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旅行的艺术》 英·阿兰·波徳顿

阿兰·德波顿 (英)
旅行的艺术
译者序
文人与旅行的缘分,从来就是难解难分。
在中国,古人作诗为文,除了要求读万卷书,还讲求行 万里路,不少文人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壮游,所以有李白的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豪兴,有陆游“君诗 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的体悟,有诗界“诗思在灞桥 风雪中驴子背上”的格言。在西方,作家同时也是旅行家 (writer as traveler)也是广得认同的说法。毛姆一生酷爱旅
行,足迹所至遍及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中国及南太平洋中 的一些岛屿,他还去过俄国和美洲。他的很多小说都和他 的旅行经历相关,典型的,如《颤叶集》(27^ Trembling of the 1921)中的8个短篇都是根据他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 的漫游和见闻而写成的。D ? H ?劳伦斯一生中大多数时间
1
是在旅行中度过,在英同、德国、意大利、锡兰(今斯里兰 _)、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法国等等国家都能找到他漫 游的足迹,他的小说《迷途的姑娘》、《亚伦的藜杖》、《袋 鼠》、《羽蛇》等小说就是他在国外游历的产物。其他的许多 作家,如康拉德、吉卜林、奥威尔等等,在小说创作中都带有 强烈的个人游历色彩。游历对作家的写作,诚有刘勰所谓 的“江山之助”也。
文人与旅行的缘分,更多地体现在文人创作的游记作 品。举凡稍有影响的作家,鲜有不写游记的。在中国,不仅 有众多千姿百态的山水诗赋,也有缤纷粲然的山水游记。 现代文人的游记,如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巴金的《海行杂 记》、朱G清的《伦敦杂记》、王统照的《欧游散记》、郑振铎的 《山中杂记》、《欧行日记》等等,无一不是旅行时留下的 心迹
闲扯了这么多,现在该归人正题了。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这本《旅行的艺术》 (The Art of Travel)的作者,无疑是文人,而且是当今英国文 坛上正迅速上升的年轻新秀。生于1969年,巳有3部小说、 3本哲理性散文集行世。这本《旅行的艺术》创作于2002 年,毫无疑问,它记录的也正是作为现代文人的德波顿的旅
2 旅行的艺术
行,他在旅行屮的沉思默想,以及这种沉思默想屮升华出的 关于旅行的智慧与机智。
《旅行的艺术》自问世以来,已经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 的广泛关注。在欧洲、美国和澳洲,它一直摆在畅销书柜, 在大约半年的时间里就卖出了四十多万册。在《时代周刊》 (The Times)、《文学评论》(77^ Literary 等欧美报刊
上可以读到二十多篇关于此书的评论。现今社会,各种旅 行指南、各种关于旅行的感想充斥于书肆报摊,而德波顿的 《旅行的艺术》一书却能博得读者此般青睐,原因何在呢?
首先,我们得承认,德波顿是一个知识渊厚且富有逻辑 思辨能力的作者。他曾经是大学的哲学讲师,有着深厚的 哲学素养,从苏格拉底、洪堡,到爱默生、尼采,他都有过系 统的阅读。此外,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他也有广泛的涉 猎。因此,在论及“旅行”这一近乎陈词滥调的题材时,他不 仅时时表现出理性的悟觉,而且还能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 等文学家的创作,参照凡?高、爱德华?霍珀等画家的作 品,多方位地观照“旅行”、剖析“旅行”。我们不难发现,德 波顿的旅程,以及他所探讨的旅程,更多的是一种哲性的思 绪之旅,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他关注的主要是旅 行者内心的世界,而不是外在的行程。正如他在书中指出:
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 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我们眼前的景观 M我们脑了?里可能产生的想法之间几乎存在着某种奇妙的 关联: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 也产生于陌生的所在。
德波顿倾听的是旅程中旅行者内心的声音,关注的是陌生 场域里可能生发的奇思异想,或者是日常场景中的独到而 用心的感悟。正因为如此,他认为,如果我们在加油站,还 有汽车旅馆等地方发现了生活的诗意,如果我们为机场和 火车车厢所吸引,其原因也许是我们明确地感觉到这些偏 僻孤立的地方,尽管它们在设计上是如何的不完美、不舒 适,在色彩上是如何的不含蓄,在灯光上是如何的不柔和, 但它们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场景,使我们能暂时 摆脱因循僵滞的日常生活屮难以改易的种种自私的安逸、 种种陋习和拘囿。他对飞机场的感悟、对霍珀的《自动贩卖 店》中女主人公的孤独和哀婉的体认,还有他在马德里街头 深得三昧的踯躅,等等,都能看出他飞扬的哲思、渊博的学 识,也能看出他运笔时的匠心和敏悟。
4 旅行的艺术
总之,旅行,从出发时的期待和回返时的结果来看,情 形可能非常吊诡,但真正的旅行,就德波顿而言,必须是哲 理和文化层面上旅者的心灵与旅行地之间的共通和默契。 其次,德波顿也是一个非常感性的旅人。
谈及《旅行的艺术》一书的创作意图,德波顿曾明确表 示,此书并非是一本旅行指南,他也无意涉及旅行的各个方 面或者着意于探讨旅行之深义。他说,他只是想记下他对 不同地方的不同感受,因此,对读者质疑《旅行的艺术》一书 没有包括出发之前的“整装待发”的环节非常恼火,因为,他 的真实意图并不在于为读者设计一个完整的行程,而是在 于营造一种情绪,藉其流动或跳跃,铺展开来,为全书提供 整体感。情绪的飘忽和绵续才是德波顿追求的极致。
在这一点上,德波顿是非常成功的。他的敏感不仅体 现在对文学和艺术作品与旅行地之间的奇妙关联的感悟 上,如凡?高的両作与普罗旺斯,福褛拜的创作与东方情调 等,而且他从不漠视旅行中许许多多司空见惯的细小环节。 如他对旅程中飞行的感性表述:
飞机的起飞为我们的心灵带来愉悦,因为飞机迅疾的 上升是实现人生转机的极佳象征。飞机展呈的力量能激励
5
我们联想到人生中类似的、决定性的转机;它让我们想象自 己终有一天能奋力攀升,摆脱现实中赫然迫近的人生困厄。
云朵带来的是一?种宁静。在我们的下面,是我们恐惧 和悲伤之所,那里有我们的敌人和同仁,而现在,他们都在 ?地面上,微不足道,也无足轻重。也许我们早已参透了这样 的真谛,但现在,我们倚着飞机冰凉的舷窗,这种感觉变得 从未有过的真切——我们乘坐的飞机是一位渊博的哲学老 师,是听从波德莱尔的召唤的信使:
列车,让我和你同行!轮船,带我离开这里!
带我走,到远方。此地,土俱是泪!
富有哲思,同时乂非常感性,并辅之以洗炼的语言,沉蕴却 不失机智的笔调,这就是《旅行的艺术》的最突出的特点。
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 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是,释卷之后,我相信 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辨的,也是 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g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 绪,令人沉醉而不自知……
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
6 旅行的艺术
我深信,德波顿无处不在的智慧和机智将影响甚至改变你 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
方式。
南治国于星洲华岗
7
我的作品在中国
我很清楚地记得我的首度中国之行。抵达北京时是 2004年5月的一个清晨,我的几位中国编辑亲自前往机场 迎接,随身带着我所有作品的中文版。从机场前往市区的 路上,我的编辑向我解释,对于将我的作品引进中国市场她 真是既充满期待又有些担心。她说,要想让中国读者接受 一个全新的欧洲作家的作品真的很难,除非是那些教你如 何取得商业成功或是如何操作电脑软件的书。不过,我的 中国编辑也充满信心。因为中国读书界自‘有一群严肃的读 者,他们渴望读到内容深刻、发人深省的优秀作品。结果, 我的中国之行就演变成一连串的图书推广活动:接受采访、
在媒体上露面以及在书店里朗读和签售。虽说大家事先都 有过各式各样的疑虑,不过好消息还是接踵而至:我的作品
确实在中国卖出去了。《拥抱逝水年华》 本描写以晦
涩著称的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书竟然卖了两万册!
写书的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人搞不懂为什么他的大 著地球人没有人手一册;另一种人则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 竟然有人肯巴巴地花钱买他的书而且认真读过。我属于后 一个阵营,所以对于我的书竟然能在中国贏得这么多读者, 我深怀感激。我有个网站(WWW, alaindebotton. com),我每
天都能看到中国读者的留言,他们想跟我交流几句,想表达 他们对我作品的喜爱。写作是粧难上加难的营生,可是拥 有这么热心的中国读者,感觉确实容易了很多。
反观我已经出版的几本书,我有时仍不免有些犯嘀咕: 我到底属于哪一类作家——究竟是什么将这些只言片语连 缀到一起,成为一本完整的书。从一开始写作,我就缺乏一 个明确的定位。在明确知道我想成为哪一类作家之前我只 知道我不可能成为哪一类作家。我知道我不是诗人,我也 知道我不是个真‘正的小说家(我讲不来故事,我“发明”不了 人物)。而且我知道我也做不来学者,因为我不想墨守那一 整套学术规范。
2 旅行的艺术
后来,我终于发现了自觉正好适合自己的定位:随笔作 家。据我个人的理解,所谓随笔作家,就是既能抓住人类生 存的各种重大主题,又能以如话家常的亲切方式对这些主 题进行讨论的作家。如果一位随笔作家来写一本有关爱的 书,他也许会对爱的历史和心理稍作探究,不过他最终必须 得用一种个人化的调子来写,使读者读起来就像跟朋友娓 娓谈心。这种朋友般的阅读感受对我而言非常重要:我希 望我的书读起来就像跟朋友谈心,不想拿人学问的帽子来 充门面、唬人。
初习写作,我还认识到我喜欢写得尽可能简单朴素。 这当然也挺冒险的,因为虽说你是刻意写得朴素,可难免也 会冒乏味和幼稚之讥。不过我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发现, 要想附庸风雅、假充聪明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儿了,你只 需故作高深,让人弄不懂你就成。如果有本书我看不懂,也 许就意味着作者比我更聪明——这是我们作为读者都未能 免俗的一种普遍的受虐欲心理。我则宁肯抵挡住这种诱 惑,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来写作,因为我讨论的主题本身就 是跟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恋爱、旅行、身份焦虑、美与丑以及 分离与死亡的经验等等。
除了要写让人看得懂的书之外,我还立志要写在某些
3
方面能对人有所助益的书。有一种观念认为好书就不该 (没义务)对人有任何用处,为艺术而艺术嘛——并非为了 实际的进步或是事业的成功而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我也认 同这种观念。为了完全改变自己而去啃那些严肃的书籍确 实愚不可及,不过,我也认为,抱定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以 及自己所处环境的目的去读书,是至关重要的。最好的书 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从来没办法明 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
恋爱和阅读之间或许真有某种重要的关联,两者提供 的乐趣差堪比拟,我们感到的某种关联感或许就是基于这 个根源。有些书跟我们交流的方式与我们的爱人同等热 烈,而且更加诚实可靠。这些书能有效地防止我们因自觉 并不完全属于人类大家族而滋生的伤感情绪:我们觉得孑 然孤立,谁都不理解我们。我们身上那些更加隐秘的侧 面——诸如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愠怒,我们的罪恶感——有 时竟然在某一书页上跟我们撞个正着,一种自我认同感于 是油然而生。那位作者用确切的文字描述了一种我们原以 为只有我们自己才有所会心的情境,一时间,我们就像两个 早早地去赴约吃饭的爱人,兴奋不已地发现两人间竟有这 么多的共同点(陶醉之下,只能嚼几口眼前的开胃小食,哪
4 旅行的艺术
有心思再去吃什么正餐),我们也会把书暂时放下,带点乖 张地微笑着盯着书脊不放,仿佛在说,“何等幸运,邂逅 此君。”
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说,“事实 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 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 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不过,书的 价值还不止于描绘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习见的那些情感和 人物,好书对我们各种感情的描绘远胜过我们自己的体会, 它处理的感知和认识虽确属我们所有,却又是我们根本无 力予以明确表达的:它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我读书时总抱着非常个人的理由:为了帮我更好地生 活而读书。我十五六岁时开始认真地读书,当时最喜欢读 的就是爱情故事。我把书屮的人物都想象成我的生活中真 实存在的活人:我读得如饥似渴,又感同身受。这足可以解 释文学何以能够为失恋的人儿带来舒解和慰藉。在文艺作 品中认出我们自己,可以使我们换一种达观的态度看待我 们自身的困境,因为我们可以学着站在普世的高度看问题, 这正是作家们为了创作而采取的立场。
学着读书——写作又何尝不是——也就等于接受这样
一个现实:我们的个性并非如我们乐于想象的那般密不透 风,我们自以为只归我们独有的很多东西其实根本没那么 私密——当然并不是说它们就是客观超然的,像你在快餐 店里招呼侍应生那么不带感情色彩,而是说它们其实都是 人类所共有的东西。我们在发现自己并非如此孤立的同时 也要付点代价:我们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与众不同。
我自己在读书时总是很自私:我不想只是为了读书而 读书。我读书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更有自知 之明、更多才多艺的人。我几乎从来都不为了“取乐”而 读书。
我希望这能有助于解释我为什么写了这些书——写这 些书是期望它们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人类的处 境。中国竟然也有些读者愿意跟随我探索的旅程,幸何 如哉!
