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8岁成为亿万富豪:感动中国的财富传奇

_7 刘延林 (现代)
[评析]走向成功都会经历相似的前因后果。
走向事业成功通常都要经历几个相似的基本阶段和步骤,都会涉及类似的成长历程,相关的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理念的形成。“不熟不做”,如果选择的行业是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闯一番事业是许多人的梦想。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中,只有少数人意识到通过谋取某个行业中的一份工作来作为其未来事业的过渡,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选择自己的职业。做自己没有工作经验的领域,缺乏相关的知识技能和切身感受去创事业,终将需要付出学费“补课”,常常是某方面的经验不足而功亏一篑。事业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较小。
淡水的机砖厂刘延林敢接手,是因为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克服目前的困难。他的信心来自他的工作经历、来自他对当前市场的了解,勇气来自长期以来的决心。
一个初入社会的青年,有几个行业的从业经验是件好事。因为他因此会有较广阔的视野选择自己的事业方向,而熟悉的几个行业的交叉也会串生出新的事业空间。一生的事业必须在年轻时确定方向,因为需要你精通某个行业经营之道。刘延林能捕获这个机会,在一些人看起来是偶然的,但我们不难看出他为此做了长期的努力和准备。因为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说出了上面这番话。
机会往往是这样,如果你善于捕捉,就会获得很大的收益,但一旦错过,那就时不再来了。刘延林抓住买下机砖厂这个机会,已是锋芒小试。当他在淡水将赚到的200万全部投入无人问津的地皮生意时,再次体现出他的魄力。魄力从哪里来?来自丰富的实践和对其本质的思考。经验可以借鉴,理念才可以应用。我们不妨认为,当初贩猪生意的失败以及后来的实践使得他懂得了很多,补上了这一课才会有以后的发达。
选择积极的心理暗示
刘延林
22.[背景]准备把200多万全部投入地皮时,老人们劝他“金盆洗手”,对此刘延林断然不能苟同。
[评析]仅仅有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梦想改变我们的未来。
“小富即安”是一般人的心态,是多数人不能取得更大成就的原因,它是人生停止成长的休止符。一个人追求事业的立意高低或志向是否高远可以决定他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取法其上,存乎其中”,尽管未必能达到最高目标。如果刘延林只是为了证明一下自己的能力,他在当时已经做到了。在当时他已经拥有两个机砖厂和几百万存款。世上那些创大业的人,大多出身贫苦、志向宏远,有一个艰辛的童年、青少年时代。只有他们,思想最为成熟,雄心最为持久。
那些卓越的成功者,往往明确自己的人生理由,相信自己是为了一个特别的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使得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很多时候,仅仅有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梦想改变我们的未来。
而大多数人之所以过着庸庸碌碌的一生,就是因为希望这一生平坦顺利。结果呢,很多人到后来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得到。
自我设限、缺乏主见过于听从他人的意见、害怕失去眼前的既得利益,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三大障碍。刘延林说道:如果这个200多万的地皮投资做赔了,顶多回到做打工仔的行列去。
23.[背景]“我压根儿不相信命运之类的事,在淡水家里除了办公室有一张毛主席像,没有供任何神像。”
[评析]提高对命运的把握能力。
为什么很多人面对自己了无成就时,总是拿出曾经的不幸、遭遇作为理由,由此很多人相信命运,以为这就是自己的命运。其实大多数的失败是由各种各样的失误引起,占8成左右,只有2成的失败是属于我们无法预料无法掌控的范围。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才是惟一根本上的依靠,积极进取,不断成长,那么他的能力才会不断增强,在可以控制的8成范围内占有的比例会不断提高,对自己人生的掌握能力、主动支配能力就越强,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而思想消极的人、相信命运的人实质上认为是外界的力量支配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对外界和环境的控制能力微乎其微,只能听任“命运”的摆布。因此,他们没有成长,这部分可以掌控的能力就不断地萎缩了。
刘延林认为自己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是实践,不是靠神和命运之类,靠的是在社会大学里学习,特别是赶上了改革开放。一个人有不同的思想,就会产生不同的暗示,导致相应的行动。积极的暗示是一种创造力,消极的暗示是一种破坏力。我们不妨认为刘延林体验到心灵的成长。
那些卓越的成功者,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运用了成功的法则,他们以正确的观念做事;但大多数人轻易地让错误的思想占据头脑,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能够明白过来。这真不是危言耸听。
无数多的人终生怀着自卑感
刘延林
24.[背景]如刘延林,那些创出大事业会做生意的人多数是“行伍”出身的。
[评析1]如何看待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
