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为高校毕业生点睛指路

_3 郝闯 (现代)
很多申请者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可以在各种英语考试(尤其是笔试)中考得惊人的高分,但是一张口就是说不出话来,或者说的英语腔调千奇百怪(中国人说英语有口音很正常,但发音不能过于奇怪),或者一听别人讲英语就完全陷入懵懂不知所云的状态。如果你是这样的,那就要强迫自己短时间内强化英语训练。而且我个人认为在实用英语方面的提高,口语和听力一定要并重。口语方面,多和美国人聊天或者跟读美语有声资料(个人推荐美语发音)以矫正自己的发音,多读些多背些英语材料,甚至可以找口语partner一起练习提高等等;听力方面,一定要坚持听下去,我在上本科的时候每晚都找个安静的地方听VOA至少一两个小时,坚持近两年,收效甚高。
当然,这些还不够——因为投行的英语面试中会问到专业问题,那么,就要对一些财经词汇比较熟,会用英语表达一些基本含义,比如投行中常见的问题: What is the Balance Sheet? How to calculate Free Cash Flow? How to value a company? 这些东西可能用中文很好回答,可是在面试的现场要用流利的英语表达出来,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平时多上一些英文的财经网站,比如华尔街日报(WSJ)、金融时报(FT)、Bloomberg,以及多找些英文的财经资料或者专业知识看看,熟悉英语表达。
3. 相貌出众/气质较佳
有些人可能看到这点心里会非常不爽,但是,投资银行很多时候是要见高级客户的,那么相貌以及气质的要求当然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进投行的人都是PPMM或者SSGG的原因。当然,生而卓众的是极少数,但是气质表现和言语谈吐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积累来弥补的,起码举止表现要professional。一位在某国际顶尖投行做到董事总经理的中国人曾对我说过一个词,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这点要求: presentable。
气质是培养出来的。就算短时间内很难速成,也可以找一些商务礼仪方面的书好好看看,保证自己至少不会犯一些社交场合上的错误,而且给人的见面印象会比较好,first impression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推荐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的一些关于商务礼仪的教程,我还买过他的商务礼仪教程DVD呢!
这些注意了,然后行头要配置好。面试的时候一定要穿职业套装,就算自己不是特别英俊潇洒或者国色天香,起码给人的印象要非常精干、非常职业,可以弥补自己在相貌上的一些不够理想的地方。关于其他一些外表形象的问题,我会在下一篇文章中再作说明。
4. 出众的实习工作经历
这一点对申请者来说尤为重要。简单来说,就是申请的人太多,投行为减少成本,一个有效的检验机制就是看申请者以前的实习工作经历如何。实习经历中最有作用的应该是投资银行的实习经历,近年来国际投行在大陆招的实习生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果没有投资银行的实习经历,那么咨询公司的实习经历也不错,或者一些国际知名公司(比如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通用电气等)的实习经历。不是说国内公司的实习经历不好,只是就重要性而言,国际投行更看重在外企的实习经历。实习经历多元化也是比较好的,有些单位的实习经历投行也很感兴趣,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银监会、证监会之类地方的实习。不必老是待在一家公司。而且实习单位的寻找其实也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往往可以从不是特别好的公司开始,然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走,直到找到比较好的实习单位。
有些人可能觉得: 实习也不好找啊!我对此的看法就是平常多留心,多投简历,多尝试,总会有机会的。然后走好第一步,再继续走下一步。而且找到实习单位后,实习期间还是要以好好工作为主,不要过于随便,否则遗患无穷,而且不要随意夸大自己的实习经历。有些人在某些公司可能只待了几天就夸张到工作了几个月,甚至没有实习经历而编造实习经历,这样是赤裸裸的欺骗,是最大的忌讳!
这里,还需要再多说几句,有些人没有实习经历,就把自己曾经参观过某某企业之类的经历写进简历,这样的经历其实是很苍白的。如果站在投行HR的角度想想,就不难得知。
实习经历的积累是个长期过程,先知先觉的同学如果先行动起来,就有很大的先发优势,而后知后觉的同学就必须奋起直追。举个例子,北大光华金融系的硕士生,大多是外校考过来的,有很多甚至是跨专业考过来的,而光华金融系的硕士只有两年(不像北大经济学院或者清华经管学院的金融硕士那样可以选择两年毕业也可以选择三年毕业),这样,在研一和研二之间的暑假找summer intern的压力就比较大了。最好是提前找实习,比如在入学前就先作个summer intern,然后第一个学期后再做个winter intern,这样有了两个积累,就比较容易在正式求职前的那个暑期找到比较理想的intern。
生活: 依然奔跑在路上(11)
曾翔
5. 国际交流经历
这种经历可能是出国的交流学习(比如光华学院的Manlo交流项目,光华的硕士生们也有若干出国交流的机会,北大和许多国外的大学也有交流学习的项目);如果出不了国,那么比如香港的交流学习也不错(我知道北大和香港的一些大学也有交流项目);或者是出国的实习经历,比如我知道有个国际学生实习交流协会有些出国实习的项目,比如曾经有若干清华学生在某外籍教授的带领下直接去纽约华尔街的hedge fund实习,那几个学生后来找的工作都不错,基本都去了华尔街顶尖投行,再比如我有个同学曾在华盛顿的世界银行总部参加实习,后来她也顺利进入了某家国际投资银行;或者是参加一些国际会议或者国际活动,我有个同学曾经是联合国青年理事会的成员之一,经常出国参加国际会议,这样的简历就很有亮点。
当然,这种国际交流活动不是所谓的类似“欧洲七日游”的纯旅游项目。华尔街投行因为都是国际背景,所以申请者有些国际交流经历的话,很合国际投行的口味——起码熟悉多元化的文化,起码表明英语可以。而且,目前在国内,这种国际交流机会并不是很多,得到这种经历就是一种超级武器。不能说这种国际经历一定可以保证进入投行,起码这样的经历可以令自己更加独特,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但是,同上面一样,不要过于夸张,比如把出国游玩改为出国交流学习,这些同样是无法容忍的欺骗。
6. 丰富的课外活动/卓越的特长
这些表明该申请者不是一个书呆子,而且精力非常旺盛,可以在学习、实习之外做很多事情,生活多姿多彩。课外活动可以是在班里任班长,在学校的某个协会任会长,或者在学生会里做部长、主席之类的。但是,一定要有活动内容作为支撑,相信一个人如果真的参加过上面所举的团体里的活动的话,他的活动能力是会得到锻炼的。如果是team leader,就更是符合了teamwork和leadership两种投行看重的软性要求。希望正在这些团体里的同学们,要珍惜这样的锻炼机会并实在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要简单地把这样的活动视为在简历上吹嘘的资本。
关于特长,我觉得投行也比较看重。人才的定义有很多种,投行还是会尽可能招揽一切合适的人才的。特长其实也并不只是限于吹拉弹唱,如果在某些professional skills方面特别突出,那么这也是特长,而且是投行喜欢的特长。比如,Excel应该是很多人都会用的,但是如果Excel用得纯熟、会用各种功能,比如熟练建模,就是一种很厉害的本事。我看过我在贝恩的第一位老板也就是美女宁用Excel,其手法之快,令我咋舌。记得一次摩根士丹利来北大开招聘宣讲会,一位banker介绍他的一位同事时,说他用Excel别人是无法看清楚他的指法的——这样的“无影手”当然是深受投行喜爱的大侠了!
