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

薛涌(当代)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
正文 作者简介
薛涌,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北京晚报》、社科院政治所工作;耶鲁大学历史博士,现在美国任教。已经出版有《草根才是主流》《学而时习之:论语研究之一》《一岁就上常青藤》《仇富》《北大批判》《培养精英》等书。他长期为海内外报刊撰写评论文章,是中文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
薛涌是美国教育问题的权威,深受俞敏洪、徐小平等人的推崇,是新东方的特聘教育专家。
正文 导论:我们可以成为天才吗(1)
和我们应该成为的人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着的。我们内心的火焰被泼上了一盆冷水,我们的努力被抑制。我们只利用了我们心智中很小的一部分潜力……只有非常优异的人才会把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利用到极限。
19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的先驱 威廉·詹姆士(Williams James)
牛顿是天才。莫扎特、贝多芬是天才。莎士比亚、曹雪芹、托尔斯泰、马克·吐温是天才。爱因斯坦是天才。比尔·盖茨、巴菲特是天才。贝利、阿里、迈克尔·杰克逊、乔丹、科比·布莱恩也是天才。很少有人不羡慕他们的业绩,不想像他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番作为。于是我们每个人不禁要问自己:“我是天才吗?”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相当理性、实际的,都不相信自己是天才。特别是年过二十几岁以后,当意识到在电视里大出风头的足球明星的年龄都小于自己时,大多数人对自己是否具有天才素质的问题已经断念。不过我也相信:大多数人在人生的某一时刻,特别是在野心勃勃的青春期,都在心底偷偷地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毕竟,天才是一种令人企盼、渴望的素质。许多人为了得到它甚至可以不惜代价,希望上帝不留神把这个宝贝丢给了自己。只可惜大部分人最后都暗暗地失望:咳,我不是天才。
为了更科学地界定我们所说的天才,我不妨给一个现代心理学的测试。下面是一系列数码。你不妨请一个人以一秒钟一个数字的速度向你读完一遍,然后等20秒钟后,看看自己能否记住:8 3 7 2 6 8 9 2 7 8 6 2 7 9 2 5 0 8 9 8 3 6 8 4 0 8 0 4 2 6 2 8 9 1 9 9 9 6 3 9 2 7 7 8 2 1 3 4 3 1 7 1 8 9 6 5 1 8 2 4 6 5 7 5 2 9 1 4 4 5 2 6 4 3 7 8 5 3 5 0 8 7我想,你不仅记不住这些,甚至无法想象一个人听了一遍这么长的数字后能准确无误地复述出来。如果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你一定觉得他是个天才。
正文 导论:我们可以成为天才吗(2)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8:34 本章字数:734
我过去有位朋友,被保送到清华数学系读书。一次我把自行车借给他。等到他宿舍要回自己的车时,他就领我到楼下上百辆清一色的蓝色自行车中辨认。我还没有看到自己的车,他就先给我找到了。最令人惊奇的是,他不是靠记住车的形状,而是车牌的数码,而且在那么多车中,一下子就把这小小的数码捕捉到了,比我靠外形记忆的“形象思维”快得多。我当时感慨:“人家被保送到清华数学系不是没有道理呀!人家是数学天才!”
这样超凡的能力,当然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本钱。巴菲特经常在自己的脑子里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声称自己根本就没有计算器。Steve Ross创建了Warner Communication这么一个商业传媒帝国,最后卖给了时代公司。他干脆说:“我最恨计算器。它把人的能力给拉平了。”理由是,他一向可以不用计算器处理各种数据。计算器的发明则给没有这种能力的对手提供了便利的武器、削弱了他的竞争优势。通用电气的前总裁、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总裁”的韦尔奇,能一下子从24行充满数字的财政报告中挑出问题。他管理着世界最大、最复杂的公司之一,留下了能够记住每个细节的传奇。比尔·盖茨在哈佛的数学教授Harry Lewis在他那本《没有灵魂的优异》 (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 开篇就写道:他一眼就能看出比尔·盖茨聪明绝顶。他在讲授应用数学时,第一堂课给学生们留了一道看似很简单的数学题。对这个问题,他不仅自己无法解答,也不知道其他什么人能够解答。他只不过想用此向学生们说明:有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并不那么简单。但是,盖茨几天后就到他办公室来,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后来经过深化,他和教这门课的另一位教授联名把成果发表在一个数学杂志上。
正文 导论:我们可以成为天才吗(3)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8:36 本章字数:683
俗话说,“没有那个金刚钻儿,就别揽瓷器活儿。”你如果没有上述这些人传奇般的天份,最好不要幻想着能够成就他们的业绩。天才之所以叫“天才”,就是因为那“才”是“天”给的。这是个有或没有的问题。你得不到就是得不到。
老友郑也夫在美国的侄儿申请大学时几乎被所有名校录取,最后上了哈佛,而且读书从来不费力。我特别问他和那孩子的母亲(也夫的妹妹):“这是怎么培养的?我可是希望复制这种教育呀。”也夫还是那样快人快语:“这孩子还用培养吗?你打牌摸着好牌了。你用不着是高手也能赢。这孩子暑假来北京,我教他下围棋。但走的时候,我就下不过他了。”看来,我等凡夫俗子,最好早早断了天才的成功梦。
但是,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对开篇的那组长数字的不可思议的记忆能力,常人经过大约250小时的训练就能够掌握。这是心理学的一个著名案例。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人对数字的记忆能力是有局限的。超过七位数字,就很难被记住。全世界大多数本地的电话号码(不加区号)之所以是七位数,就是根据这样的假设。但是,1978年7月11日在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实验室,一位寻常的本科生经过训练竟然创造了记住22个毫无规则的数字的纪录。最后,经过了250小时的训练,他竟能够这样记住82个数字!这位在心理学文献中以SF闻名的受试者,并不是个天才。他的一位朋友最后把这个纪录提高到了102位数,也不是天才。他们的业绩证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普通人经过训练,会发展出连自己也难以想象的“超常”能力。
正文 导论:我们可以成为天才吗(4)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8:38 本章字数:867
这一心理学实验的结果对我们理解天才有着重大的影响。天才是先天的,还是培养的?这个问题在西方一直争论不休,但目前心理学的主流更倾向于培养的分析。那么,即使天才确实是培养出来的,应该怎么培养?是否有什么门径?换句话说,怎样才能成为天才?这已经不仅仅是市场上无所不在的励志图书炒作的话题,更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研究的核心。近年来,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这方面的领军人物编著的系列工具书,如Robert J. Sternberg主编的《创造力手册》 (Handbook of Creativity) 、《智慧手册》 (A Handbook of Wisdom) 、《智力手册》 (Handbook of Intelligence) ,以及 K. Anders Ericsson、Neil Charness、Paul J. Feltovich、Robert R. Hoffman联合编辑、长达900页的《剑桥专业与专家表现手册》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综合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无怪乎Anders Ericsson宣称:剑桥决定出版某一领域的第一本工具书,无疑标志着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与此同时,一些记者、作家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展开了细致的调查,采访了从企业总裁、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等各个领域的“天才”,为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材料。
这些人的研究和调查采访所得出的一个共同结论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关键在于怎么培养。现代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神经学、生物学的一系列研究,已经发现了培养天才的重要线索。如果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一个平凡之辈也能成为天才。甚至有人换算出非常具体的造就天才的公式:一万小时的“深度训练”,即大约十年的专业训练,是你在任何一个领域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更关键的地方在于,除了训练量以外,你要对这种“深度训练”的方法有正确的把握。
正文 导论:我们可以成为天才吗(5)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8:40 本章字数:1096
对于这样的结论,我第一个反应就是不信。这岂不是说谁都可以成为莫扎特、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了吗?天下哪里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但是,他们的研究和调查,代表着西方众多科学家、教育学家、新闻记者半个多世纪的心血,绝对不能小看。我认真检视了他们的研究和证据,可以说相当令人信服。这是其一。其二,我虽然仍然不相信谁都可以成为莫扎特、爱因斯坦,或比尔·盖茨,但是,他们的研究足以证明,经过严格、正确的训练,你至少有希望成为成为半个莫扎特、爱因斯坦,或比尔·盖茨。这正是中国传统诗学中所谓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这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得了的成就。事实上,人们最常犯的错误,是低估自己的潜力。其实有时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你就能开发出连自己都无法相信的能力或“天赋”!对此,我有个人的经验,也愿意和大家分享。其三,在未来全球化的竞争中,才能或者天赋是我们制胜的本钱。如今大量的中国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沦为“蚁族”。这当然有种种客观的原因。但是,这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才能则是一个核心的原因。几年前,著名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发表报告,称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虽然一年在300万以上,但是能够胜任外企工作的只有1/10,而印度1/4的大学毕业生可以胜任。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也两次发表文章报道中国的“白领危机”: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立足,需要大量中高层白领,而且开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薪。可惜在中国就是找不到那么多足以胜任的人来,乃至影响到这些企业在中国的扩张。你可以说你没有比尔·盖茨的天才,但是,如果你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把自己训练成能够在这种跨国公司里胜任中高层职位的白领,则完全在你的能力之内。
