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女人的心灵城堡:心里维生素丛书

_4 宋盛超(现代)
陈独秀在北师大教书时,他是一个很会说话的先生。他作了一个报告,叫《布尔什维克一定胜利》,也仅用半个小时。我想,任何会议要讨论的问题,都不会有《布尔什维克一定胜利》那样大的话题。“简洁”是艺术的根本,“明了”是感人的力量。
任何一个伟人,不可能句句都是真理;任何一本书,也不可能句句是名言。一个观点,不是说话越多就越清楚。事实恰恰相反,愈简单愈清楚。简短的发言,更能表现发言者驾驭语言的能力。
女性参加会议,应显得庄重大方。着装忌透、忌露,不能暴露女性的敏感部位,更不能有意或无意去炫耀自己的姿色。
即使十分随意的美国,女性可以在大街上穿背心、短裤,但在参加会议时,美国女性也是西装革履,庄重大方。
青山在云外
女性参加会议时,从坐态到行态,从笑态到说态,应该体现职业女性的自信:从容和成熟。
从容,表现了知识;成熟,表现了经验。鲜花什么时候最美?瓜果什么时候最甜?什么季节是金黄的季节?就是——成熟的季节。成熟,是醉人的香,是浓郁的酒。
女性的成熟,使女性受到尊重。尽管你无意成为会议“中心”,但你会成为“中心”。
自信,千万别跨过自傲的门槛。
自信是与人平等的交流,自傲是藐视对方的言谈。大凡自傲者,都是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天地很大,天外有天,藏龙卧虎,比比皆是。
记住,青山在云外。
生存技巧
宋盛超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女人立足社会,不是靠身段,不是靠脸蛋。女人永久的魅力是她的才华。
女人受人尊重是能力,我们把工作能力强的女性称为“女强人”。而“女强人”的称谓又常被误解为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无所不能者。其实,“女强人”应该是又会工作又会休息的强者。
由于女性生理等原因,说话较慢,走路文雅,办事细致。人们总以为女性只能做抄抄写写的文秘工作,不能当指挥者。
实际上,女性有她的优势。
女性慎密细致,可以弥补男性的粗疏。
女性领导者的才干不是风风火火,也不是气势磅礴,而是对工作的正确判断和对事业的执著。
生命节律
女性的工作节奏,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当断则断,不断则乱。
女性领导对一件事情下结论时,一定要有明确的态度。敢下结论,就是一种节奏,一种能力。
女性领导的能力体现在敢于负责。
凡是分工的事情,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承担责任的女性,不仅是性格上的勇敢,还表明一种责任心。
二是学会与人交流。
不能只会说斩钉截铁的话,而不会说“婉语”和“祈使语”。日本的老板也说:“初次见面,请多关照。”美国的大律师也说“这事求你帮帮忙”。可以想像,一个对同事、对上司、对来访者都不会交流的职业女性,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结果?
女性应学会接电话。
大凡有工作经验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当你向某单位电话询问时,如对方语调十分悦耳,词语分寸感十分恰当,这就树立了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
从礼貌上讲,一般不要问对方的单位,不要像“查户口”那样问个明白。如果对方是公事,常用语是“你可否向我谈?”对方若是私事,用语是“可否由我转告?”如对方不愿转告,最好这么说:“对不起,××不在,请等会儿打来。”不要以为接电话是小事,其实,接电话反映了一个职工的素质。企业家说,通过电话“窗口”来确立企业第一印象,讲的正是此理。
语言交流
学会问候。
问候语要大方得体。中国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常使用一些不当的问候语,使外国人感到尴尬。例如,同事之间见面,常说“你吃了吗?”其实,问话者并无恶意,但被人误解为有窥探隐私之嫌。
大方得体的问候就是“您好”,分别的问候就是“再见”,如果你需要邀请别人到你家做客,要非常诚恳地告诉对方时间与地点,一定要加上一句“如果你们有空的话。”一方面,表示诚恳;另一方面,不让对方勉为其难。千万别随便说:“欢迎到家来玩。”这句话中国人懂得含义,仅仅相似于“再见”。因为没有时间与地点的邀请,不是慎重的邀请。
学会与上司谈话。
女秘书或女助手与男性上司谈话时,千万别谈工作之外的话题,千万别挠首弄姿,故作妩媚。即使谈工作,也千万不要“满天下雪,不成块数”。一定要条理清晰,切忌废话。
这种与上司的对话,会给上司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工作干练,思维清晰。
学会与同事谈话。
无论与男性或同性谈话,一定要注意分寸感。
幽默是人与人相处的润滑剂。所以,日本人的微笑被世界认同。微笑,表示了友好;微笑,表示了亲切。千万别拉着长脸,板着一副面孔。俗话说:“冷言伤人,冷脸打人。”有些女孩子“自我感觉”特别良好,常故作娇声与同事谈话。这会在男性中形成印象:她不是靠能力吃饭,而是靠脸蛋吃饭。
如果这一形象确立,她将会在同事中形成“日元贬值”的效应。与同性谈话,千万别故作姿态娇娇滴滴,应以大方得体的方式,进行平等交流。
与同事的交谈中,一忌啰嗦。
不要谈无关的话题,不要反复讲解“狼来了”的故事,更不要重复“我的阿毛……”。
与同事谈话,二忌假话。
现代人对真假的识别能力,较我们的爷爷奶奶强。现代社会的开放程度,最不屑于听假话。假话比无话更可怕。无话既不伤人,也不害己,而假话受到伤害的不仅是对方,也包括自己。
下面我录下了一段对话:
——听说你提升了。
——哪儿的话?(她早已知道提升了)
——昨天不是已经公布了吗?
