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智度论

_76 鸠摩罗什(西域)
  如佛说涅槃一道,所谓空、无相、无作;舍利弗何以更问“有余三昧,令菩萨疾得佛不”?
  答曰:
  未近涅槃时,多有余道;近涅槃时,惟有一道:空、无相、无作;诸余三昧,皆入此三解脱门。譬如大城,多有诸门,皆得入城;又如众川万流,皆归于海。
  何等余三昧?所谓首楞严三昧等诸三昧,〈摩诃衍品〉中佛自说;有深难解者,彼中当说。
  若菩萨能行是百八三昧等诸陀罗尼门,十方诸佛皆与授记。所以者何?是菩萨虽得是诸三昧,实无诸忆想分别我心故;亦不作是念:“我当入是三昧,今入、已入,我当住是三昧,是我三昧。”以是心清净微妙法不着故,诸佛授记。
  尔时,舍利弗还以空智慧难须菩提言:“菩萨住是三昧,取是三昧相,得授记耶?”
  须菩提言:“不也!何以故?三事不异故:般若不异三昧,三昧不异般若;般若不异菩萨、三昧,菩萨、三昧不异般若;般若、三昧即是菩萨,菩萨即是般若、三昧。若三昧、菩萨异者,诸佛授其记,不异故无授记。”
  舍利弗复问:“若尔者,三昧及一切法平等不异?”
  须菩提言:“诸菩萨有诸法等三昧,入是三昧中,诸法无异。”
  复次,如先说,于诸三昧不作忆想分别,觉与不觉,诸三昧自性无所有故,菩萨不知不念。
  佛以须菩提自未得是三昧,而善说菩萨微妙三昧、陀罗尼,般若波罗蜜中不念不着,是故赞言:“善哉!我说汝得无诤三昧第一,如我所赞不虚。”
  【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为学般若波罗蜜耶?”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为学般若波罗蜜,是法不可得故,乃至学檀波罗蜜,是法亦不可得故;学四念处乃至学十八不共法,是法不可得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是法不可得耶?”
  佛言:“如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是法不可得。”
  舍利弗言:“世尊!何等法不可得?”佛言:“我不可得,乃至知者、见者不可得,毕竟净故。
  “五阴不可得,十二入不可得,十八界不可得,毕竟净故。
  “无明不可得,毕竟净故;乃至老死不可得,毕竟净故。
  “苦谛不可得,毕竟净故;集、灭、道谛不可得,毕竟净故。
  “欲界不可得,毕竟净故;色界、无色界不可得,毕竟净故。
  “四念处不可得,毕竟净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得,毕竟净故。
  “六波罗蜜不可得,毕竟净故。
  “须陀洹不可得,毕竟净故;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不可得,毕竟净故。菩萨不可得,毕竟净故;佛不可得,毕竟净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是毕竟净?”
  佛言:“不出、不生,无得、无作,是名毕竟净。”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如是学,为学何等法?”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于诸法无所学。何以故?舍利弗!诸法相不如凡夫所著。”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诸法实相云何有?”
  佛言:“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
  佛告舍利弗:“色、受、想、行、识无所有,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故;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无所有,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故。”
  是中凡夫以无明力渴爱故,妄见分别,说是无明。
  是凡夫为二边所缚,是人不知不见诸法无所有,而忆想分别着色,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人着故,于无所有法而作识知见,是凡夫不知不见。
  何等不知不见?不知不见色,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知不见,以是故堕凡夫数,如小儿。
  是人不出,于何不出?不出欲界,不出色界,不出无色界;声闻、辟支佛法中不出。
  是人亦不信,不信何等?不信色空,乃至不信十八不共法空。
  是人不住,不住何等?不住檀波罗蜜,乃至不住般若波罗蜜;不住阿毗跋致地,乃至不住十八不共法。以是因缘故,名为凡夫,如小儿,亦名著者。
  何等为着?着色乃至识,着眼入乃至意入,着眼界乃至意识界;着淫、怒、痴、着诸邪见、着四念处,乃至着佛道。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学,亦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佛语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学,亦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亦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无方便故,想念分别,着般若波罗蜜,着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随念分别着。
  “以是因缘故,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亦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亦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今云何应学般若波罗蜜,得萨婆若?”
  佛告舍利弗言:“若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学学般若波罗蜜,得萨婆若,以不可得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不可得?”
  佛言:“诸法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故。”
  【论】
  释曰:
  舍利弗上问:“但无受三昧,疾得佛,更有余三昧?”