也正是出于上述三个原因,我在本书中尽可能综合美国近半个世纪来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把自己训练成“半个天才”、“半个盖茨”提供若干参照。我希望,那些急于求职的大学生,那些野心勃勃的白领,那些在学术界、媒体、艺术界等诸多领域奋斗的人,能够面对这些科学研究和调查的事实,更有效地设计自己的人生战略。记住,这不是如今无所不在的励志,而是“引经据典”的讨论。虽然我希望这本书读起来如同小说一样顺畅,但我从不想减弱其学术色彩。这也是本书充满了注释的原因。我无非是想证明,关于天才培养这种题目,一直是人类历史上的谜团,完全超出了个人经验所能解释的范畴。我尽可能总结半个多世纪的科学研究成果,能够找到一二线索,已经很满意了。我在本书中的所言,并非自己拍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有着相当的研究、采访,乃至心理学实验、医学技术(解剖、X光片、脑电图等)所揭示的事实作为基础。
正文 导论:我们可以成为天才吗(6)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8:43 本章字数:1456
开宗明义后,我不妨再就上面所提到的三点展开论述。
在西方的传统中,对天才的信仰根深蒂固。比如在基督教的传统中,一直有所谓“上帝赋予的才能”之说。甚至有“当上帝给了你禀赋后,你想拒绝也不可能”的说法。这大致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毫无背景的人突然成为先知、圣徒的原因。中国文化中也不乏类似的信念。一个放牛娃可以毫不费力地成为状元,一个不成器的富家子弟则不管请了多少家教、上了多少班,就是连个秀才也考不取。近代科学崛起后,天才成了严肃的科学研究的题目。这方面开创性的著作,大概要数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Francis Galton)在进化论的启发下于1869年完成的名著《遗传的天才》(Hereditary Genius)。他通过对《泰晤士报》上的成功人士讣告的量化分析,发现英国的几个大家族为社会贡献的人才不成比例地多,由此提出了天才遗传说。虽然学界对他的成果颇有怀疑,但是达尔文对他的研究大加激奖,并在自己的名著《人类的由来》一书中加以引用。高尔顿则再接再厉,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优生学”,希望通过正确的联姻来改良人种。后来“优生学”因为被纳粹所利用而声名狼藉,不过,对先天智商的信仰并没有消失。当今在欧美相当流行的各种测验,包括“美国的高考”SAT,研究生考试GRE,都是建立在智商学说基础上的测试。1994年,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Richard J. Herrnstein和美国企业协会的社会学家Charles Murray共同出版的爆炸性的名著《钟曲线:美国生活中的智力与阶级构造》(The Bell Curve: Intelligence and Class Structure in American Life)也坚称:智商是先天的,在人口中有固定的分布规律,还没有证据证明能够通过人工干预来改变。当然,这本书一下子就成为左翼知识分子口诛笔伐的目标。我们不妨把这派的学说视为“天才论”。
与这种“天才论”的传统相对立,“培养论”,即认为才能是后天训练出来的一派,在战后渐渐崛起,如今即使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至少也和“天才论”分庭抗礼并略占优势。这里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对美国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有巨大影响的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 。他总结了三种理论。第一种是传统理论,把人分为学得好的和学得坏的,即我们所谓的聪明学生和笨学生。学生之间这种能力的高低,通过简单的测试就能衡量出来,因此必须因材施教。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系统就是以此为基础构筑的,比如考试、升学等。前述《钟曲线》的作者就坚信,智商达不到一定程度就不应该上大学。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你要不要上大学,先要看你是不是读书的料。第二种理论,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崛起,把学生分为学得快的和学得慢的。那些学得慢的人,或者我们所谓的脑子慢的人,掌握同样的知识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帮助。但是,只要他们有了这些额外的时间,获得了这些特别的帮助,他们就能和那些脑子快的人一样掌握和运用同样复杂的知识。布鲁姆自己发展出来的是第三种理论。他承认学生的表现有非常大的不同。但这主要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理和知识背景不同,而学校总是几十人一个班进行统一教育。那些心理和知识背景正好适合这种统一教学的学生进步快,不适合的则进步慢。如果每个人都获得了适合自己的心理和知识背景的教育,则学生们的表现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一句话,学生表现的差异主要是教学问题,不是学生本身的问题。
正文 导论:我们可以成为天才吗(7)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8:45 本章字数:1028
最近20年,有一种在“天才论”和“培养论”之间发展折中共识的趋势。比如,大多数心理学家们同意,智商大致有一半是遗传的。另一半则是后天环境因素影响所致。同时,一个人生活中成败的许多变数是受智商的影响,但大部分变数则在智商的影响之外。极端的智商决定论和智商无用论都被一系列研究所否定。由此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就可能看清:人生中的大部分变量都是在智商之外,而智商中又有一半是后天环境决定的。那种天生的、不可改变的智商基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最多也不会超过四分之一的比重。况且,这四分之一的智商基因究竟是什么,我们也并不清楚。你也许觉得你的智商基因很差,实际上却可能是非常优秀,是被后天环境和自己性格中的其他因素埋没了。
正是出于这样的计算,本书力争绕开决定我们人生的不到四分之一的、同时几乎也是不可知的因素,而集中于四分之三以上的我们可以改变的因素。其重点讨论的研究成果,实际上是把布鲁姆的理论延伸到了天才训练上来。其核心观点是: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为他们用特殊的方式把自己训练成了与众不同的人。你要是掌握了那种训练方法,并用来训练自己,你就可以成为天才。我想,中国的读者大部分恐怕无法接受布鲁姆的理论,也不相信什么人都可以被训练成天才。我这里只想提醒读者,布鲁姆的理论不是他一个人的假设,而是建立在大量学者实证性的心理计量、测试,以及对美国教育系统细致的个案分析的基础上的。这一点,你随便找他一本著作看看其中的引证就知道。我们即使不同意其结论,但也无法否认其丰富的实证材料,以及这些材料对改进我们的教育、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自我培养的重要意义。
我本人其实并不是一个天才训练的信徒。道理很简单,许多人都像莫扎特或者科比·布莱恩一样训练,但我们只有一个莫扎特,一个科比,大量的人远到不了他们的地位。那四分之一不到的基因因素,到了顶尖的竞争领域就是举足轻重的决定性因素。对此,我在后面还会继续论述。但是,即使是我这么一个持反对意见者,细读完这些研究后也对其意义深信不疑。如上所说,你即使受了比尔·盖茨那样的训练,也未必能成比尔·盖茨。毕竟人家是天才,你不是。但是,你真若像他那样训练自己,大概还是能够成为顶尖的计算专家,或者硅谷一个中型企业的总裁。我并不想说服大家都把自己当天才。但是,你至少要把自己当半个天才。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恐怕都是在对自己的低估中活了一辈子,白白浪费了这唯一的一次生命。
正文 导论:我们可以成为天才吗(8)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8:47 本章字数:1162
为此,我不妨讲一个个人的故事。我从小体弱多病。到上大学前,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比我更瘦弱的同龄男孩,属于一阵风能刮倒的那种类型。高考时体检,医生查不出我有什么病,但直言不讳地对我这个身体能否把大学读下来表示怀疑。据母亲说,我1961年出生正好赶上三年困难的饥荒,后来父母下干校,把我们兄弟留在城里交给一个不识字的农村保姆照顾,吃得很差。这样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使我的身体格外孱弱。对母亲的解释,我从一开始就不信。事情明摆着:中小学上体育课,无论干什么,我在男生中总是最后一名不说,即使和女生比,也在中下的水平。这些同学中,绝大多数家庭条件比我还差。人家怎么那么壮呢?显然大家先天就是不一样。
不用说,以我这样的身体和运动能力,自然不时引起同学们的耻笑。我也早已认命,觉得自己生就了这把骨头,在体育的任何项目上都不可能有指望。但是,认命的我有一次也终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那大概是高一的时候。一天老师宣布不久要测1500米长跑,并警告大家:“大部分同学没有进行过这种耐力训练,通过很难,要提前准备。”我一下子慌了神,马上问一个粗壮的男生:“要跑多长时间才合格呢?”他则立即大笑,当着全班男男女女的面高声对我说:“你要想办法跑得时间短,怎么还想着跑得时间长?瞧你这把骨头,还是跟着女生测吧!”我气得满脸通红,但一声也不敢吭。
这样的奇耻大辱,使我再也不准备这么生活下去了。我哥哥大我五岁,上学时一直是学校足球队和田径队的队员,跑1500米还是他的专项。我于是问他应该怎么训练。他告诉我最好的办法是变速跑:100米快,100米慢。我第二天一早就去试,跑完累得几乎要吐。不过,还是坚持了一个月。到体育课测验那天,我居然跑了全班第四。跑完后我累得不扶着墙几乎站不住,但听到全班上上下下在那里窃窃私语:“薛涌今天真是神了!”那位大声笑话我的男生,竟被我甩下二百米左右。由此,长跑成了我的特长。记得刚上大学时开系运动会,我在北大中文系拿了3000米第二名(11’01’’),第一名是校田径队的长跑队员。
如今我已经快50岁了,但是,3000米的成绩和大学时不相上下。我仍然可以用过去北京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比较轻松地跑20公里。这是个什么体能呢?不妨举个例子。中国足球十几年前闹着“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要强化体能。足协下令:甲级队运动员3000米跑不能在十二分钟内完成,就不能上场比赛。结果,一些著名运动员,特别是三十上下的“老”运动员,因为达不到标准而发生了危机。我们就假设他们3000米能用12分钟跑完吧。那么他们在这个水平上也会被我这个快50岁的人甩下200米左右。那就是400米跑道的半圈。输成这样非常难看,而这些竟是在一个最要求体力的球类项目中的职业运动员!
