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闲情偶寄

_2 李渔(清)
  这是说远行的人,把家里的快乐当作快乐。但在没回到家之前,终究觉得辛苦。还有在家嫌苦,借旅游行乐的方法,可以暂时取乐,没有被风霜车马困住,又是一个方便的办法。向平要等待儿女婚嫁的事完毕后,就遨游五岳;李固写信给弟弟说,遍游天下,却单单没到过益州,似乎有遗憾;太史公因为游历名山大川,让史笔可以妙绝千古。这样看来,游历是男子生来便想做的事,不能做就会觉得遗憾。有道义的人,还希望带上钱财干粮,专心实现这个志向,而我因为糊口谋生的便利,可以增长见闻。路过一个地方,就考察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经过一个地方,就亲眼看到一个地方的名胜,而且吃到没吃过的东西,尝到想品尝的食物,将剩下的带回家给老婆孩子,就像得到西汉时王侯所赠的佳肴一样,让一家人吃饱,是人生最快乐的事。为什么要像阮籍那样在道路上痛哭,而且被那些富贵的人耻笑呢?
颐养部(4)
更新时间2009-9-14 17:20:17 字数:4423
 ○睡
  【原文】
  有专言法术之人,遍授养生之诀,欲予北面事之。予讯益寿之功,何物称最?颐生之地,谁处居多?如其不谋而合,则奉为师,不则友之可耳。其人曰:“益寿之方,全凭导引;安生之计,惟赖坐功。”予曰:“若是,则汝法最苦,惟修苦行者能之。予懒而好动,且事事求乐,未可以语此也。”其人曰:“然则汝意云何?试言之,不妨互为印政。”予曰:“天地生人以时,动之者半,息之者半。动则旦,而息则暮也。苟劳之以日,而不息之以夜,则旦旦而伐之,其死也,可立而待矣。吾人养生亦以时,扰之以半,静之以半,扰则行起坐立,而静则睡也。如其劳我以经营,而不逸我以寝处,则岌岌乎殆哉!其年也,不堪指屈矣。若是,则养生之诀,当以善睡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壮筋。如其不信,试以无疾之人与有疾之人,合而验之。人本无疾,而劳之以夜,使累夕不得安眠,则眼眶渐落而精气日颓,虽未即病,而病之情形出矣。患疾之人,久而不寐,则病势日增;偶一沉酣,则其醒也,必有油然勃然之势。是睡,非睡也,药也;非疗一疾之药,乃治百病,救万民,无试不验之神药也。兹欲从事导引,并力坐功,势必先遣睡魔,使无倦态而后可。予忍弃生平最效之药,而试未必果难之方哉?”其人艴然而去,以予不足教也。
  予诚不足教哉!但自陈所得,实为有见而然,与强辩饰非者稍别。前人睡诗云:“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近人睡诀云:“先睡心,后睡眼。”此皆书本唾余,请置弗道,道其未经发明者而已。睡有睡之时,睡有睡之地,睡又有可睡可不睡之人,请条晰言之。
  由戌至卯,睡之时也。未戌而睡,谓之先时,先时者不详,谓与疾作思卧者无异也;过卯而睡,谓之后时,后时者犯忌,谓与长夜不醒者无异也。且人生百年,夜居其半,穷日行乐,犹苦不多,况以睡梦之有余,而损宴游之不足乎?有一名士善睡,起必过午,先时而访,未有能晤之者。予每过其居,必俟良久而后见。一日闷坐无聊,笔墨具在,乃取旧诗一首,更易数字而嘲之曰:“吾在此静睡,起来常过午。便活七十年,止当三十五。”同人见之,无不绝倒。此虽谑浪,颇关至理。
  是当睡之时,止有黑夜,舍此皆非其候矣。然而午睡之乐,倍于黄昏,三时皆所不宜,而独宜于长夏。非私之也,长夏之一日,可抵残冬之二日;长夏之一夜,不敌残冬之半夜,使止息于夜,而不息于昼,是以一分之逸,敌四分之劳,精力几何,其能堪此?况暑气铄金,当之未有不倦者。倦极而眠,犹饥之得食,渴之得饮,养生之计,未有善于此者。午餐之后,略逾寸晷,俟所食既消,而后徘徊近榻。又勿有心觅睡,觅睡得睡,其为睡也不甜。必先处于有事,事未毕而忽倦,睡乡之民自来招我。桃源、天台诸妙境,原非有意造之,皆莫知其然而然者。予最爱旧诗中有“手倦抛书午梦长”一句。手书而眠,意不在睡;抛书而寝,则又意不在书,所谓莫知其然而然也。睡中三昧,惟此得之。此论睡之时也。
  睡又必先择地。地之善者有二:曰静,曰凉。不静之地,止能睡目,不能睡耳,耳目两岐,岂安身之善策乎?不凉之地,止能睡魂,不能睡身,身魂不附,乃养生之至忌也。
  至于可睡可不睡之人,则分别于“忙闲”二字。就常理而论之,则忙人宜睡,闲人可以不必睡。然使忙人假寐,止能睡眼,不能睡心,心不睡而眼睡,犹之未尝睡也。其最不受用者,在将觉未觉之一时,忽然想起某事未行,某人未见,皆万万不可已者,睡此一觉,未免失事妨时,想到此处,便觉魂趋梦绕,胆怯心惊,较之未睡之前,更加烦躁,此忙人之不宜睡也。闲则眼未阖而心先阖,心已开而眼未开;已睡较未睡为乐,已醒较未醒更乐。此闲人之宜睡也。然天地之间,能有几个闲人?必欲闲而始睡,是无可睡之时矣。有暂逸其心以妥梦魂之法:凡一日之中,急切当行之事,俱当于上半日告竣,有未竣者,则分遣家人代之,使事事皆有着落,然后寻床觅枕以赴黑甜,则与闲人无别矣。此言可睡之人也。而尤有吃紧一关未经道破者,则在莫行歹事。“半夜敲门不吃惊”,始可于日间睡觉,不则一闻剥啄,即是逻卒到门矣。
  【译文】
  有个专门研究法术的人到处传授养生的秘诀,想让我拜他为师。我问他延年益寿的最有效的方法,最适合养生的地方。这些问题,如果两人的意见不谋而合,我就拜他为师,不然就把他当做朋友。他说:“延年益寿的方法,全靠导引;安养生命,全靠打坐的功夫。”我说:“如果是这样,那么你的方法最苦,只有修苦行的人才能做到。我既懒又好动,而且事事都讲求快乐,我们谈不到一块儿。”他说:“那么你的意思是什么,说说看,我们可以互相印证。”我说:“天地根据时间来安排人的生活,一半时间活动,一半时间休息。在白天活动,在晚上休息。如果白天劳作,晚上不让休息,天天这样折磨他,他就离死不远了。我们养生也是按照时间,纷扰占一半时间,静养占一半时间。纷扰是行立坐卧,静就是睡眠。如果只让我劳累,不让我休息,那就太危险了。寿命也就屈指可数了。这样说来,养生的要诀,首先就是要睡好。睡能恢复精力,睡能蓄养气力,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强筋健骨。如果不信,就把没病的人和有病的人进行对比。人本来没有生病,但是让他在夜里劳累,夜夜不能安心睡觉,眼眶就逐渐陷落,精气也一天天衰落,虽然没有立刻生病,但是病态已经表现出来了。生病的人长时间不睡,病情就会一天天加重,偶尔沉睡一次,醒来以后,一定会有精神旺盛的感觉。这样睡就不单纯是睡,还是药。不是治一种病的药,而是治百病、救万民、百试百灵的神药。你主张导引的方法,还有用功打坐,就一定要赶走睡魔让人没有疲倦才可以。要我放弃生平最灵验的药物,去尝试未必奏效的药方,我能接受吗?”那个人生气地离去,认为我不值得调教。
  我的确是不值得调教啊!我只是说出自己的心得,实在是因为有所发现才这样讲,跟强辞夺理掩饰错误不同。古人的睡诗说:“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宽仙方觅睡方。”近来的睡诀说:“先睡心,后睡眼。”这都是别人书本上说过的话,先放着不提,来讲那些没人说过的吧。睡觉有睡觉的时间,睡觉有睡觉的地方,睡觉还有可睡和可不睡的人,让我来分析讲明。
  从晚上七点到早上七点,是睡觉的时间。晚上没到七点就睡,叫做提前,提前不好,因为这跟有病而想要上chuang躺着的人一样。过了早上七点还睡,叫做延后,延后犯忌,因为这跟睡得过多不醒的人一样。而且人的一生,一半是夜晚。用整天的时间来作乐,还嫌不够,何况还要让过多的睡眠占用本来就不够的游乐的时间呢?有一个名士喜欢睡觉,一定要过了中午才起床,中午以前去拜访,没有人能见到他。我每次去拜访,都要等上很久才能见到他。一天我闷坐无聊,桌上笔墨都有,就用一首旧诗改动几个字来嘲弄他:“吾在此静睡,起来常过午。便活七十年,只当三十五。”朋友们见了,无不大笑。这虽然是玩笑,却颇有道理。
  这样看来,只有夜晚适合睡觉,此外都不是睡觉的时间。但是午睡要比黄昏时睡觉快乐得多。春、秋、冬三个季节都不合适午睡,只有夏季合适。不是偏爱夏天,只是因为盛夏的一个白天,可以抵深冬的两天了;夏季的一夜,不到深冬的半个夜晚。如果只是晚上休息,白天不休息,那就是用一分的休息抵挡四分的劳累,人能有多少精力忍受呢?而且暑气热得可以熔化金属,暑热中人们没有不觉得困倦的。困倦极了就睡,像饿时吃到食物,渴了喝到水一样,养生的办法没有比这更好的。午餐后,过一小段时间,等食物消化了,再慢慢上chuang休息。也不要有心去睡,这样即使睡着了,也睡不甜。一定先让自己做事,事情没做完就感到疲倦,自然会被招进梦乡。桃花源和天台山这些美妙的境界,都不是有意进入的,都是不知怎么就进去了。我最喜欢旧诗中“手倦抛书午梦长”一句。拿着书睡着,心思不在睡觉上面;把书抛下就睡着了,心思又不在书上,这就是所谓的不知怎么就达到了。睡觉的真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这讲的是睡觉的时间。
  睡觉还一定要选择地点。好的地点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安静,一个是凉快。不安静的地方,只能让眼睛休息,不能让耳朵休息,眼睛和耳朵不能合一,又怎么是安身的好方法呢?不凉快的地方,只能让精神休息,不能让身体得到休息,身心不能合一,是养生的大忌。
  至于可睡可不睡的人,就从忙和闲两个字区别。按常理说,忙的人应该睡,而闲的人可以不睡。但是让忙的人小睡一会,只能睡眼睛,不能睡心,心不睡只有眼睛睡,就跟没睡一样。最不好的是在将睡未睡的时候,忽然想起某件事没有做,某个人还没见到,这都是万万不可的,睡这一觉,可能就会错过时间,妨碍办事,想到这里,就觉得心神不安,胆战心惊,比没睡之前,更加烦躁,这是忙人不适宜睡觉的原因。闲的人入睡时眼睛没闭上心先静了,醒来时心已经活动了眼睛还没有睁开。睡着了比没睡时更快乐,醒来比没醒时更快乐,这是闲人应该睡觉的原因。但天地间能有几个闲人?如果一定要到闲下来才能睡,那就没有能睡觉的时间了。有个让人暂时放松精神可以睡个好觉的方法:一天里,把着急做的事情,都在上午完成,有没完成的,就让家人代替,让每件事都有着落,再上chuang入睡,就跟闲人一样了。这是讲可以睡觉的人。还有一件要紧的事没有说,就是不要做坏事。“半夜敲门不吃惊”,才可以在白天睡觉,否则一听到敲门声,就以为是官差上门了。
  ○坐
  【原文】
  从来善养生者,莫过于孔子。何以知之?知之于“寝不尸,居不容”二语。使其好饰观瞻,务修边幅,时时求肖君子,处处欲为圣人,则其寝也,居也,不求尸而自尸,不求容而自容;则五官四体,不复有舒展之刻。岂有泥塑木雕其形,而能久长于世者哉?“不尸不容”四字,绘出一幅时哉圣人,宜乎崇祀千秋,而为风雅斯文之鼻祖也。
  吾人燕居坐法,当以孔子为师,勿务端庄而必正襟危坐,勿同束缚而为胶柱难移。抱膝长吟,虽坐也,而不妨同于箕踞;支颐丧我,行乐也,而何必名为坐忘?但见面与身齐,久而不动者,其人必死。此图画真容之先兆也。
  【译文】
  自古以来,善于养生的要算是孔子了。怎么知道的?从“寝不尸,居不容”这两句话知道的。如果孔子喜欢修饰外表,讲究穿着上的细节,时时处处模仿君子圣人,那么在睡觉时,不想躺得像尸体,身体也会像尸体那样僵直,在家坐着的时候不想刻意修饰也会注重修饰,那么五官四肢,就不会有舒展的时候了。哪里有身体像泥雕木塑的人还能在世间活得久的?“不尸不容”四字,画出一幅圣人善于因时应变的图景来,孔子几千年来被人崇拜祭祀,当成风雅斯文的鼻祖真是应该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坐法,应当把孔子当作师,不要为了端庄就正襟危坐,不要把这当成了束缚而不敢改变。抱着膝盖吟诗,虽然也是一种坐,就不如像簸箕一样岔开腿盘坐;或者手托下巴忘神地坐,是在行乐,为什么一定要像庄子说的那样坐忘?如果见到脸跟身体在一个平面上,很久都不动的人,一定是要死了,这正是他遗像的先兆。
颐养部(5)
更新时间2009-9-14 17:20:23 字数:4234
 ○行
  【原文】
  贵人之出,必乘车马。逸则逸矣,然于造物赋形之义,略欠周全。有足而不用,与无足等耳,反不若安步当车之人,五官四体皆能适用。此贫士骄人语。乘车策马,曳履搴裳,一般同是行人,止有动静之别。使乘车策马之人,能以步趋为乐,或经山水之胜,或逢花柳之妍,或遇戴笠之贫交,或见负薪之高士,欣然止驭,徒步为欢,有时安车而待步,有时安步以当车,其能用足也,又胜贫士一筹矣。
  至于贫士骄人。不在有足能行,而在缓急出门之可恃。事属可缓,则以安步当车;如其急也,则以疾行当马。有人亦出,无人亦出;结伴可行,无伴亦可行。不似富贵者假足于人,人或不来,则我不能即出,此则有足若无,大悖谬于造物赋形之义耳。兴言及此,行殊可乐!
