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创业史

_25 柳青(现代)
么拥挤了。远路的粮客们,现在骑自行车串乡村买粮,把尖脑袋往四合院和三合院的街门里头伸。黄堡镇粮食购销站门前,穷庄稼人
们排起很长的队,依次买粗杂粮。世富老大心里头想:“政府到底是看见人家的基本群众亲,市上没粮食了,就开了官粮库了……”
郭世富最清楚粮食是什么东西。对庄稼人,粮食经常是半货币性质的东西。遇到票子不值钱,或票子的价值不稳定的时期,譬如
从杭日战争的第三年到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为止的十年间,乡下人做买卖都说粮食,谁说票子呢?郭世富记得清清楚楚,那时候,最
大的俊瓜也不说票子了。
世富老大“慢慢”思量的结果,决定他不和梁生宝互助组较量了。他不能任性地卖粮买肥料了。他对二十几口人的生活负着责任
,不能听姚士杰的怂恿,做出任性的事情!就是这!叫他梁生宝小伙子奔上一年再说!
农技员韩培生和欢喜两人培育的“扁蒲秧”,已经长到约莫一寸高了。韩培生对蛤蟆滩居民们的情况也比较熟悉了。下河沿梁生
宝互助组的几户人更把他当做自家里头的一个,再没有人生疏地叫他“韩同志”了。“老韩!老韩!”女人们和娃们都这样喊叫他。
他知道:农村群众把党和政府派下来的干部,不管年纪大小、职位高低,统称老张、老李或老王的时候,那里头已经带着了解、亲热
和尊敬的混合意味了。韩培生感觉到:生活在这班纯朴的庄稼人里头,饮食上虽然艰苦些,精神上却是多么愉快啊。环境不能影响人
吗?有遗传的祟高品质吗?笑话!环境可以鼓舞人的!生活在劳动者中间,使人更多地更高地要求自己。
韩培生带来了几张表明稻螟虫、小麦吸浆虫和玉米钻心虫怎样由虫卵变成幼虫、由幼虫变成蛹,又由蛹变成成虫的彩色示意图。
农技员把它们在泥巴墙上挂了起来,给梁生宝光棍农民的住室,增添了科学和文化的气氛。他在生宝的小炕旁边搭了床铺.又从欢喜
家里搬来一个破条桌,用报纸裱糊了坑坑洼洼的桌面,当做写字台。桌上摆了几本关于农业技术的书,几本初级干部理论学习的书,
还有墨水瓶、漱口缸子。你记得他来的那天,欢喜抢夺着要替他拿、而他坚决不放手的那个白布包着的玻确盒子吗?那里头陈列着农
作物的几种主要害虫的标本,现在也摆在桌上。他摆下这个安居乐业的架势,准备根据中共渭原县委的指示:“住在重点互助组,负
责水稻产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每天,农技员一出街门,生宝她妈就小心谨慎地把那草棚屋的门关严实。不识好歹的邻居小孩们想摸进屋去吗?损坏了老韩的东
西得了吗?韩培生看出来的:在老婆婆心目中,那些书籍和玻璃盒子贵重到神圣不可侵犯的程度。而带来这些东西,完全是为了帮助
她的庄稼汉儿子,从事一桩毛主席提倡的崇高事业。看来,老婆婆对待农技员的东西,比敬神用的东西还要严肃哩。
韩培生遇上对儿子搞互助组这样一条心的母亲,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好像不是政府为了发展互助合作事业,派农技员来蛤蟆滩的
,好像是这几家庄稼户为了多打粮食,请个“把式”来给技术上的指导似的。老婆婆那么关怀他,待承他,用一万倍的情谊报答韩培
生做的每一件事情。这使他探深地感动;有时,他又不安。
有一天,他回到生宝的草棚屋,发现他的枕巾突然洗干净了;一问,原来是他和欢喜在秧子地里的时候,生宝他妈替他洗的。另
一天晚上,他睡觉的时候,发现他压在被窝底下的袜子不仅洗了,而且补了,仍然压在原来的地方。洗了洗了吧!补了补了吧!“谢
谢你,老妈妈!”但是老妈妈隔两天单另给他做一顿面吃,却是个原则性的问题了。他不能马马虎虎!不仅因为春荒时节贫雇农的粮
食困难;而且,梁三老汉根本吃不到面条,高增福的儿子才才只能在他剩下的时候吃到一碗,老妈妈自己嘴唇沾也沽不到一点点面条
哩。这对韩培生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苦痛,远不如和大伙一同吃玉米糊糊、青稞饼子和小米稀饭舒服。
在韩培生和欢喜给秧子地里施柴灰的一天晌午,他回到屋里,看见脚地上又摆好了他已经熟悉的那个矮饭桌。他取脸盆到老妈妈
屋里舀水洗脸的时候,见案板上摆着切好的面条。
韩培生拧起眉毛,认真地生气了。
“老妈妈!你太不像话了!”
