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人生参考书(励志)

安相宪(韩)
《人生参考书》
作者:安相宪
1.出现讨厌你的人时
人与人之间关系淡薄,通常不是因为彼此讨厌而不亲近,往往是本来就缺乏了解和沟通,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通常情况下,当与有权有势的人打交道时,大多数人往往会"畏畏缩缩",比如社长--这是一个让职员"畏畏缩缩"的典型代表。不管多有能力多有自信的人,只要进入社长室,就会吞吞吐吐,坐立不安。因为社长决定着自己的生死存亡,是无限权力的象征。进社长室之前自己仿佛就是全体职员的代表,踌躇满志;出来的时候则像一只落水狗,失魂落魄。这一进一出的巨大反差不禁让人感到可笑。可是谁都不敢保证这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管理者也会知道这些事实,因为他自己也曾是员工。韩非子曾主张以"法"代"礼",应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用赏罚而非人情去对待员工。在这样的背景下,倘若原本十分苛刻的人突然对我们有了点好感,我们就会感激涕零。所以一些管理者常常故意表现得很苛刻,让人摸不着头脑,然后施以小小的恩惠,从而激发出员工更大的工作热情。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是一个案例。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发生了一起人质绑架事件。在事件过程中,出现了人质帮助威胁自己安全的绑架者的病态现象。绑架者流露出富于人情的一面,使人质心理产生变化。人质在封闭的空间里,被掌握自己生死的绑架者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这种心理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就是说把枪口对着我们的人,若其表现出善良的一面,则容易将我们感化。
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也会经常见到。平常看似讨厌我们的人如果突然亲切起来的话,我们会意外地觉得其实这个人也不错。两个人之间关系淡薄的时候,其中一个忽然对另一个好起来,后者也会对前者逐渐产生好感。如果首先示好的那个是领导或是有一定权力的人,这种情感产生的可能性会更高。对方地位越高,情感酝酿的时间也会越短。
人与人之间关系淡薄,通常不是因为彼此讨厌而不亲近,往往是本来就缺乏了解和沟通,从而产生抵触情绪。随着时间的流逝,通过相互了解,原来非常讨厌的人之间关系越来越亲密,最终信任取代了猜忌。
讨厌一个人通常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对方向你强加你不需要的东西,语气粗暴,不守信用等等,我们可以找出很多理由,但仔细想想这只是我们在自圆其说,和事实并不一定相符。实际上,法国心理学家蔡恩斯(Zions)甚至已经用实验证明:"人们对反复接触自己的人容易产生好感。"非常熟悉的人要你去做你不喜欢做的事,你也不会讨厌他。大不了说"我不做"就行了。就算他语气粗暴或缺乏礼仪也没关系,因为已经习惯他的语气,明白他其实心口不一。同样,经常迟到--也不会成为让你讨厌的理由。因为相信他很忙,或者知道他本来就是个慢性子,或者觉得这种小毛病可以理解。别的理由也一样。
最终,和别人亲密相处后会觉得别人的弱点和错误不是什么大事。对于别人的错误可以冷静地批评,一旦那人和自己亲近,就看不见他的错误了。所以用亲密为理由闭上眼睛,反而间接成为他犯错的唆使者。但是,在亲密之前却对这一切理解不了。
出现讨厌的人就要仔细想想,是不是因为你和他不亲近,所以在讨厌他……
◆出现讨厌你的人时
表现为
√不愿意去公司上班。
√有意识地回避那个人,并且回避关于那个人的话题或事件。
√讨厌周围的人,易冲动。
解决办法
1.微笑
使那些人无法让你受到伤害。若你因他们的行为而感到痛苦或生气,这正是他们所希望的。最好的办法是乐观地生活并微笑着。无论他们如何打击,保持这样的微笑是最有力的回击。
2.学习
有句话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无法避开、无视或者越过那个伤害你的人,那就向他学习。在他们身上分明就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要学习他们消极的一面,而要学习积极的一面。事实上,从他们消极的那一面也能学到一些东西。无论如何去学习,学到东西的同时,也就从伤害与被伤害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了。
2.见到想要对你说教的人时
事实上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大部分是两个人性格差异引起的矛盾。
一天,狮子叫住路过的一只羊,问道:"我的嘴有什么异味吗?"
