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生命如歌

_4 特雷西·基德尔(美)
"上帝,"德奥心想,"难道我们图西人要被杀光吗?这里也要打仗了吗?"德奥有一个习惯,一觉得恐惧就会腹痛。他现在觉得胃里都是酸水,他想马上跑开,离这个人越远越好,但他只是张口结舌地愣在那里,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后来,每当遇到这个激进的同学时,德奥脑子就浮现出一条没了头的蛇的样子。
第三部分 第57节:纽约(1)
第八章
纽约
1995至2000年
1995年秋天,德奥成为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新生。这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件不可思议的事,起码德奥的一位同学是这么觉得。他问德奥是不是某个非洲国王的王储,德奥笑着说不是。那位同学又问:"那你是怎么进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呢?"德奥只是笑吟吟地回答:"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就来了。"
德奥并没告诉这位同学,就在一年前,自己还在杂货店送货,露宿在中央公园,也没告诉他自己是靠学生贷款、奖学金以及沃尔夫一家的资助才上得了学。因为他知道,自己越解释,只会让这位同学越觉得困惑,问得越多。
自己刚被录取时,德奥还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后来当他遇见纽约别的学校的学生,听他们羡慕地说:"真的?你在哥伦比亚大学?"可是德奥还是觉得上大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他已经上了三年医学院,那所医学院按照欧洲标准既是大学也是学院。现在自己又上一遍大学实在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特别是自己要从头开始学起,还要至少等四年才能再开始学医。德奥只觉得自己好像是降了级,所以他很着急地想迎头赶上。他的英语水平现在有点应付不来了。
德奥刚参加了第一场化学考试后没几天,教授就把他叫到一边,说他的答案基本上全错了。德奥说这绝对不可能,他的英语还带着浓厚的法语腔调。教授好奇地看着德奥,笑着用法语说:"我也会说法语。"
德奥答题时,所有化学名称都是按照自己在布隆迪时学的写法拼的,比如说将"氯化氢"写成"氢化氯"。教授重新评了卷子后,德奥得了A-,并建议德奥把高级科学课程往后延迟,先专心提高英语,但德奥向教授道了谢,但心里想他绝不能放慢学习速度。期中的时候,教导主任把德奥叫到办公室,告诉德奥按他的成绩恐怕要留级。像那位化学教授一样,教导主任也建议德奥先补补英语。德奥还是没有听。这一学期,他的物理期末考试考砸了,因为试卷上所有问题都和"传送"有关,但他不认识这词。由于在布隆迪留下的深刻印象,他也没敢向老师询问。但春季学期结束时,德奥还是顺利升学了。
第三部分 第58节:纽约(2)
二年级开始的日子也不好过。在沃尔夫家,德奥坐在桌子前,把教科书翻到英语文学课作业的第一页。他看到了几个字:"四月甘露兮……"
"哇!"德奥一头雾水,赶紧翻英语词典,可是大部分词还是查不到。
"这是什么?汉语?"
