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为高校毕业生点睛指路

_6 郝闯 (现代)
曾翔
最后大致说说McKinsey的面试经历。McKinsey除了一开始的笔试,其余的面试都没有什么特别地方了。每一轮都是1个半小时,两个面试官轮流面试。每个人可能问一个长的case,也有可能问两个短的case,包括market sizing,brainteaser等问题。由于问题和形式都比较标准化,所以应对的策略也相对很统一。比如: 关于market sizing的问题,往往都是先思考两个问题: 1. 谁是主要的顾客?比如要计算餐馆的数量,首先考虑谁经常去餐馆。2. 最容易衡量的“端口”是什么?比如计算客流量的时候可以从柜台数目入手等。而且有关market sizing的问题,其切入点往往是人口。而对于常见的business case,需要做到的有: 在纸上把你的思路用树形图画出来展现给面试官;多和面试官沟通,敢于说自己的想法和问问题;不要过分套用framework(其实我所有的面试都没有用到framework);无论如何要保持冷静,至少看上去要冷静。总之,case interview是为了考察你的逻辑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面对压力的冷静,这些方面做好了,自然offer就来了。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最后一轮的时候拒绝了McKinsey,因为众所周知,McKinsey的文化是相当aggressive的。但是就我的性格来说,我更喜欢在一个自由一些、氛围和谐一些的环境下工作。尤其是在咨询业,一个很demanding的行业,我觉得公司的文化是我能否开心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我觉得我还是更适合在Monitor开始我的职业生涯。
后记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从被选择到选择的过程,通过在被选择当中积累的经验和财富,最后去选择。我的大学四年也是这样,从被选择到微电子系开始,一步一步,都是为了到一定的时候能够选择自己想走的路。而当我走过这一切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从理科转行到咨询也不是那么的难,毕竟理工科的学习能够让我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对数据的敏感,这些对于咨询这个行业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几个关键的步骤走好了。就好比围棋,布局好了,局面就很有优势了。
最近越来越多的人说我也很适合做banking,我大多一笑了之。抉择已经做了,就不去再回味什么了。最关键的还是要做个“土人”,埋头踏实、开开心心地走下去。
“土”始“土”终,这就是我的大学生活了。
写在踏上征途的时刻(1)
曾翔
林瑞晶 女
北大经济学院金融学03级研究生
毕业去向: 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商业分析员
求职特色: 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认定了咨询和投行
题记
其实在工作定下来的时候,就一直想提笔记下一些东西,一来是犒劳自己这几个月来的辛苦,二来更是要感谢一路相持过来的朋友。其实真的很眷恋北大,我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六年留在这里。这里见证了我的欢笑和泪水,也教会了我学会感激,学会生活。所以,这篇文章,写在我踏上征途的时刻,作为临别母校的献礼,希望能为同在这片园子里度过青春的人们,留下点什么。
明确知道你想要什么
不打算以流水账的方式来描述这段找寻工作的过程,因为一直觉得这个offer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我真正喜欢、并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这真的是我想要的东西。
想起2002年的秋天,刚上本科四年级的我和绝大多数将要离开北大的同学们一样,对未来充满了彷徨和疑惑,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在我的面前,是三条不一样的道路: 出国继续深造、就业和保送本校研究生。我相信,很多同学在身处这个路口时有和我类似的困惑。当时,我花了三天的时间去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到底想要什么。
很庆幸的是,我知道自己一直就是一个很愿意做实事的人,喜欢把理论付诸实践,想用自己的努力真正看到成果,所以,相对于理论研究而言,我更愿意投身于经济实务。如果选择出国拿一个Ph.D,那就意味着我要花至少五年的时间穿梭于枯燥的数字和模型丛中,遗憾的是,我没有这样的毅力和兴趣,所以,很快地,第一条道路被否决了。
第二种方案就是就业,其实这是一条永远都绕不开的路。说实在的,当时的我对此相当惧怕,因为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我仔细地审视了自己,发现除了一份还算不错的成绩单外,我什么都没有。三年来,懵懵懂懂的我没有什么社团活动经验,更没有什么大公司的实习经历,真正可怕的是,我对职业生涯一无所知。用我后来面试诸家咨询公司时说起这段经历时用的话,那就是“not prepared at all”。