2008年10月于伦敦 (冯涛译)
6 旅行的艺术
推荐序
余秋雨
这本书,读得我满心喜悦。
旅人不同于常人,有一种独特的心境,他们在荒漠相 遇,在街市邂逅,一抬眼就能彼此沟通。读这本书也是这 样,才翻儿页就知道遇上了同道,因为我也称得上是一个老 资格的旅行者。
同时我也立即明白,为什么这本书在短短的半年时间 内就能在英语世界销售40万册。世上同道不少。
为此我要郑重地把这本书推荐给中国读者,因为他们 中有很多人已经是旅行者,或者准备做旅行者。
这本书就是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
n
与一般中国读者的预期不同,这本书不是游记散文,不 是导游手册,也不是论述旅行历史和意义的常识读本。我 们读到的,很像是用小说笔法写出来的人物传记片断。但 是,这些人物是那么重要,我们曾经在文学、艺术、科学领域 里仰望过他们的光辉;这些片断又是那么感性,没有记录他 们的专业成就,而是留下了他们面对远行的地图、陌生的城 市、异国的街道所产生的惊讶、抵拒、喜悦和深思。
这简直是一部纯粹的文学读物,怎么会起了这个书 名呢?
其实正是这本书,划分出了旅行的等级。
旅行是万众的权利,每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但是,不同的文化程度和人生基调,会使同样的旅途迈出不 一样的脚步。我国新兴的旅游事业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 的,时间不长,规模很大,整体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即便是 已经达到的较高水平,也与国际认知有很大距离。
例如,旅行的等级并不是由所选路线和所付经费来决 定的,这一点明白的人就不太多;有些人自以为明白了,追 求旅行的文化含量,把文化古迹当作主要目标,结果不仅把 旅行窄化了,也把文化曲解了。
2 旅行的艺术
《旅行的艺术》展示了一种有关生命和环境厮磨的精神 层面,因此也让我们看到了旅行的至高等级。任何杰出的 生命都会不断地寻找环境载体,而这种寻找也就是冲撞。 冲撞之处未必著名,更不必有古迹,因为既然已经有古人冲 撞过,有万人冲撞过,也就很难再发生只属于自己的冲撞。 但是,这种独特的冲撞仍然必须包含一定的普遍性,这也是 冲撞者通向杰出和伟大的道路。因此,《旅行的艺术》撷取 了这些高贵灵魂与自己所遇环境的种种对话,特别是这些 对话中徘徊于自己和社会、个人和大众、景物和精神之间的 思考。
因此,正是这些高贵灵魂与自己所遇环境的种种对话, 揭示了旅行的深层意义。
这本书认为,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 验,而这种幸福,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由理性支配的 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
何谓理性支配?首先是人对自己无法离开自然与环境 而封闭生存的确认;其次是人对自己和群体所处环境的了 解,以及对未知环境的向往;其三是人对外部美的发现和寻
找,并从中获得自我体验。
何谓积极生活?首先是踏访已知环境的热忱;其次是 探测未知环境的勇敢;其三是从自己和环境的斡旋中找到
乐趣。
我想,旅行确实能够全方位地满足这种幸福感,而反过 来,也只有包含着理性支配和积极生活的态度,旅行本身才 能抵达完满。
随着时代的发展,旅行的意义已超越了古希腊哲学家 所论述的幸福,原因是,不旅行的危害越来越显现。初一 看,旅行者未免孤独、沉默,因为他们疏离了社会,但被他们 疏离的社会又是什么样子呢?竟然是越来越走向保守、僵 硬、冷漠、自私。于是,反倒是踏遍千山的脚步,看尽万象的 眼睛,保留着对人类生态的整体了解,因此也保留了足够的 视野、体察和同情。他们成了冷漠社会中一股窜动的暖流, 一种宏观的公平。这就使现代旅行者比古代同行更具有了 担负大道的宗教情怀。旅行,成了克服现代社会自闭症的 一条命脉。
本书引述雷蒙德?威廉斯的话来说明这个道理:
18世纪以来,人类的同情和了解不再源自于社群活动,
4 旅行的艺术
而是来自于人们的漂泊经验。因此一种基本的疏离、沉默
和孤独已成为人性和社群的载体,对抗着普通社会阶层的
苛严僵固、冷漠无情和自私自利的闲适。
但是,这里所说的漂泊经验对于普通社会的对抗,并不 一定是社会改革的呼吁,更多的还是一种主体感受。感受 的拓展和审美的产生,就已经形成对抗,而当这种感受通过 文学方式、艺术方式或科学方式表达出来,对抗也就成了 一 个凯旋式的传播。
《旅行的艺术》中引述的一个个主角,都完成了这种凯 旋式的传播,而这本书本身,正是这种传播的延续。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语言方式。
质感、细腻、随意,尽量把大感觉化解成小感觉,把理性 结论隐藏在几乎看不见的地方,因此也可能根本没有这种 结论。这样的文字,有一种感性的征服力。
绝不追求那种经过洗涤的纯美。深信很多艺术写生和 游记笔墨都因过度的省略而走向了虚假,因此在感性的谈 吐中不避真实生活的芜杂。
5
这两个特点,来自于旅行生活的本真。真正的旅行视 角是感性的,而且不作过度省略,这就从方法论上补充了古 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理件支配”。
这样的文字,也能调整我们在旅行中的心理习惯。我 们总是太多概念、太多预设、太多追随、太多知识、太多传 闻,而舍弃了本来最值得珍惜的耳目直觉和具体细节,结 果,哪儿都走到了,却走得那么空洞,那么亦步亦趋、人云 亦云。
因此,我劝拿到这本书的读者不要性急,静下心来细细 品味这些与自己所到景点未必有关,而且显得有点啰嗦的 描述。这种从容的语气、优雅的叙述,真应该校正我们过于 浮躁的步履。
多少年后,如果我们的旅行队伍中少了很多扬旗吹哨 的团队、匆匆追赶的人群,多了一些慢吞吞地关注各地大量 零星风味、琐屑世情的陶醉者和凝思者,从而大大提升了旅 行的整体品质,那么,追根溯源,也许应该感谢这本书在上 海的出版。
2 旅行的艺术
时序之入冬,一如人之将老,徐缓渐近,每日变化细微,
殊难确察,日日累叠,终成严冬,因此,要具体地说出冬天来 临之日,并非易事。先是晚间温度微降,接着连日阴雨,伴 随来自大西洋捉摸不定的阵风、潮湿的空气、纷落的树叶, 白昼亦见短促。其间也许会有短暂的风雨间歇,天气晴好, 万里无云,人们不穿大衣便可一早出门。但这些都只是一 种假象,是病入膏肓者临终前的“回光返照”,于事无补。到 了 12月,冬R已森然盘踞,整座城市每天为铁灰色的天空 所笼罩,给人以不祥之兆,极类曼特尼亚①或韦罗内塞②的 绘画作品中晦暗的天空,是基督耶稣遇难图的绝佳背景,也 是在家赖床的好天气。邻近的公园在雨夜的路灯F,满眼 泥泞和积水,甚是荒凉。有一晚,大雨滂沱,我从公园走过, 忽地记起刚刚逝去的夏日,在酷暑中,我曾如何躺在草地 上,伸展四肢,任光脚从鞋中溜出,轻抚嫩草;我还记起那种 和大地的直接接触如何让我觉得自由舒展:夏日里没有惯常
①Mantegna, And^a( 1431 ? 一丨506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译者
②Veronese,Paolo(1528-1588), 16 ft纪威尼斯画派的主要_家和著名的 色彩大师。——译者
威廉?霍奇斯:《重游塔希提岛》,1776年
的室内、户外之别,置身大自然时,我有如在卧室里一般
自在。
但现在,眼前的公园再次变得陌生,连绵的阴雨中,草 地已无从涉足。此时,任何的哀愁,任何得不到快乐和理解 的担忧,似乎都能在那些暗红砖石外墙、浸得透湿的建筑, 以及城市街灯映照下略泛橙色的低沉的夜空中找到佐证。
这样的天气,以及这个时节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件(似乎 应验了詹佛①的名言,一个人每天早晨都得吞食一只癞蛤
① Chamfort,Sebastien-Roch Nicolas(丨940? —1994),法国剧作家。——译 者
4 旅行的艺术
蟆,这样才能保证他在日间不会遇上更恶心的事),使我很 自然地想起了一件事:一天下午,儿近黄昏,我意外地收到 了一大本色彩亮丽、名为《冬W艳阳》的両册。画册的封面 是一大片的沙滩,还可以看见沙滩边缘湛蓝的海。沙滩另 一边,是一排棕榈树,多数斜立着,再往后,是画面中作为背 景的群山;我能想象那山中有瀑布,想象得出山中飘香果树 下的荫凉,体会从酷热中解脱的惬意。画册里的摄影图片 让我不禁想起描绘塔希提岛的油画——那是威廉?霍吉斯 和库克船长一起旅行时创作的作品,画面中,夜色轻柔,热 带礁湖边,土著少女在繁茂的簇叶中无忧无虑地(赤脚)欢 跳。1776年严冬,霍奇斯首次在伦敦皇家学院展出这些油 画,引起了人们对美景的好奇和向往,而且,从那以后,这类 图景一直都是热带风情画的范本;自然,这本《冬日艳阳》也 不例外。
那些设计和制作这份画册的人也许还不知道画册的读 者是多么容易为那些摄影图片所俘虏,因为这些亮彩的图 片,如棕榈树、蓝天和银色沙滩等,有一种力量,使读者理解 力受挫,并完全丧失其自由意志。在生活中别的场合,他们 原本谨慎,敢于质疑,但在阅读这些图片时,他们却不假思 索,变得异常的天真和乐观。这本画册所引发出的令人感