——真的吗?(她早已看见了墙上的公告)
你听了这段对话,认为假不假?
——听说你没有调上工资?
——我条件不够。(多么言不由衷)
——你想不想调?
——我们应正确对待调资。我还需继续努力,一切听领导的安排。
你听了这段对话,认为假不假?
——对于你母亲的去世,我们深表哀悼!
——生死问题要正确对待,人死是正常现象。同志们千万别耽误工作,希望化悲痛为力量!
你听了这段对话,认为假不假?
与同事交往,善意的假话,可以原谅。但原则问题说假话,就是人格和人品的问题,这叫廉价的“自我贬值”。
岔 道
女性在工作中扮演了不当的角色,我们称为“角色岔道”。
学会工作,女性要克服三种倾向:
其一,办公场所的生活化倾向。
女性离生活最近。女性喜欢谈论与生活有关的话题。在办公室里,摆上布娃娃,放上玩具熊。这些摆设如在居室中,还反映一种生活情调,但在办公室里,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其二,家常话倾向。
女人喜欢谈孩子,喜欢谈丈夫,喜欢谈男友。三个女人一个世界,二个女人一个故事。可以想像,如果在办公室大谈我儿子长得胖,我丫头长得靓,我丈夫挣钱多,我男友风度帅的话题,人们会有什么印象?
反之,如果在两人世界里,一个男人向女人喋喋不休地谈学习心得,而且一国际、二国内、三本地、四单位,那么,女性有什么感觉?说话要看场合、地点、环境。同样一句话,在不同场合,说出来就具有不同的分量。
其三,切忌“性”话题。
在过去闭塞的年代,遍地“红海洋”,处处“三忠于四无限”,精神贫乏到了极点,其娱乐方式也收缩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男人喝酒,女人谈“性”。那个时候,田间地头的劳动妇女,常以一种极明白的语言,大谈其夫妇生活。一阵哄笑之后,似乎来了一点儿精神。真应验了俗语“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话语到床,精神增强。”
而在今天,人们生活空间大为扩展,生活内容大为丰富,精神生活的内容也应有尽有,如果在办公室谈论“性”话题,这是女性“自我贬值”的第三种方式。
自筑的围栏
宋盛超
风帆,不挂在桅杆,是一块无用的布;理想,不付诸行动,是虚无缥缈的雾。
——无名氏
焦虑是一种情感“受阻”,抑郁是一种心理疾病。焦虑是对希望的挣扎,而抑郁伴随着希望的失落。
从心理层次来讲,抑郁是一种“社会边缘”疾病。
包含两层意思:人的“欲望”,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当这种价值无法实现时,就带来了心理的受挫感。当“心理受挫”感无法排解时,就造成人与社会的分离,人与人的分离。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社会边缘症”。
在非洲草原上,雄狮成年时,就被逐出狮群。脱离群体的落单雄狮,只有寻找到自己的配偶后,才能重返狮群社会。
妄 想
其一,抑郁症,伴随着失落感。
当人与社会分离后,形成了情感的封闭系统。
这种封闭系统,就是一种“盲人心态”。格里高在《视觉心理学》中说道:“盲人的色彩是明净而纯然的,而且极富生气。自然,这都是通过想像而获得的。但盲人‘复明’之后,他无法接受现实驳杂的色彩。结果,盲人在活了三年之后,终因抑郁而死。”
失落而构成封闭,封闭而建构想像的心中世界。当理想世界无法得到现实的支撑时,当心里的“纯净”被打破之后,就加剧了人与社会的分离。
其二,抑郁症是理想的受挫。
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一般都是中年女性?她们不仅有过充满色彩的过去,更有过青年时代的追求和理想,也有过甜蜜蜜或火辣辣的爱情生活。
由于历史或社会的原因,她们突然间找不着自己人生的位置。对自己,总是埋怨多于努力,责怪多于奋进,最喜欢说的口头语:“这不是我的错。”她们看不惯时代的变化,责怪青年人的浅薄。她们以审判者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看待蹒跚起步的年轻人,看待社会分娩的阵痛。她们说“一代不如一代,这世界变得真不像个样子。”她们具有理性的眼光,而缺少现实的脚步。
尽管社会前进有着种种阵痛,有着种种丑恶,有着各种污秽,甚至有着几分血腥,但历史总是在前进。
每当社会变革的时代,最容易使“离群体”产生“世纪末的情绪”,就像叶弗盖尼·奥涅金那样,成为一个“多余的人”。他远离社会中心,散发着一种历史的腐烂气息。
这种“理想”与现实不相容的“陷阱”,使“多余的人”变成了抑郁症患者。
女性喜欢想像,想像是她们的专利。
当“想像”变得十分强大时,就构成了“自掘陷阱”。瓦利蒂安说:“想像是一种最捷径的方式在改造世界。女性的情绪化角度,来源于想像。”人们常说,女性最容易嫉妒,但忘记一个更简单的事实:女性最容易羡慕。
当女性看见自己的同伴,找了一个有钱的丈夫,或者找了一个有权的情人,过着“往来有鸿儒,出入无白丁”的生活时,羡慕情结造成心理失衡。
于是,她们以想像来补充,在幻想中寻找白马王子。每一次不平衡,就加剧了自身的想像。每一次想像,又加剧了心理的不平衡,从而形成一种抑郁的“雪球”趋势。
天在窗外
我们说,人要有点儿想像。想像是希望,过分想像是妄想。过多的“知觉妄想”,带来更多的失落;更多的失落,带来更多的抑郁。
一个诗人写到:
我不愿站在大树旁,
阴凉遮去了我的理想。
我不愿意成为大树,
我怕堕入妄想。
我永远是小草,谁说小草没有希望?
