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修道入门

_4 田诚阳(当代)
答:早睡早起的卫生习惯,符合人身阴阳二炁的变化规律。按照道家学说,戌、亥二时,乃为人身阴阳二炁相交之际,此时早睡,则体内
- 118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阴阳二炁默会于中宫,念想俱泯,入于混沌,心炁自降,肾炁自升,二炁相和,抱神以静,静则炁生,产育而出矣。于子时开始生出一阳之炁,至丑时生出二阳之炁,又至寅时生出三阳之炁。此时阴阳二炁恰好平衡,成为“地天泰”之象,故曰:“三阳开泰”。这时人身的阴阳二炁,均已达到旺盛,无有偏颇,呈现一种中和状态,和炁来朝。既已炁机壮旺,睡眠便自动中止,一般人都会醒来一次,时间在凌晨三点到五点之间,随着各人情况的不同而略有差异。这时醒来,最好起床做功,采取新生之阳炁,为我所用。即使不事修为,早上起来散步,或做其他活动,亦可将此新生之炁,充实于周身。这就是早睡早起的好处,以天然炁机寿养自身。
相反,如果不能保证戌亥二时进人睡眠,则阴阳二炁不得调和,神炁分离,失去人身自我调节的大好时机,也就无从培养新生之炁。如果不能培养早起的习惯,寅时醒来仍然贪睡,最易进人昏睡状态,则人身炁无所主,必然奔溃散乱,白白消耗,而不能为我所用矣。如果不能培养早睡的习惯,则戌、亥二时,阴阳二怨无从交和,无法产育新生之阳炁,亦必损害炁机。这样晚睡晚起,起床之后,定然炁乏力少,体倦神疲,戕害身体,于人何益!当然,修真之士,若能在戌、亥二时,静心养炁,调和阴阳,既济水火,其效又比睡眠,更为增益。
采取活子时口诀对否
问:有的秘传采取活子时口诀,言当“外肾兴起,欲射未射”之时,谓之不老不嫩,即用炼精化炁之功,对否?
答:否!所谓炼精化炁之“精”,非交感之精,非有形之精,乃无形之炁,精即炁也,又名“元精”。《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云:“大道无形”,有形非道,故不可用。丹道所炼者,乃无形无象之先天元炁,而非有形有象之启天阴精。外肾兴起之时,是已见形,而非道机,岂可采用?
再以“活子时”而论:“活”者,无形之谓也;子时者,一阳初动
- 119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之炁也。一阳初动之炁机,极其微而弱,丹经又称为“黄芽”,又云:“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此时炁机萌发,未成其形,故曰“无形”,此时方为先天炁动之活子时,吾则称之为“先天活子时”。《丘祖秘传大丹直指》有云:“阳不自举,内肾窍中之炁发出而外肾举也。”阳炁初从内肾发出之时,谓之一阳初动,是为活“子”时,此时炁机在内萌生,而外肾并无成形变化。及至阳炁继续发动,一阳变为二阳,为活“丑”时;二阳再变为三阳,为活“寅”时;三阳再变为四阳,为活“卯”时;四阳再变为五阳,为活“辰”时;五阳再变为六阳,为活“巳”时。及至六阳,阳炁盛满而成形,无形之炁,化为有形之精,已为精动,而非炁动。此时外肾成形而兴起,落入后天,已是六阳发动之“活巳时”矣,焉为“活子时”哉?与一阳初动之时,判然有云泥之别,充其量仅可称为“后天活子时”而已。此时六阳齐发,六阳已属老阳,药物成形已老,采之已迟矣,如何却谓之“不老不嫩”耶?何其荒谬,焉得不悟!
何况此时所谓“已射未射”者,有形之精已成,纵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其好不容易勒回不放,亦不过暂时逆收回于膀胱之内,最后还是逃不脱随着小便排出体外,无可奈何花落去,竹蓝子打水一场空。所以怎能够望文生义,把古人喻炁之“精”与今人喻形之“精”混为一谈。古仙有云:“若将有形成变化,细酒羊羔亦上升。”当悟之!
炁冲后呼吸是急促何故
问:得授守静之诀,用功数日,于夜间静坐之际,忽觉一点热炁直冲脑部,顿时全身大静,呼吸如无,一切变得寂无声息。由于不知是好是坏,惊觉而醒,马上变得呼吸急促,不可控制,何故?
答:仅仅用功数日,而得此景,可见功效非常,修真有进。所谓入静之际,出现一点热炁上冲之景,此点热炁之发生,乃为先天真炁。其炁至精至微,无形无象,忽焉而来,忽焉而去,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不可以声象求之,不可以预测知之。此先天之炁,与平时所呼吸之空气不同,犹如电流只有在导线之中才能产生一样,其炁只有在人
- 120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身修炼时才会发生。但此真炁之发动,具有不可思议之神功妙力,虽只黍米一点,足以变化全身。这里不过用了数日初步静坐的功夫,偶然出现效验,便得呼吸顿断、寂无声息之景,足可证其效验非常。修士下功,不过欲采取此先天之炁,点化自身阴质,以圆满性命大事矣。只可惜初步静坐,定力不足,幸得效验,却又失去,擦肩而过,殊为遗憾。可见心性修持之重要,性功层次,对于命功直接起到决定作用,亦可见“得道容易守道难”。古人云:“一念之差,天堂地狱。”一念不差,进道无魔;一念不定,退道有余。此皆取决于性功之好坏,以定命功之成败。
故此静坐之际,要紧在于自然,无论发生何种景象,皆须以平常视之。此处至关紧要,否则得之必失。中华道家功法,无有偏差之说,切记“勿忘勿助,勿疑勿惧”八字,每当内景出现之时,注意不为所动,不可全忘,不可加意,不可忧疑,不可害怕。只是对境忘情,顺其自然(非是“任”其自然),自无得而复失之患矣。
炼功睡着了会散炁吗
问:睡觉时炼功,睡着了怎么办?睡着了会散炁吗?
答:睡觉时炼功,全身最为放松自然,因此容易收到功效。对于初学者而言,睡觉之彰坚持炼功,只要不是用意太壶,进入功态之后,自动进入睡乡,可以避免失眠多梦,睡个舒适的好觉,提高睡眠的效率;而且还能节约睡眠的时间,一般在功态之中睡觉四个小时,可以代替普通睡觉的十个小时。尤其在睡觉前能够得到舒适的功效,睡着之后心中坦然,就会很少做梦,即使做梦也是祥和的好梦。入此睡境,心神内收,炁机自然归内,不会散失。但是注意睡觉之前炼功要适度,否则用意太重,身心收摄太过,抑制到一定程度产生兴奋,反而再也睡不着了。
功底较为深厚之士,睡眠之中,照常可以保持修为的境黑,须臾不离,虽有睡相而实无睡眠。这时可以做到观心无心,完全无梦,《庄子》云“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此时人体心肾二炁自然相抱,内想不出,外想不入,古真云:“神不外驰炁自
- 121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定。”如何会有散炁之忧?
