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谁理你的梦想

杨乔(当代)
谁理你的梦想
作者:杨乔
第1节:序:我们是谁?
  我们是谁?
  小鹏
  我没见过杨乔,却有一种同病相连的感觉——回想当年,也没人理会我的梦想。当我对同学说想成为一个职业旅行者的时候,他们说,360行里没有干这个的。当我辞去工作打起背包的时候,父母的不理解又成为另一道纸枷锁,让我不敢放手去搏去闯。
  其实像我和杨乔这样有梦想却曾经被现实羁绊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梵高,他的梦想不过是复制内心深处的色彩,可身边的人却把他看成一事无成的废物。比如特蕾萨修女,她梦想帮助那些印度穷人里的最穷者,可在她获得媒体广泛关注之前,加尔各答的穷人数量远远超过她的预期。又比如佛科斯,他的梦想是从加拿大的西海岸跑到东海岸,可与他的左腿齐头并进的却是一条假肢。
  梦想在左,困难在右。在这场拔河比赛中,梦想总是输多赢少。可凡事总有例外,就像拉丹躲了10年都没躲过美国大兵的一粒枪子,更别说连石头缝子里都能蹦出个孙悟空。于是有人出发了,有人辞职了,有人动笔了,有人行动了。其实所有这些人都不过是听见了内心深处的声音——去干吧,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趁我们还年轻。我们都知道,人生应该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不为车子房子,不为票子路子,而应为了成为独一无二的那个自己。
  有人说,我也曾为梦想闪过念动过心,可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那我想请问,你为梦想坚持过么?在最瓶颈最困难的时刻,你是选择坚持不懈还是妥协放弃?
  杨乔坚持了,于是她能够站在山巅俯瞰世界的辽阔,能在海底与鱼群嬉戏。我也没有放弃,于是在旅行的过程中收集了无数感动。更不用说梵高特蕾萨佛科斯,单这几个名字就已经为那些伟大传奇做了注脚。
  梦想就像一盏微光,指引着我们的方向。当微光越来越明亮,已经变成太阳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再惧怕黑暗。
  总有人想知道我们究竟是谁?怎么那么幸运可以把梦想实现?
  我们是谁?不过是特别在乎自己梦想的人而已。
第2节:为自己的梦想找到一个起点(1)
  为自己的梦想找到一个起点
  不要逃避自己心里的声音,
  聆听自己渴求什么,
  因为心中那不断浮现的声音,
  就是梦想成真的起点。
  不能失去做梦的力量
  我的故事要从高中的最后一年说起。
  当时,对一个迷惘的学生来说,参加大学联考、通过窄门、升入一所重点大学念书,这样应该就可以跟大家交待了。大家是指爸爸、妈妈,老师、朋友,甚至亲戚。我的脑子很从众、很机械地想,如果分数够高,那就可以进入人人称羡的重点大学法律系或是成为对未来很有保障的师范公费生。现在想起来,这似乎不是我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中国台湾社会对一个文科生的期待。我跟大家一样,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小学上完上中学,中学上完升高中,高中上完考大学,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没有人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当然,偶尔会有一些脱轨的想法跳出来,也会很快地消失,因为那样会脱离跟大家共同的跑道,不会被家人、亲戚、朋友和社会接受,也或许,我压根没有想过我有什么选择的空间,就是以群体的步调走下去。
  我的分数不够上人人追逐的热门科系、明星学校。选填志愿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只要能上重点大学就好。我不断地说服自己选择重点大学是最正确的选择,只要上重点大学,科系不重要,兴趣无关紧要,专长也靠边站,自己的潜能或是未来的路更是想都没想过。为了“重点”二字,其他一切都不需要考虑。
  那时,我觉得重点大学的招牌,就像光芒炫目的魔法皇冠,只要拥有它,不仅能获得赞赏,毕业之后的路似乎也会一帆风顺,加上我不想承受没有上重点大学的挫败感,尤其是那些小孩都是上第一志愿的亲戚们同情的眼神。现在想起来真的很傻,别人的眼光和评论只是一时的事,但是承担后果的却是自己。那时我还不明白这一点对人生至关重要,即使心里响起另一个声音,却完全被我强制地压抑和忽略,并且不停说服自己,“只要选择重点大学,其他的一切都不用管,这就是我想要的”。就这样,我糊里糊涂地戴上了当年我认为的从此将一路顺风的“重点大学”这个皇冠。
  我选择了一条世俗眼光下安全的路,一条大家都认可的、没有争议的、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路。现在我终于知道,那样很软弱,会给自己留下很多后悔,不知道什么是试着了解自己和勇敢地面对自己,所以选择忽视自己心里的各种声音。
  从发榜那一刻起,我的心中没有大学新生应有的雀跃与欢喜,亲人朋友对我的祝贺显得很诡异,填满我心中的是无尽的失落与担忧。失落的是,我没能进入自己觉得可能比较适合的科系;担忧的是,对于毫无兴趣的专业,如何找到未来想要走的道路和方向呢?虽然常常听到一句话,“Listentoyourheart”,当时我怎么就没有试着去聆听呢?
