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忠孝与仁义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做得来;
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行,不无奸恶人藏其内。
[述论]
忠孝仁义,盖源于人的至诚和其志的道德规范。然而,许多人却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至诚地遵循这一道德规范。这就需要我们明示和认识忠孝仁义的本质特性,明辨“愚”和“假”,识破奸恶人
“忠”字的下面是“心”,“孝”字的结构是“子”承“老”下。可见,忠孝本身就是一种至诚至善、无怨无悔的感情。“情至深处无怨尤”,无论是精忠报国之情,还是孝敬父母之情,乃至师生友人之情,都应该是无私无假、至诚无悔的
“情谊”无价。只要是“情”,情的感染,情的引发,情的驱使,都应是由衷而发,不可玷污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朝·龚自珍《己亥杂诗》)任何事物,只要寄托和融于人的感情,便会使之无心而诚,无怀而情。正因如此,忠孝作为一种淳朴浑厚而无条件可支的感情,才被那些过分伶俐聪明的人视为“愚忠”、“愚孝”,也才使那些聪明至极的人所不能做得到
因为,“伶俐人”于心计为上,感情像是他们手中任意揉作的面团,并把一已私利浸透于感情之中,使感情发霉变味。因此,在他们看来,世间本来无忠孝,有之则愚,行之则假。这类人是不忠不孝的不肖子孙,也是终不能得到后代子孙忠孝的孤家寡人
“仁”字是人的“忠贞不二”,“义”是“我”的高点超越。可见,“仁义”是人真诚无私的高尚情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假仁”、“假义”的人。他们面目和善,内心歹毒;所言至诚,所行狡诈。他们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他们假“仁义”之美名,是为了骗取他人的信任和尊敬,更利于行阴险狡诈之实。
正如“愈是珍品,屡有盗者”一样,正说明“仁义”之崇高,“仁义”之可贵。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古往今来一切仁人志士的英雄壮举。孟子说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孟子·告子上》
可见,仁义比生命更宝贵。《淮南子·缪称训》中言:
世治则以义卫身,世乱则以身卫义。这就进一步说明,仁义是治国立身之本。国家兴盛了,可据仁义而立身;国家危亡了,则可据仁义而治国。
当今,人们呼唤真诚、正义、文明,期待着繁荣昌盛,政通人和。其中包含着对假仁假义“奸恶人”的无情鞭挞,也赋予了新一代“仁人志士”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022权势与奸邪
权势之途,虽至亲亦作威福。岂知烟云过眼,已立见其消亡;
奸邪之辈,即平地亦起风波。岂知神鬼有灵,不肯听其颠倒。
[述论]
小人得势,六亲不认;奸邪之辈,恶贯满盈。不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得势者如过眼烟云,奸邪辈为天地不容。
君子得势,以道义自持;小人得势,以盛气凌人。人们多希望自己的至亲好友有权有势,殊不知得势的至亲好友还要看是君子还是小人。若是君子,不仅可因其身居要位、扩展政绩显赫而引以荣耀,而且可扩展见识并得到其事业上的支持和帮助。若是小人则不然,不仅得不到他的支持和帮助,而且还会受到他气焰的胁迫威逼和无端的伤害。
知已反被知已害。因为小人一旦得势,首先是要在至亲好友面前卖弄权势,以在至亲好友头上作威作福显示自己的权势。或颐指气使,或怨前咎后,或以“不认亲朋”为幌子沽名钓誉,等等。小人不可交,至亲好友中的小人更加不可交。不过,“六亲不认的有权势的小人,瞬间必会众叛亲离。失去人心,权势如烟消云散,丑态成讥资笑谈。”
奸险邪恶的人,用心歹毒,横行无忌。他们在乱世是魔王。“风高放火天,月黑杀人夜”,乘人之危,乘势作乱,坏事作绝,天良丧尽。在清明太平的日子里,他们是罪恶的幽灵,无端地暗算他人,为非作歹,多行不义,搅得人无宁日,天无宁日,“不叫世人见太平”。
不过,他们哪里晓得苍天在上,众目睽睽。天怒人怨时,即使“鬼神”也是暗中不佑、遣其不轨,不容他们颠狂乱世,扰乱民生。这就是“天地自有擒妖人”,“多行不义必自毖”。不过,对奸险邪恶的人,不仅要给以道义上的指控和舆论上的谴责,还要依靠法律的威严,加大防护管教的力度,使不法之徒难逃法网,弃恶从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同时,还要重视社会时尚的治理。
苏轼在《应制举上两制书》中说: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
不良的社会时尚,是滋生邪恶的土壤,是纵容不法之徒作祟为患的氛围。良好的社会时尚,则不仅会对邪恶形成强制性压力,而且会造就扶正祛邪的环境氛围。因此,整治和清除邪恶,必须在强化“法治”上下功夫,在净化社会时尚上用气力。
023宝贵与忠孝
自家宝贵,不着意里;人家宝贵,不着眼里。此是何等胸襟;
古人忠孝,不离心头;今人忠孝,不离口头。此是何等志量。
[述论]
先人书“宝贵”二字,皆从贝。贝,原始华币之一。宝贵,以贝为依托,即金钱富贵之也寓含权势和地位。古往今来,此二字引多少人趋之若鹜,惨淡经营。一旦富贵显达,便觉身价倍增。