还有一种特长可能是某种职业证书,比如CFA(注册金融分析师)、CPA(注册会计分析师)之类的,这些会是一种plus。但是,这些并非是完全必要的。我在2004年12月报名参加了CFA一级考试,结果因为准备非常不充分而没有通过,但最后并不影响我拿到华尔街投行的offer。有些同学CFA二级都考过了,但是依然两手空空甚至连投行的面试都进不去。这就说明,这些职业证书的作用并非绝对“点石成金”。当然,如果时间精力允许的话,可以考一些资格考试,有总胜于无吧。
7. 独特且不易被复制的经历
这还是为了表明这个申请者是多么与众不同,这种经历可能是自己在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可能是自己独自环游世界(或者畅游中国),可能是自己出版了什么书籍……这个世界太大了,中国的优秀的人还是很多的,而且很多时候,高手总是隐藏在某个角落,并有其秘密武器。
你或许已经发现,以上7点其实很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这也正如本篇文章的标题所说的那样——积累积累再积累!过于轻浮的急功近利,很多时候只会给自己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踏踏实实做些事情,着眼于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一步走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这些硬件积累好了,还不够,要想打动投行,那么就要好好准备自己的Resume,Cover Letter和网上申请的材料。
这些文档的制作,我在此不过多地谈具体的技术问题,只说一些自己的看法:
简历要专业化!
简历一定要言简意赅,一页纸,形式大方,不要花花绿绿的,什么logo、水印、生活照之类的一概不要,语言朴素,少写主观性的描述性语言(比如“我自己克服了巨大的困难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之类的话语)。可以以一些具体的数字来量化说明自己的成就,这样就形象很多,而且给人的印象深刻。
简历上的每句话甚至每个字都要再三斟酌,留在简历上的信息都要保证是最有用的。比如,我在简历上就不写自己的邮寄地址,因为投行在面试的时候是用不着申请者的邮寄地址的,这样我在简历上就可以省出些地方写些更有意思的事情。我曾在为某公司筛选简历时见过一个可笑的简历,作为附件发送过来的简历居然有几M大小,我直接从邮箱删除掉,连看都不看。有些人的简历可能因为内容较少,很难凑成一张纸,而罗列一些不太相干的内容放在简历上,这是很致命的,比如中学在何方就读、大学本科学过什么电子机械课程(如果是和经济金融类相关的倒是可以写几门,但不宜太多。我的简历里就完全没有写所学课程,因为我的专业就是金融学,投行的人知道我肯定学过金融的知识,这样我又可以省出地方写些别的更有用的信息)。
至于罗列自己的婚姻状况、政治面貌之类的,对申请投行来说,更是完全不必要的冗余信息。如果自己的某些兴趣爱好并没有特别突出过人之处的话,也用不着随便罗列“喜爱读书、跑步、音乐”之类的话,这是非常不具体的含糊语言,很难入招聘者的“法眼”。关于自己的一些经历,要有充足的个案作为例证,写得越具体越好。招聘者并不指望申请者做出过多么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但是,具体的事例支持非常合他们的口味。英文简历上可以使用丰富的词语,但要注意语法一定要正确,比如做过的事情,一定是动词过去时开头,很多人会在此犯错。
生活: 依然奔跑在路上(12)
曾翔
细节一定要注意!
这点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我给很多人改过简历,我总可以发现这些简历里的很多细节错误,比如“分行”应该用Branch结果写成Branche之类。或者没有对齐,或者有句号没有加,或者大小写没有区分开,或者英文该用空格的地方没有用(这点是很多人在写英文简历时常犯的错误)。这就是说,简历一定要再三地改,不能犯任何一个小的错误。因为我发现招聘者真的有一双“火眼金睛”,简历上再小的错误,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就需要在简历上下的功夫要达到不犯任何一个小的错误,无论多么小。我的简历不知道改过多少遍,大的变动可能就有十几遍,这才有后来的基本上每发必中的效果。
Cover Letter要针对不同的公司打造不同的版本!
个人认为,针对同类型公司的简历可以基本上相同,但是,即使是同类型公司,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一定要下力气考虑不同公司的不同侧重点,然后结合自己的情况来打造专业化的Cover Letter。这些侧重点也许在公司网站上有暗示,也许在公司招聘的宣讲会上有说明,不同的部门也可能有不同的亮点,比如投资银行部、固定收益部、股权权益部、研究分析部等不同的部门要求就会有些不同。那么,Cover Letter就要下大力气好好去迎合不同公司、不同部门的口味。Cover Letter的格式一定要正确,网上很多地方有模版,“光华人”论坛上也有。最后给公司发Cover Letter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发错公司,提这一点我认为还是很重要的,因为许国庆《无领到白领》书中举过类似的例子,我以为这样的事情只是在书里发生,没想到在求职过程中,我真的得知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把给甲公司的Cover Letter发到了乙公司,这就是非常低级非常不该犯的错误了,而且这种错误是无法弥补的。
投行的网上申请一定要认真耐心对待!
