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技术元素

_7 凯文﹒凯利(美)
图注:马拉诛油压捆机,图片出自<守旧的阿米什人Kcw Order Amish: Their Enduring Way of Life )。?
所有这些变化的背后动机,是阿米什人想要稳固他们的社区。在上个世纪之 交,当汽车首次出现的时候,阿米什人就注意到,开车的人会离开社区去其他市 镇购物或观光,而不是在本地购物和拜访朋友、家人以及在星期曰探望病人。之 所以禁止不加约束的流动,目的是使居民难以远行,从而把精力集中在当地社 区。有些教区比别的教区在这点上更加严格。
类似的社区动机来自遵循旧秩序的阿米什人没有电的生活。阿米什人注意 到,当镇上的发电机传通过电线给他们的家通上电时,他们便更加受制于镇上的 节奏、政策和关注点。阿米什人的宗教信仰建立在“活在世界,而非囿于世界” 的原则上’所以他们应该尽可能保持独立。受制于电力让他们被束缚在世界里, 因此他们放弃了那点好处,只为了能与这个世界保持距离。即使在今天,在许多 阿米什家庭里都看不到一根电线。他们的生活不需要电网。
生活在没有电和汽车的世界,消除了我们对现代性的大部分期待。没有电意 味着没有互联网、电视,也没有电话,所以阿米什人的生活一下子与我们复杂的 现代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当你拜访一个阿米什农场后,这种简朴就消失了,甚至在你到农场之 前就会消失。沿路巡视,你可能会看到戴草帽、穿背带裤、踩轮滑鞋的阿米什孩 子。我发现在一所学校的房前停放着许多滑板车,这就是孩子们到达学校的工
具。不是Razors牌的,而是数量可观的阿米什变种。但在同一条街上,也有脏 兮兮的微型汽车络绎不绝地经过学校,每辆车的后排都挤满了一脸大胡子的阿米 什男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阿米什人把使用它和拥有它分得很清。这些遵循旧秩序的阿米什人没有 自己的卡车,但他们会乘坐卡车。他们不会取得驾照、购买汽车、支付保险金, 也不会依赖汽车和工业汽车联合企业,但他们会叫出租车。鉴于阿米什的男子比 农场要多,许多男人在小工厂工作,这些人将聘请外人开的面包车来接送他们上 下班。因此,即使有马和马车的人也会根据自己的条件来使用汽车(也是相当节 俭)。
阿米什人也把工作时使用的技术与居家时使用的技术分雛清。我记得之前 拜访过一个在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附近经营木工店的阿米什人。这座黑色建筑 的室内大多是靠从窗户外透进来的自然光照明。但是在杂乱不堪的房间里的木制 会议桌上方,挂着唯——盏电灯泡。屋子的主人看着我盯着它发呆,当我把目光 转向他时,他只是耸耸肩说,这是方便像我这样的游客用的。
然而,当他的其它大车间除了这孤零零一盏灯泡之外就不使用电力时,这里 却不缺动力机械。这个地方回响着电动砂轮、电锯、电动刨床、电钻等震耳欲聋 的噪音。不论我转到哪儿,总看到一些满身木屑的大胡子男子把木料推进发出剌 耳噪音的机器。这不是一圈文艺复兴时期工匠的手工工具的杰作。这只是一个 小工厂,用机器动力制造木制家具。但机器的动力来自哪儿呢?这可不是来自 风车。
工厂的老板阿莫斯(不是他的真名:阿米什人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过于关注) 带我来到后面,那里有一个自卸卡车一般巨大的柴油发电机,它真够大的。除了 燃气发动机,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油箱,据我所知,是用来贮存压缩空气的。柴油 发动机燃烧燃料来驱动压缩机,后者使储气罐里充满满压力。从油箱里伸出来许 多髙压管,弯弯曲曲的连接着工厂的每一个角落。每个工具通过一根硬橡胶软管 连上髙压管。整个车间都通过压缩空气来运转,每件机器都是靠气动动力来运
行。阿莫斯甚至给我展示了气动幵关,你只需像电灯开关一样轻轻一按,就可以 打开油漆报MJi 了。
阿米什人称这种气动系统为“阿米什电力”。刚开始,这种气动装置是为阿 米什的车间设计的,但它看起来那么好用,空气动力就走入了每个阿米什人的家 中。事实上,整个村子有一个针对阿米什电力的改进型工具用具产业。进行翻新 改进的人购买比如重型搅拌机,然后把电动马达抽出来,用一个大小合适的气动 马达替换,并加上个气动接头,就大功告成了。阿米什的妈妈们现在可以在电动 用具比较少的厨房里使用搅拌机了。你还可以弄一个气动缝纫机、气动洗衣机、 烘干机(靠丙烷热量制动)。为了显示纯蒸汽朋克的天才派头,阿米什工匠们试 图通过创建电气化玩意儿的气动版本来相互超越。其机械技能相当精湛,特别是 他们没有一个念书超过八年级。他们喜欢炫耀其空气朋克的极客范儿。我遇到的 每一个机械修理迷都声称气动装置比电力设备要好,因为空气更强大、更耐用, 比用得过头几年就烧坏的马达更耐久。我不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只是为自己辩 护,但它已经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我参观了一家由严谨的门诺派教徒管理的车间。马林是一个没有胡子的矮小 男人(门诺派教徒不能有胡须)。他使用马和马车,没有电话,但他家后面的车 间是靠电力运行的。他们用电力来制造气动元件。像他们社区里的大多数人一 样,他的孩子和他一起工作。他的几个男孩使用有金属车轮的丙烷动力叉车(没 有橡胶,所以你不能幵到路面上去)搬走一堆堆的重金属,因为他们在为气动马 达和煤油烹任炉灶制造打磨得非常精细的金属零件,这是阿米什人最喜欢的。许 可的误差范围是千分之一英寸。所以几年前,他们在他后院的马厩后面安装了一 个巨大的、价值40万美元的电脑控制铣床(CNC)。这个数十万美元的庞大工 具有送货车那么大。由他14岁的女儿在引擎罩里面操作。用这台计算机控制的 机器,她为没有电网、只依靠马和马车的生活制造零件。
你不能说他们完全“无电”,因为在阿米什家庭中我总是能发现电的存在。 一旦你在谷仓后面放了一个巨大的柴油发电机来为贮存牛奶(阿米什的主要经济
制品)的制冷机组提供动力,那么对于充电电池来说,坚持用一个小发电机供电 就是件小事情了。你可以在阿米什农场里找到电池供电的计算器、手电筒、电围 栏和发电机供电的电焊机。阿米什人也使用装电池的收音机和电话(在谷仓或车 间外),或用电池为马车的大灯和转向灯供电。一位聪明的阿米什人花了一个半 小时告诉我,他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发明了这样一种机制:当马车拐弯之后,它的 转向灯就会自动关闭,像你的汽车所做的一样。
如今的太阳能电池板在阿米什人中正大受欢迎。有了这些,他们就可以不用 依靠电网而获取电力了,这正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太阳能主要用于实用性的事 务,如抽水,但它会慢慢向家庭渗透,正如大多数创新普及的过程。
阿米什人使用一次性尿布、化肥、杀虫剂,并且是转基因玉米的主要拥趸。 这种农作物也就是欧洲人口中的转基因食品(Frankenfood )。就最好这个问题 我问了几个阿米什长老,为什么要种植转基因作物呢?他们的答复是,玉米易受 玉米螟的侵扰,它一点点啃咬作物的底部,偶尔还会把作物的茎弄垮。用现代的 五百马力的收割机是不会察觉到的,这收割机只会把所有的作物收进去,然后再 把稻谷吐进箱子里。阿米什人收割稻谷是半手工操作的。作物先经过切割机的切 割,然后进入脱粒机。但是,如果碎秸秆多的话,它们就必须手工拣拾了。这是 一项很辛苦的工作。所以,他们就种植Bt转基因玉米。这个基因变种携带了玉 米螟的天敌——苏云金杆菌的基因,它产生能让害虫致命的毒素。被破坏的秸秆 越少,收获就越能半机械化,产量当然就提髙了。我见到一个老阿米什人,由他 的儿子们管理他的农场。他告诉我,如果种植Bt转基因玉米的话,他就只需要 帮助他儿子收割了。他说,他告诉儿子自己太老了不能拣拾結秆了。另一种选择 是购买昂贵的、现代化的收割设备,但可想而知,没有一个人愿意这么做。因 此,转基因作物技术能让阿米什人纖使用古老的、成熟的、价格低廉的设备, 这也成全了他们想共同维持家庭农场的目的。虽然他们没有这么说过,但在他们 眼里,转基因技术是非常适合家庭农场的技术。
AX授精、太阳能发电和网络,是阿米什人仍然争论不休的技术。他们在图
书馆使用网络(仅仅使用它,但不拥有它)。在公共图书
馆的小小隔间里,阿米什人有时还会为他们的业务建立网 站。因此,虽然阿米什人的网站看起来就像一个笑话,但 网站的数量还是可观的。那他们使用后现代的新技术吗? 比如信用卡?有少数阿米什人使用它,大概刚开始是为了 生意上的方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区的主教发现他 们有超支的现象,以及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利息率负担,农 民们便债务缠身。这不仅影响他们自己,还影响了整个社 区。因为他们的家庭必须帮助他们偿还债务(这就是社会 和家庭存在的原因)。因此,在尝试了一小段时间后,长 老们坚决抵制信用卡。
—个阿米什人告诉我,电话、寻呼机和掌上电脑(是 的,他知道这些东西)的问题是,“你得到的是消息而不 是对话”。这是对我们这个时代最准确的概括。亨利有着 长长的白胡子,这和他年轻明亮的眼睛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告诉我?? “如果我有一台电视,我就会看它/还有比这 个更简单的吗?