老师告诉德奥不用紧张,一位非裔美国文学老师送了他一本乔叟1作品集的现代译本,就这样,德奥翻烂了这本书,并在这门课程上得了A。德奥的一个朋友是研究生,多亏他帮忙,德奥熟悉了课程的设置。德奥选的专业是生物化学和哲学。
他选择哲学并不是出于现实考虑。德奥很喜欢美国文学课,特别欣赏杜波依斯的《黑人的灵魂》2。德奥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巴特勒图书馆把这本书读了又读,一直读到很晚。巴特勒图书馆是德奥在大学中最喜欢的地方,他常在图书馆待到半夜才回家。有个流浪汉就住在地铁站外,德奥老远就能闻到他身上难闻的味道,可他还是会过去边等地铁边和他聊聊。车厢里没几个人,德奥坐下,然后开始默背杜波依斯作品里他最喜欢的那段文字:"穷人的日子已经够苦了,可最苦的是一个民族在满地黄金的地方却依然贫困。"在默背时,德奥感觉自己仿佛在同杜波依斯交流,而自己好似又回到了送货的日子,满心想要重返贫困却也宁静的家乡——前提是家乡依然宁静。德奥接着背,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将心中的文字大声念出:"他感觉到自己的无知带来的痛苦——不仅仅是没有知识,还有对生活的无知、对工作的无知、对人性的无知。几十年、数百年来,这个民族沉积下来的惰性、厌世和尴尬的处境为他的手脚拴上了沉重的镣铐。"车厢里只有德奥和另外一个男孩,男孩站起来,匆匆离开了车厢。
在大学,德奥和自己班级的同学并不相熟,但却结交了很多导师和研究生朋友。他一度差点被驱逐出美国,多亏詹姆斯·奥马利律师好不容易说服了一位法官,承认了德奥的难民身份。但德奥现在还是没有获得永久居留权,还没拿到绿卡。尽管如此,德奥还是在市政大厅参加了一次抗议活动。抗议是关于捷运卡换卡的问题,德奥每天都要坐公交车和地铁,所以这事关系到他的利益。在德奥看来,参加游行意义重大,这件事若是在三年前,他连想都不敢想。如今,这是他成为纽约客的标志,也是他融入这个社会的信号。
德奥的过去永远是残缺的,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德奥也坦然地接受了这一点。但现在,新的生活正在他眼前铺展开来,他有了新朋友、新学校,以及另一对善良的双亲。
德奥还是会在深夜听法语广播,他想知道更多布隆迪的消息,也时常去街头往布隆迪打电话。二年级的一天,德奥从学校乘地铁回家,想起来自己有好几个星期没给克劳德打电话了。于是他在第125大街下了车,按惯例,他和路边卖付费长途电话的小贩讲了价。德奥拨通了在布琼布拉那所住满了布隆迪难民的房子的电话,和往常一样,一个叫皮埃尔的司机接了电话。
第三部分 第59节:纽约(3)
"克劳德在吗?"德奥用基隆迪语问。
"不在。"
"我是德奥。"
"哦,德奥!我有事要告诉你,"皮埃尔提高了声音,"你的家人还活着,你父母还活着!"

接下来几周德奥开始不停地打电话:从哈林区的街头往布琼布拉打,在南希和查理的公寓给联合国难民署打,四处打听联络亲人的消息。在电话线的两端,有欣喜若狂的重逢,同时也有Gusimbura的时刻。有好几位表亲都已不在,德奥的姐姐和最小的两个弟弟——其中一个是领养的——现在在军营,还有两个兄弟在内战中被杀害了,他们一个死在布琼布拉的一座游泳池,另一个是在叛乱军攻击学校时被杀。
自始至终,德奥从未问起爷爷隆基诺的事情,电话里也没人向他提起这个名字——这种沉默明确说明隆基诺已经不在了。德奥想起失去的亲人就伤心不已,不过他的父母确实都还活着,就在坦桑尼亚的一座难民营里。德奥接连打了好几个月的电话想联系到父母,可却从未成功。后来,他得知父母都已回到布隆迪,在卡扬扎定居,而非布坦扎。卡扬扎那里没有电话,不过德奥最亲近的一个叔叔说他会把德奥父母接到他在布琼布拉的家中,这样德奥就能给他们打电话了。
这个电话德奥是从南希和查理的公寓里打的,不论这要花费他们多少电话费,沃尔夫一家都坚持德奥要在那儿打。
在基隆迪语里,人们问候时会说"Amahoro",意思是"和平"。如果你说了好几遍Amahoro,这表明你一定是高兴坏了。德奥听到爸爸的声音时,不知自己到底说了多少遍Amahoro。
"爸爸,我是德奥!"
"哦,"爸爸说,"能听到你的声音太好了。"接着他又问:"你真是德奥?"
"那还能是谁!"
"嗯,"爸爸听起来有点困惑,"我以为你声音会有变化。"
"为什么?"德奥不解。
"没什么。"爸爸回答,"你现在在哪儿呢?"
德奥告诉他说自己现在在美国,北美洲。
"哦,那你是在Iburaya。"爸爸说。
电话里爸爸的声音不像德奥记忆中那样威严果断,不过也许这只是因为爸爸知道自己的儿子活着、听到儿子的声音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的原因,德奥亦是如此。德奥也不确定爸爸后来又说了点什么,但爸爸确确实实还活着。他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呢?也许正想:"德奥现在正和我说话,他这是在哪里跟我说话?他可能在什么地方?"可是德奥也解释不清自己在哪儿,无论他怎样说,爸爸也还是听不明白。
接着是妈妈接的电话。
"妈妈,我是德奥!"