“啥事太不成话了?”生宝他妈有皱纹的瘦长脸堆起笑来,扭过夹杂着银丝白发的头,看着农技员。
韩培生满脸苦相,说:“你这是存心和我作对?”
“给你另做点利口的吃,怎么是和你作对呢?”
“给你说过多少遍了?”韩培生没奈何地说,“县上派我们农技员下乡的时候,要我们和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哩。这是推广
农业技术工作的纪律。你是硬逼着叫我犯纪律,是不是?”
“悄悄的!”生宝他妈很自信地说,快洗你的手去吧!锅开了,我这就给你下面呀!又不是你自己要另吃?县上给你们订下纪律
了,给俺老百姓也订下纪律了?你只管为人民服你的务吧!”
韩培生见老婆婆在这一点上十分固执,看来非更强烈地抗议,只靠一般地解释,是扭转不过来了。
“我搬走呀!”他很不客气地说,“我今日就搬!”
“你搬哪里去呀?”
“我搬到小学校去,和教员搭伙做饭吃呀!”
生宝他妈站在案板跟前听着,习惯地撩起围巾揩揩手,板平脸认真地思量起来。然后,她非常诚恳地同意:
“也好!你两个能吃到一块哩。你一天给俺四角伙食钱,俺茅庵草舍人家,能给你吃啥呢?俺不要你的钱,你也不让;俺给你隔
两天另做点吃,你也不让。真叫俺作难哎!罢罢,培生,你这顿吃了,从明日起,你和教员搭伙做饭去吧!”
老婆婆接着诚恳地建议:“你住还住俺屋里,光是到学堂里起伙就对哩。”
有什么办法呢?韩培生噗嗤笑了。
他和老妈妈商量:往后不要给他单另做面条吃;一定要给吃,把要给他吃的东西,隔些日子做得大伙在一块吃一顿……生宝他妈
在口头上同意了。
当韩培生在对面屋里洗手的时候,通过两边屋子敞开的门窗,他听见老妈妈一个人心疼地自言自语:
“唉咦!在城里吃肉哩,吃菜哩。下乡来和穷庄稼人一块吃青稞哩,吃玉米哩。还不是为了穷庄稼人光景好过吗?……”
老婆婆感动得农技员心动弹哩。她对不顾一切要搞好互助合作的儿子全心全意地支待;她对领带人们给互助组掮扫帚的高增福寄
托下的才娃,像自己的亲孙子一般疼爱;她同意女儿秀兰为了照顾婆婆的落后心理,长期住到未婚夫家去。所有这一切,她看得那么
平常和理所当然……这样的心情是普通的心情吗?韩培生从老婆婆的精神品质,看得出她的儿子和女儿的精神品质了。他还不曾见生
宝。秀兰那天从北杨村回娘家来,恰好农技员到黄堡东原上预测小麦吸浆虫去了。但他觉得他好像看见了这兄妹俩一样。
韩培生在日记里不断写下他对老妈妈的看法。在给稻秧子上草木灰的这一天晚上,他非常严肃、虔诚地打开日记本,伏在他用办
公费从黄堡街上买来的玻璃罩煤油灯下,热烈地歌颂当时正在对面屋里搂着才娃睡觉的生宝他妈:
“……她穿着乡下老婆婆有补丁的衣裳。她的一双小脚是在清朝时代缠小的。她的一双手操劳了一辈子,枯瘦了。她脸上的皱纹
,是旧社会苦难生活的记录。她,外表平凡,又沉默寡言;但是她的心情是多么伟大、崇高啊!她的儿子如果在朝鲜前线,客观环境
需要牺性自己的话,可能就是黄继光式的英雄。她的女儿如果是在斗争激烈的地方,客观环境需要牺牲自己的话,可能就是丁佑君式
的女团员。我越来越觉得老妈妈是这一类型的母亲。……”
韩培生不仅仅被感动,而且深深地感到自己的责任很大。住在这样的重点互助组里,如果在生产上做不出突出的成绩,真正是对
