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路易十四时代_伏尔泰

_29 伏尔泰(法)
切产物来对大自然进行研究。
地理学进展惊人。路易十四下令修建天文台后,不久,又于1669年责成
② ③
多米尼克·卡西尼和皮卡尔划定子午线。1683年子午线经拉伊尔继续向北
划。最后由卡西尼于1700年把它延长,划到鲁西荣。这是天文学上最宏伟的
丰碑。仅仅这项成就就足以使这个时代永放光芒。
1672年,几位物理学家被派往卡宴进行卓有成效的观测。人对地球扁率
的认识便来源于这次科学考察旅行。这种认识后来被伟大的牛顿证实。这次
旅行还为使路易十五的统治增添光彩的一系列更加著名的外出观测活动作了
准备。

1700年图尔纳福尔奉派前往地中海东岸地区。他在那里采集了各种花
卉草木。这些植物使一度荒芜废弃的王家花园花木丛生,再度受到重视,今
天成为欧洲名符其实的珍奇。王家图书馆,原来已有大量藏书。在路易十四
在位期间又增添了三万多册。现在大家尽力遵循这个榜样,以至目前该馆藏
书已达十八万册。路易十四重新开办那关门已达一百年之久的法律学校,并
在法国每所大学里安排一名教授法国法律的教师。看来不应该在法国大学讲
授别国法律,已被吸收进法国法律之中的完善的罗马法律应该与法国法律合
为一体。路易十四在位期间,还创办了报纸。大家知道,1665年创办的《博
① 托里拆利 (Torricelli,1608—1647),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几何学家,伽利略的学生,也是哥白尼的信徒。
——译者
② 消遥学派(Péripatéisme),指亚里士多德及其弟子,因为这位哲学家喜欢一面散步一面教他的学生。—
—译者
① 多米尼克·卡西尼(Dominigue Cassini,1625—1712):意大利天文学家,巴黎观象台的筹办者。——译

② 惠更斯(Huygens,1629—1695):荷兰物理学家、几何学家和天文学家。——译者
③ 奥拉乌斯·罗梅尔 (OlausRoemer,1644—1710):丹麦天文学家。——译者
① 皮卡尔 (Picard,1620—1682),法国天文学家。——译者
----------------------- 页面 231-----------------------
学者报》是今天充斥欧洲的这类报纸的祖先。大量恶习流弊,正如它们钻进
其他最有用的事物之中一样,也钻入报纸。
美文学院始建于1663年,由法兰西学院的几个院士组成,其目的为通过
颁发奖章把路易十四的丰功伟绩传到后世。后来,它不再专为君主效劳,而
致力于研究古代文化,并对各种思想观点和各种事件进行正确合理的考证评
论。自此以后,它便成了有益于民众的机构。它在历史学方面起的作用,和
科学院在物理学方面起的作用差不多。它消除了一些谬误。
明智的和批判的精神逐渐广泛传播,无形中破除了大量迷信。正是在这
新生的理性的影响下,国王于1672年宣布禁止法院受理任何单纯的对妖术的
控告。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在位时还不敢这样做。1672年以来,虽然还有关
于妖术的起诉,但一般说来,法官只把被告人作为渎神者加以判处,再说被

告们还放毒作案 。
以前,用绳子把巫师捆起来扔进水里,以检验他们,是屡见不鲜的事。
如果他们漂浮起来,这就证明他们有罪。外省有好几个法官曾经下令进行这
种试验。这种做法后来还在民众中长期流行。牧羊人都被认为是巫师。城市
里流行佩戴护身符和吉星环的习俗。人们还深信榛树棒有法力,可以用来发
现水源、珍宝和小偷。现在,在德国好几个省内榛树棒的这种法力被人深信
不疑。几乎无人不曾为自己占星算命。到处只听到谈魔法巫术的秘密。似乎
一切都属于幻觉。有些学者和法官还一本正经地著书立说,论述这些内容。
这些作家中就有一批鬼神学家。辨别真假巫师术士、真假鬼神附身者有一套
方法。总之,在这个时期前后,取之于古代的只不过是各种各类的谬误而已。
迷信思想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以致直到1680年,彗星还使人胆战
心惊。几乎没有人敢于破除民众的这种恐惧心理。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雅克·贝努利就彗星的问题回答这种成见的信奉者时说:彗发不可能是神的
愤怒的征象,因为彗发始终存在。它的尾部倒可能是这种征象。其实,彗发

