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诗百话--施蛰存

_22 施蛰存(当代)
  朝饥山草寻篷子,夜宿霜中卧获花。
  ①底事:何事,为什么,疑问语。
  ②却坐:退坐。
  ③东畿:畿是京都四周的地区。怀、郑、汝、陕四州为东畿,设东畿观察使。
  ④垂年:各个写本均同,但不可解,大约是垂老之意。
  以上是第十一段,十四韵,二十八句。写女郎在新安县东遇到一个老翁。老翁自述其所受灾难,官军对人民的抢劫搜括比黄巢更凶。女郎说:在新安东郊,因为找茶水喝,遇到一个老人家,脸色青苍,躲藏在芦花堆里。她问老人家是哪里人?为什么在这么大冷天露宿在芦花堆里?老人想回话,又坐下来两手扶头,仰天大哭。后来他说:我是本地人,家有良田二百麈,每年要缴税三千万。家里小姑娘会织绸子做袍褂,中年妇女能做红黍饭。家中有粮仓千间,储粮一万箱。黄巢军队过后,还剩一半。自从官军开到洛阳,日日夜夜有巡逻兵到村坞里来骚扰。他们拔出了剑,挥舞着白虎旗,象一阵旋风似地下马冲进门来,把我家里抢得一扫精光。家里既已一无所有,止好骨肉分散,各自去谋生路。我现在是一个孤苦老头,可是山里还有几千万家难民,在吃草根,露天睡在芦花堆里。
  这一段诗中所有数字,都是夸大了的,不可认真。“年输户税三千万”,罗振玉校本改为“三十万”。周云青注本依罗改本,亦作“三十万”。他还引用《通典》,唐代上户丁税,每年缴十文。三千万就该有三百万户,这个数字似乎过多。于是改为“三十万”,就止有三万户,差不多了。其实唐代户口税制度,先根据贫富差别来定每个丁男的人头税。上户是富户。每年缴税十文,是一个上户丁男应缴的税额。如果家有三丁,每年就得缴税三十文。再说,东畿一县,也不会有三万户之多。三千万果然过多,三十万也还是夸大的。老人家有“良田二百廛。一廛是一百亩,二百廛就该有二万亩。如果这个老人是拥有二万亩地的大地主,他决不会流落到骨肉分散,自己睡在芦花被里。还有,躲在山里的难民也不会有千万户。
  读唐诗,对于这种用数字的描写方法,千万不宜用数学观念去和诗人算账。李白的“白髮三千丈”,就使改为三尺,也还嫌长。罗振玉是个通人,也能作诗,应该懂得唐代诗人的习惯,可是他居然不顾校勘学的严谨原则,自作主张,把“三千万”改为毫无根据的“三十万”。按照诗的声律,这个字必须用平声字,作者韦庄懂得声律,所以他用“三千万”。如果这个地方该用仄声字,他肯定会用“三十万”。罗振玉这样一改,周云青还在注文中认为“似是”,这就非但暴露出他们都不懂声律,而且还侮辱了作者韦庄,使他表现为连平仄和谐都不懂的诗人了。
  不但是数字的夸张,就是人名地名,唐代诗人也都是作为修辞方法使用的。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是极有气魄的名句,可是有人偏要用地理观念来妄改。有的说:黄河怎么会上到白云里去?只有黄沙,堆得高,才能“远上白云间”。有的说:黄河离凉州城有一千多里,作《凉州词》就不该用“黄河”。其实,能读诗的人,知道诗人是在写塞外风光,他把几个特征结合在一起:浩罕的黄河、孤城、高山、羌笛、没有春意。诗人并不专咏凉州,而富于地理观念的读者就感到不对头了。如果碰到一个富于数学观念的读者,他一定会把“万仞山”也改一改。因为一仞是八尺,万仞就有八万尺,凉州城外那有八万尺的高山?
