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冬吴相对论1-400

_85 吴伯凡 / 梁冬 (当代)
吴伯凡:嗯,我们在没有进入2012年以前啊,会有各种想象嘛,加上这个末日的色彩啊。
梁冬:对,2010年和2011年很多事情似乎都指向2012年,那个事情也很恐惧嘛。这个越到2012年12月份越觉得没啥意思。然后呢,我最期待的一件事情就是郭德纲跨年相声会,因为我们期待了很多年了嘛。结果呢到昨天在剧场看的时候呢,其实郭德纲讲得还是很精彩的啊。但是,我一下子就觉得就没意思了,这跟郭德纲没关系。我是觉得说,反正没意思了。唉,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我心里面那个“绷儿”过去了。
吴伯凡:嗯,事先宣告得好消息和坏消息当它真的来的时候都不那么好,也不那么坏。渲染得越历害的,往往最后的感觉是越平淡。
梁冬:对,候德健也曾经唱过一首歌嘛,三十以后才明白,一切都不会太坏。现在想想还真的挺深刻,呵。所以呢,2012也没有太坏,也没有太好。反正就这么过去了,2013年呢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2012年当中,如果说你还记得看过什么电影的话,除了“少年派”你还记得看过什么电影吗?
吴伯凡:昨天晚上我被裹挟了看了一部电影,《泰囧》。
梁冬:哇,连你都去看《泰囧》啊?!
吴伯凡:啊,对啊。
梁冬:那票房七亿看来是真的啊。
吴伯凡:啊,我就在等进场的时候,一个小姑娘在跟她妈妈说这个电影的导演是原来演《春光……
梁冬:乍泄……
吴伯凡:啊,《春光乍泄……
梁冬:猪八戒。
吴伯凡:猪八戒。说是那个……这个电影已经就卖出去七点几个亿的票房了啊,如何如何,在讲。我就蹭听了一下了这个背景,要不我还真不清楚,它七点几个亿,这……
梁冬:很恐怖的啊,你知道嘛,相当于《一九四二》加《王的盛宴》,再加什么,好几部电影。
吴伯凡:对,一亿多美金的那个票房啊,昨天我看的时候,座无虚席啊,很少在电影院里头看到座无虚席的那感觉。我看那个《白鹿原》的时候,总共就五个人在那儿看,你想想。
梁冬:这说明人们实在太需要释放笑声了。这部片子呢,《泰囧》破一下题先呵,“囧”是什么?它是《人在囧途》的第二部。
吴伯凡:唉,那个电影我好像也看过啊,起码是在电脑里头点过一下的。
梁冬:对,它是《人在囧途》的第二部,但是《人在囧途》的第一部并不是很成功。但是这,第二部呢,看来呢,而且它投资成本非常低嘛,什么是叫囧途?我觉得,人生啊就是一个人在囧途的过程。
吴伯凡:囧呢,意思呢就是不断地出状况,近在眼前的这个结果已经马上要得到,“咣”一下,又没了。就每一步就好像是鬼打墙似的,各种各样的因素来给你捣乱,让你觉得就每一步都有自杀的那个愿望,然后又硬撑着往前走,撑出一点希望来了,“咣”又破灭了。
梁冬:对了,这说明人是不会绝望的,呵呵,绝望之后再给一点,它又泛滥了。
吴伯凡:嗯,这虽然是一部搞笑的电影啊,纯粹搞笑啊,有些,当然我也许是老了,真的有点笑不出来,但总的感觉还是比较愉快的。就是看着大家笑,中国古代也有笑话集的啊。《笑林广记》里头说,有一个耳背的人啊跟大家在一起,大家哈哈大笑,他也跟着哈哈大笑,说你笑什么?他说诸君即笑必有可笑之事,故笑也。
梁冬:呵呵,这个古代的《笑林广记》很高级呵。
吴伯凡:嗯,但起码我是愉快的,不是那种硬赔笑,起码没有赔笑。
梁冬:哈哈哈……赔笑对于老吴来说那很高级啊,谁能让老吴赔笑呢?哈哈哈……
吴伯凡:“嗯哼”,因为这个电影里头啊它多多少少,你看中国国产电影啊大家一说起来都跟说中国足球一样的呵,就没有什么出息。但是多多少少它还是这些年来潜滋暗长,也学到了一些东西。多多少少有一点好莱坞电影的那些痕迹,你发现没有?美国就是一个很奇怪的国家,第一印象就是人欲横流,啊,各种各样的那个华尔街的尔虞我诈、校园里的枪杀案呢,等等,特别的乱的那样一种状况,但是其实你接触美国越深,你发现美国是一个特别讲规矩的一个社会。
梁冬:而且,平常生活都很无聊的。
吴伯凡:对对对。
梁冬:就恨不得说一顿圣诞晚餐到今年的一月份就开始约定今年的十二月份的那个圣诞晚餐,他们做事情很刻板的,我接触过很多美国朋友,是吧?
吴伯凡:对对对,美国的人那个……由于他生活没有……没有多少惊险,没有多少好莱坞,所以就产生了很多好莱坞的那种电影。在美国你要为难美国人啊,比如说,在我们中国人你去这个杂货店,便利店买东西的时候,啊,你要是找钱的话,比如说,明明是他要找你几块钱,你反过来还给他几块钱,然后他给你找个整的。我们中国人很灵活的嘛,这种事情常发生嘛。在美国这种事情没办法发生的,他完全不理解,我要找你钱,你怎么还给我钱?我又要找你多少钱,美国人完全算不过来。
梁冬:就是说,你在美国吧,你有很多在超市里面如果一个人不拿着计算器的话呢,他是没法买东西的。
吴伯凡:反正那个他是死活算不出来的。后来我问一个美国朋友,美国人为什么是这样呢?他说:美国是一个由一批很少量的聪明人制订了一个非常聪明的游戏规则,让那些智商本来就很低的人按照这个规则一直玩,很简单地玩这个游戏。所以玩得很有次序,所以呢让他们的脑子变得更加的简单。
梁冬:这个东西啊我以前总结过,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是一小群巴菲特领导着一大群阿甘,成就的那么一国家。
吴伯凡:呃,对对。
梁冬:是吧?但是人家的品格很高,这叫天真。天真的人是不用智慧的。所以老子《道德经》里面就讲了“其名故曰朴”嘛。就是说这个人呢,你不需要每个人都那么聪明,是吧?不像另外一些国家,是一小群阿甘呢领导着一大群巴菲特,你知道吗?哈哈哈……那就比较复杂,哈哈哈……啊,那是万恶的其他国家,是吧?
吴伯凡:对对对……
梁冬:您继续说。
吴伯凡:所以呢,在美国的好莱坞的电影里头啊有很多--不管有多闹,就喜剧也好啊,就不管这个是什么样的闹剧,不管是动作篇,还是那种超级的这种娱乐篇,它一定要回到你刚才说的那种天真上头。嗯,什么叫天真呢?基督教虽然在美国已经很淡化了,但是它骨子里头这个文化的底色里头还是有这种基督教的……
梁冬:新教文明啊。
吴伯凡:那个基督教有三样东西,爱、望、信。这三样东西。爱就是Love。
梁冬:Love,就是爱嘛,哈哈哈……
吴伯凡:啊,因为爱,所以爱。
梁冬:哈哈……对对对,哈哈哈……
吴伯凡:望,就是希望。
梁冬:哦,我以为是忘记的忘呢,希望的望啊。
吴伯凡:希望。
梁冬:就是Believing吗?Hope。
吴伯凡:Hope,呵呵呵……对,望。再就是信,这个信呢有点……解释起来有点复杂。可以解释成信仰,也可以解释成信心,也可以解释成坚贞或执着,就这个意思,Faith。
梁冬:Faith?
吴伯凡:对对,不是Face。
梁冬:对呀,不是Facebook的Face吧?
吴伯凡:啊,对对,是一种坚贞的信念。爱就是Love,啊;望就是Hope,就希望;那个信就是信念,嗯,就是Faith。这三样东西你是不能缺的。你要缺了这三样东西,你电影你不可能得奥斯卡奖的。
梁冬:这三个东西呢都跟智慧没关系。
吴伯凡:是吧?你看《阿凡达》里头,有没有爱,有没有望,有没有信念?你如果是一部喜剧里头没有这三样东西的话,那就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喜剧。如果一个看似很悲惨的事情里头没有爱,没有希望,没有信念的话,它也就是展示一种悲惨而已。
梁冬:一种苦逼而已。
吴伯凡:诶,对。你发现啊。
梁冬:我发现什么呢?我发现广告时间来了,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冬吴相对论》。
片花: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为什么能创造华语电影的票房奇迹?《泰囧》中有哪些好莱坞电影的痕迹?什么是美国文化的底色?为什么说不具备爱、望、信三元素的好莱坞电影是不可能获得奥斯卡奖的?天真的人为什么是不需要智慧的?为什么说美国一个是由一小群巴菲特领导一大群阿甘的国家?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囧途中的爱、望、信。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依然是《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伯凡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刚才呢,老吴给我们普及了一下简单的常识,说呢你要在奥斯卡得金像奖的话呢,必须呢在你的所有的故事里边有三个东西,这三个东西呢其实是来自于基督教的一个底层代码--“爱、望、信”。“爱”呢就是“love”;“望”呢就是“hope”;“信”呢就是“faith”,对吧?哎呀,老吴很紧张。生怕我把那个“faith”念成了“face。其实这个“信”呢,我觉得呢也不是光是美国才有的,在中国的《上古天真论》哪,这个《黄帝内经》里边呢就讲过叫“其民不曰朴”,说这个“朴素”的“朴”也是个东西。跟你讲的很想象。
吴伯凡:我用龙应台讲的一个故事跟你解释一下什么叫“信”,啊。有一回她旅游啊,在阳明山上看风景,很随意的就从车上拿出一张报纸,就坐在那个地上看风景,然后一个老太太就过来了,说“太太,上面有字”。她就冲她友好的笑笑,不知道她说的什么意思嘛,又继续看风景,然后那老太太不走,说“太太,上面有字”,又说了一遍,她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哦,在中国古代带字的纸是不能坐的,如果一张纸上有字的话,你必须把它拣起来的,绝对不能用脚踩,不能坐的,这就叫“信”,就是恪守某种界限的,对某种东西保持敬畏的那样一种态度。
梁冬:中国汉字呢有一些老师是这么说的:“写下来的都是符,念出来都是咒”。这话吧说的有点过分,或者是现代很多年轻人不能理解,但是呢,你认真想想每一个汉字背后,它所蕴涵的伟大的意味的时候呢,你就不得不对每一个汉字充满敬仰。正确的“正”它为什么这样写呢?一二三四的“一”为什么这样写呢?上下的“上”,这样写呢,它每个字后边都包含了巨大的道理,我们说是以道统知的一个文字系统。所以中国一直在大概几十年以前吧,我们还非常尊重每一个有字的纸,我有一次呢去那个广西的一个农村啦,看到有一个很大的炉子,土堆的炉子,就问村民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的?他们说如果你发现有一些纸扔在地上的话呢,你不能把它随便扔掉,你把它集中在一起,统一的某一天一起烧,这个东西就是“信”。
吴伯凡:嗯,对。所以回过头来说《泰囧》这个电影,尽管它好像是很搞笑,有的地方搞笑的有点无厘头,它甚至是想努力地把某种好像很正面的东西有意地让它有点无厘头,比如说王宝强演的那个人,他故意让他的那个头发……怪怪的那个头发,是吧?
梁冬:一看就是无线青年嘛。
吴伯凡:对对。但是王宝强身上就有这三样东西。
梁冬:我觉得王宝强本身这演员很成功。他在……几乎在所有的电影和电视里面在演一个人,就是演“王宝强”,呵呵,不是吗?他不管怎么样,他就演那个人。只要不演那个人他就会失败,就像葛优一样,你只能演成那个样子,大家才认为那是葛优了,你不那样,大家觉得很奇怪。葛优以前曾经演过一个冯小刚的电影,那叫什么宴来着?