虽然我的枝叶并不高大,
我的根,却在土壤中徜徉。
这首诗述说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找到了融入社会的入口。
正常的女性,不需要借助想像的光环去打扮自己。只要有一种置入社会土壤的欲望,就能融入社会,找到人生的位置。
托尔斯泰说得好,“想像中的恐怖,要比现实中的恐怖恐怖得多。”女性切不可自认为是天生的弱者,哪怕奋斗失败了,结果也正如民谣所言:“掂一掂,量一量,这人生的路,究竟有多长。”这何尝不是一种坦荡的人生态度。
不要害怕与社会的交流,不要惧怕与人的交往。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只有在相互的联系与相互的影响中,才能更好地成长。草原里的大树,为什么长得矮而壮?因为草原上的大树,没有任何同类与它争夺阳光。森林中的大树,为什么细而长?因为它必须伸长脖子,才能迎接骄阳。
敢于走进“森林”的女性,就是敢于融入社会的女性。社会并不处处光明,但社会也不是处处黑暗。
融入社会,可造就一种正常心态:
没有天,哪有地?
没有阴,哪有晴?
没有崎岖,何为平坦?
没有丑恶,何谈光明?
融入社会,排除社交恐惧,女性就有免疫力。
西方哲人罗克布德用俏皮话讲述了一个故事:“长期关着窗户的女人,总以为黑色是人间最漂亮的颜色。当打开窗户之后,她才知道,世界有众多的色彩,黑色不会永远发光。”
燃烧的欲望
宋盛超
对于事业的抱负和理想,是以“真”为开始,“善”为历程,“美”为最终目标。
——西塞罗
焦虑和欢乐是一对孪生的兄弟。
生活中有欢乐就有焦虑。欢乐是能量的自由释放,焦虑则是能量的自我闭塞。
焦虑和欢乐是情感系统中的两个链条。
它们的构成关系十分有趣:人类情感中的这两个魔鬼,当你在获得欢乐时,焦虑被压抑;欢乐之后,焦虑就随之而来。
常听人说,“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这似乎成了人生的格言。那“清醒”,就是焦虑。“醉”,才是欢乐。但造物主给人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恐怕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做到“一半清醒一半醉”。
人类情感系统像“继电器”那样,形成一个封闭而又自我循环的系统。“利比多”的释放,从来不是由人类理性力量去启动的。
红 灯
焦虑,第一表现——“欲望”受阻。
“性”是人类繁衍的核心。“性”的饥饿和“性”的渴求,是焦虑的一个基本形式,没有正常的性生活,尤其壮年时期,容易使人变得焦虑,变得不安,变得烦躁。
从生理的角度讲,“利比多”的沉淀和积累,就会造成一种紧张,包含大脑的紧张和肌肉的紧张。
《诗经》中描述的“母也天只,不谅人只”,那“冬雷滚滚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就是一种情爱。其本质,就是一种性的渴求。
在动物世界里,进入交配期,雌性会显得烦躁不安,雄性却具有极强的攻击性。人与动物对“性”的渴求所导致的“焦虑”,虽然不在一个层面里,但却在一个链条上。
焦虑的第二表现——自尊受阻。
人与动物不同,人需要得到尊重,人需要得到礼遇,人需要不被人遗忘。换句话说,人希望生活在别人的记忆和评价里。
在单位、公共场所及家庭中,如果被人遗忘,正如俗话所说:“有你不多,无你不少”,就是自尊受阻。
为什么《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如此震憾人心?它述说了一个现代的故事——一个少女青春的价值等同于一件新毛衣。当一个人沦为一种物品或商品的时候,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剧中的女主人公,包括她的母亲,虽然意识不到这些道理,但由观众引发的结论,就是自尊受阻。
艺术作品就像葬礼:活人做给活人看,不是活人做给死人看。在葬礼的仪式化活动中,活人会发现或悟出某些人生道理。
焦虑的第三个层面——事业心受阻。
人的需要,除了生存需要,生殖需要,被人尊重的需要,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种需要与文化的积累成正比。大凡读书越多、“中毒”越深的人,这种需要就越强烈。
茅盾先生在《春蚕》中留下的两个形象,作为父亲的老通宝,他没有大的事业心,用他的话说:“我希望蚕茧明年能卖个好价钱”。而作为儿子的小通宝,想的却是要走出这贫瘠的山村,去开拓新的事业。
父子两代人都存在“焦虑”,但在层次上确有很大的差异:老通宝的“焦虑”是生存需要,是油、盐、柴、米、酱、醋、茶。而儿子的“焦虑”,却是自身的解放和他人的解放。
在今天的社会里,大凡知识女性,在吃饱和吃好之后,事就多了,常陷入一种“事业心受阻”状态之中。用时髦的话说,她们总是找不到人生的坐标,找不到实现自我的支点。伊甸园也好,绿洲也好,她们总在苦苦寻求。寻求的本身,就是源于“焦虑”的内驱力。
而当他们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时候,又不得不面对人与社会的矛盾及人与人的矛盾,还包括同自己内心的矛盾。
