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智度论

_8 鸠摩罗什(西域)
  复次,佛言:“无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众生”;何以故言“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
  问曰:
  摩诃衍中虽有此语,我亦不能都信。
  答曰:
  是为大失!是佛真法,佛口所说,汝无反复!汝从摩诃衍中出生,云何言我不能都信?
  复次,摩诃衍论议,此中应广说。
  复次,说是三十二相业因缘,欲界中种,非色、无色界中种。无色界中以无身无色,是三十二相是身庄严故,于中不得种可尔,色界中何以不得种?色界中大有诸梵王,常请佛初转法轮,是智慧清净,能求佛道,何以言不得种三十二相因缘?
  又言“人中得种,非余道。”如娑伽度龙王十住菩萨,阿那婆达多龙王七住菩萨,罗睺阿修罗王亦是大菩萨,复何以言“余道不得种三十二相因缘”?
  汝言:“人中阎浮提种,郁怛罗曰不可种。”有义:彼中人无吾我,着乐、不利根故。
  劬陀尼、弗婆提二处,福德、智慧、寿命胜阎浮提,何以不得种?
  复次,汝言:“一思种一相。”是心弹指顷六十生灭,一心中不住,不能分别,云何能种大人相?此大人相不应不了心得种,以是故,多思和合能种一相。如重物一人不能担,必须多人力。如是种相,要得大心多思和合,尔乃得种。以是故,名百福相。百大心思种福德,是名百福相,不应一思种一相。余事尚不得一思种一事,何况百福相!
  何以故言“释迦文尼菩萨心未纯淑,弟子心纯淑;弥勒菩萨心纯淑,弟子心未纯淑”?是语何处说?三藏中、摩诃衍中无是事,此言自出汝心。汝但见释迦文尼菩萨于宝窟中见弗沙佛,七日七夜以一偈赞;弥勒菩萨亦种种赞弗沙佛,但阿波陀那经中不说,汝所不知。无因缘故,汝便谓“弥勒弟子心未纯淑”,如是皆为违失!
  汝言菩萨一切物能施,无所爱惜,如尸毗王为鸽故,割肉与鹰,心不悔恨。如以财宝布施,是名下布施;以身布施,是名中布施;种种施中心不着,是为上布施。汝何以赞中布施为檀波罗蜜满?此施心虽大,多慈悲,有知智慧、有不知智慧。如人为父母亲属不惜身,或为主不惜身。以是故,知为鸽不惜身,是中布施。
  问曰:
  菩萨为一切众生为父母、为主者,为一切人故,以是故,非直不惜身为檀波罗蜜满。
  答曰:
  虽为一切众生,是心不清净,不知己身无吾我;不知取者无人无主;不知所施物实性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于是三事心着,是为不清净,于世界中得福德报,不能直至佛道。如说般若波罗蜜中三事不可得,亦不着,是为具足檀波罗蜜满。
  如是乃至般若波罗蜜,“能分别大地、城郭、聚落作七分,是为般若波罗蜜满。”是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如大海水,诸天、圣人、阿罗汉、辟支佛,乃至初行菩萨尚不能知其边涯,十地住菩萨乃能知,云何汝言:“能分大地、城郭、聚落作七分,是名般若波罗蜜满”?是事是算数法,能分地是世俗般若波罗蜜中少许分,譬如大海水中一渧两渧。
  实般若波罗蜜名三世诸佛母,能示一切法实相。是般若波罗蜜无来处,无去处,一切处求不可得;如幻、如响、如水中月,见便失。诸圣人怜愍故,虽一相,以种种名字说是般若波罗蜜诸佛智慧宝藏,汝言大失!
