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道书十二种+-清-刘一明(1)

_40 刘一明(清)
噫!健順一失,性命分離,五行錯亂。健順一複,性命凝結,五行攢簇。一失無不失,一複無不復,後天變化有為之道大矣哉!
但還原返本,乾坤相合,只完得前半工夫,還有後半工夫,猶未完的。蓋道至乾坤相合,是將後天已返成先天矣。既返成先天,從此再立鼎爐,別置鉗錘,用無為逆運之道,顛倒乾坤,乾逆退而坤順生,借陰以全陽,溫之養之,用天然真火烹煉,消盡一身後天陰濁之氣,煆成一個金剛不壞之物,從虛無中透出,入於無聲無臭之境,還我未生身以前面目,方是大解大脫,逍遙自在,無拘無束之天矣。
 
先後八卦合一圖
 
先天八卦合一
 
先天八卦,一氣迴圈,渾然天理,從太極中流出,乃真體未破之事;後天八卦,分陰分陽,有善有惡,在造化中變動,乃真體已虧之事。
真體未破,是謂生出者,須當無為。無為之妙,在乎逆中行順,逆藏先天之陽,順化後天之陰,歸於父母未生以前面目,不使陰氣有傷真體也。真體有傷,是已生出者,當須有為,有為之竅,在乎順中用逆,順退後天之陰,逆返先天之陽,歸於娘生本來之面目,務使陽氣還成真體也。
但先天未生出者,猶有分別;後天已生出者,亦有分別。當在胞胎之時,先天陰陽,五行一氣,包含無形無跡不可見。未生出者,及其生身以後,未交後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至善無惡,雖有陰陽五行之性,而無陰陽五行之質,一氣渾然,亦未生出者也。
先天逆中順行者,即逆藏先天陰陽五行,而歸於胞胎一氣之中,順化後天之陰,而保此一氣也。當生身之初,後天陰陽五行,入於軀殼之中,與先天陰陽五行相合,先天之內,即雜後天之氣。雖後天之氣未發,而形跡已露,如嬰兒善惡剛柔,本于性成,但後天為先天所統攝,性相近耳。此已生出者也。
及其先天陽極,交於後天,知識開而靈竅閉,其機已發,大肆張狂,亦已生出者也。後天順中用逆者,即順退已發之陰,歸於初生未發之處,返出先天之陽,以還此初生也。
陽健陰順,複見本來面目,仍是先天後天兩而合一之原物,從此別立乾坤,再造鼎爐,行先天逆中用順之道,即為九還七返大還丹矣。今以先天圖,移於後天圖內者,使知真體未破者,行無為自然之道,以道全形,逆中行順,以化後天之陰;真體已虧者,行有為受化之道,以術退命,順中用逆,以複先天之陽,先後合一,有無兼用,九還七返,歸於大覺,金丹之事了了。
 
河圖洛書先天後天合一圖
 
圖書先後天合一
 
何圖形圓,陰陽合一,無為自然之道也。
洛書形方,陰陽分位,有為變化之道也。
先天形圓,陰陽一氣,用逆全順,亦無為自然之道也。
後天形方,陰陽分判,順中用逆,亦有為變化之道也。
河圖先天,皆以道全形之事;洛書後天,皆以術延命之事。先天後天者,即河圖洛書之注釋。河圖洛書,是先天後天之數,先天後天是河圖洛書之理,數得理而始明,理得數而有本。
河圖洛書,相為表裏,先天後天,相為表裏。無洛書,則河圖無變化,無後天,則先天不成全。河圖為洛書之體,洛書為河圖之用。先天為後天之體,後天為先天之用。體用俱備,理數兼該,性命雙修之道,無餘蘊矣。
今仿邵子內方外圓之圖,移河圖於洛書之中,移先天於後天之中,河圖洛書為一圖,先天後天為一圖,成內圓外方二圖,以變化內圓外方之義。又以四圖合為一圖,以示圖為活圖,理為活理,不得以圖說圖,以卦說卦也。
以道全形者,圓成無虧,防危慮險之功,誠之者性也。以術延命者,陰陽錯綜,返本還原之道,明之者教也。內方外圓者,自誠而明,無為而抵有為也;外方內圓者,自明而誠,有為而歸無為也。無為了性,有為了命。了性所以成後天之功,了命所以複先天之氣,先天全,後天化,有無不立,性命俱了,現出父母未生以前面目,露出無始五行不到的本橡。圖書,先後八卦,一以貫之,渾然太極,萬象歸空,陰陽混化,無聲無臭至矣。
 