所以,很自然地,我安安心心地选择了继续呆在北大,而且从情感上说,我也非常舍不得离开这个园子。既然给我这个机会多多享受这湖光塔影,何乐而不为呢?但同时,我也明确地意识到了接下来的这两年,将会是我迎接就业挑战的缓冲期,我要用两年的时间使自己从“not prepared”过渡到“well prepared”。现在,当我重新回顾当时的决定时,真的庆幸这一选择的正确,虽然每一条道路都很不错,但只有这个选择最适合当时的我。
当年10月份,随着宝洁公司第一个进入校园进行新一年度的招聘宣传,我就开始关注找工作这场旷日持久的事业了。既然我对找工作一窍不通,那么就从了解开始吧。当时我的论文负担不重,大四也没有什么课程,因此时间相当充裕,我就抱着凑热闹的心态饶有兴致地参加了几乎所有外企的校园招聘宣讲会。当时我的想法就是尽可能多地去了解这些公司,走近它们的员工,听听他们身处其中的看法,发现公司寻找人才的标准。那时候我对企业的类型并不讲究,因此,从金融服务业的各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到实业性质的壳牌、欧莱雅、联合利华,我就像去商场购物一样,一家一家把它们逛了个够,试着了解它们不同的文化氛围,寻找自己喜欢的。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寻找过程真的很有意义,也相当有意思,因为这让我广泛地了解了不同行业的不同公司,熟悉了他们的工作性质,让我真正明白了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我发现我是如此的喜欢有压力、高节奏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投资银行和咨询这样的行业中,我可以找到梦寐以求的不断学习的途径,满足和不同行业打交道的梦想。对,这就是我想要的。
所以,当我在2004年真正身处新一轮就业浪潮中时,我就一直坚持着这个方向,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在为能跻身投行和咨询业作准备。这样的坚持真的很辛苦,因为要放弃很多的机会,在取舍中要有孤注一掷的勇气。其实我在这个过程中偶尔也有一些偏离,也曾经为手头没有一个offer而深感困惑,觉得自己是否真应该广撒网、多捕鱼,而不是固执地梦想做一个投资银行家或者是咨询师。但是,当我收到联合利华上海终面的通知时,却突然惊醒,我问自己: “这真的是我想要的东西吗?”我发现,当别人向我提起marketing或者是sales的时候,我是很无动于衷的;相反,只要看到investment banking或者是consulting这样的字眼,我立刻就可以精神振作。所以,我再一次确定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放弃了上海面试的机会,而我也相信,这是我最终能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实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许许多多很吸引人的东西,但并不是每样都适合我们,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然后坚持下去,因为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只能放在有限的目标上。
写在踏上征途的时刻(2)
曾翔
真正的喜欢体现在行动上
我经常听见身边有同学在说,他们非常喜欢投资银行或者是咨询这样的行业,也看到有很多朋友在为此而不断努力。我很高兴听到看到这些,因为我也很喜欢,这是适合年轻人的行业,而且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我想说,如果你只是被这种工作所谓的高薪光环,或者是所谓的挑战性所吸引,却对它的内涵和实质一无所知的话,那么你真应该怀疑这种喜欢的真实性。
如果你有过投资银行或者是咨询公司的面试经历,你应该经常会被问到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对投行或者咨询到底了解多少?身为一个专业的投资银行家或者是咨询师,他当然不会指望初出茅庐的我们能真正精通这个行业,他想知道的只是你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是否真的能接受这样的生活,是否对将来工作中可能面对的巨大压力作好了准备。而要检测你是否喜欢该行业,在短短半小时的面试中,也许只能通过你对该行业的了解来判断。可是,令很多面试官感到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被面试者都声称自己多么多么热爱投资银行,却连对公司定价的方式有哪些都所知甚少,这样的喜欢似乎真的不能令人信服。这就像真正喜欢一个人的话,你就会尽可能地主动去搜集关于他(她)的一切信息,了解他(她)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关心他(她)最近在做些什么,凡是能知道的关于他(她)的一切,相信你都不愿错过。我至今没有见过打心眼里喜欢一个人,却对对方不闻不问的情况。对于工作,这完全是一样的。如果你真正喜欢这个行业,你就会很自然地去关注这个行业的动向,主动地学习和该行业有关的一切知识,而且这种学习将是完全自发的,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你才有可能成功。
