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东方人生智慧——《围炉夜话》

_8 王永彬 (清)
141成才与暴物
成就人才,即是栽培子弟;
暴殄天物,自应折磨儿孙。
[述论]
一个真正的人才,是得之不易的,需有良好的天资禀赋和合理的教育培养。然而,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着学术技艺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保守的传教思想,使得许多极有才赋的人员,得不到应有的教育而荒废其才;使得许多精学绝艺因无合适的学习之人,而失
之于世。或因只传内不传外,而使许多精学绝艺得不到广泛的传扬,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这是十分可惜的。
虽然二千多年前的孔老圣人就创立了广招弟子,聚众传学的教育方法,确立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但保守的内传旧习却一直得不到彻底的根除。自己的儿孙,有时不见得正合适接受家传。若是能将花在自己子弟身上的心力,也同样兼及一些有才而无良好环境的他人子弟,也许将来成功的就是这些秉赋好的孩子。明代左光斗,召史可法拜见其夫人时说:“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即是如此。
善不必由己出,种树的未必乘凉。然而,看到树苗卓然长成,有许多人在底下乘凉,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吗?孔夫子广招门徒,传道授业,其思想日传日深,至二千多年而不衰不竭;愈传愈众,传之中华大地,传之四海之内。真乃谓功德无量!自己思想有传,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呢?真所谓“成就人才,即是栽培弟子。”
至于暴殄天物,浪费钱财,则必使儿孙贫困。暴殄天物,挥霍浪费之徒,必然是不思求取,懒于经营之辈。坐吃山空,而不思创造积攒,金山银山也会被吃空玩空。隋炀帝肆意挥霍,暴殄天物,荒淫无度,偌大隋国十四年便断之乎也。暴物之徒,岂能给儿孙留下财物?再者,暴物之徒,必是思想腐坏、恶迹斑斑之辈。儿孙一旦染之恶习,承其坏行,再富之家,又岂能经得代代儿孙糟踏?恶习相传,其家道必败,其子孙必苦。说天报有应无不可,说折磨儿孙亦为实。
故有才之人,当育人子弟,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于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己的才学思想的发展完善亦是极为有益的。不可独占之,孤传之。故有财之人,应当思物力维艰,来之不易。既珍惜自己的血汗,又以善心德行教染儿孙,更以财物接济穷人,积善以成圣人。儿孙学之,便又善德相传,家道也就永远盛传了。
142和气平情与藏器待时
和气迎人,平情应物;
抗心希古,藏器待时。
[述论]
以祥和的态度与人交往,以平等的心情去应对世间万物,必然事事遂顺,家兴业兴。《论语·学而第一》中也说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说,礼的作用,在于以和最为可贵。过去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也是以和顺为最好,小事大事都以此为原则办理。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单纯为了和顺而求和顺,不是用礼法规矩加以节制,就会事与愿违。
“和”除了有和顺的意思之外,还有一个更为贴切的含义--从容不迫。能从容不迫地待人接物,大事小事才能做得有礼有节,游刃有余,不偏不倚。《增广贤文》里有“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的说法,可见以和为贵,则万事皆兴。
由于能保持平和的心境和静穆的心态,所以我们才能以公正平等的心去体贴万物,而不抱偏见;才能保持正常的判断能力,而不为物欲所障目窒心。心和则气平,气平则胸宽,胸宽则自谦,谦恭则处众。交往之道,只在一个“和”字上。和则心静,方能静以省身,静以察世,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论语》)。
一个人生而为人,绝不愿过一种平淡的生活,必然有坚强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作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催化剂。也许我们感到自己生不逢时,没有处在诞生英雄的乱世。但是我们是否以“古人能,我何不能”来自我勉励,自我期待过呢?孔子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虽然指做学问的高下,但为人为事也存在着目标大小,追求远近的问题。更是需要自我支持和自我嘉许的自信心和英雄气。
当然,成功有时并不是躁进,而是蜗守忍耐。当“智慧”已经衰退,“天才”无能为力,“机智”和“手腕”束手无策的时候,我们便需要韬光养晦,藏器待时了。这时,忍耐便成为机遇与成功的代名词。于是坚持成为成功的铺垫,不可能成为可能,一切都变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了。
在别人自弃隐退的过程中,你却正迈上以忍耐求成功,于坚持求胜利的旅途。
143矮板凳与好光阴
矮板凳,且坐着;
好光阴,莫错过。
[述论]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其核心思想,就是要人们为人处事应如水一样平静利物,甘居下地,等待时机,安然处顺。板凳虽矮,心却不矮;坐待善成,诚于济人。平安无事,就是人生的良辰美景;我们不去平心静赏,还苦苦争斗什么呢?人生不满百,何怀千年忧?
