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闲情偶寄

李渔(清)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闲情偶寄——李渔著
作者序
更新时间2009-9-14 17:18:58 字数:933
 声色者,才人之寄旅;文章者,造物之工师。我思古人,如子胥吹萧,正平挝鼓,叔夜弹琴,季长弄笛,王维为“琵琶弟子”,和凝称“曲子相公”,以至京兆画眉,幼舆折齿,子建傅粉,相如挂冠,子京之半臂忍寒,熙载之衲衣乞食,此等皆绝世才人,落魄无聊,有所托而逃焉。
  犹之行百里者,车殆马烦,寄宿旅舍已尔,其视宜春院里画鼓三千,梓泽园中金钗十二,雅俗之别,奚翅径庭哉哉然是物也,虽自然之妙丽,借文章而始传。前人如《琴》、《笛》、《洞箫》诸赋,固已分寸节度,穷极幼眇;乃至《巫山》陈兰若之芳,《洛浦》写瑶碧之饰,东家之子比其赤白,上宫之女状其艳光,数行之内,若拂馨香,尺幅之中,如亲巧笑,岂非笔精墨妙,为选声之金管,练色之宝镜乎?抑有进焉,江淹有云:“蓝朱成彩,错杂之变无穷;宫商为音,靡曼之态不极。”蛾眉岂同貌而俱动于魄?芳草宁共气而皆悦于魂?故相其体裁,既家妍而户媚;考其程式,亦日异而月新。
  假使飞燕、太真生在今时,则必不奏《归风》之歌,播《羽衣》之舞:文君、孙寿来于此地,则必不扫远山之黛,施堕马之妆。何也?数不见不鲜也。客有歌于郢中者,《阳春白雪》,和者不过数人,非曲高而和寡也,和者日多,则歌者日卑。《阳春白雪》何异于《巴人下里》乎?西子捧心而颦,丑妇效之,见者却走。其妇未必丑也,使西子交效颦,亦同嫫姆矣。由此观之,声色之道千变万化。造物者有时而穷,物不可以终穷也,故受之以才。
  三寸不律,能凿混沌之窍;五色赫蹄,可炼女娲之石。则斯人者,诚宫闺之刀尺而帷簿之班输。天下文章,莫大乎是矣。读笠翁先生之书,吾惊焉。所著《闲情偶寄》若干卷,用狡狯伎俩,作游戏神通。入公子行以当场,现美人身而说法。洎乎平章土木,勾当烟花,哺啜之事亦复可观,屐履之间皆得其任。虽才人三昧,笔补天工,而镂空绘影,索隐钓奇,窃恐犯造物之忌矣。乃笠翁不徒托诸空言,遂已演为本事。家居长干,山楼水阁,药栏花砌,辄引人著胜地。薄游吴市,集名优数辈,度其梨园法曲,红弦翠袖,烛影参,望者疑为神仙中人。若是乎笠翁之才,造物不惟不忌,而且惜其劳、美其报焉。人生百年,为乐苦不足也,笠翁何以得此于天哉!仆本恨人,幸适良宴,正如秦穆睹《钧天》之乐,赵武听孟姚之歌,非不醉心,仿佛梦中而已矣。
饮馔部(1)
更新时间2009-9-14 17:19:04 字数:4237
 ◎蔬食第一
  【原文】
  吾观人之一身,眼耳鼻舌,手足躯骸,件件都不可少。其尽可不设而必欲赋之,遂为万古生人之累者,独是口腹二物。口腹具而生计繁矣,生计繁而诈伪奸险之事出矣,诈伪奸险之事出,而五刑不得不设。君不能施其爱育,亲不能遂其恩私,造物好生,而亦不能不逆行其志者,皆当日赋形不善,多此二物之累也。
  草木无口腹,未尝不生;山石土壤无饮食,未闻不长养。何事独异其形,而赋以口腹?即生口腹,亦当使如鱼虾之饮水,蜩螗之吸露,尽可滋生气力,而为潜跃飞鸣。若是,则可与世无求,而生人之患熄矣。乃既生以口腹,又复多其嗜欲,使如溪壑之不可厌;多其嗜欲,又复洞其底里,使如江海之不可填。以致人之一生,竭五官百骸之力,供一物之所耗而不足哉!
  吾反复推详,不能不于造物是咎。亦知造物于此,未尝不自悔其非,但以制定难移,只得终遂其过。甚矣!作法慎初,不可草草定制。吾辑是编而谬及饮馔,亦是可已不已之事。其止崇俭啬,不导奢靡者,因不得已而为造物饰非,亦当虑始计终,而为庶物弭患。如逞一己之聪明,导千万人之嗜欲,则匪特禽兽昆虫无噍类,吾虑风气所开,日甚一日,焉知不有易牙①复出,烹子求荣,杀婴儿以媚权奸,如亡隋故事者哉!一误岂堪再误,吾不敢不以赋形造物视作覆车。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②,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破③,是犹作羲皇④之民,鼓唐虞⑤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
  【注释】
  ①易牙:春秋时齐桓公的近臣,以善烹调得进。
  ②草衣木食:以草为衣,以木为食。
  ③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跛:羊,代表肉食。全句意为:不使腹中蔬菜受肉腥践踏。
  ④羲皇:即伏羲氏,古传说中“三皇”之一。
  ⑤唐虞:即唐尧、虞舜,皆为古传说中的“五帝”。
  【译文】
  我看人的身体,眼、耳、鼻、舌、手、足、躯体,每一样都是不能少的,如果说可以不要,但又不得不具备它,以至于成为千古以来人的生活大累赘的,只有口和腹这两样东西。有了口腹之后,为了生计的操劳就多了。生计的操劳多了,奸险欺诈虚伪的事情就跟着出现了,奸险欺诈虚伪的事情出现,那么各种刑罚就不得不设置了。君王不能实施他的仁爱,父母亲人不能满足恩宠家人的愿望,造物主喜欢生命而不得不违逆自己的心意,都是当初造人的时候不够完善,多了这两样东西的缘故。
  草木没有口腹,照样正常生长;山、石、土壤不用饮食,也没听说就长不大。为什么独把人类造成特别的形状,又给予了口腹呢?就算生有口和腹,也该让人类可以像鱼虾饮水、蝉吸露一样轻松,就可以滋生气力而跳跃鸣叫。如果能这样,那么人也可以与世无求,而活着的人的忧患就可以消除了。然而造物主却让人类生了口和腹,又使得人类有很多嗜好和yu望,像沟壑一样无法满足;又让这yu望没有止境,像江海一样不能填满。从而导致人的一生,需要竭尽全身的力气,供给口腹的消耗都还不够。
  我反复推敲思考,不能不把这件事的错归咎到造物主身上,也知道造物主在这件事情上也悔恨自己犯了错误,但是事实已经定型成了规则,难以改变,只能继续纵容这种错误。唉!规则刚开始制定的时候,千万不能太草率。我写这本书谈到饮食,本来也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出发点是为了崇尚节俭,反对奢靡,由此来替造物主掩盖过失,这也是考虑到大局,为百姓消除忧患。如果为了表现个人的聪明,而引起千万人的饮食嗜欲,不仅禽兽和昆虫会灭种,而且我担心嗜欲的风气一开,一天比一天严重,怎么知道不会出现易牙那样烹子求荣的人,或出现杀婴儿向权贵献媚,重蹈隋朝灭亡覆辙的情形呢?一错怎能再错?我不敢不把造物主造人的过错,当作前车之鉴。
  音乐上,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声乐,这是贴近自然的原因。我觉得在饮食上,制作精细的肉不如普通肉,普通肉不如蔬菜,也是因为逐渐贴近自然。穿着草衣吃素食,是上古时代的民风,人们都远离肥腻的东西而喜欢吃蔬菜。肚里装的都是蔬菜,不去吃鲜美的肉食,还跟上古的人一样,保持这样的饮食习惯,这与崇尚古玩是同一个道理。奇怪的是世人抛弃尊古的美名,把这种做法当作异端的教条,说是佛法这么说的,这就大错特错了。我编这一卷《饮馔》,提倡蔬菜而贬斥肉食,一是因为崇尚节俭,一是为了复古。对于屠宰这种事极其慎重以及珍惜生命的信条,更是时刻念念在心,一刻也不会忘记。
  ○笋
  【原文】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记》曰:“甘受和,白受采。”①鲜即甘之所从出也。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然他种蔬食,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
  至于笋之一物,则断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
  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用肥猪。”茹斋者②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尽当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汤。调和之物,惟醋与酒。此制荤笋之大凡也。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
  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擅其长者,莫过于此。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注释】
  ①甘受和,白受采:出自《礼记》,意为甘美的的东西容易调味,洁白的东西容易着色。
  ②茹斋者:吃斋饭素食的人。茹:吃。
  【译文】
  要讲到蔬菜的美味,就是清淡、干净、芳香、松脆这几样。人们不知蔬菜的美味是在肉食之上,可以用鲜这个字来形容。《礼记》上说:“甘受和,白受采。”鲜是甘美的来源。这种享受,只有山里的和尚、野外的人家和那些亲自种植的人才能够得到,城市里向菜贩子购买蔬菜的人,是享受不到的。但是别的蔬菜,不管是城市还是山林,只要住所旁边有菜圃的人家都可以种,随时摘随时吃,也可以享受这种乐趣。
  至于笋这种东西,好的就只能是生长在山林,城市里出产的,再怎么芳香鲜美,都只是笋的次品。这是蔬菜中味道最好的,肥羊乳猪,怎能相比?只要笋和肉同锅煮,合盛在一个盆里,人们都只吃笋而留下肉,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笋比肉更可贵。在市场上买的尚且如此,何况山里刚刚挖出来的呢?
  吃笋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记录周全,用两句话概括:“素宜白水,荤用肥猪。”吃斋的人如果在煮笋的时候拌上别的东西,再调上香油,那些东西的味道会把笋的鲜味夺走,笋的真正美味就失去了。正确的做法是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最美好的东西适宜单独做,笋就是这样。用来和肉食一起煮时,牛羊鸡鸭等都不合适,惟独猪肉合适,还特别适宜和肥肉一起煮。不要肥肉的肥腻,而要肥肉的甘,甘味被笋吸入,而后感觉不到这种甘,只觉得鲜到了极点。快煮熟时,肥肉都要去掉,汤也不要多留,只留下一半,再加上清汤。调味的作料,只用醋和酒。这是烧制荤笋的大致方法。笋这种东西,不管单吃还是合煮都能表现出美味,而且食物中不论荤的素的,都可以用来作笋的调和物。
  蔬菜中的笋就像中药中的甘草一样,都是必需的东西,含有这种东西的食物都会很鲜,只是不应用渣滓,而用汁液。会做菜的厨师,只要有煮笋的汤,就留着,每做一个菜都拿来调和。吃的人只是觉得很鲜,而不知道鲜的原因在于笋。《本草》中记载的多种食物,对人有好处的不一定可口,可口的不一定对人有好处,想要两全其美,没有比笋更好的了。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却不晓得能医俗病的东西也能够医瘦病,区别只在于已成竹还是未成竹。
  ○蕈①
  【原文】
  举至鲜至美之物,于笋之外,其惟蕈乎?蕈之为物也,无根无蒂,忽然而生,盖山川草木之气,结而成形者也,然有形而无体。凡物有体者必有渣滓,既无渣滓,是无体也。无体之物,犹未离乎气也。食此物者,犹吸山川草木之气,未有无益于人者也。其有毒而能杀人者,《本草》云以蛇虫行之故。
  予曰:不然。蕈大几何,蛇虫能行其上?况又极弱极脆而不能载乎?盖地之下有蛇虫,蕈生其上,适为毒气所钟,故能害人。毒气所钟者能害人,则为清虚之气所钟者,其能益人可知矣。世人辨之原有法,苟非有毒,食之最宜。此物素食固佳,伴以少许荤食尤佳,盖蕈之清香有限,而汁之鲜味无穷。
  【注释】
  ①蕈:真菌的一类,无毒的可供食用,如香茹、蘑菇。
  【译文】
  如果要在笋以外找到至鲜至美的东西,大概只有菇类了。菇这东西,无根无蒂,突然就长出来,这是聚集山川草木之气而成形的,但是有形而没有实体。凡是有实体的东西一定有渣滓,既然没有渣滓,那就是无体。无体的东西,还没有完全脱离气。吃菇类就像吸食山川草木之气,对身体是有益的。有些能致命的毒蘑菇,《本草》中说是因为被蛇虫爬行过。
  我认为不是这样,蘑菇能有多大,蛇虫怎么能在它上面行走呢?何况菇类又很脆弱不能承载它们呢?可能是地下有蛇虫,菇类长在上面,就吸收了毒气,所以能够害人。聚集了毒气能够害人,那么聚集了清虚之气的菇类,就可以类推对人有益了。人们有辨别菇类是否有毒的方法,如果没有毒,就适宜吃了。菇类素吃很好,伴上少许荤食更好。这是因为蘑菇的清香有限,而汤汁的鲜味无穷。
饮馔部(2)
更新时间2009-9-14 17:19:08 字数:4857
 ○莼①
  【原文】
  陆之蕈,水之莼,皆清虚妙物也。予尝以二物作羹,和以蟹之黄,鱼之肋,名曰“四美羹”。座客食而甘之,曰:“今而后,无下箸处矣!”
