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智度论

_6 鸠摩罗什(西域)
  女人多短智慧,烦恼垢重,但求喜乐;爱行多故,少能断结使,得解脱证。如佛说:“是因缘起法,第一甚深难得;一切烦恼尽、离欲得涅槃,倍复难见。”以是故,女人不能多得,不如比丘。
  优婆塞、优婆夷有居家,故心不净,不能尽漏,止可得四圣谛,作学人。如偈说:
 “孔雀虽有色严身,  不如鸿雁能远飞;
  白衣虽有富贵力,  不如出家功德胜!”
  以是故,诸比丘尼虽出家弃世业,智慧短,是故有五百阿罗汉比丘尼。白衣二众,居家事懅故,得道亦各五百。
  问曰:
  如五千阿罗汉皆赞,三众何以不赞?
  答曰:
  大众已赞,则知余亦赞。
  复次,若别赞,外道辈当呵言:“何以赞比丘尼!”生诽谤故;若赞白衣,当言:“为供养故。”以是故不赞。
  问曰:
  诸余摩诃衍经,佛与大比丘众俱,或八千人,或六万、十万人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诸经中第一大。如〈嘱累品〉中说:“余经悉忘失,其罪少少,失般若波罗蜜一句,其罪大多。”以是故,知般若波罗蜜经第一大,是第一经中当第一大会。何以故声闻众数少,止有比丘五千,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五百?
  答曰:
  以是大经甚深难解故,声闻众少。譬如王有真宝,不示凡人,示大人信爱者。如王谋议时,与诸大臣信爱智人共论,诸余小臣则不得入。
  复次,是六千五百人尽得道,虽不尽解甚深般若波罗蜜,皆能信,得无漏四信故。余经声闻众虽大多杂,不尽得道。
  复次,是中先赞千万阿罗汉中,择取最胜五千人;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尔。胜者难得,故不多。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初品中菩萨释论第八(卷第四)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
  复有菩萨摩诃萨。
  【论】
  问曰:
  若从上数,应先菩萨,次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次佛故;若从下数,应先优婆夷,次第优婆塞、比丘尼、比丘、菩萨。今何以先说比丘,次三众,后说菩萨?
  答曰:
  菩萨虽应次佛,以诸烦恼未尽故,先说阿罗汉。诸阿罗汉智慧虽少而已成熟,诸菩萨智慧虽多而烦恼未尽,是故先说阿罗汉。
  佛法有二种:一、秘密,二、现示。
  现示中,佛、辟支佛、阿罗汉,皆是福田,以其烦恼尽无余故。
  秘密中,说诸菩萨得无生法忍,烦恼已断,具六神通,利益众生。
  以现示法故,前说阿罗汉,后说菩萨。
  复次,菩萨以方便力,现入五道,受五欲,引导众生;若在阿罗汉上,诸天、世人当生疑怪,是故后说。
  问曰:
  在阿罗汉后可尔,何以乃在优婆塞、优婆夷后?
  答曰:
  四众虽漏未尽,尽在不久故,通名声闻众。
  若于四众中间说菩萨者,则不便。如比丘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比丘后,在沙弥前;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沙弥后。此诸菩萨亦如是,虽应在学人三众上,以不便故,在后说。
  复次,有人言:“菩萨功德、智慧超殊阿罗汉、辟支佛,是故别说。”
  问曰:
  声闻经中但说四众,此中何以别说菩萨众?
  答曰:
  有二种道:一、声闻道,二、菩提萨埵道。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是声闻道,菩萨摩诃萨是菩提萨埵道。
  以是故声闻法中,经初无佛在某处某处住,尔所菩萨俱;但言佛某处某处住,与尔所比丘俱。如说:“佛在波罗柰,与五比丘俱;佛在伽耶国中,与千比丘俱;佛在舍婆提,与五百比丘俱。”如是种种经初,不说与菩萨若干人俱。
  问曰:
  诸菩萨二种:若出家,若在家。在家菩萨,总说在优婆塞、优婆夷中;出家菩萨,总在比丘、比丘尼中。今何以故别说?