  向下沉沦的日子很容易过,大学第一年很快就过去了。我不觉得我学到了什么,当然这不怪学校,更不怪老师,责任全在我自己。对于没有兴趣的课程,我天天以敷衍的心态去上课,只要有逃学的机会我都不放过,课余时间就用来打工,还有迷失在大一的群体生活里,流连在社团活动、联谊、夜游、酒吧、夜店、逛街、聊天……的多彩多姿,有点放荡的年轻岁月中,没了家里大人的管束,更是肆无忌惮地熬夜玩乐,渐渐的,迷失的感觉慢慢在我的心中生了根,占据了我的生活。
  有一次上阳明山夜游,回到学校宿舍已经是凌晨五点多,宿舍的大门早就关了,我们几个同学只能在校园里游荡,然后大家一起到附近的永和豆浆店吃早餐,一边吃早餐一边聊天,我们谈论未来,聊着现在的大学生活是否和自己升学考试前所憧憬的一样。有人说,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后,就是要用力地玩,尽情挥洒青春,把以前不能做的都做了,未来的事未来再打算;也有人说,虽然以前准备考试的日子很辛苦,总是睡不够,压力超大,但是很有目标,生活充满动力和冲劲,现在过得很懒散很颓废,很没有目标。
  而当下的我心中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空荡荡的感觉,以前所幻想的大学生活和现在置身其中的很不一样。以前总觉得大学生活能为我提供一个追寻梦想的舞台,如今那种感觉比高中的时候离我更远。离开了准备联考的高中生活,终于迈入重点大学的梦幻园地,我的心里却是无尽的失落。从小到大,父母、老师、长辈总是对我们说,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黄金年代,是最美好的时光,但是我为什么感受不到呢?“我到底要什么?”“我能做什么来改变这一切?”“未来我能做什么?”这样的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打转,挥之不去。
  转眼就是大二上学期,我想应该找一些新的事物让自己忙碌一点,好让自己忘记、埋葬心中那迷失的感觉。我选择“英语系”为辅系,让自己的课表更加紧凑。我的课表的确满了很多,功课和考试也多了,原本以为这样的选择与新挑战,能让我渐渐习惯甚至喜欢上那样的生活,更希望能给我对未来带来一些启发与灵感,但是这些都没有发生,反而心中的问题和声音变得沉重而嘈杂。
第3节:为自己的梦想找到一个起点(2)
  一个冬季的午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在教室里听讲,一切都跟平时没什么不一样,PPT一页一页地闪过,教授的声音和PPT上的内容一模一样,整个下午在一边记笔记和一边发呆中缓慢度过。看着在讲台上讲课的教授,脑海中突然出现一幅似曾相识的画面。我彷佛看到我自己,三十年后的自己,一样地在讲台上讲课。脑海中出现这样的情景,我感到很惊讶、很不安,也很害怕,原因不是我看见自己成为老师,而是我竟然看到三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连二十岁都不到的我,很害怕自己的未来已经拍板定案,像是审完稿的剧本,情节、人物完全确定……于是思考这样的路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要在这条路上麻木地走下去,错过可能经历充满热情与冲劲、起起伏伏的人生。
  当时的我太年轻,年轻的心承受不起失去做梦的力量,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稳定,对我却不是福气,反而是一种枷锁,是一种限制。或许我的内心深处充满热血、想冒险,对于未知的未来,无限向往。突然而来的想法,带给我一种很单纯很开心的感觉,让我觉得我也有潜在的勇气,有待我自己去开发。
  经过一年多的挣扎与迷失,我还是回到最初的原点,是选择继续对自己说谎,想尽办法说服自己去习惯不适合自己的人生,还是诚实面对自己?我在两者之间来回踱步,犹豫着,挣扎着……
  最后,我还是按耐不住心里那个渴求诚实的声音,勇敢地和现实说“不”吧!因为我不能失去做梦的力量。
  聆听与抉择
  实地面对自己,不对自己撒谎,我的脑子开始会思考了。我反复地思考迷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
  反躬自省,我对教育没有太大的兴趣,从事这种职业对我来说太勉强。我向来很尊重老师,我母亲就是老师,教育是值得人们奉献一生的事业。但是我若勉强自己当一个老师,将来我会成为一个不快乐的老师。一个不快乐的老师,如何真心去教导学生?我不想强迫自己,更不想误人子弟。
  就现实层面来看,把老师当成一个职业,而我却不是公费生。也就是说,毕业之后,我不会被分配到学校里工作。我要先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如果通过了,才能成为正式的老师,而教师资格考试竞争非常激烈,对于不感兴趣的专业,我没有办法专心地投入精力去准备,所以对我来说,毕业几乎就代表失业。
  一直以来,我很羡幕很早就明确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对自己的人生的方向有清楚的想法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可惜我不属于这一种人。有一次,阿姨问我:“不当老师,那你以后到底想做什么?你又能做什么?”我真的答不出来,面对这样的逼问,我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对未来我有很多梦想,但哪一个适合我,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我也不知道。
  认真说起来,我最大的梦想似乎和职业无关,心里的那个声音只是单纯地想多看看这个世界、多接触这个世界不同的角落、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我知道这样的梦想很虚幻,很不切实际,甚至很可笑,几乎是会被别人嘲笑的那种,我清楚地知道这样的梦想很难付诸实践,但经过大学将近两年的无所适从和迷失,我决定正视心里那个想看看这个世界的声音,好好地聆听。想要实现这个很笼统的梦想,我要从哪里着手呢?出国、重考、直接工作,等等,我都曾考虑过。
第4节:为自己的梦想找到一个起点(3)
  终于,我选择完完全全重新开始,一切归零,放弃熟悉的环境,离开台湾,换一个地方。我觉得如果继续留在台湾,很难跳脱既有的生活轨迹与框架,更难有天翻地覆的改变,也很难拒绝亲朋好友的关心或是承受他们的指指点点,唯有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离开自己的舒适圈,才能有时间和空间思考自己的方向,把自己丢到一个新的环境中,离开家人的保护和干预,我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自己的适应能力与勇气。
  我没有选择台湾学生的优先考虑—去欧美各国或日本,我选择了中国大陆。
  想了解我们的邻居,但欧美高昂的学费会成为家里沉重的负担,去欧美对于未来发展的影响等,这些我都考虑进去了,而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觉得在这个时代,了解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尤其是金砖国家中的中国、印度和巴西比了解欧美国家更重要。一来因为我们对中国大陆和印度、巴西的了解本来就比较少,二来是因为这几个国家是巨变中的国家。而且到发达国家,像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现在去和五年后去的差异不是太大,但是变化巨大的发展中国家,随时都在剧烈变化中,改头换面的过程迅速且激烈,能够亲身参与那种时代潮流,将是我人生中宝贵的经历,更是无法取代与复制的学习过程。
  但是去金砖国家中的俄罗斯,或者印度和巴西这几个国家,对我来说有非常大的难度,光是语言就是很大的障碍,因为我不懂俄语、印度语或是葡萄牙语,而台湾和大陆在语言方面没有明显的障碍,互相沟通起来比较容易,文化上也能有基本的了解,再加上,两岸关系牵连到许多层面,祖国大陆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所以我最终的决定是,跨越台湾海峡,到大陆去。
  Iamsorry
  在这个决定的过程中,对于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母亲,我撒了很多不得已的谎言,原因是不希望他们为我担心。我知道家人的担心,尤其是妈妈的担心会变成我最沉重的阻力,所以我选择默默做决定,安静地执行我的计划。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我和妈妈说我已经休学,正在准备去大陆读书的入学考试时,她的吃惊与失望,直到今天我还是很内疚,Iamsorry,但是我一定要尝试一次。
  我去大陆之前,妈妈问我:“你为什么想去大陆?”我回答:“我想多看看这个世界,我也想亲身经历那种时代的大变化。或许以后我能为两岸的相互了解作出一些微小的贡献。”或许因为我的欺骗,妈妈很伤心失望,她冷冷地回答我:“我没有你那种雄心壮志,你毕业之后,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很不错了。”我听在耳里,伤在心里,当时我没有办法给家人任何承诺或是保证我在大陆会过得比在台湾更好,有更好的未来,但这个决定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未知的开始。
  我深深明白妈妈的担心和反对,那时台湾还完全不承认大陆的学历,连讨论的声音都很微弱,如果我在毕业之后在大陆找工作不顺利,想回台湾,我就只有高中学历,到时该如何是好?加上很多亲戚是老一辈留学欧美的留学生,他们会如何看待我的决定?