最好不要拖到最后期限再去提交,一来很被动,自己的压力很大,二来可能公司已经筛出足够的candidate了。交得太早也不太好,因为交得过早说明肯定没有下工夫去认真填写回答一些open questions。对这些open questions,一定要反复斟酌,回答要有重点(我的回答一般不超过三个方面),逻辑性较强,同时一定要有具体事例作为支持。同样的,绝对不能允许任何细小的错误。这就需要耐心,要翻来覆去地查看。可问题是往往数家投行一起来招聘,要回答一大堆open questions,很多同学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去认真填写。其实说白了,一定要挤时间去认真填写这些open questions。道理很简单,你可以为考上北大的硕士生花数年的功夫去准备考试,为什么就不能花一两个星期认真填写一家投行的网申题目呢?如果对填写这些open questions拿出申请出国写Personal Statement的劲头来做,那么,结果肯定会好得多。
积累得够多了,硬件合乎标准了,材料什么的都有了,这时候,投行就会向合适的申请者通知将到的面试了。而面试,恐怕是剩下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欲知面试如何,请看下篇分解。
(六) 看似寻常最奇崛
本篇紧接上篇,主要说投行的面试。其实,面试的准备也多在平时,需要自己持续的积累。比如长期跟踪投资银行业以及各家投行,比如经常上财经网站关注金融市场,比如多参加求职就业指导活动等等。
现在这些不再多说,投资银行排出合适的interviewee后,就会比较友善地提前通知了,甚至可以根据interviewee的时间安排灵活调整面试,还是很人性化的。而通知后到参加面试的期间,就是面试的准备过程。
投行为什么要面试?甚至要安排好几轮有时高达十几轮的面试?因为投行挑选合适的人才,除了(五)中说的7个硬性要求外,还有些软性的要求。我想,这些软性要求无非有以下7个方面:
1. Personalities(性格特点)
性格特点比较适合投行氛围或者比较受投行喜爱的有几个方面: 激情(Passion)、执著(Persistence)、勤奋(Diligence)、仔细/注重细节(Carefulness)、正直(Integrity)、坦诚(Honesty)、富于进取心(Aggressive)、敢负责任(Responsible)、适当幽默(Humor)、自我驱动(Self-driven/Self-motivated)、对人友好(Outgoing and Friendly)、善于分享与合作(Sharing & Cooperative)等等。申请者在平时对这些要非常注意,寻觅出哪些地方是自己不足的并逐步加以改进。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性格特点,这也是我为什么把这点列为首位的原因。没有持续的激情和执著是很难在投行长期立足的,而诚实(Honesty)一向是许多中国人所欠缺的。申请者在准备面试的时候,要仔细考虑自己的哪些性格特点比较切合投行的口味,然后着重选几点(不必过多,我一般选3点),一定要找出支持的实例,以此来打动面试官。不能空口无凭地说“我是一个勤奋苦干积极进取的人”类似的套话(想想看,很多中国人是不是从小就被某种环境或者氛围训练出来善于说这样的空话套话呢?)。
这也是我在(五)中强调认真准备投行网上申请的open questions的回答的原因之一。仔细考虑、认真斟酌这些open questions的答案,就会发现,投行就是在要申请者说出自己的性格特点,并以实例加以证明。对这些问题答案的推敲过程,就是一个人对自身的再认识过程。能自己把自己的外壳敲碎,进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入分析自己真正的性格特点,是件不容易的事,但也绝对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真正把这些考虑清楚分析透彻了,就真正把握住了自己的最大的优势(包括不足),就可以比较好地在面试过程中展示给面试官自己的长处,同时恰到好处地掩住自己的不足。
生活: 依然奔跑在路上(13)
曾翔
2. Commitment(守诺)& Dedication(奉献)
Commitment是投行非常看重的一个关键词,什么叫Commitment,好像在中文中找出适当的对应词不太容易,我选了“守诺”,就是应承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其实感觉还是有些狭窄,没有完全表达出Commitment的含义。一定不要小看这个词。为什么各国都推崇那种“一诺千金”的人?就是因为现实中这样的人太少。而这种很少的人就是投行苦苦寻觅的稀缺资源。在目前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求职技巧类的书中,都没有提到Commitment这个词,而其实,这个词是相当关键相当重要的一个词!
Dedication(奉献)也很重要。很多人盯着投行,大抵只看到了惊为天文数字的高薪、外表光鲜的金领生活等方面,甚少有人真正考虑到背后的巨大的压力、繁重的工作(每周工作120小时、常年没有休假并不稀奇)等等,那些光彩的背后,需要有巨大的奉献精神去承受,去牺牲。这里引申开来,投行人士的价值观可能和一般人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哪怕短暂的休闲对他来说都是巨大的放松。投行人士必须善于自我调节,善于自我减压,否则只会被繁重的工作累死。
其实,Commitment和Dedication也说明了一种Work Attitude(工作态度)问题。工作态度端正,才能长期保持着这种Commitment和Dedication,这不是件易事,能做到这样的人也是少数。正如文章所暗示的,具有足够的这样品质的人是少数中的少数,这就是为什么投行非常热门但进入投行的人永远只有少数。
3. Smart(聪明)
天才是有的,不过天才永远只是极少数。那么,投行对一般的人的要求就是要足够Smart,比如通过名校教育背景以及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可以判断出该申请者的智商(IQ)是否够高,是否足够聪明——但这仍然不够,否则投行直接到学校找教务处把GPA(学分成绩)前几名悉数招走不就省事多了?何必要有面试呢?
这就是投行需要的Smart的人的另一层含义——情商(EQ)也要足够高,在这个方面有股聪明劲。这就是为什么个别学习成绩非常突出但其他方面乏善可陈的同学不能顺利通过投行面试的原因——投行不需要书呆子。即便是研究人员,如果缺少一股聪明劲——比如Business Sense(商业感觉),那么他做的分析报告又有多少实用价值呢?
至于投行看重的Fast-learning Ability(快速学习能力),我觉得可以归到Smart里面,很多时候,很多地方,需要自己去体悟,别人代替不了。
4. Interpersonal Skills(人际交往技巧能力)
这就涉及到投资银行业的本质仍然是服务业,打交道的是人,是一种People Business,那么Interpersonal Skills的重要性就是不言而喻的。这些表现在一个人是否有亲和力(有些人错误地把富于进取心(Aggressive)理解得过于偏激,变成颐指气使、飞扬跋扈、言语轻狂、目中无人,这是非常忌讳的),是否有足够的耐心(Patience)与人交流,是否有善于和他人沟通的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s),言谈举止能否做到比较职业化(Professional)等等。此外,我个人觉得在中国的大环境和背景下,富有人情味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是西方的投资银行文化所欠缺的,可能是因为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和西方的有很大不同吧。
5. Execution Abilities(执行能力)
注意,这一点直指许多申请者的内在薄弱之处!对于新招的Analyst而言,能够踏踏实实做事是投行最看重的了!为什么北大的学生(不是指全部)有些不太好的名声诸如“不踏实”、“不肯干”、“老想做领导不愿意做实事”等等,就是因为执行能力不够强。投行招的Analyst并不真的分析什么东西,而是需要做巨量的繁杂琐碎的ground work,或者用投行的俗语说就是dirty work。把这些琐碎的工作做好,不打任何折扣地保证质量,保证时间,甚至在完成本分工作的情况下再多做一些工作,就是Execution Ability!北大的很多学生还是非常散漫的,很少可以踏踏实实做些事情,包括我自己在内,这就是很大的不足和缺陷,需要下大力气去克服这种弊病,增强自己的执行能力!