那只羊闻了闻后,说道:"真是好臭啊!"
狮子听完后很生气,把羊吃掉了。
不久之后,狮子又叫住一只狼,问了同样的问题。
狼看了看狮子的眼色,说道:"异味?我闻不到什么啊!"
"你这个马*精!"生气的狮子把狼也吃掉了。
最后狮子叫来了一只狐狸,又问了同样的问题。
狐狸说道:"对不起,我现在感冒了,什么味也闻不到。"
我们总是像故事里的狐狸一样,小心翼翼地接近对方,不把心里话都说出来。在用谎话试探后,讲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因为我们都明白,轻率而不加揣测的言辞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最终会伤害到自己。
但是有些人却希望别人对自己的缺点直言相谏。对这样的人,甜言蜜语和谎言如果被拆穿就会惹出大事。甚至包括为他着想的善意谎言都可能导致决裂。总之,关心别人的行为若得不到认可,那也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事实上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大部分是两个人性格差异引起的矛盾。有些人想听别人对自己说实话,有些人则不喜欢那些实话。有些人习惯于说话直来直去,也有些人不愿伤害别人,说话喜欢绕圈子。所以人们之间的矛盾一般不是某个人的性格问题,而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上班族经常会对自己不喜欢的同事或上司感到厌烦,甚至非议他们,原因通常是觉得责任在于对方。可是,在他们发泄不满的同时,却发现对方和其他同事相处得十分融洽,这时候把不满殃及所有人,恐怕不是明智之举。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他们就会发现隔阂不能归咎于一人,也许缺乏了解和沟通才是问题的关键。
《道德经》里对于关系有这样的论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就是说不要沉迷于找寻所谓的"美"和"善",这种行为本身就不美,也不是善事。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这些都是相对而言。把自己局限在某个圈子里去审视,得出的结论往往和事实大相径庭。原因在于我们下结论以前就已经怀有某种态度,而这种态度使我们无法客观和公正地去作出评判。过于执着地追求或者刻意去肯定和否定都会陷入误区,不能自拔。这时候,退一步反而会海阔天空,看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尽相同。性格相近的人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很容易,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之间相处则非常困难。刚开始觉得这个人挺不错,等过一段时间彼此了解以后,时常会觉得他的性格原来和你不太相像。问题的关键不是某个人,而在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不可忽视的是,确实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不顾彼此性格差异而一直关心和忍让着对方。
所以,我们要承认这样的事实:讨厌一个人并不是因为对方的性格怎么不好,而是你和对方的性格不和。如果我们讨厌一个人,真正受到伤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心。随着厌烦别人情感的逐渐积累,我们会越来越否定自我,内心充满矛盾和困惑,原本对生活的美好渴望将被报复和仇视完全替代。
深冬的夜晚,两只疲惫不堪的刺猬靠在一起取暖。靠得近了,身上的刺会伤害到彼此;靠得远了,却抵挡不住那凛冽刺骨的寒风。于是,它们不停地靠近、伤害、离开。反反复复几次以后,它们终于找到了一种距离,既不会被对方伤到,又可以相互取暖。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双方紧紧抱在一起会很温暖,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那样彼此会受到伤害。生活中,实话实说不是一件坏事,可是也会有伤害到对方的时候。像刺猬一样保持一定距离,维持一定关系,又不会被对方伤害,这种情况不是最好吗?