  我的想法却是,欧美经验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最好的经验应该是最适合自己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我想创造自己的经历,不再当个追随者。我觉得我很幸运,生在一个亚洲国家和地区高度发展的年代,我期待有一天,西方各国的学生会争先恐后地来亚洲国家和地区学习,包括我的故乡,中国台湾!
第5节:为自己的梦想找到一个起点(4)
  父母亲永远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即便孩子已经是该为自己负责的成年人,还是尽一切可能去保护。但是,有一天,孩子说要走入真实的世界,面对一切好与坏、美丽与丑陋。喜怒哀乐可以分享,但是经历的过程却是没有谁能代替的。妈妈,我知道你总是为我好,但是,Iamsorry,这次的选择只有我自己可以承担。希望有一天,你能真正了解这个爱做梦的我。
  重来的勇气
  就这样我又回到准备考试的生活,过着只和书本为伍的日子,已经两年没碰高中教材,如今剩下不到一年时间,要重新准备另一种升学考试,考试内容、出题方式及测试科目都跟之前台湾的大学联考不一样,加上要适应简体字,一年的时间当然是不够,但是我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既然大胆选择了,就要大胆去做。我一天当三天用,重新再来的机会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振奋,我想是因为我感觉到我的梦想又在慢慢苏醒了吧!
  很久没碰高中教材,加上两岸考试差别很大,获取考试资料的渠道不多,让我准备起来困难重重。我在图书馆找到一本介绍在大陆学习的书,花了一个下午仔细阅读,回到家更迫不及待地上网搜寻台生会,以便取得正确的报考和备考信息。在大陆国台办的网站上有很多正确的信息,很多学长则建议直接打电话到报考学校的招生办公室询问,因为大陆的高考和台湾的大学入学考试差别很大,报名前,要把所有信息查清楚问明白。
  大多数的老师和同学都不赞成我的决定,他们认为我再过两年就可以拿到台湾的大学文凭,现在休学准备考试,等于是走回头路,纯属浪费时间。我和我大学导师说我要休学,准备到别的地方去读书。他问我去哪里,一开始,我不想也不敢说,最后逼问不得,只好说要去大陆。我还记得导师很不屑地对我说:“没前途!”
  更让我难过的就是,瞒着家人偷偷准备、报名,当家人和我谈到毕业后的计划时,我有点不知如何接话。记得那时,因为我读师范类科系需要教师实习,我休学没去,妈妈问起,就只能吞吞吐吐蒙过去。
  往往在图书馆读书读到深夜,回到家很累,想跟家人谈谈心,却欲言又止。
  当时也没自信回答旁人的问题,你休学要做什么?因为我也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好还是不好,但我就是不想在台湾大学里安逸地过日子、拖时间。然而,习惯团体生活的我,一旦脱了队,真的有无所适从的感觉。
  现实中有很多麻烦、很棘手的问题,但问题愈大,出去看看世界的愿望就愈强烈!我想,我一定要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去欧美很贵,我不想成为家里沉重的负担,加上祖国正在崛起,我觉得去大陆,对我来说是最合适的选择!
