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女人的心灵城堡:心里维生素丛书

宋盛超(现代)
前言
宋盛超
其实文人写书,并不都是“书生且为稻粱谋”:正如请名人写序,也不都是被赵太爷打了嘴巴,跟着名人出一回名。
写书与作序,其要义是“言为心声”。应该是自己想说又不得不说的心理话。
每当我们面对突发的社会新闻,每当我们耳闻目睹身边的人和事,诸如土地的沙化与江河的洪灾、失学的孩子与遗弃的婴儿、繁荣的都市与“红灯区”里背着书包的背影……常使人不禁要问:这些事件安全检查竟有几分天灾?又有几分人祸?
我们的“人”怎么了?
当我们把万物之灵的“人”放在“生物学”的坐标上排序的时候,发现了人类“进化”与“退化”的痕迹;当我们把“人”放在“社会学”的镜子前端祥的时候,发现了“道德”和“人格”培育的滞后;当我们把“人”放在“文化学”的框架上考量的时候,发现了历史传承的断裂带……
计算机应该从娃娃抓起,人们心灵与精神家园的耕耘也应从娃娃抓起。因为,要不了几年,他们将是现代文明的建设者。
现在,是我们国家发展最为昌盛与繁荣的时代,也是最为开放与人性化的时代。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要求,已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更是对“心理健康”的滋养。只有在“身体”与“心灵”都得以同步发展的时候,人类才过上真正健康的生活。
男人与女人的故事,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为此,我才写了《女人的心灵城堡》和《男人的精神领地》,试图将“人”心灵的秘密,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坐标系中,求索所谓《天问》的答案。希望在与青年朋友共同学习中,能携手并进。在品尝成功的喜悦时,也咀嚼一下我们的遗憾。
古老黄河十八弯,让我们在历史的回声中找回自信;天地无处不青山,让我们在当今的旋律里重放心灵的《大风歌》。
生命的脆弱和生命的尊严在呼唤——珍惜生命和热爱生活是我们步入“天堂的门槛。
由于成书仓促与水平所限,不当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批评指正。
同时,对成书过程中,提供资料的帮助的人们,在此一一致谢。
你们的朋友
2004年9月于成都
一弯月亮
宋盛超
别让消沉在你心上占有一席之地,别让懦弱出现在你的觜边,别让倦色爬上你的额前眉宇。
——阿诺德
人们喜欢月亮的玉洁,月光的柔美,月色的朦胧,月夜的清辉……月亮成了人们抒叹凄婉故事的“代言体”。或者说,无论就形态和色彩都“暗合”了人类自身的情感目的。月亮中“置入”了我们自己的感情。
新月也好,圆月也罢,我们在月亮中看到的一切,恰恰是我们自己。
诗人杜牧在《泊秦淮》中写道:
烟笼寒水月笼纱,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里,诗人将亡国之恨、离别之恋的凄婉情感放置在一个月色笼罩的秦淮之滨,在朦胧月色中的遐想与感怀,正是诗人情感找到了恰当的“载体”。
月夜与女人相伴,增添了离愁别恨;月色与女人相伴,增添了凄婉惆怅;月光与女人相伴,增添了妩媚婉楚。
难怪,在嫦娥奔月中,人们会想像出如此凄美的广寒宫里的爱情,也难怪,诗人在遥望夜空时,也会发出“斫去桂影青光多”的期望。
月亮,是故事,一个人间的故事。“月界”就是“人界”,“月情”就是“人情”,我们在月光里的说、唱、歌、舞,其实都在“说唱”我们自己。
黄河十八弯
月亮的“意象”,就是女人的故事。
古老黄河十八弯。女人的命运,在历史的回音里,在黄河十八弯的尘封之中。女人的命运,虽然历尽险阻,饱经苦难,但依然灿烂鲜活,绵延万里。
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妇女解放”,又重新影映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十年前,当那双乌黑大眼睛的照片,出现在大大小小的杂志封面上时,小姑娘渴望知识的眼睛,无论视觉的冲击与心灵的震撼,都如火山喷发。
五年前,那些漂泊异乡的打工妹,为了一点点微薄的工资,竟然被韩国老板强行搜身并逼迫下跪,那种奇耻大辱足可以让全球女性的心灵怒愤和颤栗!