  答曰:
  虽总在四众中,应当别说。何以故?是菩萨必堕四众中,有四众不堕菩萨中。
  何者是?有声闻人、辟支佛人、有求生天人、有求乐自活人,此四种人不堕菩萨中。何以故?是人不发心言:“我当作佛”故。
  复次,菩萨得无生法忍故,一切名字、生死相断,出三界,不堕众生数中。何以故?声闻人得阿罗汉道,灭度已,尚不堕众生数中,何况菩萨?
  如《波罗延》优波尸难中偈说:
 “已灭无处更出不?  若已永灭不出不?
  既入涅槃常住不?  惟愿大智说其实!”
  佛答曰:
 “灭者即是不可量,  破坏因缘及名相,
  一切言语道已过,  一时都尽如火灭。”
  如阿罗汉一切名字尚断,何况菩萨能破一切诸法,知实相,得法身而不断耶?
  以是故,摩诃衍四众中别说菩萨。
  问曰:
  何以故大乘经初,菩萨众、声闻众两说,声闻经初独说比丘众,不说菩萨众?
  答曰:
  欲辩二乘义故:佛乘及声闻乘。声闻乘狭小,佛乘广大;声闻乘自利自为,佛乘益一切。
  复次,声闻乘多说众生空,佛乘说众生空、法空。
  如是等种种分别说是二道故,摩诃衍经声闻众、菩萨众两说。如赞摩诃衍偈中说:
 “得此大乘人,  能与一切乐,
  利益以实法,  令得无上道!
  得此大乘人,  慈悲一切故,
  头目以布施,  舍之如草木!
  得此大乘人,  护持清净戒,
  如牦牛爱尾,  不惜身寿命!
  得此大乘人,  能得无上忍,
  若有割截身,  视之如断草!
  得此大乘人,  精进无厌惓,
  力行不休息,  如抒大海者!
  得此大乘人,  广修无量定,
  神通圣道力,  清净得自在!
  得此大乘人,  分别诸法相,
  无坏实智慧,  是中已具得!
  不可思议智,  无量悲心力,
  不入二法中,  等观一切法。
  驴马驼象乘,  虽同不相比;
  菩萨及声闻,  大小亦如是。
  大慈悲为轴,  智慧为两轮,
  精进为驶马,  戒定以为衔,
  忍辱心为铠,  总持为辔勒,
  摩诃衍人乘,  能度于一切!”
  问曰:
  如声闻经初但说比丘众,摩诃衍经初何以不但说菩萨众?
  答曰:
  摩诃衍广大,诸乘诸道皆入摩诃衍;声闻乘狭小不受摩诃衍。譬如恒河不受大海,以其狭小故;大海能受众流,以其广大故。摩诃衍法亦如是。如偈说:
 “摩诃衍如海,  小乘牛迹水;
  小故不受大,  其喻亦如是。”
  问曰:
  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萨埵”?
  答曰:
  “菩提”名诸佛道;“萨埵”名或众生,或大心。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心。如偈说:
 “一切诸佛法,  智慧及戒定,
  能利益一切,  是名为菩提。
  其心不可动,  能忍成道事,
  不断亦不破,  是心名萨埵。”
  复次,称赞好法名为“萨”,好法体相名为“埵”。菩萨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众生故,知一切法实性故,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为一切贤圣之所称赞故,是名“菩提萨埵”。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中,佛法第一;是人欲取是法故,为贤圣所赞叹。
  复次,如是人为一切众生脱“生”、“老”、“死”,故索佛道,是名“菩提萨埵”。
  复次,三种道皆是菩提:一者、佛道,二者、声闻道,三者、辟支佛道。辟支佛道、声闻道虽得菩提,而不称为菩提;佛功德中菩提称为“菩提”。是名“菩提萨埵”。
  问曰:
  齐何来名“菩提萨埵”?
  答曰:
  有大誓愿,心不可动,精进不退;以是三事,名为“菩提萨埵”。
  复次,有人言:“初发心作愿:‘我当作佛度一切众生’;从是已来,名‘菩提萨埵’。如偈说:
 “‘若初发心时,  誓愿当作佛,
   已过诸世间,  应受世供养。’
  “从初发心到第九无碍,入金刚三昧中,是中间名为菩提萨埵。”
  是菩提萨埵有两种:有“鞞跋致”,有“阿鞞跋致”;如退法、不退法阿罗汉。阿鞞跋致菩提萨埵,是名实菩萨;以是实菩萨故,诸余退转菩萨皆名菩萨。譬如得四道人,是名实僧;以实僧故,诸未得道者皆得名僧。
  问曰:
  云何知是菩萨鞞跋致、阿鞞跋致?
