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兰海 (当代)
《嘿,我知道你》作者:兰海
内容简介
本书首创家教小说之先河,以教育专家兰海个人经历为素材所创作
系统正规的教育训练+潜心深入的教育现状研究的青少年教育首席专家
告诉我们教育原本可以更加美好
书中案例源自六年时间内上百个孩子的真实案例
兰海:教育是一门科学,不能仅凭经验
孩子需要有远见的家长,孩子需要不断进步的家长
兰海奉献给每一位父母和老师关于教育的全新体验与感受
这部以兰海教育实践为素材的精彩小说,带给父母关于孩子教育的全新感受和体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融合在完美的叙述过程中,孩子教育的关键与微妙之处在栩栩如生的故事中得到最好的体现。
新留守儿童豪豪嘴不饶人爱动拳头、###环境中受伤的海希不知如何遵守学校规则、初中女孩静静早恋成绩下降丢了自己、博识多才的向真不知怎么表达自己才能被人接纳、叛逆女孩晓寒与老师严重冲突干脆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强势爸爸无意中总剥夺浩浩的决定权、儒雅父母好心操笔为开修作文比赛作弊、全职妈妈高压下过度监督让孩子在家失语、教授爸爸不留心却让林业一再失去成长机会、善良妈妈无奈中错送晓寒进了精神病院、虚荣妈妈为自身光环硬强迫孩子跳级……
本书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何看清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怎样让孩子理解社会存在的竞争?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遵守各种规则?为什么不能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父母应该如何“狠心”和“忍心”?家长是否过度在意自己的权威?孩子为什么要听话?到底要听谁的话?怎样让孩子学会正常地认输?面对老师,父母怎样才能平等沟通?如何面对孩子与老师的严重冲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早恋?软弱的孩子就应被迁就吗?如何让胆怯的孩子大胆地做决定?如何让孩子平等地和他人交往?怎样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积极思考?……
教育是一门科学,不能仅凭经验。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品格、心理素质和思维模式,为孩子们打开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兰海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的教育理念带入书中。在兰海面前,内向孤独的孩子可以滔滔不绝,叛逆期的孩子愿意顺从,撒谎的孩子变得诚实,早恋的孩子能健康成长,爱打架的孩子成为了弱者的保护神,不爱学习的孩子渴望知识,胆小自卑的孩子开始胆大自信,调皮捣蛋的孩子变得创造力惊人……正是有对孩子的心理、言行、个性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所以兰海总是对孩子们说:“嘿,我知道你。”
兰海将帮助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每天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都是即兴的,而非彩排好的。如何用智慧的方法和孩子相处,兰海--这位总是能点到孩子“软肋”上的首席专家,将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方法,在这本小说中与父母一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编辑推荐
在摆满家教书籍的书架上,这是一本国内史无前例的家教小说,主要针对6至16岁孩子的教育问题,阅读本书将是一次全新的教育体验过程。
作者兰海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得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硕士学位后,回国创办教育机构,致力于用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我们的孩子。《嘿,我知道你》正是她六年多来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过程的总结。
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且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真实的能力,这其实是每个家长和教育者在教育孩子中希望达到的重要目标。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任何一本关于孩子教育的书籍都不可能一一对应地列举出解决每一个孩子问题的所有方法。而在本书里,兰海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许多细节和许多微妙之处都有非常真实生动的描绘,并且还给出了非常专业的点评,告诉父母为什么应该那样说那样做,当父母具备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懂得了儿童的成长规律,然后再慢慢思考和运用这些规律,各种方法就会自然而然地来到父母身边。毫无疑问,在如何给孩子提供真正良好的帮助和引导方面,父母将从本书中得到很多启发和帮助。
阅读人群:
以下的父母将是这本书的最大受益者:5-16岁学龄孩子的父母和老师,积极探寻孩子内心世界的父母和老师,对孩子束手无策的父母和老师,为教育时常迷惑的父母和老师。
图书看点:
¨通俗易懂:国内首部家教小说,借助小说这种文学力量感染人,爱的教育不是枯燥的说教;
¨专业点评:上百条画龙点睛的教育点评,使得本书不仅具文学小说之阅读美感,更具专业书籍之实操指南,在细节故事中第一时间告诉你正确的教育方法;
¨真实实用:20多个实践案例,10多次实地活动,故事描述实操性强,让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贴入生活情景中,趣味精彩的故事背后是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孩子和家长对兰海及其团队的评价(1)
孟 开:
兰海,我们欣赏她具有世界文化的背景,她是我的导师和朋友。当她是导师的时候,她教给我知识和方法;当她是朋友的时候,她是愉快的、放松的、可以说心里话的兰海。更重要的,她是一个我尊重的朋友。
上濒是一个让我身心愉快、学会释放自己的地方。上濒提供一个平台,让我学会怎样展现自己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对自己的事负责,学会团队合作,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希望上濒多宣传自己, 让更多的孩子认识上濒。
杨 宁:
兰海肚子里的“主意”多,真让我吃惊,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在她的身上,我知道了什么是亲和力,学会了和人相处的方式。
上濒很有意思,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主题。第一次来上濒,是晕乎乎地来又晕乎乎地走,开心都是晕的。从此以后,每个礼拜不来,就觉得“空荡荡”的,生活缺少乐趣,没劲!
在上濒学到了好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好多其他朋友不知道的知识。上濒不同的老师带给我不同的“新”东西。
张晨光:
兰海是我的好朋友,一个能说会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好朋友。他是导师,不是老师(老师,严肃死板地灌输),她是引导,让我们自己去学,充满了童趣。她还会形象生动的给我们讲述什么是“感情”,通过她的课,我知道,人只有通过交流才能知道彼此的感情。
上濒是让我知道“朋友、集体、团结”的地方。希望上濒更大更宽敞,更多人,更大声,更多话!希望更多人认识上濒!
汪可人:
兰海是我的朋友,分享秘密的朋友。她总能从朋友的角度来和我聊天,给我建议,告诉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关心别人,体谅别人。我在兰海面前是真实的,不怕让她看到我的弱点,我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因为我知道,她能理解,但她也绝对不会手软姑息我们的错误。说一个秘密,每次她总问我们,“你们说,我是不是很厉害呢?”其实,她一点都不厉害,每次她生气的时候,我们都在下面偷偷地笑。现在我长大了,很多时候还故意逗她生气,因为她那个样子实在好玩。
上濒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地方,她的魔力吸引着我和我的爸爸妈妈,在这里我能吸取力量、照亮梦想,在这里我能自由地表达自己。
牛健功:
在上濒学到了n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自信,学会了团结,待人和蔼,尊敬别人,宽容别人。每一次活动,每一个游戏,不同的思考方法,角度,都会带来不同的东西。兰海总能看到我们忽视的但很关键的东西,她时刻关心我们的发展但又不让我们知道。她从小故事里带给我们大智慧。
上濒,我希望你能更好的发展,有更多的父母、孩子发现你,希望你以后能帮助更多的孩子。
明 冉:
我是兰海最早的朋友了。兰海是一个愿意牺牲自己的人,为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她能真正融入我们的世界,和我们说到一块,想到一块。兰海知识丰富,她给我们讲道理,让我们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知道人生的意义,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学习”。
上濒就像一片海洋,我们是小鱼,自由自在地畅游,没有危险,也没有渔夫。我希望上濒在今后的十年,百年,千年的时候,都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刘浩伦:
孩子和家长对兰海及其团队的评价(2)
兰海是一个特别“逗”的人,同时也很BT,总是在各种场合让我们产生各种心情。在安静的时候她会带着我们大吼大叫,在热闹的环境中她会要求我们安静。她会和我们玩很多超级幼稚的游戏,也会让我们体会到很多深奥的道理。
我小时候认为她很好玩,现在的感受是她总是能“好玩”的让我们成长。和兰海在一起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打开我的眼界,让我更了解自己并且能更加了解这个世界。
我小时候是一个不说话的人,结果到了上濒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话唠。在上濒的课程和各种活动中,我最大收获就是体验多了,自己也变得宽容了,懂得如何与各种各种的人相处,就是成人们说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
郑思扬:
几年前,我偶然结识了“上濒”,兰海、常松、谢欢等“各路好友”。当初的我是没有自信的郑思扬,在家里我还算是能蹦能跳的孩子,可是哪怕让我请同学跳个舞我都不好意思……上濒冬令营里的交流、任务、生活让我感觉到自己潜在的弱点。 几年后,斗转星移,从原来举手发言都要下半天决心的胖胖孩到谈吐举止大方的班长,从原来什么也不会的“傻根”到篮球和击剑内行。那些让我增长了自信、磨炼了意志的机缘,都是妈妈根据我几次在上濒活动里的表现安排的。我们孩子往往看不出自己的弱点,家长也不全是万事通,正是上濒给了我一个展示我天生性格走向的平台。上濒手拉手领着我向一条适合我、属于我的方向走着。在路上,失败、成功、新奇、欣喜都是我成长的礼物。
尹天宇:
我在上濒将近5年的时间里,真的学到了太多,认识到了太多,明白到了太多。虽然每次活动只有短短的一周,但是这一周,可以算是那一段生活中最充实、饱满的。每一次集合、点名、比赛、吃饭都是那么的快乐。我们都是独生子女,除了在学校有同学,放学回到家便没有同龄人陪伴。更何况我们又处在青春期,叛逆的心理在家长的唠叨下日益加强,稍不留神就会和长辈们发生冲突。我们真的需要很多时间和朋友相处,度过这未成年前最无聊的几年。上濒提供了这方面很好的条件,似乎就是为我创造出了一个只有朋友的环境。在这个空间里,我们不用像在家中那样虚伪,乖乖的。我们可以打打闹闹,可以晚上玩到很晚,可以不必担心什么时候还会和家长发生冲突。在这里,只要不过分,一切都是自由的、开放的、没有拘束的。从活动刚开始时彼此的陌生,到活动中的默契,到离别时恋恋不舍,在上濒好美好。
张 安:
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出现过心理危机,我的爸爸妈妈清楚自己能力有限,就找到了兰海。她先是我的顾问,后来我们成了朋友。除了一般心理专家所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外,她对人还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我想这就是她告诉我一个人要对于别人有的价值吧。
她最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喜欢,因为她可以接受你的所有想法,再荒谬、再幼稚、再不可思议,她也会先肯定你有这种想法是合情合理可以理解的,她甚至可以和你一起疯狂同时自己保持头脑的清醒把你慢慢带入正轨,让你心服口服地去正确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她能在你心里种下希望,她不会直接把美好给你,她会告诉你如何看到美好,创造美好,并给别人带来美好。她教会我欣赏生命中的美,疼痛的美,泪水的美,失败的美,平凡的美,遗憾的美。跟着她我会不自觉地感到幸福。
认识她是我的幸运,现在知道她也是你的幸运!