或眼生于顶,看他人不起;或拼豪抖富,刻意显贵,而自以为得意。还有一些人,看到别人宝贵,顿生嫉妒羡慕之心。或趋炎附势,刻意奉承,拍马奉迎;或恨自己生不逢时、投机无门,发财乏路,时不时发出一番怨天忧人的感慨来;或捶胸顿足、指天骂地,恨不得天下有钱人、得志者统统倒霉。更为甚者,还有个别人,对他人财物生贪婪之心,起觊觎之念,行劫盗之实。岂不知,人的价值是一个人内在思想境界、人格修养和外在言语行为的统一体,其贵贱高低取决于其思想言行是否专一正直,人格修养是否浑厚质朴。而并不取决于其拥有金钱财富的多寡和权势地位的高低。
能明白这一点的人,在自己事业有成,拥有一定金钱、权势和地位时,就不会觉得自己了不起,也不会觉得比别人高贵。在生活中就能与他人、家人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真正做到糟糠之妻不下堂,贫时朋友不相忘。当看到别人拥有金钱权势、享有较高物质财富时,也会漠然相待,安于贫困,不会产生嫉妒或羡慕之心,更不会产生贪婪非分之念。而真正达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境界。这该需要何等的修养和胸襟才能做得到啊!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炎黄子孙应当恪守的道德规范。忠,中下从心,“内尽其心而不欺也”(增赣),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忠厚处世、忠诚待人于一体。孝,老从子、子承老,取奉老、养老、善事父母之意。古人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孝经》)。在古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市井平民,都会将“忠孝”二字铭
记心头,所以才会流传下来许多如苏武牧羊,岳母刺字,卧冰淘鱼,割臂饲母等可歌可泣的名人佚事。
当今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忠孝观念逐步淡化了,不像古人那样时刻想着忠孝二字了。然而“行虽不及,心向往之”,对身边发生的忠孝行为仍然赞不绝口,大肆予以宣扬。古人和今人,前者勇于实践,心志可嘉;后者明辨是非,扶植正气,其度量,其精神,也应敬佩。
中国历来有忠孝传家,忠孝传世之风,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古人的优良的传统文化,大兴精忠爱国、尊老爱幼之风,唾弃那种只认金钱、不讲亲情、有辱国格、有伤风化的社会丑恶现象,致力于净化社会风尚,着力创造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
024杀生与改过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无故却不杀生,则物命可惜也;
圣人不责人无过,惟多方诱之改过,庶人心可回也。
[述论]
君王乃天子,臣民万物视其为父,因此,明智之君主向来爱惜生灵。虽然不至于下令叫人多多放生,但是也不会无故地滥杀无辜。所以宋儒说:“民,胞物与。”就是要推仁及于万物,因为人民与万物平等。古之君主,有的以杀生为乐,涂炭生灵。他们发明了什么斗鸡、斗牛、斗狮等活动,让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相互搏斗,视生命为儿戏。尤其是不体恤民情,苛政猛于虎,活人殉葬,使人民的生命毫无保障,从而激起民愤。
然而,另外一些明智之君主,却视民为子、以民为本,时时关心百姓疾苦,体察民情,减小刑罚,从不滥杀生灵,即使对于一些有过错的人,也是以教育为主,然后施刑。因此,他们往往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政业兴旺,国强民富。
商纣作践性命、炀帝好杀纵欲,皆为短命君王,故古人曰:
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亲爱已,不可得也。
有天下者无故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
滥杀妄戮,不唯是被杀者之悲剧,亦是杀人者的不幸。因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即使是圣人、贤人,也一定会犯有过错。不过,对于自己所犯下的过错,他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并且积极改之。对于别人,他们也绝不会要求他们一定
不犯错。
因为圣人明白,平常人的心志怯弱,要人绝对不犯错,是不可能的事。若是犯了小错,便不原谅他,反而阻止其改过向上之路。这样只会使他们更加麻木变本加厉,犯下更大的错误。圣人只希望人们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他们常常告诫人们: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并且提出了许许多多改过的具体方法,如知过,思过,补过,喜闻过等。像这样循循善诱众人,使他们走向正道,圣人真是苦口婆心了。古之圣人先贤,距今虽然遥远,今人若不能体会古人的用意,也真是辜负了那一份久违的心思了!
