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谁理你的梦想

_2 杨乔(当代)
  听我们的维吾尔族朋友们说,每逢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他们都会到艾提尕尔清真寺做礼拜,有些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还会天天来,我们入境随俗,到清真寺里做了祷告。依据伊斯兰教的规矩,祷告时也是男女有别,男人女人分开祷告,而妇女在未经同意前不能入内。我不是伊斯兰教的信徒,更多的是在观察伊斯兰教的文化和这座清真寺的建筑特色。这座始建于1442年的艾提尕尔清真寺,不仅是喀什当地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新疆和全国规模最大的清真寺。阿斯甘德说,每逢传统节日时,从新疆各地来的信徒都会来到这里做礼拜,人潮会把整个寺院和广场挤得水泄不通。
  喀什之旅美好却短暂,只有短短的十天,但是,几天当中,我的眼睛、大脑、身体和心灵所受到的震撼会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踏上开拓者班超、唐僧、马可波罗所踏过的土地,我似乎能感受到他们的气度、勇敢与坚持,我希望我的眼界可以像新疆的大漠一样,无涯、浩瀚,无限宽广。
  随遇而安的能力
  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旅行,心里无比兴奋,也有很多的不安。首当其冲的是到处走走的能力大为下降,在熟悉的地方,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做起来都很顺手,而旅行中,虽然做了功课,但初来乍到,火车站在哪里不知道,邮局或银行在哪里不知道,连便利商店也要花一段时间找,各旅游景点就更别说了,自己去找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一些偏远的地方没有人指点更是找不到门路。
  除此之外,最难的就是不熟悉当地文化和风俗,即便行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但是到了当地还是会有很多意想不到之处,造成很多不习惯和不方便。
  在喀什,洗澡和清洗换洗的衣服是很大的问题。喀什的夏天非常炎热,每天汗流浃背。没有洗衣机没有关系,夏天的衣服都很轻薄,手洗就可以,可是喀什缺乏水资源,我们住在朋友的家里,不好意思用太多水,但是在当地又找不到自助洗衣店,只好等到了乌鲁木齐再解决。
  在喀什的几天,我亲身体验了水资源缺乏的生活方式,遇到这些生活上的不便,学习不抱怨,而是努力积极地去适应大环境。面对困境与不便,抱怨或是适应,其实就在一念之间,但是对旅行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前者会被负面的情绪笼罩,影响自己也影响他人,后者则是不让负面情绪干扰,想出解决办法,这让人渐渐具备随遇而安的能力,不仅是当中的经历磨炼智慧,而且培养人看到困难中的感动,还有发掘人在逆境中应付困难的创意。
第15节:西藏的天空,我的心灵(1)
  西藏的天空,我的心灵
  我希望我的心灵可以像西藏的天空一样,
  清澈、纯净,充满梦想。
  天路,坐火车上西藏
  到西藏待上一阵子一直是我的梦想。在北京的最后一年,正好赶上青藏铁路通车,到西藏旅行变得方便、容易多了,不用花昂贵的机票钱,也不用承担公路安全的风险,坐火车上西藏成为我们的首选。
  从北京到拉萨总共要46小时30分钟,全程4064公里,我们再度横跨中国。六个人一间包厢的硬卧,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床可以躺下,空间不大,但是非常整洁舒适。虽说是硬卧,和软卧的差别也只是六个人一个包厢,而软卧是四个人一个包厢,每一个包厢都有很大的窗户可以看沿途的风景。
  坐卧铺有一个好处,可以认识很多要到拉萨旅游的人或是返乡的学生,我们一行人分别在两个包厢里,所以大伙还有机会认识到一些和我们一样要到西藏旅游的年轻人、几个暑假回家的藏族大学生,还有镇守边关的军人。因为青藏铁路的通车,让大家的西藏行变得更加顺利。
  晚上九点半,火车从北京西站发车,中间停经石家庄、西安、兰州、西宁、格尔木、那曲站。第二天傍晚六点左右,火车行进至西宁站,正式驶入青藏铁路,沿途经过三十几个地标,每处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奇景。
  最高点唐古拉山口,海拔超过五千米,是全世界火车轨道经过的最高点。经过这里的时候,火车上的广播告诉我们经过5072米的标高点,大家都在过道上还有窗户旁观看,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经过了唐古拉山口,很难想象当初建筑这条铁路的工人们所遇到的艰辛。
  途中我们见到了传说中的藏羚羊,在建设青藏铁路时,把动物过道也考虑进去了,以减少对青藏高原的动物生态的干扰。
  经过西藏圣湖错那湖的时候,让我久久不能忘怀。错那湖湖水的颜色像是深海的蓝调入了天上的白云,加上一些祖母绿的翠绿,淡淡的蓝还有净透的绿,却又是那么的深不见底。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颜色,让我看了又看,舍不得把视线移开,旅行前查资料读到过,错那湖是怒江的源头,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藏族人心目中的圣湖。
  在藏族人的信仰中,女神掌管湖泊,所以很多想生孩子的藏族妇女会来错那湖绕湖朝拜。藏族人还相信,到圣湖祈福许愿的功效是平常的五倍,因此,终年来错那湖的藏族人可以说是络绎不绝,可惜我们在火车上,不然也想到湖边许下愿望。
第16节:西藏的天空,我的心灵(2)
  在进入青藏铁路路段后,火车上所有车厢会加氧,每个座位也都有氧气口,乘客如果觉得车厢里氧气不够或身体不适,可以使用专用的氧气。一路上,我没有任何不适,出于好奇,我还是吸了好几口纯氧!没想到,呼吸短短几分钟的纯氧之后,精神变得很好,很振奋,加上原本就雀跃的心情,将近两天的北京—西藏火车之旅,我几乎没有闭眼休息,眼睛、身体和心灵都贯注于体验这条天路:走向雪域高原之路。
  高原之路
  火车到达拉萨的时候是晚上八点,西藏的日落比北京晚几小时,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见火车进站时的光景,火车走道上挤满了人,不管是来旅行的、来出差的,还是返乡的,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乘坐这趟火车,大家都很期待这一刻,随着车内的闪光灯此起彼落,拉萨站三个字慢慢出现在我们面前!