  【注释】
  ①莼:又称:“莼菜”、“水葵”,水生宿根草木植物,春夏采的嫩叶可做“莼羹”,味鲜美。明代袁中郎有文记莼说:“其根如荷,其叶微类初出水荷钱,其枝丫如再珊瑚,而细又如鹿角菜,其冻如冰,如白胶,附枝叶间,清液冷冷欲滴。其味香粹滑柔,略如鱼髓蟹脂,而清轻远胜。半日而味变,一日而味尽,比之荔枝,尤觉娇脆矣。”
  【译文】
  陆地上的各种菇和水中的莼菜,都是清淡美味的食物。我曾拿这两种东西做羹,加上蟹黄、鱼肋,起名叫“四美羹”。在座的客人尝了以后觉得很好吃,说:“从今以后,看到别的东西都不想动筷子了。”
  ○菜
  【原文】
  世人制菜之法,可称百怪千奇,自新鲜以至于腌糟酱腊,无一不曲尽奇能,务求至美,独于起根发轫①之事缺焉不讲,予甚惑之。其事维何?有八字诀云:“摘之务鲜,洗之务净。”务鲜之论,已悉前篇。
  蔬食之最净者,曰笋,曰蕈,曰豆芽;其最秽者,则莫如家种之菜。灌肥之际,必连根带叶而浇之;随浇随摘,随摘随食,其间清浊,多有不可问者。洗菜之人,不过浸入水中,左右数漉,其事毕矣。孰知污秽之湿者可去,干者难去,日积月累之粪,岂顷刻数漉之所能尽哉?故洗菜务得其法,并须务得其人。以懒人、性急之人洗菜,犹之乎弗洗也。洗菜之法,入水宜久,久则干者浸透而易去;洗叶用刷,刷则高低曲折处皆可到,始能涤尽无遗。若是,则菜之本质净矣。本质净而后可加作料,可尽人工,不然,是先以污秽作调和,虽有百和之香,能敌一星之臭乎?噫,富室大家食指繁盛者,欲保其不食污秽,难矣哉!
  菜类甚多,其杰出者则数黄芽。此菜萃于京师,而产于安肃②,谓之“安肃菜”,此第一品也。每株大者可数斤,食之可忘肉味。不得已而思其次,其惟白下之水芹乎!予自移居白门,每食菜、食葡萄,辄思都门;食笋、食鸡豆,辄思武陵③。物之美者,犹令人每食不忘,况为适馆授餐之人乎?
  菜有色相最奇,而为《本草》、《食物志》诸书之所不载者,则西秦所产之头发菜是也。予为秦客,传食于塞上诸侯。一日脂车将发,见炕上有物,俨然乱发一卷,谬谓婢子栉发所遗,将欲委之而去。婢子曰:“不然,群公所饷之物也。”询之土人,知为头发菜。浸以滚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于藕丝、鹿角等菜。携归饷客,无不奇之,谓珍错中所未见。此物产于河西,为值甚贱,凡适秦者皆争购异物,因其贱也而忽之,故此物不至通都,见者绝少。由是观之,四方贱物之中,其可贵者不知凡几,焉得人人物色之?发菜之得至江南,亦千载一时之至幸也。
  【注释】
  ①起根发轫:轫,车闸;发轫,拉开车闸,车开始运行。其与“起根”同指事情刚开始,这里指制作菜肴的第一步:择菜和洗菜。
  ②安肃:明代县名,今河北徐水县。
  ③武陵:古代县名,今之湖南常德市。
  【译文】
  人们做菜的方法,真可称得上千奇百怪,从生吃到腌、糟、酱、腊,没有一样不挖空心思,尽其所能,以求尽善尽美,只是对做菜最开始阶段的事不讲究。我深感困惑。开始的事情是什么呢?有八字诀说:“摘之务鲜,洗之务净。”讲究新鲜的道理,前面已经谈过了。
  蔬菜当中最干净的,是竹笋、蘑菇、豆芽,最脏的莫过于自家种的菜。施肥料的时候,一定是连根带叶地浇,随浇随摘,随摘随吃,里面干净与否,也就不用说了。洗菜的人也不过是把菜浸在水里,左右涮几下就完事了。他们不知脏东西是湿的容易去掉,干的就很难去掉,日积月累的粪点子,怎么会是一会儿工夫洗几下就能去除得尽的呢?所以洗菜一定要得法,也一定要用适当的人。用懒人和性急的人洗菜,跟没洗一样。洗菜的方法应该是:入水的时间要长些,这样菜上干的脏东西被水浸透了,就容易洗去;洗菜叶时要用刷子刷,这样叶子上高低曲折的地方都能洗到,才能洗得彻底干净,这样菜的里外就干净了。里外干净以后才可以加作料施展烹饪技艺,不然就是先用污秽的东西做调和品,虽然有很多东西发出香气,能敌得过里面搀杂的一点臭气吗?唉!富家大户、人口众多的人家,想要保证吃的东西不脏,太难了!
  菜的种类很多,最好的要数黄芽。这种菜主要在京城销售,却是产于安肃,称为“安肃菜”,这是最上等的菜。大的每株能有数斤重,品尝这种菜能让你把肉味都忘掉。如果买不到这种菜,只好吃差一点儿的,那就要数南京的水芹了。我移居到南京后,每到吃菜和吃葡萄的时候,就怀念京城,每到吃笋和鸡豆时就怀念武陵。好吃的东西尚且令人一吃过就忘不了,何况是那些殷勤招待过我的人呢?
  菜有各种奇特的形状,而《本草》、《食物志》里面都没记载的,该属陕西西边所产的头发菜了。我在那边时,曾到当地官员家中做客。一天将要乘车出发时,看见床上有东西,像是一卷乱发,误以为是丫鬟梳头掉的,正想要扔掉。丫鬟说:“那不是乱发,是各位大人们送的礼物。”向当地人询问,才知道是头发菜。浸过热水,拌上姜和醋,比藕丝、鹿角等菜还要可口几倍。我带了头发菜回去请客人品尝,无不觉得惊奇,说是从未见过的好菜。这种菜产在黄河以西,很便宜,凡是去陕西的人,都争着去买奇特的东西,却因为头发菜价钱便宜而把它忽略了,所以这种东西没有流传到大都市,见过的人非常少。由此看来,各地的便宜货中,不知有多少可贵的东西,又哪能人人都找得到呢?头发菜可以来到江南,也算是千载难得的一大幸事了。
  ○瓜、茄、瓠、芋、山药①
  【原文】
  瓜、茄、瓠、芋诸物,菜之结而为实者也。实则不止当菜,兼作饭矣。增一簋{2}菜,可省数合粮者,诸物是也。一事两用,何俭如之?贫家购此,同于籴粟。但食之各有其法:煮冬瓜、丝瓜忌太生,煮王瓜、甜瓜忌太熟;煮茄、瓠利用酱醋,而不宜于盐;煮芋不可无物伴之,盖芋之本身无味,借他物以成其味者也;山药则孤行并用,无所不宜,并油盐酱醋不设,亦能自呈其美,乃蔬食中之通材也。
  【注释】
  ①瓠、芋:瓠,即瓠瓜,又叫“扁蒲”,俗称“葫芦”;芋,俗称“芋艿”、“芋头”。
  {2}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到清代还在沿用。
  【译文】
  瓜、茄、瓠、芋这几样菜,是蔬菜中结有果实的一类。果实不仅能够做菜,还可以当做主食。增加一簋菜,可以省下几合粮食的,就是这些东西了。一物两用,还有什么比这更节省的呢?穷人家买这些菜,就像买粮食一样。只是吃的时候各有各的方法,煮冬瓜、丝瓜不能太生;煮黄瓜、甜瓜不能太熟;煮茄子、瓠子适合用酱、醋而不应用盐;芋头不能单独煮,因为芋头本身没有味道,要借其他东西来产生味道;山药单吃或是与其他东西合煮都可以,即便没有油盐酱醋,本身味道也很美,它是蔬菜里的全材。
  ○葱、蒜、韭
  【原文】
  葱、蒜、韭三物,菜味之至重者也。菜能芬人齿颊者,香椿头是也;菜能秽人齿颊及肠胃者,葱、蒜、韭是也。椿头明知其香,而食者颇少;葱、蒜、韭尽识其臭,而嗜之者众,其故何欤?以椿头之味,虽香而淡,不若葱、蒜、韭之气甚而浓。浓则为时所争尚,甘受其秽而不辞;淡则为世所共遗,自荐其香而弗受。吾于饮食一道,悟善身处世之难。一生绝三物不食,亦未尝多食香椿,殆所谓“夷、惠之间”者乎?
  予待三物有差。蒜则永禁弗食;葱虽弗食,然亦听作调和;韭则禁其终而不禁其始,芽之初发,非特不臭,且具清香,是其孩提之心之未变也。
  【译文】
  葱、蒜、韭菜这三样东西,是蔬菜里面气味最重的。能使人唇齿芳香的是香椿芽;能使人唇齿和肠胃都带着难闻气味的是葱、蒜、韭菜。明知香椿芽香,吃这菜的人却少;明知道葱、蒜、韭菜臭,喜欢吃的人却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香椿芽的味道虽然香却比较淡,不像葱、蒜、韭菜的味道那么浓。味道浓就被人们喜爱,甘愿忍受难闻的气味;味道淡就被人们忽视,就算香气能引起注意,也不被接受。我从饮食中悟出了为人处世的难处。一个人一生中葱、蒜、韭菜绝对不吃,也没有经常吃香椿,大概算是个有操守的人了吧!
  我对待葱、蒜、韭菜是有区别的:蒜是永远不吃;葱虽然不吃,但允许用来做调料;韭菜则是不吃老的而吃嫩的,鲜嫩的韭菜,不只不臭还有清香,就像孩童的心纯洁未变一样。
  ○萝卜
  【原文】
  生萝卜切丝作小菜,伴以醋及他物,用之下粥最宜。但恨其食后打嗳,嗳必秽气。予尝受此厄于人,知人之厌我,亦若是也,故亦欲绝而弗食。然见此物大异葱蒜,生则臭,熟则不臭,是与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子者等也。虽有微过,亦当恕之,仍食勿禁。
  【译文】
  把生萝卜切丝做小菜,拌上醋和其他调料,喝粥时吃最合适。只是不喜欢的是吃了它以后会打嗝,打嗝时一定会有臭气。我就曾经闻过别人喷出的这种臭气,知道我打嗝时别人同样会不喜欢,所以打算不再吃了。但是觉得萝卜跟葱、蒜不一样,生吃的时候会有臭气,煮熟吃就不会臭,就像一个人初看觉得是小人,后来才知道是君子一样。虽然有些小缺点,也该原谅,所以还是照吃不禁忌它。
  ○芥辣汁①
  【原文】
  菜有具姜、桂之性者乎?曰:有,辣芥是也。制辣汁之芥子,陈者绝佳,所谓愈老愈辣是也。以此拌物,无物不佳。食之者如遇正人,如闻谠论②,困者为之起倦,闷者以之豁襟,食中之爽味也。予每食必备,窃比于夫子之不撤姜也。
  【注释】
  ①芥辣汁:芥,芥菜类蔬菜,其茎有辛辣味,即今之芥末,可制成芥辣粉和芥辣汁。
  ②谠论:正直的言论。谠,正直。
  【译文】
  蔬菜里有具有姜、桂性质的吗?回答:有,辣芥就是。用来做辣汁的芥子,老的最好,所谓越老越辣。用它来调拌食物,没有不好吃的。吃起来就像遇见正直的君子,听见正直的言论,困乏的人可以除去疲倦,郁闷的人可以心胸开阔,它是食物里面让人痛快的好东西。我每次吃饭都会准备芥辣汁,暗自把它比作孔子每餐离不开的姜。
  ◎谷食第二
  【原文】
  食之养人,全赖五谷①。使天止生五谷而不产他物,则人身之肥而寿也,较此必有过焉,保无疾病相煎,寿夭不齐之患矣。试观鸟之啄粟,鱼之饮水,皆止靠一物为生,未闻于一物之外,又有为之肴馔酒浆、诸饮杂食者也。乃禽鱼之死,皆死于人,未闻有疾病而死,及天年自尽而死者。是止食一物,乃长生久视之道也。
  人则不幸而为精腆②所误,多食一物,多受一物之损伤;少静一时,少安一时之淡泊。其疾病之生,死亡之速,皆饮食太繁,嗜欲过度之所致也。此非人之自误,天误之耳。天地生物之初,亦不料其如是,原欲利人口腹,孰意利之反以害之哉!然则人欲自爱其生者,即不能止食一物,亦当稍存其意,而以一物为君。使酒肉虽多,不胜食气,即使为害,当亦不甚烈耳。
  【注释】
  ①五谷:五种谷物,古时有多种说法,一般指稻、黍、稷、麦、豆。
  ②精腆:精细美好。腆,丰厚、美好。
  【译文】
  食物养人,全靠五谷。如果大自然只生长五谷而不出产别的东西,那么人类一定会比现在更健康长寿,保证没有疾病的煎熬和夭折的忧患。不妨看看鸟吃谷、鱼饮水,都是靠一种东西过活,没听说在一种食物以外,还有做酒做菜,吃多种食物的。因此禽类和鱼类都是死在人手上,没听说有死于疾病,或者是寿命到了自己死的。由此可见单吃一种食物,是长生的一种方法。
  人却不幸被佳肴所害,多吃一种食物,是多受一种食物的损害,少得到一刻的安静,少享受一刻的淡泊。人的生病和早死都是由饮食太繁杂,嗜欲过度所导致的。这不是人自己的错,是上天的错。天地在造物之初,也没料到这样,原本是想使人口腹得益,没想到反而害了他。但是人如果自己爱惜生命,就算不能单吃一种东西,也该有这个意识,以一种食物为主。这样即使吃了很多酒肉,只要没有超过人的消化能力,就算有损害,也不会太严重。
饮馔部(3)
更新时间2009-9-14 17:19:13 字数:5087
 ○饭粥
  【原文】
  粥饭二物,为家常日用之需,其中机彀,无人不晓,焉用越俎者强为致词?然有吃紧二语,巧妇知之而不能言者,不妨代为喝破,使姑传之媳,母传之女,以两言代千百言,亦简便利人之事也。
  先就粗者言之。饭之大病,在内生外熟,非烂即焦;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此火候不均之故,惟最拙最笨者有之,稍能炊爨者,必无是事。然亦有刚柔合道,燥湿得宜,而令人咀之嚼之,有粥饭之美形,无饮食之至味者。
  其病何在?曰:挹水无度,增减不常之为害也。其吃紧二语,则曰:“粥水忌增,饭水忌减。”米用几何,则水用几何,宜有一定之度数。如医人用药,水一盅或盅半,煎至七分或八分,皆有定数。若以意为增减,则非药味不出,即药性不存,而服之无效矣。不善执爨者,用水不均,煮粥常患其少,煮饭常苦其多。多则逼而去之,少则增而入之,不知米之*全在于水,逼去饭汤者,非去饭汤,去饭之*也。*去则饭为渣滓,食之尚有味乎?粥之既熟,水米成交,犹米之酿而为酒矣。虑其太厚而入之以水,非入水于粥,犹入水于酒也。水入而酒成糟粕,其味尚可咀乎?故善主中馈者①,挹水时必限以数,使其勺不能增,滴无可减,再加以火候调匀,则其为粥为饭,不求异而异乎人矣。
