在体外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莱菔素1mg/ml浓度能显著抑制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其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等6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莱菔子还有抗菌、祛痰、镇咳、平喘、改善排尿功能及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等作用。莱菔子于体外能中和破伤风毒素与白喉毒素。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莱菔子或经适当配伍可用于治疗小儿久咳、小儿顽固性哮喘、厌食症、婴幼儿腹泻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临床还报道:将莱菔子制成浸膏液服用,治疗高血压病 120例,有效率90%(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2∶110); 用炒莱菔子研末,每次20~30g,加醋调敷神阙穴,治疗小儿疳积 32例,有效率98.6%(山东中医杂志,1997,3∶139);用于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以莱菔子50g,捣碎后加醋25ml调糊摊纱布上外敷患处,隔日换药1次,治疗80例,有效率98.3%(中医正骨,1990,4∶46)。此外,又可用治老年性便秘、崩漏、急性肠梗阻、湿疹等多种病证。
  4.不良反应:莱菔子毒性较小。但莱菔素静注100mg,可引起小鼠死亡。前人认为人参不宜与莱菔子同用,恐其消减人参补虚之功,但服人参而引起脘腹胀满时,服莱菔子则能使之缓解。实验研究表明,人参与莱菔子同服,对人参提高小鼠抗疲劳、耐缺氧及抗应激等功效亦未见影响(中医杂志,1996,5∶300)。
  
  鸡 内 金 Jineijin
《神农本草经》
为雉科动物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 的沙囊内壁。全国各地均产。杀鸡后,取出鸡肫,趁热剥取内壁,洗净,干燥。生用、炒用或醋制入药。
【性能】 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功效】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应用】
1.饮食积滞,小儿疳积。本品消食化积作用较强,并可健运脾胃,故广泛用于米面薯芋乳肉等各种食积证。病情较轻者,单味研未服即有效,如《千金方》独用本品治消化不良引起反胃吐食;若配山楂、麦芽等,可增强消食导滞作用,治疗食积较重者。若与白术、山药、使君子等同用,可治小儿脾虚疳积。
2.肾虚遗精、遗尿。本品可固精缩尿止遗。如《吉林中草药》即以鸡内金单味炒焦研未,温酒送服治遗精;若以本品配菟丝子,桑螵蛸等,可治遗尿,如鸡肶胵散(《圣惠方》)。
3.砂石淋证,胆结石。本品入膀胱经,有化坚消石之功。《医林集要》以本品“烧存性”,治小便淋沥,痛不可忍。现常与金钱草等药同用,治砂石淋证或胆结石。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研未服,每次1.5~3g。研未服效果比煎剂好。
【使用注意】 脾虚无积滞者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泄利。”
2.《日华子本草》:“止泄精,并尿血、崩中、带下、肠风泻痢。”
3.《滇南本草》:“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儿乳食结滞,肚大筋青,痞积疳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鸡内金含胃激素、角蛋白、微量胃蛋白酶、淀粉酶、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以及18种氨基酸等。
2.药理作用:口服粉剂后,胃液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均见提高,胃运动机能明显增强;体外实验能增强胃蛋白酶、胰脂肪酶活性。动物实验可加强膀胱括约肌收缩,减少尿量,提高醒觉。鸡内金的酸提取物可加速放射性锶的排泄。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鸡内金或经适当配伍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体虚遗精、无阻力性尿失禁、小儿遗尿、尿频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用金矾散(炙鸡内金、枯矾各等分)以淡盐糖水送服,治疗婴幼儿腹泻100例,效果满意(云南中医杂志,1984,3∶21);服用由鸡内金、茵陈等组成的摩罗丹治疗萎缩性胃炎325例,每次服1~2丸,日3次,饭前服,连服3个月为1疗程,经胃镜复查,有效率60.9%(中医药,1989,3∶25);用鸡内金50g、青皮、陈皮各20g,研细末,每次服10g,日3次,治疗胃石症280例,治愈率96.8%(时珍国医国药,1988,2∶117);此外,又用本品治疗骨髓前角灰质炎后遗症、扁平疣等疾病。