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哩。就是领导不批评,自己也会觉得睑上无光,何况他在这次下乡以前,自己还向领导表示了自己争取入党的意
图。他希望他在互助合作运动中经受了考验,变成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
他决定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他和欢喜共同培育的新式秧田上。他严格地掌握排水时间和次数,彻底干净地拔除杂草,不让秧床上生
起指甲盖大的一片青苔。同时,他时时牢记着上级的指示:“要克服单纯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偏向,要帮助做点巩固和提高互助组的工
作。”
韩培生对梁三老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注意老汉的举动、神气和言谈。他努力探索老汉的心理,判断老汉脑子里想些什么。他
发现老汉装了满肚子的牢骚。
每天早晨,农技员起床的时候,梁三老汉已经从北原的公路上拾粪回来了。老汉饲养老白马、喂猪、给牲畜圈里垫干土、扫院、
弄柴禾,……整天不闲着。老汉不吃早烟,背靠墙蹲在地上,握着两手认真地休息。休息一刻以后,老汉站起来重新做活了,脸上带
着讽刺的笑容,胡子嘴呢呢喃喃地说:
“唉!给人家做嘛!……”
“给谁家做呢?老人家。”韩培生觉得有趣。
“给人家梁代表做嘛……”
“谁是梁代表呢?”
老汉笑着,举起一个大拇指头摇晃着,讽刺地说:“俺伟人是人民代表呀!好大的官儿哪!……”
韩培生哈哈大笑。两只手拍着穿灰斜纹布制服的大眼,一俯一仰地笑。他两眼都笑出眼泪来了,从裤袋里掏出手帕楷着。原来老
汉说的是生宝!
他故意和老汉开玩笑。
“你甭给他梁伟人做活!”
“甭做活做啥?”
“你吃毕饭休息,休息毕再吃饭!”韩培生装作挑拨离间的神气。
“呵呵!”老汉眯缝起皱眼皮,从心窝的深处发出一种忠厚的笑声,说,“你甭当我是傻瓜哎!我心里明白着哩!你和生宝是一
路子人哎!你甭试弄我哎!……”
韩培生说不出的喜欢这个老汉的天真。可以说,老汉的心和孩子的心一般纯洁,只不过几十年的旧思想,在他的头脑里凝固起来
了,一时不易化开而已。韩培生相信欢喜的话:老汉心里在关心互助组的事情。有几次,黄昏的时候,农技员发现生宝的继父不在草
棚院。他出街门去看,老汉独自一个人,秘密去看互助组的“扁蒲秧”。生宝他妈告诉农技员:土改的时候,对分得的土地,也是这
神气。韩培生一下子就理解了梁三老汉的心情。
只有秃顶梁大老汉和王瞎子,韩培生可真有点头疼。王瞎子,他那天已经领教过了。他听好几个人说:只要生禄家留在互助组里
,王瞎子是不会出组的。瞎老汉和秃顶老汉身影相随。韩培生几次试图和秃顶老汉接近,向他宣传杜会主义的美好远景,说明互助组
是社会主义的萌芽,希望大伙齐心协力,把生宝互助组弄好。当然,热心的农技员不仅方式简单了点,话语也有点书生气味。梁大老
汉摸着花白胡子冷笑着,说:
“唔!你说得对着哩!不光有社会主义的门牙,还有边牙哩!光想着啃俺中农的骨头哩……”
韩培生同这个苍白胡子老汉还说什么呢?