道家主张谦下养生,以退为进,与儒家的精进利生和佛家的圣净无生合为三面古镜,以教人自然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机、某一地位如何自知自处。水,具有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的德性。正如古人所言:“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人利物,就永不推辞地去做。一个人要想做到如水一样至柔至刚、至纯至净、至容至大的胸怀和气度,就要效法水甘居下流的自然善行,退让不争,达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境界。
光阴若流,逝者如斯。如何把握短暂易逝的人生,而不辜负大好时光呢?首先,就是要珍惜时光,爱惜青春年华。既要有入世的情怀,更要有出世的境界。不为物役,不为欲累,守持一颗平静而快乐的心,来体味自然的博大和人生的奥义,领略人生的无限风光。即所谓的“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
只因观者心情不同,天下万物并无常见。古人的诗句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非花流泪,而是人心悲戚,欲泣如诉;非鸟惊心,乃人心的悸恸不定。对于人生的态度,可以精进求生,亦可退避求生。二者本无高下,只在内心一念。人生苦其短,复何苦求之。处世如一梦,自在由本心。人生须努力,但诸事不可太过执着。执着过度,则拘泥、则争斗、则苦恼。即便争得一人霸天下了,从而患得患失,忧心忡忡,又有何趣味和快乐呢?
中国古代的田园诗中,有一种特别的情趣。那种恬适与自然的契合,着实只有身处其间的人才能体味那不可言明的快乐。即如陶潜的诗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等等诗句,潇洒自然,如脱尘俗。能得此乐,夫复何求?
144良心与正路
天地生人,都有一个良心。苟丧此良心,则其去禽兽不远矣;
圣贤教人,总是一条正路。若舍此正路,则常行荆棘之中矣。
[述论]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就是说,人类与禽兽的区别就那一点点。一般百姓丢弃了它,君子却保存了它。舜懂得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所以他能自然而然地按照仁义去做,而不是把仁义当作工具来使用。其中,那个“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与禽兽相异的东西,就是我们称之谓“良心”的人性。
对于人性,中国自古有“善”与“恶”两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苟子主张人性本恶论。各执一端,莫衷一是。但“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却流传下来了。为何?因为人们相信人之为人、本性善良,是天地化生于人的内在本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所谓人之有别于禽兽者,就是因为人有是非观、善恶观,也即古人所讲的恻隐之心、羞
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和不忍之心。孟子又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其实,上述所说的“五心”,也就是人性的基本良能与良知。这些因素相交织,从而成为我们内心的善性,便是良心。
古之先贤圣哲,在如何为人处世上,给予了我们以很好教导。其中就作人的原则来说,班固在其所编著的《白虎通义》 中,引用了董仲舒所概括的“仁、义、礼、智、信” 五个要素:“仁”即人们互助、互爱、关怀、同情诸品德的表现;“义”就是做应当做的事,言论行为皆显公正、合时宜;“礼”是人们交往的规矩和对他人的态度;“智”即有才识而能懂事理,明是非而能措止合宜;“信”即信用,言而有信,诺而必践。这五者称之为“五常”,也就是五条正确的轨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可见,人生天地之间,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可慢待和轻忽,而应当遵循做人立德的一般原则,沿着古之先贤圣哲和今之志士仁人所走过的正路向前迈进,则一往无前。
如果良心荼毒,性情险恶,则必然害己害人,招人唾骂而不齿于人伦,终究会走入人生的死胡同。
145务本业与当大任
世上言乐者,但曰读书乐,田家乐。可知务本业者,其境常安;
古之言忧者,必曰天下忧,廊庙忧。可知当大任者,其心良苦。
[述论]
中国古代有一种好家教,叫作“耕读传家”,可谓流传深广,深入民心。许多古旧住宅的匾额上,很容易见到这四个字。就是今天,在许多农村新建住宅的门额上,还时常会见到“耕读”二字。为何?这是因为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而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目标。
但是,就中国古代早期教育的学旨而言,实在是以“诗书传家”为目标的。其目的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就是孔夫子所期望的“君子”。因此,孔子轻视生产劳动,乃至轻视生所必需的其他本领。对同他请教种田知识的学生樊迟,不仅推开不理,而且加以批评。直到元代儒者许鲁斋提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士君子当以务农为生”的挑战,才打破了士不入农的教育旧范。
如果士君子都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甚至弄到无以为生,则学何继?业何传?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以礼义治邦,故以读书为乐事,以耕田为乐事,就算是抓住了人生的根本。有田种,则有饭吃,就解决了生计问题;有书读,则知礼义,就解决了道德问题。家境殷实,而又德性高尚,自然是能够安身立命了。这难道不算快乐的事情吗?
