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道书十二种+-清-刘一明(1)

_39 刘一明(清)


歸妹






中孚
小過
既済
未済
 
周易闡真序
 
自秦焚典策,惟易以蔔筮之書,僅得不毀。漢除挾書之律,易經始置博士,而焦京田孟之屬,大多以灼揲占驗為能,遂使聖神授受三古奧奇,或與風角烏情視為小說家言,而易流為蔔筮之書。逮後伯陽魏氏,始合三易,作《參同契》一書,抉羲、農、姬,孔之義蘊,衍河、洛圖像之精深,人勰以天察之道而愈明,物性其情,驗之身而益著。然其稱物罕譬,寄寓窅深,後賢不察。又或以私意相揣,遂致異說蜂起,爭以黃白吐納為事,而易又流為煉度之書。
悟元道人者,金城棲雲山之肥遁士也。其生平著述《三易注略》若干卷,餘既序而傳之矣。茲複出其《周易闡真》一編,索餘為識其著書之由。蓋道人以蚤年始學隱跡黃冠,神解超超,道心夙契。後遇龕谷老人,彌分邪正之源。又值仙留丈,盡抉元真之秘,以為丹道即易道也,聖道即仙道也。
易非蔔筮煉度之書,實皆窮理、盡性、至命之學也。於是述伯陽之遺義,參神聖之蘊奇,取其龍蛇鉛汞之法,驗以爻系圖像之說,別其劣歧,歸於宗主,其辭約、其義繁、其文淺、其指深,取類極邇,而見道甚遠,其身心性命之功,殆不謬乎。吾儒之為之者,嗚呼!若道人者,庶可與言易哉!
《易》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今以道人之書觀之,元微香邈,與道大適,不必標奇領異而已。得易之簡能之妙,所謂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彼執金堤水防之言,務熊經鳥伸之術,其于伯陽氏之書,猶未升其堂而嚌其胔也,何足以盡易之蘊乎!
昔唐道士王遠知,著有《易總》,忽一日,雷電晦冥,似有神物取去。今道人此書,當敏慎護持,勿盡泄造化之秘藏,致煩丁甲也。
嘉慶庚申夏梁溪楊芳燦序
 
易理闡真序
 
丹經之由,始于後漢魏伯陽真人。真人成道後,憐世之學人惑於旁門邪說,不知聖賢大道,每多空空一世,到老無成,遂准易道而作《參同契》,以明性命源流、陰陽真假、修持法則、功夫次序。托物取象,譬語多端,以性命、陰陽、剛柔謂之藥物;以修持功夫次序謂之火候;以修持功夫不缺謂之鍛煉;以勇猛精進謂之武火;以從容漸入謂之文火;以陰陽、剛柔、中正謂之結丹;以陰陽混成、剛柔悉化謂之丹熟;以無聲無臭、神化不測謂之脫丹。其寓意亦如周易,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始有金丹之名、丹法之說、修特性命之理。
《參同》一出,詳明其備,大露天機矣。後之了道群真,皆祖《參同》譬象,各作丹經,發《參同》所末發,詳而又詳,明而又明,性命之理無餘蘊矣。其如書愈多,而人愈感,後學之人不得真傳,直以譬象為真實,或以坎離為心腎,或以震兌為肺肝,或以屯蒙為子午抽添,或以複姤為心腎氣生,或以既濟為心腎交合,甚至以陰陽為男女,以彼我為采戰,以煆煉為爐火,以金丹為服食,以有為為搬運,以無為為空寂,皆認後天有形、有象之物,不知先天無形、無象之真,以一盲而引眾盲,埋沒古人度世之婆心矣。
予自童子時,即知有此一大事因緣,留心參學,所遇緇黃,皆不出上行議論,彼時亦以為然,不敢非之,後遇龕谷老人,即分邪正,複遇仙留丈人,群疑盡失,始知丹道即易道,聖道即仙道。易非蔔筮之書,乃窮理、盡性、至命之學也。
予不敢自私,爰于《三易注略》之後,體二師之旨,述伯陽之意,盡將丹法寓於周易圖卦系辭之中,略譬象而就實義,去奧語而取常言,直指何者為藥物,何者為火候,何者為進陽,何者為退陰,何者為下手,何者為止足,何者為煆煉,何者為溫養,何者為結丹,何者為脫丹,何者為先天,何者為後天,何者為有為,何者為無為,何者為逆運,何者為順行。其圖像、卦象、爻象,細為分析,通部分作二股,一進陽,一運陰,承上起下,一氣貫串,使學者易於閱看。
至於十翼,乃宣聖直言其理,學者自能推求,故餘不及注,惟取大象傳、雜卦傳,略釋數語,以備參考。其中重複語,亦如周易重複象,雖有重複語,並無重複意,書成之後,名曰《易理闡真》,乃闡其修持性命之真耳。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其遠,則不禦,以言其邇,則靜而正;以言其天地之間,則備矣。所以,開物成務,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業,斷天下之疑,無所不包,無所不該,詎可就一事而論哉!然其歸根處,總以窮理,盡性、至命為學。
闡真者,即闡其窮理之真,盡性之真、至命之真。先窮性命之理,後了性命之功,性命俱了,渾熱天理,複見本來面目。在儒,則謂之明善複初;在道,則謂之還原返本。再加向上功夫,陰陽混化,無聲無臭。在儒,則謂義精仁熟。至誠如神;在道,則為九還七返,形神俱妙。金丹之道盡,性命之功畢。
予之意如是,古來群真之意亦如是,即伯陽參同之意亦無不如是也。
時 大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春王正月元宵節,素樸散人梧元子劉一明自序于自在窩中。
 