"不,你不是,"妈妈说得很坚决,"你只是我脑子里的声音。"
第三部分 第60节:纽约(4)
然后"啪"的一声,电话被挂断了。德奥又打了过去,让妈妈再接一次电话。这次她没挂电话,可也是一句话不说。妈妈现在十分警觉,仿佛是觉得有人正在劝她买她渴望得到却不能得到的东西。德奥在电话线的这端也开始胡思乱想。能听到妈妈的声音真是太好了,他从未敢想过还能再次听到父母的声音。可是同时,听到妈妈说话也让德奥感到害怕:爸爸妈妈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布隆迪,他们算是老人了。德奥脑子里浮现出故乡一座座连绵的山头,爸爸妈妈头上顶着带出来的沉重家当,弯着腰艰难地挪动着步伐。他们在路上都受了什么苦?在难民营里会不会吃尽苦头?妈妈被侮辱了吗?要是妈妈开始向他讲述他们受的苦该怎么办?长途话费一分钟五美元,都是查理和南希付,打电话时德奥一边焦急地想他怎样才能把自己这种悲喜交加的感情理顺,回到他对父母应有的那种感情,一边还要想尽办法让妈妈相信自己就是德奥。
她必须明白,他还活着!
虽然自始至终,德奥知道这不可能做得到。

德奥本以为自己已经没家,这曾经是他最大的阴影。现在他最大的担心没了,却又有了新的负担。有时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个心如死灰、了无牵挂的人,偶尔也想丢下一切不管,晚上再偷偷跑回到中央公园去。但是德奥这时就会想到父母正在卡扬扎辛苦地重建着自己的家,奶奶自己一个人在布坦扎生活,兄弟姐妹都还在树林里躲着不敢出来。而自己现在由南希和查理照顾,上了一所属于常春藤的名校,并在那里学习生物化学和哲学,甚至还有人以为自己是个非洲王子。这一切都使德奥觉得自己"没用、无能、自私自利",简直就是个可恶的"寄生虫"。他要想当上医生并能好好赚点钱恐怕还要等好多年,也许他该选一个更务实功利的职业,这样他就能早点帮上家里人。抱着这些想法,德奥报名上了基础经济课,虽然课很有趣,可是课上的每一分钟都使他觉得自己背叛了自己的梦想。一周后,德奥放弃了这门课,心里很是自责。
他也想回布隆迪去看看,可这根本行不通。德奥刚刚勉强争取到了难民身份,律师詹姆斯说,如果难民又回到他当初逃出来的地方,那移民局很有可能不会再承认他的难民身份。
德奥能做的只有给家里寄钱。
他常去教区住宅看望莎伦。他听南希和查理说莎伦以前是位修女,但他从没有向莎伦问起。她不说,德奥便也不会刻意去问。但德奥知道莎伦每次见到自己都很高兴,她会问:"告诉我你最近过得如何?"德奥带来好消息时,比如他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了,莎伦会激动地抱抱德奥说:"我太为你骄傲了!"在德奥寻找失散的家人时,莎伦一直陪在他身边,后来不久,德奥找莎伦借钱想寄给家人,莎伦给了他还算不少——前前后后加起来有一百美元。后来,德奥和沃尔夫一家帮莎伦从教区搬到了一个呆头呆脑的老太太的公寓,莎伦在那里租了一个狭小的房间。看到莎伦住得那么局促,家当也是零零落落,德奥才知道她其实基本上同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一样贫穷。从那之后,德奥再没找莎伦要过什么。
第三部分 第61节:纽约(5)