几年前,那些被工头骗去柬埔寨的妇女,在经历了饥饿、羞辱和拘禁之后,在我们大使馆的帮助下回到家乡时,那一张张泪流满面的脸,那一张张因惊恐而变形的脸,上帝都会为之动容;
而被台湾“蛇头”偷渡去台的花季少女,那些被抛进大海而葬身鱼腹的报道,连“龙王”也会沉思,“天神”也会垂泪。
穷困,可以窒息人的尊严,贬值人的生命,穷困更可以倒置人的羞耻。当穷困与愚昧联姻之后,更“助虐”了这种雪球趋势。
人们之所以喜欢描绘天堂,因为人间仍有“地狱”;人们之所以笃信上帝,因为尘世还有苦难;人们之所以向往光明,因为凡间还有黑暗。
人的理性和良知唤起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尊重生命和爱惜生命,不仅仅是因为生命对每个人来讲“只有一次”,即不重复也不再生;更因为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从亚当和夏娃的丛林生活开始,世界的阴阳两极——男人和女人的故事就成了人间故事的主题。
一弯月亮,无非想说,女性虽然没有太阳的辉煌,但她是人类的母亲;
一弯月亮,无非想说,在女性温柔的身躯上,蕴藏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弯月亮,无非想说,女性的奉献不仅仅荫蔽和滋润了生命,更建造了人间的繁华和光明;
一弯月亮,无非想说,当你在荒漠中突然听到婴儿的哭声,你会深切感到:生命呼唤了历史的连接,也开启了永恒的未来。
当我们看到,一次车祸,客车掉进了山谷,一个农妇以自己柔弱的身躯保护了怀中的幼儿,自己却全身多处骨折。当我们看到,这个农妇被送进医院抢救而处于深度昏迷状态中,居然被孩子饥饿的哭声所唤醒。当我们看到,记者抓拍的一张照片——幼儿吮吸着母亲的奶汁而母亲还在昏迷之中……人类母亲的伟大情怀与擎天力量足可以撼山填海。
当我们看到母亲为孩子献出眼角膜、献出肝脏、献出脊髓的时候,这种以自身“毁灭”的方式去延伸孩子的生命时,你定然会悟到:一弯月亮的光辉并不逊于太阳的光亮。
女性,以她们单薄的身躯与顽强的生命力撑起了人类文明。她们不仅哺育了男人,也教化了男人。不管这些男人是凡人或是英雄,是平庸者或是先哲。
西方哲人说:女性总是站在历史的缝隙中,连接了过去和现在,也沟通了现在和未来。
在古希腊神话里,地母该亚从身上长出了天神乌拉诺斯,而地母与天神结合生下了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这是古希腊的“创世说”。
在我们东方神话里,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这不仅是“黄河文明”的浪漫,也是东方人对天、地、人的诠释。
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听到了“琵琶女”的哀怨,也听到了“窦娥冤”的呐喊;在《昭君出塞》、《文成公主》以及《木兰从军》中,妇女的职责已不仅仅是生儿育女和相夫教子,她们更多肩负起了民族和睦与戎边安民的重任。尤其在《十二寡妇征西》中,涂满了血红夕阳的悲壮,足可使男人汗颜。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古代女性,早已脱去“红装”的娇羞,告别了婉绵的“摇篮曲”,重新点燃了“倚天拔剑”的女儿雄风。
不容置疑,在“一弯月亮”里,蕴含了我们民族的生命力,流淌着伟大女性的光彩……
上帝的回信
女人的悲剧,是男人设计了“夏娃”。
自历史进入了父系社会之后,天地转了一个大弯。男人以食物供给者的身份扮演了家庭的“君主”,妇女从此被排斥在社会生活的中心之外。生存依附转化为人生依附,最后变为“人格依附”。
人类社会的生存变化,演释了自然界的“三生”现象:自生、寄生、腐生。
自生,它是依靠自身力量而生存繁衍的生物。它们自生自灭。
寄生,它是依靠其他生物提供养料,诸如寄生于大树的藤蔓。树荣它茂,树枯它亡。
腐生,它的生存是以其他物种死亡为前提,诸如菌类。依附物的腐烂程度决定腐生物的繁荣程度。
人类社会的“三生”与自然界的“三生”多么相似。
然而,女人在这“三生”的世界里,常常扮演了一个悲剧的角色。而这一角色又恰恰不是女人自愿选择的角色。当男人为中心的社会剥夺了她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时候,女人的生存和发展就失去了公平。
——小女孩,常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当她们还刚刚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就成了文盲。你说,“睁眼瞎”还能有什么生存的质量?
——当“千金小姐”们还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演练贝多芬的乐曲时,而穷人家的女孩,已经肩负起磨面、担水及煮饭的差事。你说,她们还有什么“过剩精力”去学习文化?
——当家境殷实的女孩还躺在父母身边撒娇的时候,穷人家的女孩已过早成为人妇,过早地承担了本不应该由她们承担的“社会义务”。她们将自己的肉体交给了魔鬼,灵魂交给了“上帝”。在她们赤贫的身躯里,早已一无所有,哪还有属于自己的生命绿洲?你说,她们还能奢谈什么人格平等和生命自由?
还有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它蕴含了更多的沉思:
——国亡了,女人肯定是祸水。古代君王治天下,大凡治不了的时候,这君王的身边肯定有坏女人;治好了,君王身边肯定有好男人。我常想,在周幽王与褒姒的故事里,在杨玉环与唐明皇的爱情中,女人确实承担了巨大的“政治责任”去同男人相爱。不然,为什么到头来,往往是“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男人,尤其身为君王的男人,总躲在女人的背后扮演一个“受蒙蔽”的角色。这难道公平吗?
——国破了,治国的“王公大人”首先想到的仍是女人。古代的“和亲”艺术,是以牺牲女性的自由为代价的。所以,你别小看深宫里的公主,一个女人往往抵得上二十万大军。我们在“昭君出塞”中,看到了“小女子”的大丈夫气慨。这种气慨真让男人羞愧和汗颜。但是,有谁认真体味过“小女子”内心的滋味?蔡文姬给我们留下了《胡茄十八拍》,至今听来仍叫人回肠荡气:“夜闻陇水兮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八拍悲来兮欲罢弹。”
——国富了,女人更派上了用场。这个会议要招待,那个会议要迎宾;这个经理要“攻关”,那个巨贾要送行等等。“攻关”小姐的能量大得很。再高的山能上,再深的河能,再坚的堡垒也可摧。车来机往,出入于灯红酒绿之间;谈笑风生,运筹于醉汉色客之中。当夜籁人静时,有谁想过,这花枝招展背后的苦涩?有谁体味过,梦断廊桥的滋味?