  宴客者有时用饭,必较家常所食者稍精。精用何法?曰:使之有香而已矣。予尝授意小妇,预设花露一盏,俟饭之初熟而浇之,浇过稍闭,拌匀而后入碗。食者归功于谷米,诧为异种而讯之,不知其为寻常五谷也。此法秘之已久,今始告人。行此法者,不必满釜浇遍,遍则费露甚多,而此法不行于世矣。止以一盏浇一隅,足供佳客所需而止。露以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为上,勿用玫瑰,以玫瑰之香,食者易辨,知非谷性所有。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与谷性之香者相若,使人难辨,故用之。
  【注释】
  ①中馈:《易经家人》:“天攸遂,在中馈。”指妇女在家主持饮食等事。
  【译文】
  粥和饭这两样东西,是家庭平日生活的必需食物,做饭的原理谁都知道,还用我多费言辞吗?但是有要紧的两句话,巧媳妇虽然知道却说不出来,我不妨代她们讲出来,将来婆婆教给媳妇,母亲传给女儿,以两句话替代千言万语,也是一件简便利人的好事情。
  第一句话先从粗略的方面来讲:煮饭的大毛病是内生外熟,不是煮得太烂就是烧焦了。煮粥的大问题,在于米沉在下面,上面只有清汤,像糨糊一样。这是火候不均匀引起的,只有最笨拙的人才会弄成这样,稍会做饭的人,一定不会这样。但也有煮的饭软硬合宜,粥干湿适中,看着好看,吃起来却没有味道的。问题出在哪里?在于没有节制地用水,增减没有根据规律。
  要紧的第二句话就是:煮粥的水忌加,煮饭的水忌减。米用多少,水就相应用多少,这是有一定比例标准的。就像医生煎药,一盅水还是一盅半,煎到七分还是八分,都有一定比例的,要是照自己的意愿增减,不是药的味道没煎出来,就是煎太过,失去药性了,服用也没有效果。不善于做饭的人,用水没有标准,煮粥就担心水太少,煮饭担心水太多,多就舀掉,少就添水。不知道米的精华都在米汤里面,沥掉饭汤,等于把米的精华也都沥掉了。精华去掉,饭就成了渣滓,吃起来怎么会有味道?粥煮熟后,水和米混合得很好,就像米酿成了酒一样,担心太稠又加上一些水,就像在酒里掺水一样。加了水,酒也就成了糟粕,那味道还能喝吗?所以善于做饭的人,加水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分寸,做到恰到好处,再加上火候均匀,那么做粥做饭,不求出众也能与众不同。
  宴请客人有时要用饭,一定比家常吃的饭要精美一些,怎么使它精美些呢?让它有香味就可以了。我曾经给媳妇出主意,预先准备一盏花露,在饭刚熟的时候浇上去。浇过后盖上盖子闷一会,拌匀以后盛到碗里,吃的人都以为是米好,以为是什么奇特的品种,不知道只是寻常的米。这办法我珍藏很久,今天才跟人说。用这种方法时,不一定要整锅浇遍,那样很费花露,这办法就不能普及了。只用一盏浇一角,够客人吃的就好了。花露以蔷薇、香橼、桂花做的最好,不能用玫瑰,因为玫瑰的香气客人容易辨别出来,知道不是谷物本身所有的。蔷薇、香橼、桂花三种花的香气和谷物的香气比较像,令人难以分辨,所以适宜采用。
  ○汤
  【原文】
  汤即羹之别名也。羹之为名,雅而近古;不曰羹而曰汤者,虑人古雅其名,而即郑重其实,似专为宴客而设者。然不知羹之为物,与饭相俱者也。有饭即应有羹,无羹则饭不能下,设羹以下饭,乃图省俭之法,非尚奢靡之法也。
  古人饮酒,即有下酒之物;食饭,即有下饭之物。世俗改下饭为“厦饭”,谬矣。前人以读史为下酒物①,岂下酒之“下”,亦从“厦”乎?“下饭”二字,人谓指肴馔而言,予曰:不然。肴馔乃滞饭之具,非下饭之具也。食饭之人见美馔在前,匕箸迟疑而不下,非滞饭之具而何?饭犹舟出,羹犹水也;舟之在滩,非水不下,与饭之在喉,非汤不下,其势一也。且养生之法,食贵能消;饭得羹而即消,其理易见。故善养生者,吃饭不可不羹;善作家者,吃饭亦不可无羹。宴客而为省馔计者,不可无羹;即宴客而欲其果腹始去,一馔不留者,亦不可无羹。何也?羹能下饭,亦能下馔故也。
  近来吴越②张筵,每馔必注以汤,大得此法。吾谓家常自膳,亦莫妙于此。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有汤下饭,即小菜不设,亦可使哺啜如流;无汤下饭,即美味盈前,亦有时食不下咽。予以一赤贫之士,而养半百口之家,有饥时而无馑日者③,遵也道也。
  【注释】
  ①前人以读史为下酒物:《龙文鞭影》载:北宋诗人苏舜钦读《汉书》下酒。参见《酒经•酒艺•酒药方》。
  ②吴越:古国名,现指浙江、江苏一带。
  ③有饥时而无馑日:意为吃不饱的时候却不会全天挨饿。“饥”、“馑”都是吃不饱肚饿的意思。
  【译文】
  汤是羹的别名,羹这名字,很雅致,有古风。这里不称羹而称汤的缘故,是怕人们因为这名字很古雅,而把它看得很关键,好像是专门为了宴客而准备的。但是不知道羹是与饭相搭配的,有饭就该有羹,没羹就不能下饭。做羹来下饭,是为了节俭,不是为了奢侈。
  古人喝酒,就有下酒的东西,吃饭就有下饭的东西。世俗改“下饭”为“厦饭”,这是不对的。古人把读史书当作下酒的东西,难道下酒的“下”字也该改成“厦”吗?下饭两字,一般人以为是指菜肴而言,我说不是。菜肴只能让人把饭剩下,不是用来下饭的。吃饭的人看到眼前美味菜肴,筷子迟疑不下,不就把饭剩下了吗?饭像船,汤像水,船在沙滩上,没有水不能下,跟饭在喉间没有汤就下不去是一样的道理。而且按照养生的道理,食物贵在能消化。饭配上了汤就容易消化,这个道理显而易见。所以善于养生的人,吃饭不能没有汤;善于持家的人吃饭也不能没有汤;宴请客人想要省菜的话,也不能没有汤;宴请客人时希望客人吃饱,又不剩下菜,也不能没有汤。为什么呢?因为汤能下饭也能下菜。
  近来江南设宴,每顿饭都有汤,就是得到了这个方法的精髓。我认为平常自家做饭,最好也是这样。宁可吃饭没有菜,也不能吃饭没有汤。有汤下饭就算没有小菜,吃起来也很痛快;没有汤下饭,就算有很多美味,有时也会食不下咽。我是个贫穷的人,要养活全家五十多口人,虽然有时难免吃不饱,却不会全天挨饿,就是遵循了这个方法。
  ○糕饼
  【原文】
  谷食之有糕饼,犹肉食之有脯脍。《鲁论》①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制糕饼者,于此二句,当兼而有之。食之精者,米麦是也;脍之细者,粉面是也。精细兼长,始可论及工拙。求工之法,坊刻所载甚详。予使拾而言之,以作制饼制糕之印板,则观者必大笑曰:“笠翁不拾唾余,今于饮食之中,现增一副依样葫芦矣!”冯妇下车②,请戒其始。只用二语括之,曰:“糕贵乎松,饼利于薄。”
  【注释】
  ①《鲁论》:《论语》,因孔子是鲁国人,故又称《鲁论》。
  ②冯妇下车:冯妇,人名。《孟子》说:冯妇本来善搏虎,后改行为为善士。但见他人搏虎,忍不住奋臂下车。“士人们笑其不知止也。”
  【译文】
  用谷类做食中有糕和饼,就像肉食中有肉干和烤肉一样。《论论》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制糕饼、做糕饼的人对这两句都应该加以采用。食物中最精的是米麦,最细的是粉面。只有精细都具备,才能谈到做得好坏。要做得精细,书中记载得很详细了。我要是从书上挑选些话来教人制作糕饼,看了我书的人一定会大笑说:“还说李笠翁不拾人家吃剩下的,在饮食方面不也在依样画葫芦吗?”还是适可而止吧!只用两句话来概括:“糕贵在松,饼利于薄。”
  ○面
  【原文】
  南人饭米,北人饭面,常也。《本草》云:“米能养脾,麦能补心。”各有所裨于人者也。然使竟日穷年,止食一物,亦何其胶柱口腹,而不肯兼爱心脾乎?予南人而北相,性之刚直似之,食之强横亦似之。一日三餐,二米一面,是酌南北之中,而善处心脾之道也。但其食面之法,小异于北,而且大异于南。北人食面多作饼,予喜条分而缕晰之,南人之所谓“切面”是也。南人食切面,其油盐酱醋等作料,皆下于面汤之中,汤有味而面无味,是人之所重者不在面而在汤,与未尝食面等也。
  予则不然,以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具五味而汤独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饮汤也。所制面有二种,一曰“五香面”,一曰“八珍面”。五香膳己,八珍饷客,略分丰俭于其间。五香者何?酱也,醋也,椒末也,芝麻屑也,焯笋或煮蕈煮虾之鲜汁也。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面中,后以酱醋及鲜汁三物和为一处,即充拌面之水,勿再用水。拌宜极匀,擀宜极薄,切宜极细,然后以滚水下之,则精粹之物尽在面中,尽勾咀嚼,不似寻常吃面者,面则直吞下肚,而止咀咂其汤也。
  八珍者何?鸡、鱼、虾三物之内,晒使极干,与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极细之末,和入面中,与鲜汁共为八种。酱醋亦用,而不列数内者,以家常日用之物,不得名之以珍也。鸡鱼之肉,务取极精,稍带肥腻者弗用,以面性见油即散,擀不成片,切不成丝故也。但观制饼饵者,欲其松而不实,即拌以油,则面之为性可知已。鲜汁不用煮肉之汤,而用笋、蕈、虾汁者,亦以忌油故耳。所用之肉,鸡、鱼、虾三者之中,惟虾最便,屑米为面,势如反掌,多存其末,以备不时之需;即膳己之五香,亦未尝不可六也。拌面之汁,加鸡蛋青一二盏更宜,此物不列于前而附于后者,以世人知用者多,列之又同剿袭耳。
  【译文】
  南方人吃米饭,北方人吃面食,这是一般的习惯。《本草》说:“米能养脾,麦能补心。”米和面对人各有好处。但如果常年只吃一种主食,既亏待了嘴巴和肚子,又不爱惜自己的心和脾啊!我是南方人,但是长得像北方人,刚直的性格像北方人,饮食上的强横也像。一日三餐,两顿米饭一顿面,这是介于南北之间,善于调理心与脾的方法。但是我吃面的方法,跟北方的有点不同,与南方的差异更大。北方人吃面喜欢做成饼,我则做成一根根面条,就是南方所谓的“切面”。南方人吃切面,油盐酱醋等作料,都下在面汤里,汤有味而面无味。这些人只看重汤而不看重面,跟没有吃面差不多。
  我却不这样,而是把各种调味品都放在面里,面的味道丰富而汤很清。这才是吃面而不是喝汤。我制做的面有两种,一个叫“五香面”,一个叫“八珍面”。五香面自己吃,八珍面用来待客,这当中略有丰盛和俭约的分别。五香是什么?酱、醋、椒末、芝麻屑、绰笋或煮蘑菇、煮虾的鲜汤。先把椒未、芝麻屑这两样东西拌到面里面,再把酱、醋和鲜汁三种东西,调和在一起,当做和面的水,别再用水。和要和得很匀,擀要擀得很薄,切要切得很细,然后用滚水来下面,那么精华就都在面里,值得咀嚼品味,不像寻常吃面,面直接就吞下肚去,只是慢慢品那个汤。
  八珍是什么?鸡、鱼、虾三种东西的肉,晒到很干,跟鲜笋、香菇、芝麻、花椒四种东西,一起研成很细的粉末,和到面里,再加上鲜汁共是八种东西,酱、醋也要用但不算在内,是因为那是家常用的东西,不能称做珍。鸡和鱼的肉,要选得很精,稍带肥腻的都不用,因为面的特点是见油就散,散了就擀不成片,也切不成丝。只要看烙饼的人,想要让饼松就在面里放油就能够知道了。鲜汁不用煮肉的汤,而用笋、蘑菇或是虾的汤,这也是忌油的缘故。所用的三种肉里,虾肉最方便,很容易擀成粉末,应该多准备一些虾粉,以备不时之需。即使是自己吃的五香面,也可变成六样配料。拌面的汁里,加一两盏鸡蛋清更好,这种方法没列在前面而写在后面,是因为知道的人多,列在前面又像是抄袭了。
饮馔部(4)
更新时间2009-9-14 17:19:18 字数:5248
 ○粉
  【原文】
  粉之名目甚多,其常有而适于用者,则惟藕、葛①、蕨②、绿豆四种。藕、葛二物,不用下锅,调以滚水,即能变生成熟。昔人云:“有仓卒客,无仓卒主人。”欲为仓卒主人,则请多储二物。且猝急救饥,亦莫善于此。驾舟车、行远路者,此是糇粮③中首善之物。粉食之耐咀嚼者,蕨为上,绿豆次之。欲绿豆粉之耐嚼,当稍以蕨粉和之。凡物入口,而不能即下,不即下而又使人咀之有味,嚼之无声者,斯为妙品。吾遍索饮食中,惟得此二物。绿豆粉为汤,蕨粉为下汤之饭,可称二难,齿牙遇此,殆亦所谓劳而不怨者哉!