正文 导论:我们可以成为天才吗(9)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8:49 本章字数:1303
我是不是有超人的体能、高水平的训练呢?也不是。我这么多年运动确实基本没有断过。不过,跑步总是跑跑停停。前几年一直没有跑。现在也是一周跑那么两三次而已。如果是比较正规的业余训练,成绩肯定要比现在高出一大截。可惜我没有这个精力和时间。我说这些要证明的东西很简单:在许多人看来,以我身体的底子,以五十上下的年纪,轻松地跟着一位骑车人围绕着北京二环路跑一圈似乎是很难令人想象的,甚至简直就是发疯。其实,这对一个一般体格的人应该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可惜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具有这样的潜力。在长跑上,我从来不相信我是个天才。我现在连半个天才也算不上。十年前38岁时,在纽黑文一场三英里的公路赛上,我就在最后冲刺时被一位六十几岁的业余选手轻松超过。但是我也发现,高中时我在体育上给自己下的结论绝对错误。我瘦小的体形其实很适合长跑,在这个项目上和常人相比至少略有基因优势。如果我刻苦训练,并且训练得法的话,我能够成为“半个天才”,能够在我这个年龄组获得相当“拿得出手”的成绩。我是很偶然地发现了自己。大多数人,则如同练长跑前自认体育不行的我,一会儿觉得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一会儿觉得自己不是学外语的料,一会儿又觉得自己写不了文章…… 这样糊里糊涂地不知道埋没了多少自己的才能。
我也正是抱着这样的精神从事这本书的写作。你如果在你所从事的领域,达到我在长跑上的水平,那么你就远不止是百里挑一的出众,你会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再说一遍,我这种水平,还是很不规范的训练的结果,还有许多潜力有待开发。如果你真以最高的职业准则要求自己、持之以恒地训练,你的水平就更高,就可能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你就绝不可能大学毕业时面对那么多高薪白领职位的空缺却连个工作也找不到。一句话,成为“半个天才”就能让你成功。
为什么这么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高人一头的才能会给你带来过去所不可想象的奖赏。没有才能则会让你受到比过去更严酷的惩罚。在前一段华尔街金融风暴的高管丑闻中,我看到一则非常有意思的消息:美国银行收购了几乎破产的美林。美林在2007~2008年间的亏损将近200亿美元。美国银行的收购,也是以联邦政府的大规模财政资助为条件。但是美林竟在这个节骨眼上给高管们发放了高达36亿美元的奖金。这种大慷纳税人之慨的行为,引起举国震怒。不过,后来看媒体的相关报道,我发现有一个部门的高管,这些年拿的奖金上亿。一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个中国人。此公领导的部门,几乎是美林中唯一一个持续赢利的部门,所赚的钱比他拿的奖金多多了。在这么一个华尔街全面坍塌的时代,这样的表现当然惊人了。也就是说,他的所得不仅合法,而且合理。其实,这几年的《华尔街日报》,不时报道在世界顶尖的银行成功的中国人。这些人如果在几十年前,守着这样的才能也不过是泡杯茶在机关里坐办公室,一个月拿五十六块钱的干部工资。当今这个时代,你如果有此才能则很难有人能挡住你的成功。你可以全球流动。日后的华尔街会有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高管、总裁;诺奖得主中的中国人的面孔也会越来越多。现在的家长们,千万不要觉得你能够想象自己的孩子日后的前程!
正文 导论:我们可以成为天才吗(10)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8:51 本章字数:1196
Geoff Colvin因为是《财富》杂志的资深编辑,对企业界的这种人才竞争特别敏感。他在分析知识经济的效益时作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对比。微软迄今为止拥有资本300亿美元,已经为其持股人创造了2200多亿美元的财富。另一个公司叫宝洁,是美国最著名、管理最优秀的大企业之一,迄今为止拥有830亿的资本,比微软多2.7倍多,但是给股民创造的财富只有1200多亿,几乎比微软少了一半。为什么?这不是说一个公司比另一个公司好,而是因为微软几乎是完全靠脑力经营的公司,宝洁则是生产洗衣粉等日用品的公司,是普通的制造业,对员工的智商和能力要求要低得多。谷歌的例子更惊人。迄今为止,谷歌以50亿美元的资本,创造了1240亿美元的股值。百事这个一流跨国公司,以340亿美元的资本,则仅创造了730亿的股值。难怪比尔·盖茨曾经说:“你如果把20位最聪明的员工从微软挖走,微软就成了个无足轻重的公司。”一般人总觉得微软的核心是软件。错了。微软的核心在其人事部,在于它怎么雇人!世界石油巨头Exxon Mobil是另一例子。这一巨头近年来每年获得的投资为200亿美元上下,但2006年通过股票红利等形式把330亿美元送还投资者。既然那么赚钱,既然那么多人要投资,为什么不多吸收些资金,把饼做得更大?其总裁Rex Tillerson的回答一语中的:“钱有的是,人才却没有。”你可以找来更多的投资,但是,你不可能走到大街上一招呼就雇一大把顶尖的地质学家、工程师。钱要是不花在这种一流的人才身上,那就不如不花。几乎世界所有顶尖的企业,人才都是第一要素。人才是最稀缺的经济资源。你如果在自己身上发展出这样的资源,自然可以走遍天下。
同样,如果你没有才能,受到的惩罚也是严酷的。半个世纪前,美国是世界工厂。美国的高中生一毕业,大多就在本城的工厂当工人,一辈子不用离开故乡,各种福利齐全,退休待遇优厚。当年有些大学教授的儿子也不愿意上大学。因为当工人比当教授日子好过多了。现在如何呢?企业外包,制造业消失,美国受打击最大的就是这些人。最近我搬家买了一堆包装纸箱,发现箱子后面写着一句话:“骄傲地在美国制造!”可见如今在美国制造的东西是这么少,乃至偶尔有个“美国制造”也要特别“骄傲”一下。现在的“美国制造”跑到哪里去了?到了微软、谷歌。你能干那里的活儿,自然前程似锦。如果你仅仅能做纸箱子,也许今天还“骄傲”,明天就没有饭吃。因为纸箱子早晚要到中国来造。那么中国呢?中国靠吸收被美国淘汰的制造业而崛起。但是,中国马上也会进入一个中等发达的水平,并且随着人口的老化,年轻劳动力减少,劳动力价格会逐渐攀升。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中国是享受不了几年了。比中国穷的地方,如越南、印度等,会吸收不少中国的制造业。总之,干粗活在中国也不是长远之计。下一代中国人需要的是技术、才能,是高附加值的创造。
正文 导论:我们可以成为天才吗(11)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8:53 本章字数:400
但是,当今中国的教育正处于破产的状态。你在一个连校长都抄袭的大学里能学到什么呢?难道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要等到中国的教育问题都解决了以后再开始培养自己、参与国际竞争吗?这样的日子是等不来的,也等不起。所以,我希望年青一代为了自己的前途行动起来,把自己当天才来训练。我的责任,是把国外最近几十年在这方面的研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总结,给大家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还是那句话,我相信的不是培养天才,而是培养“半个天才”。你能够成为莫扎特、盖茨当然更好。即使成不了,落得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也犯不上呼天抢地、捶胸顿足。这个世界需要莫扎特和盖茨,但仅靠莫扎特和盖茨们也玩儿不转。现代社会是个高度有组织的机体,需要大量中高层人士实现莫扎特和盖茨们的理念,管理他们的果实。在这样的世界中,我相信这“半个天才”能给人生带来极大的成功、极大的满足。我真切地督促年青一代从自己开始行动。
正文 天才论:智商(1)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8:55 本章字数:908
1760年,奥地利一位地位显赫的乐师利奥波德·莫扎特 (Leopold Mozart) 被他4岁儿子在古钢琴上创作的一首协奏曲所震惊:这首曲子不仅难度大,而且在音乐上完美无缺。而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发生了一次。这无疑是一个征兆:上帝把培养史无前例的音乐天才的责任寄托在自己身上。于是,他放弃了自己作为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的职业生涯,全身心地投入对儿子的教育。他这位儿子,就是音乐史上大名鼎鼎的莫扎特。
一个多世纪以后,一位叫列奥·维纳的语言学家对儿子的学校教育感到不耐烦,于是决定自己来教。他这位儿子,3岁就开始读书,11岁上了塔夫脱大学,十四岁从哈佛大学毕业,一下子轰动了美国。这个儿子就是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Norbert Wiener 1894—1964) 。
这两个典型的例子,似乎都证明了天赋是多么可贵,天才被父母及时发现是多么重要。但是,两位发现天才的父亲,则对儿子的成功有完全不同的解说。莫扎特的父亲坚信:儿子的才能全是上帝给的,自己不过是奉天承命、为上帝看护这位绝世天才而已。这种信念,在后来形成了神话,在如《上帝的宠儿》等戏剧、电影中不断重复:莫扎特是上帝派到人间的音乐使者。你要想通过用功来成为莫扎特,那分明是挑战上帝的意志,非失败不可。最近学者们对这种“莫扎特神话”进行了本质性的解构:莫扎特早年的作品非常幼稚。他的成功不仅有赖于长时间的超人般的努力,而且还决定于他父亲这么一位当时最优秀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自我牺牲式的栽培。拥有他这种后天条件并付出如此努力的,在音乐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人。
