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

_2 薛涌(当代)
有自由派倾向的心理学家,则否认这种智商差异。Richard Flynn还对那些证明东亚人智商高的研究进行审读,称那些研究的标准过时,取样过窄,缺乏代表性。他对同样的资料重新分析后得出结论,说东亚人的智商比美国人其实还略低。亚裔在美国的成就,还是文化上重视读书,结果成绩超出智商预测的水平。当然,美国白人中还流行这样的解释:亚裔来自应试教育的传统,从小就强调考试,结果孩子特别会考试。这几乎成了许多大学拒绝成绩优异的亚裔学生的一句潜台词,被许多亚裔视为歧视性的观念。
应该说,犹太人的聪明,几乎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东亚人是否比白人聪明,如今在各种智商测试中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即使在上面讨论的那些智商数据中,东亚人高出白人的分数也大多微乎其微,样本稍有偏差就失去意义。比如,西方测试者在东亚接触的多是比较开放、比较都市化的发达地区,内陆落后地区几乎没有去过。这会导致样本的巨大偏差。另一方面,说东亚文化注重读书等,虽然符合常识,但落实到教育的具体过程中没有量化的研究作为支持,科学性也非常不足。从我们在美国日常经验看,亚裔的孩子确实表现高出白人一筹。女儿班上的顶尖学生几乎都是亚裔。周围的学区,只要亚裔聚居的地方,学校的成绩都好,而且快班多被亚裔主宰。这些亚裔孩子确实更用功,但也不排除更聪明些。理由并非种族智商的差异。在美国进入中产阶级的亚裔,第一代多是来读研究院的,博士多,名校毕业的也多,家长在本国往往就是一流人才,经过反复筛选才在美国立足。不管是哪个种族,这么筛选出来的人智商高一些都无足为怪。如果让这些亚裔的孩子和白人常青藤毕业生的下一代竞争,大家恐怕就半斤八两了。
总之,大脑不像肌肉那样显而易见,但人们在智商之间的差距恐怕不仅存在,而且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后果。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智商本身究竟是什么东西。
正文 第四章 什么是智商(1)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07 本章字数:545
我们不妨先看看什么是智商。
智商(IQ)顾名思义就是“智力之商”(Intelligence Quotient)。我们都知道,26除以2,商为13。同理,你的智力年龄除以实际年龄,其商就可以换算为你的智商。什么是智力年龄?智力年龄除以实际年龄后怎么得出你的智商?我们不妨先看看智商理论的历史。
智商是现代义务教育体系的产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的义务教育法要求所有孩子都必须接受几年公立学校的教育。这一立法的直接后果就是暴露了智力低弱的孩子的存在。在没有义务教育以前,这些孩子待在自己家里,不用和别的孩子比,更不用完成和别的孩子一样的功课。一旦义务教育把他们送进学校,他们就经常因为跟不上班而早早辍学;如果继续在正常的班级中读书,则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妨碍了全班的进度。这大大影响了义务教育的效率。于是,法国政府成立了专门委员会,以调查智力在正常水平之下的孩子的情况。法国教育部委托该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之一、心理学家比奈(Alfred Binet)和他的学生西蒙(Theodore Simon)寻找一种实用、客观的方法来发现那些智力发育有障碍的孩子,以对他们进行特殊的帮助。1905年,著名的比奈-西蒙智力测验被发明出来。
正文 第四章 什么是智商(2)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09 本章字数:624
比奈首先观察到,那些被老师认为读书非常困难,特别是在阅读、写作、算术上不开窍的学生,在做其他事情时也比同龄人慢许多。为了验证这种主观印象,就必须有客观化、量化的测量手段。于是,他开始设计“年龄分”来计算孩子的心智发展。他和西蒙首先观察某年龄的孩子们大多知道的事情,然后根据这些设计许多小问题和作业让孩子来完成。这种测试,并不是测试学校的功课,而是测试一般孩子在某个年龄段所能掌握的东西。他们把3到15岁的孩子分成不同的年龄段,用这些问题和作业进行测试,记录通过测试的孩子的比例。然后,他们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挑出那些能最有效地测出孩子们不同能力的题目。这种所谓具有“最大区分力”的题目,往往是在某个年龄组中一半孩子通过、另一半通不过的题目。他们不停地进行这样的试验,最后为3到15岁的每个年龄组都找到至少5项测试。以下就测试的具体例子:
3岁:指出鼻子、眼睛和嘴巴的位置;
4岁:重复3位数(比如,大人念3、6、8,孩子也马上把三个数字重复出来);
5岁:描摹一个正方形;
6岁:数13个硬币;
7岁:展示右手和左耳朵;
8岁:在描绘熟悉的事物的画面中发现缺失的东西;
9岁:界定熟悉的词汇;
10岁:按重量排列五块积木;
12岁:发现病句;
15岁:对给出的事实进行解释。
正文 第四章 什么是智商(3)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12 本章字数:646
他们发现,孩子的智力就如同其身高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育,并且也如身高一样,大体到16岁停止。但是,不同孩子的智力表现和他们的生理年龄不一致。在他们的测试中,同样是6岁的孩子,有的具有8岁孩子的表现,大多数则是6岁孩子的表现,另外还有的仅能达到4岁孩子的水平。这样,“智力年龄”(MA, mental age)的概念被发明出来,以区别于生理年龄(CA, chronological age)。通过5岁年龄段测试的孩子,“智力年龄”就是5岁,不管他的实际年龄是4岁还是6岁。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William Stern发现,虽然智力年龄和生理年龄的差距与日俱增,但两者的比率不变。这个比率一生都能保持稳定。比如,一个有8岁的智力水平的6岁孩子,长到9岁时会具有12岁的智力水平,到12岁时则有16岁的智力水平。他的智力年龄和生理年龄的差距,从2年扩大到3年、4年,但智力年龄总是生理年龄的1.33倍。这一固定的比率,他定义为“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后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Lewis Terman将其计算方法加以修正,具体的公式是:智力年龄乘100倍后再以生理年龄相除,得出的指数就是智商(IQ=100MA/CA)。比如,那个具有8岁智力水平的6岁孩子,其智商的计算方法就是:100×8=800; 800/6=133。也就是说,他的智商是133。大多数人的智力年龄和生理年龄基本一致,这样换算出来的智商就是100左右。