中圖
 
中圖
 
儒曰,執中;道曰,守中,釋曰,虛中。中之一字,乃三教聖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經萬典,說來說去,只說的這一字,篆文中字從○、從|,在人即秉[ ]之良,為至善無惡,圓明不昧之物,所謂先天真一之氣者是也。
○中有|,渾然天理,一氣上下,流行不息之義,且|在O之當心。" ",左為陽,右為陰,即河圖左陽右陰。一氣上下之象,薛道光曰:"有物先天地,無名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調。"寂寥者,即O。萬象主,即|。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故謂中。
是中也,不偏不倚,無前無後,無背無面,無頭無尾,非有非無,非色非空,虛圓不測,無象而能主宰萬象,無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在人,非四大一身之中,非中外之中,無方所、無定位,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古人推其理而肖其形,強名之曰"十字街",曰"四會田",曰"通衢路",曰"戊己門",曰"元牝門",曰"元關竅",曰"生殺舍",曰"刑德門',曰"生死關",曰"陰陽戶",曰"性命竅",曰"天地根",曰"人獸關",曰"懸胎鼎",曰"造化爐",名號多端,總而言之,曰"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亙古聖賢仙佛,皆從此中生出.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悟之者立躋聖位,迷之者萬劫沉淪。
蓋此"中",乃性命之根,在先天,性命如一,而為中(圖);在後天,中分而為性命(圖),其實後天中返出先夭,性了命凝,性命歸根,仍是一中。
老子雲:"穀神不死,是謂元牝.元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紫陽雲:"要得穀神長不死,須從元牝立根基。"穀神,即中也。元牝為陰陽,即性命也。穀神不死,中含性命,元牝之基,性命成中。守此中者,聖人也;失此中者,凡人也。聖凡之分,只在得失之間耳。
一切常人,為氣質所拘,為積習所染,性命分居兩處,中有虧損,日虧日損,性亂命搖,神昏氣濁,將中之原物全然失卻。中一有失,性命無本,形雖動而神已喪,焉能長久乎?三教聖人,以中為本者;欲人執守此中,保全性命耳。
中之一字,為修道者始終之要著,築基在此,采藥在此,烹煉在此,溫養在此,進陽在此,退陰在此,結丹在此,脫丹在此,七返九還,無一不在此。但這個"中",人不易見,亦不易知,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守。有心求之,則落於色相;無心守之,則入於空寂,均非中道。真正中道,非有非無,即有即無,非色非空,即色即空,不落O偏於恍惚中求,於杳冥內尋,庶乎近焉?
天下學人。不知此中是個什麼物事,或謂黃庭穴,或謂天穀穴,或謂百會穴,或謂絳宮,或謂明堂,或謂咽喉,或謂兩腎中間,執守幻身穴竅,便謂守中抱一,妄冀長生,不但不能長生,反而促死,哀哉!
儒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又曰:"不偏不倚之謂中."道曰:"前弦之後後弦前,藥味平平氣象全。"又曰:"陰陽得類歸交感,二八相當自合親。"釋曰:"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無頭無尾,無背無面。"又曰:"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皆言中之實落處也。若人能於此等處留心,極深研幾,就正于真師,認得真正之中。將柱扙子穿在中鼻孔內,主登彼岸,絕不費力,從此直進大路,緩步而行,終有到家之日,經雲:"得其一,萬事畢,"豈虛語哉!
 