和尾部都不是永存不变的。后来还得由贝尔 写一部有名的书来破除民间的迷
信思想,人类理性的发展使这本书现在不像当时那样尖刻了。
人们不会认为君主受到哲学家甚么恩惠。但事实却是,哲学思想普及到
除平民以外的各个阶层,这对君主行使他们的权利有很大的帮助。某些纠纷
如果发生在过去,很可能会引起驱逐出教会,禁止宗教活动,教会分立等后
果,现在却不然。有人说如果哲学家做国王,百姓就会得福。而我看,如果
臣民中有很多哲学家,国王就会更为有幸。
应该承认,在大城市里,理性的思想开始指导教育界,但并未能防止塞
② 拉伊尔 (LaHire,1640—1718),法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译者
③ 图尔纳福尔(Tournefort ,1656—1708),法国植物学家和旅行家。他的植物分类法在林耐体系确立以前
曾风行一时。——译者
① 1609 年,在波尔多法院管辖范围内,有六百个巫师被判处,其中大部分被焚死。尼科拉·勒米在《鬼神
崇拜》一书中提到仅洛林地区十五年内就曾判处巫师九百人之多。有名的神父路易于1611 年在埃克斯被焚
死;他就曾承认自己是巫师,法官也居然相信了他。勒布伦神父在他的《迷信活动论》一书中承认有真正
的妖术,这实在是件羞辱的事情;在524 页,他甚至还说“巴黎高等法院承认妖术”。但他弄错了;法院
承认“亵渎圣物和魔法,但不承认鬼怪的神通。”堂·卡尔梅描写吸皿鬼和幽灵显现的书,大家都认为是
胡说八道,但由此可见,人类的迷信思想竟达到如此地步。——伏尔泰注
----------------------- 页面 232-----------------------

文山 的宗教狂徒的狂暴行为,未能预防巴黎的小市民在圣梅达尔一座坟墓周
围的荒诞行动,也没有平息发生在那些本应明智审慎的人之间的既无聊,又
激烈的争论。不过,这些争论要是发生在以前的话,便会在国内引起骚乱。
圣梅达尔出现的圣迹连国内最重要的人物也会加以传播。局限于塞文山区的
宗教狂热也会进一步扩及城市。
各门科学和文学在这个时代都被人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广人类精神知识
的作家是如此之多,以致如果在别的时代,他们也许会被看作奇才,而在当
时却因人才辈出而与民众混同,并不突出。由于他们数量很大,因此得到的
荣誉就微不足道,而这个时代的光荣却因此大得多。
① 贝努利(Jacgues.Bernouilli,1654—1705),法国数学家,在莱布尼兹以后,创立了变分法,是最早研究
概率论的人。——译者
----------------------- 页面 233-----------------------
第三十二章 文学和艺术
理性的哲学在法国不如在英国和佛罗伦萨进展巨大。科学院虽然对促进
人类智慧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但是并没有使法国优于其他国家。所有重大
发明和伟大的真理都来自别处。
但是,在修辞,诗歌,文学,道德伦理以及供人娱乐消遣的书籍等方面,
法国人在欧洲却是法则的制订者。意大利已经失去鉴赏力。真正的雄辩术到
处都没有人懂得。在讲道台上,宗教被宣讲得滑稽可笑。在法庭上,对案件
进行辩护也是如此。
讲道者引述维吉尔和奥维德的作品中的语句,而律师则引用圣奥古斯丁②

和圣杰罗姆 的话。法国还没有出现任何能够赋予法国语言以风格独特、和谐

匀称、确切恰当以及庄重高洁等特性的天才人物。马雷伯 的某些诗句只不过
使人感到法国语言能够成为一种高雅、有力的语言。但仅此而已,别无其他。

象图院长 和一位济贫院主管等天才人物过去用拉丁文写作时,文采出众,
现在用本国语言写作却不能字从句顺,不再成其为天才。法语还仅仅因其朴
③ ④ ① ②
素尚为人推崇称道。这种朴素正是儒安维勒 、阿米奥、马罗、蒙泰涅、
③ ④
雷尼埃 等人以及梅尼珀讽刺诗 的作者们的优点。但它接近于无规律和粗
糙。