书评一:成长?痛
文/兰海
那天中午,雨鸿和我按照惯例在太阳园里进行呼吸空气的工作。阳光下,雨鸿说,孩子们长大的过程中都会有一种疼痛,叫做成长痛。
阳光打在脸上,我不由自主地抬手想要挡住那缕刺眼的光芒,透过手指的缝隙,我居然能看见那片嫩绿的树叶透亮透亮地朝我微笑。我也对着树叶笑了,会心地想着“成长?痛”。
我想,不仅仅是对孩子,对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或者是此时此刻正在经历着这样的成长痛。
成长代表着一种改变,而这种变化要求我们必须脱离自己原有熟悉的模式和方法,从舒服的状态中脱离出来,挣扎着找到一种新的模式,然后有些痛苦地适应它。
所以,每一次伴随着成长出现的疼痛,有可能会让我们习惯性地回到原点,那是早已适应的安逸窝,除非有更大的动力和目标在前方引诱着你。
2009年,如果要我挑选一些能够表达我感受的词,“成长?痛”必然居其首位。而我想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嘿,我知道你》。
孩子们在2009年都长大了:幼儿园的丫头小子们终于可以在上濒升班了;即将要成为中学生的豆子正处于离别小学的矛盾情绪中;而那个叫桐桐的女孩用自己超强的中考分数展示成功的同时,也开始痛苦地体会着脸上痘痘的绚烂开放;在国外读书的宜然、笑笑经历了“国际外交策略”的磨合和学习体系的变化,更加独立和成熟。
上濒每个人的角色在工作中都有了变化,时间被越来越密集的讨论和会议挤得满满的,就连走路的速度在办公室里都越来越快。每个人也都在咬紧牙关突破自己早已养成的习惯,去寻找更好的方法和创造新的规则。我能感受到伙伴们的痛苦挣扎,同时也为她们的每一个进步而欢欣雀跃暗自鼓掌叫好。
每个人都在长大,包括我。
每个人都在经历痛苦,包括我。
探寻一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孩子们,让更多的人在故事中回忆自己曾经拥有的青春年少,让更多的人因为看到这些故事而相信教育原本可以更加美好。这个目标明目张胆地诱惑着我,我无法拒绝。
所以,我不知天高地厚地在大家的鼓励下毫无畏惧地选择了“小说”的方式,大声宣告着《嘿,我知道你》,一路磕磕碰碰、头破血流也仍然义无反顾。
首先,小说的逻辑线索是一道难关。故事自然是以上濒六年的发展作为线索,我只能通过对时间的改造来尽可能的避免出现类似流水账的结果。
其次,就是人物关系。书中的很多事件并不是集中在某一个孩子身上发生的,可小说创作的需要和阅读的连贯性让我只能把几个孩子的故事集中在某一个孩子身上发生,对我来说,这是最大的精神分裂。
最让我头疼的就是素材太多太丰富。这么多生动的故事让我应接不暇,深陷于回忆中的我经常会忘记,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需要让读者明白,而不是自己的沉迷。
整个书稿在我手里就修改了7次,连我自己都不太明白为什么会经过如此多的反复,只是知道自己在挑剔每一个文字。每当对自己说“算了,就这样吧”的时候,总会想到每次对孩子们说:“你们确定这是最好的结果了吗?”
于是,打开文档。硬着头皮,再来一次。
如果说《孩子需要什么》一书记录了我思考和经历的片段,那么《嘿,我知道你》则是一个完整历程的记录,她包含着我对孩子成长教育问题的全部认识和实践。
感谢孩子们,我一直认为,精彩的是你们,而我仅仅是一个记录者,谢谢你和你们的父母给了我能够参与你们成长的机会。
《嘿,我知道你》,兰海 着,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年10月
书评二:她让快乐与成长相伴
文/苏元
六年前,兰海获得了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三个硕士学位,她的导师、世界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内波教授称“她(兰海)让我改变了对中国学生的看法”。教授在给兰海的信中写道:“你不知道在这个领域你有多么优秀。我非常赞赏你敏锐的观察能力、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高度的创造力。你是如此地成功和有建设性,你一定要为自己感到自豪。”然而,兰海并没有像她的导师以及她的亲人所期待的那样在德国继续读博深造,她迫不及待地回到北京,开始实现她的教育梦想,她要让中国孩子接受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
她在北京创办了上濒教育机构,开始了她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六年来,先后有2000多个孩子来到这里,孩子们在这里收获的不是某一项简单的技能或者与学校考试有关的知识,他们收获的是成长--一点一滴的成长,自信心、独立性、感受力、学习力、思考力、沟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孩子们初步磨砺和提高了为他们一生打下良好基础的各种能力。孩子们对这里总是恋恋不舍,每年都会有好多孩子回到这里,重温他们的美好时光。
成长伴随着疼痛,而在上濒的孩子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不是一种肤浅的快乐,不是玩电游能得到的快乐,不是因廉价赞美而得到的快乐,而是思考的快乐、克服困难的快乐、迎接各种挑战的快乐、自信心不断增强的快乐、眼界不断打开的快乐……营地活动的训练是艰苦和严格的,但孩子们在兰海的带领下却能够去学会战胜困难、战胜自己。
《嘿,我知道你》便是缘于兰海的懂得。兰海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潜质和不足,并循着孩子的本性,给予科学的引导和培养。兰海还善于把人类文明最优秀的成果以孩子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向他们展示,从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建筑设计、商业经济一直到军事科学等广泛的领域,孩子们在这种触摸和学习中,眼界大开,对世界有了更多的好奇,对美好的事物有了更强烈的渴望,对事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认识水平常常有惊人的表现。比如,在老师的启发下,10岁左右的孩子能以“十分钟年华老去”为题,在20分钟内创作出富有哲理的故事;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可以对如何解决巴以冲突问题,进行像模像样的讨论,并给出一系列解决方案。孩子们的这些表现,常常让他们的父母感到惊讶和意外。
兰海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保持本性的前提下得到最完美的成长,最终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那些为考试、谋职之类而进行的训练不是不要,但它们并不是成长的航标灯,一味只给孩子灌输与考试有关的知识,一味只追求在每一次考试中取得胜利,孩子的未来未必就能有多大的后劲。而孩子只要得到完整的成长,提高了真实的能力,那些东西就能很容易解决。
当然,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并非一味任其自由生长就能实现,兰海一直强调教育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这也是她除激情之外信心十足的根源。她把教育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从理念一直具体到每一堂课程的设计、每一次营地活动的每一项内容。与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她对孩子们言行的每一个回应,总是令人称道。她的话能引起孩子的共鸣,是因为她自己总是与孩子的心弦对准了音调。在她面前,内向孤独的孩子可以滔滔不绝,叛逆期的孩子愿意顺从,撒谎的孩子变得诚实,早恋的孩子能健康成长,爱打架的孩子成为了弱者的保护神,不爱学习的孩子渴望知识,胆小自卑的孩子开始胆大自信,调皮捣蛋的孩子变得创造力惊人……正是有对孩子的心理、言行、个性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所以兰海总是对孩子们说:“嘿,我知道你。”
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且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真实的能力,这其实是每个家长和教育者在教育孩子中希望达到的重要目标。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任何一本关于孩子教育的书籍都不可能一一对应地列举出解决每一个孩子问题的所有方法。但是,当父母具备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懂得了儿童的成长规律,然后再慢慢思考和运用这些规律,各种方法就会自然而然地来到父母身边,从而给孩子创造相对美好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能作出及时正确有效的反应,给孩子提供真正良好的帮助和引导。
兰海的这本《嘿,我知道你》是她六年多来,将她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过程的总结,她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许多细节和许多微妙之处都有非常真实生动的描绘,并且还给出了非常专业的点评,告诉父母为什么应该那样说那样做,父母对比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无疑会得到很多启发和帮助。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去上濒,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父母对教育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教育环境存在诸多问题的今天,能真正为孩子支起一片绿荫,给予孩子们更多更好的成长机会,培养孩子真正的能力,让孩子在未来的道路上身心健康、后劲十足。祝愿兰海在追求她的教育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祝愿越来越多的孩子能享受到兰海带来的这样美好的教育过程。
《嘿,我知道你》,兰海 着,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年10月
序言:她让快乐与成长相伴
六年前,兰海获得了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三个硕士学位,她的导师、世界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内波教授称“她(兰海)让我改变了对中国学生的看法”。教授在给兰海的信中写道:“你不知道在这个领域你有多么优秀。我非常赞赏你敏锐的观察能力、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高度的创造力。你是如此的成功和有建设性,你一定要为自己感到自豪。”然而,兰海并没有像她的导师以及她的亲人所期待的那样在德国继续读博深造,她迫不及待地回到北京,开始实现她的教育梦想,她要让中国孩子接受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兰海在北京创办了上濒教育机构,开始了她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活动。