  不同于新疆,中国台湾或外籍人士入藏不需要到当地的公安机关登记,但是必须申请“进藏批准函”,也称“入藏证”。依据西藏自治区旅游局的规定备齐所需的证件,在所在地的旅行社或直接向西藏旅游局驻各地的办事处申请,大约需要二到四天。
  日光城拉萨
  八月的拉萨,虽然是盛夏,由于海拔超过3650米,没有夏天的酷热,外套反而是不可以缺少的配备。西藏海拔高,空气中的含氧量低于平原地区,所以一切活动的节奏都要放慢,尤其是不习惯这样气候环境的旅行者。刚到西藏的前几天,我们尽量放慢步调,甚至连走路和说话都慢了下来。
  虽然气温低,但是拉萨的阳光非常充足,据说拉萨的年日照时数超过三千小时。我对这个数字没什么概念,但我们在拉萨天天都是大晴天,从没有遇到过下雨,连云朵都是淡淡的、薄薄的。阳光为拉萨穿上一件金黄色的外衣,让恶劣的气候环境在表面上看起来温暖许多,我想“日光城”的称号对于拉萨来说,非常贴切。
  火车上匆匆一瞥的错那湖,加上拉萨四周环绕的高山,我渐渐明白藏族人为什么拜天拜地拜山拜水,敬畏大自然的一切。因为海拔高度的关系,这里的山不全是绿色,会因阳光折射而变换颜色,长年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也随着浮云变换颜色,大自然的景观看起来都有生命,似乎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指引。
  在拉萨,仰望天空变成我每天必做的事,那种蓝,是我一辈子没见过的,清澈、透亮、纯粹,长此以往地看下去,仿佛可以顿悟人生的大道理,拉萨的天空是那样震撼我的心灵,似乎找不到任何语言来准确地描述它。
  前往色拉寺的途中,随处可见色彩斑斓的经幡,山壁上的玛尼堆刻满了六字真言。我很诧异这么高的地方还有经幡,连峭壁上都有玛尼堆,借着大自然力量的鼓舞,西藏人民在这片生存不易的土地上,形塑出独树一帜的文化,令人赞叹!
  站在拉萨郊区的半山上,我才了解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想要到西藏来,这与他们是否信仰佛教无关,更多的是因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带给人们无限的沉思、洗涤人们心灵的空间。未来遇到困难时,希望我总是可以想起这里的天空,希望我的心灵一如西藏的天空,清澈、纯净,充满梦想。
  转经之路
  我们住的旅馆是原本的尼泊尔领事馆,离八廓街和大昭寺非常近,步行或是搭三轮车很快就到了。在拉萨的那段时间,我们时而步行,时而乘人力三轮车,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到拉萨的老城区,我们都被路上的景色和人们所深深吸引。
第17节:西藏的天空,我的心灵(3)
  八廓街是一条围绕着大昭寺外围的环形街道,是藏族人的转经之路,同时也是拉萨藏味最浓厚的地方。走进八廓街,好像走入另一个世界,传统藏式的民房环绕着大昭寺而建,形成环形的格局。环形街道的两旁,一边是摊贩,一边是商店,贩卖各种藏族饰品、藏族古董、唐卡、经幡……
  砖红色、白色和金色混合的大昭寺,黑白交织的藏式民房,加上五颜六色的经幡,让人眼花缭乱。摊贩和商店中间挤满了朝圣者和游客。因为接近大昭寺,随处可见不远千里前来转经和祈福的藏族人,还有沿途跪拜、虔诚地磕长头的朝圣者。一旦进入八廓街,随着人群的方向,每个人便不由自主地往同一个转经方向走,藏传佛教转经的韵律结合了世俗商业的气息,散发出特殊的韵味和神秘的魅力,八廓街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感受。
  大昭寺是藏族人朝圣的最高目标,许多藏族人从千里之外以磕长头,五体投地的方式,走三步、整个身体往前扑倒在地、然后起身再重来一遍,这样周而复始,一路缓缓地来到大昭寺朝圣。很多贫穷的藏族人用废弃的轮胎或是厚纸板当做护膝和手套。这些朝圣者有些从西藏边远的地区出发,一走就是好几年,经历好几个春夏秋冬,一路磕长头到大昭寺朝圣。在大昭寺前的桑烟中,磕长头的藏族人此起彼落,这些朝圣者的脸上有专注、有快乐、有坚持、有虔诚,我静静地在一旁拍下他们的照片,不敢打扰太久,只希望记录下信仰让渺小的个人闪烁伟大光芒的样子。
  不同于大昭寺众多祈祷的藏族人,布达拉宫显得寂静许多,感觉上更像一座供人参观的博物馆。布达拉宫建在一座山上,分成红宫和白宫,红、白、黄三种鲜明的色彩相互交错,从拉萨市各个角落几乎都可以看到布达拉宫雄伟庄严的姿态。
  藏族饮食初体验
  第二天清晨,导游带我们到一家藏式茶馆吃早餐,旧旧的茶馆里坐满了来喝早茶的藏族人,酥油茶和生牦牛肉的味道扑鼻而来。茶馆还提供一种从尼泊尔传入的甜茶,它的味道有点像台湾的珍珠奶茶,只是少了珍珠,而酥油茶就是将砖茶用热水熬煮成汁,加入牦牛奶提炼出来的酥油再混入盐。两种茶,一甜一咸,喝起来别有风味,但酥油茶对我来说有些油腻,喝起来不太习惯,导游说,当地人一天要喝上十几二十杯呢!