马孔市的主教让·德·兰让德是第一个使用庄重文体的演说家。由于他
从来没有出版过自己的作品,因此,今天毫无名望可言。他作的讲道词和悼
词虽然也夹杂着他那个时代的愚昧和粗糙的痕迹,但却是后来模仿他并超过
他的演说家的典范。在本土被人起了“大公爵”这个外号的萨伏依公爵查理·埃
马努埃尔的悼词是由兰让德于1630年宣读的。这篇悼词如此富于精彩感人的

笔触,以致很久以后弗莱希埃为了修饰他为蒂雷纳子爵写的那篇有名的悼
词,竟然全文抄录这篇悼词的开场白,并且还引用了好几大段正文。

在那个时期,巴尔扎克使散文文句匀称和谐。确实,他的书信中尽是浮
② 贝尔(Bayle,1647—1706),法国作家,著有《历史与批判辞典》,是法国启蒙运动思想的先驱。——
译者
① 塞文山 (Cévennes ):法国中部山脉名,这里指由于取消南特敕令所引起的宗教战争的事。——译者
① 圣奥古斯丁 (354—430 ):北非努米底亚希波的主教,著《忏悔录》、《上帝之城》等。——译者
② 圣杰罗姆 (约331—430 ):罗马天主教会之父,护教论者,曾将圣经译成拉丁文。——译者
③ 马雷伯(1555—1628):法国抒情诗人。——译者
④ 图院长(Le Président de Thou,1553—1617):法国历史学家。他用拉丁文写Historia suitemporis ,叙述
了1543—1607 年间的欧洲史。——译者
① 儒安维勒 (1224—1317):法国历史学家,路易九世的顾问。——译者
② 阿米奥(1513—1593):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和隆古斯的作品的翻译者,曾任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的家庭
教师和指导神甫。——译者
③ 马罗(1496—1544):法国诗人,擅长于写短诗。——译者
④ 蒙泰涅 (1533—1592):法国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译者
⑤ 雷尼埃 (1573—1613):法国讽刺诗人。——译者
⑥ 梅尼珀讽刺诗 (SatireMénippé)是一本政治性小册子,它反对由吉兹伯爵组成:其目的为推翻亨利三世
自己称王的天主教联盟,并赞助亨利四世继位。作者有皮图、拉潘、帕塞拉和勒鲁瓦等人。——译者
⑦ 让·德·兰让德 (1595—1665):马孔市主教,杰出的讲道者。——译者
----------------------- 页面 234-----------------------
夸之词。如他在给雷斯第一红衣主教的信中写道:“您刚刚获得国王的权杖

和玫瑰色的外衣。”他从罗马写信给布瓦罗贝尔谈到香水时说:“我沐浴在
一片芬芳之中,以治愈我的疾病”。他虽说有这种夸张的缺点,但他的词句
却悦耳迷人。修词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巴尔扎克在他那个时代,由于发现
了被人忽视、但却必不可少的艺术的这一小小的分支,甚至由于经常不当地
使用这一分支而受人赞赏。这个分支的内容为对音调和谐的词进行选择。

瓦蒂尔 的作品使人对书信体的轻松优点有某些概念。但是既然这种笔调
不过是谈笑逗乐,所以并不能算最好。
它的两卷书信是些粗俗的插科打诨。其中没有一封对人有教益;没有一
封是肺腑之言,没有一封刻画了当时的习俗风尚和人们的品格。这与其是运
用智慧,毋宁说是滥用智慧。
法语开始日益纯净,并且逐步具有固定不变的形式。这要归功于法兰西
① ②
学院,特别是归功于沃热拉 。他于1646年出版的昆特·库尔斯 的译文,是
第一本用纯正的语言写成的好书,而且书中很少已经陈旧的短语和表达方
式。

