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女人的心灵城堡:心里维生素丛书

_6 宋盛超(现代)
最没出息的男人,在“港湾”中寻找“安慰”。结果是:最亲近的人,受到的伤害最深。
我们最爱讲的漂亮话叫“走出国门”。我不知我们的同胞有多少真正走出了国门?个别“走出国门”的同胞,专干一个勾当——骗自己的同胞。就像传销商那样,骗了父亲骗母亲,骗了老婆骗姨妹。
从黄土地走出去,黄皮肤最了解黄皮肤的心。所以,骗子屡屡出手而屡屡得手。偷渡者、“院妈妈”、有名无实的“海外旅游”、形同虚设的“中外合资”等等,不知骗了多少女性,骗了多少次自己的“母亲”。
家庭有家庭的“港湾”,国家有国家的“港湾”。
你可能听说过上海的“留守部落”,留守女士的遭遇确实比张恨水的小说精彩:男人不管在纽约、东京、匈牙利,总是耐不住青春的寂寞,总在异国的桃花源里“红袖添香夜读书”。而苦苦在“港湾”里支撑着“港湾”的女人,等来的结局是男人的“停妻”另娶妻。
为什么说“港湾”是神话?因为这个彼岸的“港湾”缺少公平。
不能只由女性去建造,而由男性来泊船。如果有“彼岸”港湾的话,应由双方去建造和支撑。
笼中金丝雀
宋盛超
自尊、自知、自制,只有这三者才能把生活引向最尊贵的王国。
——丁尼生
自生·寄生·腐生
环顾万千物种,生物有多种生存方式:
一是“自生”。以自己的根系和枝叶维持个体生命的繁衍。
二是“寄生”。附着于另一个体生命之上,以吸食别人营养而维系自己的生命,求得物种的繁衍。
三是“腐生”。它的生存依赖于另一个体生命的死亡。换句话说,另一种个体生命的死亡为自己提供生存营养。
狮子是“自生”动物,鬣狗是“寄生”动物,乌鸦是“腐生”动物。大树是“自生”植物,长青藤是“寄生”植物,竹荪是“腐生”植物。
这些光怪陆离的生存现象,在人类生活中,也不断重复着这一规律。
田间的农夫,机床旁的工人,三尺讲台上的教师,无影灯下的白衣天使等等……虽然一身臭汗,一双肮脏的手,他们却是诚实的劳动者,是当之无愧的“自生”型高级种族。
那些灯红酒绿下,扭动着婀娜身段,展现着白嫩的皮肤,舞弄出“口如含朱指如葱”的姿韵者,多半属于“寄生”这一类。
那怀抱小狗,身着睡袍,养尊处优的“包二奶”。她们活着的惟一目的就是为男人“服务”。叔本华在《生存空虚说》中说:“女人的腐生意识导源这种心理,赚钱是男人的本分,花钱是她们应尽的义务。”当然,大款们也乐于奉献自己的营养,支撑她们的生命。无疑,这当属于“腐生”一族。
退化的翅膀
“生活解剖学”告诉人们:有的女人喜欢被“喂养”,而有的男人又精于“喂养”女人。
“养”与“被养”,造成了一种特殊的人类生存现象。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解决好这个问题。也没有很好的方法,能治疗这种畸型的生存现象。
——款们以钱“喂养”。
一些大款在他们“喂养”的女人中,毫不吝惜地大把大把花钱。似乎在摹仿李白“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英雄气慨”。钱是一个好东西,钱又是腐化剂。没有钱不能生存,钱多了,也不知道该怎么生存。大款们舍得花,傍款女舍得用,这就造成了歌楼酒肆的繁荣。
——权者以权“喂养”。
“权”可以变“钱”。一些有权者常在灯红酒绿之间,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兑换”成现金。把纳税人的血汗,作为喂养自己情人的养料。这是一种奇特的“腐生”现象:傍权女的生存是以有权者的“腐烂”为前提。没有一个用权力去“兑换”现金的人,不走向“断头台”。
“寄生”和“腐生”是一个怪圈,是人类生活中最阴暗的侧面,人性的丑恶和劣根,加剧了这个“雪球效应”。
男人的喂养,首先使女人丧失自立的能力。
我们说,女人自强自立,是女人独立的第一要素。然而,男人的“喂养术”,“软化”了那本来就柔弱的“翅膀”。
美国人罗伯特·考尔夫妇在非洲住了十年,喂养了两头幼狮,待它们“长大成人”后,考尔夫妇认为该让它们归返大自然。第一次放返大自然,离营地5公里,第二天,两头幼狮拖着饥饿的身躯回来了;第二次放返,15公里,第二天傍晚,幼狮又回来了,也拖着饥饿的身躯;第三次放返,50公里,这两只幼狮仍然回来了。
罗伯特·考尔夫妇意识到:仅仅以“放返”的方式,它们已无法适应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这对夫妇不得不像教孩子那样,教会这两只狮子捕食,教会对猎物的攻击,教会与野生同类调情,教会忍受饥饿……6个月以后,这两只狮子才像野生同类一样,具备了野外生存能力。这虽然是狮子的故事,但西南某地一个姑娘的经历,却与狮子的故事十分相似:
当她“傍款”三年而“衣锦还乡”后,她的父母再也看不见她当年的影子。她不愿做饭、洗衣、挑水、锄地……用她的话说,“拿钱雇人不是更简单吗?”金钱已经使她丧失了起码的自立能力和自强的人格。
不知她想过没有,从南方带回的钱里,包含一个少女何等高昂的代价?不知她想过没有,丧失起码的劳动技能,人还原为“婴儿”,是否是人的退化?
