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
[述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的是,凡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固有的规律。人们要想实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按其规律行事,否则就会遭到惩罚。订立规矩、章程的意义,就在这里。
但是,如果只知道死守章程,循规蹈矩,而不明白规矩、章程的本质意义,不领会其精神实质,那么,规矩章程就不是正确引导人们行为的准绳,而是束缚人的思想的羁绊。任何规矩章程,都是针对特定的情况而制订的。离开了相应的情况,规矩章程就失去其应有的意义;而企图将纷繁复杂世事的各种可能的情况都订一个规矩,立一个章程,则又是不可能的。
任何规矩章程,又都是一定时间条件下的产物。离开了特定的历史条件,规矩章程同样也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对发展变化了的事物,仍死抱旧有的规矩章程,则注定要遭到失败。傀儡的悲剧就在于徒具外壳,而没有生命,没有精神,只能在固定的格式里摆动。依样画葫芦的不幸,就在于不懂精神,没有灵活性,只会人云亦云。
为什么本来是人订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规矩章程,倒过头来反而成了束缚人的行为,禁锢人的思想的枷锁呢?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不懂规矩章程的意义,只知死搬教条;二是不愿开发创新,只想墨守成规。规矩章程,是人们对事物内在规律在一定条件下的反映。任何规矩章程,大到国家法律,小到做事原则,都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的体现。不知其精髓要义,只得其只言片语,就盲目行事,到处搬套,则必然遭到失败。
“兵置死地而后生”,本是一条积极的用兵法则。说的是如果把军队布置在危险的境地,那么,士兵们就会因为地险而奋力求生,不存任何幻想,杀一条血路,便能取得战斗的胜利。这一法则的条件是,必须是可以杀出一条道路,能够绝处求生。这里的死地,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死地,而是通过努力可以使之成为“生地”。
但是,不懂其要义的马谡,却真的把蜀兵置于“死地”,并也说什么:“兵置死地而后生。”死搬教条的结果,只能是兵败被杀。多数人之所以成为规矩的傀儡,就在于不能领会规矩的精神。规矩章程是往事的经验总结,而变化发展则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因此,遵守规矩的同时,改革创新,发现新的规律就十分重要了。
实际上,凡有所作为的有识之士,就在于能打破常规,见人所不能见,为人所不能为,从而取得惊人的创举。若依旧说,“日心说”就不能出现;若从旧制,“一国两制”就不会诞生;若顺常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能得到推行,等等。
可见,变化发展,通权达变,乃是做个人事,做国家事之要旨。照着葫芦画葫芦,就在于死板不变,不得要领。其实,真正懂得画法、线条和色彩的人,有什么不能画呢?
122文章与富贵
文章是山水化境,
富贵乃烟云幻形。
[述论]
山水是实景,烟云是幻境;用山水比文章,烟云比富贵,确是看到了文章和富贵的本质。文章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讴歌,对丑恶事物的鞭挞与揭露。优秀的文章流传千古,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某些人所苦苦追逐的功名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只有那些淡泊名利,苦苦耕读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才能品尝到甘与苦的滋味。因此,功名富贵不可过分追逐,潜心学习才能无悔人生。
文章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生生不息,不断向前的力量源泉。人类从文章中了解了自己的过去,从文章中吸取经验教训,从文章中找到人生的真谛……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心灵与自然撞击迸发出来的,臆造的文章是不会被社会认可的。小小篇幅正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高度浓缩了的历史和人生。
文章是人类共有的伟大财富,是人类永恒的伴侣,它使千千万万的人受益。
功名富贵,自古有之。只因为它具有满足人的某些欲望的功能,人们始终摆脱不了这种幻影的缠绕。有的也确实能让你寝食不安,煞费苦心地去琢磨。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在一定程度内并非坏事,但不能因为需要而无休止地殷殷求索。那样就等于自套枷锁,作茧自缚。最后灰飞烟灭,一切皆空空如也。
就时间而言,文章是不朽的山水。美好的文章,能流传千古,拨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灵,成为世世代代人们的精神食粮。而富贵固长久,也不过百年即烟消云散,可谓“富贵一生也短命”。就空间而言,文章容得下整个天地,人们可以尽情地徜徉其中,自得自乐,吮吸和体味那无尽智慧的甘汁。而富贵立之于隅所,占之于小小一方,又需富贵者搂着不放,可谓“富贵不过钱眼大”。
可见,文章天长地久,富贵乃烟云幻形。文章乃人生的一条河,富贵乃人生的洪荒阁。
123郭林宗与王彦方
郭林宗为人伦之鉴,多在细微处留心;
王彦方化乡里之风,是从德义中立脚。
[述论]
“不积小善,不能成大德;不积小恶,不足以亡身。”看来,小的东西积累起来,要么可以立大业成大德,要么足以败名亡身。人往往不重视细微之处,而许多失败悲剧就是起自不拘小节、轻忽细行的。“君子有大道”,但却以“慎微”为首。许多事情,往往于细微处更见精神,更能洞察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伯乐相马,推贤荐能,往往都是通过对对象的细行小节的观察,从而得出取舍留弃的。
譬如“割席分座”的故事,魏晋时人管宁与华歆,少时同坐一席读书。一日,有华丽的马车从身旁经过,华歆回顾再三,睥睨不已;而管宁却正襟危坐,专心读书。又一日,两人同锄耕于田,华歆锄得一块金子,惊喜不已,拿给管宁看。管宁接过来,委之于地,只顾埋头锄耕。
旁观者通过这两则小事,便认定管宁必然淡泊名利、品德高洁,华歆必然好名喜功,贪图富贵。后来的史实证明,人们于细微处所做出的判断,完全与事实相符。俗话说“小处不可随便”,知微可以见著,从小可以见大。慎细慎微,并非自缚手脚,自我作践,而是修行养性不可不备的素质。
留心细微,还必须能够充分认识到,细微小事会对立身处世派生的影响。春秋时鲁国宰相公仪休,喜好吃鱼。有人就送给他一条大鱼,公仪休却断然拒绝。客人不解,问道:“听说您喜欢吃鱼,为何拒绝我呢?”
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接受你送来的鱼。国君让我作宰相,我吃鱼可以自给。如果把你送来的鱼吃了,国君因此而免去了我的宰相之职,谁还会给我送鱼呢?”