正文 第3节:第一部分 为人处世(3)
正文 第3节:第一部分 为人处世(3)
◆见到想要对你说教的人时
表现为
√面对凡事都想对你说教的人,你会害怕说出自己的意见。
√对自己的无能感到焦急和生气。
√想要提出反对意见,但是觉得和他争论实际是在浪费时间并且毫无意义。
解决办法
1.想想他的动机
和事事都想对别人说教的人对话,不是什么愉快的事。看着他像老师一样滔滔不绝地说教,仿佛自己就是个孤陋寡闻的家伙。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想想对方为什么要对我们说那些话。他讲这些的动机是想显示他自己,还是从心里已经把我们当成了竞争对手?只要明确对方的动机,就会觉得他的行为其实很值得同情。
2.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想想
从第三者的角度审视你和对方会很有意思。表面上好像对方在对你说教,不过在别人看来并不是这样。不同情况自然有所不同,但如果你被别人所信任,则情况对你非常有利。一边是对方在口若悬河,一边是你在洗耳恭听,看到这一切,第三者既会对你的耐心表示钦佩,也会替炫耀自我的对方感到不齿。
3.谈论更高层次的话题
大部分情况下,对方的所见所闻其实也不过如此。在这时,谈论更高层次的话题会令他感到无言以对。但要注意分寸,不要以此伤害对方。迎合他的同时,将话题自然地转移才能起到预期效果。反之,抱着打击对方的心态高谈阔论,只会招来对方更加不着边际的说教。
3.见到欲望太强烈的人时
对欲望过分强烈的人,暗示他:"我知道你为什么那样做。"没有人不害怕自己的心被别人看穿的。
酒席快结束,到了结账时间,总有人会去洗手间,他就是金代理。所有人都反感他在职场生活中如此的"精打细算"。说实话有时也觉得太过了。一起工作五年多,他连自动售货机上的咖啡也没请人享用过。对很多人来说,他的钱包简直就是个谜,从没见他掏出来过。女职员都不喜欢小气的他。
洪代理则总是端起肩膀,以狂妄自大和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只要是自己的功劳,哪怕微不足道,也要四处炫耀,就好像他对公司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一样;而对别人的成绩则要千方百计地贬低。更恶劣的是,他还经常把别人的功劳和贡献戴在自己头上,到处宣扬。看他那得意的表情,真让人郁闷之极。
谁都会有不喜欢的人,比如人们总是讨厌自私自利的人。为了省那几张百元小钞(注:130韩元约等于1元人民币)而一杯咖啡也不请的小气之人,为了炫耀自己而贬低他人,甚至将功劳据为己有的无耻之人,见到这些人没有谁会高兴的。不过有时我们也会理解他们,比如偶然间知道了他们的生活,洞悉了他们有着深刻矛盾的内心,但这还不能说对他们已经有了透彻的认识。当和对方有同样欲望的时候,才能真正理解对方的自私。
妈妈在用钥匙锁门,站在旁边的小儿子问道:"是不是因为害怕坏人进来才锁门?"
"不是的,孩子,是为了好人才会锁门。如果开着门的话,好人也会被诱惑的。"
有句话叫做"见财起意",正直的人有时也会受到诱惑。潜藏在心底的某种欲望被无形的力量所驱使,而我们的理智却无法控制,大部分犯罪行为的最初动机就始于这种突然出现而又无法控制的欲望。
一天,金先达(朝鲜后期讽刺性的代表人物,原名金仁洪,以戏弄权贵为人生之道和生活乐趣。先达是朝鲜古代对考取功名人士的一种称呼,类似于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在赶路的途中--早上吃的饭可能不太好--突然闹起肚子来。虽然急着方便,但那时候没有所谓的公共厕所。他碍于读书人的面子,不愿在路边解决。可是自己的肚子丝毫不顾及颜面,依然我行我素地折腾。情急之下,他一路小跑来到一所民居前,用力叩门。这时,屋里面传来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是谁啊?"
他急不可耐地回道:"在下路经此地,突然内急,所以想借用一下茅厕,多有打扰!"
正文 第4节:第一部分 为人处世(4)
正文 第4节:第一部分 为人处世(4)
那个年轻女子这样回答:"我家相公暂时外出,我一个人在家,不方便进来的。"
"实在是太急……拜托您了,一会儿就好!"
"嗯……一个人在家,实在不方便。"
"那么给您五两银子?"