  【译文】
  贵人出行,一定乘车骑马,虽然轻松,但是从造物主创造人类的本意来说,就不周全了。有脚不用,这跟没有脚一样,反而不如安步当车的人,五官四肢都能起到作用。这是穷人自满的话。乘车骑马和穿鞋提起衣服走路的人,都是出行的人,只有动静的差别。如果乘车骑马的人,能把走路当成快乐,经过山水出众的地方,或是遇见漂亮的女子,或是遇见戴着斗笠的穷朋友,或是见到背着柴禾的隐士,可以欣然下马,寻求徒步的快乐,有时以车代步,有时以步当车,这样用脚,又比穷人高出一筹了。
  至于穷人感到自满,不是因为有脚能走,而是缓急出门都可以应付。事情如果不着急,就以漫步当车;如果事情紧急,就可以快跑,就像骑马一样。有仆人能出行,没有仆人也能出行,结伴可以走,不结伴也可以走。不像富贵的人要借着别人的脚赶路,仆人要是没来,就不能马上出行,这样有脚跟没有一样,对于造物主创造人类的本意,就大相违背了。我是一时兴起讲到这里,徒步行走真是件快乐的事。
  ○立
  【原文】
  立分久暂,暂可无依,久当思傍。亭亭独立之事,但可偶一为之,旦旦如是,则筋骨皆悬,而脚跟如砥,有血脉胶凝之患矣。或倚长松,或凭怪石,或靠危栏作轼,或扶瘦竹为筇;既作羲皇上人,又作画图中物,何乐如之!但不可以美人作柱,虑其础石太纤,而致栋梁皆仆也。
  【译文】
  站立要分时间长短。短时间站立可以什么也不依靠,长时间站立就要找个靠的地方了。笔直站立这种事,只能偶尔做一次,天天这样,筋骨都悬立起来,而且脚跟会硬得像磨刀石,有血脉凝固的危险。或是靠在高大的松树上,或是靠在怪石上,或是靠着栏杆像扶着车上的扶手一样,或是扶着瘦竹作为拐杖,既做了上古时代的人,又做了画图中的人物,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只是不能拿美人做依靠,因为她太单薄了,可能会让靠人的和被靠的人摔倒。
  ○饮
  【原文】
  宴集之事,其可贵者有五:饮量无论宽窄,贵在能好;饮伴无论多寡,贵在善谈;饮具无论丰啬,贵在可继;饮政无论宽猛,贵在可行;饮候无论短长,贵在能止。备此五贵,始可与言饮酒之乐;不则曲蘖宾朋,皆凿性斧身之具也。
  予生平有五好,又有五不好,事则相反,乃其势又可并行而不悖。五好、五不好维何?不好酒而好客;不好食而好谈;不好长夜之欢,而好与明月相随而不忍别;不好为苛刻之令,而好受罚者欲辩无辞;不好使酒骂坐之人,而好其于酒后尽露肝膈。坐此五好、五不好,是以饮量不胜蕉叶,而日与酒人为徒。近日又增一种癖好、癖恶:癖好音乐,每听必至忘归;而又癖恶座客多言,与竹肉之音相乱。
  饮酒之乐,备于五贵、五好之中,此皆为宴集宾朋而设。若夫家庭小饮与燕闲独酌,其为乐也,全在天机逗露之中,形迹消忘之内。有饮宴之实事,无酬酢之虚文。睹儿女笑啼,认作斑斓之舞;听妻孥劝诫,若闻金缕之歌。苟能作如是观,则虽谓朝朝岁旦,夜夜元宵可也。又何必座客常满,樽酒不空,日藉豪举以为乐哉?
  【译文】
  宴会上有五种可贵的地方:酒量不论大小,贵在能喝好;一同饮酒的人不论多少,贵在善于交谈;酒菜不在丰盛与否,贵在能接续不断;酒令不论宽严,贵在可行;喝酒的时间不在长短,贵在能停下来。有了这五种可贵的地方,才能谈饮酒的快乐,不然酒和朋友都成了伤害身体和心性的东西了。
  我生平有五种爱好,又有五种不好。两者虽然是相反的,但又并行不悖。这五种爱好和五种不好是什么?不好酒却好客;不好吃却好谈;不好长夜喝酒,却好赏月不忍离去;不好设置苛刻的酒令,却好让受罚的人没得反驳;不好借酒使性的人,却好在酒后吐露真情的人。因为有这五种爱好和五种不好,所以酒量不高却整天跟酒徒在一起。最近又增加了一种癖好、一种癖恶:癖好就是爱听音乐,经常听到忘记回家;而癖恶是讨厌听曲席上客人多话,扰乱乐曲美好的声音。
  饮酒的快乐,在五贵、五好里已经记录全面,这都是针对宴请朋友而讲的。若是家庭小酌或是闲居独饮的快乐,都在天机显露和纵情忘形之中。有饮宴的实际,而没有应酬的虚假客套。看到儿女们笑和哭,就当做斑斓绚丽的舞蹈,听妻子劝诫,像听到金属乐器和丝竹的音乐。如果能这样看待,就说天天都是新年,夜夜都是元宵节也可以。为什么还要客人满座,酒杯不空,每天靠豪放的行为来取乐呢?
  ○谈
  【原文】
  读书,最乐之事,而懒人常以为苦;清闲,最乐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就乐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闲,莫若与高士盘桓,文人讲论。何也?“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既受一夕之乐,又省十年之苦,便宜不亦多乎?“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既得半日之闲,又免多时之寂,快乐可胜道乎?善养生者,不可不交有道之士;而有道之士,多有不善谈者。有道而善谈者,人生希觏,是当时就口招,以备开聋启聩之用者也。即云我能挥麈,无假于人,亦须借朋侪起发,岂能若西哉之钟■,不叩自鸣者哉?
  【译文】
  读书是最快乐的事,懒人却常觉得辛苦;清闲也是最快乐的事,有人却嫌寂寞。选择快乐逃避辛苦,逃避寂寞而享受安闲,都不如与隐士文人交往谈论,为什么呢?“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既享受一晚的快乐,又省去十年的辛苦,这不是太便宜了吗?“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既得到半日清闲,又免去长时间的寂寞,这种快乐说得完吗?善于养生的人,不能不结交有道德修养的人,这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大都不善言辞。生活中很难遇到有道德修养又善于交谈的人,对于这种人应该经常接近,通过他们启发自己的聪明才智。即使我自己也能讲玄妙的道理,不需要依靠别人,也必须通过朋友的激发,难道能像西域的自鸣钟,不敲就自己响起来吗?
  ○沐浴
  【原文】
  盛暑之月,求乐事于黑甜之外,其惟沐浴乎?潮垢非此不除,浊污非此不净,炎蒸暑毒之气亦非此不解。此事非独宜于盛夏,自严冬避冷,不宜频浴外,凡遇春温秋爽,皆可借此为乐。而养生之家则往往忌之,谓其损耗元神也。吾谓沐浴既能损身,则雨露亦当损物,岂人与草木有二性乎?然沐浴损身之说,亦非无据而云然。予尝试之。试于初下浴盆时,以未经浇灌之身,忽遇澎湃奔腾之势,以热投冷,以湿犯燥,几类水攻。此一激也,实足以冲散元神,耗除精气。
  而我有法以处之:虑其太激,则势在尚缓;避其太热,则利于用温。解衣磅礴之秋,先调水性,使之略带温和,由腹及胸,由胸及背,惟其温而缓也,则有水似乎无水,已浴同于未浴。俟与水性相习之后,始以热者投之,频浴频投,频投频搅,使水*融而不觉,渐入佳境而莫知,然后纵横其势,反侧其身,逆灌顺浇,必至痛快其身而后已。此盆中取乐之法也。至于富室大家,扩盆为屋,注水于池者,冷则加薪,热则去火,自有以逸待劳之法,想无俟贫人置喙也。
  【译文】
  盛夏里,酣睡以外的快乐的事情,只有沐浴了。只有沐浴,才能除去汗垢,才能清洗干净污垢,才能消除炎热酷毒的暑气。沐浴不仅适宜在盛夏,除了严冬季节为了防寒而不适宜经常洗澡以外,在春暖秋爽的时候,都可以通过沐浴得到快乐。养生家往往忌讳沐浴,说沐浴损耗元气。我认为如果沐浴能损害人的身体,那么雨露也应该会损害万物,难道人和草木有本质上的不同吗?但是沐浴损害身体的说法,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我曾试过不正确的方法。在刚下浴盆的时候,身体还没淋湿,突然进入一大盆滚热的水中,向热水中投放冷身体,让水侵犯干燥的身体,身体就像面对水攻一样,这样一个刺激,的确可以冲散元神,耗损精气。
  我有个解决的办法,如果担心水温冲击过大,就慢慢进入,防止水温太高,就用温水。在脱衣服以前,要先调好水温,让水比较温和,从腹到胸,从胸到背,用温和的水慢慢地洗,有水的感觉也像没有水,已在沐浴就像还没洗。等到身体适应之后,再加热水,多次加入,边加边搅,让温水和热水交融人却感觉不到,渐入佳境还不知道。然后随意变换身体的姿势,或横或竖,顺浇或逆浇,直到身体很痛快为止。这是浴盆中取乐的方法。至于富有的大户人家,可以把浴盆弄成浴室,往池子里注水,冷了就加柴火,热了就熄掉火,自然有以逸待劳的方法,想来不需要穷人来指导。
  ○听琴观棋
  【原文】
  弈棋尽可消闲,似难借以行乐;弹琴实堪养性,未易执此求huan。以琴必正襟危坐而弹,棋必整槊横戈以待。百骸尽放之时,何必再期整肃?万念俱忘之际,岂宜复较输赢?常有贵禄荣名付之一掷,而与人围棋赌胜,不肯以一着相饶者,是与让千乘之国,而争箪食豆羹者何异哉?故喜弹不若喜听,善弈不如善观。
  人胜而我为之喜,人败而我不必为之忧,则是常居胜地也;人弹和缓之音而我为之吉,人弹噍杀之音而我不必为之凶,则是长为吉人也。或观听之余,不无技痒,何妨偶一为之,但不寝食其中而莫之或出,则为善弹善弈者耳。
  【译文】
  下棋完全可以用来消闲,但很难用来行乐;弹琴确实可以养性,却很难靠此寻欢。因为弹琴时一定要正襟危坐,下棋一定要严阵以待。身体完全放松的时候,何必再求端正严肃,万念俱忘的时候,怎么能再计较输赢?常有人功名利禄都可以轻易抛弃,而跟人下棋争胜时,却不肯让一着棋,这跟出让人多的富国,却争夺一碗豆羹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喜欢弹琴不如喜欢听琴,善于下棋不如善于看棋。
  人家赢了我为他高兴,人家输了我也不必为他忧愁,这样就会永远在胜利中了。人家弹缓和的音乐我认为吉利,人家弹肃杀的音乐我也不必认为是凶兆,这就总能做处在吉祥中的人。有时在看棋听琴之余,不免技痒,也可以偶尔下下棋弹弹琴,只要别沉浸其中废寝忘食,流连忘返,就是善于对待弹琴和下棋的人了。
颐养部(6)
更新时间2009-9-14 17:20:28 字数:4705
 ○看花听鸟
  【原文】
  花鸟二物,造物生之以媚人者也。既产娇花嫩蕊以代美人,又病其不能解语,复生群鸟以佐之。此段心机,竟与购觅红妆,习成歌舞,饮之食之,教之诲之以媚人者,同一周旋之至也。而世人不知,目为蠢然一物,常有奇花过目而莫之睹,鸣禽悦耳而莫之闻者。至其捐资所购之姬妾,色不及花之万一,声仅窃鸟之绪余,然而睹貌即惊,闻歌辄喜,为其貌似花而声似鸟也。
  噫!贵似贱真,与叶公之好龙何异?予则不然。每值花柳争妍之日,飞鸣斗巧之时,必致谢洪钧,归功造物,无饮不奠,有食必陈,若善士信妪之佞佛者。夜则后花而眠,朝则先鸟而起,惟恐一声一色之偶遗也。及至莺老花残,辄怏怏如有所失。是我之一生,可谓不负花鸟;而花鸟得予,亦所称“一人知己,死可无恨”者乎!
  【译文】
  花、鸟这两种东西,是造物主用来讨好人的东西。用娇嫩的花朵代替美人,又嫌它不能说话,就又有了各种鸟类辅助它。这个心机,跟寻找购买美女,教她们歌舞,抚养调教让她们取媚别人,是一样的。然而世人不能了解,把花鸟看成愚蠢的东西,经常有人遇到奇花却看不到,鸟鸣悦耳却听不到。至于花钱购买的姬妾,美色还不及花的万分之一,声音只能算鸟鸣声中最难听的,人们却看到她的容貌就惊叹,听到她唱歌就喜欢,因为她容貌像花而歌声像鸟。
  唉!轻视真的事物却重视同它相似的东西,这跟叶公好龙有什么区别?我就不是这样。每到花柳和飞禽争奇斗巧的时候,一定会感谢造物主,将功劳归于造物主,一喝酒就祭奠,有了食物一定要摆列出来祭祀,就像善男信女拜佛一样。我晚上比花睡得还晚,早上比鸟起得还早,就怕遗漏了一种鸟的叫声或一种花的美丽。到了黄莺老去百花凋谢的时候,就会若有所失。我这一生,可以算是对得起花鸟了。而花鸟得到我,也可以算是“有一个人做知己,死也可以没有遗憾”了吧!
  ○蓄养禽鱼
  【原文】
  鸟之悦人以声者,画眉、鹦鹉二种。而鹦鹉之声价,高出画眉上,人多癖之,以其能作人言耳。予则大违是论,谓鹦鹉所长止在羽毛,其声则一无可取。鸟声之可听者,以其异于人声也。鸟声异于人声之可听者,以出于人者为人籁,出于鸟者为天籁也。使我欲听人言,则盈耳皆是,何必假口笼中?况最善说话之鹦鹉,其舌本之强,犹甚于不善说话之人,而所言者,又不过口头数语。是鹦鹉之见重于人,与人之所以重鹦鹉者,皆不可诠解之事。至于画眉之巧,以一口而代众舌,每效一种,无不酷似,而复纤婉过之,诚鸟中慧物也。予好与此物作缘,而独怪其易死。既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己,即伤于物,总无三年不坏者。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
  鹤、鹿二种之当蓄,以其有仙风道骨也。然所耗不赀,而所居必广,无其资与地者,皆不能蓄。且种鱼养鹤,二事不可兼行,利此则害彼也。然鹤之善唳善舞,与鹿之难扰易驯,皆品之极高贵者,麟凤龟龙而外,不得不推二物居先矣。乃世人好此二物,以分轻重于其间,二者不可得兼,必将舍鹿而求鹤矣。显贵之家,匪特深藏苑囿,近置衙斋,即倩人写真绘像,必以此物相随。予尝推原其故,皆自一人始之,赵清献公①是也。琴之与鹤,声价倍增,讵非贤相提携之力欤?