历史撞击了“回音壁”:为什么女人很难自己支配自己?总在愿意与不愿意之间被人支配?为什么女人很难为自己活着?总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为他人作嫁?
这公平吗?
女神
宋盛超
艺术的生命就是深刻的思维与崇高的激情。
——安格尔
女性的奉献精神,闪耀着母性的光辉,是人类情感中最伟大的情感。
在这种光辉下,人类才得以繁衍壮大。任何男人都是女人的孩子,也是女人的学生。伟大的母爱,支撑着社会的绿色大厦,庇护了万顷沃野和众多生灵。
透明的心
母爱的伟大,是奉献而不是索取,是耕耘而不是收获。
报上披露了一则感人肺腑的故事:当儿子患了肾坏死,就医无钱,求助无门,眼睁睁看着一个年轻生命将会离开这个世界,此时的母亲,拖着病弱的身躯,举起颤抖的双手说:“用我的肾!”终于,她的儿子得救了。
当医生为这位母亲取肾时,无不为伟大的母爱而落泪。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情感能超过母爱?我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感情较之母爱更圣洁?我更不知道,还有什么比母亲的奉献更虔诚?
伟大的母爱,是不求报答的献身,“度量衡”在她们面前已失去了意义。
当你读到下面的故事时,你会怎么想?
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熊熊的烈火烧塌了破旧的房屋。炽热的火焰烤醒了熟睡的母亲。此时,烧塌的房屋重重地落在母亲的下肢上。烈焰立刻将这位妈妈变成了火人。她的第一个反应,不是掀掉压在她身上的喷射着火焰的房梁,也不是立即扑打自己燃烧的衣服,而是将婴儿抱离燃烧的火海。
一分钟后,她从重压的房梁下挣扎出来,烈焰和浓烟已经弥漫了整个低矮的房屋。她突然觉得燃烧的下肢已经折断。此时,这位母亲用牙齿咬住婴儿的衣服,双肘撑在地上爬行。
艰难的五分钟,生与死的五分钟,她终于将婴儿连拖带推,掀出了被烈火吞噬的房屋。当救援的人们赶到的时候,整个房屋“轰”地一声全部倒塌。熊熊大火中,人们还清楚看见那位母亲的脸,那张因痉挛而变形的脸。
但当母亲看见自己的婴儿已被别人救出时,烈火中痛苦而变形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不一会儿,这微笑就被大火吞噬了……
当你读完这则故事的时候,你能体味什么是母爱吗?我想,当她的孩子长大成人后,重新读到这篇关于他母亲的故事,也许,这个儿子比任何人更能体味那份沉甸甸的母爱……
历史的影
母爱是人类文化的摇篮。
我们说,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人,摒弃私心、私欲,纯粹为别人活着,就是伟大的母亲。
造物主为什么会把这么多的担子放在那原本瘦弱的肩膀上?每个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孩子的童年,都深深留下母亲的烙印。这不是遗传密码,也不是血缘延续。这烙印,是母亲的品格,母亲的人生态度,母亲的牺牲精神。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母亲,为什么总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为什么一生都会带着母亲的烙印?即使在他长大成为伟人以后,那童年的记忆,也是无法磨灭的。
朱德元帅,没有写过多少文章,然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我的母亲》。朱老总的母亲穿着粗布,整日劳作,宽厚待人,严以克己的品质,一直影响了朱德的一生。
毛泽东在成为领袖之后,在人前,在大众场所,很少提到他的父亲,但常常以一种无言沉默来缅怀自己的母亲。1959年,当阔别故乡32年之后,一代伟人终于在韶山自己母亲的坟前,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对着一抔黄土,深深地鞠上三躬,献上一束野花。
一代文豪鲁迅,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对母亲的品质、对母亲的教育、对母亲宽厚仁慈的胸怀,充满了无限的哀思和崇敬。
伟大的女性,造就了一个时代,造就了伟大的男人。
迟来的公道
上帝并不公平。
男人们喜欢编造故事,把本已负重不堪的女性,重重地压在“雷峰塔”下。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什么嫁夫随夫、夫死随子、子死随孙,这哪有一点儿公正?
即使现代“文明”的西方,妇女仍受着不公正的待遇。社会以一种“恩将仇报”的方式去对待女性,能说公平?
在日本,人们推崇淑女形象。其实,淑女不外乎是一种“家奴”和“性奴”的代名词。男人一个劲地夸奖日本女性的温柔、日本女性是如何相夫教子、日本女性如何弃业持家等等。殊不知,日本女性正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让男人及其孩子能更好地活着。
上帝说,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平等生活的权利。
我想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或许是因为我喜欢动物世界的缘故。雄性动物在“组建”家庭之后,也有两种天职:负责保卫和觅食。
当敌人进入自己的领地时,以身殉职是雄性动物;当长途跋涉遇到险境时,雄性动物勇为先行;当夜晚休息时,担任警戒的是雄性动物。
而在人类社会中,有些男人还真不如非洲丛林中的狮子,他们对家庭没有责任感,成天过着“吃点儿麻辣烫,打点儿小麻将,看点儿歪录像”的生活。他们更不承担对子女的教育,什么“男主外,女主内”,结果是男人既不主外也不主内。你说,如果女人遇上这样的男人,活得累不累?