  汝言四种观:“观时、观土地、观种族、观生处。
  “人寿八万岁佛出世,七、六、五、四、三、二万岁中佛出世,人寿百岁是佛出世时。”若诸佛常怜愍众生,何以正八种时中出世,余时不出?佛法不待时,如好药服时便差病,佛法亦如是不待时。
  问曰:
  虽菩萨怜愍众生诸佛不待时,过八万岁,人长寿、多乐,染爱等结使厚,根钝,非可化时。若百岁后时,人短寿、苦多,瞋恚等诸结使更厚。此乐时、苦时非得道时,以是故,佛不出世。
  答曰:
  诸天寿出千万岁,有先世因缘,虽多乐,染爱厚,能得道,何况人中不大乐!三十六种不净,易可教化,以是故,人寿过八万岁,佛应出世。是中,人无病、心乐故,人皆利根、福德;福德、利根故,应易得道。
  复次,师子鼓音王佛时,人寿十万岁;明王佛时,人寿七百阿僧祇劫;阿弥陀佛时,人寿无量阿僧祇劫;汝云何言:“过八万岁佛不出世”?
  问曰:
  摩诃衍经有此事,我法中无十方佛,唯过去释迦文尼、拘陈若等一百佛,未来弥勒等五百佛。
  答曰:
  摩诃衍论中,种种因缘说三世十方佛。何以故?十方世界有老、病、死、淫、怒、痴等诸苦恼,以是故,佛应出其国。如经中说:“无老、病、死、烦恼者,诸佛则不出世。”
  复次,多病人应有多药师。
  汝等声闻法,《长阿含》中毗沙门王以偈白佛:
  “稽首去、来、现在诸佛,亦复归命释迦文佛。”
  “汝经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言稽首;‘释迦文尼佛’言归命。”以此故知现在有余佛。若无余国佛,何以故前稽首三世佛,后别归命释迦文尼佛?此王未离欲,在释迦文尼所得道,敬爱心重故归命,于余佛所直稽首。
  问曰:
  佛口说“一世间无一时二佛出,亦不得一时二转轮王出”,以是故,不应现在有余佛。
  答曰:
  虽有此言,汝不解其义。佛说:“一三千大千世界中,无一时二佛出”,非谓“十方世界无现在佛也。”如四天下世界中,无一时二转轮圣王出,此大福德人,无怨敌共世故。以是故,四天下一转轮圣王。佛亦如是,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亦无二佛出。佛及转轮圣王,经说一种,汝何以信余四天下更有转轮圣王,而不信余三千大千世界中更有佛?
  复次,一佛不能得度一切众生;若一佛能度一切众生者,可不须余佛,但一佛出。如诸佛法,度可度众生已而灭,如烛尽火灭,有为法无常性空故;以是故,现在应更有余佛。
  复次,众生无量,苦亦无量,是故应有大心菩萨出,亦应有无量佛出世度诸众生。
  问曰:
  如经中说:无量岁中佛时时出,譬如沤昙婆罗树华时时一出。若十方佛充满,佛便易出易得,不名为难值!
  答曰:
  不尔!为一大千世界中,佛无量岁时时出,不言一切十方世界中难。亦为罪人不知恭敬,不勤精进求道,以是故语言:“佛无量岁时时一出。”又此众生众罪报故,堕恶道中,无量劫尚不闻佛名,何况见佛?以是人故,言佛出世难。
  问曰:
  若现在十方多有诸佛菩萨,今一切众生罪恶苦恼,何以不来度之?
  答曰:
  众生无量阿僧祇劫罪垢深厚,虽有种种余福,无见佛功德,故不见佛。如偈说:
 “好福报未近,  衰罪未除却,
  现在不能见,  大德有力人。
  大德诸圣人,  心亦无分别,
  慈悲一切人,  一时令欲度。
  众生福德熟,  智慧根亦利,
  若为现度缘,  即时得解脱。
  譬如大龙王,  随愿雨众雨,
  罪福随本行,  各各如所受。”
  问曰:
  若自有福德、自有智慧,如是人佛能度;若无福德、智慧,佛不度。若尔者,自有福德、智慧,不待佛度!