奥利维埃·帕特吕继沃热拉之后,大大促使语言合乎规范,精练,纯净。
虽然他并不被人认为是一位精通法律的律师,然而,人们使用语言能够条理
清楚,清晰明了,措辞恰当,文体优美都应该归功于他。这些优点在他以前,
在法律界还根本闻所未闻。
在形成民族风格以及和在赋予这种风格以用词正确和含义精确等特点方

面起了最大的促进作用的著作之一,是弗朗索瓦·拉罗什福科公爵 的《箴言
录》这本小文集。虽然书中几乎只有一条真理:“自尊心是一切的动机。”
然而,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表现出来的这一思想几乎始终尖刻辛辣,引人注
目。这与其说是一本书倒不如说是象用来修饰书的素材。人们如饥似渴地读
这本小集子。他使人们养成用一种生动、精确、细腻的表达方式来思维,来
表达思想的习惯。这是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在他之前欧洲还没有人有过的
一种优点。
但是,第一部用散文体写成的天才著作是 1654年出版的《致外省人书

简》。这本书包括有各种各样的雄辩术。一百年来,书中没有一个字受到经
常损害活的语言的那种变化的影响。应该认为产生这部著作的时期,就是语

言固定的时期。著名的比西 的儿子,吕松的主教曾经对我说,有一次他问莫

城的主教 ,要是他没有写过自己的那些作品,他宁愿写过什么作品。博絮埃
⑧ 弗莱希埃(1632—1710):尼姆主教,宗教演说家。——译者
⑨ J.—L.盖兹德·巴尔扎克 (1594—1654):法国作家,口才极好,但有些夸张。——译者
① 布瓦罗贝尔 (Boisrobert ,1592—1662):法国诗人、剧作家,法兰西学院最早的院士之一。——译者
② 瓦蒂尔(Voitrue,1598—1648):法兰西学院院士。——译者
③ 沃热拉: (ClaudeFavreVaugelas ,1595—1650):法国语法学家。——译者
④ 昆特·库尔斯(Quinte-Curce):公元一世纪的拉丁语历史学家。著有《亚历山大传》。——译者
⑤ 奥利维埃·帕特吕 (OlivierPatrui,1604—1681):法国律师。——译者
① 弗朗索瓦·拉罗什福科公爵(FrancoisLa Rochefoucauld,1613—1680):法国拉罗什福科家族中有名望的
人,在投石党之乱时起过很大作用,晚年在宫廷度过,写有《箴言集》。——译者
② 致 《外省人书简》为法国有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帕斯卡所写,其主题思想为支持冉森教,反
对耶稣会。——译者
----------------------- 页面 235-----------------------
③ 回答说:《致外省人书简》。当耶稣会教士遭到取缔,他们争论不休的缘由
受到普遍蔑视以后,这些书信就显得不象以前那样尖刻辛辣了。
始终贯穿全书的优美的风格,以及最后几封信的雄伟气势都不能改正长
期以来几乎每个作家、讲道者、律师都有的那种拖沓无力、冗长罗嗦、文理
不通、缺乏条理的文笔。
将近1668年,首次在教坛上展示始终具有说服力的理性的人物之一是布

