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为高校毕业生点睛指路

郝闯 (现代)
简介
曾翔
为了配合即将到来的又一轮求职高峰,北大出版社推出的《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一书,希望能为各大高校的毕业生点睛指路,帮助其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本书收录了北京大学2005届毕业生中30名杰出代表亲笔撰写的求职经历。来自北大24个院系极具代表性的30名毕业生,一一坦城回顾坎坷求职历程,剖析求职成败的经验与教训,希望能对全国大学毕业生、在校生的求职、生活产生积极的指导和激励,对全国所有求职者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所有渴望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人带去启迪,为所有在前进道路上暂时迷失方向的人带去曙光。
本书作者的就业去向有:汇丰银行、IBM、通用电气、宝洁、欧莱雅(中国)、联合利华、麦肯锡(上海)、摩立特集团、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香港)、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毕马威华振会计事务所、金杜律师事务所、南方报业、广州日报、农业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等。
这些文章相当动人,最动人之处,在于它们逼人窒息的真实感。每篇都记录一段不寻常的人生,每篇都展现一场不寻常的角逐。
困惑,憧憬,迷失,抉择……愈挫愈勇的豪情,不屈争斗的壮志,蹒跚中成长,冒冒失失跌跌撞撞,面前的路越来越清晰……
求知若渴的毕业生、求职者,可以到这里找攻略。一位位优秀的过来人,用对过往的无条件忠实,慷慨记录着失败与成功的点滴。或是无比沉痛地反省,或是不无骄矜地总结,然而都闪动着昭示后来者的智慧灵光。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从心态到技巧,全过程全方位的求职解读,针对不同单位作出的规律性总结,为你的求职面授机宜。
惴惴不安的毕业生、求职者,可以到这里找抚慰。你会发现,你的那些忐忑,那些沮丧,那些几乎失控的悲伤,那些走投无路般的彷徨,是多么普通多么平常。你会发现,那么多的人都和你一样,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望,一次次振作,一次次奋起,虽心路坎坷,百转千徊,最终却都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为了给本书读者的求职带去更丰富的指引信息,本书编者还特意约见、采访了11名重量级的知名人士及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这些采访对象包括:前微软全球副总裁、现Google中国招聘负责人李开复,搜狐网副总编樊功臣,中华英才网校园招聘负责人,高露洁、宝洁、IBM、GE中国区招聘经理等。
目录
曾翔

浮沉
年后的光景
生活:依然奔跑在路上
我与北大的“七年之痒”
少年心事当拿云

亲爱的,我们能不能试试重来
结缘快速消费品行业
有一份经历叫求职
蓝色之路
情定GE
阿土仔的选择
写在踏上征途的时刻
101次面试
从“新闻”到“咨询”
从开始到现在
我在求职中的一些体悟
打造你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让我重新来过
Make Everyday Count
和力学相处七年终要分手
选择喜欢的
我知道我的迷惘
找啊找啊找自己
碎片
燕园绿荫
我的求职马拉松
我的选择 我的坎坷 我爱的生活
大学的几个转弯
不是告别的离别
附录:知名人士及专业人士访谈
浮沉(1)
曾翔
罗媛 女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01级本科生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校外双学位
毕业去向:麦肯锡(上海)公司信息分析员
求职特色:并非出自一流大学,通过努力获得名校校外双学位证书,为进入顶尖管理咨询公司打下基础
题记: 如果有段经历,能让你有如涅槃,那就是你生命中的转折点。
只要有过求职经历的人都会明白“幸运”二字的真正含义。在我的理解中,“幸运”更多的是一种实力的积累和机遇恰到好处的把握。我是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本科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校外双学位学生。正是北京大学的这个学位,让我幸运地走入了McKinsey的视界。接到本书主编的约稿电话后,我有些不知道怎么形容自己四年的经历,也许,“浮沉”两字是最贴切的了。

我一直觉得在英语方面非常幸运,而这份幸运是从高中开始的。
当时,班里超前学习的氛围很浓。在这种良好氛围的鼓励下,班里几位同学和我都挤出精力,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而这一点对于我大学四年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契机。大一下学期的时光,我开始了在新东方浮沉的生活。第一次,开始领略被万人称道的新东方老师的巧舌如簧和英语考试技巧的纷繁炫目。大一下学期,便以大一年级唯一一个六级参考者的身份,通过了六级。
虽然每次经历了新东方高强度的课程醍醐灌顶之后,一个人在拥挤的公交车厢里都会摇摇晃晃、困顿难耐,心中却充溢着一种有所得的满足和继续奋斗的动力。就在这种可以形容为灰头土脸的日子里,我第一次品尝到了英语优势的好处: 英语运用上先人一步;不用再去上效率并不怎么高的英语课,为自己赢得了一年英语课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最大的收获是,新东方的经历向我打开一扇窗口,让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与挑战。

中国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别不会大到哪里去,所以要想在众多学习优秀的同学中获得竞争优势,在我看来,核心的就是拓展自己的兴趣,建立良好的社会联系,让自己变得比较职业化,为以后的事业搭建一个较高的起点平台。因为除了做纯粹的研究工作,最后也一定是要投身社会的滚滚红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大二,我除了在学校学生会以及班内任些小小的职务外,还参加了明基(BENQ)的绿卡工程师培训项目。这个项目旨在给在校大学生提供接触实际企业的机会,学生可以接受公司的培训,参与企业产品推广,参与产品试用活动等等。而在我眼中,这个项目最有价值的一点,是将来自各个高校的学生召集在一起,进行丰富多彩的交流,做些类似拓展训练的活动。比如说看一部电影,然后大家一起来讨论各个人物的角色,在商业环境中给他一个相对应的定性的描述,并且总结判断他可能的行动特点和倾向等。这可以说是在一种非常开放的,类似头脑风暴的环境下,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训练敏捷思维的能力。DEMO Day(演示日)的活动,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大型的产品推广活动是如何组织、如何协调、如何统计活动效果并开展下一步活动的。印象最深的是由明基绿卡们自己发起、联系、组织和举办的CS挑战赛,较大的参与度可以说是对能力的一次探究。