德奥有时也打些零工,比如给高中生辅导数学功课,偶尔在酒吧做做招待,还尽量从助学金中省下一些。查理每周日早上都会把零花钱装在信封里,写上"德奥收",然后就放在厨房台子上。德奥知道,查理这么做是为了让自己拿到每周一百元的零花钱时心里不那么别扭。德奥第一次收到信封的时候就很抗拒,他能省就省,剩下的钱就收在公寓中。德奥知道,如果他硬要把钱还回去的话,南希和查理会觉得心寒。现在,德奥更努力地省钱,把剩下的钱全部寄到布隆迪。他算了算,每周乘地铁上学,交通费只要二十美元就够了,而且有时他还可以从曼哈顿的南部一直向北走到位于哈林区的大学,这样又可以省下一点。后来,德奥干脆连午饭也省了。一次上生物化学课,他们在饥饿机理中学到,在饥饿的早期,人的肝脏会对饥饿作出反应而造成口臭。一位不算相熟的同班同学对德奥说:"哥们儿,你得多吃点。"于是德奥调整了一下策略,就是晚上在家跟南希和查理吃饭时多吃些。
尽管如此,比起攒钱,把钱寄给家人更不容易。家人没有银行账户,这样就不得不寄现金。德奥把两张明信片粘在一起做成一个信封,把钱藏在里面寄给安托万,但他从克劳德那儿知道,明信片到了,但里面空空如也。
钱很可能是在布隆迪被偷走了。不过,德奥想也可能是他去投递的纽约那家邮局的人干的。或许试试另一家邮局就好了。一次,德奥跟着南希和查理去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拜访一位朋友,他自己一个人在一片生活区闲逛,身上还带着准备寄给家里的钱。他看到有座房子前立着旗杆挂着美国国旗,就径直走过去敲门。有个男人出来开门,德奥说他想寄封信。
"你脑子没问题吧?"那人奇怪地问,德奥赶紧走了。
在布隆迪,只有政府机构才会挂着国旗,看来在这里情况不大一样。
在纽约的联合国大厦附近,德奥偶遇了一位布隆迪同胞,他在纽约靠开出租车为生。他给德奥介绍了几位在布隆迪领事馆工作的朋友。现在,布隆迪已经开始了和平进程。德奥主动要求带着到联合国的布隆迪官员在纽约转转,完全义务,不需要任何报酬。他打算在纽约为他们服务,然后让他们帮自己把钱带给布隆迪的家人。一般都会带给安托万,再由安托万把钱分给别的亲戚。然后德奥会打电话让克劳德告诉安托万,钱已经捎回去了。有时德奥在电话中问起汇款时,克劳德告诉他安托万去找那个捎钱的人,但那人说钱包或者行李箱让人偷去了,钱丢了。不过大多数时候,钱都能通过这条途径顺利送到。
德奥刚开始给到纽约来的同胞当向导时,希望能通过与他们的接触,让自己获得"为布隆迪做了点什么"的满足感。起初,德奥充满使命感,很热心地做这份差事。他带同胞参观世界贸易中心,抬头看着大厦,德奥就说:"看啊,看这里的人是怎么建设自己国家的,和布隆迪多么不一样啊!"不过,比起参观,很多人好像更喜欢购物——一般都是买些纺织品,德奥也没问原因。但过了不久,德奥开始想大多数人不是真的想好好逛逛纽约,他们在乎的只是能和别人炫耀自己到过纽约。慢慢地,德奥实在无法忍受他们的行事方法,就不再做这份工作。
第三部分 第62节:纽约(6)
所有背井离乡的人,都会对"家"有种特殊的感觉。家仿佛就近在眼前,却又好像远在天边。德奥现在觉得,家就是南希和查理在黄昏时点亮的那盏灯,就是自己深夜在书桌旁将耳朵紧紧贴着收音机等待播放布隆迪新闻时的那种心情。但德奥也伤心地意识到,家远在千里之外,而自己不可能回得去。南希看透了德奥的心思,德奥的叔叔寄来一张他的照片,南希特意把照片裱起来挂在德奥书桌的正上方。
德奥也试着把心思重新放到学习上。他刚听说父母亲人还活着的时候,心里就装不下任何别的事情,包括大学的学业。但凡家里有一点坏消息,德奥就寝食难安。大学三年级时,德奥缺席了好几周的课程,但他自己根本没意识到。直到他在上有机化学时——这是令所有医学预科学生都感到头疼的课——他才发现自己已经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了。德奥和教授解释事情的原委,教授劝他把这门课推到下学期再修。但德奥说他不能那么做,教授同意每周给德奥做专门辅导。在这门课结束时,教授专门为德奥写了一份证明放在档案里,说明德奥虽然这门课只得了C+,但他的能力其实远在这个分数之上。