  家常所蓄之物,鸡犬而外,又复有猫。鸡司晨,犬守夜,猫捕鼠,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者也。乃猫为主人所亲昵,每食与俱,尚有听其搴帷入室,伴寝随眠者。鸡栖于埘,犬宿于外,居处饮食皆不及焉。而从来叙禽兽之功,谈治平之象者,则止言鸡犬而并不及猫。亲之者是,则略之者非;亲之者非,则略之者是;不能不惑于二者之间矣。曰:有说焉。昵猫而贱鸡犬者,犹癖谐臣媚子,以其不呼能来,闻叱不去;因其亲而亲之,非有可亲之道也。鸡犬二物,则以职业为心,一到司晨守夜之时,则各司其事,虽豢以美食,处以曲房,使不即彼而就此,二物亦守死弗至;人之处此,亦因其远而远之,非有可远之道也。即其司晨守夜之功,与捕鼠之功亦有间焉。鸡之司晨,犬之守夜,忍饥寒而尽瘁,无所利而为之,纯公无私者也;猫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有所利而为之,公私相半者也。
  清勤自处,不屑媚人者,远身之道;假公自为,密迩其君者,固宠之方。是三物之亲疏,皆自取之也。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亦必效鸡犬之行,而以猫之举动为戒。噫!亲疏可言也,祸福不可言也。猫得自终其天年,而鸡犬之死,皆不免于刀锯鼎镬之罚。观于三者之得失,而悟居官守职之难。其不冠进贤②,而脱然于宦海浮沉之累者,幸也。
  【注释】
  ①赵清献:北宋大臣赵汴,谥号清献。他政务简易,曾匹马入蜀,仅以一琴一鹤自随。
  ②冠进贤:古代儒士戴的黑布帽子叫进贤冠,从公卿到生员都可以戴,以梁数的多寡未定区别等级。
  【译文】
  靠声音取悦人的鸟,有鹦鹉、画眉两种。而鹦鹉的价格高过画眉,人们大多喜欢它,因为它能学人说话。我就不大认同这种观点,我觉得鹦鹉的长处只有羽毛,它的声音一点可取的地方也没有。鸟的声音之所以好听,是因为它跟人的声音不一样。鸟的声音跟人的声音不一样才更好听,因为人发出的声音就是人的声音,鸟发出的声音就是天籁。我要是想听人说话,满耳都是,为什么还要通过笼中的鸟呢?何况即使是最善于说话的鹦鹉,它的舌头也要比不善于说话的人僵硬,它所说的又不过是人们口头的几句话。像这样鹦鹅受人重视和人如此重视鹦鹅,都是不能理解的事情了。至于画眉的灵巧,用一张嘴可以代替很多种鸟的鸣叫,每学一种鸟叫,都非常像,又更加婉转,真是最聪慧的一种鸟。我喜欢和画眉做伴,却怪它容易死,画眉既容易生病又容易招惹伤害,不是自己病死,就是被别的东西伤害而死,总是没有活过三年的。可能是因为它技能太多导致的吧?
  鹤和鹿这两种动物应该畜养,因为它们有仙风道骨。但是花费不小,而且它们居住的地方一定要宽敞,没有这样的财力和物力,都不能够畜养。而且鱼和鹤不能一起养,因为两者利害冲突。但鹤的善鸣善舞和鹿的难扰易驯,都是非常高贵的品性,除了麒麟、凤凰、灵龟和龙之外,就要算这两种动物了。但是世人对两者的喜好,又有轻重之分,两种不能同时养,就会舍弃鹿而选择鹤了。显贵的人家不仅把鹤深藏在园囿中,畜养在官府住宅里,而且请人为自己描画图像时,也一定要让鹤相随。我曾经推究其中的原因,得到的结果是这些都是从一个人开始的,就是赵清献先生。琴和鹤身价倍增,难道不是这位宰相提携的功劳吗?
  家里日常畜养的动物,除了鸡和狗之外,还有猫。鸡鸣晨,狗守夜,猫捕老鼠,都是对人有功而且能自食其力的。猫却受到主人的特别宠爱,总和人在一起吃饭,还有人允许猫掀开帐子到床上,与人一起睡觉。鸡栖息在土墙上,狗睡在屋外,住所和饮食都比不上猫。然而人们讲到禽兽的功劳,谈到家居安宁的景象时,就只说鸡狗而不谈猫。如果说跟猫亲近是对的,那谈功劳时不谈到它就不对了;如果说跟猫亲近是错的,那么谈功劳时忽略了它就是对的。现实却处在这两种说法之间,不能不让人感到疑惑。我认为这其中是有一定道理的。亲近猫而轻贱鸡狗的人,就像宠幸奸臣和会谄媚的女子,因为猫不用呼唤自己也会来,即使叱骂也不会离去。因为它跟人亲近,人才会亲近它,并不是它真的有什么值得亲近的地方。鸡和狗,则一心想着自己的职责,一到打鸣和守夜的时候,就各司其责,即使给它美食和好的棚厩,让它放弃职责来享用,这两种动物是宁死也不会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因为它们跟人的疏远而疏远它们,不是它们有什么该被疏远的理由。比较它们司晨和守夜的功劳,跟猫捕鼠的功劳是有差距的。鸡司晨,狗守夜,忍受饥寒尽职尽责,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是大公无私的。而猫捕老鼠,在去除祸害的时候又得到食物,这是在有利益的情况下才这么做的,是公私参半。
  以清廉勤劳自处,不屑取媚别人,是一种让人疏远的方法。而假公济私,亲近主人,是巩固自己受到的宠幸的方法,所以这三种动物跟人的亲近疏远,都是自己促成的。但是我要在社会上从事什么职业,一定会效仿鸡和狗,而以猫的行为为戒。唉!亲近和疏远可以讲论,而祸福却说不清。猫能够终其天年,而鸡和狗的死,都免不了被人用刀宰和锅煮。看到这三种动物的得失,可以领悟做官守职的难处。我能够弃官不做,远离官场沉浮的负累,真是幸运。
  ○浇灌竹木
  【原文】
  “筑成小圃近方塘,果易生成菜易长。抱瓮太痴机太巧,从中酌取灌园方。”此予山居行乐之诗也。能以草木之生死为生死,始可与言灌园之乐,不则一灌再灌之后,无不畏途视之矣。殊不知草木欣欣向荣,非止耳目堪娱,亦可为艺草植木之家,助祥光而生瑞气。不见生财之地,万物皆荣,退运之家群生不遂?气之旺与不旺,皆于动植验之。若是,则汲水浇花,与听信堪舆、修门改向者无异也。不视为苦,则乐在其中。督率家人灌溉,而以身任微勤,节其劳逸,亦颐养性情之一助也。
  【译文】
  “筑成小圃近方塘,果易生成菜易长。抱瓮太痴机太巧,从中酌取灌园方。”这是我住在山中行乐的诗。只有能把草木的生死当成自己的生死的人,才可以同他谈论浇灌园地的快乐,不然浇灌一两次之后,只会把浇灌看成可怕的事。却不知草木欣欣向荣,不仅能使耳目得到愉悦,也可以为种草种树的人家,增添祥光瑞气。难道没有看见生财的地方万物都显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而运气衰退的人家各种生物都不健康吗?气运的旺盛与否,都可以从那地方的动植物身上得到验证。这样,汲水浇花,跟听信风水师的话,修理门窗改变方向没有差别了。不把它看成辛苦的事,就会乐在其中。督促率领家人灌溉,自己也付出些劳动,这样可以调节作息,对颐养性情也是一个帮助。
  ◎止忧第二
  小序
  【原文】
  忧可忘乎?不可忘乎?曰:可忘者非忧,忧实不可忘也。然则忧之未忘,其何能乐?曰:忧不可忘而可止,止即所以忘之也。如人忧贫而劝之使忘,彼非不欲忘也,啼饥号寒者迫于内,课赋索逋者攻于外,忧能忘乎?欲使贫者忘忧,必先使饥者忘啼,寒者忘号,征且索者忘其逋赋而后可,此必不得之数也。若是,则“忘忧”二字徒虚语耳。犹慰下第者以来科必发,慰老而无嗣者以日后必生,迨其不发不生,亦止听之而已,能归咎慰我者而责之使偿乎?
  语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慰人忧贫者,必当授以生财之法;慰人下第者,必先予以必售之方;慰人老而无嗣者,当令蓄姬买妾,止妒息争,以为多男从出之地。若是,则为有裨之言,不负一番劝谕。止忧之法,亦若是也。忧之途径虽繁,总不出可备、难防之二种,姑为汗竹,以代树萱。
  【译文】
  忧愁能忘记吗?不能忘记吗?我说,可以忘记的就不叫忧愁了,忧愁实在是不能忘记的。但是没有忘记忧愁,又怎么能快乐呢?我说忧愁不能忘记却可以停止,停止就是忘记的方法。像有人为贫穷忧愁,劝他忘记忧愁,他不是不想忘记,但啼饥号寒的孩子在屋里,催税讨债的人在屋外,怎么能忘记忧愁呢?想让穷人忘记忧愁,一定要先让饥饿和寒冷的人忘记哭喊,征税讨债的人忘记索取才行,这又是不可能的。这样,“忘忧”这两个字就只是空话。就像安慰落榜的人下次科考一定会中,安慰到老还没有后代的人将来一定会生孩子一样,到了他没生孩子也没有中榜时,也只能听之任之,又怎能归罪于我这个安慰他的人还让我补偿呢?
  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安慰忧虑贫穷的人,一定要教他生财的方法;安慰落榜的人,一定要先教他中举的方法;安慰老了还没有后代的人,应该让他蓄养姬妾,禁止争风吃醋,为生养子女做准备。这样,就是有益的话,不白费一番安慰。停止忧愁的方法,也就是这样了。忧愁的形式有很多,总不超过可以防备和难以防备两种,我姑且做些记录,来为人们解忧愁。
颐养部(7)
更新时间2009-9-14 17:20:31 字数:4543
 ○止眼前可备之忧
  【原文】
  拂意之境,无人不有,但问其易处不易处,可防不可防。如易处而可防,则于未至之先,筹一计以待之。此计一得,即委其事于度外,不必再筹,再筹则惑我者至矣。贼攻于外而民扰于中,其可防乎?俟其既至,则以前画之策,取而予之,切勿自动声色。声色动于外,则气馁于中。此以静待动之法,易知亦易行也。
  【译文】
  不顺心的事,谁都会有,要看它是否容易处理,是否可以预防。如果容易处理而且可以预防,那就在发生前,先准备一个应对的对策。这个对策想好,就把忧愁的事放在一边,不必再考虑,再考虑就会产生疑惑了。就像一个国家,匪徒在城外攻打,人民在城中扰乱,这能够抵御匪徒的进攻吗?等事情发生,就用先前筹划的对策对付,千万不可以自己露出声色,声色流露出来,心里就会气馁。这是以静待动的方法,容易明白也容易运用。
  ○止身外不测之忧
  【原文】
  不测之忧,其未发也,必先有兆。现乎蓍龟,动乎四体者,犹未必果验。其必验之兆,不在凶信之频来,而反在吉祥之事之太过。乐极悲生,否伏于泰,此一定不移之数也。命薄之人,有奇福,便有奇祸;即厚德载福之人,极祥之内,亦必酿出小灾。盖天道好还,不敢尽私其人,微示公道于一线耳。达者如(处)此,无不思患预防,谓此非善境,乃造化必忌之数,而鬼神必■之秋也。萧墙之变,其在是乎?
  止忧之法有五:一曰谦以省过,二曰勤以砺身,三曰俭以储费,四曰恕以息争,五曰宽以弥谤。率此而行,则忧之大者可小,小者可无;非循环之数,可以窃逃而幸免也。只因造物予夺之权,不肯为人所测识,料其如此,彼反未必如此,亦造物者颠倒英雄之惯技耳。
  【译文】
  不可预料的忧患,在发生之前,一定会有征兆。在占卜中表现出来的或是表现在身体上的征兆,不一定应验。一定应验的征兆,不是频繁出现不好的消息,而是吉祥的事情太多。乐极生悲,不幸蕴藏在幸运之中,这是不会变的事情。命薄的人出现奇福,就会有奇祸;就是德厚有福的人,在极大的吉祥之下,也会出现小灾。因为上天公正,不会完全偏爱一个人,也会在他身上出现小小的灾祸以显示公道。睿智的人对这种事,都会考虑到忧患而且进行预防,认为这不是好事,是上天一定会忌妒、鬼神一定会窥视的事情。身边的灾祸,大概是从这里引起的吧!