尔达卢神父 。这是又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继他之后,还出现其他教坛演说

家,如克莱蒙主教马西荣神父等人。他们的演说更加优美动人,把时代的风
尚习俗描绘得更加细腻深刻。但是,他们当中谁也不能使人忘掉布尔达卢神
父。他的风格并不华丽,但刚劲有力。他表达思想时没有加上任何想象。他
似乎不想动人心弦,而是以理服人,他也从不打算取悦于人。
也许人们希望他在把那种使教坛堕落低下的拙劣风格排除教坛时,也废
除就经文进行宣讲的习惯。的确,长时间讲述一两行引文,白费气力地就这
一行引文仔细推敲整个讲话,这种工作似乎是与这一庄严的圣职颇不相称的
游戏。文章成了一种格言的东西,或者更类似谜语,通过演说来加以发挥。
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从来没有这种习惯。这种习惯始于文学日趋衰落之时,
久而久之便长期固定下来。
当时还有这样一种习惯,即总是把象道德那样并不需要分成几点来加以
阐述的事物或者象论战那样需要分成更多部分的事物分成两点或三点来加以
论述。这种束缚人的习惯布尔达卢发现已经传入,他自己也去适应。
在布尔达卢神父之前,有一位后来任莫城主教的博絮埃。博絮埃后来成
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当他还很年轻的时候,曾和一位超凡出众的女子,德维
厄小姐订了婚。然而,他在神学方面和成为他的特点的修辞方面的才能很早
就显露出来,因此他的父母和朋友却促使他下定决心献身宗教,德维厄小姐
也劝他这样做。她喜爱他应得的荣誉甚于喜爱自己与他一起生活的幸福。远
在布尔达卢神父成名之前,博絮埃还相当年轻的时候,便于1662年在国王和
母后面前讲道,他那辅以高贵和动人姿势的演说,在宫廷里第一次听到。这
些演说接近卓越崇高的境地,获得极大成功。国王教人以他的名义写信给博
絮埃的父亲、苏瓦松的监察官,祝贺他有这么一个儿子。
然而,布尔达卢出现后,博絮埃就不再被人认为是首屈一指的布道师了。
他已经投身于悼词的写作。这种滔滔陈词的体裁需要想像力和有些近似诗歌
的雄伟气势,人们写作悼词时,为力求完美便对诗歌有所借鉴,虽然这样做
时,需要十分谨慎。他于1667年为母后所致的悼词,使他获得孔东主教这个
职位。但是这篇演说与他并不相称。这篇悼词和他的讲道词都没有出版。1669
年他为查理一世的遗孀、英国王后所致的悼词几乎从各个方面看都堪称杰
作。死者遭受的不幸越大,这种动人的词文的主题就越易于取得成功。在某
种程度上,这好比在悲剧中一样,主人公的巨大不幸更使观众感到兴趣。亲
王夫人在风华正茂时去世,并死于博絮埃的怀抱之中,使他为亲王夫人所致
的悼词,获得了最巨大、最罕有的成功,它使整个宫廷的人都潸然泪下。他
读完下列词句时,不得不停顿下来:“啊!悲惨之夜!恐怖之夜!令人震惊
③ 比西(Bussi,1618—1693):法国作家。——译者
④ 莫城的主教 (M. de Meaux):即博絮埃。——译者
⑤ 博絮埃 (Bossuet ,1627—1704):莫城主教,口才极为有名,常为名人致悼词。——译者
----------------------- 页面 236-----------------------
的消息突然传遍各地,有如晴天霹雳:亲王夫人病危!亲王夫人死了!”这
时追悼会上一片啜泣。致悼词者的声音也被自己的哀叹和哭泣打断。
只有法国人在这类演说术中取得成就。不久以后,博絮埃又创造了一种
新形式,而且这种形式只有在他的手中才能成功。他把演说术甚至用于历史。
这两者似乎是水火不相容的。他为教育王太子而写的 《世界史讲话》,是一
部既无榜样可循、也无人模仿的作品。虽然,他为了把犹太人的编年史同其
他民族的编年史统一起来而采用的方法遭到某些学者反对,但他的笔调却受
到一些人赞赏。他的一种雄伟的气势描写习俗风尚、政府和伟大帝国的兴亡,
又以真实而生动的笔法描绘并评断各国。这些都令人惊叹不已。
所有为这个时代争光的作品几乎都以古代从未有过的体裁写成。《忒勒