不无故杀生,不责人无过,其关键要有一个宽容的心态。锱铢必较,睚眦必报,必以绳人以严刑峻法,不容白玉微瑕。反之,“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求大同而容小弃,则必于同道并肩中,消解过错,纠正人心,使其遵循规范,合于道行。
025处事与立言
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贵精详。
[述论]
大丈夫处事,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是”和“非”,最后坚持的也一定是“是”而非其“非”,只论“是”、“非”而行事。所谓“是”,乃符合人道天道,利于群体,公众允许之事,否则即为“非”。处为“是”之事,乃正道,否则为逆道。
一个人一生要明辩是非、走正道,实不容易。因为,有些奸险小人在与你共事时,只图一己的私利,不希望你依正道行事,而希望你按照他最有利可图的方式做事。否则,他们便想方设法阻挠你,打击你。如果你要是趋吉避凶,照着他的意图行事,就很容易失了正道。因此,大丈夫行事,但问事情对错,而不管会不会给自己带来福祸。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为真理而斗争,有的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有的却因此而蒙冤,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哥白尼因坚持“日心说”,遭到了封建神权统治的迫害,张志新因坚持真理被割断了喉咙。许多无产阶级战士为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宁死不屈,奋斗终生。他们宁愿把牢底坐穿,宁愿献出生命和爱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只要是对的,则义无反顾地去做,有勇气承担一切祸福,不因此而丧失人格。所以,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
著书立说,贵在言辞公允客观,不可偏私武断。这是其第一要义。因为,文章是给人看的。若是观点有偏差,是非不辩,岂不是误导了众人?所以古人云:“文章乃经国之大业”,“文须有益于天下”。“为文者,必当尚质抑淫、著诚去伪”。古之圣贤在论书、诗、赋、画时,特别强调行文的格调是否高尚,观点是否公允客观。
曹丕认为,文章乃百年大业,一点也不差;而孔子“述而不作”,想必也是有道理的。如果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语言美丽,包装很美,而内容偏私武断、或者有误人子弟之处,那真不如不写。清朝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讲:
实事求是,因寄所记。一切文字不外此两种,在赋则尤缺一不可。若美言不信,玩物丧志,其赋亦不可已乎!因此,著作文章一定要客观公正,谨慎下笔。否则,率尔操觚,哪有什么可看性呢?正所谓“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言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言辞公允、客观、平正的基础上,还须精要详细,言无不尽。这样,才是最可贵的。
所以,大丈夫须不论祸福而处事,士君子要平正精神为立言。
026求科名与讲性命
求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
讲性命之学者,不可无经济之才。
[述论]
人都渴望和追求功名利禄,为拥有它而感到快意、自豪、幸福。人皆不甘愿居为人下,为争强好胜,而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因此,现实人生便失去了清闲和逍遥,甚至无法享受到琴棋书画的乐趣,何不悲哉!
庄子在《则阳》篇中说:“荣辱立,然后睹所病”。其意思说,人们心中有了荣辱的念头,就会看到种种忧心的事情。过分关心个人的荣辱得失,就只能陷入忧愁、烦恼、苦闷的境地。他在《徐无鬼》篇中说:
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怨,势物之徒乐变。也就是说,贪者为钱财不多所忧,权势者为地位不高所愁;迷恋权势地位的人,特别喜欢社会动荡,以便乱中得势。可见,求科名之心甚切者,悲苦不堪,决无人生乐趣可言
因此,要获得人生乐趣,就应该淡泊名利,而追求精神的超脱、潇洒,对“荣辱毁誉不
上心”,正所谓:
去留无意,任天空云卷云舒;
宠辱不惊,看窗外花开花落。
人无论得志不得志,皆应恬然处之,如孟子所言“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君子不受欲望的驱使,不做欲望的奴隶,同时也不受外界的纷扰,始终保持自己的恬然,就会得到快乐、幸福,真正体味到人间的无尚乐趣。
人都视生命为宝贵,也都有追求生命更高境界之心。讲究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学者,或言“天人合一”,或论“心在自然”,甚至讲“心空寂灭”,其境界不可谓不高,不可谓不玄。然而,生命的真正境界并不在形而上之处,而在人间正道的现实取向之处;人生的真正价值也不在于谈玄论道,而在于有没有经世济民的才能,能不能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
人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立而为,只有脚踏实地、躬行实践,才能走正人生的脚步,创造人生的价值,体味生命的真谛。否则,任何人生的奥道妙理,都毫无意义。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正因为短暂,才应在有限的生命岁月里,尽早地悟得人生真谛,更多更好地创造人生价值。正如雷锋同志所说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人世间不可能一切都至善至美,人生的道路也不可能平展无曲。正因为这样,人才更需要去忠贞不渝地追求美好的境界,创造美的事物,实现美的人生理想。歌德有句言:
生活在理想的世界,就是要把不能的东西,当作仿佛是可能的东西来处理。
这种“处理”,也就是创造,只有在这种不断“处理”的实践中,才能够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不断增长经世济民的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奉献才智。
027泼妇伎俩与谗人情形
泼妇之啼哭怒骂,伎俩要亦无多;惟静而镇之,则自止矣。
谗人之簸弄挑唆,情形虽若甚迫;苟淡然置之,是自消矣。
[述论]
世间总有一些蛮横无礼、乐于争吵之人,亦有一些搬弄是非、颠倒黑白的人。与其相处,难免会遇到各种麻烦。何以待之?这实在是一门大学问。
泼妇,乃蛮横不讲理之人。其善长于骂街,遇事不管体统,只会吵闹,弄不好还会扒了裤子和你干。这种人,谁见了谁怕。你若真面红筋赤、暴跳如雷和他较真,肯定不是对手,反而使他撒泼更甚,更加得意,而自己却陷入尴尬,有失大雅。因此,对待这种人,无需与他计较,态度镇定,行若无事,只当他的吵闹是乌鸦叫,不予理睬。等他吵闹得精疲力尽时,便觉得自讨没趣而闭嘴了。你若实在忍无可忍,不防在他暴躁不堪时,冷笑几声。包管你不费力气,便可使其失去锐气。
最可厌的,是那些搬弄是非的小人。泼妇只是吵闹,这种小人却专逞口舌中伤人。他们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小事夸大、节外生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因此,较泼妇们无意义的言词来,他们的话语更是厉害十分了。每每使人百口莫辩,被人误会得走投无路。但是如果能不将这些利害放在心上,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日久,这些小人眼见尖酸刻薄的言语不能影响你,自然会闭上他的嘴了。
何况,谎言终有被揭穿的时候,众人自会明了“说人是非者,即是是非人”的道理。秦桧小人,颠倒黑白,诬陷忠良,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岳飞。然而,在真理的剑锋之下,他不是万古跪在那高悬着“忠奸自古同冰炭,毁誉而今判伪真”的箴联的岳王墓前,遭受着世代的唾骂吗?