韩培生改变方针先做生禄的工作。他来蛤蟆滩的那天,欢喜告诉他生禄单另下了稻秧子的时候,他冲口就说:“好嘛!他按老办
法下秧子,正好对比!”后来不久,他就发现他说了感情冲动的话,他太不老练了。他从欢喜的情绪中判断:小伙子很像意气用事,
有点偏激,听口气是和梁生禄一家人有了成见了。王渡区韩家寨一个富裕中农的儿子韩培生知道:无论在土地改革期间中农主动靠近
贫农,还是在互助合作期间贫农主动团结中农,常常作为隔墙邻居的这两个农村阶层的矛盾,总是存在的。有时候是潜在的,有时候
表面化了。韩培生肯定秃顶老汉是个“老顽固”,但他努力观察粱生禄的神气,怀疑这个中年人可能不像欢喜所说的那样阴暗和伪善
吧。韩培生希望自己尽力能体现党团结中农的政策,而不受农村中任何一个阶层的偏见影响。当他听说生禄的兄弟生荣是共产党员、
现役解放军军官的时候,他感到他和这户富裕中农,精神上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他更加坚定了争取生禄的决心。
有一天,韩培生建议生禄:在“满天星”秧床上拔开两条一尺多宽的空行,人进去有插足的地方。生禄不好意思地接受了。这种
愿意接近的表现,大大地鼓舞了农技员。他亲手帮助生禄拔开两条空行,一边给生禄讲解:虽然秧床的面积减少了一点,但由于人能
进行秧田管理,实际的好处更大了。生禄笑着,表示赞成这种说法。
韩培生把这个进步的表现告诉欢喜,偏分头很不赞成地摇摇。
“嘿!那算啥进步哩?眼看见是有利益的事嘛,谁不情愿?”
“同志!”韩培生很不以为然地教育欢喜,“你太‘左’了!一个争取入团的青年,应当丢掉农民的狭隘。不能拿贫农的觉悟程
度要求中农。农民接受新技术,并不像你说的那样简单啊!”
“那要看啥新技术哩”农业新技术的学徒在政治上可不附和老师傅。
韩培生对这个倔强的少年有点生气:
“你说哪些新技术,农民容易接受?”
我说:眼看见是有利益的事,人们就情愿着哩。比方‘化肥’吧。从前黄堡供销社来了化肥卖不出去,至后看见好了,庄稼人
抢得买哩。郭世富也用化肥追肥了,你能说他是进步分子吗?老韩!”
“唔!唔!”韩培生承认这是个事实。“还有吗?”
“还有,就是这新式秧田!”早熟的偏分头少年进一步雄辩地说,“从前,也宣传过,可谁也没见过嘛。今年,你来实地一弄,
一讲解,眼看见确实是好,郭世富也做新式秧田了。你把生禄当傻瓜吗?他为啥不接受呢?”
韩培生很佩服这个十七岁少年,脑筋灵敏、口齿流利,但他却不懂得从大的方面,考虑团结梁生禄的重要性。韩培生不愿意看见
一个令人扫兴的局面——一个全区的重点互助组,住着个农技员,有两户退出去了。
韩培生建议欢喜和他一块,帮助生禄拔除秧床上的杂草,表示亲近。欢喜拒绝了。
“不!”小学毕业生非常坚定地说,“你去,咱不去!”
“为啥?”
“铺秧子粪的时光,我担全组的粪,他光担他家的粪。他家的粪担完了,他宁肯提溜个烟锅,在下堡村转游,也不帮我担哩!把
我的肩膀都压肿了,他还不互助我哩!他摆他富裕中农的架子,不肯给俺贫雇农做活,我才不低三下四互助他哩。俺互助组不稀罕他
那车、马!”