丹田发热如何调火候
问:初觉丹田发热,是否炁足的表现?其火候应当如何调节?
答:丹田发热,是初习炼炁常见的现象,此乃心火下降的自然效验,不一定就是代表炁足。炼报之时,做丹田呼吸,是为了借助外呼吸的炁机,促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心肾交合,则肾水化为真炁,而内炁之端倪始显。内炁充盈,自然能够做到“炁满不思食”,非不思食也,炁足则无以进食矣,这一点可以作为内炁是否充足的衡量标准。还要注意此处所言之“不思食”,乃是炼炁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出现的现象,不是人为想象的结果,有些炼气功的人单凭意念作用而避谷,即不吃东西,与此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而丹田发热,有时反倒谈不上是炁足的表现。试看《黄帝内经》云:“热则炁泄”,炁泄何以能够达到炁足?
因此初步炼炁,丹田发热,是好的现象,逐步就应当调节火候,勿使热之太过,以免火多伤氛真正内炁呈象、黄芽萌发之时,丹田的感觉乃是非热非冷,非寒非燥,一团中和之炁,这才是真火候,不可错认。然而非至经脉大开、先天炁生之时,不可得也。丹书云:“真火本无候,大药不计斤。”正谓此也。
道书下手处各不相同
问:曾看不少修炼书籍,如《太乙金华宗旨》、《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篇》、《伍柳仙宗》、《性命法诀明指》等,但是下手之处各不相同,请问应当如何从之?
答:下手之处,本来就不一定非得人人一致。因为每个人体质不同,悟性各异,故须分别对待之,中华道家向来强调“因才施化”。诸如健康者与多病者,体弱者与体强者,年轻者与年老者,聪明者与愚钝者,好静者与好动者,性刚者与性柔者,贫贱者与富贵者,男同志与女同志,
- 122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寡欲者与多欲者等等,各自不同,其下手方法也不应该完全相同。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下手法,修功才会得到切实的进步。而且即使是同一老师传出的同一下手法,在每个人身上做出的效验也会各有差异。真正走过丹道修炼之路的明师,是会根据每个学者的具体情况传授不同的下手法。中华道家认为“道法自然”,这也是一个侧面的含义。
在缺乏师传的情况之下,如欲从事初步内丹修炼,由于这一步骤的口诀丹经书中都有讲述,因此悟习丹书即可。鉴于书中下手方法各不相同,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每种都试一试,以寻找适合自己的下手功法,如果感觉不合适,就改用另外的方法,即使走点弯路也无大碍。中华道家修炼无有偏差之说,因而不必担心走火人魔。无论取得正面或是反面的经验,都会帮助自己寻找打开内丹之门的钥匙。
炼功梦遗应如何矫正
问:我因学习紧张,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和失眠症,于是开始炼气功。意守丹田,全身放松,收功时把身体内外之炁收归丹田。初炼对身体有所改善,可是每炼一段时间,就会梦遗一次。我又不愿放弃炼功,就这样炼了三年毫无改善。请问为何丹田存不住炁?应如何矫正?
答:神经衰弱者劳心过多,心火不足。心火不足,则无以薰蒸肾水使之上腾。如此火不得降,水不得升,心肾失交,自然容易导致肾水下行而走失,此病之根也。再加炼功不当,执着于意守丹田,由于丹田靠近男子精室。加入后天意识,水源不清,极易令其变浊而下漏。况且又引身体内外之炁均归丹田,则走失更甚,不如散布于全身,损失还小一些。意守丹田,是中老年人借精补精的入手功夫,未必适应于青少年,年轻人当慎用之,不宜削足就履。如若不得师传,缺乏指导,盲目下功,难免误入歧途。
针对上述情况,应当放弃意守丹田的做法,改用静功修持,以治疗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改善之后,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静功修持之道,可参阅本书第八章第一节)。
- 123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周天火候与阳光三现
问:我想修炼,但金丹修法中有一点我不明白,大周天火候是“六根震动”,那么小周天出现是为阳光三现?还是在三现前?
答:“六根震动”是大周天运行之中出现的内景,而非火候。“阳光三现”是小周天运行之中出现的内景,而非火候。功夫中的内景,代表每个人炼功中达到的层次,但是内景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不要刻意追求。陈撄宁先生曾经说过:“阳光二现、三现之景象,乃伍真人自己之经验,不是人人一定都有这个样子,可不必拘泥。”所有这些层次,均须个人真修实证,结合明师指点与自性开悟,方有可能豁然贯通之。非望文生义可知,亦非揣测想象可得。个人缺乏真履实践,即使传出真实口诀,亦是“如盲见日月”,绝难领会其中真义。
故此明师教人,必得实际下功,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初步筑基炼己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进到一层,说破一层,尚未做到,无法说破,说亦无益,反生枝节,经云“躐等而进,道家最忌”是也。
意引任督脉为何走偏
问:炼习静功月余,欲开任督二脉,便以意念导引数次,之后右背半边有热炁上攻,为何炁行不走督脉而偏向一边?
答:一般人十二经络皆通,而奇经八脉,却闭塞不开。初步静坐的功夫,只可调节十二经络的气血运行。故静坐月余,即使以意领炁,仍旧沿着十二经络的熟路运行,而不能走入八脉。所以脊背正中之督脉依然不通,而偏向十二经之一边,感觉热炁上攻。再者静坐蓄养之炁,往往布散全身,如无一定手段使之会聚,如何能有力量去开八脉。丹书有云:“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这里所言用功月余,假使用功时间再长一些,仅凭意念导引之法,即令有气领入任督,乃属意识搬运之后天气,最多达到皮下气通而已,决非丹田所用之任督周天,焉为
- 124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真通乎?
气机为何随呼吸起伏
问:自受做功掐诀之法,每一上坐,即觉两手发热,渐及小臂而上行,又觉此热气随着呼吸上下起伏,越来越急,甚至有摇晃全身之势,这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办?
答:做功之掐诀法,是为了安定心神,沟通内炁。
两手掐诀,犹如电路之正负极相接,就可以通过电流一般。所以两手发热,是体内阴阳二炁接通的效验,逐渐就会蔓延全身。但是此时千万不可着意,着意即动念,念起则入后天,气滞手臂而不行。心火随念而起,加入气中,则其气变躁而难伏。且又牵连呼吸,呼吸者巽风也,丹经喻之为“橐龠”(可以理解为风箱),愈使火盛气急而难平。甚至有摇晃全身之势。照此发展下去,将有可能发生全身跳动、拳打脚踢之怪态,有人以为这是功夫来了,不知在丹道正是入魔的表现,丹道毕竟不同于猴戏。
道家静功,第一步首先要求做到“身不动”,如果连这一点也达不到,无法进入丹道之正轨。幸亏发现及时,可以防微杜渐。因此对于这种情况要进行自我调整不要太着意,首先要把意念放松下来,身体欲动之时,稍微加以控制。或者把心火摄入丹田,念念归中,这是熄灭心火的方法,心火熄灭,其气自伏。盖心火不熄,真火不生,真火生处,即使出现炁动,也是自然而然,决不至于发展到不知所措的地步。
杂念难除适合静功吗
问:学习静坐已有年余,总是感觉杂念难除,无法解决,是否自己就不适合做静功?