  酥油茶混合青稞粉,捏成面团就是所谓的糌粑,这是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饮食之一,吃起来有一点像是没加糖的绿豆糕,但是质地较粗糙,可以依个人的喜好再加入砂糖。酥油茶和糌粑都是典型的藏族食物,但我实在吃不惯,或许待久一点就会慢慢习惯吧。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势高,缺乏氧气,气候寒冷又干燥,蔬菜水果很少,一般藏族人的饮食非常简单,基本上就是四种食材所组合起来的:牦牛肉、牦牛奶、青稞、茶。藏族饮食的口味较其他菜系清淡,除了盐、糖和少许的葱蒜,没有其他的香料,一如藏族人的天性,朴实纯真,没有过多的装饰。
  在拉萨,我品尝过酥油茶、糌粑、青稞酒、风干的牦牛肉、藏式包子和甜茶等,味道单纯原始,没有过多的加工,可以算是十足的健康食品!几天后,我们忍不住想吃一些非藏族食品,还好,现在拉萨市区有许多中式餐馆、尼泊尔餐馆和西式餐馆,中式餐馆以四川馆子占最多数,对旅行者来说,选择良多。
  女人们在工作
  在西藏,有这么一句话来形容高原气候:“欺男不欺女,欺老不欺幼”,说明高原气候对于男人和老人的影响比较大。不知道这句话是否真的有科学根据,还是幸运之神眷顾,在西藏,我完全没有一点高原反应,倒是同行的男性伙伴们,一个一个都出现轻微的高原反应,像是头痛、胸闷等。参观布达拉宫时,我们还看到很多女性工人搬运很重的木材,男性工人却是一个都没看见,不知道是不是在高原气候下,男人的劳动能力下降了,只能更多地依赖女性来从事体力劳动。
  节能低碳的生活
  来到拉萨,令我很惊讶的是,很多藏族人的房子都装有利用太阳能板来发电的热水器,通常是两片组合起来,聚集太阳能来烧水煮饭。因为这里日光充足,人们可以好好地利用太阳能这种环保能源。此外,传统上,藏族人会把牦牛粪做成燃料,可以说是“纯天然”的。真没想到节能低碳的生活方式早在这片土地上实行许久了。
第18节:尼泊尔的孩子,我的笑容(1)
  尼泊尔的孩子,我的笑容
  我希望我的笑容可以像尼泊尔的孩子一样,
  天真、无邪,亲切可人。
  越界到尼泊尔
  结束西藏之旅,我们越过边界前往雪山脚下的另一个王国。从拉萨机场出发二十几分钟左右,在飞机上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雪山,珠穆朗玛峰就在机外。在飞机上俯视在云海中的珠穆朗玛峰,真是一个很奇妙的经历。
  初到尼泊尔,我们选择了一家青年旅馆住下,可是,原本我们在网上订的青年旅馆有免费接机服务,说好了要来接我们,但是我们等了很久都没有来。另一家青年旅馆的司机一直怂恿我们去他们的旅社,说比我们在网上订的还好,而且也提供免费接机的服务。虽然很怕上当受骗,但我们当时没有其他的选择,看着小旅游车上其他从不同国家来的年轻旅客,想想,还是冒险一次吧!
  到了青年旅社之后,我们不但没有失望,反而收获良多。那是一个很便捷的旅社,是许多背包客的首选。这里除了整洁方便之外,还提供很多免费的旅游信息,我们因为想要看的东西不同,所以决定各自选择自己想要走的路线,晚餐时在青年旅社见面。
  加德满都
  我选择到老城区走走,体验一下加德满都的城市魅力。加德满都是一个充满寺庙的城市,每一个转角就可以看见寺庙,难怪加德满都有“寺庙之城”的称号。路上有很多卖小东西的摊贩,整个城市弥漫着桑烟和香料的味道。都市街道很窄,路面年久失修,很多坑洞,车子来来往往,溅得路人一身都是路上的积水。令我惊讶的是,那些被水溅到的人们不但没有生气或破口大骂,反而笑容满面地和车上的人打招呼或友善地互相调侃一番,这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在台北或北京,可能早就互相指责起来了。
  接着,我到杜巴广场感受当地人的生活。广场上人群熙熙攘攘,车辆川流不息,我边走边看,想象广场的过往、感受广场的现在。我在一旁的小摊买了些小吃,边走边吃,别有一番趣味。走着走着,来到一座不知名的佛塔,佛塔非常壮观宏伟,从大门进去后看到围绕着佛塔的广场,广场很开阔,两旁有很多小摊贩。当我正要买冰激凌消消暑时,有一个僧侣走过来,在我来不及反应之下,在我额头上点了朱砂,然后口中念念有词,状似开始为我祈福,然后停下来对我说:“10dollarsforblessings,10dollarsforblessings”。听了他的话,我才反应过来,原来他向我要“祈祷费”,我礼貌性地说声谢谢,转身要走,没想到他却拦住我的去路,这样的举动让我很不高兴。强行为人家祈福,还要强迫人家付钱,我匆匆丢下一美元就快速离开了。
第19节:尼泊尔的孩子,我的笑容(2)
  俭朴俭约的日子
  几天后,我和一同参加全球青年领袖计划的同学娜努联络上了,她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她家里住。娜努家里有妈妈、哥哥和妹妹,他们一直热情地对我们说:“在尼泊尔,我们的家就是你们的家。”我和他们一起生活了好多天,亲身体验了当地人的生活。
  因为物质比较贫乏,尼泊尔人的日常饮食中很少有肉类,半个月或更久才吃一次肉的现象很普遍。一般的尼泊尔家常菜很简单,白饭、咖哩马铃薯、蔬菜、茄子加土豆泥就是一餐,简单但是很可口,蔬菜和茄子加上香料很下饭,不知不觉就吃完一大盘。
  娜努家没有热水,夏天虽然很热,但是习惯洗热水澡的我们,天天洗冷水真的不是一件舒服的事。但是娜努一家对我们的热情招待,看着他们笑容满面的脸庞,生活上的不习惯变得无所谓了。