“同志!”韩培生很同情欢喜,但他从理智方面劝说,“团结中农的政策,你懂吗?”
“我知道哩。”欢喜很自信地说,“王书记在这里整顿互助组的时候说来:团结中农的意思,是互助组甭损伤中农的利益,甭打
击中农就对哩。并不是叫俺互助组迁就中农,巴结中农。王书记说得对嘛!越迁就、越巴结、越不能团结……生禄就这神气!不理识
他,看他能怎?”
韩培生听了,心中顿时压上一块石头。啊呀!黄堡的这个区委书记,岂不是个冒失鬼吗?他发些什么无原则的议论呢?韩培生的
笔记本里清清楚楚记着县委书记陶宽同志的报告——中国农村社会,中农的比重是很大的;土改后,许多贫农上升为新中农,比重就
更大了。中农占有更多的土地、农具和更强的耕畜。没有中农参加,互助合作运动是搞不起来的;因为一切运动是否搞起来了,最终
都取决于中间分子的态度。如果中农不参加互助合作,这能算什么运动呢?韩培生相信陶书记是对的。三十几岁,头发就开始歇顶了
。人们从县委会的院子里经过,经常看见他伏在玻璃窗里头的办公桌上,勤勤恳恳地批阅党内文件和上级党发来的电报。他引起全县
干部的尊敬。深夜十二点钟,陶书记的房内还亮着灯。他煞夜,他的脸色灰暗。他为了提精神,抽烟烧焦了两个指头尖。嘿!那种忠
心耿耿为党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谁不欲佩呢?韩培生奇怪,黄堡区委书记是个何等偏激的人物?岂敢在群众里头,撒播一种和陶书记
的说法有很大距离的观点?现在,他明白了,区委书记的话鼓励了这个互助组的骨干分子们,使他们放松了对中农的团结。韩培生心
中隐隐糊糊觉得:一个非常轻率的危险人物,掌握着黄堡区的各项工作哩。
他心里这样思付,他嘴里能说什么呢?他,一个普通的党外技术干部,怎么能和欢喜这娃娃议论区委书记的长短呢?
梁生禄拔除秧床上的杂草的一天,韩培生自己和生禄一块拔了。意气用事的欢喜果真没去。农民的狭隘传给这个少年人了呢,还
是年纪小没经世事的关系呢?要是生宝在家里,他会从大处着眼的吧?
脱了赤脚,卷起裤管,蹲在排了水的秧田里拔除杂草的时候,韩培生拐弯抹角地和生禄攀谈起来了:
“生禄.你们生荣同志是哪年参军的?”
“四九年刚解放他就不上县中,考上军干校哩。”
“现时在啥地方呢?”
“在西北军区理。”
“连级干部吗?”
“排级。”
“听说还是共产党员?”
“就是的!”
其实这些,韩培生都知道的。接受了和秃顶老汉谈话失败的经验教训,韩培生这回试着从生活谈起。他拿这些话作为引子,引到
他要谈的话上去。他十分赞赏的样子说:
“啊!有这样的兄弟,你很光荣啊!”
“光荣啥理?”生禄笑笑,一边低头在秧床上寻觅杂草拔着,“这社会,各人说各人哩。不像旧社会,外头有人物,家里就威风
……”
“当然,”韩培生打断说.当然不像旧社会一样!我的意思正相反!你兄弟在外头是共产党员,你在村里的表现方面,应当给在
外头的人争光。我听欢喜说,生荣回回来信,问互助组搞得怎样,很关心互助组哩……”
好像身体里头什么地方有一个秘密的开关似的,生禄的脸刷地红了。
韩培生想:“碰到他的薄弱点了。每个人都怕人揭短……”
为了缓和一下紧张空气,韩培生拔起一棵野草,问:
“生禄,你认得这叫一种什么草?”
生禄红着脸,扭头看看,心不在焉地说:
“这稻地野滩里,草多。俺庄稼人也有叫不起名的。”
韩培生说:“这不是稻地草。你看,这是旱地草吗?这是旱地草呀!这叫做羊角蔓。马把这草籽吃到肚里去消化不了。你把马粪
铺到秧子地里,它和稻种一起出来了。明白吗?”