人们常以“昭君出塞”的故事,述说女性的伟大。我们究竟细想过没有,一个女子远嫁他乡与一个陌生男子一起生活,这是政治联姻,还是爱的结合?皇上不过把女人当作了一种礼品。
大凡男人做官做到垮台的时候,大凡男人闯荡江湖闯得头破血流的时候,男人才想起自己的女人。你说,女人是人还是物?
香港歌手唱的《驶回平静的港湾》,我想,恐怕是男人在外混不下去的感概。为什么男人在他不可一世、飞黄腾达时,很少想到“港湾”?为什么在失魂落魄时,才会想起温暖的“港湾”?
女性的奉献和男人“编织”的奉献,从来是两码事。
我以为,女性的奉献是值得推崇的,而“编织”的奉献,可以停止了:社会不要在女性柔弱的肩膀上再放上一付沉重的担子。应还给女性做人的尊严,还给女性自由,还给女性自我发展的空间……
寻找的代价
宋盛超
只有在他感到欢喜或痛苦的时候,人才认识到自己。
——歌德
俗话说,“要得小儿安,还得三分饥和寒”。这话的意思:“七分”是生存需要,“三分”是不满足原则。
生命的健康,需要不满足原则。满足是生命的停止,是社会的睡眠。
挫 折
不满足机制在于:饥饿,使人奋起,人们就会去耕耘,去播种,去创造。古书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两军相斗勇者胜”。这虽是兵法,也是生活法则。
绝路逢生,恰恰是人在“绝路”时。意识“死亡”是求生的向导。人是一种“短视”的动物,本能就具有“享乐欲望”,而享乐会折断人类预感危险的触角。
换句话说,人仅凭直觉认知世界,就会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大凡濒于绝境,大凡死亡临近,大凡泰山将倾,大凡长河将泻,这时呼唤出的是求生本能,而不是理性预感。
不满足机制的优势,可以使人的情感发生挪移,从而“激活”人类自身特有的创造力。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异质同构”现象。人们常谈论“性饥渴”,当“性”得不到满足时,体内的“力比多”就会寻找新的突破口,从而发生兴奋点的转移。
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说道:“即使在物理学中的强度和响度、简单与复杂,也同我们情感中的流畅与阻塞、安静与骚乱具有同一性。”
艺术创造中的“异质同构”,就是“不满足”通过转移方式寻找“满足”的体现。
西方绘画理论大师西蒙·尔特说过一句名言:“建筑是人类必要的物质建设,音乐和绘画则是人类过剩精力的产物。”弗洛伊德也认为:“绘画和音乐体现了性的创造力。”
体内的“力比多”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寻找喷发口,这就是艺术的创造。
西方心理学家把人对食物的渴求、对事业的渴求、对成功的渴求,对性伙伴渴求的不满足,看成一种“受挫心理”。这与人们“游戏规则”完全一致:汽车越野赛,必须穿越险峻的山崖、泥泞的弯路以及崎岖的小道。而3000米障碍赛,必须跑过平衡木,跳过水坑,跨过那不高不矮的木栏……这些人为的“障碍”,体现“受挫心理”训练的特点。
古人也懂得这一点。
俗话说,“与子黄金满盈,不如教子一经”,古人十分看重“千金难买少时艰”。诸如“老三届”的人,虽然年轻时遭受了多种磨难,但事隔多年后,觉得“磨难”是人生的一种财富。古诗云:“从来慈母多败儿,自古纨绔少伟男。”
只有经过受挫而获得成功的人,才会有一种喜悦和成就感。
“受挫训练”是一种“应变潜能”的训练。没有模式、没有榜样、没有提醒、也没有警告,惟一依靠的是自己的临危处置能力。这种能力,在未来社会的生存竞争中,将是非常重要的。
走过山间小路的人,再弯曲的公路也会觉得平坦。受过磨难的人,即使承受千斤压力,也能应对自如。
满足是惰性的温床。
笼中的鸟,园中的兽,少奶奶客厅里的狗,它们不知道获取食物的劳动是什么滋味。
满足产生出闲情。
晃悠悠,荡悠悠,水朝东情长流。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萎缩了人的奋起精神和创造意志。
大锅饭为什么养懒人?“国企”走出困境,为什么如此艰辛?父辈的光环,为什么扼杀了子女的创造?浓密的树阴,为什么萎缩了攀爬的长青藤?炽白的阳光下,为什么看不见蜡烛的光影?
路不要太平,床不要太软,奶不要太甜,饭不要太香。七分饱三分饿,七分暖三分寒,这是保持“进击状态”的训练方式。
球王贝利说过一句很有一点哲理味的话:“诺贝尔奖,是死亡之吻。压垮了自己,吓倒了别人。”荣誉是个好东西,但荣誉也是一杯“毒酒”。为什么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科学家,能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怪圈?