  娜努家没有网络,我们要到离她家不远的网络+电话公用小店才能上网。狭小的店里大约有十台老式计算机,没有宽带,只能拨号上网,另外有两台电话可以拨打国际长途。老板待人和善,很喜欢和人聊天,附近很多孩子都喜欢来这里用计算机,付不起钱的孩子就在玻璃窗外面看,店里店外的孩子都是一脸笑容。
  在尼泊尔的日子里,我亲眼见到我没有见过的贫穷,但我也见到了我没有见过的纯真笑容。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当我快要失去童心的时候,能想起在这里的这些时光,希望我的笑容可以像尼泊尔的孩子一样,天真、无邪,亲切可人。
  知足常乐的态度
  西藏和尼泊尔之旅让我看到很多我不曾看到的贫穷,更亲身体验了什么叫作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什么是资源匮乏。虽然在这两个地方呆的时间不长,只能看到当地人生活的表面,但我还是能感受到藏族人民和尼泊尔人民的生命韧性和他们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在这两个地方,我见到了比台北、上海,或是北京那些繁荣城市更多的笑容。
  这样的经历让我深深地折服于藏族人和尼泊尔人的惜福乐天,更让我加倍珍惜在台湾的一切。这段旅行给我带来的感动到今天我还能感受到。旅行,不仅是这个过程历练人,而且能够培养人面对困难的信心和能力。
  新的开始
  对一个平凡的大学生来说,旅行原本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我用存下来的奖学金,开创了生命中另一个新的起点,新的未来。旅行成为我扩展心灵、活络生命的一种方式。旅行,不仅仅是我热爱的兴趣,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需求。
  行走欧洲,旅行让我对生命的
  变化有所准备
  旅行,对我来说一开始是一种奢侈,是一种梦想。
  现在,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让我对生命的变化有所准备,给我拥抱不确定的勇气。
  —在欧洲
  欧洲第一站—青年旅馆
  从亚洲飞往欧洲,从日本单一文化圈飞往欧洲多元文化圈,大家很兴奋地迎接我们的世界旅程的第三个高潮。在欧洲的第一站是荷兰,从日本到欧洲,经过十个小时的飞行,抵达阿姆斯特丹,因为班机时间太晚,不方便请当地的接待家庭来接我们,所以阿姆斯特丹的第一个晚上我们住在青年旅馆。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住在青年旅馆,心里有股莫名的兴奋。
  在欧洲,年轻人自助旅行的风气很盛,在青年旅馆,有好多世界各地出来旅游的年轻人,每人背着旅行专用的大背包,每个人看起来都很独立。有些人看起来好年轻,似乎只有十八九岁。和他们比起来,我的旅行起步算是很晚的,真的很佩服他们的独立与勇气。
第20节:尼泊尔的孩子,我的笑容(3)
  青年旅馆里有很多旅游指南、地图,以及美术馆、博物馆还有各种展览和文化活动的折价券。我拿了安妮之屋的简介及梵谷博物馆的折价券,心里盘算着在自由日那一天一定要到这两个地方去看看。
  地区学习—阿姆斯特丹运河巡礼
  到阿姆斯特丹的第二天,地区学习安排我们乘船游览闻名的阿姆斯特丹运河,还请来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的老师为我们沿途讲解荷兰的建筑与艺术。
  经过17世纪和19世纪的黄金时代以及战争的磨难,在阿姆斯特丹,一条条古老而繁华的街道,一幢幢风采依旧的历史建筑,这些浪漫的运河蜿蜒地穿梭于其中,见证着这座城市从一个小渔港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
  虽然已是初冬,或许是雀跃的心情,或许是和煦的阳光,十一月的阿姆斯特丹犹如初春的台北,温暖宜人。穿梭在蜿蜒交织的运河中,感受着古老的浪漫,惊叹声不绝于耳,金色的阳光从树叶间摇曳而下,与运河上每一座桥的倒影在水中相互重叠,水面泛起阵阵涟漪,折射出运河两旁建筑的艺术光辉,美得让人刹那间屏住呼吸。
  一个下午的航程,一眼望去尽是波光粼粼,深呼吸,清新与自在贯穿全身。我们穿过许多弧形的拱桥,河岸上的居民和游客都带着微笑向我们挥手,我们也兴奋地挥舞着双手,向异国的朋友表达我们的友好。河水是蓝绿色的,与午后金黄色的阳光相互辉映,从河畔到天边,幻化成各种缤纷的颜色,我想找合适的形容词来描述眼前的景色,思索了半天却没有找到答案。
  经过老师的讲解,我们才知晓,这条运河大约建成于17世纪,共有160条河渠,总计75公里长,加上600多座桥梁,构成一个完善便利的水道网络,并且是2500艘住房用船的停泊之地。
  面闪烁着点点金光,两岸高高低低、五颜六色的建筑以及来来往往的高鼻大眼的行人,都在告诉我这不是我熟悉的国度,虽然绚丽动人,但缺乏一种亲切感。清风徐来,抬头看看阿姆斯特丹的天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蓝,但是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这儿的天空没有台北的蓝,虽然晴朗,似乎也透着一丝预备好的忧郁,或许是异乡游子的心总是蒙上一层思念的尘埃吧!