但没有什么迫在眉睫的问题像是否应该接受手机这样 的问题一样吸引着阿米什人。此前,阿米什人会在自己 的车道尽头建一个简陋的小木屋,里面安置了答录机和电 话,供邻居们共同使用。小木屋能为打电话的人遮风挡 雨,让电网远离他们的房子,但由于小木屋太远了,大家 只是重要电话才去,而不是聊些A#和琐事。手机的出现 是一个新的转折点。你有了一个不需要电线的电话。你可 以不用接电话线,就能连接到整个世界。正如一个阿米什 人告诉我的,“我站在我的电话亭用无绳手机与站在外面
用手机,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没有区别嘛。”没过多久,手机就受到想与遥远 家庭保持联系的女性所青睐,因为她们不会开车。但主教也注意到,手机是如 此之小,随时能够藏起来,所以成为了反个人主义者的困扰。十年前,当我主 编《连线》杂志的时候,我曾派霍华德?莱茵戈德调查过阿米什人的手机使用情 况。他在1999年1月公布的报告里清楚地表明,阿米什人在手机使用上尚未作出 明确的决定。十年后,他们仍然在考虑,仍然在尝试。这就是阿米什人确定技术 是否为他们所用的方式。不是采用预防性原则,也就是说,除非你能证明没有什 么坏处,否则就不采用新技术,阿米什人依靠早期釆用者的热情来尝试新事物, 直到它被证明是有害的。
远离电网,没有电视、互联网和书籍,阿米什人却出奇的消息灵通。我都没 有什么可以告诉他们了,很多事情他们都知道,而且还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更令 人称奇的是,就算是教会里的人,也没有多少新东西是他们没试过的。典型的采 用模式是这样的:
伊万是阿米什顶级极客,他总是第一个尝试新玩意和新技术。他觉得新的流 量调制器非常有用。他想到一个这个新工具符合阿米什人生活定位的正当理由, 于是,他就去向他的主教建议:“我想试试这个。”主教便对伊万说:“好吧,伊 万,你想用这个干什么就干什么吧。只是,你要做好放弃使用它的准备,如果我 们最终认定它帮不了你,或者会伤害别人。”于是,伊万在他的邻居、家人和主 教的注视下,很快掌握并提高了这个新技术。他们一起权衡新技术的优缺点、对 社区的影响。阿米什人就是用这种方式开始尝试使用手机的。据传,最先请求使 用手机的阿米什顶级极客是两个牧师,他们同时也是承包商。主教们刚开始不同 意,但后来还是妥协了,并提出一个条件:手机只能放在面包车里的司机那儿。 面包车充当着移动电话亭的功能,然后整个社区都会监督这两个承包商。看起来 挺好用的,所以其他敢于尝试的人也开始使用。但是,在任何时间,甚至几年 后,主教也可以随时禁止使用。
我参观过一个车间,生产阿米什著名的马车。从外面看起来,这些推车简单 而老式,但在参观车间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使用的是相当髙端的新技术和令人 惊讶的复杂设备。这些用轻量级玻璃纤维制成的工具是手工铸造的,配备有不锈 钢硬件和LED冷光灯。主人十几岁的儿子大卫也在车间工作。像许多阿米什人一 样很小就随父母一同工作,他有着难以置信的稳重和成熟。我问他,他认为阿米 什人会拿手机做什么。他把手插进裤兜又掏出来一只,笑了笑说:“他们可能会 接受吧”。然后,他很快补充说,他在当地消防队当志愿者,这是为什么他也有 一个手机。但他的父亲插话说,如果手机被大伙儿接受,“也不会有电线从街上 连到我们家了。”
他们的目标是不要电网,但要现代化。一些阿米什人已经在他们连接着电池 的柴油发电机上装了逆变器,在没有接入电线的情况下,提供11狱的电力。电 源首先为特殊电器供电,如电热咖啡壶。我看到一个家庭里装着电动复印机,办 公室是客厅的一部分。对现代家电的缓慢接受是否要像蜗牛一样爬上10@,阿 米什人才会接受我们现在已经在使用的东西?(即使接受,那也已经被远远甩在 后边了。)汽车呢?当人们都在使用个人喷气包的时候,这些遵循旧秩序的阿米 什人是否还会用老式内燃机的老爷车?或者,他们会接纳电动车吗?我问这个 叫大卫的18岁阿米什人;你预料未来阿米什人会使用什么?令我相当惊讶,他 脱口而出一个很青年人的回答:“如果主教同意不再使用马车,我知道我会得到
什么 辆黑色的福特460 V8。”这是辆500马力的大马力跑车,但它是黑色
的!他的爸爸,那个马车制造商,再次插话说:“即便是这样,总有些阿米什人 还是会骑马和坐马车的。”
大卫承认,“当我决定是否加入教会的时候,我想到了我未来的孩子,以及 他们是否会在没有限制的环境下成长,我无法想象。”阿米什人之间常说的话是 “保持底线' 他们都承认底线在不断改变,但必须有一个底线。
我的印象是,阿米什人的生活落后我们约50年。他们不采用所有新的技 术,只使用他们青睐的技术。他们在人们使用了半个世纪后才幵始使用。而那个 时候,好处和代价都很清楚了,技术也稳定了,而且还很便宜。下面这个图表是
我在《没有电的生活》U/vhg Without Electricity ) 一书中发现的。你可以在表 中看到阿米什人使用技术的延迟模式。
美国古老的农场技术与如今的阿米什农场
技术的分比
机幼机 机幼千麵
抡》干夂压捆
W6
玉米餉描tfl 丨收获机 練机 入工挤扔 机船奶
?A 力
WBMtWi a锯
图例说明
阿米什人正在以自己的节奏逐步采用技术。他们是缓慢的怪才。正如一名
阿米什男子告诉霍华德?莱茵戈德的,“我们不是要停止进步,我们只是想慢下 来' 他们缓慢的接受方式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1) 他们是有选择性的。他们知道如何说“不”,不害怕拒绝新事物。他们拒绝多
于接受。
2) 他们靠经验而不是理论来评估新事物。他们让早期采用者在众目睽睽下尽情
开拓新的东西。
3) 他们有选择的标准:技术必须巩固与增僅家庭和社区,并与外界保持距离。
4)选择不是个人的,是社区的。社区构建和推动技术的发展方向。
这个方法对阿米什人很管用,但对我们这些人有用吗?我不知道。目前尚未 真正尝试过。如果阿米什工匠和阿米什早期技术釆用者教给了我们什么,那就是 你必须先尝试。先尝试,如果必要的话,再放弃。我们擅于尝试,却不擅于放弃 (除非作为个体)。要践行阿米什模式,作为一个群体,我们不得不学会放弃。社 会放弃,不仅仅是数量上放弃很多(如在社会运动中),还是依靠互相支持的放 弃。我还没有发现有这种事情发生,但如果这真的出现了,它将是一个显著的标
2009年2月10日
①“卢德分子”是卢德运动的主体,主要反对广泛被使用的、造成众多有技术的纺织业者失业的自动 织机,这些织机可以由廉价雇佣而没有技术的劳工乍。卢德运动于1811年始于诺丁汉,在1811 年与1812年在英格:
里,卢德分子集结成了一股i
动开展前,众多羊毛和棟花工厂已被摧毀。(来源:维塞百科)
第五章
未来
SCREENING 未来的一天
不远的将来,我的一^将是如此:
早晨还没起床,我就开始使用屏幕。我伸手够向枕头边的屏幕査看时间,它 是我的闹钟,也是我浏览滚动新闻的地方。小平板上显示着朋友发来的信息,我 用大拇指轻滑一下,这些信息就消失了。起床后,我走进浴室,墙壁上的屏幕显 示着一幅艺术新作——它们比昨天的那副艺术作品更阳光、更令人愉悦。梳洗完 毕,我穿好衣服,站在衣柜的屏幕前,它显示红领带和我的衬衫比较配。
在厨房里,我开始细读新闻。我喜欢水平的桌面显示器。我浑舞手臂,控制 屏幕上的新闻滚动。我转向橱柜上的屏幕,寻找我最爱的麦片。漂浮在冰箱上的 屏幕显示里面有新鲜牛奶。于是我打开冰箱拿出牛奶,牛奶盒侧面的屏幕邀请我 玩游戏,不过我关掉了它。从洗碗机里把碗拿出来后,我点击了碗上的屏幕,以 确认碗是干净的。吃麦片的时候,我只要点点头,新闻就会自动滚动。当我密切 关注某条新闻的时候,那条新闻就会变得更详细具体。随着我阅读得更深入,文 本上就会有更多链接,更密集的说明。这时,我开始阅读关于当地市长的一篇调 查性长文,但该送儿子去学校了。
我冲上车,继续在车上“读”厨房里未看完的新闻。我幵着车,车上的屏幕
则把新闻读给我听。公路两旁的建筑本身就是屏幕。它们通常会显示只针对我投 放的广告,因为它们能识别出我的车。我一般都无视这些广告,除非它们显示着 与我正在听的新闻有关的说明或图表。我通过车上的屏幕查看今天早上哪条线路 最顺畅。我的车能获知其他司机的路线,因此它通常会选择最好的线路;但这也 并非万无一失,因此我喜欢自己在屏幕上查看交通状况。
在儿子的学校,我开始使用走廊上的屏幕墙。我面对屏蒂举起手,露出手 掌,屏蒂就识别出了我的身份。屏幕上显示出我的个人界面,我可以在上面查看 我的信息。我看了一眼自己想要了解详情的信息,屏幕就把它们展开。我挥动手 臂把一些信息挪到前面,把其他信息存档。有一条信息比较紧急。我做出缩捏的 手势,就开始进行虚拟会议。身处印度班加罗尔的合作伙伴正通过屏幕同我说