  须菩提说:“更有余三昧疾得佛。是菩萨不念、不着是三昧,过去、现在诸佛授记。”
  佛赞言:“善哉!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佛法。”
  是时,舍利弗作是念:“般若波罗蜜是空相,诸三昧种种分别相,云何学诸三昧是为学般若波罗蜜?”是故问。
  佛答舍利弗:“如是学般若波罗蜜,皆以不可得故”,以般若波罗蜜气分相皆在诸三昧中;能如是学,是为学般若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佛即可之。
  舍利弗复问:“何等法不可得?”
  佛此中自说:“众生空故,毕竟清净故,我不可得,乃至知者、见者,须陀洹乃至佛不可得;法空故,毕竟清净故,五众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得。”
  “毕竟清净”者,“不出不生、不得不作”等。
  因边不起故,名为“不出”;缘边不起故,名为“不生”。
  定生相不可得故,名为“不出不生”。
  不出不生故,名“不可得”;不可得故,名“无作无起”。
  是起作法,皆是虚诳,离如是相,名“毕竟清净”。
  舍利弗问佛:“菩萨能如是行毕竟真净道,为学何法?为得何法?”
  佛答:“能如是学,为无所学,无所得。”
  问曰:
  菩萨用是毕竟空,学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云何言“无法可学”?
  答曰:
  此中佛自说:“诸法不如凡夫所著。”凡夫人心有无明、邪见等结使,所闻、所见、所知,皆异法相;乃至闻佛说法,于圣道中、果报中皆着,污染于道。
  舍利弗白佛言:“若凡夫人所见,皆是不实,今是诸法云何有?”
  佛言:“诸法无所有;凡夫人于无所有处,亦以为有。”
  所以者何?是凡夫人离无明、邪见不能有所观,以是故说着无所有故,名为无明;譬如空拳以诳小儿,小儿着故,谓以为有。
  舍利弗问佛:“何等法无所有,着故名无明。”
  佛答:“色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中无明、爱故,忆想分别:是明、是无明,堕有边、无边,失智慧明;失智慧明故,不见、不知色毕竟空、无所有相,自生忆想分别而着,乃至识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或闻善法,所谓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世间法,忆想分别着圣法亦如是。以是故,名堕凡夫数,如小儿,为人轻笑。”
  如人以指示月,愚者但看指,不看月;智者轻笑言:“汝何不得示者意!指为知月因缘,而更看指不知月。”诸佛贤圣为凡夫人说法,而凡夫着音声语言,不取圣人意,不得实义;不得实义故,还于实中生着。
  佛今说凡夫所失,故言“不能过三界,亦不能离二乘”。
  不得圣人意故,闻说诸法空而不信,不信故不行,不住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以失如是功德故,名为“凡夫小儿”。
  是小儿着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三毒诸烦恼,乃至六波罗蜜、十八不共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着,是故名为“著者”。
  舍利弗问:“若菩萨如是行,是名不行般若波罗蜜;不行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佛可舍利弗言:“如是!如是!”
  即为说因缘,所谓新行菩萨无方便力,闻是般若波罗蜜,忆想分别、寻求、欲取,作是念:“我舍世间乐,复不能得般若波罗蜜,是为两失!”专求欲得。或谓说空是般若波罗蜜,或说空亦空是般若波罗蜜,或说诸法如实相是般若波罗蜜;如是用六十二见、九十八使烦恼心,着是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以是着心学诸法,不能得萨婆若。
  与此相违者,能行般若波罗蜜,亦能得萨婆若,所谓不见般若波罗蜜,不见行者,不见缘法,不见亦不见。
  舍利弗更问不见因缘,佛答:“是菩萨入十八空故不见”,非以无智故不见。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三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幻人无作品第十一(卷第四十四)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当有人问言:‘幻人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幻人学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学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及一切种智,得萨婆若不?’我当云何答?”
  佛告须菩提:“我还问汝,随汝意答我。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色与幻有异不?受、想、行、识与幻有异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言:“于汝意云何?眼与幻有异不?乃至意与幻有异不?色乃至法,与幻有异不?眼界乃至意识界,与幻有异不?眼触乃至意触,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与幻有异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于汝意云何?四念处,与幻有异不?乃至八圣道分,与幻有异不?”
  “不也!世尊!”