六年来,先后有2000多个孩子来到这里,孩子们在这里收获的不是某一项简单的技能或者与学校考试有关的知识,他们收获的是成长--一点一滴的成长,自信心、独立性、感受力、学习力、思考力、沟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孩子们初步磨砺和提高了为他们一生打下良好基础的各种能力。孩子们对这里总是恋恋不舍,每年都会有好多孩子回到这里,重温他们的美好时光。成长伴随着疼痛,而在上濒的孩子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不是一种肤浅的快乐,不是玩电子游戏能得到的快乐,不是因廉价赞美而得到的快乐,而是思考的快乐、克服困难的快乐、迎接各种挑战的快乐、自信心不断增强的快乐、眼界不断打开的快乐……营地活动的训练是艰苦和严格的,但孩子们在兰海的带领下却能够学会去战胜困难、战胜自己。兰海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潜质和不足,并循着孩子的本性,给予科学的引导和培养。兰海还善于把人类文明最优秀的成果以孩子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向他们展示,从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建筑设计、商业经济一直到军事科学等广泛的领域,孩子们在这种触摸和学习中,眼界大开,对世界有了更多的好奇,对美好的事物有了更强烈的渴望,对事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认识水平常常有惊人的表现,比如,在老师的启发下,10岁左右的孩子能以“十分钟年华老去”为题,在20分钟内创作出富有哲理的故事;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可以对如何解决巴以冲突问题,进行像模像样的讨论,并给出一系列解决方案。孩子们的这些表现,常常让他们的父母感到惊讶和意外。
兰海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保持本性的前提下得到最完美的成长,最终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那些为考试、谋职之类而进行的训练不是不要,但它们并不是成长的航标灯,一味只给孩子灌输与考试有关的知识,一味只追求在每一次考试中取得胜利,孩子的未来未必就能有多大的后劲。而孩子只要得到完整的成长,提高了真实的能力,那些东西就能很容易解决。
当然,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并非一味任其自由生长就能实现,兰海一直强调教育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这也是她除激情之外信心十足的根源。她把教育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从理念一直具体到每一堂课程的设计、每一次营地活动的每一项内容。与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她对孩子们言行的每一个回应,总是令人称道。她的话能引起孩子的共鸣,是因为她自己总是与孩子的心弦对准了音调。在她面前,内向孤独的孩子可以滔滔不绝,叛逆期的孩子愿意顺从,撒谎的孩子变得诚实,早恋的孩子能健康成长,爱打架的孩子成为了弱者的保护神,不爱学习的孩子渴望知识,胆小自卑的孩子开始胆大自信,调皮捣蛋的孩子变得创造力惊人……正是有对孩子的心理、言行、个性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所以兰海总是对孩子们说:“嘿,我知道你。”
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且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真实的能力,这其实是每个家长和教育者在教育孩子中希望达到的重要目标。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任何一本关于孩子教育的书籍都不可能一一对应地列举出解决每一个孩子问题的所有方法。但是,当父母具备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懂得了儿童的成长规律,然后再慢慢思考和运用这些规律,各种方法就会自然而然地来到父母身边,从而给孩子创造相对美好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能作出及时、正确、有效的反应,给孩子提供真正良好的帮助和引导。
兰海的这本《嘿,我知道你》是将她六年多来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过程的总结,她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许多细节和许多微妙之处都有非常真实生动的描绘,并且还给出了非常专业的点评,告诉父母为什么应该那样说那样做,父母对比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无疑会得到很多启发和帮助。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去上濒,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父母对教育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教育环境存在诸多问题的今天,能真正为孩子支起一片绿荫,给予孩子们更多更好的成长机会,培养孩子真正的能力,让孩子在未来的道路上身心健康、后劲十足。祝愿兰海在追求她的教育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祝愿越来越多的孩子能享受到兰海带来的这样美好的教育过程。
策划人:苏元
2009年9月于北京
1 为孩子来咨询的家长(1)
“你好,我是兰海。嗯,我明天上午有时间。”坐直了身体,应答完这两句话,我开始进入状态。
“我能先告诉你一下孩子的情况吗?”电话里边一位妈妈异常焦急地说道。
“不行,这样的信息不太完整,您最好亲自来一趟。”我对原则异常坚持,不仅来自所在心理学专业的严格训练,更来自过往案例中的经验--只通过声音来探测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是绝对不全面的,而且也会让彼此都没有安全感。
“那,我和他爸爸明天就去?半小时够吗?”那个急切的声音流露出些许无奈,恨不得立刻来到我面前。我看了明天的日程安排,上午10点后还有半个小时的空缺,就约定在这个时间。
“兰海,你明天下午不是要去央视节目组讨论案例吗?上午还能接这个咨询呢?”常松一边盯着电脑,一边揶揄我。
“怎么,你怀疑我的办事效率?”
他扭头朝我一笑,摊开双手耸耸肩。常松,和我一样,都是教育梦想的追随者。这个偶尔爱调侃我的大男生,激情澎湃但却心细如丝,平日里总能抓住一些被我疏忽的问题。在我最初创业期间,他不经意出现,而后却始终不离不弃,这让我倍感温暖和力量。
我对常松说:“没问题,只是正式咨询前与父母的一个沟通,半小时足够了。我只想知道事实,不想多听他们判断,那样的判断往往很主观。”我把记事本合上,开始想象那个焦急的声音,猜测妈妈的年龄大概在45-50岁之间,孩子应该是中学生了。
闹钟准时响起,我在床上翻了个身,伸了个懒腰坐起来,起身径直走到窗前,拉开窗帘--满眼的翠绿。早春的北京,只要不闹沙尘暴,还是个不错的季节。
临出门前,选择了一套职业正装--日程显示今天不仅要和家长见面,还要到电视台录节目。虽然对自己的专业信心百倍,但在家长们面前,还是要打点心理分,不然我这张脸,别人一看就会在心里嘀咕:忒儿年轻了,可靠吗?
换上正装后,看看镜子,自言自语:年轻真好。
的确,正是有这年轻的激情和勇气,我才能在慕尼黑大学同时获取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硕士学位,而后又固执地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创办了迎风教育机构。创办“迎风”,不仅是我的一个梦想,更是我对现实的一种开导。
三年前,我在德国上学。一次,我质疑了我亲爱的导师内波教授的一篇学术论文,他听完我的观点后欣喜地说:“兰海,你思考带来的创造力太让我吃惊了,而我一直以为中国孩子不是这样的。”我在获得极大满足的同时,内心强烈地不服气。中国孩子怎么了,中国孩子怎么就不能具备这样的能力?
而随后在德国目睹和力行的教育方式,强烈地刺激了我。大街上,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红绿灯,而过往的车辆都放缓速度,很有秩序地耐心配合,让稚嫩的孩子们练习独立过马路。这种全社会共同履行教育责任的方式让我敬佩!大学课堂里,教授和学生会就一个问题争论到面红耳赤,学生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观点与教授相左,也能获得机会和尊重,而不用考虑由此会产生的影响。学习的目的更不是找寻教授心中的答案,而是让自己的思考不受束缚,更好地去探索。
在课程实践期间我接触了更多案例,我梦中多次出现一群群欢快奔跑的孩子,可他们总是外国孩子。醒来后,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不能那样培养孩子?中国孩子为什么不能享受那样的教育?思考的结论便是我狂妄地做了一个决定:让我来为孩子们创造这个环境,用最科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为最优秀的自己。我要让自己梦中出现中国孩子欢快奔跑的身影,以及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放松的表情。
1 为孩子来咨询的家长(2)
走进楼下长长的过道,高跟鞋跟击打路面的声响,颇有几分节奏感。今天我来得最早,轻轻推开玻璃门,门后挂着的风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里完全是用白色建立的空间,白色的大门,白色的柜子,白色的墙--在我们眼中,白色是世界的原色,而正是多姿多彩的孩子才绚烂了这个世界。
10点整,我的房间门准时被推开。
“你好,我是兰海。您就是静静妈妈吗?”我起身迎向他们,问道。
“是我,您好,这位是我丈夫。”她朝我点点头,又指向身边那个气质儒雅的中年男人。
我以最不经意、最快速的眼神打量来者:暗色系衣服、头发蓬松但不凌乱的妈妈;着米色风衣、干净皮鞋的爸爸。从衣服到饰物,任何一个细节,背后都可以说明他们的性格喜好,这对我来说都是重要的隐性信息。
“请坐。咱们直接进入主题吧,请告诉我你们想咨询什么呢?”我关上门,坐在咨询者的对面,打开笔记本准备记录。一般第一次来访者对我如此快速的开门见山都有几分不适应,静静妈妈也不例外。
我对寒暄的省略让她与身旁的丈夫对视了几秒,很快她挪了挪身子说道:“是这样,静静,我女儿,今年上初三了。她成绩一直很好,从小没让我们操什么心。但最近,我发现她有些不对劲。她现在已有逃课记录,并且情绪低落,经常失眠。有一天,我洗衣服时,在她衣服口袋里发现一张纸条,字迹虽然模糊,但大概意思我还是看清楚了。她喜欢上了一个男孩,不过别人可能不喜欢她,所以她很难过。后来,我忍不住偷看她的日记,发现她也知道我们多少知道了一些。您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啊?”
“你们认为她最近情绪低落是因为失恋了?”我直接发问。妈妈对“失恋”这两个字似乎有些敏感,一旁保持沉默的爸爸则开口说:“我们不能判断她是否失恋了,但从情绪上说,这是不好的。她现在是非常关键的一年,马上就要中考了。作为父母来说,我们并不是特别在意她能考上什么学校,我们只是不希望看见她这样郁郁寡欢,这才是我们很担心的。”
我微笑着点点头,并不给出任何点评。当这一观点从这个中国爸爸嘴里说出来时,我还是有些吃惊。一个被无数中国父母看做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中考成绩,这位父亲竟然如此自然而直接地说那不是最重要的。
“她知道你们看了她的纸条吗?”我开始思考对策。
“应该知道,当我看到纸条后,就一直和他爸爸商量怎么和她谈。我们特想和她谈,但又担心把握不好分寸,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妈妈一副焦虑的样子,眼眶也红了。
温和的丈夫拍了拍妻子的肩膀,抬头平静地说道:“我觉得孩子嘛,到这个年龄出现一些状况是正常的。我们不打算责备她,只是非常希望能帮她顺利度过这个关口。”
“她平时都喜欢什么?”[这是一个测试父母对孩子情况了解的问题。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了解状况也是重要的分析依据。]我换了一个轻松的话题。
“听歌吧!自从有了MP3,几乎耳机就天天戴着,我们也不知道她听些什么。”妈妈语气中略带不满。
见他们俩茫然,我又换了问题:“她小学时的状况怎么样?现在成绩如何?”
“小学成绩很好,初中刚开始不行,到初二就到班级前列了。不过现在起伏较大。”[每个孩子都很在意自己的学习成绩。因为这反映了他们在班里的位置,位置不同所产生的心理状况也会不同。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分析孩子。]谈到孩子的成绩,妈妈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自豪的笑容。
“你们工作都很忙吧?”