吴伯凡:《夜宴》。
梁冬:叫《夜宴》,里面葛优就不是那个样子的,大家就觉得,这不是冯小刚的电影,这也不是葛优,很奇怪。所以呢,说回来王宝强,王宝强呢,他在一个金毛嘛,是吧?
吴伯凡:一个金毛鼠。
梁冬:一个金毛鼠,但是他里面还是传递了很强烈的王宝强意识。
吴伯凡:就是那种很朴素的,朴素到极点的那种爱,始终保持着希望,你看人家都是拿着清单去旅游的,一条条的划掉啊,完成一项,划掉一项,他是始终不丧失对于未来的这种希望,“信”那就不用说了,就那种执着,他是随时都有底线在那儿守着的,就这么一个人。但是呢,对主人公那个叫徐朗的那个人来说呢,这个人是个灾难,是打从上飞机的那一刻起,这个灾难就降临了,时时刻刻,每一步都在跟他捣乱,而且这种捣乱……
梁冬:恰到好处。
吴伯凡:恰到好处,又是很无辜的捣乱,他都是无心的,把你给毁了。所以呢由于一个人保持着一种强烈的企图心,想干什么;而另一个人呢,又是一种很无辜的很天真的在那捣乱,每一步让他的计划都泡汤,这就叫“囧”,首先呢我想到一个词就是“冤家”,冤家呢首先是一个贬义词,“冤家路窄”啊,“不是冤家不聚头”“又是同行是冤家”等等,但有时候又是一个褒义词,带点褒义的,那在过去戏文里头,一说这个冤家,那就是情人,是恋人的意思了。
梁冬:说起来这个事,昨天晚上我去听那个郭德纲跨年演唱会,郭德纲就说去于谦他们家嘛,看见他嫂子说:“唉,嫂子,谦哥呢?”,“冤家,你来的正好,他刚走”。哈哈哈……说的就这意思。
吴伯凡:那个《红楼梦》里头贾母说:“这对小冤家”呵,就是他们分不得,也离不得的那种爱恨情仇都在的那种状态,也叫冤家,这俩个人王宝强和那个徐峥就是冤家,从一开始就一路上。
梁冬:各种囧。
吴伯凡:因为冤家,所以就囧嘛,是吧?冤家路窄,因为冤家所以成囧途嘛。但是这个囧途呢,如果他完全是倒霉呀,完全是失败,那看得也毫无意思啦。
梁冬:对,里面有个东西在支撑着他,你会发现说这个剧一方面是很荒诞的,支撑这个荒诞的却是一个不荒诞的东西。
吴伯凡:对。
梁冬:就是信念,就是爱,就是希望。
吴伯凡:对,电影的一开头就是打离婚官司,就是要这个……
梁冬:打破囧。
吴伯凡:对,婚姻是一场囧途,啊,对于徐朗来说。
梁冬:对于绝大部分人。
吴伯凡:对于徐朗可以这么说,对于徐朗来说,婚姻就是一场囧途,他想结束这一场囧途,但同时他又开始了另一场囧途,起因是因为一个什么叫油霸的产品,他的合伙人年轻时候的死党,那个什么男呢?猥琐男,还是什么?
梁冬:黄渤。
吴伯凡:就那样一个人,他想把这个卖给法国人,而这个徐朗呢想继续开发这个技术、这个产品,想把他走到上市,两个人都做不了决定,因为控股的那个大哥呢在泰国的某座寺院里头在禅修,谁抢先找到那个人,拿到他的授权书,谁就得胜。就这么一个虚拟的有点像《西游记》的这样一个故事呵,就是取经嘛,一路上要去取经,各种妖魔鬼怪,不断地来给你干扰,九九八十一难,这么一个故事。
梁冬:其中呢就是碰到了王宝强这么个人,这部电影呢,它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视觉很好,它的喜剧啊都是在它的动作里面的。
吴伯凡:他跟冯小刚的电影最大的不一样,冯小刚的电影有点像小品,有人说像节目,像个电视节目。
梁冬:因为冯小刚刚开始的时候是跟王朔合作的。
吴伯凡:对对。
梁冬:所以他有一个对王朔式的语言风格的依赖。
吴伯凡:对,据说衡量一部电影的好不好啊,还是要回到默片时代,就是你把那个声音全部关掉,你还能感动,你还能笑,那才叫真正地好电影,如果把那个台词都关掉以后,完全看不出所以然来,那就不叫好电影,就是说好的影评家是不用懂什么语言可以评论各国的电影的那种影评家。
梁冬:稍事休息,马上回来,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冬吴相对论》。
片花:为什么说大到人生、婚姻,小到一笔生意往往都是一个人在囧途的过程,为什么说电影《泰囧》中王宝强扮演的角色就是“爱、望、信”的化身,为什么说与冯式喜剧相比,《泰囧》中的场景性笑料更接近于电影。衡量一部电影的好坏为什么需要把台词关掉,什么是随喜赞叹?成就事业为什么往往需要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小人作梗和无厘头的人捣乱?欢迎继续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囧途中的爱、望、信。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对面依然是《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伯凡呢刚才给我们讲到了这个《人在囧途》啊这部电影,其中就提到了一个话题,说呢其实好的电影是不需要台词的,你不看台词,你光是看默片,如果你能够看到一些东西,而且还觉得好的话,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好电影。
吴伯凡:对,卓别林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他不怎么说话。
梁冬:但是你知道吗?我有另外一种的相反的体验啊,我跟你分享,有一段时间我有个眼睛不好,大概休息了有两、三个礼拜。那段时间就不能看电视,我老婆呢就把电视打开了之后呢,我就听电视,我后来呢就把以前看过很多遍的碟呢就听完一遍,我突然发现我听到了很多在看电视的时候看不到的东西。音乐啊、音响啊、包括很多说话的声音的节奏啊,哎,你会发现那是另外的一部东西,挺有意思的。
吴伯凡:我们只是想说它的特点啊,就是它是场景性的那种笑料,它不是那个纯粹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那种。
梁冬:你说是《人在囧途》吗?
吴伯凡:它更接近于电影的最初的那些喜剧,卓别林式的喜剧,他是不需要好多这种词的,不像赵本山的小品,不像冯小刚的电影一样,要有这种冯氏幽默和赵氏幽默,他就是看到那个地方自然会发出这种笑声。幽默本来是一个音译嘛,humor,林语堂说这个翻译非常好,这个幽默呢就是幽幽的想,默默的笑,就叫幽默,啊。
梁冬:我还得读点林语堂,哈哈。说回来,你会不会发现说,其实人呐这一辈子大部分呢,你就必须要和一些让你抓狂的人在一起,虽然呢你很讨厌他,但是呢你又离不开他!
吴伯凡:啊,这《少年派》我们已经讲过了,没有老虎就没有你,是哇,要成一个事,高人指点,贵人相助之外,一定要有那种小人和这种无厘头的人来跟你捣乱,乱出一个格局来,乱出一个别开生面的一个光景来。你像这个007这个电影,它是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就是说我们看007的电影,也可以把它想象成人在囧途。每次派007去完成个使命,肯定是出来各种各样的状况,都眼看着这个事要hold的那个东西要到手啦,要抓的那个人就在眼前啦,一定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黑牛挡道,过去中国人说的哈,一下子全泡汤。如果是一般的,我们普通的人就会怨天尤人,捶床捶胸啊,那种最浅薄的反应。007的反应是,这个事情既然发生了,相信它别有深意,他就顺着这个已经被打破的那个格局,既然这个东西已经被打破了,既然这个愿望已经破灭了,说不定里头又有一种就深不可测的那种意味出来,所以他就顺应,如是观照,顺势而为,当然啦,他是在这个处境里头非常积极的去争取一种主动性,结果最后发现一个就本来是一个比较小的一个目的,就是这个任务其实是一个……
梁冬:本来是捉个小偷,后来发现了一个大盗。
吴伯凡:对。本来是一个很明确,但是其实是一个很小手笔的东西,突然之间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到结尾的时候,就这个惊天的大秘密发现了,并且获胜了,就这样一个过程。它是一种敞开的这样一种心胸,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乱象。这个《人在囧途》呢,它只不过是用这种喜剧的方式啦。就它不那么正经地表达了一种就我们刚才说的它的这个三原色--爱、望、信,这三样东西!
梁冬:而且呢,你的所有的纠结在于你不愿意接受这个东西,你一遍一遍的想换个角度不接受,结果最后呢,你都很难受,接受了以后呢,你会发现一切又顺了。这让我想起了,当年我在这个深圳的一个寺庙--弘法寺见到本焕长老的时候呢,他的墙上写着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望,其中有一个愿望就叫随喜赞叹。我以前不太了解什么叫随喜赞叹,最近啊,在跟吴老师做节目做了几年之后呢,心境得以了提升,终于明白,所谓的随喜赞叹就是你逮什么东西都觉得好啊,对吧?
吴伯凡:对,随喜啊,这是一种特殊的喜剧方式啊!就是我们说娜娜的女儿,她光芒一下摔地上,那呵呵呵,我又摔倒了!她就在笑,是哇?她这种随喜赞叹。这个王宝强他有一种你说他怎么讨厌也好,说他傻也好,但他有这个品质你发现没有?随喜赞叹!他很少有郁闷的时候,很少有绝望的时候,很少有打破他的底线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表面上是在败坏那个人啊,好端端地他在下载图,一下子把那U盘给扔了,下不来了。然后他在运用这个电脑又重新在那个地方下载的时候,他一盆水泼下来,那个电脑烧了。就每时每刻都在捣乱,但是每时每刻又好像拖着他往前走。你说人生做一场生意,往往是囧途,啊,不停地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不停地出状况。婚姻也是这样,从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那一刻起,他们就踏上了囧途。
梁冬:我前两天发微博的时候讲了一个事儿,我说呢,大部分的人谈恋爱都不是找爱人,都是拿自己的心理阴影给对方给自己找事,后来呢,就有一个大夫啊,他也最近在做这个身心灵的这个成长的学习,就写了一段话回应这段话,他说的挺好,他说:其实,你最终会发现,你跟谁结婚都没有区别,最终你都只不过是借由她来修炼你自己。碰见一个顺的人呢,用顺的方法修,碰见一个逆的人呢,用逆的方法修,仅此而已。你跟谁结婚都一样!
吴伯凡:嗯,我跟他观点有点不一样是在哪里?你碰到这个人,也许本身你可以说他是命定的,也可以说他是因为你前面有种种的姻缘,你就碰到了她。有个微博段子说,对好多事情你只要改变了对它的看法以后,那个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说,当一个亿万富翁怎么想着要摆脱自己的糟糠之妻的时候,假如说他突然碰一个所谓的高人,什么大师告诉他,你的糟糠之妻就是你的财神爷,你一旦没有她,你就全完了!这个时候假如你换这么一个视野的话,你就完全不一样了,你看待她就完全不一样了。
梁冬:就回家把她供起来嘛!拿个防腐剂把她泡起来之后,让她一辈子不坏掉不就完了吗?但话是这么说,但是世界观某种程度上还是可以决定世界的,是吧?你看世界的角度决定了你觉得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人在囧途》这部电影呢老吴呢在12月31号跟大家一样庸俗地跑去看了一个喜剧,但是呢,他在里面也看到了人生的这个窘迫性。婚姻是一场囧途;做生意是一场囧途,什么叫囧途,就是你朝着这个方向走,你总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找到让你浑身难受的人。不过支撑你一直走下去并且获得幸福的还是那三个字--爱、望、信。好了,感谢大家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我们下一期同一时间再见!