金丹圖
 
金丹圖
 
悟真曰:"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
所謂虛無一氣者,乃天地之根,陰陽之宗,萬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世人不知金丹是何物事,皆於一身有形有象處猜量,或以為金石煆煉而成,或以為男女氣血而結,或以為心腎相交而凝,或以為精神相聚而有,或以為在丹田氣海,或以為在黃庭泥丸,或以為在明堂玉枕,或以為在兩腎中間,如此等類不可枚舉,皆是拋磚弄瓦,認假作真。故學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殊不知金者,堅久不壞之義,丹者,圓明無虧之義.丹即本來先天真一之氣,此氣經火煆煉,曆劫不壞,故謂金丹。
是丹也,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無形無象,先天而立其體,後天而發其用,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擬之則失,證之則非,古人強圖之以○,強名之曰道,曰虛無、曰先天一氣、曰無極、曰太極。曰道者,無名之名也。曰虛無、無極者,自未生物時言之。曰太極一氣者,自方生物時言之。其實虛無一氣,無極太極,總是道之一個物事,非有二件。這個物事,即是金丹。在河圖洛書,即中五之中一點;在先天後天,即陰陽相交之中一竅,人人具足,個個圓成,處聖不增,處凡不減,只緣秉氣所拘,積習所染,順其後天之陰,迷失本宗,流蕩忘返,莫知底止矣。
古來聖賢,慈悲度世,設金丹有為之道以覺人,蓋欲人人歸根複命,還其當初一個原物而已.其法有二:一有為,一無為。無為者,即河圖陰陽相合,先天圖陰陽對交,一氣渾然之理;有為者,即洛書陰陽錯綜,後天圖陰陽生克,兩儀變化之理。上智之人,行無為之道,以溫養這個○;中下之人,行有為之道,從無守有,以複還這個○。其實這個到複還來時,仍歸無為,無為到盡頭時,圓陀陀、光灼灼、淨倮倮、赤灑灑,堅固穩定,長久不壞,跳出五行,脫出陰陽,我命由我不由天矣。
但聖賢大道,窮理盡性至命之學,有工程,有次序,有文烹,有武煉,有急緩,有先後,有止足,毫髮之差,千里之失,欲要行得,先須知得,知得一分事,行得一分事,知得十分事,行得十分事,世間迷人在皮囊上強扭捏,自以為修持性命,非修性命,乃是傷性命也。
性命且不知,妄想長生,豈不愚哉?夫命者,先天正氣。性者,先天元神,命屬陽,性屬陰,性命相合,陰陽混一,是謂金丹。金丹者,性命之別名,乃虛無中結就,非後天一身所產之物。不知性命,焉能修持性命?不識金丹,焉能凝結金丹?故窮理工夫,最為先著。果是窮透河圖洛書奧妙,先天後天機密,則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大地裏黃芽長遍,滿乾坤金花開綻,一步一趨,皆是大道,攢簇五行,和合陰陽,還我生初本來面目。
金丹凝結,洛書後天有為之功畢,再行溫養之功了河圖先天之道,以複其父母未生以前面目。打破虛空,至於無聲無臭,大丈夫之能市畢矣。盡性由自悟命,祖師傳不得口訣,徒自猜量耳。
 