我说我喜欢投资银行和咨询,我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关注财经类的新闻,甚至是回归书本去复习或者学习财务管理的课程。回忆起曾经经历的所有面试,咨询公司都会让我作case interviews,我也从来都没有逃过投资银行的hard skills questions。我曾经计算过自己参与的case interviews,发现竟然多达30多场。如果我从来都没有学过如何着手解决商业问题、如何作case,我怎么可能坚持下来?想想那些最终拿到各知名投资银行offer的人,有谁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阅读相关报纸杂志,有谁没有恶补过财务和会计的知识?所以,真的想进入这个行业吗?那就用你对该行业的了解来展示你对它的热爱吧。
失败是成功之母
这实在是一句老掉牙的话,但是真的非常管用。
我申请了几乎所有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最后只拿到两个咨询的offer,而投行方面全军覆没,惨不忍睹。我曾经开玩笑地对朋友说,这样连续的打击彻底毁了我的投资银行梦。但同时,我也很明白,我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这对我而言就是一笔莫大的财富。
BCG应该是2004年进入北大的第一家国际咨询公司,我顺利拿到了pretalk的机会,这对我而言是意料中事。我当时想,pretalk无非就是和你用英文瞎聊呗,看看口语水平和交流能力而已,我应该不会在这一个环节出问题的。也许天下的事情就是这么凑巧,为了惩罚我的掉以轻心,老天让我在面试当天迟到了整整十分钟,而且慌乱至极,狼狈不堪,所以淘汰出局在所难免。
郁闷地回到宿舍,我对自己说: 千万、千万不可以再麻痹大意,不可以再面试迟到了。老天似乎感受到了我的诚意,决定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Monitor此时通知我去pretalk了。面试当天,我提前半个小时就到达面试地点,精神振奋,踌躇满志。轮到我的时候,我便用尽这短短4分钟的时间极力地表现自己,英文说得飞快,尽量使自己表现得有激情、对咨询这份工作有着与众不同的狂热。当天晚上,我没有等到意料之中的进一步通知。三天后,一封拒信静静地躺在了我的邮箱里。
现在回想当时这两个连续的失败,觉得老天真的还是很眷顾我的,它让我那被激情冲昏的头脑可以有机会冷却下来,利用这个机会来重新仔细地审视自己。我静静地躺在床上,在脑海中回顾这次pretalk的全过程。我把自己设想成那个有着温和微笑的面试官,去看待坐在她对面的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去试着找出那些幼稚的错误。我突然发现一切症结都变得如此明朗,如果我是一个咨询师,我也不太可能选择一个用快得几乎听不清内容的英文来急切地表达自己的学生,因为,作为一个咨询顾问,他首先应该是善于倾听的,所以他不急着表达自己,而是在仔细聆听之后,用尽量精辟的语言平和地传递尽可能丰富的内涵。
事实证明,对失败原因的剖析是相当有效的。在后来所有的pretalk中,我都尽量地放慢语速,用和人聊天这样最真我的方式,而不是作秀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所以,之后的pretalk,我没有失败过。
我一直都明白自己不是那种所谓的牛人,所以我会经历很多很多的失败,但我很感谢这些失败,因为很多失败后的自我总结,是被成功冲昏头脑的时刻无法得到的。今天的失败,就是为了明天的成功。
写在踏上征途的时刻(3)
曾翔
维持健康乐观的心态
在找工作最艰难的过程中,和朋友、同学交流心得,我时常会感叹道: “找工作本身就是一份工作啊。”这段经历,回想起来,真的觉得蛮辛苦的,但又特别值得回味。
过于物质化的生活方式,很容易使我们产生急功近利的情绪。我在连续经历了摩根士丹利、麦肯锡、BCG和Monitor的失败后,陷入了一个相当悲观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中,我一直在问自己,我是不是对自己太有自信了,所以把目标定得太高,完全是自不量力呢?我开始怀疑自己能不能找到一份工作,将来能不能养活自己,我甚至动了毕业后就安心做一个家庭主妇的念头,虽然我知道那真的很不适合我。
有趣的是,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一位来自高盛的北大老校友。面试中,他和我用英文交谈了一会儿,突然笑着问我是在哪里学的英文。我回答说从中学开始接触啊,然后就在北大学习了。他惊讶地说,他原以为我曾经在国外呆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说出这样的口语。然后他告诉我,他当年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一句英文都不讲,因为不敢说,怕说出来让人笑话,后来是由于工作后要出国读书,不得已才开口说英文,通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才从磕磕绊绊到今天的地道流利。听完他的故事,我突然觉得异常轻松。真的好感谢这位校友,因为他让我明白了一个其实很浅显的道理,那就是人生真的很长,我们其实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担忧自己能否找到一个足够高的起点,任何时候,只要愿意付出努力,成功只是一个迟早的问题。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后,我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表现也越发好起来,我也开始学会从积极的方向去看待问题。我进入了所有国际投资银行的最后一面,但最终也没能拿到一个来自投行的offer。在投行梦彻底破灭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所有的投资银行家最终都觉得我不适合干这一行,大概就说明我的确不适合从事这一行业。有的时候,自己无法作选择,就让别人帮你作选择吧,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啊。