冬吴相对论第328期:讲究的能力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的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伯凡,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最近呢,我在微信上的一个朋友转了一条小小的故事给我,我转发了很多人,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这个故事啊,很能代表一个我对当今中国很多人的一种感受,包括对自己的一个反思。这个故事很简单,是一个在海外留学的大学生啊,成绩很好,你知道能够到海外去读一些好的学校的肯定智商也不低的。这个故事呢说的是呢在05年的冬天哪,主人公她说我再找不到工作呢,灰溜溜的回国几乎成为唯一的选择。但是呢,她再一次被拒绝了,原因呢是因为她的形象很邋遢。就她去面试的时候啊,她面试一个很高的位置,但是那个形象呢并不符合。她说呢,我的房东莎琳娜太太呢是一个很苛刻的中年女人,她规定我必须晚上十二点钟之前熄灯睡觉,规定我必须在十五分钟之内从浴室出来,规定我如果不穿戴整齐就不准进入她的客厅,不准用她的漂亮的厨房做中餐,她甚至规定我在客人来访的时候必须涂口红。她就很生气,她说我非常讨厌莎琳娜这样的所谓的英伦女人的尊严,但是所有人都说莎琳娜是最好的房东。她说我实在看不出来她哪里好,等等等等。有一天呢,她又搞得很混乱的样子,刚刚洗完头坐在床上,一边看报纸一边吃带回来的面包卷,这违反了莎琳娜的原则。她的房东冲了进来,一把夺过她的报纸,用英文大声说,你这个毫无素质的中国女孩,你给我滚出我的家。于是她披头散发地在睡衣外面裹了一个大衣呢冲出去到了一个咖啡馆里面,结果咖啡馆里面很多人看着她那个眼神也很异样嘛。可以想像穿着很贵的名贵大衣,但下面穿一球鞋,里面穿着一睡裤。你知道吗,这种感觉。她进去之后呢有一个老太太呢就写了一张纸条给她,那个老太太呢就说,左边的后面有一个洗手间。于是她拿着这张纸她就去了洗手间,那里面有面镜子,她看到蓬乱的头发,以及呢有些面包屑在她脸上,那个睡裤下面是她的球鞋,外面裹了一个很名贵的大衣。她瞬间知道了一些东西。她有段话很有意思,她说在欧洲的很多高级餐厅衣衫不整是被拒绝入内的。我想我可能进去的原因是因为我穿了件价值不菲的大衣,但是她看到那个餐桌上有个太太留了另外一句话,她说作为女人你必须精致,这是女人的尊严。大概就是这样的一句话,后来她就把自己捯饬得很好之后呢去找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她结语的时候呢,我很想跟你分享啊。她说,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你连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的优秀的内在,你必须精致,这是女人的尊严。而在此之前,我的母亲用二十五年都教育我女人最重要是你的能力,而不是你的外表。所以呢,她觉得她的世界观得到了一个彻底的颠覆。老吴,我跟你讲过,我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呢,我发给了几乎我们公司的所有女性。啊,也包括了我老婆。我老婆说,你是不是发给我看的?我说也包括你。为什么我要发这个东西呢?我发现了现在很多中国人,你去日本、去韩国、去欧洲,你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人是个中国人,这点很糟糕啊。而你如果有机会看到六十年、七十年之前的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那个时候年轻的时候拍的照片,你会发现他们的那种整洁是让你觉得特别美好的,尽管那个时候他们很穷。
吴伯凡:嗯,你这样说的时候,我在想我们以前讲到的话题--审美竞争力。就是说中国的产品在世界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其实就跟刚才你说的这个故事里头的这个女生一样。就是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Made in China。这个差别呢,我们自己感觉不到,你说过一句话,说穷人是知道自己没有钱的,但是没有品味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没有品味的。就自己觉得还挺合适的,但是在别人眼里头那种一看就知道你很不合适,那些山寨和准山寨的那些产品,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生产和设计这个产品的厂商他们觉得没什么不合适的。但是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就是山寨。啊,山寨的背后是劣质化,是一种只求某种目的别的全然不顾的这样一种心态,你说他投机也好,你说他粗糙也好,都可以,这就是山寨。这个女孩她跟房东之间的冲突,我觉得就是山寨和精品和良品之间的一种冲突。表面上好像是一个个人生活习惯的问题,就几十年来,我们逐渐养成了这样一种信念,一种习惯。就是,我把这个目的达到了就行了,别的可以不管。而恰恰做人、做事、做产品、做品牌,它绝对不是一个单一的价值点,它是多个价值点精致的组合,才能够形成最终的一个好的形象。
梁冬:就你不光要吃到,你的吃相还要好看。
吴伯凡:对,就山寨的灵魂可能就是将就,而不是讲究。当我们长期不是以一种讲究的心态而是一种将就的心态在生活的时候,你做出来的东西你能讲究吗?不可能,完全不可能。
梁冬:啊,我观察了中国有一些原配啊,由于运气好,她们能够在十年到十五年前呢离开了职场,然后她们就活在了一个十五年前的意识形态里面了。虽然她个人的帐户上呢是可以支撑她过一个比较精致的生活的,但是呢,她不用了,因为她已经上岸了嘛。另外一些人呢,她还在职场里面工作呢,她就与时俱进,很讲究。你就会发现说,走在街上的时候呢,你就会迅速的发现这两种人是很不一样的,你理解这种状况吗?
吴伯凡:呵呵,对,我理解。
梁冬:而这种掌握着巨大社会资源的原配呢,因为她已经获得了一切了,是吧?房子、儿子,关键是儿子在手上的时候呢,她了有一种自信。这种自信呢令到她放弃了她的本身的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有一天呢我跟我外婆聊天啊,我的外婆九十多岁了。她告诉我说,以前一个女人的发型是很有讲究的,没结婚之前你是有披帘儿的,就是前面是有一些那个东西的,结婚的时候你就要梳起来,然后呢,干干净净的包齐了,不能有一丝的乱。一个家里面的女性老大家长那个发型代表了这一个家族的道统和尊严。
吴伯凡:仪态嘛。
梁冬:对,叫仪态。
吴伯凡:这个礼和仪啊。仪式之仪是什么呢?是一种对日常的、随意的、不讲究的那种山寨的状态的一种反抗。或者呢是对日常的各种零碎的一种很严格的打扫和整理,让你摆脱这种日常的这种状态。这个呢,在军队里头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是吧?内务就是战斗力。一个被子叠不成豆腐块的人,打仗最后就你刚上场就可能被子弹给撂倒了,是吧?我们说相由心生,你所处的环境是你自己造成的,你的书房,你的卧室,你的客厅,是由于你自己造成的,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就是准确的反应着你的内心的状态。你的内心是一种凌乱的、疲沓的、邋遢的那样一种状态的话,你在你周围所留下的痕迹纤毫毕现。
梁冬:嗯,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两脉,《冬吴相对论》。
片花:为什么中国人和中国制造在其他国家都很容易被辨认出来?为什么说过去几十年中国逐渐养成了一种只求某种目的、其余全不顾及的信念和习惯?为什么多个价值点的精致组合才能形成产品和品牌的良好形象?中国制造企业为什么尤其缺乏讲究的能力?为什么说山寨的灵魂是将就?军队的内务为什么就是战斗力?为什么说长期以“将就”的心态生活的人不可能做出讲究的东西?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讲究的能力。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的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伯凡,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今天我们讲到一个话题呢是从一个海外留学的女研究生,甚至可能是个女博士生的求职经历聊起。她呢,能力很强,但是因为呢过去几十年来,她的父母教育她的只要靠能力,不要靠外表,甚至有一种觉得外表很低级的这样的一种错误的心法,在海外求职种种的挫折的一个经历。她最后得出的一个反思,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洞察你优秀的内在。这个故事实际上引发了很大的一个反思,就是我们当今的中国有很多人都处在一种将就而不讲究的状况,这是一种非专业状况,不光是人;一个单位也是这样;一个产品也是这样。
吴伯凡:嗯,对,我们说这个很不Professional,很不专业,这是二个层面,一个是具体到你的职业技能上的是否专业,一件事做下来,几句话说出来,让人觉得你是行家。
梁冬:灵不灵的清。
吴伯凡:呃,这是一种状态。还有一种吧就是他并没有从事这个行业,但是你发现有一种特质,你也可以把它叫专业精神。他身上有那样一种状态的时候,他可能来三个月就有可以会超过那些老员工。他就是讲究。在做事大格局和小细节上,他都能够做到非常的讲究。这一点在我们中国的企业当中啊,尤其是制造企业当中,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能力。
梁冬:我想起了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女作家,我就不提她的名字了。她常年在家里面呢写文章。每天下午三点钟就停止了一天的工作。她很早就开始写东西了。早上大概七、八点钟就开始写东西了。三点钟呢她会停止她的写作。沐浴更衣,化好妆,然后呢把茶泡好,等着她的先生回来。然后呢为她的先生把鞋换好,尽管她已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家了,但她仍然愿意做这件事情。她已经五、六十岁了,我的朋友告诉我说,当他知道这样的一个情景的时候,他知道什么叫专业。你前半段,你在家里的时候,你是一个专业的作家,当你先生要回来了,你是一个专业的太太的时候,你要有专业太太的样子。所以他说其实不在乎你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太太,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心有“诚敬”二字。诚意的诚,敬意的敬。心有诚敬二字面对你现在正在做的这件事情。言下之意我有些时候常常会有一种感触,我参加很多那种企业家年会,我发现很多中国的企业家长得不像企业家,我参加有些学术会议,我发现很多的教授长得不像教授,我去很多医院,我觉得很多的医生长得一点都不像医生,穿的那个白大褂恨不得三年没洗,而且里面呢要不然穿着各种颜色的毛衣,要不然就什么都不穿,甚至下面也没有穿长裤,一看就是穿着一个短裤,外面套了一个白大褂。
吴伯凡:这样说起来别人以为我们在说这种闲话,说八卦,其实在一本很专业的讲品牌职场管理的书里头讲到:一个品牌的感知品质,很多时候都是来自这个产品之外的。比如说,一个医院的品牌,它恰恰就讲到你这个观点,病人和家属是如何感知你这个品牌的。他又不可能说把你的所有人的档案拿过来看你是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还是哈尔滨医学院的,不知道的,是吧?他只能从他能够看到的,从他能够解读的方式来感知你的品牌。就从你的白大褂开始。也许白大褂下面的更不注意的地方,就你的鞋。你的鞋可能是很高级的,但是你穿得很不高级。那个鞋带,系得不好。或者,上面有灰,等等。西方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他崇拜一个人,他要朝圣般地去见那个人,别人告诉他,你见没用,他不跟你说话,他跟谁都不说话的。他说不用跟我说话,我只想看看他的鞋带是怎么系的。其实跟我们前面讲的是一样的,就是品牌、品质的感知来源于往往是产品和服务之外的东西。其实也不是之外的东西,也就刚才说的,你一个邋遢的人,你能做出一个精致的产品,不大可能。你刚才说见到教授不像教授,你知道我从上大学第一天我就……
梁冬:就绝望了。
吴伯凡:就绝望,我就放……
梁冬:放弃了。放弃了对教授的指望,只明白一个道理,这个世界只能靠自学了。
吴伯凡:但对我的体验很好了,就是你别抱太多的希望。
梁冬:一个教授对我们最大的帮助就是让你明白,一切东西都是靠自学。不觉得他对你多好,哈哈哈……
吴伯凡:professor就是专业者。现在我们说看到教授不像教授,原因就是他们真的没有专业精神。也从来没有讲究过要把自己真正打造成一个专家。当然我对我自己最大的遗憾也是,我觉得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遗憾,我们做媒体真正有专业精神的没几人,也很少。我想象当中的那种编辑、那种记者、那种总编辑。
梁冬:都在美剧里面,哈哈哈……这个事情呢我记得我们上一年还是上两年的时候啊,在新年的时候呢曾经做过一期叫做扫除力的节目。这期节目呢对我来说呢也是一个很大的学习的过程。当初老吴就在讲啊,我们要借由对外在的扫除去打扫自己的内心。