正文 第四章 什么是智商(4)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14 本章字数:786
Lewis Terman长期为美军进行心理测试,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比奈-西蒙智力测验进行了改进,于1916年出版了《斯坦福修订版比奈-西蒙智商》,确立了斯坦福-比奈智商测试。这一新的测试和比奈-西蒙测试法不同的地方在于,比奈的目标是找出那些智力偏弱的儿童,以给他们提供应有的帮助。Terman则力图用智商把所有孩子进行能力分类,为不同的孩子选择最适合他们能力的事业渠道。这和中国的体校从小选材培养运动员非常类似。他相信:智商是先天的,而且对孩子未来的前程有巨大的预测力。也正是他领导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天才研究,长期追踪从加州选拔的1500多名神童一生的生活和事业。Terman还把智商分成许多等级。其中智商在140以上的,属于天才或近乎天才;120~140属于超强智商;110~119者属于高智商;90~109者属于中等智商;80~89属于低智商;70~79属于智能不足;70以下者属于智障。他根据对1000个孩子的测试,得出一个智商分布,显示大多数属于中等智商,智商极高或极低的都属于极少数。后来的学者继续演绎这种智商分布,具体的数字略有出入,但大体都遵循了Terman所奠定的模式。下表是智商的人口分布:
智商 人口百分位 智商 人口百分位
145 99.9 100 50.0
140 99.6 95 36.3
135 98.9 90 24.2
130 97.7 85 15.9
125 95.0 80 8.8
120 90.3 75 4.5
115 84.1 70 2.3
110 74.2 65 0.9
105 63.7 60 0.4
正文 第四章 什么是智商(5)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17 本章字数:613
根据上表,我们对Terman的智商分档进行略微的修改,把天才的智商定为145分以上,那就是在99.9的百分位上,即其智商在99.9%的人口之上,属于千里挑一;智障者智商为60分以下,在0.4的百分位上,也就是智商属于人口中最低的0.4%;而一半人口的智商,属于中间领域,即在110(74.2个百分位)和90(24.2个百分位)之间。偏离这个中间地带,则智商越高或越低,人数就随之越来越稀少。如果把智商分数作为横轴,把具有某一分数智商的人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作为纵轴的话,人口中的智商分布在图中就会呈现出一个“钟曲线”,中间智商的人口比例最高。(见图)与横轴上100分智商那一点交叉的纵轴确立了整个钟曲线的最高点。曲线由这一最高点向两侧下行,到了最低和最高智商分数的两端,几乎贴到了横轴。这个“钟曲线”,描绘的不仅是智商的人口分布,人的各种特性,如身高、体重、血压、心肺能力、反应时间等,都以类似的曲线分布。比如身高,在中国的成年男性中,大部分在1.7米上下。2.29米的姚明和身高不足1.1米的矮人都属于罕见。不过,智商的“钟曲线”的顶峰,或者说100分这一代表着最大比例人口、也是人口的平均智商,并不是绝对值,而是人为确定的。每隔一定的年份,心理学家就把人口智商测试的平均值定为100,再以此基准确立其他各个档次的智商水平。直到今天,西方国家教育体系的各种考试,大致都是以这种智商学说为基础的。
正文 第五章 智商测试与“大学考试”(1)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19 本章字数:624
那么,现代的智商测试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看一套智商测试的真题。遗憾的是,一些权威的智商测试题保密性很严。除了受试者外,你要获得这些题,必须是注册的心理学家,同时要花350美元(这还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价格)。拿到这些题的心理学家,受行业规范和知识产权的约束,除了用来进行测试外,也不敢肆意传播。甚至职业心理学家在让记者亲身经验测试前,还要求记者事先保证不对测试题目进行细节描述。道理很简单:如果受试者或他们的家长知道这些题、并进行相应的准备,这些题的有效性就失去了。
所幸的是,在这种限制下,我们了解智商测试并非没有途径。一来是一些专家和受试者对测试的结构和方法有不少描述性的介绍,二来是美国学校的大部分能力测试(而非知识测试)都是以智商测试的模式来进行的。我们不妨分两步,先看看对智商测试的描述,再看看美国大学考试的题目。
我们的第一个例证是Wechsler智商测试,其中包括儿童(WISC: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和成人(WAIS: 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两个版本,都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心理学家David Wechsler设计,经过几次修订后,至今还在使用。儿童测验从1950年开始,测试的对象为6到16岁的孩子,共有如下十部分:
正文 第五章 智商测试与“大学考试”(2)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21 本章字数:317
测试类别 例子
信息 阿根廷在哪个大陆上?
算术 如果四个玩具是六块钱,七个玩具是多少钱?
词汇 “商议”的意思是什么?
理解 为什么街道上经常要用门牌号?