动,同时让人伤感的向往便是一个例子,它说明了人生中许 许多多的事件(甚至是整个人生)是如何为一些最简单、最 经不起推敲的快乐图景所影响;而一次开销巨大,超出经济 承受能力的旅程的起因又如何可能仅仅只是因为瞥见了一 张摄影图片:图片里,一棵棕榈树在热带微风中轻摇曼舞。 我决定到巴巴多斯岛旅行。
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 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不论是 多么的不明晰,旅行仍能表达出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之外 的另一种生活意义。尽管如此,旅行还是很少迫使人去考 虑一些超越实际、需要深层思索的哲学层面的问题。我们 经常得到应该到何处旅行的劝告,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为 什么要到那个地方,又如何到达那个地方,尽管旅行的艺术 会涉及一些既不简单,也非细小的问题,而且,对旅行的艺 术的研究可能在一定意义上(也许是微不足逍的)帮助人们 理解希腊哲人所谓的“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 福” (eudaimonia)或人类昌盛。
6 旅行的艺术
在对旅行的期望和旅行的现实的关系上总会出现一个 问题。我碰巧读到于斯曼①的小说《逆流》。小说发表于 1884年,主人公德埃桑迪斯公爵是一个衰朽厌世的贵族,正 筹算一趟伦敦之旅,他百般思索,分析了对一个地方的想象 和实际情形之间令人极度沮丧的差异。
在于斯曼的小说中,德埃桑迪斯独自住在巴黎市郊的 一处宽敞的别墅。他几乎足不出户,因为这样,可以使他避 免看见他所以为的人之丑陋和愚蠢。他还年轻时,一天下 午,冒险到附近的村子去了几个小时,结果发现他对他人的 憎恶更甚。从那以后,他决意一个人躺在书房里的床上,阅 读文学经典,同时构想自己对人类的一些尖酸刻薄的想法。 但有一天清早,德埃桑迪斯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愿,想到伦 敦旅行。这变化,连他自己都觉得吃惊。在到伦敦旅行的 意念萌生之时,他正坐在火炉边读一本狄更斯的小说。这 小说引发了他对英国人的生活情形的种种想象。事实上, 对此他之前已冥思良久,只是现在,他热切地盼望能亲眼一
①Huysmans,Joris-Karl( 1848—1907),法国作家,此处提到的《逆流》一?书 是他的代表作,——译者
睹。兴奋已让他难以自持,所以,他差使仆人打点好行装, 他自己呢,则身着灰色花呢套装,脚蹬一双系带短靴,头戴 一顶圆顶礼帽,还披了件蓝色亚麻长斗篷,搭乘最早的一趟 火车去了巴黎。离开往伦敦的火车正式出发还有些时间, 他走进了丽弗里街的加里尼涅英文书店,买了一本贝德克 尔的《伦敦旅行指南》。书中对伦敦名胜的简练描述让他觉 得美不胜收。接着,他走到附近的一间英国人常来光顾的 酒吧。酒吧里的氛围活脱脱是狄更斯小说中的场景:他想 起了小杜丽,朵拉?科波菲尔和汤姆?品奇的妹妹露丝坐 在和这酒吧间相似的温馨明亮的小屋里的情形。酒吧里的 一位顾客有着威克费尔德先生一般的白发和红润肤色,而 其分明的面部轮廓、木然的表情和无精打采的眼神又让人 想起塔金霍恩先生。
德埃桑迪斯觉得有些饿,便到了隔壁的一家英式小餐 馆。餐馆在阿姆斯特丹街,靠近圣拉扎尔火车站。餐馆里 光线昏暗,烟雾弥漫,柜台上摆着一长排啤酒,还摊着小提 琴般褐色的火腿,以及番茄酱般红色的大龙虾。一些小木 餐桌旁,坐着健硕的英国女人。她们的长相很男性化,露出 硕大的牙齿,有如调色刀;她们手脚粗长,脸颊像苹果般红 通通的。德埃桑迪斯找了一个桌子坐下,点了牛尾汤,烟熏
8 旅行的艺术
鳕鱼,还要了一份烤牛肉和土豆,一些艾尔啤酒和一大块斯 提耳顿干酪。
随着火车离站时刻的迫近,德埃桑迪斯对伦敦的梦想 行将变为现实,但就在这个时刻,他忽地变得疲乏和厌倦 起来。他开始想象自己若真的去伦敦该是如何的无聊和乏 味:他得赶到火车站,抢个脚夫来搬行李,上了车,得睡在 陌生的床上,之后还得排队下车,在贝德克尔已有精到描 述的伦敦街景里拖着自己疲惫的身子瑟瑟前行……想及这 些,他的伦敦之梦顿时黯然失色既然一个人能坐在椅子 上优哉游哉捧书漫游,又何苦要真的出行?难道他不已置 身伦敦了吗?伦敦的气味、天气、市民、食物,甚至伦敦餐馆 里的刀叉餐具不都已在自己的周遭吗?如果真到了伦敦, 除了新的失望,还能期待什么?”仍然是坐在椅子上,他开始 了自我反省我竟然不肯相信我忠实可信的想象力,而且 居然像老笨蛋一样相信到国外旅行是必要、有趣和有益的, 我一定是有些精神异常了。” '
结果自然是,德埃桑迪斯付了账单,离开餐馆,依旧是 搭上最早的一趟火车M到了他的别墅。一起回家的当然还 有他的行李箱、他的旅行包、他的旅行毛毯、他的雨伞和他 的拐杖。自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他的家。
实地的旅行同我们对它的期待是有差异的,对此观点, 我们并不陌生。对旅行持悲观态度的人——德埃桑迪斯应 该是一个极佳的典范——因此认为现实总是让人失望。也 许,承认实地的旅行和期待中的旅行之间的基本“差异”,这 样才会更接近真实,也更有益。
经历了两个月的期待,在2月的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和 我的同伴抵达了巴巴多斯的格兰特利?亚当斯机场。从下 匕机到低矮机场大厅间的距离很短,但却足以让我感到气 候的剧烈转变。才几个小时,我就从我所居住的地方来到 了一个闷热潮湿的所在,这种天气,在我所居住的地方,五 个月后方会来临,而且,闷热潮湿的程度也不会如此难耐。
一切都和想象相异——相形于我的想象,这里的一切 简直就让我吃惊。在这之前的几周里,只要想到巴巴多斯 岛,萦绕脑际的不外乎是三种恒定的意象,它们是我在阅读 一本相关的宣传册和航空时刻表时开始构想并凝固成型 的:其一是夕阳下挺立着棕榈树的海滩;其二是一处别墅式 的酒店,从落地窗看过去,是铺着木质地板、有着洁白的亚 麻床罩的房间;其三呢,则是湛蓝无云的天空。
10旅行的艺术
如果有人要问,我自然会承认岛上还有别的东西,只是 我无需它们来构建我对巴巴多斯岛的印象。我的行为就像 是经常到剧院看演出的观众,仅从背景画布上的一棵橡树 或一根陶立克式的柱子便能自然地想象剧台上的一切都发 生在舍伍德森林或古罗马。
然而,一踏上巴巴多斯岛,我就意识到“巴巴多斯”这一 词还应包含太多的内涵。譬如说,一个巨型的储油设施,上 面印着英国石油公司的黄绿两色的标志;穿着一尘不染的 褐色制服的移民局工作人员坐在用夹板钉起来的箱子上, 带着一点好奇,漫不经心地翻阅人境游客的护照(有如一个 学者在翻阅图书馆闭架书库里的手稿),而等候入境的游客 队伍已排出机场大厅之外,延伸到飞机跑道的边缘;在行李 传送带上方印着朗姆酒的广告,在海关的过道上挂着总理 像,在迎宾大厅有外币兑换处,在机场大厅之外是成群的出 租车司机和导游……如此繁复的景象扑面而来,如果说它 们可能对我产生什么影响,那就是它们奇怪地让我更难看 到我本想来此一睹的巴巴多斯岛。
在我的预期中,机场与饭店之间是一段空白。从行程 安排表的最后一行(很押韵的一句“15点35抵达巴巴多斯 2155” )到酒店房间之间本应空无一物。我的脑子里本来空
空的,可现在心里却涌起对一些景象的不满,如塑料垫已破 烂的行李传送带,堆满烟灰的烟缸上两只翻飞的苍蝇,迎宾 厅里转动着的S型电扇,仪表板有假豹皮镶边的白色出租 车,机场外大片荒地t 一只无家可归的狗,环形交叉路口立 着的“豪华公寓”的广告,一个叫“巴达克电子公司”的工厂, 一排用红、绿色铁皮做屋顶的建筑,一辆车子前后车窗间立 柱的橡皮上写着的小小的“大众汽车公司,沃尔夫斯堡”的 字样,一处不知名的色彩艳丽的灌木丛,一个酒店的接待前 台,显示着6个不同地方的时间,墙上还用图钉固定着一张 写有“圣诞快乐”的贺卡,而圣诞节已过去了两个月……到 达儿个小时后,我才慢慢将自己和想象中的酒店房间联系 起来,只是我先前没有想到房间里的空调机是如此庞大,也 没有料到洗手间只是用塑料贴面板分隔而成,上面还贴着 告示,正告客人节约用水。
如果说我们往往乐于忘却生活中还有众多的我们期待 以外的东西,那么,艺术作品恐怕难逃其咎,因为同我们的 想象一样,艺术作品在构型的过程中也有简单化和选择的 过程。艺术描述带有极强的简括性,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还 必须承受那些为艺术所忽略的环节。一本游记,替如说,可 能会告诉我们叙述者“旅行”了一个下午赶到了山城X,而
12旅行的艺术
后在山城里的一座建于中世纪的修道院里住了一宿,醒来
时已是迷雾中的拂晓。事实上,我们从不可能“旅行”一个
下午。我们坐在火车上,腹屮刚吃过的午餐在翻腾。座位
的罩布颜色发灰。我们看着车窗外的田野,然后又回视车
厢内。一种焦虑在我们的意识里盘旋。我们注意到对面座
位的行李架上一个行李箱上的标签。我们用一个手指轻轻
地敲打窗沿。食指的指甲开裂处勾住了一个线头。天开始
下雨了。一颗雨滴沿着蒙满灰尘的车窗玻璃滑下,留下一
道泥痕。我们在寻思车票放在哪里。我们又看着窗外的田
野。雨还在下。火车终于启动了。火车经过了一座铁桥,
然后不明缘故地停了下来。车窗上停着一只苍蝇……所有
这些,可能还只不过是“他‘旅行’了一个下午”这一意蕴繁
t
杂却让人误解的句子中的“下午”的第一分钟里发生的一些 事件。 ?