维纳的父亲在被记者追问儿子的天赋时,则作出了相反的解说:“把他描绘成神童简直是胡说八道。他是普通的孩子。如果他比同龄孩子知道得多些,那是因为他接受了不同的教育。”不过,成功后的维纳自己出来挑战父亲的结论。他承认父亲的教育对他关键性的影响。但是,他同时感到自己确实有超常的能力。这种能力,使父亲悉心的教育在他身上有了显著的效果。他还特别指出:自己的弟弟接受了同样的教育,但是因为天份不同,这样的教育没有产生在他身上所产生的效果。
正文 天才论:智商(2)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8:58 本章字数:851
对莫扎特和维纳的成功的两种不同解说,触及了在西方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乃至文化界和一般公众中旷日持久的辩论:天才究竟是天成还是养成(nature vs. nurture)?这场辩论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再有一百多年也不可能结束。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也正是这一不可能有本质性结论的问题。那么,我们能从这种没有本质结论的讨论中得到什么收获呢?收获还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们关注的核心,不是个纯学术的问题,比如天赋和后天培养,在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中各占多少比例,我们关注的是非常实际的问题:我们如何成功?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成功?在西方这场“天成还是养成”(或“天才论”与“培养论”)的辩论中,双方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科学资源,为证明自己的观点进行了百余年不懈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已经汉牛充栋,虽然还没有在“天才论”和“培养论”中分出胜败,但在能力发展的问题上,为我们提供了异常丰富的参考。
我们首先把讨论的重点放在智商上。这也是天成派和养成派辩论的焦点。众所周知,虽然健康、体能等对人的生活都很重要,但是对我们大多数人的事业而言,成败的一个重大决定因素,就是我们是否足够聪明。这也怪不得美国的民调显示,在被问及什么是最为渴望的个人素质时,美国人第一个选择是健康,第二个选择就是智商。我们不仅关心自己是否聪明,而且更关心怎样使自己变得更聪明。这也是我们把智商当做本章主题的原因。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智商和智力几乎是一回事,前者不过是后者的测试。除了体育等几个主要依靠体能的领域,智商的高低对一个人事业的成败的影响可以从下面几个例子中看出:牛顿的智商高达190,伽利略为185,开普勒175,达尔文165,哥白尼160,美国大学本科生的中等智商为118,学士学位获得者的中等智商为123,优秀毕业生的中等智商为133,物理学博士的平均智商为140。而在一般的人口中,中等智商为100。也就是说,你的智商低于100分,你就属于偏笨的人,高于此线,就属于偏聪明的了。
正文 天才论:智商(3)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9:00 本章字数:782
另外,一系列的经验研究也证明,智商对人的健康、寿命、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事业成就等都有正面的联系。比如,对贫困的研究证明,在美国的白人中,生于占人口5%的最低层的穷孩子,日后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可能比那些生于占人口5%的最富裕阶层的孩子要高8倍。但是,那些智商属于最低的5%的孩子,则比那些智商属于最高的5%的孩子日后生活于贫困线以下的可能性高15倍。也就是说,你的脑子是否好使,比你的家庭是否富裕对你的未来重要得多。同样,美国智力顶尖的25%的白人孩子,不管家庭如何贫困,都几乎没有从高中辍学的。辍学率在智商超过人口中等水平的孩子中也非常低。中等智力的白人学生的辍学率仅为6%。但是,笨学生和非常笨的学生的辍学率则分别高达35%和55%。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这些人根本不是读书的材料。智商最低的5%的白人妇女,婚外生子的比率比智商最高的5%要高出6倍。美国的罪犯的平均智商为92,比人口的平均智商100低了8分,说明犯罪者大部分是低智商者。这方面的数据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也怪不得,美国的大学、研究院录取学生,军队、企业招募人员,甚至橄榄球联盟海选职业选手,都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智商测试。中国留学生们所熟悉的SAT、GRE、GMAT等留美的重要考试,都是在智商理论上发展起来的能力测试。
不过,智商的研究从一开始就突破了心理学领域而被政治化。用最简单的话来概述,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责任的保守派,更倾向于智商决定论,更愿意承认天才对人类社会的关键性贡献,也不断大声疾呼培养特异人才之重要。自由派或左翼人士,则认为智商是一种后天的社会构造。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能力不足未必是智商的问题,而是社会(包括阶层、种族、教育、文化等)为他或她的发展设置了障碍,或者没有提供足够的机会。在他们看来,甚至智商测试本身也含有歧视弱势阶层的偏见。
正文 天才论:智商(4)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9:06 本章字数:667
在一百多年的辩论中,两派都爱走极端,乃至到了荒唐的地步。比如,天成派认为,智商对事业成败的影响最大,而智商主要是先天决定的,后天因素几乎不起作用:早教没有必要,孟母三迁是没事找事,甚至那些挖空心思让孩子上好学校、进常青藤的家长,也都是瞎操心。有人称,哈佛的学生之所以成功,不在于哈佛的教育,而在于哈佛选拔的学生智商本来就高。这些人读不读大学,日后都照样成功。由此演绎,政府出面为弱势阶层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不过是白白浪费纳税人的钱,上名校不过是追求虚荣和牌子,没有太多教育上的意义。与此相对,养成派则认为一切才能和成功都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天赋即使有,也无足轻重。人的天赋之不同,甚至是个不能讨论的政治禁忌,一提这事就等于歧视。按他们的理论,你从大街上随便找个人,对之进行世界一流的短跑训练,都能把他造就成博尔多。如前所述,近年来的研究对这两方面的极端观点都进行了否定:智商不是决定人生和事业成败的唯一因素,甚至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智商并非绝对先天,受后天因素的影响甚大。但是,人的自然能力确实有高低。在总人口中,智商的高低和事业成就之间有着不可否认的正向关系。智商学说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仍然没有成为一个定型的理论。除了智商测试的准确性这种技术问题外,有两大理论问题仍然没有最终解决:第一,智商在多大程度上是先天的、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后天的环境和努力来改善?第二,智商对人生和事业的决定性究竟有多大,比如,是百分之九十,还是百分之十?在本卷中,我将尽最大努力综合最近的研究对这两个问题提出初步的解答。
正文 第一章 基因中的天赋(1)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9:08 本章字数:793
第一章 基因中的天赋:黑人运动员不可超越的优异
要理解这两个问题的复杂性,可以从常识开始。让我们回到导论中所提到的我个人的例子。我自幼身体孱弱,身高只有1.67米,而且非常瘦小,北京话称之为“二等残废”,如今在中国求职,有可能被“身高歧视”而拒于门外。大学时同学开玩笑说:“薛涌的体重,戴着眼镜正好一百斤,摘了眼镜就不到了。”如果我和拳王阿里、泰森站在一起,有常识和理性的人都会说我们之间的体育天赋差得太远,我肯定不适合从事拳击运动。左派极端主义的逻辑则不这么认为。他们会头头是道地指出:“这一切都是后天造成的。两位拳王在美国长大,有一流的营养,长年进行着超一流的训练。你如果和他们一样有这些条件,你会达到大致相当的水平,能和他们在拳坛上决一雌雄。是社会没有给你机会,或者说你自己迷信天赋而没有进行最大的努力。”我想,如果我听信这样的话,那肯定是“找死”。假设我有他们的营养和训练,甚至付出比他们大得多的努力,身高也许会突破1.7米,体重也许会达到160斤,甚至在一般人中还显得挺强壮。但真要昏了头想和这二位拳王进行比赛,恐怕一分钟之内就死于非命。任何国际拳击组织也不会容许我和他们有比赛的机会。
我们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决定的?是先天的基因,还是后天的努力?显而易见,先天的基因更重要一些。当然,这个对比太极端了。我们不妨把这种极端性削减一些,进行另外的假设:如果我们挑出最强壮的中国人和阿里、泰森进行拳击比赛,结果如何呢?首先,我们可以很有信心地回答:假设这个中国人有着一流的训练和营养条件,而且长年付出了超人的努力,而两位黑人拳王则并不认真训练,那么这位中国壮士几乎肯定是会取胜的。但是,假设大家都有同样的条件,都从事同样高水平的训练,谁将获胜呢?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假设。不过,凭常识,大多数中国人恐怕会看好阿里和泰森。
