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智度论

_153 鸠摩罗什(西域)
  所以者何?因、果相似故。“初观诸法平等”是因,“决定心得般若波罗蜜”是为果。
  问曰:
  观诸法平等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平等,何以分别为因、果?
  答曰:
  般若及诸法虽一相、无二无别,行者初观时是因,观竟名为果;如须陀洹道得、向。又如有漏五众,因时名集,果时名苦。
  色等一切法平等,即是般若波罗蜜平等。
  问曰:
  应说“般若波罗蜜相”,今何以说“平等”?因“不平”故有“平等”,因“平”故有“不平”。于般若中亦不一相、亦不异相,汝何以故欲取“一相”?
  答曰:
  般若波罗蜜甚深微妙,不以方便说,则无解者;是故若分别不等,则生诸烦恼,三毒增长,所谓憎怨、爱亲,爱善、憎不善。
  菩萨住是二等中,观一切法皆平等:住众生等中,怨亲、憎爱皆悉平等,开福德门,闭诸恶趣;住法等中,于一切法中忆想分别、着心取相皆除灭,但见诸法空,空即是平等。
  有人得是诸法平等空,直趣菩萨道,于空不戏论;有人虽得平等而生戏论:“若观都空,有如是失!”如是人于平等即是不等。
  是故此中为“真平等”故说“般若波罗蜜等”,非是戏论。
  离平等、不平等二边,是般若波罗蜜相。
  问曰:
  “平等”者,于般若波罗蜜相已具足,何以故更说“离等是般若波罗蜜相”?
  答曰:
  经中但说“诸法等故般若等”,行者取是平等相而生着,是故说:“般若波罗蜜平等相自性离,色等诸法自相离故。”
  “离”义,如〈相无相品〉中说。
  得此诸法平等,又于平等离,安住空中,空中则不动——戏论不能动,诸烦恼山亦不能动,无常时亦不能动。所以者何?于一切法得实相故。
  菩萨住是二空,得不动般若波罗蜜,是则究竟。
  若有念,即是有相着处;是故说:“诸法无念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念”。
  无动相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诸相灭故。
  若不念是般若,或迷闷无所趣向,有戏论者,在大众中,则生怖畏;或于涅槃中不了故,亦生怖畏。是故说:“无怖畏相是般若波罗蜜”。
  是人虽不决定取诸法相,而深入法性故,于大众中有难论诸相者,心无所畏,于诸法得无相故。
  又入无生法忍时,知一切法不可得,于是中亦无所畏。所以者何?是菩萨善通达一切法故。
  复次,一切法一相,所谓“性空”;是故般若波罗蜜随一切法故,亦性空一味。
  问曰:
  上已说“诸法平等”,今何以更说“一味”?
  答曰:
  “空”,或时有味,或时无味。若行者为诸见取相分别、好丑筹量,尔时得是诸法平等空心,大欢喜故名为“味”;如人为热渴所逼,得清冷水,以为真味无比,随时用故名味。真实毕竟空,则无“味”、“不味”。
  复次,“一味”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所缘、所观,皆为一味;空智力大故,余法皆随而为空。譬如煮石蜜欲熟时,虽异物和合,皆为石蜜。
  又如大海,百川归之,皆为一味,所谓“毕竟空味”。色等诸法亦如是,凡夫心中各各别异;入般若波罗蜜中,皆为一味。
  “边”名为相,若有、若无;实观色等诸法,非有非无故无相,无相即是无边;观是已即是“无边般若波罗蜜”。
  复次,有人言:“边”有二种:常边、断边,世间边、涅槃边,恶边、善边等。此中无如是等诸边故,名为“无边般若波罗蜜”。
  复次,有人言:“边”名前际、后际。世间无始故无前际,入无余涅槃故有前际;不复更出故无后际;如是等分别诸边,着世间故畏涅槃。是故般若波罗蜜中,无是一切边,但闻诸法实相无入无出。
  问曰:
  “诸法平等”、“诸法离”,皆是“无边”,何以复别说?
  答曰:
  有人知“诸法平等”、知“诸法离”,则不须说;若有人取相,着是“一味”故,说“无边”。
  昙无竭非但为萨陀波仑故说,萨陀波仑亦不但自为故问,但为众生有种种心、种种行故,于“般若波罗蜜相”中略说。
  “无生”、“无灭”,如先种种因缘“破生灭”中说。
  “虚空无边”,如摩诃衍虚空譬喻中说。
  “大海水无边”、“须弥庄严”,先未说故,今当略说。
  问曰:
  虚空,无为、常法故,无得其边者,可言“无边”;大海水在四天中,绕须弥山,有由旬数量,有人能渡,何以言“无边”?