这里多说几句话,执行能力并不是要Analyst去承担过多的责任、做过多的工作,不是要让Analyst无休无止地加班——有些投行很忌讳随便越权越位,也就是说Analyst就要保持Analyst的本分——只是表明,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执行能力发挥到最大。
6. Leadership & Team Player(领导能力与团队精神)
这两点其实是内在统一的,用个当前时髦的词语就是“和谐”。有领导能力不是说一上来就对别人指手画脚,更多是说Analyst可以自己领导自己做些什么事,该牵头去做的时候能主动地牵头去做,这就是Leadership。至于做领导,那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有个银行的banker就说她从Associate做起的那几年里(她是中间转到投行的),几乎不用她的老板事先吩咐交代什么注意事项。很快她就升到了Vice President,这就是一种leadership的表现。换句话说,要想领导别人,先要领导好自己。领导好自己才是最困难的领导。
团队精神也是投行很看重的,尤其对Analyst而言,一般投行的项目都是由一个团队去做,能否很好地融入团队牵涉到这个团队的运作效率。为什么投行的面试要安排至少6~7位甚至多达十几位的面试官,就是从一个team的角度,安排多位team member来考察这个申请者是否可以融入团队,是否可以和大家共同做事。
7. Analytical Skills & Problem Solving Abilities(分析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两个方面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这两个方面和Execution Skills有所不同,因为执行能力更多地体现在“顺从”上面的安排,而对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不够。而分析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就会考虑到自己Creative(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市场是变幻莫测的,可能出现各种问题,能够高明地分析并解决随机出现的问题,是投行看重的另一个方面。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如果仔细考虑了这些软性要求,并结合自身情况深入挖掘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答案,也就得出了投行的一些常见面试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就是所谓的general questions。比如:
Why we should hire you?
生活: 依然奔跑在路上(14)
曾翔
Tell me about you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What is your greatest achievement/failure?
Give me an example that you are a team leader/member.
Use 3 words to describe yourself.
How can you get other people’s supports when you need help?
How will you convince/persuade other people when you have conflicts with them?
Have you ever got an experience that you work under great pressures?
What is your career plan in the next few years?
……
对这些常见问题的准备,我个人不主张事先在纸上写下答案然后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然后再在面试的时候机械应答。我觉得只要能够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水到渠成的。想想文(五)中归纳出来的7个硬性要求,结合文(六)中的7个软性要求,挑出自己最闪亮的几点——就是一个几近完美的Self-introduction,在面试的时候,可以非常有效地展示给面试官!有的时候甚至可以采取主动方式!
以上的主要内容是分析自己。这些还不够,还要分析行业,分析公司,分析部门。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吧:
Why Investment Banking Industry……?
Why Goldman Sachs/ Morgan Stanley/ 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 Merrill Lynch/ J.P. Morgan/ Deutsche Bank/ Union Bank of Switzerland/ 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oration……?
Why Investment Banking Division/ Fixed Income Division/ Private Equity Division/ Capital Market Division/ Research Division/……?
What/How can you contribute to the industry/ firm/ division?
……
以上这些怎么分析?去各个投行的公司网站上看,看公司历史,看公司文化,看招人标准,看组织架构,看recent deals;去参加各个投行的校园宣讲会,记录要点,向他们问相关问题;平时留心一些财经报道,注意这些投行的新近动向……这些分析,依然要紧密结合自己的个人分析。相信如果这些分析工作都做得充分彻底的话,任何general question都不会难倒申请者了。
正如文章标题所指出的那样,看似寻常最奇崛,一些看似普普通通的问题,真的需要申请者下大力气去挖掘啊!
当然,这依然还不够,还要准备其他方面,依然是下篇分解。
(七) 高筑墙,广积粮
由于投资银行业毕竟是一个金融行业,所以,对金融、经济等专业知识还是比较看重的,这就是说,仅仅充分准备了general questions还不够,还必须在平常多下工夫,把一些重要的知识掌握扎实。
投行看重哪些知识呢?我觉得,和部门也有比较大的关系,不同的部门侧重的知识可能也有所不同。拿投资银行最广为人知的投资银行部来说,其看重的专业知识主要有几个部分:
1. Corporate Finance(公司财务)
2.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财务报表分析)/ Accounting(会计)(注: 对会计知识的要求其实并不像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要求那么严格,所以,财务报表分析的知识已经足够用了。)
3. Valuation(价值评估)
4. Investments(投资学)(注: 主要指证券投资学,其实和公司财务有交叉重叠)
5. M&A(企业并购)(注: 较少涉及)
这就需要申请者平时多加注意这些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根据我的面试经历,投资银行部(IBD)常问的专业问题无非也就是涉及以上方面的。常见的比如:
How to value a firm?
What is the Balance Sheet/ Income Statement/ Statement of Cash Flows?
What is Free Cash Flow? / How to calculate Free Cash Flow?
What is CAPM?
生活: 依然奔跑在路上(15)
曾翔
How to calculate WACC/ Cost of Capital?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IFO and LIFO?
Compare with P/E ratio, P/BV ratio, and P/S ratio.
What is the current ratio/ quick ratio/……?
What is NPV/ IRR/……?
What is the DCF Model/ DDM Model /……?
……
以上只是随意列举的投行常见问题,不可能穷尽投行所有的专业面试题目。近年来,华尔街各投资银行除投资银行部外的其他部门也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开展业务,比如固定收益部(FID)、资本市场部(CMD)等,这些部门可能更侧重一些别的知识,比如:
1. Futures, Options and Other Derivatives(经典教材: John Hull)
2. Market Sense/ Financial Market(要求跟踪市场)
3. Macro-Economy Status(宏观经济状况)
4. Fixed Income Securities
这些部门可能会常问以下一些问题:
What is Forward/ Swap/ Future/ Call Option/ Put Option……?
What ar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Black-Scholes Model?
What is Yield Curve/ Term Structure/……?
What is Duration/ Convexity/……?
What is the interest rate of the 10-year Treasury Notes in America at present?
How to value a bond?
What is yesterday’s DJIA/ S&P500 / Nasdaq/……?
What are the effects if FED raises basis interest rates?