爐鼎藥物火候六十四卦全圖
 
爐鼎藥物火候全圖
 
金丹有為之道,後天變易之道也。變易之道,以乾坤為體,以坎離為用,以屯蒙六十四卦為氣候,周而復始,一氣流行也。
金丹之道,以乾坤為鼎爐,以坎離為藥物,以屯蒙六十四卦為火候,陰而陽,陽而陰,陰陽迭運,亦一氣流行也。
徐從事《參同箋注》雲:"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牝牡牡,四卦以為橐籥,複冒陰陽之道。"又雲:"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兼併為六十,剛柔有表裏,朔旦屯值事,至暮蒙當受,晝夜合一卦,用之依次序,既未至晦爽,終則複更始,日月為期度,動靜有早晚,春夏據動體,促子到辰巳,秋冬當外用,自午訖戌亥,賞罰應春秋,昏明順寒暑,爻辭有仁義,隨時發喜怒,如是應四時,五行得其理。"此言金丹之道,不外乎變易之道。變易之道,不外乎天地、日月、陰陽造化之道。
人能以剛健為鼎,柔順為爐,則乾坤鼎爐立矣。人能虛人心,靈性不昧,振道心;正氣常存,則坎離藥物得矣。鼎爐立,藥物得,法天地,效日月。當剛健而即剛健,剛健必歸於中正;當柔順而即柔順,柔順必歸於中正,仁義並行,動靜如一,日乾夕惕,其功不缺,與時偕行,隨機應變,即是乾坤坎離四卦,以為橐籥始于屯蒙,終於既未,即是賞罰應春秋,昏明順寒暑,爻辭有仁義,隨時發喜怒,一部易理,在吾方寸之中,又何患乎大道不成,性命不了耶?
紫陽翁雲:"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搏烏兔藥來烹,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此詩泄盡丹法天機,而無餘蘊矣。今立鼎爐、藥物、火候全圖,以乾在上為鼎,坤在下為爐,坎離居中為藥物。四卦列之於外,以象陰陽之橐籥。其餘六十卦,屯蒙為始,既未為終,列之於內,以象朝暮之火候。
屯者,陽氣動于陰中也。蒙者,陽氣陷於陰中也。既濟者,陰陽已合也。未濟者,陰陽不交也。陽氣初動即扶陽,所以進陽火,朝之功也;陽氣有陷即養陽,所以運陰符,暮之功也。既濟,陰陽已合,須當隨時而保濟,保濟者,借陰全陽也;未濟,陰陽不交,須當待時而求濟,求濟者借陽益陰也。借陽益陰,進陽火,自屯至既濟三十卦,所以致其濟也;借陰全陽,運陰符,自蒙至未濟三十卦,所以防不濟也。始于屯蒙,終於既未,其餘五十六卦,俱皆陰符陽火之事,可以類推而知。然其妙用處,總在坎離、陰陽、健順,歸於中正耳。健順中正,則始而屯蒙,終而既未,皆自然而然,豈容勉強也。
 
陽火陰符六陰六陽全圖
 
陽火陰符六陰六陽全圖
 
金丹大道,始終兩段功夫,一進陽火,一運陰符。進陽火者,陰中返陽,進其剛健之德,所以複先天也。運陰符者,陽中用陰,運其順柔之德,所以養先天也。進陽火,必進至於六陽純全、剛健之至,方是陽火之功盡;運陰符,必運至於六陰純全,柔順之至,方是陰符之功畢。陽火陰符,功力俱到,剛柔相當,健順兼全,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一氣,渾然天理,圓陀陀、光灼灼、淨倮倮、赤灑灑,聖胎完成,一粒黍米寶珠,懸於太極空中,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動,常應常靜,常靜常應,本來良知良能,面目全現,所謂"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也。
再加上向上工夫,煉神還虛,打破虛空,脫出真身,永久不壞,所謂"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進於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之境矣。
今立六陽六陰,陽火陰符全圖,以複臨、泰、大壯、夬、乾、姤、遯、否、觀、剝、坤十二卦。列之于外,其餘五十二卦,列之於內。雖是六十四卦,總是十二卦統之。複之一陽進,而凡一陽之卦,皆在其中。臨之二陽進,而凡二陽之卦,皆在其中,至於三陽、四陽、五陽,俱皆如此。運陰亦然,左陽卦者,先進陽火以複先天也。右陰卦者,後運陰符以養先天也。先複後養,先天凝結,性命堅固,金丹有為無為之事了了。此圖與前圖相為表裏,前圖是火候之功力,此圖是火候之次序,用功力而依次序,依次序而用功力,步步腳踏實地行去,自有進益,庶不至毫髮之差,千里之失也。
 