  妾闻此老伤心语,竟日阑干①泪如雨。
  出门惟见乱枭鸣,更欲东奔何处所。
  仍闻汴路②舟车绝,又道彭门③自相杀。
  野色徒销战士魂,河津半是冤人血。
  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④江南风景异。
  自从大寇犯中原,戎马不曾生四鄙⑤。
  诛锄窃盗若神功,惠爱生灵如赤子。
  城濠固护教金汤⑥,赋税如云送军垒。
  奈何四海尽滔滔,湛然一境平如砥。
  避难徒为阙下人,怀安却羡江南鬼。
  愿君举棹东复东,咏此长歌献相公。
  ①阑干:纵横。
  ②汴路:到开封去的路。
  ③彭门:即彭城(徐州)。
  ④见说:“见”字作“被”字解。见说,即被告知。
  ⑤四鄙:四郊。
  ⑥金汤:金城汤池。比喻坚固的城池。金城,犹言铜墙铁壁。汤池,沸水的城濠。教字不可解,疑有误。
  以上是第十二段,十一韵,二十二句。这是全诗的结束,诗人仍借女郎的话,说明了此诗的创作动机。女郎听了老人的伤心话,整天哭泣,泪落如雨。出门惟见枭鸣,不见人迹。想再往东走,不知到何处是好。听说去开封的路断了;又听说彭城在内乱。郊野、河边,全是死尸。恰好有人从金陵(南京)来,说江南的风景大不相同。自从黄巢军队进犯中原以后,江南倒很太平,四郊没有战事。那边的主帅象有神力似的镇压盗贼,惠爱百姓如同子女一样。那边城池坚固,攻打不下;各处缴纳到军营中来的赋税多得很。当四海八方都乱得如洪水滔滔的时候,独有江南一块土地却平坦如砥。我是个京城里的人,现在却逃难在异乡;因为渴望安全,反而羡慕做江南的鬼。我希望你赶快乘船向东去,把这首长诗献给江南的相公。
  前半段是叙述黄巢军队退出长安后,骚扰洛阳、开封一带的情况。后半段颂扬江南的太平安定。诗结句所谓“相公”,是指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周宝。周宝驻守润州(镇江),保持了江南的太平。韦庄从长安出来,在洛阳住了一时,就到江南。这首诗大概是他为了献给周宝而作,因此以颂扬周宝为结束。
  这首诗大体上虽然写黄巢军队的奸淫烧杀,但从老人的口中吐露出来的,却是官军比黄巢更坏。《北梦琐言》说:这首诗因“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两句而为公卿所惊讶,恐怕也并不全是为此,可能还是触怒了那些“东诸侯”。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五日
94.晚唐诗馀语
  晚唐诗人亦不少,我只选讲了十七家,仅是走马看花。马戴的诗,严羽评为晚唐第一。杜荀鹤诗,宋人以为高古淳朴,贺黄公则斥之为粗鄙陋劣。曹邺诗罕有称道,而锺伯敬亟为赞赏。这些都是论晚唐诗可以研究的问题,本书亦无暇涉及。杨升庵说:“晚唐之诗,分为两派:一派学张籍,则朱庆馀、陈标、任蕃、章孝标、司空图、项斯其人也;一派学贾岛,则李洞、姚合、方干、喻凫、周贺其人也。其间虽多,不越此二派。学乎其中,日趋于下。”(《升庵诗话》卷十一)这晚唐两派之说,颇为文学史家采用。我以为如此分法,尚未探源。所谓张籍一派,应溯源于大历诗人之钱起、郎士元;贾岛一派,应溯源于二孟(浩然、东野)。而这两派诗人又彼此出入于王维、韦应物。此外,另有一派起于王建、李贺、张祜,则温庭筠、李商隐、杜牧,施肩吾、罗隐、韩偓诸家是也。虽然成就有高下,风格有雅俗,总是梁、陈馀韵的复兴,与张籍、贾岛不同源流。
  晚唐人多致力于五、七言律诗,作乐府歌行者极少,作古诗者更少。故后世人所谓晚唐体,指的都是五、七言律诗。杨升庵又论晚唐五言律诗云:“五言律起结皆平平,前联俗语十字一串带过。后联谓之‘颈联’,极其用工。又忌用事,谓之‘点鬼簿’,惟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所谓‘吟成五个字,拈断数茎鬚’也。”这样,虽然简单化,但已指出了晚唐体的特征。晚唐诗人,才学都不高,情趣也不够丰厚,几乎是为作诗而作诗。风雅比兴,就其总体来说,都不及中唐诗人。他们平常总在一联一句中求工稳贴切。得到一联佳句,便可拼凑成诗,故大多数诗人,仅有佳句而无名篇。后世人论晚唐诗,也往往都止能赏其佳句。何文焕在《唐诗消夏录》中评中、晚唐五律云:
  五律至中、晚,法脉渐荒,境界渐狭。徒知炼句之工拙,遂忘构局之精深。所称合作,亦不过有层次、照应、转折而已。求其开阖跌宕,沉郁顿挫如初、盛者,百无一二。然而思深意远,气静神闲。选句能远绝夫尘嚣,立言必近求乎旨趣。断章取义,犹有风人之致焉。盖初盛则词意兼工,而中、晚则瑕瑜不掩也。
  这一段话前半指出中、晚唐五言律诗的缺点,后半则指出其长处。但此评以中、晚唐诗相提并论,我以为颇不公允。中、晚唐诗,差距甚远,未可一概而论。至少,所谓中唐,应从贞元以后的诗人说起,如姚合之流。若大历十才子所作,词意兼工者俯拾即是,尚无此病。至于说晚唐佳句,“犹有风人之致”,我亦不以为然,所谓“风人之致”,是指一首诗可以反映民风。这应当指全篇而言。从一联一句中求风人之致,恐怕无此可能。
  宋代初期,杨億、刘筠等作诗专学温庭筠、李商隐,称西昆体。又有惠崇、希昼等九个和尚,作诗专学许浑、方干,有诗集盛传于当时,称《九僧诗》。这是晚唐诗给宋初的影响。欧阳修对这两种倾向都不满意,对西昆体则“患其多用故事,语僻难晓。”对九僧诗则说他们“区区于风云草木之类”。在他的影响之下,晚唐诗渐被冷淡。苏东坡、黄庭坚学杜甫、韩愈,诗风一变。尤其是黄庭坚,以他的盘空硬语,创立了江西诗派,称霸于北宋诗坛。
  到了南宋,江西派的诗流于艰涩拙朴,于是又有人回过头来学晚唐诗,韩驹曾说;“唐末诗人虽格致卑浅,然谓其非诗不可;今人作诗,句语轩昂,止可远听,而其理则不可究。”(《诗人五屑》十六引《陵阳室中语》)所谓“今人作诗”,就是指江西派中的诗人。奇怪的是,韩驹自己也属于江西诗派,他这几句话,无异是自我否定。
  杨万里早年也是作江西派诗的,到晚年时却转变了。他有《读笠泽丛书》诗三首,其一云:
  笠泽诗人千载香,一回一读断人肠。
  晚唐异味同谁赏,近日诗人轻晚唐。
  于是便出现了“永嘉四灵”①和“江湖派”②诗人。这一群诗人都学贾岛、姚合,做五言律诗。又有叶水心为他们作理论的宣扬,南宋后半期诗坛,几乎都以晚唐体为宗。江西诗派消失了。
  但同时严羽作《沧浪诗话》,却竭力提倡盛唐。他有一段话专论宋初以来的诗风:
  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至东坡、山谷,始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功,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
  这一段话是最简明的宋代诗史。严羽以禅学论诗。主张作待当以盛唐为法,是正宗的大乘禅;晚唐诗还止是略得皮毛的小乘禅。
  严羽是宋末人,他的理论,在当时未有显著的影响。元人作诗,虽然以唐诗为宗,也还没有在初、盛和中、晚之间有所偏重。因为金、元诗人如王若虚、元好问诸人,论诗的对象首先要抨击江西诗派。
  到了明代,前后七子都标榜盛唐诗法,以此为学诗的最高境界。严羽的《沧浪诗话》,至此才发生影响。从明初到隆庆、万历年间,诗人们一致推崇盛唐。可惜明代诗人之所以主张“诗必盛唐”,是从复古运动出发,他们的诗都是盛唐的模仿作品,艺术的创造性非常稀薄,有“泥美人”之诮。后来,袁宏道等兄弟三人崛起于公安,论诗主白居易、苏东坡,以流畅平易为上,号称“公安派”。接着,锺惺、谭元春起于竟陵,又很不满于公安三袁诗的便捷浅俚,提出幽深孤峭的标准以论诗,是为“竟陵派”。“公安”、“竟陵”两派都攻击前后七子的“诗必盛唐”论。在创作实践上,“公安派”走了宋诗的道路;“竟陵派”则走了晚唐的道路。锺惺选定《唐诗归》,屡次为晚唐诗辩护、翻案,于是晚唐诗又一度时行起来。然而好景不常,到陈子龙、钱谦益出来,都提倡盛唐,学其雄浑高华的风格,黄钟大吕的声调。于是“竟陵派”的议论,一蹶不振。晚唐诗从此消失了它们曾经光荣过的地位。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三日
  ①温州人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号灵舒,徐照号灵晖,徐玑号灵渊,称“永嘉四灵”,成为南宋一个诗派。
  ②南宋时,杭州书商陈起刻印《江湖群贤小集》,收刘克庄、姜夔、葛天民等数十家的诗集。这些人称为“江湖诗人”,亦成一派。
概话
95.唐女诗人