客人送来一尾鱼,本是一件小事。然而,公仪休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已觉察到了客人送鱼,必然有求于己。倘若收受此鱼,必然会有更多的有求于他的人把鱼送到他的门下。这样以来,就可能受贿成性,而导致被免官。
另外,北宋名臣欧阳修,曾因其在外做官的侄子想给他买些蛛砂,而专门修书一封,谆谆告诫说:“昨日书中言欲买蛛砂来。吾不缺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饮水外,不曾买一物,可视此为戒。”蛛砂不过一种颜料,欧阳修却如此“小题大作”,足见“慎微”于人之重要。
“慎微”是成事树人的要津,而德义则是立身达人的纲目。强哭不感人,强怒者无威。而涵养于内心的德义,内可以正身养生,外可以教人达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夸夸其谈,口是心非,必为人唾弃。而真正的以德义为本的“君子”,不言而威,不行而可教化乡里,正人心,醇民俗,不仅为自己赢得青史留名,也为群体、社会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这才是值得世人敬仰、效法的。
124憨人与苦人
天下无憨人,岂可妄行欺诈;
世人皆苦人,何能独享安闲。
[述论]
天下没有真正愚笨的人,那些欺侮诈骗他人的人岂能妄行!世上受苦人何其多,那些独享安闲的人问心何忍!
天下有骗子,就不免有受骗上当的人。有受骗上当的人,就一定有骗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然而骗子骗人有术,却不入聪明人行列;受骗上当的人常见,却不能视为愚蠢憨笨。
真正愚蠢的人,是好行骗术的小人。那些好设圈套算计人的人,无不以为自己聪明。一旦行骗得手,更自喜于“神机妙算”。但因为其用心险恶,不得人心,必遭天怒人怨;既要行骗,又不便明言,必然心虚积淤;骗局如雾,雾散劣迹败露,必然始骗时即败局已定。
因此,是骗子就见不得光天化日,是骗子就只有狐朋狗党,是骗就不会有好果命长。骗人如骗己,欺人即欺己。那些走上行骗之路,步入诡计生涯的人,是何等的愚昧蠢笨!
那些受骗上当的人,尽管也会受到损失,带来创伤,但他们是无辜的,受苦也是暂时的。他们从受骗中,“吃一堑,长一智”,成为骗子的天敌。故而受骗并不意味着愚笨,更不能视为愚蠢。不过,在一个骗子愈来愈多的国度里,就应该思索何以有诸多上当受骗人?又该如何“关闭”和清除骗子妄行的市场呢?
“世上皆苦人”,并不是说世界上都是受苦人。而是说世上皆有苦,有生身之苦,亦有内心之苦;有生活所累之苦,亦有追求进取之苦;有身在福中不知福之苦,亦有祸难临头痛不欲生之苦。凡此种种,人人都有苦事、苦衷、苦难,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苦字经。如此,有志强者,有识智者,怎么能够去追求独享安闲的生活呢?
真正有志气的强者,就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和气志。为天下劳苦大众得解放而尽自己的锦薄之力,以自己的勇气和作为使人们摆脱物质的贫匮、身心的痛苦和生活的所累。
真正的有远见卓识的智者,就应该以“明人所不悟,立人所不识,启人所不智”的见地和境界,为人启迪心灵,开智治愚,指点迷津,使人化解心淤的泥泽,排解内衷的烦恼,摆脱精神的痛苦。
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强者智者竭心尽力,也不过是一种外力的推动和催化。要使世上皆不苦,需得世人皆发奋。只要人人都献上一片爱、一分智、一把力,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125懦弱与糊涂
甘受人欺,定非懦弱;
自谓予智,终是糊涂。
[述论]
甘愿受人欺侮的人,一定不是懦弱之士;自认为聪明的人,终究是糊涂之辈。
在人们看来,水总是柔顺、弱小的:温柔如水、落花流水、细水长流;石头永远是刚强的代名词:坚若磐石、以卵击石、铁心石肠等。但是,渺小温柔的水珠,最终可以滴穿坚硬的石板。水滴与石头,孰弱孰强呢?
天下没有甘愿受人欺侮的人。再懦弱的人,也还会在背后讲上两句气话,在心理上寻找一些阿Q式的平衡。而真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人,除了白痴之外,大概只有胸怀大志的人了。
韩信年少时好佩剑,一位市井少年见到韩信,说道:“你好带刀剑,似勇而实怯。如是真正勇敢,那就刺死我吧。否则,就由我胯下爬出。”经过一阵思忖之后,韩信真得就从这位少年的胯下爬了过去。在世人看来,韩信的这种举动实在是软弱至极。然而,正是这个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日后辅佐那汉王刘邦平定天下,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位居淮阴侯,可谓显赫。此时,韩信之威猛、之功名,恐怕是当初这个市井少年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后汉书·孔稚传》曰:“以天下为量者,不计细耻;以四海为任者,不顾小节。”真正成大器之人,能够忍耐别人难以忍耐的孤独,能够承受别人难以承受的打击,而不露于言表。在他们的心中,只常常镌刻着远大的奋斗目标。他们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进行的。
与市井之人的瓜葛纠纷,只能成为他们实现人生奋斗目标的障碍,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他们把与世人之间的小恩小怨,早已置之度外了。这种胸襟,是何等的开阔。如果缺少了这种气度,那么句践只能一辈子做吴王的奴隶,苏秦也只能永远做个普通的学生,刘邦也就摆脱不了被项羽追杀宰割的命运,中国的历史就要重新改写了。
智和愚是相对立的。但是智与愚的外在表现,却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喜欢耍小聪明的人,不见得能拥有多少智慧;而真正大智大慧者,却往往会有被人们视为愚笨的举动。美国前总统哈里逊,小时候举止木讷,反应迟钝。一些大人发现他有点傻,就故意在地上扔下两枚硬币,一枚一美元,一枚五美分,看他会捡起那一枚。
哈里逊捡起了那个五美分的,大人发现他果然有点傻,就兴致勃勃地又扔了一次,而他又一次捡了五美分。此后,人们经常这样试他,他也就常常傻给人们看。有一天,一个好心人告诉他:“好孩子,千万别傻,你应该捡那个一美元,那个值钱。”而哈里逊微微一笑:“不,如果我真的捡了一美元,他们就再也没兴趣扔钱给我了。”哈里逊的愚,可谓是大智若愚。相比之下,戏弄哈里逊的人,实在看不出智在哪里。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过于自信,看不到自己的糊涂之处。这样,缺点只能永远留给自己,不可能得到纠正;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只刻意追究别人的短处,不注意观察别人之长,喜欢以己之长比人之短,然后沾沾自喜,最终只能害了自己。而自谓愚笨的人,往往比起那些自称聪明的人要聪明得多。因为他们能够明察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空前激增,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而成为无所不晓的通才。术业有专攻,再优秀的人,也只有在知识的某一个领域有所建树,而对其它领域的知识就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了。