“嗯,我们都在建筑行业,项目一下来就没日没夜了。所以我们能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父亲摊开双手,表达着自己的遗憾。
随后的交谈中,我不断地了解到静静各方面的情况,[全面充分了解孩子各个方面的情况,有助于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和相关反应。]可日程显示,这两个周末已经全部安排满了。我只能告诉这对父母,最快下周二上午带孩子来,可那是上课时间。
“上课时间没有问题。如果状态不好,孩子去学校我们也不踏实,我们一定准时来。”爸爸果断有力的答复让我频频点头。这么开明的父亲,这么充满关爱的家庭中会有怎样的女儿呢?我深知现实生活中,在孩子出现所谓早恋倾向时,能有这样包容态度的父母是为数不多的,但他们毕竟出现了,还来到了我的身边--这让我为那位尚未谋面的小姑娘暗暗庆幸起来。
饥饿感告诉我,吃饭时间到了。我匆匆把夏令营策划案的建议写在文件上,下午我的天才策划小白从图书馆回来后,就能看到我的想法了。
走到电梯口我又折了回来,刚才的建议似乎我只检查了一遍,一想到以严苛出名的小白,我必须再检查一遍,我可不愿被他嘲笑。小白一头长发的艺术感和他对事情的严格态度,让我一直在他的压迫下领导他。然而独特的个性和宽广的知识面,却让他在孩子们面前充满了神秘感和挑战性,每个孩子都渴望在活动中战胜他。
三月的阳光如此灿烂,谁能拒绝在这日光下放松下来呢?看看手表,约定时间以及堵车现状让我不得不转战地铁了。
2 一个全职妈妈的故事(1)
走出地铁站,我加快脚步朝着电视台的方向走去。
“兰老师来了,真准时。”《成长在线》的编导李阳从录播间走出来和我打招呼,她身材娇小,却笑声朗朗。
“当然,这是我的良好习惯,都这么久了,你怎么还是不直接叫我的名字呢?又不是不知道我不习惯名字之外的称呼。”我观望四周,找了个座位来安慰我那被高跟鞋压迫的双脚。
李阳把录制策划文案拿了出来:“兰海,我们今天就讨论上周发给你的那个案例,听听你的想法。”李阳对我的称呼改得倒挺快。
“嗯,这个案例选得很有代表性,也很有意思,我已经与那孩子和他妈妈见过面了。不过事情并非像案例本身看上去那么简单,你做好心理准备吧。”我说道。
案例来自北京一个家庭,妈妈打来的求助电话记录如下:妈妈觉得自己10岁的儿子性格太内向,每天回到家一句话也不说,对自己说的话也听不进去,我行我素。而这段时间,妈妈发现儿子常偷拿家里的钱,却只拿五毛、一毛的小钱,平日在家也常偷偷摸摸地找东西、藏东西。为此,爸爸打过他。而妈妈抱怨丈夫只会打儿子,根本不会教育孩子,所以孩子在家时才什么话也不说。对孩子的行为,妈妈很苦恼,而对与丈夫的沟通,妈妈又很无奈。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妈妈的烦恼,而实际上孩子的反常行为更彰显出其非常态、复杂的内心,现象背后一定隐藏着更大的原因。果不其然,在我约见之后,事情一步步明朗起来。
在录播间里我告诉大家:“上周当我约见这家人时,发现情况和案例记录完全不同。这个‘沉默内向’的孩子在我面前却是个话痨!我出于礼貌,略表现出对他生活、朋友的关心之后,他就毫无节制地狂侃了20分钟,内容涉及了朋友、老师,爱好,还有自己发明的课间游戏,等等。谈话期间,排除我特别准备的‘招数’,我从任何一个角度都看不出他的内向。”我喝了口水,从大家的表情里我看到了不解和吃惊,“一个人在两个环境下的表现不一样,那只能证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家’的环境有问题,‘妈妈’塑造的环境让他没法表达。”[通常会设计两个不同环境和孩子进行同样的活动,以便得知孩子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是否相同。如果有差异,就需进一步探求环境的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就是导致孩子行为不同的原因。]
“环境到底有什么问题呢?”李阳已经按捺不住了。
当我结束和“话痨孩子”对话后,他妈妈带着一脸不解推开我房间的门,虽然她在外面听不到我和孩子的具体交谈,但房间里传出的笑声足以震撼她。 [我们尽可能让父母看到孩子在其他场合的表现,这样才能让父母看到孩子的另一面,才能相信自己孩子的另外一面。]而随之,我要讨论的话题也不再是孩子内向、拿钱的问题,而是这个家庭到底给了孩子怎样的环境。
“这是一个全职妈妈的家庭。”我回答。
“全职妈妈?这很正常啊,难道是问题的关键吗?”李阳略有失望。
“对,这正是关键!全职妈妈放弃了工作,在家照顾家庭和孩子,父亲则承担了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但在中国目前状况是,谁挣钱谁就牛,而全职顾家的人似乎就会低一等。”从大家的反应来看,他们对我的观点大都认同,“问题在于,赚钱养家的一方和全职顾家的另一方都认为相夫教子是件很简单的事,如果这都弄不好,那就彻底没有价值了。”
2 一个全职妈妈的故事(2)
3 和静静的第一次见面(1)
一场沙尘暴停止后的第二天,阳光出奇明媚,我和静静正式见面了。一套看上去和国内所有学生穿上效果都一样的大号校服,松松垮垮地罩在了静静身上,标准式“碎发刘海”遮盖住了她的双眼,MP3塞在耳朵里,全身上下贴满了“别打扰我”的标签,整张脸几乎看不到什么表情。这就是静静给我的第一印象。
她站在门口观望周遭,看到我之后,没有和我打招呼,似乎也没有打招呼的准备。“你好!我是兰海。”我主动伸出我的手,主动是我的第一个战略。
静静仍把手插在兜里,看着身边的两个椅子,似乎在考虑红色和蓝色哪个更适合自己。“坐蓝色的吧,和你很配。”[孩子们很愿意自己和某种事物相配。给孩子这样的评价是建立轻松沟通的第一步,给谈话增加一些孩子喜欢的时尚元素。]我自顾坐了下来,对她说。
“嗯,你就是给我做咨询的人吗?”小姑娘口气中充满了不屑一顾和怀疑。
“是啊!我,不像吗?”我挑着眉毛说。
“我还以为会是一个老太太,学校教导主任那一型的。”声音明显放松了,她坐了下来。
“哦,这么说,你来之前就对‘我’有了一个预测?要不我去化个妆,让你不至于失望?”[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看法的重要性很重要,可以让他积极参与到谈话中。]
“这倒不用。”酷酷的声音,静静说话声终于大了点儿。
既然她父母已经和她说过了,我就准备来一个单刀直入。虽然这样比较冒险,后果也可能是静静什么也不说了,但我还是决定试一试。“你知道我是谁?为什么我们会坐在这里?我们要干什么?”我连续抛出几个问题。不出所料,静静被我的直接再次触动了。
“不就是我爸妈见我心情不好,让我来找你聊一聊吗?”她试图随意,以隐藏起她拘谨背后的紧张情绪。
“那你怎么看?愿意和我聊吗?你对我第一印象如何?我特想知道,因为第一印象基本上决定一个人是否在团体中受欢迎,我总想知道别人对我第一印象是怎样的。我也正想找个男朋友,你要不给我点建议?” [主动说出自己的烦恼,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并且建立一种谈话氛围。]
这句我早有准备的话立刻提高了她的敏感度:“你?我不知道,不过挺吃惊的,没想到我爸妈还挺时尚,给我找了个心理咨询师,可你和我想象中的特别不一样,所以有些吃惊。”静静没有回避或扭捏,干净利落地表达着自我感受。
“吃惊?也就是说第一印象除了好、坏、中等以外,还有一种吃惊。这下好,吃惊之后看见我的人就晕了,我爱干吗就干吗,哈哈。”[谈话中的幽默可以帮助孩子放松情绪。]我表面上自得其乐起来,心里却留心着她的变化。我的笑声打消了她的拘谨,静静随着我乐了。
“你初三了,有喜欢的男生了吧?”[直接进入孩子认为家长和老师不会和他们讨论的话题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并且给孩子一个正常的情绪反应是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尊重的方法。]
“啊?”静静嘀咕着,“你怎么这么直接啊?”