吴伯凡:对。其实有时候我们常常会陷入到一种莫名的烦躁中,坐立不安、寝食不安等等。不安,原因就是我们内心有很多看不见的垃圾一直扔在那儿,你没有好好打扫。所以呢,当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你的看不见的眼睛看见了那个看不见的东西--那个垃圾。你就非常的烦躁。
梁冬:我们公司有个小朋友叫小兰,他外婆是中国非常著名的眼科专家。有一个故事呢,在他们所在的那个医院广为流传,讲了几十年。说的是呢当年呢他们在海外留学回来以后报效祖国,然后呢,当他们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比如说要用到听筒,他的外婆啊会做一件事情,每一次都会用手把那个听筒捂热了,然后再贴到患者的心口上,这是一个下意识的行为。因为他们在美国的时候呢就是这样做的。就这么一个细节,在他们单位里面讲了五十年。每一年的新的同志进来的时候,就会跟大家讲,当年有一个老同事,他是这样这样做的。说到这个事情我又想起来另外一个事,三年前的时候呢我在协和医院等着我儿子出生,我就看墙上好多照片啊是当年老协和的照片。我看见当年老协和的照片里面那些毕业生各各都长得跟钱钟书一样。全那个样子的。头发一丝不苟,戴着那个眼镜,要不像胡适,要不像钱钟书。然后他们在毕业典礼的时候呢,一水的白裤子、白袜子、白皮鞋。整个班的同学都这样。哎,我就觉得很有趣,然后呢就观察,就发现呢还遗留了那么一点点的协和范。就是到今天为止,你到协和的起码是外宾门诊部和特区门诊部,你仍然能看到那些护士穿的是白皮鞋和白袜子。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了。
吴伯凡:你知道这个传统最早协和医院是美国教会的嘛。
梁冬:对。
吴伯凡:教会医院,一种宗教般的……
梁冬:虔诚。
吴伯凡:虔诚……来行医,你刚才说是诚和敬啊,对于他们来说是近乎天然的。就是不言而喻的。你发现有的人的这种专业品质,他都是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的,很不在意地流露出来的那种动作和语言,那才叫真正的专业。
梁冬:一言以蔽之,我尊敬你不是你值得尊敬,而是我本来就是一个尊敬别人的人。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冬吴相对论》。
片花:一个品牌的感知品质为什么往往来自于产品和服务之外的东西?专业为什么是一种能量场?为什么说具备专业精神的人用不着端、拿、装,自然而然就会散发出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尊严感?教育和教养为什么是两码事?为什么说能随时激活别人正能量的人就是有涵养的人?为什么说制造本身就是创造?为什么说对教养的忽视导致了中国商业软实力的缺乏?欢迎继续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讲究的能力。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继续回来到《冬吴相对论》,对面呢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伯凡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今天我们聊到一个话题呢,就是专业这种状态啊它不仅仅是你的能力,更有的是能力以外的整个的一个场。我们称之为专业范。我在上一部分呢讲到了一个观念就是我在协和医院仍然多少能感受到一点点当年遗留下来的专业主义的精神态度。有一个人叫大前研一,他写了一本书叫《专业主义》。其实它里面呢也不断在讲这个事情。我认为其实大前研一是很好的把所谓西方的专业这个词professional这个词呢,和东方的诚敬这两个字眼结合到了一起。
吴伯凡:嗯。专业,我们可以说是一种技能的东西。但专业精神,它是超乎这种技能的。
梁冬:我记得是巴菲特的儿子写了一本书讲到他的父亲的时候呢,说他的父亲有的时候会披着一个粗布的披肩哪,在家里面看报表。当他在那些我们觉得很枯燥的数字之间阅读到了这一个企业的生命的时候,他脸上焕发出了一种像老僧入定一样的光芒。那个词用得很好。
吴伯凡:就东方的僧人。他突然有点不认识自己的父亲了。发现自己的父亲禅定在这个报表里头。
梁冬:充满了法喜。
吴伯凡:这就引发出另外一个话题,就是专业精神跟尊严是什么关系。就当你具备足够的专业精神的时候,你用不着端;用不着拿;用不着装,自然会散发出一种尊严来,这种尊严就是让人肃然起敬。我们好多人以为自己的尊严是靠权力,某巨富的新任太太是一个大电视台的小主持人。我觉得她可能从小的家境也不是太好,如果家境好的话,她应该不是那样的。她到那个剧场去,跟她的巨富丈夫去看一个演出的时候,这个人可能平时就不太讲究啊。都是很将就,她把她自己的这个座位号看错了,所以她就径直走到那个地方的时候,发现有人坐在所谓那个座位上,她就非常生气,觉得是别人坐了她的位置,其实如果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也很简单嘛,很客气地……如果有教养的话,“请问您的座位号是几号?”啊,就很客气。
梁冬:沟通一下就好了就。
吴伯凡:对,完了嘛。但是她马上:“你起来”有修养的人,有涵养的人,我有一个定义就是:“时时刻刻能激活人的正能量的人”就是有涵养的人,她一下子把那个人的负能量给激活起来了。一下子给点击了,人都有好的和坏的一面嘛。有这种优雅的和粗野的一面。她就一上来就点击了他粗野的一面。那个人就:“我凭什么起来。”就是那种非常强硬的那个,结果就打起来了,推搡起来了。
梁冬:两个穿着礼服的人、去听音乐会的人打起来了。
吴伯凡:两口子嘛,她是跟这个男士说话,结果对方的太太就觉得自己受欺负了。然后就吵起来了嘛,你想想在那个场合里头,吵起来了。
梁冬:多丢脸!
吴伯凡:成何体统!最后就把拿手电筒的人都吸引过来了,怎么回事,一查原来是她把座位号看错了,本来当她说你起来的时候,她是想彰显自己的尊严,我是某巨富的新任太太,可是呢,就丢脸丢到大剧院去了。很不讲究,很不专业。
梁冬:这就是没有教养,我那天后来跟朋友们在吃饭的时候呢,就分享到这个观念,坦白说,我认为过去几十年来,我们都缺乏所谓的教养教育。
吴伯凡:教养和教育又是两码事嘛!现在所谓的教育就是让小孩上什么样的学校,学校又是用什么标准来判定好坏的呢。是升学率,所以整个教育里头基本上教养被大家认为是没有用的东西嘛。高考又不考教养,我现在看到那句口号,我特别不感兴趣。就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什么叫创造,制造本身它也是创造的。山寨好多时候也挺有创新的。
梁冬:也挺有创新的。
吴伯凡:但是它粗糙,它不讲究。一个不讲究的创造,它是没有价值的。一个讲究的制造,它是有它自身的价值的。比如说瑞士制造和德国制造本质就是非常讲究的制造。由于我们对于教养这个重要的内容的忽视,而导致了国家在国际竞争当中那种商业上的软实力的缺乏。软是什么意思啊?软就是看不见的意思嘛。所以用这个观点来解读你的一句话就很清楚了。就是“为什么没钱的人,知道自己是没钱的。但是没品位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没品位的。”原因就是“钱是硬实力,品味是软实力。”软性的东西,它是感觉不到的。如果我们每个人去把教养的这一门缺失了几十年的课补上了,我们的软实力才会渐渐地起来。而事实上来说呢,在中国的古代的包括《礼记》、包括琴棋书画的教育里面呢全部都是要让一个人变成是一个合格人的过程。我2013年主要的功课就是为人生补课。
梁冬:一个中年男人,在中国的中年男人就应该会一些东西。应该写一手不难看的字儿。应该会谈一两首古琴曲,是吧?应该会下围棋,应该会禅定。应该呢知道穿什么样的衣服呢彰显自己的状况,应该呢背诵一些经典。在和妻子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呢有丈夫的样子,有父亲的样子,是吧?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学会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你必须要让他值得他孝顺,等等等等,这就是为人生补课。
吴伯凡:增加自己的正能量场,不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尊敬。是首先自己感受到自身的一种充实感。儒家的美学里头有个观点叫做“充实之谓美”啊。就是充实本身就是美,美呢当然跟我们今天讲的这个美还不太一样。它上面是个羊,下面是个大,就是古代的那个图腾是羊嘛,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一段特别崇拜这个羊。就是所有好的东西都是跟羊有关的嘛。
梁冬:善呐、美呀、義呀。
吴伯凡:祥啊,跟好东西有关的,都是羊,所以上面是一个带着羊头、图腾式的像个帽子似的。下面是个大人,什么叫大人?什么叫小人?有充足的内在能量的人叫大人,小人呢是内在能量极度匮乏、衰竭。而用外在的东西去装、拿、端的人,那叫小人。或者说,大人就是一种从内到外散发的一种力量感,屈原说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就是说内外兼修的。那样一种状态,这才叫大人。
梁冬:所以呢,中国古代的时候有一个仪式很有趣,就是到了一个年纪以后呢,就要给你换个帽子,叫弱冠嘛。
吴伯凡:弱冠之年啊,成人礼,这个成人礼是非常隆重的一个礼。
梁冬:就是全部家族的要看着你,然后呢,你要做一些承诺,从今天起我不再是一个放荡的小孩子。我做人要有规矩了,其实用一种仪式告诉你,今天开始。
吴伯凡:你要跟过去的东西截断了,扫除掉了。你要当众承诺,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己内心接受这样一种事实,你从此以后就是一个大人了。当然,它必须要有一个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要带上一个帽子。
梁冬:有名有字了。
吴伯凡:有名有字了,你要成人了,才有字了。
梁冬:名者命也,是父母给的,字者志也,它是有个志向。
吴伯凡:你不叫张飞了,你叫张翼德了,翼德,那就不一样了。
梁冬:我最近呢,我儿子马上就要3岁了,我已经提前3个月,每天跟他说你马上就要成为一个大人了,你要开始学会自己吃饭了。你每天要跟爸爸、妈妈打招呼。早上的时候,要说爸爸、妈妈好,晚上睡觉的时候呢要说爸爸、妈妈晚安,诸如此类。我儿子开始不接受,经过了3个月的洗脑之后呢,他每天告诉我说:“爸爸,我马上就要是一个大人了,还有6天、7天、8天、10天,我就是大人了。”他每天就在倒数这个时间,那我觉得这个事情呢很有意思,就是说你必须要让一个人知道,你有生命的阶段,其实这话对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我们也是要成为一个大人了。
吴伯凡:用一种外在的形式、礼节--这里头有服装、有很多仪式感的东西,我们长期的教育中最忽视的那一面的东西来固化这种感受,这种自我暗示。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专业精神的人。
梁冬:一言以蔽之,你从今天开始,如果你是一个成年人了,请你慢慢的把自己内在的小孩放掉,很多女人之所以一辈子成为不了一个有魅力的女人,是因为她一直放不下内在的小女孩。很多男人都60岁了还不能引发人的尊重,是因为他不能够装进去一个真正的大人。好了,感谢大家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我们下一期同一时间再见!
冬吴相对论第329期:再不做就来不及了(上)
参与整理:Stay天空晴天娃娃 自在的鱼 青莲 慧从卢溪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的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伯凡,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这个末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一些组织以末日的名义招摇撞骗呢,被抓起来了。事实上证明末日之后呢还有一轮新的太阳。所以呢,事实证明那只是一个谣言,对不对?
吴伯凡:嗯。你看这个谣言很有意思,这本来呢,从一开始啊,就是一个好莱坞的娱乐大片《2012》。通过它的这种传播……
梁冬:营销。
吴伯凡:结果呢?让全世界都知道了有这么回事了,好像是真的。它那个很精确啊,说的,精确到几点几分啊。
梁冬:那天传说中的。
吴伯凡:12月21日下午3点34分据说是世界末日。
梁冬:嗯。大家都被行销手段所迷惑了,是吧?然后还穿着有鼻子有眼,一会有玛雅人啊,一会儿中国和南美又有时差啊,一会又要是不是做些什么事情啊,淘宝上还因此发生了很多的购物的行为啊,连我老婆都买了几个炉子,后来就说有可能出现三天的黑暗啊,又冷啊……然后呢,我老婆居然还在那一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叫阿姨把家里面的两个浴缸的水都灌满,然后还买了四个那个像矿灯一样的戴在头顶上的东西,她为什么买四个呢?她说万一黑起来的时候呢,四个人还可以打麻将,呵呵。凑齐一桌,这个事情听起来就很荒诞,很好笑。在这个事情已然过去的时候……
吴伯凡:更像是个笑话了。有关于“末日传言”它是隔一段时间来一次。我们还记得1999年那个时候,各种书刊上都摆着有一本……
梁冬:诺查丹马斯,是吧?