如果有人无理纠缠、恶语中伤你,你大可不必与其争论,“不理他,看他如何”,淡然处之。智者老子曾经说过: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之德,本身也是一种争。争千秋,不争一时。只要自己行得端,走的正,泼妇之闹,诽谤之辞自然会停止了。
人之所以在遭人谩骂,受人挑唆时,常常会挺身而斗,以牙还牙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自身缺乏镇静与反省的气度。只知其然,而不去冷静思索所以然。倘若能于唾骂与受挑唆时,反躬自问,发觉自己确有不虞之处,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否则,则泰然处之,化干弋为玉帛,心存“一点浩然气”,便可迎得“快哉风”,不为“泼妇”之怒骂,谗人之挑唆而分心乱神,岂不是“潦水尽而寒潭清”了吗?
028活菩萨与大英雄
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萨;
能脱身牢笼外,便是大英雄。
[述论]
“菩萨”是佛教用语,其意是指普渡众生、救生于难,具有“菩萨行”的人。除了奉行五戒十善而求自身的了悟之外,最重要的是一种德行,就是救人困危、解人苦难的心行。所谓“众人有病我有病”,“愿代众生受苦难”,“人溺己溺”,己达人达,以至“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都称之为菩萨心肠和胸怀。可见,“菩萨”并不专指庙里供人膜拜的偶像,而包涵着更深层的潜藏于心,由衷敬慕的良心、义行、善为。因此,便有了“活菩萨”之说。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旦夕之祸”,“不如意事”,古人首先强调的是能“忍”。《莱根谭》中说:
语云: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一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过去,几何不堕入榛莽坑堑哉!然而,人生仅靠自身孤意的“忍耐”,也只能面对苦难而逆来顺受,遇到坎坷而一筹莫展。
然而,要解难脱险,就需有“肯救人坑坎中”的活菩萨。况且,人生的坎坷,也不仅是外在物质的困苦,更严重的是内心迷失了正道。这就更需要有人去为他人解脱内心的忧疑、困惑、迷茫,指点迷津,申明大义,去除杂念,陶冶心性。这样的人就更可称得上活生生的人间菩萨。
人要踏平坎坷、战胜困难,就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强的毅力。而要战胜自我,使自己“能脱身于牢笼外”,则更为艰难,更需要有百倍的勇气和非凡的毅力。在现实社会中,传统的重负、人情的纠葛,以及自己的俗性、偏执,紧紧地禁锢着人自身,这便是人身的“牢笼”。要获得人生的自由,就必须冲破“牢笼”,摆脱传统的束缚、人情的缠结、自身的困扰等,这便会成为最杰出的人。
那么,人怎样才能冲破牢笼呢?《莱根谭》中指出:
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
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
这就是说,事杂忙乱时,要保持本性不变,就必须在闲暇时特别注意精神上的怡养。要在诀别人世时无遗憾、不动情,就必须在活着的时候洞明生死常理,把死当作人生的必然归宿,也就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了。这就是说,冲破“牢笼”,贵在修身养性,洞明事理;要冲破“牢笼”,还必须在各种复杂的环境里经受磨耐和锻炼,以形成坚贞内在的心性和品质。
按照《莱根谭》的说法,就是要“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这也说明,人脱身“牢笼”的过程,就是一次艰难的蝉脱,带血的冲刺。不过,也只有这样,才能锤炼得丹心,还身以阳刚。这也正是“磨难出英雄”的道理所在。
029气性与语言
气性乖张,多是夭亡之子;
语言深刻,终为薄福之人。
[述论]
脾气性情怪僻、执拗或是横暴的人,不能够获得天地平和之气。他们不但容易得罪人,惹祸招殃,而且自己也容易自绝于天地。由于心理不能平衡,容易做出伤人伤己之事,因此多是短命之人。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人喜怒无常,有时易激动、暴怒,有时又忧郁、悲观,甚至惊恐万状。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则容易影响精神健康。如经常忧虑重重,好生闷气,拘谨敏感,容易患精神忧郁症;若经常孤独胆怯,多疑多虑,横暴无常,则易患精神分裂症。因此,社会上因心理不平衡而伤人或自杀的人,多是这种人。
仔细分析,造成这种人格缺陷的因素极多。有的是因家境不好,有的是因不当的教育方式,有的可能是因某种事情受到刺激,原因是不一而足。所以,要使这种人恢复心理健康,家庭、学校、社会应给予更多的爱心,耐心的帮助,使他们得到心理的辅导,以重整正常的人格,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更好地适应社会。
讲话总是尖酸刻薄的人,活着十分辛苦。他们什么事情总是放不下,倒不如一些不思不想,凡事不计较的人来得有福。因为他们心无挂碍,自由自在。多思虑的人,往往事无巨细,都要彻头彻尾考虑一番,生怕出现什么差错。因此,终日为思虑所束缚,甚至觉也睡不好;过于尖刻之人,对小事斤斤计较,对别人怀疑嫉妒,终日为利害所纠缠。因此,身在悠闲,内心却不安逸;食不知味,寝不安枕。即使是那些天下最甘美的山珍海味放在他面前,他也无法享用。这种人怎么会有福气?
