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菜园里的学问

_8 曾明(当代)
刺槐开花
野蔷薇花开
葡萄花开 早稻插秧
夏季 蚱蝉始鸣
荷花开
女贞花开
槐树花开 种芝麻
初秋 蚱蝉终鸣
栽种喜寒型蔬菜:大白菜、白萝卜、胡萝卜、小萝卜、土豆、菠菜、卷心菜、花菜、花椰菜、洋葱、生菜、甜菜、芥菜、甘蓝、芹菜、小白菜、上海青、香菜、韭菜、葱、茼蒿菜,等。
中秋 蛙终鸣 栽种耐寒型蔬菜:蚕豆、豌豆、油菜、芦笋、辣根等。
晚秋 野菊花盛开
降霜
采收秋季蔬菜;
翻耕土地,做好覆盖,防止害虫产卵;
种小麦,种绿肥。
冬季 蜜蜂匿迹
水杉落叶完
刺槐落叶完
榆树落叶完
柳树落叶完 为来年做计划;
预备种子和肥料;
修理、添置农具。
小资料:基布兹 – 以色列人的集体农庄
读过圣经和世界历史的人,对犹太人的历史都会有所了解。他们因为拜偶像犯罪,得罪上帝,又因杀害耶稣,而被掳到世界各国,两千年多年来过着漂泊无定、忍屈受辱的生活。虽然他们有着卓越的智慧与才干,却总是在所寄居之国,成为野心家的替罪羊以及无知百姓暴力的对象。反犹运动在各国各个时代从未断绝过。
十九世纪末,犹太人在俄国、东欧受到的迫害越来越厉害,时常有屠杀犹太人的惨案发生。上帝的选民在艰难和危机之中将心转向主,纪念圣经中主对他们的应许,就是他们必要归回锡安,返回迦南美地。这种信念在长期的流亡生活中,曾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与唯一盼望,现在这信念随着逼迫的加剧而愈加激动着他们的心。
他们开始热烈的讨论归回故土的计划、梦想。当时正值各国工人运动高涨之时。正当共产主义者梦想着用暴力推翻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之际,他们却希望能在应许之地建立自己的理想国度。
犹太人的精英们从各个角度探讨什么是理想的社会结构,以及怎样的生活方式最好等等问题,但所有讨论的中心却都是归回锡安-巴勒斯坦。这样就形成了近代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这个运动又被称为“锡安运动(Zionist movement)”。参与这个运动的既有犹太知识分子,也有犹太商界人士,既有企业家,也有工人,有学生,也有家庭主妇和孩子们。
结果就是许多勇敢的犹太人组成大小的团队,结伙回到巴勒斯坦。他们用钱从阿拉伯人手中买下一块又一块土地,在上面建立定居点—基布兹。基布兹在希伯来语中是“集体定居点”的意思。一个基布兹其实就是一个集体农庄,在这里,大家共享财物,一同拓荒耕种,一起学习技术、教育子女,共同商议农庄事务,探讨个人及民族的命运,并不断吸收新的定居者。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从阿拉伯人手中买下的土地,有的是疟疾横生的沼泽地,有的是寸草不长的盐碱地和干旱地。初期的定居者中有许多是知识分子,他们中有的曾经是诗人、作家,有的是学者、音乐家,还有的是青年学生,而现在他们却要学习怎样改良土壤,饲养禽畜。他们经常要一手扶着犁,一手拿着武器,以防阿拉伯恐怖分子的不断袭击。但是,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理想的激情,坚定的信念,在困难面前不肯退缩。
第一个基布兹是在1909年建立的,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犹太人总共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177个基布兹。基布兹不但为源源不断的新移民提供了落脚点,为日后建立独立的以色列国奠定了经济基础,还培育和训练出了一大批热情勇敢,踏实能干,和富有理想的犹太青年,孕育了许多未来的国家领导人。