图像完形 指出一个不完整的图像中缺少的东西
积木设计 用积木复制两个颜色的设计
物体整合 用拼板(如七巧板)的组合来描绘常见的实物
解码 用小箭头标出某个符号和某个形状或数字之间的关系
图像安排 将一组无序的图片重新组合成序列,并讲出其中的故事来
相似性 狗和兔子在哪些方面是相似的
正文 第五章 智商测试与“大学考试”(3)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23 本章字数:702
关于成人测试,一位美国《财富》杂志的编辑和专栏作家志愿考了一次,在向测试他的心理学家担保不“漏题”的前提下,对考试进行了概观性的描述。该项测试和儿童测试其实大同小异,分11部分,每部分的考题由易到难。第一部分同样是信息,共29道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接下来一部分是图像完形。然后是数字序列,考官读出一串数字,要求你重复。他先读3个数字,最后进行到9个数字。在读任何一级的数字中,如果你错两次,就算失败,被计入下一级的水平。比如,你两次未能准确重复9个数字,那么你就是具有重复8个数字的能力。但是,接下来了数字重复就非常难了。考官读2个数字,逐渐达到8个数字,你必须把数字倒着重复出来。再下面的图象安排、词汇、积木设计、算术、理解、数据的图象表达(类似于解码)、相似性等,与儿童测试近似,只是难度不同而已。测试大致90分钟,共分三组计分:语文得分、操作得分(主要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平均得分(也就是两者综合而成的智商)。
SAT,即学术能力测验,随着出国潮越来越被中国学生所熟悉。中国的媒体称之为“美国的高考”。其实,在美国申请大学有许多因素,比如高中成绩、推荐信、作文、各种成就、个人经验,乃至家庭背景、种族,等等。不过,大部分学校都把SAT作为录取的参照。一般而言,SAT的考试分两部分:语文和数学。分数各在200分到800分之间。两部分相加满分为1600分。上一流大学,一般总分要在1400分以上。最近几年又加了作文,不过争议很大,还不够成熟。以下根据主办SAT的机构“大学委员会”(college board)上的信息展示几个例题。
正文 第五章 智商测试与“大学考试”(4)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26 本章字数:577
语文部分共70分钟,分两个25分钟的小节和一个20分钟小节。首先是句子填空:
Hoping to ————the dispute, negotiators proposed a compromise that they felt would be ————to both labor and management.
A? enforce . . useful
B? end . . divisive
C? overcome . . unattractive
D? extend . . satisfactory
E? resolve . . acceptable
中文翻译是:
希望 ————纠纷,谈判者提出一个妥协方案。他们觉得这一方案对劳资双方都 ————。
A. 强制 有用的;
B. 终结 分化的;
C. 克服 没有吸引力的;
D. 延长 满意的;
E. 化解 可以接受的;
正确的答案是E。
这种测试的目的,主要是检查你对词汇的理解和对句子结构的把握。
正文 第五章 智商测试与“大学考试”(5)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31 本章字数:442
另一节是批判性阅读。给你一段100字到800字的文章,或者几个段落,然后让你根据这些问题回答多项选择题。
中文翻译为:
以下问题所根据的是下一段落:
“岩石依然是湿的。那动物非常光洁,仿佛还在游泳,”侯先光回忆说。他是在1984年作为古生物学研究生考察岩石时在中国的一个城市澄江附近发现了这块不同寻常的化石。“我们的老师经常谈论页岩动物。这看上去就是其中的一个。我的手开始颤抖。”他果然发现了纳罗虫,和在加拿大发现的差不多。不过,他所发现的动物比它在加拿大的亲戚要老1500万年。
与此段中“考察”的意思最接近的词汇是:
A. 计算其价值;
B. 进行概观性的勘察;
C. 确定其边界;
D. 随机抽样调查;
E. 对其进行统计学的研究。
从此段中可以推论出,侯先光的“手开始颤抖”是因为他:
正文 第五章 智商测试与“大学考试”(6)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33 本章字数:336
A. 害怕会丢失了化石;
B. 担心他的发现所导致的后果;
C. 担心他的工作不被承认;
D. 无法确定化石的真假;
E. 对于他的巨大发现而兴奋。
第一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B,所考查的是你是否能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词的意义;第二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E,考查的是你能否根据阅读得出合理的结论。
数学考试同样是70分钟,分两个25分钟的小节和一个20分钟小节。其中有44个多项选择题,10个回答题。以下是一个多项选择题:
夏威夷Hilo地区中午气温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正文 第五章 智商测试与“大学考试”(7)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35 本章字数:403
66 78 75 69 78 77 70
上表显示了夏威夷一个城市一周的华氏温度。如果m代表这7天的中等气温,f代表出现最多的气温,a代表平均气温,以下m, f, a序列哪个正确?
A? a < m < f
B? a < f < m
C? m < a < f
D? m < f < a
E? a = m < f
答案是A。
下面是个解答题:
4X-7 = 5
3-8X = 1
X是几才能满足两个等式的需求?
正确答案是0.5 。
正文 第五章 智商测试与“大学考试”(8)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41 本章字数:564
其实,中国留美读研究院的学生所考的GRE,大致也是差不多的形式。甚至托福考试也和SAT的语文考试非常相似。记得二十多年前,一位清华刚入校的新生弄到一套GRE题,知道这是进美国研究院的敲门砖。他定下神来看了一眼数学部分,死活不相信:这么简单?难道美国的工学院就凭这个录取研究生吗?一时间,这张考卷轰动了全楼层的新生。大家觉得这简直是在搞笑:研究生入学考试,居然比我们高考还简单得多。甚至学文科的学生也可以轻松获得满分。难道世界一流的大学就这么选才吗?