答:静坐之时滋生杂念,这是初学做功常有的现象,丝毫不值得奇怪。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之中,均无时无刻不在起念,只是自己不自觉察,
- 125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常常忽略过去。静坐之时,却才感觉杂念纷扰,浮游乱想,难以制止。有的人做功之后才知道,不做功夫好象什么都不想,上坐之后什么都会想起来了,其实这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而已。其实静坐之时,既然感觉到了杂念的存在,证明已经初步入静,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并不值得烦恼。犹如明镜一般,蒙尘日久,失去光明,不照有尘;及至初现光明,方可映出灰尘。人之心体如镜,杂念如尘,觉察杂念存在,是心体初显光明之兆。证明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入静,并非不适合做静功。须知有一分静,便有一分光明;有十分静,便得十分光明。
因此,初学静坐感觉杂念存在,可以不去理它,如果理之,成为一种负担,反而难以守静;亦不可故意放纵之。只须稍稍收摄心神,坦然求静。久则光明自现,杂念自息,恍然一觉,不知物我矣。这一境界,要在做功之中实际印证之。
杂念难除应如何止之
问:静坐之时,为何杂念愈斩愈多,甚至烦躁不可持久,最好的止念之法是什么?
答:止念,是静坐的关键所在,杂念不去,静功难以进步。若欲强行斩除,效果适得其反。比如一杯混浊的水,当其混浊之时,无论如何作用,而浊者自浊,只有待其逐渐澄清,自然清者上升,浊质下降,变为清浊分明。《老子》曰:“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即是说“浊者”,只有以“静”之法,才能慢慢澄清,这就是静功的作用。水浊之时,好象念生之际,不辨清浊动静,强欲使之变清甚难。而且人的念头是无形之物,不似有形之物斩之即断。无形之念,往往斩而又生。故用方法止念,难以彻底奏效。
追究念头生起之处,其根在于自心,杂念犹如枝叶,欲使杂念不生,必应在其心地下功,断其根源,自然枝蔓不生。仅仅斩其枝叶,必致其根愈生,杂念愈多,难以制止。且易勾起心火,变得烦躁,难以久坐。故当寻其心性清静之本体,返还本根,以清静之心,逐渐涵养,不求斩
- 126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除杂念,久则杂念自去。此自然无为之道,实为静坐修真之大法,胜过一切有为法门,且无弊端。
守窍若存若亡如何做
问:守某些窍位,妙在有无之间,也就是书上所指的“若存若亡”,不知如何才能做到?
答:守窍的要妙,在于守而不守,既非死守,又非不守。假如死守一处,则易气机凝滞,淤塞不通,恐生弊端。假如失心不守,则易散漫无际,气机不聚,恐落空亡。因此丹书强调守窍之功,妙在有无之间,谓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又曰:“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总之不可用意太过。亦不可完全无意。具体做法,开始可将意念守于窍位,然后逐渐忘掉,但又不可全忘,还要时时照顾。诀曰:“先存后忘,知而不守。”其中精微,还要个人仔细悟解。
意守祖窍与呼吸丹田
问:有的丹书,下手第一步要求二目垂帘,眼观鼻,鼻观心,回光返照,又要求意守祖窍,还要求呼吸入于丹田。如此一来,心意岂不是更加散乱,而且不成章法了?具体的修法又当如何?应当注意什么?
答:丹书上面所讲的功法,下手各自不同,皆有一定程序,不可颠倒错乱。而且入手的种种方法,各有各的不同功用。首先要把道理认识清楚,然后依照次序去做即可。二目垂帘的作用,起初来说是为了帮助入静。
然后意守祖窍,祖窍为性之根,守此可以见性,此为修性之功。待等念去心澄,神光会聚,即可眼观于鼻,鼻观于心,心观于丹田,回光返照于丹田之中,随之呼吸入于丹田。丹田为命之源,此为修命之功。如此做去,虽属下手之法,已将性命双修之工,囊括其中矣。可见其中工程,皆有次序,步分明,并无心意散乱之忧。
- 127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以上具体修为,应当注意,一者逐次做去,不宜躁进,二者意守非同死守,但留意在即可,不要执着。
看书心境与修持之力
问:前些日子,看《文始真经注》、《乐育堂语录》,总觉看与不看的心境皆是稀里糊涂,偶尔增加了些修持之力,但维持不久便消失了。请问这到底是为什么?
答:阅读丹经道书,而觉收效甚微,甚至稀里糊涂,这是缺乏行持的原因。须知古代修炼家留传下来的著作,都是根据他们的身心验证切实得出的结论,是理法合一的东西,必须知行并进,才有可能切身受益。倘若仅凭翻看书本,无异纸上谈兵。好比阅读拳书上面的所谓高招,自己不去训练,功夫依然到不了身上,与人对搏一触即溃。
中华修真之道,贵在知行为一,知行并进,修真有份,有知无行非真知,有行无知是盲行。即便可以顿悟直超、即身证圣的上乘大法,若非超等根器,且有真实笃行,亦不免落于空亡。
采药守绛宫为何心慌
问:无师看书上之法,采药之际守绛宫(心窝),吸气,而觉心慌,无法控制。此为何故?采法对否?
答:道功之中,方法很多,其中优劣混杂,不可不辨。采药的作用,在于使其归炉,即归于丹田。然后兴功炼养,补益三宝。此际必须降下心念,以充炉火。所述采药之法,却将意念守于绛宫,又加吸气,极易导致心火上窜,无法降伏。故此才觉心慌,难以控制。如此一来,采药未见收效,用功先见其害,焉能说是采法正确?倘若刻意照此蛮干,惹起心火妄动,导致鼻血横流,亦非绝无前例。
因此若无师传,仅凭看书,按图索骥,只求领悟性功之学理,尚无大碍;如果行持命功之采炼,无异盲修瞎炼,易有后患,学者慎之。
- 128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迟滞不进如何能改变
问:初习修功,收效显著,到达一定阶段之后,总是迟滞不进,如何才能改变?