历史上,脾气怪僻、执拗,或是横暴之人,均是短命之徒。张飞、程咬金、李逵等,常常惹事生非,动手打人,最终自己也被人所害。周瑜心胸狭窄、气量极小,最终被诸葛亮三气而死,时年36岁。讲话过于尖酸刻薄之人,古人称之为小人,一般也没有什么福分。
古人云:“宰相肚里能撑船”,“心底无私天地宽”,“与人为善,自己为善”,等等。因此,不管是谁,只要为人处事谨慎、大方、豁达、厚道,总能够得到世人的尊重和帮助,必定为多福长寿之人。
030志不高与心太大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
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述论]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所谓“志”,即志气,就是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必欲做成某件事的气概。每个人不仅要有“志”,而且要立大志。
一个人的志气不高,就没有高远的奋斗目标,也就无所谓追求,也就没有一定的原则可坚守,更不可能有所作为。即使有一定作为,也不会成其大事。因为一旦小小“追求”成为现实,便可能知足而常乐,去固守现状,而不再积极进取。如果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也许能随波逐流,水涨船高,不至于一事无成。但是,若处在恶劣的环境,则不可能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一般洁身自爱,终归是个不肖之徒。
志气高的人,便不会如此。他们有一定想要达成的事,也有绝对不能去做的事。好的环境,他趁势飞扬;不好的环境,也能洁身自好。总不会失去他的人格,被环境牵着鼻子走。周恩来在这一点上,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典范。他青年时期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建立了不朽的业绩。
物极必反。一个人的志气不可过大,膨胀了的志气,就是野心。因为人心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所谓“野心”就是对事物的巨大而非分的欲望。野心太大,就容易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终究成不了大事。同时野心太大,又容易盲目从事,欲速则不达。事实上,人的生命短暂,每个人所能够完成的事业十分有限。一旦超过了自己能力所及,便可能到老一事无成。这就应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那句话。
是啊,最远的路,也要从身旁的路径走去。要像意大利的画家达芬奇一样,从基础做起,从画蛋开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相信定会有所成就。否则,心“野”则虚,虚处是陷井;心野则狂,狂极是惨败。
031荣辱与学问
贫贱非辱,贫贱而谄求于人为辱;
宝贵非荣,宝贵而利济于民为荣。
讲大经纶,只是实实落落;
有真学问,决不怪怪奇奇。
[述论]
古之贤者孟子曾经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家有万贯,身居高位,不可以骄奢淫逸;家贫位卑,不坠其心,仍保持其节操和志向。
贫困与地位卑贱,并非可耻之事。既然生来如此,那就应该坦然处之。况且贫贱与富贵并非不可转变的,关键在于后天的努力与追求。假如因为自己的贫困和位卑而折腰谄媚,以博功名富贵,不但会失掉其人格,坠其骨气,而且还是无比可耻的,为人所不齿。反之,那些荣华富贵,身居高位者,如果骄奢淫逸,花天酒地,任意挥霍,而非广施博济,只顾自乐,不管他人死活,则此富贵不但不值得荣耀,而且会因此而延祸于身。
贫困位卑,并非坏事。相反,它倒是磨炼一个人的志向、情操的绝好环境。身处逆境当中,应该胸怀大志,奋发图强,不以贫穷而羞愧,不为位卑而忧虑,“位卑未敢忘忧国”。相反,富裕则骄横,高贵则淫逸,则堪忧虑了。古之夏桀、商纣,可谓是富裕高贵到了极点了,然而却穷奢极欲,骄奢淫逸,以致祸国殃民,身败名裂。今之一些所谓的“先富起来”的腰缠万贯者们,可谓富贵极矣。但是,又有多少人因据其富以骄人,又因其贵以损人,其结果或者沦为阶下之囚,或者自绝于公众,或者朝富暮贫,昨贵今贱者,岂是少数?!