“我就是好奇,怎么就准你看我吃惊,我直接就不行呢?”我一边说,一边观察着静静脸上的表情。
“有啊,当然有喜欢的了,这有什么可奇怪的。”静静冷冷地直视我的双眼,还挺装酷。“我只是奇怪,你会喜欢什么样的人?”[不要探听孩子喜欢的是谁,而是需要知道那个人是什么样的,这样才是对他们的关心。我们没有办法让孩子不喜欢一个人,但是我们可以帮助他们选择一个值得喜欢,能够带给自己动力的人。]这次我是真好奇了,事实上,从我见到她的第一眼起,我就开始想什么样的人会让她喜欢。我的直觉判断她喜欢的男孩不会是那种健谈的,而是深沉的。
3 和静静的第一次见面(2)
“你真的想知道吗?”她一脸狐疑,却又明显让我触摸到她内心的倾诉欲。
“当然。”我放松了一下四肢,站起来给静静倒了杯水。
“你知道周杰伦吗?他就长得特像周杰伦。他,是个特别优秀的人,成绩很好,篮球也很好。虽然我成绩也不错,不过和他比起来,就不行了。他很聪明,又愿意帮助别人,总之,就是又帅又酷的那种。”随着描述心中的他,静静的声音变得生动了,眼神也流露出欣喜的光芒。
“我也有同感,体育好的男生在哪儿都吃香,运动场上特拉风。喜欢一个人是特别幸福的事情啊,那你有什么不开心的?”我话锋一转。[赞赏孩子的朋友,是对孩子的另外一种认可,这样不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反而让他们把你当成倾诉的对象。这个时候的孩子非常需要倾诉。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的真实内心。]
沉默,沉默。在咨询中,沉默意味着转折。
我也没有说话,等着。
静静把耳机从耳朵里拿了下来,从兜里拿出根本就没有播放的MP3,拨弄了一下挡住眼睛的刘海。两分钟后,静静缓缓开口了。我看见了一双水雾般迷茫的眼睛,听见了一段轻柔的声音描述着年少故事。
一年前,她喜欢上了宋风,理由就是他成绩好、篮球好。内向的她却不知如何面对自己情感的变化,而同样是优等生的身份使得她迫使自己控制住情绪,刻意远离宋风。情绪的控制终究让人难耐。最近这段时间,她突然收到小道消息,隔壁班一个漂亮女生对宋风采取了主动追求。这开始让她坐立不安,上课走神,无时无刻都在不经意思念他,但内心又有一个声音:好好学习,你要考试了。在这巨大的矛盾中,静静开始郁郁寡欢、晚上失眠。而更戏剧化的是,宋风的一个好友--曾一直帮静静打探消息的人,三周前开始追求静静。得不到喜欢的人已经很让人沮丧,还被不喜欢的人追求,沮丧进一步变成了麻烦。千丝万缕让静静头疼,她开始迷茫起来。
“不错啊,看来你挺有眼光的,可宋风为什么这么招人喜欢呢?”[学会欣赏孩子的朋友,欣赏他们喜欢的人,珍惜他们的感情。]认真听完静静的故事,我略有对策了。
“你?你不是负责给我做思想工作的吗?怎么对我的私事这么感兴趣?”从那个故事里走了出来,她恢复了警惕性。
“呵呵,我也曾有过同样的烦恼。我觉得大家的感情经历可以拿出来探讨一下。”我用平等的态度和口吻,使静静逐步信任我,进而主动和我交谈。
她告诉我,宋风最大的魅力就是“从容”--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坦然面对,波澜不惊。我暗自赞赏起她,从喜欢的理由来看,她是个有眼光的孩子。可眼光是一回事,让自己受到波折影响又是一回事。
“我可不可以这样说,某种程度上,宋风的优秀是吸引你的关键?”我尝试一种对大人谈话的口吻,以保证我和她的平等性,“那,你认为宋风会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呢?”[从自己喜欢谁转移到他会喜欢什么样的人,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孩子有一个新的发展目标,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
静静的视线移向了窗外,平静缓慢地说:“应该是漂亮的、和他一样优秀的、能配得上他的。”她的声音掉了下去,好像来自幽谷一般低吟。看来,这傻孩子完全迷失在宋风的“势力”之中了。
“那优秀的人会因为别人而完全改变自己吗?你看你现在这样魂不守舍,一点自信都没有。你说,这样的你,宋风会喜欢吗?”我转守为攻,“我不管宋风怎么样,至少我希望看到原来那个静静。”
她把头埋了下去,我并不打算停止说话去安慰她,“你想知道你身上有什么地方可以吸引宋风吗?”她看了我一眼,期待我的回答。“如果说原来有,那就是你的优秀和骄傲,可现在好像你已经没有了。”这句话说完,静静有些触动,迷茫而失落地看着我,让人不得不怜惜起来。
“一个宋风没有了,还会有宋雷、宋电出现,但是静静没有了,那就彻底没有了。你知道一个人身上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就是她自己的思想和力量。只有自己发光,才能有人靠近你。你需要吸引别人,而不是丧失自己去靠近别人。”[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可以使孩子自信起来,当他遇到困难时才不那么容易被击垮。]
45分钟很快过去了,静静表情放松了许多,但我不能确定她内心也轻松了。谁都知道这需要时间,更需要自省能力。
于是我给她留了道题目回家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是我们穷尽一生在追问的问题。
“我们还能见面吗?”这是她第一次主动要求。
“你确定还想见我吗?”我内心暗喜,不露声色。[让孩子明确提出需要帮助会让我们取得主动,也预示着她对我的接纳程度。]
“我想是吧。”静静停顿了一下,“我需要再见你。”
我把手伸向静静:“好的,不过我想要和一个不塞耳机的女孩见面。”[去掉刻意的保护可以帮助她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
静静悄然离去。我按照习惯立刻开始伏案记录这次咨询:青春期总有内心的悸动,我们不应害怕感情的到来,而需要在这样的心动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让理智战胜自己紊乱的情绪,用清晰的目标打败偶尔的迷失,这些会让孩子们在年少情感中收获多多。
4 这不是真正的爱(1)
从早上开始,我就一直忙着和小白老师商讨今年夏令营的主要内容,好不容易把策划方案定下来,正盘算着午饭和小白去腐败点什么,很快被一个小学校长的求助电话打断了:“兰海,你说这事怎么办呢?我们都要愁坏了。”
我窃喜,想不到平时足智多谋的校长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
“别急,您慢慢说。”
“我们学校有个学生,成绩还不错,保持在班级前五名,可不知道为什么,他妈妈一定要让他跳级,已经三番五次地来找我们很多次了。这孩子虽然出色,但也没有到需要跳级的地步,学校再怎么说都无济于事,您能不能帮我们调节调节?”
还有这事?我好奇起来:“我一会儿就过去。今天您能约他妈妈到学校吗?我需要和她面谈。”
挂了电话,我朝小白感慨:“这下不用再费劲考虑中午吃什么了,我打发个肉夹馍得了,你就独自慢慢思索人生三大问题之一 --午饭吃什么吧!”
上课时间的校园是安静的,我不由地放慢了脚步。走进校长办公室,我看到校长身边有位中年妇女,猜测她一定就是那位妈妈了。我打过招呼,径直走到校长面前。
“来,我介绍一下,这位是兰海老师,非常年轻的教育专家。”校长把我介绍给那位妈妈,“你们先谈着,我去开个会。”校长朝我看了一眼,便匆匆地离开了这沉闷的办公室。
“你好,专家。我告诉你啊,我们家儿子非常聪明,与众不同,我给你说啊……”赶在我自我介绍前,这位妈妈上来就握住我的双手,开始了喋喋不休地絮叨。
每个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最与众不同的那个,这已经司空见惯了。在接下来的20分钟里,这位妈妈基本上让我没有插话的机会。来此之前,我仔细分析了一下校长提供给我的资料,孩子无论是成绩上的表现还是课堂中的整体表现,以及在各项活动中整体能力的表现,无疑都表明这个孩子的确不需要跳级,但他妈妈对此却如此不同寻常地坚持。
“我想请问一下,您在哪里工作啊?”我冒然打断,决定从妈妈的生活状态打开缺口。[父母的教育理念和他们自己的成长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失落的都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
“你就别问我了,我还是给你继续说说我的孩子……”她有些不悦。
“那您平时有时间照顾他吗?”这么不愿谈自己的工作,肯定有问题。她不说,我就继续追问。“不忙,我下午2点就回家了。”她不耐烦地回答。
“我想您是一个特别好的人,是不是单位有些不公平的事情啊?”我连头都没有抬,就问了这个问题。看似突然的提问,其实是我的感知。
“你,你,你怎么知道?”她的声音突然提高了不少,表情有些不自然。
“我猜你现在在单位的处境并不是很乐观。”
“不是吧,你怎么都知道呢?”她从高分贝又掉了下来。
“放松点儿。”我拍拍她的手。[与孩子的交流方式不同,我们更应该关注和理解父母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语气尽量缓和,准备进入到引导、说服阶段了,“虽然你在单位可能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你想在单位证明什么,但孩子不应该、也不能成为你的工具。”这话看似平静,我却是冒着极大的风险,这对家长无疑是一种刺激。
沉默了很久,撕裂的声音终于打破了房间里的沉默。“你凭什么这样说我?我和学校说的是孩子跳级的问题,这和我的工作有什么关系?”不出我所料,气急败坏的妈妈有点歇斯底里了,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愤怒地看着我。
4 这不是真正的爱(2)
房间里的时钟发出“嘀嗒”的声音,一声、两声,我看着她,问道:“难道孩子的跳级不会让你在同事面前扬眉吐气吗?你一点儿这样的想法都没有吗?”
“我,我……也不能说没有。”她嗫嚅着。
“你一再强调你的孩子很聪明,大家对他抱有高期望。的确,老师、家人和同事都会对孩子有所评价。可这些评价,谁更在意?是你,你的虚荣心在作祟!你觉得周围的人在给你这样的暗示,然后这些变成了你的压力,而你认为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儿子做出他人都无法完成的事情。那能让你炫耀,在你的同事面前炫耀。”
我的一番话有的放矢,不给她留下任何情面,哪怕她再一次歇斯底里。“你可以不承认,但我确信地告诉你,孩子绝对会在以后,甚至就在最近成绩会下滑。”
这句话就像一根针刺到她那紧绷的脸上一样,她的表情迅速混乱起来。“唉……”她坐回到沙发上,不情愿地说下去,“最近情况的确如此,有明显的下降,所以学校才不同意我们跳级啊!”
“我特别心疼你的儿子。”我故意转移话题,不想正面就此争论下去,停顿片刻,“你给了他特别大的压力,他成绩好本来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可你现在要求变了。你想想看,孩子那么聪明,他知道对于一个永不满足的妈妈,最好的做法就是让她对自己不要有那么多的希望。他做了一个需要足够聪明和勇气才能做的决定--让自己成绩不够好。这样,再回到100分时,你就会开心、会满足。”
话音未落,她的眼睛已经红了,我犹豫着是否要给她递上纸巾,最终还是选择了乘胜追击。此刻让她尽快明白自己的问题,这无疑是更重要的事情。
“你在单位压力很大,想要出人头地,可惜你自己没有办法达到这个目标,所以你把你的压力和虚荣都落在了你儿子的身上,不是吗?”我冷冷地看着她说,“他的确是很男人,这么小就要负担你的任务、你的压力!”
眼泪终于落了下来,看来她终于肯放下自己的架子了。我保持沉默,留出时间给她。“你被压力弄得透不过气来,可你儿子也一样!对于你们俩,我建议都放松点,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孩子的生命是他自己的,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虚荣建立在他们的痛苦之上。你可以要求他努力、更努力,但说到跳级,如果造成他这么大的压力,你认为真的值得吗?”
“我没有、没有,我真的不想这样。”满怀愧疚的妈妈反复说着这句话。
“当然,你是他妈妈,是最爱他的人,他也最爱你。你肯定不愿意伤害他,只是有时我们迷茫了。”
“我错了,我太自私了,我真没想到事情会这样。”她哽咽着,颤抖的声音让人难免同情,“谢谢你,兰老师!”
我微笑起来,用力握着她的手,俨然一位老者教育孩子一样:“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深陷其中的时候,现在挺起来并不晚。”
送别孩子妈妈后,我坐在沙发上做深呼吸,这场谈话让我有些筋疲力尽。很多人不理解“聊天”的难度,认为不过是简单地动动嘴皮子,可谁能知道这种心力活动的高强度?每次咨询结束后,我都感觉如虚脱一般,嘴根本不想张开。
现在的我瘫在沙发上,看着窗外发呆,嘴巴懒得动一下,但脑中却还在不断闪现各种父母不同的爱。爱不需要理由,但,爱需要方法。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哪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不格外地关注和爱呢?但是,其中潜伏的危险又有几个父母意识到了呢?