  荷兰法律明文规定,要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古建筑,所有古建筑外观不许做任何变动,只能修缮,而建筑内部则可以依情况来更新。阿姆斯特丹建筑中的山形墙建筑颇具特色。荷兰人利用外墙上加建的山形墙,装饰整体建筑,同时增加一个小阁楼的空间。真的很佩服荷兰人对于古迹的维护,不管是在阿姆斯特丹还是在乌特列支,我们都可以看到古建筑和现代室内设备的完美结合。
  种族歧视
  在瑞士旅行日的路途不是很顺利,一路上不是遇上大雨和冰雹,就是或大或小的雪。气温一直很低,南美洲的同学们习惯天天艳阳高照,气候的变化让他们无精打采。天气的多变和路途的艰辛似乎在告诉我们,现在是十一月底了,旅程在渐渐收尾,我们即将要面对说再见了。
  在瑞士伯尔尼那周的小区服务结束之后,我们参观了瑞士的国会。几天的行程排得很满,大家都很疲惫。大约十个同学的接待家庭是在同一区,相约一起到附近的一个小餐厅吃晚饭,顺便聊聊这几天的心得感想。在伯尔尼的郊区,离伯尔尼市中心十五分钟的电车车程,一行人,除了我是从中国台湾来的之外,有美国、瑞典、荷兰、巴西、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还有肯尼亚来的同学,一行人的肤色都不一样,大家有说有笑地分享我们在瑞士的所见所闻。
第21节:尼泊尔的孩子,我的笑容(4)
  我们走进一家小餐厅,没想到老板对着来自肯尼亚的黑人同学大声吆喝:“嗨!你!出去!”乍听到这样的话,大家都愣住了,我们不是在瑞士的国土上吗?一个长久以来都是以中立国、人道救援和国际组织林立之地自居的地方吗?瑞士不是有四种官方语言,各种肤色的人可以和平共处吗?
  大家试着和餐厅老板沟通,但徒劳无功。他越来越偏激,我们也越来越生气,几个男生差点和餐厅老板打起来。我们之中,有人报警、有人通知接待家庭,还有人通知领队老师。最后,在僵持不下的紧张气氛中,我们的领队老师和警察一起到了,把我们从那家餐厅接走。
  事后,校方和“Upwithpeople”组织正式去函向当地政府抗议,并且找了当地的媒体报道了这个事件。后来,当地政府派人专程来道歉,我们心里得到了些许的安慰。
  但是,我不禁在想,那个小餐厅的老板会因为这些而反省自己的行为吗?他说不定因此得到坏名声,影响生意,反而把所有的怨恨归咎到我的黑人同学身上,然后更加痛恨黑人。但是我们无法默不出声地不做处理和抗议,隐忍只会让种族歧视的人更加肆无忌惮,受害的还是我的黑人同学,他有什么错?天生的黑皮肤没有错!真的没想到,我们在瑞士首都伯尔尼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最后一次舞台表演
  在罗马的最后一天,也是最后一次舞台表演,大伙都在后台排演,不知道是否因为这是最后一次,大家比往常更认真,但也多了很多复杂的情绪。
  在准备表演的时候,在后台发生的一个小插曲,让我有所感触,也让我思考旅行给人带来的多样经历。Danny在后台找他的打火机,他说不抽烟心情没办法平静下来。我把我没用的火柴给了他,没想到他轻轻地捧起我的脸,在我的脸颊上深深地一吻,感激地看着我,然后说:“真的很谢谢你!”我不抽烟,向来觉得烟是不好的东西,害人害己,但现在,我似乎看见烟的另一面,给人带来一定程度的慰藉与灵感,或许这也是总有人抽烟的原因之一吧。不过,我可不鼓励大家抽烟哦。
  Danny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丹麦年轻人,二十多岁还没上大学,但他对小区服务很有经验,弹了一手好吉他,自己写歌作曲,热爱旅行,阅读哲学作品。从旅行到今天,我和他从一起参加全球青年领袖计划的伙伴变成老朋友,回忆起那一吻,那一句谢谢,那一个偶然的举动,那一刻,我不知道是惊讶、害羞,还是动情。旅行中情感碰撞真的是无法预料,难怪很多人说,旅行时容易陷入恋情,这也是这趟旅程中我没有预料到的经历。
  在这段旅途中,我不仅在学业上学习了很多,在实习和观摩中也见识了不少,在与来自各地同伴的相处中,除了了解相互的文化外,种种意想不到的感受也是我很大的收获,丰富了我心灵上、情感上的色彩。最后一次表演前,再一次走进大街小巷宣传,身旁伙伴的话语宛如电影哑剧,我完全听不见,脑海中不断浮现一百多天来一幕幕的片断,像梦般没什么真实感。我真的走过这么多地方吗?我不断问自己,心中隐隐骚动着。
  巴黎,没有浪漫
  2005年世界之旅中,我对巴黎的回忆,悲伤大于浪漫,因为那是我和其他伙伴说再见的地方。
  巴黎是旅程的最后一站,大家要在这里分手,各奔东西。在机场时,大家都哭红了双眼。近半年的旅程,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事,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而我们都知道,这一次分手,所有人再聚首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第22节:尼泊尔的孩子,我的笑容(5)
  和每一个人话别拥抱,我把每一个伙伴都放在心里,Eston一语不发,不像其他的伙伴承诺着“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我一定会去你的国家找你的!”……他只是紧紧抱着我,把所有的思念和要说的话放到双臂上。大家泪流不止,似乎知道再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一直以为说再见不会太难,但我无法控制难过的情绪,我还没准备好说再见,旅途中建立起来的友谊,一起经历的感动,离情依依……全都搅在一起,分不清了。
  思念如浪潮,一波接着一波,我的心,无法平静。坐在巴黎国际机场,表情呆滞,脑海中不断地浮现这过去134天的种种。
  旅行,让我们对生命的变化有所准备,
  春天,准备出发,
  夏天,在北美洲新大陆美国各城市度过,
  秋天,徜徉在亚洲的工商业大国日本,
  冬天,脚印遍布欧洲各国的新旧城市之间。
  2005年的国际旅行像是一场梦,也是另一个开始,人生的新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开始。旅程结束后,我确信自己比以前更从容、更自信,更能面对生命中的变化与未知数。
  在完成法学院的课业之后,我获得全额奖学金到瑞士学习经济和工商管理,毕业之后,因缘际会,进入一家跨国企业工作,转往传媒的路上。一夕之间,我似乎又再一次承担了人生方向重新来过的风险,但这一次,我不再迷惘、不安。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2005年的国际旅行,没有拎着行李箱在机场入关出关的日子,面对生命中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不会应对得这么从容。
  我从来没想过,我的生活会是这样充满惊喜。我过去希望的是不要是被安排好的、不要被约束就好,但是这带着冒险的一步一步,带我走到了一个接着一个的高点。变化,已经成为我时时相伴的好友,我不再害怕或彷徨。
  旅行,对我来说一开始是一种奢侈,是一种梦想;现在,旅行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让我对生命的变化有所准备,带给我拥抱不确定的勇气。
  环球行程之欧洲:
  阿姆斯特丹/乌特列支/海牙,荷兰
  安德烈普/布鲁塞尔,比利时
  科隆/爱尔福特,德国
  伯尔尼/卢加诺,瑞士
  莫德/罗马/佛罗伦萨,意大利
  巴黎,法国
第23节:到联合国之路创造无限可能(1)
  到联合国之路创造无限可能
  找一个长假,做一些大胆的尝试,
  去追求一些平常只敢想而不敢去做的事,
  总是要相信自己,去尝试一次吧!