直面人生
先天的残疾,后天的伤残,父母的离异,双亲的早亡,贫困的家庭,卑微的出身,都不是什么坏事。人类有一条通向成功的秘密,那就是——“不幸的铁”可以铸就通向天堂的“金钥匙”。这“金钥匙”永远属于自己,不属于别人的恩赐。而纨绔子弟的悲剧,恰恰是用“黄金”铸就了通向“地狱”的钥匙。这也属于他,不属于别人。
磨难是成功的母亲。
古语说:自古英雄多磨难。磨难造就了头脑,磨难锻炼了意志,磨难增长了能力。只要走过泥泞的沼泽,跨过崎岖的山峰,过湍急的河流,前方才是一片碧绿的草地,
大自然有一个秘密——代偿原则。
一个器官废弃了,另一个器官就会强化自己的功能:瞎子的耳聪,聋子的眼明,又聋又瞎的人鼻子灵。手残的人脚好使,脚残的人手好用。家贫出孝子,患难见忠臣。
边远山区的穷孩子,常成为高等学府的脊梁,而官宦人家的后代,大多一代不如一代,“君子之泽,五世而堑”。
“代尝”包括了“修复”。
森林火灾,留下了大片焦土,大自然会用十几年的时间去弥合烫伤。大气中的浊流,也会在自我循环中净化。
万物相生相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弱肉强食,物竞天择。其实,动物间的杀戮,就是求得物种数量和质量的平衡。强者和弱者,从生物链上讲,它们是孪生兄弟。
不幸常常是有幸,有幸也会变成不幸。强者不会永远是强者,弱者可能变成强者。
这是生命的辩证法则。
心比天高
社会需要“不满足”。
有了“不满足”才有革命,才有变革。一个腐朽的平衡打破之后,社会将建构一种新的平衡。没有永远的平衡,没有永远的完美,没有永远的和谐,也没有永远的勃勃生机。
不满足原则,是造就新平衡的杠杆,是创造新完美的转化剂,是新旧连接的音符,也是新生命的催产素,
社会需要不满足原则,生命潜能才被唤醒,社会才有求新与创造,历史才会流淌着鲜活的生命。
不信,你看下面的事实:
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国家包揽了他的生存内容:不高不低的薪金、不快不慢的节奏、不松不紧的工作。国家也包下了全部医药费,包下了住房,包下了他们的一生,也包下了他们的未来。
你说,这种人,他们的翅膀还会飞翔吗?他们的腿还会奔跑吗?他们的肩还会承担重物吗?
信不信由你,我不信。
女性的觉醒
宋盛超
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
觉醒是生命复苏的标志,是“自我意识”的唤起。
不仅女人,当然也包括男人,甚至整个民族及国家,都应该有说“不”的权利。说“不”,表达自己的意志,标识自己的真实存在。
历史的回声
中国百年近代史,我们就没有听见中国皇帝对侵略者说过“不”字。在历史的回声中,至今听起来还觉得如此沉重,如此屈辱!
1840年,英军到达广东海面,1842年强行割去了香港,1898年又强行“租”去了新界以内的土地,中国皇帝没有说“不”。
中俄战争中,1858年签订《瑗珲条约》:黑龙江北岸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沙俄,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地域为中俄共管,中国皇帝没有说“不”。
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沙俄正式掠取了我国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国皇帝没有说“不”。
1895年,日本人在《马关条约》中,夺去了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中国皇帝也没有说“不”。
庄严做人
国家不能说“不”,是民族的悲哀;女性不能说“不”,是社会的悲哀。
妇女的问题,是全球的问题。全球遭受各种形式虐待的妇女约占妇女总人数的23.8%,尤以非洲、西亚为甚。就连自称最发达最文明的美国,每5分钟就有一名妇女遭到强暴或杀害。
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其破坏力和残忍程度有时超过了其他哺乳动物。我常说,人有点像猴子,甚至不如猴子。
动物同类或异类的相残,仅以生存为前提。俗话说,吃饱的狮子不伤人。但吃饱的人,却常有伤害同类的记录。
在中国一个边远山村,一个8岁的小女孩,为还父债,竟被卖给一个30多岁的光棍当童养媳。当你看到这则消息时,心里是什么滋味?人啊,你有什么权力蹂躏一个娇嫩可爱的生命?
如果社会没有教育、道德以及法律,人类社会将不如猴子的社会。
法兰西女性的丽质,日本女性的温顺,美国女性的艳丽,阿拉伯女性的娇羞……其实,这是男人“教育”的结果。或者说,这是按男人的审美标准编织的“金丝鸟笼”,而女人从未说“不”。
女人不说“不”,将是什么样的后果?
一篇目不忍睹的报告,看后令人七窍生烟:“一个妇女被她丈夫性虐待整整18年。她的全身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没有一颗完整的牙齿。每天晚上声嘶力竭的喊声惊动了邻里,但也仅仅是“惊动”而已。
愚昧的人认为:这是“两口子”的事。似乎“两口子”的事,外人过问叫“多管闲事”。在中国人眼里,夫妻间从来不存在“性虐待”。更有甚者,海南省的一个小小乡官,可以拥有“三个老婆”,而三个老婆没有一个说“不”。
然而,一个宝鸡市的老人,敢于在他人虐待妻子时站出来“多管闲事”,虽然他受了伤,而法院的判决书认定老人的行为是“见义勇为”。应该说,这是我们法律的进步。
女人呵,你是平等的生灵。你的生命不是他人的附属品,也不是男人的“性工具”,更不是“炊事员”兼“勤杂工”,你首先是人。
男人总有点“阿Q”的东西:欺软怕硬。
“和尚摸得,我为什么摸不得?”这种男人还多着呢。只要妇女不惧怕讹诈或者恐吓,相信社会的良知,相信法律,相信正义,多一点“相信”,多一点“不”,那种“欺软怕硬”的男人就会变得听话一些,正常一些。