所以,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能虚心向别人学习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
126功德文章与人品心术
漫夸富贵显荣,功德文章,要可传诸后世;
任教声名煊赫,人品心术,不能瞒过史官。
[述论]
金玉满堂,富贵荣显,可荣耀一时。但是,花无百日红,财难积千载。这些身外之物,都会如浮云一样,随风飘散。但功德文章,不仅可彪炳史册,名垂千古,而且还能功显当代,泽被后世。
神农氏遍尝百草,奠救死扶伤之基;孔子杏坛兴教,不但开平民教育之先河,而且因他首创儒教,被后世尊圣谥王,其后代也因之享有圣人后裔“衍圣公”的美誉;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不但文章著称于世,其功德也被历代王侯将相、社会贤达津津乐道。直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仍对他褒扬有加。
“苏人范文从,仲淹之嫡派也。洪武间拜御史,忤旨,下狱论死。太祖视狱案,见姓名籍贯,遽呼问曰:‘汝非范文正后人乎?’对曰:‘臣仲淹十二世孙也。’太祖默然,即命左右取帛五方来,御笔大书‘先天下之忧而后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句,赐之。谕:‘免汝五死!’”(《樵书》)
《樵书》还记载了一则故事,不仅表明了范仲淹的功德文章,非但在士大夫中享有盛誉,就连平民盗匪也对其敬畏三分:范仲淹的裔孙范希荣,曾经和别的商人一起做生意。途中遇到了强盗,在问答中,范希荣说,我是范仲淹的后代。强盗听后,叹息道:“好人的子孙。”就一物不取。
范仲淹为官清廉,家业寡薄,但他的功德文章却是其后人取之不竭的巨大财富。古人所谓“圣人立德,君子立功,其次立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不管是“圣人君子”也罢,还是一般人等,树德建勋,以文喻理、教人,都会于国有益,于民有利的。
魏文帝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唐人李纪南说:“文者,贯道之器也。”(《昌黎先生韩愈文集序》)宋人苏洵说:“文之用四:……道以通之,法以检之。”(《史论上》)其语意都基本相近,也即功德文章不仅能资政治国,明理载道,而且还可以显声扬名,永垂青史。我国是诗文的国度,历代帝王都极其关注“文以载道”,通过名流贤达的功德文章正教化,淳民俗,导风习,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自古及今,中国人向来是很重视生前死后的声名的。但是,家业使大清国库为之逊色的九门提督和坤,权倾朝野;横征暴敛的明朝宦官魏忠贤,其当时的声威可谓煊赫。然随着其罪恶的暴露,即刻身首异处,祸殃九族。他们的声名与志士贤达们的功德文章,是无法比肩的。
声威不过一时,逾时而灭;史笔所载千古,自有后人评说。聚财敛物,沽名钓誉,即使骗取了一时的声名,但一经指破,便会“樯橹灰飞烟天”;功德文章,也许暂时并不那夺人耳目,显山露水。但是,是真金就会生光,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价值便会水落石出,熠熠闪光,永彪史册。
127闭目养神与阖口防祸
神传于目,而目则有胞,闭之可以养神也;
祸出于口,而口则有唇,阖之可以防祸也。
[述论]
眼睛是心室之窗,“目挑”则“心招”。但世间之事之相,冰清玉洁、高山流水者看了使人添善增美,而那些污物秽行、暴虐丑恶者看了则会导人以偏邪。与其让那些不堪入目、诲淫诲盗的东西烦扰心室,不如闭起眼睛,“非礼勿视”,以蓄养正正,保活心灵。
科技进步,国门打开,固然为人们的生活、文化娱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滚滚江河,泥沙俱下。一些形形色色的污染人们精神文化环境的报刊、影视以及其它的黄色书刊,也蜂涌而至,严重地扰乱了社会文明,出现了大量的犯罪。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因此,倡导“非礼勿视”,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里所说的“礼”,不是封建的条条框框,而是指符合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伦理道德的规范,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公德模式。尤其是对鉴别、抵抗能力脆弱的青少年,更应加强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自觉抵制不健康社会现象的干扰。
“闭目”之要在于“净心”。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人们不看不可看、看则有损健康的东西,必须扫净心中的淫欲杂念。“吾日三省吾身”,经常检点自己的行为,格去心中之非,端正思想,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有意识地闪避灯红酒绿,眼不见则心不乱,时时以高洁的道德,有益的范例矫正自己的言行,提高个人的修养,做到既目不视污相败行,又强化内省自修。
目挑神与,于身心有害;轻言妄言,也于己无益。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据说极力倡导“一簟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的孔子,到了周国,“见太庙古阶前有金人,三缄其口,因铭其背曰:‘古慎言之,戒之哉!毋多言,多言多败。’”。
自古以来,因失言而加祸于身者,不乏其人。
有则历史故事,说有一个皇帝,闲聊中对他的皇后说:“你已三十多岁了,年长色衰,该换皇后之位了。”这虽然是一句戏言,但皇后听后却非常恼怒,结果乘这位皇帝酒醉杀了他。这个教训留给后人的思索,是深长的。言所以传心,言者无心而听者往往有意。尤其在人们酒醉、激怒、处于逆境时,更应“三缄其口”,少言为佳。
“明者慎言,故无失言;暗者轻言,自致害灭。”说“慎言”并不等于“口可以饮,不可以言”,而是提醒人们,对物情事理识之浮浅,知之不周则不要妄言;对上对下了解不够,洞察未明不可轻言。所谓“对官长而言清,则不清者见怒;对朋友言直,则不直者见憎。”于急躁、愤懑、无聊时不可戏言。所谓防口如防川,说明人们对妄言、轻言、戏言有畏惧、嫌恶之心。相反,倘若察明物理、思虑全周、交厚识深,则应该进善言,发善声,以资人进步,全人事成。
128富家与寒士
富家惯习骄奢,最难教子;
寒士欲谋生活,还是读书。
[述论]
自从盘古开天地,家庭就是孩子的不可替代的第一所生活学校,也是孩子成才的有效途径。
应该说,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用之才。但是这个愿望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尤其富贵人家的子女,更难成气候,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究其原因,一在于价值导向。如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大潮,造就了一个富民阶层,其中不乏凭知识才能、凭诚实劳动的致富者。但有相当一部分,是不仁而富并且为富不仁的。社会上一度流行这样的民谚:“北大出来的,不如大北出来的。”(“大北”指沈阳的大北监狱)“写书的不如出书的,出书的不如卖书的。”这话虽有些刻薄,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实。