  诗出于歌,歌起于民间。民歌的开始,很可能属于妇女的劳动歌谣。从独唱而至于互唱,由互唱而至于对唱,再由对唱而至于问答,于是男女诗人都有了。《诗经》中如《王风·伯兮》,《郑风》中的《山有扶苏》、《狡童》、《将仲子》,都是妇女所作,可惜没留下姓名。五言诗起于汉代,已有好几位女诗人见于著录。窦玄妻的《古怨歌》、苏伯玉妻的《盘中诗》、乌孙公主的《悲愁歌》,卓文君的《白头吟》,都是好诗。蔡文姬的《悲愤诗》,作五言长篇,更是杜甫《北征》诗的泉源。魏、晋以下,历代都有女诗人,或则见于著录而诗与名俱亡,或则诗存而名佚。但锺嵘《诗品》中,还论到汉代的班婕妤、徐淑、齐代的鲍令晖、韩兰英,这几位女诗人的作品现在都不可见,但她们的姓名能列入《诗品》,可知当时必有杰出的作品流传。
  到了唐代,男诗人既多,女诗人也并未示弱。不过由于封建社会礼教的约束,女诗人的才名,不出于闺阁。她们又不能应进士试,用不到行卷。她们没有社会生活,作诗也限于闺中抒情,因而极少流传出去,到后世便如云烟之消散。但是即使如此,《全唐诗》中还保存了几百首女诗人的作品,仍然反映着这是清代以前女诗人最多的时代。
  唐代女诗人中最著名而作品现存最多的止有三家。李冶、薛涛、鱼玄机。李冶和鱼玄机都是女道士,薛涛是成都妓女。她们都有社会交际生活,常与文人唱酬,因此她们的诗流传最多。三人中,李冶的时代最早,我已在讲中唐诗的时候讲过她的诗。薛涛年齿略迟于李冶,其声名卓著时期,大约在贞元至元和年间。她的诗相传有五百首。南宋时还流传着她的《锦江集》五卷,可是现在仅存八十九首了。
  薛涛的诗大多是七言绝句,但其压卷①之作却是一首五言律诗:
  酬人雨后玩竹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有人雨后赏竹,做了一首诗,写给薛涛看。薛涛也做了一首,以酬答他的好意。“酬”不是“和”。和是要用原韵的。酬不必用原韵。但既然称为“酬”,诗意便应当照应原作。薛涛一看原作,便想到竹的特征表现在冬季,故古人以松竹梅为岁寒三友。现在此人却在雨后玩竹,便不是恰当的时候。所以她第一联便说:你在南方的春天雨后玩竹,那里能看到它不畏霜雪的姿态呢?接下去说:但是,春天是草木茂盛的季节,在这时候玩竹,至少可以看到它能以虚心自持,也就不同于“众类”了。这一联的对法比较灵活,从词性的角度看它,似对非对,属于假对一类,或曰假借对。从意义的角度看这是一联流水对,或曰十字对。因为诗意不是两句平列,而是以十字为一意的。颔联是咏竹。晋代有山涛、王戎等七位高士在竹林中饮酒赋诗,称为“竹林七贤”。故诗曰“多留晋贤醉”。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他的二位妃子在竹林中哭泣,眼泪滴在竹竿上,成为湘妃竹,又名斑竹。故诗曰“早伴舜妃悲”。因为七贤的时代在舜妃之后,故用“早”字,以点明时代。结尾一联照应了起联。大意说:你如果能到年终时候再来玩竹,就可以见到它不畏霜雪的劲节了。这首对原作者大有讥讽之意,但说得非常委婉。诗意既佳,句法亦苍老,在中唐五言律诗中,可以列为佳作。
  鱼玄机诗一卷,四十九首,现在还有一个南宋刻本。此外,《文苑英华》载鱼玄机《折杨柳》一首,不见于集中,故现存诗五十首。她的诗以五、七言律诗为多,功力在薛涛之上与李冶不相上下。
  赠邻女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这是一首极其大胆的诗,封建社会中的女诗人,能在诗中表现这样风流浪漫的思想情感,并不很多。但在唐代,却不止鱼玄机一人。诗题曰《赠邻女》,看诗意,大概这位邻家姑娘是被一个薄情男子抛弃了的。鱼玄机写这首诗安慰并鼓励她。第一联写这个姑娘的生活,从侧面表现她的情绪。怕见阳光,故以罗袖遮掩太阳;早晨懒得起来梳妆,因为有春愁。愁字的说明,就在下面第二联:“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说得多么沉痛!在这个社会中,男子几乎个个都是无情无义的,要找一个“有心郎”,比找一件无价之宝更为困难。这个邻家姑娘,因为有这样深刻的春愁,所以她睡着时也偷偷地哭泣,在花园里也无心赏花,而暗自伤心。鱼玄机用选一联来具体描写了邻女的春愁。但鱼对这位邻女的只会伤心,只会暗哭,虽然非常同情,却觉得她未免太懦怯了。对于这样一个处于被动地位的弱女子,鱼要鼓励她争取主动,创造自己的生活。鱼在结尾一联中,把宋玉比喻为“有心郎”,把王昌比喻为负心郎②,即抛弃邻女的那个男子,而组织成一联为妇女争取自由和独立的响亮口号:“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刚才我说,在唐代,写这样大胆的诗的女诗人,不止鱼玄机一人。现在就举一首李冶的六言诗:
  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在封建宗法制度中,夫妻是五伦之一,又是三纲之一。夫为妻纲,妻是从属于夫的。夫妻的爱情,不是双方均等,而是由宗法制度分配的。夫对妻,主权大于爱情;妻对夫,义务大于爱情。由封建婚姻制度结合的夫妻,他们之间,即使双方都有爱情,这种爱情也是由封建制度维持着的。李季兰看穿了这种夫妻关系,用一句六言诗就揭发了这种夫妻关系的本质:表面上是最亲密,实质上是最疏淡。前面三句,都是比喻,用来证明“至亲至疏”的辩证观点。
  这首诗,岂不是也可以说是非常大胆的作品吗?
  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执政二十年,有功有过,互不相掩。我们不在这里评论她的政治,止限于赏鉴她的才华。她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所作诗文很多。《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她有《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卷,可惜现在仅存诗四十六篇,在《全唐诗》中。
  武后有《九日游石淙》诗七律一首,命群臣和作,有石刻至今犹存。她的原唱中有“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亦可谓一时佳句。但最能表现其浪漫性格的却是她自制的商调曲《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有人怀疑此诗不是武则天作的,因为从诗意及语气看,不象是一位执政的女皇身分。这是由于误解此诗,认为是作者自己抒情。当然,武则天不会有这一类型的爱情苦闷。但这是她写的乐府歌辞,给歌女唱的。诗中的“君”字,可以指任何一个男人。唱给淮听,这个“君”字就是指谁。正如现代歌星手执话筒,唱着“我爱你”、“我念你”,使听众不免动心,就收到恋歌的效果。你如果把这一类型的恋歌认为是作者的自述,那就是个笨伯了。
  诗四句,意义明白,不用注解。我只要提出其第一句,可见武则天对于妇女的相思病,极有深刻的体会。“看朱成碧”是视觉的错乱。妇女在极度苦闷的情绪中,官感会发生异状。对于色、声、香、味的感觉,都会反常。武则天以“看朱成碧思纷纷”来形容这个女人的“憔悴支离”,确是符合于生理学、心理学的经验之谈。
  这首诗,岂不是也可以说是女诗人大胆之作吗?
  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是初唐诗人,首先制定律诗对法的人。婉儿继承家学,作诗文都是第一流的。武则天当政时,她在宫中为昭容③。帮助武后进用文人学士,提倡文化。武后朝臣中,诗人最多,与婉儿很有关系。评论沈佺期、宋之问二人诗篇优劣的,也就是她④。她虽然因为附从安乐公主事被杀,但玄宗在开元初年还特别命臣下编集她的诗文为《上官昭容集》二十卷。这个集子现在也已亡佚,《全唐诗》中只存她的诗三十二首。
  綵书怨
  葉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伥久离居。
  题目是乐府曲名,以前没有见过,大约也是新创的曲调。诗体却是五言律诗。这个题目和这首诗连在一处,就可以知道这是初唐的作品。因为初唐时,五言律诗还可以谱曲入乐。中唐以后,没有以五言律诗为乐府歌辞的情况。
  一个女人在秋天怀念她的离居已久的丈夫,因而作此诗。第一句就点明时季,同时也暗示作诗的动机。不了解这句诗的来历,就止能体会到它是说明作诗的时季,而不能体会到它所暗示的作诗动机。现在我们把这句诗的来历注明: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葉下,