  防止忧患的方法有五种:一是虚心检查自己的过失,二是勤奋磨炼自己,三是节俭要有积蓄,四是要宽恕别人防止争斗,五是要宽厚待人消除诽谤。照这样做,那么,大的忧患可以化小,小的忧患可以避免,这些不是天道循环的定数,是可以规避幸免的。只是造物主生杀予夺的大权,不肯让人识破。人们预料它会这样,它不一定这样,这是造物颠倒戏弄英雄惯用的伎俩。
  ◎调饮啜第三
  小序
  【原文】
  《食物本草》一书,养生家必需之物。然翻阅一过,即当置之。若留匕箸之旁,日备考核,宜食之物则食之,否则相戒勿用,吾恐所好非所食,所食非所好,曾皙睹羊枣而不得咽,曹刿鄙肉食而偏与谋,则饮食之事亦太苦矣。尝有性不宜食而口偏嗜之,因惑《本草》之言,遂以疑虑致疾者。弓蛇之为祟,岂仅在形似之间哉?“食色,性也。”欲藉饮食养生,则以不离乎性者近是。
  【译文】
  《食物本草》一书,是养生家必备的东西,但是人们翻阅一遍,就该放到一边,要是放在饭桌上,每天进行查对,适宜吃的东西才吃,不适宜吃就互相告诫不要吃,我就怕人们所喜欢的吃不上,所吃的不是喜欢的,就像曾皙看到羊枣而不能吃,曹刿鄙弃肉食却偏偏让他吃,那么饮食这件事就太苦了。有人身体不适宜吃某种东西心里却偏偏喜欢,又担心《本草》上的话,结果却因为疑虑而生病了。杯弓蛇影会给人带来灾祸,难道就是因为两者外形相似吗?“食和色,是人的本性。”想要借饮食养生,就不应该违背人的本性。
  ○爱食者多食
  【原文】
  生平爱食之物,即可养身,不必再查《本草》。春秋之时,并无《本草》,孔子性嗜姜,即不撤姜食;性嗜酱,即不得其酱不食,皆随性之所好,非有考据而然。孔子于姜、酱二物,每食不离,未闻以多致疾。可见性好之物,多食不为祟也。但亦有调剂君臣之法,不可不知。“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此即调剂君臣之法。肉与食较,则食为君而肉为臣;姜、酱与肉较,则又肉为君而姜、酱为臣矣。虽有好不好之分,然君臣之位不可乱也。他物类是。
  【译文】
  天生爱吃的东西,就可以养身,不必再查《本草》。春秋的时候,并没有《本草》,孔子生性喜欢吃姜,离不开有姜的食物;生性喜欢酱,没有酱就不吃饭,都是根据性情的喜好,不是经过考据才这么做的。孔子对于姜、酱两种东西,每次吃饭都离不开,没听说因为吃得多而得病。可见生性喜欢的东西,多吃不会有影响。但是也要有调配主次的方法,不能不知道。“肉虽然吃得多,但不能让它超过主食。”这就是调配主次的方法。肉跟主食相比,那么主食就是主要的肉是次要的;姜、酱和肉相比,那么肉又是主要的姜酱则是次要的了。虽然有喜爱不喜爱的分别,但是主次的位置,不能扰乱。其他食物大概也是这样。
  ○怕食者少食
  【原文】
  凡食一物而凝滞胸膛,不能克化者,即是病根,急宜消导。世间只有瞑眩之药,岂有瞑眩之食乎?喜食之物,必无是患,强半皆所恶也。故性恶之物即当少食,不食更宜。
  【译文】
  只要吃完一种东西堵在胸中不能消化的,就是病根,应该赶快疏导消化。世间只有让人糊涂眩晕的药,哪有让人糊涂眩晕的食物呢?喜欢吃的东西,一定不会出现这个情况,多半是吃到厌恶的食物。所以生性厌恶的东西,一定要少吃,不吃更好。
  ○太饥勿饱
  【原文】
  欲调饮食,先匀饥饱。大约饥至七分而得食,斯为酌中之度,先时则早,过时则迟。然七分之饥,亦当予以七分之饱,如田畴之水,务与禾苗相称,所需几何,则灌注几何,太多反能伤稼,此平时养生之火候也。有时迫于繁冗,饥过七分而不得食,遂至九分十分者,是谓太饥。其为食也,宁失之少,勿犯于多。多则饥饱相搏而脾气受伤,数月之调和,不敌一朝之紊乱矣。
  【译文】
  要调节饮食,先调节肠胃的饥饱。大概饿到七分就应该吃东西,这是合适的标准,在这以前太早,在这以后又太迟。但是七分饿,也应该吃到七分饱。像田里的水,一定要跟禾苗相称,需要多少,就灌注多少,太多反而会伤害到庄稼。这是平时养生的食量。有时因为繁忙的工作,饿过了七分还不能吃饭,以至饿到了九分、十分时,就是饿过头了。这时吃东西,宁可吃少点,也不能吃得太多,太多饥饱相交,使脾胃受伤,几个月的调节也抵不过这一日的紊乱。
  ○太饱勿饥
  【原文】
  饥饱之度,不得过于七分,是已。然又岂无饕餮太甚,其腹果然之时?是则失之太饱。其调饥之法,亦复如前,宁丰勿啬。若谓逾时不久,积食难消,以养鹰之法处之,故使饥肠欲绝,则似大熟之后,忽遇奇荒。贫民之饥可耐也,富民之饥不可耐也,疾病之生,多由于此。从来善养生者,必不以身为戏。
  【译文】
  饥饱的程度,不能超过七分,是对的,但是难道没有过分贪吃,将肚子撑得饱饱的时候吗?这样就是吃得太饱了。调节的方法也跟前面说的一样,宁可吃得多一点,不能吃得太少。要是觉得过的时间不长,积累的食物不能消化,就用养老鹰的方法治疗,故意让自己饿到饥肠辘辘,就像一次大丰收后突然遇到严重的荒年。穷人可以忍受饥饿,富人就不能忍受饥饿了,疾病的产生,大多是因为这个原因。从来擅长养生的人,一定不会拿自己的身体当儿戏。
  ○怒时哀时勿食
  【原文】
  喜怒哀乐之始发,均非进食之时。然在喜乐犹可,在哀怒则必不可。怒时食物易下而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亦难下,俱宜暂过一时,候其势之稍杀。饮食无论迟早,总以入肠消化之时为度。早食而不消,不若迟食而即消。不消即为患,消则可免一餐之忧矣。
  【译文】
  喜怒哀乐刚刚发生,都不是进食的时候,但是喜乐的时候还好,在悲伤和愤怒的时候就一定不要进食。发怒时吃的东西,容易咽下却很难消化;悲伤时吃的食物,难消化也难下咽。这两种情绪存在时都应该先等一段时间,等到悲伤或愤怒的情绪稍微平静些。饮食不论早晚,总是以肠道消化的时间为尺度。早吃却不消化,不如迟些吃很快消化。不消化是个问题,消化了就不用担心这一顿出问题了。
  ○倦时闷时勿食
  【原文】
  倦时勿食,防瞌睡也。瞌睡则食停于中,而不得下。烦闷时勿食,避恶心也。恶心则非特不下,而呕逆随之。食一物,务得一物之用。得其用则受益,不得其用,岂止不受益而已哉!
  【译文】
  疲倦时不要进食,是为了防止瞌睡,睡着了食物就会停在胃里下不去。烦闷时不要进食,是为了避免恶心,恶心时不但不能咽下而且会呕吐出来。吃一种东西,一定要发挥它的作用,发挥作用人才会受益,发挥不了作用,岂止是不受益的问题么?而是受害啊。
  ◎却病第四
  小序
  【原文】
  病之起也有因,病之伏也有在,绝其因而破其在,只在一字之和。俗云:“家不和,被邻欺。”病有病魔,魔非善物,犹之穿窬之盗,起讼构难之人也。我之家室有备,怨谤不生,则彼无所施其狡猾,一有可乘之隙,则环肆奸欺而崇我矣。然物必先朽而后虫生之,苟能固其根本,荣其枝叶,虫虽多,其奈树何?人身所当和者,有气血、脏腑、脾胃、筋骨之种种,使必逐节调和,则头绪纷然,顾此失彼,穷终日之力,不能防一隙之疏。防病而病生,反为病魔窃笑耳。
  有务本之法,止在善和其心。心和则百体皆和。即有不和,心能居重驭轻,运筹帷幄,而治之以法矣。否则内之不宁,外将奚视?然而和心之法,则难言之。哀不至伤,乐不至淫,怒不至于欲触,忧不至于欲绝。“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此和心诀也。三复斯言,病其可却。
  【译文】
  疾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它的潜伏也是有特定位置的。断绝疾病的发生就要在它潜伏的地方将它除去,这都在一个“和”字上。俗话说:“家不和,被邻欺。”病有病魔,魔不是善类,就像钻洞入户的贼,挑起官司事端的小人。我家里有了防备,不产生矛盾和怨恨,那么坏人的狡猾就没办法得逞,这就像身体对于病魔一样。如果给病魔可乘之机,它就要环绕在我们的周围寻找机会欺负我们了。树木一定是先朽坏了才生虫子,如果根部巩固,而且枝叶得到滋润,那么即使虫子多,又能把树怎么样?人身体中可以调节的,有气血、脏腑、脾胃、筋骨这些,如果一样一样调和,就会头绪纷繁,顾此失彼,忙一整天,却不能防备一个小小的疏忽。为了防病反倒生了病,那就要被病魔偷笑了。
  有一个根本解决的方法,就是善于调和心理,心理和谐就会全身都和谐,即使身体有些不调和,也一定能够处重驾轻,考虑仔细,想出办法来应对。不然内心都不安宁,又怎么能照顾到内心以外呢?但是调和心理的方法,又不容易说清楚。悲哀但不到伤身的程度,快乐但不至于过度,愤怒不至于想撞墙,忧愁却不到想死的处境。“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这是调和心理的口诀,反复体会几遍,就可以抵挡疾病了。
颐养部(8)
更新时间2009-9-14 17:20:37 字数:4729
 ○病未至而防之
  【原文】
  病未至而防之者,病虽未作,而有可病之机与必病之势,先以药物投之,使其欲发不得,犹敌欲攻我,而我兵先之,预发制人者也。如偶以衣薄而致寒,略为食多而伤饱,寒起畏风之渐,饱生悔食之心,此即病之机与势也。急饮散风之物而使之汗,随投化积之剂而速之消。在病之自视如人事,机才动而势未成,原在可行可止之界,人或止之,则竟止矣。较之戈矛已发,而兵行在途者,其势不大相径庭哉?
  【译文】
  还没病就进行防备,是说疾病虽然还没发生,但是有生病的可能和产生疾病的趋势,就先服用药物,不让它发作,就像敌人想要攻打我,我的队伍却先发制人,比他先动手一样。比如偶尔因为衣服穿少了而着凉,因为稍微多吃了点而不舒服:有点着凉慢慢就会变成怕风的疾病,吃得太饱以后就会不想吃东西,这是产生疾病的可能性和趋势。赶紧喝散风的药让身体发汗,吃化除积食的药物让食物快点消化。对待疾病就像对待人和对待事情一样,才刚开始有些发动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趋势,在还可以制止的时候,人们加以制止,那样疾病才会最终消除。这和敌人的攻击已经发动,而我方的军队刚行进在路上相比,情况不是差很多吗?
  ○病将至而止之
  【原文】
  病将至而止之者,病形将见而未见,病态欲支而难支,与久疾乍愈之人同一意况。此时所患者切忌猜疑。猜疑者,问其是疾(病)与否也。一作两歧之念,则治之不力,转盼而疾成矣。即使非疾,我以是疾处之,寝食戒严,务作深沟高垒之计;刀圭毕备,时为出奇制胜之谋。以全副精神,料理奸谋未遂之贼,使不得揭竿而起者,岂难行不得之数哉?
  【译文】
  在疾病将要发生的时候阻止它,是说疾病的症状将要出现还没出现,生病的态势让人难以支撑,跟久病初愈的人是同一种情况。这时要注意的是不要猜疑。所谓猜疑,就是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生病了。一旦有这种拿捏不定的想法,治疗起来就不会积极,疾病很快就会真的发生了。即使不是病,我也把它当成病来对待。吃饭睡觉都加以防范,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将药物准备齐全,及时筹划出奇制胜的谋略,用全副的精神,对付还没有得逞的奸贼,让它不能举兵作乱,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吗?
  ○病已至而退之
  【原文】
  病已至而退之,其法维何?曰:止在一字之静。敌已至矣,恐怖何益?“剪灭此而后朝食”,谁不欲为?无如不可猝得。宽则或可渐除,急则疾上又生疾矣。此际主持之力,不在卢医扁鹊,而全在病人。何也?召疾使来者,我也,非医也。我由寒得,则当使之并力去寒;我自欲来,则当使之一心治欲。最不解者,病人延医,不肯自述病源,而只使医人按脉。药性易识,脉理难精,善用药者时有,能悉脉理而所言必中者,今世能有几人哉?徒使按脉定方,是以性命试医,而观其中用否也。所谓主持之力不在卢医扁鹊,而全在病人者,病人之心专一,则医人之心亦专一,病者二三其词,则医人什佰其径,径愈宽则药愈杂,药愈杂则病愈繁矣。
  昔许胤宗谓人曰:“古之上医,病与脉值,惟用一物攻之。今人不谙脉理,以情度病,多其药物以幸有功,譬之猎人,不知兔之所在,广络原野以冀其获,术亦昧矣。”此言多药无功,而未及其害。以予论之,药味多者不能愈疾,而反能害之。如一方十药,治风者有之,治食者有之,治痨伤虚损者亦有之。此合则彼离,彼顺则此逆,合者顺者即使相投,而离者逆者又复于中为祟矣。利害相攻,利卒不能胜害,况其多离少合,有逆无顺者哉?故延医服药,危道也。不自为政,而听命于人,又危道中之危道也。慎而又慎,其庶几乎!
  【译文】
  疾病已经发生了要除去它,用什么方法呢?只在一个“静”字。敌人已经到了,恐惧有什么用?将敌人消灭后再吃早饭,谁不想这样?只是不能立刻做到,放缓也许可以慢慢消除,一着急就可能病上加病。这时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名医高手,而是在病人自己。为什么呢?招来疾病的,是病人自己,不是医生。自己因为受寒生病,就应该全力把寒气去掉;自己因为纵欲得病,就应该一心控制yu望。最不能理解的是,病人请医生来,不肯自己讲生病的原因,只让医生把脉,药的性能容易识别,想要精通脉理就不容易。善于用药的医生常有,能精通脉理、一说就中的,当今世上能有几个人?只让医生靠把脉开药,是在用自己的性命检验医生,看他中不中用。所谓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名医而是病人自己,是因为病人用心专一;医生也会用心专一;病人含糊其辞,说不清楚,医生考虑的治疗方法就会很繁杂,开的药也会很杂,药越杂,病也就越重。
  过去许胤宗医生对人说:“古代高明的医生,可以从脉理看出病情,只用一种药物治疗。现在的人不精通脉理,是用自己的心思根据病患的表情来猜测病情,多用药物希望侥幸成功,就像猎人不知道兔子在哪里,在原野上到处搜寻,希望能够找到,这样的方法太笨拙了。”这只是说多用药物不一定有用,却没有讲出多用药的害处。依我来看,药的种类多,不但不能治病反而对身体有害。比如一个药方有十种药,治风寒的也有,治积食的也有,治劳伤虚损的也有。这味药跟病症相符,那味药就跟病症不符了;这味药顺应了病症,那味的药就跟病症抵触,即使符合、顺应病症的药起了作用,可是跟病症不相合的药又在制造新的问题了。利害相冲突,而有利终究胜不过有弊,何况一副药中治疗疾病的药少,同疾病有冲突的药多的情况呢?所以请医服药,是件危险的事。有事不自己主持,听信他人,是危险中的危险。谨慎再加谨慎,也许才可以吧!
  ◎疗病第五
  小序
  【原文】
  “病不服药,如得中医。”此八字金丹,救出世间几许危命!进此说于初得病时,未有不怪其迂者,必俟刀圭药石无所不投,人力既穷,而沉疴如故,不得已而从事斯语,是可谓天人交迫,而使就“中医”者也。乃不攻不疗,反致霍然,始信八字金丹,信乎非谬。
  以予论之,天地之间只有贪生怕死之人,并无起死回生之药。“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旨哉斯言!不得以谚语目之矣。然病之不能废医,犹旱之不能废祷。明知雨泽在天,匪求能致,然岂有晏然坐视,听禾苗稼穑之焦枯者乎?自尽其心而已矣。予善病一生,老而勿药。百草尽经尝试,几作神农后身,然于大黄解结之外,未见有呼应极灵,若此物之随试随验者也。
  生平著书立言,无一不由杜撰,其于疗病之法亦然。每患一症,辄自考其致此之由,得其所由,然后治之以方,疗之以药。所谓方者,非方书所载之方,乃触景生情,就事论事之方也;所谓药者,非《本草》必载之药,乃随心所喜,信手拈来之药也。明知无本之言不可训世,然不妨姑妄言之,以备世人之妄听。凡阅是编者,理有可信则存之,事有可疑则阙之,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是所望于读笠翁之书者。
  药笼应有之物,备载方书;凡天地间一切所有,如草木金石,昆虫鱼鸟,以及人身之便溺,牛马之溲渤,无一或遗,是可谓两者至备之书,百代不刊之典。今试以《本草》一书高悬国门,谓有能增一疗病之物,及正一药性之讹者,予以千金。吾知轩、岐复出,卢、扁再生,亦惟有屏息而退,莫能觊觎者矣。然使不幸而遇笠翁,则千金必为所攫。何也?药不执方,医无定格。同一病也,同一药也,尽有治彼不效,治此忽效者;彼是则此非,彼非则此是,必居一于此矣。又有病是此病,药非此药,万无可用之理,或被庸医误投,或为臧获谬取,食之不死,反以回生者。迹是而观,则《本草》所载诸药性,不几大谬不然乎?