正文 第一章 基因中的天赋(2)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9:10 本章字数:777
大多数人的这种看法,是荒唐的偏见还是理性的常识?请看看一个简单的数据:亚洲人占世界人口的57%,但在世界最流行、最有观赏价值的体育(包括足球、篮球、跑步)中,基本上扮演着边缘的角色。而纯种黑人(撒哈拉南部的黑人及其散布到世界各地的子孙),仅占世界人口的12%,却几乎统治了这些项目。不同种族之间是否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天赋?以左派的“政治正确”的观点看是不存在的,甚至这个问题也是不应该被讨论的。但是,你看一看在历届奥运会百米决赛的起跑线上站着的选手,除了黑人外能有几个其他种族的人?一位美国的左派和我辩论说,那是因为黑人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使他们更多地投入体育训练。我则指出他忽视了基本的历史事实:白人从事同样强度的一流训练的人数肯定比黑人多得多。
比如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美国队的8位黑人选手主宰了田径场,赢得了男子100米、200米、400米、800米、跳高、跳远的金牌。那时,黑人主要聚居的美国南部施行种族隔离,黑人学校设施缺乏,几乎只有移居到北方的黑人才有机会在中学从事田径训练。可以说,那时美国黑人从事田径训练的人数比起白人来在统计学上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们的成就却轻松地超过了美国的白人。甚至在冷战时代,苏联、东德由国家资助的奥运战略,在实验室里训练从小精心挑选的运动天才,使这两个国家的奥运金牌都超过了美国。但是,男子百米的决赛还是黑人的天下。黑人的优势是如此明显,美国的田径教练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帮助白人选手克服心里的种族劣等感。当白人站在起跑线上时,黑人选手甚至会嘲笑他:“白孩子,你将有麻烦了。”在1993年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一位英国的白人女选手出人意料地赢得了一项短跑冠军。几位黑人运动员对参赛的美国黑人选手说:“你怎么竟输给了一个白人女孩儿?”可见这样的事情在田径场上是多么新鲜。
正文 第一章 基因中的天赋(3)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9:12 本章字数:601
如果排除了先天的条件,这些现象则根本无法解释。不错,我承认中国人中也出来的几个姚明、刘翔,等等。但这种极端的个例无法掩盖种族在运动天赋上的整体差异。
体育是天成论(或我们所说的天才论)最有力、最直观的证据。先天素质的决定性,不仅体现在我和拳王们的个体之间,也存在于种族之间。个体之间的差异凭经验和直觉就可以断定。你一看见姚明,哪怕你并不懂篮球,第一个反应恐怕也是让他去打篮球。种族之间运动才能上的差异,则是个更复杂的问题,需要大量系统的资料和数据,并且能够对这些资料和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不过,对我们而言,对这个问题必须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并不是说我对天成论深信不疑,而是认为在天成论和养成论之间,我们必须把双方最精彩的洞见都充分领略,然后才能判断谁是谁非。黑人体育才能,是基因决定性地塑造了人的成就的最好证据。即使我们不同意天成论,也不应该对其最有力的论据熟视无睹。同时,体育所要求的才能非常单纯,主要就是针对某个项目的某种特别体能。所以,对体育上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成功,也比较好测量。比如短跑运动员的成功,主要就是由某种快肌的质量所决定。这一点现代医学已经可以测量。不像政治家的成功,因素复杂得让人无从下手,乃至你不知道他或她身上的哪种素质具有决定性。所以,讨论体育,比较能够进行条理清晰的论证,对因果关系也可以进行类似科学实验室那种“可控性的观察”。
正文 第一章 基因中的天赋(4)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9:14 本章字数:897
我下面主要转述的,是Jon Entine《禁忌:为什么黑人运动员主宰了体育,为什么我们害怕谈这个问题》一书中所概述的调查研究。写这本书,需要极大的勇气。黑人运动员的优异,早已有目共睹。但是,这是否因为他们的身体构造和基因不同?这一领域在西方一直成为禁忌。道理也很简单,一谈种族之间的基因不同,就很容易被扣上种族主义的帽子。体育本是白人用来证明自己的种族优越的例证。这在1936年为希特勒张目的柏林奥运会上达到了顶峰。不过,也正是在这前后,黑人运动员登上白人垄断的竞技场,并很快显示出自己的优越。于是,白人又将黑人的体育天赋归结于其动物性,将之作为“四肢发达、大脑简单”的证据。黑人超人的体能,曾被白人老板和军官当做让黑人忍受超长的工作时间、更艰苦的训练的理由。1994年引起轰动的《钟曲线》,明确指出黑人智商比白人要低。但作者同时也提醒人们,黑人的体育天赋远超出其他种族。言下之意,人是不同的。黑人智商低,就像他们体能强一样自然。黑人应该从事体育,发挥自己的才能优势,而不要在需要高智商的领域对自己抱太大希望。
种族主义对黑人的伤害,以及由此而来的政治争议,使许多人不愿意触及这个问题。但是,黑人的体育成就太突出,也很难让人们对黑人的天赋熟视无睹。美国著名黑人短跑运动员、有当代欧文斯之称的卡尔·刘易斯就直言不讳地说:“黑人的体格在许多方面造就得更优越。”根据他自己的估计,他每周才训练8小时,就这样在1984年奥运会上拿了8枚金牌。在1954年成为人类第一位在一英里跑中突破四分大关、后来成为神经学家、牛津大学的一位院长的Sir Roger Bannister,因为说了一句“黑人选手的身体似乎有解剖学上的自然优势”,立即遭到口诛笔伐,以后再不就此问题做声。Jon Entine和美国最著名的电视新闻主持人之一、NBC的主播Tom Brokaw合作制作了一个电视节目《黑人运动员:事实与虚构》,结果一位美国著名的黑人默默中断了和Tom Brokaw的友谊。这些压力,让许多人缄默不言,但却促使Jon Entine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让事实来说话。
正文 第一章 基因中的天赋(5)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9:17 本章字数:940
事实是令人震惊的。在美国,黑人占总人口的13%。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NBA中80%还是白人,20%为黑人。如今这个比例倒了个个儿。根据最新统计,黑人在NBA中占了87%。在橄榄球联盟中,黑人比例为65%(另有新统计为75%)。在大学中,黑人占男篮运动员的60%、橄榄球运动员的一半。黑人男孩成为NBA职业运动员的机会是四千分之一,白人则是九万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在20世纪末期,没有一个白人运动员在NBA中成为得分最高或篮板球抢得最多的选手。身高仅1.52米的黑人选手居然也能扣篮,让替补席上的白人看傻了眼。在最近几十年的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基本见不到黑人以外的选手。唯一的例外,大概是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由于美国等依靠黑人选手的西方国家的抵制,四位白人进了男子100米决赛,并获得金牌和铜牌。但1984年奥运会以后,进100米决赛的都是一色的黑人。到2000年为止的230个最快的100米成绩全是黑人创造,白人从来破不了10秒。如今在男子跑步项目中,从100米到马拉松,已经是黑人的一统天下。从1999年塞巴斯第安·科保持了18年之久的1000米世界纪录被打破以后,从100米到马拉松 (包括接力、跨栏、障碍赛) ,所有世界纪录全是黑人所保持(刘翔破110栏世界纪录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特例,但即使这个特例现在也成为了历史)。
比这样的事实更令人吃惊的是,我们甚至不能笼统地讲“黑人的统治”。祖先来自不同区域的黑人,不管散居到世界什么地方,都各有专长。短跑属于西非的领域,中长跑则是东北非的地盘。比如,自1984年以来,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不仅全是黑人,而且全是西非裔(美洲的黑人祖先大部分来自西非)。要知道,西非裔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仅仅是8%。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非西非裔的选手在200米和400米跑中有所表现。比如,1979年意大利选手门诺阿(Pietro Mennea)以19.72秒的成绩创造了200米的世界纪录。他这个成绩不仅是在高原创造,而且顺风的风速已经接近规则容许的极限(90%)。更重要的是,包括门诺阿在内的许多南欧白人短跑选手,都有黑人血统。短跑项目中的白人选手中,这些有黑人血统的人所占的比例高得离奇。
正文 第一章 基因中的天赋(6)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9:20 本章字数:964