要理解这一问题,必须首先区分智商测试和我们中国人脑子中的考试之间的区别。中国人心目中的考试,就是考学校所学的内容,而且特别注重死记硬背的知识。智商测验则正好相反。从比奈设计第一套测验时就奠定了这样的传统:着重测试一般的认知能力,而非学校所学的知识。从理论上说,人到16岁以后智商停止增长,但知识和经验则依然在迅猛增长。衡量知识和经验的考试,当然会越来越难。但如果是智商测试,则在16岁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难度,16岁后再增加难度则没有意义。所以,研究生录取用的GRE和大学录取用的SAT不应该在难度上有太大差别。GRE的数学部分,也不该比测试一个16岁高中生的智商测验的数学推理部分有明显的难度。毕竟这些在本质上都属于智商测试。
正文 第六章 智商的实质(1)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43 本章字数:698
第六章 智商的实质:常规智力、流性智力、结晶智力,智力的广度与深度
智商测试的是智力。那么智力是什么?以下是心理学界一个常见的定义。
智力是一种非常基本(或者说常规)的脑力。这主要包括推理、计划、解决问题、进行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的思想、迅速地学习,以及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这并不仅仅是指以书本为基础的那种狭隘的学术技巧和考试能力,而是反映着理解我们的环境的更广、更深的能力:捕捉信息、理解事物的意义,或者理清解决问题的头绪。
这样宽泛的定义,未必就是心理学界的共识。不过,几乎所有研究智力的专家都同意:智力包括抽象推理、解决问题、学习知识的能力。另外,大多数专家同样相信记忆力和大脑运转速度属于智力的一部分。大约一半的专家还把一般性知识和创造力划入智力的范畴。
我们讨论的智力,基本限于上述这些范畴。之所以将智力如此定义,恐怕还应该追溯到20世纪初由英国心理计量学家Charles Spearman所提出的“基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的学说。这个“基本智力”,在心理学界简称为g,也可以理解为基础智能。通俗地说,人虽然各有所长、术业专攻不同,但是,聪明人就是聪明人。虽然这个聪明人的各项具体能力之间有强弱之别,但如果你在一方面聪明,在其他方面往往也聪明。你看看那些高考状元,他们总是各项得分都很高。清华的理科学生也许文学才能不及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但和那些考不上大学的人比,他们的语文能力还是高得多。按照智商的理论,无论你想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就,如果常规智力太低,则一切都不可能。
正文 第六章 智商的实质(2)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46 本章字数:598
Charles Spearman的这一理论,起源于他在乡村学校对一个24个孩子的班级做的测试。这一测试是让学生分辨音高、光度和重量。同时,他还要求老师和班上两个最大的孩子分别给全班同学按聪明度排名。结果他发现,按这些不同方法衡量出来的结果,有着显而易见的正向相关性。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在一方面强,在其他方面也强,虽然具体各个项目之间的正向相关性强弱有所区别。这促使他从事了一系列心理测试和计量研究。后来他在另一个上流社会的学校将学生在古典、法语、英语、数学、辨音、音乐等方面成绩和测试进行比较,得出了各科之间相关性的表格:
古典 法文 英文 数学 辨音 音乐
古典 - .83 .78 .70 .66 .63
法文 .83 - .67 .67 .65 .57
英文 .78 .67 - .64 .54 .51
数学 .70 .67 .64 - .45 .51
辨音 .66 .65 .54 .45 - .40
音乐 .63 .57 .51 .51 .40 -
这个表格,稍加解释就很容易理解。需要解释的地方是表格中的数字。这个数字所表示的是我们上面反复提到的“相关性
正文 第六章 智商的实质(3)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48 本章字数:1074
”(correlation)。把这种相关性进行量化,所用的工具叫“相关系数”(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相关系数”1,代表着两个变量之间“完美的相关性”,也就是说一个变量百分之百地跟着另一个变量变。比如,当你数学考了满分时,语文也考了满分,而当数学得了零分时,语文也得零分,两者的相关系数就是1。如果相关系数是零,则证明两个变量之间毫无关系,找不出任何相关的线索。如果相关系数是负值,则体现了负向的相关性,比如你数学分数越高,语文分数就越低,两者就是负向相关。相关系数总在1和-1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一般1和-1仅有理论上的可能,几乎所有真实的系数都应该是正负零点几。举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对具体的相关系数有些直觉的把握。比如,身高和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是.70左右,夫妻之间身高的相关系数是.30,父亲和儿子之间身高的相关系数为.50,成人在一周前后两次体重测量的相关系数是.97,说明一般人在一周之间体重基本没有变化。 .30的相关系数似乎很低。但是想想看,大部分夫妻的身高还是成一定比例的,即丈夫略高出妻子半头。
当我们了解了相关系数的意义后,再看这个表格就有吃惊的发现。第一,在总共30个相关系数中,只有4个低于.50(这也是父子身高之间的相关系数)。可见,学生在各科之间的表现是密切相关的。第二,整个表格的分数,基本上都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次下降。古典训练显然是最重要的科目,其分数和其他科目的相关性最大。音乐则是排在最后,和其他科目相关性最小。这种顺序,最后发展成为智能等级。比如在这个表中,古典训练的程度,是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音乐则是最不能体现综合能力的。如果你到中国的高中去问:数学好的学生聪明还是语文好的学生聪明?或者文科学生聪明还是理科学生聪明?中国的师生大致回答是数学或者理科好的学生聪明。但按照Charles Spearman的数据排列的上表,则显示语文或者文科比数学更能代表人的智力。第三,有些科目的相关性合乎我们的常识。比如,古典训练主要包括拉丁文、希腊文。它们既是古文,又是外语。同是外语的法文,和古典学科的相关性最大(.83)。其次是英文(.78),虽然是母语,但和外语同属于语言类。这三门语言,都反映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是,辨音和音乐之间居然相关性最弱。Charles Spearman让该学校的音乐老师评比学生的音乐能力,自己测试学生辨别音高的能力。两者应该属于一项能力,怎么可能相关系数还不如古典与音乐之间高?