  “于汝意云何?空、无相、无作,与幻有异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檀波罗蜜,与幻有异不?乃至十八不共法,与幻有异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幻有异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色不异幻,幻不异色,色即是幻,幻即是色。世尊!受、想、行、识不异幻,幻不异受、想、行、识,识即是幻,幻即是识。世尊!眼不异幻,幻不异眼,眼即是幻,幻即是眼。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亦如是。
  “世尊!四念处不异幻,幻不异四念处,四念处即是幻,幻即是四念处;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异幻,幻不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幻,幻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幻有垢有净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幻有生有灭不?”
  “不也!世尊!”
  “若法不生不灭,是法能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
  “不也!世尊!”
  “于汝意云何?五受阴假名是菩萨不?”
  “如是!世尊!”
  “于汝意云何?五受阴假名有生灭、垢净不?”
  “不也!世尊!”
  “于汝意云何?若法但有名字,非身非身业,非口非口业,非意非意业;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如是法能学般若波罗蜜,得萨婆若不?”
  “不也!世尊!”
  “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以无所得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幻人学。何以故?世尊!当知五阴即是幻人,幻人即是五阴。”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五阴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是五阴性无所有,无所有性亦不可得。”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如梦五阴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梦性无所有,无所有性亦不可得。”
  “于汝意云何?如响、如影、如焰、如化五众,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响、影、焰、化性无所有,无所有性亦不可得。
  “六情亦如是。世尊!识即是六情,六情即是五众,是法皆内空故不可得,乃至无法有法空故不可得。”
  【论】
  问曰:
  须菩提何以故以是事问佛:“若人问:幻人学般若波罗蜜得作佛不?”应答言“不得”,幻人虚诳,无有本末。是事易答,何以故问佛?
  答曰:
  上品佛答舍利弗甚深空义,须菩提作是念:“诸法一相无分别。若尔者,幻人及实菩萨无异,而菩萨行诸功德得作佛,幻人无实,但诳人眼,不能作佛!”
  问曰:
  幻人不能行功德,以无心识,云何言“行”?
  答曰:
  虽实不行,人见似行,故名为行。如幻人以饮食、财物、七宝布施,出家持戒、忍辱、精进、坐禅、说法等,无智人谓是为行,不知是幻。
  须菩提作是念:“若如佛说诸法一相无所有,但是虚诳,幻人及实菩萨乃至佛等无有异。如幻人亦幻作佛,行六波罗蜜,降魔兵,坐道场,成佛道,放光明,说法度人;实菩萨行实道,得作佛,度众生,有何差别?”
  佛言:“我还问汝,随汝意答我。”
  问曰:
  佛何以不直答,而还问令随意答?
  答曰:
  须菩提以空智慧,观三界五众皆空,心生厌离;诸烦恼习故,虽能总相知诸佛法空,犹有所贵,不能观佛法如幻无所有,以是故方喻说。
  如汝以五众空为证,诸佛法亦尔;汝观世间五众为空,我观佛法亦尔。
  是故问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色与幻有异不?幻与色有异不?乃至受、想、行、识亦如是。”若异者汝应问,若不异不应作是问。
  须菩提言:“不异。”
  问曰:
  若色不异幻可尔,幻人有色故,云何言受、想、行、识如幻不异?
  答曰:
  幻人有喜、乐、忧、苦相,无智人见,谓为有受、想、行、识。
  复次,佛譬喻欲令人知五受众虚诳如幻;五受众虽与幻无异,佛欲令解故,为作譬喻。众生谓幻是虚诳,五受众虽有,与幻无异;是故须菩提一心筹量,知“五众与幻无异”。所以者何?
  如幻人色诳肉眼,能令生忧、喜、苦、乐;五受众亦能诳慧眼,令生贪欲、瞋恼诸烦恼等。
  如幻,因少许咒术、物事、语言为本,能现种种事,城郭、庐观等;五受众亦以先世少许无明术因缘,有诸行、识、名色等种种,以是故说不异。
  如人见幻事生着心,废其生业,幻灭时生悔。五受众亦如是,先业因缘,幻生今五众,受五欲,生贪瞋;无常坏时,心乃生悔:“我云何着是幻五众,失诸法实相!”
  佛问,须菩提乐说门故,答言:“幻与色不异。”
  “若不异,是色法即是空,入不生不灭法中;法若不生不灭,云何行般若波罗蜜得作佛?”