于是,知识女性,或者徘徊,或者痛苦,或者消沉,在情感世界的深处都表现出一种“焦虑”。
过河流
面对焦虑,有种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一是自暴自弃。大凡在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正如《凤凰涅槃》中唱的,凤也困了,凰也倦了,也该安息了,
二是“顺其自然”。即“平常人平常心”,以一种“不为则不能为”的人生态度,泰然处之。在蓄势待发的哲理中,寻找人生的支撑点。
更有甚者,干脆遁入佛门,伴晨钟暮鼓,在万籁俱寂的世界里,安抚受伤的灵魂。
三是奋进。
“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她们坚信“曲径通幽”,好事多磨。这种人始终有顽强的意志,甚至还有“涅槃”的悲壮:永不回头,至死不渝。不管他们是否成功,也不管是否真的实现了“人生价值”,单就奋斗的本身而言,就有几分壮志人生了。
为什么人们崇尚悲壮?
悲剧的背后,就是理想的延伸,也是人生价值的重新肯定。
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叶挺的《囚歌》,为什么今天读起来,还掷地有声?还有“力拔山兮”的气势?因为它是一首献身的颂歌。
四是转移。
艺术就是“焦虑”的转移。
现代艺术越来越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总在模拟人的某种精神瞬间。人在“焦虑”中,只求表现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一种氛围,从而形成了“不求形似”的“同质异构”的艺术审美观。
流行歌曲,为什么可以覆盖中国大地?年轻人唱得那么摇头摆脑,如痴如醉?并不是因为歌词描述了什么故事,也不是歌词说出了什么深刻的道理,而是旋律、音节及铿锵的节奏,述说了人的情绪,给人以震憾和一种排出“焦虑”的快乐。
“妹妹你大胆往前走”,你感悟了什么?一种勇往直前的勇气。“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你明白了什么,是对他乡为客的悲愁解脱。
现代歌曲,反映了一种被“焦虑”熬煎的浮躁。浮躁中没有细腻,浮躁只认同“感觉”。
“还击”的力量
宋盛超
真实中有伟大,伟大中有真实。
——雨果
学会“还击”,就是学会自卫。
在生物进化历程中,越会自卫的物种,繁衍和生存的机遇就越多。不会自卫的物种,除了以极强的繁殖力来弥补天敌的伤害外,没有更多的生存手段。
哺乳动物中,大凡比较高级的动物,由于自卫能力较强,生存机会增多,物种繁殖能力相反较弱。一些较为低级的动物,物种发展主要以数量优势而获得,靠的是极强的生殖能力。为什么说,川甘边境茂密竹林中的熊猫、长江里的中华鲟是一级保护动物?它们的自卫手段和求生的本领已不适于自然的竞争。如果没有人类的保护,物种就会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学会“还击”,就是学会防御。
女性,应该学会自卫,因为女性最容易受到伤害。
在意大利的900万妇女中,受到电话、言语及身体的性骚扰者就达52%。被强奸或强奸未遂的妇女每年达23.8万人。14~23岁的女性成为最易受攻击的年龄层,而伤害他们的人,45%来自朋友或认识的人。
女性由于生理的原因,缺乏强悍的力量;由于社会的原因,被限制在男人编织的“笼子”之中,缺乏生活经验。她们以一种近乎于儿童的眼光和心态来对待这并不全是光明的世界。
愤怒使女人强大
我们说,女性要学会“还击”,首先是女性敢于“出手”。
其一,“危及生命”的原则。
所谓“危及生命”的原则,是指外界对生命的伤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生命,一切都变为奢谈。所以,危及生命的伤害是最重要的伤害。诸如,“谋财害命”、“强奸焚尸”,这是最大的伤害。
在“文明天堂”的美国,每5分钟就有一件强奸案,每12分钟就有一件女性被谋杀案。这触目惊心的数字,可以说明一个问题: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女人仍是弱者。社会强行将女性变成一种礼品,变成一种装饰。
古人说:“知死者勇。”当一个人生命处于死亡边缘的时候,反抗就是极为正常的事。古语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我以为,当女性遇到这种伤害时,除了求助于法律之外,应该有一种无畏的勇气。
下面是发生在广东某地一个工棚的故事:
一个住着四个年轻女性的工棚,有两个歹徒深夜闯入。近在咫尺之间就是保安室,隔壁还住着另外四个打工妹。面对歹徒的威胁,她们不敢叫,不收喊,更不敢反抗。更有甚者,她们用被子蒙住自己的头,就像驼鸟把头埋入沙子一样。
不言而喻,这故事的结局令人震惊:两个歹徒分别强奸了这四个姑娘,并将其中两个杀害。如果不是其他打工妹敲门,那另外两位姑娘,还能活吗?
