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智度论

_90 鸠摩罗什(西域)
  【论】
  者言:尔时,舍利弗知须菩提乐说无难而问言:“若一切法无生相,此无生相云何证?用是生法得证?为用不生法得证?”
  若用生法得证,生法虚诳,汝已种种因缘破,又不可以生法得脱生法。
  若以无生法得证,无生未有法相,不可以证,云何得证?
  须菩提二法皆不受,俱有过故,如先说。
  舍利弗作是念:“佛经说二法摄一切法:若有为、若无为;生者有为,无生者无为。今须菩提离此二法,云何当说得道事?”作是念已,问须菩提:“无有得道事耶?”须菩提是大阿罗汉,行无诤三昧第一,但为菩萨故说是无生,“汝云何当作邪见,说无得道者!”是故言“有知有得”——“知”、“得”者即是得道果之别名。
  须菩提恐违前语,故言:“不以二法故。但为世俗故说有须陀洹乃至佛。”何以故?一切诸法实无我相,今用我分别须陀洹乃至佛,是世俗法。
  复次,未得法空故,言是善是不善、是有为是无为等;第一义中,无众生故,无须陀洹乃至佛;法空故,无须陀洹果,乃至佛道。圣人、圣法犹尚虚诳无定实,何况凡人六道业及果报!
  问曰:
  须菩提已种种因缘定说不生法,今舍利弗何以更问“不生法生,生法生”?
  答曰:
  须菩提上说得道因缘故,舍利弗得须菩提意,虽说不生法破一切法,为因缘故说,而心不着无生法,是故更问。
  又以此法甚深,欲令听者了了得解,故更问。上问得道行法,今总问一切法云何生。用慧眼知一切法皆不生,今现见诸法生,是故问“云何生”。须菩提答:二事皆非。
  若“生”生,生法已生,不应更生!
  若“不生”生,生法未有故,不应生。
  若谓生时“半生半不生”,是亦不生;若生分则已生竟,若未生分则无生。
  是故须菩提不用是肉眼见,以不通达故,二法皆不受,但说:是生如幻、如梦,从虚诳法生,应离、应不取相。
  舍利弗问:“何等法二俱不受?”
  须菩提以世谛故,说:“色乃至一切种智毕竟不生,自然空相,不欲令实中有生。”若世谛虚诳可有生,生如幻化。
  此中说不生因缘,所谓“不合、不散”。
  有人言:生与法异,谓:生是常,所可生法无常;是故更问。答者以生、法不异,若说生法,已说生相。
  生、不生,如上说。
  舍利弗闻须菩提所说,知须菩提心爱乐无生法故,语须菩提:“汝实爱乐说无生法!”
  须菩提即受其问,心亦无愧。何以故?是论议不可破,无有过罪。何以知之?须菩提自说:“无法可合,无法可散,无色、无形、空,一相,所谓无相。”空相尚不受,何况余相?
  舍利弗重赞:“汝乐说无生法及语言皆无生,是实清净!”若当乐说及语言非无生,但说外物无生者,则非清净。
  须菩提即复受其赞,答舍利弗:“非但乐说语言是无生,色乃至一切种智,亦无所生。”
  【经】
  尔时,舍利弗语须菩提:“须菩提于说法人中,应最在上!何以故?须菩提随所问皆能答。”
  须菩提言:“诸法无所依故。”
  舍利弗语须菩提:“云何诸法无所依?”
  须菩提言:
  “色性常空,不依内、不依外、不依两中间;受、想、行、识性常空,不依内、不依外、不依两中间。
  “眼、耳、鼻、舌、身意性常空,不依内、不依外、不依两中间。
  “色性常空,乃至法性常空,不依内、不依外、不依两中间。
  “檀波罗蜜性常空,乃至般若波罗蜜性常空,不依内、不依外、不依两中间。
  “内空性常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性常空,不依内、不依外、不依两中间。
  “舍利弗!四念处性常空,乃至一切种智性常空,不依内、不依外、不依两中间。
  “以是因缘故,舍利弗!一切诸法无所依,性常空故。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应净色、受、想、行、识,乃至应净一切种智。”
  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行六波罗蜜时净菩萨道?”
  须菩提言:“有世间檀波罗蜜,有出世间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有世间、有出世间。”
  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世间檀波罗蜜?云何出世间檀波罗蜜?”