 
卷一
 
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述注
門人沖和張陽全校閱
後學黃燮榳重刊
 
乾上乾下(乾卦第一)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乾者,健也。剛強不屈之義。卦體六爻皆奇,純陽之象,故謂乾。此進陽火之卦,造命之學,所以行健而用剛道也。健莫健於天,天之為道,一氣流行,迴圈無端,經久不已,無物不復,無物能傷,健之至矣。
故當春而生物者,健之元也。元者,初也。陽氣之初生,而萬物俱皆萌甲,元何其健乎?
夏而長物者,健之亨也。亨者,通也,陽氣之通暢。陽氣通暢,而萬物俱皆發旺,亨何其健乎?
秋而成物者,健之利也。利者,宜也,陽氣之便宜。陽氣便宜,而萬物俱皆成實,利何其健乎?
冬而藏物者,健之貞也。貞者,靜也,陽氣之寧靜。陽氣寧靜,而萬物俱皆歸根,貞何其健乎?
元、亨、利、貞,四時迭運,總是一健行之,一為體而四為用。體以施用,用以全體,體用如一,故天道健行而不息也。
惟人也,資天之氣而始形,即具此天之健德,即有此元亨利貞之健用。人之健德,即本來之良知、先天之正氣,名曰真陽,又曰真一之精,又曰真一之氣;儒曰精一;道曰抱一;釋曰歸一。無非教人修此一點剛健正氣耳。
是氣也,本于先天,藏於後天,處聖不增,處凡不減,有生之初,不垢亦不淨,不生亦不滅,不色亦不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處於萬物之中,不為萬物所屈,本自元,本自亨,本自利,本自貞,皆在無心中運用,不待勉強,出於自然,不健而健,健而不健,健之無形跡可窺,所謂天人者是也。
一交後天,氣質發而外物誘,性相近而習相遠,棄真認假,良知有昧,於是元者不元,亨者不亨,利者不利,貞者不貞,健之德已虧,健之用已非,神昏氣濁,性亂命搖,身雖動而陽氣消,不死豈能之乎?
故聖人有造命之學,於後天中返先天,能以修持本來乾健之德,永久不壞耳。修持之道,仍不外此元、亨、利、貞之用。
人能看破一切,猛醒回頭,志於性命,恍惚杳冥之中,便有一點生機潛發,此健之元也。人能一心修養,真履實踐,經久不殆,行以達其所欲,即健之亨也。人能振發精神,勇力前進,剛氣凝聚,諸緣不礙,生死如一,即健之利也。人能格物致知,辨別是非耶正,止於其所而不遷,即健之貞也。
元以生其健,亨以通其健,利以成其健,貞以固其健。元、亨、利、貞一氣運用,由勉強而歸自然,渾然天理,仍是良知本來面目,可以與天同功用,與天同長久矣。
但是道也,有藥物,有火候,有功力,有急緩,有止足。修之合法,養之隨時,方能進於佳境。倘差之毫髮,失之千里。元亨利貞,四者缺一,則健德不成,命非我有。此進陽之火候,不可不知也。
初九,在健之初,健德方振,如潛藏之龍,正當培養正氣之時,未可自恃其健,故曰“勿用”。
九二,健而得中,不偏不倚,剛柔相當,如見龍在田,生氣常存,天良不昧,聖胎有象。所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曰“利見”。
九三,浩氣充塞,剛而得正,日則勉於行,夕則察其過,日乾夕惕,健行不息,雖有危厲,故能無咎。
九四,健德已成,聖胎完全,待時脫化,如龍或躍而起,或在於淵,審查氣候,防危慮險,故可無咎。
九五,剛健中正,陰陽混化,身外有身,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不但成己,而且成物,如飛龍在天,隱顯不測,隨時濟物。所謂大人者,正己而正物者也。放曰“利見”。
上九,進健太過,獨剛不柔,知進而不知退,如亢旱之龍,龍至於亢,不能生物。健至太過,必敗其事。陽極必陰,天寶得而復失,理有可決,故曰“有悔”。
大抵行健用剛之道,貴乎隨時,隨時之健,能剛能柔,元、亨、利、貞,無往而不可健,無往而有傷健矣。
聖人恐人不知用健之道,大書特書曰:“用九,見群龍無首,吉。”此言太煞分明。九為河圖一三五,陽生之數。用九者,即用健也。龍之為靈昭昭也,變化不測,能上能下,能大能小,能隱能顯,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修健之道,如禦龍也。用健而能隨時,如群龍之變化也。當潛而潛,當見而見,當乾而乾,當躍而躍,當飛而飛,健而不至過,高而不至亢,緩急止足,各隨其時,此無首之健,用之而未有不取吉者。但無首變化之道,須要真知灼見,若不見而猜想做作,雖天寶在望,未許我得。用之必先見之,見而後用,則有用,用中無用,無功,功裏施功,有無不立,順逆不拘,大地裏黃芽長遍,滿世界金花開綻,信步走去,頭頭是道,取之左右逢其原,用九而不為九所用,方且進於剛健中正純粹之精,我命由我不由天,與天為徒矣。
 
上坤下坤(坤卦第二)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初六,履霜,堅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六五,黃裳元吉。
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用六,利永貞。
 