"不行。"
"十两!"
"嗯……那么请您快点方便。"
年轻女子一听给她十两银子,心动了,于是答应让外人进来。可是,在茅厕里面刚方便完的金先达怎么想都觉得花十两银子上一趟茅厕,太不划算了。他在忿忿不平中磨蹭了一段时间。这时,外边传来女子的声音:"公子,好了吗?差不多就请出来吧。"
"嗯……还早着呢,便秘……"
过了一会儿,女子又来说话:"我家相公快回来了,请快点出来吧。"
"我不是说过了嘛,还早着呢!"
"那么给您五两银子,请快出来吧。"
"嗯……我可不是那样的人,请再等一会吧。"
"十两,不,再加五两银子。求您了……"
最后金先达拿了十五两银子才从茅厕里出来。
由此引出一句俚语:"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
去厕所之前,生理需求最为重要,一旦解决完,就会觉得为此而花钱挺不值得,这就是人的本性。
为了吃住而奔波时觉得很重要的东西,一旦有了钱就把它像草芥一样抛弃,这不同样是人的本性吗?
欲望就是支配我们内心以及行为的重要因素。
细心去观察周围,就会发现那些驱使人行动的欲望。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对爱情欲望强烈的人喜欢频繁的约会和社交性活动;对尊重欲望强烈的人为了得到令人尊敬的学识和地位,往往会果敢地为自己投资。他们中有很多是工作狂,因为如果想得到公司的认可进而获得晋升,就得做很多事。最后,这种生活便成为了习惯。自我实现欲望强烈的人总是在上班时间做自己的事或收集资料,时刻准备跳槽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或是接受更大的挑战。
上面所说的金代理是对生活的欲望特别强的人,为了能满足基本的生活条件和未来的生活而百般吝啬。其实他是一个挺可怜的人,把人生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对吃住的精打细算上。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人,可能会很气愤,但是理解了他们的欲望后也就释然了,也就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这一切了。
洪代理则对尊敬的欲望特别强,只是没有理解尊敬的真实含义,以至于误入歧途,他也是一个可怜的人。夸耀自己,想得到别人的承认,不正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吗?将自己说得天花乱坠以后,面对虚幻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内心岂不是更加悲惨?而这颗在欲望的汪洋中漂泊的心,又由谁来抚慰?
在我们心中也会有像金代理和洪代理那样的欲望,只是被锁住了,还没有显露出来。那么,在非议他们过分的欲望之前,是不是要先审视一下自己的欲望呢?
◆见到欲望太强烈的人时
表现为
√对他们执迷于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感到无法理解。
√就是想和他们对着干。看到他们小气的样子,你就想显示自己的爽快;看到执迷于晋升的人,你就想用无动于衷和不屑一顾回敬他们。
√有时会对他们执迷于某事而全心投入感到羡慕。
解决办法
1.暗示他"我知道你为什么那样做"
对欲望过分强烈的人,我们总能轻易看出他的欲望,因为贪婪、充满欲望,他们自然和普通人有所区别。当然,他们之中也有许多人能够主动掌控和利用欲望去积极改造自我。那样的人会给我们带来好的影响,会成为相互勉励的良师益友。
主要问题在于那些充满自私欲望,急于向上爬的人,遇到这样的人最好敬而远之。如果避免不了和他们打交道,那么方法就在于你的选择。自私欲望强烈的人最怕被别人看清自己的心理。"我知道你为什么那样做",可以这样暗示他。没人不害怕自己的心被别人看穿。这样他以后将不敢随便无视你,也不会提出无理要求。
2.留意逆反心理
正文 第5节:第一部分 为人处世(5)
正文 第5节:第一部分 为人处世(5)
我们大都有和不喜欢的人对着干的倾向,这就是所谓的逆反心理。自己讨厌的人若喜欢喋喋不休,那你就选择沉默,如果他喜欢喝酒,那你就讨厌喝酒,如果他说歇一会再工作,那你就自己工作。这并不是因为自己愿意那样去做,而是心里有打算和自己讨厌的人对着干的想法,才会有这样的表现。但这些表现很多都不是我们的本性。