答:初习修功,一般人都是较为认真,而且初级的功法,较为容易把握,因而收效显著。经过一定阶段之后,人们出于惯性心理,往往执守已往的成效,以为这样就能够继续进步,岂不知这种做法恰恰等于划地为牢,自陷囚笼,反而束缚自己不能进步。因为修炼是一个连续不断、时时更新的过程,惟其如此,才能生生不已、深化生命、超越自我、步入圣域。故此功夫做到一定程度,就要打破守旧框框,才能继续前进,迈入更髙层次,否则只会停滞不前。试图用昨日的流水填充今日的溪流,其结果只会使溪水停止流动。《礼·大学》中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易辞下传》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皆合修为之道。
去年余之师弟自宁来此,他已年逾七旬,相与谈道,他自述每日如何坚持用法云云,余问之曰:这样用功,何日可以了歇?他在听后现出迷惘之态,转而问余,余即与之分析,方才令其心悦诚服。故修真途中,行进一层,就要打破一层,跳出樊笼,才能不断飞跃,直趋上乘。当然功夫必得脚踏实地去走,不可躐等而进,否则恐不扎实,甚至误入于歧途。另外功夫停滞的原因很多,有人未得传授,不知下一步如何去做;有人悟性不敏,达到某个阶段迷失了方向。总之都在原地踏步、作茧自缚而已。只有不断更新,方合大道路数。
北派清修难以长寿吗
问:北宗王重阳及全真七子,皆非特别高寿者,是否北派之清修丹法,难以长寿?
答:此种说法,过于片面。且不可执其一端,而否定全体。北宗诸真之寿数,史载王重阳五十九岁,刘处玄五十七岁,马丹阳六十一岁,
- 129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谭处端六十三岁,孙不二六十四岁,郝大通七十三岁,王处一七十五岁,丘处机八十岁,的确不算特别高寿,须知这与他们的修真旨趣与生活时代大有关系。史载王重阳祖师“颖悟绝人”,故此得道较早,丘处机曾云:“吾宗惟贵见性。”可见北宗丹法,并不以长寿为究竟,但是丘处机本人住世八十岁,因而不可就说修炼北宗丹法难以长寿。另外王重阳等人的生活环境,正值外族入侵、生灵涂炭的战争年代,住世维艰,不若登仙,也有关系。观看北七真之后的诸多高道,长寿者比比皆是,不乏其人,如尹志平八十三岁,张志纯一百二十岁,夏志诚八十三岁,张志素八十一岁,王常月一百五十九岁,刘一明八十八岁,刘名瑞九十三等等,他们的寿数均超过了先辈,但是北派丹法却是一脉相承,说明了他们在北宗丹法修炼上取得了成就,亦足以说明修炼北宗丹法长寿之可能性。
有的高真大隐,并非有意单纯追求长寿,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如果寻找不理想传人,就用丹道长生之法延长寿算,直至传下衣钵为止,这是道家长生的又一妙用。故此未现长寿,并非取决于修炼北宗丹法。相反,中华道家历史上凡皆长寿之高真,均离不开北派清静功夫之妙用。例如近代高真陈撄宁宗师,六十六岁之后即孤身鳏居,在他后二十四年的晚景生涯中,倘非北宗清修静功精深,绝难达到九十高龄。由此可见,修真者离开北派丹法,反而难以长寿。
仙宗长寿与一般长寿
问:仙宗修炼可以长寿,一般人有的不学修炼也能长寿,试问二者有何不同?
答:仙宗修炼,可以长寿。这种长寿,与不习修炼者的长寿,大概有四点不同:一是修炼为健康长寿,有人虽然能够做到长寿,但是往往带病长寿,这种长寿是不究竟的,并不圆满;仙宗修持,讲求培补自身精炁神三宝,返还乾健之体,而后采取先天之炁,彻底脱胎换骨,成为真人,这种长寿是健康的长寿。二是修炼乃必然长寿,有的人虽然做到
- 130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了长寿,但是往往出于偶然,并非由自已说了算;仙宗修持,踏入玄牝之门,而后合天地之造化,归根复命,这种长寿,是必然的长寿。三是修炼为自主长寿,一般的人,不做修炼功夫,也许可能达到尽其天年(天年即一个人可以活到的年龄,中华道家认为是一百二十岁至一百八十岁);仙宗长寿,寻得性命根源,除了尽享天年,还可以再用接命之法,更多地延长自已的寿数,完全可以自主地“在世长年”,如果不愿住世,可以停用或不用此法,所以这种长寿是自主的长寿。四是修炼乃身心同寿,一般人长寿之后,可能成为植物人,变为痴呆状,这种长寿成为简单的生命重复,总有缺陷;仙宗之长寿,是要身心同寿,即身心同时做到健康不老,永远保持青春活力。
二者长寿之不同,还有更深含义的差别,比如“寿同天地一愚夫”,纵寿何益?有心者多读《庄子》,庶可领悟。当然并不是说没有修炼的长寿要不得,而是站在修炼文化的角度上来看,二者存在层次上的不同,而其长寿的生命力是一致的。
精有走失应如何用功
问:静坐用功,而体内之精终不能化炁,常有走失,请问年轻人应当如何用功?又与老年人有何不同?
答:欲使精化为炁,先要明白精与炁的相互关系。须知精与炁本是一物,炁为精之源,精为炁所化。未化精前为先天炁,炁既化后为后天精。炁之所以化为精者,皆因后天情念之动,心火遂起,而先天炁化为后天精矣。欲使精化为炁,最易简的方法就要使炁不化精;欲使炁不化精,须使心念不起,不堕后天,自可摄精归源矣,这一点全仗性功之精纯。而在年轻人,尤其容易做到,因其后天意识较少,容易恢复先天本性(元神),先天元神与先天元炁本为一物,“性住”则“炁自回”矣。而在老年人,尤其不易做到,因其后天意识较重,早已形成后天熟路,难以回复先天本性,先天元神与后天之精本非一事,欲返先天则难。当然二者并非绝对,因人而异,但就一般而言,年轻人在先天上占有一定
- 131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优势。
故此年轻人可以直接从炼炁入手,而老年人就要从炼精起步。年轻人炼炁,其实就是炼炁化神之功,因年轻人精全炁旺,故须以神炼炁,以炁养神;老年人炼精,其实就是炼精化炁之功,因老年人精衰炁枯,故须炼精补精,以精补炁。老年人补足精炁,才能与年轻人一样进修。所以年轻人可以省略一步工程,较老年人修真为快。年轻人如果试图按老年人的路子修为,反两自走弯路,炼精不成,最易自伤命宝,可不悟哉!只有从性功下手,入得清静,返还先天元性,性住炁回,自可保住先天炁,而炁不化精,精自为炁,以炁化精,将不为而自成矣。此皆就功夫法则而言,其间分别甚为精微,若非实际印证,不可拟议。
应如何避免熟睡走失
问:每次走失,常在熟睡之时发生,采用念佛不起作用,应当如何避免?
