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智度论

_36 鸠摩罗什(西域)
  答曰:
  如上譬喻,说一则摄三事;此亦如是,若说慈,则已说悲、喜、舍。
  复次,慈是真无量,慈为如王,余三随从如人民。所以者何?先以慈心欲令众生得乐,见有不得乐者,故生悲心;欲令众生离苦,心得法乐,故生喜心;于三事中,无憎无爱,无贪无忧,故生舍心。
  复次,慈以乐与众生故,《增一阿含》中说有五功德。悲心,于《摩诃衍经》,处处说其功德,如《明网菩萨经》中说:“菩萨处众生中,行三十二种悲,渐渐增广,转成大悲。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菩萨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故得作佛。”如是等,种种赞大悲。喜、舍心,余处亦有赞。
  慈、悲二事遍大故,佛赞其功德。慈以功德难有故,悲以能成大业故。
  问曰:
  佛说:“四无量功德,慈心好修,善修,福极遍净天;悲心好修、善修,福极虚空处;喜心好修、善修,福极识处;舍心好修、善修,福极无所有处。”云何言“慈果报应生梵天上”?
  答曰:
  诸佛法不可思议,随众生应度者如是说。
  复次,从慈定起,回向第三禅易;从悲定起,向虚空处;从喜定起,入识处;从舍定起,入无所有处易故。
  复次,慈心愿令众生得乐,此果报自应受乐,三界中遍净最为乐故,言福极遍净。
  悲心观众生老、病、残害苦,行者怜愍心生,云何令得离苦?若为除内苦,外苦复来;若为除外苦,内苦复来。行者思惟:有身必有苦,唯有无身,乃得无苦,虚空能破色,是故福极虚空处。
  喜心欲与众生心识乐,心识乐者,心得离身,如鸟出笼;虚空处心,虽得出身,犹系心虚空;识处无量,于一切法中皆有心识,识得自在无边,以是故喜福极在识处。
  舍心者,舍众生中苦乐,苦乐舍故,得真舍法,所谓无所有处;以是故,舍心福极无所有处。
  如是四无量,但圣人所得,非凡夫。
  复次,佛知未来世诸弟子钝根故,分别着诸法,错说四无量相:“是四无量心众生缘故,但是有漏;但缘欲界故,无色界中无。何以故?无色界不缘欲界故。”为断如是人妄见故,说四无量心无色界中。佛以四无量心,普缘十方众生故,亦应缘无色界中。
  如《无尽意菩萨问》中说:“慈有三种:众生缘、法缘、无缘。”论者言:“众生缘是有漏,无缘是无漏,法缘或有漏、或无漏。”
  如是种种,略说四无量心。
  四无色定者,虚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
  是四无色有三种:一者,有垢,二者、生得,三者、行得。
  有垢者,无色中摄,三十一结及此结使中起心相应行。
  生得者,行是四无色定,业报因缘故,生无色界,得不隐没无记四众。
  行得者,观是色粗恶、重苦、老病、杀害等,种种苦恼因缘。如重病、如痈疮、如毒刺,皆是虚诳妄语,应当除却。如是思惟已,过一切色相,灭一切有对相,不念一切异相,入无边虚空处定。
  问曰:
  云何能灭是三种相?