男人的喂养,使女人失去了尊严和羞耻。
俗话说,有两种人最可怕:一种人不怕死,一种人不要脸。
不怕死,把生命视为廉价;不要脸,把人格和道德置之身外。如果人真的没有道德和人格,人类就回到了丛林中,还原为两脚行走的低等动物。
羞耻心是属于人类的,它是女性走向独立自尊的桥梁。
如果一个人,被金钱占据了心灵,这个人就变成了康德所说的“过渡种”。亲情、友谊、忠诚,统统与他绝缘,“过渡种”是最丑恶的。如果傍款女,在空荡荡的豪宅中,还有一丝的彷徨;大大的眼睛里,还闪现一丝的迷惘;她还能记得,年老佝偻的父母;她还能想起,“同桌的你”……那么,她的良知还没有完全泯灭,她的判断力还没有完全丧失,她的情感还没有完全“退化”。对这种人,重新提出女性的自尊和自立,还能唤起她的良知。
男人的“喂养”,使女人丧失“自尊”和“自爱”。
这与吸海洛因一样:首先摧毁的是人的尊严和人格,然后摧毁人的身躯,最后剥夺人的劳动能力。当人们意识到这些后果时,已是“水过山丘人过岸,要回头,只等来生”了。
女性,警惕男人的“喂养”!
挪窝的田鼠
宋盛超
寒鸡不待东方曙,唤起征人踏月行。
——李咸用
喜欢“挪窝”的田鼠,避开了天敌的猎杀,它的种族才得以繁衍。正如俗话所言,“人挪活,树挪死。”
喜欢“搬家”的人,喜欢变化。
喜欢“搬家”的人,不怕折腾。
喜欢“搬家”的人,比常人更能适应新环境。
喜欢“搬家”的人,笃信付出和折腾,是一种刺激,一种挑战。
“陌生”是挑战
人从大草原走来,从游牧中走来,从山洞里走来,从江河湖海中走来。游牧游牧,要“游”才有“牧”;打渔打渔,要“打”才有“鱼”。
人类从狩猎、捕鱼的生活进入农耕社会之后,才有“家”的感觉。
我们把“定居”,作为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喜欢“搬家”的人,又重新把“家”当成草原上的“蒙古包”,放牧的“鸭篷子”。搬来搬去,从“定居”又走向了“游牧”。我不知道这是否叫“返朴归真”?或者,是一种历史现象的循环?当然,我们所说的“搬家”,并不是实在意义的搬家。它包含了一个更广的概念:诸如跳槽、留学、外出务工等等。简言之,它包含了向一切陌生领域的开拓。
喜欢“搬家”的背后,给人启迪:
——不惧怕陌生。
人类心灵深处,有一种“莫名恐惧”。这种恐惧,就是对未知的恐惧,对陌生的恐惧。
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你叫她只身前往一个陌生的国度,尽管你告诉了城市和街道,但她一定会感到惧怕。即脆弱的个体必须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越出了经验判断的范围。
其次,想像滋生恐惧。搭不上飞机怎么办?走错了路怎么办?找不到怎么办?等等……这些理性推断,递减了一往无前的勇气。
为什么我们把“冒险教育”看得那么重要?因为“冒险教育”锻炼了学生两种能力——一是超越“经验判断”的能力,二是超越“理性判断”的能力。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把握,只有依靠自己的应变能力。
你是否有只身穿越热带丛林的勇气?你是否有只身跋涉撒哈拉沙漠的勇气?你是否有驾驶帆船穿越大西洋的勇气?你是否有只身渡过英吉利海峡的勇气?美国学校在锻炼孩子的勇气时,虽然做了若干周密的安排,但毕竟这是真实的冒险,不是儿童的游戏。
对孩子进行冒险训练,目的是克服人性中对陌生的恐惧和对陌生的拒绝。冒险训练背后,激发了人的应变能力。
所以,我们赞赏“人挪活,树挪死”的“搬家”精神。
不怕“搬家”
——勇于迎接挑战。
迎接挑战,是对自己力量和信心的充分评估,也是对临危处置能力的全面考验。
一个喜欢攀岩的民族,一个喜欢登山的民族,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登山不像400米环形跑道,也不像马拉松比赛:跑得动就跑,跑不动就停。登山,即使你早已熟悉了登山的路线,那乞力马扎罗峰的风雪,喜马拉雅的气候,阿尔卑斯的雪崩,都可能成为宇宙中的“黑洞”。
前不久,当中国和日本联合登山队员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向顶峰攀登时,在离顶点只有两百米时,发生了巨大的雪崩。十几名登山者,除四人幸免外,其余都长眠在万顷冰雪之下……
当中日运动员的家属领回英雄的遗物时,在交接仪式上,有一个感人的场面。有记者问:“你们还准备攀登吗?”回答很肯定:“还要攀登!”
登山不是去寻找宝藏,不是去寻找金钱,而是寻找一种精神——人类挑战极限的精神,人类超越自我的精神,人类与大自然完美融合的献身精神。
——不惧怕付出。
没出息的人,做了一点事情,就叫爹喊娘,喜欢夸饰表现。
你想过没有,宇宙飞船要在离地球几万公里的高空中飞行二月或三月?你想过没有,航天飞机在发射时是否那么安全?你是否想过,如果航天器不能准时收回,无线电故障无法排除,而地球指令无法到达时,你真的做好了为太空事业献身的准备?