但是,除了极少的几个例外,西非裔很少介入中长距离的竞争。这里是东北非裔黑人的天下。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肯尼亚选手。在5000和10000米的最好成绩中,他们垄断了一大半。在马拉松中,他们更是世界霸主。每年都有50位肯尼亚选手跑出2小时13分的成绩。突破这一大关的白人和亚裔选手,在历史上只是凤毛麟角。再细致地考查肯尼亚运动员,其一半的世界级选手,也就是获得各类国际长跑比赛冠军的五分之一的选手,都来自Kalenjin县的Nandi地区。其五十几万的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8%(Kalenjin的人口则大约300万),在67亿的世界人口中还占不到万分之一。
不到万分之一的人口中培养了五分之一的世界冠军!怎么解释这样奇特的现象?文化、地理等因素全都说不通。比如,你可以说那里的人穷困落后、每天上学要跑几英里,再加上高原的环境,大家认准了靠长跑脱贫而拼命训练等,听起来头头是道。但以世界之大,具备这些因素的地区多得是。怎么别的地区无法创造这样的奇迹?最有信服力的解释还是基因。一系列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揭示出,这一地区的居民本是从尼罗河流域大致相当于今日苏丹南部的地区移居而来的游牧部落。在这个封闭的世界,他们的基因库基本上保持完整。这个部落的基因在长跑上有特别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最近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和牙买加的西印度大学对牙买加短跑选手的研究揭示了类似的事实:牙买加运动员肌肉中能够导致肌肉快速收缩的肌纤蛋白(Actinen A)含量高达70%,而澳大利亚运动员肌肉中只有30% 。回顾一下黑奴历史就知道,被贩运到美洲来的奴隶,基本都来自西非。其中主要目的地是加勒比地区的甘蔗种植园。牙买加的黑人人口,高达90%以上,比美国任何地区都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洲的黑人中诞生了许多短跑明星,但长跑冠军则一定要到东北非去找。牙买加短跑击败美国,大概也在于那里人口的基因库比较纯正。美国黑人在白人主流社会中生活,基因不可能达到那样的纯度。过去美国对短跑的统治,恐怕还在于加勒比地区的国家太穷,没有训练设施。在这方面一旦追上,特别是有了更多的到美国训练的机会,美国就很难招架。这一点,美国的田径教练看得清清楚楚。他们经常感叹:在牙买加这么一个小地方的运动会上,看到的天才比全美的都多。
正文 第一章 基因中的天赋(7)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9:22 本章字数:774
要知道,黑人社会,无论是作为一个国家,还是作为在美国这种发达国家中的种族群体,经济发展水平比白人社会低得多。这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营养和训练条件。但是,一旦他们有了基本的训练条件,他们和白人之间在运动上的竞争就算是结束了。我在写这段文字期间,忙里偷闲地看了一会儿正在德国进行的2009 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的几项女子比赛。黑人女子选手的优异,还不像黑人男选手那样极端。比如,5000米前几名虽然全是黑人,但素以耐力见长的中日选手,赢得了女子马拉松的冠亚军。不过,在短跑中黑人的统治几乎是绝对的。在4×100米接力中,在美国队缺席的情况下,牙买加和巴哈马两支一色黑的队伍分获冠亚军。跑在第三的是全白的德国队。她们冲刺时落后太多,已经掉出镜头。但是,比赛结束后,全队躺在地上拥抱欢呼,竟比冠军还高兴。她们庆祝什么?难道是欢呼8000多万人口、酷爱运动的德意志被人口不足300万和35万的弹丸小国所击败?当然不是。她们庆祝的是自己战胜了俄罗斯——另一个全白的队。在运动界,许多白人运动员已经不把战胜顶尖的黑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在白人里拿第一就和冠军差不多。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刘翔能在21世纪成为110米栏的世界冠军并破世界纪录,是多么罕见的业绩。“政治正确”的美国媒体曾经嘲笑中国人觉得在100米等纯粹速度的项目上亚洲选手无法和黑人竞争,只有在跨栏这种技术性强的项目上才有可能有优势。其实他们忘了:美国自己的白人运动员,哪个敢在百米上和黑人叫板?
上面讨论的黑人的体育天才,对本章的核心论题智商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在于,面对竞技场上差异如此悬殊的天赋,我们自然而然地会问:既然人在运动天赋上有很大不同,怎么可能在智力天赋上完全一样呢?也怪不得,研究黑人体育基因的Jon Entine接下来研究的是犹太人的智商基因。
正文 第一章 基因中的天赋(8)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9:24 本章字数:337
难道随便一个人只要像牛顿那样努力就能成为牛顿吗?当然,智力上的天赋衡量起来比体育上的天赋要复杂得多。清华建筑史教授陈志华二十多年前曾和我讲过,他读大学时偶尔看到心理系在那里做智商测试,出于好奇就去测了一下。结果显示他的智商是“白痴水平”。而按照一般的智商理论,取得他这么大的成就,智商一般应该在130以上才对,也就是2%~3%的聪明人。这种错误,在体育测试中是很难发生的(当然也并非绝对没有,比如,许多天才运动员都曾被判决过“毫无前途”的“死刑”)。但是,智商在测试整体人口上还是有相当的准确性的。退一万步说,也许我们还没有找到测量个体之间天赋之不同的可靠手段。但是,这种不同本身的存在,在理论上则很难被否认。这也是我们讨论智商的一个出发点。
正文 第二章 世界“最聪明”的种族(1)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9:27 本章字数:906
如上所述,智商高低不像运动能力那么显而易见。但是,群体智商的高低,则有明显的例证。为此,我再次触犯一个美国的政治禁忌,讨论一下种族的智商。其实,许多中国人都认为,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种族。那么,犹太人是否真那么聪明?有什么客观的衡量标准?如果犹太人真是最聪明的话,原因在哪里?这些问题,中国人一般很好奇,但很少深究,在美国则引起非常激烈的辩论。
我之所以要探讨这一问题,和我个人的文化处境有重要关系。我在美国生活、学习、工作已经16年。女儿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孩子,被称为“亚裔”。这些亚裔美国人,在教育上非常成功,乃至考大学必须比其他种族(包括白人)的分数高得多才能争取到同等的机会,否则美国的大学就被亚裔占领了。在惊叹亚裔的成就时,美国主流媒体经常把亚裔比作二战前的犹太人,甚至有人说亚裔的表现比当年的犹太人还出众。对此,我在介绍美国教育的近著《培养精英》中有专章讨论,可供有兴趣的读者参照。犹太人占美国人口的3%(有说不到2%),亚裔则占4%以上(因为亚裔成分混杂,比如中亚巴基斯坦等地移民也多归于亚裔,根据界定标准的不同可以得出亚裔占美国人口中的不同比例,其中有2%~3%之说)。但哈佛的学生中,犹太学生占了25%,亚裔占20%。这两个族群几乎占领了半个哈佛。犹太人显然更为强势一些。所以,思考自己亚裔子女在美国的地位问题,很难不想到犹太人。
最近在美国关于所谓“阿什肯纳吉犹太人智力”(Ashkenazi Intelligence)的理论悄然兴起,并引起了激烈辩论。这一理论虽然还很不成熟,但对我们理解群体智商有相当大的帮助,不妨在此杂糅各方观点加以概述。
所谓阿什肯纳吉犹太人,是犹太人中特殊的一个族裔,近现代期间多住在中欧、东欧,后向美国等地移民。有人笼统地把欧洲犹太人都叫做阿什肯纳吉犹太人。美国的犹太人,90%都是这一种族的后裔。就像不同种族的黑人在体育上因不同项目而各有千秋一样,并非所有犹太人都聪明。所谓聪明的犹太人,主要来自这一特殊的族裔。我们熟悉的著名犹太人,如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等,也都是来自这一族裔。
正文 第二章 世界“最聪明”的种族(2)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9:32 本章字数:610
一些研究显示,阿什肯纳吉犹太人的平均智商在112~115之间,明显高于一般人口的平均水平(100)。他们的成就,也如同智商预测的那样超出所有种族群体。早在1900年,这些犹太人的孩子就获得了伦敦学校中大部分学术奖,尽管他们大多出身贫困。不管是在富裕的学校、普通学校,还是贫困学校,犹太子弟的孩子平均智商都比主流的白人学生高出一筹。平均智商上的优势还在其次,阿什肯纳吉犹太人更是盛产超常的天才。比如,在北欧人口中,智商超过140分的人有4‰,但在阿什肯纳吉犹太人中则为23‰,几乎高出6倍!在整个20世纪,犹太人占美国人口的 3%,但占了美国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27%。如果把父母一方为犹太人的得主算入,这个比率则高达40%!在有“计算机界的诺奖”之誉的A. M. Turing奖得主中,犹太人占了25%,如果把父母一方为犹太人的得主算入,这个比例就上升到34%。另外,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中,有一半是阿什肯纳吉犹太人。在美国的常青藤盟校中,犹太学生的比例是33%,在精英大学的教授中,犹太人大致占相同的比例。在1931年的波兰,犹太人占人口9.8%,但拥有了国家22.4%的财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四年,70%的企业营业执照是发给犹太人的。到1929年,犹太人拥有了45%的大中型公司,到1938年这个比例达到55%。而特别有意思的是,在非阿什肯纳吉的犹太人中,智商则和普通人口基本一致。
正文 第二章 世界“最聪明”的种族(3)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9:35 本章字数:755