  白蘋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这是屈原《九歌》中的四句。“葉下洞庭初”,即“洞庭波兮木葉下”。这是点明“怨”的时季。但《九歌》原文在此句下还说明在这个秋风落叶的时候,盼望神来的吉日,预先备好酒食,以供迎迓。“与佳期兮夕张”,在《九歌》中是迎神之词,在此诗作者所暗示的意义,却是希望丈夫归来的吉日。许多诗人运用古典成语,往往含有歇后的作用。即用的字面是上句,用的意义却在下句。这也是读诗时应当注意的。
  你如果理解了第一句的双重意义,就能体会第二句并不单是承接上句的字面意义,它同时还承按了上句所暗示的意义。第二联是描写这个与丈夫“久离居”的女人的孤寂之感。露浓则天寒,天寒而无人共枕,就觉得被冷了。月落则即将黎明。到了黎明时候,锦屏中还是空虚无人,可知整夜的闺房中,始终是独自一人。
  第三联上句“欲奏江南曲”,此句亦必须先了解《江南曲》的内容,然后才能了解它与下句的思想关系。据吴兢的《乐府古题要解》云:江南曲是古代相传的曲子。古词有“江南可采莲,莲葉何田田”,又云:“鱼戏莲葉东,鱼戏莲葉西,鱼戏莲葉南,鱼戏莲葉北。”看来是很早期的江南民歌,故歌词非常素朴、简单。吴兢说,后世人作《江南曲》,内容都是“美其芳晨丽景,嬉游得时。”据此,可以了解这一联诗是说:我本来想写几篇描写良辰美景、及时行乐的《江南曲》,可是为了要争取时间,封发寄到蓟北去给你的信,《江南曲》就无心作了。蓟北、辽西,都是当时军人远征的地方。
  第四联结束全诗。急于要封发的信,也没有别的内容,止是表示我和你离居已久的惆怅心情而已。这并不是表示信的内容简单,而是表示满纸都是离情别绪,顾不到写别的家务事。此诗题目是《綵书怨》,另有一个版本作《綵毫怨》,意义均同。“书”是信札,“毫”就是笔。这结尾一联是照应了诗题的。
  五言律诗的格调形成于武后朝,文学史上虽然归功于沈、宋,但我想上官婉儿也一定有一份功绩。但看此诗,工稳不亚于沈宋。对仗贴切是她祖父的遗教。“江南曲”本来不是此诗中必要的词语,但为了给“蓟北书”找配偶,就想到了“欲奏江南曲”一句,可以欣赏她对法之灵妙。
  《全唐诗》第二十九卷所录女诗人诗,有许多是出于传奇小说,未必真有此作者,故不可尽信。现在选录几首作者较为可信而诗极好的。
  盛小丛是晚唐时越中(绍兴)歌妓。大中年间,李讷为浙东观察使,夜登城楼,听到歌声激切,极为赞赏,命人将歌者找来,才认识是盛小丛。当时监察御史崔元范在李讷幕中,将奉召入京,李讷置酒送行,席上就命盛小丛唱歌劝酒。在座的主客都作了诗。盛小丛唱的是她自制的曲子:
  突厥三台
  雁门山上雁初飞,马邑阑中马正肥。
  日旰山西逢驿使⑤,殷勤南北送征衣。
  这是一首边塞词。首联二句极自然,极豪放,声调又响亮。第三、四句写驿使忙于为边疆战士输送寒衣,题材也极能表现边塞风光。女诗人的作品中,象这样的诗极少见。读此诗,可以想象,盛小丛必然是个豪迈的姑娘,不是娇柔的女士。当时李讷首先赋诗:
  绣衣奔命去情多,南国佳人敛翠蛾。
  曾向教坊听国乐,为君重唱盛丛歌。
  王莽时,御史的官名为“绣衣执法”,故后世以“绣衣”为御史的代词。“南国佳人”指盛小丛。“敛翠蛾”即蹙紧眉头,表示送别的情绪。“曾向教坊听国乐”是李讷自述曾在长安听过教坊乐工所奏的国乐,代表国家的第一流音乐。结句说:现在为你送行,重新再请听一遍盛小丛的歌声。这是把盛小丛的歌唱比之为教坊里的乐曲。
  崔元范也赋了诗,李讷幕下的判官杨知至,也有一首诗,均保存在《全唐诗》中,今不再抄录。不过杨知至诗的起二句云:“燕赵能歌有几人,为花回雪似含颦。”似乎盛小丛是个北方人,流落在浙东为歌妓的。我想江南歌女恐怕不会作这样豪放的歌词。
  徐月英是江淮间的妓女,也是晚唐人。她有《送人》一首,在唐人绝句中,可以列入佳作之林。
  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
  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鸳鸯相背飞。
  这首诗大有神韵,但是得之于自然,不是刻意琢磨出来的。平望是吴江上的驿亭,送人上船都在此地。“鸳鸯相背飞”是象征手法,不是实指鸳鸯。“两人同去一人归”,岂非“鸳鸯相背飞”了吗?