【其他】 鸡内金炮制后淀粉酶活性下降,而蛋白酶活性增强;醋鸡内金的氨基酸总量亦有所提高(中国中药杂志,1994,4∶222)。
  鸡 矢 藤 Jishiteng
《生草药性备要》
为茜草科植物鸡矢藤 Paederia scandens (Lour.) Merr. 或毛鸡矢藤P. scandens (Lour.) Merr.var.tomentosa (Bl.) H.—M. 的地上部分及根。主产于我国南方各省。多为野生,也有栽培品。夏季采收地上部分,秋冬挖掘根部。洗净,地上部分切段,根部切片,鲜用或晒干。生用。
【性能】 甘、苦,微寒。归脾、胃、肝、肺经。
【功效】 消食健胃,化痰止咳,清热解毒,止痛。
【应用】
1.饮食积滞、小儿疳积。本品既消食化积,又健运脾胃。治食积腹痛、腹泻,可单味煎服或配山楂、神曲等同用;若配党参、白术、麦芽同用,治脾虚食少,消化不良。若用鸡矢藤根与猪小肚炖服,治小儿疳积,即《福建中草药》方。
2.热痰咳嗽。本品味苦性寒凉,入肺经,故能清热化痰止咳。治热痰咳嗽,单味煎服有效,或配瓜蒌皮、胆南星、枇杷叶等同用。
3.热毒泻痢,咽喉肿痛,痈疮疖肿,烫火伤等。本品甘寒苦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可单味煎服治红痢(《重庆草药》),亦治咽喉肿痛;或配合黄芩、金银花,以增强解毒之功;治痈疮疖肿、烫火伤,可内服,或鲜嫩叶捣烂外敷。
4.胃肠疼痛,胆绞痛,肾绞痛,痛经,分娩疼痛,神经痛以及各种外伤、骨折、手术后疼痛等。本品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可治多种痛证,但以注射剂止痛最佳(《全国中草药汇编》)。
此外,煎汤外洗或鲜品捣敷,可治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等。
【用法用量】煎服,15~60g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古籍摘要】
1.《生草药性备要》:“其头治新内伤,煲肉食,补虚益肾,除火补血;洗疮止痛,消热散毒。其叶擂米加糖食,止痢。”
2.《本草纲目拾遗》:“治瘰疬用根煎酒,未破者消,已溃者敛。”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全草含鸡屎藤苷、鸡屎藤次苷及生物碱、齐墩果酸等。叶含熊果酚苷。
2.药理作用:本品水蒸馏液腹腔注射对小鼠有明显镇痛作用,与吗啡相比,镇痛作用出现较慢,但较持久。可抗惊厥,镇静及局部麻醉。鸡矢藤总生物碱能抑制离体肠肌收缩,而增强离体子宫收缩力。醇浸剂有降压作用。另外可解动物有机磷中毒,并有一定抗菌、抗病毒活性。
3.临床研究:据报道:取鸡矢藤30g、红枣10枚,水煎服,日1剂,同时施行病灶清除术,并配合使用抗菌素,治疗慢性骨髓炎45例,27例治愈 (浙江中医药,1979,11∶410);以鸡矢藤注射液肌注,治疗百日咳49例,全部有效(湖北科技·医药部分,1976,2∶9);用鸡矢藤注射液临床催产165例,表明能加速产程进展,有效率96.12%(医学情况交流,1975,12∶28)。此外,又可治疗牙痛、外伤、疖肿、蜂窝组织炎、皮肤病、小儿脱肛、阑尾炎、黄疸型肝炎等疾病。
  隔 山 消 Geshanxiao
《本草纲目》
为萝藦科植物耳叶牛皮消 Cynanchum auriculatum Rayle ex Wight 的块根。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及东北各地。多为野生,亦有栽培品。冬季采挖,洗净晒干,切片。生用。
【性质】 甘、苦,平。归脾、胃、肝经。
【功效】 消食健胃,理气止痛,催乳。
【应用】
1.饮食积滞证。本品消食健脾作用较强。单味使用即有效,如单用粉剂,治食积饱胀(贵州《常用民间草药手册》);单味水煎剂治小儿痞块(《陕西中草药》);若与鸡矢藤、鸡内金同用,可治小儿疳积,宿食不消(《四川中药志》)。
2.脘腹胀痛。本品能理气止痛。常配青木香、砂仁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若与柴胡、香附、白芍等同用,可治肝郁气滞的胁痛食少。
3.乳汁不下或不畅。本品能通气下乳,可单用本品炖肉食以催乳(《陕西中草药》)。
【用法用量】 煎服,9~15g;研未服,1~3g。研未吞服比煎服效果好。
【使用注意】 过量服用易引起中毒。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主腹胀积滞。”
2.《分类草药性》:“消食积,下乳,补虚弱。”
3.《陕西中草药》:“滋阴养血,健脾顺气,镇静止痛,催乳。”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隔山消含多种混合苷,以及磷脂成分、游离糖、维生素、氨基酸等。