  【注释】
  ①葛:豆类植物,块根含淀粉,可制成葛粉,供食用和药用。
  ②蕨:也叫“蕨菜”或“乌糯”。幼叶可食,即“蕨菜”;根状茎含淀粉,可制“蕨料”,供食用和药用。
  ③糇粮:干粮。
  【译文】
  粉的种类很多,常见而又适用的,只有藕粉、葛粉、蕨粉、绿豆粉四种。藕粉和葛粉这两种,不用下锅,用滚水一调就能熟。古人说:“有仓促而到的客人,没有仓促的主人。”如果不想做仓促的主人,就要多准备这两样东西。何况临时救饥,也没有比这两样更好的。对于驾船、乘车、走远路的人,这也是干粮中的首选。粉食中耐咀嚼的,蕨菜粉最好,绿豆粉其次。想要使绿豆粉耐咀嚼,就要在里面掺上点蕨菜粉。食物吃到嘴里,不能立刻吞下去,咀嚼有味而没有声音的,就是上品。我在饮食的材料里面只找到这两样具备这一特点。用绿豆粉做汤,蕨菜粉做下汤的饭,可以称得上是难得的搭配,牙齿遇见它们,可以说是劳而无怨了。
  ◎肉食第三
  【原文】
  “肉食者鄙①”,非鄙其食肉,鄙其不善谋也。食肉之人之不善谋者,以肥腻之*,结而为脂,蔽障胸臆,犹之茅塞其心,使之不复有窍也。此非予之臆说,夫有所验之矣。
  诸兽食草木杂物,皆狡黠而有智。虎独食人,不得人则食诸兽之肉,是匪肉不食者,虎也;虎者,兽之至愚者也。何以知之?考诸群书则信矣。“虎不食小儿”,非不食也,以其痴不惧虎,谬谓勇士而避之也。“虎不食醉人”,非不食也,因其醉势猖獗,目为劲敌而防之也。“虎不行曲路,人遇之者,引至曲路即得脱。”其不行曲路者,非若澹台灭明②之行不曲径,以颈直不能回顾也。使知曲路必脱,先于周行食之矣。《虎苑》云:“虎之能搏狗者,牙爪也。使失其牙爪,则反伏于狗矣。”迹是观之,其能降人降物而藉之为粮者,则专恃威猛,威猛之外,一无他能,世所谓“有勇无谋”者,虎是也。予究其所以然之故,则以舍肉之外,不食他物,脂腻填胸,不能生智故也。
  然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其说不既有征乎?吾今虽为肉食作俑,然望天下之人,多食不如少食。无虎之威猛而益其愚,与有虎之威猛而自昏其智,均非养生善后之道也。
  【注释】
  ①肉食者鄙:出《左传》,指坐高官食厚俸的人眼光短浅。
  ②澹台灭明:孔子学生,貌丑,但品性端正。史载他“行不曲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
  【译文】
  《左传》一书中说“肉食者鄙”,并不是鄙视他们吃肉,而是鄙视他们不善计谋。吃肉的人之所以不善谋略,是因为肥腻的肉汁,凝结为脂肪,遮住了胸臆,就像堵塞了心智一样,使他的灵性无法通透。这不是我的猜测,而是经过证实的。
  食草的野兽,都狡黠而聪明。只有虎会吃人,吃不到人就吃其他野兽,是非肉不食的。虎又是野兽中最蠢的,何以见得?看看这方面的书就会明白了。“虎不吃小孩子”,不是不吃,是因为孩子还不懂得怕虎,虎错以为他是勇士而躲开他。“虎不吃喝醉的人”,因为喝醉的人有狂态,虎将他看成劲敌所以防备他。“虎不走弯路,人要是遇见老虎,引到弯路上就能逃脱”。虎不走弯路,不是像澹台灭明不走小路那样,而是因为脖子是直的不能够回头。虎要是知道走到弯路上的人会逃脱,就应该在大路上把他吃掉了。《虎苑》上说:“虎之所以能制服狗是靠爪牙,如果没有了爪牙,反而会被狗所制服。”从这里看,它之所以能够降伏其他动物并把它们当做食物,全是靠着威猛,威猛以外,什么本领也没有。人们所说有勇无谋的,就是指老虎。我推究虎愚蠢的原因,就是因为除了吃肉,不再吃别的东西,脂肪油腻填塞胸膛不能产生智慧。
  但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说法,不是已经有了验证了吗?我现在虽然在宣传肉食,但还是希望天下人,多吃不如少吃。没有虎的威猛却加重了愚昧,和有虎的威猛,却让智慧昏沉,都不是养生的方法。
  ○猪
  【原文】
  食以人传者,“东坡肉”①是也。卒急听之,似非豕之肉,而为东坡之肉矣。噫!东坡何罪,而割其肉,以实千古馋人之腹哉?甚矣,名士不可为,而名士游戏之小术,尤不可不慎也。
  至数百载而下,糕、布等物,又以眉公②得名。取“眉公糕”、“眉公布”之名,以较“东坡肉”三字,似觉彼善于此矣。而其最不幸者,则有溷厕中之一物,俗人呼为“眉公马桶”。噫!马桶何物,而可冠以雅人高士之名乎?予非不知肉味,而于豕之一物,不敢浪措一词者,虑为东坡之续也。即溷厕中之一物,予未尝不新其制,但蓄之家,而不敢取以示人,尤不敢笔之于书者,亦虑为眉公之续也。
  【注释】
  ①东坡肉:浙江杭州传统名肴。据古书记载,为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创制。苏东坡谪居黄州时,作有煮肉歌说:“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能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后来在杭州任知府时又改进为以绍酒代水做成红烧肉慰民工,味极鲜美,后流传到民间,名“东坡肉”。
  ②眉公:指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他号眉公,著有《陈眉公全集》。
  【译文】
  食物中因为人名而得到广泛流传的,“东坡肉”就是。乍一听,以为不是猪肉,而是苏东坡的肉。唉!苏东坡有什么罪过,要割肉来填千古馋人的肚皮呢?真是太过分了!不能作名士,而搞一些名士自娱自乐的小游戏,更不能不谨慎。
  数百年后,糕饼和布这些东西,又因为陈眉公而得名,叫做“眉公糕”、“眉公布”的,比起“东坡肉”来,好像就觉得好听一些。而最不幸的是,厕所里面有一种东西,俗人叫做“眉公马桶”。唉!马桶是什么东西,而冠以雅人高士的名字呢?我不是不懂得品尝猪肉,但是对于猪肉,一句话也不敢说,就是怕成为第二个苏东坡。就是厕所里的那件东西,我也不是没有改进设计,只是藏在家里不敢拿出来给人看,更不敢写进书里,也是担心步陈眉公的后尘。
  ○羊
  【原文】
  物之折耗最重者,羊肉是也。谚有之曰:“羊几贯,账难算,生折对半熟对半,百斤止剩念①余斤,缩到后来只一段。”大率羊肉百斤,宰而割之,止得五十斤,迨烹而熟之,又止得二十五斤,此一定不易之数也。但生羊易消,人则知之;熟羊易长,人则未之知也。羊肉之为物,最能饱人,初食不饱,食后渐觉其饱,此易长之验也。凡行远路及出门作事,卒急不能得食者,啖此最宜。秦之西鄙,产羊极繁,土人日食止一餐,其能不枵腹者②,羊之力也。
  《本草》载羊肉,比人参、黄芪。参芪补气,羊肉补形。予谓补人者羊,害人者亦羊。凡食羊肉者,当留腹中余地,以俟其长。倘初食不节而果其腹,饭后必有胀而欲裂之形,伤脾坏腹,皆由于此,葆生者不可不知。
  【注释】
  ①念:“廿”的大写字。“廿”,20。
  ②枵腹:空腹,饥饿。枵,中心空虚的树根,引申为空虚无物。
  【译文】
  食物当中折耗最多的就是羊肉了。有谚语说:“羊几贯,账难算,生折对半熟对半,百斤止剩廿余斤,缩到后来只一段。”一般说来,一百斤左右的羊,屠宰之后,只能得到五十斤的肉。煮熟以后,只能剩二十五斤。这是一个不变而且准确的数字。但是生羊肉容易折耗,这一点人们都知道;熟羊肉容易膨胀,人们就不知道了。羊肉这种东西最容易吃饱,一开始吃的时候不觉得饱,吃完后才渐渐觉得饱了,这就是羊肉容易膨胀的验证。凡是走远路或出门办事,仓促间不能正常吃饭的,吃羊肉最好。陕西西部,产羊极多,当地人一天只吃一餐,而不会饿肚子,就是羊肉的功劳了。
  《本草》记载羊肉的时候,拿来跟人参、黄芪对比。人参和黄芪能补气,羊肉能补体。我说羊肉能滋补人,也能够害人。凡是吃羊肉的,肚子要留点空余,以备它膨胀,如果吃的时候不节制,吃得很饱,饭后一定会有胀得肚子要裂开的感觉,伤脾坏腹的事都是这样发生的,爱惜身体的人不能不知道这一点。
  ○牛、犬
  【原文】
  猪、羊之后,当及牛、犬。以二物有功于世,方劝人戒之之不暇,尚忍为制酷刑乎?略此二物,遂及家禽,是亦以羊易牛①之遗意也。
  【注释】
  ①以羊易牛:事见《孟子•梁惠王上》。原意为有仁爱之心。
  【译文】
  说过猪和羊之后,应该谈到牛和狗了。因为这两种动物对人来说是有功之臣,我劝人们不要杀还来不及,怎么忍心为它们制造酷刑呢?我略过这两种动物不谈,接着谈家禽,这就如同是梁惠王以活牲祭祀时用羊来替代牛的心意。
  ○鸡
  【原文】
  鸡亦有功之物,而不讳其死者,以功较牛、犬为稍杀。天之晓也,报亦明,不报亦明,不似畎亩、盗贼,非牛不耕,非犬之吠则不觉也。然较鹅、鸭二物,则淮阴羞伍绛、灌矣①。烹饪之刑,似宜稍宽于鹅鸭。鸡之有卵者弗食,重不至斤外者弗食,即不能寿之,亦不当过夭之耳。
  【注释】
  ①淮阴羞伍降、灌矣:淮阴,指韩信,他曾被汉高祖刘邦由“齐王”贬为“淮阴侯”。绛,绛婴;灌,即灌夫,两人皆汉初名将,而韩信耻与他们同列。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
  鸡也是对人类有功劳的动物,之所以不避违宰杀它,是因为鸡的功劳比起牛和狗来要小一些。天要亮,鸡报晓也亮,没报晓也亮,不像耕田和防盗贼,没有牛不能耕,没有狗叫,来了盗贼就没办法察觉。但鸡比起鹅和鸭来,功劳就又高出一筹了。鸡所遭受的烹饪的酷刑,似乎应该比对鹅和鸭更轻点。处在产卵期的鸡不要吃,重量不到一斤的鸡不要吃,就算不能让它养尽天年,也不该让它过早夭折。
  ○鹅
  【原文】
  ■■之肉无他长,取其肥且甘而已矣。肥始能甘,不肥则同于嚼蜡。鹅以固始为最,讯其土人,则曰:“豢之之物,亦同于人。食人之食,斯其肉之肥腻,亦同于人也。”犹之豕肉以金华为最,婺人豢豕,非饭即粥,故其为肉也甜而腻。然则固始之鹅,金华之豕,均非鹅豕之美,食美之也。食能美物,奚俟人言?归而求之,有余师矣。但授家人以法,彼虽饲以美食,终觉饥饱不时,不似固始、金华之有节,故其为肉也,犹有一间之殊。盖终以禽兽畜之,未尝稍同于人耳。“继子得食,肥而不泽。”其斯之谓欤?