答:初做功夫易患“道解”(走失),这种情况前面已经有所谈及。关于这一现象,有外因也有内因,推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心火未降。外在的因素,比如座下垫得太暖,睡觉被褥太厚,打坐盘腿过紧,用功意念太重等等,这些都易引起心火上冲;内在的因素,就是浊念未除,心火遂起,心肾不交,水火未济之故。因为人身无非阴阳二炁,阴者属水统于肾,阳者属火统于心。欲使肾水不失,须使心火不升。降下薰蒸肾水,水化为炁,炁自上升,自无走失之患,如此谓之阴阳相交,水火既济。
因此根本上应该做到心地清静,以性炼命。一般人讳于言此,却又无法解决。试图求助于其他的方式,未必能够解决自身内部的问题。由此可见,性功在初步修持中的重要。然后才能以心摄炁,以炁养心,渐入内修之正轨。功夫深处,阳关自闭,再无漏泄,我命由我矣。
- 132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功夫进展处为何走失
问:白日静坐,已觉无念,为何熟睡之时还有走失?为何几乎都在功夫进展之处发生?
答:白日已觉心静,夜晚仍有走失,此乃炼意不净之故。就是说心中虽觉无有杂念,但是潜意识之中仍有浊念,未能完全扫除干净,自己不曾觉察。等到夜晚睡熟之后,杂念又起,偷偷点起心火,昏沉之中,心火上升,肾水下流,及至醒来,不可挽回矣。这就说明“真心清静”是何其重要,道书中云:“扫除心界不遗尘。一粒灰尘也不可落于心中,炼意必须干净,则性光澄彻,永无昏沉走失之忧。俗云:“日日防火,夜夜防贼。”火者心中之火也,贼者心中之念也,亦合修真之理。但是又不可过于拘执,应当洒脱超越,心地坦荡,胸怀开阔,自然无念,一尘不染。如果时时管制心念,不使滋生,反而成为一种思想负担,套上了一层精神枷锁。
至于为何都在功夫有所进展之际发生,乃是功夫进步之时炁机壮旺,最易发动,冲起心火,难以保守。须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生尔处即杀尔处也,得之在此,失之亦在此也,《阴符经》云:“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是也。故此功夫越是进步,越要注意用心护持,千万不可麻痹大意,否则犹如逆水行舟,不进自退矣。
内炁上行与归入丹田
问:静修之时,感觉身内之炁如同水蒸气一般,冉冉上升,自身好象腾云驾雾一样,美不可言,有人说这种现象不对,内炁应当归入丹田,不应该往上走,这种说法对吗?
答:这是一种误解。修真过程之中,不同的层次均会出现不同的景象,岂可死搬硬套,一概而论。纳炁归人丹田,只是炼炁初步的一种法门。炁归丹田的目的,是为了逐渐培蓄丹田之炁。丹田之炁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己就会发动,这种内炁的发生是一种自然,修炼必须合乎炁机
- 133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之自然。
内炁发生之状,如果纯属先天轻情之质,自然就会冉冉上升,脱换自身阴浊之炁,渐觉身轻如云,若飘云端,妙不可言,这些都是极好的现象。这时发动的内炁,是由体内自动发生,与初学之时炁归丹田有所不同。初学炁归丹田,是收纳空气之中的清炁,纳入丹田之中,是有为的;内炁自动发生,是无为的。引炁归入丹田,真正积累于丹田的清炁极少,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由丹田自己发动。当然,内炁发动之后,仍当一意放在丹田,如如不动,令炁自主,否则意随炁走,不免产生“助”炁之失。又当须知内炁发动,并非全都表现出冉冉上升之状。有时会有种种形象,变化万端,难以具述,功夫到处,效验自见。
气机急促当如何调之
问:做丹田呼吸之时,感觉气机急促,不好控制,当如何调之?
答:此种情况,乃是心中未能入静,自心尚乱,无法驭炁之故。炁无心驭,如同脱疆之马,运行无度,故觉急促。做功首当求得心静,心静则炁息平定,尔后再做丹田呼吸,自可达到“绵绵若存”之境界。
对于行炁的功夫,有一个大的前提,不可离开,就是必须合乎“静”的原则。丹道一切功法均属静功,做丹田呼吸也不例外。普通人呼吸急促而短,不合先天,修炼通过调整呼吸使其达于丹田,使其运行合乎先天之常道。
观察自然界一切物象,莫不从自然虚静中来。试看孵卵之鸡,必安然静息;动物夜行,乃柔缓含藏;春风拂柳,而摇摆依依;小河流水,则潺缓有度。此皆自然造化,根源于静。作为修真之道,更须合乎自然天机,经曰:“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此亦“天人合一”之一义。
故此做功必须扫除妄心,先求入静,心静之后,再以静心统驭炁机,而后炁机运行,虽动犹静,符合“天然真火候”。如此去做丹田呼吸,绝无气乱急促之忧。丹书云:“服气不长生,长生须伏炁。”伏炁之法,
- 134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须合自然,师法自然,即无上上法也。
丹道周天与气功周天
问:丹道所讲的小周天和大周天,与气功上的小周天和大周天,二者是否一致?
答:并非一致,二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丹道所讲的小周天,是在丹田之炁养足之后,炁足发动,下行阳关无出路,上冲心府行不通,自然冲开尾闾,穿过夹脊,直透玉枕而上泥丸,而后自前顶降下,由上鹊桥(舌顶上腭之天池所在),沿十二重楼,下绛宫而归丹田,此即所谓后升前降之“小周天”。周天开通之时炁流粗劲,力量甚巨,乃由脊髓而通关。要想达到此等地步,非得丹而后可。这一点在童真之体,真正入室下功,较为容易做到;若在中老年人,则较为困难,因为补足亏损,要费许多功夫。
小周天打通之后,八脉之中任督二脉已开,其后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冲、带等其余六脉,随之渐次冲开。普通之人,十二经络全开,惟八脉为阴气阻塞,独修真之士可以阳炁开之。较之常人所用十二经络系统,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八脉系统,如是能够相互调节,功夫层次亦随之加深。
八脉开通之后,还要打开一个更深层次的大系统。因全身有一总脉,为周身炁脉之总持,道家谓之“中黄”(非中脉,前已有述)。此脉有两窍,称为“无孔笛”,上窍通天,下窍通地,旁通五心,达于四肢。此脉打开,方可谓之“大周天”。一般来说,小周天开通之后,百病皆无;大周天开通之后,人天会通。小周天与大周天打开之时,皆有真实景象,炁足自动,绝非意想可为。而且真炁发动之时,后天意识泯灭,自身无法做主,全凭真炁所为。打开之后,则炁通有景,与初开之时,又有不同。初开之时,炁为有形,开通之后,炁为无形,其间变化,皆须亲身证验乃知。
因此,丹道所讲的周天,与气功上所讲的周天,有着本质的不同。
- 135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而且,丹道周天,不加后天意念导引,完全是炁足自动,自然而然,功到自成。社会上流传的气功法,均以意念打开小大周天,其实不过属于后天意识导引之皮下气通,也许偶然能够得到速效的感觉,但与丹道所讲的小大周天之层次,毫不相干。
如何领悟无为的存在
问:请问如何体会“无为”?无为是不变的吗?怎么样才能领悟无为的存在呢?