  答曰:
  无边有二种:一者、实无边;二者、人不能到故无边。
  海亦有二种:一者、可渡;二者、绕须弥山在九宝山里,广八万二千由旬,世间人不能得边,故言“无边”。
  如小海,船力可渡;大海水,船力不可渡,唯有神通者能度。
  如外道凡夫能生禅定船,度欲界、色界海;无色界如大海,深广则不能渡,以不能破我心故。
  诸贤圣人智慧、禅定翅力,破诸法邪相、得实相故能度,是故说大海譬喻。
  问曰:
  须弥山一色,何以言“庄严”?
  答曰:
  外书说须弥山一色,纯是黄金。
  《六足阿毗昙》中说:
  须弥山四边,各以一宝成,金、银、颇梨、琉璃庄严。若诸鸟随所至方,各同其色。
  难陀婆难陀龙王兄弟,以身围绕七匝。
  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其城七重名为喜见,九百九十九门,一一门边,皆有十六青衣大力鬼神守护。
  城中高处作殿,名曰最胜;四边有四大园。
  四天王在四边,有山名游乾陀,各高四万二千由旬,四天王治其上。
  四大海水,诸阿修罗宫,及诸龙王宫殿;游乾陀等九宝山,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及诸余星,围绕庄严。
  如是等种种杂饰以为庄严,视之无厌。
  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六波罗蜜果报故,作转轮王、梵、释天王、净居天王、大自在天;如是等果报,行般若波罗蜜未具足时,受此果报庄严。
  般若波罗蜜具足时,则有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毗跋致菩萨、诸佛道果庄严。
  如须弥山,上、下皆有庄严。般若波罗蜜庄严亦尔,未具足时,诸天王等庄严;具足已,诸道果庄严。
  如须弥山者,劫初立时,四边大风吹聚地之精味,积为须弥山;更有风吹,令坚而成宝。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一切善法中第一坚实、牢固和合以为般若。
  如须弥山,四边大风,吹大海水波所不能动;般若波罗蜜亦如是,邪见、外道、戏论及诸魔民所不能动。
  如须弥山顶四园,诸天到者,受种种乐;般若亦如是,行者能登般若顶,到四禅等诸定园中,受种种乐。
  复次,有人言:须弥山,众鸟到者皆同一色;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诸法入中皆同一相,所谓无相。
  如“虚空无分别”者,虚空无分别是内、是外,是远、是近,是长、是短,是净、是不净等;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诸法入般若中,亦无内外、善不善等分别。
  如“五众无边”者,五众常遍满世间;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不远离于五众,五众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
  复次,如色等法,分析破裂,乃至微尘则无方,无方故无边;无色法,无形故无此彼,无此彼故无边。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于一切法,分别色乃至微尘,分别无色法乃至一念中,不见决定有常、乐、我、净。
  是故说“色无边故般若无边”。
  乃至虚空六种,亦如是。
  “如金钢等”者,如天王所执金钢,无憎无爱,随所用处,无不摧碎;诸佛一切智前心,此心中三昧能断一切结使烦恼颠倒及习皆灭,故名为“如金钢”。
  如金钢三昧相应智慧观一切法皆平等,般若波罗蜜观诸法平等亦如是。何以故?般若先观诸法平等,然后得是三昧。
  “诸法无分别”者,世间凡夫烦恼力故,种种分别诸法;得诸法实相,则皆破坏、变异。是故圣人得般若波罗蜜,不随忆想分别诸法,入空、无相、无作三昧中;若得诸法变异时,则不忧愁,以先来不分别取诸法相故。
  “诸法性不可得”者,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生,无有“无因缘”、若“少因缘”而起者;若从因缘生,则无自性。
  “性”者,名本有决定实事。
  若性从因缘和合边生,当知未和合时则无;若先无今从因缘和合有者,则知无性。
  若从因缘而生性者,性即是作法;“性”名不相待、不相因,常应独有;如是有为法则无。
  是故言“一切诸法性不可得,般若波罗蜜性亦尔”。
  “诸法无所有等故”者,诸法性不可得故,众因缘亦不可得;众因缘亦不可得故,皆是无所有;入无所有中故,则皆平等。
  所以者何?有,故有分别;无,故无分别。
  如草香、栴檀香,烧时有分别,灭时无分别。
  “诸法无作”者,众生空、法空故,则皆无作。
  “众生所作”者,所谓十善、十不善等。
  “法作”者,所谓火,然;水,流;风,动;识,能识;智,能知——如是法,各各自有力。
  无众生乃至无知者见者,无色等乃至一切种智,先已破。
  破众生故无作者,破法故无所作;但凡夫人颠倒覆,故言:“我有所作。”
  “诸法不可思议”者,色等一切法不得决定——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若实、若空,若我、若无我,若生灭、若不生灭,若寂灭、若不寂灭、若离、若不离,若有、若无等种种门分别,亦如是不可得思议。
  所以者何?是法皆从心中忆想分别生,亦不可决定。一切法实性,皆过心、心数法、出名字语言道。如前品说:“一切诸法平等,一切贤圣不能行、不能到。”是故不可思议;般若波罗蜜亦尔,观是法故生。
  是时,萨陀波仑即于坐上得诸三昧。
  问曰:
  萨陀波仑先已知诸法空相,今种种勤苦,住立七岁,见昙无竭得何等利益?