读书求知,耕田持家,虽说不失为一种赏心乐事的百姓生活,然而与念及苍生、胸怀君国的大业来比,确有高下之分野。可见,小人之乐固易得,而圣贤之忧实难去。古今仁人君子,胸怀宽广,心覆天下,忧百姓之疾苦,忧君国之安危。身处山木野居之所,而不忘学习经世伟国之才略;身居轩冕庙堂之上,而不忘天下黎民百姓的穷困艰辛。或舍身取义,或杀身成仁。就是因为他们有心存天下、不计身家的无私心怀,从而成为涤荡历史污泥的清流,而永垂史册,彪炳千古。
因此,古今能担当大任者,必有无私之心,有浩然之气,有过人之虑。他们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甚至不惜为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危而英勇献身。就是身为一个普通百姓,难道就应该只想着自己身家性命吗?
146好生与造福
天虽好生,亦难救求死之人;
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祸之天。
[述论]
生命是可贵的,然而却有人因贫困而厌世,因挫折而轻生。在轻生的人流中,往往是那些涉世未深的青年居多。对此,我们暂不去讨论他们的家庭教育以及他们的人生导向如何,对于他们正值豆蔻年华,处在人生最美好、最灿烂的时候轻易求死,仅仅以生命的角度来考虑,只能为之扼腕而叹息。
“哀大莫过于心死”,心去人难留。上天虽然希望万物都充满生机,却也无法救治那些心死之人。对于这些学生,最可悲的是仅仅受到一点挫折,就“心死了”。为了逃避挫折,而把生命割让给挫折。人生在世,没有任何挫折是不能放下的,没有任何结是解不开的。抛弃了所有身外之物,就什么都放下了,什么疙瘩都解开了。福祸往往由人自取,明知为祸而不知避,天也救不得的。
大家都读过巴尔扎克的小说,都熟悉那个守财奴老葛朗台。他的一生中,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躲在自己的小房子里数自己的金币。就在临死的时候,他还要紧紧抓住牧师的镀金十字架,恨不能把所有的钱财都带进棺材里。现实生活中,那些“生为钱财累,死为钱财憾”的人,何等愚痴!也可以说是最可怜的人。因为他们既不知道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又把自己的生命委诸于身外之物。这种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已死了,因为他早已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钱财的奴隶。
人总是要死的,死要死得其所。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重如泰山。就会像革命烈士一样: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只有知道了生的意义,才能明白轻生的可怜、愚昧,才能在需要献身的时候,用肉体的死亡来换取精神的永生。
古人讲:人生的福祸在天道。其实,这天道就是人心的善本。人要得福避祸,就要反观自我,反省本心。心正心活,则命自久长。世界名著《战争与和平》的作者,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青年时期曾有过一段放荡的生活。他不好好读书,像一般贵族纨绔子弟一样,天天赌博,借债,鬼混,玩忽人生。后来,他厌倦了上流社会的这种生活,对自己非常不满,认为自己的放荡行为无异于禽兽。
为了痛改前非,他把错误的原因一一查找出来,归结为八条,记在日记本上。这样反省本心,好象霹雳打在他身上,使他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人。他认为,人生只有两件事是真实的事。一件是选择,一件是死亡。为了同放荡的生活彻底决裂,他毅然跟着哥哥尼古拉到高加索去。在炮兵连队当一名下级军官,并逐步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终于成为誉满全球的文学巨子。
由此可见,人生欲得福免祸,成就大事,唯有自心反省,培植元气。天道福善祸淫,并非说的是巫算卜筮之词,而是事物运作之法则。善本是福路,淫欲为祸苗。人事本来就是如此,福祸在人而不在天。
首页 上一页 共8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