由于家长的成功致富,并不凭借的是知识的力量,知识的贬值在孩子心目中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有位富家子弟在他的中学作文中写道:
我的愿望--做一个有钱的人。因为有钱,就可以有一切,可以吃好、穿好、玩好。钱是幸福之源。有钞票,吃穿不愁;没有钞票,日子难过。有钱自有鱼和肉,有钱自有黄金屋,有钱自有颜如玉。钱是一把金钥匙,只有它,才能打开幸福的大门。……
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子弟能够成为对国家、对人民的有用之才。
二在于生活优裕。他们沉溺于父辈开创的优越的生活摇蓝里,不愿吃苦,不能吃苦;只知吃喝,只求玩乐。一些中小学的富家子弟,竟然花钱雇人做作业,雇人答考卷。如此学习,遑论成才呢?一些富贵家长,盲目溺爱孩子,信惯孩子,只重物质生活的优裕,不重必要的管理教育。殊不知,这样很可能使孩子滋长不良的品德和习性。
记得书载,明代出生于将门世家的杰出军事家戚继光,小时候,有一次穿着一双考究的丝履走过庭院,被父亲戚景通看见,当即受到严厉的训斥:“你小小年纪,竟然穿起这样考究的鞋子,长大后会去追求锦衣肉食,怎么能继承父辈的事业呢?”等稍后,父亲弄清楚了那双丝履是外祖父赠送他的,还是要命令戚继光脱了下来,当即裂毁,以免他自幼养成奢侈习惯。
正是父亲的严训,戚继光才一生笃志读书,刻苦习武,后来果然成为一代爱国名将。可见,家教成才,离不一个“严”字,“严成才,松有害。”这一家教至理名言,富贵家长不可不纳。
贫穷的读书人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不妄求非分之财,不奢取虚俗。然而,读书人的贫穷只是相对的。首先,读书可敷添文采,可增长才智。可充实思想,可升华人格。高尔基说:
每一本书都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的生活观念。
这就是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读得越多,思想就越敏锐,精神就越富有,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就越强。
而且,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当今社会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书读得愈好能力也就愈强,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自然会愈大,他也愈容易得到相应的报尝。热爱书吧,它会使人的生活变得充实愉快,能使人的心灵插上翅膀,离开幼稚浅薄与愚昧无知,到达那美好的“自由王国”去遨游。
129苟字与俗字
人犯一苟字,便不能振;
人犯一俗字,便不可医。
[述论]
一个人只要有了随便的毛病,便无法振作起来了;一个人的心性只要流于俗气,便不可救药了。人类社会,芸芸众生,虽然物质文化生活在不断改善,精神文明步伐日渐加快,但落俗不振的人还是为数不少的。
苟且是一种怠惰的心性,这同修身养性达到一定境界而对某些无意义的事情不去计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它是一种惰性,是一种消极无为、磋砣人生的习性。说到“阿Q”这一人物,想来人们皆不陌生,长期的惰心懒性,终日小不为而侥幸,大不能而为之落难。如此而不能振作,世世传此而为庸人之道。
苟且又是一种生命的低能,因为苟且者过活在生命的糟粕之中而不思进取,反认为一切均是命中注定。由此而听天由命,得过且过;苟且偷安,无所事事;冬去春来,惆怅不尽;烦时牢骚满腹,闲时说三道四,等等。这种人愧对天地,有悔人生,可以断定:苟且者,其生命境界之卑下,其人生价值已丧失。
所谓俗,是指一个人精神境界不高,甚至失去精神生活的依托。人的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体。脱离物质生活,人就不能生存;离开精神,人就会变得百无聊赖。然而,有的人却只活了一半。他们寄生于物质生活,而精神生活却是贫乏空洞的。这种精神上的贫乏症,不是别人或是以药物可以治疗的。必须由他自己的内心去反省,去补充。
当今,那些豪富、款爷们,物质生活不可谓不丰裕了。而有的却每每无限惆怅,声言什么:感情能值多少钱?精神是方的还是圆的?可见他们的心灵之空虚,境界之卑下,是精神上的乞丐。而那些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做人民公仆,为群众办实事,为事业而献身的人,他们收入并不高,物质生活并不充裕。但他们境界高尚,精神充实,活得自在,干得有为,却是最幸福的人。物质生活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惟有精神生活是动物缺乏的。然而,许多人却只追求物质生活而舍弃精神生活,活的像禽兽而不像真正的人。
人的振作、文雅,是时代前进的血脉。国家、民族、事业的振兴,需要人的振作有为、开拓创新。而那些生得苟且、活得落俗的人,将被时代所淘汰,也终将被文明的浪潮所洗涤、所改造。但愿苟且落俗的人幡然醒悟,一扫颓废之俗,荡起振作之气。
130志不可及与心不忍言
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
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祸。
[述论]
俗话说:“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一个人如果没有志气,就不会奋发向上,也必定成不了大事。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把立志者看作人之区别于非人的一个标志。他说:“人无志,非人也。”的确,古今中外,成就大事者,都是有志气、有追求的。大诗人苏轼在《晁错论》中,曾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可见,立志是成事的先决条件。
志有高下之分。不同的人的不同的志向,就像是登山一样。有的人发誓要登上最高的山,有的人却只想攀上丘陵。登高山固然辛苦,只要坚持到底,必能如愿。那种“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岂是登丘陵的人所能感悟和企及的?
华罗庚曾经说过:“登高自卑,持之以恒。”这个“卑”是“低”的意思,爬山总是由山脚上开始的。这个“恒”是持久的意思,有韧劲、有毅力,坚持到底,才能登上山顶。
登高始于足下,艰险紧随高远。那些好高鹜远、急于求成、想成功又怕艰险,甚至投机取巧,想一步登天的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空悔一生。孟子说:“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在创业的路上,有许多惊涛骇浪。从古到今,凡是能够战胜艰难险阻,经受种种考验,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有雄心壮志的人。
玄奘以“宁肯西行而死,怎能东归而生”的坚不拨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到达天竺,取回佛经75部,达1335卷,铸写了一部辉煌的篇章。李时珍以“心比铁石坚,至死不怕难”的壮志,27载历经艰险,遍尝万草,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在拿破仑的字典中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他的成功是以必胜的信念和“没有不可能”的志向而获得的。