之后,我来到办公室,用手摸了下椅子,办公室便识别了我的身份。房间里 和桌子上的所有屏幕都已准备就绪,待我使用。我在办公室工作的时候,屏幕的 眼睛会密切地注视着我。它看着我工作已经16年了,能够预测我的很多行为。 屏幕上的符号序列对其他人毫无意义,同样,同事的符号序列也让我迷惑。当我 和同事在同一个房间一起工作的时候,我们各自的屏幕内容完全不同。我们在房 间里手舞足蹈,凝视或抓着不同的工具。我比较老派,仍然喜欢拿着更小的屏 幕。我最爱的屏幕还是大学时套着皮套的屏幕,现在屏幕换了新的,但皮套还 在。那部关于在商场里睡觉的移民的纪录片,就是我用这个屏幕创作出来的。我 已习惯了它,而它也习惯了我的手势。
大约只需一个小时的时间,我就能完成一篇文章的实时编辑,随着我删除、 修改、批注等操作,文字在屏幕上飞舞。冋到家后,我想要放慢节奏,放松自 己。我喜欢在屏幕墙上放松紧张了一天的双眼。虽然儿子喜欢玩冒险游戏,但我 们把这项活动限制在晚饭前一小时。晚饭时,我们会让屏幕调节出适宜的情绪颜 色,以便将注意力都放在吃饭上。有时候,我们会在屏幕上査询学校作业、食品 成分,或一些琐事。但是我们尽量让这些屏幕保持在比较小的尺寸。晚饭后,我
最喜欢躺在床上,在天花板屏幕上阅读我最爱的故事,直到进入梦乡。
本文描述的情景载于《走到哪读到哪》(/ Read Where I Am ) 一书中,这本 合集里收录了80多篇对未来情景的短篇描述。里面的情景多种多样,非常有趣 生动。这本书在荷兰有售,由Valiz出版社出版。
2011年6月2日
THE FUTURIST'S DILEMMA
未来学家的两难困境
在《BBC地平线》(仰系列纪录片1964年的一部影片中,阿 瑟? C ?克拉克0做出了一个非常精确的预测,不过他只说对了一半。“未来,我 们不再在城市里上班,”他说道,“我们将使用远程交流的方式。”他还表示:“而 且我是说真的,以后你根本就不知道通话对象在哪,也许是塔希提岛,也许是巴 厘岛,也有可能在伦敦。”这一点他说的没错,现在手机随处可见,但是就一般 情况来说,我们仍然在城市里上下班。
不过,这只是克拉克预言的开场白,他为自己的预言留了余地,在这一点 上,我认为他的见解最为深刻。克拉克说,如果你觉得某个预言很靠谱,那么它 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未来是不靠谱的,未来是荒诞离奇的!但是,如果你从未 来穿越到现在,你明确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不会有人相信你,因为你所说的 未来太荒诞离奇了 !他这里所说的荒诞离奇来自幻想和想象——即超出我们所期 望的范畴。
这就是未来学家的两难困境:任何可信的预言都是错的。任何正确的预言都 没人相信。无论如何,未来学家都贏不了。他要么错了,要么没人相信。
除非,未来学家能游走于两者之间,正好介于合理和幻想之间,这样得来的
预言在离奇的未来便几乎能够成真。科幻作家便瞄准了这一点,偶尔有人能正中 圆心,如阿瑟?克拉克。
做出正确的预言非常非常难。大多数人,尤其是最聪明的人,就连大多数科 幻作家,也会?E下幻想不足的错误。因为谁都希望别人相信自己。如果没有人愿 意听你说,那预言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99%对未来的预测都缺乏正确预言所 必需的不合理性。
2011年8月27日
①阿瑟? 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英国作家,发明家;主要作品有《2001太空漫游》、《童 年的终结》等。
THE BINDING UNCERTAINTY OF THE PRESENT 绑定在此刻的不确定性
“预测非常困难,特别是对于未来的预测。”尤吉?贝拉这样说。
但是评价过去一样困难,这样一来也就无法确定你之前的预测“正确”与 否。我们所见的东西和形成的概念——即使是在当下——也经常是模糊的、不精 确的并且肯定是不完整的。这还是对那些就在我们面前的东西。就像对于今天的 普通人是不是生活富足这一点,我们很少彳艮达成共识。对于此时此刻,我们也有 很大的不确定性。
要说到未来,不能不提现在。我们首先是被现在的语汇所限定。
举个例子,30年前位于帕罗奥图(Palo Alto)的未来学会(the Instiute for the Future )起草了一份关于2000年的预测,并且国家科学基金会在1982年出 版。当时的《纽约时报》对这份预测做了个摘要,它的标题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美国的电子图文和可视图文。” “可视图文”是一个准确的还是失败的预测?我 们现在有“可视图文”吗?、
这个研究关注了新兴的可视图文行业,它由两个成熟的技术,通信和计算机 技术联姻而成。这项研究估计,这个世纪末的时候将有40%的美国家庭会拥有双 向的可视图文服务。
根据定义,通信和计算机的糊便有了可视图文。但是这个“双向”的可视 图文意味着什么?如果它指的是我们可以读并且可以写,可以下载也可以上传,
那么我们肯定会说它是“双向”的。但是1982年关于双向的概念指的是可以从 大内容供应商那里获得内容,并且可以向上与维亚康姆或者时代-华纳再或者是 迪斯尼互动,通信是双向的,但是仅仅在两端发生,你和他们。这个概念没有 包含1990年代的重要事件:互联网。互联网是点对点,多对多的通信,是“几 百万向”②的传输。而且不仅仅是文本,还有视频。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现在 拥有的网络不仅仅是“双向”的,也不仅仅是文本性的,虽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 说,它的确也同时是双向的、文本性的。
这的确是很难判断。我们姑且认为现在仍有可视图文吧。
国家科学基金的报告中这样说道,这个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带来许多东西, 其中包括有这些发展:
?住宅会更多地作为工作场所,男人和女人在电脑终端前进行大部分工 作,这会改变住宅的建筑结构和地理位置。它也会模糊居住地点和商业地 点之间的区分,对于区域规划、出行方式和邻里社区都会有不确定的影 响。
?在家进行的购物会让消费者直接控制生产,订购恰好能满足他们需要的 “按需生产”的产品。
?人们会远离传统的工作场所和学校的社交。朋友、同辈群体和同僚会由电 子化的形式确认,人们根据兴趣和技能组成群体,而不是以年龄和社会阶 层。
?信息“经纪人”和“经理人”这样新的职业会出现,来充当“把关人”、“监 查政客”和“企业”并且选择性地将信息发布给有兴趣的人^
?也许会重新创造出“大家庭”的形式。如果老人可以使用电子工具在家工 作自食其力,子女会更希望有老人在身边。
这份报告指出,家庭和工作日益模糊的界线也会产生一些难解的问题,比如 工作时长。它还指出,新的技术会催生出一种新的商业领袖。“网络连接办公室 和家庭,带来复杂的沟通问题,管理这样的问题需要和现在的经理人有非常不同 的风格o”这个报告总结道。
这个研究也预测了美国政治权力结构将会有更大的多元性。“可视图文也许 会终结两党制,投票者的网络会团结起来支持不同的候选人^这样的投票者网 络也许会有几百个。”
我会给这些预测打一个“还可以”的分数。家庭的确成为了工作的一个场 所,不过只是一部分。虽然“在家工作”的形式一直都有,实际上过去30年间 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比例一直在上升。对于这些先驱来说,工作和玩乐的界 线正在模糊。可以参阅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的《自由工作者的国度》
(Free Agent Nation ) 一书。但这显然还还没有成为主流。
家庭购物,比如说网络购物已经非常巨大。但是规模仍然比不上前去商场的 实体购物。这个预测准确吗?
大多数预测的现象的确发生了,不过比较零散并且程度较小。“未来不是平 均分布的。”我们可以这样复述伟大的吉布森所说的意思。当然这份报告没有宣 称这些预言会实现到什么程度,它只是说:它们会发生。
好吧,从现今的网络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经验,任何可能的行为在世界的某个 地方都已经发生过至少一次。未来的长尾已经到来了。某个孩子与六个父母一起 庆祝生日。有人用自己的大脑直接控制游戏。有人的住房和办公室里都没有纸。 每一个未来,在今天都有预兆。不过如果我们没有感知到,那么这还算是预兆 吗?在成为一个“真正的”潮流并且产生影响之前,有多少潮人生活中只有100 件物品②?