“明白。俺庄稼人瞎活着哩”生禄呐呐说,看来,他的心根本不在这草的问题上。
涌到生禄脸上的血,渐渐退回他身体的各部分去了。
“我估摸,欢喜往你耳朵里头,不灌我的好话。”这回生禄开头了。
“不!”韩培生很郑重地说,“你甭神经过敏。人家娃没说你啥。娃光是嫌你老人脾气坏……”
生禄借着这个话头,长长地叹口气,说:
“唉!——有啥法子呢?遭逢啥样的老人,能由自己挑吗?该是不能吧?我自家,哪个鬼子孙要不喜愿走互助合作的路,叫名字
骂,咱不脸红。要不,你刚才说,给出外的共产党员争光,能由我吗?”
于是生禄把他当互助组长时,得到的奖状被老人撕碎的情形,又说了一遍。
韩培生笑说:“老年人就是差池喀。生宝他爹也扯腿!”
“咳!韩同志,不能这么说。”生禄认真地辩解,“俺三叔,村里谁不知道他外号‘白铁刀’?样子凶,心软哪!俺爸,嘿,你
不知道,那阵子来了,摔盆子掼碗……你叫我怎么办呢?臣不傲君,子不傲父啊!”
“也不能完全这样说。这新社会,主要看谁对。父子也讲理嘛。照你的说法,生宝应该不搞互助组,听他爹的话,埋头发家吗?

韩培生说得生禄眼白眨白眨,一时肚里没词儿。停了一刻,他不自然地笑着,嘴呐呐地说:
“生宝……生宝……”
“生宝怎样呢?”
“这话不该我说。……”
韩培生听话品音,明白生禄意意思思想说:生宝不是他三叔的亲生子,却说不出口来。当然,这是伤感情的话,农技员也不去追
问。他只劝生禄要和贫雇农往一块活,不要和自己的亲兄弟走两条道路,不要让梁生荣同志在解放军里头难堪……
生禄把手里薅下的一把杂草,使劲塞到秧田的污泥里头,非常诚恳却非常笼统地保证说:
“老韩,你放心!咱一心不二!……”
韩培生把白衬衫袖子卷到胳搏肘以上,情绪很高,在早年拆了三间房的地上长的榆树底下,吃晌午饭了。围着小矮桌的,还有梁
三老汉、生宝他妈和高增福的儿子才才。
老汉和老婆,由于儿字和女儿都第一次长期离开身边,他们和客人强颜欢笑,实际心中都并不宽敞。农技员决定:他要尽量使两
位老人高兴。在吃饭的时候他说些这个拥有六亿人口的大国其他地方发生的新事。有时候,经常看报纸的农技员,也说些其他国家发
生的新事。他这样做,不仅能岔开老人们心忧,还可以扩大老庄稼人夫妇内心的世界哩。
韩培生吃着青稞饼子,喝着玉米糊糊,用筷子夹起一点生宝他妈窝得浆水酸菜,满意地送进嘴里去。他吃得很香。真香!并不是
装样子!在过去的二十年革命战争中,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踏开了一条和劳动人民在一起的道路;全国解放后,这条路就变成千百
万知识分子的共同道路了。韩培生知道:只有沿着这条道路,才有自己的光明前途。并且,他一方面说服了生宝他妈不再给他另做饭
吃了,另一方面又得到梁生禄诚恳的保证,他对自己在下堡乡的工作,兴头更高了。他的唯一希望就是他下乡前对农林科长说的那话
——请党在互助合作运动中考察他吧,什么时候他够一个共产党员,什么时候接收他……
今天,农技员给老两口宣传怎样用机器犁地,用机器剪羊毛和挤牛奶……他说:有的是烧汽油的动力,有的是电动。他拿到黄堡
镇来过的大卡车、每天在汤河流域上空飞过的北京——西安班机做比方,老两口就明白了这不是吹。只有电这种玩艺儿,一下子解释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