而我,也许正是在这种看似普通的,意义似乎不会太大的活动中,慢慢寻找到了转变的契机。进BENQ的面试,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面试。“初生牛犊不怕虎”让我在面试的时候无所顾忌,所以,顺利地闯过一轮简历,两轮人面。现在想起来,当时就有自我介绍(self introduction)以及一些开放式问题(open questions)出现过,这么早就开始练手可能对我以后的面试会有一些帮助吧。面试之后,我成功地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实习地点。明基年轻活跃的企业文化对我长久以来郁郁的性格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只是在一个午后投递的一张简简单单的报名表,几行关于自己学历的描述,就决定了我性格的改变,也才有了我以后的故事。所以,大二的时光,可以形容为迷茫浮沉中的“幸运”。
然而,和一帮明基绿卡一起打工一起言笑的生活很快被非典那不可抗拒的力量冲淡,但是,我的人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浮沉(2)
曾翔

非典的时候,由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CCER招收校外双学位。北京大学第一次招收校外的学生,并授予北大的学位,这对于非北大学生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经济学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CCER雄厚的师资力量,更是彰显着无穷的魅力。而且,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CCER没有在2003年对外招收双学位学生,我也就不会有麦肯锡的offer了。
北大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纸学历,在北大校园里课堂里讲座里听到看到感触到激发出的思维火花,以及对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熏陶,才真正激发了我的潜能。其间,也曾试图抛弃曾经坚持的信念,有如涅槃一般的痛苦。北大与交大不算近,骑车约半个小时,坐车如果遇上堵车,一个小时可能都到不了。在这两个学校间飘来飘去的日子,虽然忙碌不堪(一个星期思考七天,没有任何休息时间),但是在课堂里,品味老师睿智的头脑广博的学识,结识来自全国各地各个学校具有各种迥异背景的同学朋友,都前所未有地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富了原本单调的学生生活。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我求职期间,这边同学的经历分享和精神上的支持,也是让我最后拿到offer的一个重要原因。
“浮沉”于北大的日子转眼已是一年半有余,6月毕业在即,同学们即将各奔前程,心中却升起深深的不舍。发现,夜晚和周末的北大生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选择毕竟是痛苦的。出国、读研、工作,一道标准的单项选择题,摆在每一个毕业生的面前。梦想中的异国在遥远的前方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出国的热浪促使每一个大学生艰难抉择: 是抛下国内舒适的生活和亲人朋友,飞越大洋,重新开始一段人生,还是留在国内继续学业,继续一段平坦无奇的顺畅的升学之路?抑或是投身工作,率先领略人生的丰富多彩?孰优孰劣,孰轻孰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衡量标准。
我最初也没能逃过异国求学之路的诱惑,USA高质量的教育和其本身的吸引力让年轻人无法拒绝。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盲目”甚至也可以称为一种“幸运”,因为那为自己的生活多开了一扇窗。
于是乎,大三,“大忙人”成了我所有的朋友、同学甚至家人对我的唯一评价。决定作出后,便忙不迭地报上了新东方的T&G辅导班,开始了新一轮新东方的漫漫征程。
2004年的夏季永远无法忘记。当时,学校有7门课,北大有3门,“五一”我把自己送到了北京郊区的新东方住宿区,回来时,两个学校都已进入了期末阶段。而与此同时,GRE班10周课程也已悄然开戏。五六月的北京已经开始闷热,但却让我觉得无比“充实”。每天经历拥挤的长途车程,或者顶着骄阳风沙骑车到新东方去上课,一走进安安静静的教室,老师精彩纷呈、高质量高浓度的讲课一开始,心里便会升起一种由衷的满足感。虽然从心底讲,我没有完全拿定主意要飞跃重洋开始新生活,但是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也不由得产生了一种对飞越的由衷的向往。现在想起来,好像数也数不清的课程和考试的相互掺杂,反而锻炼出了高超的时间管理能力、集中精力快速高效完成事情的能力,以及临危不乱、气定神闲的冷静。用数字来证明一下,最忙的时候,我一个星期参加了6门考试,外加3个晚上和两天周末班的新东方课程。最终,也都还是顺利地通过了。
在那之后,一种信念让我深信不疑,那就是“没有什么不可能”。当时有朋友笑我是三个大学的学生,这也是一种“幸运”吧,丰富多彩的充实生活着实让我快速成长了起来。

实习经历对于一份好工作而言的重要性,只要是有心投身国际公司的人都不会不清楚。但是,最初的我,从没有想过假期的实习能给我带来多大的效用,我的初衷只是不想再重复大一、大二假期那种漫无目的的悠闲和无聊。
一个偶然的机会,2004年的暑假,也就是刚上完新东方所有的课程,累得人仰马翻的时候,我在一家国际银行找到了一个实习机会。而正是这次实习,使我真正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也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实习的部门是美国摩根大通银行的中国不良资产业务部,该部门专门从事处置从国家资产管理公司购入的银行不良资产。刚开始实习的时候每天处理大量的信息,每天输入的数字都是过亿的资产。而再看看这个部门的规模,不到十个人,每人的价值便可想而知了。每天在嘉里中心里浮沉的日子,确实能把一个人变得职业,因为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标准的multinational行为方式。国际礼仪、着装要求自然没话说,良好的工作氛围更是深深打动了我。工作的压力可以说大,也可以说没有。公司的环境是鼓励员工自我寻求发展的。什么东西不懂不会,一定要主动求教。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没有人会来主动关心你。但是只要你有任何问题,同事们都会非常耐心、高质量地为你讲解,让人感觉非常温馨。
在学生阶段,也许课程是一切,只有出来看了听了体会了,才会发现实际的社会运作中,一切都很新鲜有趣。而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真谛。
浮沉(3)
曾翔
在嘉里中心的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都能在思维和行为上重塑自己一次。印象最深的是,那年夏天正好是雅典奥运会期间,有一天公司的头条新闻,是摩根大通在纽约办公室的一位VP在当天的赛艇比赛中拿了奥运金牌,而且还是在职训练,然后直接去参加奥运会。当时的感觉,就是人的潜力真的无可限量。(The boundaries are only set by yourself!)