与此相反,一个下夜班的女子,路遇两名歹徒,姑娘的腰被刺两刀之后,她将歹徒紧紧抓住,并被歹徒整整拖了35米。结果,歹徒终于被巡警擒获。
这一正一反的事实说明,女性在遇到伤害时,应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退让和妥协是死亡,而反抗却有一线活着的希望。
“还击”的第二原则,维护人格原则。
这种伤害,对女性也是致命的。人们常说的“人格羞辱”和“人身侮辱”,当属此类。比如说,性骚扰、秽语调戏、恶言攻击等等。
古语说:“知耻者,必勇也。”这种勇气来源于懂得羞耻。捍卫人格的强大力量,来源于女性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美国西点军校,在训练士兵时,就有一门“知耻教育”。
我们常说“报仇雪耻”,体现了一种正义的人格力量。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对肉体的伤害,其剧痛时间,大约在36小时。而对心灵伤害的庞大阴影,常伴随着受害女性的一生。
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事情,令我深思良久:可能因为被害人在青年时期受过一个左眼蒙着纱布人的伤害,以至20年后,她只要看见眼上蒙纱布的人,不管是左眼或右眼,她的脸就会变得惨白,手会发生颤抖,呼吸会变得急促,表现出强烈的恐惧。
“还击”的第三个原则,捍卫亲朋的原则。
当朋友聚会时,如果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受到伤害时,女性应该有迅速的反应。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看重行侠仗义。
为什么一部《三国》,能经久不衰?因为《三国》演绎了一个传统道德的故事——桃园结义,核心就是一个“义”字。北方汉子最推崇“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一部《水浒》,两百年来妇孺皆知。高喊“皇帝也要轮流坐庄”的李逵,憨蛮而可爱、质朴而天真。《水浒》无非演绎了一个主题——“水泊梁山聚义堂”,核心还是一个“义”字。
“大路不平旁人铲,行侠仗义显忠良”,这是中国人对人品人格的夸奖。
所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成为了时代的流行曲。在慷慨的节奏和短促的音节中,唱出了蕴含于心的强音。
我们所言的“还击”,是指一种对待伤害的人生态度。女性在某些特定场合中,明确的语言表示是十分重要的,不要给恶意者留下“默认”或“默许”的痕迹。
敢于“还击”,使女性柔弱的身躯变得高大,使女性单薄的身板变得浑厚。
反击技巧
首先是反击的速度。
速度,反应受害人的态度。反击如同于物理学上的压强一样,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永远成正比。所以,反击的速度取决于伤害的程度。
海湾战争,从美国发表最后通谍起,两个星期集结了四万大军。陆上、海上、空中全方位进击,高科技的反击速度是世界罕见的。没有速度,就不能赢得战争。
反过来,当女性受到伤害时,不管是危及生命还是维护人格,都应有较快的速度。西方哲学家波尔说:“速度是一种人生态度。”波尔同时说:“反击过慢,被误为默认。”所以,速度是态度。这相似于一个从来不说“不”的民族,以最快方式向世界宣布“不”字,就是国家态度。
其二,反击的强度。
反击的强度相似于发声体振荡的幅度。
幅度越大,声音越强。这强度不仅仅包括音高,也包括了节奏、词语和语调。举个例子,每个人或多或少与人发生过争执,当你吵架时,用长句还是用短句?用缠绵的语调还是用激昂的音调?结论是不言自明。所以,强度是态度。
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演讲时,他的语言所表述的强度,是使用汉语的典范:“是特务,站出来,看一看。”九个字三个音节,如果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就失去了反击的强度。我们女性在受到伤害时,不能像“贵州的驴子”,仅仅鸣叫和弹蹄,那就重蹈“黔驴技穷”的覆辙。
其三,反击的长度。
长度是反击的持久性和坚韧性。