  答曰:
  萨陀波仑先见诸佛,得诸三昧,贵重般若波罗蜜生著相;今昙无竭七岁从定起,为说般若破其着心:一切法性自空,非般若波罗蜜令其空。
  是故说:“诸法等故,般若波罗蜜等;诸法离相;乃至诸法不可思议故,般若不可思议。”
  不令轻贱余法、贵重般若。何以故?不令因般若故,更生垢着。般若波罗蜜虽毕竟清净,多所饶益,复不可取相而生着心;如热金虽好,不可手捉。
  萨陀波仑得是教化,断般若中着心,即得诸法等诸三昧。
  句句解说,散乱心中但有智慧,不名三昧;今从师闻已,一心思惟名为三昧,摄心不散,智慧变成三昧。如风中灯不能照明;在静室闭门,明乃遍照。
  先已欲界心散乱故,智慧力未成就;今入摄心中,所闻诸法,皆名三昧,能破诸烦恼等及魔人民。如水,寒风未至,未成为冰,则无坚用;若成冻冰,能有所蹈。
  得如是等六百万三昧门:萨陀波仑得闻昙无竭所说法,得诸法中大智慧明,所谓种种诸法实相门。
  “诸法平等”——“平等”是智慧,入萨陀波仑禅定心中,变为三昧。
  今欲说三昧、智慧,今世、后世果报故,尔时,佛告须菩提:“如我今在大众中说般若,以是相、以是像貌、以是名字,说般若;萨陀波仑从昙无竭得是三昧,于三昧中见十方佛在大众中说般若亦如是。
  “须菩提!萨陀波仑从是以后,深爱乐法故,多集诸经,广诵多闻;如阿难,佛所说皆能持,萨陀波仑亦如是。多闻、智慧不可思议,如大海水。即于是世常不离佛。”——如是等名为今世果报。
  “舍身常生有佛国中”,好修行念佛三昧故;乃至“梦中初不离见佛”。
  “地狱等诸难皆已永绝,随意往生诸佛国土”;以其深入般若波罗蜜,集无量功德故,不随业生。
  萨陀波仑从一佛土至一佛土,供养诸佛,度脱众生,集无量功德;譬如豪贵长者,从一会至一会。乃至今在大雷音佛所,净修梵行。
  若有欲求般若波罗蜜者,当如萨陀波仑菩萨,坚正一心,不可倾动!
  “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因缘故,能成就一切功德”者:诸菩萨等得般若者,贪欲、瞋恚等在家罪垢,邪疑、戏论等出家罪垢,皆悉除灭,得心清净;心清净故,得一切功德成就。
  “得一切种智”者,所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波罗蜜”者,从初地乃至七地,得无生忍法;八地、九地、十地,是“深入佛智慧,得一切种智”,成就作佛。
  于一切法得自在者,皆应受持,乃至华香、妓乐。
  须菩提虽常乐空行,佛共说般若,又得无诤三昧,故不应嘱累。
  阿难得闻持陀罗尼,又常亲近世尊,故广嘱累。
  大智度论释嘱累品第九十
  【经】
  尔时,佛告阿难:“于汝意云何?佛是汝大师不?汝是佛弟子不?”
  阿难言:“世尊!佛是我大师,修伽陀是我大师,我是佛弟子!”