探寻海洋秘密的科学家,潜入深海拍摄鲨鱼,鲨鱼不是客厅中的热带鱼,死亡时刻威胁着潜海者的生命。
攀登东非高原的大峡谷,没有任何前行者为你钉上螺钉,没有任何前驱者给你凿上脚印。0.1秒的疏忽,就可能堕入万丈峡谷之中;万分之一的差错,就可以粉身碎骨。
勇敢者,有面对陌生的勇气,不惧怕付出,也不惧怕失败。他们以生命为音符谱写了走出丛林的赞歌。
打扮是船票
宋盛超
漂亮的女人等于备齐了一半的嫁妆。
——德里克斯
浓妆淡抹
女人应怎么包装?女人应如何打扮?
无论服饰,还是语言;无论化妆,还是发型;无论走路,还是说话;都应该体现简洁明了,“多余”是艺术的累赘。
残缺的“维纳斯”,断臂的“巴尔扎克”。对这两尊雕像来说,手臂是多余的,手臂是画蛇添足。
无手的维纳斯,并不影响她身上流淌着的青春旋律;富于弹性的肌肉突显了生命的活力。无臂的巴尔扎克,并不影响他深邃的目光、庄重的表情、以及喷发出的深沉思想。
有缺陷的东西,并不都是缺陷。人在审美“观照”中,“知觉”会对欣赏物加以补充,加以完善。人在审美“观照”中,见其所知,而非见其所见。
艺术欣赏,都有点“无中生有”。
突出重点
其一,女性包装,要造成“趣味中心”。
这是说,要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突出自己的“亮点”。
脸蛋不太“靓”的女性,如果有一副好身板,这是幸事。你千万别在自己脸蛋上再做什么文章,而是着意剪裁合身的衣服,充分体现女性线条。
如果你颈太短,千万别穿高领的衣服,如果你腿太短,可穿高腰衫。如果你脸太宽,可留长发。如果你脸太窄,把头发向后束起,露出你的笑脸。如果你头额太高,可以使用“留海”遮住过高的额头。如果你嘴太大,千万别把口红涂得太满。
趣味中心,就是自我造就一个“审美重点”。
女性在自我“包装”中应懂得:如果什么都标准,其实就没有标准;如果什么都和谐,其实就没有和谐:如果样样都美,其实就没有美。
美在“关系”中产生,也在“对比”中产生。在“关系”与“对比”中,就产生了“重点”。
如果一个女性,无论外表和身段都谈不上美,但说话机智幽默,走路大方得体,那么,这些“要素”同样可以组成“趣味中心”,给人以美感。
整容本来是一种“创伤修补”行业。一个好端端的脸蛋,没必要一定要去做“创伤修补”术。
没有自信的人,喜欢摹仿;自信的人,崇拜自己。有个性才有美,个性就是特色,个性就是“趣味中心”。
其二,造成审美“注意中心”。
人在观察事物时,会出现“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审美视觉。
“有意注意”,是审美者在意识支配下观察事物;“无意注意”,则是审美客体的某些特点,无意间引起审美主体的“关注”。
你脸蛋长得不漂亮,可以在衣服上多做文章。
例如,你胸前一个十分精致的别针,可以引开人们在你脸蛋上的视线。或者,你大衣上一个突出的纽扣,也可成为审美“注意中心”,你的脸蛋相反就被人遗忘了。
“着西装穿草鞋”,为什么会觉得滑稽?实际上,草鞋成了人们的“注意中心”。事隔若干年,你穿什么色彩的西装,统统被人忘却了。然而,你脚上的那双草鞋,会成为人们终身难忘的记忆。
趣味在和谐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人们喜爱自然大方。
其实,自然大方,就是一种和谐,就是相宜。相宜,体现了“关系”的美。这是说,服饰要体现时代,服饰要体现自然,服饰要体现年龄,服饰要体现职业。
比如,你是一位演员,由于职业的需要,你披着一头过肩的长发,会给人留下飘逸之美。如果你是运动员,却披着过肩长发,这就违背了“相宜”的原则。
又比如,你是一个文雅而沉静的姑娘,却烫了一头“算盘珠子”似的发型,那就不“相宜”。这种“算盘珠子”似的发型如果放在一个非洲姑娘的头上,加之矫健的体魄、如风的体态,就构成了和谐。
再比如,一个半老徐娘,还要一个劲摹仿青年人的服饰,一定要穿紧身裙。可以想像,那“双D”型曲线,给人什么感觉?