未来明朗前,它的信号会有多明显?当然并不一定,这就是为什么预测如此 困难,特别是预测未来。
2011年6月29日
①尤吉?贝拉(Yogi Bero):美国棒球运动员、教练。尤吉除了打球出名外,他的谈话筒洁而有深 意,被称为?尤吉体?( Yogiisms)
②原文为?million way tex",是戏仿双向图文(two-way tex)造出来的词,意即互联网不只是如双 向图文那样大内容商和用户的?双方向?,而是因为有8多对多?产生几百万个方向的交互。
③? 1難东西的挑战(The 100 Things ChallengeT是戴维.布?诺(Dave Bruno)发起的一^ 极简主义运动,他希望通过这个运动打破美国式的消费主义带来的浪费习惯,倡导一种极简的生
THE MAES-GAHREAU POINT 麵一加罗点——奇点“临近
对未来事件的预测受当前环境的深刻影响,这就是为什么预测常常是错的。 超越当前的假设总是很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假设渐渐失去成立的基础,其 结果往往令人意想不到。大家都“知道”人们不会免费工作,如果他们真这么 做,那工作质量也不行。因此,一般认为,可靠的百科全书不可能依靠志愿者劳 动来完成,而这使我们对维基百科的意外成功缺乏预见能力。
预测本质上囿于当前藩篱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与最初看上去相比,预报 可能更加受到预测者个人生活的束缚。讲个故事吧。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 研究员帕蒂?梅斯35 ( Pattie Maes)注意到同事的一些奇怪行为。他们中有部分 自己的大脑内存下载到电脑这个硅制机器中非常感兴趣。他们相信如果能 做到这一点,他们就能成为某种永生的存在。据此推测,一旦下载完成,他们的 灵魂就能轻易从一个硬件转移到另一个硬件。如此等等,永无休止。
实现这个奇迹的技术似乎还很遥远,但是人们都认为,一旦第一个超人类的 人工智能(简称AI)出现,它可能会立刻决定研发下载人类大脑的技术。这一 刻被命名为奇点,因为此后发生的一切几乎想都不敢想。但是如果有人能到达奇 点,或者说,活到超人类心智实獅卩个时候,那么他就能通过下载获得永生。这
样的话你离永恒也就不远了。办法嘛,就是活到“桥梁”被跨越那一天。
相信这些的家伙都是些,呃,男人。帕蒂把它看作男性的渴望。她猜想: “女人没那么想要以硅的形式获得永生,因为女人怀孕和分娩这个过程本身就是 ‘下载、更新、自我复制’这样更具生物性的过程。当然男人也参与了生孩子这 件事,但是对女人来说,这种体验更加具体、更加切身,就这点而言,可能更加 真实。”
尽管如此,她的同事们真的期待这座通向永生之桥很快就出现。多快呢?神奇 的是,他们麵测的奇点日期好像都正好集中在他们可能死亡之前。这是巧合吗? 1993年梅斯在奥地利林茨(Linz)的艺电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为什么永生 是一个死命题”的演讲。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她的一位男同 事,在其新书《肉体与机器氕/^/似/^饥/施咖卿)中这样总结了梅斯的演讲: (梅斯)找了尽可能多的公开预測将意识下栽到硅元件中的人,标出他们的预測 日期与其满70岁的年份。不出所料,每个人这两个年份数据都相吻合。从他们个人出 生时起70年,技、术将成熟到能够让他们把自己的意识下我到电脑里。还真巧!他们每 个人在脑子里都觉得自己会很走运能在正确的时间恰好出现在正确的地点。
梅斯没有记录自己的演讲,也没有保留数据。之后14年里,更多的人公开 了他们对奇点出现时间的预测。因此,在一位研究人员的帮助下,我收集了我 能找到的关于奇点何时到来的全部预测,以及预测者的出生日期,并在表格中
——对应o -
姓名 出生曰期 预测曰期 预测曰期 对应年龄
亨利?亚当斯 1838 1921 83
詹姆斯?保罗?韦斯利 1921 2075 154
马文?明斯基 1927 2070 143
理査德?科伦 1933 2040 207
让?沙林 1937 2050 113
弗诺?文奇 1944 2030 86
续表
姓名 出生日期 预测曰期 预测曰期
对应年龄
汉斯?彼得?莫拉维克 1948 2040 92
宙?库兹韦尔 1948 2045 97
劳伦特?诺塔尔 1952 2050 98
迪迪埃?索尔内特 1957 2040 83
罗宾?汉森 1959 2150 191
约翰?斯马特 1960 2060 100
尼克?博斯特罗姆 1973 2004 31
安德斯?约翰森 1977 2040 63
艾列泽?尤多斯基 1979 2005 26
, 尼克?铒加德(2000) 2001 1
皮埃尔?格鲁(2000〉 2050 50
如果发现在这些例子中有一半,尤其是那些近50年出生的人所预测的奇点
时间都在他们死亡之前——假定他们能活到100岁,你就不会觉得奇怪了。约 尔?加罗(Joel Garreau )是一位新闻记者,报道有关奇点的文化和类宗教信 仰。他在其《突变》(Radical Evolution ) 一书中与梅斯一样注意到同一个现象, 但是加罗把这种渴望的范围扩展到其他技术领域。他认为当人们开始想像那些貌 似可行的技术时,往往将其放在不远的将来——其寿命期限内。
我认为梅斯和加罗确实很有想法。我把他们的直觉构筑为一个一般假设,为 表敬意,以他们的名字命名。
如果预言可能成真并且终其预言者一生始终不变,那么它的最近时间点就是 “梅斯-加罗点”。这个时间等于人的预期寿命n-1。
这提出了一个定律:
梅斯-加罗定律:大多数关于未来技术的有利预测都落在“梅斯-加罗点” 范围内。
我还没有研究过其他预言来证实这个一般定律,但有一个事实会损害其正确 性。无论有没有奇点,人们都很难想象自己死后生命会是什么样。变化似乎在加 速,因此下一个生命周期注定不同于我们的时代,甚至也许不可想像。那么很自
然,在预测未来时,我们会描述一些自己能想到的东西,进而在我们的有生之年 里把它们琢磨出来。
换句话说,我们都有自己的个人迷你奇点,它会在我们死时出现。过去我们 无法想像自己死后是怎样一种存在。现在我们无法想像自己死后任何人的存在细 节。超出这个个人奇点,生命就是不可知的。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想象和预测放 在我们自己的“梅斯-加罗点”前面。
因为真正的“未来”——那个遥远的乌托邦,一定是无法想象的,一个社 会真正的“未来”总会距离我们至少一个“梅斯-加罗点”。这意味着,只有社 会中个人的平均寿命结束后,真正的未来才会开始。
婴儿潮一代(这是一个世界性现象)的预期寿命为大约为80年。他们出生 于1950年左右,因此至2040年其中大多数人应该都已去世。然而到2040年各种 其它巨大的变化将会发生。中国经济预计将在2040年超过美国。2040年也是通 常假定奇点将要发生的日期。2040年,根据摩尔定律进行预测,台式电脑将达 到人类计算能力。204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彻底达到顶峰,环境压力将减小。 不要惊讶,一个全球性颠覆性事件的大汇聚恰好出现在我们这一代的“梅斯-加 罗点” :2040年。
如果就像许多人希望的,我们的寿命每年都在增加,也许我们的寿命可以延 长至超过80岁。这时候,我们的“梅斯-加罗点”就会滑向更远的未来。上表 中先生们的希望(以及我的希望),是将个人迷你奇点延长至超过大奇点,实现
永生。
2007年3月14日
①帕蒂?梅斯(Pattie Maes):著名软件工程师,创业家,Firefly Networ1<的创建者。现为麻省理 工《体实验室教授,从事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指导学生进行可穿戴计篝机系统的研究,目的是将 网络变成人类的数字41第六感'
③或称奧地利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是一T国际顶尖的科技艺术家在一^技、交流的 盛会o自1979年在林兹创立以来,每年都在那里举办。
THE MISSING NEAR FUTURE 缺失的不远的未来
科幻故事是一种为现在担扰的娱乐方式。它用设定在未来的故事思考今天的 问题。即便它提到了很多现在仍没有发明的神奇物品,但是只有通过现代读者的 理解,这些未来的东西才能彼此产生联系。只要看一看几十年以前的老科幻故事 就知道,当时对于今天的想象(无论是电脑还是别的什么东西)是多么过时。这 些昨天对于明天的看法,让我们不禁哑然失笑。过去的人们能够想象出来新的东 西,却想象不出新的环境。现代最前卫的科幻故事也会有相同的命运,未来会有 人觉得它们很可笑。可惜,创作时期带来的这种偏差是无法避免的。
最好的编剧懂得这一点。当代著名的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谈及自己的科幻 故事流行的原因时,很诗意把这个原因称作“完全不同的现在”:
我一直这样认为,现时现刻比我所能想象的任何“未来”还要无限陌生和复杂。
取自于这个“完全不同的现在”的说异碎片,会组成一个个科幻故事里面我们所谓的
“世界”,这些世界就是我们O中的“未来”。我的作品(暂时)也正是这样一种重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完全不同的现在”感到满意,也不是所有人都 渴求某种“完全不同的未来”。对他们来说,最好的是非常遥远的未来,在那里 会有一些真正的完全不同的“他者”生活着,在那里我们可以真正地重新考问今
天的信念和假设。在好莱坞这个科幻故事的文化中心,人们就更喜欢把遥远的未 来搬上屏幕,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发生在遥远的未来的科幻电影,比如《星际 迷航》、《太空堡垒卡拉狄加》、《星球大战》、《荧火虫》等等。然而现在的各类科 幻故事却为“不远的未来”留下了一点空白。
作为观众,我们会相信有一个“不同的现在”,它和今天差不多但有些不一 样,也许那是另一个版本的“今天”。我们也会很容易相信存在着一个遥远的未 来。终有一天人们会通过某种方式拥有漂浮的城市、天空中的高速公路、速食食 品及其它很多东西,我们对此深信不疑。然而回到今天的现实生活里,我们却不 会支持投资城际髙速铁路,不会放行转基因的防虫玉米,也不会向着大规模的 21世纪发展迈出统一的一步。就连未来十年人类重返月球似乎也是遥不可及的 事情。
不远的将来——假设说是2020年之后——却是一个空白,这是因为几乎没 有一个关于不远未来的愿景会让我们既向往又觉得可能实现。大多数的故事、 “世界”、和剧情,都将2050年视作一个糟糕的世界。核自我毁灭、致命传染 病、全球大洪水、机器人暴乱、外星人入侵或者法西斯死灰复燃,随便哪一个都 可能发生,但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把故事设定在“遥远的未来”的好处是我们不需要交待这一路的变化,也不 需要交待我们如何度过了 “不远的未来”。“遥远的未来”足够遥远,作者完全可 以把“不远的未来” 一笔略过。于是“不远的未来”成了个大麻烦,以至于它消 失在了我们的文化里。
计算机科学家兼发明家丹尼?希里斯生于1956年,他注意到,当他还是一 个小孩子的时候,未来就意_ “遥远”的2000年;在他逐渐长大的过程中, 未来却始终根深蒂固地被设定在2000年,就好像新的东西不会跨过这个界线。 他说这种感觉就好像是未来在一年一年地不断“缩水”,到了 1999年的时候,未 来好像只剩下一年了。当我们跨过了2000年,除了真正遥远的未来之外,未来 就真的消失了。
许多著名的科幻故事家、未来学家,还有那些平时忙着构思未来,既聪明又 呆板的人们,让未来的“消失”变得更加真实。这个圈子有个共识,那就是一切 发展得太快太诡异,所以我们完全无法想象2050年及之后的未来。这些未来学 家中,许多人都相信,这样一种“不连续性”(他们将之称为“单HT )是一种 理想的状态,因为它带来更卓越的智能、更多的财富、更健康的身体,甚至永 生。但是这个预言的基础,是彻底粉碎我们现在对于人类的理解,所以也有很多 人不惜代价来阻止这样的未来。也有人认为这样具有单一性的未来既不是理想的 未来,也不可能到来。
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没有关注到“不远的未来”。关于下个世纪应该要有 什么进步,我们全无头绪。关于今后50年,也没有一种愿景是地球上几十亿人 都会说,嗯,这就是我所期望的。发展中国家的几十亿人知道他们明天想要什 么——干净的水、免费的教育、民主、便宜的消费品以及对于他们孩子的希望。 但是除此之外呢,还有什么?发达国家的十亿人想要什么?干净的环境、有意义 的工作机会,还有……?