事实上,任何成就的取得,理想的实现,除了客观上的某些必要条件外,最主要的是靠自身的努力。人只要有志气、肯实干,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理想的大门就会向你敞开,知识的群峰就会向你低头。
“爱之深,责之切。”越是志向高远的人,越懂得自爱、自责。古代的君主要有谏臣,因为国家大事稍有差池,便足以酿成巨祸。商朝末年,有一个太师叫箕子。有一次,他见商纣王用象牙做的筷子,非常害怕。他认为,用了象牙的筷子,就不肯用泥作的碗,而要用玉石做的杯子。做下了象牙筷子玉石杯,就一定不肯吃一般的蔬菜,而要吃豹胎之类的珍异食品;吃上异食品,也就不肯穿粗布的衣服,住茅草的房子,而要里外穿锦衣,住高级房子。人的享乐是无止境的,一开了头就很难收住。
箕子越想越感到不妥,想去劝谏,可又怕召来杀身之祸,而未及时劝谏。不久,纣王兵败,而箕子则悔之晚矣。治国如此,做人也然。一个人沾染了某种不良习气,不思改悔,其它恶习也会随之引发,导致恶性循环。就像一个人得了一种病,讳疾忌医或治疗不对症,就会产生并发症。这就叫“一个小鬼到,数个小鬼登门”。
因此,人对于自己的缺点、弱点、错误,万不可“隐忍不言”,无动于衷,知错不改,有错不纠。所以,人既要在抉除“一毫之恶”中战胜自我,完善自我,同时要以善积“一毫之新”,升华自我,拓展自我。
131事难处与功将成
事当难处之时,只让退一步,便容易处矣;
功到将成之候,若放松一着,便不能成矣。
[述论]
人之做事,有难易之分,有缓急之别。容易事自不必说,难事为难,倒是值得思索的。让退一步,是常用之法。让退一步不是知难而退,不去成事;而是另辟蹊径,再求他法,更好地做事。
难事成难,一是条件不成熟,二是方法不对路。条件不具备而勉强行事,不是成之极难,便是代价太大,成一事而损太多。事之成败自有定数,非人力所能为。所谓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在认识事物发展规律之时,对规律的主动驾驭,而不是超越它,破坏它。苏俄的“垦荒”之败,中国“大跃进”之灾,无不警示人们:条件不成熟,让退一步,培育条件,“创造条件再上”;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事自成矣。
事之有成,非一途径。钻牛角,认死理,固执一法,只能是事倍功半。更重要的,是贻误了时机。让退了一步,转求他法,从死胡同里退出来。看似前功尽弃,实则是最好的方法。因为此法既为不通,仍一味求之,必然再度空耗人力、物力,浪费时间,何时有止,何时得成呢?求于他法,才可能舍死求活,转败为胜,少走弯路。转求他法,也并不仅是弃一法再求一法。若有可能,综合数法,开辟全新的道路,乃是上乘之法,即所谓的“异途原理”。
“功到将成之候,放松一着,便不能成矣。”亦如人们常言:行百里者半九十。为何功到将成之时,却放松一着,而至功不能成呢?盖因功到将成之时,人之心力已惫,以为大势已定,功将既成,便生懈怠之心,松喘气息,以至功败垂成。故有志者举事,必是一鼓作气,进行到底。
再者,功到将成之时,往往亦是最为困难之际。心志不坚者,容易心生怯意,畏难而退,而与成功失之交臂,功亏一篑。做事犹如登山,山脚路好走,山腰路易攀。及至顶峰,则崎岖坎柯,艰难异常。越是接近顶点,越是困苦倍加。是故,必得有十分努力和百倍信心,才能登上顶峰,取得成功。
前者“让退一步”,是做事方法灵活,“后退一步自然宽”,是智者的选择;难处“若放松一着”,则是逃避困难,是懦夫的表现,因为“前进十里未必窄”。
究竟何时为退,何时为进,当事者应审时度势,恰当选择。当退不退,是为蛮干;该进不进,则是矫柔,世人当警之慎之。
132财位与年子
无财非贫,无学乃为贪;无位非贱,无耻乃为贱;
无年非夭,无述乃为夭;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
[述论]
没有钱不算贫穷。明朝黄姬水编纂的《贫士传》,第一篇是《披裘公》。说的是春秋时代的一位穷苦百姓,夏天五月,还是披着件破羊皮,靠着打柴度日。
有一天,他背着柴草过路。路上有别人遗失的金钱,他看也不看就过去了,并且对喊他快给“遗金”的人提出了严肃批评。这位披裘公,人穷志不穷。因此,黄姬水的叔父黄省曾在此书“后序”中称颂道:
此盖贫于财而富于德,空乏于一朝而优崇于万世也。
确实,披裘公十分贫穷,没有财产,但他的思想品德却很富有;他在生活上很艰难,在道德品质上却可流芳百世。
而那些没有学问、人格低下的人,由于缺乏心灵世界,弱水三千,而不得一瓢饮。即使拥有充裕的物质世界,也不会感到满足;即使富可敌国,亦是贫困。当今,一些大款在歌厅比着哄抬点歌费,甚至比着烧毁人民币,即是贫困之典型。
贱是人格低贱的意思。人是否有价值,人格是否高尚,并不在人的出身门第、等级高低、权力大小。有人热衷于官场,一心想做官,做大官,认为唯有当权做官才会有尊严、有价值。确实,权力具有尊严性,但权力不等于人格。如果他们心数谋私、滥用权力、贪赃枉法,那就会受到千夫所指,受到法律惩处,绝不会有人格尊严。
有人认为,只有获得社会地位、荣誉、名望,才有人格的尊严。确实,荣誉、名望是群体、社会对自己的尊严的确认,人希望自己能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荣誉、名望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如果以不道德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即使侥幸成功,卑鄙的道德形象也使他不会有人格尊严。
人的尊严与人的羞耻心、过失感紧密相关。羞耻心、过失感是社会有关价值原则、行为规范向个人内化的产物,它犹如人格的守护神,对人的思想行为起着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作用。人一旦发现自己违背社会有关准则、规范,或自己尚未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就会感到羞耻、内疚、惭愧和悔恨。这是人之所以能够进行自我反省的心理基础。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名望,固守错误,不愿作自我批评,那自然难有威望和尊严。有的人错事太多,坏事做绝,不敢作自我批评,自然也难以找回尊严。有的人则毫无羞耻心、过失感,他们伤害别人而不知内疚、后悔,对别人的指责、批评麻木不仁,泰然自若,执拗顽固。这种人无异于自我毁灭,自然毫无什么尊严可言。
人的生命,并不在寿命的长短。藏克家诗云: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
此中哲理,自不必多言。古来人瑞多矣,但是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虽生犹死。颜渊早死,至今犹为人称道,称为“亚圣”,可说已经活了数千年而不为过。其他如孔子述而不作,孔教至今犹行;司马迁著《史记》,千古学人无不神往等等。这才叫做长寿。
而有子无德者,子亦弃之而去;有德无子,非其子亦亲近爱戴。如周恩来虽无子女,但万民爱戴。此即所说的无子非孤,无德乃孤。
133知过与恶恶
知过能改,便是圣人之徒;
恶恶太严,终为君子之病。
[述论]
能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加以改正,那么便是圣人的门徒;攻击恶人太过严厉,终会成为君子的过失。
古人说过:“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人都会有过失。只要能认识自己的过失,认真改正,就是有道德的表现。知过能改,首先要知过,关键是能改。