  答曰:
  是三种相皆从因缘和合生故无自性;自性无故,是三种虚诳无实,易可得灭。
  复次,是色分别分分破散,后皆无,以是故,若后无、今亦无。众生颠倒故,于和合色中取一相、异相,心着色相,我今不应随愚人学;当求实事,实事中无是一相、异相。
  复次,行者作是念:“我若除却离诸法,得利为深。我先舍财物、妻子出家,得清净持戒心安隐,不怖不畏。离诸欲、诸恶不善法,离生喜乐得初禅;离觉观、内清净故,得第二禅中大喜乐;离喜在第三禅地,于诸乐中最第一;舍是乐,得念舍清净第四禅。今舍是四禅,应更得妙定。”以是故,过是色相,灭有对相,不念异相。佛说三种色:“有色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无对。”“过色相”者,是可见有对色;“灭有对相”者,是不可见有对色;“不念异相”者,是不可见无对色。
  复次,眼见色坏故,名过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坏故,过有对相;于二种余色及无教色种种分别故,名异相。
  如是观离色界中染,得无边虚空处。得三无色因缘方便,如〈禅波罗蜜品〉中说。
  是四无色,一常有漏,三当分别。
  虚空处,或有漏,或无漏。有漏者,虚空处摄有漏四众。
  无漏者,虚空处摄无漏四众。
  识处、无所有处,亦如是;一切皆有为。
  善有漏虚空处是有报,无记及无漏虚空处是无报;识处、无所有处,亦如是。
  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有报,无记非有想非无想处是无报。
  善四无色定是可修,无记四无色定非可修。
  隐没者是有垢,不隐没者是无垢。
  一有;三中有漏者是有,无漏者是非有。
  四无色定摄心心数法,是相应因;心不相应诸行,是非相应因。
  有善法非四无色中,有四无色中非善法,有亦善法亦四无色中,有非善法亦非四无色中。
  有善法非四无色者,一切善色众,及四无色不摄四众,及智缘尽。
  有四无色中非善法者,无记四无色。
  有亦善法亦四无色者,善四无色。
  有非善法亦非四无色者,一切不善五众,及无记色众,及四无色不摄无记四众,虚空及非智缘尽。
  不善法中不相摄。
  有无记法非四无色,有四无色非无记法,有亦无记法亦四无色,有非无记亦非四无色。
  有无记法非四无色者,无记色众,及四无色不摄无记四众,虚空及非智缘尽。
  有四无色中非无记法者,善四无色。
  亦无记法亦四无色者,无记四无色。
  亦非无记法亦非四无色者,不善五众,善色众,无色不摄善四众及智缘尽。
  或漏非四无色,或四无色非漏,或漏亦四无色,或非漏亦非四无色。
  漏非四无色者,一漏及二漏少分。
  四无色非漏者,漏不摄四无色。
  亦漏亦四无色者,二漏少分。
  非漏非四无色者,色众及漏无色不摄四众,及无为法。
  或有漏非四无色,或四无色非有漏,或有漏亦四无色,或非有漏非四无色。
  有漏非四无色者,有漏色众,及无色不摄有漏四众。
  四无色非有漏者,三无色少分。
  亦有漏亦四无色者,一无色及三无色少分。
  亦非有漏非四无色者,无漏色众,无色不摄无漏四众及三无为。
  或无漏非四无色,或四无色非无漏,或无漏亦四无色,或非无漏亦非四无色。
  无漏非四无色者,无漏色众,及无色不摄无漏四众,及三无为。
  四无色非无漏者,一无色及三无色少分。
  亦无漏亦四无色者,三无色少分。
  非无漏非四无色者,有漏色众,及无色不摄有漏四众。
  虚空处,或见谛断,或思惟断,或不断。
  见谛断者,信行、法行人,用见谛忍断,何者是?二十八使,及二十八使相应虚空处,及此起心不相应诸行。
  思惟断者,学见道用思惟断。何者是?思惟所断三使,及此相应虚空处,及此起心不相应诸行,及无垢有漏虚空处。
  不断者,无漏虚空处。
  识处、无所有处亦如是。
  非有想非无想处,或见谛断、或思惟断。
  见谛断者,信行、法行人,用见谛忍断。何者是?二十八使;及此相应非有想非无想处;及此起心不相应诸行。
  思惟断者,学见道用思惟断。何者是?思惟所断三使;及此相应非有想非无想处;及此起心不相应诸行;及无垢非有想非无想处。
  四无色中摄心不相应诸行,是非心,非心数法,非心相应;受众、想众及此相应行众,是心数法,亦心相应;心、意、识独心。
  四无色,或有随心行非受相应,或受相应非随心行,或随心行亦受相应,或非随心行非受相应。
  随心行非受相应者,随心行、心不相应诸行及受。
  受相应不随心行者,心是。
  随心行亦受相应者,想众及此相应行众。
  非随心行非受相应者,除随心行、心不相应诸行,余残心不相应诸行。
  想相应、行相应,亦应如是说。
  虚空处,或从身见因,不还与身见作因;或从身见因,亦还与身见作因;或不从身见因,亦不还与身见作因。
  从身见因,不还与身见作因者,除过去、现在见苦断诸使,及此相应虚空处;亦除过去、现在见集断诸边结,及此相应虚空处;亦除未来世中身见及相应虚空处,亦除身见生老住灭,余残有垢虚空处。
  从身见因,亦还与身见作因者,上所除者是。
  亦不从身见因,亦不还与身见作因者,无垢虚空处。
  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
  四无色定一切有因缘,亦与因缘。
  虚空处,或次第不与次第缘,或次第亦与次第缘,或非次第亦不与次第缘。
  次第不与次第缘者,未来世中欲生心心数法虚空处,及阿罗汉过去、现在最后灭时心心数虚空处。
  次第亦与次第缘者,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灭时心心数虚空处,余残过去、现在心心数法虚空处。
  非次第亦不与次第缘者,除未来世中欲生心心数虚空处,余残未来世中心心数虚空处,及心不相应诸行。
  识处、无所有处亦如是。
  非有想非无想处,或次第不与次第缘,或次第亦与次第缘,或非次第亦不与次第缘。
  次第不与次第缘者,未来世中欲生心心数法非有想非无想处,及阿罗汉过去、现在最后灭时心心数法非有想非无想处,及灭受想若生若欲生。
  次第亦与次第缘者,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灭时心心数非有想非无想处,余残过去现在心心数非有想非无想处。
  非次第亦非与次第缘者,除未来世中欲生心心数非有想非无想处,余残未来世中心心数非有想非无想处,除心次第心不相应诸行,余残心不相应诸行。
  四无色中摄诸心心数法,有缘亦与缘缘;四无色摄心不相应诸行,非缘与缘缘。
  四无色皆是增上,亦与增上缘。
  如是等种种分别四无色,如《阿毗昙》分中说,此中应广说。
  问曰:
  摩诃衍中,四无色云何?