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offers
Roland Berger是我拿到的第一个offer。拿到这个offer我一共经历了三轮面试,见了六位面试官。有趣的是,这也是我仅有的每轮面试下来都觉得感觉不错的经历。
第一轮面试类似于其他咨询公司的pretalk,但是涵盖的范围要更广一些。见了两个Senior Consultant,一个主要针对简历问一些涉及个人背景的普通问题,另一个主要测试分析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比如说我是学金融的,就问了我不少关于财务报表和财务比率方面的问题。其实说实在的,相较于回答专业性的问题,我更喜欢泛泛的交谈,因为我觉得在和面试官交谈而不是单纯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是最自然的,而我也相信,最自然的就是最好的。比如,面试官曾经问我: “假如你和客户约好了在某地见面,可是你起晚了,还差五分钟,赶过去是来不及了,现在应该怎么办?”我当时就本能地说我会马上先打电话道歉,表明自己会迟到的原因和歉意,然后给客户两个选择: 一是是否愿意多等一段时间容我赶过去赴约,二是重新再约一个时间谈。面试官听了以后点点头,说: “其实我们遇到类似情况都是这么做的。”所以,我相信,面试就是展示最真实的自己,不用把自己假装成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人,不用费尽心思去想一些你认为高深而且完美的解答。很多情况下,只要给一个平实的回答,这个回答能展现最真实的你就足够了。
第二轮面试是两位Senior Manager的case interview。关于case interview,我相信此类的文章和面经已经相当丰富,所以实在不想拘泥于细节再作重复。在这里,我只想重申在上文中曾经提到过的: 一定要为此作好准备。如果你的目标是咨询公司,那么请务必先搞清楚什么叫作4Ps、4Cs以及Porter’s Five Forces等基本概念。这些分析框架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它们却是万万不能的。同时,我很感激面试官曾经给我的建议,那就是在作case的时候,脑子中不应该只有那些既成的条条框框,而是要立足于实际情况本身,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现实的数据要比理论框架有用得多。
最后一轮面试是见一位Partner和一位Project Principal。其实很多面试到了最后一轮,就只是和你聊聊,看看是不是真的和公司文化相match了。我个人觉得这轮面试是相当值得回味的。两位面试官都是相当nice的人,那天下午面试的气氛也异常轻松和谐,绝不像case interview那样的剑拔弩张。如果你留心的话,应该会发现这样的面试都是你在向面试官学习的一个过程,他们是该领域的精英人士,有很多地方值得初出茅庐的我们去借鉴和效仿。尤其是和这位Project Principal的交流,她自信而有激情地和我谈她自己的故事,谈她对公司的感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让我当时就有立刻投身工作的热忱。最后她照例问我是否还有其他问题的时候,我说: “您已经解决了我目前的所有问题,并帮我作出了选择,非常感谢。”
回到宿舍,朋友问起面试的情况,我说: “找工作应该告一个段落了。”隔天下午,Roland Berger的offer在意料之中来到,没有太多的惊喜,我想我可能真的找到了那种自己一直在寻找的所谓随意的心态吧。
写在踏上征途的时刻(4)
曾翔
心态摆正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很多事情都会变得顺利起来,A.T.Kearney在此时也通知我去参加最后一面。第一次在参加case interview之前不做任何的事前功课,我的脑子里完全没有和case相关的一丝内容,只是在一种把事情做完、画上句号的心态下来到国贸。接下来的两个cases做得出奇的顺利,不想着可能的成败,思路却是异常清晰。我的对面坐着美丽精干的面试官,窗外是国贸周围繁华的夜景,屋内是安静而又有条不紊的工作环境,我突然觉得自己是真的很喜欢这样的一切啊。
进电梯时,恰巧遇见A.T. Kearney的一名外籍员工正要下班回家。他用标准的中文友善地问我面试后的感觉,我笑着回答说我很喜欢这里。他俏皮地对我说,他今天也非常开心,因为昨天加班到凌晨两点,今天六点钟就可以回家了。和他道完goodbye,发现自己刚才竟然都没有问出结果的时间,呵呵,可能真的是太平静了吧。句号我已经划完了,其他的我什么都不愿再想。我在夜色中呼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凉飕飕的,心却早已飞到了学校那个温暖的房间,和期待已久的茶道表演。
两天后的下午,我正在宿舍里百无聊赖地看着美国肥皂剧,接到了A.T. Kearney的电话。当听到对方说“恭喜你”的时候,我知道,我得到一个意料之外的offer了。真的是意料之外,这时候,我相信了那句“无欲则刚”的古语。