吴伯凡:对对,那本书呢,说的也是言之凿凿的,什么几大行星排列成……
梁冬:十字交叉。
吴伯凡:啊,十字形。然后说这个大预言家曾经预言过,一次大战爆发,二次大战爆发……
梁冬:苏联解体。
吴伯凡:甚至是什么希特勒的名字都说出来了,等等。说的跟真的一样。而且还加上了一个“千年虫”。那个是一个迷信嘛,就是诺查丹马斯,那是一个迷信的预言,加上了“千年虫”这是计算机科学家们天天在说,那一阵儿……说,一旦到了2000年0时0分。那个日期都是00,00,计算机就会很容易出现就一下子……
梁冬:各种系统崩塌。
吴伯凡:就是金融系统,一下子那个银行的欠债不用还了,或者你存款没有了,那个航空公司的飞机掉下来了,各种邮政系统啊、所有的公共管理系统、煤气啊、自来水等等,只要跟计算机管理有关的都会崩溃,说的言之凿凿。第二天太阳照样升起的时候,大家就一笑置之。这个谣言它是兴起,然后是一些人将信将疑,当然也有反驳的啦,你只要心里头植入了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意识雷达植入进去了以后呢,再过一段时间呢,你就看什么都吓,就越来越忐忑,突然所谓的那个时刻来临,恍然大悟,一笑置之。然后过一段时间又期待新的谣言,所以2012这种传言又出来了,它的背后的心理基础实际上是一个人们由于某种焦虑,由于某种压力总希望摆脱现在的那种境况,总希望发生点什么,就这样一种心态。
梁冬:当然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西方的宗教基督教里面它有类似的这种段落去讲这个事,是吗?
吴伯凡:对啊,叫《末世论》是西方的神学里头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讲这个东西的。在我们听的圣经故事里头,诺亚方舟,是吧?大洪水一来,把整个地球都淹没了,只有一个好人能活下来,诺亚他们家活下来等等。它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循环,它都是这样预言的,但是我们中国人是从来没有这种……
梁冬:以前是没有的。
吴伯凡:在中国文化当中是没有末日信仰。完全没有的,我们都是相信循环的,金木水火土,不停地循环。
梁冬:所以没有ending嘛,没有结束,因为它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吴伯凡:对,我们是无极而太极,我们是一个圆的,中国文化它相信……
梁冬:时间都是一个周期的,六十年一甲子,是吧?重新活一遍。甚至说二十年之后就是个好汉,无非是碗大个疤。它话说的都是这个,是吧?
吴伯凡: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越来越密切,西方文化当中很多东西都进入到中国来了,比如说过去大家不过情人节,不过圣诞节,不过那个什么……
梁冬:复活节。
吴伯凡:对对,感恩节,什么节现在都跟着过。
梁冬:都是商家在推动其实。
吴伯凡:以前都讲过,其实背后的推手是商家,不断地开发出节日,从光棍节,现在还有双12节。
梁冬:我认为现在能够和复活节和圣诞节抗衡的只有一个本土的11。11了,就是光棍节,其影响力!其促销力……
吴伯凡:它就变成个网上购物节,变成淘宝节。
梁冬:这也很有意思,但是我觉得我们能够在2012年的12月21号以后录制今天这样一个话题节目呢,其实是又反转枪头,讲另外一件事情,虽然地球看过来呢是没有所谓的世界末日的,但是呢的确啊每个人都有他的所谓在此生某一天……
吴伯凡:个体是有末日的。
梁冬:对啊,某一天。是吧?
吴伯凡:就是说生命是有结束的那一天的。
梁冬:起码是以这种形态的方式存现的生命,是有结束的一天的。今天老吴呢拿了一本书给我看,这本书呢有几个故事啊,就一下子看到我呢,你知道吗?生理反应是头皮发麻,脸皮发麻,手发麻。这本书的名字很有趣叫《不说,就真的来不及了》,纽约客的临终遗言。
吴伯凡:这本书啊,它就汇集了好多临终的人,得了重病的,受了重伤的,在生命的弥留之际,要留下遗言。这个书的编者是一个中国人。他就用了一个征集的方式,在当时的纽约的报纸上打了一个广告。
梁冬:几百块钱美金。
吴伯凡:他就在纽约在谁愿意把最后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有一些不吐不快的话,以匿名的方式跟他说。这样呢就征集来了一批临终遗言。
梁冬:他在他的前言,这本书的作者的名字叫作苡程,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一个所以的以。他呢,在他的前言里面有段话,很有意思,他说呢,他在《纽约时报》上登的广告花了三百五十块钱美元啊,征求匿名的临终遗言,冒号,如果你在临终前仍有话不能说,请放心的把你的秘密和心愿匿名托付给我,以便轻装上路。不要带着它去天堂,因为它们只属于城市,来信请寄灵魂保险箱收,纽约XXX邮箱的,邮编XXXX。这么一个东西。
吴伯凡:他以这样一则广告,就征集来了一批这样的信,来的……
梁冬:来了许许多多的信。
吴伯凡:对。这里头呢有声名赫赫的人,虽然他是以匿名的方式,一猜就知道谁。
梁冬:所以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今天呢我们是在所谓传说的谣言的世界末日之后,来讲一讲这个事情。
吴伯凡:这相当于是一个汇编嘛。就是个人末日来临之前的一个倾诉,就是人在弥留之际是不会撒谎的,因为没有用了嘛,所以一般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我们设想一下啊……
梁冬:设想什么呢?我觉得今天这个话题很有趣,中国有句话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啊。我觉得呢我们今天把这本书里面的这些文章和大家分享呢,是希望在收音机前的所有正在健健康康的朋友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有机会,让你去思考一下你的生命的话,你也许会得出一些不一样的结论。好了,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冬吴相对论》。
画外音: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产生一次末日谣言?什么是末日谣言背后的心理基础?为什么说末世论是西方宗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文化为什么没有末日信仰?而是相信循环论?人为什么应该面死而生?为什么只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人才能真诚地反省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为什么说体察和理解人生的末日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是一种必要的功课?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再不做,就来不及了之上期。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呢依然是吴伯凡。之前呢,我们讲到一本书,这本书呢,讲的叫做《不说,就真的来不及了》,有一个中国人呢在纽约的报纸上登了一则广告,征集那些临终的人呢写来的临终遗言,希望借由这种方式呢来从各个角度来看所谓的每一个人,写信来的人的他们的末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天我们在这个节目里面呢,是希望借由这期节目呢,呈现出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状况,能够让所有现在正在健健康康的朋友们,都换个角度去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怎么才会有意义。
吴伯凡:我们以前讲到过面死而生嘛,只有在你的生命你已经真切地感受到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才会最真诚的去反省自己的这一生。他的价值所在或者说他的遗憾之所在,或者说在生命的尽头回望自己的一生的时候发现的哪些东西是值得追寻的,哪些东西你一直在追逐的实际上是没有价值的、没有意义的。
梁冬:因为这个广告当时是登在了《纽约时报》上面。所以呢搜集了来自很多来自于曼哈顿地区的那些人。你知道在曼哈顿住着很多不同的人嘛,有一些呢华尔街股票的经纪;有著名杂志的主编;有好莱坞导演;还有一个隐居在曼哈顿的好莱坞巨星的独白。一看那个它的整个的描述以及他的内容,虽然它是以匿名的方式,但是呢,这个编者当时说他颤抖地看了,他觉得这个人就应该是很著名的那个瑞典的冰山美人呢--嘉宝呵。所以说这本书很有趣,而且很有意义啊。
吴伯凡:他这里头就是什么人都有,就是大导演--一生得过三次金球奖的大导演,像嘉宝这样的巨星;还有编剧;还有全球五百强的CEO……
梁冬:还有一些比如说出租车司机啊,垃圾搬运工啊……
吴伯凡:对啊,还有这种移民,从印度来的移民,就是在社会底层挣扎的……
梁冬:开个煎饼果子铺,类似这样的,是吧?
吴伯凡:出租车司机,还有得了艾滋病的人的临终遗言等等。它非常丰富,展现了人生的百态;世相的百态。
梁冬:对。这里面呢,老吴呢推荐我看的第一篇文章呢是一个全球五百强CEO的一个离奇的心愿,然后呢这篇文章我觉得可以剪一些段落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五百强的总裁他说啊:财富于后来呢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的事实,正如他肥胖的身体都是多余的东西组成的。他是这样写的,他说:发现曾经让我感到无限得意的社会名誉和财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已经变得暗淡无光,毫无意义。那么什么东西是现在我最想要的呢?即我一生的钱和名誉都没有能够给与我什么呢,他有一句很细节的描述呵,他说:在黑暗中我看到的那些金属测试以其发出的幽绿的光和吱吱的声响,似乎感到死亡湿热的呼吸正在向他靠拢……
吴伯凡:然后他就开始在大脑的这个词盘里头开始搜寻什么东西对他是有价值的?