在动物世界中,生存竞争的本领是“力”;人类社会里,生存竞争的本领是“智”。智慧来源于文化,有了文化就懂得法律,有了法律就有了胆略,有了胆略就有了自卫的手段。
在婚姻恋爱中,既不能勉强,也不能凑合。
当你对你的男友已经有某种“不对路”的感觉时,千万要说“不”。
第一次说“不”,显示你人格的独立;
第二次说“不”,对方再不敢小看你;
第三次说“不”,你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男人常说,我喜欢有“个性”的女人。就是说,男人不仅承认女性有说“不”的权利,而在内心深处,往往尊敬敢于说“不”的女人。
女性朋友,自由、独立及人格完整,是自己挣来的,而不是别人恩赐的。
狮子从不惧怕狒狒。但狮子也怕失去幼子的雌性狒狒。失子的狒狒在狮子攻击时的拼命反抗足让狮子止步,尤其是狒狒的反抗成为群体行为的时候。为保护幼仔,它们以死相争,其吼叫声的威力,远远超过自身的力量。
我想,当正义的声音变成呐喊的时候,群体意志是不可触犯的。虽然女性个体弱小,然群体力量却是强大的,尤其在拥有正义和真理的时候。
上帝少装了“闸门”
宋盛超
人最后在事物中找出的东西,只不过是他自己曾经塞入的东西。
——尼采
上帝在女性身上少装了“理性”的闸门。女性,尤其是青春女性的成长常表现出一种“性别本能”的记号。通俗一点说,直觉支配了她们的思维。
感 觉
女性随着文化积淀与阅历的加深,会变得理性。而豆蔻年华的青春女性,其生活特点几乎是一种自然的“直觉形式”。
女性所追求的美,常表现为纯粹“精神的满足”。
青春女性并不十分喜欢实质的“性”,更多追求男性的“格调”与“形式”。她们与异性交往中,侧重于“交往”,而不是“性”。换句话说,青春女性注重一种精神的愉快,即人们常说的“神交”。
苏珊·朗格说:“理性,满足人类的解释、归纳的需要,而直觉满足人类表现欲望的需要。”这是说,女性心灵的自我满足,即女性特有的“自怜”心态,不是靠理性认知方式,而是靠直觉的“精神愉悦”而获得满足的。
所以,女性在与男性的交往中,注重男性投足举手的仪表,衣帽穿戴的色彩,还有男人“礼节性”的恰当恭维。
哲学家卡布尔说了一句十分俏皮的话:“热恋中的女人没有眼睛。”
她们喜欢幻想,以“自我满足”的想像方式去解释生活和看待异性。她们注重“形式”,忽视本质。
所以,有一点“灵气”的青春女性,“直觉思维”帮了她们的大忙:使她们具有较高的语言天赋和欣赏绘画及音乐的才华。
女性对“声”、“色”的感觉,男性确实无法相比。
比如,一对恋人游览九寨沟,女性对自然“声色”的欣喜程度(即情感的愉悦程度)甚过男性。因为女性使用的是“审美感情”:九寨沟碧蓝的海子、苍翠欲滴的群山以及雪山顶上飘飞的白云,那红、蓝、绿、白的色彩,在女性的心中编织成了一个童话世界。
女性对自然风光的“摄入量”,胜过男性。男性眼睛和耳朵的灵敏度,却被理性分析所取代。生物学的一个命题在这里得到了极好的印证:一个器官衰退,另一个器官进行补偿。男女在自身进化中,由于社会生活角色的差异而促使了生理器官的“物竞天择”。
这种“直觉思维”方式,尤其是求偶期的青春女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丽 质
青春是一种财富,因为青春体现了生命的绚丽。
叔本华说:“吸引异性的首要条件是健康、力量和美。也就是说,恋爱的本钱是青春。”炫耀姿色,可以看成青春女性的本能欲望。她们喜欢赶“时髦”,善着时装和饰物。从发型到服装,从身段到姿态,都在争取社会公众的“回头率”。她们把吸引异性的目光,希望成为公共场所的“审美注意中心”,当成一种荣耀,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即使穿戴十分裸露的女性,也不是有意展露自己的“自然资源”,而仅仅是本能的“表现欲望”。
对“性”十分敏感的男性,常以病态的眼光去看待女性这种本能欲望,甚至将青春女性特有的身体语言“误读”成一种“挑逗”信号,男人总有些想入非非……
财 富
女人酷爱打扮,“自我表现”是女人的本能。
她们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自己的容颜及饰物。她们喜欢戒指和耳环,戒指最好是“祖母绿”,耳环最好是纯金。由于衣服的光亮与饰物的光亮交织在一起,“光彩照人”成为青春女性的特征。
西蒙·波娃在《第二性——女人》中说:“打扮具有双重功能:第一是标榜地位、财富和圈子;第二是自我陶醉、自我表现、自我占有。”
所以,服装文化所表述的意义,揭示了女性“观照”生活的态度。通过服饰,就可以看到,要么幼稚而单纯,要么坦然而质朴,要么浅薄而浮躁的女性世界。
当“时装态度”扼杀了女性的自然美时,女性就成了自身欲望的牺牲品。
非洲部落的女性,最先发明了贝壳的装饰功能。而贵州黔东南的苗族妇女,喜以银子作为衣、帽、鞋、裙的饰物。
我去过贵州镇远的舞阳河,河流深处有一个古朴的村庄,有一点《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与“怡然自乐”的天然韵味。那里的女孩子出售硕大而香甜的柚子,但她们不太喜欢纸币,喜欢硬币。她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十分明白:不是硬币所体现的票面价值,而是闪光钱币的光泽。
后来我知道,她们用五彩丝线把硬币凿孔串起来,挂在颈上或脚上,作为项链或脚链。闪光的金属标志了财富,这是多么古朴的审美观。
时髦女性对财富的崇拜,自然不像贵州山里女孩子。她们以拥有汽车、游泳池、电脑及豪宅为标志。当然,如果这些东西真正发挥使用价值,也体现了工业社会的文明。然而,这种拥有恰恰背离了人的初衷:崇尚财富而诱发对物的崇拜,人就异化为物的奴隶,财富评定人的等级,这恐怕是发明者始料不及的。
时髦女性崇拜财富的“表现欲望”,有一点像雄性孔雀展示自己鲜艳的羽毛。
陷 阱
青春女性偏爱“语言投资”。好听的假话比难听的真话更能让女性着迷。
男人见到年轻女性时,喜欢甩出一句:“小姐,你长得真漂亮。”此时,女性脸上突然会喷射出光彩,还煞有介事地说:“是吗?”