正文 第六章 智商的实质(4)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51 本章字数:614
Charles Spearman的测试和计量方法,在当时就受到包括比奈在内的许多同行的怀疑和批评。比如,他得出的许多相关系数超过了1,进入了理论上不可能的领域。而他仅将之解释为测量误差,然后想当然地“去除误差”,把相关系数改成了1,即完美的相关性。我个人的一个疑问则是:古典学科之所以成为“纲举目张”的学科,是否是因为当时英国上流社会对之最重视,乃至最聪明的学生精力主要用在这里?达尔文少年时上过一所著名的寄宿贵族学校Shrewsbury School。但他日后回忆说,他在那里的教育都是浪费时间。那时科学几乎在学校不存在,课程都是严格的古典训练,最多有点属于希腊学术的欧几里得几何学,还让达尔文有些兴趣。Charles Spearman的时代虽然已经是100年后,但欧洲的古典传统恐怕还非常顽固,致使孩子们把聪明才智更多地用到古典训练上。当然,这些都有许多讨论的余地。最糟糕的是,后来的一系列心理计量实验,并不能证明Charles Spearman所揭示的各项能力之间近乎完美的相关性等级:在其他实验中显示的各种相关系数远没有他所说的那么高、那么整齐的规律。即使根据他自己的数据重新计算,得出的结果也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显示出是法文而非古典与各科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许多学者指出,Charles Spearman希望在他的资料中看到他自己想看到的东西,为了保证自己理论模型的数学完美性而不顾事实。
正文 第六章 智商的实质(5)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53 本章字数:1237
但是,Charles Spearman的大结论和证据是非常有力的。人有一种“基本智力”。任何专长,都不可能离开这一基础。工程师出身的他,把“基本智力”或者心理学所说的“g因素”比喻为大脑皮层或整个神经系统的自然能力或者能量(the nature of an “energy ” or “power” which serves in common the whole cortex or possibly, even, the whole nervous system),代表着认知过程的总体(the totality of cognitive operations)。个别的专项能力则由特别的神经系统所构造出特殊的“引擎”来驱动。但在这个“引擎”中,还要运用“基本智力”所提供的能量。这一论断的魅力,一直延续至今。因为不管心理学家们怎么进行实验、怎么颠覆他那过于完美无缺的智力构造,大家很难否定各种能力之间正向的相关性,很难见到相关系数是零或者负数的现象。另外,智力构造的等级似乎也存在,虽然这种存在不像Charles Spearman构造得那样整洁清晰。智商的发明人德国心理学家William Stern对Charles Spearman的常规智力的理论很有保留,特别提醒说虽然一些人都拥有大致相当的“基本智力”,这种高智力在有些人身上表现为良好的分析综合能力,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则表现非常突出的接受和领悟能力,每个人都是非常不同的。但是,智商的发明,意味着给每个人的智力打一个总分,不管大家的专长是什么。这也等于承认了有一种“基本智力”的存在。
美国心理学家Arthur R. Jensen和John B. Carroll几十年的研究,有力地印证并深化了Charles Spearman的理论。因为他们的工作,基本智力g实际上统治了现行的智商理论和智商测试。也就是说,不管人的具体专长有什么不同,作为能力的基础,人都有一种基本智力g。这就像运动员一样,大家可以从事非常不同的项目:体操、花样滑冰、游泳、马拉松、举重、拳击、篮球、足球、橄榄球、乒乓球,等等。这些项目对身体的挑战非常不同,要求的天赋也大相径庭。但是,我们大致还可以说,运动员都有一种基本的身体素质。不管他们从事什么项目,他们的这种基本身体素质都高于常人。举例而言,如果你肌肉质量不好,速度、力量和耐力都在普通人之下,你就无法在上述任何一个项目上成功。在智力上,基本智力g所指的就是这种基本的素质。在实践中,我们无法设计出一个纯粹的基本智力g的测试,因为即使是最纯粹的智商测试,也是对具体能力的测试,如对数字、语言、图像的解析,等等。基本智力g在这些测试中,都会被测试所涉及的具体能力所“污染”。但是,因为具体的能力和基本能力有重大的相关性,专家把这些测试的结果加以综合分析,还是可以把基本智力g给“提炼”出来。这样,基本智力g和智商大致也就成了可以互换的同义词。
正文 第六章 智商的实质(6)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55 本章字数:1191
Charles Spearman不仅用基本智力g区分人的智能水平,而且还创造了“基本智力”含量(g loading)的概念,我们可称为“智力含量”,力图解决什么智商的人适合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的问题。这对于在实际生活中如何量才使用或人尽其才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今美国智商理论最坚定的捍卫者之一Arthur R. Jensen,用科幻的方式对Charles Spearman的这种方法进行了非常通俗形象的解释:假设一队火星人降临地球,并闯进一家酒店。他们没有地球人关于酒的知识,更没有对酒的定义,面对眼花缭乱的酒瓶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对不同的酒评价分类。如果他们有化学试验设施,测一下每个瓶子里的液体的酒精含量,自然一切真相大白。但是,他们又没有这些设施。最后,他们终于想出一个聪明的办法:品尝每瓶酒,看看喝完了以后自己是否能够按照一条直线走路。有的酒,比如啤酒,喝了几杯后仍然可以清醒地沿着一条直线走路。但有些烈性酒,半杯下去就走不成一条直线了。于是,他们以这个标准对酒的强度进行排名:喝半杯后就走不成直线的是高强度酒,喝一杯后就走不成直线的是次强酒,喝两杯就走不成直线的是中性酒,喝几杯后仍能走成直线的是弱性酒……
Charles Spearman的方法,其实就是这种火星人测酒的方法。“基本智力”虽然不容易定义,却不等于不存在。这种存在的东西,总有办法展示出来。最有效的办法是回到我们的常识。那些弱智的人,即使没有智商测验也很容易被普通人辨认出来。让这些人和普通人一起参加各种智商测试,在那些“高智力含量”的题目上,这两组人的区别非常明显。在“低智力含量”的题目上,这两组人的区别就明显减小。另外,那些绝顶聪明的人,在生活中也经常得到普通人的公认,并且他们的成就明显超过常人。把他们和普通人放在一起进行智商测验,结果还是同样:那些“高智力含量”的题目,很容易分出两组人的区别。聪明人基本全做出来了,普通人很难做出来。而在“低智力含量”的题目中,两组人大致差不太远。用个再通俗些的比喻,如果爱因斯坦和一个考不上大学的人一起学习量子物理,结果肯定是天上地下。这说明量子物理是高智力含量的科目。但是,如果两个人都在超级市场的收银台工作,也许爱因斯坦表现略好些,但两人大致差别不大。因为这是个低智力含量的工作,英雄无用武之地。Charles Spearman就是以这样的原则进行反复测试,特别注意把不同类型和性质的题目区分开,每组测试运用的是有共同性质的题目,然后比较结果,挑出哪些测试对聪明和笨人之间最有区分力。这就像火星人品酒一样,一喝就醉的酒肯定最烈,反复喝也不醉的则没有什么度数。“智力含量”高的测试,一下子就把各色人的能力区分得清清楚楚。“智力含量”低的题目,则如同超级市场收银台的工作,不太容易把聪明和笨人区别出来,埋没了不少英雄。
正文 第六章 智商的实质(7)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58 本章字数:659
这些测试最终的结论是:“基本智力”不限于某一学科。词汇、数字、积木等测试都可以拥有很高的智力含量。不过,“基本智力”含量高的测试,往往涉及比较复杂的认知活动,要求受试者捕捉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把握抽象的概念、进行推理分析、在看似不同的事物之间看到相同点、从现有信息中得出结论,等等。Charles Spearman认为“基本智力”特别强调归纳和推理,是创造型而非复制型,需要大脑对想象、符号、词语、数字、概念有复杂的操纵能力,以应付新环境的挑战,而不是简单地从大脑记忆中提取既有的知识来完成例行的工作。
以下是高智力含量的测试题例:
词语类比:
Cut(切)与sharp(锋利)的关系类似于burn(烧)和下列哪个词的关系?