2.药理作用:白首乌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白首乌提取的粗C21甾体脂苷能明显增强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白首乌甾体总苷有较强的体外细胞毒作用,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白首乌通过消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细胞的生物氧化而有一定抗衰老作用。另外,耳叶牛皮消(白首乌)还有促进毛发生长、降血脂、抑制心肌收缩、调节氧代谢等作用。
3.不良反应:本品过量服用会产生中毒反应。临床表现为流涎,呕吐,癫痫性痉挛,强烈抽搐,心跳缓慢等症状。中毒轻者,可催吐,洗胃及导泻;内服蛋清、牛奶或活性炭,并服镇静剂预防痉挛。本品毒性成分不明,可能是萝藦毒素,或者是强心苷。
【其他】 隔山消在江苏作白首乌应用。
  阿 魏 Awei
《新修本草》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新疆阿魏 Ferula sinkiangensis K.M.Shen 或阜康阿魏F.fukanensis K.M.Shen的树脂。主产新疆。春未夏初,盛花期至初果期,分次由茎上部往下斜割,收集渗出的乳状树脂,阴干。本品为不规则的块状和脂膏状。颜色深浅不一,表面蜡黄色至棕黄色,脂膏状者粘稠,灰白色。具有强烈而持久的蒜样臭气。多以生品入丸剂用。
【性能】 苦、辛,温。归肝、脾、胃经。
【功效】 化癥散痞,消积,杀虫。
【应用】
1.癥瘕、痞块。本品苦泄辛温行散,有化癥散痞之功。常与白芥子、三棱等同用,治腹中痞块,瘀血癥瘕等证,亦可配伍雄黄、肉桂,乳香等,制成硬膏外敷,如阿魏化痞膏(《何日中手集》)。
2.肉食积滞。本品有消食化滞之功。可治各种食积,尤善治肉食积滞,常配伍山楂、黄连、连翘同用,如阿魏丸(《证治准绳》)。
此外,本品还可用治疟疾、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1~1.5g,多入丸、散,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多入膏药。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及孕妇忌用。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杀诸小虫,去臭气,破癥积,下恶气。”
2.《日华子本草》:“治传尸,破癥癖,冷气,辟温,治疟,并主霍乱心腹痛,肾气,温瘴,御一切蕈菜毒,”
3.《本草衍义补遗》:“消肉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阿魏含挥发油20.74%,其中部分硫醚化合物是其特殊臭味的来源。另含香豆精类化合物,树脂中含阿魏酸、阿魏酸脂等。
2.药理作用:阿魏能明显抑制未孕动物子宫的自发性收缩,但对孕兔离体子宫呈兴奋作用,二者作用相反,可能与动物体内孕酮水平有关;阿魏的脂溶性成分可抗生育。其挥发油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并可抗过敏和免疫;本品对动物肠管等多种器官平滑肌及肠主动脉条均有舒张作用,有可能成为解痉止痛药。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阿魏为主组方(阿魏、柴胡、甘草各1.5g,当归须、赤芍各4.5g,桔梗3g,水煎服),治疗血管瘤1例,效果良好,随访6年未见变化(浙江中医药,1979,6∶217)。
(陕西中医学院 胡锡琴)
  第十七章 驱虫药
  
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内寄生虫,治疗虫证为主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本类药物入脾、胃、大肠经,部分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对人体内的寄生虫,特别是肠道寄生虫虫体有杀灭或麻痹作用,促使其排出体外。故可用治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钩虫病、姜片虫病等多种肠道寄生虫病。此类寄生虫病多由湿热内蕴或饮食不洁,食入或感染寄生虫卵所致。症见不思饮食或多食善饥,嗜食异物,绕脐腹痛、时发时止,胃中嘈杂,呕吐清水,肛门瘙痒等;迁延日久,则见面色痿黄,肌肉消瘦,腹部膨大、青筋浮露,周身浮肿等症。部分病人症状较轻,无明显证候,只在检查大便时才被发现。凡此,均当服用驱虫药物,以求根治。对机体其他部位的寄生虫,如血吸虫、阴道滴虫等,部分驱虫药物亦有驱杀作用。某些驱虫药物兼有行气、消积、润肠、止痒等作用,对食积气滞、小儿疳积、便秘、疥癣瘙痒等病证,亦有疗效。
应用驱虫药时,应根据寄生虫的种类及病人体质强弱、证情缓急,选用适宜的驱虫药物,并视病人的不同兼证进行相须用药及恰当配伍。如大便秘结者,当配伍泻下药物;兼有积滞者,可与消积导滞药物同用;脾胃虚弱者,配伍健脾和胃之品;体质虚弱者,须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使用肠道驱虫病时,多与泻下药同用,以利虫体排出。