  答曰:
  与诸法实相共智慧行,是摩诃衍中四无色。
  问曰:
  何等是诸法实相?
  答曰:
  诸法诸法自性空。
  问曰:
  色法和合分别因缘故空,此无色中云何空?
  答曰:
  色是眼见、耳闻粗事能令空,何况不可见、无有对、不觉苦乐而不空?
  复次,色法分别乃至微尘,皆散灭归空;是心心数法,在日月、时节、须臾顷,乃至一念中不可得。
  是名四无色定义。
  如是等种种,略说四无色。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八背舍义第三十四(卷二十一)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八背舍者,内有色,外亦观色,是初背舍。
  内无色,外观色,是第二背舍。
  净背舍,身作证,第三背舍。
  四无色定及灭受想定,是五。
  合为八背舍。
  背是净洁五欲,离是着心,故名“背舍”。
  不坏内、外色:不内外灭色相——以是不净心观色,是名初背舍。
  坏内色,灭内色相;不坏外色,不灭外色相——以是不净心观外色,是第二背舍。
  是二皆观不净:一者、观内、观外;二者、不见内,但见外。何以故?众生有二分行:爱行、见行。
  爱多者着乐,多缚在外诸结使行。见多者,多着身见等行,为内结使缚。以是故,爱多者观外色不净;见多者观自身不净坏败故。
  复次,行者初心未细摄,系心一处难,故内外观;渐习调柔,能内坏色相,但观外。
  问曰:
  若无内色相,谁当观外?
  答曰:
  是为得解道,非实道。行者念未来死及火烧、虫啖,埋着土中,皆磨灭。若现在观,亦分别是身,乃至微尘皆无,是名“内无色相外观色”。
  问曰:
  二胜处见内外色,六胜处但见外色;一背舍见内外色,二背舍但见外色,何以故但内有坏色相,外色不能坏?
  答曰:
  行者眼见是身有死相,取是未来死相以况今身,外四大不见灭相故,难可观无故,不说外色坏。
  复次,离色界时,是时亦不见外色。
  “净背舍身作证”者,不净中净观,如八胜处说。前八一切处观清净:地、水、火、风及青、黄、赤、白。
  观青色如青莲华,如金精山,如优摩伽华,如真青婆罗捺衣。
  观黄、赤、白,各随色亦复如是,总名“净背舍”。
  问曰:
  若总是净背舍,不应说一切处!
  答曰:
  背舍是初行者;胜处是中行;一切处是久行。
  不净观有二种:一者、不净,二者、净。
  不净观中:二背舍、四胜处。净观中:一背舍、四胜处、八一切处。
  问曰:
  行者以不净为净,名为颠倒;净背舍观云何不颠倒?