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我们被迫学到每件新的事物都有其内在的副作用、副产 品以及没有预期到会产生的后果,所以我们很难畅想这个世纪会发生什么进步。 现在我们看不到进步,是因为我们满眼都是进步的代价。
技术的代价现在越来越高,我们不清楚这是技术新的复杂性所致,还是因为 技术的复杂性使得技术代价变得更加显而易见了,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矛盾之处在于,现在一个关于进步的路径和愿景(无论是技术的、社会的或 者是道德的),如果其中不包含代价的复杂性,我们一定不会信服。但是如果其 中真的包含了代价的复杂性,我们又不再那么想要得到它。
这让我们的社会肓目。即便没有亲眼所见,人们还是假定进步是存在的。他 们的一举一动,都似乎把进步当作是真实的,他们投资未来、创新事物、寄希望 于明天,就像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好一样——不过,对于“未来会向何处发展” 甚至“我们希望未来向何处发展”这样的问题,我们还没有共识。正是因为我们
没有预期的方向,所以我们自然也没有统一的办法来确定我们的行动是不是与预 期的方向一致。盲目度日是不远未来的常态。我们跌跌撞撞,没有更大的目标, 走一步看一步。一些哲学家宣称这是后现代的立场。我们也只过着这种没有目 标的生活,所以我们最好接受现实。
这个立场的危险之处在于,如果没有进步或者改善的愿景来团结一个社会, 领导者就会利用恐惧来团结社会。BBC的纪录片《梦魇的力量》提出,最近美国 就是如此。当“技术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希望(进步的光荣时代)渐渐消失, 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取代了它,成为了团结这个国家的方式。当共产主义腐败崩溃 的时候,对于恐怖主义的恐惧又取而代之。这种被夸大的恐惧主宰了过去十年。 但除非出现一个可以实现而又令人向往的愿景,让亿万民众都可以接受,恐怕我 们还得去寻找另外一种恐惧。
这样的话,我觉得要有一种“道德律令0 ”来为我们辨明道路,指引我们通 往更美好的东西,而不是像后现代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含混度日。这个律令便是: 不要逃避代价的复杂性和现实性。更不要指望获得每个人的赞同。
我不知道这是否行得通。这也许正是后现代主义者坚持的:归入过去的愿 景。但是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为80亿人类以及这个星球上无数的自然邻里描绘 出一个关于不远未来的进步场景的话,那么我们会更善待彼此和子孙后代。
如果你有一个既让人向往也可能实现的进步愿景,我非常愿意倾听。
2008年11月17日
①道德律令指的是源于人类心智中的一种准则,它督促人们去行动,而不仅仅是理性思辨。来源:维 基百科。
COLLECTIONS OF THE MATERIAL SUBCONSCIOUS 潜意识材料的收藏
我做了一些研究,以了解人们想要在“时间胶囊”中给未来的自己装些什么 东西。有一个时间胶囊被埋放在旧金山,而我当时就在现场,说实话有点让人失 望。我那时领悟到一个道理:可能在未来存在的,是那些我们现在认为无关紧要 的东西,而非那些我们当下认为重要的东西。未来人打开时间胶囊时,最有可能 出现的反应会是这样的:“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东西装进时间胶襄?为什么不保存 像X、Y、Z那样的东西? ”
我认为,我们试图收集或保存的,是那些我们自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但我们 往往忽略了那些具备潜意识文化特征的材料。我们随手丢掉那些日常用品,因为 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们在曰常生活中的首要位置,我们看不到它们的彳介值。其实, 只有这些无形而典型的“潜意识”物,才能生动地描述我们这个时代。
考古学家在垃圾坑里进行研究,因为只有在这里,他们才能考察那些失落的 文化。
所以,如果你想要收集一些可能在未来会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那就去收集 那些被无视的、看似毫不起眼的、别人认为完全没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吧。这些潜 意识之物在未来会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
_■⑩■⑩
mmmm
图注:芭比娃娃是没意义的,重要的是那些拔下 来的饮料盖儿。
图注:全新的雪弗兰轿车?不,束面包袋的小玩意是好东西£
上述这些小物件的收藏价值在于,它们忠于自我——它们所具有的所有美感 来源于它们的功能,以及它们传递的时代意义。饮料盖JL上的隆起和小孔的意义 在于它们揭示了这些饮料在哪里及如何被销售和消费的,与达斯?维达?小巧的 模型相比,这些设计能更清楚地告诉未来的人们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如果历史是某种指引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物件的功能之美会比那些故 意迎合时尚的设计更为永恒。
2010年4月17日
①达斯?维达(DarthVader):《雖大战》中的著名角色,即黑武士。
MCLUHAN AT 100 麦克卢汉诞辰100年
7月30日是马歇尔?麦克卢汉诞辰100年。如果他还在世,会做些什么呢? 和公众进行简短的聚会?或是重新刊发《花花公子》1969年的那段釆访?
对于麦克卢汉的激昂演说,我从未厌倦。以下摘录了上述釆访的一部分。记 住,这是1969年的采访:
在即时电子通讯的软件世界里,政治从旧模式——通过选举代表推出政治决策 人,转变成为一种新模式——人们可以随时并即时共同参与到所有决策领域中。
社会鼓励个人多样性,但同时,每个人都在同一时间与每一种刺激进行反应和互
动。
现在的计算机可以通过编程控制媒介,让其根据受众的整体需求来决定人们应该 听到什么,创造出一个由所有感官吸收并塑造的完整媒介体验。
我不认为全世界的卢德分子将粉碎所有机器。因此,在控制论?的世界,我们或 许不妨坐下来,看看在发生什么,会发生什么。对新技术的憤恨不会阻止其发展。
因此,人和机器本质上是一种共生关系。一直都是如此。只不过在电气时代,人 类才有机会认识到自己同技术这种密切结合。
我只是在“预测”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并只是在当前进程的基础上得出合乎逻辑 的结论。
可以想见,在千禧年,电子媒介会让人的意识进一步延伸,但这也可能会让人产 生反基督的意识。
新人类在超越时空的宇宙自然和谙之中相互联系,将充满热情地轻抚、复制并制 作地球上的人工制品,就好像它们是艺术品一样。而人本身,将成为一种有机的艺术 形式。前路漫漫,星星只是沿途小站,但我们已启程。
2011年7月20曰
图注:图片来自Joseph Barbacia
①控制论是研究动物(包括人类)和机器内部的控制与通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着重于研究过程中的 数学关系。自从1948年制白特?维纳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一~关于在动物和机中控制和通讯的 科学H以来,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THE FOREVER BOOK 永恒之书
当冯?诺依曼①(Von Neumann )试图弄明白最小的自我复制机器可能会是 什么样时(尽管他从未发表这一研究结果),控制论的一个重要时刻来临了。虽 说不乏大量大型自我复制机器的实例——所有生物都是,然而能够自我复制的 最小东西会是什么样呢?循着这条调查路线,他提出了开创性的细胞自动机?的 模型,它最后会生成大量人工生命。近来,生物学家已开始问同样的问题——我 们能想到的最小生物是什么样的?生命能有多小?循着这条思路,外太空生物学 家和生命起源研究人员对自我复制核糖核酸? ( RNA )可能的最小编码进行了实 验,它比我们在地球自然环境中所发现的RNA要小得多。
我一直把文明看作一种生命形式,一种自我复制结构,并幵始对包含最少文 化“基因”的文明种子会是什么样感到好奇。它要能再次发芽结果,直到长出另 一颗种子。或者说,可能存在的最小的技术种子会是什么样?它一定是一颗能够 长到繁殖年龄并成为一种成熟文明的种子,而且有自己的后代——另一颗有复制 能力的种子。 .
这颗种子很可能会是个充满知识或许还有工具的图书馆^现在许多图书馆都 包含许多关于文化和技术的知识,甚至还包括一点如何重建知识的知识。但是这 个图书馆必须精确记录文化自我复制的全部基本知识。这个种子图书馆并不是囊
括所有知识的寰宇图书馆,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相反,它是一粒果核,包含了 不能被复制的东西和一旦展开便能使知识复原的信息。
种子有很多用处。它们启动下一季的新生,也能为某些物种处于休眠模式, 从而有助于长时间断层后的种族延续。它们还是其他项目的食物(输入)来源。 我们知道,橡树可以简化成橡子,鲸可以追溯到受精卵,因此我认为文明可以被 压缩成某种形式的图书馆(库)。这颗种子的解压还原需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时间 尺度(受精卵长大成为幼鲸需要鲸妈妈,橡树需要森林和土壤),因此生物虽没 有完全被压缩进这一颗种子中,但这颗种子还是够用了。
而且我相信有不止一颗种子,但还不能证实。压缩并封装技术元素这个复杂 事物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正如蛋白质折叠?的方法不止一种。我们可以设想各 种种子(库),它们通过重新种植、重新发现或完全重新开始就能延续文明的某 些方面。其中一些种子可能比其他的大。包含最基本的自启动概念和文明知识的 最小图书馆(库)是什么样呢?它必定只包含信息,因为有了正确的信息,就能 造出任何需要的工具。
技术元素的种子一定是一个自启动设备。基本信息能够指弓I人们打造工具, 有了这些工具就能解锁更多知识,而这些知识又用于理解其余的信息,掌握了这 些信息又可以创造更多工具,理解更多信息。这样无尽地递推下去。
显然,与所有其他东西不同,这样一个图书馆必须能传授建立一个全是书籍 的图书馆的知识,因为从许多方面来看这都是文明不可或缺地重要部分。这样, 我们就有了能够自我复制的图书馆,也就是永恒图书馆。能够自我复制的最小永 恒图书馆可能是什么样呢?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以后它或许就跟今天一本书一 般大。由于它包含的主要是信息,因此我们可以把自我复制的永恒图书馆看作一 本自我复制的书——“永恒之书”。
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做个试验,怎样才能创建这么一本永恒之书。
首先,这是一本告诉你如何创造永恒之书以及更多东西的书。在沉思中我领 悟到,我的项目实际上是一系列的丛书。每个版本都会在基本理念上进行改进, 直到最后一版包含了重启文明的工具包,成为一本能不断自我复制的书。
这一系列书籍是这样的:
第1版是一本激光印刷的书,它重新印刷了古老手册中关于如何造纸、如何进行
活字印刷、如何装订书藉等内容。因此它包含了如何制作和自己一样的另一本书的基 本信息。(我的实验正处于这一阶段。)它主要涉及概念层面,但是可能很实用,也可 能不怎么实用。制造纸和墨水没有多难,但是造活字很难。
第2版是一本激光印刷的书,它包含如何从零开始制作书的类似信息,而要完成 亲手制作几本书的计划,这些信息就要进行专门改进、综合与測试。用第2版的书你 能制作一本书,但不是开始那本书。
第3版是一本按此基本过程完成的全手工制作的书。这本书讲的是如何制作出和 它一样的书。在手抄纸的部分会向你描述如何制作你正在阅读的纸张,讲墨水的幸节 将用按其所列方法造出来的墨水印別,如此等等。这是一本真正的永恒之书。
下一步将是一本扩充版的永恒之书,它会更像一个永恒图书馆。
第4版是一张DVD或类似东西,讲的是如何从手工制作书薇的技能开始制作DVD (或类似东西)。我不确定你用跬、铝、石油和铜这样的基本原料就能重新制作出 DVD。要涵盖制作DVD的完整知识,可能需要一整个书架的DVD。
这样扩展下去,我们就需要一个囊括DVD、硬盘、电脑和网络的图书馆, 这些软件和硬件就包含了复制这个软件和硬件知识库所需要的全部知识。这个图 书馆本质上是一个重启文明的工具包,拥有能够自我复制的知识,它记录着一些 基本的文明技能。它可以很大。大到极致,现在地球上所有书籍和文献所构成 的元图书馆,就是一个永恒图书馆。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必定包含如何重建它的 知识。
但是真正的绝技是将重启文明到我们现在的文明程度需要的最小知识量装进 一个信息源中。用三代人的时间重启技术元素需要的最小知识量是多少呢? 一代 的时间呢?