……
这些专业知识如何可以速成或者短期内巩固呢?我个人推荐CFA一级的Study Notes。一来可以熟悉一些财经词汇的英文表达,二来那些Notes言简意赅,比较实用。当然,如果时间精力允许的话,可以多看些相关的资料,多浏览相关的网站。
比如关于固定收益知识的相关网站如:
1. http: //www.pimco.com
2. http: //www.fiol.com.cn/index/index.asp
除了专业知识以外,不同部门可能对软性要求的侧重有所不同。投资银行部可能更加侧重于Execution Skills(执行能力),而固定收益部或者资本市场部等可能更加侧重于Interpersonal Skills(人际交往能力)与Analytical Skills & Problem Solving Abilities(分析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这几点的含义我已经阐释过,不再重复。
这些专业知识的积累,也非一朝一日之功,需要比较长期的积累。如果专业知识很不牢靠,就算有幸得到面试机会,也会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而在专业题目的提问中失败,舍本逐末,这样的失败非常可惜。
准备好了对自己的分析,对行业、公司以及部门的分析,准备好了对可能出现的general questions的回答,准备好了必需的专业知识,那就是差不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去面试地点参加面试。
最激动人心的一段旅程马上就要开始了。
(八) 由拒无霸到面霸,再到offer霸
我在文(五)中强调了一点是相貌/气质,其实这一点已经涉及了面试时的着装、礼节。参加投行的面试时,一定要business attire,另外不要犯一些低级错误,比如黑皮鞋配白袜子,相关的建议可以找些商务礼仪方面的书好好看看。男生着装,我个人觉得藏蓝色西服(注: 不要纯黑色西服,一般三粒扣式为宜)+白衬衣+比较成熟点的领带+黑皮鞋(注: 式样不要太花哨)+一块手表。合适的搭配可以给人非常professional的感觉。女生的服装我没有研究,就不多说了。男生头发如果稍短些会给人非常精干的感觉,但是不要太短(太短的话像什么?)。女生如果留长发的话可以把长发扎起来。该配制的行头一定要早早配制好,衣服该烫的要提前去烫好,该花钱的地方要舍得花钱,不要临上战场才发现没枪没炮或者是残枪破炮。其他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这里不再多说。
上面说了很多关于面试前的准备,在开始真正的面试之前,如果可以再做好以下的几件事情,会更好:
1. 熟悉简历,再熟悉简历!
生活: 依然奔跑在路上(16)
曾翔
投行的面试官会拿着申请者的简历刨根问底的,如果自己因为生疏了简历而被面试官认为是在简历上作假的话,那就是低级错误!准备好支持过去经历的故事,尤其是小故事更能打动面试官。
2. 模拟面试/多参加面试
我曾为一些同学做过模拟面试,个人感觉这对申请者得知自己的问题与不足从而得到锻炼提高是很有好处的。模拟面试有助于申请者提前进入面试状态。个人认为,最好的模拟面试就是真正的公司面试,所以,多投简历,多参加公司的面试吧。通过面试的积累,熟悉面试的种种技巧,积累经验,才能越来越得心应手。
3. 换上正装,梳洗打扮
注意一些细节: 西服三粒扣式的不要系最下面的那粒扣;手指甲要剪干净,女生不要留彩指甲,手要干净;鼻毛、胡须之类的一定要清理干净(提这点是因为很多男生不注意);刷牙,或者嚼嚼口香糖以清理口腔异味(但面试时千万不要嘴里还嚼着口香糖);头发要干净,没有较多头皮屑,可以在临行前洗个头,看上去也会比较精神;皮鞋擦干净,尤其是进入面试地点前要再擦一下因为路上奔波而沾上的浮尘;不要装点太多首饰,朴素些为好。
4. 准备好必带的东西,提前到达面试地点,适当放松
什么东西必带?多准备几份打印出来的简历,准备纸笔,或者是小的记事本,带一小包纸巾。至于成绩单、证书、实习证明之类的,没有必要带。到达的时间也是比较讲究的,最好提前15~30分钟到达写字楼的一楼大厅,提前到会增强自信。然后静静等待一会,关掉手机或者把手机调成静音状态。去趟洗手间,把生理需要先解决一下省得面试期间尴尬。然后对着镜子,再整理一下着装。我一般都会洗下脸,振奋一下精神,然后对着镜子微笑一下,告诉自己肯定行!这种积极的心态很重要,而且可以让自己先进入微笑的状态。等到离预定的面试时间还有5~10分钟,再走进将要面试的office。千万不要迟到!
好了,进入office,略等片刻,等到HR告知面试正式开始,剩下的这段时间就要好好表现了!关于具体的面试,我不能穷尽所有的面试经历和面试问题,但是,我想,主要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饱满的精神状态与昂扬的自信心——打造好第一印象!
这点非常重要,因为第一印象有时候可以让面试官3分钟内甚至一见面就决定让应聘者过关。这种精神状态和自信心表现在: 见到面试官时,第一眼就要热情地微笑着打招呼,主动先和面试官打招呼,而不要被动地等面试官先和自己打招呼然后再跟上。你可以说: Hi! Nice to meet you! 自然保持真诚的微笑,会给面试官极大的好感。不必主动先和面试官握手,但是如果面试官先伸手过来,一定要马上伸手过去和面试官握手,握手要坚定有力,上下一定幅度内震荡两次。握手同时眼光要真诚地看着面试官,这会再次增加面试官对被面试者的好感。说话的声音明朗有力。和面试官保持良好而真诚的目光交流(Eye Contact)(注: 特意提到这点,是因为我给一些同学做模拟面试的时候,发现他们的目光交流非常不够,谈话时目光游移太厉害,这会让面试官感觉被面试者非常不尊重面试官)。身体挺直略向前倾,两手放于膝盖上或者自然搭起放在桌上,两腿并拢。良好的坐姿会让面试官感到该申请者非常professional。总而言之,就是要以一种积极渴望得到这份工作的热情打动面试官!
2. 作好简短有力的自我介绍,让面试官怦然心动!