倘若一直与对方对着干,那么自己跟其他人也会逐渐疏远。让人看到那不是原本的自己,只是个尴尬的陪衬。这种行为对自己的发展也不会有帮助。我们只有做自己愿意的事才能获得自信,才能成长起来。以"讨厌别人"为由,而每件事都与别人对着干的人是愚蠢的人。
3.学习他们的长处
欲望强烈的人有实现其欲望的强大动力。无论是利己的自私心理还是利他的博爱精神,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强烈欲望从而产生巨大的动力。而我们之所以贬低他们的欲望,不过是我们的欲望没他们那么强烈罢了。因此,遇到欲望强烈的人时不要去试图贬低他们,而应当学习他们的长处,获得他们的信赖。与此同时,我们也能从压力中解脱出来,不再试图贬低他人。
4.伤到自尊时
自尊是人人需要的,但尊敬不是自封的,而是别人赐予的。所以希望受人尊敬的话就要关心和体贴他人,真诚地面对生活。
在此次晋升审查中,金科长惨遭淘汰。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虽然偷偷给了上面一些好处,可事与愿违,这令他十分懊恼。同窗们事业蒸蒸日上,而自己却在原地踏步。金科长对这样的局面感到很无奈。
听到消息后,金科长的手下职员纷纷安慰他。而每当这时,他都会像往常一样自圆其说一番:"不要紧,要是先晋升的话说不定最后会成为公司结构调整的对象呢。那样不是更糟吗?没听说过'四五停'这个说法吗?"(四五停:指管理层人员到四五十岁,因缺乏干劲和创新意识而被公司提前办理退休手续,以空出职位给下面更有活力的职员。可以理解为通常所说的"内退"或"提前退休"。)
晋升得快或许比别人先成为结构调整对象,但会有人因此而不想晋升吗?就算比别人晋升得慢,起码也不能落得太后,这是所有上班族的普遍心理。何况因阶级停年制和实绩评价制而认为不晋升更安全的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无论晋升与否都有可能成为结构调整对象的时代。
这些道理金科长不会不明白,可他还是会说那番自圆其说的话,一些无意识地去保护自己的话。
每当遇到对自己不利或者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情况时,人们都会有通过歪曲现实来消除不安和保护自我的倾向。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防卫机制"。大体上指为了避免或降低因焦虑、愧疚等带来的精神压力而否认难以接受的状况,压抑不愉快的记忆,对自己的行为或感情添加一些理由使其合理化。
不久前我去办些事情,顺便就把车停在了银行边。回来的时候,看见一个交通协管员正在车上贴违规停车的罚单。清楚事态严重的我,急忙冲到他面前解释,希望他能网开一面。然而得到的答复却令我十分失望。显然他想向我表明他很同情我,但也没有办法。在所有努力都无法改变被处罚的命运后,我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抱怨他为什么别的车停了二十多分钟也不管,偏偏先从我这里开始罚。这样争论了一段时间后,那位交通协管员或许觉得我的伶牙俐齿他消受不起,扔下一句"照章办事"就走了。
交通协管员想告诉我他是在照章办事,所以打算离开。也就好像在说:"我在履行职责,所以你的抗议无效。"这些被称为"防卫机制"的行为在我们身边非常普遍。今天早上不是还看到同事用"因为是规定……"以及"那些现在已经不重要了"等等这样的说辞,一面打电话安抚那些满腹怨言的顾客,一面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吗?
金科长也是这样。他之所以那样安慰自己,不过是希望通过那些谎言减轻晋升失败对他的打击。
正文 第6节:第一部分 为人处世(6)
正文 第6节:第一部分 为人处世(6)
不过站在别人的角度去审视的话,很多时候他会被认为是"有些尴尬的人"。失败了,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或者还有不足就可以了,又何必自欺欺人,自圆其说呢?所谓的"防卫机制",普通人也许没什么感觉,但在睿智的人眼里看到的是其弱点。所以,他们常常为那些开启"防卫机制"来保护自己的人而担心。因为看上去,他们更像是在做"亡羊补牢"的事情,以试图挽回已经遭受践踏的自尊心。
从前,村子里有一个地主。
村里人见到地主总是必恭必敬,唯独一个穷秀才总是看也不看他一眼。
"一个穷秀才凭什么抬着头在我面前晃来晃去?"