驱虫药物对人体正气多有损伤,故要控制剂量,防止用量过大中毒或损伤正气;对素体虚弱、年老体衰及孕妇,更当慎用。驱虫药一般应在空腹时服用,使药物充分作用于虫体而保证疗效。对发热或腹痛剧烈者,不宜急于驱虫,待症状缓解后,再行施用驱虫药物。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驱虫药对寄生虫体有麻痹作用,使其瘫痪以致死亡。部分驱虫药有抗真菌、抗病毒及抗肿瘤等作用。某些驱虫药物还有促进胃肠蠕动、兴奋子宫、减慢心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作用。
  使君子 Shijunzi
《开宝本草》
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 L.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9~10月果皮变紫黑时采收,晒干。去壳,取种仁生用或炒香用。
【性能】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杀虫消积。
【应用】
1.蛔虫病,蛲虫病。本品味甘气香而不苦,性温又入脾胃经,既有良好的驱杀蛔虫作用,又具缓慢的滑利通肠之性,故为驱蛔要药,尤宜于小儿。轻证单用本品炒香嚼服;重证可与苦楝皮、槟榔等同用,如使君子散(《证治准绳》);用治蛲虫,可与百部、槟榔、大黄等同用。
2.小儿疳疾。本品甘温,既能驱虫,又能健脾消疳。常与槟榔、神曲、麦芽等配伍,用治小儿疳疾面色痿黄、形瘦腹大、腹痛有虫者,如肥儿丸(《医宗金鉴》);与厚朴、陈皮、川芎等同用,治疗小儿五疳,心腹膨胀,不进饮食,如使君子丸(《和剂局方》)。
【用法用量】煎服,9~12g,捣碎;取仁炒香嚼服,6~9g。小儿每岁1~1.5粒,一日总量不超过20粒。空腹服用,每日1次,连用3天。
【使用注意】大量服用可致呃逆、眩晕、呕吐、腹泻等反应。若与热茶同服,亦能引起呃逆、腹泻,故服用时当忌饮茶。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小儿五疳,小便白浊,杀虫,疗泻痢。”
2.《本草纲目》:“健脾胃,除虚热,治小儿百病疮癣。”“此物味甘气温,既能杀虫,又益脾胃,所以能敛虚热而止泻痢,为小儿诸病要药。”“忌饮热茶,犯之即泻。”
3.《本草正》:“使君子,凡小儿食此,亦不宜频而多,大约性滑,多则能伤脾也。但使君子专杀蛔虫,榧子专杀寸白虫耳。”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种仁含使君子氨酸,约0.5%,以钾盐形式存在,即使君子酸钾;脂肪油23.9%,油中含油酸48.2%,棕榈酸29.2%,硬脂酸9.1%,肉豆蔻酸4.5%及花生酸、甾醇等。
2.药理作用:10%使君子水浸膏可使蚯蚓麻痹或死亡;使君子仁提取物有较强的麻痹猪蛔头部的作用,麻痹前可见刺激现象,其有效成分为使君子氨酸钾;其所含吡啶类及油对人、动物均有明显的驱蛔效果;其粉有驱蛲虫作用。
3.临床研究:使君子15g,炒黄研细,制成散剂,空服顿服,治疗蛔虫病27例,总有效率为92.6%(中医杂志,1988,11:47);使君子、百部各30g,米醋25ml,水煎灌肠,治疗蛲虫病30例,均治愈(吉林中医药,1999,2:32);使君子,去壳取仁,捣烂后加入适量饴糖,制成丸药,每丸3g,每次1丸,炖瘦猪肉2~5两,3日一次,3次为1疗程,治疗小儿脱肛53例,有效率为84.9%(中医杂志,1985,2:34)。另有用使君子治疗肠道滴虫病、中耳炎等。
4.不良反应:使君子有毒成分为使君子酸钾。使君子氨酸的神经毒作用研究表明,可造成实验动物癫痫大发作,其引起的脑损伤与动物年龄、给药剂量有关。本品内服可致胃肠刺激及膈肌痉挛,毒副作用表现为,呃逆、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出冷汗、四肢发冷,重者可出现抽搐、惊厥、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中毒原因主要是内服生品、误食过量新鲜果实,或用量过大。解救办法可洗胃、催吐,对症治疗;轻者可用绿豆、甘草煎水服。
  
  苦楝皮 Kulianpi
《名医别录》
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或川楝M.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树皮及根皮。前者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后者主产于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四时可采,但以春、秋两季为宜。剥取根皮或干皮,刮去栓皮,洗净。鲜用或切片生用。
【性能】苦,寒。有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杀虫,疗癣。
【应用】