在德奥看来,美国人总是对夜生活充满渴望,而自己却对夜晚充满了恐惧。虽然不是夜夜失眠,但大部分夜晚他都无法入睡,只能一边坐着看书,一边祈祷太阳能够永不落下。德奥听从一个朋友的意见去看了精神病医师,他向医生讲了自己的经历,但却感觉到医生被他所说的一切完全震惊了。医生说他以前从未接触过和德奥有类似创伤的病人,他建议德奥或许可以找一位与他有类似文化背景的人帮助他治疗这种心理问题。这是第一次,第一次德奥试着说出自己的经历,第一次完完整整、毫无隐瞒地讲出来。德奥离开的时候心里骂自己没用:他这是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迫切地把一切都说出来?是在可怜自己吗?明明自己完全可以处理好的。
1996年10月10日,在德奥刚升入大学二年级时,他收到一封邮件。邮件是用基隆迪语写的,整篇都是小写,也没有标点。德奥回来把信翻译成英语给学校当局看。信的内容如下:
我知道你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但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我是谁,我就是一个普通黑人。我知道你是个图西杂种,我们胡图人民解放党人就是要消灭你们。你记住,只要我们愿意,随时都可以抓到你。只要你还在哥伦比亚大学中,我们就能时时刻刻紧盯着你。不过不管你跑到哪儿,我们也都能找到你。
邮件署名是"胡图人民解放党纽约委员会"。在布隆迪,胡图人民解放党和其他反叛集团还在继续反抗图西政府。德奥向一个同学提起这封邮件,同学让他把信交给教导主任。教导主任对邮件进行追踪,但是一无所获。邮件是从公共电脑发出的,很可能是从一家网吧。但教导主任告诉德奥不要担心,纽约是个很安全的地方,但他同时也提醒德奥要尽量和朋友待在一起,不要和不认识的人单独在一起。
德奥将这封信打印一份,挂在卧室里的书桌上方,紧挨着他叔叔的照片。德奥对自己说:"你最好习惯这样的事情。"他觉得,把这种恐吓放在显眼的地方,让自己时常能看到,也是一种克服恐惧的办法。
但是,德奥仍然会被许多微不足道的巧合吓坏。哪怕只是在读艾略特1的《荒原》时看到"四月"这个词,他也会惊惧不已——卢旺达的种族屠杀就是在四月开始的。接下来就又是那一套永无休止的轮回:睡眠被噩梦困扰,从恐怖的梦境中惊醒,害怕再做噩梦便再也不敢合眼,可是失眠又让他更容易做噩梦。最后就是头痛得厉害,动都动不了。在布隆迪学医时,德奥见过有些病人被从医院赶出去,这不单单是因为那些人无法支付医疗费,有时只是因为他们身上肮脏污臭。现在,如果听说哪个亲戚生病了,德奥就要担心上好多天,无法自控地想象着妈妈或是兄弟姐妹可能正遭受着那种残酷的对待。
接连不断的噩梦连同从布隆迪传来的坏消息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德奥的学业。但之后德奥总是能够一次次振作起来,拼命学上一阵子,最后终于以出众的成绩从哥伦比亚大学顺利毕业。
毕业时正是春季,当天突然下起了倾盆暴雨。毕业典礼在露天场地举行,也没有搭建任何遮雨的棚屋。南希、查理、莎伦,还有莱利亚和詹姆斯都赶来参加了德奥的毕业典礼,当时,詹姆斯还在继续争取为德奥拿到绿卡。到场的还有另外五六个人,都是沃尔夫夫妇的朋友,也都曾帮过德奥。
德奥二年级时收到的那封恐吓邮件,如今还挂在原来的位置,纸张已经开始泛黄。收到恐吓信后也没发生什么。如今想来,那威胁就像临睡前躺在床上时听到的窗外传来的嘈杂声,慢慢地,你开始怀疑那声音究竟是真实还是虚幻。
首页 上一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