  徐月英还有一首不全的诗,现在仅有二句,也可谓佳句:
  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这二句被宋代女词人聂胜琼偷了去,补凄成一首:《鹧鸪天》词: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几程。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五日
  ①古人编诗集,把他最好的一首编在卷首第一篇,称为“压卷”。这个名词,用到后世,泛指全集中最好的作品,不一定编在卷首。
  ②宋玉有《登徒子好色赋》,讲到有一个东邻姑娘,在墙头上偷看了他三年。鱼玄机诗用此典故,寓意要邻女自己去找爱人。
  王昌,魏晋时人,风神俊美,为时人所赏。但无薄倖事。此诗仅为借用而已。
  ③昭容,皇后宫中女官名,为九嫔之一,位正二品。
  ④见本书第六篇。
  ⑤此句《升庵诗话》所引作“昨夜阴山逢驿使”,似较好。
96.六言诗
  我国初民时代的诗歌都是四字一句,最早的如《尧民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等谣谚,皆见于古书所引。《诗经》是周代诗的结集,全是四言诗了。大约到战国后期,南方的楚国人歌唱四言诗的时候,在句中或句尾加上一个和声“兮”,于是开始出现了五言句,例如:
  吉日兮良辰(《楚辞·九歌》)
  瑶席兮玉瑱(同上)
  嫋嫋兮秋风(同上)
  广开兮天门(同上)
  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楚辞·九章》)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同上)
  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楚辞·远游》)
  经营四荒兮,周流六漠。(同上)
  “兮”字的作用是一个音符,用以表示它上面那个字应当曼声吟唱。过些句子,形式上虽是五字句,但还不能说是五言诗句。到后来,这个“兮”字被换上一个有意义的实字,于是才成为五言诗句。例如汉李延年作歌云: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宁不知”是衬字,除掉它,就是句法整齐的五言诗。它代替了周代的四言诗,成为汉、魏、南北朝时代诗的主要句式。这首早期的五言诗,还看得出从“兮”字改用实字的痕迹。如果我们把它写成以下的句子,意义并不缺少:
  北方兮佳人,绝世兮独立。
  一顾兮倾城,再顾兮倾国。
  倾城兮倾国,佳人兮难得。
  由此可知,五言句既然比四言句多了一个字,它的思想内容也应该多一些。如果五言句可以删去一个字而无损于它的思想内容,这就是一个多馀的字。宋人说:一首五言律诗,一共四十个字。要如四十位贤人,缺不得一个。其实不但是五言诗,七言诗也何尝不是这样。每句之中,不能有不起作用的字。以一般的情况来讲,周秦的四言诗发展而为汉魏的五言诗,每一个诗句的内容都有所充实。从五言而至七言,也同样应使诗意随字数而增加。
  周秦以前,汉族人的语言,纯用单音词。一词一义一音。《诗经》里的四言句,多数是以二字为一个音节,两个音节构成一句。诗歌句法的音节结构,用偶数,不用奇数。这种习惯,发展并表现在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赋。但同时,人民的语言中,复音词日渐多起来,偶数的四言句往往不够表达一个概念。在音乐方面,以四言诗合乐,又觉得呆板。于是兴起了新的诗歌句式——五言。从此以后,诗句字数不从偶数发展,而从奇数发展。故五言诗变而为七言诗。
  六言诗是四言诗向偶数发展的一支细流。它最初也起源于楚歌,在五言句中加一个衬字: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楚辞·九歌》)
  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同上)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同上)
  折疏麻以瑶华,将以遗兮离居。(同上)
  每句六字,是偶数;但音节是每句三个,是奇数。例如第一例:“夫君”、“未来”,是两个音节。如果不用“兮”字,则单独一个“望”字,止有半个音节。添一个“兮”字,便凑合三个音节。第二例更为明显。“帝子”、“北渚”,两个音节。“降”字唱时用曼声,才成为一个音节。由此可以悟到,六言诗是五言诗的曼声改为实字。不过改曼声为实字之后,句子结构必须是整齐的三个音节(2+2+2),不能象楚辞句法的“望+夫君+兮+未来”。
  六言诗是指六个都是实字的诗体。任昉的《文章缘起》说六言诗起于汉代的谷永。杨慎说:《文选》注中引董仲舒琴歌二句,亦六言。时代在谷永之前。谷永的六言诗,今已失传。董仲舒的琴歌非全章。现在可见的六言诗有孔融所作三首,今录其第一首:
  汉家中葉道微,董卓作乱乘衰。
  僣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
  百姓惨惨心悲。
  晋代的陆机有乐府诗《董逃行》,也是六言句。今抄录二章:
  和风习习薄林,柔条布葉垂阴。
  鸣鸠拂羽相寻,仓庚喈喈弄音。
  感时悼逝伤心。
  日月相追周旋,万里倏忽几年。
  人皆冉冉西迁,盛时一往不还。
  慷慨乖念凄然。
  孔融所作三首,已佚失题目,内容都是写董卓弄权肆虐的政治情况。陆机所作五首,都是慨叹人生多故,盛衰无常。二诗形式一致,都是以五句成篇,这恐怕不是偶然相同,而是配合乐曲《董逃行》的节奏写作的。孔融所作,可能也是《董逃行》的歌辞。因为《董逃行》的内容正是写董卓之乱的。
  陆机还有一首乐府诗《上留田行》,六言九句,亦可注意。六言诗用于乐府歌辞,为什么最后都以一个单句结束呢?