坤者,順也。柔順卑下之義,卦體六爻皆偶,純陰之象,故謂坤。此運陰符之卦,修性之學,所以行順而用柔道也。順莫順乎地,地本至陰,無陽不能生成萬物。其所以生成萬物者,順乎天之陽氣,進退而生成之,是地本不元亨,而元亨之利,在於能貞耳。地之順天不可見,觀于牝馬之順,而地之順可知矣。
牝者,陰柔之總名。凡物之陰者,皆屬北。馬為健行之物,牝馬順牝(疑為牡)馬而行,則牝馬所到之處,即是牝(疑為牡)馬能到之處,雖柔亦剛,地順之利貞,亦如牝馬之利貞耳。
人受地之陰氣以成形,即具此柔順之德。柔順之德,即人生之初,秉彝之良能,此能交於後天,為氣質所拘,積習所染。順非所順,順其所欲,良能變為假能矣。
聖人教人行順道者,由假順而變為真順,還其當日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之本面耳。故曰“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
夫剛為柔之主,剛能統柔,柔不能統剛,亦只順承其剛而已。以柔順剛,不但無能者順有能,凡返邪歸正,改惡遷善,存誠去妄,以人心順道心之事,皆系以柔順剛之義。先迷者,人心用事,道心埋藏,順其人欲,以假傷真,由迷而失主也。後得主者,道心用事,人心安靜,順其天理,以真滅假,得主而不迷也。
人能由迷生悟,以陰順陽,借人心複道心,以道心制人心。先失主而後得主,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何病於柔乎?
順之道,莫大於地。順之象,莫著於月。月本純陰無陽,與日會于虛危之處,行至西南坤位,初三吐蛾眉之光,魄中生魂,是謂得朋。至於十五,光輝盈輪。十六日景自此漸錯,月光至此漸退;魂中生魄,行至東北艮地,二十八余光于此全消,所謂喪朋。
西南月光方生,陰順其陽之進也。東北月光全消,陰順其陽之退也。陽進則月明,陽退則月昏。月之昏明,亦順其日之進退耳。
修道君子,用順而行柔道,能如月之順日,則知得知喪,進之退之,無有不利者也。利者何利?利其順之得正,尤利其安居於正。方是全始全終之吉道。
曰安貞者,安正也。以正而安,止於其所,不順而必期其順,不正而必至於正。
煉己持心,拔去一切輪回種子,不使有一點滓質留於方寸之中。虛極靜篤,人心不起,道心即生,貞下起元,柔即是剛,順即能健,元而未有不亨,亨而未有不利,利而未有不吉者。安貞之順,豈小焉哉!
初六,在順之初,系可真可假之際,稍有不正,客氣潛入,必至一陰生而群陰畢集,即有履霜堅冰至之象,故順之須謹於始也。
六二,柔順中正,中則其心直而能謹慎。正則其行方而有裁制,內直外方,循規蹈矩,自能大其德業,故不習無不利也。
六三,性柔志剛,含藏章美,順守其正,不以外假而傷內真。即有事而不得不外順者,其必或從王事,欲順於人,不失於己,故無成而能有終也。
六四,以柔居柔,內念不出,外念不入,順時順命,不致禍而不求福,如括結囊口,內外一空,故無咎而亦無譽也。
六五,柔順虛中,德足服人,不言而信,不教而化,如黃裳著體,喑然日章,美德在內,自著於外,故為順道之元吉也。
上六,自尊自大,以柔為剛,不能順人,欲人順己,如龍戰於野,乖和失中,陰差陽錯,未得於人,早傷其已,故其血玄黃也。
觀於六爻之順,是非不等,邪正各別,求其順之而得利於己者,其惟六二;順之而能感化人者,其惟六五乎。
噫!順道豈易能哉?毫髮之差,千里之失,不謹於始,必敗於終。聖人大書特書曰:“用六,利永貞。”為後人開一大道,使行順道者永于貞,方能順之得真,方能順之得利。
夫用六之道,用順道也。六為河圖二四陰生之數,陰主順用。六者用順也,用順所以以虛求實,以無求有耳。
古今學人,自恃聰明,依一己之見,妄猜私議,不肯低心下氣,求人請益,以故皓首窮年,一無所得;或亦有尋師訪友,不能辨別邪正,入於旁門曲徑,至死不悟者;或有能辨別其邪正,究明性命之理,遵道而行,又半途而廢,不永於貞者。凡此皆非用六之道,俱不能成道。若欲成道,須要知順,又須要順其正,更需要永順其正。能永順其正,柔中即有剛,不隱不瞞,至死不變,脫去後天氣質之性,露出先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之本面,性了而命亦可了,一永貞而柔順之道至矣,盡矣。
 