常言道:“独子难教,独柴难烧。”美国青春期心理学之父斯坦利?霍尔说:“独生子女,仅这一客观事实本身就是一种病。”父母要爱自己的孩子就需要视这个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只是在年幼的时候需要和你在一起,作为父母是在尽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这是“爱”的基础,只有在内心里没有把这个你需要付出社会责任的个体当成属于你的孩子,才能够做到大爱!
5 早恋:爱情影响力(1)
春天不声不响地靠近我们,大伙儿正忙碌地更替墙上的相片。这热闹的工作场景里居然没有看见那个忙里忙外的常松?
“什么味道啊?”眼睛找常松,可鼻子却闻到一股陌生的味道。
“他啊,在手工作坊又开始工作了。”小白回答。
今天的手工作坊设置在“透明屋”里,这是一间由白色阳光板搭建的房间,每一个墙面上的立方体书架上都放满了书籍,这里是读书的地方,也是我们的课程之一“活书阅读”的教室。孩子们特别喜欢在这里读书,可我特别喜欢在孩子们读书的时候站在透明屋外面,透明的阳光板会把阅读的灯光渗透出来,让我感到温暖。可今天,这房间里是一股刺鼻的油漆味道。
“你干啥呢?”我问常松。“我在刷翅膀!”他背对着我,蹲在地上,刷着什么东西。
“翅膀?”我捏着鼻子走过去。常松拿着一件白T恤,放了一个模型在上面用排笔刷着翅膀。
“这是上次Joey给翅膀世界俱乐部设计的Logo,五一活动就要开始了,我先把孩子们的T恤准备好。要等着你来,这次就又没有希望了。”
我伸了伸舌头,退出了手工作坊,再晚一分钟退出,恐怕就要被他唠叨了。手工作坊也是我们的特色,一方面因为经费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小白总要求一些稀奇古怪的道具,所以只有自己做了。
回到办公室,我开始酝酿情绪,进入接下来的咨询工作状态。
今天是和静静第二次见面的日子。
静静准点推开我房间的门,一进门就主动找了个自在姿势坐在椅子上,完全不同于第一次所见的那个谨慎防备得像个小刺猬似的小姑娘。静静故意摸着自己光溜溜的耳朵,看着我。
我微笑,转身把房间窗帘拉开,让阳光倾泻进来,洒在她的脸上,暖暖的。
“你的问题我考虑过了,我想你其实并不想知道答案,而是希望我有这样一个思考过程,对吧?”她开始模仿起我的语气神态,略有几分得意劲儿。
谁说国内学生不会思考?静静的确是个会思考的孩子。她现在的问题就是迷失。[孩子在迷失目标、迷失自己的状态时,特别容易虚度时光,家长和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走出迷失。]或许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容易找不到方向,找不到自己。别说孩子了,有时候成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虽然我明白了,但那种新鲜感好像离我有点儿远了,现在这种懒懒的状况我已经比较适应了,想变,但如何变呢?”赶在我还没有发问之前,静静开始主动“倒苦水”。
“我当然能帮你,但你必须要回答我一个问题。”我一脸坏笑,“告诉我,在你眼中,我是什么样?”用轻松的话题调节谈话的气氛,这让我能主动控制进程与节奏。
“要听真话还是假话呢?”
“当然是真话,呵呵。”
“你的确和我想象中不一样。你就大我几岁吧?哪像做思想工作的,哦,不,是心理咨询工作。不过,我挺喜欢你的,喜欢听你说话,很有冲击力。”她努力用镇定的声音,试图证明这是个深思熟虑的回答。
出于职业性,我尽量压抑内心喜悦。
静静吞吞吐吐地又说了起来,“我还想让你帮个忙,我和爸爸妈妈之间沟通有些问题。他们工作很忙,我不知道如何与他们沟通。这段时间,他们和我说话总是躲躲闪闪的,我就更不知道怎样和他们说点什么了……”
“好,看在你说我好话的份上,这个我来搞定。”我显出哥们义气,和她击掌。我给了静静一个盒子,盒子里面装满了30张写满不同话语的纸条。[孩子和家长都知道交流的重要性,只是没有方法,家长需要给孩子提供直接的方法。]我告诉静静,回去之后,把盒子放在床边,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从里面抽取一张纸条,无论上面写的是什么,她都要按照上面所写的去做。
5 早恋:爱情影响力(2)
静静对这样的神秘和未知流露出欣喜和期待之情,就像抱着潘多拉盒子一般。
我敢保证,这个盒子会让静静现在平淡的生活中迸发出有意思的火花。那里面的字条写了什么呢?给妈妈挑一件漂亮衣服、选一件首饰、拥抱一下爸爸,等等。[要尽量让沟通的方法变得有趣。]我想那都是她平时肯定没有想到要去做的事情。
第一次和静静父母谈话就知道,由于他们工作忙和孩子疏远了,他们不太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十四五岁的孩子,一方面渴望沟通,同时又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其实,不是所有父母都有那么多时间能和孩子在一起,重要的是家长需要提高“在一起”的质量。静静现在慵懒的生活中需要一点刺激的光亮,让父母成为这道强光无疑是一个绝佳的一石二鸟之计。[有效利用资源能够同时达到多种效果的教育策略才是最佳的。]
这个神秘的盒子,正是我给静静的礼物。
送走静静之后,员工们都在手工作坊里开工了,却唯独把我这个大闲人赶回家了。
“那我不干扰你们。为了证明我回家不是偷懒,而是在工作,晚上你们看博客吧。”我转身离去。
为了遵守诺言,我回家进入博客,对早恋进行总结:
①“早恋”不是件犹如洪水猛兽的事情,要更好地使用“恋爱影响力”
爱情是人类诸多情感中的一种,恋爱是爱情的一种状态,而早恋这种状态发生的年龄段相对于某个群体来说,早了。
爱情是非常美好、令人向往的。而这个“早”字却将这美好戴上了一顶帽子,一顶扣在了谁的头上就拥有“负面结果”的帽子。任何一次的恋爱都会对人产生影响,这个影响有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如果一个人的自控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弱,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对他有影响,而不会仅仅因为恋爱。好的恋爱影响力会让每个人拥有想要证明自己的冲动,想要在喜欢的人面前展现自己的优秀,渴望和对方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如果我们能让恋爱产生这样的影响力,我认为恋爱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事情。所以,并不是恋爱有错,而是在考验一个人在恋爱中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②主动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爱情
任何一个不被经常讨论的事情都是神秘的,任何一件对于入门有限制的事情都是有吸引力的。对于孩子们来说,爱情就是如此,因为它是美好而神秘的,因为它是被老师们、父母们限制的。
让一件事情变得平常,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它经常出现在可以讨论的范围中--见怪不怪。更重要的是,讨论能很好地植入我们对爱情的看法。
我经常会和孩子们讨论下面的问题:第一:你会喜欢什么样的人?从他们的回答中,我能够特别具体地了解他们的爱情取向。在这样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影响他们喜欢什么样的人,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引导。第二:什么样的人会被别人喜欢?
小学时,成绩好的人是最受欢迎的。到了初中之后,可能长相、气质,一些外在的因素也构成了主要条件,但不管是外在还是内在,都会使一个人在某个方面特点突出而具备吸引力。那么你有什么特点呢?外在是先天给的,那我们努力的方向就只能是内在了,这个内在自然包括学习了。 基本上,我会和孩子们在五六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讨论这个话题了,这是一种对待问题的态度,这也是与他们在谈话中最有价值、最有效的一部分。
5 早恋:爱情影响力(3)
讨论的过程,实际上是帮助孩子们自我认识的过程,是帮助他们建立价值观的过程。
③恋爱的孩子更需要沟通
任何一个恋爱中的孩子其实更渴望沟通,需要倾诉,之所以恋爱中的孩子大多封闭自己,不愿多说,仅仅是因为害怕说了之后的后果。
但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会偷偷拿父母的衣服穿(以男孩子为多),会突然提起一个以前从未有过的话题,这些都是开始恋爱的迹象。如何发挥恋爱影响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恋爱中的孩子们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但是,如果你什么都不知道、不了解,就不可能帮助他们进行控制、进行管理。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妈妈,你明天早上7点一定叫我起床啊。”第二天妈妈叫了,但孩子还是抱怨为什么要早起。孩子本身的愿望是好的,这点绝对值得肯定,但抱怨也是会有的。这个例子实际就是说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差。
我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会极其渴望自己是班里成绩最好的那一个,没有任何人心甘情愿成为最后一名。就算是恋爱中的孩子,他们更渴望自己能够因为恋爱而发生变化,这时的他们,更需要我们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粗暴地禁止。
④不要用“否定恋爱”的态度和方式讨论这件事情
“爱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和学习一样,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你的爱情没有影响你的生活,没有让你的学习退步,那你的父母不会反对。”这句话是我经常告诉孩子们的。
遗憾的是,父母们对待孩子的恋爱就像对待猛兽一样,往往把孩子和自己对立起来。既然对立,那就是敌人,那孩子就有理由不接受父母的一切建议。所以,拥有客观的态度才能让孩子们冷静下来和我们沟通,报之以和他们站在一边的信任感才能让他们接受我们的建议。让他们坦然告诉我们一切,远比什么都不说要好,而这完全取决于家长的态度。
⑤用更美好的大目标来引导恋爱
“恋爱是生活的一部分,让它能帮助你们实现梦想,而不是成为障碍。”我会用更美好的目标来使得孩子们的恋爱服务于这个大目标,从而减少产生破坏影响力的机会。
很早之前,我就会和孩子们讨论他们的理想,并帮助他们归纳理想,看清到达理想的道路,教会他们方法,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我想,恋爱也是他们实现理想道路上的必经之路,不过是稍早到达了。大目标的确定能够让孩子们不会长时间地沉浸在恋爱中,而是朝着更远大的目标前进。建立一个伟大的理想并且经常重复大目标,会更好地引导孩子们!