  嵇康有六言诗十首,各有题目,很象是一组詠史诗。今抄录二首以见一斑:
  惟上古尧舜
  二人功德齐均,不以天下私亲。
  高尚简朴慈顺,宁济四海蒸民。
  东方朔至清
  外以贪汙内真,秽身滑稽隐名。
  不为世累所婴,所欲不足无营。
  十首诗全是逐句用韵,仍是乐府诗的形式,因此我怀疑六言诗起源于魏晋乐府歌曲。当时诗体质朴,这些诗实在没有诗味。现在我们且看三百年以后梁、陈诗人陆琼的一首六言诗:
  蒲萄四时芳醇,瑠璃千锺旧宾。
  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
  春风秋月恒好,欢醉日月言新。
  此诗题为《还台乐》,见《乐府诗集》,可知也是乐府歌辞。六言六句,又是一体。中间“夜饮朝醒”一联,极为精妙。韩愈诗“银烛未销窗送曙,金钗半醉座添春”(《酒中留上襄阳李乡公》),大有皎然所谓“偷意”的嫌疑。
  初唐时,李景伯、沈佺期、裴谈,各有一首《回波乐》词,都是六言四句。沈佺期词云:
  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
  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
  回波乐是舞曲。唐中宗时,内廷宴会,命词臣作歌词。沈佺期才从岭南赦回,尚未恢复牙笏绯袍,故作此词,表示希望。“齿录”对“牙绯”,也是假借对,“录”是“绿”的谐音。
  以上从汉魏以来直到初唐,六言诗作者虽不多,但也未尝绝迹,所以我说这是诗史中的一股细流。不过从所有这些作品看来,六言诗仅用于乐府曲辞,而不是文人抒情述志的的诗体。所以古本书籍中仅称“六言”,而不称为“六言诗”。
  到盛唐时,王维写了七首六言诗,描写他在“辋川”庄园中的闲居生活。今选录四首:
  辋川六言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山下孤烟远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诗了。平仄粘缀,词性对偶整齐,可以称为六言绝句了。但是音调平板,不适合于吟哦,只能供朗诵用。“桃红复含宿雨”一首是著名的,但又见于皇甫冉诗集。
  王维的诗友刘长卿也有五首六言诗,今选抄其二:
  送陆澧归吴中
  瓜步寒潮送客,杨花暮雨沾衣。
  故山南望何处,秋水连天独归。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清溪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瓜步寒潮”一首又见于李嘉祐诗集中。《全唐诗》中还有许多六言诗,互见于几个人的集中,最多的是中唐诗人。大约当时六言诗盛行,互相传抄传诵,以致混淆了作者。“清溪落日”一首共八句,首尾用散句,中间二联用对句。这样,六言诗发展为律诗了。
  但是,窦弘馀的诗集中,有一篇《广谪仙怨》,也是六言八句。他在诗序中说:玄宗在安禄山乱时,逃难入蜀的路上,很后悔不听张九龄之言,以致国家不可收拾。因此谱了一支笛曲,名曰《谪仙怨》。以寄托他悼念贤臣之意。这个曲子在大历年中盛行于江南。刘长卿降官为睦州司马时,在一处宴席上听到这个曲子,就谱作曲词,但刘长卿并不知道这个笛子的来历和寓意,因而他补作一首,名曰《广谪仙怨》,意思是增广刘长卿词的内容。
  根据窦弘馀所述的故事,后世词家就把刘长卿这首六言诗改题为《谪仙怨》,把八句分为上下片,每片四句,于是这首六言律诗一变而成为词了。不过,不要紧。韩翃有《送陈明府赴淮南》和《河上寄故人》二首,都是六言八句,无论如何,总该算是六言律诗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