  等待发榜的心情,比在台湾等大学发榜的心情更沉重、更复杂、更紧张,一想到如果考不上,好像什么都没有了,还要面对一大堆事,要面对沉重的质疑、烦琐的解释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冷眼。
  学会不去在乎,别人的眼光
  到中国大陆留学,在当时是少数;去欧美留学,一般人总是投以羡慕的眼光。认为大陆相对落后的老观念和亲戚之间攀比的心态,让我觉得我的决定很难向家人交待,尤其是家族中留学几乎都是选择美国和英国,这让我更加不敢对我的决定多作解释。
  直到今天,很多亲戚依然不知道,我人生的转折点是在中国北京而不是他们所认为的美国或是瑞士。当初很多不看好我的朋友还是不了解我的决定。
第6节:为自己的梦想找到一个起点(5)
  但是,这就是我的亲戚和朋友,我没办法改变他们,我也不想改变他们,我只想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行动去支持自己的决定。我坚信,路是走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不去在乎别人的眼光,不管他们的非议和反对,相信自己和自己的决定。
  从开始准备到发榜,我度过了孤独的十个月,我考上了。
  这个起点是,经过思考的选择
  现在回头看我才了解,经历彷徨与迷失之后做的决定,是我梦想的起点!即便那只是很没有头绪的、缺乏计划的梦想,可它就是一个美丽的、充满无限可能的起点。因为我没有选择继续麻木、无意识地过日子。而这个决定却带领我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引领出我人生中一连串的惊喜与故事。
  就像是苹果计算机创办人SteveJobs对史丹佛毕业生演讲时提到的:
  “……如果当年我没有休学,没有去上那门书写课,大概所有的个人计算机都不会有这些东西,印不出现在我们看到的漂亮的字来了。当然,当我还在大学里时,不可能把这些点点滴滴预先串连在一起,但在十年后的今天再回顾,一切就显得非常清楚。我再说一次,你无法预先把点点滴滴串连起来;只有在未来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经历的种种,将来多少会联结在一起。”
  年轻的时候不仅心灵上的包袱少,现实的压力也小,比较容易义无反顾地去做一个决定、实行一个计划、追一个梦,在这个时候痛苦过、挣扎过、彷徨过、无助过、迷失过,总比忙碌了大半辈子才发现心里那个梦想的声音已经消失,或是被后悔取代要好。不要对自己说谎,勉强自己庸庸碌碌地过日子,不要逃避心里的声音,因为那是你最纯粹的梦想,聆听自己的渴望,找到那个起点。
  梦想成真大声说:
  聆听,就能找到梦想的起点。
  梦想成真悄悄话:
  离开comfortzone(舒适圈),将会带给你很多惊喜喔!
第7节:找个可以孤独的地方认识自己
  找个可以孤独的地方认识自己
  和孤独做朋友,
  更能认识自己。
  和对岸做朋友,
  更有机会认识世界。
  北京的生活让我学会如何处理碰撞
  适应新生活是在大陆求学的另一种挑战,也是扩大视野的机会。刚开始我很不喜欢北京的饮食,口味又油、又咸,每一餐饭主食占了大半,蔬菜类相较于台北少,海鲜也少,汤都是稠稠的酸辣汤、疙瘩汤、面片汤之类,感觉吃一餐饭就必须慢跑120分钟才可以把吃进去的卡路里消耗掉似的。以一个爱吃小吃、烫青菜、清汤、阳春面、虱目鱼的台湾人来说,每天的伙食真的是一个大问题。
  直到几个正宗北京同学邀请我到她们家里去吃地道的北京家常菜之后,我对北京菜的印象才大大地改观。自家做的手工水饺、西红柿鸡蛋汤、炒土豆丝、打卤面、北京传统的烧炭火锅、涮羊肉……都非常好吃。
  北京毕竟是个千年古都,又是国际政治主要的舞台,可以让你尝遍中国大江南北的名菜、领略各地的文化特色。在北京我第一次吃到了重庆名菜水煮鱼,还有北方菜羊蝎子火锅。之后每到北京,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去吃涮羊肉、水煮鱼还有羊蝎子。我想吃饭是一种习惯,时间一长,口味也会变,大江南北的美味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标准,现在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就忍不住要尝尝当地的特色菜。在不同地方居住过,我的胃口不仅变得多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
  在这样一个国际性城市,我适应得很快,也有很多碰撞和冲击。这些碰撞和冲击,现在回头看来,基本上都是起了正面作用的,是宝贵的生活经验。最重要的是,在种种不同的情况下碰撞出我对自己、对生活更深一层的了解,也给自己更多适应不同生活的能量与勇气。
  放空自己,再去碰撞
  在台湾,不管是在学校、宿舍,还是在家里,我找不到放空自己的能力和动力,周遭总是有事、有人让我静不下心来。
  在北京读大学的那几年,从各国来的国际学生以及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学生都被分配在国际学生宿舍,我大多和另一个人或两个人分享一间寝室,我经常是独住的,不但有了自己的空间,独处的时间也变多了。宿舍不仅是我在北京的家,也是我个人的城堡,我在那里面对我自己一人,读书、思考、发呆、听音乐、做白日梦,尽情放空。
  刚去北京的第一年,宿舍房间还没有装网络,要用网络得到团体活动室。在房间时,我便可以从信息爆炸的时代跳脱出来,找寻到放空的自由。
  有时,我会一头栽进图书馆,那里是另一个放空的好去处,四周都是认真苦读的同学,人人都像是闭关苦修的隐士,专心致志,心里所想的只有纸上的乾坤,谁都不会去惊扰谁的神圣小天地。
  有时候,天没亮透我就到图书馆,中午到学校食堂打饭,下午继续钻回图书馆,晚餐一个人在学校食堂吃,晚上在自己的宿舍度过。有时一整天不需要和谁说一句话,这样的放空给我意想不到的宁静与淡定,也让我有机会好好认识自己。
  人是很矛盾的动物,我们害怕独处,但同时又需要独处,很多朋友和我说:
  “我不能一个人上餐厅吃饭”,“一个人逛街好奇怪喔”。
  “一个人看电影有一点丢脸。”
  “人多静不下心来。”
  “我需要一个人静一静。”
  “到图书馆看书吧,那里安静”……
  这些话都曾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挪威探险家、科学家和外交家弗里乔夫?南森(FridtjofNansen)曾说过:“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但人又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知,和环境经历去碰撞,才会往前进。
  在北京的日子里,我得到了我的放空,用孤独去沉淀一切,而后得以重新出发;我也经历了各种碰撞,每天的新经验、新体会、新感触、新见闻,都让我不断探险、不断往前迈进。每一次放空之后的碰撞,都给我带来许多收获,也因为之前的放空,我更有能量去吸收碰撞所带来的经验。
  那段与自己独处,让心灵放空的岁月,是我对北京的大学生活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而那段岁月也为我后来接踵而至的变化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
  梦想成真大声说:
  没有寒暑假,一天当两天用,给自己时间和自己相处。
  梦想成真悄悄话:
  找个地方让自己变得孤独,学会沉思,才有走出去的能量。
第8节:先完成一个小梦想鼓励自己(1)
  先完成一个小梦想鼓励自己
  或许有一天,
  我也能热血沸腾地用英语在播报台上和名人辩论;
  或许有一天,
  我也能在国际英语演说比赛中与各国好手较高下。
  先从与英语搏斗开始
  对我来说,学好英语、在英语这一门科目取得高分、然后运用自如,达到MasterEnglish的境界是我的梦想之一。我想这个梦想同时也是许多学生的梦想,但也是很多学生共同的恶梦。到市面上随便逛一逛,英语补习班数不胜数、英语教材琳琅满目,都是为了帮助学子提高英文能力,但是真正有效果的又有多少?