⑥在恋爱中成长
“兰海,我的孩子从小就敏感,我特别怕她第一次恋爱不成功,这会对她有影响。”
我同意这个妈妈的观点。
“兰海,我怕他恋爱,可我知道他喜欢的那个女孩不喜欢他,我可心疼了。”
我同意这个妈妈的看法。
“兰海,我了解了这个女孩,很不错,我都邀请她和我们一起出去玩了。”
我同意这个妈妈的做法。
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机会,如果你的孩子喜欢上一个人,可能是单相思,可能没有恋爱成功,可能在恋爱中,也可能恋爱之后分手了。
请记住,这就是一个成长的机会。
对于一个单相思的孩子,我们需要使他增加信心,让他不要因为这次失败而丧失自信,我们更要告诉他如何更好地去建设自己,如何提高个人魅力,让自己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人。对于一个恋爱没有成功的孩子,我们需要和他一起分析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沟通的问题还是误会的存在,或者是不够勇敢才错过了机会,我们更要告诉他在沟通上的重要性和如何选择时机做正确的事情。
对于恋爱中的孩子,他们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说如何协调感情交流与完成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发生了误会应该如何处理,等等。我们更需要指导他们拥有极强的社会能力、时间统筹能力,需要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需要让他们知道恋爱中如何安全保护自己。 对于恋爱之后分手的孩子,我们除了要掩饰“喜悦之情”外,更需要让孩子从这份感情的挫败中变得坚强起来,能够成熟面对这样的打击。如果是你的孩子提出的分手,那就需要教会他如何减轻对别人的伤害,这些绝对是情商的体现。
综上所述,“恋爱的影响力”的决定权在家长的手上!在我敲击键盘时,旁边一直放着一张今天我收到的纸条,静静纤细的字迹:我是谁?我真的不知道我是谁,但我知道我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因为她萎靡不振,因为她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而今天,我选择做一个冲出迷阵的自己,让自己快乐,大声欢笑!
6 治疗受伤的海希(1)
我接受的个人案例分两种:个人规划和突发事件。
个人规划,也就是个人成长顾问。主要帮助父母根据孩子各方面的特点和家庭状态来规划孩子现在需要的成长机会和具体实施方案。另一类就是解决突发事件的咨询,例如前面静静的咨询案例。
让我感慨的是,早在2003年,无论个人成长顾问还是突发事件,都几乎无人问津。可两年后的2005年,人们开始意识到“聊天”的重要性。社会的进步让人们意识到“术业有专攻”,虽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孩子的父母,但并不代表一定都成为合格的教育者,他们需要学习做父母,需要专业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让人们有时间和精力抬头看看天空,思考自己心灵的需要,开始重视精神食粮的重要性。
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个人成长顾问,因为个人成长顾问能够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据调查,中国的爸爸妈妈们总是在孩子出现某种问题,产生了严重后果之后才想到解决,而不懂得提前防范。当然,也有父母告诉我,不是不想防范,而是根本不知道应该什么时候防范、如何防范。
教育是一门科学,不能仅凭经验。
事实上,个体成长的生理和心理规律决定了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学科,但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比如说,父母们总会抱怨自己处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偷懒,每次写作业都喊手酸。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们自然会对孩子颇有微词,最后可能发展成一场“战争”。可孩子在发育过程中,写字用到的小肌肉群是晚发育的,所以低年级的孩子握笔写字超过30分钟确实会手酸。如果我们掌握了这样的科学规律就会理解孩子,就能适当调整写作业的时间,让孩子感受到做父母的体贴与关心,增进双方的信任。我们还常忽略孩子的好奇心强和自控能力有限这些正常现象,而仅凭经验为之下定论是“多动症”或者“感统失调”。
教育的科学性需要普及,这是我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
临近中午处理完内波教授的邮件,我顾不上吃饭就开始准备下午的咨询。
在咨询开始前的一小时内,我不吃任何东西,胃里饱饱的感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大脑的运转。
即将到来的这一家人,因为是被推荐来的咨询者,我多少了解一些基本情况。这是一个复杂的家庭,爸爸是意大利人,妈妈是云南人,孩子八岁,到中国的时间很短,还不到十年。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没有学校愿意接收这个孩子。
意大利和中国的混血儿,应该是一个极漂亮的男孩,我和他用什么语言沟通呢?我活动了一下舌头,用中文、英语和德语分别进行了练习,只希望一会儿不要被意大利语所困扰。
13点整,我的房门准时响起叩门声。
天啊,一个天使般的小男孩出现在我面前,又大又黑的眼睛,挺拔的鼻子,白皙光亮的皮肤,还有那头乱糟糟的头发,让我忍不住上去抚摸了他。
他冲我一笑:“Hello!”那一刻,我觉得那是天下最好看的笑容。瘦弱的海希安静地坐在角落里,我还是忍不住在和他父母谈话的过程中看看他,他并没有回避我的目光,总是冲我礼貌而温柔一笑,这让我觉得温暖。
父母娓娓道来的讲述,让我对这个漂亮小家伙如此复杂的经历感慨万分。
六岁以前的海希,在意大利和印度生活,从小妈妈跟他说中文,爸爸跟他说意大利语,可在印度的时候他读的是法语幼儿园,所以在幼儿园里说法语和英语。现在到中国不到一年,又得开始努力适应中文语言环境。
6 治疗受伤的海希(2)
当我得知这些时,眉头不由皱了起来,或许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有助于孩子学到更多的语言,可六岁以前正是孩子语言能力从萌芽发展为基础系统的阶段,可怜的海希居然处在一个如此混乱不堪的环境。[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会造成自身系统的混乱,所以处于多变系统的家庭需要格外关注孩子教育的系统性。]
往下的情况让我的心揪起来。在印度读幼儿园时,天生倔强的性格让海希从不告诉家人幼儿园里发生的一切,直到某天妈妈看见他身上的新伤,才知道那场噩梦。海希来到中国后,这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新问题再次出现了,他无法很好地交流沟通。对学校的规则、制度和考试,海希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当他刚进入一个学校,插班到二年级时,上来就考语文,可怜的海希一道题都不会做,然而在这陌生的环境中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被接纳、被认可,于是他立刻不顾考试规则,开始观望旁边同学的试卷--他实在是连题目都读不懂。
而后在一所国际学校,他大闹校长室,五个外籍老师连同校长本人都无法控制事态。再接下来北京一个私立学校在海希入校后的第三天,就把家长请到办公室,一分不少地退还了所有学费,包括已花费的费用,恳请家长将孩子领回家。
至此之后,戏剧性的情景发生了。但凡有学校流露出有招收海希的意向,妈妈就会立刻送孩子过去。当海希进入校门后,妈妈就在学校附近的咖啡厅里看书,但通常不到两小时,妈妈的电话就会响起了。
电话内容有时是老师的不解,但更多的是海希的不解。海希不能理解为什么下课还不能出教室、不能到操场上去玩?他不明白为什么老师写中文?为什么那么快,让他怎么也跟不上?想要看看旁边同学的书本,刚一伸头、话还没说出口,就被老师提醒说他要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不能随便说话。面对这些指责,他既不能很好解释,也不能有效地明白别人的意思,这压力让他比别人更容易暴躁,当他控制不住时会大哭大闹,这使他变得更加无助,时刻想念自己的爸爸和妈妈。
而现在,海希从第三个学校回到家里,“待学”在家。
表面上,很难从这个瘦弱可爱的男孩脸上看到所谓的“暴躁”和“无规则”,但我能够感受到他所受到的“伤害”,在他的字典里“规则”这两个词已经被自我保护替代了。我想,在他敏感的心中是不能容忍别人对他的忽视的,因为他是一个内心有伤的人。
海啸,海希的爸爸,一个魁梧的意大利男人,一脸的无奈,大声抗议:“为什么海希就不能有学校读?我认为孩子当然会有一些小问题,这是每个孩子都有的,但应该有学校接收啊!”