如果要求一个讲故事的人给我们提供如此琐肩的细 节,他必定很快恼怒不已。遗憾的是,现实生活就像是用这 种方式讲故事,用一些重复、不着边际的强调和没有条理的 情节惹我们厌烦。它坚持要向我们展示巴达克电子公司, 向我们展示车厢里的安全扶杆、无家可归的狗、圣诞卡,还 有那只先是停在那个堆满烟灰的烟灰缸边缘,进而停落在
13
烟灰之中的苍蝇。
知晓了这些事实,我们便不难解释此种怪现状了,那就 是在艺术作品和期待中找寻有价值的因素远比从现实生活 中找寻来得容易。期待和艺术的想象省略、压缩,甚至切割 掉生活中无聊的时段,把我们的注意力直接导向生活中的 精彩时分而毋须润饰或造假,结果是,它们所展现的生活气 韵生动、井然有序。这种气韵和秩序是我们纷扰错乱的现 实生活所不能呈现的。
在加勒比海海岛上的第一个晚上,我躺在床上不能入 眠,开始回顾自己的旅程(在房间外的小树丛里有蟋蟀的鸣 叫,还有虫子活动时发出的声音),现时的纷扰迷乱居然已 经开始淡逝,而有些事件则变得明晰起来:原来,在这种意 义上,回忆和期待一样,是一种简化和剪辑现实的工具。
现时的生活正像是缠绕在一起的长长的胶卷,我们的 回忆和期待只不过是选择其中的精彩图片。在我飞往巴巴 多斯岛长达九个半小时的旅程中,保存下来的记忆只不过 六七个静止的画面。今天仍然留存的画面,便是飞行过程 中支在座位上的小餐板。我在机场所有的经历,记忆中留 存下来的也不过是手持护照等候审查入关的长长的队伍。 我的各种经历已经压缩成一种清晰无误的叙述:我成了一
14旅行的艺术
位从伦敦飞来此岛并人住岛上酒店的旅客。
我早早地酣然人睡了,醒来时已是我在加勒比海边的 第一个清晨——当然,在这简括的词句背后肯定会有许许 多多并不简括的事实。
德埃桑迪斯曾试图到英国旅行,在这之前的许多年,他
还想过到另一个国家旅行,这个国家就是荷兰。在动身前,
他把荷兰想象成特尼尔斯?、扬?斯丁②、伦勃朗③、奥斯塔
德④的画作所描绘的地方。他期待那里有简单的家族生活,
同时不乏肆意的狂欢;有宁静的小庭院,地上铺的是砖石,
i
还可以看见脸色苍白的女仆倒牛奶。因此,他到哈勒姆和 阿姆斯丹旅行了一趟,结果当然是大失所望。尽管如此, 那些画作并没有骗人,荷兰人的生活确有其简单和狂欢的 一面,也有铺着砖石的漂亮庭院,能看到一些女佣在倒牛
①Teniera,David( 1582—1649),佛兰德斯巴罗克时期画家。一译者
②Steen, Jan(约1626—丨679),荷兰画家。——译者
③ Rembramlt,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一1669),荷兰绘画大师3 译
④Ostade,Isaek van (丨621—丨649 ),荷兰巴罗克时期风俗画和风景闽 家。一译者
雅各布?冯?雷斯达尔:《阿尔克马尔风景》,1670—1675年
奶,然而,这些珍宝都混杂在一大堆乏味的日常影像中(如 餐馆、办公楼、毫无特色的房屋、少有生机的田野等),只不 过荷兰的画家们从#在他们的作品中展现这些普通的事物 而已。旅行时,置身于真实的荷兰,我们的体验也因此奇怪 而平淡,全然不及在罗浮宫的荷兰画作展厅里浏览一个下 午来得兴奋,因为在这几间展室里,收藏有荷兰和荷兰人生 活中最美好的方面。
有些荒谬的是,旅程结束后,德埃桑迪斯发现在博物馆 里欣赏荷兰画作更能让他体验到他所热爱的荷兰文化的方 方面面,而这种体验,是他带着16件行李和两个仆从到荷兰
16旅行的艺术
旅行时所没有的。
在岛上的第一天早上,我醒得很早。披上酒店提供的 睡袍,我走到阳台上。东方出现了第一线曙光,天色是浅淡 的灰蓝。一晚喧嚣过后,一切的生灵,甚至于风都似乎在沉 睡,是在图书馆里的那种寂静。酒店房间往外,绵亘着的, 是宽阔的海滩。视野里首先出现的是一些椰子树,而后是 宽阔的沙滩和无垠的大海。我越过阳台的低栏杆,穿行在 沙滩上。大自然在这里充分展示她的柔情。似乎是要着意 补偿她在别的地方的粗鲁狂暴,大自然在这里留下了一个 小小的马蹄形海湾,并决意在且只在这里展呈她的慷慨和 仁爱。椰子树提供阴凉和奶汁,沙滩上布满贝壳,沙子细腻 润滑,是骄阳下饱满成熟的麦穗般金黄的颜色,还有那空 气,即便在树阴下,也暖润十足,全然不同于北欧空气中的 热度,脆弱不常,甚至在盛夏,空气中的温暖也总可能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其固执和特有的寒意。
在海边,我找了一把躺椅躺下。耳旁涛声絮语,像是一 个友善的巨怪小心地从高脚酒杯里汲水时发出的声音。几 只早起的海鸟带着黎明时的兴奋,在海空中疾飞。身后,从
17
树的间隔看去,是度假 房的椰纤屋顶。而呈 现在眼前的是平缓的 海滩,舒展着温柔的曲 线,一直延伸到海湾尽 头,再往后则是热带林 木葱茏的群山。视野 里的第一排椰子树朝 着蔚蓝的大海不规则 地倾斜,似乎故意伸长 脖子,以更佳的角度迎 向太阳,此情此景,正是我在画册上看到的情形。
然而,上面的描述并没冇真切地体现我在那天早上的 心境,因为我当时的心情不仅困惑,而且沮丧,全然没有当 时的“此情此景”可能传寓的轻松。我也许注意到了几只海 鸟带着黎明时的兴奋在海空中疾飞,但我当时的注意力为 别的一些事件所分散,它们同“此情此景”既不相关也不协 调,其中有在飞行途中开始发作的喉痛,担心同事可能没收 到我将外出的通知,两个太阳穴发胀,以及越来越强烈的便 意等等。直到那时,我才第一次意识到一个先前被忽视的
18旅行的艺术
電大事实:在不经意中,我已经到了这个岛上。
我们专注于一个地方的图片和文字描述时,往往容易 忘记自我。在家时,我的眼睛反复盯住巴巴多斯岛的每一 张摄影图片,并没有想到眼睛其实是和身体,以及在旅行中 相伴相随的我们的心智密不可分的;而ti在很多情形下,由 于它们的在场,我们眼之所见便部分、甚至全部地失去了意 义。在家中,我可以专注于酒店房间、海滩或天空的图片而 忽略跟它们密切相关的复杂环境,而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只 不过是更宽广、更繁杂的生活的一小部分。
我的身体和心灵是难缠的旅伴,难以欣赏这趟旅行之 美。身体觉得在岛上难以人眠,抱怨天气太热、抱怨这里的 苍蝇以及酒店里难以下咽的饭菜;心智呢,则感到焦虑、厌 倦,还有无名的伤感,以及经济上的恐慌。
我们曾期望持久的满足感,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处在 一个地方所得的幸福感和同一个地方联系在一起的幸福感 似乎一定只能是短暂的。对于敏感的心智而言,这种幸福 感显然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只是在那么一个短暂的时 刻,我们将过去和未来的一些美好的思绪凝合在一起,所有 焦虑顿然释解;我们沉浸于周围世界,真切地感受它们。遗 憾的是,这种状况很少能持续10分钟,在我们的意识里,新
19
的焦虑总在生成,一如爱尔兰岛西岸的寒湿气流,每隔儿天 总要登岛一次。过去的胜利不再辉煌,将来的情形显得复 杂不定,影响到眼前的美景,它们也变得像总在我们周围的 其他景观一样,让人视而不见。
我开始发现了一种我所未曾料想到的事实:那个呆在 家里郁郁寡欢的我和现在这个正在巴巴多斯岛的我之间是 连续的,并无二致;而与这种连续性相对应的是风景和气候 上的非连续性——在岛上,甚至这里的空气似乎都是用一 种甜润的、全然不同的物质生成的。
第一天的上午10点左右,我和M躺在我们的沙滩小屋 外的躺椅上。海湾的上空飘着一片似带羞涩的云朵。M戴 上耳机,开始细读埃米尔?涂尔干的《论自杀》。我则环顾 四周。对旁观者而言,“我”就在我躺着的地方。但实际上, “我”,这里指的是思绪中的我,已确切地离开了躯体,正焦 虑着未来,特别是担心午餐费用是否已含在房费之内。两 小时后,我们坐在酒店餐厅一角的餐桌旁享用着木瓜(午餐 和当地消费税都包含在房费之内),那个曾离开躺椅上我的 躯体的“我”又开始游离身外了,而且离开了巴巴多斯岛,到 了一个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将要面对的问题工程的现场。
似乎早在几个世纪前,对于那些一直担忧未来事态的
20旅行的艺术
人们来说,其身上便有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进化优势。这些 先辈们也许未曾很好地享受他们的经历,但至少他们生存下 来了,并塑就了他们后人的性格。反观他们的兄弟,那些当初 纵情和只关注当下处境的人,却落得惨死野牛角下的下场。
遗憾的是,我们很难回想起我们对未来近乎永恒的焦 虑,因为当我们从一个地方旅行归来,最先从记忆中消失的 便很可能是我们在刚刚过去的时间里对“将來”(即现在)是 如何的焦虑,以及我们的思绪曾如何频繁地游离于旅行地 之外。对一个地方的记忆图景和对它的期待图景中都有一 种纯正性:是这一地方本身让自己凸现出来。
如果在家里我还对巴巴多斯岛念念不忘,那也许是因 为我从未认真仔细且长时间地阅览巴巴多斯岛的图片。假 使我在桌上摆一张巴巴多斯岛的图片,强迫自己盯着它看 上25分钟,我的心智和身体也自然会游移,为许多外在于巴 巴多斯岛的焦虑所纠缠;我也许会闪此更真切地体验到我们 所身处的地方对我们心智的旅行的影响是如何之小。
这里出现了另一矛盾情形,只有当我们不必亲临某地 去面对额外的挑战,我们方能最自如地置身其中,对此,德 埃桑迪斯一定会感同身受。
在我们动身离开的前几天,我和M打算在岛上四处走 走。我们租借了一辆小型越野车,开着它往北,到一处叫苏 格兰的崎岖陡峭的山地,那是17世纪奥利佛?克伦威尔? 流放英国天主教徒的地方。在巴巴多斯岛的最北端,我们 参观了动物花洞(Animal Flower Cave),那是海浪冲击石崖, 在崖表留下的许许多多的洞穴。洞穴里住满了巨大的海 葵,在坑坑洼洼的石崖上铺蔓开来,当它们伸出触角时,看 上去像是黄、绿色的花簇。
中午时分,我们开始往南,到达圣约翰的教区,在那里 的一个林木葱茏的小山上,我们找到了一个餐馆,它位于一 栋古老的殖民时期留下的建筑物的长廊内。餐馆的花园里 长着炮弹树,还有开满花的非洲郁金香树,满树的花朵就像 是倒悬的喇叭。从一页介绍同上我们获知这建筑和花园都 是1745年安东尼?哈钦森爵士在此统治时建造的,造价显 然非常高昂,耗费了 10万磅食糖贸易之所得。沿着走廊,摆 放着十张餐桌,正对着花园和大海。我和M在走廊的尽头
①Crownwell,01iver( 1599—1658),英格兰军人和政治家,曾任英格兰、苏 格兰、爱尔兰共和政体护国公。——译者
22旅行的艺术
找了一张桌子坐下,桌旁是开着叶子花的灌木丛。MAT 一大份甜辣酱虾,我要了红酒海鱼片,里面放有洋葱和香 草。我们谈论着殖民制度,还有在这里防晒霜(即便是最好 的防晒霜)的不可思议的低效用。至于甜点,我们要了两份 焦糖布丁。
甜点上来了,M的那份较大,但看上去像是曾经掉在厨 房地板上然后再捡起来那样不成形状;我的一份则较小,但 精致成形。餐馆服务员一走开,M便起身把她的盘子和我 的盘子对换了一下。“别偷走我的甜点,”我有些生气地说。 “我还以为你想要大的一份,”她回答道,一点也不给我情 面。“你是想拿好的那份!”“我并不是像你那样想的,我只 是想对你好而已!别这样多疑?好吗?”“得了,对我好,把我 的一份给我就行了!”