对这一种族在智商上的优异,很少有人能够否认。更不用说这一族裔的基因中还载有某些特殊的病症。大家对于是什么成就了他们的高智商,则意见纷繁、莫衷一是。如果综合各家的看法,我们大致可以说,第一,这一种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基本在族内通婚,基因库比较纯净。有人假设导致这些病症的基因也导致了高智商,但另有学者对之质疑。第二,他们素有“塔木德传统”(Talmudic Tradition)。所谓塔木德指的是《塔木德经》,为犹太教经典。在公元64年,犹太教领袖Yehoshua ben Gamla颁布敕令,要求所有犹太男性能够诵读《塔木德经》。他努力给5岁以上的男孩子办学。这大概是世界史上最早的义务教育传统了。100年后,所有犹太男性诵读《塔木德经》的目标基本达到。犹太人成为第一个识字率在男性中普及的民族。下一个民族达到同样的目标,还要等1700年以后!来源于这一传统的阿什肯纳吉犹太人,对经典的研究尤为注重,研究和解释这种经典的“拉比”或“大师”的社会地位非常高,乃至大家对女儿的普遍期求就是“嫁给拉比”,对男孩的期求就是成为拉比或经典学者。这样,到了公元5世纪以后,这个小族群中学习成风,教育程度鹤立鸡群。第三,在中世纪的商业革命中,这一族群主宰了欧洲的金融业。当时的欧洲,基督教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教会严禁放贷生息,但犹太人因为不是基督徒,可以放贷。同时,当时最赚钱的贸易,属于欧洲到阿拉伯世界的长途贸易。由于基督教和穆斯林世界势不两立,这些长年在阿拉伯社会生活、又移居欧洲的阿什肯纳吉犹太人就充当了中间人。后来阿什肯纳吉犹太人屡遭迫害,向中欧、东欧移动。但不管到哪里,他们都保持着高度的种族文化认同,不与外人通婚,强调经典学术,并且都集中居住于城市,活跃于金融、贸易这几个狭窄的行业。
正文 第二章 世界“最聪明”的种族(4)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9:37 本章字数:627
金融和长途贸易属于当时欧洲经济的神经系统,需要极高的智商,特别是识字和运算能力。要知道,中世纪的欧洲即使是统治阶级也很少识文断字,90%的人口是农民,处于“绝圣弃智”、靠天吃饭的休耕农业经济中。每天靠文字、运算、动脑子而在中心城市维生的阿什肯纳吉犹太人自然独树一帜。他们几乎没有当农民的,当手工匠的也很少。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以智能为业的族群内部,高智商的人往往事业成功,成为大商人和大银行家。他们生活水平高,养得起更多的孩子,医疗卫生条件也非常优越。当时欧洲的饥荒、流行病不断,人口死亡率甚高。在阿什肯纳吉犹太人内部,智商高的富人阶层仗着自己优越的经济、医疗和卫生条件,不仅更能逃避这些灾难,而且在长时段内繁衍力格外强劲。许多富裕家庭,经常有八九个孩子。另外,犹太人在欧洲频频受到迫害。但受害者大多数为那些下层犹太人。这大概是因为富裕的犹太人有着广泛的国际金融网络和政治关系,一有风吹草动不仅知道得早,跑得也快。甚至有学者说,早在586年耶路撒冷陷落时,跑出来的大多是官员、士兵、工匠等人口中最聪明的人。这是一个典型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的游戏。最终高智商的人存活下来,低智商的被淘汰。阿什肯纳吉犹太人的基因库得以不断优胜劣汰。相比之下,世界上虽然有许多文化非常注重学术,比如,中国的科举制度表明中国人注重读书,但没有一个种族能够在千年左右的时间内集中于高智经济中,并以在这一经济中的表现作为进化的筛选原则。
正文 第三章 中国人、东亚人比白人更聪明吗(1)..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9:42 本章字数:712
中国人、东亚人智商超过白人之说,目前在西方非常流行。这种流行概念,绝非空穴来风。让我们看看几个基本事实:
1966年读高中毕业班的美籍华人,参加“美国的高考”SAT的比例要比一般的美国白人多出67%。按说这种普遍的参与使这个华裔“高考群体”远无白人“高考群体”那么精选。但是,两个群体的考分大体相当。
到了1980年,1966年的高中毕业生到了32岁。在这代人中,华裔成为专业阶层、管理阶层、技术阶层的机会,要比美国白人高出62%。
亚裔美国人占美国人口的2%(这个比例因对亚裔的界定而和其他统计有所不同),但2008年赢得西屋科学奖(Westinghouse Science Fair) 的5位学生竟全是亚裔。
目前亚裔占了哈佛学生的20%,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生的45%。
纵观近年来SAT成绩的历史,亚裔提高速度最快。SAT三门相加的总分为2400。2007年亚裔的平均分达到1623,白人为1581,拉美裔为1364,黑人为1276。普林斯顿的社会学家Thomas Espenshade分析了10所精英大学的资料后得出结论:进同一所精英大学,亚裔要比白人学生的考分高出140。
根据美国最新的统计,亚裔有50%受过大学教育,白人只有31%,黑人为17%,拉美裔仅仅13%。教育和生活水平密切相关。亚裔的平均寿命高达87岁,白人为79岁,黑人73岁。在密西根州则更极端。那里的亚裔平均寿命高达90岁,白人为79岁,黑人73岁。2006年的人口统计显示,亚裔的中等个人收入在各种族中最高,甚至略高过白人。
正文 第三章 中国人、东亚人比白人更聪明吗(2)..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9:45 本章字数:709
前《华尔街日报》专门负责教育报道的记者Daniel Golden于2006年出版了颇为轰动的著作《录取的代价》,称亚裔为“新犹太人”。这主要是因为亚裔学生和二战前的犹太学生非常相似:第一,他们卓越的学术表现让白人主流社会望尘莫及;第二,白人主流社会,特别是美国的精英大学,一直对他们想方设法进行打压。在战前,美国的各名校都竭尽全力对付所谓“犹太人问题”,因为犹太学生的考试成绩太突出,大有占领常青藤之势,逼着各校制定犹太学生的指标,对之进行封顶。如今犹太人已经融入白人主流社会,不仅不再作为另类歧视,而且还因为其传统的经济政治资源被许多大学所追逐。但是,亚裔则多来自普通家庭或弱势阶层,无权无势,许多学校都有着对亚裔进行封顶的秘密指标。
“亚裔美国人”这个词汇,大致起源于1970年代。当时民权运动已经开花结果,以种族平权为目标的“积极行动”政策,使各大学在录取中对少数民族学生予以一定的照顾。一些华裔和日裔的学生,开始用“亚裔美国人”指代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的移民后代,试图把自己包括到“积极行动”的受益者中。1977年,联邦政府用“亚洲和太平洋诸岛”作为统计概念,把来自东亚、东南亚、南亚、太平洋诸岛的移民之后归为一类。但是,这一“亚裔美国人”群体很快就在学术上显示出优异,进入大学的比例剧增,在美国社会引起反弹。198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看到亚裔已经占了新生的1/4,就宣布亚裔不再享受“积极行动”的优待。随后,伯克利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采取秘密的配额对亚裔学生人数封顶的政策就成了公开的秘密,并招致联邦调查。伯克利的校长出来为亚裔学生人数减少而道歉。
正文 第三章 中国人、东亚人比白人更聪明吗(3)..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9:47 本章字数:612
1990年,联邦调查得出结论,洛杉矶分校数学系的研究生课程确实对亚裔申请者有歧视。同时,美国教育部民权办公室也报告哈佛对亚裔的录取比例明显偏低,尽管亚裔的成绩偏高。特别是来自加州的亚裔和计划读生物专业的亚裔申请者,录取率特别低。哈佛知道在分数上亚裔高人一筹,只好说亚裔的“个人素质”低于白人学生。但是,因为亚裔在哈佛学生中的比例从1979年的5.5%上涨到1990年的19.7%,联邦调查人员不认为哈佛对亚裔人数有着封顶秘密配额。
不管联邦调查的结论如何,一个铁铮铮的事实是谁也不能抹杀的:亚裔进同样的学校,要比白人学生考得分数高得多才行。2004年普林斯顿的一项研究显示,亚裔申请精英大学,平均要比其他学生的SAT高出50分(以数学和阅读两门满分1600分计)。耶鲁的记录显示,从1999~2000年度到2001~2002年度,亚裔的SAT分数比白人学生高出40分。黑人和拉美裔的分数又比白人低100~125分。《钟曲线》的作者根据1992年的数据把各校各种族学生的分数列成表格,其中哈佛的亚裔学生SAT比白人学生高65分,在斯坦福高58分,在普林斯顿和布朗大学高40分,在南部的名校莱斯大学竟高70分。要知道,精英大学录取虽然不仅仅看SAT,但这些学校学生SAT的成绩多在1400分左右,距离1600的满分很近,提高的空间很小。在这个水平上,四五十分就往往成了决定性的优势。
正文 第三章 中国人、东亚人比白人更聪明吗(4)..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9:50 本章字数:656
因为这种歧视,待在“亚裔美国人”中日子就不那么好过。特别是来自老挝、柬埔寨、菲律宾、太平洋诸岛的后裔,一直比较贫困,也缺乏家庭教育传统,在考分上比起白人来已经有明显劣势。东南亚移民的后裔依赖福利的比例,比黑人和拉美裔还高。他们的孩子混杂在高分的亚裔中面对更高的录取标准,自然更无出头之日。1997年联邦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也发现,亚裔受大学教育的比例高达37.7%,夏威夷土著受大学教育的比例才11.9%。于是,这些族群游说国会,力图脱离亚裔,另立一类以享受“积极行动”的优惠。2000年,联邦人口统计终于把“夏威夷土著和太平洋岛民”单独列出。但直到2005年为止,大学委员会并没有改变亚裔的分类。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Uwe Reinhardt娶了位中国妻子。他对普林斯顿反亚裔的政策非常反感,找到录取办公室评理。录取办公室的人则干脆问他:“你希望一半的学生都是中国人吗?”