后记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字,却真的不知道自己都说了些什么,也许有些混乱而缺乏逻辑。找工作的过程,的确有许许多多的心得,我实在无法用自己笨拙的语言表达清楚。也许同样的文字、同样的故事,对于不同的读者而言,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思和启迪。只是很真诚地,想对后来者说: 请用心去感触这个过程,你会得到许多,成长许多……
101次面试(1)
曾翔
郑黎励 女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01级本科生
毕业去向: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私人银行部门”
求职特色: 面试经验极其丰富
如果说找工作像求偶,那么面试便是相亲甚至求婚了,精彩刺激,也最令人魂牵梦萦、提心吊胆。每次和面试官“约会”完等待下一轮电话通知的那几日,都心急火燎、望穿秋水。遇见过我很有感觉的公司,但偏偏“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也经历过对方“一见钟情”立即许诺,我却犹犹豫豫最终放弃。总结整个过程: 准备是辛苦却满怀憧憬,面试是紧张而熟能生巧,等待是焦急又无可奈何,选择是痛苦和忍痛割爱。
我一共拿到7个offer,全部是咨询公司、外资银行和外企,面试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也最有感触。求职过程只持续了短短50多天,却被狂轰滥炸地面了近40回: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fit interview……活生生地把我从一个“菜鸟”练成了准“面筋(精)”。
10月下旬的太古地产是的“处女面”——套着生硬的正装,我的笑容有点“僵”;11月初在波士顿咨询第一次作案例面试,我手心出汗思路混乱舌头打结词不达意;11月中旬面汇丰时,考官已笑着说“你怎么看上去一点都不紧张”;11月底我更能够一天之内连赶三家咨询的案例面试,仍然面不改色侃侃而谈;12月以后offer纷沓而至,再没有密集的面试,轻松之余,我居然有一丝失落……
这么多面试里,我经历得最多也最有挑战性的是咨询公司的“case interview”——案例面试——每轮历时90分钟,包括讨论简历和案例分析。对于志在成为一名顶级公司咨询顾问的毕业生来说,这是道必过的坎。我参加了几乎所有外资咨询公司的面试,积累了不少“面经”和体会,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每年11月和12月,是各家赫赫有名的外资咨询公司到几家传统“牛”校猎人的时候。今年,麦肯锡、贝恩、波士顿、AT科尔尼、罗兰贝格等都通过校园招聘吸收了不少新鲜血液。如果你的简历能从浩如烟海的几千份申请中被相中,那么恭喜你,快准备好开始一场惊险刺激、披荆斩棘的咨询面试之旅吧。
§Pretalk
咨询公司面试的第一关,5~15分钟左右,形式通常为一对一或二对一的“闲聊”,也有个别的安排五分钟的即兴英语演讲(现场抽题,准备5分钟然后开讲)。内容不外乎深入了解简历中公司感兴趣的部分,考察候选人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并确定你的仪容不至于“吓死客户”。
在这一阶段,我觉得流畅的英语表达和出众的个人气质是过关的法宝。“阅人无数”的面试官会在短时间内浏览大量候选人,因此从进门的第一秒钟起你就要打起精神,把最professional,最qualified的一面展示出来,在短时间内迅速征服考官。自信的微笑、优雅的仪态、眼神的交流、平稳的语速、生动的描述、自然的幽默,当然还有一篇早就烂熟于心却不是背书的能夺人眼球的自我介绍。也许在你开口说三句话之内,面试官就在下意识里决定了对你的喜恶与取舍。通过这一轮,一般会有50个左右的候选人进入下一轮。
§Case Interview
杀入咨询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咨询公司挑人的看家法宝。各家公司一般会安排2~3轮案例面试,每轮90分钟,分别和两位面试官讨论两个案例。面试官设置一个仿真商业情景,要求被试者在与面试官的互动交流中,以结构性的思维破题、联想、提问、分析、推理、列举、计算、归纳,最后给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常见的问题如: 估算北京共有多少加油站,分析某公司利润下降的原因,判断某企业是否应该进入中国市场等等。每一轮的淘汰率大多为百分之五十以上,能幸存到最后的往往只有不到十人。
说起备战案例面试,网上相关的书籍和介绍非常多,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成堆的资源。如果早作准备,不仅能在案例面试中顺利过关,个人的商业素质和商业意识也能提高一大截。但是如果时间紧迫,没有办法从头学起、系统准备,只想临时抱佛脚的话,我推荐大家看一看Vault和Wetfeet的case interview guide(是一系列成套的教材,不少网站上都提供免费下载),是非常不错的案例面试速成指导。
咨询公司对所有被试者英雄不问出处,只看你的business sense(商业意识)和structure thinking(结构性思维)。 我虽为光华出身,商学院学生应有的做案例的积累和技巧却是少得可怜,只有还算敏捷的思维以及比较强的英语能力能为我加分。有些能力需要厚积薄发,案例面试的规律和技巧却可以临阵磨枪。11月初初尝失败滋味后,我在院里的资料室埋头苦读了十几日,啃教材、查资料、理思路、打模拟、找窍门,白天面试、晚上总结,室友说我连做梦都说英语……那大概是我四年中最用心的时光。