  有告予食鹅之法者,曰:昔有一人,善制鹅掌。每豢肥鹅将杀,先熬沸油一盂,投以鹅足,鹅痛欲绝,则纵之池中,任其跳跃。已而复禽复纵,炮瀹如初。若是者数四,则其为掌也,丰美甘甜,厚可径寸,是食中异品也。予曰:惨哉斯言!予不愿听之矣。物不幸而为人所畜,食人之食,死人之事。偿之以死亦足矣,奈何未死之先,又加若是之惨刑乎?二掌虽美,入口即消,其受痛楚之时,则有百倍于此者。以生物多时之痛楚,易我片刻之甘甜,忍人不为,况稍具婆心者乎?地狱之设,正为此人,其死后炮烙之刑,必有过于此者。
  【译文】
  鹅的肉没有别的优点,只是既肥又甘美而已。因为肉肥才能甘,不肥就味同嚼蜡了。鹅以固始产的最好,询问当地人,说:“用来喂养鹅的东西,跟人吃的一样,给鹅吃人的食物,所以它肉的肥腻也就跟人一样了。”就好像猪肉以金华所产的最好。金华人喂猪,不是饭就是粥,所以金华猪肉既甜又肥腻。如此说来,固始的鹅、金华的猪,都不是猪和鹅本身品种好,而是喂的东西好。食物能使动物长得好,这还需要说吗?回头细细思量,发现其中有些做法值得学习。但是把这方法教给家人,他们虽然也用好的食物来喂养,可喂养的时候饿一顿饱一顿的,不像固始和金华两个地区喂养得那样有规律,所以这样喂养出来的鹅和猪的肉,比起这两个地方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为终究人们是把它当畜生养,没有待人的感情。“继子得食,肥而不泽。”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有人向我介绍一种吃鹅的方法,说:过去有个善于做鹅掌的人,每次把肥鹅养到要杀的时候,先烧一锅油,把鹅的脚放进去,鹅痛得要死就跳进水塘里,任它跳跃。然后再捉再放,像那样烫了又放它跳到水里,如此四次之后,鹅掌就丰美甘甜,厚达一寸,这是食物里面的异品。我说:这样的话太悲惨了!我不想听这样的话。动物不幸被人蓄养,吃人喂的食物,为人的需要而死,它用死来偿还也就够了,为什么要在死之前,还让它受这样的酷刑?两块鹅掌虽然味美,入口就没了。而鹅当时要遭受比这强烈百倍的痛苦。以活物多时的痛苦,换人类片刻的甘甜,残忍的人都不愿意去做,何况稍微有些善心的呢?地狱正是为这种人准备的,他死后受炮烙的酷刑,一定会比这还残酷。
饮馔部(5)
更新时间2009-9-14 17:19:26 字数:4538
 ○鸭
  【原文】
  禽属之善养生者,雄鸭是也。何以知之,知之于人之好尚。诸禽尚雌,而鸭独尚雄;诸禽贵幼,而鸭独贵长。故养生家有言:“烂蒸老雄鸭,功效比参芪。”使物不善养生,则精气必为雌者所夺,诸禽尚雌者,以为精气之所聚也。使物不善养生,则情窦一开,日长而日瘠矣,诸禽贵幼者,以其泄少而存多也。雄鸭能愈长愈肥,皮肉至老不变,且食之与参芪比功,则雄鸭之善于养生,不待考核而知之矣。然必俟考核,则前此未之闻也。
  【译文】
  禽类里善于养生的,是雄鸭。怎么知道的呢?从人们的喜好追求就可以看出来。人们挑家禽的时候,其他禽类喜欢用雌的,只有鸭子喜欢用雄的;其他家禽喜欢挑年岁少的,只有鸭子喜欢用老的。所以养生家说:“烂蒸老雄鸭,功效比参芪。”如果动物不善于养生,精气就会被雌性夺走,家禽之所以要挑雌的,就是因为雌性身上聚集了精气。如果动物不善养生,发qing以后,时间长了就会越长越瘦,各种家禽当中以年幼的为贵,是因为它们的精气还未泄漏多少。雄鸭能越长越肥,皮肉到老不变,而且吃起来能跟参芪的功效媲美,是不用去考察就能够知道的。但是如果一定要考察,那么在此之前没听人说起过。
  ○野禽、野兽
  【原文】
  野味之逊于家味者,以其不能尽肥;家味之逊于野味者,以其不能有香也。家味之肥,肥于不自觅食而安享其成;野味之香,香于草木为家而行止自若。是知丰衣美食,逸处安居,肥人之事也;流水高山,奇花异木,香人之物也。肥则必供刀俎,靡有孑遗;香亦为人朵颐,然或有时而免。二者不欲其兼,舍肥从香而已矣。
  野禽可以时食,野兽则偶一尝之。野禽如雉、雁、鸠、鸽、黄雀、鹌鹑之属,虽生于野,若畜于家,为可取之如寄也。野兽之可得者,惟兔、獐、鹿、熊、虎诸兽,岁不数得。是野味之中,又分难易。难得者何?以其久住深山,不入人境,槛阱①之入,是人往觅兽,非兽来挑人也。禽则不然,知人欲弋②而往投入,以觅食也,食得而祸随之矣。是兽之死也,死于人;禽之毙也,毙于己。食野味者,当作如是观。惜禽而更当惜兽,以其取死之道为可原也。
  【注释】
  ①槛阱:槛,捕捉野兽的笼子;阱,捕捉野兽的陷阱。
  {2}弋:系着绳子的箭,这里指人们想捕捉禽鸟的各种设置。
  【译文】
  野味不如家养动物的地方,在于肉不够肥;野味之所以比家养的动物的味道好,则是因为它香。家养动物之所以肥,是因为不用自己觅食,而安然等人喂养。野味之所以香,是因为以草木为家,行动自由。由此可见,丰衣美食,安居闲处,可以让人变肥;流水高山,奇花异木,可以使人香。被养肥的就一定会被屠宰,没有跑得掉的;香的东西也会被人吃掉,但是或许可以避免,二者不能兼有,就舍弃肥腻而选取香的吧。
  野禽可以经常吃到,野兽则是偶然才能尝到。野禽像野鸡、大雁、斑鸠、鸽子、黄雀、鹌鹑等,虽然生在野外,就像养在家里一样,因为很容易得到,就像是寄养的一样。野兽中可以打到的只有兔、獐、鹿、熊、虎等野兽,一年猎不到几只。所以野味中,从捕猎的角度而言,又有难易的区别。为什么不容易得到呢?因为它们常年在深山里,很少到人住的地方,之所以掉到人的陷阱中,是人去找野兽,不是野兽自己送上门来。野禽就不同,知道人想用网抓捕它们,还要去投网,是为了觅食,食物得到了灾祸也就跟着到了。这样看来,野兽的死是因为人,而野禽的死是因为它们自己。吃野味的人,常常这样想,就该比珍惜野禽更珍惜野兽,因为它们死去的原因是可以谅解的。(保护野生动物不宜提倡捕杀食之)
  ○鱼
  【原文】
  鱼藏水底,各自为天,自谓与世无求,可保戈矛之不及矣。乌知网罟之奏功①,较弓矢罝罘为更捷②。无事竭泽而渔,自有吞舟不漏之法。然鱼与禽兽之生死,同是一命,觉鱼之供人刀俎,似较他物为稍宜。
  何也?水族难竭而易繁。胎生卵生之物,少则一母数子,多亦数十子而止矣。鱼之为种也,似粟千斯仓而万斯箱,皆于一腹焉寄之。苟无沙汰之人,则此千斯仓而万斯箱者,生生不已,又变而为恒河沙数③。至恒河沙数之一变再变,以至千百变,竟无一物可以喻之,不几充塞江河而为陆地,舟楫之往来,能无恙乎?故渔人之取鱼虾,与樵人之伐草木,皆取所当取,伐所不得不伐者也。我辈食鱼虾之罪,较食他物为稍轻。兹为约法数章,虽难比乎祥刑④,亦稍差于酷吏。
  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然二美虽兼,又有所重在一者。如鲟、如■、如鲫、如鲤,皆以鲜胜者也,鲜宜清煮作汤;如鳊、如白,如鲥、如鲢,皆以肥胜者也,肥宜厚烹作脍。烹煮之法,全在火候得宜。先期而食者肉生,生则不松;过期而食者肉死,死则无味。
  迟客之家,他馔或可先设以待,鱼则必须活养,候客至旋烹。鱼之至味在鲜,而鲜之至味,又只在初熟离釜之片刻,若先烹以待,是使鱼之至美,发泄于空虚无人之境;待客至而再经火气,犹冷饭之复炊,残酒之再热,有其形而无其质矣。煮鱼之水忌多,仅足伴鱼而止,水多一口,则鱼淡一分。司厨婢子,所利在汤,常有增而复增,以致鲜味减而又减者,志在厚客,不能不薄待庖人耳。更有制鱼良法,能使鲜肥迸出,不失天真,迟速咸宜,不虞火候者,则莫妙于蒸。置之镟内,入陈酒、酱油各数盏,覆以瓜姜及蕈笋诸鲜物,紧火蒸之极熟。此则随时早暮,供客咸宜,以鲜味尽在鱼中,并无一物能侵,亦无一气可泄,真上着也。
  【注释】
  ①细罟:密网。罟,捕鱼的网。
  ②罝罘:泛指捕猎的网。
  ③恒河沙数:佛经中语,形容数量多到无法计算。
  ④祥刑:指古代之象刑,如给犯法的人头上插草,以示惩罚。
  【译文】
  鱼藏在水里,和陆地上的动物不同,把水作为它的天,自认为与世无争,可以保证不受到人类的武器伤害。谁知道捕鱼的细网比捕猎的工具更厉害。不需要把水抽干来捕鱼,自然有捕到很多鱼的方法。虽然鱼和禽兽,同样是一条性命,却觉得鱼被人宰杀,比其他动物容易接受些。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水中的生物容易繁殖,不容易灭绝。胎生、卵生的动物,少的一次产下几个后代,多的也只有几十个而已。而鱼的繁殖,一次产的卵就像几仓小米一样难以计数,如果没有人赶尽杀绝,又将繁衍得无穷尽,如同恒河沙数,接着一变再变,多得都没有语言可以形容了,岂不会要充塞江河来往的船只,那船只往来还能平安无事吗?所以渔民捕鱼虾,就像樵夫砍伐草木,都是取应该取的、伐不得不伐的。我们吃鱼虾的罪过,比吃其他的东西要稍微轻一点,所以我在这里定几个规矩,虽然比不上只用象刑不用真刑的人,也比酷吏要好了。
  吃鱼最重要讲究新鲜,其次是肥,又肥又鲜,吃鱼的优点就全了。两个优点都具备当然很好,但是每条鱼往往在其中的一个方面突出,比如鲟鱼、■鱼、鲫鱼、鲤鱼等,都是突出在鲜,鲜的鱼适合清煮做汤;像鳊鱼、白鱼、鲥鱼、鲢鱼等,都突出在肥,肥的适宜炖着吃。烹煮的方法全在火候合适,火候不到,鱼的肉吃起来是生的,不好嚼;火候太过再吃,肉就会太老,没有味道。
  请客的时候,其他东西可以预先做好,鱼必须是活的,等客人来了再做。鱼的美味在于鲜,而鲜又在于刚刚煮熟离锅的那一刻,要是先煮好了等着用,鱼的美味就会发散掉了。等客人到了再热,就像炒冷饭、烫冷酒一样,有鱼的样子而味已经失去了。煮鱼的水不要太多,与鱼齐平就可以了。水多一点,鱼的味就会淡一点。负责做饭的丫鬟,想要得到鱼汤,就把水加了又加,以至于鲜味一再减淡。为了厚待客人,就不能不薄待女佣。还有一种烧鱼的好方法,可以使鱼又鲜又肥,保持天然的味道,而且快慢皆宜,不用担心火候,那就是蒸了。把鱼放在盘子里,放几小杯陈酒和酱油,上面盖上瓜片、姜片、蘑菇、笋等鲜味的食物,猛火蒸到熟透。这个是随时都可以做的,用来款待客人也很好,因为鲜味都保留在鱼里面,别的味道进不去,鱼的味道也不会流失,确实是最好的办法。
  ○虾
  【原文】
  笋为蔬食之必需,虾为荤食之必需,皆犹甘草之于药也。善治荤食者,以焯虾之汤,和入诸品,则物物皆鲜,亦犹笋汤之利于群蔬。笋可孤行,亦可并用;虾则不能自主,必借他物为君。若以煮熟之虾,单盛一簋,非特华筵必无是事,亦且令食者索然。惟醉者糟者,可供匕箸。是虾也者,因人成事之物,然又必不可无之物也。“治国若烹小鲜”①,此小鲜之有裨于国者。
  【注释】
  ①“治国若烹小鲜”:语出《老子》第六十章,原文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译文】
  笋是蔬菜里必须有的,而虾是荤莱里必须有的,就像甘草在药物里的地位一样。善于做荤菜的人,把煮虾的汤掺进各种食物里,所有的菜都很鲜,就像笋汤对于蔬菜的作用一样。笋可以单独做,也可以混合着用;虾却不能单做,一定要给其他食物做陪衬。把虾单独做一个菜,不只高级的宴会不会这样,吃的人也会觉得没味道。只有醉虾或者糟虾,可以单独吃。所以虾是要靠别的东西才能做成菜,又是其他菜里必不可少的东西。老子说治理大国如烹小的水产,虾就是有着广泛用途的小水产。
  ○鳖
  【原文】
  “新粟米炊鱼子饭,嫩芦笋煮鳖裙羹。”林居之人述此以鸣得意,其味之鲜美可知矣。予性于水族无一不嗜,独与鳖不相能,食多则觉口燥,殊不可解。一日,邻人网得巨鳖,召众食之,死者接踵,染指其汁者,亦病数月始痊。予以不喜食此,得免于召,遂得免于死。岂性之所在,即命之所在耶?
  予一生侥幸之事,难更仆数。乙未居武林①,邻家失火,三面皆焚,而予居无恙。己卯之夏②,遇大盗于虎爪山,贿以重资者得免,不则立毙。予囊无一钱,自分必死,延颈受诛,而盗不杀。至于甲申、乙酉之变③,予虽避兵山中,然亦有时入郭。其至幸者,才徙家而家焚,甫出城而城陷,其出生于死,皆在斯须倏忽之间。噫!予何修而得此于天哉?报施无地,有强为善而已矣。
  【注释】
  ①乙未:清顺治二年,公元一六五五年。
  ②己卯:明崇祯十二年,公元一六三九年。
  ③甲申、乙酉之变:甲申,公元一*五年;乙酉,公元一*五年。全句指一*四年明亡于清。
  【译文】
  “新粟米炊鱼子饭,嫩芦笋煮鳖裙羹。”在山林中隐居的人写这两句话炫耀其得意,可见其中的美味。我对于水产没有一种不喜欢吃,只不喜欢鳖,吃多就会口干舌燥,这真是难以理解。一天邻居用网抓到一只大鳖,请大家去吃,结果吃鳖的人接连死了,只是喝口汤的人,也病了几个月才好。我因为不喜欢吃这个,所以幸运地没被请去,于是就免于死。难道性情之所在,也就是命的所在吗?