Fire (火) ,flame (焰) ,hot (热) ,hurt(伤害)
完成下列的数字序列:
1, 4, 2, 5, 3, _, _
81, 49, 64, 36, 49, 25, 36, _, _
算术推理:鲍伯比他现年7岁的妹妹大一倍。当他妹妹40岁时,鲍伯将是多少岁?
智力含量一般的测试,则有句子填空、手书,或者数数的速度、用各种七巧板式的玩具解决问题,等等。低智力含量的测试,则包括简单加法的速度、计点速度、把指定的数字或字母画掉(测试速度和精确性)、记忆数和字、死记硬背、反应时间(如看到指示的光点后迅速按动按钮)。
正文 第六章 智商的实质(8)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1:00 本章字数:939
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可以按智力含量的高低依次分为四类:(1)关系型,(2)联系型,(3)感知型,(4)感觉-运动型。前面已经讲过,Charles Spearman对英国上流社会的一所学校的研究揭示,学生各门成绩中,语文类(古典、法文、英文)最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学还在其次。这和我们中国人一般印象中理工课学生更聪明的印象正好相反。其实,按上述智力含量等级分析,Charles Spearman的研究结果和我们中国人的一般印象可能都对,两者并无矛盾。那个学校的各门成绩并不是智商测试的成绩,只是反映了智商在现实中运用的结果(学习成绩)。Charles Spearman反复强调,关键是测试的性质(如检查受试者能否有效地在不同事物中建立关系,还是机械重复的能力),而不是内容(如属于哪个学科)。同样是语文,拼写的智力含量很低,类比的智力含量则很高。因为前者可以通过死记硬背完成,后者则要随时在不同的事物中建立联系。数学也是如此。简单的计算所需要的智商很少,但运用数字运算来解决问题则属于高智商的活动。比如,“鲍伯比他现年7岁的妹妹大一倍。当他妹妹40岁时,鲍伯将是多少岁?”一题,20%的成人居然回答为80岁。这显示了他们智商较低。但这不是因为他们不会计算。至少他们知道40乘2是80,懂得乘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计算,其实就是两点:你会算7的1倍就是再加7,40加7是47。算错了的那些人,不是不会运算,而是不知道事物之间的关系。
再举一个例子。前面介绍过的著名的Wechsler智商测验中有一项数字重复游戏。考官念一个无规则的数字系列(如6, 4, 9, 1, 5),受试者则要马上重复出来。这是一种短期的数字记忆。考官先从两三个数开始,然后数字越来越长,直到受试者重复不出来,以此确定你短期记忆的“长度”。这种重复,有正向重复,还有反向重复。也就是说,当听到6, 4, 9, 1, 5时,你不仅要跟着说6, 4, 9, 1, 5,还要倒着念:5, 1, 9, 4, 6。这正反两种重复,都不是高智力含量的测试。但是,反向重复的智力含量比正向重复的高得多。道理在于正向重复只需要机械记忆,反向则至少要求你的大脑把数字的秩序重新确立一下。
正文 第六章 智商的实质(9)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1:03 本章字数:871
我不妨讲一下我们一家三口做前面那组高智力含量的题的经验。我们三人的背景如下。我们夫妻都是文革时期长大,从小没有好好读书。上了高中后赶上恢复高考,分别在北京的文科类和浙江省的外语类中考进前十几名,并分别进入北大中文系和复旦外文系。这点优胜记略,大致证明我们是聪明人。不过,这要打许多折扣。当时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最聪明的学生都去学理科,我们则去了文科班。真若学理科如何?妻子比我聪明许多,也许表现好一些。我大概能考上大学,但是否能进重点则并无把握。我最好的高中同学,在理科上能力绝对高出我一头,也不过上了浙江大学,而且事后对我承认:他怎么努力也考不到清华的录取线。可见,我最多属于中上之才,妻子则潜力不可知。更重要的一点,我们当时都从高中就文理分班,在文科班学了很少的数学,高考以后几乎再没有碰过。如今将近30年过去,当年的高中文科数学也忘得一干二净,能记住的多是小学的算术。这就使我们成为智商测验数字题部分的理想受试者。根据智商的理论,高智力含量的题目,测试你面对全新的挑战能否发展出一套对应方式并以此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点在“新”,在于你事先毫无准备。同样的新挑战,对你的重复次数越多,智力含量越小。等你经过反复演练,熟悉了“题型”,那么即使得分很高也无法反映你的智力水平。女儿年10十岁。根据智商理论,她需要长到16岁才能达到成人的智商水平,如今智力发育远未成熟,在测试中表现和成人应该明显有距离。
全家人测试的结果,证明了我们日常的印象:妻子智商明显高出一头,小女虽然表现很好,但仍未达到成人的水平。第一道文字类比的题,大家都很轻松地找到答案:“切”和“锋利”的关系,最接近于“烧”和“热”的关系。小女虽然迟缓一些,但她的思维程序令人鼓舞。她事后告诉我:她先建立“切”和“锋利”之间的关系,然后试图在“烧”和另外四个字中建立平行的关系,最后找到了“热”,并且解释说:“你要用“锋利”的东西来“切”,用“热”的东西来“烧”。”这种逻辑关系的建构能力,正是智商测试所力图发现的。
正文 第六章 智商的实质(10)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1:08 本章字数:981