在了解了一个国际公司的运作模式后,我发现自己被这种工作氛围深深吸引。他们全球协作、全球信息共享、独立做事而又相互协助的工作氛围,让人感觉很自主,很有展现自己能力的空间。而这种环境最关键的价值在于能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去享受工作的价值带来的成就感。这段实习对我的思想影响很大,并最终决定了我职业生涯的方向。而当我发现这正符合我的性格特点和爱好时,我不得不再一次说,这是一种“幸运”。

北京的秋天如期而至,在秋风瑟瑟的季节里,一年中最高峰的校园招聘悄然开幕。才9月,Morgan Stanley已率先登场,抢夺第一手最具潜力的人才。由于在进入招聘高峰之前我没有做过任何的准备工作,再加上没有畅通的信息环境,我求职的进程举步维艰。
本来没有打算全身心投入找工作,因为10G的压力已经让我喘不过气来,但是通过几个月的实习,PH.D的魅力对我来说已远远比不上一个国际公司的吸引力了。这时,已经积累的实习体会让我毅然决然放弃飞越,开始艰辛的求职之路。准确算起来,我真正投入求职时已是11月中旬。这个时间虽然看似很早,但是由于缺乏充分的准备工作,“四大”的申请——长经验值最好的机会——早已过去,连后来参加的唯一的Mars的笔试,也无法顺利通过。毕竟,英语考试和求职的笔试还是有些差距的。虽然Mars在整个中国区要人极少,笔试被刷非常正常,但我却对自己的英语能力开始产生怀疑。
在校园招聘最如火如荼的那段时间,我连续申了好多家国际公司都没有任何结果。给Monitor邮寄的简历因为邮资不足被退了回来,由于是在截止期的前一天才寄出的,退回来的时候,时间早过了。申请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和汇丰银行时,由于没有时间去听他们的宣讲会,只能就自己从网上看到的职位申请,一直没有回音,过了好久才从同学口中知道,我申的职位今年在中国没有招聘名额。而还有好多公司在招聘时明确指出只要研究生,我也不知道,当然投过去的简历就必然没有回音了……
凡此种种经验教训,在2004寒冷的冬天经历得多了,心也就慢慢蜕去了往日的浮躁,开始懂得什么叫作“失望”。虽然曾经对自己的英语能力充满自信,虽然曾经历的实习,让我坚信拿到offer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现实的残酷,让我整个冬日都在忍受等待的煎熬,还必须保持冷静,继续上网查看招聘信息和别人的面经,填写各式各样的网申表格,重复每日身心俱疲的求职过程。
在年前的一片offer声中,我的世界冷冷清清,除了两个一面,再加上一个笔试。相比面霸、笔霸、offer牛人,我积累的经验少之又少。同学和家人都开始极力劝我不论大小公司都要去投去面,不论什么样的公司,不论自己喜欢与否,都要先尝试看看,不要挑三拣四。但是,我坚持认为第一份职业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高考时的选择,甚至比高考更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必须慎之又慎。
果然命运最终还是对我投来一丝阳光。春节前几天,CCER的网上贴出了McKinsey招聘的消息。招聘要求写得很简单,相比以前大企业校园招聘的大张旗鼓和条条款款的约束,这个招聘启事让人觉得有点意外的轻松。所以,我把简历寄到目标邮箱后,由于无声无息的时间过长,甚至渐渐忘了自己投过McKinsey。
2005年3月初,刚回到北京,还没进入找工作的状态,一个从天而降的电话,让我在经历了长时间煎熬后的人生,顿时变得清晰起来。
整个McKinsey的招聘分五轮。第一轮简历筛选,然后是四轮面试。而其中的前三轮面试非常紧凑,七天之内就完成了。
最开始的两轮是标准的咨询公司case面试,考察逻辑思维和对案例宏观把握的能力。其中的第一轮尤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一共面试了10分钟,案例是问我如果外国化妆品公司想要进入北京和上海市场,我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些怎样的信息。我只说了三个词: family income(家庭收入)、city economic data(城市经济数据)、existing and potential competitors(已有的和潜在的竞争者),就被面试官转移了话题。直到我接到第二轮面试通知,我才走出了对一面被刷厄运的担心,第一次真正觉得McKinsey可能就是我的落脚点了。
第二面是来自台北的电话面试。问题和上次差不多,是问我如何评价中国自行车市场的market size(市场容量)。在后来和未来同事的讨论中,我发现我的回答思路与他们的不是很一样。他们都是从对市场的具体数字规模的估计开始,一层一层往下分离因素,计算最后的预估数字。然而,我却是对我预期调查的各个方面的信息,作一一列举,再一一论述具体的数据项目,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这一后来被未来同事认为具有经济学背景的分析方式,最终让我顺利闯入第三轮。
浮沉(4)
曾翔
最值得一提的是第三轮,从上海过来的PH.D学历的部门经理。这次面试不再是案例模式,而是与他在半个小时的时间内“斗智斗勇”。由于我有经济学的背景,他又恰好做过这个方面的研究,在我短暂的自我介绍之后,他看到我所修过的课程中有新制度经济学,于是开始和我讨论关于中国GDP上行和中国股市下行的矛盾。听他说出这问题后,我只能说脑袋里一片空白。长时间的失落情绪已经让我丧失了关心时事的兴趣,但实际上这是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这位非常和蔼的经理让我通过常识来分析,不需要借助任何学过的课程背景相关知识作专业的分析。在他看来,记得多少课程上学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商业直觉(business sense)和常识(common sense)。对宏观经济问题的解答,我在求职期间积累不多,只能尝试用自己所能想到的相关理论和逻辑去解释。经历了半个小时高强度的不断被追问的煎熬,出来后我的感觉很糟,而第四面的通知在整整苦等了两个星期后才到达。其间的煎熬难以言传。
第四面后的第二天,正在北大上课的时候,电话从上海打了过来,人生的第一个offer终于降临。由于这是唯一的一个offer,我没有同时拿到若干offer的同学的那种抉择的艰难,毫不犹豫就接了下来,结束了并不算丰富却心路坎坷的求职之路。到嘉里中心签完offer走出大楼的时候,我才开始意识到北京春天的美丽,而生活,像涅槃重生一样重新充满了活力。

如果我没有经历前面几个月的求职浮沉,在最后面试的时候就不会有一种紧张之余“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冷静,特别是在第三面,不大可能会有与面试官好好沟通、神闲气定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心境。当然,再往前看,如果没有前面一点一滴的积累,我最后也难以在人生的转折处,抓住自己的梦想。“幸运”确实眷顾了我。
如果说要总结些什么,那以下的几点可以借鉴一下: 首先,当然也是最重要的,英语一定要修炼到家;其次,如果有可能的话,尽可能多地参与学校或者是公司的实习,即使不能准确地评价这样的活动会否影响到学业,但是出去做点事情,总能学到一些在课堂里学不到但却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最后,一定要事先做好人生的规划,作好充分的准备,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才不会错过。
四年的浮沉,有如涅槃一般耐人寻味,是我生命中重要的转折。在今天定稿的三天后,我就要登上去往上海的火车了。稿子写了很多天,反反复复,总是无法将所思所想准确地表达出来。涅槃一样的心境可能就是如此吧。封存昨日的种种,背上行囊,走向远方,明天的我会在什么地方开始一段新的征程?至少我知道,有亲人和朋友的关心、分享,不会孤独。
年后的光景(1)
曾翔
陈永 男
北大元培实验班01级本科生
毕业去向: 通用电气公司销售培训生
求职特色: 跨行业的大量面试经验
过年时在家中我已经做好了全部推倒、年后重来的打算。情人节当天,在最后一分钟登上开往北京的火车。回到北京的时候,纷纷扬扬的雪花笼罩了整个城市,美丽而梦幻,我在公交车上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
回来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新审视自己的简历。考虑自己的兴趣,也考虑到年后可能有的机会,我将自己的简历做成了三种不同的样式,然后开始有针对性地投递简历。为了更广泛地获取信息,我通过朋友获得了几个学校的就业中心账号和密码。在最困难的时候,我请求过我的一些朋友的其他方面的帮助。我也主动给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公司打过电话,请他们接受我的简历,给我面试的机会。
整个2月的下旬,我都在不断地搜集信息和投递简历,还去参加了国展的招聘会,在外企馆投了五六份简历。后来只有一家公司让我去面试。3月中旬到4月底是我面试最密集的一段时间,经常是一个礼拜面三家公司。自己能够走到今天,我想是对自己坚定的信心让我始终保持了激昂的斗志。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挺过来。
年后,虽然我投简历还是有所选择,但是我面试的公司、涉及的行业却是相当多的。
渐行渐远的咨询梦
有很多人“喜欢”投行和咨询,我也曾经是其中的一个。第一次听到咨询是在2004年春节后的一个英语培训项目上,同时了解到了北大咨询学会。2004年3月,看到一家国内非常有名的咨询公司招聘兼职,把自己参加过的大小活动都写上,拼凑出一份简历,拿到了第一个咨询面试的资格。当时挺重视,临时找一个同学借了一套西装,打上领带,提个黑包,人模人样地去参加面试了。到现场一看,发现了好几个在学生活动中认识的朋友。
面试是小组讨论。先是每人一分钟的自我介绍,然后是一个关于雪山上求生的讨论。一个部门负责人和一个人力资源经理在一旁看着我们。自我介绍我是第二个,当时就讲了一下自己参与过的社团活动,还有学过的课程。曾跟我一起参与过活动组织、参与过某研究项目的调研和来自同一专业的同学的自我介绍,让我既佩服又汗颜——佩服的是改变一种表达方式原来可以这样精彩地推销自己,汗颜的是,我怎么没想到呢?