一般面试之初,面试官会要求应聘者作一个自我介绍(注: 这不是千篇一律的,有些面试官喜欢上来就出其不意)。这个自我介绍非常讲究,其质量如何可以决定你能否3分钟内定乾坤。准备自我介绍需要自己在下面反复思考,再反复思考,一定要给面试官最有用最醒目的个人信息。如果能让他听完这个自我介绍后跟着应试者的思路走,就是很高的水平。那么,自我介绍说什么呢?其实就是我在(五)和(六)中提到的7点硬性要求和7点软性要求的紧密结合,但这种结合不是杂陈乱列,而且不能说得太多,以免失去重点。
以我自己的自我介绍为例子说明。我的自我介绍会从3个主要方面进行: (1)教育背景: MA in Finance in Peking University + BA in Finance 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注: 表明了自己具有“名校背景+金融背景”)+Overseas Study Experience (注: 表明自己具有“国际背景”,这一点,一般会让面试官眼睛一亮)。(2)实习工作经历: Finance Analyst in GE Capital + Business Analyst in Bain & Company + Client Manager in Boshi Fund (注: 第三个经历我有时不说。这样的实习经历暗含了或者从侧面证明了我所拥有的投行看重的硬性要求和软性要求,比如英语好、团队精神、快速学习能力、在压力下工作等等。越是好的实习经历越让面试官感到这个应聘者素质优秀,同时多元化的实习经历会让面试官印象深刻。如果没有突出的实习经历,可以以突出的课外活动等其他独特经历来代替)。(3)性格人品: Passion(激情) + Persistence(执著) + Commitment(守诺)(注: 这三点是我自己经过认真思考后,结合自己的情况而选的,一定要以实例证明,否则就是夸夸其谈。关于这种性格人品之类的描述,不要说得过多,否则面试官根本记不住。只需挑最合适自己的、最能打动面试官的说。还记得我在(六)中归纳的一些性格人品吗?而你所拥有的可以打动面试官的性格人品是什么呢?)
生活: 依然奔跑在路上(17)
曾翔
我个人认为,个人介绍不必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比如什么我的家乡在哪里啊,我喜爱读书和音乐啊,这些信息无关大局而且含糊不清,完全不能反映出你的独特之处,冗余信息反而会干扰面试官。个人介绍就像是简历一样,要保证提供给面试官的每一点信息都是最有效的!能做到这一步就非常了不起了。
做好了自我介绍,面试官必然会从这个自我介绍中找到他所感兴趣的地方发问,这样,再往下就很容易进行互动的交流了。
3. 充分发挥,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问题
如果把我在(五)、(六)、(七)里提到的那些准备工作都做足了,应该不会惧怕面试官的拷问。身处面试的现场,关键在于发挥。我想,无非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说话要有逻辑性,有重点,条理分明,列举的时候不要列的方面过多(一般3个以内为宜)。有些面试官会表现得很nice,有些会表现得很tough,而其实再nice的面试官都会毫不留情地打掉一些应聘者,而再tough的面试官也会让一些应聘者通过,了解了这一点,就要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类型的面试官以及面试官提的各种问题。除了一般常见的general questions和专业知识问题以外,有些面试官喜欢出其不意地问个奇怪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brainteaser问题,比如突然出一道数学题让申请者现场计算,比如突然让猜一个谜语,比如我面Goldman Sachs的时候,一位面试官突然问我英国的财政大臣是谁,我马上举手投降。这些Brainteaser的问题,需要应聘者应答时保持冷静,随机应变,现场能够回答出来最好,如果实在答不出来,就要马上巧妙地终结这个话题,切不可陷在其中久不得出。回答问题的时候,情绪不要过于激动,有个别应聘者面试时容易自己激动,然后就不自觉地或自觉地近乎声泪俱下般地讲述自己的奋斗史,希望以此博得面试官的欢心,自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孰料面试官心里对此讨厌得要死。说句实话,投行的面试官都是身经百战的人,什么样的人没有见过?所以应聘者最好不要有过于幼稚的举止。
众所周知,投资银行的工作是非常辛苦而且压力很大的,所以有时候面试官特别tough的拷问也是在考察应聘者能否在高压状态下依然保持良好的状态,以及能否在困难条件下保持冷静的头脑并坚持做事。
有些问题不要回答得过于迅速,否则很容易陷入圈套。比如常见的一个问题: If I am your client and I give you 1 million dollars, how will you invest? 如果应聘者上来就直接回答投资于某某具体行业,就是中了圈套,投行的面试官不指望听到具体的什么答案,面试官期望听到的是一个有逻辑性的分析过程,而不是没有过程马上得出的一个答案。
投行会常问一种场景问题,就是假设应聘者已经是公司员工,遇到某种场景,应该如何处理。对此类问题的回答,我认为一定要结合个人情况,并设身处地想想。比如常问的一个问题是: Analyst在经常加班的情况下又被分配了过多的任务,这时候应该如何办?我在前面对此分析过了,投行希望找的人hard-working,但是,不意味着投行就是要Analyst无休无止地干活。说白了,这还是对Execution Skills的阐释: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踏实做事。投行面试官期望通过这种场景问题,来了解应聘者是否理解这点。
4. 细节!实例!小故事!亲身经历!
做好这点对胜出投行的面试来说是相当关键的,这一点是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投行出身的人士都特别喜欢拷问细节,而且都有极强的“见微知著”的本事。所以,面试的时候,投行的面试官并不期望听到应聘者夸耀什么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可如果听到应聘者讲述一些其亲身经历的小事情小故事作为案例支持的话,他们就会不由眼睛一亮!这些小故事可能是如何查找一个数据,可能是说服同宿舍的人做某件事,等等。关键仍然在于应聘者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充分思考,找到合适的例子和故事,并在面试时自如地表达出来。
5. 准备好若干问面试官的问题
这点同样很重要,一般投行面试的最后,面试官都会让应聘者提问若干问题。这时候,应聘者一定要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表明自己很在意这份工作,表明自己有很大的兴趣想知道更多的东西,这样也会激发起面试官的“好为人师”的感觉。如果他很愿意和应聘者聊,八成表明他是很喜欢这个应聘者的。其实有些问题也可以在面试中间巧妙地问面试官,以掌握面试主动权,不过这样做的难度系数较高,而且有可能会弄巧成拙,所以个人认为要想面试中途向面试官发问,还是小心为妙。在面试尾声时发问,则不存在风险问题,面试官这个时候也会表现得很慷慨大度,愿和应聘者分享一些东西。但要注意,问题不能过于漫无边际,不能过于无知,不能涉及过于敏感的话题(比如一些丑闻、公司人事斗争、薪酬待遇、内部机密之类的),不能太多,个人认为3个问题足矣。那么,这3个问题应该是什么问题,还是要下一番工夫费思量的。
这些问题可能是: 公司的发展战略?公司的业务重点?公司对新员工的发展计划?招聘过程和内容?公司欲招的新员工的职责?和其他公司相比的独特之处?面试官的经历?面试官给应聘者的反馈或者建议?