就这一会儿,我和M都感到了难堪,因为在那孩子气的 U角背后,我们都感觉到了彼此不合、相互不信任的恐惧。
M极不友善地退回了我的甜点,只尝了两勺她的甜点, 然后将盘子推到了桌子的一边。我们再也没有言语。付完 账,我们便开车回酒店,车子引擎的声音掩盖了我们之间的 强烈怨愤。我们不在时,酒店服务员整理了房间,床上换了 干净的床单,矮柜上还摆放了花束,浴室里也放着新的大浴
巾。我从浴室的毛巾架上掀了一条浴巾,走出房间坐在阳 台上,狠狠地带上落地窗门。椰子树投下舒适的阴凉,在下 午的微风里,它们交叉在一起的叶子不时地重新组合,变着 样式。但是,虽有如此美景,我们却无快乐可言。几小时前 的甜点之争,使我对任何实际的事物和任何美的景致都不 能产生快感。舒适的浴巾、花朵和迷人的风景都变得与我 无涉。我的情绪无k借助美好的外在事物而变得高昂起 来;相反,如此完美的天气,还有晚上即将进行的海滩烧烤, 让我觉得是一种羞辱。
那天下午,空气中搀杂着眼泪、防晒霜和空调冷气的味 道,我们心境凄然;它提醒我们:人类情绪受制于一种僵硬 和不宽容的逻辑,若我们想象眼前的美景可以带给我们快 乐,而忽略这种逻辑,那我们就错了。无论是赏心悦目的事 物,还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从中获取幸福的关键似乎取 决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必须首先满足自己情感或 心理上的一些更为重要的需求,诸如对理解、爱、宣泄和尊 重的需求。我和M突然发现彼此承诺的恋情中充满了沟通 障碍和怨愤,我们将不会,也不可能会安然享用华丽的热带 花园和迷人的海滩木屋。
仅仅是一次发怒,居然让我们不再能够享受整个酒店
*24旅行的艺术
的所有迷人之处。如果我们对这怒气的威力感到惊讶,那 是因为我们曾经误解了影响我们情绪的关键因素。在家 时,我们情绪低落,诅咒气候的恶劣,抱怨建筑物的丑陋,然 而,到了热带岛屿上,在湛蓝天空下有着椰纤屋顶的小木屋 里,一场争论过后我们明白的却是这样一个道理——天空 的状态和我们所居住的建筑物的外表决不能凭它们自身的 力量保证让我们畅享快乐,或倍感凄然。
我们所进行的一些巨大的工程,诸如酒店的建造和海 湾的疏浚等,同我们的一些细微和基本、却能消解这些宏伟 工程留给我们的印象的心理情结形成了反差。人类文明的 一切优势,竟然在我们遭遇这一次小小的争吵之后如此迅 速地荡然无存!这些心理情结之难以应付,正说明了一些 古代哲人的朴素且具讽刺意味的智慧:他们主动抛却浮华 和俗世纠缠,住进小泥屋,甚至木桶里,并坚持认为构成幸 福的关键因素并非是物质的或审美的,而永远是心理上的。 薄暮时分,在海滩烧烤的火光所映照不到的暗处,我和M言 归于好,这时,丰盛的烧烤晚宴相对我们当时的幸福而言, 已经太不重要了!这也许再真切不过地印证了上述古代哲 人的睿智。
25
除了荷兰之行和未成行的英国之旅,德埃桑迪斯再也 没有打算过到国外旅行。他就呆在他的小别墅里,让自己 置身于各式各样的事物之中,这些东西让他很容易就享受 旅行的精髓。他在墙上挂着各种彩色图片,上面标示着外 国的城市、博物馆、酒店和开往瓦尔帕莱索或普赖特河的班 轮,俨然是旅行社的宣传橱窗。在他卧室的墙上,贴满了框 框条条,都是大的船运公司的班轮时刻表。他在一个水缸 里养了些水草,还买来一只小帆船,一些船用的索具以及小 的海员模型……藉着它们,他能体验到远航的最大乐趣,却 免去了航海中可能出现的任何不适。德埃桑迪斯用于斯曼 的话表述自己的结论想象能使我们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 远比其本身丰富多彩。”在任何地方,实际的经历往往是,我 们所想见到的总是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现实场景中变得平庸 和黯淡,因为我们焦虑将来而不能专注于现在,而且我们对 美的欣赏还受制于复杂的物质需要和心理欲求。
我还是抛开了德埃桑迪斯的干扰而出外旅行。尽管如 此,有时候,我也和他一样,觉得最好的旅行莫过于呆在家 里,一边悠闲地翻着英国航空公司用圣经纸印刷的世界航 班时刻表,一边在想象的国度里飞翔、遨游。
26旅行的艺术
n旅行中的特定场所
On Travelling Places
地点
高速公路加油站 机场
艽机
火车
向导
波德莱尔
霍珀
27
在伦敦通往曼彻斯特的高速公路旁,有一家用红砖搭 建的加油站。加油站只有一层高,有玻璃橱窗,从那里可以 俯瞰下方的高速公路,以及路旁单调的平坦无垠的原野。 加油站的前院悬着一幅巨大的塑胶广告旗帜。上面的内容 是一只煎鸡蛋、两根香肠和成堆的烤菜豆。它招揽来过路 的司机,也吸引了邻近田野里的一群羊。
我是在傍晚时分到达这家加油站的。西边,天空正布 满红霞。加油站的一边是一排景观树,在过往车辆持续低 闷的噪音里,还能听到树丛里的鸟鸣。我已经在路上颠簸 了两个小时,孤独地看车窗外天边的云起云聚;看路旁草坡 外市镇里的灯火闪烁,看公路大桥和车窗外超前的大车小 车的匆促背影……车厢里的空调机制冷时,总发出连续不 断的噼哒声,像是有回形针不停地落在引擎罩上。下车时, 我已觉昏眩。我的感官也需要调整,重新适应脚下坚实的 土地,习惯拂面的微风和夜即将来临时似有若无的天籁。
餐馆黾灯火通明,有些太过暖热。墙上挂着咖啡杯、糕 点和汉堡包的巨幅照片。一位女招待在给自动饮料售卖机 添加饮料。我拿了一只托盘,沿着金属台面滑过去,买了一
28旅行的艺术
块巧克力和一份橙汁,在餐馆全是玻璃窗的那一边找了位 子坐下来。大块的窗玻璃被带状的米色油灰所固定,油灰 湿湿的、粘粘的,我都禁不住想用指甲去抠它。窗外,草坡 往下,一直伸延到高速公路边。隔着窗玻璃看过去,6个车 道的高速公路上车辆无声疾驰,车流优雅而对称,在渐浓的 夜色里,每辆车的车塑和颜色已不可辨,只能看见由红、白 两色钻石般闪亮的车灯串成的彩带朝着相反的方向,伸展 到无尽远处。
加油站里的顾客并不多。一位女士正悠闲地转动茶杯 里的茶叶袋。一位男士和两个小女孩在吃汉堡包。一位年 纪稍长蓄着胡须的男人在做填字游戏。没有人交谈。整个 的氛围让人易于冥想,也会略觉伤感——只有隐隐约约的 吹奏管乐的轻快节奏和柜台上一张照片里正要张口咬一块 熏肉三明治的女人靓丽的微笑,让人稍觉轻松。餐厅正中 央的天花板下悬着一只纸板箱,伴着空调出风口送出的微 风不安分地晃动。纸板箱上写着餐馆的促销广告——买任 何一种热狗即可获得免费的葱油圈。纸板箱形状奇怪,还 倒置着,看来这并非完全是餐厅主管所设想的形状,一如罗 马帝国偏远国土上的那些里程碑石,其形状背离了帝国中 心标准的设计规范。
29
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加油站的建构很糟糕。整个餐厅 里都能闻到一股燃油味,还有地板清洁剂中柠檬香精的气 味。餐厅提供的食物油腻腻的,餐桌上有星星点点已发干 的番茄酱,这是早已离开的旅客留下的纪念。尽管如此,在 我看来,这远离喧嚣、孑然独立在高速公路一旁高地上的加 油站,还是有些诗意的。它的情状让我联想到别的一些同 样能让人意外地发现诗意的地方,如机场大楼、港口、火车 站和小旅馆等等;它也使我联想到一位19世纪作家和一位 20世纪的画家的作品,这位19世纪的作家对人类较少注意 到的旅行地点有着不同寻常的感知能力,受其启发,那位20 世纪的画家找到了自己的创作灵感。
查尔斯?波德莱尔①于1821年生于巴黎。很小的时 候,他就不愿呆在家里。5岁时,父亲死了。1年后,他母亲 再度结婚,对于继父波德莱尔没有好感。他被送到多所寄 宿学校读书。由于不守校规,他一再地被这些寄宿学校逐 出校门。长大后,他发现自己和中产阶层的生活格格不人。
① BamMaire, Charlt*s( 1821 —1867),法国诗人。 译者
30旅行的艺木
他和母亲、继父争吵,穿剧台上才使用的黑色斗篷,在自己 的卧室里挂满德拉克洛瓦?的名画《哈姆莱特》的平版复制 品。在日记中,他抱怨自己深受折磨,其根源之一是“一种 可怕的病魔——对家的恐惧”,其次则是“幼年便有的孤独 感。尽管有家人,特别是有学校里的朋友,一种注定终生孤 独的宿命感总也挥之不去”。