人们对技术和文明的定义不同,因此有许多方法可以得到这个种子。这颇为 有趣,就像做备份。不同的需求会催生不同的策略。一些人希望这个自我复制的 图书馆“种子”能够快速重启 个十年瞬间启动包。也许你想在太空船上也 放一个文明种子。或者希望这个文明种子能够深刻而缓慢地展开,虽需经常呵护 却能产生非常稳健的技术元素。一些永恒的种子或许专门用来创建某种特定类型 的文明,比如某个拒绝或欢迎宗教的文明,或是转变女性观念的文明。这个种子 的另两个版本:“野生”版是一个能够在荒野之地苗壮成长的种子,无需哺育, 无需土壤,这是世界末日后的版本。它几乎无需扶持便能够重启文明。这个版本 必须能够完全自证,并且能与愚昧无知相抗衡。第二个版本必须在与涌现出来的 其他永恒种子甚至是已有文化的竞争中迅速成长到成熟阶段。它必须像野草一样 坚韧顽强,对由其它种子造成的破坏有很强的恢复力。打开一本永恒之书的方法 也可能成千上万。
我想除了我没有人会对制造一本第1、2、3版本的永恒之书感兴趣,它们由 桑树皮和油墨制造而成。但是我可以想象,许多人对制作一本第4版永恒之书感 兴趣。他们愿意用多年时间仔细研究、选择和权衡书籍、视频、音乐、知识及网 站的内容,这需要把自我复制图书馆嵌入现代媒介之中。亚马逊网站书目、文献 书目及博客和其它链接列表的流行,证实了建立最基本知识大名单的吸引力。它 们的最终信息源名单必须能让任何研究这些材料的理性的人至少能重建该列表工 具并复制列表内容。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随着媒介变得越来越复杂,它也变得 越来越困难。(想象一下需要多少说明细则来教人制作DVD )。当然我们的知识图 书馆每天都在扩展。
然而,据我推测,创造一本髙深的技术元素永恒之书的真正挑战在于,重建 技术所需要的大多数知识甚至还没有被记录下来。各类专家头脑里数量庞大的隐 形知识虽然在工厂和办公室里被不断传承,却没有都记录下来,尤其没有记录在 图书馆里。提炼这样的基础知识对外行来说不太可能。
而我可以想见,永恒之书计划会点燃狂热爱好者的热情,会有个人版本让大 家共享并获得赞誉。“想看看我做的永恒之书吗? ”还有谁会如此跨学科地关照 人类知识呢?还有谁愿尝试再现我们走到现在所需的每一步?
永恒之书还可以作为教学设备。正如斯图尔特?布兰德?所说:“其吸引力 在于,每一个新人类通过接受永恒之书的教育,实际上就可以重启或者至少重新 发现文明。”尝试通过组合并完成文明重启手册的中的每个元素,这也许就是可 能出现的最好教育了。
我能想到永恒之书联盟,一个精英阶层,一个倶乐部,所有成员都完成了下 述工作:
1) 每个成员都创建了他或她自己版本的永恒之书,书中包含创造至少100个永恒
之书副本的知识。
2) 这些副本的接受者中,至少有一个已经制作出一个第二代副本。
这样推测下来,图书馆之间会存在“竞争”。取胜之道是在创建自己的永恒 之书时做到清晰明了、合乎逻辑以及条理分明,这样其他人便可以遵循它来重新 制作你的“永恒之书”。这是争夺第二代人的竞争,看第二代人会先做出谁的永 恒之书。
这会激发跨代信息交流,因为只有某个第二代参与者成功复制了一个人的永 恒之书以后,这个人才有资格进入永恒之书联盟。(第二代创造者可能需要额外 的动力来与第一代创造者沟通交流)我很想成为永恒之书联盟的成员。如果你 也对这个主意感兴趣,请告诉我。
2006年2月22日
①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 1903—1957):匈牙利一美国数学家,电子计篝机之 父,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他在数字计算机设it和人工智能领域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而在 经济学方面,他也有突破性成就,被誉为“博弈论之父、
②细胞自动机(Celluar automaton),冯诺伊曼设想的按一定的规则运行的自动机器。诺依曼细胞 自动机是最早的、最基本的自动机。
③核糖核酸(缩写为RNA,即Ribonude丨cAcid),存在于生物细胞以及部分病毒、类病毒中的遗传 信息载体。
④蛋白质可凭借相互作用在细胞环境(特定的酸戚度' 温度等)下自己组装自己,这种自装的过 程被称为蛋白质折黌。蛋白质折璺问题被列为“21世纪的生物物理学”的重要课题,它是分子生物 学中尚未解决的一个重大生物学问题。
⑤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1938—),美国未来学家,早期网络文化的推动者,《全球概 览》创始人,“全球电子链接"(The WELL)和全球商业网络(GBN)的创办人之一。斯图尔特于 1996年创办了 “恒今基金会?( Long Now Foundation ),以推动人们养成“长线思考”的习惯。
WHEN HARD BOOKS DISAPPEAR 当纸质书消亡的时候
纸质书正在日趋消亡。
生物学家们有一种“模式标本”的观念。每个生物物种都会有很多个体,每 个个体都会有一些差异。举例来说,在美国有数百万只知更鸟,每一只都表现出 “美洲旅鹤(Turdus migratorlus ) ”这个物种的共性。但是当我们看到另外一 只鸟,要如何才能科学地描述说它是“有点像知更鸟”或者判断它“就是一只知 更鸟”呢?我们应该拿数百万只知更鸟里面哪一只作为参照来进行比较呢?
生物学家的解决方式是,主观指定一个从自然界里发现的个体,并认定它 对于整个物钟来说是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这就是所谓原型,也就是“模式标 本' 被挑选出来这个个体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事实上,这正是关键所在:
这个样本应该是典型的。但一旦选择了这个普通而典型的样本,它就成了用来参 照和比较的权成范例。植物界和动物界的每个物种都有实体的标本,保存在某处 的博物馆之中。
对于书籍和其他媒体上的产品现在也将会有自己的“模式标本”资料库。备 份了互联网(没错,是整个互联网!)的人,也就是那个和谷歌竞争也正在把所 有书籍扫描成数字文件的人,他最近开始担心一件事情,这些所有被数字化了的
书籍缺少实体的存档。这个人叫布鲁斯特?卡尔(Brewster Kahle),他是互联 网档案馆(Internet Archive)这个网站的创始人。布鲁斯特留意到,谷歌、亚 马逊和其他正在扫描书籍的国家,他们都会把一些非珍藏的书籍拆开来扫描,有 些书扫描完就被丢弃了。他觉得这种破坏,对于文化来说非常危险。
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
纸质书藉数量庞大、价格低廉、随处可见。无论是在机场、杂货店、图书馆、书 店,还是在千家万户的书架上。这样的状况最多持续到本世纪末。所以作为一个纸质 书爱好者,现在是黄金时期。但是很快,纸质书的生产基本上就会停止,家中的藏书 将会变少,甚至地方图书馆也将不再继续存放书籍,尤其是畅销书。那些珍藏本的书 藉会被存放在少数几个珍藏本图书馆里。总的来说那些普通的纸质书籍,一般不会再 被存档。这些现在看来还难以.里信,但是过不了几代,对大多数人来说,想看到一本 纸质书,就像亲眼看到獅子一样是件稀罕事。
布鲁斯特决定,他应该为他们扫描的每一本都保存一个纸质版本,这样的 话,世界上的某处至少还有一个纸制版本可以代表数以万计的数字复制品。这本 随机找到的书将被悉心保护起来,并且成为这部作品的“模式标本”。有人要是 对数字版本有所疑问,至少还有一个纸质版本在某处妥善的保存着。
五个纸箱堆在一个货盘上,并且用塑料包裹起来,这样的话一个集装箱可以 存放四万册书籍。这些集装箱现在被放在一个金属仓库里,它位于加州里士满 火车铁轨附近的一条工业街上。在这座毫不起眼的建筑里,布鲁斯特打算收藏 一千万册图书,这相当于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馆藏。集装箱堆了两层,湿 度控制在30%,并有三层防水保护(塑料、钢化集装箱、钢制封顶),即使短时 间内不去管它,仍然能够保持干燥。.