  答曰:
  女色不净妄见为净,是名颠倒。净背舍观一切实青色广大,故不颠倒。
  复次,为调心故净观;以久习不净观,心厌。以是故习净观,非颠倒,亦是中不着故。
  复次,行者先观身不净,随身法所有内外不净,系心观中,是时生厌,淫、恚、痴薄,即自惊悟:“我为无目,此身如是,云何生着?”摄心实观,无令复错。心既调柔,想身皮、肉、血、髓不净;除却,唯有白骨,系心骨人,若外驰散,摄之令还;深摄心故,见白骨流光,如珂如贝,能照内外诸物,是为净背舍初门。然后观骨人散灭,但见骨光,取外净洁色相。
  复次,若金刚、真珠、金银宝物,若清净地,若净水,如无烟、无薪、净洁火,若清风无尘。诸青色,如金精山;诸黄色,如瞻卜花;诸赤色,如赤莲华;诸白色,如白雪等。取是相,系心净观,随是诸色,各有清净光曜。是时行者得受喜乐,遍满身中,是名净背舍。
  缘净故,名为“净背舍”。
  遍身受乐,故名为“身证”。
  得是心乐,背舍五欲,不复喜乐,是名“背舍”。
  未漏尽故,中间或结使心生,随着净色;复勤精进,断此着故,如是净观从心想生。譬如幻主观所幻物,知从己出,心不生着,能不随所缘。
  是时“背舍”变名“胜处”。
  于净观虽胜,未能广大,是时行者还取净相:
  用背舍力及胜处力故,取是净地相,渐渐遍满十方虚空;水、火、风亦尔。
  取青相,渐令广大,亦遍十方虚空;黄、赤、白亦如是。
  是时,“胜处”复变为“一切处”。
  是三事一义,转变有三名。
  问曰:
  是三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是实观?是得解观?
  若实观,身有皮肉,何以但见白骨?又三十六物合为身法,何以分别散观?四大各自有相,何以灭三大,但观一地大?四色非尽是青,何以都作青观?
  答曰:
  有实观,亦有得解观。身相实是不净,是为实观。外法中有净相,种种色相,是为实净。观净、不净,是为实观。
  以此少许净,广观一切皆是净;取是一水,遍观一切皆是水;取是少许青相,遍一切皆是青。如是等,是为得解观,非实。
  四无色背舍,如四无色定中观。欲得背舍,先入无色定,无色定是背舍之初门;背舍色,缘无量虚空处。
  问曰:
  无色定亦尔,有何等异?
  答曰:
  凡夫人得是无色定,是为无色;圣人深心得无色定,一向不回,是名背舍。
  余残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
  背灭受想诸心心数法,是名灭受想背舍。
  问曰:
  无想定何以不名背舍?
  答曰:
  邪见者,不审诸法过失,直入定中,谓是涅槃;从定起时,还生悔心,堕在邪见,是故非背舍。
  灭受想患厌散乱心故,入定休息,似涅槃法着身中得,故名“身证”。
  “八胜处”者:
  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色胜知胜观,是名初胜处。
  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色胜知胜观,是名第二胜处。
  第三、第四亦如是,但以“内无色相,外观色”为异。
  内亦无色相,外观诸色青、黄、赤、白是为八胜处。
  “内有色相,外观色”者:内身不坏,见外缘;“少”者,缘少故名“少”。观道未增长故观少因缘;观多畏难摄故。譬如鹿游未调,不中远放。
  “若好若丑”者,初学系心缘中,若眉间、若额上、若鼻端,内身不净相;内身中不净相观外诸色,善业报故名“好”;不善业报故名“丑”。
  复次,行者如从师所受,观外缘种种不净,是名“丑色”。
  行者或时忆念忘故,生净相,观净色,是名“好色”。
  复次,行者自身中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二种:一者、能生淫欲,二者、能生瞋恚。能生淫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于缘中自在:“胜知、胜见”。行者于能生淫欲端正色中,不生淫欲;于能生瞋恚恶色中,不生瞋恚。但观色四大因缘和合生,如水沫不坚固——是名“若好若丑”。
  “胜处”者,行者住是不净门中,淫欲、瞋恚等诸结使来能不随,是名“胜处”——胜是不净中净颠倒等诸烦恼贼故。
  问曰:
  行者云何内色相外观色?
  答曰:
  是八胜处,深入定心调柔者可得。行者或时见内身不净,亦见外色不净。不净观有二种:一者、三十六物等种种不净;二者、除内外皮肉五藏,但观白骨如珂如雪。三十六物等观是名“丑”;如珂如雪观是名“好”。
  行者内、外观时,心散乱,难入禅;除自身相,但观外色,如《阿毗昙》中说:行者以得解脱观,见是身死;死已,举出冢间,若火烧、若虫啖,皆已灭尽,是时但见虫、火,不见身,是名“内无色相外观色”。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