  
  惊喜在,生命转弯处
  因为国籍的关系,我在瑞士的学生签证到期后,不能继续留在瑞士。此外,瑞士的劳工与移民政策采取相当的保护主义,法律明文规定:雇主在雇用员工时必须先雇用瑞士人,其次是欧盟国家的人,最后才是其他国家的人;而雇用非瑞士或非欧盟国家的雇员时,雇主必须向政府证明,这个人具有瑞士人和欧盟国家人所没有的特殊才能或技能,经过复杂的手续,把求职讯息放在劳工局三个月之后,才能聘用这些非瑞士或非欧盟国家的人。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技术击倒”吧!在你还没有机会以实力一较高下时,就先用政策或法律的规定把你淘汰出局。换句话说,我要对抗全瑞士加上全欧盟国家的竞争对手,这怎么可能会成功?机率太渺茫了。
  毕业前,我很顺利地在瑞士找到了工作,而雇主也愿意为我向瑞士政府申请留下工作的权利,并办理一切与申请工作相关的证件和手续。除了依法证明我有他们所需要的特殊才能,依照瑞士移民局的规定,我要出境三个月,也就是要离开瑞士三个月,等移民局处理雇主替我提出的申请。申请归申请,但是也有被拒绝的可能,所以说,我能不能回到瑞士工作是一个未知数,没有任何的保证。
  三个月是一季,一年的四分之一,我不想傻傻地等瑞士移民局的结果。自己评估,还是另做准备比较妥当,与其等待别人决定我的去留,不如自己找新的出路。
  相信,就有无限可能
  到联合国工作,一直是我的梦想。我很希望能够在那样的国际组织里,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工作,一起为这个世界作贡献。对我来说,如果能到任何一个联合国的组织里工作,那就是“看看世界”这个梦想的高度实现!
  在得知自己必须离开瑞士三个月等待工作批准后,我开始认真思考申请联合国实习工作或是进入相关国际组织工作的可能。到联合国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就算是实习工作也很难申请成功。因为竞争激烈,联合国的筛选条件很严苛。经过仔细考虑,瑞士的工作,无论是雇主或我都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我应该把这三个月的等待期当成是工作前的长假,或是gaptime,做些大胆的尝试,追求一些平常只敢想而不敢去做的事。最终,我决定申请到联合国各机关单位去实习工作。当时,我天真地想,如果申请成功,说不定还有机会在联合国工作呢!
  接下来,只要是有空闲的时间,我就到联合国网站上寻找实习或短期工作,并依照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比较了几个单位。我搜寻的范围包括联合国各个组织的工作机会,有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其中还包括联合国大学。最后,我申请了联合国大学的实习工作,比利时联合国大学比较区域融合中心非常符合我对全球化研究的兴趣,虽然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接受,我还是提出了申请。总是要相信自己,去尝试一次吧!
  申请过程不是很困难,准备好履历,写了一封申请信,附上两封推荐信。一个月后,我被录取了!就这样,因为瑞士的麻烦且不公平的法律规定,我因小祸而得大福,有机会进入联合国的相关机构进行实习工作。
  三个月很快过去了,我的工作申请顺利通过,进公司后,人事经理告诉我,当时我是公司在瑞士总部唯一的“单身”台湾女性。特别强调“单身”,是因为与当地或欧盟公民结婚者,可取得瑞士的工作权。而我是借助我的国际及亚洲经验,得到这份工作的!当然还有相信自己的那份自信!