如果让一个人回答,怎样才能成为百万富翁,大多数人会说,聪明、学历高,甚至著名大学毕业,等等。其实透过众多的白手起家富豪的例子、众多学历不高成功者的例子,就可以证明常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在百万富翁、亿万富豪的行列里,当初成绩优异、名牌大学毕业的人,无论是中国还是在国外,比例都是很小的。工商界那些卓越的成功者,他们中的多数人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机会;那些创出大事业会做生意的人多数是“行伍”出身的。我们再看看那些名垂青史的人物,大多不是学历那么高的人,像松下幸之助、李嘉诚、王永庆,包括刘延林,除了李嘉诚初中肄业,其他几位都是小学没有毕业。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就是一个没有念完大学的人。但他们都注重投入社会后的学习。也许有为数很少的富翁靠“聪明”或成绩优异致富,但大部分的富翁都认为这没有那么重要。
这里可以引申出一个问题,对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需要有什么样的观念认识。刘延林强调自己是“社会大学”里学到的,靠的是实践。那么,受过良好学校教育的青年是否在学校里就可以学到真本领呢?是否可以替代社会实践呢?如果用“天资”或学历来衡量成就,会让我们很困惑。原来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局限性,现行的传统教育体制,我们抛开应试教育不提,实际上是属于过于强调“智商”的教育。而一个人能否成功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比如勤奋、动力、勇敢、经验、意志力、理想抱负、反省能力、交往能力等等,这些都需要在“社会大学”里学习。可惜的是很多智商超众的人能上很好的大学,但没有机会上这所“社会大学”,因为他们比较容易获得高薪和好职位,容易得到重用,很少有机会经历苦难、经受刺激、经历逆境。心智得不到历练,潜能只能是埋在地底下,而把大成功的机会留给了那些出身本来低下的人。学校里的分数与以后的财富没有明显的关系。
[评析2]及早投入社会对于一个打算投身商海或搞实业、有事业抱负、追求成功的青年有着非凡的意义。
及早投入社会对于一个打算投身商海或搞实业、有事业抱负、追求成功的青年有着非凡的意义。知识是有用的,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二三十岁时,思想最为敏锐,能够感受到商品经济微妙的情形和社会政治文化现象、社会思潮微妙变化的情形。此时,你如果没有让过多的理论条条框框先入为主,你就会形成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结论,其实就是所谓的“独特的观点”。正是这种独特的观点决定你有创新。在以后的进取中,你从书本、实践或其他地方获得的知识都会充实、完善、发展你自己创造的理论。这是拥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前提。
在此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人过长的读书生涯为自己的辉煌人生负了巨额债务,得到“知识”的同时也失去了更多体验和运用知识实践的机会(当然,对于哪些搞科学研究的人除外)。这很可能是为什么社会上许多成功人士学历不高、但因为较早投身社会而取得成功的原因。知识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只有经过体验的知识才是真东西,才能真正地为己所用。我们从刘延林的财富传奇中可以领略到,他常常有特别的观点和创新的思维。
学校教育能够给我们很多知识,但做学问和做生意办实业是两码事。后者需要的知识更多的是行业内的实际经验、人生的实际经验,是书本和学校教育通常无法提供的。所以说有知识、有学历就可以创事业的观念是不那么正确的,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趁热打铁”,都是说在年轻时就要把握自己的人生。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预测,社会上的成人训练必将取代学校的文凭式教育,这会是未来的大趋势之一。在工作中学习的知识更具针对性,这也是需要引起青年朋友注意的地方,仅仅有学校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
实际上,世上大多数的学习就是吸取人家的经验。经过多年工作实践后重新回到学校接受“再教育”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不妨认为,这种学习更有目的性,同时也是对既往经验的总结提升。
[评析3]在逆境和不健全的环境中忍耐过来的人中,往往会走出卓越的成功者。
逆境时期对于圆满人生是很有帮助的,它使我们对于日常烦恼不足挂齿,对以后遇到的困难有战胜的信心。它为刘延林塑造了性格基础,奠定了在成功后始终保持进取心的动力。然而,这种心智的历练,学校教育是难以做到的。但我们会误认为学校教育是万能的,将学历等同于能力。
在逆境和不健全的环境中忍耐过来的人中,往往会走出卓越的成功者。日本战国时代的一位叫山中鹿之助的豪杰常向神明祈祷:“请赐给我七难八苦。”人们觉得不可思议,他说:“一个人心智的力量,必须经历许多磨难和挫折才会显现出来,所以我希望能够借各种困难险恶来锻炼自己。”其实,很多的成功人士乃至英雄豪杰,面临困境时同样感到绝望。但当他们走出逆境时,发现这种烦恼是一种刺激、一种把自己推向更高境界的推动力,是自己拥有自信、更具能力的推动力。过后发现另外一条康庄大道就展现在自己面前,过后的自己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了。
观察那些工商界卓越的成功者就会发现,他们都很早就投入了社会。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心理素质、心态都很好,学习能力都很强,都累积了很强的工作实力。
因为有实际的需要而去做出事情,这种能力就有了实用性,就有了实际的做事本领。透过工作不断地得到提升,就具有了独特的、一般人不具有的创新能力,拥有把握别人不能把握的机会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评析4]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把握。