作家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对三仙姑“面妆”有一句极精彩的比喻:“着了霜的驴蛋。”
“扭住青春”不放手,还可以理喻。因为,青春离她还不太远。而“人造青春”为什么可笑?因为青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而不是个别部位的修复。假使你一味追求增高乳峰,恰恰这点,打破了你全身各部位的和谐。
康德说,美是一种“自由的热爱”。这种“自由”,就是满足一种“类”的需要。
西方指挥家,披着贝多芬式的头发,穿着燕尾服,还真有一点贝多芬的音乐韵味。然而,我们一些音乐人,五短身材,却硬要披一头长发,这就有点不男不女的味道了。
人们为什么讨厌“阉割”的男子?因为他不男不女。人们为什么讨厌司晨的牝鸡?因为它不雄不雌。
跨越了“类”的界限,就打破了“物种”的和谐。康德说,“过渡种是最丑陋的。”
无声的语言
宋盛超
保持一定距离,使朋友间友谊长存。
——查里士
人们握手,就像吃饭一样。很少细味其中学问:握手是空间的语言。
空间能说话
我们知道,人的体态可以讲话;我们很少知道,“空间”可以说话。
巍巍的泰山,为什么雄伟?高高的长城,为什么伟大?雄伟的故宫,为什么神圣?依山而筑的布达拉宫,为什么庄严和神秘?那是物体用“空间”说话。
庞大的体积,巨大的空间,就是力量的象征。
所以,当你走进歌特教堂的时候,当你走进北京天坛的时候,那三人才能合围的大柱,直指蓝天的天穹,让人感觉到一种神圣,从而感到自身的渺小,那是体积对比的结果,天坛也是用“空间”说话。
娇小的鹅卵石,玩具店里的布娃娃,高山深处的涓涓细流,外婆屋前的弯弯小溪,为什么感到如此优美?如此亲切?因为娇小的体积,平滑的外表,造成了由曲线组成的审美节奏,这是鹅卵石在用“空间”说话。
男女之间
与异性交往中,“空间”最能说话。
异性的交往空间有三个禁区:
一是安全区。
所谓安全区,长度是两手臂之和,相似于“猎取”动物的安全警示线。
有经验的人,一看街上行色匆匆的男女,从他们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判断他们的角色关系。
两臂之和的距离,说明是同事或者是刚刚认识的朋友。
如果仅一臂的空间,是较熟的朋友。
如果挨肩搭背,标志了亲密的程度。不需当事人作什么表白,空间能说出这对男女的秘密。
西方人把“空间”称为《领域学》,空间能述说很多故事。
最近,我和一个同事外出办公,当电梯降到11层时,进来一个自以为长得漂亮的少女。我的同事漫不经心地打量了对方,由于距离太近,这个少女的脸“刷”地一下红了。
当电梯到了底楼大厅,少女走出电梯,调过头来向我的同事吼出一句话:“你没见过女人吗?老色鬼!”
我这位不到40岁的朋友,弄得很狼狈,他问我:“我怎么啦?我做错了什么?”
我回答得十分简单:“你违背了空间语言的禁忌。”
二是体味感染区。
体味,是指身体内分泌系统散发的生命性别的特殊信息。
雄狮在三公里以外能嗅出雌狮发出的体味;而雄性猎狗,在十公里之外,能嗅出雌性猎狗的年龄、发情期和身体的健康程度。动物以粪便、尿液标示自己的领地,而以体味表示它的发情期。
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体味的感染区是在二分之一手臂长度之内。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感到:为什么一个散发着法兰西香水的女人,由于香味中夹杂着体味,会使身边的男性感到忐忑不安。
阿拉伯人与日本人,在体味感染区内虽然喜欢亲近,但仍有区别。阿拉伯人喜欢靠近同性伙伴,感受对方的体味。而日本人虽然也碰碰对方,但仍有严格的界限。
美国人把周围0.7米的地方,视为他的私人空间。而德国人的私人领地就扩大到1米。英国的古老传统标识了一个密码——是由交往人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法国人与异性交往,总是望着你的眼睛,并且采用很近的空间,似乎在说:“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欣赏你。”要在美国,这被认为是一种鲁莽的行为。
三是身体接触区。
这距离小于10CM。女性与异性的交往中,特别注意身体接触区的警戒线。不难看出,从安全区到体味区,再到接触区,是一个由远及近的过程,是“空间”展示的语言。
弗洛伊德懂得:他给女病人看病时,为什么常离病人很远?因为,远距离会使女病人感到安全。
警察也懂得:当他审讯女犯时,常逼进犯人,侵入她的空间,中间不要任何障碍物,这会使犯人感到“威胁”。
老板也懂得:以巨大的办公桌来隔开与下属的距离。但当他要“猎取”女秘书时,他会从办公桌后边走出,让女秘书坐在沙发的旁边。
男性总有一点“自作多情”的毛病,往往要跨越“安全区”。
你在生活中看得特别清楚:当异性要发动进攻时,常常是缩短距离,而女性除了节节后退发出保护信号以外,往往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异性间表示友好的握手,实际距离刚好为两臂之和。这清楚告诉对方:你在安全区外。所以握手是一种礼貌,一种问候。
相反,如果与老板距离小于10CM,这就越过了安全警戒线。如果女性不懂得这一点,老板会“自作多情”地以为,你向他发出了“暗示”信号。
俗语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纷繁的世界上,什么人都有。社会的多彩性与人性的多层性,构成了色彩斑斓的人类社会。