表面看来,我们做这道题快,全在于我们家庭的“文科智力”。我本科读文学,博士读历史,妻子则从本科到博士全是语言文学。女儿主要兴趣也在阅读。文字之间的关系属于我们的专业。不过,在后面两个数字系列中,确立关系的技巧和在文字类比中所运用的技艺非常相似。第一组完成数字系列的游戏,全家人都非常迅速地解答出来:1, 4, 2, 5, 3, _, _中的最后两位数字,应该是6和4。但是,我和小女都是经过运算得出的结论:这一系列的规律总是+3 -2 +3 -2,只要按此规律计算,就能填上6和4。妻子则在一瞬间就说出结果。我们摸不着头脑她何以这么快。她告诉我们,数字是两套模式的混合:1_2_3_4和_4_5_6,简单地顺着数下去就行了,我们那么计算实在太慢了。我觉得她这是撞上运气,就试下一组:81, 49, 64, 36, 49, 25, 36, _, _。老实说,我开始完全摸不着头脑,甚至不相信自己能解出来。在这些数字间试了各种加减乘除后,突然领悟:81, 49, 64, 36, 49, 25, 36, _, _背后的规律和乘方有关:9, 7, 8, 6, 7, 5, 6, _, _,这组数字的规律是-2 +1 -2 +1 -2 +1; 以此顺延,最后两位是4和5;把这两位新数字乘方,就得出了16和25的答案。整个过程至少花了我15分钟。小女乘法口诀还没有背会,按说无法解答。不过,我在整个过程中启发了她许多,最后她还是勉强地算出来准确的答案,让我这位当父亲的很骄傲。我向她解释:这组数字的秩序是潜在的,是81, 49, 64, 36, 49, 25, 36, _, _背后的9, 7, 8, 6, 7, 5, 6, _, _。你只有找到了后者的秩序,才能理解前者。这是在事物之间建立更深层的关系的能力。但妻子一看此题,第一反应就是“这大概和乘方有关”,并在1分钟之内解答出来,让我目瞪口呆。记住:她是30年前高考文科班的学生,毫无数学训练。但文字游戏和数字游戏对她没有区别。她总能建立事物之间的深层关系。20年前,我们一起从头学英语准备留学。她学习的速度至少比我快一倍,4年后就进入耶鲁的博士课程。我是靠着她去陪读,最后勉强挤进耶鲁。当时家人说她是个“语言天才”。其实,还远不止于语言。我在家里是“妻管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了。
正文 第六章 智商的实质(11)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1:14 本章字数:828
心理学界常用的两个概念“流性智力”(fluid intelligence,简称Gf)和“结晶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简称Gc),更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基本智力”的内涵。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流性智力”就是智能机制本身,指的是你的大脑有多好使,反映在各种领域中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对新的题目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上。如前述的81, 49, 64, 36, 49, 25, 36, _, _数字系列的完形填空,就要依靠这种能力。下面的智力游戏, 展示了两组图,要你从右侧一组中挑出一个来填补左侧问号位置的图像。题目就这么简单,没有任何提示,也不需要你受过任何教育,甚至不需要识字。你不妨先中断阅读,看看自己多长时间能做出来。实话说,我们全家一起比赛时,我这个号称“满腹经纶”的博士愁眉不展,最后被小女轻松击败。实际上我根本没有做出来就被告知了答案。这是她第一次接触这种东西,非常新鲜兴奋。她击败我的原因,就是本能地寻找各种图像中的相关性,而且寻找的程序非常清楚:问号上面的图像是方块,下面问号位置的图像也应该是。这就锁定了右侧组图中的三个方块。问号左侧图像底部全黑,问号位置的方块图像底部也应该全黑。这样就锁定右侧组图下行的两个底部全黑的方块。然后再比图像上部的条块,应该是右侧组图下行最右侧那个。因为那个方块上部的线条数量和位置不仅和左侧组图问号上方的图像上部对应,也和问号左侧图像上部对应。把右侧下行最右侧的方块移到问号位置,左侧组图四个图像排列就显示了清晰的逻辑。这些看似很简单,但女儿做出来后,给我解释了半天我才明白。可见其对“流性智力”要求甚高。
与此相对照,“结晶智力”不是这样纯粹的脑力运行,而是这种脑力运行的结果,即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的知识,比如词汇量、一般性知识,等等。在这方面,年龄和经验有很大的作用。小女不管做前面的图像游戏比我强多少,许多知识还是要问我。
正文 第六章 智商的实质(12)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1:16 本章字数:1130
另外一组智力概念,则是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L. Thorndike发展出来的“广度” (breadth) 和“深度”(deepth) 。顾名思义,智力的广度指人了解一些浅显容易的知识(比如50%左右的人口所了解的知识)的能力;智力的深度则是指人解决复杂问题、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Thorndike发现,一个人在智力的宽度和深度上的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专”并不意味着“窄”。正相反,有专业深度能力的人,一般性的知识面也很宽。Arthur R. Jensen用自己的亲身经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他曾对一位智商仅有75(也就是在正常智力和弱智的边线上)的年轻人进行了访谈。他让对方选一个自己最喜欢、也最精通的事情作为交谈内容。对方选了棒球,并称自己不仅常看电视转播,而且经常和父亲现场观战。但一深入讨论,Jensen发现这位年轻人连棒球比赛有几个队员上场都不知道,而且不懂每个选手的位置,对比赛规则也糊里糊涂,有些自以为懂的规则实际是错误的;他只知道几个地方队的队员名字,对一些世界级选手反而不知道。再问他自称很有兴趣的一些题目,如园艺和汽车,他的知识就更少了。作为对比,他又用同样的棒球问题去问一个名教授。该教授声称自己向来蔑视观赏体育,一生从来没有看过棒球,对之一窍不通,也无兴趣。但是真谈起来,该教授不仅对主要的队和有名的运动员都很熟悉,而且轻松地回答了有关规则等的问题。到了谈话的最后,那位教授自己也表示吃惊,说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居然还知道这么多关于棒球的事情,还纳闷自己是从哪里获得的这些信息。而这位教授,在自己的领域内是位世界级权威。这一对极端的例子,和许多中国人心目中那种陈景润式的专家形象大异其趣。高智商的人,固然可以解决99%的人口所无法对付的问题,但是对50%的人口能够理解的事情,他们懂的虽然未必比常人深,普通的知识面则比一般人宽得多。