  答曰:
  此福德、智慧,从佛因缘出。若佛不出世,诸菩萨以十善因缘,四无量意,后世罪、福报,种种因缘教道。若无菩萨,有种种经中说,人得此法,行福德因缘。
  复次,人虽有福德、智慧,若佛不出世,是世界中受报,不能得道;若佛出世,乃能得道,是为大益。譬如人虽有目,日不出时,不能有所见,要须日明,得有所见,不得言我有眼,何用日为!如佛说:“二因二缘,能生正见:一、从他闻法,二、内自如法思惟。”福德事故,能生善心;利根、智慧故,能如法思惟。以是故知从佛得度。
  如是等种种,多有违错!欲作般若波罗蜜论议故,不能复广论余事。
  大智度论卷第四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初品中摩诃萨埵释论第九(卷第五)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
  摩诃萨埵。
  【论】
  问曰:
  云何名“摩诃萨埵”?
  答曰:
  “摩诃”者大;“萨埵”名众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为大事,不退不还大勇心故,名为“摩诃萨埵”。
  复次,“摩诃萨埵”者,于多众生中最为上首故,名为“摩诃萨埵”。
  复次,多众生中起大慈大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处故,名“摩诃萨埵”。
  复次,大人相成就故,名“摩诃萨埵”。
  摩诃萨埵相者,如赞佛偈中说:
 “唯佛一人独第一,  三界父母一切智,
  于一切等无与等,  稽首世尊希有比!
  凡人行惠为己利,  求报以财而给施,
  佛大慈仁无此事,  怨亲憎爱以等利!”
  复次,必能说法破一切众生及己身大邪见、大爱慢、大我心等诸烦恼故,名为“摩诃萨埵”。
  复次,众生如大海,无初、无中、无后;有明智算师,于无量岁计算,不能尽竟。
  如佛语无尽意菩萨:“譬如十方一切世界,乃至虚空边际,合为一水,令无数无量众生,共持一发取一渧而去,更有无央数众生,如前共持一发取一渧而去,如是令彼大水悉尽无余,众生故不尽。”以是众生等无边、无量、不可数、不可思议,尽能救济,令离苦恼,著于无为安隐乐中。有此大心,欲度多众生故,名“摩诃萨埵”。
  如《不可思议经》中,沤舍那优婆夷语须达那菩萨言:诸菩萨摩诃萨辈,不为度一人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亦非为二、三乃至十人故,非百、非千、非万、非十万、非百万,非一亿十百千万乃至亿亿。非为阿由他亿众生故发心,非那由他亿,非阿耶陀众生故,非频婆罗,非歌歌罗,非阿歌罗,非簸婆罗,非摩波罗,非波陀,非多婆,非鞞婆呵,非怖摩,非念摩,非阿婆迦,非摩伽婆,非毗罗伽,非僧伽摩,非毗萨罗,非谓阎婆,非鞞阇迦,非鞞卢呵,非鞞跋帝,非鞞伽多,非兜罗,非阿婆罗那,非他婆罗,非鞞婆耶婆,非藐写,非钝那耶写,非婆罗,非鞞婆罗,非菩遮多,非阿跋伽陀,非鞞施他,非泥婆罗,非犁浮陀,非波摩陀夜,非比初婆,非阿犁浮陀,非阿犁萨写,非云迦,非度于多,非呵楼那,非摩楼陀,非叉夜,非乌罗多,非末殊夜摩,非三摩陀,非毗摩陀,非波摩陀,非阿满陀罗,非婆满多罗,非摩多罗,非兜末多罗,非鞞摩多罗,非波罗多罗,非尸婆多罗,非罗,非为罗,非提罗,非枝罗,非翅罗,非尼罗,非斯罗,非波罗,非弥罗,非婆罗罗,非迷楼,非企卢,非摩屠罗,非三牟罗,非阿婆夜,非剑摩罗,非摩摩罗,非阿达多,非楼,非鞞楼婆,非迦罗跋,非呵婆跋,非鞞婆跋,非婆婆,非阿罗婆,非娑罗婆罗,非迷罗浮罗,非摩遮罗,非陀摩罗,非波摩陀,非尼伽摩,非阿跋多,非泥提舍,非阿叉夜,非三浮陀,非婆摩摩,非阿婆陀,非沤波罗,非波头摩,非僧佉,非伽提,非沤波伽摩,非阿僧祇,非阿僧祇阿僧祇,非无量,非无量无量,非无边,非无边无边,非无等,非无等无等,非无数,非无数无数,非不可计,非不可计不可计,非不可思议,非不可思议不可思议,非不可说,非不可说不可说。
  非为一国土微尘等众生故发心、非为二、三至十百千万亿千万亿阿由陀,那由他,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国土微尘等众生故发心。
  非为一阎浮提微尘等众生故发心,非为拘陀尼、郁怛罗曰、弗婆提微尘等众生故发心。
  非为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微尘等众生故发心;非为二、三至十百千万亿阿由他、那由陀,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众生故发心。
  非为供养供给一佛故发心,乃至非为供养供给不可说不可说诸佛故发心;非为供养供给一国土微尘等诸佛故发心,乃至非为供养供给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诸佛故发心。