长度取决于受伤害的程度。古人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长短之间,颇有学问,该长不长,等于“软”,该短不短,失去“度”。
学会“还击”,就是学会正当防卫,学会以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尽管世界还有黑暗,但正义和光明总是主体。太阳并不因为有“黑子”而失去了光辉。
正当防卫原则,确确实实是一支护卫弱者的法律之箭,一种捍卫尊严的道德之选。
防卫防卫,应先防后卫。
我们的女性,应该是一座设防的城市。只防不卫,当伤害发生时,会张皇失措,方寸大乱。只卫不防,使可以避免的伤害变得不可避免。
心里有块石头
宋盛超
人不能忍受不幸才是真正的不幸。
——狄欧根尼兹
心理压抑,是文明的产物。
社会愈发展,科技愈进步,生活节奏愈快,人际关系冲撞频率就更高。如果生存空间过于狭小,那么,人与人的冲撞频率就更高。人与环境的矛盾愈突出,愈能产生心理压抑。
原始人类特别天真,因为他们没有现代人的心理负担。或者说,他们没有现代人的“文明病”。他们生活的终极目的,一是生存,二是传宗接代。原始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很少有现代社会中那种人与人的矛盾。
英国人弗兰·克斯说:“人类生活愈原始,就愈快活。人类变得愈文明,就愈压抑,愈痛苦。”所以,人们把心理压抑作为一种“文明病”,这是人类无法摆脱的“曼拉达圆圈”。
心理压抑来源于“两种限定”。
黑格尔说:“人类的压抑是它物限定和自我限定的结果。”所谓它物限定,指客观环境对人的限定。人在社会中生活,无论你职务多高,金钱再多,都不是绝对自由的,总受着方方面面的牵制与制约,包括了社会道德系统和社会权力系统的制约。
现代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联系的本身,就有两个含义,一是沟通和交流,二是反馈和限制。社会愈发达,网状的联系程度就越紧密;通讯越发达,地域联系就越紧密。世界在发展中变“小”,生存空间也将变“窄”。
于是,产生心理压抑的强度比任何时候都大,而且持久。
“人 墙”
所谓“人墙”就是它物的限定,或者说,是“个人角色”与社会的冲突。
换句话说,就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诸如,提干、晋级、留学、招工等等,这种由“供求关系”引发的矛盾,尤其在一个人口众多、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里,如果操作缺乏公平和公正,必然造成“个人角色”与社会的冲突。
其二,是人际关系的冲突。生存空间窄小,人与人的冲撞在所难免,必然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俗话说:“无事生非”,核心就是“无事”,而“生非”就成了无事中的“事”了。无事找事,无话找话,东家长西家短,打小报告,告黑状……所有这一切,是人类过剩精力的非正当发泄,非公平竞争的阴暗心态。以损害他人为前提,达到“利己”为目的。这种心态,直白地说,就是“我要活下去,你别活下去;我要活得好,你别活得好”。
更有甚者,在人浮于事的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往往为了一个调资名额,为了一个提干指标,一些人不仅仅做“损人利己”之事,还要做“损人不利己”的事。这种“双重阴暗心态”就是“我得不到的东西,谁也不能得到;我活不下去,谁也别想活下去。”这是“酸葡萄”的心理。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说:中国人像装在筐里的螃蟹,你夹着我的头,我夹着你的脚。我不能动,你也动不了。要生都生,要死都死。谁敢出头,就敲掉谁。谁敢跑在前面,就打断谁的腿。
中国民间俗语中,有“枪打出头鸟”的训示,有“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告诫。这说明,这种心态,不始于今天,而在遥远的过去就已经形成了。
所以,没有勇敢者的第一个发言,就没人敢提出反对的意见。心理学上把这种心态叫做“从众心理”。具有“从众心理”的民族,会扼杀冒险精神和开拓勇气。你说,在这种心态下,谁敢第一个去吃螃蟹?