有智慧或学养的人,往往无法从事赚大钱的行业。因为这种人理论学得太多,做一件事都会前因后果估计得太多,认为不踏实,还不够合理就会放弃,所以知识分子普遍胆小。殊不知,“生意经”就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的,“做生意”其本身就是动态的,事先估计得太多,也就是说很多的想法都是脱离实际的,并给自己带来过分的压力。很多情况事先并不能明确预计到,这种先入为主的思考倾向,什么事情都上升到理论解释、概括,反而在极大程度上忽视了其具体而微妙的情形,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陷入了“似是而非”的理解,很容易迷失方向。有一句俗语说的是:“会说的不会做,会做的不会说。”我们不妨这样去理解,前半句近似于指“空谈理论”,后半句则是指有实际经验的人注重于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把握,事前是“说不出来的”,实际的工作正是具体而微妙,变数大,事前没法明确说出来的。
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或者想当然地去评价他人。比如有的教师评价学生,以是否优秀来判断学生未来的成就或拥有的财富。其实存在两个问题让人感到怀疑,这个教师不是有钱人,没有做生意做事业的经验,预测谁未来会致富,准确性就会很低;这个教师所使用的评估方式或标准是错误的,学生学业成绩好,未来未必有成就。所以,当人们看到起点很低的成功者,就会感到困惑难以理解,不能接受,将他们的成功归于“有幸运的机遇”。
其实知识分子缺少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际经验,以及对生命、对精神力量的体验,知识分子会把他们获得的外部知识错当成自己独创的,忘记了使用自己真正的感受、直觉来判断。在这些方面他们落伍了。他们实际的做事本领常常不如文化不高的有经验者。赚钱需要个人创意或决断,以及先见之明,这些都无法在学问中获得。
没有经历挫折和逆境一个人永远长不大
刘延林
25.[背景]“我觉得受苦、受累和受气,对一个人是好事,尤其是对一个想取得成功的人还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磨难,‘好事多磨’嘛,这是我的亲身体会……唐僧去西天取经,硬是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八十难也不行……”
[评析1]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
刘延林所说的体验,我们不妨认为实际上的意思指的是,把握成功的能力以及思想的历练提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机会,都有可能因为自身方面的原因、某方面能力的不足而无法把握,或者功败垂成,功亏一篑。当有充分的经验或者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了把握成功的必然性。这种能力包括实际的做事能力、社会经验、心智的历练。
刘延林一生的追求动力来自这种受苦、受累和受气,它是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所以,当我们叹息命运没有垂青我们时,我们能不能找找自己的原因呢?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足够的毅力呢?不要去叹息幸运没有降临在自己头上。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评析2]半途而废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我们采用的第一个计划如果不成功,那么我们再次拟定第二个计划,假使再次失败,那么再换一个新计划,一直做下去,直到找到有效的计划为止。大部分遭到失败的人,都是因为他们缺乏创造新计划来取代失败计划的持久毅力。记住,暂时的挫折决不是失败。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每一次的挫折和暂时的失败都在为最后的成功做准备。半途而废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26.[背景]“我把家乡,把父老乡亲刻在心里,使我时时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无愧于他们的人。……我依然按照传统美德的准则做人,因为在我心中留下了很多有口皆碑的形象。”
[评析]一个人,没有崇高的目标是不可取的。
真正的人生幸福和意义在于奉献,造福天下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续;为社会大众创造巨大的财富才能使人生更加辉煌。这就需要有崇高的目标。这也是为什么立意高远的创业者有着强大的动力和无私的情怀。刘延林的伟人情怀和桑梓情怀,邓小平和其他几位前辈乡亲的业绩,都在他心里成为榜样的力量,激励着他思想境界的升华。他要无愧于父老乡亲,要为邓小平争气。
杰出的成功者都有自己的人生使命感,对自己的事业感到非常有价值。然而,很多人搞不懂这些亿万身家的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窥视着他们的财富的同时也为自己了无成就而懊恼,他们可能永远不会搞懂,这些人追求事业、追求财富却又不是单单为了钱,而是一种融入生命中的理想推动着他们。而自己的平庸和无成就,却未能从中发现自己缺失一些什么。
当代中国社会,是青年朋友做事业最好的时期,资源整合容易,如果你肯下功夫,总是能够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但大多数人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追求享乐,志趣低下,更谈不上高远的志向。
一个人没有高远的志向,他的人生目标就会缺失,就会缺少追求成功的动力,就不会设法完善自己。因为他没有检验自己的标准,也很少有检验自己能力的机会,因此很少有机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一个人,没有崇高的目标是不可取的。这不是一句空洞、说教、泛泛的话,它关系到你是否有远大的前途和完善的人格。为什么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往往人格方面同样具有巨大的魅力,绝对不是偶然的。