他收藏的不仅仅是纸质书籍。书籍的电子版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有形 的。所以互联网档案馆也在这些集装箱里存放磁带(早期数字扫描的版本)以及 硬盘(现在的扫描),并且还空出了一些地方,来存放将来会出现的新介质。一 定会有新的介质出现,布鲁斯特说:“当他们制作书籍的微缩胶卷时,就以为再
也不用重新扫描了。后来他们用300dpi的精度对书籍进行扫描,也以为再也不 用重新扫描了。我们现在知道总有一天这些书还是要被重新扫描的,而书就在这 里的纸盒中等待着。”
任何数字形式的东西,最终必定要用实体方式保存下来。这个想法包含着意 味深长的真理,但是还没有被更多人所理解。布鲁斯特在项目摘要中写道:
随着互联网档案馆将藏书数字化,并将之存入电脑磁盘,我们漸渐发现,數字版 本与纸质书箨的共性日益凸显。电脑硬盘能够存储数字化的教据资料,但它仍然是一 种物廣实体。这样的话,磁盘过了3到5年的使用寿命之后,我们也将它们保存归档。 同样,我们也保存微缩肢卷,这是上一代人的存储媒介。因此,硬盘设备不过是另一 种信息存嫌的介廣罢了。这_联系告诉我们,在數字时代,实体存档仍然是一个重要 的部分。
这个系统的初衷不是为一本一本来检索书籍,而一组一组来检索,比如说, 一整个货盘的书。但是他们被存储是因为总有一天有人会需要用到它们。这个多 层系统的规格如下:
所有图书都被编目,并插入了无酸纸,上面注明了每本书信息和存放位里。每 个箱子大概能放40本书,箱子外面贴注了标签。每个货盘能放24个箱子。改装过的40 寸集装箱保证了安全性,并且可以提供独立控制的储存环境,箱体内的溪度控制在 10^15摄氏度,相对温度控制在30%。大楼里存放集装箱,设有环境监测系统,非营 利组织拥有并保护这幢大楼和里面存放的内容。
就在上个星期日,这个纸质书档案馆向访客幵放。目前馆藏图书大约50万 册。其中大多数都是在旧书市场上很便宜的买来的,还有一些则是来自书籍爱好 者的捐赠。这个档案馆目前正在寻找更多的书籍进行扫描存档。一本书从寻回、 编目、扫描,大概每页要花10美分。档案馆自己拥有扫描版本的纸质书,这也 带了一个小小的好处,他们可以主张对于数字拷贝有合理使用的权利。他们尽量 只扫描自己拥有的书籍。
一个审慎的社会,对于任何自身创造的东西,至少会留下一个“模式标 本”,并且永久保存。20年以来,唯一个对公众开放的互联网备份竟然是来自 于私人出资的“互联网档案馆”,这一点仍然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同时是唯 一一个大规模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档案馆。目前他们正在备份那些书籍的备份。总 有一天,我们会意识到这个举动的远见卓识,布鲁斯特也将被视为一个英雄。
2011年6月10曰
THE LIBRARY OF UTILITY 实用图书馆
我想象,有一个图书馆坐落在偏远僻静的山顶上,里面收藏着重建文明所 必不可少的实践知识。它向所有来到此处的人开放,是文化领域的斯瓦尔巴特 (Svalbard )全球种子库;斯瓦尔巴特全球种子库位于北极圈,贮藏着来自全球 的农作物种子。这个图书馆中的所有实用文献便是“文化的种子”,如果需要, 它们会再次萌芽。这是实用图书馆,作为文明的备份而存在。
现今大部分大型图书馆都非常具有包容性。它们包罗“一切”。谷歌和其他 机构将这一切知识复制成为数字形式,组成了人们渴望已久的寰宇图书馆。但 是,位于山顶的这个图书馆有所不同。它非常具有选择性,不收藏世界最伟大的 文学作品,不收录各种历史,也不包括对民族奇观的深入了解和对未来的猜测。 这个图书馆里面不记录过去的新闻,没有儿童书,没有大部头的哲学著作。它只 有种子,实用知识技能的种子,教你如何重建现在的文明基础和科技。这个图书 馆将收集一切重建自己所需的知识——砖块、砂浆和玻璃的机械构造——图书馆 本身。有人或许会认为,这是一个类似手册一样的图书馆,告诉人们如何用书和 纸张创建实体图书馆。或将其视作重建文明基础的手册。一本重启文明的手册, 恒今基金会和各种科幻故事也已经探讨过它。有了这里所!t藏的知识种子,人类
就可以重新发展印刷、金属加工、塑料制作、胶合板生产和镭射光碟的艺术。
这些信息通常不会出现在图书馆中、书本里和网络上。现在,教学性质和实 用性信息通过YouTube视频传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部分原因在于视频 是展现如何做某事的好方式。同时,也由于录制视频比用文字和图表说明一件事 要更容易。不过,这种方便简单往往会降低教学的质量。如果要依靠寰宇图书馆 来学习如何用矿石炼制金属薄板,发现和提炼矿石,或如何用石油制作塑料,用 桂制造芯片,那将是非常困难的。通常,这种实用知识不会出现在书本中。而即 便图书馆里有这类知识,它们也很浅薄,分散在许多书籍和期刊中。很多这些实 用知识都是隐性知识通过书面记录以外的形式传播。而就算记录在书本上, 这些文献也通常不会进入图书馆。
实用图书馆不必很大。可能只需要一万卷左右的书籍,就足以囊括重建文明 基础的必要信息。与谷歌的寰宇图书馆不同,它收藏的是纸质文献。再过一个世 纪左右的时间,纸质书就会成为稀有物品。不过,纸质书会比任何数字平台更持 久,且使用纸张所需要的科技最少。在任何时期,纸质文本都将可以在任何地方 阅读。但软盘、光盘和PDF格式文档则不尽然。
不过,实用图书馆不仅仅包含许多书籍,它还包含书的序列。你想要了解不 同的内容,就需要查阅不同的文献。如果已经知道如何制作胶水,那你就可以立 即开始学习制作胶合板。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制作防水胶,就要从制作防水 胶开始。如果你知道如何制作胶水和木头纺纱机,但不了鎌压机,那么就需要 另一套不同的教学指南。这种多分支的形式看上去挺有超文本的感觉,用数字形 式不是更好吗?确实,数字化会更好,但还是会保留纸质文献作为备份。
或许实用图书馆通常会在整个冬天都处于密闭状态,每年会开几次或几个 月,用以添加图书和研究工作。这是一个万年图书馆,墙壁坚不可摧,如果真的 到了人类自顾不睱的那一天,它也能够在没有人类维护修理的情况下,屹立数百 年不倒。实用图书馆将用来贮藏最基本的一万卷书籍,安然度过一万年,任何时 候只要需要,都可以利用其中贮藏的知识重启人类文明。
没必要等到在山顶建造实用图书馆。现在,在自家的车库就可以幵始。如果
可能,你会在里面放什么书?
2011年4月24日
①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 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 的概念。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宇、图表和数学公 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 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 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 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S附我们知道但难以 言述的舰o
WHERE THE LINEAR CROSSES THE EXPONENTIAL 线性与指数的交叉
弗里曼?戴森? ( Freeman Dyson )是我最喜欢的大趋势思想家。他一心用 计算机来解决世界性问题。他热衷于思考异想天开的“旁门左道”,只为看看能 否从中学到些什么。他会随便挑选一个极端观点进行推算,看看如果它是对的会 出现什么结果。这些推算出来的数字与我们所知的其他信息是否相符?
戴森刚刚写了篇关于全球变暖问题的分析,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一篇—— 尽管以《纽约书评》的书评面目出现。他有无与伦比的才能,通过对现象的物 理过程进行估算,每每能得出新奇的见解。他的“评论”给我们提供了三个全 新的视角。
? 1)一个理论性全球变暧解决办法。他提出了釆用生物工程技术的“超强食 碳植物”,因为他基于著名的基林曲线(2)的计算表明,植物能在十年内吸收多余 的碳。我认为这种生物技术是可行的。但我怀疑我们不能像他估算的那样把它们 移植到“占据四分之一”地球陆地的野生物种,因为这些经过改变的物种的行为 和相互作用,不会特地与其野生先祖相同。它们之所以如此另类,正是基于这样 一个事实,它们能析出的碳比野生植物多得多。如果像农产品一样大规模种植, 这些超强食碳植物没准儿能起作用。但是要做出这个推测,戴森的问题概要也要
修订。
2) 更有趣的是,戴森对新的全球宗教做出了最好的描述,一个此前几乎没 人注意到的新兴宗教。我认为他在这一点上百分之百是对的:
有一种可称之为环境主义的世界性世俗宗教,认为我们是地球的管家,用奢侈生 活的废弃物品来掠夺这顆星球是一种犯罪,正义之路是尽可能节俭地生活。环境主义 伦理正被灌输给全世界幼儿园、中小学乃至大学里的孩子们。环境主义已取代社会主 义成为最重要的世俗宗教。环境主义伦理本质上是合理的。对自然栖息地的无情破坏 是恶,对鸟类和蝴蝶的细心保护是善,科学家与经济学家和佛教僧人与基督教活动家 在这一点上应该是一致的。环境主义者的世界性团体一多数都并非科学家——占据 着道德制高点,正领导人类社会走向一个有前途的未来。作为一个对自然充满希望和 敬畏的宗教,环境主义已进入到我们的生活。这是一个为我们大家所共享的宗教,不 论我们是否认为全球变暖有害。
3) 但是最重要的,他这篇文章之所以值得长期思考,是因为戴森以非凡的 清晰度解释了代际思考的一个主要难题——这一代今天应当接受多大“惩罚”来 确保未来的繁荣?这是戴森的答案:
如果我们能在2010年花1美元在节能减排上,从而免去2110年由气候变化造成的 M美元损失,M必须多大,才能让这钱花得值得?或者以经济学家的说法,气候变化 对未来造成的损失有多少能枝今天投资于节能减排的钱抵减或者“贴现”③?