答:中华道家所讲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为,而是一种“无不为”的有为,因为道家说“无为无不为”。“无为”的存在,可以说是无处不有。这里我们可以随便举出一些例子:比如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转,称为公转;地球一方面还要自己运转,称为自转。这种转动,不是人为的,是自然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就是“无为”。这种无为,是自然的存在,不可违反,只有顺应此道;如果试图用人为的方式改变地球的轨道,人类就会灭亡。又如舟在水中行,如果顺水而行,可以说毫不费力,只管随水飘流即可,这就是无为;如果逆水行舟,违反水行之自然,必定辛苦费力,弄不好舟翻倾亡,归根结底还要顺水飘走。这就是说,掌握了无为,做事顺应自然,无往不为;违反了无为,做事悖道自然,则变成“为无”,所为皆空,最终避免不了自然之道的淘汰。但是无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那样,人们不必领悟无为,只管什么都不干,就可以无所不为了。无为的变化,无时不在,比如顺水行舟,不是一了百了,水下会有石头,也可能把船撞翻,这就是无为的变化,也是大道的一种自然。因此要领悟无为的存在,就要认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无时不在。如何认识这种变化,那么只有“静”,才能看清“动”,也才能领悟这种变化。因此,只有能静,才能领悟无为的存在,所以老子告诉人们“致虚极,守静笃。”
- 136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如何饮食有利于炼炁
问:能够帮助炼炁的饮食有哪些?吃饭和炼功如何安排?
答:饮食为人每日所必需,是后天能量的摄入渠道,因此对于炼炁关系甚大,不可不讲究之。能够帮助炼炁的饮食,在道家十分重视。每餐应当注意少荤多素,即多吃蔬菜,少吃肉类;但也不是多吃蔬菜就行,主食也不可废除;主食方面比较而言,面食较为益炁长力;饮料方面汽水能够把人体内的炁带出来,虽然夏天可以帮助散热,但是不属于帮助炼炁的饮食;水果或果汁较好,富含营养而且利于清炁上升,所以仙人都喜欢吃桃,神仙的供品也少不了水果。
吃饭和炼功之间的安排,这一方面也不可忽视。饭前如果太饿。就不要急于炼功,一定要吃过饭才行;如果不感到饿,也可以服炁代替吃饭。饭后不可马上炼功,要等半个小时左右再炼,因为饭后脾胃在做消化的工作,不可干扰,以免妨碍消化,有损健康。吃饭不可太饱,吃得太多则占据“炁”的空间,不利于养炁。修炼动功如太极拳之类,也不是吃得多了功夫才会棒。历史上功夫好的拳家不一定很长寿,因为没能照顾到养生的原因;懂得养生的拳法大师,一定是功夫好而且很长寿。
大极拳怎样做到炼炁
问:炼习太极拳,如何体会“炁”?太极拳怎样才能做到炼炁?
答:太极拳的口诀,就是“以意领炁,以炁领形”。因此炼习太极拳不懂炼炁,等于不明太极拳的真髓。但是这个“炁”,不是呼吸之气,所以仅以呼吸配合太极拳的炼习,不属于上乘的方法。
要在炼习太极拳之中,体会“炁”的存在。首先在起势和收势的“无极势”之时,要静得时间长一些。因为越是能够静下来,越能有利于炁的生发。在中间炼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不要用太强的意念,要似有似无,绵绵不断。尤其要注意利用起势养静所得之炁,用炁领动形体,则毫不费力,而且炼习之后不仅不累,反而精神饱满,这才是太极拳的真妙处。
- 137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两手、两脚、手与脚、肩与胯、肘与膝、神与形、内与外等各个方面,要注意协调配合,用一炁贯通,则是炼炁而非炼形。这时就要注意一动则齐动,一静则俱静。就象太极图的阴阳鱼一般,阴鱼一移则阳鱼随之而动,阳鱼一动则阴鱼随之而移,总之互相配合而团聚于太极之中,聚起来就是“炁”。
喝酒之后一会很壮吗
问:太极拳如果不使劲炼习,将来如何能够用于搏击?武松喝酒打死一只老虎,是不是喝酒之后炁会很壮,喝酒对于炼炁是不是有好处?
答:太极拳的炼习,当然是以松柔为本。至于搏击,在使用时是坚刚为利,但在炼习时就不一定。须知刚的东西要从柔的里面去炼,快的东西要从慢的里面去炼,极柔胜过极刚,极慢胜过极快,其中道理甚为精微,非三言两语所能解释清楚,亦非纸面文字可以测知。姑且打个比喻,试看老虎在平时行走之中,必定是极松极柔,可是在捕捉猎物之时,却凶猛刚烈,势不可挡。当然武松喝酒打死了一只老虎,但不能就说喝了酒炁才很壮(这是一个外国朋友提的问题,有点滑稽)。首先武松是一个英雄,他有很高的武艺和胆识,其次他在喝酒之后思想比较放松,没有太多的想法,不会害怕,所以能够勇往直前,全力以赴,以最佳的竞技状态打死了老虎。其后当他看到猎户借扮的老虎出现,才知道害怕,这时酒已醒了,即可说明问题。但是如果换一个人不是武松,试想就是喝再多的酒,可能也打不了老虎,弄不好成为老虎的一顿美餐,所以还是武松的内在功夫为主要因素,喝酒不喝酒并不重要。
根据这个话题,决不能说喝酒之后炁会很壮。喝酒对于炼炁也没有好处,因为酒能乱炁。但是道家修炼高真对于酒,却是情有独钟,津津乐道,这也是很有趣的一个方面。、如吕祖诗云:“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以及“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等等。不过这些高真所谈及的“酒”,就不是凡间俗子所饮的酒。而是修炼功夫成就之后,在自己体内所酿就的“琼浆玉液”。其他在修炼之中,“酒”的含义还有
- 138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许多解释,在此不必扯得太远。但是,可以借鉴的一点,很有趣味的一点,在炼功之中可以用一点微微“醉意”来炼。好象有点喝醉了酒,什么都不考虑,周身轻飘飘地,这就是一种“炁”的状态。只是注意但有一点微微醉意即可,不要用意太过,作出有醉的形象来,那就不是炼功,而是神经失常了。修真有成之后,周身关窍俱通,即使饮酒千盅,也不碍炁,但这对于初习者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不必考虑。
悟道证言
此处所辑,乃是笔者自一九九一年之前的修真日记之中,摘录出来的悟道体会,首次公开。因系得自真修实证,故名悟道证言。

未静之时,体会天地人我之先,万物未生,一切虚无,空洞之极。悟人此境,念自泯灭,而心自静矣。

初学入静,则躁妄难行。故开始先须伏性,就是意志力和懒怠心较量,按住性子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心不求静而自静,自然安逸。

当身心大静、元神初显之时,自性如同新生婴儿,对于陌生的世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此乃元神不定,未能成熟。持久养之,自可安定,而与天地为一,与日月同体,再无惊恐之忧矣。