百川入大海
宋盛超
只有宽广而聪慧的心灵终能发现友爱之情。
——海涅
宽阔的心胸
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
有差异就有碰撞,有碰撞就有矛盾。差异共有四种:
经历差异。
不同家庭背景,使性格具有不同色彩。南国的桔与北国的枳,皆因地势使之然。“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为什么一眼就能分辨?当她们的气质、谈吐通过举止“外化”出来时,“表象”会述说了她们生长的土地。
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和一个婷婷玉立的少女,由于阅历的不同,观察世界的角度也就不同。为什么人们用“春天的花朵”形容小孩?因为花朵的稚嫩和色泽,“暗合”了小孩的天真。为什么人们常用“枯藤、老树、昏鸦”描绘“断肠人”的心态?俗话说,年轻气盛,人悲语平。为什么饱经风霜的北方老汉,常蹲在门槛旁,巴嗒着烟斗……
岁月的重负可以使人沉默和麻木,屡屡上当的人总是眨着怀疑的眼睛。
老年人靠回忆生活,青年人靠幻想生活。贫困者看重金钱,热恋者凭激情支撑……
文化差异。
大凡读了一点书的人,总喜欢在人前“表演”,总有一点儿罗曼谛克情绪。所以,人们玩笑说:文人说天上的事,文盲说地上的事。文化背景的不同,常形成相互的冲突。
跨国婚姻为什么大多数是失败的?源于文化背景的反差。中国人含蓄与美国人开放,中国人理性与俄罗斯人热情,当两种文化相撞时,往往弄得人十分尴尬。东方人喜欢在隐蔽处表达自己的爱意,而西方人则可在大庭广众之下施展爱情的“才能”。这没有是与非的判断,仅仅是文化背景的差异。
地域差异。
生活在江南水乡和黄土高原的姑娘,有着鲜明的差异。北方女孩的质朴和直率,源于广袤的黄土风情。在苍凉而悠远的西北民歌中,体味到“边关星月塞上明,不闻鸟声闻蹄声”的塞北韵味。北方媳妇,耐得住寂寞。如果你长年在外,建议你娶一个北方老婆。
而南方姑娘水灵清秀,有一种“黄瓜秧,情又长,荡双桨,述衷肠”的江南色彩。如果你有缠绵悱恻之情调,又多少读了一点唐诗宋词,最好娶一个南方姑娘。
民族差异。
维吾尔姑娘不仅辫子长,眼睛也特别能说话。吃饭不用筷子而用手,热情得可以把你烤化。你要“见怪不惊,见怪为常”。
而延边朝鲜族姑娘,说得少唱得多,坐得少跳得多。她们喜欢用歌声和舞蹈来表述自己的情感。
如果你深入西南山区,那里有一种特殊的谈情说爱方式:男在山那边,女在山这边,先是成群对唱,后来就男女对唱。唱着唱着,男的走下山,女的过河,歌唱完了,恋爱也谈好了。
这没有什么好与不好,仅是民族习惯。习惯是人们遵从的生活积习,不是法律,但它是民族心理的认同感。
经历、文化、地域和民族的差异,构成了不同的民风和民俗。
试想,一个国家只有一个色彩,一个国家只有一种民风,难道不觉得太单调了吗?
体 谅
我们所说的体谅,是对“非人格缺陷”的容忍。
人们性格的差异,确定了人生色彩。性格尽管有先天遗传,但更多还是后天所致。
开放型性格,豪爽大方,笑对人生。不把痛苦当成包袱,不去咀嚼痛苦的味道。黄河边的汉子,大兴安岭的娘们儿,一路走来一路歌,一路说来一路笑,没有更多的人生屏障和遮拦。与人相处,十分钟可以成为朋友,五分钟就可以成为敌人。
内向型性格,沉默寡言,只做不说。做得越多,说得更少。外表冷峻,拒人千里,人称“冰美人”。我们无意评价“冰美人”与“火美人”的区别。内向型性格的人,多思慎为。热情过度的男子,有个“冰美人”把他拴住,恐怕是最佳的组合。
孩子喜欢家里来客人,姑娘喜欢上街逛商店,都是一种“客来疯”。“客来疯”性格,不仅指儿童。即使成年后,仍摆脱不了儿童期的阴影。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喝酒再加上文化,这是我们一大发明。人们常说,“酒后吐真言”,“酒后见真情”。三杯酒下肚,乙醇刺激大脑,“距离”远的,变近了;不爱说的,口若悬河了;娇羞而胆小的,变得大方而自然了;沉默寡言的,也侃侃而谈了。人在喝酒后,甩掉了“人格”面具。即使高高在上的人,乙醇也能将他还原成了一个平常人。人性中的仗义直言,或者贪财好色,都会在酒精泼洒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文化和性格差异是静态描述的话,那么,在酒文化的“运动”中,就是一种动态的直观。
学会体谅,指承认差异,认同差异,但无须去学习差异。
学会体谅,指接纳丰富多彩的世界,而不是“异化”别人或“同化”自己。
学会体谅,指学会分清玩笑和幽默,诙谐或攻击,德性缺陷或心理的怪异。只要不是品德上的原因,那么一切都可以包容。
无论文化的差异或者性格的差异,都是表象,不是本质。
人的品德,无论在中国或世界,人性的“共通性”是一种没有国界的音乐。比如,忠诚、临危不惧、热情助人等等品质,都是世界的通行证。
不管你与哪类朋友相处,都应学会体谅。
因为,在容忍中你会看得最清楚。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是德性的体温表,日子是品格的识别器。岁月,可洗去伤痕,但洗不去记忆,更洗不去闪闪发光的人品。
日子,使表象和本质统一。假象可以“一时”,但不可“一世”。
我们说,没有磨难就没有生活,没有磨难就没有考验。患难最容易考验忠诚和奸恶。那《冰峰抢险》的故事,至今仍浮现眼前:能把生存让给别人而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人,你说是一种什么品质?