因为自身的贫贱而曲意地奉迎权贵,一付媚态奴相,亦或因此而身居高位,荣华富贵,但橘变其性则为枳,人夺其志则愈贱。投机钻营、巧取豪夺得来的功名利禄,也如沙上之塔,塔尖垒卵。不为人毁,也必自败。
经世治国的学问,不同于写文章,可以巧构思而妙幻想,那是实实在在的经韬纬略,来不得半点虚假或者巧思妙想。制定一部法律,或者拟定一份措施,不结合实际,恣意妄想,即使巧辞丽句,却距现实十万八千里,那么言之愈多,失之愈远,只能算是“满纸荒唐言”而已。其结果必是劳民伤财,败坏政风。
原泰安市的某些所谓的“公仆”,可谓这方面绝好的例证。他们不顾泰安市实际情况,只顾拿着图纸在报纸、电视上为自己的“政绩”而巧思妙想,罗织声名。其结果给泰安都留下了什么?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引以为鉴吗?做学问、为人师者以及宣传工作者,如无真实厚博之功底,又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只凭道听途说,摆花架子。动不动照搬经典,哗众取宠,或东拉西扯,借一些表象或奇谈怪论、趣味逸事以博众人之彩。
听者或许暂时会为其花招所迷惑,然而久后剥其外衣,则里边空空如也,也便知其学问之贫之虚了。如今的一些干部在会上做报告,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引经据典,条条是理。但是若问他对问题的现实情况懂得多少,对为政之道,为官之则,知之多少,他们却一定要“顾左右而言他”了。
崇真务实,实事求是。这既是做人的美德,又是成事立业而志于学问的准则。只有在穷研事物的真相,察明问题的本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才能真正检验出所为之学的善伪,所做的学问是否可以真正致于世用,是否于人于国于风化有益。否则,绣拳花腿,欺世盗名,既学不到真学问,自然也于醇教化、治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
做人以谦以和,则富贵不淫,贫贱不畏;做学问以诚以信,则落落皆实,历在千秋。这都要求扼住一个“志”字。志存高远,则不为眼前的富贵而沉醉,不为一时的贫贱而丧失操守;志在济世,则不会急功近利,贪图虚名。而惟实是求,唯功在当代而利在千秋是瞻,如经世济民,于集体、国家有幸,于个人也是幸事。
032古人与今人
古人比父子为乔梓,比兄弟为花萼,比朋友为芝兰,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
今人称诸生为秀才,称贡生曰明经,称古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述论]
由自然界的万物事理,推见人世间的人伦之理,是古人聪颖不凡、融慧灵通之处。
父子如乔梓,即父子关系好象乔木与梓木的关系。乔木高高在上,而梓木伏于其下。正像儿子对父亲孝顺敬先一样。
兄弟为花萼,即兄弟间手足之情,如花与萼同根而生,相互依存,相互扶持。兄弟间不能和睦相处,甚至反目为仇,是不合人伦常理的。
朋友为兰芝,即朋友间的情谊如同芝兰香草一样,患难与共,香气幽远,品行高尚。沆瀣一气,同流合污,狼狈为奸,是恶党,不是真正的朋友。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皆为情,情理不可违;万物生长皆有序,顺行不可悖。由此,天地才有祥和之气。人伦也然,亲情有定,长幼有序,友和谊长。“打虎还是亲兄弟,上阵还是父子兵”,“患难与共是朋友,肝胆相照见真情”等。可见,古人对自然的体察和遐想,真是细腻而深长,对人生、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是纯真而高远的。
“万物静观皆自得,人伦品来味最长。”
“秀才”,是古人乃至今人对读书人能够学有所成的人的称谓。田苗茁壮为“秀”,苗秀方有收获,苗而不秀则无收成。因此,读书人贵在知书达理,学有所成。否则,不可称为“秀才”,或者是空有“秀才”之名了。
“贡生”,是指能够明白经书中的道理,并能身体力行的人。若经不明、身不正、行不实的人,就不能称之为“贡生”,或者空有了“贡生”之名。
“举人”,是指那些有学识、有作为,并具有孝顺清廉德行的人。否则,则不能称之为“举人”,或者空有“举人”之名。汉时选孝顺或清廉者为官,无孝顺之心或者清廉之行的人不能为官。
由此可见,任何名称都不是任意而设、随意可称的,它们都有其确定的内涵。人们从这些名称中可以推知它们应有的内涵,有这些名称的人更应该深悟其内涵,循名而求实,明确自己的义责、使命,做到名副其实。
天下名位林林总总,难以计数,名称各有其主、各有其位,没有一个名称是空着的。然而,名不副实的人却屡见不鲜。正因为名不副实,才有了政务、行业、生活的理事相悖和是非混淆。因此,社会的治理不仅要注重名正而言顺,更要注重名实和行功。
033
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无庸徒事言词也。
君子有过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无过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可知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
[述论]
父兄有善行,子弟不容易学,恶行却是学得很像。这是因为人的本性就象水流一样,下流容易上流难。修德好比爬山,父兄登在高处,子弟不一定爬得上;父兄若在坑谷,子弟一滚就下。因此,教子弟最重要的是自己先端正身心,以身作则,起到好的表率作用,这样才能使子弟心悦诚服。正其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是说,只有先“正己”,才能够“正人”。荀子则明确提出,作为教师,就必须“身为正仪”,起到典范的作用。韩愈则阐明了“以一身立教,而为师于百千万年”的道理,强调了进行身教的重大作用。
今天,作为长辈、领导干部,如果夸夸其谈,满嘴仁义道德,实际行为却男盗女娼,违法乱纪;台上一套,台下又一套,晚辈、属下怎么可能不受其影响而为非作歹呢? “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是的,自己不按照道德办事,连妻子儿女都不会听信于他的,别人又怎么会呢?俗话说得好 “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教重于言教嘛。做长辈与领导的,还是要多多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才对啊!先不要动不动就指责百姓怎么样!