时刻把心态住定于童真懵懂之时,便无情识搅扰之患。再加修持维护之,自无走失之患。

天热出汗,易生心火。意想立身冰雪之境,便得清凉。天寒气缩,易生退怠。意想丹田,如同阳光温暖,便可驱寒。此乃真意调身之法,可以改变环境影响,保障功修。

惊雷闪电,不宜入静,以防惊动元神。如能安定身心,不为所动,
- 140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又可以之炼性。所谓泰山崩于前而不悔,迅雷震于耳而不动,正合修养之旨。一念住定,不受物扰。

炁动之时,极易入魔,见到各种奇异境象。此乃炼性不定,意动念萌,故成幻化。倘能炼得性住,心地纯净,决无魔境之患。

初学做功,易生躁妄,难以持久。必须死心塌地,一切放下,彻底磨去火性与惰性,方显清静本性,而获自如。

茫茫广宇之中,万事万物惟在我心,到我无心地步,复有何物可以扰我?悟入此境,心无挂碍。世间万象,触目皆空。更有何事不可静者?则不必求静,而自在静中矣。
一○
心中若无一念,万事万物皆归虚无,自然外缘无从干扰我心,悟人空洞之境,无往而不可也。
――
常人每日纷纷扰扰,驰逐于外,分分秒秒的光阴,很难属于自己。只有静心之时,神炁内敛,方能使自已属于本来真我,而获生命之真实。
一二
只要活着没有病魔来扰,永保乾健之躯,精神充实,身心愉快,即为现实之神仙。
一三
尘缘愈重,愈难见修持效验;定力愈深,愈能够放下尘缘。
- 141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一四
功夫人门,先须炼己还虚,降去后天伪火,方显先天真如。
一五
清夜静寂,自己也仿佛与天地万物融合了。天人同一体,于此可见。
一六
入于静境,周围万象悉归销溶。即使处于喧闹之所,亦能听之不闻,不受干扰,觉其声音如在百里之外。
一七
混沌之中,有时出现魔境,欲撼我心:或声色来诱,或恐怖之境,或故惹嗔怒,或示以物利,……此时后天心识已泯,不能做主。能够战胜魔障与否,全仗个人智慧根基,及平日炼性之功。过得此关,方证真性不迷,内景自得,而道功精进矣。
一八
静则意灵,动则意乱。
一九
修持境界的感悟,自心与外物没有分别。心物一源,物我一体。
二〇
中者静也,一也,道也,无也,虚也,……悟到彻底,都有同等含义,守中曰静,静曰得一,一合于道,道归虚无。于是文字可破,得其意而忘其言。
二一
静,非一团死寂之谓,非固定不变之谓,乃在有动与无动之间状态。静而欲动、欲动未动之状态谓之静,不动不静、动静兼容之状态亦谓之静。
- 142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二二
静到妙处,万物皆与我心心相通,万物与我皆有情,而我独超乎世俗凡情之上矣。
二三
梦闻:“老子讲退死,讲良知化形,讲外生死,有离俗之方,以化生死。”醒来记之。
二四
梦闻:“积阳而动,积阴而返。
二五
静到妙处,空洞畅快,无边道力,来自清静。有何理由不能一切放下,弃却尘累,归入清静,得大自在。
二六
进道之时,往往是道魔并现。此时全仗平日修性之功,性定则进道,性动则入魔。
二七
先天三宝元精、元炁、元神,本属一源,实不可分。老子曰:“此三者不可致诘,相混为一”是也。只有后天三宝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才有分别。
二八
引经据典,谈玄论道,或可尽一时之兴。再去静坐下功,容易浮游乱想,必定心念难平。可见高谈阔论,有碍道修。
二九
嬉笑打闹,扰神乱性,乃为心性浮动之表现。炼得性住,必然心平如水,一波不兴。以此性力,方固命基。故此有髙深修养之人,必定沉潜内藏,大智若愚。
- 143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三〇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者阻碍也。因修炼是逆行,须反夺造化,颠倒生死,故此必有阻碍。克此阻碍,则魔归于道,道乃大进。
三一
真炁发动之时,而元神(非识神)随之而动,且在一炁之先,方为炁之真动,神炁合一而不分,性命合一而不离。
三二
上乘修真之功,可谓“抱元守中,神炁合一”八字而已。只要能够悟入先天混沌状态,则炼精、炼炁、炼神三者密不可分,炼精即是炼炁,炼炁即是炼神,炼神即是炼精。打破一身有形之象,天地之炁悉皆归之,而吾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得永得,我命在我。一切内外景象,皆自然而然出现,全不用后天人为之力,何等自如。
三三
眼前性光,口中甘露,皆为修炼进功之良好证验。若能蟾光夜夜圆,灵液日日生,即未登他,亦已超凡矣。
三四
夜梦清秀观音,人问之曰。“何谓佛”?其伸左手,良久方曰:“去”。又问:“何以成佛”?久之又曰:“去”。
三五
精神必须能够战胜形体,方有修炼之资格。先求忘形,即忘掉形体;再求脱形,即摆脱形体;进而入于化形,即化归虚无;最后精神与形体同归虚无,做到无形,即入道境矣。
三六
体内炁动之时,惟有听其自然,外面保持原有形态不可改变,即使躺着亦不可坐起。内部静以应之,乃为真应。倘若形体一动,则其心必
- 144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动,破坏先天,其景已失。再求进功,已堕后天矣。
三七
上半月阳炁渐长,炁易发动;下半月阴炁渐生,炁易混沌。观乎月之盈亏,自知合乎人身炁机。故丹书云:“有人问我修行路,遥指天边月一轮。”
三八
凡物有虚必有实,性命之理亦然。实者形也,虚者神也。形须神立,形去神离,故谓之神。形则有坏,神则无体;形有时限,神无终竟;形可长生(非永生),神能久视。
三九
浊源之水,可以意火炼之,去矿留金,以补后天。但是不能成药,更不能成丹,即成幻丹,亦必有漏。
四〇
阳炁发动,一意清纯,自会上升。若然一念转浊,其炁骤变,迅即下行。清浊之判,就在一念之间,成毁立见,如影随形。所谓“一念之差,天堂地狱”是也。
四一
修丹是在死中求生,若欲求生,反入死地。庄子云:“生生者不生,杀生者不死。”古仙谓“活死人”是也。
四二
心中无念曰静,静极必动,动极复静,动后之静曰定,故静与定有层次之差别。入静之后,心中忽生一觉,此动也。随后万赖俱寂,又入静地,此定也。再如静极之时,真炁发动,炁动之后,归入混沌,此又为定。静者有可动之机,定则无动静之分矣。
- 145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四三
静定互变,定中亦有层次递进之深化。
四四
拾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才是人间修行路。
四五
心燥之时,阅读丹经道书,则妄念于不知不觉中渐渐止息,亦为伏性之一法。
四六
患病之时,心气较低,人事减少,妄念自消,反而易静,所谓“闲缘人事少,多病道心生。”无病之人,当思患病之心态,有何理由不能降服自性,收心入静。
四七
修炼人常用静心之功,应物坦然,处变不惊,则时时皆可保持道修。白玉蟾祖师云:“不必定在蒲团上求道”。
四八
乘车之时,观见窗外景色,似看非看,亦不昏倦,亦不躁妄,静观外化,逍遥物外,怡怡自如,与打坐之时心境仿佛,亦可帮助悟道。