辛苦准备加上一轮轮实战,我对案例面试越来越驾轻就熟。记录其中两场,都是我面试结束后立刻纪录下来的,像是日记,也算面经,让大家管中窥豹一下吧。
101次面试(2)
曾翔
M公司第二轮第二场: 面试官是个男生,与第一个人tough的风格完全不同,很是nice的样子。也先要求自我介绍,然后再就我简历上他感兴趣的问题提问。他居然在我实习公司的法国总部干过,于是问了我暑期实习的情况,做了些什么事,有什么收获等等。又聊了一会我在美国的半年交换生经历,我就说了选修课上的一些趣事。他说,啊,你了解了很多美国政治啊,晕。然后又让我讲一件事证明我的leadership。哎,这种问题都回答了100遍了。不是传说中有一家外资银行需要讲100个例子来证明“领导素质”嘛。反正这些都是热身而已啦,真正的战役还没打响!M公司的案例面试和别家不同的一点是,可以选择面试语言。之前我就考虑好了要在这一个小小细节上做得与众不同,不是简单回答中文或英文,而是根据案例中客户的实际国籍来决定,这样更加逼近现实。还算凑巧,我遇到了一家本地客户。习惯了做英语案例,使用母语反而觉得有些怪怪的,有些学术上的词汇居然一时反应不过来。案例的核心是分析一家超市业绩不如对面超市的原因,很常规的题目,但是做得好反而不容易,因为你不太容易一眼看出它的“题点”在哪里。于是我开始中规中矩地用成本收入法分析。成本方面通过提问了解到我们的进货成本比另一家高,因为我们没有他们规模大。收入方面,价格无甚差异,问题主要在销量上。这时他突然问了一个营销方面的问题: 实施一个promotion(促销战略)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立刻回答: 根据不同的目标顾客群制定不同的方案。他未置可否,提示说是不是只要搞促销利润就会增加,我马上反应过来,说最重要的是考虑成本收益比,不能得不偿失。他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他问销量可以怎么分解,我没有直接命中,瞎猜了一会,什么各种不同顾客类型销售额加总啊、高峰段和非高峰段时间营业额加总啊等等。结果他的意思是销量等于顾客数量乘以人均消费量!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呢。于是我顺着他的思路往下推理,发现主要问题是我店的消费者质量不高,每次来店的人均消费很低,顾客构成也主要为附近的居民,而竞争者能吸引到很多住得较远、收入较高的顾客。说到这里我顺势猜到: 是不是对手提供了免费班车啊,他点头表示同意。我分析说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对手提供免费停车服务,因此吸引了有车族前来购物。这样才基本答全了。最后是总结和提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我把它分解为短期和长期。短期见效的绩效改善可以通过收入方面,即增加人均购买量来实现,途径有增造免费停车场,提供泊车服务等。长期可以通过成本方面,即向供应商寻求更低的价格实现。最后向他提了一个问题,请他讲讲他做过的一个最有意思的项目。面试完已经超时十多分钟了。送我出门的时候他抱怨说今天已经面了8个人了,很累……唉,原来面试官也怪可怜的。
A公司第三轮的第二场: 面试官是个经理,神采奕奕年轻有为的样子。照例先是自我介绍,简单问了一些实习的事,然后就开始案例。问题是中国电信是否应该重新进入中国北方市场。我先连珠炮似的提了一串问题,了解到目前网通占据北方市场,电信占据南方,互不侵犯,市场份额却不尽相同。我思考了三秒,决定隐蔽地套用3C模型,从电信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利益驱动进入北方市场,消费者是否愿意付出成本改换固定电话服务商以及网通可能的反应来分析。刚说了个框架,他就打断说,行了,我们再来做一个: 估算每年使用北京机场的旅客数量。我赶紧转换思路,见招拆招,首先敏感地向他求证“数量”指人次还是人数。面试官微笑了一下。我接着分析说把旅客分为入港和出港的,通过每天起降北京机场的飞机数乘以每架飞机的平均载客数。接着考虑到了到机场接送亲友的人,面试官立刻反问他们算旅客吗?遂红着脸作罢。然后把一年时间分为高峰期和低峰期,飞机上座率会不同……说到这里,他又打断说,我知道你的思路了,我们再来做下一个。我惊了,20分钟内做3个case?真有效率啊。不及多想,第三个是估算北京有多少加油站,这可是经典问题,大家一定都准备过的,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答得impressive。我决定“秀”一把,给出两种思路——分别从供给和需求角度来估算。供给可以估算北京市区面积和方圆多少会有一个加油站,当然要考虑市郊和城区加油站的密度不同;需求角度是看北京人均汽车拥有量算出共有多少车,每辆车每年需要多少油,每个加油站每年售出多少油,这样就有结果了。他又示意我不用说下去了。嘿嘿,这个面试官还真是不拘细节。由于是招聘进行最晚的一家咨询,他开始问我其他各家的招聘进展情况,还拿出一张纸来记录。我犹豫了一下,决定实话实说,哪些哪些已经有消息了,哪些还在等……呵呵,就像我后来和朋友在MSN上讨论的那样,“四大”希望你死心塌地,所以不能说我四家都投而且都拿到offer啦,咨询公司却喜欢和别家抢人,你面得越猛offer越多,说明你越牛。
关于案例面试就说这么多吧,接着讲讲我遇到过的其他类型的面试。有些感受和技巧我可是“首次披露”哦。
§小组讨论
这种“群殴”型的面试据说是人见人悚,我也不例外,感觉尺寸拿捏上很难把握,不善言辞显然不好,太咄咄逼人了也容易露怯。而且不同的公司和考官欣赏的风格也不一样,真像买彩票撞大运一样。不过基本的原则还是相通的,那就是,尽力展现个人的长处,不一定要做team leader,却一定要做到态度积极、反应敏捷、善于表达更善于倾听。