  更有奇于此者,常见有人病入膏肓,危在旦夕,药饵攻之不效,刀圭试之不灵,忽于无心中瞥遇一事,猛见一物,其物并非药饵,其事绝异刀圭,或为喜乐而病消,或为惊慌而疾退。“救得命活,即是良医;医得病痊,便称良药。”由是观之,则此一物与此一事者,即为《本草》所遗,岂得谓之全备乎?虽然,彼所载者,物性之常;我所言者,事理之变。彼之所师者人,人言如是,彼言亦如是,求其不谬则幸矣;我之所师者心,心觉其然,口亦信其然,依傍于世何为乎?究竟予言似创,实非创也,原本于方书之一言:“医者,意也。”以意为医,十验八九,但非其人不行。吾愿以拆字射覆者改卜为医,庶几此法可行,而不为一定不移之方书所误耳。
  【译文】
  “病不服药,如得中医。”这八个字就像金丹一样,挽救了世间多少濒危的生命。在病人刚得病的时候提出这种说法,人们都会嫌它迂腐,一定要等到用过所有的药物和针灸方法,办法已经用尽,而病情还是那样重,不得已才照这句话去做。可以说这是天和人一起逼迫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使用的方法。到了不治疗,病反而突然痊愈了的时候,才相信这八字金丹,确实没错。
  在我看来,世界上只有贪生怕死之人,没有起死回生之药。“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这句话太对了,不能只把它当成谚语。但生病了不能不治疗,就像干旱时不能不祈祷一样,明知下雨是上天的意思,不会靠祈求得到,但谁又会坐视不理,听任禾苗庄稼变成焦枯的呢?就是尽自己的心力而已。我一辈子多病,老了就不吃药了,尝遍了各种草药,都能做神农第二了,但除了大黄能够解除大便秘结之外,再没见到别的药有它这么灵验,一试就有效果。
  我一生著书立说,都是靠自己的创造,在治病的方法上也是这样。我每得一种病,都会自己推究根源,找到病因,再开方用药进行治疗。我所说的药方,不是医书上记载的药方,而是触景生情,就事论事的药方;所说的药,不是《本草》上一定有记载的药,而是随心意喜欢的,信手拈来的药。我明知道没有根据的话,不能给世人作标准,但不妨说说,让人们随便听听。凡是读这部书的人,觉得道理可信的就记下来,觉得怀疑的就放到一边。希望读我的书的人,不要因为内容忽视文采,不要因为文采而忽略主题。
  药箱里应该有的东西,都记载在医书上了,天地间所有的东西,比如草木金石、昆虫鱼鸟,甚至人和牛马的小便,没有一样遗漏的。可以说是最完备的药书,也是千年不能改动的经典。现在把《本草》这本书挂在京城的大门上,说谁能增加一样可以治病的药,或改正一种药物的错误的,就给他一千两银子,我想就是黄帝和歧伯重生,扁鹊复出,也只有悄悄退在一旁,不敢奢望得到这个奖。但如果不幸遇见了我,那这一千两银子一定会被我得到。为什么?用药不必拘泥药方,治病没有固定的方法,即使是同一种病,同一种药,也会治那个人无效,治这个人有效。用这种方法治疗那个人是对的,治疗这个人却是错的,或是治疗那个人是错的,治疗这个人却是对的,一定是这两种情况中的一种。还有这样的情况,得的是这种病,用的药不是治这种病的,本来完全没有用的道理,但或是庸医用错,或是让仆人误取,病人吃了以后没有死,反而治好了病。从这里来看,《本草》里记载的各种药性,不是也有很多大错特错吗?
  还有比这更离奇的,经常见到病入膏肓的人,危在旦夕,用药治疗也没有效果了,针灸也不灵了,忽然无意中看见一样东西,或遇到一件事情,这些不是做药用的东西,这不是来治病的事情,却因为病人的欢喜或是惊慌,病就马上好了。能救性命的,就是良医。能把病治好的,就是好药。从这里来看,这些能救人性命的事情和东西,就是《本草》遗漏的,那么《本草》能称得上是齐备的书吗?虽然是这样,书上记载的,是药物的一般性能,我所说的,是事理的变化。书上的依据是人,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记载,只要没有差错,就是万幸。我所依靠的是心,心里觉得是这样,嘴上也这么说,为什么要听从世人的说法呢?说到底,我的话像是一种创见,实际上不是首创,原是根据医书上的一句话:“医者,意也。”按照自己的心意行医,十次有八九次能灵验,但不是每个人都行。我希望那些拆字算卦的人,改行当医生,也许这种方法就能行得通,病人也不会被固定不变的医书耽误。
颐养部(9)
更新时间2009-9-14 17:20:41 字数:4829
 ○本性酷好之药
  【原文】
  一曰本性酷好之物,可以当药。凡人一生,必有偏嗜偏好之一物,如文王之嗜菖蒲菹,曾皙之嗜羊枣,刘伶之嗜酒,卢仝之嗜茶,权长孺之嗜瓜,皆癖嗜也。癖之所在,性命与通,剧病得此,皆称良药。医士不明此理,必按《本草》而稽查药性,稍与症左,即鸩毒视之。此异疾之不能遽瘳也。
  予尝以身试之。庚午之岁,疫疠盛行,一门之内,无不呻吟,而惟予独甚。时当夏五,应荐杨梅,而予之嗜此,较前人之癖菖蒲、羊枣诸物,殆有甚焉,每食必过一斗。因讯妻孥曰:“此果曾入市否?”妻孥知其既有而未敢遽进,使人密讯于医。医者曰:“其性极热,适与症反。无论多食,即一二枚亦可丧命。”家人识其不可,而恐予固索,遂诡词以应,谓此时未得,越数日或可致之。讵料予宅邻街,卖花售果之声时时达于户内,忽有大声疾呼而过予门者,知其为杨家果也。予始穷诘家人,彼以医士之言对。予曰:“碌碌巫咸,彼乌知此?急为购之!”及其既得,才一沁齿而满胸之郁结俱开,咽入腹中,则五脏皆和,四体尽适,不知前病为何物矣。家人睹此,知医言不验,亦听其食而不禁,病遂以此得痊。
  由是观之,无病不可自医,无物不可当药。但须以渐尝试,由少而多,视其可进而进之,始不以身为孤注。又有因嗜此物,食之过多因而成疾者,又当别论。不得尽执以酒解酲之说,遂其势而益之。然食之既厌而成疾者,一见此物,即避之如仇。不相忌而相能,即为对症之药可知已。
  【译文】
  第一种是本性特别喜好的东西,可以当药。人的一生,总有一种偏嗜偏爱的东西,像文王偏爱菖蒲腌成的酸菜,曾皙偏爱羊枣,刘伶好酒,卢仝好茶,权长孺好瓜,都是一种嗜好。癖嗜的东西,跟他性命相连,如果重病时能得到,都可以称为良药。医生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按《本草》检查药性,跟病情稍有些抵触,就把它看成毒药对待,事实上这是特殊的病,不可能很快治好。
  我本人曾经亲身试过。庚午那年,瘟疫盛行,全家人都得了病,我病得最重。当时正是五月份,是吃杨梅的时间,我对杨梅的喜爱比前人对菖蒲酱和羊枣都厉害,每次吃都要超过一斗。于是问妻子儿女们:“杨梅上市了没有?”他们知道已经上市却不敢马上给我,偷偷地问医生。医生说:“杨梅性很热,跟病症冲突,不要说吃多,就是吃一两颗也会丧命。”家人知道不能吃,但怕我坚持想要,就骗我说现在还没有,也许过几天能买到。谁知我家临街,卖花卖果的叫卖声都会传到屋子里。突然有人大声叫卖着从我家门前经过,我知道是卖杨梅的。我责问家人,他们才把医生的话告诉我。我说:“平庸的医生,哪能知道这个道理?快为我买来!”买到之后,牙齿刚咬下去,满胸的郁结都舒展了,咽到肚子里,五脏都调和了,身体非常舒畅已经不知道刚才的病是怎么回事了。家人看到这样,知道医生的话不灵,也就任凭我吃不再禁止了,我的病也好了。
  从这里看,没有一种病不可以自己医治,没有一样东西不能当成药。只是需要逐渐尝试,由少到多,确定可以使用再使用,这才不至于拿身体做唯一的赌注。也有人因为嗜好某种东西,吃得太多导致生病的,这就又另当别论,不能抓住以酒解酒的论调,就趁机会多喝。因为吃多了而生病的人,一见到那种东西,就像避仇人一样避开它。由此可知,如果不避忌而能喜欢,那种东西就是对症的药了。
  ○其人急需之药
  【原文】
  二曰其人急需之物,可以当药。人无贵贱穷通,皆有激切所需之物。如穷人所需者财,富人所需者官,贵人所需者升擢,老人所需者寿,皆卒急欲致之物也。惟其需之甚急,故一投辄喜,喜即病痊。
  如人病入膏肓,匪医可救,则当疗之以此。力能致者致之,力不能致,不妨绐之以术。家贫不能致财者,或向富人称贷,伪称亲友馈遗,安置床头,予以可喜,此救贫病之第一着也。未得官者,或急为纳粟,或谬称荐举;已得官者,或真谋铨补,或假报量移。至于老人欲得之遐年,则出在星相巫医之口,予千予百,何足吝哉!是皆“即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者也。虽然,疗诸病易,疗贫病难。世人忧贫而致疾,疾而不可救药者,几与恒河沙比数。焉能假太仓之粟,贷郭况之金,是人皆予以可喜,而使之霍然尽愈哉?
  【译文】
  第二种是一个人急需的东西,可以当成药。人不论穷困还是腾达,都有急切需要的东西,比如穷人需要的是钱,富人需要的是官,贵人需要的是升宫,老人需要的是长寿,都是紧急想要得到的东西。因为需要得很迫切,所以一给他,他就会很高兴,病就会痊愈。
  如果有人已经病入膏肓,医生也救不了,就应该用这种方法治疗。有能力办到就去办,如果办不到,可以想办法骗他。家里贫穷没有钱,可以向富人借,假称是亲戚朋友送的,把钱放在床头,让他有可以欢喜的事情,这是救穷病最好的方法。还没得到官位的人,就赶紧捐粮为他买个官,假称有人荐举。已经得到官位的人,或者真的找个补缺升官的机会,或者骗他已经升职。至于老人想要获得长寿,可以从看相占卜的人口中说出,给他上百上千的寿命,又有什么可吝惜的呢?这都是“即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的做法。话虽这么说,治别的病都容易,治穷病难。因为担忧贫穷而得病,得了病又不能医治的人,就跟恒河的沙一样多,怎么能借国库的粮,借郭况家的钱,让每个人都得到可喜的馈赠,使他们的病一下子全好了呢?