之后是讨论环节。假定一个情境,我们飞机失事,都被困在一个雪山上,要从15件物品中挨个选出我们逃生最需要的物品。整个讨论有点乱,我尽力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提醒困在雪山上的事实。一个师兄不时地提醒我们注意时间。大家终于在约定的时间内统一了结论,然后一个女孩子主动请缨作总结陈述。
面试结束之后,人力资源经理希望跟北大的学生社团进行合作,于是我们几个便留下来与他们的一个合伙人交流。这个合伙人在花旗做过,也做过猎头。当大家侃侃而谈各个行业的机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时,我才惊讶地发现,这些平时看起来跟我一样的北大同学,对于职场和商业的理解已经远远走在了我前面。而我当时几乎是一无所知。会议室闷热难耐,第一次穿着正装的我早已汗流浃背,这时更有被冲击得眩晕的感觉。当时那个合伙人对我有两句评价,让我始终难忘。日后我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是何种类型的人,适合做什么。
第一次与工作相关的面试,让我见识了群面,让我意识到自己对外界的了解是多么的狭窄,更让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与那些已经开始作求职准备的同学的差距。合伙人的评价,更激发了我去摸索追寻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那是在2004年的3月份,大三下学期刚开学不久。
此后我开始更多地关注商业,关注职场,job版成了我去得最多的版面。4月份的时候,我找到一个小咨询公司的短期兼职。在这段时间里,我不断地接触一些商界人士,参与商业类社团,结识新朋友,与朋友交流探讨将来职业发展的可能。我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6月下旬的时候,看到一家国内战略咨询公司的兼职招聘,我慎重地写好了求职信,并且重新调整了一下我的简历。一个礼拜之后,接到面试通知。总结之前历次实习申请的失败,我发现多是因为我面试经验不足,或者准备不够充分。经过三四次实习面试,翻阅大量面经,我自认为对面试有一定感觉了。而经验也告诉我,大部分的面试是可以准备的。我又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准备这个面试,了解公司情况,熟悉自己的简历,设想各种问题的应对之策。
面试当天,我穿上了新买的西装。公司的人力部门人员让我先到办公区的一台电脑上做一个笔试,后来知道,就是考察对应聘项目的思考和整体把握。笔试之后,我被带到会议室,一个女性部门经理面试我。她先夸赞了一下我的家乡,我也很自然地表达了对他们山东人的敬佩。我已经不再紧张。她开始询问我之前一个研究项目的成果,回答之后她似乎很赞赏。然后又问了问我的社团活动经历,同时还聊到他们跟北大某社团的合作。总之,面试是相当愉快的,当时的我虽然经验还不太多,但是对于这种挑战不是很大的面试,已经能够应付,而且我喜欢上了穿着西服让领带飘飘的感觉。
年后的光景(2)
曾翔
很快,我收到了让我入职的电话。实习以后才知道工作的辛苦,每天早上都是在迷迷糊糊中起床,然后挤公交车,中午趴在桌上睡一会,下午经常要加班。工作主要是做论文报告。很难说自己有多喜欢,晚上回去在车上就发愣。在这个公司里,我第一次交纳了个人所得税,第一次体味了工作的艰辛,也结识了一些朋友。
结束这个实习之后,9月初我在BBS上看到一家美国咨询公司在招聘PTA(Part Time Assistant)。我在简历中突出了两个与咨询相关的实习和一个培训,并且在前面强调了一下自己的项目经验。我迎来了我的第一次电话面试。面试用英语,主要问了我以前在国内咨询公司做的工作,为什么喜欢咨询,是否了解这个公司。我就说自己认为咨询公司能够很好地提高我的问题解决能力和交往能力,同时能够帮助我这样一个职场新人找到自己喜欢的行业。当时对于自己为什么想去咨询公司是想得很清楚的。机缘巧合,我认识一个98级的去该公司的师兄,并且说了一下一个师兄对这个公司的评价。这似乎激起了面试官的兴趣,一直严肃地问问题的他笑了起来。后面他让我选择继续用英文还是改用中文,我还是选择了英文,因为我觉得能够听懂他的话,而且我的口语相比他的更标准些,我相信这样能够给他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第二天,一个女士通知我去嘉里中心笔试和面试。经理先是让我翻译公司正在做的项目的提纲,然后我被领到办公室面谈五分钟。两个问题之后就让我提问,我当时觉得很惊讶,因为我作了很多的准备,没想到面试这么简单,就问他这是否意味着我没有希望了。他说之前电话面试过而且又有笔试,对你比较了解了。于是我抓住机会再次表达了我希望得到这个实习的意愿。可能是我希望得到这份实习的真诚打动了他,最终我拿到了这份实习。
在跨国咨询公司实习的收获是全方位的。我开始操练金正昆老师所讲的商务礼仪,确立客户服务意识;通过参与项目,了解了咨询公司的工作流程及其结构式思维;在项目中深入了企业行业,对中国的商业环境有所了解;最重要的是通过与同事的交流以及自身的体验,我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
国内咨询和美国咨询公司的实习,使我更清楚地明白,我喜欢与客户打交道,但我质疑自己是否喜欢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另外一个问题同样困扰着我: 咨询方法是一套比较科学的方法,作为一种外脑,的确能够帮助企业发现问题,甚至找出合适的解决之道,但是作为咨询师,日后更多的可能是成为一个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士,能够在高端建立起自己的力量,但却很难真正地在某一行业有足够的积累;他甚至可能会形成一种对行业魅力的免疫力,而这与我进入咨询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2004年9月底,咨询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开始动摇,这带给我的是长达半年的徘徊和动摇。等到年后我重新开始自己的求职道路时,处境已与当初有很大不同。实习公司在上海的招聘我没有申请参加,另一家公司上海office的补招也不愿为我破例,而另一家北京这边公司的面试第一轮我就被刷掉了。我与咨询渐行渐远,曾经的咨询梦最终悄然泯灭。
浅尝辄止的“猎头”味
我曾经是北大职业发展研究会的骨干,但是我只投过一个猎头公司,或者说一个跟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当时一个朋友告诉我某知名猎头在补招,经过一番权衡之后我决定投简历。