  我也曾经为学习英语而苦恼多年,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似乎还是不得其法,听不懂、说不出口、看不明白、能写的更是有限。我也上过很多补习班,但是英语能力也未见起色。在跌跌撞撞的学习之后,得出来的方法就是勤能补拙,很土,也没有什么快捷方式,就是每一天为自己创造一个三十分钟到一小时的英语时间。在台湾,我利用“空中英语教室”,每天把自己泡进英语的环境中,逼自己练习,一开始很苦也很枯燥,但经过天天反复的练习,慢慢地这样的学习方式变成了一种习惯,英语能力日积月累,渐渐地我的英语一点一点变好了。
  到北京之后,收听“空中英语教室”不像在台湾这么方便,我开始利用北京的英语学习资源。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有一个节目叫作“希望英语”,这个节目和台湾的“空中英语教室”很相似,每天用一个主题进行教学。中午午休时,我会一边吃饭一边看这个节目,目的就是让好不容易养成的习惯继续下去。
  希望英语,梦想萌芽
  “希望英语”会定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我在北京的第一年看过“希望英语风采大赛”的直播。经过无数次比赛、层层选拔,最终站上中央电视台的决赛选手不到十位。当我看到从全国各地来北京参赛的大学生在舞台上展现他们傲人的英语能力时,我不仅为之赞叹,同时也被他们在舞台上的应答自如、散发出的自信与成就感所深深地鼓舞。
  当时我英语学习的状况很好,加上在学校里时常有机会和外国同学、外国教授练习交流,信心大增。一个小小的梦想在心中萌芽,我常常想,或许有一天,我也能流利地运用英语在播报台上和全国各地的英语好手切磋。我想站上那个舞台。
  在北京的第二年,我鼓起勇气报名参加2004年的“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从北京市海淀区开始比赛。我每天抽出一到两个小时来准备,比赛内容分两部分,一个是命题演说,另一个则是即兴演说。我请从澳大利亚和美国来我校的两位外国教师指导,每星期分别去她们那里两次,她们会听我的命题演说,然后训练我的即兴演说,每次训练完,她们会给我提出意见和建议,还会给我布置很多功课,让我回去练习。有时,她们会很严厉地批评我,说我发音不标准、语法错误、音调不对、眼神交流没有注意……这些让我很受挫折,但是我还是继续坚持练习。
  因为充分的准备,我顺利地通过了海淀区的初赛,晋级到海淀区的复赛。我还清楚地记得复赛的时候人山人海,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参加人数这么多的比赛,先是分组竞赛,最后才是复赛中的决赛,复赛时我格外紧张,我看到很多选手在一旁准备,每一个人都很有实力,台风稳健,英语也很流利。要打败这么多的选手,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心情越来越紧张,我找了一个人比较少的地方做赛前最后的准备,稍稍沉淀一下心里那份紧张的情绪。我告诉自己,既然参加比赛,就一定要全力以赴。
  我尽了全力,只得到海淀区的第七名,而比赛前六名才能晋级,代表北京市去参加比赛,我的“希望英语风采大赛之路”就此告终。失败的滋味,尤其是在经历过许多努力之后遭遇失败,真的很不好受。
  再度准备,重新再来
  “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的失败,虽然给我带来了很深的挫折,但是我并没有因此放弃我的梦想,我还是希望有一天可以上电视台,和来自大江南北的英语高手过招,所以我依然坚持每天的英语练习。不管是校内或校外的英语演讲比赛,只要有时间准备,我都会参加。那一年,我不仅大大提高了我的英语能力,还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比赛中树立了更强的信心、磨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增强面对失败的能力,并结交了很多有相同梦想的好朋友。
第9节:先完成一个小梦想鼓励自己(2)
  2005年,机会再度来临。每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都会举办全国英语演讲大赛,那年我再度报名,再一次请澳大利亚和美国来的两位教师指导。不同于上一次的“希望英语大赛”,这次的赛前准备,除非老师没空,我天天都会去找老师练习,持续了大约两个多月。练习到比赛前,严厉的老师对我说:“Joyce,我真的以你为荣,你这么努力,现在你的英语已经接近完美了!”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好高兴!我心里想,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进行比赛,一关一关过,一步一步接近我的梦想。
  从北京市海淀区的初赛、复赛,我辛苦地晋级到全国的复赛、半决赛、准决赛。准决赛在外研社举办,战况激烈,来自各地的英语高手一一现身,那时我极度紧张的情绪已经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观摩学习的心态,我认真地看着其他选手的表现,从他们身上学习。半决赛之后,主办方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没有当场公布进入决赛的选手,要到第二天才公布、颁奖。外研社的社长致词时告诉我们,能打入半决赛,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那一晚,我没睡好,脑海里不断重复播放着当天比赛的画面,我一直安慰自己,我有机会的!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天。公布晋级全国决赛名单的时候,我真的是又想知道,但是又怕结果不是我所期待的,坐在台下听颁奖过程感觉很漫长。终于,我听到我的名字了!啊哈!晋级成功!