普林斯顿的一位身为中国移民后代的博士生2004年在校刊上发表文章,猛烈攻击“积极行动”政策在大学录取中已经成了种族歧视。他现身说法:“我是个贫困、不懂英文的父母的儿子。我小时候他们从来没有给我念过书,从来没有参加过我的毕业典礼。我先后读了5个糟糕的高中,其中有一个叫“最后机会”的高中。我上中学和大学时都要干全职工作。但是,在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人愿意给我个机会。我必须比我的同伴要出色。他进而呼吁学校应该以社会经济背景的多元为目标,给那些不得不端盘子来养家糊口的学生机会。”
正文 第三章 中国人、东亚人比白人更聪明吗(5)..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9:52 本章字数:960
他的立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接受。但是,作为亚裔,穷往往并不会使你获得照顾。1996年,加州的选民投票禁止学校利用“积极行动”在录取中进行种族歧视。但是,加州人口中有1/3是拉美裔,拉美裔学生在州立大学中所占的比例仅为1/8。亚裔在加州人口中占11%,但占大学生人数的40%。为了解决这一不平衡,加州大学最精英的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考虑以向低收入阶层倾斜的录取政策代替“积极行动”那种向拉美裔和黑人倾斜的政策。但是,当官员们发现这样一来许多贫困的亚裔和白人子弟有更多的机会上大学时,就立即否决了这一方案。洛杉矶分校法学院的实验证明官员们的担心。1997年,该法学院采取特别的政策,把40%的录取名额分配给出身于贫困并缺乏教育的家庭的学生。结果,亚裔的学生数量从一年前的48名上升到82名。黑人学生则从19名下降到10名。看到这样的结果后,该法学院立即停止了这样的政策。
这种对亚裔学生的歧视是全方位的。不仅底层的亚裔学生被打入另类,精英的亚裔学生更是受到种种刁难。比如,在加州尔湾的大学高中(是加州最好的高中之一),2003~2004年学生的SAT平均成绩为1247,远高于全州1015的水平。亚裔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惜工本。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活水准,到好学区买或租一套拥挤不堪的小房子,也要让孩子念好书。事实上,因为亚裔的成绩高,当一个学校的亚裔比例升高时,这个学校的成绩排名也上升。结果是相辅相成:好学校吸引亚裔,亚裔进一步让学校变得更好。这就是发生在尔湾的大学高中的情况:45%的学生是亚裔。但是,加州大学最好的伯克利和洛杉矶分校,立即对尔湾进行了静悄悄的制裁:从1998到2004年,洛杉矶分校从大学高中录取的学生由112名降到65名,伯克利从这里录取的学生则从91名降到了46名。一位SAT考了1540高分,并能够阅读英语、韩语和拉丁文的韩国女孩儿,居然被这两所大学拒绝。但拉美裔的学生,居然考940分的SAT成绩就能进伯克利!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成绩,到了伯克利如何跟得上课?2002年,伯克利共拒绝了1421名SAT超过1400分的高分加州学生,其中662名是亚裔;同时录取了359名SAT低于1000分的学生,其中231名是黑人、拉美裔和印第安人。
正文 第三章 中国人、东亚人比白人更聪明吗(6)..
更新时间:2010-11-25 22:09:57 本章字数:515
那么,如果真是公平竞争,亚裔在美国精英大学中会占到什么比例呢?因为我们几乎找不出任何一个美国精英大学对亚裔公平,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不过,纽约的一个精英私立高中Hunter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这所高中的使命是教育纽约市最有天份的孩子。学生不仅要通过录取考试,而且必须在原来所在的公立学校在数学和阅读两项上都达到前10%的名次。该学校就这样从3000多名申请人中筛选出200名新生(从七年级开始读)。除了对低收入阶层的孩子略有优惠外,一切都是按成绩录取。结果,亚裔学生在这所学校所占的比例高达40%,尽管亚裔大致仅占纽约市人口的10%。但是,尽管这些学生在这所高中表现优异,在申请大学时还是受到打压。
接下来的问题是:亚裔为什么在受到这些歧视后,仍然会在教育上这么成功?要记住,不管亚裔占美国的人口2%还是5%,亚裔在哈佛学生中的比例稳定在将近20%的水平,在最好的公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亚裔学生占到了45%。如果按白人的标准录取亚裔,这些比例都要高得多。对此,无论是在美国的心理学界还是在老百姓的“民间信仰”中,都有两种解释。一派认为亚裔智商高,一派认为亚裔在文化上注重教育。
正文 第三章 中国人、东亚人比白人更聪明吗(7)..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00 本章字数:668
1991年,Richard Lynn检视了心理学界的多种研究成果后得出初步结论:生活在香港、新加坡、台湾和中国大陆地区的中国人中等智商为110,日本人中等智商为103,在北美的东亚人中等智商为103。但他承认这种估算多有不精确之处。他1987年总结出来的结果,则把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中等智商都定为103。而美国白人的平均智商则为101~102。另有对香港地区人口的智商测试,那里中国人的智商平均为110,白人则仅为100。类似的研究还有不少。所显示的东亚人与白人之间的智商差异实际上非常小,但东亚人似乎占优。另外,在图像临摹的测试中,数千美国孩子被要求用铅笔和橡皮临摹日益复杂的几何图形。这被认为是衡量智商的一个比较可靠的手段。结果,在任何年龄段中,亚裔的孩子(主要是中国人和日本人)都领先,白人紧随其后,然后依次是拉美裔和黑人。瑞士心理学家Jean Piaget曾设计了许多对孩子的心理测试。其中一个测试是检验孩子对水平面的理解:先给孩子看一个装了红色液体的直立的瓶子,接下来给孩子看一个空瓶子的画,其中瓶子呈45。角倾斜,然后让孩子画出红色液体在这个倾斜的瓶子里的水平线。大多数八九岁的孩子画出来的线和瓶底平行,但大一些的孩子则往往比较准确地画出了水平线,表示他们理解不管瓶子怎么斜,液体的水平线都是平的。加州大量6~8岁的孩子做了这一测试,各种族的通过率如下:亚裔43%,白人35%,黑人13%。Jean Piaget设计的另外九个游戏,也被用来测试孩子。结果,亚裔在七项中胜过白人。黑人则一直居末。
正文 第三章 中国人、东亚人比白人更聪明吗(8)..
更新时间:2010-11-25 22:10:05 本章字数:787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