那天上午我正在网上寻找新的机会,对方一位女士打电话到我的手机上。是一个北大毕业的师姐,她对我的一个奖学金很感兴趣。五分钟后,我们转到座机上用英语聊了半个小时,她问了这么几个问题: Why you haven’t got jobs? Why executive search? What do you think the work would be?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suitable characteristics for executive search? 除了最开始谈及我的奖学金很轻松之外,整个面试都是在一种紧张有序的气氛中进行的。让我比较汗颜的是当她问我猎头的具体工作时,我竟然答成了人力资源咨询的具体工作,幸亏自己提到了要做大量的interview。
很快接到另一位女士的电话面试。整个面试过程用中文。很巧面试官是我的老乡,简单的寒暄让我很快进入了状态。她主要问我进入大学有没有失落感,身边的人是怎么评价我的,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这个工作机会如何,然后问我觉得自己是否成熟。最后她要求我提供身边几个人的联系方式,以便她更多地了解我。
第三轮面试我的时间没掐好,只提前了十分钟到达公司。而且前一天晚上因为跑步感冒了肠胃不适,就先去了洗手间。回来的时候,刚落座,两位面试官就笑盈盈地进来了。北大的师姐先说我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年轻,我当时就汗,因为很多人误以为我是研究生(也许我本是那种可以看上去老几岁也能看上去年轻几岁的)。自我介绍之后,面试官让我当面点评她们两人的个性。我当时对这个问题几乎完全没有心理准备,自己的英语又不足以细微地表达个性差异,勉强用英语说了一点之后,用中文继续补充。此后面试官追问了一些关于我的大学生活的问题,比如你是否在大学中全面地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为什么,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对人很有洞察力。我举了以前做销售时对人的判断和在学生活动中选助手或者接班人的例子。
年后的光景(3)
曾翔
面试中间,面官突然问我: “你是不是有些不自信?”当时我恰恰讲到自己去年一个比较失败的事情,竟然愣愣地承认了。之后我虽然想尽力摆脱劣势,但一直没有强有力地扭转局面。本来开始还说要见其他同事的,这样一来也不用见了,面试官直接把我送出办公室。当时心里真是非常难过,虽然之前没有想过做猎头,但是经过一天的准备之后,发现自己还是有这方面的潜力的,尤其是在对人的感觉和洞察力上。
这次面试给我很多教训,从此我面试一般至少提前半小时到场。这次面试和那一周的其他几次面试一起摧毁了我既有的自信,我一度很怀疑自己。那段时间我一直在追问自己: “我为什么不自信呢?”一周之后,我重新构建了自信的基石,也构建了支持我坚持到6月份的强大信念。
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我想有两类,一类是各种企业里面的人力资源部,另一种就是专门的猎头公司。对于做猎头来说,我觉得公司会特别看重以下两个品质: 首先,高度自信,因为猎头尤其是跨国猎头公司,一旦加入,你面对的对象都是公司的高层经理,你甚至需要比咨询公司要求的更多的自信,让客户信任你,愿意在你的帮助下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在面试中,面官会通过各种方式旁敲侧击地了解你是否足够自信,比如问你是否满意自己的过去,是否失落过。有时候还会直接地打击你,就好像我遇到的一样。其次,要对人有很好的感觉,有洞察力。这一点是做猎头很特殊的要求。面试官会要求你证明自己的这个才能,会让你举例子,也会让你现场判断面试官的个性。这种考察方式有点类似于面试销售职位时的现场推销。当然,通常的对英语和交流能力的要求就不用说了。
难以为继的投行路
年后招聘的投资银行很少,大部分美资欧资投行都会在年前结束招聘,而且一般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早。2004-2005年度的情况也是如此。
唯一的一家年后招聘的美资投行没有让我去面试,可见,我的简历并不是特别出色的。
我的第一个投行面试是去应聘一家华尔街的实习岗位。投行都喜欢“车轮战”,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面试方式,公司会在集中的时间内让候选人分别见不同的面试官,只有所有的面试官对你满意,你才有可能被录用。这次实习招聘也不例外。第一个是他们的高级经理,交流中我急于表达自己,反而表达得不好,10分钟后,他似乎就已经作出了决定,然后让我提问。我主要问了一下几大投行的差别,趁着提问的时候表现了自己对公司的了解和对工作的兴趣。他似乎意识到了我的目的,一直笑着。我虽然知道前面表现不好,但还是不愿意放弃。四个问题之后,我实在提不出问题来了,那时总共才用了20分钟不到。
我有些担心,抱着不轻易放弃的态度,利用两个面试之间的几分钟时间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第二个面试官的考察侧重在专业问题上。在谈了对于不良资产处置的理解之后,我自然地向他请教国有商行的不良资产处置问题。之后整个面试就变成了我的请教和我们之间对资产处置相关问题的相互交流。第三个面试官是新加坡人,早年在美国学习。他一坐下来,我就感觉到了他的随和和放松,所以我也配合地做出了放松的姿态。我们谈起了美国文化和美国人,而且在我的面试中唯一的一次谈到了政治。
我还是很担心给第一个面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在离开前又请求与他谈一次,后来证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因为这个,我忘记留下自己的实习申请表,给人力留下了不细心的印象。
第一次遇到这种车轮战,应该说自己的表现还算不错,但投行是要求所有的面试官都满意,才有可能录用你的。虽然后面两个面试官在回复我的感谢信中都表示了推荐我的意愿,但是在第一个面试官那儿的失败,决定了我不能拿到这个机会。
3月中旬的时候,一家著名的合资投行某后台部门首次招聘应届毕业生。4月中旬开始第一轮面试,见两位面试官,分别是人力资源部负责这次招聘的人力和招聘部门的部门老总,跟每人聊半个小时。人力一上来就问我了解投行的工作么,并且试探性地问我是否能承受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他让我举体现团队精神的例子,然后问我什么是主动性,并让我举两个体现主动性的例子。
部门老总面试我的时候显得有些疲惫,而且也不太喜欢说话。在我的自我介绍之后,停顿了半分钟之久。我决定采取主动,首先向他说明了我对投行工作的兴趣,自己专业知识上的积累。这似乎激起了他的兴趣,开始问我最喜欢的课程。然后给我提了一个很难的问题,让我在性格开朗喜欢跟人打交道与做事细心认真之间作一个选择。我本来想回答前者,但考虑到后台部门以及投行的工作性质,我模糊处理了这个问题,举例子说明自己具备这两种特质,特别说明了我比一般男生更为细心。在我离开前,他让我在简历上写下我的通讯地址。我摸不准他为什么还要我手写,因为简历上面有,潜意识里,我知道自己通过了这一关。