  须菩提言:“若菩萨摩诃萨作施主,能施沙门、婆罗门、贫穷、乞人,须食与食,须饮与饮,须衣与衣,卧具、床榻,房舍、香华、璎珞、医药、种种所须资生之物,若妻子、国土,头目、手足、支节,内、外之物,尽以给施。施时作是念:‘我与、彼取,我不悭贪,我为施主,我能舍一切,我随佛教施,我行檀波罗蜜。’作是施已,用得法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念言:‘是布施因缘,令众生得今世乐,后当令得入涅槃。’是人布施有三碍。何等三?我相、他相、施相;着是三相布施,是名世间檀波罗蜜?何因缘故名世间?于世间中不动不出,是名世间檀波罗蜜。
  “云何名出世间檀波罗蜜?所谓三分清净。何等三?菩萨摩诃萨布施时,我不可得,不见受者,施物不可得,亦不望报,是名菩萨摩诃萨三分清净檀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布施时,施与一切众生,众生亦不可得;以此布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不见微细法相。舍利弗!是名出世间檀波罗蜜。
  “何以故名为出世间?于世间中能动、能出,是故名出世间檀波罗蜜。
  “尸罗波罗蜜有所依,是为世间尸罗波罗蜜;无所依,是为出世间尸罗波罗蜜。余如檀波罗蜜说。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有所依是名世间,无所依是名出世间。余亦如檀中说。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净菩萨道。”
  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须菩提言:“四念处是菩萨摩诃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乃至八圣道分;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论】
  问曰:
  五百阿罗汉,佛各说其第一: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目揵连神足第一,摩诃迦叶行头陀中第一,须菩提得无诤三昧第一,摩诃迦旃延分别修多罗第一,富楼那说法人中第一。今舍利弗何以故赞须菩提于说法人中应最第一?
  答曰:
  佛以佛眼观一切众生利根、钝根,筹量一切法总相、别相,随其所得法,各记第一,无错!
  富楼那于四众中,用十二部经、种种法门、种种因缘譬喻说法,能利益众生第一。
  须菩提常行无诤三昧,与菩萨同事,巧便乐说一种空相法门,胜富楼那。譬如巧师多有所能,所能多故,普不精悉;如有人偏能一事,则必尽其美。富楼那虽多能,不如须菩提常乐行空故,能巧说空,是故舍利弗闻须菩提巧说空义,便赞言:“汝于说法人中应作第一!”舍利弗见须菩提随所问皆能答,如风行空中,无所挂碍。
  尔时,须菩提不谦不受。何以故?安立平实,好人相故。好人相者,不自赞、不自毁,于他亦不赞、不毁。若自赞身,非大人相,不为人所赞而便自美;若自毁,是姣输人。若毁他,是谗贼人;若赞他,是谄媚人。须菩提说无生法故,舍利弗虽赞而非谄。
  须菩提以舍利弗实赞故不谦,又以断法爱故心不高,亦不爱着,但答无碍无障因缘:所谓一切法无所依止,无所依止故无障无碍。无所依止义,如先说。
  此中须菩提自说:“内法空故,色不依止内;外法空故,色不依止外;中间无所有故,色不依止中间。”如色,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若菩萨知一切三界无常空故,不中依止,尔时烦恼折,能净菩萨道。是故须菩提说:“菩萨行六波罗蜜,应净色乃至一切种智。”
  问曰:
  净色乃至净一切种智,即是净菩萨道,何以故更问?
  答曰:
  菩萨能令色毕竟空,是名清净,是事深妙,不可顿得。
  是故舍利弗问:“新学菩萨云何修是初方便道?”
  须菩提答:“若菩萨能行二种波罗蜜,六波罗蜜是初开菩萨道;能用无所得空,行三十七品,是开佛道。”
  “净”者名为开;如去道中荆棘,名为开道。
  何等是二种波罗蜜?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
  世间者,须菩提自说义,所谓须食与食等。是义,如初品中说。若施时有所依止,譬如老病人依恃他力,能行能立。施者离实智慧,心力薄少故依止。依止者,己身、财物、受者,是法中取相心着,生憍慢等诸烦恼,是名世间,不动、不出。
  “动”者,柔顺忍;“出”者,无生法忍。声闻法中,“动”者学人,“出”者,无学。
  余者,五波罗蜜亦如是。
  是名初开菩萨道。
  问曰:
  菩萨道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何以故更问?