在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基布兹生活对他们一生所起的影响。以色列第一任总理大卫.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在卸任后就回到别是巴南面的Sede Boker基布兹中生活,他说,基布兹的生活是一种最有利于创作和思考的生活方式,半天的体力劳动、半天的学习思考使他的身体健康以及思考创造力都保持在最佳的状态。另一位总理,果达尔.梅厄夫人(Golda Meir)在晚年回忆年轻时在基布兹的生活,也说那是她最喜欢和向往的一种生活。
第一个基布兹刚成立时,只有10个成员,如今,以色列境内大约有270多个基布兹,每个基布兹有40-1000个成员。基布兹成员的平均文化程度都比外界高。1993年的统计数字显示,以色列约有40%的农产品和8%的工业产品来自基布兹。
(进一步了解请参阅g/jsource/Society_&_Culture/ml)
小资料:沃顿湖畔的小屋
1845年的3月底,梭罗带着一把借来的斧头,来到沃顿湖畔的树林里。他用林中的松树,湖边的卵石和沙子,加上一些买来的旧料,为自己盖了一座小木屋。木屋里的家具也是他自己做的。木屋长3米,宽4.5米,有一个可以储放东西的小阁楼,一个放衣服的壁橱,还有一个地窖;各面都有一个窗户,一头有一扇门,另一头则有一个砖砌的壁炉。木屋虽然简朴,却很舒适、干燥,并且完全属于自己,总共才花了不到30美元的钱。
他在木屋周围的土地上种上一些谷物和蔬菜,有时也到邻近的村庄里帮人做些手艺活,以此养活自己,闲暇的时间,他就读书,写作,沉思,观察周围的自然,领略生命的美好。他在这里生活了两年的时间。自由自在的林中生活,使他的思想成熟,好象地里的玉米在黑夜里无声无息的长大一样……
他根据这两年的经历和思考,写成一本美丽的小书《沃顿湖》。在书中,梭罗试图告诉人们,人为了生存其实只需要极少的物质。然而,大多数人却为了那不必要的奢华,或是为了能“象别人一样”的生活,把时间精力全部投入在忙碌的事务中,将宝贵的生命拘困在苦工和奴隶般的枷锁下,而无暇去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精神探索。但上帝赋予人灵性,是要人过更高贵的生活。
梭罗的林间小屋
下面是引自《沃顿湖》的一些话:
等到农夫得到了他的房屋,他并没有因此就更富,倒是更穷了,因为房屋占有了他。……
骄奢淫逸的人创设了时髦翻新,让成群的人盲目地追随。……我宁可坐在一只大南瓜上,由我一个人占有它,不愿意挤在天鹅绒的垫子上。我宁可坐一辆牛车,自由的来去,不愿意坐华丽的游艇去天堂,一路上呼吸着污浊的空气。
我发现一个人如果过简单的生活,只吃他自己种的粮食,只栽种他所需要的东西,而不贪求昂贵的奢侈品,那末他只需耕种几平方米的地就够了。用铁锹挖地比用牛犁地便宜得多;每次栽种换一块新地,可以免去给旧地不断地施肥;而农场上一切琐屑的杂务,放在闲暇的时候略略做一做;这样就可以不必把自己和牛、马,甚至猪猡,绑在一起了。
我们的发明常常是漂亮的玩具,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离开了严肃的事物。……我们急忙忙要从缅因州筑一条磁力电报线到德州;可是从缅因州到德州,也许没有什么重要的电讯要拍发。……我们急急忙忙在大西洋底下挖隧道,使欧洲到美洲的旅程缩短了几个星期,可是传入美国人大耳朵中软皮搭骨的第一个消息,也许只是阿德莱德公主害了百日咳之类的新闻。
在剑桥学院,一个学生的宿舍只比我的木屋稍大一点儿,可是光住宿费就是每年三十美元,……而且还得忍受众多邻居的吵闹,也许还得忍受爬楼梯的不便……我想,……如果学生能自己来奠基动工,事情就会好得多。……他们不应该把生活当作游戏,或仅仅是研究生活,同时还要社会花高代价供养他们,他们应该自始至终热忱地生活。什么学习方法能比立即参与生活的实践更好的学习生活呢?