 
周易闡真卷首
 
棲雲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體述
門人沖和張陽全校閱
後學劉蔔雲重刊
 
古河圖
先天陽五行
後天陰五行
生初陰陽五行混合
 
河圖
 
河圖者,五行順行,自然無為之道也。伏羲時,有龍馬出孟河,其背有點,二七在前,一六在後,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在中。其位五象五行,一六在後,象北方壬癸水;二七在前,象南方丙丁火;三八在左,象東方甲乙木;四九在右,象西方庚辛金;五十在中,象中央戊己土。中五點,又象太極含四象;中一點,又象太極含一氣。雖五十五點,其實二五,二五其實一五,一五總是中一。因其有五行,故分五點,因其五行有陰陽,故又積為十點,因其五行各有陰陽,故又積為五十五點。
孔傳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蓋天地造化之道,不過一個陽五行,一個陰五行,一生一成而已。雖分五行,而實一陰一陽運用之,雖陰陽運用,而實一氣來往運用之。故其象: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金。從中而始,從中而終。始之終之,無非一氣,無非一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土宮中和合四象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即四象在外一氣流行也。中者,和也、一氣也,總是太極也。惟人也,秉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而生身,身中即具此陰陽五行之氣。但此五行有先天有後天,先天五行屬陽,後天五行屬陰,一三五七九,陽五行,先天也;二四六八十,陰五行,後天也。以先天而論,一為元精,屬水,為壬水;三為元性,屬木,為甲木;五為元氣,屬士,為戊土;七為元神,屬火,為丙火;九為元情,屬金,為庚金,此五元也。五元既具,五德即於此而寓之。
五德者,仁、義、禮、智、信也。
元精者,不精之精,其體純粹,發而為智。
無神者,不神之神,其體圓通,發而為禮。
元性者,無性之性,其體柔慈,發而為仁。
元情者,無情之情,其體剛烈,發而為義。
元氣者,無氣之氣,其體純一,發而為信。
五元者,五行之氣。
五德者,五行之性。
五元、五德生於先天,藏於後天,當人在胞胎之中,混混飩飩,一氣混淪,形跡未見,其理已具,所謂未生出者,如圖中五五點攢於一處。
太極之象,古人教人窮取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者,即此也。以其事在未生身以前,故謂先天。以後天而論,二為識神,屬火,為丁火;四為鬼魄,屬金,為辛金;六為濁精,屬水,為癸水;八為遊魂,屬木,為乙木;十為妄意,屬土,為己土,此五物也。五物既具,五賊即於此而寓之。
五賊者,喜、怒、哀、樂、欲也;遊魂主生,其性善,感則生喜;鬼魂主死,其性惡,感則生怒;識神至靈,其性貪,感則生樂;濁精至浮,其性癡,感則生哀;妄意至動,其性亂,感則生欲。但後天五物、五賊,雖是五行所化,其中猶有分別,五物之中,精、神、意皆後起,雖魂、魄最先,魂更先於魄也。
魂者,曆劫輪回之種子,為人為鬼是他,為聖為賢是他,為善為惡也是他,被毛戴角也是他,身未生時他先來,氣未絕時他先去。當人破胞出頭之時,哇的一聲,即魂入竅之時,魂一入竅,受後天木氣與先天元性相合,假依真存,故嬰兒落地時無聲者,不成。以其遊魂未入,雖有元性,不能獨存,假借真存,真亦借假而留也。
至於魄者,借血氣之靈,受金氣而凝結,生後七七四十九日而始全,死後七七四十九日而始滅,世俗亡人,七七四十九日之期,正為此耳。
魂之為物,遷移不定,離此去彼,離彼來此,輪回不息,曆劫不壞,魄則隨身而有無之。識神雖受火氣而生,亦魂之所出;濁精雖受水氣而生,亦魄之所攝。
意者,思慮動作,所以役使精神魂魄四物者也。五物、五賊,皆是生身以後所有,所謂已生出者也。以其事在生身以後,故謂後天。
至於心、肝、脾、肺、腎,濁而有形,又不在此例矣。有生之初,後天五行與先天五行,兩而合一,五物為五元所統攝,五賊為五德所制伏,一舉一動,皆先天主宰,後天不過為役從耳。故嬰兒無識無知之時,至善無惡,仁之至矣。仁即元性之見端也,人我兩忘,義之至也;義即元情之見端也,聲色不迷,智之至矣;智即元精之見端也,心氣和平,禮之至矣;禮即元神之見端也,誠一不二,信之至矣;信即元氣之見端也。靜之則為五元,動之則為五德,動靜皆是先天用事,間有喜、怒、哀、樂之跡,俱出無心,喜而不留,怒而不遷,哀而不傷,樂而不淫。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和也,是謂無欲。無欲則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聽其先天主宰。
先天、後天,陰陽相交,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或先天動而後天成,或後天動而先天成,真不離假,假不離真,真賴假以全,假賴真而存,渾然一氣,無傷無損,圓成具足,如圖之五行。陰陽同居,一氣流行之象。古人教人窮取娘生面者,即在此也。
即其二八之年,先天氣足,陽極而陰潛生,交於後天,於是魂魄不定,識神起而精竅開,意亂心迷,五物並興,五賊相戕,五元五德,漸次剝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陰氣純而陽氣盡,不死豈能乎?此順則生人之道也。惟聖人有先天之學,能於先天未極之時而保陽,於後天將生之時而退陰,借後天養先天,以先天化後天,行無為之道,直入聖基。
無為之道,乃不外此河圖妙理,河圖自中而生陰陽五行,即生人順生之道也。河圖五行,陰陽相合,一氣渾然,即生聖逆運之道也。逆運非返還之謂,乃逆藏五行,歸於中黃太極,複見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耳。
孟子曰:仁義理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現於面,盎于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蓋心為一身之主,具有仁義理智之德,以一心而運仁義禮智,純是天真,五物五賊,皆順聽其命,五行攢簇,四象和合,性即是命,命即是性,性命一家,陰陽渾化,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根心生色,不言而喻,自然而然也.但此心,非肉團之頑心,乃天地之心,五行不到,四大不著,所謂元牝之門者是也。無方所、無定位,擬之則失,議之則非,不可以言傳,不可以筆肖。開闔有時,動靜自如,不偏不倚,至虛至靈,強而名之,太極是也,強而圖之,這個○是也,即河圖中之一點。因其此心為天地之根,為性命之源,後之高明者,強圖以連環樣(圖)使人自醒自悟,以神契之耳。
是心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三千大千容不得他,釋氏五千四十八卷藏經,說不像他;儒家六經四書,論不及他;道家丹經子書,千帙萬卷,形容不盡他。以言其無,則又活活潑潑;以言其有,則又杳杳冥冥。有無不立,動靜不拘。有此心,則出死入生;失此心,則出生入死。生之死之,只在此心得失之間耳。
仁義禮智根於心,根於此心也。此心內有五行之氣,而無五行之質,藏於五行之中,而不落於五行,本于父母未生之前,現于父母既生以後,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所以主宰乎仁義禮智之德。仁義禮智,皆此心之變化也。因其能變化仁義禮智,又有信之名。信非外而言語之信,乃陰陽合一,真實無妄之信。真實者,妙有也。無妄者,真空也。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仁義禮智,皆在其中。
無為之事者,以道全形之事。以道全形,即以信而統仁義禮智也。即以仁義禮智,而歸於一信也。即以仁義禮智而歸於一信也。即以仁義禮智而歸於一心也。亦即仁義禮智而歸於一中也。信也,心也,中也,總一氣也。一氣流行,五元五德,凝結不散,渾然太極,不滲不漏,後天五物五賊,亦皆化而為陽。先天氣,後天氣,兩而合一,了性即可了命,上德無為之道,河圖之理畢露矣。
 