梁冬:就这一生他真正在内心深处让他感觉到美好幸福温暖的东西,他搜寻啊搜寻,最后他说原来是她--薇薇安,Vivian啊,我怎么会想到这样一个小时候的玩伴呢?如果她现在还活着,应该和我一样老了,我肯定她早就把我这个人给忘记了。这个人已经八十多岁了嘛,写这封信的人。
吴伯凡:小的时候这个Vivian啊从加州到了纽约,到她舅舅家来玩,她舅舅跟他是邻居,所以呢他自然就成了她的玩伴。有一天呢他八岁那个小女孩七岁,他要为她去抓一只树上狂叫的蝉,他已经抓到了,可能是因为只有一只手,诶,不小心从树上抱着那个树干一下子就往下掉,幸亏下面有一个树枝呢把他给挂在那儿了,但离地面还有一米多高,这下呢这个小姑娘就吓坏了,就急得哭了起来,她一边语无伦次的说你别害怕,我来接你,可是小姑娘很矮嘛怎么能接着找他,能够摸着他的脚都不错了……
梁冬:这是一个七岁的小姑娘,和一个挂在树枝上的八岁的小男孩的状况。
吴伯凡:对。她不停地用胖乎乎的小手呢来够小男孩的脚,也就这个作者啊。那一刻的我虽然心里非常害怕,但同时又充满了甜蜜的感觉。我真想一直挂在树枝上,好让她继续一边用小手摸我的脚一边安慰我。她急成了那样,说明她很在乎我,最后我的衣服被撑破了,我掉了下来,虽然不算太高,可落到地时我的脚碰到了藏在草丛里的一块石头,流了很多血。Vivian看到血又吓得大哭起来,眼泪一滴滴地掉在我受伤的腿上,疼痛变成了甜蜜。即使从树上掉了下来,我紧紧握着蝉的那一只手呢也没有松开,我把手伸到Vivian的跟前打开,那只已经不能叫的蝉躺在我的手心。“给你”,我说。Vivian的鼻子又开始抽动起来,泪流满面。她说:你真好。她边哭边说,我得意的笑了……Vivian接着说,我要跟我爸爸说,秋天我不想回加州去了。就这样一个小时候……就一直在他的记忆深处沉睡。在他生命接近终点的时候……
梁冬:这些东西唤醒了,他知道原来这个东西是他生命当中啊最幸福、最美好的事情。
吴伯凡:你分析一下这个场景,第一个就是付出。为别人去付出,为一个你喜欢的人去付出,表现的是你的勇气,你的牺牲,男子汉气吧,就一个小男孩在一个小女孩面前展示出的那样一种气概。最重要的是他感觉到他被需要,你看他抓的那个蝉,最后捏在手里头,可能那蝉已经不能叫了,可能已经死了……给她的时候。那个小姑娘的那个表情深深地打动他。
梁冬:这个东西一方面是刚才您提到那个,另外一个呢就是他们都还很年轻啊,当时他们的心灵啊还是如此的干净,还可以接受到这些人间的美好。后来呢这个人就逐步成功了,作为一个八岁的小男孩逐步长大,越长大呢越成功,最后呢变成了一个所谓的全球五百强的CEO。他后来讲过这个事情,他说我一生结过四次婚,但是她们都只和我的财富有关,与爱情无关,因此都不长久。而这种无爱的婚姻带来的孩子当然不可能是幸福的,所以我和我的孩子们的关系一直很淡,只有在乎我的钱的时候才有联系,我承认他们变成这样都是我的责任。这句话写的很深刻啊,就是一个人他慢慢慢慢出走了,走入了社会,也走出了自己的内心,他变成了一个所谓的外在成功的人,但是却是一个内在失败的人。他说现在他躺在床上的时候,他的儿女们--不同老婆生下的儿女们正在为他的遗产打得不亦乐乎。他说:现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足够用的财富,就应该去追求其他与财富无关的、应该是更重要的东西,或许是感情,也许是艺术,也许是一个儿时的理想。无休止的追求财富的欲望只会让人变得贪婪和无趣,变成一个变态的怪物,正如我一生的写照,哇……
吴伯凡:财富五百强CEO的临终忏悔。
梁冬:啊。你说应该他的股票跟期权应该也是几十亿美金,所以呢如果收音机前面正好有一个朋友你现在正在挣着很多的钱,有类似的情绪的时候,我觉得你应该停下来,深深地呼吸三下,告诉自己:人生有许多事情,当你有一点足够用的财富的时候,就应该去追求与财富无关的东西。好了,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冬吴相对论》。
片花:为什么说人的一生只要有足够的财富,就应该去追求其他与财富无关但更重要的东西?无休止的追求财富为什么只会让人变得贪婪和无趣?什么是罗素的三大动力?人为什么应该在看到他人苦难的时候有一种亏欠感?为什么说对别人的同情、怜悯、帮助和给予最终的受益者都是自己?幸福感为什么源于对他人苦难的感知能力?缺乏幸福感的人有什么共同特点?欢迎继续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再不做,就来不及了之上期。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伯凡你好。较早之前呢我们提到了一本书,这本书呢叫做《不说,就真的来不及了》。以一个中国朋友在《纽约时报》上面登了一则广告征集所有人的临终的想说的话,然后呢他把这些故事编起来呢,赫然发现里面有各种千奇百怪的伟大的故事,而每一个人在写给他的时候呢,都呈现出了生命的特别有益的东西,在上一part的时候我们讲到了一个财富全球五百强的CEO的临终遗言。他已经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先生了,在他马上要死之前他想到的只是他八岁的时候为了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捉蝉的经历,他感觉到了被爱,他感觉到了真实的心灵的交流。而后来他的四次婚姻生下的孩子都和财富有关,都很失败。所以这个情形我觉得特别具有当今很多中国人值得借鉴的东西,因为我们这过去的十几、二十年可以说是在财富上突飞猛进的一个追求时代,很多中国人都有这样的一个经历。然后他有一段话讲的很好的,老吴我想念给你听呵。他说:上帝造人的时候给我们以丰富的感官,是为了让我们去感受他预设在人间心底的爱,而不是财富带来的虚幻。有人说爱和情感是虚幻的,财富才是真实的。而此刻我无比清楚地知道我生前赢得的所有财富都无法带走,能带走的只有记忆中沉淀下来的无邪的感动和物质无关的爱和情感,他们无法否认也不会自动消失,他们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吴伯凡:这个书里头它有这种五百强CEO的临终遗言,也有那种小人物的,就是低到尘埃里的那些人,也是非常令人感动。
梁冬:对,比如就你提到的有一个就是在纽约摆小摊,类似于卖煎饼果子的,当然美国没有煎饼果子了,卖那种类似于这样的吧,小吃的,摆个小摊的一个印度的新移民。
吴伯凡:他怀揣着一个梦想到美国来发财,后来也成了家,他的妻子在某一天突然带着孩子就离开他了。
梁冬:因为很不成功嘛。
吴伯凡:诶,嫌他太穷了,就离开他了。你知道一个从家乡走出来的,到外头打拼的人的最大的焦虑,不是他眼下的为他自己而焦虑,而是那无数双在家乡的眼睛一直在盯着他。很多人都有这种类似的这种经历。所以成为他的一个心结。当他觉得自己出来这么多年杳无音信。当然了,他之所以不愿意跟家里头联系,是因为他混得不好,没有衣锦还乡的那个本钱。但是呢,他总还是在生命越来越接近尾声的时候,他要想为家里人能够做点什么。
梁冬:哪怕是财富。
吴伯凡:对啊。于是他就……这个老实人做了一件不可告人的事情。他就买了一份保险,就是像个对赌的保险嘛。要活多少岁,如果活不到多少岁,那么保险公司就赔你钱。他就买了这样一份保险。买完保险以后,自杀保险公司是不赔你钱的。他就采取这种慢性自杀的方式。就天天吃发霉的米、面、玉米、过期的油、辛辣的食物、酗酒等等,果然两年之后被确诊为癌症了。由于他投保的时间太晚了,只能赔七万美元。但他心里头觉得……
梁冬:也行。
吴伯凡:也行,也心安了。觉得这七万美元可以给他的远在印度的父母啊、亲人啊。
梁冬:嗯,对。就是一个老实人做的一件不可告人的事。其实这个社会啊很多底层人民呢……平常我们可能也很少有时间花去关注他们。其实他们真的是老实人。就这种老实让我们觉得人生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当我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你知道吗?我觉得很感恩生命,没有让我成为那样的一个人。其实我们被扔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大部分的情况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了。
吴伯凡:对我们来说也可能是分分钟就是在最初就那么决定了的。命运嘛,很奇怪的。某一个节点上你没跟上,你就可能就是那样了。
梁冬:也就这样了,是吧?
吴伯凡:比如说,我对那个农村的,尤其是农民工的事情啊,那些报纸上登的那些,我就总是特别关心。原因就是我老想像我自己,如果没有高考,我跟他们是一样的。我有时候我在街上看见那些农民工的时候,有时候我觉得站在一旁看好长时间。我在想也许我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我有孩子在眼巴巴的在老家,诶,等着我。他是忏悔,忏悔自己做了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
梁冬:对,这欺骗嘛。
吴伯凡:这叫诈保嘛,是吧?但这个法律上是找不到漏洞的。但他自己在临终,他做了这件事情,他觉得心不安。他把它倾诉出来了。包括一些失足的人,我们如果站在他的情景里头去看的话……
梁冬:际遇还不如他呢。
吴伯凡:对啊,就这样。所以那个罗素说他的人生的三大动力:对真理的追寻;对爱的渴望;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是他人生的三大动力。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自己就没有那种谴责了的感觉。当然,反而是一种歉疚。虽然我跟这个人素不相识,我觉得我某种说不出来的亏欠。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说不出来的亏欠,才能使自己的心态比较健康,让自己的精神状态是趋于比较正常。要不然,你被外在的种种的标签,好人、坏人、穷人、富人等等、成功的人、失败的人,你的思维被这些东西所牵制的话,你是浮在生活的面上的,你根本不知道生活的底层的那个代码是什么样的。
梁冬:哎呀,很感慨啊。
吴伯凡:我觉得好多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是他们都有某种亏欠感。
梁冬:悲悯嘛。
吴伯凡:就是像爱因斯坦这么伟大的人,说他可以得三个诺贝尔奖的人……
梁冬:就是说他是现在的很多得诺贝尔奖的人的三倍嘛,不就是这意思嘛。
吴伯凡:不能这么算了,当时那个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觉得必须给爱因斯坦一个奖了。但是到底给哪一个奖呢?也还是有争议的。说算了吧,先给一个,先给一个关于波粒二象性的这个吧,以后再说。后来就是也没有再给他别的奖。但是,你像这么一个人啊,可以得三次诺贝尔奖的人。他在他的日记里是这样说的,说:每一天我看着我周围的一切,我吃的东西,我所使用的东西,好像理所当然在支配的那些东西没有一样是我自己做出来的。比如说,这个杯子,不是他自己做出来的。他吃的饭也不是他自己做出来的。而甚至我都不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与所有我得到的这些东西相比,我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少太少,我心里头总有一种莫名的不安。我只得以勤奋的工作去驱散这种不安。
梁冬:所以为什么说现在很多人说不幸福啊。我觉得什么叫幸福?幸福就说你觉得自己太幸运了。怎么我做了这么点事我就得到了那么多,那叫幸运感。
吴伯凡:就是曾国藩说的,每当遇到顺的时候,常念天资过厚于我,就常常念老天爷啊,对我……
梁冬:太好了,过于好。
吴伯凡:太好了。嗯,对,这才叫幸嘛,就幸运嘛。
梁冬:所以没有这种心法,你怎么谈幸福呢?
吴伯凡:所以有时候对别人的同情;对别人的悲悯;对别人的帮助和给予它其实是……最终受益者是自己嘛。那种幸福感,尤其是你对别人苦难的那种感知,你才可能有一种幸福感。所有没有幸福感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特点,但其中有一个就是,老觉得别人欠他的,世界欠他的,怨天尤人嘛,这样一种状态。这是很不好的。
梁冬:当你觉得你是总在欠别人,而别人还没有发觉自己得到了超过你能力和福德以外的东西的时候,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所以如果说我们花一点时间扩展出来看,你会发现说,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比你活得差的人其实都比你努力,都比你智商不低。
吴伯凡:啊,尤其是你看到这里头第一篇是一个小男孩,得白血病的一个男孩的临终的忏悔。他已经身体虚弱到完全不能写字了,他是口述给护士,这个护士为他代笔,把这封信寄出来的。
梁冬:这本书呢其实算是老吴告诉我的一个最好的礼物。在2012年结束2013年展开的时候,我可以说它是一个新生的一个开始。
吴伯凡:所以,末日式的谣言啊,显而易见是个谣言啊。末日过后,我们想想我们个人结束的时候,或者当你集中地看一批人的那种末日的留言的时候,你会发现一种平常在非末日状态下看不到的东西,感受不到的东西。所以呢,去体察;去理解那种末日的感觉,对我们的身心的健康的来说,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功课。
梁冬:嗯。而且呢它也让我们呢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恩的心。我们能够有机会借由别人的末日的感言,去激发自己的内心的感恩的心,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好了,今天的这个部分呢其实没有讲完,我们以后呢再跟大家再深入的去分享里面的故事。谢谢大家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下一期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冬吴相对论第330期:再不做,就来不及了(下)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呢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伯凡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较早之前呢,我们提到了一本书,叫《不说,就真来不及了》。一位中国朋友在纽约时报上面登了一则广告,向大家征集临终之前大家特别想留下的一些东西。结果呢收到了很多人的来信。有著名导演,有著名演员,也有摆地摊的,也有保险经纪等等等等,就三教九流的人都有。我们在上一次的时候呢用了半个小时呢聊天这个话题了,我深受感触,很愿意和大家再分享这本书里面汇聚的人生的种种故事。
吴伯凡:嗯。这里头汇集了很多的临终的遗言。其中我看到最多的就是:遗憾。嗯,就是在临终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的遗憾。我曾经提到过一个灵异小说,说一个华而街的股票经纪人极其成功,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他能看到未来五天的《华尔街日报》,那是确凿无疑的消息啊,他就根据这个来操盘,当然非常成功。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在五天之后的报纸上看到了自己的讣告。你想想当他看到这个讣告的时候他肯定不会再炒股了嘛。我们可以想像,当他看到自己的讣告的时候,他一定会马上一个念头,我这一生有多少遗憾,有多少事情没有做的。如果来得及,这五天之内把他做了。所以人到临终的时候呢……
梁冬:总是有许多的遗憾。
吴伯凡:我看了就种种的遗憾,有职业选择的遗憾。包括那些做到顶级的,做到五百强CEO的,做到全球除了诺贝尔奖没有获得其他的所有的物理学奖都获得的核物理学家,还有好莱坞得过三次金球奖的大导演,还有名垂电影史上的顶级的演员。但他们临终的时候都有各种各样的遗憾。其中这里头遗憾最多的,我可以归纳成两样:一种是职业的遗憾。
梁冬:就做了不该做的事,虽然别人认为很成功。
吴伯凡:对。这个核物理学家他已经那么成功了,但是他说,如果有来生,他愿意去做一个厨师。因为厨师每天烹调出各种各样的美味,让人们快乐,让人们高兴。而他是一个研究原子弹的人,给这个世界留下的是恐惧。当然是他的观点啦。
梁冬:对。也许另外一个厨师在临终的时候说,这一辈子再也不做厨师了,因为杀了太多的生,是吧?