这叫做“贴现未来”。任何长期计划都必须面对这样的估算。
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題的常规回答是,如果2010年以平均复利率把钱投资于世界经 济一百年,M必须大于2110年的预期盈利。比如,1美元以4%平均利率投资一百年, 其价值将是54美元;这是1美元在一百年后的未来价值。因此,现在为阻止全球变暖 的特定战略花的每一个美元,必须在一百年后使由全球变暖造成的损失减少54美元还 多,从而增进良性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果一个破排放税收战略的结果是每投资1美元 盈利仅仅为44美元,为此付出的代价将超过采取这个战略的好处。但是如果这个战略 带来的是1美元盈利64美元的结果,其好处就不言而喻了。这时问題就成了 :在创造
超过现时成本的远期利益方面,应对全球变暖的不同战略做得有多好。
未来贴现率的选择对每个制定长期计划的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决定。贴现率是未 来一美元的现值在进入未来的过程中的假定年损耗率。
戴森接着回到全球变暧问题。他评述了斯特恩?和诺德豪斯?关于未来贴现 率的两个对立观点。
在斯特恩看来,贴现是不道德的,因为它把当前一代和后代区别对待。也就是 说,斯特恩认为贴现将过重的负担强加于后代身上。而在诺德豪斯看来,贴现是公平 的,因为今天人们少花一美元,一百年后我们的子孙就能多花54美元。
同样的困惑,可以有许多方式来重新表述。如果能使今天成百万的人摆脱贫 困,那么大量燃烧煤而不是减少烧煤,把减轻贫困搁置到以后,这是否妥当呢? 今天,是繁荣、污染,还是环境健康、贫困,带给后代的更多?如果你生在未来 一代,你想要什么?贫困的世界还是干净的世界?
难道我们不该把繁荣和健康都传下去吗?当然应该,这是我们的目标。但是 戴森对贴现未来的解释说明了一点,总要有所取舍的。实际上就定义来看,我们 也绝对不可能同时满足当前一代和后代。现在和未来的需求可能重叠但不会同时 发生。
每个人都有非常明确的时间偏好。几乎每个人都宁愿在今天得到1千美元而 不是在50年后再得到1千美元。但是如果你在今天1千美元和50年后3万美元之间 做选择,两者就争起来了。现在和未来两个数额之间的差异,驱动产生了我们所 说的利息——某人为现时所得而愿意支付的金额。有些人会为现时报酬支付过髙 代价,往往会陷入永远无法还清利息的困境。因此面向未来的利率和贴现率需要 明智地制定。
社会似乎也有时间偏好。如其所愿的话,他们宁愿要眼下的繁荣而不是以后 的。他们愿意为现在就得到报酬付出多少呢?他们会为了得到眼下的繁荣而为空 气污染、气候变化和长期债务付出代价吗?可能会,而且可能还愿意付出过大的 代价。即刻繁荣的“利息”可能是任何未来一代都不愿偿付的。
此外,技术的推动突显了贴现未来的不可思议性。在某些项目,延迟大大增 加了未来的成本。等着维修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意味着需要越来越多的钱去升 级它们,因为腐朽引起腐朽。忽视可能是自加速的,因此修补遭到严重忽视的东 西贵得几乎难以想像。另一方面,以摩尔定律为例,如果直到未来计算机都能每 年价格降低一半而速度翻倍,那么延迟一些特殊的计算挑战也说得过去。许多生 物学家认为延迟人类基因组测序从经济角度上看是最明智的。你可以等技术发展 几年,随着每年效率和速度翻倍,一旦便宜下来它就会突然发力。因此等的是更 便宜和更快速。
所有的外熵系统(经济、大自然和技术)都是由自加速反馈循环所控制的。 就像复利或良性循环,不断增加的盈利给它们提供了动力。成功导致成功。一个 增量长尾逐渐积累起来,而后由于在每个循环周期都翻倍,它们便从默默无闻迅 速激增到举足轻重的程度。外熵系统也能以相同的自加速方式突然崩溃,一个减 法引起许多其他减法,这样在一个恶性循环中整个系统向内部讲塌下去。我们对 未来的看法被这些指数曲线给歪曲和蒙蔽了。
但是尽管进步运转在指数曲线上,我们每个生命却是以线性方式在延续。我 们日复一日地生活着。尽管我们可能觉得,在我们变老时,时间在飞,实际上它 在一点一滴地慢慢流淌。今天总是比未来某一天更有价值。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 我们无法保证一定能得到这一天。文明同样如此。在线性时间上未来是损失。但 是因为人类心智和社会能够随着时间推移做些改良,并且在良性循环中增加这些 改良,因此在这个维度上时间是盈利。因此长期思考必定包括线性和指数性两种 趋势的合流。我们这个时代的线性征途贯穿于无数自我增强的指数级力量的一连 串起起伏伏中。人类世代也在以线性顺序前进。它们前赴后继稳步向前,同时受 到指数级变化的复合循环的推进。
长期思考的内容就是要权衡线性与指数的交叉点。每一代和每个问题的交点 方程都各不相同。有时即刻需求会占上风,贴现率会有利于现在。比如说,儿童 疫苗和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从长远看来可能证实存在负面作用,但是其对当前世代
的价值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同意把成本交给未来。这样子孙后代就不得不为此 付出代价解决这个问题,方法晕发明更好的药物,采用成倍优于现在的知识 和资源。其他时代下的后代子孙将从起初是小的即时冋报的后来成指数级增长中 大受裨益,以至于我们要提高贴现率。比如说在任何社会,对女孩子的教育投资 收益如此之丰,给许多方面带来的增进如此之大,造福的世代如此之多,现在付 出些代价简直太值了——即便是面对文化抵制和低即刻收益的高昂代价。这里 成本点转向了现在。
如我们所预测,成本、效益、风险阈值落在文明每一部分的时间线,或者由 我们的线性生活与指数变化相交之处构成的野外图,随便哪个都是现成的。
2008年7月3日
①弗里曼?載森(Freeman Dyson 192难12月15日-):美籍英裔数学物理学家,普林斯顿高 等研究院教授,为置子电动力学的建立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戴森还以在核武器政策和外星智能 方面的工作而闻名,著有许多科
②1960年,美国科学家、加州大学教授查尔斯?戴维?基林(Charles David Keeling, 1928- 2005)以实证方法证实二氧化碳含置的确呈上升趋势,并提出著名的"基林曲线"(Keeling Curve )。
③貼现也叫票据貼现,它是指将未来的货币转换成当前或者其之前后,其货币的实际价值。
④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m);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气候变化政策莫基人、气 勝济学M。
⑤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美国最有影响的50名经济学家之一,全球研究气候变 艘济学的顶级分析师之一。
PREDICTING THE PRESENT. FIRST FIVE YEARS OF WIRED
预言现在——《连线》杂志创刊五年引文集锦
某天查阅文件的时候,我找到了这份1997年的文档。里面收集了《连线》 杂志创刊头五年里的一些引文。虽然我不记得自己为什么要创建这样一个文档, 甚至不记得自己有没有编制过这些文档,不过我想这是为 <连线> 杂志五周年刊 而编写的。印象中这些都没有刊发。现在读起来,会很清楚地发现,所有关于未 来的预测,都只是对现在的预言。
以下是全部引文集锦:
人类文化深深地、无可救药地、疯狂地爱上了小发明和小玩意儿。而爱是不 可能被战胜的。
杰伦?拉尼尔,1993年5月、6月,《连线》杂志1.02期第80页。
历史上,没有哪个阶级像蓝领工人阶级崛起得那样快,也没有哪个阶级没落 得像它那样快。
彼得?德鲁克1993年7月、8月,《连线》杂志1.03期第80页。
在虚拟融入?的世界中,创作者不再是传递经验,而是打造完全个人的体
布伦达?劳瑞尔气1993年12月,《连线》杂志1.06期第107页。
我认为,在未来五年内,超过十分之一的人在乘坐公共汽车、火车和飞机 时,会使用头戴式电脑显示器。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1993年12月,《连线》杂志1.06期第136页。
很快,人们对自己所使用的电脑的了解,还比不上对电从哪儿来这个问题的 了解。
丹尼?希利斯1994年1月,《连线》杂志2.01期第103页。
如果人类要创造出思维机器,就不得不面对一大难题——如何创造出复杂到 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
丹尼?希利斯,1994年1月,《连线》杂志2.01期第104页。
电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喻。
吉姆?掩茨纳⑥,1994年2月,《连线》杂志2.02期第66页。
过去,我们换频道。现在,我们按遥控。今后,我们将能够重新设定代理或 过滤程序。广告⑦不会消失,它会重新焕发活力。
迈克尔?施拉格1994年2月,《连线》杂志2.02期第73页。
今后,稀缺资源将不是物质,而是观点。
保罗?萨福' 1994年3月,《连线》杂志2.03第73页。
在我看来,苹果公司推出20?美元的产品这种想法很荒谬。苹果没法做出 200美元的空白磁盘。
比尔?阿特金森⑩,1994年4月,《连线》杂志2.04期第104页。
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牺牲品,将是那些只知道好莱坞、拉斯维加斯、游戏机厅 或购物网站而忘记有其他出口的数十亿人。
艾伦?凯1994年5月,《连线》杂志2.05期第77页。
未来就是扯淡。
杰伊?恰特% 1994年7月,《连线》杂志2.07期第84页。
金钱只是一种信息,一旦数字化,就会遭到那些精通数学的黑客不断地程序
攻击。
凯文?凯利,19907月,《连线》杂志2.07期第93页。
在信息加科技便等于权力的世界里,谁控制着编辑室,谁就掌控了全局。
休?加拉格尔199件8月,《连线》杂志2.08期第86页。
其他功能需要驯养的机器人一被收买、哄骗或进化成为具有家庭角色的野 生机器人。但首先要有机器人。
马克?蒂尔登1994年9月,《连线》杂志2.09期第107页。
永生依靠的是数学,而非奇迹。
迈克?佩里1994年10月,《连线》杂志2.10期第105页。
世界愈发一体化,种族也就越重要。坚持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变得非常重
约翰?奈斯比特1994年10月,《连线》杂志2.10期第115页。
马克?安德里森?会面无表情地告诉你,他认为马赛克通信公司(Mosaic Communications)的马赛克浏览器@会成为全球电子信息的标准界面。
加里?沃尔夫% 1994年10月,《连线》杂志2.10期第116页。
对于坚持认为现实应该黑白分明的人来说,21世纪并不好过。
乔尔?加罗1994年11月,《连线》杂志2.11期第158页。
以兔/V哥和猎手阿宝为例。不消一会儿,他们就打起来了——战略,进攻, 撤退,再重演。整个军工复合体^都体现在一只兔子和一个口吃的人你追我逐的 场景中。
布莱恩?博伊贡1994年12月,《连线》杂志2.12期第9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