  答曰:
  菩萨时有道,佛已到不须道,是道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菩提道。菩萨行是道故,名菩萨道。
  此中佛说:远道,所谓六波罗蜜菩萨道也;近道,所谓三十七品菩提道也。
  六波罗蜜中布施、持戒等杂,故远;三十七品但有禅定、智慧,故近。六波罗蜜有世间、出世间,杂,故远;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等乃至大慈大悲,毕竟清净,故近。
  复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者,从初发意乃至金刚三昧,其中为菩提,菩萨行,皆是菩提道。
  【经】
  尔时,舍利弗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何等波罗蜜力?”
  须菩提言:“是般若波罗蜜力。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能生一切诸善法:若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
  “舍利弗!般若波罗蜜能受一切诸善法: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
  “舍利弗!过去诸佛行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诸佛亦行般若波罗蜜,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今现在十方诸国界中诸佛,亦行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闻说般若波罗蜜时不疑不难,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菩提道。菩萨道者,救一切众生故,心不舍一切众生,以无所得故。是菩萨常应不离是念,所谓大悲念。”
  舍利弗复问:“欲使菩萨摩诃萨常不离是念,所谓大悲念,若菩萨摩诃萨常不离大悲念,令一切众生皆当作菩萨。何以故?须菩提!一切众生亦不离诸念故。”
  须菩提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汝欲难我而成我义。何以故?众生无故念亦无,众生性无故念亦性无,众生法无故念亦法无,众生离故念亦离,众生空故念亦空,众生不可知故念亦不可知。舍利弗!色无故念亦无,色性无故念亦性无,色法无故念亦法无,色离故念亦离,色空故念亦空,色不可知故念亦不可知;受、想、行、识亦如是。眼乃至意,色乃至法,地种乃至识种,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一切智,一切种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故,念亦无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知故,念亦不可知。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是道,我欲使不离是念,所谓大悲念。”
  尔时,佛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其有说者,亦当如是说。如汝所说般若波罗蜜,皆是承佛意故。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应当如汝所说学!”
  须菩提说是般若波罗蜜品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振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
  尔时,佛微笑,须菩提白佛言:“何因何缘故微笑?”
  佛告须菩提:“如我于此世界说般若波罗蜜,东方无量阿僧祇世界诸佛,亦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说是般若波罗蜜。”
  说是般若波罗蜜品时,十二那由他诸天人得无生法忍。十方诸佛说是般若波罗蜜时,无量阿僧祇众生亦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论】
  者言:舍利弗作是念:“须菩提所说,分别六波罗蜜世间、出世间,及菩提道,大利益众生故”,欢喜赞言:“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善之至也。
  问:“是何波罗蜜力?”
  须菩提作是思惟:“一切心数法中,除智慧,无能如是分别断疑开道。诸波罗蜜中,离般若波罗蜜,自体不能成就,何况能分别开道!”如是思惟已,答舍利弗:“是般若波罗蜜力。”
  如先说:诸法中无我、无知者、无见者;今以此证知是般若波罗蜜力,非佛力,非须菩提力。何以故?须菩提说因缘,所谓“般若波罗蜜,离断常、有无二边等故,能生一切善法,所谓三乘法定相,坚牢不坏相。又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故,能受一切善法,如大海能受众川万流。”
  “三乘善法”者,所谓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十方三世诸佛行般若波罗蜜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行余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最尊大,有分别通达力。譬如和合下药,巴豆最有力;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虽与余波罗蜜合,而破诸烦恼拔邪见舍戏论,般若波罗蜜力最胜。以是故,说“皆是般若波罗蜜力”。
  问曰:
  种种赞此般若波罗蜜微妙甚深,谁能随顺应般若波罗蜜行?
  答曰:
  有菩萨无量世集诸福德利根,诸烦恼折薄;虽未到阿鞞跋致地,闻般若波罗蜜,即时信受深入。通达如是相者,则能行般若波罗蜜道,所谓救度一切众生,令离世间忧恼;大悲心故,不离一切众生。菩萨常不应离大悲及毕竟空念,毕竟空破世间诸烦恼,示涅槃;而大悲引之令还入善法中,以利益众生。
  尔时,舍利弗难须菩提:“若菩萨不离是大悲念及毕竟空念者,一切众生皆当作菩萨!何以故?是毕竟空无相无所分别,不应菩萨有而众生无!若有,一切众生应共有;若无,菩萨亦应无。”
  须菩提答:“汝欲难我而助成我义。何以故?诸法相毕竟空故,众生亦空;众生空故,毕竟空念亦空;若诸法毕竟空,何有众生实空,而难我言:‘众生不离是念,皆当为菩萨’!”是故说:“众生无所有故,毕竟空念亦无所有;众生无性,众生离,众生空,众生不可知,毕竟空念亦毕竟空。”色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问曰:
  此中念,是不离大悲念,何以说“不离毕竟空念”?