  非为净一佛土故发心,乃至非为净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土故发心。
  非为受持一佛法故发心,乃至非为受持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法故发心。
  非为令一三千大千世界中佛种不断故发心,乃至非为令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三千大千世界中佛种不断故发心。
  非为分别知一佛愿故发心,乃至非为分别知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愿故发心。
  非为庄严一佛土故发心,乃至非为庄严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土故发心。
  非为分别知一佛会弟子众故发心,乃至非为分别知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会弟子众故发心。
  非为持一佛法轮故发心,乃至非为持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法轮故发心。
  非为知一人诸心故、非为知一人诸根故、非为知一三千大千世界中诸劫次第相续故、非为分别断一人诸烦恼故发心,乃至非为分别断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人诸烦恼故发心。
  是诸菩萨摩诃萨愿言:尽教化一切十方众生,尽供养供给一切十方诸佛,愿令一切十方诸佛土清净,心坚受持一切十方诸佛法,分别知一切诸佛土故,尽知一切诸佛弟子众故,分别知一切众生诸心故,知断一切众生诸烦恼故,尽知一切众生诸根故,诸菩萨发心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等十门为首,乃至百千万亿阿僧祇门是为道法门,菩萨应知、应入!略说如是诸菩萨实道。一切诸法皆入皆知,智慧知故,一切佛土菩萨道中庄严故。
  沤舍那言:“善男子!我愿如是:自有世界已来一切众生尽清净,一切烦恼悉断。”须达那言:“是何解脱?”沤舍那答言:“是名无忧安隐幢。我知此一解脱门,不知诸菩萨大心如大海水,一切诸佛法能持能受。诸菩萨心不动,如须弥山;诸菩萨如药王,能除一切诸烦恼;诸菩萨如日,能照除一切闇;诸菩萨如地,能含受一切众生;诸菩萨如风,能益一切众生;诸菩萨如火,能烧一切外道诸烦恼;诸菩萨如云,能雨法水;诸菩萨如月,福德光明能照一切;诸菩萨如释提桓因,守护一切众生。是菩萨道法甚深,我云何能尽知!”
  以是诸菩萨生大愿,欲得大事,欲至大处故,名“摩诃萨埵”。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经》中摩诃萨埵相,佛自说:“如是如是相,是摩诃萨埵相。”
  舍利弗、须菩提、富楼那等诸大弟子各各说彼品,此中应广说。
  大智度初品中菩萨功德释论第十
  【经】
  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行空、无相、无作,已得等忍。
  【论】
  问曰:
  何以故以此三事次第赞菩萨摩诃萨?
  答曰:
  欲出诸菩萨实功德故,应赞则赞,应信则信;以一切众生所不能信甚深清净法赞菩萨。
  复次,先说菩萨摩诃萨名字,未说所以为菩萨摩诃萨,以得诸陀罗尼、三昧及忍等诸功德故,名为菩萨摩诃萨。
  问曰:
  已知次第义,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
  答曰:
  “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
  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
  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
  是陀罗尼,或心相应,或心不相应;或有漏,或无漏;无色不可见无对;一持、一入、一阴摄:法持、法入、行阴;九智知(丹注云:“除尽智”);一识识(丹注云:“一意识”)。阿毗昙法,陀罗尼义如是。
  复次,得陀罗尼菩萨,一切所闻法,以念力故,能持不失。
  复次,是陀罗尼法,常逐菩萨,譬如间日疟病;是陀罗尼不离菩萨,譬如鬼着;是陀罗尼常随菩萨,如善不善律仪。
  复次,是陀罗尼持菩萨,不令堕二地坑;譬如慈父爱子,子欲堕坑,持令不堕。
  复次,菩萨得陀罗尼力故,一切魔王、魔民、魔人无能动、无能破、无能胜;譬如须弥山,凡人口吹不能令动。
  问曰:
  是陀罗尼有几种?