日子久了,事物总要转化。
好的变坏,坏的变好,好的更好,坏的更坏。人总要变,不变是不正常的,变是永恒的。日子是变化的录像机,录下抹不去的烙印。
不管日子好过与不好过,但总得过。日子所记录的,比任何书籍的记载都真实。正如民谣所诉:风沙挥不去沧桑历史的血痕,风沙挥不去岁月沧海茫茫……
嘲笑击败胆小者
宋盛超
有勇气承担命运才是英雄好汉。
——黑塞
嘲笑是最卑劣的感情,是从阴沟里发出的声音。我们说,不怕嘲笑,源于女性的自信。
东家的婆姨与西家的媳妇聚在一起,两个女人一个故事。嘲笑既是人类“过剩精力”的发泄,也是狭小生活空间的折光。
女性受狭小空间及人际交流的限制,生活轨迹“三点一线”或“两点一线”。家庭主妇们的谈资,就是东家的盐和西家的醋。职业妇女不屑于谈论别人的长短,更不屑于进入别人的生活空间。洁身自好是一种自信的语言,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我们说,不怕嘲笑,是指你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你就大胆去做,大胆去干,大胆去想,就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我们说,不怕嘲笑,就是减少内耗,减少无谓付出,减少磕磕绊绊。
人生就那么几十年,有使用价值的时间则更短。如果一个女人,把过多的精力花在这无用的流言蜚语中,还有什么精力做事?还有什么精力去听音乐、看画展?还有什么精力去体验人生?一句话,还有什么精力去享受生活?
走自己的路
自信,源于理性判断。
黑格尔说,“对事物理性的判断是强力的判断。”只有理性的判断,才是持久的判断。所谓“浪迹千里不回头”、“泰山将倾腰不弯”,这源于理性判断的强大支撑。
你做的事,如果自己都在摇摆,还有什么自信?俗话说,女人缺少主意,易听谗言,这恰恰说明一些女性缺乏对事物的理性判断。
克林顿夫人——希拉里·克林顿,为什么说她是一个女强人?不仅因为她是一个律师。更重要的是,在克林顿的“性骚扰”案中,她表现出坚强的理性力量和出奇的冷静。当莱温斯基闹得沸沸扬扬时,希拉里·克林顿说:“这是政治家们的一种伎俩,我懂得他们想干什么!”希拉里·克林顿的话,确实帮了克林顿的大忙。但谁能体味这“泰山将倾”引发的希拉里内心的巨澜?
奥地利总理的夫人——索尼娅·克里马,年仅34岁。当她的丈夫维克多·克里马走上总理的台阶时,她没有被掌声、鲜花、笑脸的色彩所迷惑。她没有陶醉,没有飘然。相反,她表现得比过去更为沉静,更为平淡。当记者追问她:作为第一夫人的感觉时?她微笑着轻轻地说了一句话:“我还是我。”她拒绝了一万马克的服装,拒绝搬进总理的别墅。她说:“为什么要穿昂贵的服装,登在封面上呢?”索尼娅·克里马一家,至今仍然住在维也纳一套简朴的公寓里。
“我就是我”,就是一种自信,一种理性。
自信,取决于感情判断。
感情判断,虽然没有理性判断那么完善,但感情判断更具有每个人的个性色彩。
当女性人格和尊严受到侵害时,做人的尊严感,支撑了女性的自信。铁女人撒切尔夫人卸任离开唐宁街一号时,虽然眼里噙着泪水,但她连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她事业巅峰的住处,从此踏上人生的另一征程。
自信,取决于经验判断。
人生经验是无价之宝。当女性受到别人嘲笑时,经验就会擦亮智慧的眼睛。经验的判断,会告诉女性采用何种反击方式。
“危城”的怪圈
嫉妒像一座社会的“危城”。楼宇之间,同类之间,都在滋生嫉妒的疾病。
嫉妒是情感的恶之花,是莫名的愤怒,是弱者的抵抗,是阴暗的伤害。
嫉妒和竞争,不在一个层次里,但在一个链条上。竞争是一种正常的比赛,嫉妒是一种邪恶的游戏。
男性嫉“才”。
才华可以引来杀身之祸。才华出众的人常囚于“危城”之中。不论朋友,或者兄弟,嫉妒超越了情感。
曹植的才华,强于兄长曹丕。因此,他在仕途中寸步难行。最后,也只好写写诗歌和听听音乐,在抑郁的“危城”中结束一生。公子扶苏,才能高于胡亥,他的命运也只是镇守边关,最后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一个嫉妒的社会,是一个封闭的社会,也是一个“窝里斗”的社会。
没有开放的空间,没有开放的视野,嫉妒就成为对熟人、对同事造成伤害的疾病。所以,西方人把“嫉妒”戏称为“竹筒效应”。这是说,封闭的竹筒,由于狭窄的空间,导致了“同类”的自相残杀。
女性嫉“色”。
长得漂亮的女性,漂亮会成为一种灾难,一种祸根,甚至一种“罪恶”。
我们常说,“红颜薄命”,首先是“红颜”,而不是“黑颜”、“黄颜”。“红颜”是前提,薄命是结果。
“红颜”女性,除了容易遭到男性的攻击之外,更容易受到同类的嫉妒和摧残。人们都说林妹妹不快活,其实,林黛玉的“葬花词”恰恰说明她内心的苦闷。谁叫你有才华?谁叫你长得靓?“才华”加“漂亮”,已是女人的全部“亮光”,为什么偏偏你一人拥有?