  答曰:
  菩萨不离是念,心不舍众生,用无所得故。无所得空,毕竟空,名异而义一。不可得空在初,毕竟空在后,以毕竟空大故,生悲亦大。大悲,如《阿差末经》中说,有三种悲:众生缘,法缘,无缘。无缘悲从毕竟空生,以是解舍利弗所难。
  佛证其说故,赞言:“善哉!若欲解说般若波罗蜜者,当如汝所说。”
  尔时,众中天、人、菩萨作是念:“般若波罗蜜甚深,三世诸佛皆从中生;须菩提小乘人,云何佛赞:‘欲说般若波罗蜜,当如汝所说’?”是故次言:“须菩提所说,皆承佛意。”正使弥勒等诸菩萨、梵天王等不承佛意,尚不能得问,何况须菩提在佛前自恣乐说!“诸菩萨欲学般若波罗蜜,亦当如汝所说学!”
  “说是品时,三千大千世界地六种振动”者,是时会中多有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当作佛。佛是天地大主,地神欢喜:“我主今生!”故使地大动。
  复次,人心信深般若波罗蜜者,难得希有故,是人以福德因缘,感大风以动水,水动故地动。
  复次,地下大龙王欲来听般若波罗蜜,从水出故水动,水动故地动。
  复次,佛神力故令地动,般若波罗蜜难见难知,欲引导众人令益信乐故。
  余地动因缘,如先说。
  此中佛自说因缘,所谓“我说般若波罗蜜,十方诸佛亦说是般若波罗蜜。十二那由陀天人得阿鞞跋致地,入法位,是故地动。又十方世界众生等,亦发无上道意,是故地动。”
  尔时,诸天亦有散种种莲华及种种杂香、天衣、天盖,千万种天妓乐,诸龙王等从四大海水中涌出,及诸夜叉、罗刹等皆生慈心,合手赞佛。
  又佛笑时,无量光明遍覆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有尔所等希有事。
  取要言之,地动皆由说诸法实相,所谓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三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天主品第二十七(卷五十四)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诸四天王天等,各与无数百千亿诸天,俱来在会中。
  三千大千世界诸释提桓因等诸忉利天,须夜魔天王等诸夜魔天,删兜率陀天王等诸兜率陀天,须涅蜜陀天王等诸妙化天,婆舍跋提天王等诸自在行天,各与无数百千亿诸天,俱来在会中。
  三千大千世界诸梵天王,乃至首陀婆诸天等,各与无数百千亿诸天,俱来在会中。
  是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诸天,业报生身光明,于佛常光,百分、千分、万亿分不能及一,乃至不可以算数譬喻为比。
  世尊光明最胜、最妙、最上第一,诸天业报光明,在佛常光边不照不现;譬如焦炷比阎浮檀金。
  尔时,释提桓因白大德须菩提:“是三千大千世界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诸天,一切和合欲听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义。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应住般若波罗蜜中?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我今当承顺佛意、承佛神力,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如菩萨摩诃萨所应住般若波罗蜜中。
  “诸天子!今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当发;诸天子!若入声闻正位,是人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与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我亦随喜,所以者何?上人应更求上法,我终不断其功德。
  “憍尸迦!何等是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念色无常,念色苦,念色空,念色无我,念色如病、如疽、痈、疮,如箭入身,痛、恼、衰、坏,忧、畏、不安,以无所得故;受、想、行、识亦如是。眼、耳、鼻、舌、身、意,地种,水、火、风、空、识种,观无常乃至忧、畏、不安,是亦无所得故。
  “观色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受、想、行、识亦如是。
  “观地种乃至识种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亦无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观无明缘诸行,乃至老死因缘大苦聚集,亦无所得故。
  “观无明灭故诸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老死灭故忧悲愁恼大苦聚灭,以无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修四念处,以无所得故;乃至修佛十力、十八不共法,以无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行檀波罗蜜,以无所得故;行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以无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作是观:但诸法诸法共相因缘,润益增长,分别校计,是中无我、无我所。
  “菩萨回向心不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在回向心中;回向心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中不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回向心中亦不可得。
  “菩萨虽观一切法,亦无法可得,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释提桓因问大德须菩提:“云何菩萨回向心不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中?云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在回向心中?云何回向心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中不可得?云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回向心中不可得?”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回向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非心;是非心相,非心相中不可回向。是非心相常非心相,不可思议相,常不可思议相,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尔时,佛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汝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安慰诸菩萨摩诃萨心!”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应报恩,不应不报恩。过去诸佛及诸弟子,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示、教、利、喜!世尊尔时亦在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今亦当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示、教、利、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问曰:
  初品中佛放殊胜光明,诸天大集,此间何以更说?