  须菩提作是念:“若尔者,菩萨何以故种种行道,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知其念,即答:“五众虚诳,但以假名故,号为菩萨。是假名中,无业、无业因缘,无心、无心数法,无垢无净,毕竟空故。”
  佛言:“菩萨应如幻人行般若波罗蜜,五众即是幻人无异,从先世业因缘、幻业出故,是五众亦不能得成就佛。何以故?性无所有故。”余梦、化、影、响等亦如是。
  问曰:
  何以故说“识即是六情,六情即是五众”?
  答曰:
  是识,十二因缘中第三事;是中亦有色,亦有心数法,未熟故受识名,从识生六入。是二时俱有五众,色成故名五情,名成故名意情;六情不离五众,以是故说识即是六情。
  问曰:
  若尔者,十二因缘中,处处皆有五众,何以但说六情有五众?
  答曰:
  是识今身之本,众生于现在法中多错。名色未熟,未有所能故不说;六情受苦乐,能生罪福故说。其余十一因缘,故说五众。
  复次,佛知五百岁后,学者分别诸法相各异,离色法说识,离识法说色。欲破是诸见,令入毕竟空故,识中虽无五情,而说“识即是六情”;六情中虽不具五众,而说“六情即是五众”。
  复次,先世但有心住六情,作种种忆想分别故,生今世六情、五众身;从今世身起种种结使,造后世六情、五众;如是等展转。是故说“识即是六情,六情即是五众”。
  是法内空中不可得,乃至无法有法空中不可得。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新发大乘意菩萨,闻说般若波罗蜜,将无惊、怖、畏?”
  佛告须菩提:“若新发大乘意菩萨,于般若波罗蜜无方便,亦不得善知识,是菩萨或惊、或怖、或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方便?菩萨行是方便,不惊、不畏、不怖?”
  佛告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萨婆若心,观色无常相,是亦不可得;观受、想、行、识无常相,是亦不可得。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中方便。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观色苦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应萨婆若心,观色无我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观色空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观色无相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观色无作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观色寂灭相,是亦不可得,乃至识亦如是。观色离相,是亦不可得,乃至识亦如是。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中方便。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观色无常相,是亦不可得;观色苦相、无我相,空相、无相相、无作相,寂灭相、离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
  “是时菩萨作是念:‘我当为一切众生说是无常法,是亦不可得;当为一切众生说苦相、无我相,空相、无相相、无作相,寂灭相、离相,是亦不可得。’是名菩萨摩诃萨檀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以声闻、辟支佛心观色无常,亦不可得;不以声闻、辟支佛心观识无常,亦不可得;不以声闻、辟支佛心观色苦、无我,空、无相、无作、寂灭、离,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是名菩萨摩诃萨尸罗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是诸法无常相,乃至离想,忍欲乐,是名菩萨摩诃萨羼提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萨婆若心,观色无常相,亦不可得;乃至离相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应萨婆若心,不舍不息,是名菩萨摩诃萨毗梨耶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起声闻、辟支佛意,及余不善心,是名菩萨摩诃萨禅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思惟:不以空色故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以空眼故眼空,眼即是空,空即是眼;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不以空受故受空,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不以空四念处故四念处空,四念处即是空,空即是四念处;乃至不以空十八不共法故十八不共法空,十八不共法即是空,空即是十八不共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惊、不畏、不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守护故,闻说是般若波罗蜜,不惊、不畏、不怖?”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善知识者,说色无常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说受、想、行、识无常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复有善知识,说色苦亦不可得,说受、想、行、识苦亦不可得;说色无我亦不可得,受、想、行、识无我亦不可得;说色空、无相、无作、寂灭、离,亦不可得,受、想、行、识,空、无相、无作,寂灭、离,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复有善知识,说眼无常,乃至离亦不可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说无常,乃至离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复有善知识,说修四念处法,乃至离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乃至说修十八不共法,修一切智,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
  【论】
  问曰:
  须菩提何以生此疑,问佛言:“新发意菩萨闻是将无恐怖”?
  答曰:
  闻无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但空五众法,亦不能行般若波罗蜜;以是故生疑:“谁当行般若波罗蜜?”是故问佛。
  佛言:若菩萨内、外因缘不具足,当有恐怖。
  内因缘者,无正忆念,无利智慧,于众生中无深悲心,内无如是等方便。
  外因缘者,不生中国土,不得闻般若波罗蜜,不得善知识能断疑者,无如是等外因缘。
  内外因缘不和合故,生惊、怖、畏。
  今须菩提问是方便,佛答:“一切种智相应心观诸法,亦不得诸法。”
  问曰:
  方便有观色无常等种种相故不怖畏,今何以但说“萨婆若相应心观诸法故,不恐不怖”?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