27.[背景]“杨先生确实多才多艺,虽然在大学学的是理科,但外语、文学都很好,写毛笔字、画图更有一套,在我们山村里,当然是不可多得的‘秀才’。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化落后的农村的财富,虽然那时‘交白卷’、‘读书无用论’泛滥,连挖土的农民也知道,人是不能缺文化的,我想农民们之所以关照杨先生,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吧!我也弄不清,我们两人咋会谈得拢,成了‘忘年交’?当时,我们所谈的具体内容是些啥,早已淡忘模糊了,可是杨先生的音容、笑貌,却深深地留在我记忆中,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他实际上就是没有在课堂上教过我的老师,我深受他的教益,特别是对我的性格的形成,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评析]成功是因为小时候就播种下了种子。
不难看出刘延林是一个善于思考、注意学习的成长型企业家。分析刘延林的成功,我们可以发现少年儿童时期在他心中播下的种子。是这位知识渊博的杨先生给他的童年插上的理想的翅膀,飞向了山外的世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目三行”,让幼小的刘延林懂得知识的重要性,敬佩有知识的人,也使得他在事业发达后,注意结交有知识的人。
《黄金时代》的记者说他:“可能是属于极少的巨富之后,仍然还有进取欲望的平民大款。”对照他的成长轨迹,我们能够看到这是顺理成章的。
要及时到达展示自己的事业层面
刘延林
28.[背景]“人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最容易犯决策上的错误,一种是在最艰难的时候,处在再也输不起的状况下,那时候往往是把很容易做到的事也看成很难办到;另一种是在最顺利的时候,顺利得昏头昏脑地乱干也有可能成功,那种情况下经常把最不好办的事也当成最容易办的事来干。”
[评析]当前的压力和缺乏洞察力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我们有这样的体验,当前的压力和不利因素会影响我们的心理,使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在逆境中我们常常是很难看出潜藏的利益。刘延林的3个合作伙伴显然经受不了当前的压力而功亏一篑。我们能理解在当时这笔款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是被小事和别人空洞、不着边际的议论所击败。刘延林贩猪生意的失败,舆论就有了很难听的话。如果他认可这些舆论,不能经受住压力,真的就可能完了。
错误的判断,还缘于缺乏洞察力而限制了我们的远见。那位炒地皮的朋友,我们不妨认为,他的失败还因为其缺乏经商经验,缺乏洞察力,缺少良好的经商理念。刘延林就认为,钱是赚不完的;有了资本,做别的生意同样会赢利;再说,快些回本,也是一种增值的办法,理念就比较务实。也许是这位朋友以前太顺利,没有经历过重大的失败教训,还没有交够足够多的学费。
人生的提升需要个人成长,实现个人成长是我们拥有远见卓识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从人生的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进步就必须勇于改变自己否定自我,更新思路,勇于行动。必须认识到当前的压力和洞察力的不足,会影响到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29.[背景]当自己羽毛未丰,出门就敢带上徒弟;买摩托车竟不考虑如何运回,硬是现学骑着回来了;接手机砖厂,面临的就是困境;倾其所有买下没人要的地皮;刘延林在决定向特区方向发展时,他提到:我甚至预感到,我要去的地方就是我的未来。……我只知道从海丰沿海向西就是深圳,别的什么也不知道了。“我这人定了的事就非干不可,哪怕刀山火海也不在乎。”
[评析1]自信心具有创造力。
一个人有了坚强的自信,就能够发挥出最大限度的力量,甚至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成就一番神奇的事业。很多智商高、能力强的人,因为顾虑至多而不敢去尝试事业。一个人成就大小,通常不会超过自信心的大小。一个人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就不会去行动,就不能成就重大的事业。自信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一句名言是:“他能够,是因为他想他能够;他不能够,是因为他想他不能够。”自信和采取行动的本身,会引发一系列的行动,尽管其中包含有错误和失败的行动,但所有的行动最终是指向成功的方向。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说:“当你做出决定的那一刻,人生就已经注定。”
刘延林接手机砖厂时当然知道它的经营不善和市场情况的糟糕。甚至他觉得对这个机砖厂的经营情况做深入了解都不是那样需要和紧迫。
自信心与人的性格和经验有关,从经验中我们辨识出事物的共通性,使得我们相信自己有把握去做一件“陌生的事”。这种信念使得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变得简单。这就是为什么行动能力强的人普遍具有强大的自信心的原因。自信心具有创造力,同样地,缺乏自信心就具有了一种破坏力。懦弱的人,会对生活中的遭遇赋予一种阴暗的色彩和消极的意义。他们就很可能毁掉自己的一生。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觉得他人拥有的幸福是自己无法配有的,和这些成功的人、高贵的人,永远无法相提并论。他们大概没有认识到,这样的自卑和自抑,自信心的丧失,大大减少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人往好处想,好事就会和他亲近。一个人略高地估计自己,在他进行事业时,他的“自造机会”就会多出很多。很简单的道理,如同我们有卑微的举止就会让人觉得你不自信,就会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一样。对此我们自然是不能抱怨谁,而是需要我们自己生出勇气,生出自信。