谁都懂得,男人很少嫉妒女人,而女人更少嫉妒男人。嫉妒常存在于同一性别中,彼此相生相克,闹得不可开交。
嫉妒也表现于“同位嫉”。
学历相同,职位相当,文化相等的“同位”者,最容易滋生这种疾病。对方的存在,似乎威胁到自己的生存。因而,把正常竞争演化为一种嫉妒。
嫉妒还表现为“同龄嫉”。
所谓“年相若,道相似”。由于经验相等、未来相等,成为潜在竞争对手。当竞争变味为嫉妒的时候,就表现为人身攻击,或者阴谋陷害。
跨越嘲笑的门槛,走出社会的“危城”,那就是——自信。
所以,应该呼唤理性,拓展生存空间,制定科学的用人机制,培育健康的心理,建构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我们走出“危城”的路标,也是到达人生彼岸的航船。
女性的欲望
宋盛超
女性风姿美的最高层次,离不开智慧的营养。
——金马
女性的需要,在倾向于物质的同时,更倾向于精神。
一般地讲,人对需要的追求,分几个层次。这要依据每个人自身的条件,即已经获得或未获得的差异而定。
求 真
饥饿者对于食物,大漠爬涉者对于水,丧偶者对于性生活,都是一种需要。
食、色的满足,对于维持个体生命存在与发展,是最基本的需要。
当这种“生存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获得生理的快感。人与动物在这点上没有什么区别。其区别仅仅是人类可以用言语加以描述。
作为人的另一种“快乐需要”,即“交流”的需要,这是人类发展的另一重要部分。
——交友。
与新旧朋友一起聊天,会获得“友谊”渴望的满足。人是群居性的动物,我们的祖先就是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自然而获取食物的。当食物的来源得到解决之后,这种交往的形式,逐渐成为人类“交友”的精神需要。交流不仅使人在海阔天空的闲侃中增长知识、获取信息,也可以“激活”自己的语言天赋和应变能力。
未成年的少男少女,当他们自以为成了“大人”的时候,常认为“朋友”重于“父母”,抱成一团,彼此信赖。孩子喜欢平等而无约束的谈话,而不是教导式的训话,这是渴望独立的征兆。
只有此时的“交友”,他们的感情宣泄才获得一种满足,这叫少年的“群居时期”。群居需要,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也显得十分重要。这来自于自然经济的农耕社会的“互助活动”。
街坊、邻居,喜欢走街串户。老婆婆喜欢坐在自己的房檐下纳着鞋底,谈谈儿子、孙子的故事。为什么敬老院的老人较独自在家的老人愉快?因为他们有“同类”的交流。
大姑娘、小媳妇,在夏日庭院的树阴下,洗着衣服,谈论着东家的鸡、西家的鸭,南村的小伙子耍了几个朋友,北村的姑娘在瓜地里幽会等,一阵阵私语,一阵阵笑声,最后各自回到家里,回想着白天的话……
大老爷们,尤其北方质朴的老汉,他们以家长的姿态,不屑于这些吱吱喳喳的无聊事。但是老哥们碰在一起,抽上几袋烟,也会说说天气,谈谈收成。老汉们以“昨天的故事”来期待未来。而“昨天的故事”,正是老哥们碰在一起的话题。
当改革春风吹进村子的时候,小伙子的谈话方式最特别。
他们不想在家里与自己父母或自己的媳妇谈论他们的“见识”和哲学。他们认为,家人没文化,谈不拢。但他们会邀三集四,聚在一家小酒馆,几个炒菜(当然不是当年爷爷的茴香豆),喝着烈酒,大块吃肉,谈着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广东的姑娘黑,山东的姑娘白。什么东西最赚钱,什么东西最赔本等等。
谈够了,喝醉了,留下一句豪言壮语:“哥儿们,明天我请客。”扬长而去,有点像“城里归来”的阿Q。不管怎么说,他们毕竟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精英。
——恋爱。
恋爱与交友不同。交友是“群居性”的,而恋爱是“对应性”的。这时的男女,离群索居,这是走向“成熟”的标志。青春女性的恋爱,除了维系人类发展的“性”以外,还有一种对未来的憧憬。
大踏步走向文明的中国农村,年轻人的最大愿望是盖一幢自己的大瓦屋,与城市人想购买别墅的愿望一样。
安居在先,乐业在后。
俗话说,俩口子,俩口子,不要爹妈要儿子。一年新,二年奇,三年就听娃娃啼。作为文明发展的起步阶段,我们男婚女嫁的中心,仍是为着“生存与发展”的轨迹运行。孩子、票子、房子,是一生奋斗的核心。至于车子,可以放后一步。没有奥迪,奥拓也可以考虑,总比走路神气。
求 美
食色是“生存需要”,交友和恋爱是“发展需要”。
当这一切得到满足之后,人们走向了“审美需要”。这种需要,是精神的需要。其终极目的,就是追求情感的愉悦。
城里青年人较农村人的感觉要“摩登”得多。他们大多受过一点教育,更确切地说,有一个专科以上的文凭。当然,用不着细问文凭中有多少“含知量”。他们大多未婚,家庭经济像“农夫山泉”那样,有点甜。家境殷实的程度,是决定他们旅游能走多远的尺度。
大凡在“生存发展需要”解决以后,“审美需要”就上升了。
旅游往往把交友和恋爱包容进来,同时还可以“亲近大自然”。有点文化的人,都喜欢谈论这些主题:“返朴归真”、“自然之子”、“绿色食品”、“世界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不能只有人类”等等。这既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也是人的内心的需要。
少男少女的父辈们,当他们还年轻的时候,没有今天青年的“罗曼蒂克”。当时,他们不仅“囊中羞涩”,而且还在“语录”的红海洋包围之中,他们只想着“解放全人类”,还来不及“解放自己”。
父辈的这一代,从来不奢谈“返朴归真”。他们认为“绿色食品”与“红色食品”一样,生存成为当时人生的第一要义。