如果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瓦特的蒸气机,没有爱迪生的电灯,没有弗兰克林的电报,可以想像,人类社会的文明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心 墙”
所谓“心墙”就是自我限定,是“从众心理”的限定和道德意识的潜在限定。
为什么与北方人相处感到痛快淋漓?地域环境和文化积淀了一种老少爷们的坦荡和粗犷。他们敢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悲则大叫,乐则大笑,坦坦荡荡,很少拘束。那西北娘们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快人快语,表里如一。
我们为什么推崇这种性格?这是打破“从众心理”的行为。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崇尚“光明磊落”,那么鄙屑“阳奉阴违”?社会的“民众价值标准”厌恶社会的伪装,社会价值取向趋向求真。
过去,寡妇再嫁,姑娘、小伙的偷情,被社会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而作为当事人自己,也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有一种“做贼”的心态,即“原罪感”。他们拼命地压抑自己内在的渴求,拼命扭曲自己的个性,去适应“公众的需要”。“自我限定”的心理,形成了内在压抑的根源。
在心理压抑中,女人尤为不幸。
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男人们最会“编造”故事,一个“合法”而天经地义的故事:“从一而终”的故事。他们喜欢用绳索把女人五花大绑起来,不得越雷池一步,“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非礼勿言”的交往礼仪等等,更使女性受到了社会“公众舆论”的双重压抑。
一个朋友向我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已婚女人在夜晚与一个男性在大街的树阴下谈话,仅仅就为这个事,酿成了不该发生的家庭悲剧。
男人为什么可以堂而皇之地与任何人交谈,而已婚女性却没有与异性交往的权利?在中国的家庭中,人们喜欢说一句笑话:已婚妇女没有友谊。
在这里,人性开始萎缩。男人的“律条”成为社会标准,而大多女性也认同这条标准,即男人的“占有欲望”和“支配欲望”的标准。
人由猴子变来,人确实有点像猴子。
掀掉石头
正确的自我调节,掀掉心上的石头,是排除心理压抑的良方。
心理医生的引导,仅仅是一种外部的引流。而要走出“密密的丛林”和“深深的峡谷”,走出盘根错节的人生之旅,还得靠自己,“上帝”在每一个女性的心中。
首先是“争”,争回属于自己的权利。
不要怕打击,不要怕流言蜚语。不需要别人的恩准才能说话,不需要看男人的脸色才能走路。你永远是你的。
站在历史高度看人生,俗话说,有千年的衙门,没有千年的官。有千年的庙,没有千年的和尚。权利和金钱,往往是过眼的云烟,转瞬即逝。淡泊一点儿,洒脱一点儿,随意一点儿,自在一点儿。生活的滋味,从来不是别人恩赐的。
我们说,生活生活,总是自己活。不要理会谗言,不要理会别人的眼色,这是女性获得坦荡心态的钥匙。
其二,自己应该相信自己。
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人,怎么使别人相信?说句俏皮的话,“历史判定”总比人类行为要晚二十年。
你可设想,在封建社会中,寡妇养了汉,会有什么结局?那是“沉塘”的处罚,那是“挖眼”的结局。
今天的“寡妇养汉”,前些年人们还在茶余饭后谈一谈,摆一摆,也仅仅是闲聊的话题。而今天,人们既不谈,也不摆,连闲聊也不屑于这样的话题了。
你说,历史的公正晚了多少年?
崇拜没有眼睛
宋盛超
每个人的心灵都可以是一个光源,绝不能听任自己心灵的熄灭。
——罗曼·罗兰
崇拜,使崇拜者自身消亡;崇拜,使崇拜者能力软化;崇拜,使人变得自鄙、自卑;崇拜是“死亡之吻”。
盲人心态
崇拜者因自身的弱小而希望强大。
人们崇拜大树,而不崇拜常青藤;人们崇拜伟岸的高山,而不崇拜平滑的鹅卵石;人们崇拜汹涌的波涛,而不崇拜涓涓细流;人们崇拜天崩地裂的造山运动,而不崇拜摇篮旁的催眠曲。一句话,人们崇拜强大,崇拜力量。
在非洲原始部落中,人们崇拜“天”,因为“天”有巨大的力量;人们崇拜“地”,因为“地”有的博大的胸怀;人们崇拜“山”,因为“山”有神秘的氛围;人们崇拜“鹰”,因为“鹰”有矫健的翅膀;人们崇拜“水”,因为“水”有无穷的力量;人们崇拜“狮”,因为“狮”是兽中之王;人们崇拜“蛇”,因为“蛇”是死亡之神。
于是,这山,这水,这地,就成了图腾,成了神灵。人们也崇拜怪异现象——火山、雷鸣、地震、泥石流,这些呼风唤雨的自然伟力,成了我们人类的崇拜对象。
透过历史的烟云,细味崇拜的根源,使我们明白了一个极其浅白的道理:自身的弱小,渴望强大;自身的平庸,渴望伟大。
崇拜者在崇拜中使自身消失,渴望从被崇拜者那里获得力量,从而形成了对被崇拜者的人生依附。
为什么原始部落的少女,可以为巫师奉献自己的贞节?愚昧的乡民可以为山神献出自己的爱心?众多的教徒可以为神灵献出自己的财产?崇拜者希望像崇拜物一样强大,在“天人合一”和“人神合一”中,求得自身的永恒。如果说,地球的“造山运动”,造就了婀娜多姿的大地;那么,崇拜所引发的“造神运动”,造出了人间千万个不幸。
结 局
崇拜的结局是没有花环的坟墓。崇拜者把自己的肉体和灵魂交给了魔鬼,而不是交给上帝。
崇拜者没有眼睛,崇拜者没有意志。
当人类堕入崇拜陷阱时,人类就失去了自身,包括肉体和灵魂。
崇拜者是儿童心理。
人类儿童期是崇拜的摇篮。由于自身的弱小,就会滋生对力量的崇拜和对强大的崇拜。对天体现象无法解释,就会滋生对神秘的崇拜和对“陌生”的崇拜。
我们在对“追星族”的研究中,看得十分明白:正是花季的青少年,虽然身体已是大人,但心理很像儿童,最容易滋生一种伸向未来的“英雄欲望”。由于自身知识和能力处于“发育期”,心理的“英雄欲望”就必须寻找模式对象。从恋父情结到英雄崇拜,正是孩子们心中偶像的延伸。
崇拜心理来源于人类的童年期,崇拜消亡伴随着人的成长过程。当她们人生经验丰富起来的时候,盲目崇拜就会自然消失。
愚昧是崇拜的温床。
原始人类的崇拜与禁忌比现代人多。但富起来的现代人,如果缺乏文化的教育,其愚昧程度并不比原始人类少。
请看一个事实:
一个伪气功师,在广东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装神弄鬼,真像“呼风唤雨”的神灵。他把简单的化学药剂,在手掌中合成了红色的“血液”;他把简单的磨擦生热,变成了夜空的“流星”。于是,善良的人们,当然也是愚昧的人们,向他奉献了金钱、美女,乃至高档的轿车。
这些富起来的人们,愚昧到了何等的程度?