  ○一心钟爱之药
  【原文】
  三曰一心钟爱之人,可以当药。人心私爱,必有所钟。常有君不得之于臣,父不得之于子,而极疏极远极不足爱之人,反为精神所注,性命以之者,即是钟情之物也。或是娇妻美妾,或系至亲密友,思之弗得,与得而弗亲,皆可以致疾。即使致疾之由,非关于此,一到疾痛无聊之际,势必念及私爱之人。忽使相亲,如鱼得水,未有不耳清目明,精神陡健,若病魔之辞去者。
  此数类之中,惟色为甚,少年之疾,强半犯此。父母不知,谬听医士之言,以色为戒,不知色能害人,言其常也,情堪愈疾,处其变也。人为情死,而不以情药之,岂人为饥死,而仍戒令勿食,以成首阳之志乎?凡有少年子女,情窦已开,未经婚嫁而至疾,疾而不能遽瘳者,惟此一物可以药之。即使病躯羸弱,难使相亲,但令往来其前,使知业为我有,亦可慰情思之大半。犹之得药弗食,但嗅其味,亦可内通腠理,外壮筋骨,同一例也。至若闺门以外之人,致之不难,处之更易。使近卧榻,相昵相亲,非招人与共,乃赎药使尝也。仁人孝子之养亲,严父慈母之爱子,俱不可不预蓄是方,以防其疾。
  【译文】
  第三种是一心钟爱的人,可以当成药。人一定有自己暗暗钟爱的人。常有君主不能得到臣下的钟爱,父母不能得到子女的钟爱的情形,但人们对于那些极其疏远不值得爱的人,精神反而投入,甚至能为这样的人献出生命,这就是钟情的人物。可能是娇妻美妾,可能是至亲密友,思念却不能见到,或是见到却不能与他亲近,都会导致生病。即使致病的原因不一定和这些有关,到了病痛没有依靠的时候,一定会想到心爱的人,忽然让他们亲近,就像鱼到了水里,一定会耳清目明,精神陡然振奋,就像病魔撤去了一样。
  这几种情况中,美色最厉害,年轻人的病,多数是因为它。父母不知道,错误地遵照医生的话,要他戒掉美色。不知道美色能害人,说的是通常的情况,爱情能治病,是从变化的角度来看的。人为情死,却不用爱情来治疗,难道对于快饿死的人,还告诫不能吃东西,想让他像伯夷一样饿死吗?凡是年轻的子女,情窦已开,还没有婚嫁而生病了,病情又不能一下子治好,只有这种东西,能够治好他们。即使病体虚弱,不能让他们亲近,但是让他在病人面前活动往来,让病人知道这个人已经属于自己,也可以慰藉大半的情思。就好像得到药物还没吃的时候,闻到味道,也可以疏通肌肉空隙,强壮筋骨,是一个道理。至于女子闺房以外的人,想要让他来不难,想要让他们相处更容易,让人靠近病床,相亲相近,这不是叫人来陪病人,而是买药来让病人吃!仁人孝子奉养双亲,严父慈母疼爱子女,都不能不事先准备这个药方,预防这种病。
  ○一生未见之药
  【原文】
  四曰一生未见之物,可以当药。欲得未得之物,是人皆有,如文士之于异书,武人之于宝剑,醉翁之于名酒,佳人之于美饰,是皆一往情深,不辞困顿,而欲与相俱者也。多方觅得而使之一见,又复艰难其势而后出之,此驾驭病人之术也。然必既得而后留难之,许而不能卒与,是益其疾矣。
  所谓异书者,不必微言秘籍,搜藏破壁而后得之。凡属新编,未经目睹者,即是异书,如陈琳之檄,枚乘之文,皆前人已试之药也。须知奇文通神,鬼魅遇之,无有不辟者。而予所谓文人,亦不必定指才士,凡系识字之人,即可以书当药。传奇野史,最怯病魔,倩人读之,与诵咒辟邪无异也。他可类推,勿拘一辙。富人以珍宝为异物,贫家以罗绮为异物,猎山之民见海错而称奇,穴处之家入巢居而赞异。物无美恶,希觏为珍;妇少妍媸,乍亲必美。昔未睹而今始睹,一钱所购,足抵千金。如必俟希世之珍,是索此辈于枯鱼之肆矣。
  【译文】
  第四种是一生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可以当成药。人人都有想要而没有得到的东西,像文人对于奇书,武士对于宝剑,酒徒对于名酒,美人对于漂亮首饰,都会一往情深,不辞辛苦地想要得到。用尽方法才找到这些东西,让病人先看一眼,但要做出很艰难的样子再拿出来,这是驾御病人的方法。但一定要在得到以后表示很难留住它,如果答应了又不能最终属于他,会加重病人的病。
  所谓的奇书,不一定是从破墙壁中翻出来的秘籍,只要是病人没见过的新出的书,就是奇书,像陈琳的檄文,枚乘的文章,这些都是前人试过的药。要知道奇文可以通神,鬼怪见了,没有不躲避的。我所说的文人,不一定是才子,凡是识字的人,都可以拿书当药。传奇野史,最能祛除病魔,请人来朗读,跟诵咒辟邪没有区别。其他的可以类推,不必拘泥一种形式。富人把珍宝当作奇物,穷人家把绸缎当作奇物,打猎的人把海鲜当作奇物,住窑洞的人认为进入房子奇妙。事物无论好坏,少见的就是珍奇。女人不论美丑,初见的一定觉得美。以前没见过今天才见到的,即使是花一文钱买来的,也可以抵得过花一千两银子买的。如果一定要等到稀世珍宝,找到那时病人也就没救了。
  ○平时契慕之药
  【原文】
  五曰平时契慕之人,可以当药。凡人有生平向往,未经谋面者,如其惠然肯来,以此当药,其为效也更捷。
  昔人传韩非书至秦,秦王见之曰:“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汉武帝读相如《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晋时宋纤有远操,沉静不与世交,隐居酒泉,不应辟命。太守杨宣慕之,画其像于阁上,出入视之。是秦王之于韩非,武帝之于相如,杨宣之于宋纤,可谓心神毕射,梦寐相求者矣。使当秦王、汉帝、杨宣卧疾之日,忽致三人于榻前,则其霍然起舞,执手为欢,不知疾之所从去者,有不待事毕而知之矣。凡此皆言秉彝至好出自中心,故能愉快若此。其因人赞美而随声附和者不与焉。【译文】
  第五种是平时最仰慕的人,可以当成药。只要病人有平时向往却没有见过面的人,如果这个人愿意去见病人,就可以作为治病的良药,治病的效果会更快捷。
  古人传说韩非的书传到秦国,秦王见了以后说:“我能见到这个人而且与他交往,就死而无憾了!”汉武帝读司马相如《子虚赋》十分欣赏,说:“我怎么不能跟这个人生活在同一时代!”晋代的宋纤有远大的抱负,但性格沉静不跟世人交往,隐居在酒泉,不听朝廷的征召。太守杨宣仰慕他,就在楼上放了他的画像,出入都看一下。这样看来秦王对韩非,武帝对相如,杨宣对宋纤,可以说是心神专注,梦寐以求了。要是在秦始皇、汉武帝、杨宣三人卧病在床的时候,突然让韩非等三个人来到病床前,那么他们就会马上起来,握手相迎,与他们欢笑畅谈,不知道疾病跑到哪里去了,这种事情不需要看到结果就能想到了。这些仰慕都是指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这么愉快,要是因为别人的赞美而随声附和的就不算了。
颐养部(10)
更新时间2009-9-14 17:20:45 字数:1922
 ○素常乐为之药
  【原文】
  六曰素常乐为之事,可以当药。病人忌劳,理之常也。然有“乐此不疲”一说作转语,则劳之适以逸之,亦非拘士所能知耳。予一生疗病,全用是方,无疾不试,无试不验,徙痈浣肠之奇,不是过也。
  予生无他癖,惟好著书,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铲除。因思诸疾之萌蘖,无不始于七情,我有治情理性之药,彼乌能祟我哉!故于伏枕呻吟之初,即作开卷第一义;能起能坐,则落毫端,不则但存腹稿。迨沉疴将起之日,即新编告竣之时。一生剞劂,孰使为之?强半出造化小儿之手。此我辈文人之药,“只堪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者。而天下之人,莫不有乐为之一事,或耽诗癖酒,或慕乐嗜棋,听其欲为,莫加禁止,亦是调理病人之一法。
  总之,御疾之道,贵在能忘;切切在心,则我为疾用,而死生听之矣。知其力乏,而故授以事,非扰之使困,乃迫之使忘也。
  【译文】
  第六种是平时喜欢做的事情,可以当成药。病人忌讳劳累,这是常理。但也有“乐此不疲”这句话做反衬,那么劳累可以让他用来休息,这不是呆板迂腐的人能明白的。我一生治病都是用这种方法,没有一种病不能这样做,没有一次不灵验。移疮洗肠这样奇特的医术,也不如它。
  我一生没有别的癖好,只喜欢著书,借它消除忧愁,平息愤怒,铲除牢骚不平的怨气。于是我想到各种疾病的发生,无不是从七情六欲开始的。我有调理性情的方法,疾病又怎么能害我呢?所以刚得病卧在床上呻吟的时候,就开始构思写书,如果能起身坐下,就开始下笔。不然就打好腹稿,病快好的时候,就是新书完成的时候。一生都在刻书,是谁让我写的?多半是造物主的主意。这是治我们文人的药,是“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的。但是天下的人,都有喜欢做的事,或是诗歌或是喝酒,或是音乐或是下棋,听任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去禁止,也是调理病人的一种方法。
  总之治病的方法,贵在能够忘记自己得了病,将疾病挂在心上,人就会被疾病控制,生死也只能听从它了。知道病人没有力气,却特意让他做一件事,不是要烦扰他让他疲倦,而是强迫他忘记自己的病。
  ○生平痛恶之药
  【原文】
  七曰生平痛恶之物与切齿之人,忽而去之,亦可当药。人有偏好,即有偏恶。偏好者致之,既可已疾,岂偏恶者辟之使去,逐之使远,独不可当沉疴之《七发》乎?无病之人,目中不能容屑,去一可憎之物,如拔眼内之钉。病中睹此,其为累也更甚。故凡遇病人在床,必先计其所仇者何人,憎而欲去者何物,人之来也屏之,物之存也去之。或诈言所仇之人灾伤病故,暂快一时之心,以缓须臾之死,须臾不死,或竟不死也,亦未可知。割股救亲,未必能活;割仇家之肉以食亲,痼疾未有不起者。仇家之肉,岂有异味可尝,而怪色奇形之可辨乎?暂欺以方,亦未尝不可。此则充类至义之尽也。愈疾之法,岂必尽然,得其意而已矣。
  以上诸药,创自笠翁,当呼为《笠翁本草》。其余疗病之药及攻疾之方,效而可用者尽多。但医士能言,方书可考,载之将不胜载。悉留本等之事,以归分内之人,俎不越庖,非言其可废也。总之,此一书者,事所应有,不得不有;言所当无,不敢不无。“绝无仅有”之号,则不敢居;“虽有若无”之名,亦不任受。殆亦可存而不必尽废者也。
  【译文】
  第七种是生平痛恶的东西和切齿痛恨的人,忽然除掉,也可以当成药。人有偏好就有偏恶,将偏好的东西获取来,就可以治病,难道将偏恶的东西除去,赶得远远的,就不能把它作为病重时的良药吗?没有病的人,眼中不能容物,除去一样可憎的东西,就像拔去眼里的钉子。生病时看到可憎的东西,病情就会加重。所以看见卧床的病人,一定要先考虑他仇恨的是什么人,厌恶而且想要去除去的是什么东西。这种人要来就挡住他们,这种东西在旁边就拿走,或是骗病人说他仇恨的人遇到灾病死了,暂时让病人痛快,也许可以延缓一下他的生命。延缓一会儿没有死,也许就不会死了也不一定。割自己大腿的肉给父母治病不一定能活,割仇家的肉给父母吃,再重的疾病没有不好的。仇家的肉,难道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可以品尝,有什么奇形怪色可以分辨吗?暂时拿这个方法骗他,也不是不可以。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治病的方法,难道一定要这样?照这个大意做就是了。
  以上的各种药,是我创造的,应该称做“笠翁本草”。其他治病的药方,有效可用的很多,但是医生可以讲,药书也可以查,记载起来没完没了。把这些事都留给分内的人去做,我就不去越俎代庖了,并不是说这些东西没有价值。总之在这本书里,凡是应讲的事,都有了,不应该讲的话我不敢不去掉。“绝无仅有”的称号,则不敢当,“虽有若无”的名头,我也不能接受,这本书也算是可以保留不必废止的东西了。
种植部(1)
更新时间2009-9-14 17:20:49 字数:4334
 ◎木本第一
  小序
  【原文】
  已载群书者,片言不赘。非补未逮之论,即传自念之方。欲睹陈言,请翻诸集。
  草木之种类极杂,而别其大较有三,木本、藤本、草本是也。木本坚而难痿,其岁较长者,根深故也。藤本之为根略浅,故弱而待扶,其岁犹以年纪。草本之根愈浅,故经霜辄坏,为寿止能及岁。
  是根也者,万物短长之数也,欲丰其得,先固其根,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世之方焉。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其为身也,挺然独立,至于斧斤之来,则天数也,岂灵椿古柏之所能避哉?如其植德不力,而务为苟延,则是藤本其身,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至于木槿其生,不为明日计者,彼且不知根为何物,遑计入土之浅深,藏荄之厚薄哉?是即草木之流亚也。噫,世岂乏草木之行,而反木其天年,藤其后裔者哉?此造物偶然之失,非天地处人待物之常也。
  【译文】
  其他书中记载过的内容,我一句也不多说。我不是补充前人没说到的事就是写自己想到的东西。如果你想要看前人的言论,那么请去看各种古书集全。
  草木的种类非常繁杂,但分起来大致有三类:木本、藤本和草本。木本植物坚实而且很难枯萎,寿命比较长,因为它的根扎得很深。藤本植物很瘦弱,需要扶持,寿命只有一年左右,因为它的根稍浅一点。草本植物一经霜打就死了,寿命最长也就一年,因为它的根更浅。
  所以说,根是决定万物寿命长短的因素,如果想收获更多,就要先稳固它的根。我在农耕和园艺的劳动中,悟出了养生和处世的方法。如果凡事人都能在考虑以后,从长计议,事事都像木本一样,就不会因为看见雨露而欣喜,因为看见霜雪就惊恐。作为树木本身,挺拔自生,至于被斧头砍,就是天意了,难道充满灵气的椿树和千年松柏就能躲得了吗?如果一个人不努力培养自己崇高的品德,只是苟且行事,这样的人与藤本植物一样,只能依靠别人来做成事,别人事成了,我也事成了,别人倒了,我也倒了。至于像木槿一样生存的人,从来不考虑明天,他们甚至不知道根为何物,哪里会考虑根入土的深浅,埋藏的厚薄呢?这种人就像次等的草木。唉,难道世上缺乏像草本一样行事,反倒像木本一样享其天年,又像藤本一样可以依附后代的人吗?这是造物主的偶然失误,并不是天地间待人处世的常理。
  ○牡丹
  【原文】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阳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人使昼鸣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惜其所见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诚哉!其为武后也。
  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兹得此论,更发明矣。艺植之法,载于名人谱帙者,纤发无遗,予倘及之,又是拾人牙后矣。但有吃紧一着,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请畅言之。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
  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予曰:“匪特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同人诘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吾家太白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者向北,则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斯言得无定论?
  【注释】
  ①韩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乌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
  牡丹在群花中称王,开始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牡丹的颜色和香味比芍药能强多少?选择最好的牡丹与最好的芍药来决一雌雄,还不知鹿死谁手呢?直到我看了《事物纪原》一书,说武则天冬天游后花园,看到所有的花都竞相开放,只有牡丹花迟迟未开,于是将牡丹贬到洛阳。我这才恍然大悟说:“原来牡丹花比其他花强的地方就在这里,它的被贬也是一定的了。当然如果不给它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贬到八千里以外的耻辱呢?”(韩诗{1}:夕贬潮阳路八千)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时令季节,如果违反季节,那么就算有十个像尧那样的圣贤,冬天还是长不出一根麦穗。武则天虽为人主,但是她能强令公鸡白天打鸣吗?如果她有一定的见识,就应当把所有的花卉全部贬到别的地方,只推崇牡丹。花王的封号,本应从武则天赏花的这一天开始。可惜她的见识太浅,而且倒行逆施,武则天就是这个样子啊!
  我从甘肃的巩昌带回十几棵牡丹,朋友用“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的诗句嘲笑我。我说:“牡丹是因为坚守自己的节操才被贬的,我把它们带回来,这是趋冷而不是趋热。”现在对于我得到的这个结论,更加明确了。种植牡丹的方法,在名人的书稿当中已经记载得非常全面了。如果我再谈,就又是拾人牙慧了。但有最重要的一点,花谱当中偶尔有记载但是说得不是很全面,让我把它说完全吧!所有的花都有正面、反面、侧面。正面应当向阳,这是种植花卉的共同原理。其他的花还能受点委曲,只有牡丹决不肯通融,让它朝南就会生长,朝其他方向就会死,这是牡丹改不了的臭脾气,武则天都不能让它屈服,又有谁能使它屈服呢?
  我曾把这话对朋友说,有的朋友说这话太迂腐。我说:“不只是平民百姓,即使是帝王之尊,想种植这种花,也不能不尊重它的习性。”朋友反问我说:“这话有根据吗?”我说:“当然有根据。我的同宗李白有这样的诗:‘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的人朝向北,那么花不是朝南是朝哪个方向?”朋友笑称是。这些话难道不是定论吗?