  最后的决赛是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进行,参赛选手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手。比赛内容除了命题演讲、即兴演讲外,还包括与电视名主播辩论。光是想这些比赛环节就够让人紧张半天的,加上决赛是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英语台进行电视转播,让原本就已经很紧张的比赛更加令人神经紧绷。
  2005年8月15日,我和其他晋级决赛的选手一同到中央电视台进行赛前培训,到今天我还印象深刻。我们走进中央电视台其中的一个演播室大厅,那里已经布置成英语大赛的现场,导播大叔细心地向我们解释一些注意事项,然后让我们练习走台步。因为我们对现场都不熟悉,所以练习了很多次,到下午才结束。
  8月16日,是我们正式站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大厅舞台上的日子,选手们早早地到电视台报到。我记得那一天,有一点像是去电视台上班的主播,到了之后就进化妆间,由专业的化妆师替我们化妆,化完妆装上随身的麦克风,能有在中央电视台录像的特殊经历,我们都很兴奋。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我们就要进行最后的决赛了。
  我那天的命题是“Communication”,只给了一个方向,其他自行发挥。命题演讲不是最难的,每位选手对于这一环节都准备得很充分,也有很多之前的经验。无法准备的是即兴演讲,因为题目是当场抽的,更加无法预测的是即兴演讲之后,要当场接受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当家主持人的提问并参加现场辩论。我们这些还没走出象牙塔的小毛头要用英文和国际台主播辩论,每一个人对于这一环节的比赛都感到很害怕。
  主持人出场宣布比赛正式开始,简短地向观众介绍比赛之后就介绍评审,所有的选手都在后台极度紧张着。记得,我出场的时候,直播室打着明亮到刺眼的镁光灯,正对着我的除了现场观众,还有一排各个都是教授级以上的评审,而我的左手边则坐着三位主播,随时准备提问。
第10节:先完成一个小梦想鼓励自己(3)
  虽然整个直播室灯光明亮,但站到舞台上,我眼前却是一片漆黑,听着主持人的声音也是像耳朵上蒙了一层什么。高度紧张麻痹了我的眼睛和耳朵,压力和期待从四面八方袭来,让我无处可逃。当宣布比赛开始的铃声响起,我就演说我练习过数百遍的命题演讲,我知道我的嘴巴在动,但是紧张的心跳似乎大过我说话的音量。
  我抽到的即兴演讲题目是:“关于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与坏”。我与中央电视台主播田薇进行辩论,在台上的时间大概不会超过半小时,但是集中精神的程度是我从未体会过的。和主播辩论,而且还是即兴,当场回答问题,还要把我想表达的意思用英文表达出来,这样的挑战是我以前没有经历过的。当然,当镁光灯打在我身上,一排的评审盯着我看的时候,那种紧张也是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比赛一共进行三天,最后我得到了最佳即兴演说奖!
  这场比赛似乎挑战了我的极限:短时间内非母语增进的极限,如何用英语与名人辩论的极限,还有面对极度紧张如何调适的极限。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作“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
  直到现在,每当回想当时的摸索和准备过程,完完全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那时觉得很理所当然,如果要我重来一次,我不知道会不会有当初义无反顾的勇气,但是现在回忆起来真的觉得很值得!也很佩服自己当初的傻劲和拼劲,就是向自己挑战,挑战那个小小的梦想。
  梦想成真大声说:
  有些经验会跟随我们一辈子,受益无穷。
  梦想成真悄悄话:
  有些收获不会立即让你明白得到了什么。
第11节:竞争力开始放光芒
  竞争力开始放光芒
  了解并亲身体验中国崛起;
  不要局限在一隅,放眼全球。
  亲身体验中国崛起
  在北京,我认识从澳大利亚墨尔本来的Anderson一家人,先生叫David,太太叫Libby,夫妻俩在我就读的大学教英文和西方文化,他们的两个孩子—Olivia、Zac,在北京当地的小学读书。
  Anderson一家人不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更认为来中国取经,取“中国经验”是对他们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孩子的教育所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约有五年的时间,离开中国的时候,两个孩子的中文已经相当流利,他们一家人也结识了许多来自北京的好朋友。
  他们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生活很舒适安定,夫妇俩都是老师,很多朋友对他们到中国工作和生活的决定感到非常惊讶与不解,有些人更认为他们把孩子带去一个发展中国家,会影响他们的教育与成长。这些反对意见并没有影响David和Libby的决定。他们放弃了一般人所认为较为优越的环境,来到了北京。他们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时光,不仅亲身经历了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的时期,还在北京这个古老又国际化的城市认识了北京当地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并和他们建立起了长久的友谊,这些都是留在澳大利亚所不能获得的人生宝藏。
  David曾对我说过,很多人到中国来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赶上中国市场发展的势头、赚热钱;但是他们觉得,来中国亲身体验这里的文化和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从没想过要从中国带一分钱回澳大利亚,只想把在中国生活的经验和回忆好好地珍藏在心中,也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教育孩子,勇于了解其他文化,让他们有机会亲身体验国际化和另一个全然不同于自己原生文化的国家。
  David和Libby希望孩子有开阔的世界观,以及一颗面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心。回澳大利亚之后,Olivia和Zac的学习进度比同龄的孩子快了整整一年,思想和看法比同龄人成熟开阔,而且还会说流利的中文。