古洛書
陰陽五行錯亂
陰陽五行蹤整
 
洛書
 
洛書者,陰陽錯綜,五行逆運,有為變化之道也。
大禹治水時,有神龜出洛河,其背有文,九文近頭,一文近尾,三文近左肋,七文近右肋,四文近左肩,二文近右肩,六文近右足,八文近左足,五文在背中,其位九,象九宮,中五又象太極,中一文又象一氣;其形方,方象地。
洛書,蓋取逆克之理。逆克者,以陰克陽,右行也。故中士克北方水,北方水克西方火,西方火克南方金,南方金克東方木,東方木克中央土。陰前陽後,陰靜陽動,靜以制動,以克為主,收斂成就之功也。收斂成就,乃金火之功,火以煉之,金以刑之,故金居火位,火居金位,金火同宮,而萬物無不借賴,陶熔成就矣。
金火陰陽具錯,水木陽不動而陰錯者,金火克而水木生氣收斂也。克之正所以全生,逆之正所以成順,故外錯克而中綜生。錯者,錯亂也。陰陽錯亂於外而相克也。綜者,總整也。陰陽總整於中而相生也。錯中有綜,借陰複陽,後天中返先天之道,不在是乎?
人自有生以後,陽極陰生,五行錯亂,陰陽不交,彼此戕害,真者埋沒,假者張狂,七情六欲,般般倶有,五蘊八識,件件皆全,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以苦為樂,以假作真,本來面目全失,如書,陰水克陽火,陰火克陽金,陰金克陽木,陰木克陽土,陰土克陽水之象。書有五無十者,陰土錯外去克水也。
天有好生之德,借神龜洩露返還之道。使人人歸家認祖,在性命根本上著腳耳。根本在於何處?即中五之中一文,所謂元牝之門者是也。這個門,生之在此,死之在此,順之在此,逆之在此,五行錯亂分散亦在此,五行總整攢簇亦在此。蓋此處有天地之根,有仁義禮智之信也。因其有仁義禮智之信,錯之能以綜,散之能以合。失此信,則五元皆傷、五物皆發,仁義禮智之性,變而為喜怒哀樂之性;守此信,則五元皆生、五物皆化,喜怒哀樂之性,變而為仁義禮智之性。
書中五者,仁義禮智,皆本於信也。外四十者,以信而運仁義禮智也。信於仁,則能仁;信於義,則能義;信於禮,則能禮;信于智,則能智。一信而仁義禮智,無不隨心變化矣。
變化之道,即後天中返先天之道,即書錯中有綜。三五合一之象,五行有陰有陽,只有二五,並無三五。所謂三五者,就中五三家之數論之也。中五共五文,北第一文為水。西第二文為火,東第三文為木,南第四文為金,中第五文為土。木生火為一家,積數二三為一五;金生水為一家,積數一四為一五;土居中央為一家,積數自為一五。三家相見,是謂三五合一。三五合一,總是一陰一陽,二五之精,妙合而一之,二五合一,總是陰中返陽,一五攢簇而一之,一五攢簇,渾渾淪淪,迴圈無端,無聲無臭,何有一五,何有二五,更何有三五乎?
後天中返先天之道,即于陰五行中返還陽五行,複歸於一氣耳。返之之道,莫先返乎信。老子雲:"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信即先天來複之信。此信一複,戊土發現,內有主宰,萬緣皆空,諸慮俱息,則不哀而生智,信中生智,是戊土克癸水,而水返陽矣。水返陽而智本于信,智不妄用,無貪無求,心平氣和,而樂真而有禮,智中出禮,是壬水克丁火,而火返陽矣。火返陽而禮本于智,和而不同,非禮不履,燥氣悉化,則不怒而成義。禮中出義,是丙火克辛金,而金返陽矣。金返陽而義本於禮,義不過偏,通權達變,循規蹈矩,則喜善而藏仁。義中生仁,是庚金克乙木,而木返陽矣。木返陽而仁本於義,仁不過懦,至善無惡,誠一不二,則無欲而有信,仁中行信,是甲木克己土,而土返陽矣。土返陽而信本於仁,止於其所,而不動不搖,真土現象,假土自靜,戊己相合,喜、怒、哀、樂皆歸無欲,仁、義、禮、智皆歸一信。