  答曰:
  是陀罗尼多种。
  一名闻持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是名闻持陀罗尼。
  复有分别知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诸众生、诸法,大小好丑,分别悉知。
  如偈说:
 “诸象马金,  木石诸衣,  男女及水,
  种种不同。  诸物名一,  贵贱理殊,
  得此总持,  悉能分别。”
  复有入音声陀罗尼。菩萨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语言音,不喜不瞋。一切众生如恒河沙等劫,恶言骂詈,心不憎恨。
  问曰:
  菩萨诸漏未尽,云何能如恒河沙等劫忍此诸恶?
  答曰:
  我先言:得此陀罗尼力故能尔。
  复次,是菩萨虽未尽漏,大智利根,能思惟除遣瞋心。作是念:若耳根不到声边,恶声着谁?又如骂声,闻便直过,若不分别,谁当瞋者?凡人心着吾我,分别是非而生恚恨。
  复次,若人能知诸言随生随灭,前后不俱,则无瞋恚。亦知诸法内无有主,谁骂谁瞋?若有人闻殊方异语,此言为好,彼以为恶,好恶无定,虽骂不瞋。若有人知语声无定,则无瞋喜。如亲爱骂之,虽骂不恨;非亲恶言,闻则生恚。如遭风雨,则入舍持盖;如地有刺,则着靴鞋;大寒燃火,热时求水;如是诸患,但求遮法而不瞋之。骂詈诸恶,亦复如是,但以慈悲息此诸恶,不生瞋心。
  复次,菩萨知诸法不生不灭,其性皆空。若人瞋恚骂詈、若打若杀,如梦如化,谁瞋谁骂?
  复次,若有人,如恒河沙等劫众生,赞叹、供养衣食、卧具、医药、华香、璎珞,得忍菩萨其心不动,不喜不着。
  问曰:
  已知菩萨种种不瞋因缘,未知实赞功德而亦不喜?
  答曰:
  知种种供养恭敬,是皆无常;今有因缘故,来赞叹供养;后更有异因缘则瞋恚,若打若杀,是故不喜。
  复次,菩萨作是念:“以我有功德智慧故,来赞叹供养;是为赞叹功德,非赞我也,我何以喜?”
  复次,是人自求果报故,于我所作因缘,供养我作功德;譬如人种谷,溉灌修理,地亦不喜。
  复次,若人供养我,我若喜受者,我福德则薄,他人得福亦少,以是故不喜。
  复次,菩萨观一切法如梦如响,谁赞谁喜?我于三界中未得脱,诸漏未尽,未得佛道,云何得赞而喜?若应喜者,唯佛一人;何以故?一切功德都已满故。
  是故菩萨得种种赞叹、供养、供给,心不生喜。如是等相,名为入音声陀罗尼。
  复有名寂灭陀罗尼,无边旋陀罗尼,随地观陀罗尼,威德陀罗尼,华严陀罗尼,音净陀罗尼,虚空藏陀罗尼,海藏陀罗尼,分别诸法地陀罗尼,明诸法义陀罗尼。
  如是等略说五百陀罗尼门,若广说则无量。以是故言诸菩萨皆得陀罗尼。
  “诸三昧”者,三三昧:空、无作、无相。
  有人言:“观五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住是空三昧,不为后世故起三毒,是名无作;缘离十相故:五尘、男、女、生、住、灭故,是名无相。”
  有人言:“住是三昧中,知一切诸法实相,所谓毕竟空,是名空三昧。
  “知是空已无作。云何无作?不观诸法若空若不空、若有若无等。如佛说《法句》中偈:
 “见有则恐怖,  见无亦恐怖,
  是故不著有,  亦复不着无。”
  是名无作三昧。
  云何无相三昧?一切法无有相,一切法不受不着,是名无相三昧。如偈说:
 “言语已息,  心行亦灭,  不生不灭,
  如涅槃相。”
  复次,十八空,是名空三昧;种种(丹注云:五道生有、本有、死有、中有、业)有中心不求,是名无作三昧;一切诸相破坏不忆念,是名无相三昧。
  问曰:
  有种种禅定法,何以故独称此三三昧?