  佛言:“如是!如是!我是汝大师,汝是我弟子;若如弟子所应作者,汝已作竟。阿难!汝用身、口、意慈业供养供给我,亦常如我意,无有违失。阿难!我身现在,汝爱敬供养供给,心常清净;我灭度后,是一切爱敬供养供给事,当爱敬供养般若波罗蜜!乃至第二、第三,以般若波罗蜜嘱累汝。阿难!汝莫忘莫失,莫作最后断种人!阿难!随尔所时般若波罗蜜在世,当知尔所时有佛在世说法。阿难!若有书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正忆念、为人广说,恭敬、尊重、赞叹,华香、幡盖、宝衣、灯烛,种种供养,当知是人不离见佛、不离闻法、常亲近佛。”
  佛说般若波罗蜜已,弥勒等诸菩萨摩诃萨,慧命须菩提、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叶、富楼那弥多隶耶尼子、摩诃俱絺罗、摩诃迦旃延、阿难等,并一切大众,及一切世间诸天、人、犍闼婆、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论】
  问曰:
  佛已断法爱,乃至一切种智、涅槃,不着不取相,今何以种种因缘嘱累是法,似如爱着?
  答曰:
  诸佛大慈悲心,从初发意已来,乃至到涅槃门,常不舍离。于娑罗双树间,以金钢三昧为众生碎身如麻米,何况经法多所饶益而不嘱累!
  又阿难是未离欲人,未尽知般若波罗蜜力势果报多所利益,是以殷勤嘱累:“汝当好受持无令忘失!”
  是故佛虽于一切法无憎爱,常寂灭相,而嘱累是般若。
  问曰:
  阿难是声闻人,何以以般若波罗蜜嘱累,而不嘱累弥勒等大菩萨?
  答曰:
  有人言:
  阿难常侍佛左右,供给所须,得闻持陀罗尼,一闻常不失。既是佛之从弟,又多知多识,名闻广普,四众所依,是能随佛转法轮第三师。佛知舍利弗寿短早灭度故,不嘱累。
  又阿难是六神通、三明、共解脱五百阿罗汉师,能如是多所利益,是故嘱累。
  弥勒等诸大菩萨,佛灭度后,各各分散,至随所应度众生国土——弥勒还兜率天上;毗摩罗鞊、文殊师利亦至所应度众生处。
  佛又以是诸菩萨深知般若波罗蜜力,不须苦嘱累。
  阿难是声闻人,随小乘法,是故佛殷勤嘱累。
  问曰:
  若尔者,《法华经》、诸余方等经,何以嘱累喜王诸菩萨等?
  答曰:
  有人言:是时,佛说甚深难信之法,声闻人不在。又如《佛说不可思议解脱经》,五百阿罗汉虽在佛边而不闻,或时得闻而不能用。是故嘱累诸菩萨。
  问曰:
  更有何法甚深胜般若者,而以《般若》嘱累阿难,而余经嘱累菩萨?
  答曰:
  般若波罗蜜非秘密法。而《法华》等诸经说“阿罗汉受决作佛”,大菩萨能受持用;譬如大药师能以毒为药。
  复次,如先说,般若有二种:一者、共声闻说;二者、但为十方住十地大菩萨说,非九住所闻,何况新发意者!
  复有九地所闻,乃至初地所闻,各各不同。般若波罗蜜总相是一,而深浅有异,是故嘱累阿难无咎。
  问曰:
  先见〈阿閦佛品〉中嘱累,今复嘱累,有何等异?
  答曰:
  菩萨道有二种:一者、般若波罗蜜道,二者、方便道。
  先嘱累者,为说般若波罗蜜体竟;今以说令众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嘱累。以是故,见阿閦佛后,说〈沤和拘舍罗品〉。
  般若波罗蜜中虽有方便,方便中虽有般若波罗蜜,而随多受名。般若与方便,本体是一,以所用小异故别说;譬如金师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种种异物,虽皆是金,而各异名。
  菩萨得是般若波罗蜜实相,所谓一切法性空,无所有、寂灭相,即欲灭度;以方便力故,不取涅槃证。是时,作是念:“一切法性空,涅槃亦空,我今于菩萨功德未具足,不应取证,功德具足,乃可取证。”是时,菩萨以方便力,过二地,入菩萨位;住菩萨位中,知甚深微妙无文字法,引导众生,是名“方便”。
  复次,有方便,菩萨知一切法毕竟空性、无所有,而能还起善法,行六波罗蜜,不随空。若能生四种事:若疑、若邪见、若入涅槃、若作佛;以般若有如是分别,若能除邪、疑,不入涅槃,是为方便。
  有人言:般若波罗蜜多所饶益,于大珍宝聚中最胜。佛知灭度后,多有怨贼欲毁坏者,品品嘱累犹尚无咎,何况二处!