向来小人就是嫉妒君子,因为小人没有什么雅量,看不到别人比自己好。因此,一旦那些有德的君子犯了一些小过失,也就会被那些无德的小人加以夸大、渲染地津津乐道,并且想乘机把你搞得一无是处,然后他们才会快活。
所以,君子和小人相处时,一要慎言慎行,正己正身,不给小人以口实;二要平心静气,不要因为太急切于维护真理、道德而和对方斤斤计较,或者过于严厉地责备对方。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小人,自然也没有什么雅量来容忍别人的过失。只怕教他不成,反而使他恼羞成怒了再来害人。“宰相肚里能撑船”、“君子不计小人过”,淡然处之才是真。
034守身与创业
守身不致妄为,恐贻羞于父母;
创业还需深虑,恐贻害于子孙。
[述论]
据报载,某官员沦为阶下之囚,在狱中悔恨不已,泣曰:“上对不住父母,下亏待妻子儿女,又辜负了党的多年培养之恩,以后要痛改前非。”云云。此君之言,可看作羞于父母而悔之莫及的肺腑之言。那些恣意妄为的人,在其妄行之前,是不会考虑“上蒙羞于父母、下害之于子孙”的。只有在东窗事发后才醒悟,可惜悔之晚矣。这正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普通百姓,平凡所为也复如此。凡是安居乐业的人,上孝父母,下育儿女,其乐也融融。而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一人荣显而全家皆荣,一人幸福而全家皆福,一人羞耻而全家皆羞。何以会是这样呢? 盖因权势煊赫者,大多是“木秀于林”而“行高于众”的,在人前总是会露水显山,为人注目本属自然。
如果为官一方,造福于民,人民都会说“此某某人,某人之子也,某某之父也”。他们的家人闻之,自然皆大欢喜。如果为官一方,堕落腐败了,鱼肉百姓,人民都会说“此某某人,某人之子,某子之父”。自己的家人闻之,怕是不会欢喜吧。
一个人要洁身自好,并非难事。重要的是,能够慎微识几,律己以严,注重养成,善于汲取教训,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尤其是在那道德方面,更应该谨而又慎。因为,德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守身必守德,德败则身必败。故古人曰:
欲治其国必先齐家,欲齐其家必先修身。
置修身于第一位,其缘由即是德乃人举手投足之根底,要修身,守好身,必要常修身。身常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干事业,创事业,亦要守身自好。在守身守德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方能从始而终。其影响不仅波及了旁人,更会对子孙后代产生影响。言传不如身教,以身示子孙,树榜样,立佳风,则可模范千古。
司马光不但曾著《示俭》示教子女,并以身作则,克勤克俭,为其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而同时代的宰相寇准,放任子孙,待其一死,随即家庭败落。东周卫国卫文公,继位初
布衣帛冠,蔬食菜羹,早起晚息,抚安百姓,人称其贤,故强国。而其父卫懿公,在位九年,殷乐怠傲,不恤国政,唯喜养鹤,重用养鹤之人。后北狄伐卫,残破其国,并杀懿公于荥泽。后人曾有诗云:
曾闻古训戒禽荒,一鹤谁知便丧邦。
荥泽当时遍烨火,可教骑鹤返仙乡?
前人之辙,不足为当后人之借鉴吗?
守身之道,重在防卫与守则。防卫,即要永保内心的洁净,防止拜物、纵欲、好逸恶劳、损人利己等低级趣味、败名害身的东西,来侵蚀自己的灵魂,防止貌似细小实则扰心乱大的东西,来攻破原本高尚的心理堤坝;守则,即要如竹坚守其节,如玉但守其白,以一贯之,毕其一生如一日,以崇高的人格、纯粹的品质、无私无畏的精神贯穿始终,以求人生的臻于至善。否则,既不能防腐恶,又不能守其高风亮节,就难免道德沦丧,身名委地了。
古人说:“不患名之不著,而患德之不立。”功名昭著而寡德,丧功败名即在须臾;同样,厚贻子孙以金钱财货,而不树其德,丧家败业便在旦夕之间。秦王朝不及三世而亡,隋王朝亦传至二世而失国,其留给后人的思索可谓深长矣。
德立,富则修其身,守其成。广施博舍,以德守富,或许得守长久;无德,则为富不仁,不但必失其富,甚或蹶其身,祸延子孙。所以,俗谚有云,给儿孙以金碗,不若遗其以道德。凡为子孙计久远者,莫不如此。
035势利气与粗浮心
无论做何等人,总不可有势利气;
无论习何等业,总不可有粗浮心。
[述论]
待人接物,习业谋事,是人之要事。如何处之,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人与人交往,有的重利轻义,有的舍生取义。然而长久的交往,靠的是真诚和爱心,靠的是情感的交流和心心相印,而绝不是重利轻义。古人云:“君子之交淡于水。”
人生而平等,只有贫富之别、职位之别,而无高低贵贱之分。所以,自古以来,君子择友、待人,均以义为重,讲诚信、仁爱、正义、谦恭,而绝不可势利。
所谓势利,是指那些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之心理、行为和人物。势利小人,置“人情法则”于不顾,唯利是图,唯势是攀,一点人情也不讲,一点面子也不顾。势利者完全“不要脸面”,赤裸裸地表现出对权势的巴结和对财利的追逐。势利者鼠目寸光,见利忘义,在人格上也更为卑下。势利不但可鄙,而且有害。
试想,一个人,得势时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众人趋之若鹜;一旦失势,便“树倒猢狲散”,甚至“墙倒众人推”,岂不可怕? 又试想,群体兴旺时,大家都来吃它用它依附它;一旦面临危难,便作“鸟兽散”,谁也不来保卫和维护,这个群体岂不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吗?