如果我希望孩子懂得一些科学文化,我就不愿意循规蹈矩的把他送到附近的教授那儿去,因为那里什么都教,什么都练习,就是不教生活的艺术也不练习生活的艺术;——从望远镜或显微镜中观察世界,却从不教人用肉眼来洞察世界;研究化学,却不学习面包是怎样做成的,……虽然发现了海王星的卫星,却没有发现自己眼睛里的微尘……
我到林中生活,因为我希望更从容地生活。让自己只需应付生活最基本的需要,看看是否学得到生活所要教给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我不希望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生活是如此可爱;我也不愿意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除非是万不得已。我要深深的扎根在生活中,吸取生命的精髓……
农事曾经是一种神圣的艺术,可是我们的脚步太匆忙杂乱,我们眼睛只盯着大田园和大丰收。……我们没有一个人能摆脱贪婪和自私的习性,我们把土地看作财产,或者是获得财产的主要手段,结果优美的风景被破坏了,神圣的农事跟我们一样变得低贱,农民们过着最屈辱的生活。他所了解的大自然,跟强盗所了解差不多。
我们常常忘掉,太阳照在我们耕作过的田地,也照在草原森林上。它们都反射并吸收了它的光线,田地只是大地风景的一小部分而已……
我看重我所种的豆子,到了秋天收获的时候,又怎么样呢?我在广阔的田地上耕种,广阔的田地却不当我是主要的耕种者,它撇开我,去为那些同样给它洒水、使它发绿的更友好的“耕种者”效劳。豆子的收成不该由我来独得,它们有一部分不是为土拨鼠生长的吗?麦穗不仅是农夫的希望;而谷粒也不是它全部的产物。那未,我们怎会歉收呢?难道我们不应该为稗草的丰收而欢喜,因为它们的种子是雀鸟的粮食?大地的出产是否堆满了农夫的仓库,相对来说,只是一件小事。真正的农夫不会焦形于色,就像那些松鼠,根本是不关心树林今年会不会生产栗子的。真正的农夫终日劳作,却不要求土地的出产归他独占,在内心深处,他觉得自己不仅应该奉献初熟的土产,还应该献出他最后的出产。
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圣殿的建造者。他的身体就是他的圣殿,在里面,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来崇敬他的神……我们都是工师与艺术家,所用的材料是我们的血肉和骨骼。任何崇高的品质,都会马上改善他的形容,而任何卑鄙的恶念都会立刻使他沦为禽兽。
在可能光荣的生活的时候,为什么你留在这里,过这种卑贱的、苦役般的生活呢?同样的星星照耀在那边的土地上,却不照在这边的土地上,——可是如何从这种境况中跳出来,真正迁居到那边去呢?
我们很容易糊里糊涂的习惯于一种生活……
至少我是从实验中学到这个的:一个人若能勇敢地朝着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追求他所想望的生活,他往往可以获得料想不到的成功。他将要越过一条看不见的界线,他将要把许多事物抛在后面;新的、更广泛的、更自由的规律将要围绕着他,并在他内心里建立起来;而旧有的规律将要扩充,并发出更大的亮光,使他得到更多的自由和益处;他将要拿到许可证,可以生活在更高的境界中。他自己的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显得简单,寂寞将不成其为寂寞,贫困将不成其为贫困,软弱也将不成其为软弱。如果你建造了空中楼阁,你的劳苦不会枉然,楼阁本该造在空中,只是要打好下面的基础。
亨利.大卫.梭罗,1817年生于美国麻省康科德镇(沃顿湖附近),死于1863年。是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母亲是一个牧师的女儿,父亲是一个小生意者,父母都是热爱大自然的人。1837年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却没有像走大多数哈佛毕业生走的路。1845-1847年梭罗在康科德镇附近的沃顿湖畔过了两年孤独的林中生活。
首页 上一页 共8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