刘延林的事迹,很生动地例证了自信心的力量。
[评析2]胆怯是阻挡我们能力发挥的最大因素。
有胆量有勇气的人,行动能力强,人生的机会也会多出许多。很多有志向的青年,都是被过度的胆怯和缺乏自信所阻挡,内心的力量跃跃欲试,但顾虑太多,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
害怕别人的嘲讽,就足以令很多人不敢行动;别人的几句赞同的话,就像一股神奇的力量,给了他们信心和希望。在我们周围,这些人也许占多数。他们都是勇气不够的人。
走向事业成功的第一个准备就是释放自己,铲除一切阻挡、束缚我们的东西。让我们能够思想自由,释放出心灵的力量,进而走入一个和谐的环境。有一些束缚是观念的束缚,有一些束缚是勇气的束缚,以至于我们不能够做成原来完全有能力做成的事。很多人长期被心理障碍纠缠着,一直未能突破。事实上,这种障碍或恐惧只是一种“不可靠的经验”,或者是内心的一种想像、一种幻想罢了。然而,这就可以纠缠一个人几十年的时间。
还有很多的年轻人,虽然心中有志向,但不肯采取行动去求得成功。把希望寄托在“突来的幸运”上,他们过多地相信幸运。
那些伟大的成功者,能力从哪里来?宽阔的心胸、丰富的经验,是怎样来的?那是奋斗的结果,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他们的品行得到了训练。有愿望而不能去追求,一个人的理想就会湮灭。他的人生目标就成了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争取有力人士的好感和同情
刘延林
30.[背景]刘延林在机砖厂属于他一个人所有时,把家里人和四川来的亲友安排到比较重要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体企业的特点”,让他们照管重要的地方,结果是生产成本立刻降低了。“这使得我在管理上又增加了几分经验。一场波折,反而添了本事。”
[评析]是什么给我们带来成功和成长。
每一次成功或失败都会给我们带来启发,成功的过程就是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会使得自己的能力获得大幅度提高,它充实了我们的内心。
失败和问题的锻炼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这个过程能使人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让自己能够成长,没有遭遇问题的人就不会成长。“解决问题”才是成功,这样的“成功”是经历了失败的成功,它才能最大限度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充实和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挫折”或“失败”。如刘延林机砖厂的合伙失败了,面临每天都亏损的局面等等,这就需要新思维加以突破。挫折和失败的经验是重要的,重要在于从错误中发现问题、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创新。
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不同在于,遇到问题成功者关注于要取得一个好的结果,总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不会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问题的本身而自怨自艾。发现问题,他们能很快接受现实,很快在行动中着手解决问题。失败者则相反,他们会沉迷于问题的本身而牢骚不断,不愿接受现实,内心有回避的心理,结果呢,只有等待他们的失败是无法回避的。
成功固然重要,但成长也是重要的。面对困境我们要有平和的心态甚至感谢之心。回顾过去,令我们激动人心的都是失败以后的成长。
31.[背景]“如下象棋,开始老输,别人不愿跟我下,就硬是缠着别人,老想赢别人。我一个小娃儿,净找大人下棋,除了自己琢磨,还不断问大人:‘啷个才能赢棋?’大人告诉我:‘下象棋不简单,走一步要看几步,走一步看一步是不行的。’连生意场上我都愿意同高手打交道,我总希望战胜对手,特别是比我高明的对手,弄不过也可以学到东西。”
[评析1]追求成功需要我们选对朋友。
追求成功需要向更成功的人学习;人生突破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作为参照;发展事业需要自己进入一个相应的“圈子”,获得外部资源的支持。很多人的不成功,一个原因在于总是和水平一般的人交往,学不到更多的东西。事实上,多数人的人生失败是因为结交了错误的朋友。我们的亲朋好友常常是我们事业雄心的温柔杀手,因为他们大多都不是人生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经历过的基本上是消极的体验。他们将失败的情绪传染给你,同时也传染给你一切失败的思想和做法。同时还有的可能是他们的建议有自身的“需求”:一个落魄的亲友总是与己无益,或者干脆不为你着想。他们不断给你的好心建议最后毁掉了你的信心和热情。
一个想追求成功的人在事业之初,常常是孤独的,因为他必须在一个不利的环境中保持自我。美国的一项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未来财富就是目前与他最亲近的5个人财富的平均。它很能说明一个问题:追求成功需要我们选对朋友。跟成功的人才会成功,跟失败的人只会失败。
[评析2]与成功者交往,学习他们成功的关键。
人生大部分的学习,其实就是汲取他人的经验。很多人未能成功,甚至自认为聪明,原因就在于总想自己发明、创造一套,从心底里抵触向成功者学习的想法。
在我们成功之前,没有掌握使自己成功的模式之前,自己所发明的方法效果通常是有限的,我们的想法如果行之有效,在他人那里通常已经有了实际的应用。我们经常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忽略了与他人的交流,尤其是与成功者的交流,使得我们无法了解他们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运用一些已经被证明非常有效的方法让自己更快成功。这就是为什么经过多年努力的人会有这个感叹:在他几十年的奋斗过程中只是在接近事业成功的几年做对了事情。其实所谓的创新,其中绝大部分是他人的经验,只有少量是适宜自己的创造。更何况,这种创造很多时候来自其他领域的借鉴或者新的组合。