  答曰:
  是三三昧中,思惟近涅槃故,令人心不高不下,平等不动,余处不尔。以是故,独称是三三昧。
  余定中,或爱多、或慢多、或见多;是三三昧中第一实义实利,能得涅槃门;以是故,诸禅定法中,以是三空法为三解脱门。亦名为三三昧,是三三昧实三昧故,余定亦得名定。
  复次,除四根本禅,从未到地乃至有顶地,名为定,亦名三昧,非禅;四禅亦名定,亦名禅,亦名三昧;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如四无量、四空定、四辩、六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等诸定法。
  复有人言:“一切三昧法有二十三种。”
  有言:“六十五种。”
  有言:“五百种。”
  摩诃衍最大故,无量三昧,所谓遍法性庄严三昧,能照一切三世法三昧,不分别知观法性底三昧,入无底佛法三昧,如虚空无底无边照三昧,如来力行观三昧,佛无畏庄严力颦呻三昧,法性门旋藏三昧,一切世界无碍庄严遍月三昧,遍庄严法云光三昧,菩萨得如是等无量诸三昧。
  复次,《般若波罗蜜.摩诃衍义品》中,略说则有一百八三昧——初名首楞严三昧,乃至虚空不着不染三昧;广说则无量三昧。以是故说诸菩萨得诸三昧。
  “行空、无相、无作”者,
  问曰:
  前言菩萨得诸三昧,何以故复言“行空、无相、无作”?
  答曰:
  前说三昧名,未说相,今欲说相,是故言“行空、无作、无相”。若有人行空、无相、无作,是名得实相三昧。如偈说:
 “若持戒清净,  是名实比丘。
  若有能观空,  是名得三昧。
  若有能精进,  是名行道人。
  若有得涅槃,  是名为实乐。”
  “已得等忍”者,
  问曰:
  云何“等”?云何“忍”?
  答曰:
  有二种等:众生等,法等。
  忍亦二种:众生忍,法忍。
  云何众生等?
  一切众生中,等心、等念、等爱、等利,是名众生等。
  问曰:
  慈悲力故,于一切众生中,应等念,不应等观。何以故?
  菩萨行实道,不颠倒,如法相;云何于善人、不善人、大人、小人,人及畜生一等观?
  不善人中实有不善相,善人中实有善相,大人、小人、人及畜生亦尔。如牛相牛中住,马相马中住,牛相非马中,马相非牛中,马不作牛故,众生各各相,云何一等观而不堕颠倒?
  答曰:
  若善相、不善相是实,菩萨应堕颠倒;何以故?破诸法相故。以诸法非实善相、非实不善相,非多相、非少相,非人、非畜生,非一、非异;以是故,汝难非也。如说诸法相偈:
 “不生不灭,  不断不常,  不一不异,
  不去不来;  因缘生法,  灭诸戏论,
  佛能说是,  我今当礼。”
  复次,一切众生中,不着种种相,众生相,空相,一等无异;如是观,是名众生等。
  若人是中心等无碍,直入不退,是名得等忍。
  得等忍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如偈说:
 “观声如呼响,  身行如镜像;
  如此得观人,  云何而不忍?”
  是名众生等忍。
  云何名法等忍?善法、不善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法,如是诸法入不二入法门,入实法相门,如是入竟。是中深入诸法实相时,心忍直入,无诤无碍,是名法等忍。如偈说:
 “诸法不生不灭,  非不生非不灭,
  亦不生灭非不生灭,  亦非不生灭,
  非非不生灭。”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