吴伯凡:还有这个大导演、大编剧啊,他们最终才发现自己不应该选择这个职业,这是职业上的遗憾。还有一类遗憾就是,婚姻的遗憾。就是包括一些看上去很成功的那种婚姻,啊,或者用那种低俗一点的眼光来说,在婚姻上、在爱情上、在情场上很幸运的一些人,他们临终的时候发现自己是一个比很多人都失败的人。比如说一个导演,他结了六次婚,前五次都是他导演的片子里头的女主角跟他结婚。
梁冬:这种人很像中国现在很多导演的样子嘛。
吴伯凡:呵呵呵……对。但是他是这样总结的,就每一次婚姻他都有一个周期。他好像注定了的周期。从这个相遇;合作;拍一个片子,然后结婚,用不了两三年就离婚。然后紧接着下一部片子,又是一个女演员,然后又结婚。你想一生经过这个五次轮回以后,那种感觉会让你真的是疲惫不堪的。
梁冬:让你知道什么叫女“演”员。
吴伯凡:所以后来他最后一次婚姻,第六次婚姻他的妻子呢,是一个跟电影毫无关系的人。完全不懂电影圈里头的事,甚至对他的那个地位也不太在意的一个人。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真正地回到最原初的、去掉了身份之后的那个夫妻关系。
梁冬:其实夫妻这两个字很有意思呵,关起门来,谁知道谁是谁啊,就你们两人在房间里面的时候。所以别人对你的赞美、吹捧、妒嫉、非议,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你跟这个人关在一个门里面。互相看着;一起吃饭;一起睡觉,这个事情是真实的,没有办法欺骗任何人的。尤其不能欺骗自己,是吧?
吴伯凡:对。所以大家老是用那个穿鞋的比喻嘛。
梁冬: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穿鞋自己知道,是吧?
吴伯凡:啊,对。这里头就有好多这样的例子。
梁冬:其中有一个故事呢,还讲了一个神父关于婚姻的看法。这个神父呢他上来就忏悔。他是一个神父,天天告诉别人要相信上帝。但是呢,这个人他说他自己并不是那么虔诚的一个基督徒。然后呢这个神父呢,他举了一个故事很有趣。他说呢他的妻子是所有外面的人认为是道德上非常高尚,然后呢也很坚定,等等等等。但是呢这个神父呢却非常痛苦。
吴伯凡:别人都觉得他们是非常般配的。
梁冬:完美。
吴伯凡:完美。孩子也都很成功嘛,上哈佛的;又是毕业以后到华尔街做什么什么,就整个家庭是无可挑剔的。
梁冬:对,但是他在临终的时候他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他坐在这个纱帐里面听别人告解嘛,忏悔嘛。有一个女子呢、很弱小的女子呢就不断来跟他做忏悔的时候呢,结果他们两个人相爱了。那他后来发现呢,其实他真正地并不爱他的妻子。尽管他的妻子是如此的在道德上、在外观上、在所有方面都符合人们对他的妻子的要求。所有的人都觉得他们两的婚姻是很好的。这个事情我觉得它特别具有代表性。我曾经看过一份调查报告,说中国啊有大概超过三分之一,甚至过半的夫妻其实并不是那么的幸福。你也看到部分地区现在它的离婚率接近了百分之四十。而且呢,还有很多人其实结婚呢就是为了房子。以前的时候所谓单位分房啊,如果你们俩结婚的话呢,两个人在同一单位的,他分能打高一点。于是呢很多人就为此匆忙地结了婚。还有些人呢是因为这个人能够为你买套房子,大家一起来供套房。现在市场化了,也是为了房子就结了婚。但其实当他们真正结了婚以后,他面对真实的生活的时候是很痛苦不堪的。而且呢还没有办法跟外人讲。我以前以为这个事情是中国人才会面临的问题。后来发现它是个世界级的问题。原来许多人在临终的时候都不无遗憾。
吴伯凡:嗯。这种遗憾跟职业的遗憾是一样的。就你按照理智的推断,按照大家的公认的那些标准,你去做一个选择,无论是选择一个职业还是选择一个配偶,在外人看来,你都是很成功的。但是,这里头的酸楚啊就到临终的时候,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选错了。这里头有一个华尔街的股票经纪人,他有一段话还挺有意思:他说这个人性如股市啊,变化无常,期待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律,都如同竹篮打水。你一定不能要求什么,保证什么,因为那都像是用手攥沙子,结果往往抓空。因为人性是永远上不了保险的一样东西。
梁冬:所以他后来总结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很值得和大家分享。大概的意思呢就是说,你要强求幸福是痛苦的。
吴伯凡:能长久是福分,但强求必定变成痛苦的根源。这无论是对职业还是对婚姻都应该是这样的。
梁冬:佛经里面有一句话叫:苦集灭道呵。这个集是什么呢?就是人生啊都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集合而已。今天我们能坐在一起做节目啊,我们有这样一段婚姻,我们能够在这个时代,能吃这个东西,都只是集合。但这种集合它能够聚,它就能够散。所以呢最近呢我拍了一个小短片,在讲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呢,我有一个自己的分享,就是不要为今天集合的一切欣喜若狂,也不要为想执着的保留它而深深愤恨。因为你很多时候今天得到的这些快乐,这些欢聚,它就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所以其实,如果有这些智慧的时候呢,我们多多少少会面对这种分离的时候呢,保持相对的从容。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冬吴相对论》。
片花:中国作家苡程以匿名形式征集了众多纽约人的临终遗言。为什么其中大多数人的毕生憾事都来自于职业和婚姻的选择?按照公认的标准选择职业和配偶,为什么往往会导致人生悲剧?为什么说人性是永远上不了保险的一样东西?好莱坞著名影星嘉宝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再不做,就来不及了之下期。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呢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伯凡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今天我们讲到这本书,《不说,就真来不及了》。有一位中国的朋友呢在《纽约时报》里面登了一个广告,希望呢征集一些临终遗言,号称叫做灵魂保管箱,当然你可以匿名的方法。想不到他搜集带来的这个故事呢,有一篇让这一个搜集者本身颤抖了。他觉得这个故事非常非常传奇,尽管用的是一个化名。但是他……
吴伯凡:他越读,那个信的时候他手都在颤抖。因为他又不相信是那个人写的,但是又越来越确信是传说中的一个人。
梁冬:诶,这个封信呢化名叫做格丽丝·麦克道尔。据说是一个85岁的白人呐。他自己说他自己是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的一个影星。
吴伯凡:嗯。按照那个信中所说的种种的情节进行推测的话呢,我们发现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传奇般的人物,叫嘉宝。
梁冬:你给大家稍微普及一下,嘉宝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吴伯凡:嘉宝应该说是在电影表演史上顶级中的顶级的,这样一个人物。因为她是默片时代成名的。演默片跟演有声电影很不一样的。
梁冬:是吗?
吴伯凡:你不能够用语言来表达,你只能用你的面部表情、用你的肢体语言来传神地表达内心的那种情感。用语言来表达其实很轻松的嘛。我怎么想的,我怎么想的,这个是不允许你说话,没有声音。
梁冬:所以有一天有一个默片时代的《冬吴相对论》,大家隔着收音机噢,呵呵呵,哇,那得多心心相印,你得多强烈的能力才能够把这个默片时代的《冬吴相对论》给弄出来,是吧?所以我可以理解,就像现在很多干电影的人看不起干电视的人是一样的,搞默片的人是看不起搞有声电影的人的。
吴伯凡:对。那就是硬通货。表演中的硬通货。而嘉宝做为一个传奇还有一点,就是她那张脸啊据说是达到了人类进化的极致的那张脸。法国的有个大文豪叫罗曼巴特,说当你看到嘉宝的脸的时候,就会觉得有一种毁灭般的美。什么叫毁灭般的美?像原子弹似的,摧毁性的。
梁冬:呵呵,传说中嘛,让一个女人毁容只要给她一瓶卸妆液。
吴伯凡:嗯。也许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经历过那种毁灭般的美。就当你看到一种美的东西的时候,或者某一种美得要死的脸的时候,你会发现周围那种满目萧瑟啊,就是一片萧瑟当中,你的记忆当中就那一张俏得要死的脸。
梁冬:那这个故事我们说回来。说这个叫做格丽丝·麦克道尔的这个女性呢,她讲了她的很多息影之后的日常生活。她隐居在纽约的中央公园附近。每天呢和她一只很老很老的鹦鹉,然后呢,偶尔会到楼下去走一走……
吴伯凡:走一个小时。
梁冬:穿着她那件几十年不变的、下摆都已经烂掉的那个风衣。
吴伯凡:对。那件风衣她一直穿,一直不换。她的理由是,它已经变成她皮肤的一部分,她不愿意换掉。
梁冬:“你的背包……”你听过那歌吗?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吴伯凡:我们说嘉宝如何如何传奇,如何如何伟大,不是说在盲目的赞美她,是说她这样的人也有一种致命的遗憾。你发现,我们做了好多事情。旅游,到一个地方去旅游,费了很大的劲去了以后,就为了明白一个道理。
梁冬:实在不该来。
吴伯凡:对。有些事情就努力了一辈子,才发现这件事情……
梁冬:实在不该做。
吴伯凡:呵呵……对。你看前面讲到那个核物理学家,他已经得了除了诺贝尔奖之外的所有的物理学奖他都得过了,已经竭尽做物理学的专业的人的顶峰了,就这么一个人。但他临终的遗言里头说的是:如果有来生的话,他不愿意做这么一件工作,他甚至愿意去做一个厨师。原因是厨师给别人带来的是美味,带来的是欢乐,而原子弹给别人带来的是恐惧。
梁冬:如果他真的去做一个厨师的话,他也会后悔的,他觉得他杀了那么多生,是吧?所以呢,人性里面本身就有一种否定自己一切努力的这种冲动。
吴伯凡:这就是遗憾。这种遗憾呢就是说一种命定性的悲剧吧,我们可以把它叫。钱钟书先生啊评价《红楼梦》说:王国维说《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钱钟书说:不应该说是悲剧中的悲剧。悲剧中的悲剧是如果宝黛真的成婚的话,那才是悲剧中的悲剧。这就是遗憾嘛!有很多事情你努力了半天,你会发现最遗憾的事情是它完成了,它实现了。
梁冬:对。就像经常我们看到很多那些伟大的电影,各种童话般的故事,是吧?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很勤奋的男主人公,最后经过千辛万苦,电影一般就演到他们俩牵手那一刹那间。
吴伯凡: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梁冬:如果这个电影有续集的话,你就看到就是一个老太婆在打骂另外一个无能的丈夫的过程。其实也就这个样子。多伟大的人回到家之后也都是被老婆看不起而已。像我们也就无所谓了,是吧?后来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很成功的人,在他老婆面前被他老婆洗刷了一遍之后,我产生了强烈的那种同情感。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噢。我这朋友是我一辈子的偶像。从小看他长大,我觉得他很优秀,很成功。结果我那天吃饭的时候呢,他呢就因为接了一个电话,他老婆呢就骂了他足足十分钟,说他很不懂事。哈哈哈……人家在谈一个五十亿的生意。哈哈哈……所以就是说,任何伟大的爱情,当以结婚的形式开始之后,就是对这个婚姻的巨大的扼杀。
吴伯凡:毁灭性的美。
梁冬:哎,对。毁灭性的、原子弹一样的爆炸。所以嘉宝呢,她也有她的遗憾。
吴伯凡:她因为到了这种荣华宝贵的极致。事业上不用说了。她从一个贫苦人家的灰姑娘,就出生非常的低微的这么一个家庭。我有一年去斯德哥尔摩的时候,那个导游指着一栋楼说,这是一栋百货大楼,当年嘉宝就是在这儿做售货员,然后被一个导演发现了,就拍了一部短片,然后就到了柏林,后来就到了美国。
梁冬:所以呢,正是因为她是这样,她是从灰姑娘变成公主的。但是我认为她骨子里面有一种灰姑娘情绪。她很难真正地成为一个成功的或者说世俗的那种贵妇人。这是她命理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矛盾。
吴伯凡:她骨子里头,就我们常说的底层代码里头,没有跟这个富贵荣华的生活结盟的这样一个心性。
梁冬:对。比如说她就讲到她这一生当中有两个遗憾。一个遗憾呢是没有听从一个最爱她的人给她的一个工作当中的建议;第二个呢,就是她演了一些喜剧。她说她的骨子里面其实就不应该演喜剧。她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就是一个悲催的人。但是呢她演了喜剧。所以她认为这是一个事业史上的一个污点。
吴伯凡:嗯,对。导致她日后突然发现,回首一看的时候,回头是想真无趣。所以她36岁突然就中止了她的演艺事业。从此以后,在她的公寓里头与一只老鹦鹉渡过了49年。
梁冬:这第一说明她以前挣过很多钱。第二说明那几年美国的通货膨胀不是很严重。好了,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冬吴相对论》。
片花:人类的大部分遗憾为什么都和选择有关。为什么说有一种人生遗憾叫做实现?钱钟书为什么会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成婚了才是悲剧中的悲剧?人为什么需要具备一种和自己玩的能力?为什么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从一个普通作家到一个文学大师的飞越是源于一次濒死体验?欢迎继续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再不做,就来不及了之下期。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呢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伯凡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今天呢我们讲到这个话题,延续较早之前说的:《不说,就真的来不及了》这一本书--纽约客的临终遗言。有一个朋友呢在《纽约时报》上登了一个广告,搜集大家的临终遗言。来的信呢可以说是林林总总啊,有三教九流、有著名的导演、演员,也有全球五百强CEO。还有在纽约卖煎饼果子,卖印抛饼的朋友,等等等等。我看到这个书里面呢,我就发现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就大部分的人在临终的时候呢其实是充满了遗憾的。而这个遗憾呢,都跟他们的一些决策有关。比如说做了不应该做的工作,或者呢嫁给了不应该嫁的人。你看啊,一叶知秋呵,它似乎变成了人类的一种普遍的遗憾。
吴伯凡:在这一本临终遗言的汇集当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遗憾。你发现没有?就是人往往这些遗憾只有到临终的时候才愿意承认。西方的谚语里头说:一个临终的人是不会撒谎的。他用不着再跟谁去讲道理了嘛,用不着解释什么东西了嘛。一切都是如是这般的关照了嘛,而且再不说就晚了嘛。所以很多人都是在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要结束的时候,才承认这种遗憾。其实一个人遗憾不遗憾,可能很早以前就已经意识到了。做一件事情……
梁冬:该做还是不该做,是吧?