而进入文明社会的今天,父辈们想走一走,但手脚不那么听使唤了;他们也想唱一唱,但嗓音已没有过去圆润了;他们也想喊一喊,但没有过去那份激情了;他们也想笑一笑,但笑中总有着历史尘封的回忆。
少男靓女们,作为“新生代”,既没有“历史记忆的重负”,也没有“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不管他们在红原的草地上、九寨沟的海子旁、天涯海角的浪潮中、泰山的峰峦里,是否真的融进了大自然?是否真的对着山谷喊出“我来了”?是否真的聆听了山泉的诉说和松涛的细语?这融入的程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走出去了,走到了他们爷爷奶奶们从未去过的地方。
旅游中,他们体味了大自然的伟岸和力量;体味了人性的萎缩和个体的渺小;体味了生命的短暂与高山的永恒;体味了尘世中“人格面具”的负担;体味了“说假话”与“说真话”的区别。不管收获了多少,但他们已经开始了人生的“耕耘”。
——看画展与听音乐。
绘画和音乐是人类“过剩精力”的产物,是“物质创造”之后的“精神的创造”。
我们常说,悲则大叫,乐同大笑,淋漓尽致走一回,坦坦荡荡过一生。总之,绘画与音乐展现了人类对现实的感受及对未来的渴望。绘画和音乐这个玩意儿,自然是吃饱了和吃好了之后的事。
人们在“生存与发展”需要满足之后,就从“男女对应”中走出来,转向了自我感情的内在运动。
听音乐与看画展,不再是一种集体的活动,更多是“个人精神享受”。
对音乐与绘画的欣赏,不存在“占有”的功利性目的,而只是对被欣赏对象“形式”的精神感悟,欣赏对象与内在情感体验发生“共鸣”。
在音乐或戏剧的欣赏中,可以看出审美历程的“沉积岩景观”:
传统的戏剧总是一个故事或者一个特有的情节,一定要告诉人们一点什么《铡驸马》一定要看到陈世美死在龙头铡下,《白毛女》一定要看到黄世仁戴上手铐。这种“警世”或“训世”之作,是戏剧的一种叙述方式。
通俗歌曲,更多是一种生活的感受。而且,这种“生活”一定是“爱得死去活来”的生活。从“爱不明白”到“说不明白”,从“把根留住”到“无言结局”,从“只要拥有”到“何必苦苦相求”……它们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少男靓女的一种情感的“突变”和“流动”,一种情感的“无奈”和“空蒙”。这种“感世”和“叹世”之作,是感悟,不是故事。
交响音乐,不是对“俗事”、“俗情”的咏叹,而是人类情感的“抽象运动形式”。或风、或雨、或恐怖、或宁静、或激越、或空灵。是审美的高级形式,它不是“一个故事”或“一种感受”,而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感觉”。一个人很难说得清楚的“感觉”,连上帝也说不清楚。
人们说,贝多芬的交响曲是大海,你能看到多深就有多深,你能看到多远就有多远。人对自身情感运动的领悟,有时就像茫茫宇宙,看不到边,望不着底。音乐形式与情感关系,说它像就像,说它是就是,“情感运动”有着不确定对应物。
传统戏是老人的事,流行歌曲是青年的事,交响乐是音乐人的事。不管这事那事,总之,它已经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事,而是人类审美需要的事……
走上金字塔
当人们从“生存发展”爬上了“审美需要”的台阶之后,自然就进入了“自我实现”的阶段。这是那些下海南、闯非洲、斗纽约、荡巴黎的青春女性所追求的终极目的。
——希望成功。
人类的需要,遵循从低级到高级、从物质到精神,再从精神到物质的循环法则。
人们把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作为实现自我的终极目标。成功背后包含了两个目的:社会的尊重和“道德的赞许”。
所谓“荣华富贵”,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大观园情结”。
传销之所以在短暂时间内,像瘟疫一样地席卷中华大地。细味现象背后,不仅暴露了人的愚昧心态,不择手段的致富渴望;另一方面,传销恰恰利用了每个人“希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传销的布道者们,营造了一个“传道”的环境,就像中世纪的教堂。采用心理的“暗示”及“感染”,以近乎宗教狂热的情感宣泄方式,猎取每一个自愿或不太自愿的猎物。
在那些“总裁、总裁、我爱你”的吼声中,在那些扭曲而变形的脸上,在那些颤抖的躯体里,看到了传销布道者如何“强奸”了心理学,这也算是“商业”与心理学联姻的一次“创造”。
如果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需要,又较为平静地对待这种需要,那么,我们的社会就成熟一些。渴望成功仅仅是需要,把需要变成现实,除了汗水,还要知识、能力和灵气。
“距离”美
宋盛超
魅力是女人的力量,正如力量是男人的魅力。
——艾理斯
距离,指人对空间的占有。有距离才有空间,有空间才有生存。
生 存
日本人懂得空间的重要性。他们对一个单位的职工人数、职位个数以及男女比例都有明确的规定。
例如,他们一般不设副职,不设职能交叉的管理部门。因人设事的“闲差”,会相互挤占彼此的生存空间,不仅相互扯皮,也使人际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设想,一个局(科级)有5个副局长,再加15个股长,你说怎么工作?除了扯皮和聊天之外,还有一种疾病会大肆漫延,就是“无事生非”。由于无所事事,每个人都蓄存了过剩的能量。过剩能量自然要寻找排遣的“喷发口”,你说,这怎么不“无事生非”?
动物生存,都遵守必要的“空间法则”。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