  答曰:
  《般若波罗蜜.阿鞞跋致品》中,佛自说阿鞞跋致相,如是相是退转,如是相是不退转。
  复次,若菩萨一法得好修好念,是名阿鞞跋致菩萨。何等一法?常一心集诸善法。如说:“诸佛一心集诸善法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有菩萨得一法,是阿鞞跋致相。何等一法?正直精进。如佛问阿难:“阿难!汝说精进?”“如是,世尊!”“阿难!汝赞精进?”“如是,善逝!”“阿难!常行、常修、常念精进,乃至令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经广说。
  复次,若得二法,是时是阿鞞跋致相。何等二法?一切法实知空;亦念不舍一切众生。如是人名为阿鞞跋致菩萨。
  复次,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愿欲成佛道,如金刚不可动不可破;二者、于一切众生,悲心彻骨入髓;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见现在诸佛。是时名阿鞞跋致。
  复次,阿毗昙中,迦旃延尼子弟子辈言:
  “何名菩萨?自觉复能觉他,是名菩萨。”
  “必当作佛,是名菩萨。”
  “菩提名漏尽人智慧,是人从智慧生,智慧人所护,智慧人所养故,是名菩萨。”
  又言:“发阿鞞跋致心,从是已后名菩萨。”
  又言:“若离五法得五法,是名菩萨。何谓五法?
  “离三恶道,常生天上、人间;离贫穷、下贱,常得尊贵;离非男法,常得男子身;离诸形残缺陋,诸根具足;离舍喜忘,常忆宿命,得是宿命智慧,常离一切恶法,远离恶人,常求道法,摄取弟子。
  “如是名为菩萨。”
  又言:“从种三十二相业已来,是名菩萨。”
  问曰:
  何时种三十二相业因缘?
  答曰:
  过三阿僧祇劫,然后种三十二相业因缘。
  问曰:
  几时名“阿僧祇”?
  答曰:
  天人中能知算数者,极数不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如:
  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千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他,千万那由他名频婆,千万频婆名迦他,过迦他名阿僧祇。
  如是数三阿僧祇:若行一阿僧祇满,行第二阿僧祇;第二阿僧祇满,行第三阿僧祇。譬如算数法,算一乃至算百,百算竟,还至一。如是菩萨一阿僧祇过,还从一起。
  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当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虽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称我当作佛;三阿僧祇中,心了了自知得作佛,口自发言,无所畏难:“我于来世当作佛。”
  释迦文佛从过去释迦文佛,到剌那尸弃佛,为初阿僧祇;是中菩萨永离女人身。
  从剌那尸弃佛至燃灯佛,为二阿僧祇;是中菩萨七枚青莲华供养燃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掩泥,是时燃灯佛便授其记,汝当来世作佛名释迦牟尼。
  从燃灯佛至毗婆尸佛,为第三阿僧祇。
  若过三阿僧祇劫,是时菩萨种三十二相业因缘。
  问曰:
  三十二相业,何处可种?
  答曰:
  欲界中,非色、无色界;于欲界五道,在人道中种;于四天下,阎浮提中种;于男子身种,非女人;佛出世时种,佛不出世不得种;缘佛身种,缘余不得种。
  问曰:
  是三十二相业因缘,于身业、口业、意业,何业种?
  答曰:
  意业种,非身、口业。何以故?是意业利故。
  问曰:
  意业有六识,是三十二相业,为是意识种?是五识种?
  答曰:
  是意识,非五识。何以故?五识不能分别,以是故意识种。
  问曰:
  何相初种?
  答曰:
  有人言:“足安立相先种。何以故?先安立,然后能种余相。”
  有人言:“绀青眼相初种,得此眼相,大慈观众生。”
  此两语虽有是语,不必尔也。若相因缘和合时,便是初种,何必安立足为初。
  问曰:
  一思种?为多思种?
  答曰:
  三十二思种三十二相,一一思种一一相,一一相百福德庄严。
  问曰:
  几许名一福德?