四九
所谓“悟”,一是心悟,一是体悟。心里要明白,还要在身体上实际修证,方为真悟。故曰知行合一,方为真知。
五〇
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在修炼之人,不止眼观耳听,浑身毛孔皆可听之观之也。
- 146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五一
万类皆自然,自然我本性,我心即自然,自然是我心。
五二
中华道家长生,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的生命可以延长,至少可以尽其天年(道家认为,人的天年为120岁至150岁)。但是不会永远不死,因为有形躯壳终难永生。一是人的寿命可以自我控制,即生死可以做到自主。既可以运用道家接命之法住世长年,又可以在厌居尘世之后撒手归去。有时修炼祖师为了寻觅传人,便用长生之法延长寿命。如《道统源流志》说:“(龙门第四代人周大拙)住世一百十年,始得天台道者张宗仁承受戒法,又得沈顿空承传宗派。”然后方才离世登真。
五三
丹家讲“窍”,窍者非针灸之穴。窍原无形,炁机发动之时,方显其形。
五四
心不合道,道亦难进。
五五
道本无心得之,勿以有心求之。欲求而不得,不求而自得。
五六
和合者,天地人配合之大混沌也。
五七
瞑目安心卧,卧中有一觉,一觉常相照,照见我真我。此睡中真境界也。
五八
扫尽后天识神,尽化先天一觉,是为真道之主宰。
- 147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五九
随时应当注意蛰藏封固,否则炁易散失。
六〇
真胎息者,乃为结丹之后,养胎之息。
六―
不采之采,不炼之炼,此皆性功有基,促进命功自然成就也。
六二
炁动之时,识神全泯,身心皆定,方为真动。全赖平时对境无心之功,方能做到。
六三
功夫到处,心自澄清。再看一切形色,即觉隔世。自然断念去欲,惟愿守我本来。
六四
静养功深,如入无人之境。虽应事接物,俱似虚无。入我心中,如同镜之照物,物虽见面镜不留,尽为虚象。此时观事察物,皆一目了然。无需思考,于中自出。
六五
打坐不打坐,心静皆是坐。
六六
岂在火候老与嫩,得其中和方为宜。
六七
道修在养,平日之间,常养静养炁,日久必有大效验。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与此理同。
- 148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六八
一念之际,正邪立判,魔道顿别。止念之后,欲心即道心,魔念即道念。
六九
阳炁发生,化清化浊,全系一念。
七〇
天地之自然,乃是自然而然。人能合于天地,则功修不在人为,无为之中而无不为也。
七一
无念方生炁,无炁不生精。
七二
人合大道,自然包含无限生机。
七三
性主于命,无命何以修性;命系于性,无性何以炼命。以命修性,性天光满;以性炼命,命地有主。性命双修,生道为一。
七四
退去浮躁之性,收拾杂乱之念,内心自现无比清凉,无比甜蜜,此由外入内之功。而后返观于外,自然耿介拔俗,不为物扰,此由内应外之验。
七五
清平星月夜,静默闻天籁,我立天地中,天与我合一。
七六
进入虚空,搜求妙有,会得妙有,才知真空,才觉自在。此时再看天地,又是一番景象。惟觉一意独存,与虚空相照,虚空即我,我即虚
- 149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空也。
七七
心中无火炁自清,乃真火候也。
七八
全身应一神,一神领全身。身神合一处,才是自主人。我神主我身,我身自有神。神机应万变,妙道化真身。
七九
修炼要求对境无心,心如止水。所有后天识性,必须去掉。倘若扫意不净,功夫出现良景之时,念头即起,如云蔽月,其景自失,寻之难矣。故平时须当注意止念定心,磨炼性情,所谓“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人心退去,道心方见。佛家讲大彻大悟,见性成佛,是心性之功。道家讲长生久视,生道合一,是性命双修。
八〇
所谓去三心,即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其实就是一个现在心而已。
八一
生造化处,即夺造化处。
八二
所谓自然,就是一种和谐的生机。
八三
阳炁旺盛之时,也是心族最易摇动之时。如果放任念头驰纵,则心火一起,冲撞性命,使性命不能合一,势必分离,堕入后天,防不胜防。故修炼之人,性功至关重要。
- 150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八四
真炁发动之时,真意亦随之而注,意动筹即动,全身皆有感应。此时神炁为一,乃为真效验。
八五
天机应于人机,人机合于天机,独有道者知之。道不远人,修至妙处,人身自合道机。此中玄妙,功到自知。生造化处,即夺造化处。
八六
静功非死寂不变之功,静中气象万千,因人因时因地而宜。尽在自然,不关人为。
八七
惟从静中悟人,功夫自可进步。
八八
修炼之人,必得经过一定程度的身心证验,再加攻读丹经道书,以及师传点化,具备此三项条件,方有可能入于丹道之门。
八九
修至妙处,道义自明。心地豁然开朗,疑迷一通俱通。山重水复之中,忽见柳暗花明。得其一而万事毕,明其一而万化安。
九〇
开悟之后,心中无比轻松,一旦轻松,极易发狂。切忌此时万万不可发狂,狂则失道,坠入魔途。必须继续用功,攀登更高层次的修为。如此愈加深化,层层提高,功夫精进,愈趋精妙矣。
九一
倘若只求开悟,开悟之后,不再下功。功夫断绝,知行脱节,则入魔道无疑。只有内外合一,即内修与外行一致,才是大道境界,才能守道不失。
- 151 -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九二
道在自然,行功之时,不可用意念。当用微意,微意就在有意无意之间。意重则入后天,非道也。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微意之把握,全仗性功之澄彻。
九三
只修命功,不修性功,乃为“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知深浅,恐有不测之虞。只修性功,不修命功,一则肉体难保,修证无据;二则欲念难伏,把握不住。
九四
养静之际,恍然无念,不由自主,入于虚无。此时万象皆泯,唯我一灵独存,所有人间事物,与我恍如隔世。迈入此境,乃可脱俗。
九五
修为不可过于执着,用意太过,反易出现障碍,欲速则不达。老子曰:“大道本夷”,“夷”者平常之意也。当平平常常而为之,贵在坚持,功效自见。盖平常之中出非常,此至理也。
九六
老子曰:“为道日损”,“损”即减少之意,减少一切负担,逐渐放下,每天比每天减少,自然感觉轻松自如,心中安静舒适,而渐入于大道之门矣。老子又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世人莫能知,莫能行。”若能“损“之,则是易知易行,否则就是莫知莫行。
九七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