  我一生中以为侥幸的事,更是不知道经历多少了。乙未年我住在杭州,邻居家失火,三面的房子都跟着烧着了,只有我的房子没事。己卯年夏天在虎爪山遇见强盗,只有交出重金才能免一死,否则的话立刻会被打死。我一文钱也没有,自以为一定会死,就伸着脖子等死,但强盗却没有杀我。至于甲申、乙酉的变乱,我虽然到山里躲避战乱,但有时候也会到城里。最幸运的是,才刚搬家家就被烧,刚出城城就被攻陷,死里逃生,都在片刻之间。唉!我做过什么善行而得到上天这样的保佑呢?不知道怎么报答上天的恩宠,只有努力行善了。
饮馔部(6)
更新时间2009-9-14 17:19:33 字数:3701
 ○蟹
  【原文】
  予于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想象,竭其幽渺而言之;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与不可忘之故,则绝口不能形容之。此一事一物也者,在我则为饮食中之痴情,在彼则为天地间之怪物矣。予嗜此一生。每岁于蟹之未出时,即储钱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为命,即自呼其钱为“买命钱”。自初出之日始,至告竣之日止,未尝虚负一夕,缺陷一时。同人知予癖蟹,召者饷者,皆于此日,予因呼九月、十月为“蟹秋”。虑其易尽而难继,又命家人涤瓮酿酒,以备糟之醉之之用。糟名“蟹糟”,酒名“蟹酿”,瓮名“蟹瓮”。向有一婢,勤于事蟹,即易其名为“蟹奴”,今亡之矣。
  蟹乎!蟹乎!汝于吾之一生,殆相终始者乎!所不能为汝生色者,未尝于有螃蟹无监州处作郡,出俸钱以供大嚼,仅以悭囊易汝。即使日购百筐,除供客外,与五十口家人分食,然则入予腹者有几何哉?蟹乎!蟹乎!吾终有愧于汝矣。
  蟹之为物至美,而其味坏于食之之人。以之为羹者,鲜则鲜矣,而蟹之美质何在?以之为脍者,腻则腻矣,而蟹之真味不存。更可厌者,断为两截,和以油、盐、豆粉而煎之,使蟹之色、蟹之香与蟹之真味全失。此皆似嫉蟹之多味,忌蟹之美观,而多方蹂躏,使之泄气而变形者也。世间好物,利在孤行。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和以他味者,犹之以爝火助日,掬水益河,冀其有裨也,不亦难乎?
  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自食。剖一筐,食一筐,断一螯,食一螯,则气与味纤毫不漏。出于蟹之躯壳者,即入于人之口腹,饮食之三昧,再有深入于此者哉?凡治他具,皆可人任其劳,我享其逸,独蟹与瓜子、菱角三种,必须自任其劳。旋剥旋食则有味,人剥而我食之,不特味同嚼蜡,且似不成其为蟹与瓜子、菱角,而别是一物者。此与好香必须*,好茶必须自斟,僮仆虽多,不能任其力者,同出一理。讲饮食清供之道者,皆不可不知也。
  宴上客者,势难全体,不得已而羹之,亦不当和以他物,惟以煮鸡鹅之汁为汤,去其油腻可也。
  瓮中取醉蟹,最忌用灯,灯光一照,则满瓮俱沙,此人人知忌者也。有法处之,则可任照不忌。初醉之时,不论昼夜,俱点油灯一盏,照之入瓮,则与灯光相习,不相忌而相能,任凭照取,永无变沙之患矣。此法都门有用之者。
  【译文】
  我对于饮食的美味,没有一样不能描述的,没有一样谈起来不是穷尽想象、淋漓尽致的,只有蟹,心里很喜欢,吃起来也很好吃,甚至终身也忘不了,但对它好吃和不能忘却的原因,可就一点也形容不出来了。对我来说,我最钟情于吃食物中的蟹,而我嗜蟹如命的行为对它来说则是天地间的一大怪事。我一生都喜欢吃蟹,每年螃蟹还没上市时就把钱准备好了,因家人笑我是拿螃蟹当命,就把买螃蟹的钱叫做“买命钱”。从刚开始上市到不再上市为止,我没有一天不吃的。朋友知道我爱吃螃蟹,所以都在这个时候请我去吃。我就把九月、十月称为“蟹秋”。我担心吃完了接不上,就让家人洗了坛子酿酒,以便腌制起来。所用的糟叫做蟹糟,酒叫做蟹酒,而坛子就叫做蟹瓮。以前有个丫鬟,勤于做螃蟹,我就给她改名叫做蟹奴,如今已经不在人世了。
  螃蟹啊!你跟我能相伴一生吗?不能为你增光的是,我没能在出产螃蟹的地方做官,拿出俸禄来供我大吃,只能用口袋里那点钱来买,就算一天买上一百筐,除了请客之外,跟五十口的家人分着吃,我吃到肚子里的又能有多少啊!螃蟹啊,我终究是有愧于你!
  螃蟹的味道极好,而这样的好味道往往被人破坏。用螃蟹来做汤的,鲜是很鲜,但蟹的外形、口感怎么体现?拿来炖的话,肥是很肥,蟹真正的味道却没有了。更讨厌的是把蟹剁成两块,加上油、盐、豆粉来煎,使得蟹的颜色、香味和味道都失去了。这些做法似乎是嫉妒螃蟹的美味和美观,而想出各种办法来糟蹋它,使它变形。世界上的好东西,都适宜单吃。螃蟹又鲜又肥,又香又腻,蟹肉像玉、蟹黄像金,已经是色香味都到顶点了,再没有什么能超得过,和别的东西掺在一起,给螃蟹增加味道,就像用篝火来为阳光增色,捧一掬水想让河流上涨一样,那不是太难了吗?
  凡是吃螃蟹,只能保持它的完整,蒸熟以后放在白色盘子里,摆在桌上,让客人自己取自己吃,剖一只吃一只,掰一条腿吃一条腿,那么气和味才不会泄漏掉。从蟹的壳里出来,就到人的肚子里去,饮食的真谛,还有比这更深刻的吗?做别的事情,都可以让他人代劳,只有吃螃蟹、瓜子、菱角三种东西必须自己动手,即剥即吃才有味道,等别人剥了才吃,不止是味同嚼蜡,而且也会觉得它们不是螃蟹、瓜子和菱角,而是另外一种东西,这跟好香必须自己点,好茶必须自己斟,仆人虽然很多,却不能全靠他们,是一个道理。讲究饮食之道的人,不能不知道这一点。
  宴请贵宾时,不好用整只的螃蟹,不得已做成汤,也不应该掺上别的东西,只用煮鸡煮鹅的汤做汤,去掉油腻就可以了。
  从坛子里拿醉蟹,最忌讳用灯,灯光一照,螃蟹钻到沙子里,就只看到满坛的沙子,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有办法对付,可以任意照而不需忌讳就将蟹取出来。刚开始腌的时候,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点上一盏油灯,照到瓮里面,让螃蟹对灯光习惯了,以后随便拿灯来照,它再不会钻进沙子里,这种办法京城有人用。
  ○零星水族
  【原文】
  予担簦二十年,履迹几遍天下。四海历其三,三江五湖则俱未尝遗一,惟九河未能环绕,以其迂僻者多,不尽在舟车可抵之境也。历水既多,则水族之经食者,自必不少,因知天下万物之繁,未有繁于水族者,载籍所列诸鱼名,不过十之六七耳。常有奇形异状,味亦不群,渔人竟日取之,士人终年食之,咨询其名,皆不知为何物者。无论其他,即吴门、京口诸地所产水族之中,有一种似鱼非鱼,状类河豚而极小者,俗名“斑子鱼”,味之甘美,几同乳酪,又柔滑无骨,真至味也,而《本草》、《食物志》诸书,皆所不载。近地且然,况寥廓而迂僻者乎?
  海错{1}之至美,人所艳羡而不得食者,为闽之“西施舌”、“江瑶柱”二种。“西施舌”予既食之,独“江瑶柱”未获一尝,为入闽恨事。所谓“西施舌”者,状其形也。白而洁,光而滑,入口咂之,俨然美妇之舌,但少朱唇皓齿牵制其根,使之不留而即下耳。此所谓状其形也。若论鲜味,则海错中尽有过之者,未甚奇特,朵颐此味之人,但索美舌而咂之,即当屠门大嚼矣。其不甚著名而有异味者,则北海之鲜鳓,味并鲥鱼,其腹中有肋,甘美绝伦。世人以在鲟鳇腹中者为“西施乳”,若与此肋较短长,恐又有东家西家之别耳。
  河豚为江南最尚之物,予亦食而甘之。但询其烹饪之法,则所需之作料甚繁,合而计之,不下十余种,且又不可缺一,缺一则腥而寡味。然则河豚无奇,乃假众美成奇者也。有如许调和之料施之他物,何一不可擅长,奚必假杀人之物以示异乎?食之可,不食亦可。若江南之鲚,则为春馔中妙物。食鲥鱼及鲟鳇有厌时,鲚则愈嚼愈甘,至果腹而犹不能释手者也。
  【注释】
  {1}海错:食用海洋动物的统称。
  【译文】
  我奔波了二十年,几乎走遍了天下。四个海游历了三个,三江五湖,则没有遗漏一个,只有九河没能走全,因为它们大多迂回盘绕,其中有些不是车和船可以到达的。走过的水路多,吃过的水产自然也多,所以我知道天下的生物,没有能比水产更繁杂的,书上有记载的鱼名,不过是其中的六七成而已。经常有些奇形怪状,味道也不寻常,渔民或当地人天天在吃却叫不出名字的。不讲别的,就在苏州、镇江这些地方所产的水产里面,有一种像鱼又不是鱼,样子像河豚却又很小的水产,俗称“斑子鱼”,味道甘美就像奶酪一样,而且柔滑无骨,真是食物中的极品。而《本草》、《食物志》等都没有记载。近的地方尚且这样,何况是遥远偏僻的地方呢?
  海味中味道最美而人们只能羡慕却不容易吃到的,是产自福建的“西施舌”和“江珧柱”两种。“西施舌”我已经吃过,只有“江珧柱”没尝过,这是福建之行的遗憾。所谓“西施舌”,是形容它的形状与舌相似,它洁白光滑,入口品味,就像美女的舌头一样,只是少了红唇皓齿牵住根部,使它不能留在嘴里,一下子就咽下去了。要讲鲜味,海味中比这好的有很多,它并不算奇特。想尝这种味道的人,找个美女咂她的舌头,就跟大吃这种食物一样了。有一种不很出名,但是味道很特殊的,是北海的鲜鳓,味道比得上鲥鱼,此鱼腹中有肋,味道甘美绝伦。人们把鲟鳇鱼腹中的肋称做“西施乳”,如果跟这种鱼的肋比较,那真是东施与西施的区别。
  河豚是江南人最喜欢的食物,我吃过后也觉得很好吃,但问起烹饪的方法,才知道所需要的作料很多,算起来不下十几种,而且又一样也不能缺,缺一样就腥而且没什么味道。这么说来河豚就没什么奇特,只是依靠很多好的作料才变得奇特的。有这么多调料,放到别的食物里,哪一样不美味,又何必一定要选择这种能毒死人的东西来吃呢?这样的东西吃也可以,不吃也可以。像江南的鲚鱼,是春天时令菜中的好东西。吃鲥鱼、鲟鱼和鳇鱼会吃厌,鲚鱼却越吃越甘美,直到吃饱还舍不得放手。
颐养部(1)
更新时间2009-9-14 17:19:37 字数:3589
 ◎行乐第一
  小序
  【原文】
  伤哉!造物生人一场,为时不满百岁。彼夭折之辈无论矣,姑就永年者道之,即使三万六千日尽是追欢取乐时,亦非无限光阴,终有报罢之日。况此百年以内,有无数忧愁困苦、疾病颠连、名缰利锁、惊风骇浪,阻人燕游,使徒有百岁之虚名,并无一岁二岁享生人应有之福之实际乎!又况此百年以内,日日死亡相告,谓先我而生者死矣,后我而生者亦死矣,与我同庚比算、互称弟兄者又死矣。
  噫!死是何物,而可知凶不讳,日令不能无死者惊见于目,而怛闻于耳乎?是千古不仁,未有甚于造物者矣。虽然,殆有说焉。不仁者,仁之至也。知我不能无死,而日以死亡相告,是恐我也。恐我者,欲使及时为乐,当视此辈为前车也。康对山①构一园亭,其地在北邙山②麓,所见无非丘陇。客讯之曰:“日对此景,令人何以为乐?”对山曰:“日对此景,乃令人不敢不乐。”达哉斯言!予尝以铭座右。兹论养生之法,而以行乐先之;劝人行乐,而以死亡怵之,即祖是意。欲体天地至仁之心,不能不蹈造物不仁之迹。
  养生家授受之方,外藉药石,内凭导引,其借口颐生而流为放辟邪侈者,则曰“比家”。三者无论邪正,皆术士之言也。予系儒生,并非术士。术士所言者术,儒家所凭者理。《鲁论•乡党》一篇,半属养生之法。予虽不敏,窃附于圣人之徒,不敢为诞妄不经之言以误世。有怪此卷以颐养命名,而觅一丹方不得者,予以空疏谢之。又有怪予著《饮馔》一篇,而未及烹饪之法,不知酱用几何,醋用几何,鹾椒香辣用几何者。予曰:“果若是,是一庖人而已矣,乌足重哉!”人曰:“若是,则《食物志》、《尊生笺》、《卫生录》等书,何以备载此等?”予曰:“是诚庖人之书也。士各明志,人有弗为。”
  【注释】
  ①康对山:康海,字德涵,号对山。明代武功人,弘治进士第一,授修撰。
  ②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以来,王侯公卿的葬地多在于此,后以此泛称墓地。
  【译文】
  伤心啊!造物主造出人,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还不足一百年。那些年幼时就夭折了的暂且不说,就说那些能够延年益寿活到一百岁的人,即使一百年中天天寻欢作乐,时光也是有尽头的,终究会有结束的时候。何况在这一百年里,有无数的忧愁困苦、疾病变故、名利缰锁、惊风骇浪,阻止人快乐地生活,使人徒有活到一百岁的虚名,实际上并没有一两年的时间可以享受人生应该享有的福气!又加上在活着的一百年里,几乎每天都有死亡的讯息传来,比我早出生的人死了,比我晚出生的人也死了,和我同年出生相互间称兄道弟的人也死了。
  唉!死到底是什么东西,知道这是灾凶却不能避讳,虽然不会每天都有死亡在眼前惊现,却不可避免听到这样悲伤的消息。因此千百年来最不仁慈的要算是造物主了。即使可以这样说,还有另一种说法:不仁慈的人,其实是达到了仁慈的极致。造物主知道我不能不死,所以每天都通过告知别人的死亡,来恐吓我。恐吓我,是想让我能够及时行乐,应当将死去的那些人作为我的前车之鉴。康海建了一座园亭,座落在北邙山山脚下,只能看见一些丘陵山陇。客人询问他说:“每天对着这样的风景,让人拿什么取乐呢?”康海说:“每天对着这样的风景,让人不敢不快乐。”他的话是多么的豁达!我常常把这话当作我的座右铭。谈到养生的方法,首先就要讲到行乐;用死亡来劝人及时行乐不免让人感到恐惧,可是最根本的意思就是这样。要想体察天地最仁慈的用心,就不能不像造物主那样,做一些不仁的事情。
  养生家教给人养生的办法,外在要凭借药石的力量,内在要靠自身的正确导引,那些以颐养修生为借口而去过放荡奢侈生活的,则被称为“比家”。以上三种无论是邪是正,都是术士的话。我是一介儒生,不是术士。术士说的是术法,儒家凭借的是道理。《鲁论•乡党》这篇文章,一半的内容都是关于养生的方法。我虽然不聪敏,私下里却把自己当成圣人的学生,不敢说些荒诞狂妄的言语误导世人。有人觉得很奇怪,这一卷命名为“颐养”,却找不到一个丹方,我为自己的见识贫乏道歉。又有人责怪我写《饮馔》一篇却没有谈到任何的烹饪方法,让人看过以后不知道酱应用多少,醋应用多少,香料辣椒应该用多少。我说:“如果做到这样的话,我就仅仅是一个厨师了,有什么值得重视的呢!”有人说:“如果是这样,那么《食物志》、《尊生笺》、《卫生录》这一类的书,为什么将这些烹饪方法记载得很详细?”我说:“那些是真正的烹调书。读书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每个人也有他不想做的事。”
  ○贵人行乐之法
  【原文】
  人间至乐之境,惟帝王得以有之;下此则公卿将相,以及群辅百僚,皆可以行乐之人也。然有万几在念,百务萦心,一日之内,除视朝听政、放衙理事、治人事神、反躬修己之外,其为行乐之时有几?曰:不然。乐不在外而在心。
  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身为帝王,则当以帝王之境为乐境;身为公卿,则当以公卿之境为乐境。凡我分所当行,推诿不去者,即当摈弃一切,悉视为苦,而专以此事为乐。谓我为帝王,日有万几之冗,其心则诚劳矣,然世之艳慕帝王者,求为片刻而不能,我之至劳,人之所谓至逸也。为公卿将相、群辅百僚者,居心亦复如是,则不必于视朝听政、放衙理事、治人事神、反躬修己之外,别寻乐境,即此得为之地,便是行乐之场。一举笔而安天下,一矢口而遂群生,以天下群生之乐为乐,何快如之?若于此外稍得清闲,再享一切应有之福,则人皇可比玉皇,俗吏竟成仙吏,何蓬莱三岛之足羡哉!