  每次想到我再度回到瑞士,我的履历中还多了一个在联合国工作过的特殊经历,真的很不可思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出现在生命的转弯处。如果不是瑞士劳工局和移民局这道关卡,我就不会离开瑞士三个月;没有这三个月,我就不会思考到联合国工作的可能,进而实现我到联合国工作的梦想!看似不利于自己的处境,也可以是惊喜发生的起点,相信,就真的有可能。有了这次经历,我再一次体会到倾听自己心里的声音然后去实行的快乐。
  比利时联合国大学,比较区域融合中心
  比利时联合国大学比较区域融合中心位于布鲁日。2000年,这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2002年又获选为欧洲文化首都。这座城市不但历史悠久,现在还是欧洲的教育研究重镇,欧盟学院(TheCollegeofEurope)也在这座城市。
  这个坐落于比利时西隅临海的古城,是欧洲最诗情画意的小城之一。这里是游客最流连忘返的角落,每年大约有三百万人次造访此地,领略她的万千风情。即使冬季,万籁俱寂,布鲁日依然游人如织。
第24节:到联合国之路创造无限可能(2)
  在布鲁日的日子里,发现这里真是名副其实的水城,连着好几个星期还有雨水不断,蜿蜒的运河在整座城市中穿梭,建筑则是典型的哥德式的中世纪建筑,鳞次栉比,井然有序地排列在运河两侧。每每下雨时,古城的诗意就特别浓厚,加上运河与古街道,交错起舞,每一个转角,都是另一个诗篇的开始。
  这段时间,我认识了一些欧洲各国的年轻学者,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小有成就,而且对全球化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相处的过程中,我对东欧各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每一个人几乎都会说三种以上的语言,面对不同的文化,表现出谦卑的态度,很认真的学习,即便是一般的交谈,我也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认真。
  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两大项:一是协助初级研究员整理当时所有的国际间签订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二是协助高级研究员编辑第二本比利时联合国大学比较区域融合中心的研究合辑。工作内容不是很多,但却很花精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学到很多区域融合的相关知识,还有学术编辑的方法,收获颇多。这些学术工作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很精准,对于天生就比较粗心大意的我真是很大的挑战,我只能用勤劳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把所有交给我的工作,多检查几遍,然后与研究员确认没有错误之后,才会交接给下一个人。
  那三个月是我人生当中一段很特殊、很宝贵的时光。我从没想过,自己有机会每天穿着牛仔裤、骑着脚踏车,穿梭在布鲁日的市中心(有时觉得彷佛在做梦,好像进入中世纪的欧洲,因为布鲁日的建筑从16世纪到今天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中世纪的修道院中进行研究工作(比利时联合国大学比较区域融合中心位于一幢中世纪的修道院当中,外观是修道院,内部已经改成研究单位)。那时是冬天,我入境随俗地喝巧克力,吃炸薯条和华夫饼干,生活快乐、简单又有意义,现在想起来,仍是回味无穷。
  梦想成真大声说:
  在中世纪小城安静过一段日子,人生至福。
  梦想成真悄悄话:
  倾听内在的声音,然后实践,此乃人生至乐。
第25节:走自己的路,拥有百万年薪(1)
  走自己的路,拥有百万年薪
  十足的创意,百分百的自信,再加上一点点的傲气与大胆,
  以自己的文化优势取胜,昂首阔步于国际舞台。
  谁说关系不重要,但是走自己的路更重要
  以前我知识浅薄,阅历有限,先入为主地以为攀亲带故这种文化,只盘根错节地存在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中。来到瑞士工作之后,我才知道,在西方国家,关系(connection)一样也很重要,尤其是在找工作的时候。
  在瑞士读书时,同学和友人对我说:“这个世界很不公平,很多时候,机会的降临不在于你会做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谁愿意帮你说好话。在瑞士找工作,很多时候真的要看谁能够帮你写封漂亮、有力的推荐信。”
  听他们这样说,我还半信半疑。印象中,西方国家的企业文化应该不同于东方,所谓的关系,应该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应该是工作实力。这是我刻板印象中的西方工作文化,很直接,实力是一切。
  但如果真如他们所说的,我担心等到毕业之后,像我这种初出茅庐的台湾菜鸟,机会本来就是少之又少,并且在人生地不熟的瑞士,哪来什么关系啊?那我还没上战场,不就先被淘汰出局了吗?
  在学校也常听到这样的消息,某位同学因学长介绍,成功取得UBS瑞银集团的面试机会,或是某位同学因为朋友介绍,取得PhillipMorris烟草企业尚未正式公布职缺的优先面试。本来我想这些应该都只是传闻,没有那么夸张。但是,在UBS瑞银集团工作的室友Bettina证实,这种靠关系推荐进公司是很正常的事,UBS瑞银集团还奖励推荐适合人选的员工,而且奖励很丰厚。听到这里,我也不得不相信即便是在瑞士,有关系还是很重要的现实。
  我在瑞士的同学、学长和朋友都异口同声地建议我,要常常参加一些NetworkingEvent(拓展人际网络关系的聚会)建立好关系,在日后找工作的漫漫长路上,可能会顺利一点。
  我一向都喜欢认识新的朋友,听听别人的故事,了解不同的文化。但是,我真的一点都不喜欢Networking这样的聚会,一大堆不认识的人说着一大堆没有意义的话,而大家都心知肚明,未来某一天我可能会有求于你。每一个人都戴着面具,很假,很不真诚,每一次的NetworkingEvent,我都觉得像是拍卖大会,竞标物品是自己,不停地在做自我营销,目的性太强太明显,人与人之间,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熟悉到熟悉,慢慢熟稔的那份自然荡然无存。
  后来,我正式进入瑞士的职场,才真正体验了这种“关系文化”。当时与我在同一组工作的同事,瑞士人Mr.A,学识背景和工作经验都很普通,但是一进公司就从高级经理开始做起,手下还有两个专员。这两个专员,一个是网络鬼才,一个是设计高手,不论资历或工作经验都比他强很多。而他被雇用为高级经理的最大原因只因为他和我们的总监私交甚笃,可以说是老朋友兼学长学弟的关系,以前不但一起共事过,而且毕业于同一所学校。
  小组会议时,这位Mr.A常常提不出什么意见,最夸张的是,他根本不知道我们的工作内容和进度,但是依然稳坐经理的位子,有恃无恐的原因就是上面有人罩着,而他唯一的功用就是当总监的“传话筒”和“监视器”。
  虽然大家都觉得很不公平,但也无可奈何,唯一能做的只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看他出出丑罢了。当我看到Mr.A在会议中不知所措的神情,还有手下两个专员提问而他不知道如何回答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我是Mr.A,我应该会感到心虚而辞职吧!