  答曰:
  有人言:“此是后会。”
  有人言:“即是前会。”
  天以须菩提善能说深般若波罗蜜,诸天欢喜;以是故佛微笑,常光益更发明,诸天光明不复现。如日出时,星、月、灯、烛,无复光明。譬如焦炷在阎浮檀金边。
  “四天王天”者,东方名提多罗吒(秦言治国),主乾闼婆及毗舍阇;南方名毗流离(秦言增长),主拘槃茶及薜荔多;西方名毗流波叉(秦言杂语),主诸龙王及富多那;北方名鞞沙门(秦言多闻),主夜叉及罗刹。
  释提桓因:“释迦”,秦言能;“提婆”,秦言天;“因提”,秦言主:合而言之:释提婆那民。
  “须夜磨”,夜摩天王名也,秦言妙善。
  “删兜率陀”,兜率陀天王名也,秦言妙足。
  “须涅蜜陀”,秦言化乐。
  “婆舍跋提”,秦言他化自在天。
  此间一梵天王名尸弃,秦言火。
  从梵天乃至“首陀婆天”,秦言净居天。
  “业报生身光”者,欲界天以灯烛、明珠等施,及布施、持戒、禅定等清净故,身常光明,不须日月。
  色界天行禅离欲,修习火三昧故,身常出妙光,胜于日月,及欲界报光明。离欲天,取要言之,是诸天光明,皆由心清净故得。
  “佛常光明”者,面各一丈。
  诸天光明大者,虽无量由旬,于佛光边蔽而不现。
  释提桓因见佛神力光明,作是念:“佛光明能蔽诸天光,智慧之明亦当能破我等愚闇。”又以佛命须菩提说般若。是故言:“一切诸天皆大集会,欲听须菩提说般若义”。
  今大福德诸天皆集,欲闻般若义。
  “云何是般若波罗蜜”者,是问般若波罗蜜体。
  “云何行”者,是问初入方便行。
  “云何住”者,问深入究竟住。
  须菩提受其语,作是答:若人饥渴,给足饮食,感恩则深;菩萨亦如是,发心求佛道,为是人说般若,则大得利益,感恩亦深,是故说般若。
  未发心者当发;已入圣道者则不堪任,以漏尽、无有后生故,如是等因缘,故言“不任”。
  问曰:
  若是人不任者,何以故言:“是人若发心者,我亦随喜,不障其功德,上人应更求上法”?
  答曰:
  须菩提虽是小乘,常习行空故,不着声闻道;以是故假设言:“若发心”,有何咎!此中须菩提自说二因缘:一者、不障其福德心;二者、上人应更求上法。
  以是故,上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咎;若上人求小法是可耻。
  以中间傍及余事故更称问。
  “何等是般若波罗蜜”者,所谓应萨婆若心,观色无常、苦、空、无我,如先说。
  观五众能生诸恼,故言“如病”。
  有人闻五众如病,谓为轻微,故言“如痈疽”。
  有人以痈疽虽难愈,犹或可差,故言“如箭镝入体,不可得出”。
  有人以箭镝在体,虽沉深难拔,良方妙术,犹可令出,故言常“痛”、“恼”。
  如人著「衰”,常有不吉;五众亦如是,若人随逐,则无安隐。
  以有“衰”故常怀“忧怖”。
  是五众如与师子虎狼共住,常怀“忧畏”。
  是五众无常虚诳等过故,常“不安隐”。
  问曰:
  五众但有此十五种恶,更有余事?
  答曰:
  略说则十五,广说则无量无边;如《杂阿含》中呵五众有百种罪过。
  问曰:
  何以常说无常、苦、空、无我,或时说八事,如病、如痈、疽等,余七事少有说处?
  答曰:
  人有上、中、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