地主非常生气。
一天,地主和穷秀才在路上相遇。那穷秀才又高昂着头从地主身边走过。地主实在看不下去了,叫住秀才问道:"喂,我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富翁,见到我的人都对我必恭必敬,为什么你就这么不识相呢?"
"虽然你很富有,但又没给我好处,我为什么要向你低头?"
"那好,我把我财产的十分之一给你,你以后见了我就恭恭敬敬地低头。"
"那么点钱,我才不干呢。"
"那么我把财产分一半给你,能看到你向我低头了吧。"
"那样我们不就一样富有了嘛,我凭什么向你低头?"
地主更生气了。
"好,那么我把全部财产都给你,这总可以了吧!"
听到这句话,秀才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从富翁变成穷人的地主啊!那样的话我才是富翁,凭什么向你这个穷光蛋低头!"
地主气得差点没背过气去。
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被别人所认可。但人活在世上却常常事与愿违,必须经历因得不到赏识和不被认可而受挫的痛苦瞬间。这时候,如何看待自己将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尊敬不是自封的,而是别人赐予的。所以希望受人尊敬的话,就要关心和体贴他人,真诚地面对生活。但自尊却不是旁人能左右的,而是自己给予的。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坦诚,有多么的优秀。只有对自己了解和信任才能孕育出真正的自尊。相信能从别人评价中轻易得到自尊的人,同时也就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自尊同样可以在别人那里轻易地被抹煞。
找回健康的自尊,那我们即便不"启动"防卫机制,也可以快乐而充实地生活。
◆伤到自尊时
表现为
√感到羞愧,想打破这个状况而找出一些辩解的理由。
√没缘由地讨厌伤到你自尊心的那个人。
√忘不掉那时的情形,回避别人,工作消极。
解决办法
1.不要辩解
"说谎者受到的最大惩罚莫过于当他说真话时没人相信。"请记住这句话。诚实的人不会受到那种惩罚。事实上我们不够诚实,所以自尊心变得很强。既然要对他人坦诚,那就没有必要顾及自尊。如果我们把手头紧要的事实坦然相告,还会出现因怕丢面子而不情愿地为午饭买单的情况吗?
2.当作找回真正自尊的机会
问题是明天才开始试着诚实,而今天自尊心就要受到伤害。这个时候,就只有将今天自尊受到伤害,当作明天找回健康自尊的机会。"自尊不是旁人所能左右。"记着这句话能使自己更加理直气壮,进而把握住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3.不要依赖优越感
凡事都要靠自己,不要依赖任何人,不要有优越感。因为"优越感总是会被打破,一旦破灭,就会兵败如山倒。不要依赖优越感,那样终将自食其果"。
4.知错就改
《论语》有云:"小人之过也,必文。"意思是小人犯错一定会加以掩饰。犯了错误要改正,如果推卸责任就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一旦发现不足或是意识到自己的愚蠢已经令自尊心受挫,就要在那一瞬间下决心改正,在这方面没有捷径可寻。
5.见到装腔作势的人时
越有才能越不矫饰,装腔作势是无能人的通病。他不仅累及他人,自己也长期饱受惴惴不安之苦。至于他的所作所为,莞尔一笑就足够了。就算让他觉得他是赢家也没什么,完全没必要为无谓的观点和对方纠缠不清。
正文 第7节:第一部分 为人处世(7)
正文 第7节:第一部分 为人处世(7)
朴科长是所谓的"狐狸型"上司。对领导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对下属趾高气扬,呼来唤去,让员工加班加点后把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上班族最讨厌的上司莫过于此。