古人说得好,“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故君子不与也。”因此,
无论是什么人,最重要的,不要有一种以财势衡量人的习气。因为人的价值并不在外表的地位和财富。以财富地位来衡量人,他的人格就比别人高尚吗?充其量也不过满身铜臭味罢了。
待人须实实在在,不可势利,做事也要细心,万勿粗心大意。司机疏忽一时,可酝成车祸,屡见不鲜;指挥官稍有不慎,可导致战争失败。刘备大意失荆州,成千古遗恨。所以“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万不可有粗浮心!否则,就像以网捞水,终不能有什么成就。毛泽东同志曾说,世间之事,怕就怕“认真”二字。因此,只要我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谨慎从事,任何事情都会成功的。
036身分与下场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分,则不敢虚骄矣;
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以发愤矣。
[述论]
夜郎国,乃弹丸之地,其国土面积、人口、资源皆捉襟见肘,岂能和汉朝相比?然而,夜郎王却自以为是,以为是天下第一大国了。真乃不自量力!中国有句俗话,“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告诫人们要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知道自己的长处,尤其要了解自己的缺点,知道和别人的差距。切不可过高地估价自己,有一点成绩就骄傲自大,夸夸其谈,唯恐别人不知。这岂不贻笑大方?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清政府因此而拒西方先进文明于门外,闭关锁国,自认为是泱泱大国、天下老大。岂不知,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早已超过了四大发明,结果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教训之深,当为今人记取。
人贵自知,然而“自知”却是最难的。有许多人小有才能,就自以为了不得;有的人没有什么能力,却十分傲慢。殊不知,这就像站在凸透镜前,将自己照得很胖;又像癞哈蟆胀大了肚子,自以为很大,别人看来无非是笑话。一个人要有自知,才可能再充实自己,而不会夜郎自大。
林语堂曾经说过:一个人在世上,对于学问是这样的: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认为什么都不懂;中年又认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认为什么都懂的人,是傻子;认为什么都不懂的人,才很明智。一个人年轻时如果不肯努力,昏昏终日,自以为是,到头来则一事无成。或者独自嗟叹,或者晚景凄凉,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生有涯学无涯,因此,趁着年轻,好好立下志愿,奋发图强,充实自我。下一条横心,立一番伟业,铸一派辉煌。“自不称高众人仰,是不足雄行为高。”
037常人与大家
常人突遭祸患,可决其再兴,心动于警励也;
大家渐及消亡,难期其复振,势成于因循也。
[述论]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之旅遇有坎坷,遭到不测,甚至飞来横祸,亦当是常事常理,关键在于如何对待这些意外变故。所幸的是“常人突遭祸患,可决其再兴”。何也?“心动于警励也”。为什么正常人突遭祸患可警励于心,再决其兴呢?根本在于,人们存不息于心的进取之志。甚至不少人“因祸得福”。生活的坎坷,人生的磨难,意外的打击,能促使人更加奋发进取,迎难而上。
一方面,挫折的刺激使其“励”于心,促使他更加努力,也即“愈挫愈奋”;另一方面,又使其“警”于行,促使他更加谨慎,选用合适的方法,取得更大的成就。宫刑之辱,使司马迁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亡国灭族之灾,使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
高位截瘫之难,使张海迪奋然与命运抗争,研习文学,苦读外语,专研医道,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成为时代的楷模……古者今人不一而足。即使那些“经不起打击,一蹶不振”的人,也决不是再无兴起的可能。实际上,只要内外条件一旦成熟,他也必然重新振作。可见人的进取精神有多么强大的力量,如日月星辰运行,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但是,为什么“大家渐及消亡,难期其复振”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家庭、一团体、一国家日趋衰微,逐渐败亡,的确是难以挽起的。究其原因,虽然极为深刻复杂,但“势成于因循”却是最根本的。势成于因循,就是说在大家都感到十分安全的情况下,对日益积累的各种弊端、陈规陋俗,熟视无睹,对已发生的危机视而不见,对行将走向灭亡,亦无所警察。及至家将败、国将亡,才思兴利除弊,企图逃脱厄运,但却已为时太晚了。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俭,与其他亡国之君相比,不可谓没有头脑,不可谓不奋发图兴。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明王朝至此,政治黑暗,官场腐败,民怨沸起,内乱外侵已到无可救药的地步。纵使他崇祯力行挽起,亦回天无力,劫数难逃了。
集体安全意识,最易使人形成“天塌下来有人顶,别人能过我也能”的消极思想。众人皆墨守成规,承袭陋习,不思改革,如此循环往复,在无忧无虑、安乐详和中走向死亡,其真乃可悲可叹。
当今之人,特别是领导者,得应常警励于心,树立忧患意识,警种长呜。莫待船到江心才补漏,应常审社会之弊,常察国家之危,不妨跳出“三界之外”,静观“芸芸众生”。断不可人云亦云,晕晕糊糊,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见微知著,防范未然,及早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使国家社稷有常兴生机,趋道昌盛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