在向成功者学习时,我们也在同时分享他们失败的教训,让自己避免了那些错误。
有一个可供自己“学样”的对象,会使自己在成功之路上走得更快,他可给我们指出人生河流的急湍,可给自己提供道路前面的地图。
在做的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刘延林
32.[背景]“我经常给自己制订一些目标,并且强迫自己去达到,这种方法很有利于培养奋进精神。我的目标是:不干则已,一干就要争第一。”“但我的确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我的血液中始终流淌着不安分的因素……”
[评析]成功就是设定目标和实现目标。
和众多卓越的成功者一样,这是刘延林摸索出来的自我激励的方法。他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使用一种方法来激励自己,让自己经常看到它、想到它、重复它。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到身心的疲惫,会感到目标的模糊,会感到自信心的丧失……就很需要有一个具体的目标,看看我们目前的工作和它的距离有多远,什么样的目标已经达到。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在人生道路上徘徊?为什么他们无法取得成功?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固定、确实、清晰的人生目标,因而不会激发出最大的潜能。“过得好一些。”“多赚一点钱。”“能做到就好了。”等等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目标。
成功就是设定目标和实现目标,没有目标就不可能有成功。但多数人的目标是模糊的。人生究竟想干什么,短期和中远期目标是什么都不清楚。所以,他们的工作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在东一棒子西一榔头中虚度年华,他们中的一些人觉得很忙,实际上做的都是无用功,所以干了一辈子,觉得很辛苦,到头来没有什么成就。这都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目标。
33.[背景]刘延林在谈到向黄老板辞职打算自办机砖厂时,说道:“但我都决定放弃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就是这么一个规律,你如果要满足现状,要有‘养一养’或‘喘口气’的想法,你就会滋生惰性,迟早会处于被淘汰的位置。”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你就不可能成大事。
[评析1]我们为什么会失去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觉得机会来得不是时候,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总会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很多人为什么总是错失机会?就是觉得自己条件还不具备,希望条件成熟时再做。而这个等待的过程,情况发生变化了,或者门槛提高了。当你具备原先不具备的条件时,你还是跟不上变化的要求,总是跟不上。机会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是不容你犹豫的。有没有勇气迎头抓住机会,有没有勇气克服困难,这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一个分野。想“养一养”或“喘口气”,只会失去机会。那些成功者的信条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因为犹豫而失去机会的人,首要的原因是放弃不了眼前的既得利益,而“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或者说是被眼前中不溜的环境惯坏的,想放弃,对前景认识的不明了感到害怕,犹豫之间,一再失去机会。甚至到后来想出来闯的机会都没有了。还有一种是“聪明人”,他们善于取巧,想待看清后再行动,一再地观望等待,期望看清,结果反被聪明误。事实上只有“做了”才能发现其中真切的情形,才能发现更多的机会。“眼前的机会”常常只是切入点和表象,“其中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才是有价值的东西。这就需要去做。看到的无非是残碎的表象,其中的体悟更是旁观者所不能感受到的。
行动才能将想法提升到真正的思想,才能将思想转化为力量。是我们决定行动的本身主宰着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机遇主宰我们的人生。
[评析2]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敢于把握机会的要义在于有这样的魄力:敢做别人不敢做、自己想办法做到的事情,将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这样的能力在需要你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经验的同时,还需要你有足够的勇气。惟有这种精神才有创新。否则一个人只能永远做下手。因为冒险与收获常常是结伴而行的,我们需要魄力,把握险中之夷,危中之利。成功者,未必比你“会做”而是比你“敢做”。
34.[背景]“我有意识地坚持在打工的劳累中学知识、学技术、学管理。”“就在黄老板把他办在海丰的砖厂全权交给我管理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做到了一边负责全面管理,一边坚持到现场干活。那时候,我对自己说,对砖厂这一门学问,像我这样全面、内行、能管理、能操作,同时又能经营的人,在整个行当里面,不可能有多少。”
[评析1]机会总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的。