没有哪个员工会喜欢一个自己毫无能力,而将手下拼命得来的成果据为己有的上司。这样的上司在艾里克·弗洛姆(ErichFromm)的理论里就是具有"权威主义性格"的人,他们否认自己无能并将这种思想用歪曲的形式放大。他们通过压迫手下职员和逢迎权贵来隐藏自己无能这一实质。而朴科长不过是众多令人扼腕的"权威主义性格"人士中的一个。
现代组织中,中层管理者处在最疲劳的位置。上要承受高层下达业绩、任务、指标所带来的压力,下要应付职员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公司内部各种流言蜚语。而且,要想不经历"四五停"就要有足够的业绩做支撑。在这种状态下若承认自己无能,他的人生很可能瞬间崩溃。因为不想那样,朴科长今天还是对自己的无能视而不见,继续对上司逢迎谄媚,继续对手下呼来唤去。
有个主妇,为照顾孩子和家庭琐事忙活了十年。现在,孩子们已经长大,都上学了,闲来无事的她就时常跟朋友们一起约会。但他们似乎都变了。每个人都有工作,而且仿佛都事业有成,整天忙于奔波,连在酒席桌上也不忘高谈阔论一番,好像和她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遭受冷遇,心情郁闷的主妇等丈夫下班回家后就将这怨气一股脑地倾泻到他身上。事后她虽然对丈夫有些歉疚,可忧郁始终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这就是"主妇忧郁症"的先兆,具体表现为对自己不满,因而找别人,特别是看起来比自己弱的人发泄。从某种意义上说,朴科长和忧郁的主妇都是值得同情的人。
实际上与这些人一起工作或生活会有相当大的压力。极度自私,所以他们经常表现得歇斯底里。同这样的人共事,恐怕没人能一直保持无动于衷。
他们总是不信任对方,想要监视对方的一举一动。殊不知,对别人不信任的程度与对自己的不信任总是成正比。因为连自己也不相信,所以自然也不信任别人。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所以觉得别人也没有这个能力。因为不相信,所以只好事事都要干涉。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对孩子的日常行为都要亲眼目睹才能放心。他们这么做的理由是"不信任孩子"。相反,也有人觉得孩子不用监督也知道他们在干什么,理由是"孩子怎么能相信"。两类人相同之处都是对孩子不信任。而那种不信任就源于自己小时候欺骗父母的记忆。那时候自己不诚实,所以现在对孩子也不信任。实际上,这是把现在的孩子当作小时候不诚实的自己了。
害怕所处社会地位和作用同自身能力不符的人总喜欢装腔作势,他这么做无非是想让人关注他,认可他。
与喜欢装腔作势并想以此得到别人关注和认可的人相比,对别人发泄不满并以此隐藏自己缺点的人同样表现出对自己的不满。在这点上,他们没有丝毫不同。
你是经常对别人发泄不满的人吗?那么在专注于别人的错误之前先从自己身上找找问题吧。是不是因为自己有很多不足,所以想借批判和贬低别人之机为自己多加粉饰?
辩论会的辩手们往往出现头脑过热,缺乏理性思考的情况。其实他们开始是试图用理论和实例证明己方观点,不过被对方反驳后心理就发生了变化。这时观点已经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争强好胜,也就是所谓的自尊。维护自尊心的欲望成了首要任务,为此就算是和观点毫不沾边的话题,只要从对方嘴里说出就要还以颜色。看到这种场面就依稀看到他那在悬崖边上苦苦挣扎的自尊心。
虽然有一些遗憾,但这就是现实。所以我想,还是没有争论的日子比较好,开着玩笑过日子会更精彩。
◆见到装腔作势的人时
表现为
√看到他无所事事,晃来晃去的样子觉得生气。
√觉得这种人人格上有问题,打算以后不再跟他们来往。
正文 第8节:第一部分 为人处世(8)
正文 第8节:第一部分 为人处世(8)
√有时反而羡慕他们能那样盛气凌人。
解决办法
1.想想生气的原因
见到装腔作势的人总是生气。为什么呢?是不是觉得不如他?或许是不如他,所以对他发火。对自己不满的人总是对别人发火。这种人会不会就是我们自己呢?