  ○梅
  【原文】
  花之最先者梅,果之最先者樱桃。若以次序定尊卑,则梅当王于花,樱桃王于果,犹瓜之最先者曰王瓜,于义理未尝不合,奈何别置品,使后来居上。首出者不得为圣人,则辟草昧致文明者,谁之力欤?虽然,以梅冠群芳,料舆情必协;但以樱桃冠群果,吾恐主持公道者,又不免为荔枝号屈矣。姑仍旧贯,以免抵牾。种梅之法,亦备群书,无庸置吻,但言领略之法而已。
  花时苦寒,即有妻梅之心,当筹寝处之法。否则衾枕不备,露宿为难,乘兴而来者,无不败兴而返,即求为驴背浩然,不数得也。观梅之具有二:山游者必带帐房,实三面而虚其前,制同汤网,其中多设炉炭,既可致温,复备暖酒之用。此一法也。园居者设纸屏数扇,覆以平顶,四面设窗,尽可开闭,随花所在,撑而就之。此屏不止观梅,是花皆然,可备终岁之用。立一小匾,名曰“就花居”。花间竖一旗帜,不论何花,概以总名曰“缩地花”。此一法也。若家居种植者,近在身畔,远亦不出眼前,是花能就人,无俟人为蜂蝶矣。
  然而爱梅之人,缺陷有二:凡到梅开之时,人之好恶不齐,天之功过亦不等,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令人开户不得,闭户不得,是可爱者风,而可憎者亦风也。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令人去之不可,留之不可,是有功者雪,有过者亦雪也。其有功无过,可爱而不可憎者惟日,既可养花,又堪曝背,是诚天之循吏也。使止有日而无风雪,则无时无日不在花间,布帐纸屏皆可不设,岂非梅花之至幸,而生人之极乐也哉!然而为之天者,则甚难矣。
  腊梅者,梅之别种,殆亦共姓而通谱者欤?然而有此令德,亦乐与联宗。吾又谓别有一花,当为蜡梅之异姓兄弟,玫瑰是也。气味相孚,皆造浓艳之极致,殆不留余地待人者矣。人谓过犹不及,当务适中,然资性所在,一往而深,求为适中,不可得也。
  【译文】
  世上最先开花的是梅花,最先结果的是樱桃。如果以开花结果的先后次序定尊卑,就像瓜中最先成熟的叫瓜王一样,那么梅花应当是花中之王,樱桃应当是果中之王,这不是不合情理,无奈的是又有了别的标准,使得后来者居上。最先来到世上的人不能作为圣人,那么消除蒙昧给人类带来文明的人,靠的是谁的力量呢?虽然把梅花称为群花之首,应该没有什么异议,但是要把樱桃称为群果之王,我就怕主持公道的人会为荔枝叫屈了。暂且依据旧的惯例,以免发生争执。关于种梅的方法有许多书都记载得很详尽了,不用我在这里多说,我只说说欣赏的方法吧。
  梅花开的时候正是寒冷的冬季,既然想把梅当成伴侣相伴相守,就应当筹划与梅花同床共眠的方法。否则被子、枕头都没有准备,露宿在外就痛苦了,那些乘兴而来的人,没有不败兴而归的,就算只想做到像孟浩然一样骑在驴背上与山水相依,也没有几个能做到。观赏梅花的用具有两种:去山上赏玩的人,必须带帐篷,将帐篷的三面围起来,前面空着,就像汤网一样。帐篷中要多准备一些炉炭,既可以生火取暖,又可以暖酒。这是一种方法。在花园里赏梅的人,要准备几扇纸屏风,屏风的上面盖上平顶,四面开窗,可以随时开关,花在哪边,就把哪边的窗户撑开。这种屏风不仅可以观赏梅花,所有的花都能这样观赏,一年四季都可以用。再在纸屏风上挂一块小匾,上面写着“就花居”。在花中间树一杆旗帜,不论是什么花,都用一个总的名字,叫做“缩地花”。这又是一种方法。如果是自己家里种植的花,放在身边,放在远处都可以一眼看到,这样的花是接近人的,人不用像蜜蜂、蝴蝶一样围着花转。
  然而喜爱梅花的人,有两个遗憾:只要到了梅花开的时候,就像人的喜好和憎恶会不一样,老天爷的功劳与和过错也不相等,风把花香送来了,花香来了寒气也来了,让人开窗不行,关窗也不行,这样,可爱的是风,可恨的也是风;雪能使梅花更加娇艳,雪来了花也冻坏了,让人去也不可,留也不可,这样,有功的是雪,有过的也是雪。无功无过,可爱但不可恨的,只有太阳了,它既可以养花,又能给人暖背,真是上天派来巡视的官吏。如果只有太阳,没有风也没有雪,就能每时每刻都在花的中间,布帐篷纸屏风都不需要了,难道不是梅花最幸福、人生最快乐的事吗!但是作为老天爷,就很为难了。
  腊梅是梅花的一种,大概是因为叫梅才被列入同一谱系中的吧?然而腊梅有这样的品德,梅花也会很高兴同它联宗的。我认为另外有一种花,应当成为腊梅的异姓兄弟,这就是玫瑰。它们的气味相同,都是浓艳到了极至,又都毫无保留地让人欣赏。有人说过犹不及,应当要适中。但是这浓艳就是它们的天性,花一开就色深味重,如果要求它们适中,是不可能的。
种植部(2)
更新时间2009-9-14 17:20:54 字数:4322
 ○桃
  【原文】
  凡言草木之花,矢口即称桃李,是桃李二物,领袖群芳者也。其所以领袖群芳者,以色之大都不出红白二种,桃色为红之极纯,李色为白之至洁,“桃花能红李能白”一语,足尽二物之能事。
  然今人所重之桃,非古人所爱之桃;今人所重者为口腹计,未尝究及观览。大率桃之为物,可目者未尝可口,不能执两端事人。凡欲桃实之佳者,必以他树接之,不知桃实之佳,佳于接,桃色之坏,亦坏于接。桃之未经接者,其色极娇,酷似美人之面,所谓“桃腮”、“桃靥”者,皆指天然未接之桃,非今时所谓碧桃、绛桃、金桃、银桃之类也。即今诗人所咏,画图所绘者,亦是此种。此种不得于名园,不得于胜地,惟乡村篱落之间,牧童樵叟所居之地,能富有之。欲看桃花者,必策蹇郊行,听其所至,如武陵人之偶入桃源,始能复有其乐。如仅载酒园亭,携姬院落,为当春行乐计者,谓赏他卉则可,谓看桃花而能得其真趣,吾不信也。
  噫,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红颜薄命”之说,单为此种。凡见妇人面与相似而色泽不分者,即当以花魂视之,谓别形体不久也。然勿明言,至生涕泣。
  【译文】
  人们只要说到草木的花,开口就会说桃李,桃李可以称得上是群花的领袖了。桃李能领导群花,是因为花的颜色大都是红白两种,桃花的颜色是红色当中最纯粹的,李花的颜色则是白色当中最洁净的。“桃花能红李能白”这句话,足以概括桃李两种花的特点。
  但是现在人们看重的桃,并不是古人喜爱的桃。现在人们看重的是好不好吃,没有考虑到它的观赏性。总的来说,桃这种东西,好看的不一定好吃,不可能两方面都尽如人意。要想让桃子好吃,一定要把桃树嫁接到其他树上,却不知道桃子味道好,是因为进行了嫁接;桃花的颜色变坏了,也是因为嫁接。没有嫁接过的桃花,它的颜色非常娇艳,就像美人的脸。所谓的“桃腮”、“桃靥”,都是指天然没有嫁接过的桃花,而不是现在所说的碧桃、绎桃、金桃、银桃这些。即使现在诗人吟咏的、画家描绘的,也是这些天然的桃花。这样的桃树名园里看不到,游览胜地也见不着,只是在乡村农舍、牧童樵夫住的地方,才有很多。想看桃花的人,一定要骑着驴到郊外去,任凭毛驴信步漫游,就像武陵人偶然进入桃花源那样,才能再得到那种乐趣。如果只是备了酒食,携带美人,来到园庭院落里,就只是当春行乐,说是观赏其他的花卉还行,要说看桃花而且能得到其中真趣,我就不信了。
  唉,颜色最妖媚的是桃花,寿命最短的也是桃花。“红颜薄命”的说法,就是针对桃花而言的。只要看见女子的脸同桃花相似,色泽与桃花相近的,就应当把她当成花魂来看待,说明她不久就要魂体相离了。但是不要对她讲明,以免让她流泪悲伤。
  ○李
  【原文】
  李是吾家果,花亦吾家花,当以私爱嬖之,然不敢也。唐有天下,此树未闻得封。天子未尝私庇,况庶人乎?以公道论之可已。与桃齐名,同作花中领袖,然而桃色可变,李色不可变也。“邦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邦无道,至死不变,强哉娇!”自有此花以来,未闻稍易其色,始终一操,涅而不淄,是诚吾家物也。至有稍变其色,冒为一宗,而此类不收,仍加一字以示别者,则郁李是也。李树较桃为耐久,逾三十年始老,枝虽枯而子仍不细,以得于天者独厚,又能甘淡守素,未尝以色媚人也。若仙李之盘根,则又与灵椿比寿。我欲绳武而不能,以著述永年而已矣。
  【译文】
  李子是我本家的果子,李花也是我本家的花,本应当对它有所偏爱,但是我不敢。李唐王朝拥有天下时,都没听说这种树得到什么封号。连天子都没有私下庇护它,何况我这样的老百姓呢?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评论它就可以了。李花和桃花齐名,都是花中的领袖,但是桃花的颜色可以变化,李花的颜色却不可以改变。“国家治理得好,不改变困顿时的节操,这是真正的强硬;国家治理不好,到死也不改变节操,这也是真正的强硬。”自从有这种花以来,就没听说花的颜色有一点改变,始终如一,严守节操,受到污染也不会变黑,这真是我们李家的成员啊!至于颜色稍有一点变化,冒充是同一宗族,却没被这一家族接受,就给它加上一个字以示区别的,就是郁李。李树比桃树更能耐久,年过三十才开始变老,即使老得树枝枯萎了,果实仍然很丰满。这是因为它得天独厚,又能够甘于淡泊,没有用姿色取媚于人。像仙境中的李树一样盘根错节,就可以同有灵性的椿树的寿命相比了。我想继承它的品质却做不到,只有通过写文章来使这些品质得以长久流传下去了。
  ○梨
  【原文】
  予播迁四方,所止之地,惟荔枝、龙眼、佛手诸卉,为吴越诸邦不产者,未经种植,其余一切花果竹木,无一不经葺理;独梨花一本,为眼前易得之物,独不能身有其树为楂梨主人,可与少陵不咏海棠,同作一等欠事。然性爱此花,甚于爱食其果。果之种类不一,中食者少,而花之耐看,则无一不然。雪为天上之雪,此是人间之雪;雪之所少者香,此能兼擅其美。唐人诗云:“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此言天上之雪。料其输赢不决,请以人间之雪,为天上解围。
  【译文】
  我一生四海为家,每到一个地方就住下来,除了荔枝、龙眼、佛手这些吴越地区不适宜生长的果木,我没有种植外,其余的花果竹木,都亲手种植过。只有梨树,是眼前容易得到的东西,自己却没有种一棵,这件事可以和杜甫没有歌咏过海棠,同样看作遗憾的事。然而我生性喜欢梨花,超过爱吃梨子。梨子的品种不少,好吃的却不多,但是所有品种的梨花都好看。雪花是天上的雪,梨花是人间的雪,雪花缺少香气,梨花却能兼有香味。唐诗中说:“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诗是说天上的雪同地上的梅相比,一定很难决出输赢,那就请用梨花这种人间的雪,来为天上的雪解围吧。
  ○海棠
  【原文】
  “海棠有色而无香”,此《春秋》责备贤者之法。否则无香者众,胡尽恕之,而独于海棠是咎?然吾又谓海棠不尽无香,香在隐跃之间,又不幸而为色掩。如人生有二技,一技稍粗,则为精者所隐;一术太长,则六艺皆通,悉为人所不道。王羲之善书,吴道子善画,此二人者,岂仅工书善画者哉?苏长公不善棋酒,岂遂一子不拈,一卮不设者哉?诗文过高,棋酒不足称耳。
  吾欲证前人有色无香之说,执海棠之初放者嗅之,另有一种清芬,利于缓咀,而不宜于猛嗅。使尽无香,则蜂蝶过门不入矣,何以郑谷《咏海棠》诗云:“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有香无香,当以蝶之去留为证。且香之与臭,敌国也。《花谱》云:“海棠无香而畏臭,不宜灌粪。”去此者必即彼,若是,则海棠无香之说,亦可备证于前,而稍白于后矣。噫,“大音希声”,“大羹不和”,奚必如兰如麝,扑鼻薰人,而后谓之有香气乎?
  王禹偁《诗话》云:“杜子美避地蜀中,未尝有一诗及海棠,以其生母名海棠也。”生母名海棠,予空疏未得其考,然恐子美即善吟,亦不能物物咏到。一诗偶遗,即使后人议及父母。甚矣,才子之难为也。鼎革以前,吾乡杜姓者,其家海棠绝胜,予岁岁纵览,未尝或遗。尝赠以诗云:“此花不比别花来,题破东君着意培。不怪少陵无赠句,多情偏向杜家开。”似可为少陵解嘲。
  秋海棠一种,较春花更媚。春花肖美人,秋花更肖美人;春花肖美人之已嫁者,秋花肖美人之待年者;春花肖美人之绰约可爱者,秋花肖美人之纤弱可怜者。处子之可怜,少妇之可爱,二者不可得兼,必将娶怜而割爱矣。相传秋海棠初无是花,因女子怀人不至,涕泣洒地,遂生此花,名为“断肠花”。噫,同一泪也,洒之林中,即成斑竹,洒之地上,即生海棠,泪之为物神矣哉!
  春海棠颜色极佳,凡有园亭者不可不备,然贫士之家不能必有,当以秋海棠补之。此花便于贫士者有二:移根即是,不须钱买,一也;为地不多,墙间壁上,皆可植之。性复喜阴,秋海棠所取之地,皆群花所弃之地也。
  【译文】
  “海棠有色而无香”,这是《春秋》一书中责备贤人的一种写法。不然的话,没有香气的花那么多,为什么都可以宽恕,却只向海棠问罪呢?我却认为海棠并不是完全没有香气,它的香气在隐约之间,但不幸的是被它艳丽的颜色掩盖了。就像一个人有两种技艺,一种技艺稍差一点,就会被另一种精湛的技艺遮住。一种技艺太擅长了,即使六艺都精通,也不会全都被人们称赞。王羲之擅长书法,吴道子擅长绘画,难道这两个人只是会写字和会画画吗?苏东坡不善于下棋、喝酒,难道他就连棋子也不碰,酒杯也不摆吗?这是因为他诗文的名气太大,下棋、喝酒这些事不值一提罢了。
  我想证实一下前人关于海棠有色无香的说法,就去闻刚刚开放的海棠花,别有一种清淡的芳香,最好慢慢地闻,不要使劲地去闻。如果海棠完全没有香气,那么蜜蜂和蝴蝶就会过门而不入了,为什么郑谷的《咏海棠》诗中说“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海棠有没有香味,应当用蝴蝶的去留证明。而且香气与臭气是对立的。据《花谱》记载:“海棠没有香气,害怕臭气,不宜浇粪。”不是臭就是香,如果是这样,那么海棠没有香气的说法,可以从前面的说法中得到证明,从后面的说法中得到补充了。唉!“大音稀声”,“大羹不和”,为什么一定要像兰花、麝香那样,气味扑鼻熏人,才说有香气呢?