  此术非他,盖用吾家老子“退一步”法。以不如己者视己,则日见可乐;以胜于己者视己,则时觉可忧。从来人君之善行乐者,莫过于汉之文、景;其不善行乐者,莫过于武帝。以文、景于帝王应行之外,不多一事,故觉其逸;武帝则好大喜功,且薄帝王而慕神仙,是以徒见其劳。人臣之善行乐者,莫过于唐之郭子仪;而不善行乐者,则莫如李广。子仪既拜汾阳王,志愿已足,不复他求,故能极欲穷奢,备享人臣之福;李广则耻不如人,必欲封侯而后已,是以独当单于,卒致失道后期而自刭。故善行乐者,必先知足。二疏①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不辱不殆,至乐在其中矣。
  【注释】
  ①二疏:这里指西汉的疏广、疏受两叔侄,官至太傅、少傅,年老后辞官闲居,每日以与宾客行乐为事。
  【译文】
  人间最快乐的境界,只有帝王才能达到。在他以下的公卿将相,以及众多辅臣官僚们,都是可以行乐的人。但是他们百务缠身,每一天,除了上朝听政、居职理事、治人奉神、反思修身之外,又有多少时间可以去行乐呢?我说:不是这样。快乐不在人的外表而在内心。
  内心觉得很快乐,那么处在什么样的境地都会觉得快乐;内心觉得悲苦,那么任何境地都会让人觉得悲苦。身为帝王,就应当把帝王这个位置作为快乐的环境,身为公卿,就应当把公卿的身份作为快乐的环境。凡是我分内应当承担的任务就不能推诿出去,应当把其他的事情都摒弃掉,将无关的事看做苦事,而专门把分内的事情作为乐趣。假如说我是帝王,每天都想着要处理一堆冗繁的事务,我的心就真的很劳累,然而世上那些羡慕帝王生活的人,连一时片刻的帝王都做不了,我认为的最劳苦的事情,恰恰是众人眼中最安逸的。同样,作为公卿将相、文武百官的人,也应这样想,就不必在上朝听政、放衙理事、治人奉神、反思修身以外,另外寻找快乐的环境,自己在的地方,就是行乐的场所。手中的笔一举起来就能使天下得到太平,一开口发誓就能使天下众生都实现心愿,把天下众生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还有什么样的快乐可以赶上这个呢?如果在这之外还能有一些清闲的时间,再来享受一切应该享受到的福气,那么人间的皇帝就可以和天上的玉皇大帝相比,俗世的官吏也就成了天上的仙官,难道还会羡慕蓬莱三岛的神仙吗?
  这种方法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方法,而是运用道家老子所说的“退一步”的方法。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来对照,那么天天都会觉得快乐;同那些胜过自己的人来对照,那么时时都会觉得有忧虑的地方。自古以来作为君主帝王而善于行乐的,要算是汉代的文帝和景帝;其中不善于行乐的,要算是汉武帝。因为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以外,不再多做一件事情,所以觉得安逸;汉武帝则是好大喜功,而且鄙薄帝王的身份羡慕神仙,所以他的行为只能显示他的劳苦。人臣之中善于行乐的人,要算是汉代的郭子仪;不善于行乐的人,要算是唐代的李广。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他的愿望已经得到了满足,不再有其他的要求,所以能够极尽yu望和奢侈,享受作为人臣的福气;李广则总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羞耻,一定要封侯才满足,所以独自抵挡单于的进攻,最终因为行军迷路误期而自杀。所以善于行乐的人,必须先要知足。疏广、疏受说:“知足就不会受辱,知道停止就不会疲劳。”不受辱不疲劳,快乐就在其中。
颐养部(2)
更新时间2009-9-14 17:19:49 字数:4813
 ○富人行乐之法
  【原文】
  劝贵人行乐易,劝富人行乐难。何也?则为行乐之资,然势不宜多,多则反为累人之具。华封人祝帝尧富寿多男,尧曰:“富则多事。”华封人曰:“富而使人分之,何事之有?”由是观之,财多不分,即以唐尧之圣、帝王之尊,犹不能免多事之累,况德非圣人而位非帝王者乎?
  陶朱①公屡致千金,屡散千金,其致而必散,散而复致者,亦学帝尧之防多事也。兹欲劝富人行乐,必先劝之分财;劝富人分财,其势同于拔山超海,此必不得之数也。财多则思运,不运则生息不繁。然不运则已,一运则经营惨淡,坐起不宁,其累有不可胜言者。财多必善防,不防则为盗贼所有,而且以身殉之。然不防则已,一防则惊魂四绕,风鹤皆兵,其恐惧觳觫之状,有不堪目睹者。且财多必招忌。语云:“温饱之家,众怨所归。”以一身而为众射之的,方且忧伤虑死之不暇,尚可与言行乐乎哉?甚矣,财不可多,多之为累,亦至此也。
  然则富人行乐,其终不可冀乎?曰:不然。多分则难,少敛则易。处比户可封之世,难于售恩;当民穷财尽之秋,易于见德。少课锱铢之利,穷民即起颂扬;略蠲升斗之租,贫佃即生歌舞。本偿而子息未偿,因其贫也而贳之,一券才焚,即噪冯谖{2}之令誉;赋足而国用不足,因其匮也而助之,急公偶试,即来卜式{3}之美名。果如是,则大异于今日之富民,而又无损于本来之故我。觊觎者息而仇怨者稀,是则可言行乐矣。其为乐也,亦同贵人,可不必于持筹握算之外,别寻乐境,即此宽租减息、仗义急公之日,听贫民之欢欣赞颂,即当两部鼓吹;受官司之奖励称扬,便是百年华衮。荣莫荣于此,乐亦莫乐于此矣。
  至于悦色娱声、眠花藉柳、构堂建厦、啸月嘲风诸乐事,他人欲得,所患无资,业有其资,何求弗遂?是同一富也,昔为最难行乐之人,今为最易行乐之人。即使帝尧不死,陶朱现在,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去其一念之刻而已矣。
  【注释】
  ①陶朱:即范蠡。助勾践灭吴后,改名易姓,在陶经商,称陶朱公。十九年中三次获得千金的产业,又三次分给贫穷的朋友和亲戚。
  ②冯谖:战国•齐人,孟尝君门下食客。曾替孟尝君到薛城收债,他把欠债的人悉数招来,经核对债券无误,诈称孟尝君有意免除大家的债务,就烧掉了所有的债券,从而为孟尝君买到了人心。
  {3}卜式:以畜牧致大富,汉武帝与匈奴开战,国用不足之时,他多次捐款,被任为中郎,后升至御史大夫。
  【译文】
  劝说地位高贵的人行乐容易,劝说有钱的富人行乐就难了。为什么呢?因为钱财是行乐的资本,但又不应当过多,多了就成为人的累赘了。华封人祝福尧富裕长寿而且多生男孩,尧说:“太富裕了会生出事端。”华封人说:“富了就把钱财分给大家,怎么会生出事端呢?”这样看来,钱财很多却不分给别人,就算像尧这样有圣人的品德、帝王的尊荣的人,都不能避免受多生事端的拖累,何况才德不如圣人又没有居于帝王之位的普通人呢?
  陶朱公多次赚得千金的财富,又多次把这些钱财分给大家,赚来了一定会分出去,分发完了再去赚,这也是学习尧帝防止多生事端。所以想要劝说富人行乐,首先就要劝他们分散手中的财物,而劝富人分散财物,就像夹着山跨越大海,是肯定做不到的。钱财多了就想着怎么运营它们,不运营的话产生的利益就不多。然而不运营还好,一运营就要费尽心力,让人坐立不安,那种劳累真是很难说清。钱财多了就会防备别人,如果不防备就有可能被盗贼盗走,甚至有可能连性命都搭进去。然而不防备还好,一旦防备就会把人弄得胆战心惊,草木皆兵,那种害怕恐惧的样子,让人不忍心去看。况且钱财多了一定会招来妒忌。论语说:“温饱之家,众怨所归。”一个人被很多人当箭靶的目标般厌弃,忧伤虑死还来不及,哪里还会去行乐呢?钱财不能太多,多了就是累赘了,原因就是在这里。
  难道富人行乐就没有希望了吗?我说:不是这样。分散给别人大量钱财很难做到,少聚敛一些就容易了。在任何一家人都能受到封赏的时代,就会很难向别人显示自己的恩惠;在人民都很穷困、钱财很少的时代,就很容易被感激。少征收一些利息,穷困的人民就会颂扬你;稍微减少一些租金,贫穷的佃户就会高兴得载歌载舞。对于那些偿还了本金却没有还上利息的人,如果你因为看到那些人很贫穷而把契约烧掉,就会像冯谖一样赢得美名了;自己的收入充足而国家的财力不足,就在国家财力匮乏的时候进行捐助,以急公好义的心态偶然做一次,就可以获得卜式那样的美名。真能这样的话,就和今天的富人完全不同了,而又不会损害我本来的状况。觊觎我钱财的人都没有了,怨恨我的人也变少了,这时候就可以谈到行乐了。行乐的方法和贵人一样,没必要在拿着算盘算账以外,另去寻找快乐的境界。在放宽租金、减少利息、仗义奉公的时候,听听贫困的人们对自己的称颂,就当是乐班奏乐的声音;受到政府的奖励赞扬,也就像得到了华丽的衣裳。再大的荣耀也不过如此,再大的快乐也不过如此了。
  至于悦色娱声、眠花枕柳、构堂建厦、啸月嘲风这一类的乐事,别人想得到却担心没有资金,我已经有了钱财,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同样是富人,以前是最难行乐的人,现在是最容易行乐的人了。即使尧帝没有死,陶朱活到了现在,他们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我有什么畏惧他们的呢?去掉自己苛刻的念头就可以了。
  ○贫贱行乐之法
  【原文】
  穷人行乐之方,无他秘巧,亦止有“退一步”法。我以为贫,更有贫于我者;我以为贱,更有贱于我者;我以妻子为累,尚有鳏寡孤独之民,求为妻子之累而不能者;我以胼胝为劳,尚有身系狱廷,荒芜田地,求安耕凿之生而不可得者。以此居心,则苦海尽成乐地。如或向前一算,以胜己者相衡,则片刻难安,种种桎梏幽囚之境出矣。
  一显者旅宿邮亭,时方溽暑,帐内多蚊,驱之不出,因忆家居时堂宽似宇,簟冷如冰,又有群姬握扇而挥,不复知其为夏,何遽困厄至此!因怀至乐,愈觉心烦,遂致终夕不寐。一亭长露宿阶下,为众蚊所啮,几至露筋,不得已而奔走庭中,俾四体动而弗停,则啮人者无由厕足;乃形则往来仆仆,口则赞叹嚣嚣,一似苦中有乐者。显者不解,呼而讯之,谓:“汝之受困,什佰于我,我以为苦,而汝以为乐,其故维何?”亭长曰:“偶忆某年,为仇家所陷,身系狱中。维时亦当暑月,狱卒防予私逸,每夜拘挛手足,使不得动摇。时蚊蚋之繁,倍于今夕,听其自啮,欲稍稍规避而不能,以视今夕之奔走不息,四体得以自如者,奚啻仙凡人鬼之别乎!以昔较今,是以但见其乐,不知其苦。”显者听之,不觉爽然自失。此即穷人行乐之秘诀也。
  不独居心为然,即铸体炼形,亦当如是。譬如夏月苦炎,明知为室庐卑小所致,偏向骄阳之下来往片时,然后步入室中,则觉暑气渐消,不似从前酷烈;若畏其湫隘而投宽处纳凉,及至归来,炎蒸又加十倍矣。冬月苦冷,明知为墙垣单薄所致,故向风雪之中行走一次,然后归庐返舍,则觉寒威顿减,不复凛冽如初;若避此荒凉而向深居就燠,及其再入,战栗又作何状矣。由此类推,则所谓退步者,无地不有,无人不有,想至退步,乐境自生。予为两间第一困人,其能免死于忧,不枯槁于迍邅蹭蹬者,皆用此法。又得管城一物,相伴终身,以扫千军则不足,以除万虑则有余。然非善作退步,即楮墨亦能困人。想虞卿①著书,亦用此法,我能公世,彼特秘而未传耳。
  由亭长之说推之,则凡行乐者,不必远引他人为退步,即此一身,谁无过来之逆境?大则灾凶祸患,小则疾病忧伤。“执柯伐柯,其则不远。”取而较之,更为亲切。凡人一生,奇祸大难非特不可遗忘,还宜大书特书,高悬座右。其裨益于身者有三:孽由己作,则可知非痛改,视作前车;祸自天来,则可止怨释尤,以弭后患;至于忆苦追烦,引出无穷乐境,则又警心惕目之余事矣。如曰省躬罪己,原属隐情,难使他人共睹,若是则有包含韫藉之法:或止书罹患之年月,而不及其事;或别书隐射之数语,而不露其详;或撰作一联一诗,悬挂起居亲密之处,微寓己意,不使人知,亦淑慎其身②之妙法也。此皆湖上笠翁瞒人独做之事,笔机所到,欲讳不能,俗语所谓“不打自招”者,非乎?