知过必需能自省。孔子主张“一日三省吾身”,无疑是知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然而世人多自以为是,鲜作自我反省。尤其是青年人,往往自信好胜,总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明正确,缺乏自我反省的精神,从而导致分不清是非,看不到过失。
知过还应“闻过则喜”、“从谏如流”。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对自身的检视也不例外。因此,少不了要吸取他人的正确意见。然而,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若听不进逆耳话,则于知过无补。
唐朝御史大夫杜淹,有一次在朝廷上提出一项建议后,不料受到右仆射封德的批评,杜淹啥话也没说。唐太宗很奇怪,问他如何不争论。他冷静地回答:“天下之务,当尽至当,善则从之。”杜淹这种“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借鉴。
知过能改,关键是改。有些人好面子,即使自知过失,也不愿让人知道。一旦被人指出,受到批评,就以为伤了自尊心,失了面子。有的为此恼羞成怒,强词夺理,拍案而起。个别人竟然鲁莽行事,铸成大错。
其实,对于面子问题,要有正确认识。有的时候,你愈要面子,就将愈要丢脸。只有你不怕丢脸,撕破了面子,诚心诚意改正错误,那时候也许还丢不了面子。这话是很有教益的,能改需要勇气,需要毅力。有些人积习已久,不肯下决心去改,或改之又犯;有些人小过能改,大过却不能改;有些人易改的改,不易改的不能改。这都不能算改。
晋朝周处年轻时,是个有名的“浪子”。《世说新语》上说他“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当时的人把他和“南山虎”、“长桥蛟”并称为“三害”。当他自己知道自己也是一害时,对自己过去的胡作非为追悔莫及,很想改过自新。但又不免有些悲观,认为自己“年已蹉跎,恐将无及”。
有个叫陆云的人,听说周处有悔改的愿望,便对他说:“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患名之不彰!”周处自此,“遂励志好学,痛改前非”,后来终于成了一位屡建奇功的名将,功在国家,名垂史册。从周处的故事中,我们不是可以得到一些启迪吗?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弃,当使其可从。”恶行是与德行的对立,是对社会或他人利益的损害,是对合乎德性的社会秩序的破坏,是对道德自由的践踏。因此,一个社会道德价值导向的根本任务,就是彰善瘅恶、扬善祛恶,惩治和防治丑恶现象便成为必要。
但道德价值的结构,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有善与恶的区别,如恶的不同层次就有极端自私、理性自私及羞涩自私的区分,有极恶、甚恶及偏恶的区别。因此,惩治恶行必须区别对待,方法得当。恶人恶事,总是事出有因。或为是非不明,或为本性蒙蔽。况且人皆有善性,恶人亦当如此。
惩治恶人也要适度,不可太过严厉,当以促其改过弃恶为目的。既要对不该发生的恶行加以制裁、禁止,对作恶者施加压力,迫使其中止恶行;又要让其弃恶从善,改过自新。若让一恶人自觉其非而改之,即是成就一善人。若一味严苛厉责,则会增其逆反心理,偏执心志,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134诗书与孝悌
士必以诗书为性命,
人须从孝悌立根基。
[述论]
“士以诗书为性命”,盖言诗书之于士人,是极端重要的,是性命交关的大事。
士作为历史上曾有的一个阶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知识分子,曾经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代表者。士之读书是为仕,但为仕不是最终的目的。根本的目的,在通过入仕而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士要为仕,则必须读书。无知为官,必是昏官。昏官当道,必然贻误国家,为害人民。
要读书,就必须以书为重,视书为命,否则就读不好书。以书为命,就要摒弃一切私心杂念,专心攻书,潜心研读。读书是十分清苦难为之事,耐不得寂寞,纵以声色犬马;守不住清贫,沉湎酒色财气,怎么能读好书?
读书在于知理,而知理则在于悟。满脑子金钱地位,所思所想皆世俗名利,又能悟出什么?故以书为命,首先必得心清神定,方读得好书。以书为命,更应读书中之理,书中真道。一书之言,人皆可读。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圣贤诗书常被人解得支离破碎,乃至君子以此为理,小人以此为据,杀人越货的盗贼亦从中找出满嘴的仁义道德。
之所以如此,乃因圣贤之书被人误解、曲解,书之真道被阉割!故以书为命,必以身心性命体悟书中道理,方可得之真谛,感之原旨,不至误之曲之。
以书为命,还应知书以行。读书在知理,知理在明道,明道在安身立命。既安身立命,则应善举于世。读书不行事,是为白读,纵得满腹经纶亦与白痴无二。读书修身是为行事(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行事之复杂艰难,自不待言;而要以书之正理去行事,则更是难上加难。
若读书是一回事,做事又是另一个样子,此小人之读书也。故以书为命,还应执书中之理,行在理之事。虽难上加难,亦不后退半分,以身家性命捍卫真理尊严,如孔子所云:“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须从孝悌立根基”,意指孝悌是做人根本,不孝不悌便不是人矣。孝悌何以如此重要?在家庭与中国社会之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代中国,家族组织与国家行政组织是一致的。所以,在家能孝悌者,在国则必能敬重君主、公卿。同时,由于对各种人的仁爱都是由孝悌这种父子兄弟之爱推衍出来的,所以有子(孔子的学生)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所谓孝就是“顺事父母”,所谓悌就是“友于兄弟”。
能顺事父母,则为人必不致违犯纪,重恩而不背信;能友于兄弟,则为人必善于人处,重义而不忘本。孝字推广则为敬事一切可敬者;悌字推广爱护一切可爱者。在家,连父母都不事孝顺,忘恩背德,在外则有何可能去敬奉他人?在家连兄弟都不友爱,失义忘本,在外又怎么能与人善处?当今之时,家庭乃社会细胞,家庭的稳固和睦仍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故孝悌于人依旧十分重要。做人由最基本的孝悌做起,自然能逐渐推广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
135好事与苦心
德泽太薄,家有好事,未必是好事。得意者何可自矜;
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断不负苦心。为善者须当自信。
[述论]
人都喜欢好事,不喜欢坏事。然而,“天行有常”,好事坏事不在人之好恶,而在自身定数。万事皆有缘,凡事终有果,事事都有变,好事坏事都在自行之中。好事坏事又都是相对而言的,所持标准不同,则事之好坏又有所别。
故凡事都当察其成因,审其终果,观其所变,以坦然平常之心待之,不可喜之过望,也不必悲之过甚。好事降临,往往有德者居之。如果己身之德不够,自于他人无恩,那么好事之来,未必真是好事,可能背后还隐藏着什么祸苗。因为事起无由,必有不正当的理由在支持着。若坦然接受,很可能牵连祸事之中。