  王禹偁的《诗话》中说:“杜甫在四川避乱时,没有一首诗提到海棠,因为他的生母名叫海棠。”杜甫的母亲是不是叫海棠,我没有时间去考证。我只是想,即使杜甫很会写诗,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写尽。只是偶然没有写到海棠,就使后人议论起他的父母来了,当才子真是太难了。
  还是在明朝时,我的家乡有一户姓杜的人家,他家里种的海棠长得非常好,每年我都要去观赏,从来没有错过。我曾送给他一首诗:“此花不比别花来,题破东君着意培。不怪少陵无赠句,多情偏向杜家开。”这首诗似乎可以为杜甫解嘲。
  秋海棠比春海棠更加妩媚。春海棠像美人,秋海棠更像美人;春海棠像已经出嫁的美人,秋海棠像还在闺中的美人;春海棠像绰约可爱的美人,秋海棠像纤弱可怜的美人。处女令人怜惜,少妇惹人喜爱,二者不能同时拥有,人们一定会选择令人怜惜的处女而割舍惹人喜爱的少妇了。相传最早时期并没有秋海棠这种花,因为女子思念心上人没有来,涕泪洒地,就生出这种花,名叫“断肠花”。唉!同样是泪水,洒在林中,就长出斑竹,洒在地上,就生出海棠。泪这种东西真是神奇啊!
  春海棠颜色很美,有园亭的人家不能不种。然而贫穷的人家,不是非种不可,可以用秋海棠来弥补。秋海棠对于贫穷的人来说有两种便利的地方:一是把根移栽过来就可以了,不需要用钱买;二是占地不多,墙头屋角,都可以种。因为秋海棠喜欢阴凉的地方,它占用的地,都是其他的花不能用的地。
种植部(3)
更新时间2009-9-14 17:21:09 字数:4997
 ○玉兰
  【原文】
  世无玉树,请以此花当之。花之白者尽多,皆有叶色相乱,此则不叶而花,与梅同致。千干万蕊,尽放一时,殊盛事也。
  但绝盛之事,有时变为恨事。众花之开,无不忌雨,而此花尤甚。一树好花,止须一宿微雨,尽皆变色,又觉腐烂可憎,较之无花,更为乏趣。群花开谢以时,谢者既谢,开者犹开,此则一败俱败,半瓣不留。语云:“弄花一年,看花十日。”为玉兰主人者,常有延伫经年,不得一朝盼望者,讵非香国中绝大恨事?故值此花一开,便宜急急玩赏,玩得一日是一日,赏得一时是一时。若初开不玩而俟全开,全开不玩而俟盛开,则恐好事未行,而杀风景者至矣。噫!天何仇于玉兰,而往往三岁之中,定有一二岁与之为难哉!
  【译文】
  人世间没有玉树,可以用玉兰花充当。白色的花虽然有很多,但都与叶子的颜色混在一起,玉兰花则是在叶子还没长出来的时候就开花了,与梅花有同样的韵致。所有的玉兰花一起开放的时候,简直是空前的盛事。
  但是再盛大的事,有时也会变成令人遗憾的事。花开放的时候都怕下雨,玉兰花更是如此。只要晚上下了一点小雨,满树的好花就会全部变色,让人感觉破败凋零很不舒服,比不开花更乏味。别的花从开放到凋谢都是有一定时间的,该凋谢的花凋谢,该开放的花开放,玉兰花却一下子全部凋谢了,半片花瓣也不留。俗话说:“弄花一年,看花十日。”作为玉兰花的主人,常常苦等了一年,期盼的事却连一天也得不到,这难道不是香花园里一件非常遗憾的事吗?所以玉兰花一开,就要马上去玩赏,能玩一天是一天,能赏一时是一时。如果刚开放的时候不去玩赏,想等到全都开放再去,全都开放的时候还不去,一定要等到盛开的时候,就怕还没有去观花,煞风景的事就来了。唉!老天爷同玉兰花有什么仇?常常在三年当中,一定有一两年与它为难。
  ○辛夷
  【原文】
  辛夷,木笔,望春花,一卉而数异其名,又无甚新奇可取,名有余而实不足者,此类是也。园亭极广,无一不备者方可植之,不则当为此花藏拙。
  【译文】
  辛夷又叫“木笔”、“望春花”。一种花有好几个名字,本身却没有什么新奇可取的地方,这样名不符实的花,辛夷花算得上一种了。只有花园很大,所有的花卉品种齐全了,才能种植,不然的话就不要种植,好为这种花遮丑。
  ○山茶
  【原文】
  花之最不耐开,一开辄尽者,桂与玉兰是也;花之最能持久,愈开愈盛者,山茶、石榴是也。然石榴之久,犹不及山茶。榴叶经霜即脱,山茶戴雪而荣。则是此花也者,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又况种类极多,由浅红以至深红,无一不备。其浅也,如粉如脂,如美人之腮,如酒客之面;其深也,如朱如火,如猩猩之血,如鹤顶之珠。可谓极浅深浓淡之致,而无一毫遗憾者矣。得此花一二本,可抵群花数十本。
  惜乎予园仅同芥子,诸卉种就,不能再纳须弥,仅取盆中小树,植于怪石之旁。噫!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予其郭公{1}也夫!
  【注释】
  {1}郭公:也叫“傀儡”,《公羊传》传为:“赤者何?曹无赤者,盖郭公也。郭公者何?失地之君也。”“赤”即是“郭公”,“赤”是人名,“郭公”是爵名。“郭公”就是一个归于他国的“失地之君”。这里用来比喻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能用,自己讨厌的东西却不能抛弃。
  【译文】
  花中花斯最短,一开就凋谢的是桂花和玉兰花;花期最长、越开越旺盛的是山茶花和石榴花。石榴花虽然开得久,却比不上山茶花。石榴花叶一经霜打就脱落了,山茶花却顶着霜雪越开越旺盛。这样看来,山茶花既有松柏的骨气,又有桃花李花的风姿,经过春夏秋冬,却始终如一,难道它是草木化成的神仙吗?山茶花的种类有很多,从浅红到深红,各种红色都有。颜色浅的,就像脂粉、美人的腮、酒客的脸;颜色深的,就像朱砂、火焰、鲜血、鹤顶红。真是深浅浓淡各种颜色全都有了,让人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憾了。得到一两棵茶树,可以抵得上几十棵普通的花。
  可惜的是我的花园像芥子一样小,已经种满了花卉,不能再种其他的植物了,只拿了一棵盆栽的小山茶树,种在怪石的旁边。唉!明明喜欢的好东西却不能用,明明讨厌的东西却不能抛弃,我岂不成傀儡了吗?
  ○紫薇
  【原文】
  人谓禽兽有知,草木无知。予曰不然。禽兽草木尽是有知之物,但禽兽之知,稍异于人,草木之知,又稍异于禽兽,渐蠢则渐愚耳。
  何以知之?知之于紫薇树之怕痒。知痒则知痛,知痛痒则知荣辱利害,是去禽兽不远,犹禽兽之去人不远也。人谓树之怕痒者,只有紫薇一种,余则不然。予曰:“草木同性,但观此树怕痒,即知无草无木不知痛痒,但紫薇能动,他树不能动耳。”人又问:“既然不动,何以知其识痛痒?”予曰:“就人喻之,怕痒之人,搔之即动;亦有不怕痒之人,听人搔扒而不动者,岂人亦不知痛痒乎?”由是观之,草木之受诛锄,犹禽兽之被宰杀,其苦其痛,俱有不忍言者。人能以待紫薇者待一切草木,待一切草木者待禽兽与人,则斩伐不敢妄施,而有疾痛相关之义矣。
  【译文】
  人们说禽兽有知觉,草木没有知觉。我说这话不对。禽兽和草木,都是有知觉的东西,只是禽兽的知觉比人稍差一些;草木的知觉又比禽兽差一些,只是一个比一个蠢笨、一个比一个愚昧罢了。
  我是怎么知道树木也有知觉的呢?是从紫薇树怕痒知道的。知道痒就知道痛,知道痛痒,就知道荣辱利害,这样就离禽兽不远了,就像禽兽离人不远一样。人们认为怕痒的树只有紫薇一种,其它的树就不是这样。我说:“草木是同性的,只要看到这种树怕痒,就知道所有草木都知道痛痒,只是紫薇能动,其他的树不能动罢了。”别人又问:“既然不动,又怎么知道它能感觉到痛痒呢?”我说:“可以用人来作比喻,怕痒的人,一搔就动,也有不怕痒的人,任别人去搔去挠,他也不会动,难道人也不知道痛痒吗?”这样看来,草木被锄除,会像禽兽被宰杀一样,它所受的痛苦,都不能说出来。如果人们能够用对待紫薇的态度对待所有草木,用对待所有草木的态度对待禽兽和人,那么就不会乱杀乱砍,而且能体会到病痛相关的意义了。
  ○绣球
  【原文】
  天工之巧,至开绣球一花而止矣。他种之巧,纯用天工,此则诈施人力,似肖尘世所为而为者。剪春罗、剪秋罗诸花亦然。天工于此,似非无意,盖曰:“汝所能者,我亦能之;我所能者,汝实不能为也。”若是,则当再生一二蹴球之人,立于树上,则天工之斗巧者全矣。其不屑为此者,岂以物可肖,而人不足肖乎?
  【译文】
  天工的巧妙,体现到绣球这种花就算到顶点了。其他品种的花的巧妙,纯粹靠天工,绣球花却假装靠人工,就像是模仿人间的做法做出来的。剪春罗、剪秋罗这些花也是这样。上天创造这种花时,似乎并不是无意的,仿佛在说:“你们人间能做的,我也能做;我能做的,你们却做不了。”如果这样,就应该再造出一两个踢球的人,站在绣球树上,那么上天要比试的技巧就算完全了。上天不屑于这样做,难道是因为东西可以模仿而人不值得模仿吗?
  ○紫荆
  【原文】
  紫荆一种,花之可已者也。但春季所开,多红少紫,欲备其色,故间植之。然少枝无叶,贴树生花,虽若紫衣少年,亭亭独立,但觉窄袍紧袂,衣瘦身肥,立于翩翩舞袖之中,不免代为踧踖。
  【译文】
  紫荆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花。只是因为春天开的花,红色的多,紫色的少,人们想要它的紫色,所以把它种植在其他花当中。然而紫荆花枝干稀少,没有叶子,贴着树干开花,虽然像紫衣少年,亭亭玉立,但是总让人觉得袍子太窄、衣袖太紧,衣瘦身肥,站在翩翩起舞的美人中间,不免让人替它窘迫不安。
  ○栀子
  【原文】
  栀子花无甚奇特,予取其仿佛玉兰。玉兰忌雨,而此不忌;玉兰齐放齐凋,而此则开以次第。惜其树小而不能出檐,如能出檐,即以之权当玉兰,而补三春恨事,谁曰不可?
  【译文】
  栀子花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我只是欣赏它像玉兰花。玉兰花怕雨,栀子花却不怕雨;玉兰花一齐开放,一齐凋谢,栀子花却是相继开放。可惜的是栀子树非常矮小,长不出屋檐,如果能高出屋檐,就让它充当玉兰花,来弥补春天赏花的遗憾,谁能说不行吗?
  ○杜鹃、樱桃
  【原文】
  杜鹃、樱桃二种,花之可有可无者也。所重于樱桃者,在实不在花;所重于杜鹃者,在西蜀之异种,不在四方之恒种。如名花俱备,则二种开时,尽有快心而夺目者,欲览余芳,亦愁少暇。
  【译文】
  杜鹃和樱桃,是两种可有可无的花。之所以看重樱桃,是因为果实不是因为花;之所以看重杜鹃,是因为它是西蜀中的奇异品种,而不是到处都有的普通品种。如果名花种植齐全,那么这两种花开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名花让人赏心悦目,要观赏这两种花,就要愁没有时间了。
  ○石榴
  【原文】
  芥子园之地不及三亩,而屋居其一,石居其一,乃榴之大者,复有四五株。是点缀吾居,使不落寞者,榴也;盘踞吾地,使不得尽栽他卉者,亦榴也。榴之功罪,不几半乎?然赖主人善用,榴虽多,不为赘也。榴性喜压,就其根之宜石者,从而山之,是榴之根即山之麓也;榴性喜日,就其阴之可庇者,从而屋之,是榴之地即屋之天也;榴之性又复喜高而直上,就其枝柯之可傍,而又借为天际真人者,从而楼之,是榴之花即吾倚栏守户之人也。此芥子园主人区处石榴之法,请以公之树木者。
  【译文】
  芥子园这块地方,不到三亩,房屋占了一部分,假山占了一部分,还有四五棵大石榴树。点缀我的宅院,使它不落寞的,是石榴;盘踞在我的院子里,让我不能尽情栽种其他花卉的,也是石榴。石榴的功过,不是各占一半了吗?但是全靠我这个主人善于安排,石榴树虽然多,也没有成为累赘。石榴喜欢受重压,我就在靠近树根适合放石头的地方,顺势造了座假山,这样,石榴树的根,就成了山脚;石榴喜欢太阳,我就在它的树荫下盖房子,这样,石榴树造出的荫,就成为了房屋的天;石榴还喜欢长得又高又直,它的树枝树干可以当栏杆,借助它可以当上“天际真人”了,在旁边盖上楼阁,这样,石榴花就成了我的靠着栏杆的守门人。这就是我这个芥子园主人处理石榴的方法,现在把它告诉所有种树的人。
  ○木槿
  【原文】
  木槿朝开而暮落,其为生也良苦。与其易落,何如弗开?造物生此,亦可谓不惮烦矣。有人曰:不然。木槿者,花之现身说法以儆愚蒙者也。
  花之一日,犹人之百年。人视人之百年,则自觉其久,视花之一日,则谓极少而极暂矣。不知人之视人,犹花之视花,人以百年为久,花岂不以一日为久乎?无一日不落之花,则无百年不死之人可知矣。此人之似花者也。乃花开花落之期虽少而暂,犹有一定不移之数,朝开暮落者。必不幻而为朝开午落,午开暮落。乃人之生死,则无一定不移之数,有不及百年而死者,有不及百年之半与百年之二三而死者;则是花之落也必焉,人之死也忽焉。使人亦知木槿之为生,至暮必落,则生前死后之事,皆可自为政矣,无如其不能也。此人之不能似花者也。人能作如是观,则木槿一花,当与萱草并树。睹萱草则能忘忧,睹木槿则能知戒。
  【译文】
  木槿花早上开晚上落,它这一生也太辛苦了。既然这么容易凋落,又何必开放呢?造物主把它创造出来,也可说是不怕麻烦了。有人说:不是这样。木槿花现身说法是为了警告那些愚蠢蒙昧的人。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