马克》就是其中之一。这本独特的书出自博絮埃的学生和朋友,后来却在无

意之中成了他的竞争对手和仇人的费内隆 的手笔。它既象小说,又象诗歌,
并以有韵律的散文代替了诗。看来,作者想象莫城主教处理历史那样处理小
说,其办法是赋予小说一种前所未有的庄严的气势和魅力,特别是从这些虚
构的现象中得出对人有益的道德的教训。这种道德教训以前在一切虚构的小
说中完全被人忽视。大家认为,正如博絮埃为教育王太子写了《世界史讲话》
一样,费内隆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供勃艮第公爵和其他法国王子作翻译练习
用,因为他是他们的家庭教师。但是,费内隆的侄子,那位继承了这位名人
的美德、后来于罗库之役中阵亡的费内隆侯爵,对我说的正与此相反。一位
神父用卡利普索和厄夏丽的爱情故事作为给王太子们上的最初几课,确实不
很适宜。
这部作品是他被降职为康布雷总主教后才写的。他博览古籍,天生具有
丰富敏锐的想象力。他的笔调流畅,表达力强,自成一格。我看过他的手稿,
上面涂改的地方不到十处。他在三个月内完成这部著作。当时他正就寂静主
义与人论战,十分不幸。他也没想到他为了消遣而写的东西竟然胜过他从事
的正经事务。据说他有一个仆人偷偷拿了他的一个抄本去出版。如果事情果
真如此,这位康布雷总主教倒多亏这个仆人的不忠才得以在全欧享有盛誉。
不过他也因此而永远失去宫廷的恩宠。人们认为《忒勒马克》一书间接抨击
了路易十四的统治。书中塞佐斯特里斯王在庆祝胜利时过于炫耀摆阔,伊多

梅内王在萨朗特城穷奢极欲,把应办的事置诸脑后,这两人都似乎是国王的
写照。不过除了必要的技艺产品极度丰富之外,毕竟不可能有多余的东西可
供挥霍。在那些心怀不满者的眼里,普鲁泰西拉斯这个名字就代表卢瓦侯爵,
崇尚虚荣、冷酷无情,高傲自负,仇视那些不为首相、而为国效命的将领。
在1688年战争中团结一致反对路易十四,后来又于1701年的战争中动
摇了路易十四的统治地位的盟国,乐于在这个因骄傲自大而激起邻国愤慨的
伊多梅内王身上看到路易十四的影子。这些隐喻通过作者和谐的笔调,巧妙
地向人灌输节制适度和协调融洽的思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外国人,甚
至法国人自己,对战争频仍十分厌倦,读到一本为宣扬美德而写的这本书中
的讽喻都不怀好意地感到宽慰。这本书的版本不胜枚举。我就看到过十四种
英译本。后来,这位大家非常敬畏、钦慕、尊重,但也被某些人切齿痛恨的
① 布尔达卢 (LouisBourdaloue,1632—1704):耶稣会的杰出演说家。——译者
② 马西荣(Jean-BaptisteMassillon,1663—1743):法国讲道者。著有《小四旬斋》。——译者
① 《忒勒马克》(Télémaque):费内隆所写的一部散文体的历史小说。——译者
----------------------- 页面 237-----------------------
君主去世后,当心怀恶意的人对谴责这位君主的所作所为的讽喻不再感到痛
快的时候,严格的鉴赏家对《忒勒马克》作了比较严厉的批评。他们指责这
本书过于冗长,细节过多,书中叙述的奇遇彼此不相连贯,乡村生活的描绘
又过多地重复,千篇一律,尽管如此,这本书一直被视为这个繁荣昌盛的时
代的优秀巨作之一。

拉布吕耶尔的《品性论》一书也可算为体裁独特的作品之一。它和《忒
勒马克》一样,在古代文学中没有先例。它那紧凑、简练、刚劲有力的文笔,
它那生动的表达方式,它那崭新的、但不违反语言规律的语言使用等等对公
众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还有大量的影喻。凡此种种使它成为一部成功的

作品。当拉布吕耶尔把他的手稿给马莱济厄先生看时,后者对他说:“这是
足以吸引大批读者,也足以招来许多仇人的东西。”在作品中受到抨击的整
整一代人过去之后,这本书的价值在人们的心目中降低了。这是由于书中的
一些内容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但因此可以相信,它决不会被人遗忘。
《忒勒马克》有几个模仿者,而仿效拉布吕耶尔的《品性论》的作品更多。
简短地描绘对我们产生强烈印象的事物,比创作既受人欢迎又有教育意义的
长篇虚构故事容易得多。
把优美的文笔运用于撰写哲学著作的这种精巧的艺术,还是一种新事

物。《世界》一书是这种艺术的第一个例子,但也是一个危险的例子。因为,
哲学的真正的装饰应该是井然有序,清晰明了,特别是真理。后代人不把这
部作品列入我国古典著作,可能由于这本书部分建筑在笛卡儿的涡流运动的
空想上。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