101次面试(3)
曾翔
这里告诉大家两个我个人的小小经验: 一是座次。我参加的小组讨论一般为8~10人不等,围坐在一张长方形的桌边,面试官坐在一旁观察。我总喜欢坐在长桌的“宽”边上,也就是董事会开会时董事长坐的位子。坐在这里会有一种天然的地理优势和心理暗示,在你发言时大家都会安静下来侧转头看着你,十有八九能起到团队核心的作用。二是在否定组员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时,不妨先礼貌地说一句“我非常同意刚才×××的观点,我想补充的是……/我想这样他的方案可能更完善……”,第一表示你认真听了别人的发言并且能立刻进行思考和反应,第二也显得谦和有风度,不至于引起组员的反感。要知道很多情况下讨论结束后面试官会要求被试者互相打分的,如果成为众矢之的就被动了,不讨人喜欢怎么说也不是一件好事。观点犀利就够了,语气千万要温柔平和,特别是女孩子。不时停下来想一想,选择什么句式和字眼、该用什么语速和音量。怎么说有时候比说什么更为重要。
小组讨论比较特殊的一点是,在每个团队中,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leader”和“supporter”的角色。那么怎么做才是小组的“头”呢?我的经验是: 第一,控制和提醒讨论的时间。第二,在话题分散时把大家拉回到主线。
§一对一面试
这样的面试最常见啦,是一般各个公司的初始轮次都会采取的形式。面试官可能是HR,也可能是部门经理。内容大多是先让你自我介绍,然后问与简历相关的问题以及专业问题,最后接受你的提问,关于行业、公司、职位、培训、招聘过程以及一切你关心的问题。
先说说自我介绍吧。这应该是大家面试前准备得最充分的部分。稿子肯定是改了又改,背了又背,可总会觉得写不出新意来,讲也讲得干巴巴的。我觉得,整个自我介绍最好有一个逻辑上的框架,按照时间顺序或者重要程度排列,这样自己好记,听众也容易抓住重点。为避免干巴巴地背诵,我从不把自我介绍一字一句写成文,只把提纲挈领的几句话记熟,每次去面试的路上默想一下具体的遣词造句,这样临场发挥时不会被准备好的东西框死,听上去也更自然更口语化,让事前的准备不露痕迹。另外,记得对着镜子多练习几遍,观察一下自己说话时的表情是否自然,仪态是否落落大方,有没有什么下意识的不雅动作,比如歪嘴巴、翻白眼之类的。和求职的战友一起模拟练习并互相提意见也是好办法,旁观者清嘛。其实说白了,自我介绍就是让面试官有机会观察一下你整体的言行举止,同时让他有时间再看一遍简历,为下一步的提问作铺垫。
接下来,就是面试官和求职者你问我答了。在这里把我多次遇到的一些经典问题列举出来供参考:
你为什么选择××行业、××公司?
你的职业规划。
说一个例子证明你的leadership。
你遇到的最大失败是什么?
你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说说你所遇到过的一个两难困境,你是怎么解决的?
你对公司的期望是什么?
说说你在××公司的实习经历。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说说你在××社团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你选修过什么课程?说说你最喜欢的一门课。
……
这些问题基本上涵盖了大学阶段甚至二十几年来点点滴滴的积累——工作学习上的,生活经验上的,认知水平上的。想要回答得出彩,一定要找到自己独特的经历,组织好具体的故事,用有说服力的细节和有深度的视角去打动对方。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回答任何问题都不妨围绕两个主题: 1. Your interest——你为什么来应聘这个行业、这家公司、这个职位? 2. Your qualification——你为什么适合这个行业、这家公司、这个职位。每一个故事差不多都是为了说明这两点。如果不是,你就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离题了。只要思路开阔,视角独特,你会发现二十几年来有无数的大事小事都可以作为回答问题的素材,只要稍作加工和整理,每一件都能讲得生动。比如对工作压力很大的职位,我会讲自己平时花了很多时间旅游和购物,work hard, player harder,说明做事效率高并且善于管理时间;应聘银行,我就提起家中有从事金融行业的长辈,因此从小耳濡目染;应对咨询需要很强适应力的特征,我又拿出高中毕业去西藏自助旅游,和当地人打交道的经历……当然前提是一定要真实!面对经验丰富的面试官瞎编乱造,无疑是玩火。
既然提到面试官了,索性八卦一把,说说我遇到过的各种各样的面试官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101次面试(4)
曾翔
§面官儿的各种表情
冷若冰霜
这种“酷”劲十足的面试官是让初出茅庐的我最犯怵的一种,可面得多了,这类人反而成了我的最爱。要知道他们的真实个性本不是如此令人不快,种种“铁板面孔”、“冷言冷语”、“恶腔恶调”、“左右刁难”都是故意摆出来“虚张声势”的,不过是想测试候选人在逆境之中的表现,这便是所谓的“压力面试”了,所以也难为他们啦。因此只要你“识破真相”,不被他们的气势所吓倒,保持镇静和幽默感,这类面试并不难。根据我的经验,如果你对面坐着一个这样的人——神情冷峻,姿态僵硬,语速快,短句多,反问多,拒绝重复,连续发问,问题跳跃,经常否定答案,不断追究细节……嘿嘿,恭喜你!我一共遭遇过三次“冷面”,初遭冷遇时我通过自作聪明的察言观色,料定自己没戏,几乎万念俱灰,抱怨流年不利,和面试官不来电,后来便一次比一次胸有成竹。最后一次我甚至观察到面试官忍不住转头悄悄露出微笑,煞是可爱。所以,“冰雪面官”并不是最可怕的,只要增强心理承受力,镇定自若地展现自我,撞上再冷的冰都不会翻船。