  我觉得如果没有关系,找工作的路途一开始可能不那么顺利,但靠自己的真才实干得来的职位,做起来才心安理得,才长久!在职场上,若有认识的人帮忙引荐是一件幸运的事,但我始终相信,从自己身上闪耀出来的光芒才是真实的,靠别人折射的余光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靠关系得到一份工作总是一时的,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依靠别人。与其花大把时间在别人身上,不如趁早找到自己独一无二、无法取代的优势,努力充实自己,增强自己的实力。当时,我决定跳脱关系这层影响,不去听同学朋友们的杂音,勇敢地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路。
  找到自己的优势
  在瑞士的职场上想要拥有自己的一小片天,除了和瑞士人竞争,还必须和所有的欧盟国家的人竞争。找出高识别度的优势,成为我当时最大的难题。
  除了专业知识,最重要的就是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适应能力和领导能力……
第26节:走自己的路,拥有百万年薪(2)
  在许多能力上,我可能不会比别人差,但是语言能力这一项,我不但没有优势,而且是处于绝对的劣势。在欧洲生长受教育的人,除了英语之外,会说好几种欧洲语言是很平常的事,再加上欧洲的教育很鼓励孩子勇于表达,相较之下,欧洲人对于自己的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的自信。
  这种劣势不可能因为我多参加几次NetworkingEvents就能扭转乾坤,而且通常语言表达能力是在面试当中最先被评鉴的一项,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所以我的策略是,以我生长的文化和语言优势取胜,以我所拥有的,对抗竞争对手所没有的。
  台湾文化、中文以及我对中国台湾、大陆和其他亚洲各国的了解,这就是我的优势,绝对强过大多数欧洲人。千万不要小看自己的文化背景,那是每个人最扎实的能力所在,因为文化的浸润是时时刻刻的,不是在相同环境下成长的人,很难在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上与当地人抗衡。
  如同严长寿先生在《文化,是最伟大的软实力》一文中提到的:“只有利用文化的软实力,才能让社会重新找到自己的骄傲,找到自己的价值观。”我想对于个人也是一样的,特别是在一个全球化日趋发酵的国际社会,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种非常棒的感觉,像是更深地明白了为什么值得自豪的原因。一个人需要拥有昂首阔步的自信,因为它是实力的源泉。
  近年来,亚洲各国快速发展,欧洲跨国企业纷纷进军亚洲,希望在亚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企业对于亚洲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从开始找工作,我就重点关注需求中文能力或亚洲背景的公司信息,很快,机会就来了,我毫不犹疑地尝试,投出我的履历。两个星期后,我得到面试的机会。进入公司之后,我发现公司的核心策略之一就是MovetoAsia(向亚洲前进),完全符合我当时找工作的策略,Yeah!
  准备什么?只有信心
  因为从来没有跨国公司的面试经验,面试之前,非常忐忑不安,我觉得面试像一场赌局,赌的是工作机会,而我们最大的筹码是自信。
  找到自己的优势之后,在面试之前,除了准备专业知识、加深加宽自己对于亚洲各国的了解之外,要准备的只有信心这一项了。而这一项最难准备,因为自信是看待自己的一种态度,自信存在于勇敢走自己的路的那份潇洒与自信。自信存在于我就是对的、好的那样一种胆识。从握手、微笑和点头都可以看出一个人自信与否。
  自信的累积绝非一蹴而就,可以说是无从准备。左思右想也想不出要怎么准备自信的时候,我想到无数次的旅行,每一次的旅行都是第一次,走入陌生的境地,都是冒险,旅行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和突发状况,都要自己想办法解决。面试,不过就是回答几个人提出来的问题,就把它当成另一种形式的旅行吧!换个角度,心情平静许多,自信指数也上升不少。
  当我觉得我已经准备得很充分的时候,我想到一个在面试的时候无法逃避的问题,那就是期望薪资(salaryexpectation)。在瑞士和许多欧美国家,相似的工作,薪水不是固定的,例如,同样是资深记者,薪资全是各凭本事,靠自己的谈判能力而定。在面试的时候,人事部门或是面试官一定会问你,你对这份工作的期望薪资是多少。开口向人要价,而且还是自己的身价,我不但没有经验,而且觉得很怪、很尴尬。
第27节:走自己的路,拥有百万年薪(3)
  我求助室友Bettina,她在UBS瑞士总部工作,她的工作就是薪资评估和计算。真是太幸运了,Bettina说,同一家公司相似职位的薪资是有一个范围的,但是这个范围可大可小,全看个人的谈判能力。在UBS瑞银集团,一个大学毕业,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新进员工,年薪大约是五万到七万瑞士法郎,但是如果你拥有特殊能力或是别人无法取代的优势,可以要求到八万以上,完全看个人的功力。
  和Bettina的谈话过程中,她给我举了很多例子,我发现薪资谈判的重点不在于要求多少(当然不能漫天开价),而是在于提出要求时的语气和态度,是相信、勉强、不好意思,还是有Iamworthit(我值得)的那种自信,因为这不仅是在问你对于这份工作的期望薪资,更是在问你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所以说出一个合理的、雇主可以负担的数目,是对自己脑力、体力和各种能力的一种尊重,这样想,就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可言了。
  常觉得瑞士朋友们的薪资高得不可思议,但是从亚洲来的朋友们却常常差了他们一大截,我想这是因为从亚洲来的我们,不仅不懂瑞士的谈判文化,更缺少开口向人大声说“我值得”的那股自信!
  面试谈到期望薪资时,我对面试官表示,期待和瑞士人有相同的待遇,针对我能提供瑞士以及欧盟其他各国的人所不能提供的能力与知识,应该要有相应的薪筹。经过三星期四轮面试,许多个小时的考验,我终于得到了一份正式的初步合约。
  拿到初步合约后,正式的谈判大战才刚开始,之前的面试只谈到期望薪资,现在才是真正talknumber(说真实数目)的时候。我连续拒绝公司三次,一方面是不想让欧洲的雇主再占一个亚洲来的员工便宜;另一方面我也想看看Bettina说的这个范围到底有多大。
  第一个offer来了,我拒绝。
  第二个offer来了,我再次拒绝。
  第三个offer来了,我还是拒绝。
  最后,总监亲自打电话给我:“你的经验不足,和很多资深的员工相比,这样的薪水已经很高了,比他们都高,你没有理由不接受。”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