显而易见,智力有着其自身的结构和等级。“流性智力”地位高于“结晶智力”。甚至可以说,智力的实质就是“流性智力”,如同肌肉一样,年轻时期最好;“结晶智力”是由智力创造的知识,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比如,一些老年人,大脑已经有了明显的退化症状,但“结晶智力”仍然很高。他们的词汇量、一般性的和专业的知识,是一生智能运转积累的结果,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即使智商甚高也很难是他们的对手。但是,这不说明他们在这个阶段的智商很高。心理学家把这个阶段的高“结晶智力”描述为一个“空壳”,因为他们的“流性智力”已经萎缩,除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外,很难再进行更上一层楼的创造。下图大致显示了“流性智力”和“结晶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一目了然地说明了问题。
正文 第六章 智商的实质(13)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1:18 本章字数:467
另外,智力的深度显然比智力的广度要重要。专家也好,天才也好,他们的价值在于能够解决我们普通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够达到我们无法达到的“深度”。一个什么都知道一点的人,比如一个对任何奥林匹克项目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却没有专业体育记者的深度的人,对社会并无特别的价值。但是,在一般的智商测验中,“流性智力”和“结晶智力”、智力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测试内容。理由也很简单:你要检查智能本身,同时,要了解这种智能的有效性,你也必须看看它究竟生产了什么。一个“流性智力”高的人,在阅读中遇到一个生词,不用查字典就能猜出意思。因为他具有在上下文之间建立各种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结果是他的阅读速度更快,自然而然,甚至在无意识中学会的词汇非常多。一个“流性智力”低的人,不查字典就不会明白一个生词的意思。这使他的阅读非常缓慢,非常枯燥,非常有挫折感。他自然不喜欢读书,吸收的信息、掌握的词汇也少得多。所以,在各种智商测试中,一般都有些词汇的题目,也有些类似于“阿根廷位于哪个大陆”这类反映你的结晶智力或者智力广度的一般性问题。
正文 第六章 智商的实质(14)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1:21 本章字数:499
现在心理学家们大体承认,基本智力g虽然是指你的能力而非所积累的知识,但这种基本智力水平高的人,一般而言脑子里积累的知识更多。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储量,和其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密切相关。大脑的“质”和知识的“量”无法分开。我们中国人把学富五车的人看成是聪明人,看来也自有其道理。另外,John B. Carroll在1993年的专著中把基本智力g置于智力结构的顶峰,以下的等级依次为词汇、数学、空间视觉、记忆等能力。最近脑神经研究的进展,则给基本智力g的理论提供了生物学上的支持。欧美学者已经能够把大脑的几个生理特征和智力联系起来。比如,在去除性别和身高等因素后,在磁共振图像中显示出的人脑体积和智商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4,比父子之间身高的相关系数(0.5)略低,但已经非常有意义。另外,在神经系统的运转效率上,聪明的人在执行同样的任务时所消耗的脑能量总比一般人要少。各种脑波与智商的相关系数达到0.5~0.7之间。注意,这并不证明基本智力是遗传决定的。基本智力的形成恐怕还是环境与基因互动的结果。但是,这种结果本身,毫无疑问是因人而异的。也就是说,人的智商有着明显的不同。
正文 第七章 智商怎样预测成功(1)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1:23 本章字数:621
Arthur R. Jensen对智商测试进行了通俗的、概括性的总结。在他看来,智商的高低,和我们一般人心目中“聪明”和“笨”的概念非常接近。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对班里的学生都会形成这样的看法,虽然未必说出来。智商只是把这样的主观印象进行科学的量化。智商的高低,和学习的效率之间相关。智商高的人学习的速度快,智商低的人学习的速度慢。具体而言,学习过程和智商的相关性在如下的条件下显得特别紧密:
(1)学习目的和思考性明确。学习的意图性非常强、学习过程需要在心智中唤起自觉的努力,而且学习的速度使人有充分的空间进行“思考”。
(2) 循序渐进地掌握系统知识。所学的材料非常系统地分层,也就是说,进一步的学习有赖于前面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
(3) 触类旁通。所学的材料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所学的内容和学生已经有的其他知识和经验可以联系起来;智商与理解力的关系要远远大于与单纯记忆的关系。
(4) 灵活运用。学习过程容许学生把过去所学的东西应用到不同但相关的事物上。
(5) 通过学习激发灵感和洞见。在这方面,学习各省会的名字,远不如思考如何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更能激发思想。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