和蔼可亲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啦。也许是考虑到面试的难度系数本来就高,所以大部分的面试官都会尽量表现得亲切随意,安抚台下可怜巴巴抖抖索索的被试者,以利其发挥出最高水平。比如在正式面试之前会先互作自我介绍,详述整个面试的流程,和候选人聊聊简历等等。有个别公司还允许被试者挑选用中文或英语进行面试。在整个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也会经常给出提示,并作些正向的鼓励和引导。遇见这样可人的面试官大家都会感到如沐春风、通体舒畅,但是千万不能放松警惕哦,因为他可是博爱至上,对每个人都同样和蔼,绝不是因为对你青睐有加才大发慈悲,千万别自作多情呀!破解这种情况的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宽松的环境,和面试官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提高发问技巧,注意利用提示,及时调整思路,不断寻求正面的反馈,确保整个谈话过程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倦容满面
咨询公司里容易遇见这样的面试官。我甚至碰到过一位楚楚动人的美女刚从澳洲做完项目飞回北京,时差还没调整过来,就挂着两个大眼袋,满脸憔悴地来“拷问”我。我当时非常担心她没有足够的力气集中精力听我的故事,草草就把我打发了,不过最终这位姐姐的表现证明了她真的是非常professional! 她非常认真和专业地完成了对我的面试,我一下子对这家公司印象大好。言归正传,不光是这类极端情况,和投资银行、咨询、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等工作强度特别大的面试官打交道,一定要注意言语的简洁,表达的准确,以及适时表达一下“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最忌讳滔滔不绝地长篇大论却又言之无物、无的放矢、东拉西扯,浪费时间不说,还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可以在最后问问题的阶段关心一下对方的工作心得,以晚辈的谦虚真诚请教;或者引出一些轻松的话题,以理解的姿态调节气氛。
行文至此,自己都觉得文字太过说教,文风太过枯燥,太多死板的“技术性”总结,少了富有情趣的生活感悟和伤逝离别的毕业感言。那就再写写和面试有关的其他一些人和事吧。
§视角——半踏进职场的青涩学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面试可能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第零点五步吧。在校园里晃荡久了,闲适而懒散。面试可不能这个状态。一丝不苟的正装和煞有介事的公文包,只是增加信心的外部包装,心态上的成熟、职业才是真正区别于菁菁校园莘莘学子的关键。车马劳顿地从西北边清幽的象牙塔赶到东边繁华忙碌的CBD,心理距离似乎比实际路程更远。每当我穿得一身僵硬走出校门,或者满心疲惫走回宿舍,见到擦身而过的师弟师妹背着大书包提着大水壶,无比神清气闲并向我投来涵义复杂的一瞥,就会有两种声音在我脑中响起: “哈,我长大啦!”“唉,我老了!”也不知道该为找到工作而高兴,还是该为即将离开校园而感伤。也许我该想,每种生活都各有精彩吧。
§友谊——面试的收获,除了offer,还有朋友
真没想到能在求职过程中认识这么多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我常自嘲说,大学前三年,我都没怎么出来“混”。社会活动参加得不多,大二遭遇非典,大三去异国交流半年,使我的校园时光大大缩水。无心插柳地,求职和面试竟给了我自然而然扩大朋友圈子的良机。有些素不相识的人,在不同公司的面试中“低头不见抬头见”,交流感想、互通信息,有时结束后还一起“腐败”,顺理成章地成了新交。有些本不熟稔的师兄师姐,经常被我“骚扰”: 取经、刺探情报、发牢骚、事成之后的“报告”……一来二去变得更亲近了。有些久仰大名却一直无缘相见的人,会在某次面试中“不打不相识”,相视而惊呼: 原来你就是那个谁谁谁,相见恨晚地引为知己。拿到offer定了去向后,便又认识了更多“同道”,圈子间常出现交集,只能在心里笑道,这世界很大也很小。
§亲人——我庆幸,我有世界上最开明的父母
爸妈常说,当你需要意见时,我们永远在这儿,至于具体的选择,女儿,我们相信你。因此,四年前我能够在别人惊讶的目光中,放弃复旦离开家乡,北上求学;一年前我还是在别人惊讶的目光中,放弃保研,选择职场;现在,香港、北京还是上海,银行、咨询还是其他,父母永远只会给我睿智的建议,却从不左右我的决定。每次重要面试前,我都会和爸爸妈妈通电话,他们的鼓励和祝福给我无穷的力量;面试结束后,无论是喜是忧我都第一时间与他们分享,感觉父母一直在我身边。四年的异地求学让我更自立更坚强,父母对我的宽松和信任也让我更独立更成熟。我庆幸,我成长在和睦和开明的家庭,学习在自由和多彩的北大!
原本想从找工作写到选offer,从大学生活写到实习经历,结果单单面试就写了这么多。索性就发挥专业化精神,让它specialize吧,反正这本书里有太多的精彩文章和宝贵经验了。一边敲打键盘,一边有无穷无尽的琐碎往事涌上心头。感谢这样的写作,打开了我记忆的魔盒。也许十年后,这篇小文便也安静地呆在盒子的某个角落里了吧。——是为后记。
首页 上一页 共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