海希妈妈,一个非常典型的云南女子,看上去已经有些筋疲力尽了。
“能给我和海希一点儿时间吗?我需要单独和他待一会儿。”我微笑地提出了这个请求。[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需要从“当事人”那里获得第一手信息,这既代表了对他的尊重,也帮助我们全面了解事件,更重要的是对后面的引导打好相互信任的基础。当父母被告知孩子的不良表现之后,和孩子第一次接触时,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你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了 ?而不是简单的凭借从他人那里获取的信息进行判断。]
6 治疗受伤的海希(3)
“好的。”海希爸爸转过头去,与海希用意大利语说了些什么,海希点了点头。
房间里就剩下了我和海希。
“你好,我是兰海。”我放慢了语速,但却技巧性地没有让海希发现这是我故意的,[不让孩子发现我们刻意的照顾,会让敏感不自信的孩子更好地接受我们。]我不想这样的刻意让他变得敏感。“我能认识你吗?”我第一句话用汉语,第二句话用英语,用两种语言是对海希的一种尊重。[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确认海希能够明白我的信息。]
果然,他眼神中闪过了一丝惊讶。
“你好,我是海希,我快八岁了。”
天哪,估计只有我能听懂这句话,这简单的一句话,居然掺杂了汉语、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我朝海希果断地伸出了手,说:“和我握手,用你最大的力气。”
海希缓慢地朝我伸过手,非常缓慢。
我换了一个姿势,坐在地上--让海希处于一个比我高的位置,这居高临下的状态应该能带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和谈话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是一种心理关系的暗示。]
我的手停留在半空中,坚持着,脸上保持着微笑,眼睛看着海希,用眼神传递出等待的邀请。手居然停留在空中30秒,这已经突破了我最长18秒的“握手记录”。
终于,他的手软绵绵地和我握在了一起。
“能用最大的力气来握紧我吗?”我扬起眉毛问道。
海希眼睛看了看天花板。我一直在关注他的眼神,脸上保持着笑容。[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不看你,并不代表他不专心,而是他在思考与你有关的问题。]可我心中在默默地读秒,每一秒都那么漫长,让人忐忑不安。
突然,海希冲我一笑,开始用力和我握手。
当双手终于牢牢地握在一起,我也顺势从地上起来,坐到了他的旁边。我们俩就这样坐着,没有说话,只是彼此握住对方的手。[很多时候,没有语言的交流往往更能够进入彼此的内心。]很难想象,这是我,一个30岁的人与一个八岁的人的感情交流的时刻。
接下来,我们开始了心之间的交流。
与其说是交流,不如说是海希的独角戏,他用力想要表达自己,不停地眨巴着眼睛,手舞足蹈,每说完一句话都要喘口气。他也尽量在说话时不夹杂意大利语,仅使用汉语和英语。他告诉我,他喜欢看书、喜欢玩拼装玩具,我露出满脸渴望,让他在我崇拜的眼神中获得骄傲的满足。他连比带划地让我明白他们一家三口是骑着三轮摩托车来的,我的嘴巴立刻张得大大的,让他感受到我的羡慕。他说自己在学校里如何制止了别人对他的“侵犯”,我立刻抓住他的手,让他体会到我对他真切的担心……我扮演了倾听的角色,[对很多孩子来说,倾听他们远远比“说”他们更有效果。]
我努力去听懂他说的每一个词,看透他的每一个表情。同时,也尽量选择他能理解的语言和表情给他回应,让他明白自己的重要性。
很快,30分钟过去了。当海希的父母再一次进入房间时,看到的是两眼放光的海希和筋疲力尽的我……
“兰海,海希说他喜欢你。”海希爸爸有些迫不及待地告诉我。
“是吗?我也很喜欢他呀。”
“下一步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会给海希制订一个计划,但计划的目的不是让他去到学校上课,而是全方面地调整他目前的状况,让他能够去接受其他人,拥有安全感,这样才能让他成为一个社会人。”
“太好了,这也是我的想法。是否进学校读书并不是根本问题,那只是一种学习手段,而我更关心的是他需要一个能够接受他的集体。”海啸坚定地说。每每遇见开明的父母,我总有脱口而出“谢谢”的冲动。
“那好,以后我们每周二下午这个时间见!”我把他们一家送到了办公室门口,朝海希挥了挥手,他同样向我挥手告别。看了看表,离下一个约会还有一个小时,这期间我开始整理刚才的谈话。
握手这个动作,居然用了将近30秒才完成。
与每个孩子认识都需要三个程序:首先是握手,其次是拥抱,最后是亲吻。
如果能适时地进入这三个程序,那么就能拥有一把打开孩子内心的钥匙;如果有足够的感受力,就能感知到孩子的一切。握手,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当一个成人与一个孩子握手时,这意味着一种平等关系的建立。
我试图通过这样的行为传递一个信息:我们都是一样的,是平等的。而第一次握手的轻重和节奏,这些细节能让我判断孩子的自信心如何、性格特点,等等。缺乏自信的孩子第一次和陌生人握手是无力的,比较莽撞的孩子则会急速地握紧你的手并且上下摇动,而胆小害羞的孩子则会迟疑地握手,或者根本不敢与人握手。当我要求他们用最大力气时,他们内心会有一种释放的快乐,他们从听到我的要求到加大力气,这短时间的长短,能让我感受到他们对我的信任程度,是否仍然迟疑,是否已经开始了信任。所以,这看似简单的握手,总能让我获取他们的心灵密码。
拥抱是一个双向行为,而且我是让对方来拥抱我,当孩子朝我张开双臂时,那就证明他已经完全信任我了。因为他们的主动拥抱,代表了一种绝对信任。而我迎接他们的拥抱,也让他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信任。
亲吻就是更亲密的一种行为了,我会经常特意追着那些不好意思的孩子们,强迫他们在我脸上轻轻地亲一下。看上去是我强迫的,但实际上他们很乐意我这样的“强迫”,因为这样的强迫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如此被热切地喜欢。
我经常下意识地摸一摸自己的脸--天哪,上面不知道沾有多少孩子的口水啊!
7 大雨中孩子暴露出的问题(1)
每周二的谈话,让我和海希建立起了一种很默契的感情。每次看见他,我心中都会涌起母性的情感,可能是因为他那褐色的意大利眼睛所流露出的惶恐,可能是他每次温柔依偎在我的身边流露出的安静。
海希的烦恼实际上很简单,他需要适应的时间、需要周围人有耐心听他说的话、需要人们理解他。他需要安全感和稳定,当一个环境表现出不友好的时候,他会立刻选择用“使脾气”来应对。这个敏感而骄傲的家伙需要一个广阔的、耐心的、包容他的环境。
想想,孩子们的要求真的不高,他们无非就是希望能有人花点儿心思弄懂他们的想法,无非就是希望大人们能够耐心一点儿。可是我们,却是那么的苛刻。我们不允许孩子们说不清楚的话,拿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给他们犯错的机会。
海希总让我想起《小王子》里的一句话:大人怎么也不能明白我们的意思,而我们也懒得给他们解释。[成年人往往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孩子们的语言,所以经常不能明白孩子的真正想法,而孩子也没有办法解释清楚自己的想法,所以交流障碍就会越来越严重。]
海希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能够理解他、支持他的父母。看着海希长长的睫毛,我迷失在他的目光中。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孩子因为我们缺乏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而被忽视,他们都在哪里?
可爱的海希每次见我之前都会把弄个头式。他妈妈告诉我,每周二他都说:“今天我要弄弄头发,今天是我和兰海的约会。”
人活着有很多的角色需要扮演。比如我吧,父母面前是女儿的角色,工作中是教育者的角色,和朋友们一起是伙伴的角色。
而每个周五,是属于“我”的角色。
我喜欢在这个上午享用一次慢悠悠的早餐,坐在咖啡馆临窗的位子,看着大街上的人来人往,让自己慢下来,让自己的思想随着弥漫在空气中的咖啡香味而自由飘散。听到一阵淅沥声,我才发现天上下起雨来。雨顺着屋檐滴落,恰恰纵容了我的思想。
第一次我和孩子们在世界通识的课堂上讨论艺术时,他们说艺术就是雨声,无论大小都在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这场雨,让我联想到了那场雨,那场在深圳的大雨。
去年夏天,我们带着一群北京孩子去深圳--一座着名的移民城市。
天气一直晴朗的深圳,像是刻意安排了一场大雨迎接我们,从上午就开始下雨。由于天气原因,我们一出机场就直接被送往基地了,根本没有时间执行策划案中相互认识的这一程序,以至于无法在第一时间与深圳的孩子们交流。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坐上大巴,不一会儿,都昏昏欲睡、渐无声息。我闭着眼睛,却无法入睡。这是我们第一次把暑假活动的营地设在外地。这次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扩大孩子的朋友圈,让他们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这也是为他们将来国外行走打基础;二是通过各种挑战性的任务,让孩子们迅速建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队,提高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们将要面对的世界是多元社会文化背景的。哈佛大学的校长提到,在21世纪,一个有教养的人需要了解整个世界,不能存在对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偏见。孩子们所看到的世界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突然宽阔起来,而是从小的积累。可遗憾的是现在孩子们每天拼命积累的只是学科方面的“深度”,对社会的了解几乎为零。所以,我们每次活动都想办法让孩子们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相处,从现在开始扩展他们的生活宽度。从每次活动的主题变化到课堂和营地中的“混龄”安排,我们都希望创造出一个能让孩子们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感染的环境。
7 大雨中孩子暴露出的问题(2)
回头一看,全车只有我和小白双目圆睁,看来这场及时雨果然是一曲绝佳的催眠曲!小白这家伙,最大的特点就是遇到任何事都面无表情,很难能通过面部表情看到他内心的波澜。初见小白时,他就是一个十足的时尚青年,一头长发齐腰,说话时不经意地露出耳朵上的三个耳坠。如果不是他个人经历的丰富让他显示出对生命和教育的理解,恐怕我就要与他失之交臂了。外表时尚的他,却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每一次活动从细节的设计,到安全措施的考虑,都让我对他刮目相看。
经过两小时的晃动,两部大客车终于抵达了深圳盐田的一个活动基地。基地就在海边,虽然在车上,可我们还是隐约闻到了海水的咸腥味儿。
孩子们逐渐都从睡梦中醒来。此刻,大雨仍在哗哗地下着,没有一丝减缓的迹象。深圳的孩子们因为先上车,所以都分布在客车的前半部分座位,车一停,他们冲下车并以最快的速度冲进大楼,把我们和大客车都留在了雨中,更别提带上自己的行李物品了。
司机冒着雨把客车的行李箱打开,那里装满了所有人的行李箱包和从北京运来的活动道具。北京的孩子们下车后,快速跑到行李箱旁边,每人大包小箱,把行李逐一运往大楼里面。
“你们赶快进去,我们来弄!”常松试图阻止雨中的孩子们。
“瞎掰什么呢?你就一个人。”11岁的李达不屑地回答。我正帮着语凡整理行李,这大件和他那小个头实在太不协调,我试图帮他找件小行李:“语凡,你就拿这个吧!”
语凡白眼一翻,根本不看我,两手抓着那件大家伙自顾朝前走。
我再一抬头,才看见深圳的孩子们都躲在屋檐下,既没有和老师打招呼,也不说话,有的仰望天空,无所事事,有的左右躲避,生怕雨水滴到身上。我透过雨雾看着他们,似乎眼前一切与他们无关。可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成了袖手旁观之人?他们在家也从来都是事不关己吗?他们在学校都只是看着老师们忙前顾后吗?又或者他们压根儿不知道搬运自己行李是自己需要做的吗?
没有找到孩子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之前,我从不妄加判断。
“你,还有你!”我指着在屋檐下躲雨的那几个比我还高壮的男孩,“快过来搬行李!”
回头一看,后面却没有丝毫的动静。
“怎么回事啊?”我有些火冒三丈。
“那些东西又不是我们的。”高个儿孩子不满地说。
“什么?”抹一把脸上的雨水,想把说这话的孩子看清楚,紧接着另一个理直气壮的声音又冒出来:“以前都是老师给我们拿的!”
在小白、常松的带领下,北京的孩子排成一条长队,男孩站在雨里,女孩站在屋檐下,行李、道具一件件从孩子们的手上传过。
“听好了,所有人!迅速拿上自己的行李,男生帮助拿道具!快!”我开始从屋檐下把这些表情麻木的孩子们赶到汽车行李箱旁。
他们极不情愿地走到车前,开始在行李中挑选自己的物品。有些孩子小声嘀咕,有些孩子则非常开心地发现自己的行李已被运到楼里了,便立刻返回大楼下找寻,窃喜的神情却也担心被我看见后又叫唤过来帮工。
我有些气急败坏,直到一个黑小孩跳进行李车,开始帮语凡翻行李。那一口广东普通话才把我的急躁平和下去。
雨中的一场搬运战斗结束,孩子们在大厅里集合,对比鲜明有加。
语凡他们全身湿透了,站在一边拿毛巾擦身体。章鱼则忙着给所有人吃药。而另外40个孩子中则有过半的人拿着电话嘀咕:“妈妈,我到了,怎么回事啊!这儿的老师还让我们自己拿行李?”
大厅左边是湿漉漉的孩子,右边是嗡嗡的叫声。
“好,集合了!”小白的声音难得凶狠了一把。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