  问曰:
  若嘱累,何以乃尔殷勤郑重?
  答曰:
  佛随世俗法引导众生。譬如估客主,欲远出他国,虽以财宝嘱累于子,大价妙宝偏独殷勤,以其子未识妙宝价重故。余人以估客主是识宝价人,而殷勤嘱累,必知其贵;若闻其子赞说宝价,则不信之。佛亦如是。
  复次,若于余人异众中赞叹般若嘱累,人则讥佛自称赞法,疑而不信;自于弟子中嘱累,则无嫌。
  复有人言:佛上品中说寂灭相无戏论,是一切智,是中无有决定法可取,则人以为无所可贵;今殷勤嘱累,则知佛不着空法。一切众生中,爱念般若无过佛者,佛知般若恩深故,贵重是般若而殷勤嘱累。
  有人言:佛欲现中道故嘱累:先说诸法空,以遮有边;今殷勤嘱累,则破无边——是则中道。若人谓佛贪心爱着此法,佛以种种因缘说般若波罗蜜空相;若人谓佛堕断灭中,是故殷勤嘱累——如是,则离二边。
  问曰:
  佛知阿难是弟子,何以故问阿难:“汝是我弟子不?我是汝师不?”
  答曰:
  佛有恶弟子须那刹多罗等,有少因缘故作弟子,欲于佛所取射法,佛不为说,于是反戒言:我非佛弟子。又如须尸摩,为盗法故作弟子。如是等,是名字弟子。
  又复外道等谓阿难不得已而在佛边——阿难曾作外道弟子,着草衣,求神仙;今以佛是其亲族,尊重故给侍。
  以如是等事故,于大众中问阿难:“汝是我弟子不?”若言是真弟子,当随我敕。
  是故阿难为欲令人信故重答。
  佛告阿难:“弟子所应作法,汝尽具足。”
  “弟子法”者,所谓以善身、口、意业供给师。
  有弟子心好,身、口业不称;有弟子身、口业好,而心不称。
  若弟子以善心深爱乐师,身、口相称,不惜身命,不难勤劳,自舍其心,随师教敕;阿难尽具足此事。
  佛告阿难:“汝今现在恭敬于我;我灭度后,恭敬般若,亦当如是。”
  问曰:
  般若是诸佛师,而阿难何以不恭敬其师,而恭敬佛?
  答曰:
  阿难虽得初道,漏未尽故,不深知法实,如佛所知。是故佛告阿难:“汝恭敬般若,如恭敬我。”
  复次,众生见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大光明、金色身,多爱敬;般若波罗蜜微妙甚深,无形无色,智者能知。佛身相好,愚、智视之,皆无厌足,是故佛以身喻般若。
  佛在世时,能自遮魔,是故佛告阿难:“我灭度后,好守护般若。”
  问曰:
  一嘱累则足,何以至三?
  答曰:
  佛深爱般若波罗蜜故三嘱。
  问曰:
  若深爱者,何限于三?
  答曰:
  诸佛常法,语不过三。若过三不从,执金钢神则以杵拟之;又执金钢神意:若过三不从,则是逆人,便当杀之。是故佛问不过三。
  复次,若一说,犹缓;过三,太急,似如凡夫贪著者。
  复次,受者心有三种,钝根者至三乃生善心;阿难虽复利根,心向声闻,但一身求度,是故三告。
  所以嘱累者,为不令法灭故。汝当教化弟子,弟子复教余人,展转相教;譬如一灯复然余灯,其明转多。
  “莫作最后断种人”者,世人有子,若不绍继,则名断种,最为可耻。佛以此喻告阿难:“汝莫于汝身上令般若断绝!”
  问曰:
  如先品中明:“般若波罗蜜,说亦不增,不说亦不减,毕竟寂灭相”;今何以言“莫令断灭”?譬如虚空,谁能灭者?
  答曰:
  般若波罗蜜虽寂灭、无生无灭相,如虚空,不可戏论;而文字语言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为他人说,是此中般若——于此因中而说其果。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