年后的光景(4)
曾翔
一个礼拜后接到二面通知,见了四位面试官,每位还是半个小时。首先是应聘部门的高级经理,让我谈谈对工作的理解,对投行各个部门的选择,并且向我表明没有部门之间转换的可能。又问了我学生活动中体现执行能力的一个例子,并且问我怎么处理和同事的关系,以及领导出现不同意见时怎么处理。我当时说了自己在校团委的经历。然后是见财务部的副总,主要谈了我在职业发展方面的想法,她觉得我不应该放弃去咨询公司或者四大的机会。看到我是经济学专业之后,让我谈谈印象最深刻的经济学模型,我一时想不出什么复杂的模型,就跟她说了我对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解。最后提问环节,我询问了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面试是在她的独立办公室里面进行的,我进去的时候她还在办公,面试当中财务部的人还两次进门找她请示。一次她签完字之后就问我刚才说到哪儿了,我心中暗暗叫苦,本来前面的问题都基本上说完了,不得不重复了一次,并且狗尾续貂了一把。第三位是应聘部门的女高级经理,看样子深度疲劳。我当时也有些累。自我介绍后她就问我: “你细心么?”当我说到这份工作是我进入投行的很好的切入口时,她又追问我愿意待多久。然后问了两个情境问题,一个是面对客户时,不知名的清算人员要求传真账单怎么办,另一个是怎么处理跟同事的关系,前台销售要去转账,却不告知具体银行,我怎么应付。她一直很严肃,仅仅在我提到自己在火车上的有趣经历时笑了一下。最后一位是人力资源部的老总,非常和蔼可亲。他问我是否喜欢这个工作,同时问我应聘这个工作有什么优势。与前面两位面试官的交流已经大大打击了我对这个工作的兴趣,我强调了自己对这个行业的喜欢,并且与他交流了一下banker需要的特质。他很敏锐地捕捉到了我对这个工作的不满,重复了一遍我只表达对这个行业的兴趣的话。
后来我没有被这个部门所录用,但是一面见的部门老总向固定收益部推荐了我,之后财务部的招聘副总也推荐了我。
我是穿着非常休闲的服装去面试固定收益部的。因为当时我恰恰在CBD附近,他们便让我直接去面试了。部门老总很精神,应该年纪不过四十,头发却已有些花白。在短短的40分钟面试中,从我的职业发展兴趣,谈到了我对宏观经济形势、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了解,最后还问了我的兴趣。每一个方面基本都会问上三个问题,连我的兴趣都被他问得差点没话说了。他是一个很直爽也比较有趣的人,我很享受与他交流的感觉。但是很遗憾,临末他也很直爽地告诉我,我对宏观经济形势和股票市场了解还好,但是对于债券市场了解不多,而这个工作是交易岗位,首要要求是对债券市场非常敏感。这相当于判了我的死刑。我拼力地抗争,在提问环节有意提出了一个自己认为颇有深度的关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比较的问题。他回答说这个问题对他没有任何意义,他也不关心这种区别,只要做好债券就行。我不得不感叹自己的商业意识不够,与市场中人的想法颇有差距。被他这么打击之后,我最后努力的信心也随之崩溃。
财务部在年前招过一个人,这次应该是增招一个。先是笔试,全英文的,要求做报表。我只学了两门会计,而且是中文学的,那段时间面试比较集中,笔试前只有半天的时间准备,去笔试的路上还在翻阅Corporate Finance一书上的相关章节。虽然笔试比较差,我还是接到了面试通知。面试是四轮,我已经见过部门副总,所以省去了一轮,剩下三轮。前两轮都是由财务部的经理们面试,我在见第一个面试官时犯了一个小错误,在她还没有示意时我就直接坐到了椅子上。第二轮是两个面试官同时主持,一直在追问我是否真的喜欢做财务工作。第三轮是负责后台部门的公司副总,与其他同级别的面试官喜欢闲聊不同,他一上来就挨个问我的实习经历,然后就转向会计专业问题,直问到我汗流浃背。
后来还参加了另一家合资投行的投资银行助理一职的面试。自我介绍之后,面试官就一直盯住我的数据分析相关经验和能力不停地追问,全然不理会我的引导和开脱。
总体来说,投行的面试相比一般的公司设计更为精巧,要求更为严格,他们喜欢使用压力型面试。他们希望自己的员工细心,注重细节,有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他们要求员工对于工作和生活都有一种激情,时刻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同时投行的强大的工作压力也要求候选人具备超乎一般人的精力。那些说要成为banker的候选人,必须证明自己具备很好的business sense,能够发现并抓住赚钱的机会。
除了这些一般的要求之外,较之其他公司,他们更加看重你是否具备应聘岗位的相关能力,比如后台部门、他们更加看重你是否具备与之相契合的个性,财务部,除了工作态度之外还要求你在会计方面有比较好的基础,而固定收益部门,必须时刻把握债券市场动向,投行部门,则要求你有很强的执行能力。
重新认识“四大”
很早以前就知道,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上每年都会有补招。年后的我,对于“四大”的感受已很不同于年前。在我心中,“四大”的两年工作经验是一个胜过金融研究生的选择,所以我也积极争取了“四大”年后的机会。我给四家会计师事务所挨个打电话,并且托人去问他们有没有补招的机会。
几次电话之后,终于与其中一家的人力资源取得了联系。她前后与我通了三次电话,也有几次Email的交流,最后让我与她进行面谈。
年后的光景(5)
曾翔
面谈是用中文进行的,主要谈我的职业发展。她一直对于我做税务的决心抱有怀疑。我庆幸自己背景比较丰富,各种工作都能找到相关的例证来证明自己在这方面的准备和兴趣。促使我再一次重新认识“四大”,是她向我介绍的“四大”选拔人才的标准。很多人觉得“四大”每年招人很多,工作比较简单,因此对它颇为不屑。事实上,“四大”有一套自己的选人标准,如普华永道的assessment center(系统测评),毕马威的笔试,德勤的群面。而且四大的职业发展路径很清楚,个人认为是做财务的最佳职业起点。“四大”的合伙人面试时,除了看重你能否安心工作之外,很重要的是他们希望在候选人身上看到日后做合伙人的潜质,而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你是否能做到让客户满意,另一个则是其他合伙人是否愿意与你分享公司的成果。我本来想在合伙人面试时收敛一些,明白这一点之后,在合伙人面试中我的表现自然了很多。面试我的是一个美籍华人,公司北京office税务的主管合伙人。我用英语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工作的兴趣和已有的准备,然后我们谈起了我的毕业论文,我的家乡菜,还谈到了我大学里面的成就得失。最后我先后问了公司的客户开拓、员工培训及职业成长方面的问题。他给我的反馈是“good answer, good questions”。