以上只是我随便举的例子,真正适合向面试官提出的问题,还是要结合实际情况,事先认真准备好。
6. 做好面试收尾工作: 致谢、索取面试官联系方式以及写感谢信
好了,前面和面试官聊得不错,各种问题都答得不错,向面试官提问的几个问题也很合对方的胃口,这时候,差不多该曲终人散了,一定要礼貌地向面试官致谢, thank you for your time是一定要说的!这是最基本的礼貌,不能被前面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而忽视了最后的环节。或者说几句别的祝福也行,打趣开玩笑也好,总之应该在欢笑晏晏中结束这个面试。
同时,向面试官要其联系方式(有些投行面试官会在面试之初给应聘者自己的名片,但有些却不给)。面试官愿给名片,当然最好,如果他说对不起名片用完了(90%是借口),那么,向他要他的email。我遇到的是100%的情况下,面试官会至少留个他的email地址。现在很多同学有自己的名片,并会和面试官交换名片,这很好,不过要掌握好递给面试官自己名片的火候。如果修炼不到家,名片给面试官的方式非常不professional,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递名片的火候是需要反复磨炼,逐渐揣摩的。我自己另外印有一种比较别致的空白名片(当然也不是完全空白的白纸片),以方便面试官在上面填写他愿意留的联系方式。这种名片常常会让面试官眼睛一亮,而增强对我的好感。
生活: 依然奔跑在路上(18)
曾翔
取得了面试官的联系方式后,道谢,再见,走出公司,然后马上回去,认真写封Thank-you Letter!一定要在面试当天之内写好并发过去。感谢信的内容不仅是简单的感谢,还可以再次强调自己的优势所在和渴望得到这份工作的热情。感谢信的言语仍然要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因为投行人士大都忙得要死,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做了场面试,回去工作后哪有功夫看长篇大论的感谢信?同时,一定要好好组织语言,感谢信不同于简历、求职信、网申的地方就在于感谢信是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观话语的,这种主观话语能使这封感谢信读起来情真意切,从而打动面试官。感谢信的写作也需要反复的磨炼。我的感谢信也是不断地修改,到后来才觉得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水准。最后写给曾面试我的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面试官的感谢信,把我自己都深深感动了(注: 要知道那时我已经写了很多遍感谢信了,已经对感谢信近乎麻木了)——这样的感谢信必然会打动面试官!
话说回来,感谢信不能起绝对的作用,只是,既然参加了面试,就要功夫下得十足,九成九的功夫仍然不够!
十足的功夫下到了,前面的积累够了,是否就可以保证让自己得到理想的offer呢?——请看下篇大结局。
(九) 人生之妙,在乎一心
故事差不多讲完了,分析基本都到位了,但本质仍然还没有出来——而这正是本篇旨在揭示出来的终极目的,或者说期望上升到的终极高度。这也正是市面上流行的求职书籍里所没有的,也正是人们一向所忽视的。
那么,这个本质是什么呢?
心态。
这是一个玄妙的字眼,又是最深处的精髓所在!
心态可以是: 自己为自己立下高远的目标,从而不断进取的拼搏心态!
心态可以是: 承受各种繁杂苦难的事情,小细节也要做好的认真心态!
心态可以是: 自己不畏惧任何失败,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打不死心态!
心态可以是: 不相信别人或世俗眼中的不可能,偏要打拼的倔强心态!
心态可以是: 在绝望中顽强守着希望,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坚持心态!
心态可以是: 得不足喜失不足悲,笑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平常心态!
心态可以是: 宽容者心态,合作者心态,梦想者心态,还有更多心态!
我愿意把我最后能拿到这个offer的本质归结为“心态”这两个字。我从一个对投行完全无知的土人开始,为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开始打拼,在几乎没有任何资源的条件下开始摸爬滚打,经历了许多失败,但心依然是打不死的。不相信别人说我如何不行,偏要去做那些事情,甚至在做的过程中慢慢地学会了多些宽容,多些合作,多些梦想,多些希望,多些坚持。多少次自己处于近乎绝望和崩溃的边缘,正是这些心态让自己撑过来,走到了今天的这一步!
必须说明的是,“争”的心态与“不争”的心态,尽管矛盾,但依然是个统一体。我在反思为什么在2004年底进了多家投行的final,但是没有拿到最后的offer,就是那段时间可能孤注一掷,过于钻牛角尖,以致丢掉了平常心,导致最终面试没有发挥好。而在2005年的春节后,经历了痛苦的反思而醒悟,重新怀着一颗平常心,成果也就在这时候自然而然地到来了。
心态这两个字,其实是我最愿意和看官朋友们分享的两个字。而不是这通篇的大论。
心态,永远不死,那生活,才会依然奔跑在路上。
富贵云烟灭,风流万古存(尾声)
这两天我在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下,几乎不吃不喝不睡不出门地连着写了上面的九篇长文,写完(九)后,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就争取进入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求职而言,该说的话我都已经说完了。
真的说完了吗?
进入了华尔街投资银行以后就一步登天了吗?从此就过上了衣食无忧的上流生活?
我想起了一件事。2003年底我刚到北大光华读金融硕士时,上一级的师兄请了在华尔街某著名投资银行的一位Vice President来和我们这些学生做内部交流。因为是关着门聊天,该VP说了很多心里的话,他说尽管他赚了很多的钱,下半辈子几乎可以什么都不做而衣食无忧,但是,他还在努力地工作,就是想要努力在这个世界上做出些什么事情来。他是北大校友,对北大有深深的眷恋,他说即便工作到今天,无论多么繁忙,他也会抽空回到北大,在未名湖边一个人静静地散步,思考人生的意义。
我相信,他说的这番话真的是发自肺腑的。
因为人生的意义是永远值得我们去探究的,这是永无尽头的旅程,生活即便不停奔跑,也永远不能到达这段路的终点。
华尔街投资银行远远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所谓的王冠上的珍珠。人生真正的意义,是要远远超出这之外的。
而早在两千年前,司马迁曾说过这样的话:
古来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胜数,唯有风流非常之人存焉。
是为蛇足,全文终结。
我与北大的“七年之痒”(1)
曾翔
张昕 男
北大心理学系02级研究生
毕业去向: IBM中国销售培训生
求职特色: 作为IBM的实习生被正式聘用
提起“七年之痒”,大家会自动地联想到一对处在感情危机中的夫妇或是情侣。其实“七年之痒”是个舶来词,原本的意思是说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个年头都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感情如此,婚姻如此,生活如此,工作也是如此。后来这个词经常被用来解释婚姻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才导致在现在,只要一有人提起“七年之痒”,听到的人就自然而然地将其与婚姻联系在一起。出现“七年之痒”的关键,在于人有习惯的心理,在同一个环境中呆得久了,难免会生出一些别的想法。
懵懵懂懂——心态篇
我,1998年来到北大,距离即将到来的真正要离开北大的那一天,就是七年了。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温不火的人,不会强逼自己比同龄人往前多迈一步。从小到大,没有比别人早入学,也没有少上一年学,所以刚来北大时,自己竟然成了班里的“老大哥”。不过这也没有让我有危机感,日子平淡地继续,只是从开始满心充满着新奇,慢慢变得会放松自己的身心,发现大学原来是这样的舒服。大二时,当别人开始啃GRE攻TOEFL的时候,自己竟不以为然,和几个要好的兄弟一起攒了电脑,沉迷于虚拟的竞技争斗中。
偶然的上课机会,和某师兄坐在了一起,他问起我毕业的去向是什么,现在都作了哪些准备了。我顿时懵懂——俺才刚到大学混了一年多啊……于是他就BlaBla地给我讲,大四的××师姐拿到×国牛offer,××师兄也拿到n个offer……第一次听到这么多的同门老大,第一次听到一些陌生的却关乎前途的名词。哦,我该去准备了……
可我该准备什么呢???