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在受到突如其来的好运时,往往会自问,到底自己有何德而能居之?如果找不出理由,则不免惶恐不安,因为是福是祸尚且不明,哪里还敢以此自矜呢?同样,当有祸事突然降临,也不必惊慌失措,应当审察自己的所行所为。若是自己无寡恩缺德之事,灾祸会自行消去,因天道最公;若自己有鲜廉寡耻之为,灾祸殃己,当自受祸于天。唯求悔过自新,使坏事变为好事,天理昭然。
天道最公,公在代表了万民之心。而万民之心,则皆在一个“理”字。故善有善报,恶有恶果,并非是佛家的说法,而是天理使然。是故,“人能苦心,天断不负苦心人,为善者当须自信”。为善本是件好事,但好事并不是好做之事,否则人人皆是圣贤之人了。
做善事何难?最难之处在人之心。首先要心净,即无私心杂念,而一心向善。若满心都想的是一己的私欲,苦求名、利、钱、财,断不能行善而成善。心净,就是要达到忘我无欲的程度,方可专心去做好事。有“我”之在,必与“他” 相争;“我”之在心,必无“他”立足之地。“心中之贼”非有他,就是一个“我”字。所以,要想心净无欲,必先“破心中贼”。“我”之不在,则利欲无存,则可公而忘私,则可奋不顾身,则可舍身取义。
二是心中要有恒。即心力恒久,终生为善。苦心为善,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就不是善了。恒心为善,一要守得住,恒久不变;二要敬得牢,不为外欲所诱,从而矢志不渝。人皆可做善事,但差别在于为善之久暂。如所谓:“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
三是心中要有圣境。即做好事不以为是在做好事,做善事并不贪图善报。此种境界是最难的。做善图个善报,则心中便是个不善;以为自己在做好事,则心中自然没有圣境。做好不觉好,行善不图报,是为真好真善,便是圣境。如此为善,即如孟子所言: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离娄下》)
如此以来,为善便也就不难了,苦心之人便一定能够自信起来。
天道最公,并无什么“天神”在冥冥之中审判,而是公理在人心,在社会,在历史长河中。所以,那些苦心之人,一定不必埋怨什么“好人不长寿”了,也不必恨什么“坏人活千年”了。关键则在于,我们应当自信自立。
136长进与振兴
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
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
[述论]
现实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是自认为自己高明而无人可比,把什么事情都看得很简单易从,往往浅尝辄止,难成一事;还有一种是自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自暴自弃,自怨自艾,总是缺乏自信心,萎糜不振。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这样评说第一种人,即便你是骏马“骐骥”,仅仅“一跃”,也达不到十步之遥;他鼓励后一种人,就算你是不起眼的“驽马”,如能加倍努力,正确地看待自已,也能行走很远很远的路。这也就是说,人应该在一种不卑不亢的心境中求进步。只要有一颗向上的心,他永远可以和其他人在平等的地位上前进。因为他的本质,和其他人是相同的,甚至比其他人更高贵。
有的人把自己看得过高,实质是自误误人。成语“纸上谈兵”的故事,人人皆知。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括,年轻时就读了不少的兵书,相当聪颖,但很傲慢,自以为天下无敌。可当他到了前线临阵指挥,便显出了自己的缺陷。他把老将廉颇的持久抗战计划全部改变,军官也大批更换。秦军则用计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把赵军团团围住。赵括企图突围,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全被歼灭,以失败而告终。
其实,赵括也只不过是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兵书而已,就认为自己很在行,目空一切,不求更深地了解和掌握实战技能,结果落得了个悲惨的下场。
没有登不上的高山,没有下不去的深谷。把自己看得过低,便会失去振作的信心,就永远不能自振自兴。众所周知,童年的爱因斯坦,是一个说话含糊,反应迟钝,常常挨教师责骂,被同学取笑的孩子。但他自己不轻看自己,而是信心百倍地追求向上,终于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在初中毕业后不久,腿就失去了自由。卧病之际,丧母之恸又接踵袭来,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重如泰山。然而,这一切没有击垮他,反而激发了他的进取心。一篇篇论文写成寄出,但石沉大海,他没有气馁,而是更加顽强地深钻细研。终于,熊庆来慧识识罗庚,使他从一名初中生一跃成为清华园的助教。
试想,如果爱因斯坦在老师的责骂和取笑中自怨自艾,甘于落后,不求上进,那一代科学巨匠的美名也不会挂在他的名下。如果当时的华罗庚自认命运安排,对生活丧失信心,那他也就不会激发起进取心,也不可能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
我们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眼光要常向下看,才能发现自己并不是最低的;眼光要常往上看,才会发现自己并不是最高的;更要看到自己的脚,无论现在是高还是低,总是可以再往上攀登。如此,才会永远进步,生命的境界才会趋向完美。
137有为与好事
古之有为之士,皆不轻为之士;
乡党好事之人,必非晓事之人。
[述论]
有为之士不轻为,在不为小事、琐事,不轻易许诺立愿,而在做大事、要事上“立长志”。凡事有大小轻重,世事之多不可胜数,而人的精力有限,生命有数。如凡事皆做,把有限的精力和宝贵的光阴花费在无足轻重的琐事之上,这岂不是浪费?有为之士又怎么能有为呢?
做事之先,必要立志,即所谓下定决心。立志,乃是人之紧要处。有为之士必是有志之人,“不轻为”即不轻易地许诺立愿、定下决心。“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树立志向,确定人生追求,必须能洞悉社会与自我。一旦立下志愿,就不可轻易改弦易辙。为人处事,不可轻率答应事情。一旦答应下来,便是要一诺千金,并且践诺到底。做大事、要事,是指做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影响重大,具有决定作用的事。
可见,有为之士亦有差等,并不是地位显赫之人,才有大事要事去做的。普通人士,亦有其自己的大事要事可为的。学生读书即为大事,主妇持家便是要事;将军谋划是大事,士兵习武是就是要事;治理社稷江山对于君王来说是头等大事,不误农时多打粮食对于农民来说便是要紧之事。
做大事而不做小事,是指不做无意义的琐碎小事,并不是凡小事皆不做。大事所成,在于日积月累;若干小事,必将铸成大事。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做所谓大事,而不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从跬步积累致长远,则小事不去做而大事却不成。有为之士不轻为,其真谛在一旦做事便脚踏实地,孜孜以求,以小积大。
为何“非晓事之人”,又倒是“好事之人”呢?好事之徒在不明事理,不懂真理,且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好事为其无知浅薄所致。明析事理,是一个十分艰苦复杂的过程。必得有深厚的知识,非凡的能力,恒久的意志。好事之徒,岂有这种禀赋与耐性?