他梦想着能到法国以外的地方,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在另一个大陆上,让他彻底忘却“平常的生活”——这是一 个让他发怵的字眼。他梦想到一个更温暧的地方去,到《旅 行的邀约》中的对偶诗句描述的神奇之所去,那里一切充满 “秩序、美丽/华贵,静谧和活色生香”。然而,他明白这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情。他曾经告别北部法国的阴沉的天空,结 果是沮丧而归。他动身离开法国,其0的地是印度。在海 上航行了 3个月后,他乘坐的船遭遇了海上风暴的打击,停 靠毛里求斯检修。毛里求斯岛林木葱翠,环岛都是热带棕 榈树,这正是波德莱尔曾经梦想一游的地方。但糟糕的是, 他始终不能摆脱一种伤感和无精打采的状态,因而对未竟 之旅产生怀疑,认为即便是到了印度,情形也不会更好。于
①Delacroix,Eu阱ne( 1798—丨863),法国浪漫主义画家。一一译者
是置船长的一再劝说于不顾,他坚持返航回到法_。
这段旅行使他终其一生对旅行又爱又恨。在《旅程》 中,他充满讽刺意味地想象从远方归来的旅行者的叙述:
我们看见星星,
波涛;我们也看到了沙滩;
尽管有许多麻烦和突如其来的灾难,
就像在这里,我们总觉厌烦。
尽管如此,他还是盼着能出外旅行,也觉察到旅行对自 己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结束毛里求斯之旅回巴黎后不 久,他便梦想着再到另外一个地方旅行:“现实的生活就像 是一家医院,每个人都疲于更换自己的病床。有人喜欢靠 近暖气片的病床,有人喜欢靠窗。”好在他并不因为自己是 这众多病人中的一个而感羞愧:“对我而言,我总是希望自 己在一个我目前所居地以外的地方,因而到另一地方去永 远是我满心欢喜的事情。”波德莱尔有时梦想着旅行到里斯 本,那里气候温暖,他会像蜥蜴一样,躺在太阳下便能获得 力量。里斯本是个水、大理石及光的都市,让人自在从容, 敏于思索。然而,对葡萄牙的幻想还未及完结,他又想,也
32旅行的艺术
许在荷兰,他会更快乐。接下来,他马上又想为什么不是去 爪哇,波罗的海?甚至为什么不是北极,在那里,他可以在 极夜的黑暗里观察彗星是如何划过北极的天空!目的地其 实并不重要,他真正的愿望其实是想离开现在的地方,正如 他最后总结的那样广任何地方!任何地方!只要它在我现 在的世界之外!”
波德莱尔看重对旅行的幻想,认为这是一种标记,代表 高贵的追索者的灵魂,对此类追索者,他称之为“诗人”:他 们从不满足于故乡的所见所闻,尽管他们清楚他乡也并非 尽善尽美;他们情绪多变,时而希望满怀,看待世界如孩童 般理想;时而绝望无从,愤世悲观。像朝圣的基督徒,诗人 注定生活在一个陷落了的世界里,但同时,他们又不肯认同 一种变通的、较少妥协的世界。
同这些观点相反,在波德莱尔的传记中,我们可以发现 一个明显的事实:终其一生,他都为港口、码头、火车站、火 车、轮船以及酒店房间所吸引;那些旅程中不断变换的场所 让他觉得比家里更自在。一旦感受到巴黎的压抑,觉得巴 黎的生活似乎“单调狭窄”,他就会离幵,“因为想离开而离 开”,旅行到一个港口或火车站,在那里,他能听到内心的 呐喊:
33
列车,让我和你同行!轮船,带我离开这里!
带我走,到远方。此地,土俱是泪!
在一篇关于波德莱尔的论文中,T ? S ?艾略特指出波 德莱尔是19世纪展示现代旅游地和现代交通工具之美感的 第一位艺术家。艾略特写道广波德莱尔……创造了一种新 型的浪漫乡愁。”这包括广告别之诗和候车室之诗。”或许, 我们还可以加上“加油站之诗”和“机场”之诗。
在家不开心的时候,我常搭上去希思罗机场的火车或 机场巴士。在机场2号大楼的观光走廊上,或者从机场北面 跑道一侧的万丽酒店的顶楼,我观看飞机连续不断地在机 场起降,十分畅意。
1859年对波德莱尔是艰难的一年,在经历了《恶之花》 的审判过后,他和情人詹妮?杜瓦尔的关系又宣告破裂。 他于是到母亲的家乡——翁弗勒尔看望她。他在翁弗勒尔 待了两个月,常在码头边找一个椅子坐下,看各种船只停 靠、起航。“那些高大壮观的轮船,平稳地停在止水上;还有
34旅行的艺术
那些看似充满梦幻和闲适的轮船,它们难道不是在对我们 无声耳语: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快乐之旅?”
从机场的09L/27R区(就是飞行员所熟悉的北跑道)附 近的停车场看去,天空中的波音747飞机起初只是一个耀眼 的白色光点,似流星坠向地球。波音747已在空中飞行了 12小时。它是拂晓时分从新加坡起飞,飞越了孟加拉湾、德 里、阿富汗沙漠和里海,接着,它飞越罗马尼亚、捷克、德国 南部,然后开始平缓降落。降落过程非常平缓,以致很少有 乘客感觉到在飞越荷兰附近灰棕色、波浪翻滚的海面上空 时飞机引擎细微的变化。接着飞机沿着泰晤士河飞过伦敦 上空,再往北,到哈默史密斯附近,飞机机翼上的阻力板开 始展开。飞机开始在阿克斯布里奇上空盘旋,最后在斯劳 的上空,调直方向,对准跑道。从地面看去,白点慢慢变大, 成了一个两层楼高的庞然大物,巨大的机翼下悬着的四只 引擎像是它的耳环。在细雨中,飞机缓缓而近乎庄严地迫 近机场,机身后成团的雨雾凝结,像是它拖曳的面纱。飞机 的下方便是斯劳的郊区。时间是下午3时。在独立的别墅 里,有人正在给水壶灌水。客厅里,电视机正开着,但声音 关掉了。墙上有红色和绿色的光影移动。这就是平常的生 活。而在其上方,是一架几小时前还在飞越里海的飞机。
35
从里海到斯劳,飞机 是尘世的一种象征, 带着它飞越过所有地 方的风尘;它永不停 歇的飞行给人们以想 象的力量,藉此消解 心中的沉滞和幽闭 感。还是在早晨,飞
机在马来半岛 *
个让人联想到番石榴 和檀香木的气息的地 方——的上空飞行, 而现在,在如此长时间地脱离地面之后,在离地仅数米的上 空,飞机似乎已趋静止,它的鼻子向上,像是在稍作歇息,然 后,它的16个后轮接触到柏油跑道,掀起一阵烟尘,充分显 示了其速度和重量。
在一条平行的跑道上,一架A340正起飞开往纽约。在 斯泰恩斯水库的上空,飞机收起了阻力板和机底的轮子,因为 在接下来的8小时穿云越海的6行时间、3000英里的飞行距 离里,飞机用不上它们,直到飞行至长滩一排排白色长条板平
36旅行的艺术
房的上方,飞机准备降落时才再度用得上它们。从飞机涡轮 风扇发动机排出的热雾里,可以看见别的整装待发的飞机。 放眼整个机场,到处可见正在移动的飞机,在灰色的地平线的 陪衬下,它们多彩的后翼如同帆船赛场上林立的船帆。
机场3号候机厅的背面,沿着其由玻璃和钢架结构建成 的外墙,停着4架巨型客机。从机身上的标志判断,可知它 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加拿大、巴西、巴基斯坦和韩围。在起 飞前的几个小时里,它们机翼的间隔才不过几米,但随后, 它们将开始各自的旅程,迎着平流层的风飞向各自的冃的 地。同船泊靠码头时的情形相似,飞机降落后,一场优美的 舞蹈也就开始了。卡车溜到机腹下方;黑色的油管牢牢地 接到机翼上;机场舷梯的方形橡胶接口连到机舱出口;货舱 门打开了,卸下有些磨损的铝制货箱,货箱里装载的可能是几 天前还悬挂在热带果树枝头的水果,或者是几天前还生长在 高原峡谷里的蔬菜;两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在飞机的一个引 擎旁架好了梯子,他们打开引擎罩,里面全是复杂的电线和钢 管;毛毯和枕头从前舱卸下了飞机;乘客们开始走下飞机,对 他们而言,这个普通的英国的下午将会有些超自然的意味。
在机场,最引人注目的东西莫过于机场大厅天花板下 悬着的一排排电视屏,上面显示着进出港的飞机航班的情
37
况;这些显示屏,不曾有美感上的考量,放在整齐划一的罩 盒里,屏上显示的文字版式呆滞乏味,却能使人兴奋,触发 想象力。东京、阿姆斯特丹、伊斯坦布尔;华沙、西雅图、里 约热内卢。这些显示屏能引发人们诗意的共鸣,一如詹姆 斯?乔伊斯①的《尤利西斯》的最后一行广的里雅斯特、苏 黎世、巴黎。”不仅明晰地记录了小说《尤利西斯》的写作地 点,同样重要的是,它揭示了隐藏在这一行文字背后大都会 精神的象征。源于这些显示屏的,是持续不断的召唤,有时 还伴随有电视屏上光标不安分的闪烁,似乎在昭示,我们既 有的生活多么容易被改变:假设我们走过一条通道,登上飞 机,那么数小时后,我们将置身于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在 那里,没有人知道我们的名字。下午3点,正是我们困乏和 绝望之际,如果我们能摆脱困乏和绝望的掌控,并坚信总会 有一架飞机带着我们飞向某一个地方,就像是波德莱尔所 谓的“任何地方!任何地方!”,或者是的里雅斯特、苏黎世、 巴黎,那该是多么快意的事情!