系里的气氛被出国深造的光环笼罩着,差不多所有的同学都不假思索地认为出国是最好的出路。大部分同学在大二的时候就走进系里各个实验室,从科学研究的底层开始,为出国积累竞争力。我就是这样被推进了实验室。因为我是一张白纸,对将来的方向没有一点底,那么选择跟大家一样的路,即使不至于太好,也不至于错吧,于是我开始了我的“科研”道路。没想到就是五年!
日子到了大四,国庆节过后,每个人都必须确定自己的大方向了。出国?保研?工作?因为自己一年多来都是在为出国作准备,关于出国的一切资讯都很了解,回头看看自己,走出国的这条路只是随大流而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英语学得很烂。衡量许久后,认为自己即使出国,也是很次的学校!明知很烂,为什么要去呢?剩下的两条路不知道怎么选了,茫然了,焦虑了,感觉离开校园是一件很令人恐惧的事情,也就是说自己在心理上还没有准备好去应对走出校园的日子,于是就又选择了比较随大流的路——上研。便开始猪一样的舒服了……
大四的那个暑假,习惯了学校生活的我,早早地从家来到了学校,住在师弟那里。师弟是经院的,刚读完大二。听说我保研了,宿舍里的小弟弟们都作羡慕状。后来才知道,经院的出国、保研相对我们这些纯理科系要难得多。晚上一起聊天,他们谈论得最多的就是工作。师弟的成绩一般,所以出国或者保研对于他来说不那么现实,这个对我还是有些触动的。为什么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却有如此不一样的状态呢?静下来的时候想想自己的前途,似乎也只能等待工作了……当然毕竟还有在国内读博士做学术这条路,但最终没有走这条路,起决定性的,是自己对做科研失去了兴趣。二选一,我放弃了它。
那个暑假,我囊中羞涩,颇有生活压力,必须迫使自己去找一份差事做。机会还不错,新浪网正好想招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做一些有关用户经验的研究,同时去的还有一位社会学系的师姐,是她介绍我去的。很顺利就留下了,然后每天都去,采集数据,分析和写报告。跟实验室的工作没什么区别,也还能比较自如地应对。本来挺喜欢做的,可是学校的老板对我们的科研要求高,开学后就不得不收拾东西回校了。后来我在IBM中国研究中心获得的机会可能与这段时间做的研究有一些关系。不过因为时间短,并且做的工作和实验室差不多,所以一点职业的感觉都没有。
后来回来学校,遇到了MM,心思就跑到她身上去了,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做得不是很好。导师对我其实挺好的,不过我的学术道路上出现了爱情的诱惑,她让我的思想变了好多,包括对未来的考虑。两个人在一起,总会为将来描绘一个蓝图,这个蓝图就是我的目标了。而实现它的途径,就是努力工作赚钱。
我与北大的“七年之痒”(2)
曾翔
决定找工作之后,还有一段时间是在犹豫中度过的。主要的困扰,就是去政府部门还是公司。如果决定去公司,那么到底该去国企、私企还是外企?家里的意见是想让我走仕途,可能这也是好多我们这个年龄段人的父母的共识,他们希望我稳定、体面。本科阶段我比较听话,如他们所说,做了一个又红又专的共产党员学生,可后来听的见的多了,就觉得自己没多少心眼,涉足官场肯定不久就玩完。关于进什么类型的企业,因上一原因的影响,国企被排在了最后。而私企和外企,就要看我找工作过程中自己的造化了。
第一次亲密接触——实习篇
为什么还是这么“暧昧”的题目?
离开学校的第一份工作合同,就像一张结婚证,这段工作经历对将来的职业观往往非常关键,是影响一生的。而“婚姻”前的实习就像谈恋爱,从“恋爱”中认清自己的心,认清自己将来选择的“婚姻对象”,是必要的。
决定去公司后,就开始进行前期准备了。先从获取与工作有关的信息开始。新闻、BBS、找前辈们。每天关注的新闻内容最让人郁闷。大家都在说,和尚越来越多,粥不够喝了,为了混口粥喝,得比别人要更会念经。早早地约了几个已经工作的师兄师姐,向他们取些经。由于这几位都是在“洋庙”里供佛,所以给俺的建议就是: 张嘴就呱呱的英语、名目琳琅的学生活动、体面的兼职或实习经历。
接下去的时日里,便按着学长们的指点,逐项地准备了。我天生对英语很白痴,一个单词背20遍和背50遍对我来说都一样——只知道自己又背了个单词,但它长什么样子就不晓得了。本科时代好不容易才熬过了国家六级——61分,现在又要嚼英语了。虽然很头疼,但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后来,在找工作的失利中,才体会到英语这个“国际通用语言”对找个“洋活”是蛮重要的!学生活动还好,因为自己在系里待的日子比较长,又比较忠厚,多年媳妇熬成婆,本科阶段悄无声息的我在读研的时候却被选为系研究生党支部的书记,后来做了一年,又被选为系研究生会主席,也就按部就班地算是做了一些学生工作,不过琳琅满目却远远谈不上;但觉得应该是够用了吧,否则我们班的其他兄弟姐妹们怎么办?关于体面的兼职或实习经验,搜刮了半天,好像自己当年为了糊口还是做了一些私活的,但除了新浪网的兼职可以拿出来晾晾以外,其他的也就是家教啦,校订啦,帮人搞个电脑啦,这些都跟所谓的“体面”差好多。
于是就把找工作前那个暑假的目标定位在“体面”的实习上,一来可以为找工作准备一些资历,二来可以熟悉一些行业并找到自己的定位,三来就是让自己赶紧动起来,为找工作热身。嗯,于是就开始着手准备简历、行话、披挂等必备道具。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