五氣朝元,後天五物,皆聽命於五元,四象和合,五行一氣,三五合一,結成聖胎,渾然天理,人欲不生,還原返本,歸根複命,依然是生初本來面目。
如書,陽五行居於正位,陰五行居於偏位,錯中有綜也。錯中有綜,陰中返陽,金丹有象。在儒,則謂明善複初;在釋,則謂摩河般若波羅密。摩河者,華言大也。般若者,華言智慧也。波羅密者,華言登彼岸也。
以大智慧登彼岸,亦明善複初,還原返本之義。三教聖人,皆不外此。
逆運妙理,金丹有為之道,全以逆運,故曰七返九還、金液大還丹。七為陽火之數,火居金位,火運金而入庫返真;九為陽金之數,金居火位,金遇火而生明還元。火返真而後天之氣悉化,金還元而先天之氣逆回,生生不息。仁義禮智,本於一信,金木水火,歸於中土。五行攢簇,洛書已返成河圖矣。
有為事畢,無為事彰,再加向上工夫,修河圖妙理,了先天為無自然之功,可以神化不測矣。
修道者能於洛書錯綜變化處,鑽破個孔竅,于中心一文處立定腳根,逆而修之,何患五行不能攢簇,陰陽不能和合,金丹不能凝結,性命不能俱了乎?
 
圖書合一
 
圖書合一
 
河圖形圓,陰陽合一,五行一氣,無為順生自然之道。
洛書形方,陰陽錯綜,五行克制,有為逆運變化之道。
圓以象天,一氣流行,渾然天理,無修無證,從太極中安身,所以了性。
方以象地,兩儀變化,天人合發,有增有減,在陰陽中造作,所以了命。
無為者,純陽未破,上德之人修之;有為者,後天已交,中下之人修之。特以上德之人,五行合一,先天祖氣未傷,性命一家,無待返還之功,只用天然真火以溫養之,不為後天所傷,神全氣足,誠則能明,由中達外,露出法身,永久不壞,曆劫長存,道家謂之身外有身,釋家謂之跳出輪回,儒家謂之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至於中下之人,或為氣質所拘,或為積習所累,先天破而後天用事,性命分為兩處,若無有為之道,則已失者而難返,已去者而難還。雖有志士,不能成功,故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圖之以留世,使人深玩其義,各了性命也。
坤卦傳曰: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者,謹固牢藏也。直者,至中至正、不偏不倚也。以敬直內,率性之謂道也。即河圖無為自然之道。義者,變化裁制也。方者,不動不搖、循規蹈矩也。以義方外,修道之謂教也。即洛書有為變化之道。
無為以修內,有為以修外,修內者性也,修外者命也。上德者,修性而命即立,自誠而明也;下德者,須先修命而後修性,自明而誠也。自誠明謂之性,為上德者而說;自明誠謂之教,為下德者而言。今立內圓外方之圖,以明上德者修內以制外,先圓而後方;下德者修外而安內,先方而後圓。雖是如此說,下德者必以內圓為本,但不過著重處在外方耳。但方圓二字,大有妙用,圓非空寂無為,其中有防危慮險之功。方非斷絕人事,其中有依世法而修道法之功。
知得河圖五行一氣,中黃一點,則圓之所以為圓,不落於寂滅著空之學矣。悟得洛書五行錯綜,克中有生,縱橫逆順,到頭總歸中黃,則方之所以為方,不落於勉強執相之學矣。方之圓之,總在中黃一點,方亦從此而方,圓亦從此而圓,識不得中黃,方亦不是,圓亦不是。噫!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股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羲皇畫卦次序橫圖
無中生有圖
 