  在北京的时候,Olivia和Zac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扮演“小小文化使者”的角色,向同学和友人介绍自己的家乡,自然而然地,他们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通过向别人解释自己的国家,而更了解自己的国家。在不同国家生活的经历,也增进了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回到澳大利亚的学校里,他们没有出现跟不上或是适应不良的现象,反而表现得更出色,完全没有出现当时很多亲人朋友所担忧的现象。
  经过这么多年,我和Anderson一家还是保持很频繁的联系,也常常提起我们在北京的生活点滴。David和Libby常对我说:“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是生命中的转折点,对我们家而言,决定去中国居住一段时间,是我们做过的最棒的选择之一。”
  我很同意他们的说法,到北京亲身体验,是我和这个澳大利亚家庭相同的选择,面对很多反对的声音,也是我们共同的经历,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收获,更是我们一生都珍藏且受用的无形宝藏。
  因为有梦,所以勇敢
  要不要到中国大陆读书,现在似乎变成一件被人们热烈讨论的事,甚至我在杂志上看到“到中国大陆念大学的五大迷思”这样的文章,条列式地用逻辑去分析,举出到中国学习的好处和坏处。
  当初我决定去大陆时,老实说我没有考虑这么多、这么细,也没有什么逻辑性。对我来说,就是单纯的探求未知的未来,加上自己心里想要“看看这个世界和我们的邻居”的梦想,我就这样踏出去了,很多的考虑都是后知后觉,到今天我依然不觉得到大陆读书是台湾学生唯一的或是最好的出路。每一个人都应该忠于自己的想法和直觉,别人说好,不一定好;别人说烂,也不一定烂。亲身体验,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经验,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因为一切都是自己来,不假他人之手。
  很多亲人朋友都说我很勇敢,甚至说我很大胆,其实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会害怕,我会彷徨,我只是抗拒不了我心中的梦想。直到今天有很多人,我身边的朋友或是亲人,仍然认为到中国大陆学习和发展是个很冒险的选择,甚至是个错误的抉择,我知道他们的想法,也尊重他们的意见,但是我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生是自己在走的,旁人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但我有最终的决定权。
  面对未知,感觉害怕、裹足不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如果过分计算生命中的每一步,限制了自己放手一搏的勇气,如何明白世界其实充满着无限的可能?因为未知,所以我可以尽我所能地去发掘我自身的这个宝库,挑战自己的勇气,发掘自己不知道自己拥有的能力和能量。
  亲身体验中国的崛起,让我拥有在中国大陆第一手的生活经验。勇于了解来自澳大利亚的一家人,带我走向深入西方文化之路。没想到,这样的经历对我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益处和帮助。这样的切身经历,不是透过报章杂志,或是别人的眼睛、嘴巴得来的,一步一步的磨炼都是在培养自己的勇气、适应力和学习力,综合起来,我的竞争力开始慢慢发光。
  因为有一个亲身体验的梦,所以我变得勇敢。现在回想起来,很多的竞争力都始于简单的梦想吧!
  梦想成真大声说:
  勇于了解其他事物,不要一直看着相同的一个点。
  梦想成真悄悄话:
  亲身体验,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都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第12节:新疆的大漠,我的眼界(1)
  新疆的大漠,我的眼界
  我希望我的眼界可以像新疆的大漠一样,
  无涯、浩瀚,无限宽广。
  我的维吾尔族朋友们
  到喀什的第一天,我们住在阿提力江的家里。他们一家刚刚搬到西式公寓,公寓的外观和一般的公寓没有什么不同,但家里面是传统维吾尔族的装饰布置,尤其是客厅,维吾尔族风格的雕刻和幔帐,加上维吾尔族的手工地毯,没有桌椅,大家席地而坐。
  阿提力江的父亲出来迎接我们,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他的汉语很好,我们的沟通没有什么问题。放好行李,在客厅坐下来,一边谈天,一边享受了我们的第一顿维吾尔族家常美食。
  吃饭前,他们拿出银色的水壶,给我们倒水洗手,依据维吾尔族的习惯,用餐前要洗三次,我们学着他们的动作依样画葫芦。阿提力江的妹妹出来打招呼,接着阿提力江的妈妈开始上午餐,满席的炖牛肉、烤羊肉、馕饼、西瓜、哈密瓜、葡萄和奶茶,我们看着他们准备的丰盛食物,觉得很感激。他们对台湾很有兴趣,追着问了很多问题,我们也很乐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喀什的夏天非常炎热,中午到下午三点气温飙到40℃以上。维吾尔族人养成了午休时间很长的习惯,吃完午餐,我们入乡随俗,跟着午休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实在太热了,室内没有空调,我不停地出汗,没办法睡着,只好闭目养神,把它当作桑拿浴。黄昏时,阿提力江说为我们准备了欢迎宴会,让我们准备一下马上就要出发。我们好奇地问他:“要去哪里啊?”阿提力江和他的妹妹对我们说:“It’sasurprise!”脸上还露出神秘的笑容。
  我们驱车到一个名为石榴花园的地方,一进门,葡萄藤蔓爬满了棚架,形成了一个天然隧道。穿过隧道,走进石榴花园,里面是一个个开放式的活动场地,上面有遮蔽太阳的棚子,每一个活动场地都有简单的音响设备,两旁还有长条式的台子,上面铺有地毯,还有长桌,可供几十个人一起用。
  到的时候,阿提力江和他的亲戚朋友们几十个人已经笑容满面地在等着我们了,桌上摆满了各式新疆维吾尔族美食:大盘鸡、烤羊肉、炖土豆牛肉、洋葱牛肉饼、新疆拌面、抓饭、甜抓饭、皮提曼塔(烤薄皮包子)、红西瓜、哈密瓜、西红柿、红葡萄、绿葡萄、馕饼(薄面包)、各种果汁和奶茶。红绿白黑黄的颜色相间在我们眼前,还有浓浓的香味,看到这些,我们知道他们一定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准备,他们的盛情款待让我们很感动!他们精心准备的维吾尔族风味十足的欢迎宴会和他们的热情好客,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这么多新疆维吾尔族美食当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抓饭和皮提曼塔。抓饭是用羊肉、胡萝卜、洋葱放在大锅里,用文火细煨出来的,是维吾尔族招待宾客的美食之一,羊肉放得不多,不觉得腻,却有一股很浓的香味,大家一起吃有共同分享的感觉,让抓饭吃起来更有滋味。吃素的人也可以吃甜抓饭,甜抓饭不放肉,而是用葡萄干,杏仁干等干果类来做,也是美味可口,有一点像八宝饭。烤薄皮包子,维吾尔语叫“皮提曼塔”,主要是用上好羊肉作馅,加上胡椒和新疆洋葱,味道香浓,口感油嫩,和我们平时吃的包子不同。不过这些食物都不能吃太多,吃多了就有很油腻的感觉。我的维吾尔族朋友们一直帮我们夹菜,我们如果说已经很饱了,他们会浅浅一笑,然后继续往我们的碗里加菜,让我们只能低头继续努力,不好辜负他们的一番美意。