对已近中年的女性,男人喜欢说:“大姐,你特别有气质。”此时,中年妇女会莞尔一笑,笑得十分甜美。如果你面前的这位女士既不漂亮又无气质可言,那么,善于“无本投资”的男人,也会找出一句:“女士,你充满青春的活力。”此时,被恭维的女性会发自内心地回答:“谢谢。”
女性,尤其是青春女性,希望自己的漂亮、气质、活力等价值得到承认。这种“表现欲望”,年纪越轻,欲望越强。只有历尽人世沧桑的女性,才会以“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成熟和理性眼光去看待青年男子的鬼把戏。
女性人生,总要经历这个阶段。不管父母如何告诫自己的女儿:不要轻信那些“骑士”的“无本投资”,但少女们常以为父母在编织谎言。她们对“骑士”的恭维,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当然,也会由于忽视长辈的人生经验而付出高昂代价。
我要对青春女性进行一次忠告,哪怕是“多余的话”:
——不要招摇过市“炫耀姿色”。着装不要太“露”太“透”。记住,男人的“审美”眼光不是“形式”而是“占有”。
——不要炫耀财富。炫耀是原始部落妇女的审美观。
——不要听信廉价的吹捧。姿色的美丽,总是昙花,花开就有花落时。只有“才气”和“能力”,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俗话说,胡子越长的中医愈受到尊重,嘴上无毛的年轻医生无人问津。如果说,经验是中医的无价之宝的话,那么,女人的气质和才能是受人尊重的秘方。
放眼望天空
宋盛超
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隆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
——弘一大师
放眼望太空,无非是说,人应该有一种眼光,人生应该有一个大的参照物。当我们把人放在宇宙之中时,就会感到自身的渺小。这种宇宙意识是什么?
我们先读一首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短短四行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浩远空灵的思绪。
宇宙意识,就是从宇宙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去观察和看待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简而言之,就是跨出人类狭小的生存空间,以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切入人生的感悟。
庄子说:“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庄子心中的“道”,就是一种无目的而又合目的的“宇宙意识”。他非常看重“磅礴万物”而“挥斥八极”的宇宙力量。
鹰比人看得远,但人凭借领悟力比鹰看得更远。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说:“宇宙没有边,也没有终点。”在赞叹宇宙的博大而永恒中,发出了对人类生命渺小和短暂的感叹。
陆机在《文赋》中写道:
遵四时以叹逝,
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
嘉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
志渺渺而临云。
无论庄子和陆机,他们都十分看重自然,都以宇宙意识的眼光去看待生命:顺应自然,珍惜生命。
当人们读到《乌衣巷》这首诗时,会有另一番韵味: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榭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站在宇宙意识的高度去看待“富贵”和“权势”。虽有几分沧海桑田的感慨,但它确实悟到了人生的短暂,看到了权贵繁华终成过眼烟云的社会法则。
作为现代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重视自己的生命,不热爱我们拥有的生活?
我以为,以宇宙为“参照物”的视角,可以战胜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狭窄思维:有人为一级工资去轻生,有人为没能提干而自杀,有人因邻里一句话不对口味而撕打,有人因失恋而跳楼……
如果站在高层次上看,你会觉得心胸过于狭隘,觉得目光过于短视,为一点暂时的挫折而放弃生命是愚昧。
尊重生命
一段时间以来,那宽阔柔美的成都府南河里,常接纳一些本不该轻生的轻生者。而且,为挽救这些轻生者,我们社会一次就献出了三个热血青年的生命。
询问这些轻生者,其回答竟如此简单而理直气壮:“因为失恋”、“因为婆媳争吵”、“因为无钱”……
这些轻生者的回答,引发了久久的深思。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
这些轻生者,也许认为恋人离他而去,是“世界末日”到来。他(她)们把一时的阵痛无限“放大”,竟然遮盖了自己全部生活,从而把自己逼入绝境。
我们姑且不谈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单就恋爱与婚姻而言,那也不是一个人的全部生活。
由此联想到一种生命现象:生活在海洋中的大马哈鱼和蜡烛鱼,当它们在海洋中养肥了身体,作好了当父亲和母亲的准备之后,就沿着阿拉斯加的河流逆水而上。它们成群结队,铺天盖地,不吃不喝,勇往直前,一直游到河流源头——它们的出生地。不管沿途的急流险滩,以及自然天敌的危险。
这种“生命律动”现象,来源于动物自身的遗传密码——繁殖本能,这自然是动物“生活”的全部内容。
那阿拉斯加的鹿群与大西洋的灰鲸,同样以惨烈的长途跋涉和近于悲壮的迁徙,演绎了动物世界的繁殖本能。
人类作为高级动物,一种有自觉意识的高级动物。如果我们把繁殖作为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那么,就真有点像大马哈鱼。
如果轻生者了解“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的要义,她(他)还会以如此悲壮的“殉情方式”跳入河中,去续上古代凄婉缠绵的才子佳人的故事?