先天橫圖
 
先天橫圖,乃伏羲畫卦之序也。當其無卦而生卦,本圖之中五,太極也。先畫一奇,以象陽儀,次畫一偶,以象陰儀。太極生兩儀,本圖之奇偶也。複於兩儀之上,各畫一奇一偶,以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兩儀生四象。本圖之奇偶,分金、木、水、火四象也。複於四象之上,各畫一奇一偶,以成八卦,四象生八卦。本圖之四象,各有陰陽也。
畫四象不及於土者,太極即土也。陰陽對配相交生卦者,亦土也。因其生生不息,謂之土,因其一氣運用,謂之太極。太,極也,土也,一而已,故不及土,僅畫四象。四象既有陰陽,則八卦相交,彼此相蕩。
蓋一卦蕩於八卦之上,八卦相蕩,重而為六十四卦矣。
一卦六畫,下三畫按天地人三才也;上三畫相蕩因重之畫,按天地人各有陰陽也。八卦者,即四象之陰陽。六十四卦者,即四象陰陽配合之生氣。八卦成列,因而重之,則陰陽相交,生生不息,豈只六十四卦哉。
畫卦僅以六十四卦終者,特以造化之道,不過四象之陰陽變化耳。四象陰陽,是謂八卦,一卦行於八卦之位,八卦行於六十四卦之位,千卦萬卦,總不外乎六十四卦。
然所以行氣者,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總是八卦,八卦總是四象,四象總是兩儀,兩儀總是太極,一氣流行也。
然則太極者,萬化之根本,生物之祖氣,有此太極,方有陰陽,方有四象,方有八卦,方有六十四卦。若無太極,陰陽于何而出,四象于何而生,八卦于何而列,六十四卦于何而行?
羲皇畫卦生卦,其即河圖生數之妙乎?紫陽讀《參同契》有文雲:"一自虛無兆質,兩儀因一開根。四象不離二體,八卦互為子孫。萬象生乎變動,吉凶悔吝茲分。百姓日用不知,聖人能究本源。"先天生卦,奧義于此畢露矣。
人之本來真心,空空洞洞,不掛一絲毫,至虛至無,即太極○也。
所謂無名天地之始,但此虛無太極,不是死的,乃是活的,其中有一點生機藏焉。①此機名曰先天真一之氣,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虛無中含此一氣,不有不無,非色非空,活活潑潑的,又曰真空。
真空者,不空而空,空而不空,所謂有名萬物之母。虛無中既有一點生機在內,是太極含一氣,一自虛無兆質矣。一氣既兆質,不能無動靜,動為陽,靜為陰,是動靜生於一氣,兩儀因此一氣開根也。既有動靜,動極而靜,靜極而動,性情精神,即於此而寓之,是兩儀生四象,四象不離二體也。既有性情精神之四象,四象各有動靜,是四象生八卦矣。八卦互相生克,遞為子孫,六十四卦於此而生,萬象變動於此而出矣。
然萬本於八,八本於四,四本於兩,兩本於一,一本於虛。虛者,氣之始。一者,氣之母。虛無為體,一氣為用,體用如一,兩也,四也,八也,萬也,皆在虛無一氣中運用。何有吉凶悔吝乎?
若失虛無一氣,則動靜不時,四時不和,八卦錯亂,萬象變動,而吉凶悔吝,於茲分矣。這個秘密,迷之者,順其陰陽,有生有死,萬劫沉淪,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悟之者,逆其陰陽,出死入生,立躋聖位,故曰聖人能究本源。
日用不知者,不知虛無一氣也。能究本源者,能保虛無一氣也。
夫天地能役有形,不能役無形,能役有情,不能役無情,能役有心,不能役無心。能究本源,安心於虛無,養心於一氣,雖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皆在虛無根本之處運用。未曾生出,萬象皆空,惟有這個"○"。試問這個虛無一氣的物事,吉凶何能加得,悔吝何能近得?
羲皇生卦列卦,妙矣哉。妙者,妙其八卦成列,乾陽健於始,坤陰順於終。陰陽初生,皆在中央。乾始者,乾易知,坤終者,坤簡能。在天地為易知、簡能者,在人道為良知、良能。渾然天理,一動一靜,皆在當中一點子虛白處立根基。人能於無卦生卦處究其本源,忽然見其本來面目,則知這個虛無一氣的物事,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無形而能變化,是變化無窮,吾心自有一羲皇,吾身自具生生不息之道也。
 