“幸运的机会在哪里?多半在那些埋头苦干者手边,当他们抓到时,可能还没有觉察哩。至于那些游手好闲等幸运机会的人,永远都是失望者。”当美国汽车业鼻祖亨利•福特感慨地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他是看过了很多的人生失意者。
所谓的机会总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的,不是坐等空想就能发现的。做事的本身,埋头苦干者就有了把握机会的能力和发现机会的机会。因为这个能力一定包含着实际的经验,这只有在做的过程中,那些埋头苦干者才拥有。有一个颇为流行的说法“懒人致富”,有不少年轻人错误地理解了它的含义,变成了游手好闲和等待好运,变成了与守株待兔无异的机会主义者。“懒人致富”指的是善于组织和授权他人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做到最为合理,另外还有善于思考的意思。但一些青年误认为只要找到一个“点子”,找到“机会”就可以成功,而忽略了脚踏实地的工作。“点子”从哪里来?不可能是从空想中来的,一定是从“做”的实践中来,并回归到实践中去检验完善,再成熟起来,做的“结果”与当初的想法往往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发现机会的能力一定属于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幸运的机会一定是有实际运作能力的人才有可能把握的。刘延林有了这个能力,就有“幸运的机会”降临了。
[评析2]在实践中学习、体验。
一个“行伍”出身的成功者,他接受的教育必然有限。但是他善于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同时这种实际的需要也使得他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这样他在体认的过程中就不会遗漏什么,会有非常细腻实际的了解。他们的理论水平,大多比不上学院里接受正规教育的毕业生,但对实际的感悟以及准确性把握、深度,常常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
你的自信会让你周围的人相信你
刘延林
35.[背景]“(办机砖厂)我也是有失败的精神准备的,我想得很清楚,我原本就是从一无所有的起点出发的,即使到了现在帮别人管一个砖厂,也不能就说是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只不过比一般的打工仔好一些。万一我自己干失败了,顶多我又回到打工仔的位置上去。”
[评析1]人生历程中的得失都是成因果关系。
一个人认定一项事业,全心全意去做,不成功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如果说有遗憾,那就是一个人一生中没有真正去奋斗过。“人生能有几回搏”,人人皆知的励志名言用来鼓励他人,说出来都是轻松的。真的如果要让自己去做,能有这个境界,敢于孤注一掷,能够有这份不计得失的修养,其实这样的人还是少数。一个人,追求事业能做到永不放弃,至少会有一定程度的成功或收获,不会是了无成就的。这种“乐观进取”和“不计成败”的境界是人生的一种大智大勇。其实,人生的大多数机会是靠决心和勇气争取来的。
人生历程中的得失都是成因果关系,想求平安又想求得富贵,又不想冒险,是难以一举两得的。
[评析2]很多明显的机会就摆在没有人愿意冒险的地方。
“最坏的打算”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心态消极,缺乏自信。风险意识能给自己带来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信心。如果失败了,也会减小挫折感,使自己保持一份相对轻松的心境。而心态的是否良好,又极大地左右着事情能否做对。其实,很多明显的机会就摆在那些没有人愿意冒险的地方。
36.[背景]“坎坷波折给了我知识和本事,这些知识和本事绝对不是课堂上能够学到的,也不是哪个师傅能够面传身受的。”
[评析1]能力是抗拒困难的结果。
一个人的本领是从艰难奋斗中锻炼出来的,在舒适安逸的环境里,这种能力难以得到开发。为了摆脱贫困而努力奋斗,最能造就人才。一个在底层奋斗了若干年的孩子,常常会一鸣惊人。看看社会各界中的大多数成功者,起先往往是贫苦的孩子。他们大多是从困顿和需要的双重压迫中训练出来的,为改善自己的地位和生活,“需要”如同棍棒鞭策驱赶着他们向前迈进。
能力是抗拒困难的结果,不想通过与困难的搏斗,没有经历过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就想锻炼本领是不可能的。学校教育无法做到这点,它只是给人书面的知识,让人懂得道理而已。而这种“搏斗”是体验,它深入到人的“骨髓”,是对事物本质的体验认识,远远超出对事物“道理”层面的肤浅理解。它是直接的体验,不是间接的“经验”。课堂上怎么说,都不可能给你有切身的感受。这种体验是让人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之间差异的基础。
为什么说“富家之子”与生俱来就背上了“包袱”呢?是因为他们很可能丧失与“苦难”搏斗的机会。他们没有机会经历风吹雨打,与从贫困中成长出来的茁壮的青年不可相提并论。与困难搏斗,这就如同驾驶船只在暴风雨中航行那样,怒涛汹涌,浊浪排空,随时有倾覆的危险。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操练出出色的驾驶技术。如果只是在风平浪静的湖面上航行,那是无需多少技术的。贫困不是成功的条件,但从贫困中锻炼出来的本领却是成功的前提。自然的法则是公平的,他可以让一个贫苦的孩子才智发达,让他得到财富,让他为社会创造财富。
[评析2]平凡的经历,只能造就平凡的人生。
人的个性见地是由每个人所生存的环境、时代和他特别是年轻时接触的人、事所决定的。他的体验不同,见解就不同。有个人特殊的体验就会与社会上一般人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这种见解的特殊性在于它更深刻而不是它不符合一般的规律。我们不能想像一个见解平庸的人在工商界能有什么发展。所以说,平凡的经历,只能造就平凡的人生。我们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置身于大风大浪中去锻炼,勇敢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锻炼,他们的心智和个性见地也是与一般人有很大不同的,他们的能力更强。