上坎下震(屯卦第三)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六三,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兇。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屯者,前進有難之義,卦德上坎陷、下震動,動於險中,險中之動,不易出險,故謂屯。
此進陽下手之卦,承上乾卦而來,乾為健德。進陽者即進其健,因其不健而進於健耳。健德為先天真陽本來正氣。這個氣交於後天,隱而不現,雖然不現,未嘗全泯,間有發現之時,特人為世事所迷,妄念所蔽,當面錯過,不宜認真耳。當其發現之時,即吾身中活子時也。這個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乃陰陽之門,生死之戶,性命之源,健順之根,造命之鼎,偃月之爐。先天真陽元氣在此,知之者,勤而修之,於後天中返先天,自微而著,由一陽而漸生漸長,必至六陽純全,是屯中又有元亨之道也。
但人為氣質所拘、積習所染,先天真陽,埋沒已深,雖有回復之時,然正氣弱而邪氣盛,正不勝邪,未能遽然增升,是在乎謹封牢藏,守此一點生機,不為客氣所傷,以為返還之本,故曰利貞,又曰勿用,有攸往,貞。非空空無為,勿往,非絕無一事,特以人心用事已久,道心不彰,陰中返陽,乃險中之動,若冒然下手,速欲成功,愈滋其險。欲返其陽,莫若先正其心。
曰利建侯者,即是正心之象。侯為一國之主,心為一身之主。建侯則一國之難漸可治,正心則一身之險漸可消。心著一正,根本堅固,元氣不散,於是隨時進火,漸采漸煉,則已失者可以得,已去者可以還。利於貞而動,動不妄動,動必以時,元而未有不亨,亨而未有不利者也。
初九,剛居屯初,陽氣下伏,如大廈之盤桓,利於居貞,而堅固根本,如一國之君侯,利於建侯,而培植元氣,此遇屯而須當守正於始也。
六二,正在屯中,故屯如邅如,柔順中正,煉己待時,故乘馬班如。其乘馬班如,欲動而不動者,非以其初生之陽,有所寇傷於人,特欲待其陰陽相當,方求婚媾配合耳。其待時婚媾之象,如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矣。此在屯而不遽求其濟也。
六三,無知小人,愚而自用,妄貪天寶,本險而又行險,如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亦無足怪。至於明道君子,須當知幾,不如告之以待時。若不待時,急欲成功,往而前進,必有招險之吝。此在屯而急欲求其濟也。
六四,柔而得正,煉己待時,真陽在望,正當調和丹頭之時,不可當面錯過者,是以求婚媾往吉,無不利。此在屯而隨時求其濟也。
九五,陽剛中正,聖胎有象,已實其腹,如有膏矣。然聖胎雖結,陰氣未退,尚在險中,如屯其膏矣。當此之時,有為事畢,無為事彰,是以小貞吉,大貞凶。此大而知小,待時而能出屯也。
上六,在屯之終,正是出屯之時,柔而無能,乘馬班如,措手無策,雖真陽在望,未許我得,泣血漣如,何益於事?此小而不能大,無屯而亦有屯也。
大抵進陽運火之道,須要知時,知時采藥,借後天返先天,可以出屯,可以濟屯。若不知時,過與不及,真陽終為陰氣所陷,而不得出,故卦辭曰“元亨、利貞。”貞而方能利,利則元而未有不亨,利貞之元亨,其即待時出屯之義歟?
 