羲皇八卦方位古圖
羲皇先天六十四卦圓圖
羲皇先天六十四卦方圖
邵堯夫方圓內外合一圖
先天陰陽混成圖
逆運先天結丹圖
煉神還虛圖
 
先天方圓圖
 
羲皇八卦圓圖、卦位,天地列上下之位,日月行天地之中。雷動于地下,風吹於天上,澤上仰天,山下附地,天地反覆,有陰有陽,山澤通氣,有生有成,風雷相薄,有升有降,水火相射,有寒有暑,此八卦之象也。
天地為包羅,日月行造化,日自左旋而陽氣升,故震一陽,兌二陽,亁三陽,在左;月自右退而陰氣生,故巽一陰,艮二陰,坤三陰,在右,此八卦之氣也。氣行而六十四卦即生矣。
六十四卦,即八卦相蕩,變化而生者,氣行於內者也,象見於外者也。但八卦氣行之序,亦逆道也。有逆方有生,不逆不能生。順生即在逆退之中。
圖圓者,圓以象天,天之為運,一氣上下,周而復始,迴圈無端,太極之象,未生出者也。未生之道不可見,可見者,生出之卦。已生逆回,則未生者,即在其中,故卦位震一陽,在左至下;離二陽一陰在左中,兌二陽,在右近上;乾三陽,在左至上。其序則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卦位自下而上,卦序自上而下,以示逆中有順,順中有逆。其乾一、兌二、離三、震四之逆來者,即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也。
一氣順上,則為震、兌、離、乾之陽;一氣逆下,則為巽、坎、艮、坤之陰。陽退即陰生,陽進即陰退,陰陽總是一氣變化。非一氣之外,別有陰陽。
但一氣生機,總在一逆之妙,惟逆故來,逆來則陽氣收斂歸根,而仍得生,故《系辭傳》曰:"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可知先天太易,全在逆上也。
卦位順生,卦序逆序,其意深哉。不特八卦如是,即六十四卦方圓圖,亦無不如是。圓圖即八卦相蕩之道。相蕩者,一卦蕩而行八卦之氣,八卦相蕩,而行六十四卦之氣,非八卦之外,別有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無非八卦運用,八卦總是一陰一陽運用,一陰一陽運用,總是一氣逆順運用耳。
圓圖方圖,仍是八卦之氣,惟方圖乾西北,坤東南,以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斜行。二圖似不相同,但圓以象天,方以象地,上者為陽,下者為陰。地,西北高而東南低,高即陽,低即陰也。方亦以亁一、兌二序之者,易道之逆道也。千變萬化,總是一逆,無有二理,妙哉!
邵子移方圖於圓圖之中,大得羲皇心傳矣。蓋羲皇圓圖,仰觀於天而畫,方圖俯法於地而畫,地本無為,因受天之氣而有為。天之氣五運也,地之氣六氣也,天運入於地氣之中,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行於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位;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化而為風、寒、暑、濕、燥、火矣。
圓以外運之,方以內生之,天氣動而地氣靜,一氣往來,以乾坤為包羅,以六爻為變化。陽逆則陰生,陽順則陰退,四時成而百物生,先天造化之道,於此了了。但這個內方外圓、天動地靜之道,還有秘密難言處,羲皇不能明示於人,只以六十四卦列為方圓二圖而已。邵子亦不能筆書於人,只以方圓二圖,合為內方外圓一圖而已。羲皇非不欲示也,示之不過以卦為圖,其於不可卦、不可圖者,不能示也。邵子非不欲書也,書之不過以內方外圓圖之,其於不能方圓、不拘方圓之所以然者,不能書也。
然有卦有圖,其不能示、不能書者,可於卦圖推之。方圓八卦,交錯十六卦,十字正中處"X",即是太極,為陰陽出入之門戶,陰亦在此生,陽亦在此生,四象和合在此,五行攢簇在此,故震、巽一陰一陽,卦居中。如圖書中五之義,惟其有此太極,故陰陽有生有成,有分有合,有動有靜。
陽自西北而逆退於中央,生氣在中也;陽自中央而順往于東南,陰氣在外也。陰為賓而陽為主,以陽統陰,以陰順陽,陰隨乎陽之進退以為進退,此方之義也。