1.蛔虫,蛲虫,钩虫等病。本品苦寒有毒,有较强的杀虫作用,可治多种肠道寄生虫,为广谱驱虫中药。治蛔虫病,可单用水煎、煎膏或制成片剂、糖浆服用;亦可与使君子、槟榔、大黄等同用,如化虫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与百部、乌梅同煎,取浓液于晚间作保留灌肠,连用2~4天,可治蛲虫病。与石榴皮同煎服之,可治钩虫病,如楝榴二皮饮(《湖北药物志》)。
2.疥癣,湿疮。本品能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单用本品研末,用醋或猪脂调涂患处,可治疥疮、头癣、湿疮、湿疹瘙痒等证。
【用法用量】煎服,4.5~9g。鲜品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久服。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需文火久煎。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疗蛔虫,利大肠。”
2.《日华子本草》:“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3.《滇南本草》:“根皮以杀小儿寸白。”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川楝素,苦楝酮,苦楝萜酮内酯,苦楝萜醇内酯,苦楝萜酸甲酯,苦楝子三醇等。
2.药理作用:本品煎剂或醇提取物均对猪蛔虫有抑制以至麻痹作用。主要成分为川楝素,能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本品对小鼠蛲虫有麻痹作用,并能抗血吸虫。川楝素对肉毒中毒动物有治疗作用,使兔肠肌肌张力及收缩力增加,抑制大鼠呼吸等。
3.临床研究:苦楝皮150g,鲜葱白100g,捣烂加醋后制成药饼,外敷脐周,治疗蛔虫性肠梗阻30例,均获良效(湖南中医杂志,1986,2:50);苦楝皮20g,雄黄、白矾各5g,凡士林70g,混合成膏,外用涂搽,治疗体癣127例,总有效率91.67%(周凤梧《中药学》,1981,660);苦楝皮75g,花椒50g,加水2000ml,武火煎20分钟,不去渣,加陈醋100ml,涂擦患处,治疗疥疮6例,均于10日内治愈(山西中医,1994,5:36)。另有用苦楝皮治疗滴虫性肠炎、滴虫性阴道炎等。
4.不良反应:有毒成分为川楝素和异川楝素。中毒表现:恶心呕吐、剧烈腹痛、腹泻、头晕头痛、视力模糊、全身麻木、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神志恍惚、狂躁或痿靡、震颤或惊厥,最后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中毒原因主要是用量过大,或用法不当,或患者体质原因。解救办法可洗胃,催吐,导泻,补液及对症治疗;轻者可用绿豆120g,龙眼肉60g,甘草15g,煎水频服。
  
  槟 榔 Binglang
《名医别录》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海南、福建、云南、广西、台湾等地。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晒干。浸透切片或捣碎用。
【性能】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功效】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应用】
1.多种肠道寄生虫病。本品驱虫谱广,对绦虫、蛔虫、蛲虫、钩虫、姜片虫等肠道寄生虫都有驱杀作用,并以泻下作用驱除虫体为其优点。用治绦虫证疗效最佳,可单用(《千金方》),亦可与木香同用,如圣功散(《证治准绳》),现代多与南瓜子同用,其杀绦虫疗效更佳;与使君子、苦楝皮同用,可治蛔虫病、蛲虫病;与乌梅、甘草配伍,可治姜片虫病。
2.食积气滞,泻痢后重。本品辛散苦泄,入胃肠经,善行胃肠之气,消积导滞,兼能缓泻通便。常与木香、青皮、大黄等同用,治疗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等证,如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与木香、黄连、芍药等同用,可治湿热泻痢,如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水肿,脚气肿痛。本品既能利水,又能行气,气行则助水运。常与商陆、泽泻、木通等同用,治疗水肿实证,二便不利,如疏凿饮子(《济生方》);与木瓜、吴茱萸、陈皮等配伍,用治寒湿脚气肿痛,如鸡鸣散(《证治准绳》)。
4.疟疾。本品截疟,常与常山、草果等同用,如截疟七宝饮(《伤寒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用法用量】煎服,3~10g。驱绦虫、姜片虫30~60g。生用力佳,炒用力缓;鲜者优于陈久者。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或气虚下陷者忌用;孕妇慎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伏尸,疗寸白。”