仅仅是开始——销售
我相信相比真正做销售来说,销售的面试都算不上是一个挑战。年后我总共面试了三个销售相关的工作机会。
第一个是一家日资汽车公司。这个机会是在2005年年初的国展招聘会上得到的,也是我在那次招聘会上得到的唯一一个面试机会。3月初要求我们进行一面,由其负责行政部门的一个日本人和人力资源部的经理面试,主要问我在校团委的工作经历。日本人让我谈谈对售后服务的理解,可怜我先后说了五六种认识,他一直在摇头,让我回去想想。我非常不甘心,在最后离开的时候,又重新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他和人力资源部的人笑着让我回去。想不到最后收到了二面通知,其实也就是最后一面。记得当时我还没完全结束在一个投行那儿的志愿者活动,面试那天特别赶,连早餐都没吃,直接奔赴面试现场。面试官是个日本人,用英语面试,有两次我都听不清楚他所说的英语,只好让他写在纸上。我向面试官介绍了我在广州的一个市场调研,用自己在团委工作时与社团负责人打交道的例子证明自己能够处理好与分销商的关系。在回答对工作地点的偏好时,我请求他让我回去与家里商量一下。我本意是想给自己留一个回旋的余地,事实上却给他留下一个没有主见、并且不能满足应聘岗位要求mobile in China的印象。记得面试结束刚走出房间时我是很兴奋的,一分钟的闪电式回忆后,我知道自己失败了,因为整个面试中我并没有与面试官建立起真正的交流。事实上这个面试也是我最糊涂的一次,我是在二面的最后3分钟,通过提问才知道这实际上就是一份销售工作。
4月份时美国思科公司招聘销售培训生。大三时我就知道了这个项目,一旦获得这个机会,将会被公司送到美国培训一年,不论从行业还是公司文化来说,对学生都有非常大的诱惑力。在招聘网站上完成申请之后,首先是一轮笔试,主要考察英语水平和对公司文化价值观的认同。然后是招聘网站组织的一次面试。当时的我已经经历过多次面试,所以这个对我来说比较容易。印象深刻的是她让我举一个说服他人的例子。
第二轮面试是一个游戏。一个大的屋子里面,我们被分成3个组,每组9个人。首先是十几个思科公司各部门,当然包括人力资源的经理欢迎我们的到来。一个老太太级的人物主持当天的面试。
面试的第一部分是,大家在编有号码的A4大白纸上,用5分钟时间画一个名片,怎么画都行,然后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将名片别在自己的背上,然后小组成员互相认识,组成一个团队。
第二部分,也是最好玩的一部分,给每组10分钟时间,20张A4的纸,搭建一座未来城。我们小组开始的时候一个女研究生表现得比较抢眼,她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并且体现了她对思科文化的深刻理解。我当时立即表态支持,大家决定按照她的想法搭建一个如公司Logo形状的未来城。在搭建当中,我们灵活处理了做出来的大小不同的圆柱,我提醒大家要注意把所有材料粘起来。
应该说我们做出来的东西是当时三个组里面公认的有足够吸引力的。但是在推销环节我们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一开始我们的团队就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大家都拼命争取机会表现自己。我们本来分成两个小组,每小组先讨论一下,然后由一人代表陈述。我们这一组推销外观和功能,由我负责陈述。就在我陈述结束坐下的时候,我发现另一小组出了问题,有两个人都想陈述,互不相让,最后是他们俩各做一部分陈述。结果,时间到了,最关键的理念部分还没有表达出来。介绍完小组作品后,还要回答另外两个小组针对自己小组作品提出的问题。我们是最后一个陈述的,我当时在心中准备了陈述词,可其他组员没有重视这个表现的机会。显然,陈述提问答辩环节是整个游戏中最重要的部分。后来我们的失败,也主要是败在这个环节上。
最后一部分,那些HR们和经理们分别坐到每个小组中间,让大家谈谈自己今天的表现,然后随便提几个问题。一个礼拜之后,我了解到当时我们整个小组里没有一个人进入下一轮面试,这给我的冲击远甚于自己落选。
销售首次群面的失败成就了我的第二次群面。我没有为这次群面作太多准备,因为有另外一个面试,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在群面中体现出来的能力不可能在一天两天里准备出来。我提前了半个小时到达面试现场,并且在面试之前就熟悉了我的同伴,从而确定了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为我辩论中的成功打下了基础。这也是我从第一次群面中吸取到的教训。
年后的光景(6)
曾翔
这次的面试流程是,人力介绍项目,我们自我介绍,正反方分别讨论辩题,自由辩论,等结果,开始下一轮面试。我所在的组是正方,在讨论辩题时我细细地分解了一下辩题,提出了几个关键点,并且有意识地进行了团队分工。之后10分钟自由辩论,限时一次发言20秒,而且一方发言之后,下一次发言机会必须让给另一方。我总共就说了两次话,第一次补充论证了我们的观点,第二次举了一个公交车的小例子辩驳对方。等结果的时候,对方组的一个兄弟说我一直微笑着,我当时就觉得自己很成功。
个人觉得在群面中,一定要注重细节,比如神态语言等方面就需要特别在意,争取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句话都有价值,这样才能在大家都想表现、现场乱哄哄的情况下,让面试官眼前一亮。另外特别要注意与面试官的眼神交流,懂得聆听,更要懂得清楚表达自己、打动别人;始终要表现得积极主动,但对自我要把持有度。
拿到下一轮面试通知时,我很高兴,这是我记忆中除了高一时班级辩论赛之外的第二次辩论。在与面试官转移到另一间小办公室的途中,我与她攀谈起来,和她讲了我最近看到的一个实习招聘,并且表达了对他们正在做的业务的兴趣。坐定后,面官主要考察我的性格,尤其是承受挫折的能力,并且当场挑战了我一把,我也机灵化解。
二面之后,是一个多月的等待,三面是由上海总部电话面试的,两个面试官,一个做业务的和一个人力,在电话另一头面了我40分钟。这次谈得很细致,比如我以前的相关经验,到一个新地方怎么开展业务,我做过的最失败的学生活动,从中得到的教训,还有我soft skills里面比较弱的地方,以及假如进入公司,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等。这个面试我准备了两天,提问环节我充分表现出了自己对销售工作的理解和对公司文化、公司特点的认同。
很多人一谈起销售,总是先想到吃吃喝喝,正好像很多人想到投行咨询,都会觉得是一个光鲜体面的工作。假如说投行咨询是专业人士的最优选择,那么对立志做商人的学生来说,我相信销售是最好的选择。一个成功的销售,必然具备较强人际交往的能力。他热情,是一个值得别人信赖的人。他必须了解产品、熟悉市场,要给客户带来切实的利益和帮助。他是灵活的,他更是执著坚定的,决不会轻易被打倒。这种超乎一般人的执著,多是来自于对成就感的坚定追求。