第13节:新疆的大漠,我的眼界(2)
  欢迎宴会开始前,阿提力江的爸爸带头为我们吟唱了一首维吾尔族的欢迎曲,欢迎远道而来的友人,他浑厚且嘹亮的歌声,唱出了我们不懂的语言,但是我们听懂了他们的友善与好客。
  一边吃饭一边谈天,我们渐渐融入了他们的谈笑。音乐中,维吾尔族朋友一个个到活动场地中央随歌起舞,听说过维吾尔族人人能歌善舞,现在是亲眼见识了!就连很多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都是舞林高手,让我们看得入迷。他们似乎天生就很有舞蹈细胞,随着各种音乐自如地变换舞蹈,好像排练过一样。维吾尔族的男女大多数都浓眉大眼,很漂亮,而且很有舞蹈和歌唱天分,尤其是女孩子,就算不化妆,面部轮廓还是很深邃、有神,非常美丽。
  第二天,我们在另外一个维吾尔族朋友阿斯甘德?汗木耳家住。他们家是古老的传统的维吾尔族建筑,有几百年的历史,整座房子是围着一个天井式的花园而建,每一间屋子都富有维吾尔族民族特色的建筑装饰,有彩漆、木雕、琉璃、花窗和砖雕,上面的图案有各种几何图形及风景画,不大的花园里到处都是别具匠心,有熏衣草般的紫色,有天蓝色,有玉石般的绿色,生动多彩。
  维吾尔族朋友说,这里的传统建筑装饰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声名远扬,也影响着周边地区的建筑风格。我们看着维吾尔族朋友家里,从花园、客厅、卧室、厨房、回廊、梁柱、屋檐等处,都用不同的建筑形式,在整座房屋上进行美化,使人感觉似乎走入了艺术殿堂之中。艺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以亲身体验这维吾尔族民居的独特风情,我们都感到非常幸运。
  在阿斯甘德家只有短短的一天,感激依然在心中,感谢有这个难得的机会能在维吾尔族朋友们的家里体验他们的生活。短暂的体验,一直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边界
  阿斯甘德的父亲租了一辆小轿车,载我们到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边界,走的是现在的中巴公路,这一条路被称为“天阶之路”。我们经过盖孜峡谷,沿路景色壮丽浩瀚,进入峡谷,眼前竟是地理课本上造山运动的景观,只是更加生动、张扬。两侧的山是红褐色的,树木很少,再往高处就是被白雪覆盖的顶峰,阿斯甘德的父亲告诉我们,远处的的高峰就是昆仑山第一高峰公格尔峰。我们所乘坐的车没有开冷气,中午这段时间在喀什地区行走是非常热的,途中停下来小歇,下车走走,沿着一条小路我们走到一条小溪前,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鞋袜都脱了,把脚放进溪水里,虽然是盛夏,但这高原上的溪水还是非常冷,冰冰凉凉的溪水的确很解暑。
  阿斯甘德的父亲是一名专业的导游,他告诉我们,盖孜峡谷之所以闻名不仅仅因为它的天然景观,更因为它交通要塞的独特地位。在古代,这里是通往葱岭(帕米尔高原)的走廊,是连接东西文明的通道,现在则是中巴公路的一部分,地理位置从古到今都非常重要。在中巴公路上还有大名鼎鼎的汉代驿站—“盖孜驿站”,据说马可波罗和唐僧都曾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现在这里也是盖孜边防检查站。我们都很想越过边界到巴基斯坦看看,但是没有办理相关的手续,也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只能作罢。
  喀什老城
  走进古城区,映入眼帘的是迷宫般弯弯斜斜的小径,还有层层叠叠拥挤的土屋。当那些蒙着面纱、穿着传统服饰的妇女走过我的身旁,时间似乎回到几个朝代之前。我想很少有城市像喀什这样,独一无二的位置加上独特的民族,当我在老城的巷弄里看到维吾尔族老工匠用传统的方式铸铁器,还有一个小贩在骡车上悠闲地在千年古城走过,这里的每一处都折射出两千多年的历史,以及西域不同民族以及中西文化交融出来的亘古魅力。
第14节:新疆的大漠,我的眼界(3)
  但是年代久远的建筑群面临着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后、没有防火设施等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所有的房屋都不抗震,喀什位于南天山地震带与西昆仑地震带的交集处,属于地震多发地区,而喀什老城的建筑物大都修建年代久远,土木结构的建筑占了大多数,为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老城改造势在必行,但是如何改造又面临着另外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怎么改造才不会丢失喀什的历史文化特色呢?喀什老城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伊斯兰传统街区,许多具有上千年的历史遗迹都集中在老城区,对于研究古代西域城市来说,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及不可取代性,在改造与保存文化之间,存在着困难的取舍。
  中国最西边的城市
  喀什是现在中国国土最西边的城市,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国际城市。早在两千多年前,喀什就已经是丝绸之路的交汇点,长久以来,更是中西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枢纽和门户。直到今天,喀什依然是南疆重镇,与多国毗邻。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它是一个内陆城市、边陲城市,但我觉得喀什是一个古老的国际城市。虽然喀什的发展不如中国的沿海城市迅速,生活水平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但城市景观宏伟,人民气度不凡,很多维吾尔族朋友更是汉语、英语和维吾尔语三语精通,加上他们从老祖先那里承袭下来精于通商的基因,让他们在这个沙漠的古老绿洲中生生不息。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游览了赫赫有名的香妃墓、艾提尕尔清真寺,也逛了一趟极具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喀什大巴扎,参观维吾尔族传统乐器工坊和班超纪念公园,这几天让我有一种在西亚异域的错觉,走在喀什街头,每一处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