①J;une5(1882—1941),爱尔兰小说家,《尤利西斯》是其意识流小 说的代表作。——译者
38旅行的艺术
波德莱尔羡慕的不仅是旅程的起点或终点,如车站、码 头、机场等地方,他也羡慕那些交通工具,特别是海上行驶 的轮船。他曾写道广凝视一艘船,你会发现它散发出深邃、 神秘的魅力。”他到巴黎的圣尼古拉斯港观看平底船,到鲁 昂和诺曼底的港口观看更大的船只。他惊讶于和这些船只 相关联的科技成就,它们竞能使如此笨重复杂的船体协调 合作,优美地穿行海上。一艘巨轮让他想起“一个庞大、复杂 却又灵活机敏的动物,它充满活力,承载着人类所有的嗟叹 和梦想”。
在观看一架较大型的飞机时也会有同样的感想:飞机 也是一个很“庞大”很“复杂”的动物,尽管机身庞大,尽管低 层大气一片混沌,它却仍能找准自己的航向,穿越苍穹。一 架飞机停靠在一个登机口,相形之下,它周围的行李车和检 修工是如此的渺小。看见如此场景,人们会抛开所有的科 学解释发出惊叹:如此庞大的飞机如何能移动,哪怕只是移 动几米,遑论飞到R本!楼房,也算是人类所能建造的少数 可与之相比的庞然大物之一,但地球的轻微震动便可能使 它们四分五裂,它们透风渗水,强风下,还会遭受损坏,比不 得飞机的灵活和泰然。
39
生活中很少有什么时刻能像飞机起飞升空时那样让人 释然。飞机先是静静地停在机场跑道的一头,从机舱的玻 璃窗看出去,是一长串熟悉的景观:公路、储油罐、草地和有 着古铜色窗户的酒店;还有我们早已熟知的大地,在地上, 即便是借助小汽车,我们的行进仍然缓慢;在地上,人和汽 车正费力向山顶爬行;在地面上,每隔半英里左右,总会有 一排树或建筑挡住我们的视线……而现在,随着飞机引擎 的正常轰鸣(走廊的玻璃只有点轻微的颤动),我们突然平 稳地升上了天空,眼前展现的是直视无碍的广阔视野。在 陆地上我们得花上整个下午才能走完的旅程,在飞机上,只
40旅行的艺术
要眼珠微微转动便可一扫而过:我们可以穿过伯克郡,参观 梅登黑德,在布拉克内尔兜圈子,俯视M4高速公路。
飞机的起飞为我们的心灵带来愉悦,因为飞机迅疾的 上升是实现人生转机的极佳象征。飞机展呈的力量能激励 我们联想到人生中类似的、决定性的转机;它让我们想象自 己终有一天能奋力攀升,摆脱现实中赫然迫近的人生困厄。
这种视野上新的优势使陆地上的景观整饬有序,一目 了然:公路弯曲,绕过山头;河流延伸,通向湖泊;电缆塔从 发电厂一直架设到各个城镇;那些在陆地上看上去布局混 乱的街道,现在看来似乎是精心规划的条格布局。我们的 眼睛试图把此刻所见与先前的认知连结在一起,像是用一 种新的语言来解读一本熟悉的书。那些灯火所在之处一定 是纽伯里,那条道路一定是A33,因为它是从M4高速公路 分出来的。照此思路,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狹隘,就像并底之 蛙:我们生活在那个世界里,但我们几乎从未像老鹰和上帝 那样睹其全貌。
飞机引擎似乎毫不费力便将我们带到高空。悬在高 空,周围是难以想象的寒冷,这些飞机引擎用一种我们看不 到的方式持久地驱动飞机,在它们内侧表层上,用红色字母 印出的是它们惟一的请求,要求我们不要在引擎上行走,要
Francesca,Piero dcUa (约1420—1492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画
家。——译者
Da Vinci, Leonardo ( 1452—1519 ),伟大的佛罗伦萨艺术家兼科学 家。一译者
Poussin, Nicolas(1594_1665),法国両家。 译者
Claude Lorrain( 1600—1682),法国风景画家。——译者 Constable, John( 1*776—1837),英国19世纪风景画家。——译者
求我们只给它们添加D50TFI-S4号油,这些请求是给四千 英里外还在睡梦中的?一帮穿着工作服的人的信息。
身处高空,可以看见很多的云,但对此人们似乎谈论不 多。在某处海洋的上空,我们飞过一大片像是棉花糖似的 白色云岛,对此,没有人觉得这值得大惊小怪,尽管在弗兰 西斯卡①的绘画作品中,这云岛可以是天使,甚至是上帝的 一个绝佳的座位。机舱内,没有人起身煞有其事地宣布说, 从窗户看出去,我们正在云海上飞行;而对达?芬奇②、普 桑③、克劳德?洛兰④和康斯特布尔⑤等人而言,这景致恐怕 会让他们留恋。
飞机上的食物,如果是坐在厨房里享用,可以说是毫无 特色,甚至让人倒胃,但现在,因约面对的是云海,这些食品 却有了不同的滋味和情趣(?一如坐在海边峭壁之巅,一边看 惊涛拍岸,一边野坎,这时吃哪怕是普通的面包和奶酪也会 让人神采高扬)。仅依赖飞行屮的小餐板,在原本毫无家的
① ② ③④⑤
42旅行的艺术
情趣的机舱内我们感 觉到了如家的自在?.我 们吃的是冷面包卷和 一小盘土豆色拉,赏的 是星际美景。
细看之下,我们发 觉机舱外陪伴着我们 的云朵并非是我们想 象中的情形。在一些 油画作品中,或者是从 地面上看去,这些云朵 看上去是平平的椭圆体,但从飞机上看去,它们像是由剃须 泡沫层层堆砌而成的巨型方尖塔。它们和水气的关联是显 而易见的,但它们更容易散发,更加变幻无常,因而更像是 刚刚爆炸的东西所产生的尘雾,仍然在变异之中。人们至 今还在困惑,为什么不可以坐在一团云上。
波德莱尔清楚如何表达对这些云朵的喜爱。
陌生人
告诉我,你这个神秘的人,你说说你最爱谁呢?父亲还
43
是母亲?姐妹还是兄弟?
哦……我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没有姐妹也没有兄弟。 那朋友呢?
这-?您说出了一个我至今还一无所知的词儿。
祖国呢?
我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哪。
美人呢?
如果她真的美若天仙,长生不老,我会很爱她,全心 全意。
金钱呢?
我恨它,就像你恨上帝一样。
那么,你究竞爱什么呀?你这个不同寻常的陌生人! 我爱云……过往的浮云……那边……那边……美妙 的云!
云朵带来的是一种宁静。在我们的下面,是我们恐惧 和悲伤之所,那里有我们的敌人和同仁,而现在,他们都在 地面上,微不足道,也无足轻重。也许我们早已参透了这样 的真谛,但现在,我们倚着飞机冰凉的舷窗,这种感觉变得 从未有过的真切——我们乘坐的飞机是一位渊博的哲学老
44旅行的艺术
师,是听从波德莱尔的召唤的信徒:
列车,让我和你同行!轮船,带我离开这里! 带我走,到远方。此地,土俱是泪!
除了高速公路,没有任何别的道路能通到加油站,连步 行的小径也没有。加油站孑然独立,它似乎不属于城市,也 不属于乡间,而是属于一种第三空间,即旅行者的领地,就 像是独立于海角的灯塔。
地理意义上的孤立给餐厅以孤单疏离的氛围。灯光有 些冷漠,衬出苍内和斑斑渍迹。桌椅颜色鲜艳得予人优雅 的感觉,像是假笑的脸上强挤出的欢欣。餐厅里无人交谈, 无人表现出丝毫的好奇,无人回应你的感受。无论是在吧 台,还是在离开并走进黑暗时,我们彼此擦肩而过,投向对 方的都是空洞无神的一瞥。我们坐在那里,视他者若岩石。
我坐在餐厅一隅,吃着巧克力条,偶尔喝一口橙汁。孤 独,是我此时的心境,然而,这一次,孤单是如此的温柔,竟 然让我欣悦,因为此时的孤独不是那种置身于欢笑和群闹 中,让我意识到心境和环境之反差并觉得痛苦的那种孤独; 它源于陌生的人群,在这里大家都明白,沟通的障碍客观存 在,对爱的渴求也难以实现,而这里的建筑和灯光无疑也凸 现了此时孤独的氛围。
这种孤独的心境让我想到爱德华?霍珀①的画作:这些 画作描绘的景物苍凉,但画作本身看上去却不显苍凉,而是 让观者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忧伤,引发共鸣,因而减轻内心之 苦痛,摆脱烦恼的纠缠。也许,心境悲伤时,最好的解药便
①Hopper, Edward( 1882—1967),美国现实主义画家,20世纪60—*70年 代的波普艺术和新现实主义_家都受他的影响。——译者
46旅行的艺术
是阅读伤感的书籍,而当我们觉得周遭无爱可系无情相牵 的时候,我们最应当驱车前行的地方便是某一个偏远独立 的加油站。
1906年,霍珀24岁,他前往巴黎,并在巴黎发现了波德 莱尔的诗歌。从那以后,波德莱尔的诗作便成了他终生诵 读的对象。我们不难理解他对波德莱尔的迷恋:他们对孤 独、都市生活、现代社会,以及他们对夜的宁静和旅行过的 地方持有相同的看法。1925年,霍珀买了一辆二手道奇车, 这是他一生中买的第一辆车,然后,从他在纽约的家一直开 到新墨西哥。这之后,他每年都有几个月的时间在外旅行, 不管是在路途中、旅店房间里、汽车后座上,还是在户外和 餐厅里,他都留下了大量素描或油画作品。1941至1955年 间,他5次穿越美国。他住过西佳、戴尔?哈文、阿拉莫?普 拉扎和蓝顶等旅店或汽车旅馆。路边写有“空房,配电视、 有独立洗澡间”的霓虹广告牌一闪一烁,常常会吸引他;铺 有薄床垫和干爽床单的床,正对着停车场或一块块修剪平 整的草地的大窗台;很晚入住却又一大早离开的旅客留下 的一丝神秘,接待柜台摆放的当地景点的宣传册子,以及停 放在静静的过道上堆满物品的酒店房间整理车等等,这一 切都吸引着他。至于每日饭食,霍珀常在各种牛排、热狗快
47
餐店解决。经过有美孚、标准石油、海湾、蓝太阳等标志的 加油站时,他也会给车子加油。
而且,霍珀往往在这些人们忽略甚至不屑一顾的地方 发现了诗意,如汽车旅馆之诗和公路旁小餐馆之诗。他的 画作(以及和作品内容相一致的标题)表明他对旅行中的五 种地方有着持久的兴趣:
1.旅馆
旅馆房间,1931 旅馆大堂,1943 旅客休息室,1945 铁路旁的旅馆,1952 旅馆的窗户,1956 西部汽车旅馆,1957
2.公路和加油站
缅因州的公路,1914 加油站,1940 东哈姆,第六大道,1941 荒僻之地,1944