还需要梦想改变我们的未来
刘延林
37.[背景]“这就叫‘打更匠’不怕丢‘乌纱帽’。”
[评析]一个人处于一个“还可以”的处境就会被环境所蒙蔽。
很多人敢闯敢干是因为本来就少有依靠,没有退路,何不背水一战?在改革开放初期,先富裕起来的人多是无单位、没有头脸的“游民一族”,或者就是不甘心困在土地上的农民。有单位、有头脸的人少有下海的,因为有依靠,致富的愿望不那么迫切。所以说,一个人处于一个“还可以”的处境就会被环境所蒙蔽,而感受不到渐渐临近潜伏着的危机,改变命运的良机也会因此丧失。
贫穷与困境对有些人来说是好事,穷则思变,各界中大多数的领袖人物当初无不是在艰难中挣扎过来的。对于一个当代青年来说,想追求壮丽的人生,不妨将自己置身于困境,这样人生才会有起伏。
38.[背景]机砖厂生意红火了,这时麻烦也出现了,当地人心态失去了平衡。“我立即寻求解决的办法。后来我才发现,我无意中干了一件十分成功的事,那就是我没有从别人身上去找原因。首先,而且是主要的,从我自己身上去反省找原因,我那时候明显地感觉到是自己‘小气’了一点,有历史形成的原因:过去我太穷太穷。”
[评析]有没有反省能力决定一个人能否完善自己。
有没有反省能力决定一个人能否完善自己,能否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一位思想正确、无私的人能够很公正地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善于自我批判,推己及人,感悟人性的弱点,提升自己的思想,因此能够理解他人和宽容他人。这样的人就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迷人的人格魅力,化矛盾于无形当中。刘延林在书中说到的“感情投资”和“做得正派”是有一定的人性高度来认识的,理解他人和尊重他人,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为善。后来他就说:“处理好邻里关系,对我下一步的腾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缺少宽容之心、小气,是自私和缺乏自律的表现,也是一个人失败的根源和失败的象征。首先它会把人际关系搞坏。人际关系的一个规律是待人如己,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要如何对待别人。一个人缺乏与人和睦相处的本领,他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只有一个人身上散发着善意,影响到更多的人,那么他才会得到很多的善意回馈,这是新力量的来源,善意起到了连锁反应,它的力量常常是倍数增加的。几乎所有的成功人士都体验到了它的神奇。刘延林说他无意中干了一件十分成功的事,是他在后来得到了很好的结果反馈,从而深有感触地说了这句话。
39.[背景]“‘落魄时不卑微,成功后不盛气凌人’,这是我‘最珍贵的体验’,我的事业能够连连成功,与这一点有很大关系。”
[评析]心态决定命运。
这种做人的心态,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是“胜不骄,败不馁”。有这种客观认识和自我评价,不被当时的处境蒙蔽,在落魄或逆境中,仍然保持对自己恰当或略高的评价,则他的心态不会被“环境”所左右,“气”之所向披靡,已经有一半的成功了,在自信面前,阻碍自己前进的“自卑自抑”将荡然无存。
成功让人容易产生自大的心理,很多后来的危机都是在我们顺畅的时候潜伏下来的。自大使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看不到埋藏在前进路上的陷阱。拥有这种谦虚的心境,在于自己能够对自己、对人生、对成败、对当前和未来的发展环境有清醒的认识。这种修养的力量,这种谦虚的态度,有巨大的亲和力,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自造机会”。这就是为什么,这种心态给刘延林带来连连的成功。
40.[背景]“一些人说我心细,一些人说我胆子大,也有人说我胆大与心细并存。说到这儿我要劝一劝您,别太留意别人对您的评价,别人对您评价时,或多或少都加入有他自己的主观需求,这些需求尽管可以说是无恶意,但也可以说不会是完全为您着想的,您要太看重别人对您的评价,您就注定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个性去创造、去拼搏、去竞争了。换句话说,您就是在再现别人的意志。”
[评析]有主见又不刚愎自用是成功者的特征。
有主见又不刚愎自用是成功者的特征,他们具有分辨能力,知道哪些是善意的批评,哪些是恶意的中伤。别人的批评或多或少有他的“需求”,这个“需求”就是包含在批评当中的一些目的。善意的批评仍包含智慧型和愚蠢型两种。愚蠢型的人对你的做法不了解、分辨能力不高,或人云亦云,其出发点是好的。智慧型的人见解鞭辟入里,直指你的误区和性格弱点,你应有广阔的胸襟坦诚接受。
刘延林的劝谏还包含有更深层的意思,也许别人对你的批评乃是智慧型的,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包含着他的做事策略方法,是很高明的。但这种做法未必适合自己,与自己的整体思路不协调。如果太在意别人的意见,那么做起事来就可能“三不像”,结果招致失败。
别人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在很多时候都不能说是错误的,只有更合适自己的选择而已。一个有才华有主见的人通常有固执的一面,不会采纳思路和他相抵触的意见。人的个性见地都是由他所处的环境、时代,尤其是他年轻时所接触的人与事所决定的。他的生存体验不同,见解、主张就不同。他的个人体验越特殊,他的观念与一般人就有更大的差距。有这种别具一格的观念,才能有独特的做法,才能有特别的创造,也就决定了世上的许多大成功机会留给了这些人。
很多人一生碌碌无为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顾虑别人的说法,害怕做事、缺乏信心。他们谨小慎微,怀疑自己的想法,不愿意争取主动,不敢和人发生冲突。他们在表明自己的想法之前习惯于打听别人的看法,看别人是否赞同自己。事实上,无非是再现别人的观点罢了。
首页 上一页 共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