由于无知,在这些人眼里,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因而轻浮草率行事;由于不知深浅,这些人又感到天无难成之事,因而又冒失莽撞;由于无能,这样的人又只得做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有为之士,好事之人,虽皆为的是做事,然则差之天壤:有为之士为事,可谓“宝珠一粒难求”;好事之人做事,可谓“尘沙万斛易得”。
138为善与有过
偶缘为善受累,遂无意为善,是因噎废食也;
明识有过当规,却讳言有过,是讳疾忌医也。
[述论]
善良是人性中神圣的品格,但人却并不是神。人要超越自我,达到善的境界,必须注重积善,即精心地保持自己的善行,精心地培养自己心中各种善良的愿望,并使之不断积累和壮大。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高尚的道德品质,理想的人格,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善过程。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平凡的生活中乐行善事,才能体现非凡;只有不弃小善,才能积成大善;只有能积众善,才能有高尚的品德。
我们为一位陌生人指路是善良,我们搀扶一位老人过街也是善良,我们给人让座位是善良,甚至给予旁人一丝甜甜的微笑也是善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形成善良的品格。平时不检点,不积善,只幻想有朝一日能碰上一个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一个早上成为道德楷模,是根本不可能的。
然而,善事本不易为。有时为善会影响到自身利益,有时为善会伤及自身体肤,有时为善会遭恶人攻击。当此之时,切不可因噎废食,中止行善。善人为善之初,就应当明白,为善本无所求。为善只是为别人排忧解难,只为让别人过得愉快,所以应当摆脱私欲而不思报答。只要别人的困难解除了,只要别人高兴了,你的善性便又精进了一层,你的境界便又提高了一步。
“讳疾忌医”的人,古已有之。战国时代的齐桓公,就是一例。神医扁鹊三番五次指出他有疾在身,病势加剧,他却理都不理,把神医的忠告当“耳边风”。结果致使自己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呜呼哀哉。人的过失和缺点也和疾病一样,如有过失而拒绝批评,任它存在,任它发展,那也会由小过而铸成大错,使自己陷入泥潭不可自拨,严重时会导致身败名裂。
既知有病,就需诚意地遵照医嘱,及时治疗。发觉了自己的缺点错误,就要不怕逆耳忠言,不计较别人的态度方式。我们相信科学的唯物论,主张实事求是,有病不能忌医,有过欢迎批评。讳疾忌医,文过饰非,结果还是自作自受。害了自己,也难免贻害别人。
有的人惧怕批评,一听到批评,就如“惊弓之鸟”。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当然,批评者应当与人为善,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动辄“一棍子打死”,应该真正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总之,一方面要有疾不忌医,另一方面行医善治疾。明乎此,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广泛施行,蔚为风尚。
139入幕宾与登座客
宾入幕中,皆沥胆披肝之士;
客登座上,无焦头烂额之人。
[述论]
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肝胆相照,是一个人漫步人生之路所应有的
基本操守;无肝无胆,则与稻草人无异。信义耿耿,乃士君子交接群朋的无限德量;无信无
义,则为人不若刍狗。
唐代诗人有一首谈及交接朋友之论的诗篇,其名为《审交诗》,其中云:
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
君子芳杜酒,春浓寒更繁;
小人槿花放,朝在夕不存。
唯当金石友,可与贤达伦。
大意是说,如果与不可交之人结交,合作到了中途,就会出现诽谤,并且遭到别人的议论。君子之间的交往,恰如那陈年佳酿,天气越冷,饮之愈觉香醇;与小人结交就如同槿花绽放,早上才开,晚上就谢了。只有与那些可以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人结下稳固的交情和友谊,才能与贤良旷达之士论诗品酒,纵谈人生。
由此可见,交友之道,不可不察。俗话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致不脱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只有心息相通,志趣相投,不以利害相趋避,不以宠辱相亲弃,可以同甘苦、共患难,相濡以沫的同志,方可引为知己高朋,寄之以义,托之以命,生死与共,不弃不离。当年,革命先驱瞿秋白与鲁迅先生相交深笃,先生书赠“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联以志他们二人之友情,实在是金兰之交的光辉写照。
“管鲍之知,穷达不移;益张之谊,生死不弃。”(元·许名奎《劝忍百箴考注》)就是以春秋管仲与鲍叔牙相知不移、东汉范式与张劭情谊笃纯的古代范例,来晓喻世人交友当如真金百炼而后不改其本色品质,宜结金兰之契,勿为易燠之凉。
管仲小时候,就与鲍叔牙很要好。鲍叔牙深知管仲有谋划大计、图成霸业的雄才伟略,所以与他交往时便从来不计得失,事事宽厚容忍。他们共同做生意,管仲要想多分得些财物。他深知管仲家境贫寒,并非出于贪心。他们一起办事,管仲有时会惹许多麻烦,但鲍叔牙不认为他愚笨,而是认为时机不成熟;多次战斗中,管仲都逃跑回家,鲍叔牙知其有年事已高的老母需要尽孝悌之道,并不认为那是怯懦无勇的表现;管仲多次当官又多次被罢黜,叔牙并不认为管仲无德无能,而是生不逢时。当他把管仲终于推举给了齐桓公,管仲才得到一展宏图的时机,成为宰相,图成霸业。难怪管仲会慨叹道:“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
交友之道,不仅要识之忠义,而且要慎终如始,方能长久。南朝刘峻曾作过一篇《广绝交论》的文章,谈及交友之道。他认为有的人以势力相交结而图权谋,有的以贿赂相结交而营私利,有的以谈论投机相交结而论时世,有的以同处贫寒相交结而共扶济,有的以度量宽宏相交结而不背弃。
但是,利欲之交,终究难以长久:以势交者,有势则从,无势则去;以利交者,利丰则聚,利尽则散。有酒有饭时,把盏言欢,信誓旦旦,似乎恨不得掏出心肝来同餐;稍有利害冲突,便脸黑如炭,反目相残,甚至于做出落井下石的勾当。其道德之沦丧,无异于禽兽。
交朋友,谋事业,宜延揽披肝沥胆之士为入幕之宾。非如此,不足以起宏图,成大业;立人格,修心性,勿交结焦头烂额之徒为座上之客。若如此,断然是功未成,名先朽。
140地人与心气
地无余利,人无余力,是种田两句要言;
心不外弛,气不外浮,是读书两句真诀。
[述论]
地闲生杂草,人闲生余非。所以说,无论是地力还是人力,都不可轻易放纵,放纵便容易引起灾祸。心不躁动,气不浮泄,才能守定真宰,有所定力,读得书中真意,求得真学问、真本领。
孔子曰: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就是说,一个人整天吃饱了饭,却什么事也不做,是不行的,不是有下棋对局的游戏吗?就是以此娱乐来动动脑筋,也比什么也不做要好些。
生命本是一块田园,是播种五谷还是丛生杂草,有赖于耕耘者的姿态。勤则地可尽其力,地尽其力则物可生,而衣食也就不必担心忧虑了。惰则地中草生,香花杂之以毒草,秕谷伴之以蒺藜。良莠共存,浪费地力,待皓首白发之时,则悔尤不及。
《孟子》曰:“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吃饱穿暖之后,只游手好闲,贪享安乐。不想着学点什么、做点什么,那就跟禽兽差不多。圣人忧虑这件事,就派司徒契去教习人们应当明晰伦理道德知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生的价值是无限的。一个人要想寓有限于无限之中,求得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必须锲而不舍,辛勤耕耘。
读书求学,贵能守定。守定则心静,心静则神安,神安方能专一于学问事业。另外,还要能养气戒躁,不存妄念,不鹜旁物,潜心于学业中。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以说,一个人要保持自己的志向不渝,就要戒骄戒躁,踏实勤奋,能够沉稳住浮虚之气,把精力和智慧专注于学习和事业上。
好高不能鹜远,潜心方能融通。如果我们读书求学,朝秦暮楚,心志浮躁,鱼也想得,熊掌也想得。最终是什么也不会得到,而落得水中捞月一场空。读书、做学问,只在一个“专”字。专则敬,专则笃,才能沉住气、守住心。不心猿意马,不三心二意,坚持走下去、做下去,而终于达到理想彼岸。古人有“宁静以致远”的说法,也就是说的这种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