圓圖左陽升、右陰降,陰來交陽,一陰生於天上;陽來交陰,一陰生於地下。陽生、陰生,皆在圖之正中。圖像天之一氣上下,上而陽,下而陰,象一氣運陰陽。" ① "其中陰陽相交處,即太極一氣也。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不立,開闔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這一點子" ① ",即是造化爐、陰陽窟。羲皇不能明示者,即此。邵子不能明書者,即此。學者能于方圖十字當頭上知其根由,圓圖乾坤交代處,悟得實跡,即于十字當頭立定腳根,於當中一點子修持性命。方以治內,圓以應外,以太極一氣為體,以四象八卦為用。圓中有方,方外有圓,方圓不拘,吾身自有羲皇六十四卦。
方圓二圖,不必泥文執象,可以得意忘言,活活潑潑的矣。但方圓著重處,總在能逆,逆則生,順則死,順中之生有限,逆中之生無窮,有生則不生,無生則長生,一逆一順,天地懸遠。羲皇序出逆數之象,宣聖釋出逆數之理,邵子注出未生之卦,其易為逆道也無疑。
古經雲:"五行順生,法界火坑,五行顛倒,大地七寶。"世之盡性至命者,舍此先天逆道,別無他術矣。逆者何?逆即逆回于父母未生以前本真耳。
人秉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而生,天之陽氣至健,結而為命,地之陰氣至順,凝而為性。有生之初,健順相合,性命一家,性不離命,命不離性,性即命,命即性,所謂天命之謂性。當此之時,渾然天理,流行不息,先天主事,後天未發,萬有皆空,諸塵不染,一動一靜,皆在太極中運用,故其性動而不至於暴燥,動而巽緩,巽而不過於懦弱,巽而果行,類動合一,亦如雷風相薄也。
明而不至於自用,明而似陷,陷而不至於昧真,陷而能明,明陷合一,亦如水火不相射也。
和而不流於偽妄,和而止所,止而不落於空寂,止而能和,和止合一,亦如山澤通氣也。
陽也,而有陰藏,陰也,而有陽藏,陽健陰順,陰陽渾成,空空洞洞,中懸黍米寶珠,圓陀陀,光灼灼,淨倮倮,赤灑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所謂率性之謂道也。
道者何?即太乙含真氣,不假作為,從容中道,真空妙有,至善無惡之謂。至善無惡,則是善之極,無滲漏,無內外,無人我,無修證,無配對,一靈真性,炯炯不昧,非色非空,即色即空,非有非無,即有即無,色空如一,有無不立,純是天機,絕無人機,生氣常存,雖有仁義禮智之性,而無仁義禮智之形,不仁而至仁,不義而至義,不禮而至禮,不智而至智,即仁、即義、即禮、即智,一善可以該四德,一氣可以該萬法,更何有五物、五賊之滓質?此所謂未生出者也。未生出者,天真在內,未散於外,即本來面目,即聖賢種子,即仙佛懷胎。這個面目、種子、懷胎,人人具是,個個圓成,處聖不增,處凡不減,聖凡同途,及其先天氣足,後天潛生,陰氣用亊,精、神、魂、魄、意俱起,聖凡即分矣。於此,而能保守此本來面目者,惟天縱之聖人能之,一切常人未有不棄真入假,自傷其性命者。
古來聖師,大慈大悲,以抱一無為之道,留于後世,蓋欲人人成道,個個了真耳。一者,先天真一之氣,即陰陽混合不二之氣,即性命凝結不散之氣。此氣在人身中,四大不著,五行不到,無形無象,至虛至靈,活活潑潑的,號日"穀神"。此神主宰萬象,掌握陰陽,所雲穀神不死,是謂元牝。元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心。抱者,持守也。抱一者,即持守此一氣,綿綿常存而不失.所雲"守黃庭、養穀神"也。但抱一非空空無為之說,乃逆退先天真陽,不為後天假陰所傷也。逆退真陽,自有真陰溫養,真陰真陽相會,健順合,元牝交,動不離靜,靜不離動,自有天然真火,爐中赫赫長紅,先天漸凝,後天漸化,穀神堅固,即成無漏真人,所謂"要得穀神長不死,須憑元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黃金屋,一顆靈光永不離"也。真精、靈光,皆穀神之別名。靈光不離,即穀神不死,穀神不死,則得長生矣。
是穀也,在圓圖,則乾坤中虛處是;在方圖,則十字中分處是;在人身,則四象和合處是。是神也,在圓圖,則乾坤交代處是;在方圖,則十字交接處是;在人身,則四象動靜處是。有穀則神存,失穀則神亡,生之在此,死之在此,陰生在此,陽長在此,古人號曰"生門"、"死戶"、又曰"造化爐"、"陰陽戶"。儒曰"道義之門",釋曰"不二法門",道曰"眾妙之門"。總而言之曰"這個"而已。
若有上智者得遇明師,指示這個端的,逆而修之,聖胎現成,不使陽極生陰,直登彼岸,再加向上工夫,煉神還虛,逆于父母未生以前面目,打破虛空,跳出陰陽之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矣。
噫!順去死,逆去活,往往教君尋不著,不遇真師,逆之一宇,豈易知哉!
 