2.成为出众的人
恐怕你已经知道答案了,就是要成为比那些自以为是者更出色的人。如果自己比别人更加出众,就算别人无理取闹,也可以一笑而过。爷爷不会因为小孙子在他身上撒娇打滚而生气,反而觉得孩子更活泼可爱。如果我们变成"爷爷"那样的人,那么耀武扬威在我们眼里只不过是不成熟的表现而已。所以要不断地磨炼自己。
3.无视
如果生气是因为对方看似有理有据,实际毫无意义的观点,那么无视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各走各路对双方无疑都有好处。至于他的所作所为,莞尔一笑就足够了。就算让他觉得他是赢家也没什么,完全没必要为无谓的观点和对方纠缠不清。
6.受到不好的评价时
事实上,我们常常没办法不去在意别人的看法,当听到不好的评价时,人们难免会难过。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让人难过的评价也会从心里慢慢消失。因为,时间是治疗心灵创伤最好的药物。
"人家说了我貉稽许多坏话。"
听了貉稽的话后,孟子答道:"没关系的,士人总会受到七嘴八舌的非议。这样做没办法消除他们的怒火,也不会对你的名声有所损害。"
有个词叫"不惑",指上了四十岁的人是"不被诱惑"的。孔子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曾这样说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所说的"不惑"就包括不被别人的评价所动摇。
和孔子不同,普通人就算到了七十岁也很难达到"不惑"的境界。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CharlesHandy)也曾用这样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思想:
"要敏感地察觉客户需求,就要同时应对遭受拒绝或受到伤害的情况,而且这种伤害通常很难痊愈。"
面对别人的批评,我们为什么会受到伤害呢?
因为人往高处走。对生存环境敏感的现代人来说,维持以及提高自己的地位非常重要。现代社会人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思想也就越来越容易受到影响而被同化。于是越想维持甚至提高地位,就越会对别人的评价敏感。
守旧,缺乏解决矛盾的能力。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被灌输诸如"要孝敬父母","兄弟姐妹要互帮互助","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之类的思想。所以平日里总是避免出现与这一思想相背离的情况,于是也就丧失了锻炼自己解决矛盾的机会。现在如果采访上班族,他们大多会说相比于物件管理和文书工作,直接面对客户和领导更困难。
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评价自己的标准。没有自我评价的标准时,我们就只能从别的地方或者别人那里借鉴。但那是别人的标准,不是自己的标准。反之,若是已经有了自己的标准就很可能从别人的口诛笔伐中解脱出来。
事实上,我们常常没办法不去在意别人的看法,正像作者听到与他的书有关的评价时那样。不可能都是好评,往往也会听到"看着很累"或"不过如此"的言论。此时心情就会沉重起来,当然只是一瞬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让人难过的评价也会从心里慢慢消失。时间是治疗心灵创伤最好的药物。
新生事物问世总会遭遇抵触,这对于我们处理感情问题帮助也很大。人们做自己熟悉的事总是手到擒来,倘若去尝试创新,起初总会有抵触。如果有人对你的主张或行为发表不同意见的话,你可能会肯定自己的想法。如果不是因自己有错误,而是跟别人想法不一致才受到抨击,那说不定反而会更加坚定自己。
另外,评价低的人更容易管理自己,也更没有必要失望。在社会上获得较高评价的人,为了维持这种评价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但对于大多数人,别人是不会对他们抱有太大期望的,所以不用多少努力也可以提高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就好比本学期成绩不理想的人在下学期提高成绩要比那些优等生容易得多,两者道理是一样的。
正文 第9节:第一部分 为人处世(9)
正文 第9节:第一部分 为人处世(9)
随着时间的流逝,直到对自己的想法有了某种程度的信任,我们才会透过别人言辞的迷雾看到曙光,尽管还不很明亮。
◆受到不好的评价时
表现为
下一页 尾页 共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