  【注释】
  ①虞卿:战国时人,赵国的上卿。主张连横抗秦,后来困顿于梁,在愁苦中著书。
  ②淑慎其身:语出《诗经》。淑慎:婉转而恭慎。
  【译文】
  穷人行乐的方法,没别的秘诀,同样只有“退一步”这种方法。我觉得自己穷,还有比我更穷的;我觉得自己低贱,还有比我更低贱的;我把妻子儿女当做累赘,还有失去妻儿无依无靠、想要妻子儿女这种累赘却得不到的人;我为自己因为劳动使得手脚都是老茧而感到劳苦,还有人被关在监狱,荒芜了田地,想要安心耕作却没有办法的人。这样去想,那么苦海都变成乐地。如果向前推,同胜过自己的人比较,那就一刻也得不到安稳,陷入那些束缚和使人忧郁的心境了。
  有一个富贵的人,旅途中住在驿站,当时正是盛夏,帐子里有很多蚊子,赶不出去,就想起在家里时,厅堂宽敞,枕席冰凉,又有许多姬妾拿着扇子为他扇风,都感觉不出是夏天,怎么现在困苦到这地步呢?因为想着非常快乐的情景,就更加心烦了,于是整个晚上睡不着。有一个亭长在台阶下露宿,被许多蚊子咬,筋都快被咬出来了,只能在院子里跑动,让四肢不停地动,使蚊子没办法落脚。他的身子虽然奔跑得很辛苦,口中却很大声的赞叹,好像苦中有乐。富贵的人不理解,就把他叫来询问:“你受的苦,比我多十倍百倍,我觉得痛苦你却觉得快乐,是为什么?”亭长说:“我想起有一年被仇家陷害,被关押在监狱里。当时也是夏天,狱卒防备我逃跑,每天晚上都捆住我的手脚,让我不能动弹。那时的蚊虫,比今晚多上一倍,想要稍微躲一下也不行,只能任凭蚊子叮咬。比起今晚可以跑个不停,而且四肢能够自由驱赶蚊虫,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个是人,一个是鬼啊!用过去来比今天,所以只觉得快乐,不觉得苦。”富贵的人听后,恍然大悟。这就是穷人行乐的秘诀。
  不仅心里要这样想,就连锻炼身体,也应该这样。比如夏天很闷热,明知道是因为房子矮小造成的,偏偏在骄阳下走上几步,再回到屋里,就会觉得暑气渐渐消散,不像先前那样严重了。如果畏惧房子狭小,就跑到宽敞的地方纳凉,回来以后,炎热的感觉就会加重十倍了。冬天很寒冷,明知是因为墙壁单薄造成的,就特意跑到风雪中,走一趟,再回到房子里,就会觉得寒气顿时减弱,不像刚才那么凛冽了。要是想避开原来房子的寒冷,就去深宅大院里取暖,回来以后,不知道要颤栗成什么样子了。以此类推,所说的退步法,到处都有,每个人都有,凡事退一步想,快乐的心情就会产生。我是天地间受到困苦最多的人,没有死于忧愁,没在困顿流离中变得憔悴,都是用了这个方法。我还有毛笔这件东西,相伴终身,用它横扫千军是不能,用它扫除诸多忧虑却绰绰有余。但是如果不善于做退步,就是纸墨也能困住人。想来虞卿写书,也是用的这个方法,我能够公之于世,他却保密不传。
  由亭长这个例子推出,行乐的人,不必用别人作为自己的退步,就是自己,谁没有经过逆境?大到灾祸凶患,小到疾病忧伤,“执柯伐柯,其则不远”,拿来进行比较,更加亲切。人一生中的奇祸大难,不但不可以遗忘,还应该大书特书,高悬在座位右边来警醒自己。这样做对于人的好处有三点:如果罪孽是自己造成的,就可以知错痛改,看做前车之鉴;若是祸从天降,就不必怨恨也不用忧愁,可以消除后患了;至于追忆过去的困苦烦恼,引出无穷的快乐,又是警惕自心以外的事情了。如果说反省自身,归罪自身,这些是隐情,不想让别人看到。这里有掩饰的方法,可以只写遭遇灾祸的时间不提具体事件,或是另外写几条隐语,不写出详细情况,或写一副对联或一首诗,悬挂在起居常见的地方,暗中寄寓自己的心意,不让人知道,也是“淑慎其身”的好方法。这是我西湖李笠翁瞒着别人独自进行的事,顺笔写到就不能遮掩,这就是俗话说的不打自招吧!
颐养部(3)
更新时间2009-9-14 17:20:10 字数:3296
 ○家庭行乐之法
  【原文】
  世间第一乐地,无过家庭。“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是圣贤行乐之方,不过如此。而后世人情之好尚,往往与圣贤相左。圣贤所乐者,彼则苦之;圣贤所苦者,彼反视为至乐而沉溺其中。如弃现在之天亲而拜他人为父,撇同胞之手足而与陌路结盟,避女色而就娈童,舍家鸡而寻野鹜。是皆情理之至悖,而举世习而安之。其故无他,总由一念之恶旧喜新,厌常趋异所致。若是,则生而所有之形骸,亦觉陈腐可厌,胡不并易而新之,使今日魂附一体,明日又附一体,觉愈变愈新之可爱乎?其不能变而新之者,以生定故也。然欲变而新之,亦自有法。时易冠裳,迭更帏座,而照之以镜,则似换一规模矣。即以此法而施之父母兄弟、骨肉妻孥,以结交滥费之资,而鲜其衣饰,美其供奉,则居移气,养移体,一岁而数变其形,岂不犹之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而与同学少年互称兄弟,各家美丽共缔姻盟者哉?
  有好游狭斜者,荡尽家资而不顾,其妻迫于饥寒而求去。临去之日,别换新衣而佐以美饰,居然绝世佳人。其夫抱而泣曰:“吾走尽章台,未尝遇此娇丽。由是观之,匪人之美,衣饰美之也。倘能复留,当为勤俭克家,而置汝金屋。”妻善其言而止。后改荡从善,卒如所云。
  又有人子不孝而为亲所逐者,鞠于他人,越数年而复返,定省承欢,大异畴昔。其父讯之,则曰:“非予不爱其亲,习久而生厌也。兹复厌所习见,而以久不睹者为可爱(亲)矣。”众人笑之,而有识者怜之。何也?习久而厌其亲者,天下皆然,而不能自明其故。此人知之,又能直言无讳,盖可以为善人也。
  此等罕譬曲喻,皆为劝导愚蒙。谁无至性,谁乏良知,而俟予为木铎?但观孺子离家,即生哭泣,岂无至乐之境十倍其家者哉?性在此而不在彼也。人能以孩提之乐境为乐境,则去圣人不远矣。
  【译文】
  世间最快乐的地方,要算是家里了。“父母都健在,兄弟也没有亡故,就是一件乐事。”圣贤行乐的方法,也不过是这样。只是后世人们的爱好和崇尚的事物,往往跟圣贤不同。圣贤喜欢做的事,他却觉得痛苦;圣贤感到痛苦的事情,他反而看成最高兴的事,沉溺在其中。就像放弃健在的亲生父母,而拜别人为父;撇下同胞的兄弟,而跟陌路的人结盟;避开女色而去亲近娈童,放弃家鸡而去寻找野鸭。这都是违背情理的事,但是全世界的人都已经习以为常了。没有别的原因,都是因为喜新厌旧、厌俗求异的念头导致的。如果这样,生来就有的身体,也该觉得陈腐可厌,为什么不一起扔掉换个新的?这样魂魄可以今天附在一个身体上,明天又附在另一个身体上,不会觉得越变越新而且更加可爱吗?不能改变和更新,是因为生来就已经确定不移了。但是想要改变更新,也是有办法的。经常更换衣服,变换家居环境的布置,再用镜子一照,就像换了一副模样。用这个方法对待父母兄弟,骨肉妻妾,把结交朋友胡乱花掉的钱财,用来给亲人们买新衣服和漂亮的首饰,那么“居移气,养移体”,一年就变换多次形体,这不等于拜别人的父母为父母,跟年少的同学称兄道弟,跟各家的美丽女子都缔结了婚姻一样吗?
  曾有人喜欢游荡花街柳巷,花光了家财也不顾惜。他妻子迫于饥寒想要离去,临走那天,换上新衣,佩戴了漂亮的首饰,变成了一位绝世佳人。她丈夫抱着她痛哭说:“我走遍了青楼,没见过像你这样美丽的女子,可见不是妓院里的女人长得美而是衣服的装扮使她美。如果你能够留下,我会为你勤俭兴家,把你养在金屋里。”妻子听他说得这么好就留下来,那人后来改变浪荡的习惯走上了正路,结果真的像他曾说的一样。
  还有个不孝的儿子被父母驱逐,由别人收养,过了几年又回到自己家,早晚慰问父母,讨父母的欢心,跟以往大不一样。他父亲问他,他说:“不是我不爱父母,相处久了就会厌烦。现在又厌烦了常见面的养父母,就和长时间不见面的你们亲近了。”众人笑话他,但是有见识的人却同情他。为什么?相处久了就会对父母产生厌烦,天下人都是这样,却不能了解到原因。这个人知道,又能够直言不讳,是个可以向善的人。
  这样少见和婉转的比喻,都是为了劝导愚蒙的人。谁没有天性,谁没有良知,还要等我去唤醒人们吗?小孩子只要离开家就会哭泣,难道没有比他家快乐十倍的地方吗?兴趣在家里而不在别处。如果人们能把孩子的快乐看做快乐,离圣人就不远了。
  ○道途行乐之法
  【原文】
  “逆旅”二字,足概远行,旅境皆逆境也。然不受行路之苦,不知居家之乐,此等况味,正须一一尝之。予游绝塞而归,乡人讯曰:“边陲之游乐乎?”曰:“乐。”有经其地而惮焉者曰:“地则不毛,人皆异类,睹沙场而气索,闻钲鼓而魂摇,何乐之有?”予曰:“向未离家,谬谓四方一致,其饮馔服饰皆同于我,及历四方,知有大谬不然者。然止游通邑大都,未至穷边极塞,又谓远近一理,不过稍变其制而已矣。及抵边陲,始知地狱即在人间,罗刹原非异物,而今而后,方知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而近地之民,其去绝塞之民者,反有霄壤幽明之大异也。不入其地,不睹其情,乌知生于东南,游于都会,衣轻席暧,饭稻羹鱼之足乐哉!”
  此言出路之人,视居家之乐为乐也;然未至还家,则终觉其苦。又有视家为苦,借道途行乐之法,可以暂娱目前,不为风霜车马所困者,又一方便法门也。向平①欲俟婚嫁既毕,遨游五岳;李固②与弟书,谓周观天下,独未见益州,似有遗憾;太史公因游名山大川,得以史笔妙千古。是游也者,男子生而欲得,不得即以为恨者也。有道之士,尚欲挟资裹粮,专行其志。而我以糊口资生之便,为益闻广见之资,过一地,即览一地之人情;经一方,则睹一方之胜概,而且食所未食,尝所欲尝,蓄所余者而归遗细君,似得五侯之鲭③,以果一家之腹,是人生最乐之事也。奚事哭泣阮途,而为乘槎驭骏者所窃笑哉?
  【注释】
  ①向平:向子平,名长。《后汉书•逸民列传》中记载向子平在儿女的婚事完毕后就与朋友禽庆遨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
  ②李固:东汉时人。字子坚,博学耿直,冲帝时任太尉,后来受诬陷被害。
  ③王侯之鲭:西汉成帝时,娄护曾把王氏五侯所馈赠的珍贵膳食合制为鲭,世称“五侯鲭”。鲭:肉和鱼同烧的杂烩。
  【译文】
  “逆旅”两个字,完全可以概括远行,旅途的环境都是逆境。但不经受行路的苦,就不知道在家的快乐,这种境况和情味,实在应该一一尝过。我游历塞北回来,同乡问我:“边疆之行快乐吗?”我说:“快乐!”有人曾到过塞北,听到这很畏惧,说:“土地是草都不长的土地,人都跟我们的民族不同,看见沙漠就让人丧气,听到战鼓就觉得心惊,有什么快乐?”我说:“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人,错误地以为四方都是一样的,他们的饮食衣饰都跟我们相同,等到游历四方,才知道大错特错了。但我只是游历繁华的大城市,没有到过边疆塞外的人,又会以为远近是同一个道理,不过是稍微变换了些形式而已。到达边陲,才知道地狱就在人间,罗刹原来不是什么奇特见不到的东西,从今以后,才知道人跟禽兽的差别并不大。然而内地的人们,同边塞的人民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不到他们的土地上,不看见他们的情形,又怎么能知道生在东南,生活在大都市,穿着轻便的衣服,睡着温暖的被褥,可以随手拿米做饭随手拿鱼做汤的乐趣呢?”
下一页 尾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