文王索生八卦圖
文王後天八卦方位
後天順行造化圖
後天逆運變化圖
金木交並圖
坎離顛倒圖
乾坤顛倒圖
解脫本面
 
文王後天八卦
 
文王後天八卦,仍是羲皇所畫之卦,不過於已成卦中,看出有此一番道理,故變其卦之義,卦之氣,發羲皇未發,非強作也。如乾為老陽,乃諸陽之宗,為父。坤為老陰,乃群陰之主,為母。父母相配,陰陽相交,必生男女,故乾一索坤,得坤之初爻而生巽,為長女;坤一索乾,得乾之初爻而生震,為長男。乾再索坤,得坤之中爻而生離,為中女;坤再索乾,得乾之中爻而生坎,為中男。乾三索坤,得坤之上爻生兌,為少女;坤三索乾,得乾之上爻而生艮,為少男。
乾索坤之三陰,陽變為陰而生三女;坤索乾之三陽,陰變為陽而生三男。男女既生,於是男從父而女從母,乾統三男,居於東北;坤統三女,居於西南。
乾老父三陽真氣,為三男所得,健德收斂,故得藏于西北寒盛之方;坤老母三陰真氣,為三女所得,順性失常,故遷於西南殺機之鄉。
離得坤之中陰,陰麗陽中,陰借陽而生明,故居正南火旺之方。
坎得乾之中陽,陽陷陰中,陽入陰而生潮,故居正北水旺之方。
震得乾之初陽,初陽主生長,故居正東木旺之方。
兌得坤之末陰,末陰主消化,故居正西金旺之方。
艮得亁之末陽,末陽主靜養,故居東北陽弱之方。
巽得坤之初陰,初陰主潛進,故居東南陽盛之方。
乾、坎、艮、震屬陽,造生萬物;巽、離、坤、兌屬陰,化成萬物。父母男女,自相配合,以行卦氣,後天六十四卦亦於此而生。六十四卦生,造之化之,生之成之,造而又化,化而又造,生而又成,成而又生,消息盈虛,無有停息,此已生出者,故謂後天。後天者,順生之道也。而逆運之道亦在內。
離本陽而反為女者,外陽而內陰,陰居中位,真陰也。
坎本陰而反為男者,外陰而內陽,陽居中位,真陽也。
外陽者,後天之陽;內陰者,先天之陰;外陰者,後天之陰,內陽者,先天之陽。先天是主,後天是賓,坎離輻輳,水火相濟,寒暑有時,故足以代乾坤而行造化。
震,陰多陽少,而為男者,震乃陽氣方升。陽氣升而足以破陰氣。
兌,陽多陰少,而為女者,兌為陰氣外現。陰氣現而足以滅陽氣。
震為生機,兌為殺機,金木相併,生殺分明,故足以代乾坤而成造化。
乾與巽交不合,坤與艮交不正。乾老陽,坤老陰,不能生育,艮僅交接巽陽,巽只順生其陰,故八卦方位,乾坤艮巽居於四隅,坎離震兌居於四正也。此後天逆順之道。聖賢盡性至命之學,亦不外此。
人之本來,陰陽混成,性命一家,健順相合,純是先天,一交後天,真中有假,假陷其真,健體有虧,順體有傷,性命分為兩處,於是健德不彰,靈明而誤用,元神昧而識神出矣。順德不真,昏暗而有險,元精藏而濁精生矣.如圖坎離居中正位,乾移西北,坤遷西南也。
後天精神用事,動而暴燥,氣性發矣。和而同流,妄情起矣。如圖震居於正東卯地,陽變為陰,兌居於正西酉地,和變為殺也.精神性情變幻,陰氣潛入而進,陽氣衰弱而止,如圖巽居東南陽旺之地,艮居東北陽暗之鄉也.
噫!後天一發,陰漸長,陽漸消,不至消盡其陽而不止。圖之乾遇巽而垢,坤逢艮而剝,離上坎下,火水不濟。震東兌西,雷澤歸妹之所由來也。是道也,天地自然順行之道,陽極必陰,陰極必死,亦人之無可如何者。但聖人又有逆運之道,善能竊陰陽、奪造化、轉乾坤、扭氣機於後天中返先天,死裏逃生,其道何在?仍不外乎後天八卦之理。
圖之坎、離、震、兌居於四正,乾、坤、艮、巽居於四隅,此中天機,非師難知。離中一陰,人心是也;坎中一陽,道心是也。道心本是乾家中陽,因交後天,入于坤宮,陽陷陰內,健者不健矣。人心本是坤家中陰,因失先天,入于乾宮,陰竊陽位,順者不順矣.若能虛其心,則人心化。人心化,則陰順而仍還於坤火,返其真矣。若能實其腹,則道心生。道心生,陽則健而仍還于乾,水歸於源矣。
兌為金,他家客氣也。震為木,我家主氣也。震本陽,其中有陰;兌本陰,其中有陽。主氣為客氣所盜,東虛而西實,若于殺中求生,殺氣變而為和氣,金情戀木慈仁,金還其元矣。木性愛金順義,木返其本矣。
取坎填離,健複本命,借離煉坎,順還本性,以震求兌,健動而能和順;以兌求震,和順而能健動,健順如一,乾坤相合,四象相和,五行攢簇,後天精、神、魂、魄、意歸真,五德五元,渾然圓成,還原返本,金丹有象,所謂"乾坤交媾罷,一點落黃庭"。
一點者,丹元也。黃庭者,中央也。丹落中央,陰陽一氣,還我娘生本來面目,基址堅固,所謂"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