吴伯凡:对对。只有到最后的那一刻,不可挽回了,而且也无需解释,有一句话叫什么?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我发现这个当人不彪悍的时候,也不需要解释了。我就在想,我们如果早一点,这些感悟如果不是发生在临终之前……
梁冬:临终前五十年的话。
吴伯凡:对啊。它的价值就会非常大,就悔之晚矣嘛。我们往往是在最后的那一刻来悔恨。这里头呢其中有一个叫百老汇编剧的临终告白。他是这样说的,就是说他的前半生,百老汇嘛,你想想那是一个……
梁冬:各种女演员。
吴伯凡:嗯,对。他说他的前半生中都是在纵情声、放荡不羁、驰骋情场,像那个年代的多数的富家子弟一样过着尽情挥霍青春和才华的日子。而且乐此不疲。
梁冬:重点是人家还有才华可以挥霍,这太讨厌了。中国很多富家子孙吧只有财富可以挥霍;没有才华可以挥霍!
吴伯凡:对。但是呢,突然有一天呢,他得了一次突发的心肌梗塞,差点死了,这个时候呢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这样一种体验使他幡然清醒了。他睁开眼睛以后就发现这个世界变了。就比如说吃饭的时候你接个电话的话,你再回来那个饭就吃不下去了,饱了,这叫后果延迟嘛。
梁冬:你这例子举的真高级,就是节奏,节奏一下子错开了,你本来在那个节奏里面你是不觉得的。
吴伯凡:是不觉得。它是那个节奏推着你在走,你就乐此不疲,但突然一打断的时候呢……
梁冬:那个节奏和本来那个节奏错位了,一错位了之后你就觉得无趣了。
吴伯凡:很无趣了,吃饭的时候很美味的,还在那大吃大喝,你要接了一个电话以后,或者在那个电话里面说了一些别的事,而且接电话的过程当中,这个胃啊吸收的这些能量开始反馈回来了,这就告诉你说:已经饱了,不需要吃了。这时候你再来看这一桌菜的时候,你那感觉都不一样。
梁冬:我有一位老先生跟我讲,他说看一个人高不高级啊,就看他吃饭的时候是不是愿意把筷子放下来,就有些人呢是吃饭的时候有意识地吃几口呢,把筷子放一放;有些人呢,就是从上桌拿着筷子到离开,筷子一直在手上拿着。前者呢,是那种随时可以拿得起也可以放得下的人,后者呢,是拿得起之后放不下的人。所以,这也是衡量是不是受过教育,从小是不是吃过饱饭的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吴伯凡:对。就这个人由于这场突发的心肌梗塞,由于这个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这种体验,让他突然发现,原来驰骋情场、纵情声色的这种生活啊,其实没什么意思,就黯然失色。他就突然换了一个频道。有时候就跟看电视似的,你无聊的时候看一个电视挺有意思的好像……
梁冬:你后来都会想捶死自己,为什么看这个节目。
吴伯凡:比如说看电视连续剧就是这样,哎呀一集一集的追啊,如果真的是你突然出差了,这个东西打断了,你追的那个心情就没有了,那这个电视剧放下也就放下了。我们有些时候,常常是……
梁冬:谈恋爱也是一样,大部分当时要死要活的恋爱,再过两三个月看,你就觉得好傻。
吴伯凡:有时候一场约会啊,由于下雨啊,由于什么出差啊,几次,如果约会超过三次以上没约上,你就意兴阑珊。
梁冬:当然了老吴还是有经验。说回那个编剧。
吴伯凡:这个编剧呢,后来他就发现了另外一些有趣的东西,他就开始兴致勃勃地去玩另外一些东西。玩什么呢?玩他儿子小时候的各种的老式玩具,包括乐高积木啊,就那些小时候小孩玩的电动车啊,还有院子里的各种昆虫啊。有时候他会渡过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看树叶如何被秋风阵阵地吹起、飞扬、轻转、落地……在做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的时候,我享受到过去从不知晓的、因为单纯的体验而产生的巨大的愉悦与满足,丝毫不逊色于过去追求的种种感官享受。他说他看着窗外的树叶在每一阵微风中的颤动,听着鸟儿的啾啾的吟唱,仔细品味着空气的清冽与湿润,我感到自己真真切切地活在此时此刻,百分之百地为了自己在活着。我们真的是很少体会到百分之百地为了自己在活着,很多人都是活在别人的视线里头,就“人来疯”嘛。你发现很多人都是人来疯嘛,就因为有观众,因为有人喝彩,这种节奏推着你,其实在别人眼里头其实也不过就是个耍猴而已。
梁冬:嗯,人分成两种,一种呢叫外向驱动型,一种呢叫内向驱动型。或者呢说每一个人都有两种驱动力,一种呢是来自于外在,一种来自于内在。大部分的人呢,其实喜欢被外在驱动,因为呢那个比较刺激。要启动自己的内驱动力呢,是需要训练的。这个训练包括你的知识,你如何在小的时候就开始呢,知道借由自己心性的管理啊,观察自己的心猿意马,观察自己内心的种种的体验的变化,来感受到自己的这种前进的动力,这个东西是很高级的一件事情。
吴伯凡:这就是你以前说的,拥有没拥有一种“跟自己玩的能力”。你就发现很多人要跟别人玩多了,跟自己玩就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梁冬:对。比如说你玩手机,表面上是跟自己玩的吧,其实你还是跟别人玩,对吧?以前为什么大家不喜欢搓手机呢,是因为没有那么多社交的平台,什么微信、微博,现在有了,是吧?最近我在香港报纸上看的一个东西啊,看一对老夫妻,两个人在吃饭,从头到尾,男的在看iPad,女的在看iPhone,只说了一句话,买单,然后这个女的起来就把单给买了,然后就走了。然后呢旁边写着叫“同台吃饭,各自修行”。哈哈……说的就是这个东西,这是广州一个俚语,你知道吗?
吴伯凡:“同床异梦”也是这个意思啊。
梁冬:对,就同床睡觉,各自修行。
吴伯凡:这个人的这种悔悟啊,当然他比较幸运,他这虽然是临终遗言,但是他在得这场致命的病之前他预演了一场临终体验,就是得了一场心肌梗塞,被抢救过来了。我看过很多文学作品、电影里头都展示过这样的情景,就一个人以为自己要死了,突然发现没有死,从此人生就大不一样了。有一个作家叫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的,他的思想的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就他的文学风格,从一个普通的作家到一个大师的这个变化是来自于他一场“陪绑”的经历。他也不知道,那个执行的人是知道的,就把他抓过去执行死刑,结果是吓唬他一下,但是他预演了一次死亡的体验。结果呢?从此他就意识到有很多东西是多么无聊的,就开启了自己的第二人生。
梁冬:所以呢,今天我们虽然讲的是“有些话不说就来不及了”,但是呢我们现在是在做节目。希望各位听到这期节目之后呢,想一想,有什么事情你现在不做就来不及了,不要把这个遗憾留到你快死的时候才去幡然醒悟,为什么不是现在去做点什么?do something,让自己的人生到最后少一点后悔,少一点抱怨呢?好了,感谢大家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下一期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冬吴相对论第331期:VUCA时代的战略(上)
参与整理:修身齐家 平平淡淡 Stay天空 慧从卢溪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呢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伯凡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有些时候呢,偶尔的情况下我会看到一些在微博上、博客上、或者是采访里面呢讲到一个叫《冬吴相对论》的节目。我看到那里面那两个人,或者听着他们的说话吧,觉得挺有道理的,但是呢又觉得很陌生,那人是跟我们有关系吗?呵呵!后来想想可能是有关系的,但是显然那俩个哥们说的挺有道理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充满了种种的困扰呢?如果能够像那俩哥们说的那么好,为什么这俩哥们还是那么痛苦呢?那么焦虑呢?呵呵!
吴伯凡:嗯,这不是自我开脱。有一个哲学家叫萨特(Jean Paul Sartre,法国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专家),是吧!他说:“这个思想家给别人建起了思想的大厦,而自己永远住在思想的茅草棚里头。”
梁冬:哇!好深刻哦!呵呵!还是要有童子功的!哎,你这些话是在什么时候学的?中学的时候还是大学的时候?
吴伯凡:大学的时候。
梁冬:哎呀,我读了一个什么大学哦。但是这个话又很有意思,我那天认真看了一下,我们推出的《欢喜》这本书,我觉得这里面啊有很多道理呀已经接近我们看到的某一些书,道理上来说,当然表达没那么好了。但是显然我们的德行是不如先贤的,那,于是我就产生了一霎那间的怀疑,是不是那些所谓的先贤,在写出了那些闪亮的字句,留下光芒万丈的语言的时候,其实当时在他们那个时候,也过得很痛苦和不成功呢。
吴伯凡:嗯,有部电影里头写陈独秀啊,共产党的早期的创始人陈独秀的一部电影。他就在跟李大钊讨论一个问题,说你一生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他说,是为天下人创造幸福。李大钊说:“你幸福吗?”陈独秀脾气很急的一个人嘛:“要那么幸福干嘛!”
梁冬:哈哈哈……这部片子是在国内公映的吗?当然可以说的咯?哈哈哈……这话很精彩啊!这个事情的确用伯凡的话来说,这不是开脱,而是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现象。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