2.《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
3.《本草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息。疗诸疟,御瘴疠。”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生物碱0.3%~0.6%,主要为槟榔碱,其余有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去甲基槟榔次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异去甲基槟榔次碱等,均与鞣酸结合而存在。又含脂肪油14%,其中脂肪酸有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十四碳烯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等。尚含鞣质及槟榔红色素。
2.药理作用:槟榔能使绦虫虫体引起驰缓性麻痹,触之则虫体伸长而不易断,故能把全虫驱出;槟榔碱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麻痹作用,能使全虫各部都麻痹,对牛肉绦虫仅能使头节和未成熟节片麻痹;槟榔对蛲虫、蛔虫、钩虫、肝吸虫、血吸虫均有麻痹或驱杀作用;对皮肤真菌、流感病毒、幽门螺旋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槟榔碱有拟胆碱作用,兴奋胆碱受体,促进唾液、汗腺分泌,增加肠蠕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滴眼可使瞳孔缩小。
3.临床研究:槟榔30~120g,带皮南瓜子50~150g,煎煮取汁,清晨空腹服,30~60分钟后冲服硫酸镁粉5~30g,治疗绦虫病22例,全部治愈(中国寄生虫防治杂志,2001,2:99);新鲜干槟榔果8g,水150ml浸1小时,文火煎至50~70ml,上午空腹服1次,2周为1疗程,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32例,胃镜复查后,糜烂性胃炎8例,均获效,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4例,有效23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4:248);槟榔碱制成眼用药膜,将其置于眼结膜囊内之穹隆处,治疗青光眼患者37例70只眼,一般用药后10分钟即开始瞳孔缩小,15分钟后眼压逐渐下降(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0,3:49)。另有用槟榔治疗疟疾、麻痹性肠梗阻、乳糜尿、小儿咳喘等。
  
  南瓜子 Nanguazi
《现代实用中药学》
为葫芦科植物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 poiret的种子。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夏、秋果实成熟时采收,取子,晒干。研粉生用,以新鲜者良。
【性能】甘,平。归胃、大肠经。
【功效】杀虫。
【应用】绦虫病。本品甘平,杀虫而不伤正气,用治绦虫病,可单用新鲜南瓜子30~60g,研烂,加水、冰糖或蜂蜜调匀,空腹顿服(《中药的药理与应用》);亦可与槟榔同用,则疗效更佳,先用本品研粉,冷开水调服60~120g,两小时后服槟榔60~120g的水煎剂,再过半小时,服玄明粉15g,促使泻下,以利虫体排出。
此外,南瓜子亦可用治血吸虫病,但须较大剂量(120g~200g),长期服用。
【用法用量】研粉,60~120g。冷开水调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有南瓜子氨酸,为驱虫的有效成分。另含脂肪油、蛋白质及维生素A、B1、B2、C,又含胡萝卜素。脂肪油中主要成分为亚麻仁油酸、油酸、硬脂酸等。
2.药理作用:本品对牛肉绦虫或猪肉绦虫的中段和后段节片均有麻痹作用,并与槟榔有协同作用;对血吸虫幼虫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使成虫虫体萎缩、生殖器退化、子宫内虫卵减少,但不能杀灭。
3.临床研究:晨起空腹服南瓜子仁120g,嚼碎吞下,2小时后再服槟榔煎剂(槟榔120g,加水500ml,煎至350ml),如4-5小时无反应,可服芒硝9g,治疗绦虫病22例,均可排出成虫(甘肃中医,2001,4:26);将保存2年以上南瓜子50~150g,捣泥,敷于溃疡周围,另取鲜马齿苋200~300g,捣泥敷于溃疡面上,每天换药1次,治疗小腿慢性溃疡12例,其中10例均在1个月内治愈(中国农村医学,1988,3:28);新鲜南瓜子晒干,每天嚼服30g(剥壳),同时按压关元穴100次,每天1次,1个月为1疗程,治疗慢性前列腺炎45例,总有效率为91.11%(四川中医,2001,8:26)。另有用南瓜子治疗血吸虫、产后缺乳、尿频等。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