上艮下坎(蒙卦第四)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六四,困蒙,吝。
六五,童蒙,吉。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蒙者,昏昧無知之義。卦體上艮,二陰進于一陽之下;下坎,一陽陷於二陰之中,皆有陰傷其陽之象,故謂蒙。
又卦德險在止中,有險而能止,兼有止蒙之義。此運陰符下手之卦,承上坤卦而來。坤者,行順道也。運陰符者,運其不順之陰,而歸於順也。
人自先天陽極,後天陰生,元神昧而識神用事,陷真認假,誤用聰明,巧智百出,外雖明而內實暗,此蒙之所由來也。一入于蒙,性亂命搖,一日千生萬死,莫知底止,險之極矣。若知有險而能止之,黜聰毀智,如愚如訥,外雖無知,內實有知,由假蒙而歸真蒙,是蒙中反有亨道矣。
蒙之亨者,莫過於童,蒙童之蒙,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一舉一動,皆從本性中流出,儼然聖賢身分,天人面目。行蒙道者,必歸於童之蒙,方是返本還元之蒙。然此返本還元之蒙,匪我求重蒙,童蒙求我也。
匪我求童蒙者,非由勉強,不著於色也。童蒙求我者,出於自然,不落於空也。不著於色,不落於空,非色非空,既非求真,又不除假,常靜常應,常應常靜,不蒙而似蒙,蒙而實不蒙。外物不得而入,內念不得而生,不求真而真即在是,但此非色非空之道,有養蒙發蒙二法,不可不知。當其陰陽混成,天真未傷,客氣未入,蒙屬於真,如初筮著策未分之時,必先告命,須當虛靜誠敬,以行無為之道。及其陰陽已判,天真有虧,客氣潛入,蒙歸於假,如筮策再三瀆亂之時,不待告命,可以變化裁制,以行有為之道。
無為之道,養真蒙也。有為之道,化假蒙也。養真化假,有為無為,隨時而用,不失其正,或自有為而歸無為,或自無為而成有為,總以至善無惡,渾然天理,還元返本,歸於童蒙為極功。行蒙道者,可不以正哉!
初六,在蒙之初,人心方起,急須嚴加克制,如利用刑人也。若姑息養奸,縱性為惡,如用說桎梏以往,漸入於下愚不移之地,而莫可救止,取吝必矣。此貴防陰于蒙之初也。
九二,剛而能柔,借陰養陽,是包蒙也,蒙在包中,外暗內明,不但陽氣不傷,而且陽氣增長,如納婦之吉。而子自克家,此能養陽于蒙之時也。
六三,陰柔不中不正,恣情縱欲,故勿用取女。勿用者,以其人心用事,貪財好色,如淫奔之女,見金夫不有躬,未得於人,早失其己,其無所利,可知此蒙,而又滋其蒙也。
六四,性質本愚,又與小人為伍,不知親近高明之士,以擴充其識見,終困于蒙而不得出,豈只取吝而已乎?此蒙而不知其蒙也。
六五,於止知其所止,以無能而順有能,借剛濟柔,雖蒙不蒙,正童蒙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之吉道。此蒙而自知其蒙也。
上九,剛而居於蒙之極,是能懲忿窒欲,猛力以退客氣,如擊蒙也。
退陰之道,不利於人心而為寇,利於道心而禦寇,去人心,振道心,陰氣退盡,陽氣純全,複見本來面目,此蒙而終不能蒙也。
觀于六爻之蒙,真假大別,真者用而假者去,養之退之,皆能不失其正,陰符之道盡矣。
 
上坎下乾(需卦第五)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無咎。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九三,需於泥,致寇至。
六四,需於血,出自穴。
九五,需於酒食,貞吉。
上六,入於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需者,有待之義。卦德上坎陷,下乾健,健而能處於險中,故謂需。此養健待時之卦,承上屯卦而來。屯者,動於險中,在後天中返先天,所以行健道而取坎陷之真陽也,但陽在坎中,所陷已久,不能遽然出險,必須漸次導引,待時而采,非可自恃其健,冒然下手,反招其險者。
夫人自陽極生陰,乾中之陽,走于坤宮,坤實成坎;坤中之陰,入於乾官,乾虛成離,於是假陰假陽用事,健者不健,順者不順,意不誠而心不正,健不知險,順不知阻,行險僥倖,無所不至。今欲出險,須要知險,能知其險,是能信險,一信其險,內有主宰,戒慎恐懼,煉己待時,一舉一動,止於其所,不為客氣所傷,是以需之道,有孚光亨,貞而得吉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