西方有哲人说:“强烈的冲动,可以凌驾于一切人生要义之上,甚至毫不迟疑以生命为赌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如不能,则以身殉情。维特与奥狄斯不是‘情圣’,而是‘情痴’。所以,恋爱不是凭理智,而是凭本能。”
《梁祝》、《西厢》之所以成为绝唱,他们“殉情”的意义不在“殉情”的本身,而是以自身毁灭为代价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控诉。人们会在掩面沉思之后,悟出悲剧的意义。
今天为失恋而跳河的轻生者,却是今天的故事。今天的社会,你愿爱和能爱都可以爱。爱情悲剧仅仅是男人与女人的故事,而不是社会的故事。因此,“殉情”也就变得十分苍白无力了。
面对苦难
“阵痛者”是指生活中暂时遇到不幸的人们。
这种人特别容易放大自己的不幸,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面对不幸,低迷彷徨、长吁短叹,真有“痛不欲生”的感觉。
诸如,因父母离异或亲人早亡,使他们陷入自我构建的“自卑”之中。他们顾影自怜,认为世界不公平,认为别人(指离婚的父母)对不起自己。这种人常说:“为什么不为了我而不离婚呢?”
她(他)们要一个家,那怕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当然,有一个圆满的家固然很好。世界上,人们总是期待完美,但世界并不因为期待而变得完美。
当今世上,确有很多不幸。诸如战争、天灾、饥荒以及种族偏见或宗族仇杀等等。正因为不完美,人们才去追求,才去寻找,才去奋斗。在追求与奋斗中,人性才变得更加理性,更加成熟,也更加完美。
如果世界没有疾病,哪来健康?没有残疾,哪来健全?没有丑恶,哪来善美?没有不幸,哪来幸福?没有离异,哪来结合?没有死亡,哪来新生?
过分看重自己个人或家庭的不幸,其生活空间是以“我”为圆心,以“我的需要”为半径的一个封闭世界。封闭而狭小的天地,会遮住他们的视野。“放大”自己的痛苦,就忘却了人类更大的痛苦,忘却了更多家庭的不幸。说穿了,“阵痛者”的出发点是我,归宿点仍是我。
如果父母确实情感破裂,为什么一定要“为了你而不离”?那样,你父母承受的痛苦会更深。善待自己,更应善待已经离异的父母。
世间的事,分分合合与合合分分。有爱就合,无爱就分。分手仅仅是婚姻关系的终结,而不是父子、母子血缘关系的终结。
站在宇宙意识的高度窥视万物,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合理的,任何合理的东西也是现实的。自然,合理的不一定合情,而合情的东西也不一定合理。如果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阵痛”,人生也仅仅是一个短暂的生命过程。
十年、二十年,对于宇宙长河来讲,如夜空的流星,短暂极了。即使失去亲人的悲哀,也只属于人生的一种阵痛。生活,应该有一个大的“参照系统”。这样,你就不会长吁短叹、奔走呼号了。千万别像祥林嫂那样逢人就说“我单知道春天里有狼……”
我们的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交通纵横密布,忙碌奔走的车辆和行色匆匆的路人,组成了一个大城市的乐章。如果将它放在中国地图上,它仅仅是一个小点;如果放在世界地图上,恐怕会没有它的位置。如果把地球放在银河系的“地图”里,地球也仅仅是一颗发光的“星星”。
你说,该怎么去看待自己的不幸?
过眼云烟
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人应该有点精神,有点追求,有点理想。
但有一些人,为一丁点小事,或一句话,或一个眼神,或一次投票,或一个小报告等等,往往彼此怨恨终身。
中国人有一习惯用语,叫“闹离婚”和“打离婚”。就是说,夫妻之间,如感情不和,或者有“外遇”,先是“闹”,后是“打”。“打”和“闹”,将蕴积多年的情感“打”得荡然无存,从此,夫妻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如果一方要看孩子,另一方就把孩子放在姥姥或奶奶家,父亲走了,母亲才去,或者妈妈走了,爸爸才来。孩子幼小的心灵怎么能理解父母的这种“鬼把戏”。
我见过一对离婚的夫妻,当他们双方都发现对方不再是自己的终身伴侣时,终于平静地选择了分手。
分手后的双方,在孩子的面前从不说对方一句坏话,即使见面后也显得自然得体。六年过去了,当孩子大学毕业以后,说了一句话:“他们是我的好爸好妈,但他们不是好夫妻。上帝配对时配错了。好在他们自己重新再配了对。这样好,彼此都幸福,幸福总比痛苦好。”孩子的话,述说了一个纯洁心灵对离婚与再婚的看法。
另一种情况就是:“闹”离婚者有句格言,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我活不好,你也别想活得好。
我突发奇想,当这对夫妻如果经历了一场人生劫难,又以一种平等的方式走向墓地时,人们会怎么看待他们的现在呢?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当人走过了漫长的人生道路之后,对于“名”,对于“利”,对于“恩”,对于“仇”,恐怕将有另一番滋味上心头。
那“王榭堂前燕”,那“豪门旁的石狮”,那“长满青苔的寺院”,那“外婆家的槐树”,比我们会看得多,也记得更多……
不圆的月亮
下一页 尾页 共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