由此我想到甚嚣尘上的“传销活动”,这个玩意儿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风风火火?伪气功师和传销商利用了人们对神秘和金钱的崇拜心理,加之“诱惑”和“暗示”的卑劣伎俩,以致使无数善良的人上当受骗。
偶 像
青春偶像崇拜,是青春女性的一大特点。
一个歌星,不管他是“天王巨星”还是“地王巨星”,也不管是刘德华还是李德华,每到内地,从者如云,前呼后拥,一路呐喊,真像古代帝王得胜回朝一般。
在一曲曲《再爱我一回》、《再给我一个吻》的歌声中,少女的热泪,就像滂沱的大雨。献花的女郎,虔诚地献出自己纯真的爱意。少女们奔走呼喊,其扭曲而变形的脸蛋,真像“献给上帝”的表情。她们高呼:“某某我爱你”,“某某我要嫁给你”。
请允许我原文引述一段报道:“×××在内地的魅力不可挡,日前在浙江温州举行个人演唱会,歌迷太踊跃几乎酿成暴乱……机场附近万人攒动,情绪失控的歌迷将机场玻璃门挤破,造成不少民众受伤。”不知这则消息是否属实。如真像记者所言,那温州人怎么想?另据记者说,“为一睹×××的风采,热情的观众将其住宿的酒店团团围住”云云。但愿记者是在说谎,不然,我们的脸真不知往哪儿搁?
前些年,高鼻子“老外”上街,身后总有数十个我们的同胞跟随,就像看外星人一样。当时,我们的政府一再告诫市民,不要围观外国人。这些年,可能看多了,也再不围观了。据出过洋的人讲,我们黑头发、矮鼻子的同胞走在纽约的大街上,并没有什么人围观我们。
还是平常人平常心好。
我想说,肉体献给了魔鬼,灵魂献给了上帝,我们自己真的会变成一无所有的无产者。
一个贫困而封闭的民族,一个心理发育不成熟的儿童,最容易产生崇拜。就像热恋中的女人,她们什么都有,惟独没有“眼睛”。
一个封闭的社会,一个不知外部世界为何物的儿童,最容易产生崇拜。对金钱的崇拜,对物质的崇拜,导致多少善良女性断送了青春乃至生命。
民间有一句俏皮话,“说普通话的怕说广东话的,说广东话的怕说洋泾浜英语的。”这种畸型的心态,就是封闭的产物。如果一个社会总以一种儿童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虽然多了几分天真,但总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外国的月亮跟中国的一样圆,外国人同中国人是一样的人,外国的城市同中国的城市一样拥挤,外国的诈骗与中国诈骗一样狠毒。
俗话说,保姆进城,一年“土”两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这说明了“物种”在变化。仅就变化而言,变化是正常的,不变化是不正常的,但我们的眼光,应该变得更健全一些,变得更成熟一些。
什么时候,我们不再以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时,我们就真的长大了。只有长大了以后,才知道崇拜真不是个东西。
乐极生悲
宋盛超
过度乃快乐的祸害,节制并非快乐的灾难。
——蒙田
乐极生悲,一种情感现象。
天堂与地狱,仅一步之遥;真理与谬误,仅一纸之隔;快乐与痛苦,仅一尺之差。
快乐到了极限的时候,就是痛苦。
快乐有“度”
人是一种高级动物。
动物的本能是“趋利避害”和“追求快乐”。所以,西方心理学家以“快乐原则”来衡量人的生活质量。“快乐原则”有一个“度”。0℃以下是冰,99℃以下是水,100℃以上是气。
你可仔细掂掂以下的故事:
和谐的性生活是一种快乐,但性生活过度时,就是一种痛苦。如果帝王在“芙蓉帐内”度三个月“春宵”之后,恐怕早已不能“早朝”了。尽管不少人“衣带渐宽终不悔”,“性”闸门无限开启时,便是“死亡”临近。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