48旅行的艺术
四车道公路,1956
3.小餐馆和自助餐厅 自动贩卖店,1927 自助餐厅里的阳光,1958
4.从火车上看到的景观 铁道旁的房子,1925
纽约、纽黑文和哈特福德,1931 铁路路堤,1932 驶向波士顿,1936 驶近一座城市,1946 公路和树,1962
5.火车内和全部车辆的景观 在电动火车上的一夜,1920 火车头,1925
293号车厢C舱,1938 宾夕法尼亚的拂晓,1942 豪华列车,1965
所有这些作品中,孤独是最常出现的主题。霍珀作品 中的人物通常看起来都远离家乡;他们孤单地坐着或站着, 在旅店床边上读着一封信,或在酒吧独饮;他们在行驶的列 车上凝视窗外,或在旅店大堂捧书默读。看上去他们多愁 善感,若有所思。他们也许刚刚离开了某个人,或是刚被某 人所离弃;他们漂泊四方,居无定所,寻找工作、性和友伴。 往往是在夜晚,窗外漆黑一片,人们可以感觉到他们置身幵 阔的乡村原野或面对一个陌生城市时的恐惧。
在《自动贩卖店》中,一位女士独坐,喝着一杯咖啡。夜 深了,从她头上的帽子和身上的大衣看,外面很冷。用餐室 看起来很大,空而亮。餐室的布置都比较实用,摆着石面餐 桌,结实耐用的黑木椅子,墙壁刷得很白。画中的女士看上 去并不习惯一个人坐在一个公共场合,显得有些不自在, 还略带不安,似乎有什么事情不对劲。观者会在不知不觉 中想象关于她的故事,故事可能同背叛和失落相关。她把 咖啡杯送到唇边,尽量不让自己的手颤抖。这也许是美国 北部某个大城市,时间大约是2月的某个晚上,11点。
《自动贩卖店》这幅作品所要表现的是一种淡淡的哀 愁——但它并不是一幅悲情画。同伟大而伤感的音乐作品
50旅行的艺术
一样,《自动贩卖店》有 其感人的力量。尽管 这家店陈设简单,但它 本身似乎并没有让人 觉得不舒服。餐室里 也许还有别的人,不管 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 都独坐,喝着咖啡,陷入沉思,和画中的女士一样,同自己 所在的社会保持着距离:这是一种常见的隔阂感,对任何独 处者,这种感觉有助于减轻他们在孤独状态中的压抑感。 在公路旁的小餐馆、午夜时分的自助餐厅、旅店的大堂和火 车站的咖啡馆,我们可能不太能感觉到那种在偏僻的公共 场所油然而生的孤独和疏离感,反倒重新发现一种同周围 人群的强烈认同。家庭气息的缺失、明亮的灯光和毫无特色 的陈设把我们从种种所谓家的舒适中解脱出来。同家里挂 着相框和贴着墙纸的客厅相比,在这些地方,我们更容易摆脱 心中的感伤——这种近乎避难所的装饰更能让我们放松。
霍珀试图让我们同画中独品孤独的女士产生共鸣。她 看上去高贵大方,但也许太容易相信别人,过于天真,她似 乎在生活中着着实实地碰了一次壁。霍珀让我们将心比
爱德华?霍珀:《自动贩卖店》,1927年
51
心,设想她的处境。霍珀作品中的人物并不反感家本身,只 是家似乎以各种各样不容辩驳的方式背叛了他们,这才迫 使他们离家出走,步入夜的孤独或漂泊在路上。对那些因 为高尚的原因而不能在现实世界黾寻找到家园的人,以及 那些波德莱尔可能冠以“诗人”称号的人来说,全天候开放 的小餐馆、火车站的候车室和汽车旅馆便是他们的避难所。
黄昏时分,汽车沿着盘旋的公路穿行于大片森林之中。 车头灯的强光,不时射在路旁大片的草地和路旁的树干上, 以至于每块树皮和每根草茎的形貌都清晰可辨。在森林 里,车灯的光线惨白、强烈,似乎更适用于医院病房。汽车 绕过弯,车灯照在似在昏睡的路面上,这些草地和树干又没 入一片黑暗中。
一路上很少见到别的车辆,偶尔碰到的,也是迎面来 的,亮着车灯,像是在逃离其身后夜的黑暗。车内昏暗,仪 表板发出紫色的光。突然,在前方一块空阔地上出现一片 亮光——是一个加油站。这是这条公路驶人这最茂密也是 最大的一片森林之前的最后一个加油站,再往前方,一切都 将落入黑夜的掌心——这就是油画《加油站》所表现的场
52旅行的艺术
景。加油站的管理员 离开了房间,在油泵前 检査汽油存量。房间 内温暖明亮,灯光强 烈,一如正午的煦阳正 撒满室外的大院。室 内也许还有一只收音机在开着。管理室靠墙处,除了有糖 点、杂志、地图和车用窗帘,也许还整齐地摆着一排油桶。
和13年前创作的《自动贩卖店》一样,《加油站》表现的 也是一种孤独:一座加油站独立于越来越浓的暮色中。在 霍珀的画笔下,这种孤独同样呈现得强烈深刻且令人神往。 画布右边像雾一样开始蔓延的黑暗同加油站形成鲜明对 照,黑暗是恐惧的信使,而加油站是安全的象征。夜幕降临 之际,在这处在原始森林边缘的人类最后的一个驻足点,应 该比白天的城市更容易让人生出亲近的感觉。咖啡机和杂 志,作为人类小小的欲望和虚荣的象征,对应着加油站外宽 阔无垠的非人类的世界和绵亘数英里的森林,而在这森林 里,不时还可以听见熊和狐狸脚下树枝的断裂声。画作给 人的暗示可谓意味深长:在一份杂志的封面上,用鲜亮的粉 红色突出着今年夏天流行紫色指甲油的信息;咖啡机对我
爱德华?雀珀:《加油站》J940年
53
们发出无声的呼唤:正在播散新鲜烘焙的咖啡豆的芳香。 在这公路即将进入无边森林的最后一站,我们会发现自己 同他人之间的共通性远远超出差异性。
霍珀对火车也有兴趣。他很喜欢坐在人很少的车厢里 驶过原野的那种感觉:车厢里一片沉寂,只听见车轮有节奏地 敲打铁轨的声音;这有节奏的敲击声和窗外飘逝的风景把人 带人一种梦幻之中,我们似乎出离了自己的身体而深入一种 常态下我们不可能涉及的地带,在那里,各种思绪和诸般记忆 错杂纠缠。油画《293号车厢C舱》中的女士正在读着她手中 的书,时而打量车舱内的布置,时而观看车窗外的风景,她现 在的思绪大概就处于上面所说及的那种梦幻般的状态。
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 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我们眼前的景观 同我们脑子里可能产生的想法之间存在着某种奇妙的关 联: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 产生于陌生的所在。在流动景观的刺激下,那些原本容易 停顿的内心求索可以不断深进。我们倘若被迫去讲出一个 笑话或模仿一种口音,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同理,如果只是
54旅行的艺术
为思考而思考,我们的脑 子可能不愿去好好思考。
当我们脑子在思索的同 时还有别的驱遣,如听音 乐或让目光追随一排林 木的时候,我们的思考其 实是得到了改善。当我 们注意到意识已遭遇凼 境,这种困境又会阻碍各
种记忆、渴望、内省或创爱德华.?霜珀:<293号车厢C舱》,1938年
见的出现,并希望我们的思索程式化、客观化,我们脑子中 的那些紧张、挑剔和讲求实际的想法就可能迫使我们中止 思考。而这时,我们听到的音乐或看见的风景便正好能够 分散我们脑子里紧张、挑剔和讲求实际的想法,让思考继续 和深入。
在各种交通方式中,火车也许最益于思考:同轮船和飞 机比较,坐在火车上,我们决不会担心窗外的风景可能会单 凋乏味;其速度适中,既不会太慢而让我们失去耐性,也不 会太快而让我们无法辨认窗外的景观。在行进过程中,火 车能让我们瞥见一些私人空间,譬如说,我们可能刚刚看见
55
一位女士正从厨房的餐台上拿起杯子,紧接着看见一个露 台,露台上正睡着一位先生,再接下来,看见公园里一个小 孩正在接一只球,至于抛球的人我们却看不见……这些私 人空间,虽是短短的一瞥,却给人遐思。
.在一次旅行中,火车行进在平坦的原野上,我的思绪差 不多完全放松下来。我想到了父亲的死,想到了我正在写 作的关于司汤达的论文,还想起了两个朋友间的猜忌。每次 只要我的思考遇上死结,脑海一片空白,我就会把目光转移到 车窗之外,让视线锁住一个目标,然后跟住它一会儿,直至新 的想法开始成形,并能在没有压力的情形下将思绪厘清。
在长时间的火车梦幻的最后阶段,我们会感觉自己返 归本真——亦即开始清楚那些对我们真正重要的情感和观 念。我们并非一定得在家里才最有可能接近真实的自我。 在家时,家庭装饰会阻挠我们的改变,因为它们并没有改 变;家居生活的模式也让我们维持着日常形象,而这形象, 可能并非我们的本我形象。
旅馆的房间同样为我们提供了摆脱定势思维的机会。 躺在旅馆的床上,室内极静,偶尔听到酒店内电梯快速上下 所发出的声响,此时此刻,我们可以忘却到达之前的一切劳 顿,任思绪驰骋,品味自己曾拥有的辉煌和曾遭遇过的落
56旅行的艺术
寞。面盆边用纸包着的小肥皂,小吧台上陈列的小瓶包装 的酒,承诺整晚提供送餐服务的菜单,以及25楼下平静而乂 有些骚动的陌生城市的夜景等等,这全然陌生的环境能促 使我们从一个新的高度来省察我们的生活。这高度,是我 们在家中,为日常琐事所烦扰时所不能达到的。
夜半,旅馆的便条纸成了接受灵光乍现的思想的工具。 早餐的菜单(“请在凌晨3点前挂到房门外”)正搁在房间的 地上,尚未填写,一起在地上的还有一张问候卡,上面记录 着接下来一天的天气情况以及旅馆管理层的晚安祝福。
雷蒙德?威廉斯①曾指出,旅行,或者那种漫无目的的 漂泊的过程,其价值在于它们能让我们体验情感上的巨大 转变,这种转变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期,那时候出现了一种 现象,外来的旅行者似乎比当地人道德高尚:
18世纪以来,人类的同情和了解不再源自于社群活动, 而是来自于人们的漂泊经验。因此一种基本的疏离、沉默 和孤独已成为人性和社群的载体,对抗着普通社会阶层的
① WilliamS,Raym0nd( 1921—1988),威尔士文化理论家。~■译者
57
爱德华?霍珀:《旅馆房间》,1931年
下一页 尾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