  答曰:
  有人言:“有业报转轮圣王,于四天下受福乐,得自在,是名一福德。如是百福成一相。”
  复有人言:“作释提桓因,于二天中得自在,是名一福德。”
  复有人言:“作他化自在天王,于欲界中得自在,是名一福。”
  复有人言:“除补处菩萨,余一切众生所得福报,是名一福。”
  复有人言:“天地劫尽,一切众生共福德故,三千大千世界报立,是名一福。”
  复有人言:“是福不可量,不可以譬喻知: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皆盲无目,有一人能治令差,是为一福。一切人皆被毒药,一人能治令差;一切人应死,一人能救之令脱;一切人破戒,破正见,一人能教令得净戒、正见;如是等为一福。”
  复有人言:“是福不可量,不可譬喻。是菩萨入第三阿僧祇中,心思大行种是三十二相因缘。以是故,是福无能量,唯佛能知。”
  问曰:
  菩萨几时能种三十二相?
  答曰:
  极迟百劫,极疾九十一劫。释迦牟尼菩萨九十一大劫行办三十二相。
  如经中言:“过去久远,有佛名弗沙。时有二菩萨:一名释迦牟尼,一名弥勒。弗沙佛欲观释迦牟尼菩萨心纯淑未?即观见之,知其心未纯淑,而诸弟子心皆纯淑。又弥勒菩萨心已纯淑,而弟子未纯淑。是时,弗沙佛如是思惟:‘一人之心易可速化,众人之心,难可疾治。’如是思惟竟,弗沙佛欲使释迦牟尼菩萨疾得成佛,上雪山上,于宝窟中入火定。是时,释迦牟尼菩萨作外道仙人,上山采药。见弗沙佛坐宝窟中,入火定,放光明。见已,心欢喜信敬,翘一脚立。叉手向佛,一心而观,目未曾眴,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界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七日七夜谛观世尊,目未曾眴,超越九劫,于九十一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
  若释迦牟尼菩萨聪明多识,能作种种好偈,何以故七日七夜一偈赞佛?
  答曰:
  释迦牟尼菩萨贵其心思,不贵多言。若更以余偈赞佛,心或散乱,是故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
  问曰:
  释迦牟尼菩萨,何以心未纯淑而弟子纯淑?弥勒菩萨自心纯淑,而弟子未纯淑?
  答曰:
  释迦牟尼菩萨,饶益众生心多,自为身少故;弥勒菩萨多为己身,少为众生故。
  从鞞婆尸佛至迦叶佛,于其中间九十一大劫,种三十二相业因缘集竟,六波罗蜜满。何等六?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问曰:
  檀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
  一切能施,无所遮碍,乃至以身施时,心无所惜。譬如尸毗王以身施鸽。释迦牟尼佛本身作王,名尸毗。是王得归命救护陀罗尼,大精进,有慈悲心,视一切众生如母爱子。时世无佛,释提桓因命尽欲堕。
  自念言:“何处有佛一切智人?”处处问难,不能断疑,知尽非佛,即还天上,愁忧而坐。
  巧变化师毗首羯磨天问曰:“天主何以愁忧?”
  答曰:“我求一切智人不可得,以是故愁忧。”
  毗首羯磨言:“有大菩萨,布施、持戒、禅定、智慧具足,不久当作佛。”
  帝释以偈答曰:
 “菩萨发大心,  鱼子庵树华,
  三事因时多,  成果时甚少!”
  毗首羯磨答曰:“是优尸那种尸毗王,持戒、精进,大慈、大悲,禅定、智慧,不久作佛。”
  释提桓因语毗首羯磨:“当往试之,知有菩萨相不?汝作鸽,我作鹰,汝便佯怖入王腋下,我当逐汝。”
  毗首羯磨言:“此大菩萨,云何以此事恼?”
  释提桓因说偈言:
 “我亦非恶心,  如真金应试;
  以此试菩萨,  知其心定不。”
  说此偈竟,毗首羯磨即自变身作一赤眼赤足鸽,释提桓因自变身作一鹰;急飞逐鸽,鸽直来入王掖底,举身战怖,动眼促声。
  是时众多人,  相与而语曰:
 “是王大慈仁,  一切宜保信,
  如是鸽小鸟,  归之如入舍;
  菩萨相如是,  作佛必不久。”
  是时鹰在近树上,语尸毗王:“还与我鸽,此我所受!”
  王时语鹰:“我前受此,非是汝受;我初发意时受此,一切众生皆欲度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