据我所知,大部分销售面试有群面环节。我个人觉得群面中体现的个人特质是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的。当然,一定的经验积累有助于在这种面试中更好地表现自己。在一对一的面试中,我也不赞成过分修饰自己,只有当想清楚了要去做销售的时候,我们才会明白怎样表现自己身上的相关特质。我曾经做过一个公司的性格测试,分别是从第一印象、进一步发展关系建立信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帮助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是否合适做销售。我建议对销售感兴趣的同学去做做类似的测试。当然对于要从事销售工作的同学来说,面试成功仅仅是职业成功的第一步,只有那些能够承受压力并且实现销售目标的人,才能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想说爱你不容易——国企
除了兴趣禀赋,我找工作特别看重两个因素,一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能力的提升,另一个是应聘岗位在资源控制上是否有优势。在国企里面,某些关键性岗位往往既能实现对自己的锻炼和挑战,又比外企掌控了更多的资源,所以也成为我的优先考虑对象。
2月份的时候,我认为会有一批这样的机会在年后出现。可惜,他们要么是要求北京户口,要么是没看上我的简历。国企筛选简历的标准与外企有诸多不同。最好按照传统格式和内容项目制作应聘国企的简历,哈佛模板的简历要么被他们认为表述过于简略,要么被认为没有把重要的个人信息披露出来,如政治面貌和专业课程等。在这方面我没有太多的心得,因为年后外企的招聘比我想象的多,所以我的重点一直在那边。
国企面试也更喜欢采用多对一的形式,我在面试上海一家中央级国企的时候,先后进了三个面试房间。第一个房间有6个面试官,主要考察我的英语。等我英语自我介绍完之后,他们就问我为什么不去外企。第二个房间有3个面试官,考察性格,问我性格方面的缺陷。第三个房间是各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一起面试我,假如我没有数错的话应该是9个面试官。他们问我想做什么工作,对于想做的工作有什么优势。人多的时候我更从容了,当说起自己的专业是“万金油”时,把面试官全逗笑了。
相较而言,国企是粗线条地考察人。他们更看重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一般情况下希望候选人性格中庸一点好(当然各个公司也有所不同,现在国企也日益进取)。
关于求职的一些絮叨
年后的工作机会不像年前那么集中,大公司的机会都是零星分布的,而且在时间安排上显得有些随意,两次面试之间的时间跨度常常在一个月以上。公司有时候为了节省招聘成本,会随时对招聘进程进行调整,比如本来通知的月底面试,结果公司改变决定,只要某专业的学生。年后求职,学生通常会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陷入难以抉择之中。我相信,一颗坚强的心对年后成功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来说尤为重要。
我统计了一下,自己年后的面试次数不下30次。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知名公司之外,我还参加了金融行业规模不等的一些公司的面试。有一句话说得好,“大公司看文化,中型公司看行业,小公司看老板”,对于那些能力较强的人来说,在一个合适的小公司里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也是非常不错的。我的经验说明,只要大学四年没有荒废,只要有一些值得一说的经历,年后完全可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年后的光景(7)
曾翔
面对机会,有一颗执著追求的心,并且踏实准备,才可能取得胜利。经历过的这些面试中,最成功的是出了办公室就接到电话offer,最失败的时候,面试官当着我的面打盹。我喜欢尽量将每一次面试变成一次交流,向面试官讲述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想法,并且尽可能争取他们的认同。我不是很喜欢准备琐细的例子,但是我的确花了不少时间来思考怎样更好地凸现自己的特点。大学四年的学生活动经历,让我能够顺手捏来一些活生生的故事。我往往把面试准备简化成两个问题: 我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个岗位,我有哪些素质能够胜任这份工作。事实上,大部分的面试笔试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准备这两个问题时,要注意准备一些有说服力的小例子,最好是自己经历的独特的例子,比如我在应聘销售时就介绍了我进大学前的销售经历,而这是很多同学所没有的。
面试经历多了,会熟悉面试官的各种考察方式和不同的风格,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应对之策,有助于获得下一步的机会。而灵活地应对压力和化解危机,则是成功的关键。在面试中,面试官或指出我们致命的缺陷,或直接摧残我们的自信,还有可能问一个我们完全不知道的问题。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怎么处理,往往决定着你面试的最后结果。我相信“危机同时意味着转机”,下面举一些我经历过的活生生的例子,其中有失败的,也有成功的:
“你觉得大学里你完全发挥出了你的潜力么?”
“我想我发挥了大部分的潜力……(举例)”
“你大四上学期遭受过挫折,你似乎有些不自信。”
“恩,我是有些不自信,是的,这件事情对我的影响太深。”
之后的交流,我就陷在不自信中没有爬出来。
“我可以直率地告诉你,我觉得你对宏观经济形势和股票市场把握不错,但是对于债券市场你了解很少。”
“我正在对债券市场产生兴趣……”
“我们对债券市场方面的要求很高,我们可能等不到你熟悉债券。下面你有什么问题?”
“我知道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你能否帮我解释一下这种区别?”
“你再说一遍。”
“我想问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方面的区别。”
下一页 尾页 共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